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家校合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46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1

一、如何看待评估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评估也是如此。如何看待评估,决定了参与评估的工作态度,进而也就决定了评估的工作效果。关于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认识,可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趋势、手段、压力、机遇”。

教学评估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本身需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质量的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因而需要一种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学生学习质量(生源质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学校管理质量(办学定位、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办学条件等)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经过系统考察与评估很难给出相对正确的评价与指导意见。二来通过教学评估督促和指导学校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方式的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管理为主变为中介评估与专家指导为主,这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学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评估方法主要是检验三个“符合度”:第一是检验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两个需要(社会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符合程度;第二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人、财、物)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符合程度;第三是学校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更加理性地办学而不是盲目跟风,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教学评估对学校而言构成一种压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备受争议的地方。压力有来自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类大学之间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外在的压力,同时也有来自学校内部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在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把压力变为建设的动力,变为改革的活力,变为管理的约束力,可以促进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压力应用不好也可能出现负作用,甚至出现通过造假来应付评估、缓解压力的情况。但这不是压力的错,就像学校要对学生考试,考试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如果有学生不好好学习而只想通过作弊取得考试成绩,那不是考试的错,不能因为有学生作弊就抱怨考试。

教学评估对学校而言也是一种机遇。评估方针强调“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的过程也是建设的过程,大多数被评院校(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感受,评估工作大大加快了教学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有些平常难以解决的老大难甚至是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对一些私搭乱建房屋的拆迁),都利用迎评促建的机会解决了。评估的结果对学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评估可以使学校整体工作和社会知名度再上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一批校外教育专家来到学校集中精力为本校工作一段时间(就像一个病人请来了多所医院的高级专家来为病人的健康会诊),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评估专家的评价与建议意见对学校的近期协调和长远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组织评估

如果说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学评估就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主导”。所谓“以学校为主体”,是指一切评估活动应当以促进学校发展为前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每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办学历史,不同的办学目标定位,不同的师资、生源、地域、行业背景与条件,决定了他的发展途径必然有所不同,评估应能促进学校有特色地、健康地发展。在评估准备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只顾学习别人而忘记了自己,那就本末倒置了。所谓“以专家为主导”,不单纯地是指参与评估的专家个人(虽然个体专家的意见有时很中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以专家群体的意见为指导、以评估指标体系为蓝本,规范和主导学校的办学行为。评估指标体系像教学大纲,评估专家像教师,被评学校像学生,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纲不能框死了教师和学生,师生也不能无规则地教学,否则都不利于学校和人才的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方针,在“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主导”的原则下,笔者根据评与被评的工作经验认为,学校应当在迎评促建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中有定量的硬指标,如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建设数据(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等)、教学经费投入、体育达标率、就业率等;也有定性的软指标,如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风学风、思想道德修养等;还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如主教教师(合格率定量,水平定性)、专业(结构布局定量,培养方案定性)、课程(获奖项目、多媒体授课比例和双语教学比例等定量,教学效果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定量,体系与效果等定性)、管理队伍(结构定量、素质定性)等。学校往往重视定量的指标,而容易忽视定性的指标,但从评估对学校的指导意义而言,软指标不软,硬指标不硬,因为硬指标对不同的学校只有相对合理性,而软指标更能体现学校特质。

第二,要注意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与特色方面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家可能更多地忙于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具体事务,而很少能有机会集中全校之力、全面彻底地审视自己的办学行为,思考问题也大多是中微观层面多于宏观层面,但恰恰是宏观层面的思考决定了顶层设计的优劣。人要做有头脑的人,学校也要做“有头脑”的学校,教学评估是一次极好的引发学校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学校常有的教学工作会、人才工作会、科技工作会、教代会、党代会等,都有宏观思考的可能,但相对于教学评估这样的全面审视,他们往往都局限或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工作,都代替不了教学评估的顶层设计作用。

第三,集中精力办大事,利用以评促建的机会解决重点问题。教学评估要让教师和学生满意,就要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和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一味地动员师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给教师和学生施压,那只会使教师和学生们感到评估就是找麻烦。事实上,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而言,再强的学校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建设或投入不足、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再弱的高校(只要是已被政府批准设立而允许招生的高校)也都有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有能力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利用评估的机会,经过认真地梳理,学校一定可以发现自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发展建设上的薄弱环节。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教学评估就要重点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大师生与学校同心同德搞评估,才能保证评估的最大受益者是办学的主体――学生。

第四,准备好迎评材料。既然学校要接受评估,就务必要准备好大量评估资料,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是什么形式主义。企业接受国际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的认证,也要准备质量手册、质量过程记录等大量材料,这是质量体系健全的物证,否则空谈质量体系是不可信的,对学校的评估道理相通。事实上,教师们申请科研项目、进行科研鉴定、申报科技或教学成果,不都得准备充分的材料吗?不然,人家凭什么在短时间内对你的工作做出正确评价?再者,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校自己整理工作思路、整合工作措施、凝练工作成果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办学思考与升华,如果整理资料很费劲,那说明有许多事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还能经得起别人的、专家的检查与评估吗?所以整理迎评材料是件非常繁琐但很有意义的事,值得大家重视,决不能因为繁琐而松懈、马虎,更不能因有意或无意的疏忽而有任何作假行为。无意的作假,可能是由于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不同,会引起数据冲突甚至自相矛盾;有意的作假,更是职业道德所不许,评估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准备评估材料要分级分类,学校一级的整体汇总材料应写入自评报告和校长报告;对各个一级、二级评估指标乃至各个考核点的分析佐证材料,可按指标体系的顺序排列,建立专门的档案盒,作为支撑材料;更多地是反映日常教学工作状态原始记录的背景材料,可放在原属的各相关院系和职能部处,专家需要时逐级调阅。

第五,紧张和谐地迎接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所谓紧张,是因为专家进校考察是教学评估的关键阶段,不论对学校还是对专家而言,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要做好紧张有序的计划与安排。专家进校后,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评估材料和相关教学文档(如毕业设计、考试试卷等),更要进行走访、座谈、听课、测试等现场考察活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许多考核点,如教学中心地位、师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效果等,单凭评估材料是无法确认的,只有通过现场考察才能深入了解,只看材料或者只听汇报容易误诊误判,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估结论,专家也很难提出合理中肯的建设意见,评估就失去了意义。为此,学校要周密部署,密切配合专家的工作;学校与专家要和谐相处,专家不能让学校觉得如临大敌,学校也不要让专家觉得如临深渊;学校要为专家工作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和服务,专家要设身处地地为学校出谋划策。不要把专家接待工作庸俗地理解为一味讨好专家,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教养、讲礼貌的人都会善待他的客人,何况一个高等学府呢?最近,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部门领导提出要营造“和谐评估”的氛围,笔者十分赞同。

三、如何改进评估

对于下一轮的评估如何改进,笔者根据个人的领会,不揣浅陋,提出如下建议: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2

关键词:家长学校;结合;落实;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学校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办好家长学校,能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促进家长学校建设呢?

一、以“两个结合”促进家长学校建设

1.单向教育与多向教育相结合。多年来的家长学校形式单一,大多把家长请到学校来,由学校去思考一些家庭教育问题,然后对家长传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觉得以学校主动思考问题为主,家长配合为辅的单向家校合作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家长主动参与进来的“多向教育”。一是学校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征求家长意见,倾听他们对学校管理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家长参与家长学校工作,并作为某一次活动的主讲人,来介绍自己成功的育儿经验,共其他家长分享;三是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如班级建立家长QQ群,相互之间主动联系,互相交流;四是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如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行政会议,家长志愿者参与路队护送等。

2.系统教育与树立典型相结合。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学校应该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我们的家长作一些家教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有的放矢地教育引领孩子成长。为此,每学年我们家长学校都认真制订教育计划,分年级段组织安排授课、研讨等活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老师、家长担任家长学校任课教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有的放矢地、系统地进行系列培训活动。同时,我们还把树立典型列入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来抓。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是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的,但缺乏教育方法,我们就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交流育子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每学年结束,还在家长中开展“家长学校优秀学员”评选活动。

二、以“三个落实”促进家长学校建设

1.落实组织领导。自家长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由校长、分管校长、德育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年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落实。市妇联、关工委、教育局领导组成家长学校督查小组,不定期的检查我校家长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加以指导。由各年级、各班推荐出来的年级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献计献策,通力合作,形成共识,提高效益。

2.落实规章制度。我们始终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每学年制定好家长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部署家长学校具体工作内容。学校应有一套家长学校的工作章程、工作制度、考核考勤制度以及“优秀家长学员”评选标准等。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齐全。明确教学课时,保证授课时间。

3.落实一流师资。家长学校的主要课程由本校校长、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行政领导、部分优秀教师进行授课,也有校外聘请的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国家心理咨询师及教学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来自北京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屈开妈妈、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家教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咨询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的知名学者、家庭教育专家马建强教授教授等来校讲学、作报告。

三、以“四个提升”促进家长学校建设

1.提升家长学校形象。首先,大力宣传建立家长学校的目的,让每位家长最终都能自愿成为其中的学员。其次,认真组织家长学校各项活动,把每次活动办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真诚了解交流的平台,办成家长能够向相关专家、教师学习家教知识并获益匪浅的平台。同时家长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建立QQ群,设置邮箱等,方便、实用、高效地为家庭教育服务。

2.提升家庭教育效益。由于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把家长组织起来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培训,增强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纠正了教育孩子单纯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观念,特别是部分家庭教育专家的精辟理论,有经验的教师、家长的经验分享,使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教育子女理念得以更新,教育子女的方法更为科学,教育子女的成效显著提升。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3

关键词:家校互动;特殊教育;模式

引言:

研究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残疾学生数量较多,不能以普通方式进行教学,近些年,学校与家长展开积极合作、交流、互动,开展了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教学,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家校互动的作用以及在应用方面的方法上提出了补充。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另一个就是学校环境,积极综合两方的作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缺陷[1],使得他们在想法、行为等各方面异于常人,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展开以及交流合作,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动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心灵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保证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的时间一般比正常儿童要长,主要体现在需要花一定时间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教师除了在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其他信息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社区活动情况、医疗情况等都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信息,这样才能综合两方面信息,根据儿童不同的学习时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保证公平的教育环境。此外,特殊儿童需要外界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和学校展开更多互动,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最新状态,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这种积极的互动、交流保证了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更好的帮助了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三)维护学生的权益

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在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和教师都共同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家长有权力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协助学校教师完成相关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也可将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宣讲特殊教育的文献、法规等相关资料,提高家长的特殊教育理念,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

二、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的保证家校互动模式的开展,是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互动中的多样性沟通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家长会或者家访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此种方式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育的发展,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21世纪的网络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并分类进行管理,家长有任何疑问以及学生的动态,都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反馈,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路线,方便家长和教师更好的探讨合作教学方法。此外,也要定期组织会议,让家长和教师能够敞开心扉交流,家校互动模式是双向开展,如果家长只是单一听取教师意见,反而不利于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校互动模式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沟通保证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2]。例如: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完后,要将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等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知晓情况后,应密切关切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将信息收集后,及时的反馈给教师。特殊教师综合家长的意见,会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此方法,保证家校互动模式为一个动态过程,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至于记录信息的方式可以为电子文档或者书写笔记,将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QQ等方式及时反馈。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在家校互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可以确立家长为主体的活动方案,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3],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委员会的成立须有全体家长投票选举或者学校提名选举委员而组建。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可以对委员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中的代表以及典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家长委员要积极参与家校互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落实各种教学方案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也要作为代表收集各家长的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校方,根据家长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共同探讨家校互动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相关不足,优化方案改进。

(四)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家校互动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观摩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的观察,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此外,学校也要多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关游戏活动、社会融合活动,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为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连接,搭建一座桥梁,同时亲子活动也拉近学校与家长的感情,方便以后能够更好的沟通交流合作。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4

论文摘要:增强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育和拓展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市场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在此引入市场营销理念,研究探索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制订营销组合策略。

0.引言

进入2l世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势。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与社会脱节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主要反映在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欠了解。面对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如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如何使社会从了解、认同、发展到主动与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主动参加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为此,本文借助市场营销理念,探索现阶段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制订组合营销方案,以求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长期有效生存。

1.引入营销理念,明确高职院校办学目标

1.1营销理论介绍

市场营销是为了创造思想、产品、服务的交换(该交换能满足个人和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和创意、定价、分销、服务的过程。从市场营销定义“思想、产品和服务”这一部分说明,可以对任何东西进行营销。事实上,生产企业、服务公司,营利和非营利组织都在利用市场营销获取市场。追溯市场营销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计划导向,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单位只需按计划生产,没有营销的问题;市场导向,是将重点放在竞争者、放在产品上,按市场的真实竞争状况来决定公司的策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消费者导向,强调的是最终目的,强调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导向,围绕人在服务营销中的作用,研究服务质量和服务接触。勿庸置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市场营销应以市场、消费者和服务为导向。但如何使同样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教职工能主动认识到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明确办学目标?如何通过最恰当的渠道、价格、促销方式为相关服务对象(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产品?如何使相关服务对象能在潜在和现实需求来临的第一时间首选某高职院校?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理念,制定并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1.2现阶段高职院校环境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自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出现在我国,呈现出规模化、行业性、快速性等发展趋势,现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职院校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进行分析,以获取相关的信息,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1)内部优势

①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职业大学、重点中专校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办学实力较强。②行业性、区域性较强。③许多高职院校建设了新校区,规模大、条件改善。④重视教学改革,倡导为社会服务。

(2)劣势

①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滞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②内部激励机制与办学目标、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待配套。③规模扩张太快,内部管理跟不上。④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强。⑤锁定目标服务对象的系统工程未受到重视。

(3)外部环境的机会

①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②国内外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旺盛。③社会对高职教育逐步了解。

(4)威胁

①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类别与层次的差异化有待清晰。②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模糊。③高职教育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④高职院校受中职、技校、本科教育双向挤压。

2.制定营销策略,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市场)的无缝联接

从广义来看,市场是一种交换行为,是买卖双方发生交易行为的地点或场所。在现代市场营销中,高职院校市场主要表现为对高职院校提供的各类服务的消费需求,由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市场一各类消费者(学生、学生家长、人才需求企业、需要提供服务的相关企业)+可支付的购买力+购买欲望,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建议将高职院校的市场划分为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和需要提供服务的相关企业市场。

2.1工作步骤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具有自己的行业背景,所以行业特点明显,按照市场营销的工作步骤:进行市场细分一选择目标市场一定位。高职院校应该设计出不同的服务(产品),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研究营销策略,以便在自己所选目标市场的心目中,创造出竞争优势来。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服务(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至少不能采用一种方式来吸引各类消费者,如何审视高职院校的市场特征、辨别消费者需求,是高职院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开展营销策略的研究探索。2.2营销策略研究

本文拟对高职院校生源和就业二大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高职院校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相同性具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集中化向分散化的变化,客户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挑选、主动提出服务需求,由盲目向理智的转变等;差异性则表现在生源市场供应紧缩而就业市场需求从紧,生源市场的攀高与就业市场的务实、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的目标市场不同等方面。下面通过对市场营销策略中的四种变量: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方式的研究,制订组合营销方案。

(1)产品策略不难发现高等教育生源市场客

户的以下需求,总目标是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满意,分项目标有道德品质优、专业知识新、上岗就能干、沟通适应强、终身学习能力强、环境安全、奖助学金诱人等;就业市场需求几乎可以与生源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只是由于角色的转变,总目标改成了能为本企业找到优秀员工、提供员工满意的报酬,而分项目标则略微有些差别。所以,高职院校的产品策略便是紧紧围绕以上需求设计、制造、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具体应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学生品德修炼、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

通过高等教育生源与就业市场的常规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Swot分析,认为只有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差异化产品策略才是改善劣势、化解威胁的良方。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应重在实践能力、知识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人”培养,学生在校期问就能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了解并掌握拟就业岗位的品德和专业要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企事业单位广泛征求办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改良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的引导和教育等。

(2)价格策略根据我国“教育优先”和“教育公平”原则,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实行国家定价,允许在规定幅度内浮动,一般来说是一省一价,全国范围也没有太大区别,学校必须在各级政府价格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行事。加之国家有很好的助学奖励和助学贷款制度,所以价格尚不是目前生源市场选择学校的关键因素。

(3)渠道策略在营销界流行着“渠道为王”之说,渠道是竞争成功的最后“前线”。成功的高职院校营销渠道应该能够使每一个愿意选择就读的学生和家长、每一个愿意选择某高职院校学生的企业能够快速方便地得到服务,管理良好的渠道,对营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拓展;而不成功的渠道策略将影响市场需求,束缚销售的增长。

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市场汇聚高中、分散在各个家庭,国家明令禁止高校设立招生(销售)的有关规定;就业市场虽然有一定的行业性,但仍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特点,笔者提出高职院校应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运作市场,一方面加强对各地招办、高中,家长、学生等各环节的服务,积极参加各级政府部门举办的招生咨询会;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宣传学工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目标在于通过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①对生源市场的各地招办和高中,就业市场的企业实行aBC分类管理法。统计近8年在校生的籍贯、中学、专业,划分出a、B、C三类生源市场;统计近5年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划分出a、B、C三类就业市场。对a类市场开展重点服务,B类市场次要关注,深入分析C类市场是否存在市场扩大的潜力。

②确定客户档案。将客户档案作为对客户、对市场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

招生市场客户档案的内容要从客户常规信息扩展到a、B类高中的毕业生进入某高职院校就读和进入其他同层次高校就读人数、比例等情况,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资料,客户的意见反馈,各地招办的反馈意见等。同样,就业市场的客户档案内容也要从客户常规信息扩展到在a、B类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职位等,这些企业录用其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情况,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等,以求全面、系统、专业化地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③建立信息中心,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收集、反馈、整理和处理运作体系,及时为高职院校自身的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起步阶段,可以对学院现有资料进行筛选、甄别,然后根据以上二方面的要求开展资料的收集、整理,制订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4)促销策略在制订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后,现在的任务就是能使客户了解某一所高职院校的产品和服务,并得知从何处可获得这些信息。这一任务就是由被冠以“促销高速公路”的促销策略来完成,促销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提醒客户选择某一所高职院校,促销建立了高职院校与客户的关系。学院可以控制的主要沟通因素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和个人推销。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为买方市场的时候,促销策略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促销手段。

在校生和在校生家长。学院可以采用邮寄校报,教学系及班主任与学生、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的方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联系。

②面广量大的未来学生和家长。学院可以与a、B类高中进行一对一的沟通,首先取得这些高中的信任,然后通过他们向学生和家长邮寄学校介绍、发放调查表了解他们的愿望,有分类地提供咨询服务、合理引导他们将来报考;通过优化网络技术、加强网上宣传,在这些未来客户上网时,能用最少的时间、最简捷的方法在第一时间浏览到学院信息。有选择地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院知名度。

③各地招办可以采用个人推销的方法,一对一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当地招办举办推销展示会。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5

一、抓好分层次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抓好教师分层次培训,是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健全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是组织好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中层干部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获得感性认识,引发积极思考,不断优化新课程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提高领导层面执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能力,真正发挥“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课程委员会”等机构作用。二是选派好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高中新课程培训和进修,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的编写、省市级各类统考命题等工作,提高骨干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水平。三是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带头作用,组织好全员分类培训特别是新任教师培训,确保新课程授课教师上岗前都经过市级以上统一培训,不断深化课任教师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板图板书、制作课件、电脑处理图像、实验操作技能、练习编写、试卷命题、口语表达、调查实践等个性化的练兵活动,努力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二、深入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1.全面推广“周研究课”系列活动经验

新课程实验一开始,我校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备课组“周研究课”活动试点:备课组经过集体备课,每周确立一个课堂教学研究主题,由一至两位教师上研究课,全体备课组成员听课和评议,形成共识,并由备课组长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课件、教学反思以及备课组对本节课的发展性评价表等的电子文档挂到校园网上让大家共享。通过三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研究课系列活动可有效地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整个备课组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力。

2.积极创设平台,开展务求实效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应注重紧密结合新课程实验要求,不刻意追求部级、省、市级课题,鼓励教师自主选择课题,努力使课题贴近教学实际,使教师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建立教研平台:一是创立校级教学研究综合期刊,为广大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的平台。二是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提升。三是通过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活动,促进教师在发挥辐射作用中提升。四是主动承办省、市级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发挥示范作用中提升。五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在竞赛中提升・六是支持教研组每年组织全组教师到外地兄弟学校交流考察,扩大视野,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七是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

三、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关注教师个性化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承担了更为广泛的教育教学任务,显性的是增加了校本选修课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指导管理工作,隐性的是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教师原有的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年段长、班主任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办法,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每周教学研究课制度化。二是淡化对教师的个人评价,突出对教研组、备课组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三是扩大评价范围,将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导优辅差、开展校本教研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四是结合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和实行绩效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随着学校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少部分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工资待遇上去了而工作热情却下降了的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与教师个性化交流,如何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承担高中新课程实验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健康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教师约谈制度,发挥校级领导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领导应积极带头听课,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是否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和策略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等,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反映,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主动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进行正确引导。对优秀教师及时表扬和鼓励,对需要帮助和改进的教师明确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努力形成和谐向上、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德育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可侧重对在一阶段存在明显不足的教师进行分类,有些由部门领导约谈即可,有些可提请分管校领导约谈,有些可直接提请校长约谈。教科室可侧重在有进一步培养成名师的中高级教师中,对存在不足或需要学校帮助解决问题的教师进行分类约谈,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解决有关问题。

四、积极探索,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1.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

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高一的多数学生都明显感到学习负担非常繁重,科目众多,课时紧张,学习上留下不少薄弱环节,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的学习。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一是坚持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都不上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指导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是控制作业量,强调习题的针对性,注意按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布置作业;四是指导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优化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2.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6

1.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2.长安南路小学校本教研的总体要求。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上。

3.长安南路小学校本教研面临的具体问题。

(1)新课程下的课堂如何去上?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心脏,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如何去上;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怎样做到课堂活而不乱;怎样实现课改的同时又扎实打好“双基”;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分组活动不流于形式;课堂上如何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聆听学生的大胆质疑、独特思维,这都是学校教研活动和各位教师实践中研究的主要问题。

(2)课后作业如何布置?新课程实验下,如果还让学生埋于大量的题海中,反复地做各种类型的习题,既不符合减负的精神,也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那么,如何让课后作业变得不再机械,不再单调;如何以课后作业为手段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地发现知识和寻找知识,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这是研究讨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3)各阶段训练的问题。长安南路小学把全校六个年级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去解决。比如,低年级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切入点是什么?中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写作,由于视野和课外知识的局限,造成写作困难、阅读困难的现象如何扭转等问题。

4.长安南路小学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坛新手献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专业发展需要,自己制订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学,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同科目为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点评,各抒己见,以教师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带入教研组,以组为单位切入研究。

(3)专业引领。在教研活动中,由于学校经济等方面受限,无法将教学研究专业人员请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只有另辟蹊径。比如,在一些专家的教学论坛上,我们会用摄相机将全程录制下来,供大家学习参考,并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研讨,让老师角色替换:如果是你上课,将如何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如果”变成“如何”,这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4)研究和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主要使命。因此,我们引导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比如课改的头一两年,我们不断地问: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如何上,如何看待农村孩子家庭条件和父母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查阅收集资料、寻找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等。当老师提出实际教学中真真切切存在的问题时,我们积极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比如,学校及时和周边的书店联系,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免费为孩子们提供看书和查阅资料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

(5)坚持每学期的教学评优研讨制度,及时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要求全校每位老师每学期都必须上一堂公开课。上完课之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分管领导、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大家围绕本课进行研讨。你奉献你的成功,人人多一个成功;我总结我的教训,人人多一个教训;人人在思考我的课堂,人人在思考我的改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分享经验,在研讨中共同提高。

(6)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也促进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长安南路小学实行了骨干教师观摩课展示活动。由骨干教师执教公开课,全体教师集中听课,课毕,执教者进行说课,听课的同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加以及时点评。同时,严格听课的记录,要求每一位教师记下每堂课的成功之处、败笔之处,及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个性思维,并及时点评。一堂堂精彩的课,就是一个个生动的典型案例,教师们从中不断地获得了课堂教学的智慧技能,提升着自己的专业水平。

(7)找准课题,扎实实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校制订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探索”的实验课题。有了课题,教师们便有了研究的方向,各教研组也分别制订出各组的教研专题进行探索实践。其中,课改实验组的教研专题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高年级语文组教研专题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数学组的教研专题是“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经过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后,期末撰写出了教改教研论文。

5.长安南路小学校本教研的具体制度。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导处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的校本教研。

(2)教导处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帮手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各个部室,为学校的校本教研做好得力助手。

(4)学校为确保校本教研的成效,积极落实经费。无论是购买资料,还是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事务处都是这一切活动的有力支持者,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对于老师的培训,学校一贯派出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参加各级的专业培训,有力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6.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校本教研的成效。

(1)定期召开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探讨教科研阶段情况。

(2)建立激励机制,把是否参与教科研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3)对在课改实验、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成效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每学期末要做好教科研总结,做好课题小结,健全档案资料,实行规范管理。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7

一、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引领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是教师发展之根本,我们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的理念,让教师成为专业化学习者。我校一直致力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探索,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力,形成新小这一团队的学习力。我们引领教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起,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自荐和指定的双向结合中扎扎实实地读一本教改理论专著,与教科研同生,与新课程共进。学校自2015年起每学期拨出千元专款用于组内自购学习资料。学校还组织教师成立读书班,将集中与分散学习,自由与组织学习相接合,教师学习成为了习惯。通过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吸引教师们主动学习,使大家转变了教育观念,深刻领悟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使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外显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方法、思维的发展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研究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拓展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

二、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优化、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标志是使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自身相比,与优秀课的标准相比,不断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应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还必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以此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认真落实和做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是通过教师参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经验积累转化而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目的研究和培训才能获得的。对于我校教师教师来说,要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提高,尤其重要。因此,我们主要是结合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地开展,我们加强学科组、集备组的建设,坚持每周一研制和每日一备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坚持选用优秀教师承担教研组、集备组组长之职。各教研组、集备组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管理者都深入教研组、集备组参与活动。各研究组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要求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此,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搭建多层交流的平台在校本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师的自觉参与,以此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校本教研为我们开创了新的教研培训方式---教师论坛,这种形式的交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们每学期都要有这样的活动,如:《走进新课程》课改教师论坛,参加的教师全部为课改年级教师,他们从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学习的乐趣;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等方面畅谈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体会遇收获,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大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如何对六年级学生实施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六年级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提出的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的课改大家谈栏目,大家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探讨了如何更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研讨,大家收益非浅,对如何更好的操作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我说我的故事》也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交流方式,大家讲自己教学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同时将自己的成功体验或失败的教训、教学中的困惑等等也一起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一起沟通,研讨,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共同商讨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活动有实效,受到教研室的肯定,并参加了我区校本教研研讨展示活动。以上这些研究活动,同时也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资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方式,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的结合,运用情感体验、互动式研讨、反思总结等多种研究方式,吸引每位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为了营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抓实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理论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在职进修,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引路课,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追求不断的提高,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艺术,帮助他们总结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同时,通过其以身示范、典型引路,引导教师先模仿,后创新,鼓励教师人人成为新小的惟一,积极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因此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每学期内每位教师都要在组内上一节以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题的研究课。课后各组进行认真说课与评课,大家通过交流与沟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弥补不足,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付诸于实践。在每位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还要推荐教师代表本组参加校内研究课交流。各组所推荐校内研究课都是在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反复试讲,不断更新,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体现学习方式改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示范课。我们还曾组织了这样的个案研究,请课改年级的教师作展示课,有意识把这几节典型的有代表性课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师们听后然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研讨,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教师参与面广、所讨论问题比较广泛、深入,这是其他研讨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课改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形成学生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我们不仅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还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协作片的研讨活动及区内的各学科的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只有在不断引进、相互启迪、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中来吸取营养,反思不足,才能真正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我们选出来参加片、区的研讨课多节,这些课都是在教研组教师反复研讨试讲过程中产生的。在设计课案时,教师们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认真思考:如何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呈现有机结合;如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创设恰如其分情景,引发学生求知欲;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主探究,广泛交流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求知欲望。因此所上的课分别得到片与区里好评,其中李靖老师、沈丽梅、万年华老师的课被评为区第十届青年教师创优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4.充分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营造了教师与教研员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去年末我校进行了课改实施阶段总结展示,借此机会我们邀请教研员王长义参加校本研究活动,加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通过听数学教师试讲及评课,征求他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建议,使教研员了解执教者的已有基础和教学困惑,协助教师做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促使教师学会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参加听课与评课,并领略教研员在评课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大家受益匪浅。因此更多的教师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努力将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尝试,再创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沈丽梅老师在区里上的一节小班英语研讨课,得到区教研员多次指点,同组教师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并再来上一次同类型的课,学生实践听、说的机会更多、面更大、效果更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引领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管理这与教师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话、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在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摸索中找到问题的途径。创设利于专业引领的平台。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固定时间,教师可以上网阅览,参加各类网站的教研,学习各地的教学经验,加以借鉴,提高自身。

5.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我们要求教师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形式是写教学反思。为了督促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把教学反思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此进行理论升华,写成教学论文,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案例分析等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三、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年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提高质量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管理网络,学校与任课教师签订了教学质量承诺书.实行年级组质量把关,年级组内每位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保证每节课的质量,教导处将加大平时质量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情况作为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质量效益的意识,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期初制定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时,开展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现状调查,引领任课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剖析、对学生的课上学习需求的调查,班级学生学情的掌握等,从而了解分析课堂教学现状,找出差距,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提出了个人服务承诺,并制定了详实的措施,保证落实.为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基础。本着从严、从细、抓实、抓小的原则,我们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与落实.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实行推门听课制、跟踪听课制,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有两次行政参加的随堂听课,实行听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对听课不合格者量黄牌,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坚持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在课改进程中,科研带动教研,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教学水平和执行新课程能力,也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了实行全体动员,全员参与,骨干带动,重点突破的策略。如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是我校伴随着课改一同实践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最终归宿应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我们注重于小组学习的研究、分层教学研究、学法开放性研究、学科综合教学研究和考试改革的尝试。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1-0106-06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遭遇瓶颈,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0 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以促进我国社会各界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各职业教育院校也意识到不能游离在社会体系之外办学。这样,职业教育必将与社会各界产生复杂的利益关系。如何有效平衡职业教育院校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基础上,引入经济学博弈论这一分析方法,探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院校与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需求,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及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必要性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1]运用博弈论开始于 1944 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 人是理性的,或者说自私的,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就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2]一个完整的博弈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局中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和均衡。局中人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优化自己效用的参与主体;行动是局中人的决策变量;信息指局中人对其他局中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战略是局中人选择行动的规则;支付函数是局中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结果是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均衡是所有局中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其中,局中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及其理论的不断完善, 博弈论已成为一种有力的分析手段,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成功解释了社会中的众多经济现象。尤其是“公用地悲剧”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博弈论的内涵。1968 年,生物学家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公用地悲剧》一文,成功地将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的困境”和资源耗竭结合起来,提出了“公用地悲剧”。 [1]他认为,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为我们揭示了理性经济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导致集体公共物品的消亡。

根据博弈论的理论观点,职业教育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供给产生的“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外部性”[3]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职业教育供给就具有正外部性。职业教育院校提供优良的职业教育,使社会人力资源质量整体得以改善。而当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享受市场上既有的已改善的人力资源时,这三大主体无需再花费任何额外成本,就可直接享受人力资源质量改善带来的额外收益,例如:个人知识储备的增加、职业技巧的掌握、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会使企业减少入职培训的成本。根据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这三个经济行为主体必定会继续“搭便车”,即参与职业教育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承担其生产的成本支付。此时,就会出现职业教育院校努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其他利益主体等待“搭便车” 的现象。并且一旦职业教育院校提供了职业教育,就无法排除其他经济行为主体免费享受其额外收益。当职业教育院校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职业教育院校作为一个理性人,就会选择退出这一行业,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福利受损,显然这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因此,在分析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时,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有利于深化对职业教育这一行业涉及的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认识,研究其行为规律,揭示经济现象背后形成机制,构建新的机制以激励职业教育的各经济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建设中来,最终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及其利益相关者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企业管理领域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否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本文认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有助于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且有效平衡其间利益关系,促使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建设中,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核心人物之一弗里曼,1983 年在其《战略管理: 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方法》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是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5]受此启发,所谓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受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个人和团体。本文将重点分析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核心利益相关者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博弈过程,包括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

(一) 政府

政府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出资者,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政府期望通过职业教育达到:1.政治诉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政治的社会化,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2.经济诉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服务技术开发,培训技术人才;3.文化诉求:传承民族的优良文化,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

(二) 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企业希望从职业教育得到收益而产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1.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获得与企业岗位需求一致,并能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技能型人才;2.为企业节约成本:职业教育为自己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队伍,使学生就业时能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省去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3.技术服务:企业期望职业教育的师资有实力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援助。

(三) 社会公众

作为投资者、纳税人,潜在受教育群体及消费者等众多角色或多或少地与职业教育有着一定的经济联系,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自然会有利益诉求:1.合理有效地利用办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2. 能够根据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设计和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个性化职业教育需求;3.达成学校与社会公众在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而增加社会公众的利益,使投资获得丰厚的回报。

三、职业教育院校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由前文论述可知,职业教育供给具有正外部性,正是由于职业教育的这个特性,导致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其利益相关者的任意博弈决策都是向着“搭便车”的方向努力,从而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教育院校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职业教育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供给者,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包括社会宣传、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以最小成本,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政府则希望职业教育院校主动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以最小的财政支出达到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诉求。虽然双方都希望职业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双方为了各自利益,在职业教育不同发展层面又会采取不同的战略。虽然职业教育院校提供职业教育,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职业教育院校不一定会主动选择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从职业教育发展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程度,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只是收益大小的影响,但对于国家的影响程度则很广泛。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人才是其中一个重要竞争因素,一旦职业教育发展受阻,人才建设就会受阻,对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就会产生影响。因此,政府一定要促进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双方博弈为智猪博弈。[6]

如图1所示,无论政府选择等待还是主动促进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职业教育院校的占优策略是等待;当职业教育院校采取等待策略时,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主动。此时的纳什均衡便是(主动,等待)。从现实角度分析可知,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来说,需自己负担办学的基础设施、办学等基本费用,在收入受限的情况下,职业教育院校不会投入任何资金和精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无论政府作何决策,职业教育院校都会选择等待策略。而对于政府,情况就有所不同,出于整体宏观发展考虑,即使职业教育院校选择等待,政府同样必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旦职业教育陷入困境,会给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博弈矩阵来看双方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但从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并非实现了总体利益最大化,职业教育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具体落实者,没有主动积极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是靠政府的扶持,只会使得这只“小猪”越来越懒,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效率日趋低下。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从上文分析可知,企业也希望职业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由于职业教育的正外部性会使企业在博弈过程中向“搭便车”的方向努力,而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工作于生产、服务一线或直接从事一线作业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开展合作无疑对其自身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双方的博弈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是否会选择主动与职业教育院校合作;二是,是否所有企业都会选择合作而非“搭便车”。

1.学校和企业间的智猪博弈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转化科技成果、保证产品质量的主干力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对企业也是十分有利的。对于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肯定会付出一定代价,但只有办出特色、办出质量,才能在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7] [8]

假设学校和企业都能理性地做出判断,根据对方的行为做出理智的抉择。显然,无论学校是否主动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最优策略都是选择不主动合作或保持消极态度,等待搭学校的便车。而学校的选择则是主动与企业合作,因为它知道企业一定会选择等待,所以无论企业是否主动,学校本身都必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尽管这样学校会付出一定成本,会让企业搭便车,但如果学校不采取这种行为,它将一无所获。

2.企业间的囚徒困境

根据博弈论的有关原理,我们做以下几个假设:第一,假设a企业与B企业的社会地位相对平等,所掌握的资源也大体相当;第二,a企业与B企业都对人才有需求,而这种资源是稀缺的;第三,a企业与B企业都能理性地做出抉择,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当a企业和B企业同时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则每家企业可以获得8个单位的利润;如果a企业推行校企合作而B企业不推行,则a企业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利润, B企业获得10个单位的利润;如果两家企业均不严格执行校企合作,则每家企业都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市场利润。

从图3的博弈结果来看,无论是对于a企业还是B企业,它们的占优策略都是不合作,等待搭便车,所以这一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a企业和B企业都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选择不开展校企合作,以获取5个单位的利润,从而达到均衡。但是从整体来看并未达到整体效用最大化。

当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发生利益关系时,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无论是与学校博弈还是与其他企业博弈,其最佳选择都是采取等待的消极态度,而校方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优策略则是积极联系企业争取实现校企合作,在学校与企业博弈过程中又存在“一头热”的情况。很明显,这并非效率最大化的选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校企间合作的困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职业教育院校与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社会公众的范围广泛,公众会以多种角色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社会公众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选择职业教育时,必定会促进职业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当职业教育院校获得支持时,是否能够兑现对社会公众宣传时做出的承诺、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就会使博弈发生变化。

图4给出了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院校与公众博弈的过程,无论公众是否支持,职业教育是一种既有的教育模式,但是公众可以选择支持该教育模式,也可以选择不支持。当公众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职业教育时,学校则面临是否能兑现对公众的利益承诺,即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就业等。若兑现承诺,则学校获得5个单位效用;但是若不兑现承诺,学校可以省去办学成本,实现10个单位的效用。因此,学校会选择不兑现。假设信息完全,公众知道自己选择支持策略,校方不会兑现承诺,此时公众则必然会选择不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受阻。但是现实生活中,博弈不会一次就结束,即并非零和博弈。一旦校方第一次选择不兑现时,公众就不再支持职业教育,因此面临重复博弈的校方会选择兑现承诺。现实生活面临的又一问题是,信息不是完全公开的,公众并不知道学校是否会兑现承诺,如果支持职业教育,而学校又不能兑现承诺,公众会蒙受损失,而不支持并不会面临任何风险。因此现实生活中公众对职业教育褒贬不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双方合作,监督学校兑现承诺,才能保证公众利益,同时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博弈分析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各界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其健康发展不是某一方主体所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各方通力协作。然而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及其正外部性的特点一直影响着职业教育院校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质量,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院校应当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争取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力激发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积极性

政府应改变对职业教育“抱着发展”的现状。政府作为国家的宏观调控者,应发挥其主导作用。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多依赖国家的全方位服务,缺乏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一直安于扮演前文提到的“小猪”角色。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应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政策和制度。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的责任,也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第二,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事事包办。这样有利于激发职业教育院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声誉,以获得社会更多的资助,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

第三,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目标制定,将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目标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倡导社会公众尊重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鼓励职业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促进企业参与办学,大力引进民间投资,丰富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总之,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而非包办代替,培养职业教育院校独立发展的能力,使其摆脱对国家的依赖,寻求更好的发展资源。

(二)科学有效促进校企合作

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应为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实践、实训、实习等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来看,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是一种趋利行为。尤其是在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博弈中,企业的趋利行为使其更愿意搭学校的“便车”,只有改变“游戏”规则,才能够促使校企合作长期有效进行。

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和财政等经济杠杆,对校企合作给以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在合作形式方面,允许和鼓励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取合理利润。在教育部门的监管下,企业可以单独或与院校合作建立高标准的大型实习实训场所,通过提供培训和证书考评获取相应利润。企业可以直接投资职教集团,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获得合理回报。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注入,主导职业教育院校的运作,获取相应利润。

当然,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企业与企业博弈的“囚徒困境”,对此应当本着谁投入谁获利的原则,实施校企合作。首先,上述激励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做到谁付出谁获益。其次,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形式也应当更利于双方的发展。例如:建立企业与学校专有的合作项目,与校方共同培训企业所需要的专用人才,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就业率。

(三)促进社会公众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了解有限,导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发展既有诉求,但又缺乏支持力度。因此,应当积极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对学校的主要工作进行评议监督,促使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成立第三方评审监督委员会参与办学。

评审监督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媒体、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直接或间接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委员会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代表着各种群体的利益诉求,同时还提供了无形的资源。政府可以掌握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媒体通过教育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提升媒体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学生及家长可以对学校有个全面了解。学校则可以得到政策优惠、免费的社会宣传以及潜在生源。

在实现共同治理方面,首先,校方可每年向委员会提交发展报告,对本年度的教学和就业等情况进行汇报;每5年召开一次大型听证会,各职业教育院校向委员会报告5年发展情况,征求对下一期发展规划的意见。其次,定期组织各地区委员会成员到校参观,实际了解办学情况。同时,委员会可以选出职业教育发展模范院校,为职业教育院校树立发展的榜样。委员会各成员根据自身诉求、治理能力在学校治理中各行其责,实现“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5.

[2]〔美〕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m]. 王文玉,王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80.

[3]〔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 胡代光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115.

[4]李名梁.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0,(10):14-15.

[5]Freeman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 press,1984.234.

[6]罗建法,高建华,杨海龙等.如何打破智猪博弈的困境[J].中国新时代,2005,(8):90-93.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9

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家庭教育指导的新途径、新方式,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达到“同心”,学校和社区教育达到“合力”。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争取上级领导重视,逐步形成镇政府、镇妇联牵头,社区配合,学校具体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一级管理网络。

2.调整和补充家长委员会成员,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明确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充分依靠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共同搞好家庭教育工作。

3.调整充实家长学校讲师团成员,组建以在职优秀教师为主体、社区妇代会主任和好家长代表参加的讲师团队伍。

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者队伍建设

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的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努力使全体班主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中开展有效的指导。

三继续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

积极探索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载体,努力形成我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特色。

1、低年级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开展创建活动。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同时开展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和家教小报进行交流。

2、中高年级以家庭读书活动为载体开展创建活动。各班班主任要认真做好推荐阅读书目的工作,在父母和孩子中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评选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并开展征文活动。

3、每个班级要选取不同类型的家庭开展创建指导,如学习困难家庭、外来民工子弟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养家庭等等,促进不同家庭在原有层次上的提高。

四继续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的有效途径,要做到时间、内容、形式、人员四落实。要贯彻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互动教育思想;贯彻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教育活动,以家长为主体,将指导服务家长与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相结合。要努力改进家长会的形式,提高家教指导的效果,使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活动率达到95%。

继续开展“请家长进课堂”的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使家长在了解中熟悉学习学校的课程改革,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相互促进。

充分发挥北双村妇代会的作用,邀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现身说法,交流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做法和经验。

(五)继续办好港西小学家庭教育小报

以家庭教育小报为载体,及时向家长介绍教改信息、校园动态和教子一得。善于发现我校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家教小报上发表,做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

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篇10

【关键词】技能比赛形式;高职;学生;学习影响

1问题的提出

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使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技能大赛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如何组织技能大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是每个职业院校都面临的课题。本文所说技能大赛组织形式包括技能大赛级别、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学生的参赛形式和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等4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则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等7个方面。

本文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研究技能大赛不同组织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情况,即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是否提高了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是否提高了参赛者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否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二是,研究什么样的比赛形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使今后举办的技能大赛形式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2文献综述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的研究较为鲜见;在国内也不多见,相关研究一般以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居多,对技能大赛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也比较多见;只有个别学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与促进进行了研究。王军、林辉吉在《技能大赛对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力研究》一文中,对技能大赛要求参赛学生所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规范的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邬君芳、吴红静、黄丹在《职业技能大赛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一文中,介绍了技能大赛对该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未就技能大赛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作出专门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2014至2015年,我们课题组针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等4个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14份。从总体来看,不论何种形式的技能比赛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比赛形式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别。

3.1技能大赛级别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我们按参赛范围将技能大赛分为了校级、市级、省级和部级4个级别。考虑到我国目前对技能比赛没有权威的级别划分,各个学校对比赛级别的认定不尽相同,我们将比赛级别按地域范围划分,不按主办方的行政级别划分;校级指某个学校范围内的比赛;市级指某个城市内部学校间的比赛;省级则是全省范围的比赛,而部级指全国范围的比赛。各个级别的技能比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结果详见表1。

由表格1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市级、校级比赛对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更大。在回收的400多份问卷中,参加过部级比赛的有19人次,参加过省级比赛的有30人次,参加过市级比赛的有57人次,参加过校级比赛的有191人次,校级比赛的参与数量远远超过其它级别的比赛。可见,虽然校级比赛级别低,但是其举办形式灵活、教师对比赛内容、比赛形式把控度高,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大,其作用不容轻视。

3.2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我们将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分为纯动手型、理论+实践型两种类型,本次调查中分别有131、290人次参加。在这两种类型的比赛中,认为比赛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或提高的比例详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纯动手型的比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动手能力的促进明显高于理论加动手型的比赛;而对自学能力的促进、相关课程成绩的影响、其它课程成绩的影响方面,理论加动手型的比赛则优于纯动手型比赛;在学习兴趣、个人意志力、理论学习等方面,两者的影响相差不大。

3.3学生参赛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参赛形式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形式,二者对学生学习促进的比例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个人赛优于团体赛,在提高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课程成绩、学习兴趣、理论学习方面,团体赛均优于个人赛;而在提高个人意志力、提高动手能力方面,两者相差不大。在参赛人数上,个人赛和团体赛的数量分别为126人、298人,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

3.4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分为全部在课堂上学习过、部分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3种形式,该3种形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如果比赛内容全部都在课堂上学习过,则对提高相关课程成绩、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如果比赛内容只有部分在课堂上学习过,则对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有更好的帮助;而如果比赛内容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则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成绩、个人意志力并促进理论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平时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需要老师多加引导,而如果产生了学习成就感,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赛前准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赛前准备指指导老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从表5可以看出,有赛前培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此项调查也进一步印证了第四项中高职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依赖性较强的结论。

4结论

4.1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形式的技能比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技能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个人意志力;团队形式的比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团体赛比个人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学习能力。团体赛中的分工合作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团体合作中又能产生思维碰撞火花,对学生开拓思路、改善思维方式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