首页范文大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篇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49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策略

群众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乡镇文化为依托,发挥乡镇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承,人们在物质文明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惯例政府会在村里安排几场戏,节后便再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冷冷清清,无法满足农民渴望文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重视,建立文化激励机制,促使文化站由过去的被动送文化,转变为今天的主动送文化,并且培育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文化站的干部每年都要下村巡演,除此之外,还举办培训班,科学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充斥整个农闲时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民间舞蹈的挖掘与编印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主导地位。乡镇文化站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具有特殊作用,其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人的思想、素质以及意识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中国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也就进步了,那么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农民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可以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同时践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一举两得。以山西祁县为例,当地农民在乡镇文化站的引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广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学习的楷模。其收藏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电影等,将群众的文化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来借书的农民络绎不绝,以前特别爱玩牌、打麻将的农民也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改变了农村文化气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民间剧团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大约有7000多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乡村,其对丰富农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业余的文艺团体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与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相符,只是满足于一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来“种植”文化,例如:赠送图书、输送文艺干部、组建文艺队伍等。以四川省德阳市的杂技团为例,其巡回表演多达2万场,获得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甚至出国进行表演,这不但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同时让外国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强大的凝聚力。以前农村地区基本上以村为单位进行交流,有的地方甚至以大队为单位,大家除了本村的事情外,对其他事情好像都漠不关心。但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那就是唱戏,农民三五一伙儿,成群结队纷纷赶来,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每次开会之后,村长都会组织村民表演节目,村民踊跃参与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会议气氛,保证村务工作的开展,同时又可以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发掘人才、打造人才

每个地区的农村文化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很多农民都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都着独到的见解。农村的“艺术家”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对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使其活跃于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动新农村的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整合当地文化,做好“特色文化户”的工作。这种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投身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农村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群众文化的支持,我们希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发展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村的经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早日实现整体小康。

作者:马晓娟单位:方正县会发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中图分类号:G2a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1―0122―0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3

摘要: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对农村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由于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使得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深入,效果不佳。这就需要从薄弱环节入手,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并把它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助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同时,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打牢基础,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稳步持久地推进。

关键词:西部农村;发展教育;助推;公共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农村文化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两个方面。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的目的在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发展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农村公共文化是当前公共文化建设难点,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因此,我们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以及接受能力,优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益。这就需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各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来设定内容,制定目标,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推进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发展农村教育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民受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才能使西部地区的农民脱离愚昧贫穷,走向文明富裕,使其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把它纳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充实经济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放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发展农村经济,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基本前提。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通过教育能够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学会运用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从而提高劳动力和生产率,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农村产业,实现高产和增收。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圆大学梦,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摆脱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尤其偏远落后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深入,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制度与模式,都是难题。这就需要教育的发展来渗透,正所谓“先富口袋,再富脑袋”。发展农村教育能够间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以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养大量的文化人才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缺乏热爱文化,懂文化的文化人才。“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①可见,教育是富民、教民的关键,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培养文化人才。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而言,缺乏专业人才,就无法组建公共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也就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文化组织者就无法激发文化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深入,成效不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来培养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文化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输送人力资源,注入新鲜活力,促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持久,系统完善。

3.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传播积极的文化思想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传播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对公共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西部农村,一些农民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思想观念落后,农村还存在着一些庸俗堕落的文化风气,比如:好逸恶劳,吃喝玩乐等。这些思想风气的存在影响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氛围。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农民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的熏陶,会加强对党的一些理论政策、先进思想的了解和学习,吸收正能量。在教育的推动作用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主旋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做好文化宣传和导向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净化文化风气、营造文化氛围,而且能够培育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充分体验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为公共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西部农村的教育仍然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没有切实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没有充分结合农村教育的现状;没有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服务;没有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必须加快发展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发展农村教育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没有贴近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西部农村的贫穷落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滞后,许多公共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比如一些娱乐设施和报刊杂志,使用率很低,农民没有养成看书看报、文化娱乐的习惯,表现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淡漠,究其原因,就是农村的公共文化项目没有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受教育水平。所以,一定要结合农民、农村的实际,多举办一些宣传、讲解、教育性的活动,先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发展教育事业,逐渐提高文化水平,才能使其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2.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少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但目前多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以娱乐、体育活动为主,例如电影下乡、篮球比赛、农村节目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只能“乐民”,却不能“化民”。农村公共文化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多办一些基础知识讲座、教育宣传、科学知识普及、各方面信息服务等活动,宣传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加教育投入,邓小平曾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②修建学校,扩充师资,加大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对农村教育普及、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把发展西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教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然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双向互动。

1.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并将其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③当前,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西部地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对西部地区农村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教育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有着长远性、战略性的意义,把教育的发展纳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并作为考核指标,不仅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使农村公共文建设更有实效,促进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均衡、平等的发展。具体可以举办成人夜校、中小学暑期培训班、图书阅览交流等集文化与教育一体的活动,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到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2.加大对农村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投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配置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是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根本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④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资金、人才和技术都比较匮乏,这就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发达地区从制度与模式、资金技术方面的大量支援。此外,在农村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合理地配置和优化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服务项目,都要从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需求出发,充分优化和利用资源,真正为农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

3.发挥基层群众的力量,使其共享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平等的教育资源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的“筑堤人”,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发挥农村群众的力量,就必须首先保障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权利。“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只有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才能在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准中获得幸福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准,才可能充分运用和享受阅读与欣赏图书、报刊、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读物和产品。”⑤所以,发展教育是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教育让农民享受到文明成果和平等的教育资源,才能达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基本共识,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争先的公共文化建设局面。

4.处理好农村教育的现实推进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⑥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全局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入持久推进的过程,它随着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需求的提高而深入。因此,在现实推进农村教育的进程中必须把农村教育的未来规划与公共文化长远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相结合,既顾及当前,又考虑未来。这就需要以农村和农民为导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然后统筹兼顾,着眼长远,实现良性互动和科学发展。

西部地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使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和空间。“公共产品的生产、更新与“适销对路”,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体现的关键;热心文化服务、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⑦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农民的素质,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把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统一起来,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进步。

引文注释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第一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1.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1-13(01).

⑤陈瑶,戴言等.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8.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4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四)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很多农村文化站专干仍然年龄偏大,大多数已40多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

(五)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很多县乡财政非常困难,再加上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少之又少。各县乡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藏书量普遍不高,而且多为旧书,新书很少。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

(六)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进行管理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七)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

目前,在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农民自办文化的定位不明确。第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第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使各级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县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农村文化投入,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进一步引进和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对现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陈旧设施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正常发挥其功能,尤其要加快建设农村农家书屋和文化站的建设步伐。

4、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特别是开展更多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把先进的文化精神产品送到农村送到偏远山区。

5、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作为国家办文化的补充,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以一次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探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问题,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都要求农村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许多农民失去或离开土地,同时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受到极大影响。在快速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城镇,农村许多的传统文化在日益淡化,农村的文化内核正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如何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及认同感方面

1.就政府而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日益意识到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是需要努力构建与发展的,维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的责任,这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大事。所以南昌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2年,南昌县财政投入50万元扶持22个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并计划下半年再扶持36个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南昌县自2012年开始,将文化大院与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相结合,有效整合文化体育设施设备等软硬件资源,以点带面,分步实施。至2015年,全面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文化大院的目标,让广大农村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就村民而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口袋日益的鼓起来了,富了口袋要富脑袋,因而必然的村民的文化需求也会日益增加,村民对村级文化建设是充满期待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的村民认为国家倡导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虽然村民在观念上对文化生活表现出关注,但在实际行动变现出一定的漠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5%的人会经常去看文化宣传栏,只有5%左右的人会参加了本村的舞蹈队,对村里举办的活动也只有10%多一点的人会积极响应,绝大多数的人是偶尔去或从不参加。当然不参加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认为活动很乏味,他们不感兴趣。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方面我们也做了调查,发现有近六成村民对村里的文化体育等设施不满意,近五成村民对村里举办的活动不满意,超过的一半的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感到不满意。

(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现有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农村文化设施和场所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由于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里政府建设的文化公共设施有文化站或是文化大院,体育场和体育器材、阅报栏、文化活动室、电影放映室、戏台、老年活动室、广播,有些村落还有寺庙。但是村民使用的较多也就只有体育场和阅报栏,许多人不知道村里有文化站或是文化大院,而我们抽样调查中的文化站也经常是门上一把锁,问附近的村民,村民说文化站门开的很少,可以看出这样的文化站根本起不到传播文化的作用,更多的像是摆设。现有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日益式微,私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工进城,农村日益空心化,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式微,公共文化空间弱化,公共文化生活日益缺失,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活如传统民俗等正在弱化,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认同感明显降低,农村公共文化的凝聚和整合作用正在日益被消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绝大多数村民家里都有了电视,许多家庭拥有了电脑,不出家门便能知道天下事。70%的村民的文娱生活是看电视,45%的村民上网,35%左右的村民看电影、读书看报以及打牌打麻将、下棋,15%的村民跳舞或健身或是唱歌。村民平时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有近八成是通过电视、网络或是报刊杂志,其余则是通过和亲友邻居聊天或是广播里知道的,只有一成不到的人会看村里的公告。从村民的文娱爱好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私性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农村公共文化日益衰弱,村民聚集在一起除了聊天打牌打麻将下棋之外,没有什么更有意义的文娱活动,最经风靡全国的广场舞确是提供了公共文化生活的桥梁,但传统的一些文化活动如舞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却举办的越来越少。许多这方面的人才在慢慢的消失,村民的审美趣向及品味渐渐在向城里人看齐,而对于扎根于农村的传统文化习惯显现出有意无意淡化甚至漠视的倾向,许多民俗也仅仅是老一辈人看重。

(四)农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与城里的文化建设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农民依然比较淳朴善良,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且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难发现,在农民的文化生活当中依然充斥封建迷信思想文化和腐朽没落的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农村的许多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逐渐走向衰落。而在农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比较优质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所以在农村打麻将等活动成为人们闲暇时候的消遣。

(五)管理运作现状

南昌县农村文化建设在管理运作这一块是比较匮乏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村里有近四成民众反映建成的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就没有人管,在有专人管理、维修和服务的村落,也有许多民众反映有人管但管的不好,只有一成多民众认为管理的很好。虽然村里有戏台,但是送戏下乡的次数也是非常少的,有些村几乎一年少于一次,村民的文娱生活非常匮乏;并且村委在文化活动宣传这块做的也不到位,许多村民抱怨根本不知道村里举办过什么文娱活动。在文化人才这一块,南昌县给每个乡镇都配备了文化专干,并且调研中我们发现南昌县的文化专员年龄上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文化专干经常被调用配合乡镇的其他事务比如说计划生育等。文化站干部无法集中精力把大量时间用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套文化产业投入、管理和文化建设评估等机制,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重经济轻文化”的体制原因

“仓禀足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廉耻”,长期以来,农村普遍比较贫穷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与城镇,因此一直以来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让农民脱贫致富,从温饱到小康是政府的责任和目标,因此这也或多或少的导致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发展的关注大大超过了文化的建设。而且发展经济成效快,而进行文化建设却是需要慢慢的精心的培育,从政绩出发,也容易导致部分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由于长期受这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都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管理运作等方面长期滞后。

(二)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的发展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农村的思想状况的总特征是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开放与封闭、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i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他们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有意无意的向城里人靠拢;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被扰乱,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同时,城镇化进程也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由原来的安于贫困的心理转变为要改变现状,许多人已不再满足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在农村也出现了某些程度上的攀比、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特别是体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身上。农村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淡出人们的生活,许多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正在日渐消失,特别是农村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令人担忧。他们喜欢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甚于本村的传统文化生活,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正在日益动摇!

(三)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及公共文化资源分配不均

五六十年代我们为了管理的方便,实施了城乡二元体制,这一体制在当时确实使政府在管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中受益,用户籍制度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体制的弊端正在日益显现,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城乡差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城乡居民享受着不同的社会福利待遇,出现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影响着社会稳定。同时,由于长期的以牺牲农村利益成全城市建设,在文化建设的投入方面也总表现出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相对匮乏,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要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正在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很显然,在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农村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犹如杯水车薪,难以为继。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享有的文化投入也出现双重标准,农村的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比较滞后,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也都明显少于农村经济、医疗、社会建设等。导致农村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管理宣传不到位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关于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涉及农村文化生活的科技培训、广播电视、体育设施等部门各行其事,使得农村现存的文化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难以综合有效利用。文化站从建立就对乡镇政府有绝对的依赖性,缺少自ii。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乡镇文化干部大多是兼职人员,大多时间他们忙于其他事务,文化专干不专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且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文化专干流动性也较大。许多文化干部其实并不了解农民的想法和需要,对于本地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不甚了解,当然对于本地的文化资源就缺乏深度的挖掘,文化建设浮于表面。

四、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二为”方针,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一)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级领导也要正确认识富的含义,农民富裕不仅仅指经济生活富足,更包括精神文化的富裕,富了口袋要富脑袋。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要深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活动的载体,要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软硬件方面根据农民需求完善相关配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经常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增强吸引力,做到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塑健康文明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是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而形成的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动适应农民需要的文化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建设,扩大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丰富农民公共文化生活,鼓励农民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习俗,重塑农民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

(三)供给要结合需求,坚持贴近农民生活为原则

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农民的真正的需求,农民喜欢什么样文化活动,农民需要怎样的文化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无论是在社会、经济、生产,还是乡村治理方面,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为农民输送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乡村社区的凝聚力。

(四)增强农村文化自信,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

要建立现代农村文化价值体系,使之与乡土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等价值观念融合,为农民提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文化,特别是为农民提供人为什么活着的根本性说法iii。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村本土文化,鼓励农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文化活动实践中体验本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农民的文化自觉,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通过将传统习俗规范化、规律化举办的方式加深民众的认同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村庄进行文化交流的形式增强本土认同等。加强农村的文化自信,发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文化建设以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以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基础滋养农村大地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们幸福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异于其他世界文明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老祖宗不能丢。

(五)建设一支专职专干农村文化队伍

配齐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专职专干,明确职能,定期考核与培训和考核。县文化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培训,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艺术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成为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并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同时要特别注意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

注释:

i孙玉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的重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ii孙宏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3)

iii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参考文献】

[1]孙玉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的重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孙宏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3).

[3]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苏红,张宏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求索,2009(11).

[5]郑金侠.农村问题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5).

[6]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7]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

[8]李小云,孙丽.公共空间对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江西省黄溪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李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10]课题组.繁荣农村文化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J].农村经营管理,2007(3).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48-01

中国是农业大国,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才能够确保中国持续而稳定地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被赋予新的元素,除了农村经济建设之外,农村文化建设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承担着重要责任。面对目前农村文化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文化现状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展开,旨在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基于农村环境的有限性,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比,依然存在着滞后性。农村所存在的“文化滞差”的问题对农村的发展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从中国人口环境来看,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这也就说明农村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1]。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文化在中心城市文化的辐射下,农村文化快速升级。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居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环境下,文化意识就会比较薄弱。加之政治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就难以顺利开展起来。

二、农村文化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管理人员没有文化建设产生认知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脱贫,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化水平上有所提升。其中,做好文化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文化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文化管理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导致文化馆的管理人员在农村开展文化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文化指标。经济是基础,农村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硬性指标,然后才能够开展文化建设,这是软指标。由于文化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文化管理工作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文化管理上缺乏主动性,且没有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使得农村文化管理被动展开。

2.农村文化服务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虽然目前农村对文化建设予以重视,但是由于农村文化服务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导致“惠农”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文化建设也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随着农村的经济条件逐步改善,文化需求被提到农村发展日程上来。与此同时,农村文化市场上也暴露出各种弊端[2]。比如,农村文化消费格调低,一些文化粗制滥造,文化内容中甚至存在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问题,这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对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特别不利于农村青少年的成长。一些文化工作者甚至会从私利出发而创作一些庸俗文化产品,这种背离职业道德行为的存在,对农村社会风气是一种毒害。

三、农村文化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对农村文化管理予以加强

农村的文明层次要有所提高,就要注重文化市场建设。农村文化管理工作者要对农村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管理文化市场,特别是文化管理人员,更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农村文化市场予以调控。

要做好农村文化管理工作,就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

其一,农村文化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将市场管理制度、文化建设规划以及文化管理战略都要明确。

其二,农村要注重文明建设,即在搞好物质文明,强化政治文明的前提条件下,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的角度对文化管理的内容、文化管理规模、文化管理方式以及结构等等问题都进行研究,以采用相应的指导方法对农村文明环境予以协调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3]。

其三,要对农村文化管理以正确理解,对文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所明确,以使得各项工作都围绕着目标而展开。农村文化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文化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文化活动,而是包括与文化相关的重要内容,诸如农村社会伦理、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体育以及道德风尚等等,这些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文化管理”,以使得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随着农村居民文化层次的提升,就会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为丰富。

2.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增加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随着资金投入力度要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就会不断完善,对农村文化发展非常有利。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农村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关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4]。为了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政府可以将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发展多元资金渠道,从而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各方参与投资的融资环境。将农村文化建设的融Y体制构建起来,不仅可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而且还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就要对农村文化建设予以关注,以树立文明农村,促进民俗文化发展为出发点,将农村的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以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开展起来,其中文化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对塑造和谐农村环境,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程镝,刘韬,阴h.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事业管理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15(10):16-18.

[2]刘俊杰.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J].文艺生活,2013(08):271-271.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要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于统一网络结构体系中。同时,在我国文化事业方面,群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利于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1.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快速在不同层次群体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有效传递正能量,缓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农村群众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促使不同层次农民群众不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娱乐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群众文化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正确认识封建迷信,和不良风俗划清界线,借助名村群众力量,有效抑制各类歪风邪气,促使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比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于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个体化需求,开阔农民群众视野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其出谋划策。同时,群众文化利于农村群众全面、深入把握当下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正确理解对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加快农村法制建设步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利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使其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受到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农民群众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而这也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任务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型农民培养速度,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将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3.传承发展农村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群众文化建设利于科学整合农村地区已有的文化资源,使其和地区教育、旅游多方面资源巧妙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文化产业。群众文化建设利于农村群众在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中,有效保护地区已有的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优化途径

1.优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村群众文化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上,是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根据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加以优化完善,合理扩大公共设施规模,将检修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样化作用。我国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文化馆、广播站、图书馆,优化完善其基础设备设施,软硬件齐全,科学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2.高度重视,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群众文化内涵、特点以及重要性,科学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多样化作用。我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根据地区建设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等,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是因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部门要客观分析该地区农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客观需求,优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地区已有的各类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及时向农村地区送达文化新产品以及服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不断吸引农村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步伐,使其发挥多样化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文化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地区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风尚,构建农村群众文化新格局,不断发挥群众文化多样化优势,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

3.注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国要将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对高校提出文化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多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文化部门要注重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对其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实践培训,培养他们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要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层次大力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优化农村文化基础实施,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以此,不断加快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国宏.谈繁荣新农村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6,10:103-104.

[2]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3]檀江林,顾文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系统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9-66.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民间音乐;新农村建设;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7-0067-02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形成的艺术结晶,是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凝结了历代人民的集体智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风格和特点适合民间本土人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分析民间音乐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乡风文明”作为主要内容,其核心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民间音乐的概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等,这些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民间音乐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它们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民间音乐是民间基层普通民众通过集体或个体,口头或书面而广泛流传的音乐;是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易性(包括地域性变易、内容光焕发性变易、审美性变易、即兴性及偶然性变易)等特点。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旋律动听、风格各异;感情真挚,表演灵活;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民间音乐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

三、民间音乐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挖掘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精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可行选择。

(一)民间音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间音乐源于本土,底蕴深厚,特别富有活力和渗透力,反映了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本土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有许多原汁原味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要紧紧依靠这些力量之源、文化之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民间音乐形式多样,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音乐根源于耕作生产时期,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活的畅想,描绘了农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寄托了农民的心情与希望。其形式丰富多样,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通俗易懂,常为农民津津乐道。民间音乐的这些特性,能够吸引群众的热情,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促进乡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三)民间音乐群众基础扎实,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广

民间音乐具有上千年传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世代农民相传承,经过历史的沉淀,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是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基调和主旋律。民间音乐秉承地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具有自强自立、开拓进取、追求和谐、倡导和睦、修己安人、整体为上的民族文化特质,这些观念精神世代传承,渗透于农民的精神世界。为农民所认同。因此,发挥民间音乐的作用,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广。增强广大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和谐新农村。

(四)民间音乐是农村民间文化的重要成份,有利于提升新农村建设“软实力”

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在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民间音乐是农村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减少农闲时间闲逛、喝酒、打发时光的现象,使农民的欣赏水平、音乐素质、精神生活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提升新农村建设“软实力”。

(五)民间音乐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农民群众是从事民间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以及传播的主体。各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民间音乐结合地域和民俗等特点,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如春节期间组织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既烘托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民间音乐不仅能服务于农民,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民间音乐作用的途径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民间音乐作为农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这些农村固有的民间文化优势,组织收集、挖掘、整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民间音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民间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既是民间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民间音乐的传承者。民间音乐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着眼于农村的实际,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培养人才、开展文化活动等方法,充分调动农民的力量,使农民真正成为民间音乐的谋划主体、建设主体、投入主体、享有主体,尤其是要让年轻一代农民参与到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中来,让他们在参与中产生“幸福感”,在人人都乐于参与的氛围中,筑牢民间音乐的根基,从而在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中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骨干作用。民间音乐靠民间艺人输送,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积极分子,不仅可以保护大量的民间音乐,让灿烂的民间音乐发扬光大,还可以带动群众投身农村文化活动之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本土艺术家”是传承民间音乐、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当的补贴政策,鼓励他们从事民间音乐创作、表演、宣传和弘扬工作,同时要加大对民间艺人的培训,用先进文化理念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民间艺人的创作活力和创作水平,尤其要加强对年轻农民学习、传承乡村优秀民间音乐的资助,确保民间音乐世代相传。

(三)认真挖掘民间音乐资源,加以传承和创新。首先对农村自身具有的民间音乐资源,如民歌戏曲、民风民俗文化进行认真挖掘,使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得到继承和弘扬。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音乐的同时,还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对民间音乐进行改造创新,充分利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素材来创作民间音乐。如对常德丝弦等的继承上,须结合现代艺术的要求,对其传统套路、服装、道具、音乐等进行改造,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使之成为内容健康活泼、表演可亲可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四)鼓励和扶持以民间音乐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对以民间音乐为内容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和促进民间音乐发展的民办文化团体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从政策上、人才培养上、资金上进行鼓励与扶持,一方面使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使农村民办音乐文化团体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得以健康发展。鼓励广大农民利用农闲时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采取各地方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如山歌、小调、快板、秧歌、二人转、扇子舞、折子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吸引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登台唱主角、当演员。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传承民间音乐上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是有效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民间音乐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两级政府把乡村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制定便于操作和检查的乡村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细则,明确乡村民间音乐保护传承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奖励措施。二是出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明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间音乐保护传承的原则、目标、范围、内容和要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和标准。三是突出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以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好、整合好各类民间音乐资源,培育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品牌,提高民间音乐品位,使民间音乐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传承积极健康的民间音乐文化是改变农村和农民落后的文化素质局面,改善和丰富广大农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展民间音乐的作用,我国的广大农民素质才能够大幅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好开展,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9

一、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理念落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中许多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社区管理中偏重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忽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而且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尚未进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中,所以领导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也不够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也只是在民政部门的单独管理之下,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中,缺乏充满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而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减弱,没有形成统一的社区管理理念。而且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二)社区管理体制滞后现在许多农村社区不仅没有科学的管理机构,反而还是村委会代为管理,村务管理难以明确职责,导致社区管理结构不全面。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偏低,容易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缺乏科学合理地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农村社区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建构需要打破原来的旧式的农村治理体制,建立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市乡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

(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社区的服务种类内容少,服务程度水平不高,缺乏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没有建立全面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系统。而且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多实行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各级政府部门成为公共服务的最终决策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供给数量和结构都是由县乡政府以文件和政策规定的形式下达,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指令性、主观性、统一性。这种供给模式使社区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农民被动地接受上级提供的公共服务,导致供需错位的现象发生。

(四)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大部分农村休闲娱乐设施短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社区办公条件简陋,教育办学设施落后。面向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如道路、桥梁、水利等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提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耕时间的减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也应在精神文化领域中扩充,而目前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涉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社区中的基础设施是个载体,基础设施能对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城乡统筹发展下,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使农民也切身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社区村民的凝聚力不强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强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口流动性大,造成邻里之间往来越来越少,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农村中原有的道德舆论约束,对村民不再那么有效,个人利益为先,合作凝聚力缺乏。在社区建设中农民群众主动性不强,更多得是被动性,村民之间出现了很低的社区关联性,对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形成认同感,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致使农村社区的内聚力不强。因此,要将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人文精神作为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构建起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的和谐文化,成为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一)明确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合作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理念。社区治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治理社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社区”建设。所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树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的战略性理念,着力推动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下沉到农村社区,使农村居民共享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改变政府施政中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现象,强化服务和责任的意识,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偏重行政管理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转变,更新管理理念。

(二)建设服务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于实现国家、社区及社会力量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多元力量结构得以优化配置,多元利益得以有效整合,要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性。通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此外,由于农村社区的独特性,既要做好服务,又要发展经济,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才能更好地享受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带来的各种好处和便利。借鉴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和方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在服务内容拓展方面,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加强就业服务、强化社区安全、搞好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体育事业。

(三)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对农村基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建设农村社区中的公路,完善公路上的基本配套设施。公路基本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也为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还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为农田进行便利地灌溉,保障农村农事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意加强农村社区中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加农村广场等娱乐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可以在社区建立图书室、文体休闲室,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充实居民的精神文明世界,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后,当今世界网络科技发达,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便能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农村社区中普及网络是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网络上可以进行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基层文化农村加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步伐,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近几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在逐步增加,但与农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乡镇财力困难,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一些农民文化站年久失修,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文化站、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没有活动经费,设施简陋不堪,还有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导致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

3、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资金投入不足,工资待遇不高,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少职业培训机会,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

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建议:

1、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

3、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