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篇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53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1

【摘要】求学网为您提供新闻传播论文: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2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就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它以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为目标,以传输覆盖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为载体,以政策信息、新闻报道、文化体育、影视娱乐为内容,综合了技术服务、内容服务、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及平台服务等多重功能。依据系统论的原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相关的若干个要素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内容服务以及体制机制等。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极不协调,城市广播电视已率先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农村广播电视还处于落后的初级阶段。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态。其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从公共服务的基本权益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广大百姓听到、看到广播电视,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体现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均等享有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方面,城市目前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广播电视网络,一般的城市用户可以收看到4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而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只能收看到8套左右电视节目且信号质量不稳定,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实行“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来从硬件上解决农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仍有几百万农村受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尤其是目前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数字化整体转换,城市受众可以享受到更为丰富、更有个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城乡之间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对农节目制作能力不足。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构成: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承担着舆论宣传、产业经营、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我们从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广播电视内容方面的比较中发现,电台、电视台大都盯着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市民文化、精英文化、时尚文化、先锋文化,反映“三农”的节目少之又少。媒体对“三农”关照度的弱化、边缘化、无视化,严重脱离了农村实际,使得农村受众在获得信息质量和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受众,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难以发挥作用。

运行体制机制不完善。广播电视运行体制是保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是发挥广播电视各项功能的保证。在我国四级办广播电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条块分割、有系无统、管理分散的负面作用。现在再加上乡镇主管广播电视站形成了广播电视的五级管理,从而扩大了四级管理的负面影响,乡镇主管的乡镇广播站在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上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网络,只能是乡镇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层次不齐,这既违背了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接收一条龙的系统性,又无法构建统一标准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需求。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地着眼于一种制度性设计,体现出系统工程的整体性。而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营机制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行政体制,也与现有通行的市场模式有所差异。要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公平、高效、科学、和谐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从供给方式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一种权威型供给,其资金的来源方式必然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但是公共财政是有限的,单靠公共财政独力支撑,那么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就难以保证,所以,资金投入也应该多样化,以公共财政为投资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投资行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采取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政府主要承担购买放映设施和补贴场次,以数字化放映为先导,盘活资源、激活市场,带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与机制的转换,服务质量和放映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

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设。由于农村受众属于消费的弱势群体,广播电视节目经费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不愿多投入,造成对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低下,数量短缺,与农村受众数量的庞大形成极大反差。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广播电视节目的扶持力度,从资金、人员上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对“三农”的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者,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实施。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是制播一体的国有机构,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制播分离,引入新的制作主体,依据公众的需求,按照政府制定的内容规划和产品准入标准,采取购买服务、服务补贴、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公共服务的内容生产。

全面深化农村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资金和体制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联系,不可分割。因为直接面向农村服务的是基层县级广电部门,但是县级财政和县广电局普遍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要解决资金问题,就必须同时解决体制问题,建立两级垂直管理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省、地、县垂直管理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县乡村垂直管理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省级广电部门是关键,重点解决资金和对农传播问题;县级广电部门是基础、是平台,负责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落实工作。

在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后,还应该解决编制问题,核定人员,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要筹备人员培训保障基金,对县乡村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定期统一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做到设备故障小问题不出村,中故障不出乡,大故障不出县。对负责村村通设备的人员给予适当的报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农村广播电视时时通、优质通和长期通。

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基础条件有好有差,发展进程有快有慢,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各地在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上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探索出切合实际的技术覆盖模式。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制定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搞好试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改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7XSYK231)

参考文献:

1.张国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

2.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4)。

3.何富麟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战略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3

——理顺社会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贯穿着过去与未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这些年,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强省也成为江西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所以,我们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决不能丢掉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阵地。

——理顺公共文化与广播电视的关系。除了舆论宣传、行业管理的职能,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也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日益增强,广播电视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也日趋完善。就“村村通”而言,我们架起了现代文化通往广电“盲区”农户的桥梁。通过尺寸屏幕,在文化生活贫瘠的土地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那些地处边远或经济困难的农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接收到大千世界的丰富资讯,所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者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理顺广电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办好地方电视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村广播“村村响”等民生工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有很多农户无法通有线电视,只能靠无线覆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低。因此,广播电视从业者应当满足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强烈需求,要关注贫困家庭无力承担收看广播电视相关费用的困境,要争取政府加大广播电视项目的投资力度,满足群众的收视权益,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

构建人民满意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从投入、管理、基层台站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保障力度:

——加大投入,统筹推进,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以江西省宜丰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为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财政自2009年起,投入154.2万元,在全县16个乡镇(场)210个行政村安装高音喇叭和音柱954只,并重新开通县电台,基本实现了农村广播无线、有线整体覆盖。虽然宜丰县已实现行政村广播“村村响”,但还存在广播覆盖密度不够,广播维护经费严重不足,广播维护人员缺乏和乡镇一级广播成为真空等状况。因此,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国家、省级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专项基金,进一步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和维护经费,并确保资金长期足额到位,统筹推进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把县级广播电视台纳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台承担着向农民传达政策、传播文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任。因此,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净化声频荧屏、规范播出秩序的角度出发,把县级广播电视台纳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作为重装备、高消耗的广播电视行业,采、编、播等大型设备更新得很快,要想生存、发展,首先设备必须跟得上。而从县级广播电视台目前的生存现状来看,凭借其自身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广电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编人员主要是靠政策性分配的,非业务人员偏多,熟悉新闻采编播业务工作的人员短缺;平台小、待遇低等因素导致难以引进优秀人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中老年专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这种不能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的人才队伍现状,直接制约着县级台事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编制、人才培训费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制定特殊人才的招录计划,为广电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维护其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保障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服务队伍工作规范和考核督导管理办法,从职称评定、年度考核、提拔使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强化培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队伍的能力。制定农村广播电视服务队伍培训专项计划,广播电视服务人员每人每年至少要培训一次。培训既要更新知识也要拓展视野,既要提高业务素质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力争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队伍。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广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农民收看电视、收听党中央声音,推动我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企业、农户等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运营体系,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群众自愿、长期受益。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不搞强行摊派,严禁违规收费,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免费提供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确保广大农民群众普惠共享、长期受益。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统筹抓好建设、管理和运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序开展。统一管理、规范运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技术标准、使用功能和服务规范,建立全州统一、规范有效的技术体系和管理运营体系。可控可管、安全运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只限在批准的服务区域内入户,加强区域管理和用户管理,严格实行接收设备销售专营制度,做到卫星、有线和无线协调发展,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安全。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作建设,实现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实现从“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主要任务:年我州要完成28万户的建设任务。其中,县4.1万户,县5.4万户,县2.6万户,县3.9万户,县2.7万户,县4.4万户,县4.9万户。

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户户通建设工程,为广大农民群众免费提供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提供应急广播和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电话入户服务;具有定位加密功能,确保服务精确化、信息安全;装上三G(第三代数字通信)模块以后,可以实现无线上网,实现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和互联网应用三网融合。

三、筹资办法

按照省上关于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州实际,“户户通”工程建设资金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解决,即国家补助一点,地方政府负担一点,企业分担一点,农民自担一点。其中,国家补助2800万元(每户补助100元);省、县财政配套2800万元(每户补助100元,省与县按6:4比例分担,其中省级配套1680万元,县配套1120万元);移动公司在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情况下按每户5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向受益农户收取1400万元(每户收取50元)。数字地面电视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由农户所在县负责解决。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和启动实施。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全州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与各县签订户户通工程建设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落实配套资金,全面启动实施。

(二)安装调试。配合省广电局组织完成技术培训、做好户户通设备的调运、供货等准备工作;月,全面组织开展安装调试,及时开通运营;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总结验收。州广电局、州监察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广电网络公司、州移动公司共同组织做好工程检查验收。

五、相关要求

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各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动员。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州、县分别成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督查指导、推进落实等工作。要把“户户通”建设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扎实开展工作。二是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类宣传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努力为推进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抓好培训工作。各县要组建成立培训安装领导机构和安装服务队伍,具体由各县广电(文广)局按“户户通”安装技术要求,对本系统干部职工、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和参与“联村联户”的干部职工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做好对乡(镇)、村组干部和村民骨干的培训工作,采取边安装边培训的方式开展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实施进度。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5

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探索构建一套适合宜丰县情的,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主要加强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落到实处。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各地“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稳步推进。广电、财政、发改委、税务、供电、纪检监察等部门应明确职责,落实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一方面,县广播电视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积极引导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好配套政策,全力保障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这些配套政策包括:对建设经营县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支持;对覆盖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等。另一方面,虽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巨大。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应切实维护好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对农村困难家庭、五保户、军烈属和乡镇敬老院,要给予一定的视听费减免。

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采取切合实际的技术方案和措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就目前而言,县级有线电视业务基础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发展乡村联网工程大有潜力可挖。县级广电网络分公司要克服死守城镇网络摊子的旧观念,把有线电视的光缆架设到乡村去,辐射到绝大多数的农户家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发展权和主动权。与此同时,县广播电视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采取无线、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巩固和加强农村无线广播电视的覆盖。

三、坚持弘扬“三农”主旋律,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办好地方台农业节目。

广播电视作为农村地区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娱乐工具,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宜丰电视台、宜丰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本县的主流媒体要把面向基层、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报道份量,增加农业科普节目的播出时间,进一步办好地方台“农业”栏目,以充分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外面世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

四、理顺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长效机制。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自2003年宜丰县在宜春市率先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后,宜丰县广播电视局就由行政单位转制为事业单位,并实行了“局台合一”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2007年底,县广播电视局和县广电网络分公司又实行了政企分离,广电网络分公司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面对单位体制改革后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职责,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考核方案和业务工作流程,努力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6

为加快发展农村广播事业,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7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政办〔2007〕4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深化我县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在新形势下,农村广播仍然处于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特别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后,镇政府履行广播公共服务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我县农村广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损坏的广播设备、线路得不到及时维护,从事农村广播工作的人员队伍不稳定,并镇、并村后,一些镇村广播长时间停播等问题,导致农村广播覆盖率、常响率下降,全县农村广播事业呈滑坡趋势。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播建管用水平,扩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我县改革发展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贯彻“广播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的方针,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广播在农村的有效覆盖面,使农村广播在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上取得更大成效。

总体目标是:按照农村广播“村村通、长期通”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县为中心、镇为基础、面向农户,*人财物保证、建管用配套、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到20*年底,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面、运行正常、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

三、认真落实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措施

(一)实施新一轮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20*年10月底,各镇将广播信号传输到村,镇至村通播率要达到100%;20*年底,村至自然村的通播率要达到100%。由县广电局牵头,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确保质量。

(二)加强镇站机房建设。各镇要按照全省乡镇广播站建设标准,抓紧对镇站机房进行维修*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同时抓好建章立制工作,规范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保障服务。

(三)稳定农村广播人员队伍。县广电局要确定专职人员从事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镇要按照县广电局制订的广播工作者任职资格条件,确定1名人员专职负责镇广播管理工作,配备1—2名工作人员,报县广电局备案。建立镇广播专职人员双重管理制度,专职人员接受县广电局的领导*业务指导,专职人员的年度考核由县广电局单独组织,镇调配专职人员须征得县广电局同意,保证专职人员的相对稳定。要完善村广播管理员制度,每个村确定1名村广播管理员并报镇备案,村广播管理员应接受镇专职人员的指导。县广电局要开展业务培训,使农村广播从业人员懂技术、能维护、会管理,做到持证上岗。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各镇要投入资金,确保“村村通”工程完成。考核合格后,县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80万元用于全县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广电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广播事业建设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

(五)建立农村广播维护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农村广播管理维护经费由县、镇、村三级负责。在原有财政体制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8万元预算用于农村广播维护经费补助、公共服务体系考核奖励*人员培训等;各镇按照每年不低于8000元的标准将农村广播维护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村在每年的可用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确保村广播正常运转。同时,加强对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严禁截留挪用,确保专款专用。

(六)建立农村广播维护“以钱养事”机制。广播设施的运行维护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以镇为单位或在全县划分区域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机构代为维护,具体运作模式由县广电局与各镇共同确定。

(七)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的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严肃广播播出纪律,严格执行农村广播播出制度,确保正常开播*通播,发挥好农村广播在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镇站要按照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要求,适量自办节目。县广电局*各镇要设立并公布农村广播服务专线电话,建立日常管理*维护的应急机制。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建立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各镇要高度重视,将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组织,确定专人,扎实推进,确保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发改委、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责,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7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传播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实现均等化,城市和农村之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有线、轻无线,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媒介产业化发展,购买力和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受众受到了更高程度的关注,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农民是受众的主体,但是在传播内容和需求满足方面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有研究者数据分析认为,农业频道仅占全国电视频道的0.4%,农业电视节目在全国电视节目播出总量中不超过1%,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的农业电视是电视传播领域中的弱势群体。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了解和满足农村受众的媒介需求,尽量缩小“信息沟”,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我国农村公共传播体系。

在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背景下,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开办了专业的对农电视频道。因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没有能直接产生作用的扶持政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频道在实际运营中步履维艰。其一,实际覆盖与收视人群错位。大多数对农频道依托有线网络传输,只有城区人口才能接收到频道信号,而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时难以落地,农民想看也接收不到,使对农频道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其二,自制对农节目成本高,收视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用于“三农”新闻的数台采访车,曾创下年平均行驶10万公里的记录,即便如此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收视,无疑使对农频道在资金上更加捉襟见肘,雪上加霜。其三,广告经营困难。对农频道从一出生就被推向市场,与其他频道一样参与收视竞争、广告竞争,由于覆盖错位问题,精心制作的对农节目城市人不爱看,收视很差,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管中窥豹,专业的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状况尚且如此,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三网融合为农村公共传播体系建构带来新的机遇

2010年国务院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决定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政策为我国农村公共传播体系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三网融合焦点业务iptV成为农村公共传播体系建构新的载体。

目前我国农村三网融合较为成功的“山西模式”由山西移动公司与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山西省有线电视覆盖不到的农村和城郊地区率先实现了农村三网融合,用户可以在一条网线上实现电话通信、电视收看和电脑上网三项功能。其中,电视节目包括央视、各省卫视和市、县的广播电视等50套直播节目,上海文广15套直播节目,鼎视和华诚公司28套直播节目等共93套。为了满足高端家庭客户需求,引进了上海文广1套高清节目。农村百姓还能使用电视回看和时移功能。点播节目包括已上线电影800余部,电视剧20多部(600多集),每月更新影视节目。引进了远程教育课件,从小学到高三的同步课程及精讲课程共5000节,开通了农村教育包括农村种养殖科教节目等。③农村百姓还能够通过电视终端进行信息浏览,浏览中国生活网定制的网站,获得农民务工信息、农业科技讲座、农村政策、娱乐新闻、本地新闻、天气预报等有益的信息内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启动市场,山西移动通过促销方式优惠农民入网。iptV安装调测费与直播收视费分别由老百姓自己出170元,政府与帮扶企业各补贴100元。对有宽带和电话需求的农民推出了优惠政策,采取资费捆绑,交预存话费装ip电话,降低农民三网融合门槛。截至2009年12月,山西省在755个乡镇、3044个村庄满足了4.8万户群众的iptV需求。④

其实,在“山西模式”之前,我国以服务农村为特色的iptV“河南模式”通过向全国推广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早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为农村公共传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2002年12月20日,全国第一个“电视+机顶盒+aDSL”农村信息化试点在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巩义市的涉村镇北坡村成立,这一天成为iptV在我国农村地区成功应用的起点。2006年,“中国iptV十大新闻”的第二条这样描述:“3月,党建和农村市场为主要特点的河南iptV模式在巩义起步,年内发展了26万用户。”⑤此后,借助行政力量,依托“农村信息化项目”“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等项目的实施,iptV大踏步进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农村,迄今已在河南、山西、河北、辽宁、湖北、内蒙古等15个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发展40多万用户。⑥从用户数量上来看,农村iptV用户在全国用户总量中约占10%,为农村公共传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用户和网络基础。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8

在建设预警信息适配播发系统的同时,为提高应急广播体系运行机制、方式及信息策略在真实环境下的可行性,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已经和七个省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试点试验和演练工作。从2014年开始,国家应急广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连续开展预警信息试验,范围从3个市扩展到6个地市,从市级精确到了县,试验的内容从洪水预警增加到了洪水、气象等多种预警信息,实际信息的数量更多,协作分工也更加明确。此外,我们也在通过应急广播演练推进各级单位的联动和协作,2014年国家应急广播中心联合四川广电局在广汉进行了首次演练,今年我们还将在四川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基础上,从国家、省级平动的角度再次进行演练。

为了满足应急广播体系中自动生成应急信息音频文件向公众播发的需求,我们启动了应急广播智能语音库建设项目。该项目采取中央电台播音员的声音,自动匹配汉语、藏语、维语等语种。语音库建成后将支持各地远程调用,为应急信息快捷、自动奠定基础。

从2014年开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充分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体优势,在中央电台各频率推出了应急科普公益广告,在中央电台高速公路广播开辟了应急广播专栏。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应急广播的内容,我们还订制了专业的应急科普视频节目,逐步完善应急类节目资料库,为平时的应急科普宣教和灾难中的自救知识传播夯实基础。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也围绕公众的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建设了应急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目前,国家应急广播网、手机应急网、国家应急广播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五大新媒体平台均已上线,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应急广播公共服务。

2015年,我们还开展了“紧急时刻撑你一把”“应急广播进校园”“应急广播进社区”等系列推广活动,以现场参与和线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应急科普常识,提升民众应急意识,树立国家应急广播以人为本的品牌形象。

虽然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深知任重且道远,下一步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

就在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应急广播定位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列入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意见》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方面对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与中央文件相适应,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基本建成上下联通、可管可控、多种手段覆盖的应急广播系统。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9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引导水平。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大和省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是今年广播影视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导协调各播出机构深入学习、全面准确宣传贯彻中央关于高举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和省委关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按照省委、省委宣传部的部署,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形成宣传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协调重大宣传报道,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宣传管理,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宣传指导任务。充分发挥行政指导协调职能,进一步深化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主题报道;认真做好全国和省“两会”、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以创业创新为主题,指导创作生产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动画剧(片)、文艺晚会等优秀广播影视文艺作品,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全面推进宣传文化创新。按照“三贴近”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节目内容形式创新,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新闻报道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引导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立足**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挖掘丰厚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品牌突出、效益显著的频率、频道和栏目、节目,培育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积极推进广电宣传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广电宣传传播体系。加强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宣传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继续推动全省广电与**在线合作建设网视联盟和互动广播网,使之成为网上宣传新阵地。高度重视办好少儿频率频道和节目,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广电节目环境。同时,组织、引导播出机构办好公共安全等科普性知识性咨询服务类节目。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宣传监管。完善宣传管理的各项制度,强化节目规划、播出审查和视听评议,严格节目播放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净化荧屏声频、抵制低俗之风行动,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广告播放管理,完善广告审查、责任追究制度,重点清理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推动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继续加强法制类、综艺娱乐类、谈话类和医疗资讯服务类、电视购物、境外节目的引进和播放管理。加强资格管理,严格宣传纪律,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省试行播出机构综合评估和违规违纪警示扣点制度,进一步引导播出机构规范办台、规范办节目。

切实抓好对农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新。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要求,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广播电视对农宣传工作。把广电对农宣传服务节目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财政扶持,确保广电对农宣传服务节目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当前对农宣传服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进一步发动全省各级播出机构继续深入开展“三农”需求的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广电对农宣传服务工作规律,推动对农宣传服务节目的转型升级,提高对农和涉农节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创业、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创新需求。要继续依托**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和省节目交流中心平台,扩大对农通用性节目的制播和交流力度,进一步增强新闻、实用性信息和精神文化产品对基层农村的有效供给。

2、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推动影视动漫业快速发展。

继续放宽搞活,鼓励多元资本发展影视动漫制作业。进一步解放思想,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吸引社会、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影视动漫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影视动漫机构,支持通过并购、合资、上市等资本运营手段,做大做强影视动漫产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3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继续深入做好促进动漫业加快发展的调研,争取出台我省的实施细则,落实财政、税收、土地、金融、文化、科技、新闻出版等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省影视动漫业的进一步繁荣。研究建立我省影视动画公共政策和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影视制作机构,加快企业成长。

大力扶持影视动漫艺术创作,推进影视动漫精品生产。发挥市场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制作机构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和精品生产,鼓励创作生产体现时代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作品,提高影视动漫产业创新创优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影视动漫的评奖、奖励政策和前期扶持的工作机制,抓好影视剧的规划、公示、备案、完成片审查等系统管理工作。增加对动漫电影大赛、动漫产业调研课题、优秀剧本等单项的扶持资助,重点扶持做好重点电影和“非遗”戏曲电视剧等项目生产;组织召开全省影视剧研讨会,促进原创精品生产。加强对影视动漫制作机构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高全省影视动漫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影视动漫基地建设,推动动漫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继续进行企业集聚模式、产业开发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打造对全国乃至海外都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影视产业园区;支持杭州高新区、中国美院动漫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充分发挥基地创作研发、制作生产、人才培训等功能;指导**大学和**传媒学院建立架构、制订发展规划,提高科研、开发以及与产业结合的能力。发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企业主体”的合力优势,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联合协作和规范运作,积极营造产学研融合、多主体参与、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指导和协调,集聚产业优势,优化要素配置,组织行业考察,推动影视动漫产品与玩具、文具等产业相结合,推进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探索动漫产业链和赢利模式的形成。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和义乌文博会,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准、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节展,推进我省影视动画产品交流和市场建设。支持杭州建设卡通城,打造“动漫之都”,发展以动漫、卡通、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数字娱乐产业。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监控和执法,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确保影视动漫产业健康发展。

3、完善工作机制和监测网络建设,增强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略)

4、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构建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完成“村村通”联网工程。2008年是新一轮“村村通”有线联网工程的攻坚之年,也是三年建设任务的最后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省广电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06]7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完成剩余的6个乡镇、500个行政村和1000多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联网任务,同时以其他方式解决其余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覆盖问题。

完成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根据中央要求,在2007年启动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无线发射(转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工程,确保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中央三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解决好农村地区群众的收听收看的问题。

启动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按照省广电局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省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意见》,采用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技术组织实施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各行政村建有广播室,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80%左右,并使全省95%以上的有线广播电视联网行政村,通过有线调频方式收听4套以上广播节目。

全面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推进城乡广电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及基层组织,完善广播电视日常维护管理保障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村村通”、“村村响”长期有效运行。同时,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今年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省开展城乡广播电视的“文化低保”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减免入网费、收视费,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电视机等方式,力争用一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低保户”等困难家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城乡群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5、积极推进整体转换,加快全省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发展。

加快推进广电数字化。认真贯彻《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8]1号)文件精神,以2010年全面实现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加快更新和改造技术装备。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实现广播电视台节目摄、录、编、播、传等各个技术环节的数字化,逐步构建系统互联、资源共享的数字技术新体系。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扶持力度,落实投融资、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按照“大容量、双向交互”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加快以市级城市为重点并带动县(市、区)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扩大实施农村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向全省农村延伸。

努力促进联合发展。发挥全省有线数字网络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和协调职能,推动各地以开发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为契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联合的数字电视运营新模式、管理新机制。支持各地探索建立以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为平台,省、市、县三级有机融合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交互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创新服务、规范服务,切实执行价格听证制度,维护群众基本收视权益。加大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的开发,积极拓展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市场,提升网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广播影视社会管理水平。

依法加强广电播出机构和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的管理。继续推进播出机构和频率频道的层次化、专业化分工和品牌化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广电媒体办出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加强播出机构频率频道和节目的审核报批工作,堵住擅自多开频道、多办节目的问题。针对频道频率、节目栏目运营和影视剧创作生产运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查处力度,研究建立频道频率及节目栏目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影视剧和动画片制作机构的退出机制。严肃纪律,严格程序,各地广播影视重大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出台,必须按规定和程序报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广播电视健康发展。以内容监管为中心,以技术监管体系为保障,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广电传输、地卫设施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打击非法设置播出前端、破坏广电设施、违规占用广电频率、影视侵权盗版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破坏“三电”专项斗争。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认真开展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境外卫星电视设施行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境外卫星电视传播市场秩序。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无“小耳朵”小区和无“小锅盖”乡镇的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各市、县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市场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控网络。继续加强无线频率播出秩序、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管。

加强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认真贯彻中办发[2007]15号、16号文件精神,按照省人大出台的“新媒体视听业务属于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司法解释,从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加强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大力扶持和推进主流媒体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在规划布局、资格准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向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重点倾斜,加快审批主流媒体开办传播网络视听节目业务。在总结我省开展车载电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的趋势,及时修改和完善管理办法,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视听新媒体业务市场秩序,推动我省新媒体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开展打击互联网传播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斗争,查处信息网络违规播放视听节目行为,确保信息网络传播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适应管理的新要求,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完善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责任追究、重大涉法事件处理和应诉等相关工作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合理界分法定职权,明确执法责任和流程。加强执法指导监督,重点指导、协调和监督广电设施保护、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视听新媒体监管等行政执法活动。启用省到市广电电子政务网,提高公文往来、信息报送的效率。进一步开发“**省广播电视局门户网站”功能,丰富信息服务内容,逐步实行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办事。

7、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积极主动地抢占宣传新阵地。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广播影视产业。优先发展广播影视主体产业,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广告经营等优势产业,重点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和网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服务业务,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坚持网络建设和内容开发并重,稳步发展付费电视,大力发展视频点播业务,积极拓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支持与广播电视相关的如工程器材、影视旅游、演艺会展等延伸产业的开发,积极拓展其他相关产业。按照“加快发展、主动占领、兴利除弊、加强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机构在内容、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新媒体建设纳入发展规划,根据“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适度竞争,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积极稳妥发展ip电视,不断拓展广电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形成一业为主、辅业多元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的竞争力、发展力。

加强规划引导,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广播影视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实施广播影视业“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做好规划衔接和中期规划调整落实工作。健全广播电视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启动建立广播影视产业监管、统计体系。继续发挥广电学会、产业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动漫业协会等群众团体、中介组织在行业自律、依法维权、中介服务、资格认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广播影视业又好又快发展。

8、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西方国家;公共媒介;媒介制度;借鉴

公共媒介以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社会公众,满足社会公众不同需求为目的,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通过制播分离来产生丰富多样的教育、文化类节目,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更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进而实现媒体的告知、协调、愉悦、教化等功能。公益性是公共媒介的应有之义,也是公共媒介内在的一种社会属性。国内关于公共媒介中的“公益”,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公益”有着不同的考量。有学者认为,“公益”就是使更多的人免费享有更多的快乐和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仅为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独享。也有学者认为,“公益”是指能使社会公众获得利益,而行为者自己并不能获得相应的超额补偿。本文采用周小普对媒介“公益性”的界定:“公益性主要理解为人们的精神利益、文化利益、教育利益,进而赋予媒介公益性原则以突出人文精神价值、公平主义价值。”[1]公共媒介把服务社会公众、推进社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而非迎合某些受众的个人偏好,不以赚取利润为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公共媒介既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为国家所有,它将商业压力和政治干涉排除在外,其存在是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公共媒介,公民获得信息、接受教育,并享受娱乐。当多族群的利益、节目的多样性、编辑的独立性、适当的资助方式、责任和透明度有保障之时,公共媒介可以起到民主基石的作用”。国外公共媒介的概念和制度源自欧美国家,一般认为公共广播电视发端于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BBC于1927年开始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在英国,BBC长期在公共广播电视服务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这一地位得到了《皇家特许》的保护。《皇家特许》规定了BBC的宪制地位,并为其制定了总体目标和服务职能,即凭借其良好的广播节目和服务,丰富人们的多元文化生活,提供优质、准确的各类信息、教育及娱乐节目,并确立了诚信、求真、意见多元、不偏不倚、公平、保护隐私、保护出境无助人士、保障儿童的福利、以公众利益为依归,以及对社会公众高度负责作为其追求的价值观。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介是公共服务传媒系统中的最主要角色,本文公共媒介仅指广播电视。

一、国外公共媒介“公益性”内涵

国外公共媒介“公益性”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营利性

公共媒介不同于商业媒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受利润的驱使,旨在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此,《美国公共广播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美国公共电视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虽然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属于民间组织。美国公共电视网同时遵守《哥伦比亚特区非营利公司法》。关于非营利组织,美国联邦税法规定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条件:首先,非营利组织须把教育、宗教和文化等公共事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内容;其次,非营利组织机构的运营目标要和美国联邦税法规定的各种免税理由相符;再次,组织经营活动的净收入只能用于社会公益,不能被个人占有、支配;最后,组织不得参与某些政治活动,如政治选举、立法等。非营利组织创办的目标和宗旨是:完成政府规定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那些来自社会上有公共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或营利性组织都无力或不愿承担的公共领域服务任务。《美国公共广播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美国公共电视网不得放行股票或股息,公司任何职员除了合理的薪酬外,都无权从公司收入中获得任何额外的私人利益。美国公共电视资产所有权属于社会全体公众,不能进行市场交易、强制兼并等,但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合并。在政治竞选中,美国广播公司不得赞助或以任何形式支持任何政党或公共机构的候选人。非营利组织不得营利只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目标,即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公司财产转变为个人财产,但这类组织可以通过经营性活动获利。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收取费用,如收视费、执照费等,但其获得的利润只能再次用于本组织的运营和管理。为此,美国公共电视网所有收入只能用于制作节目、设备更新、人员培训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建设等费用支出上。

(二)平等服务

平等是公共媒介公益性追求的最终社会价值之一。“平等服务”的内涵主要指公共媒介在该国范围之内必须为所有公众服务,不能因公民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收入高低等不同而有所歧视,对每个公民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像商业媒介那样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制播不同的节目内容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日本《广播法》要求日本广播公司(nHK)应尽可能地向盲人、聋哑人等残障人群提供特殊服务,使用特殊方法帮助他们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美国公共广播法》第一条也做了规定:“为了公众的利益,鼓励发展有创造性的节目,使得收听不到广播和高质量广播服务的受众需求得以满足,尤其是儿童和少数民族。为了公众的利益,联邦政府确保所有美国公民都能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正当的传播技术来享有公共广播服务。”美国公共电视平等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不分种族、职业、性别、收入等,都平等地享有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有平等参与体验节目内容的权利;公共电视台制作节目要以公开、共享为基本原则,在反映本土文化特点的同时尽量提供多元化和少数族群的文化、知识信息,使不同族群都能平等地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或其他族群文化及各类知识。美国公共电视所禀赋的这种尊重所有人的需求,承认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价值观,充分反映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及复杂性。

(三)独立性

独立性是公共媒介的又一个重要特质。实际上公共媒介应该是一个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观念、意见的论坛,各种信息、不同意见和批评流通其间。但是要想使这个公共论坛发挥其作用,公共媒介必须免予商业压力和政治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独立。如果公共媒介提供的信息受到政府的影响或为商业目的而制作节目,公共媒介服务公众的宗旨就会受到质疑,公众将有可能不再信任它,它也有可能沦为政治集团的工具或商业集团的附庸。独立于政府和商业企业,为公共利益服务是公共媒介的一个显著特质。为保证其独立性,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公共媒介从成立之初,就把非政府和非商业作为基本的原则加以规范,在制度层面设计了相对比较独立的公共法人管理制度,在资金保证方面主要通过执照费、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捐助等形式获得。西方公共广播电视大多都是在该国议会通过的广播电视法或专门公共广播电视法的制度规范下成立的,资产归全体公民所有,其经营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公共电视台由约束自身规范,由政府或议会任命的理事会管理,编辑独立,不代表任何党派、政治和营利团体的利益”[2]。

二、西方国家公共媒介管理体制

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产业普遍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双轨制,这两种体制各有其特点、服务对象和目的。公共广播电视把受众当成“公众”或“公民”,其主要服务目的在于实现受众的各种权利,如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等,把追求媒体的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多元文化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提供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需求的节目,实现媒体的社会功能。其经营管理主要依靠收视费和政府财政补贴。商业广播电视则把受众当作消费者,当作市场主体,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提高经济效益当作追求的目标,他们不会制作不赚钱的节目,主要以广告作为收入来源。在西方国家,公共广播电视提供的是政府或商业电视不愿意或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商业广播电视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制播适合不同受众的节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营利,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双轨制是西方广播电视体制的一种普遍选择,也是有效制衡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个人利益以及社会福利和市场效率的一种比较合理的制度设计。

在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等,使得不同国家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国家实行的是由政府单一垄断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国家只有一家公共广播公司,承担着全国所有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其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国家。有的国家实行的是二元化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国家有两个不同的公共广播公司,它们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分别独立地承担着不同的公共服务,当然它们的经费来源也不相同,如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国家。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多元分营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有公共广播电视也有商业广播电视,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通过不同体制广播电视间的竞争,充分保障服务内容提供的公平性和多样性,如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以上国家虽然在公共媒介管理体制上有差异,但仍有一些核心特征是世界上所有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所共有的,并且这些国家通过制定广播电视法规确保广播电视对公众服务,这值得我们借鉴。

在英国,英国广播公司(BBC)及第四频道提供全英公共广播电视服务,英国广播公司事务受《皇家特许》及该公司与文化、媒体及体育部大臣签订的架构协议管制。《皇家特许》规定了BBC的宪制地位,为该公司制定了公共服务一般责任,即通过话音及电视广播节目提供信息、教育及娱乐服务,借以服务公众。此外,《皇家特许》规定英国广播公司须定期接受来自外界的有效审检,包括公开会议及座谈会。通信委员会是英国法定的独立管制机构,也是英国通信业的竞争管制部门。该委员会于2005年发表报告指出,“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宗旨就是为公民提供文化信息,使他们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科学、人文等领域的广泛兴趣,借以反映和强化认同;使公众知悉不同的文化和较另类的观点。公共广播电视服务内容的特色是高品质、原创、多元化、卓越、有吸引力和广泛供应。这是培育一个民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必要的文化目标,同时也是追求数量、利润和‘最大公约数’的市场无法或者不愿提供的”[3]。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服务主要由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及德国电视二台提供。德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于1991年制定的《州际广播协议》界定了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的公共服务权限。《州际广播协议》由德国所有州政府缔结,并得到所有州议会的批准。该《协议》就德国统一后存在的广播业双轨制的现状指出:无论是公共还是私营商业广播电视服务都须保证公众能自由表达意见,鼓励不同意见的多角度表达。联邦内各个州所设立的所有广播电视机构都肩负同一使命,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信息、教育及娱乐节目。

与多数欧洲国家广播业发展体制不同的是,美国广播业一开始就以商业性和市场为主导,而欧洲国家大多是先有公共服务体系的充分发展,之后才开始有商业广播。1927年通过的《1927电台广播法案》,标志着商业广播在美国正式形成。1967年通过《公共广播法案》时,美国商业电台和电视台统治广播频谱已经整整40年。在美国,公共广播局是1967年依据《公共广播法案》成立的私营非营利机构,公共广播局负责公共广播电视服务有关研究,从而推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服务。《公共广播法案》明确了美国公共广播局的公共服务权限:旨在负责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制播高质量的、原创的、卓越的广播电视节目,推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全面发展。所有节目都必须遵守客观及均衡的原则,并且这些节目只能由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播放。公共广播局在执行其职能时不得干预或控制公共广播机构,以确保公共广播机构及系统获得最大的自由度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

三、西方公共媒介公共服务的三种提供模式

公共产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品属性的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为从单中心供给模式向多中心供给模式转变。公共产品的生产、流通、供给等环节可选择多元化的供给主体,既包括市场方式,也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在西方,公共服务的供给有如下三种模式:

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国家机制。这种机制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政治统治的方式和管理社会的手段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为消除城乡间、不同地区间以及不同群体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各项权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正。其次,政府本着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宗旨,运用治理社会的强有力工具,从手段上强制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公益性和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相一致。再次,政府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谋求自己的政治诉求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是这种供给机制容易受到利益集团以及政策决策者个人偏好和利益的驱使,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可能和公共物品的公益性相悖;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也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规制,将可能导致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非经济性;政府组织机构中的科层制容易导致政府与公共服务的对象脱节,造成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满意度下降。

二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市场作为供给主体,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以市场规律、市场法则作为供给手段,把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的信息迅速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使其作出决策。市场供给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可以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迅速反映消费者的偏好,不断提高供给效率。但这种机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当公共产品不能有利可图时,作为“理性经纪人”的市场就会退出。另外,市场中存在的垄断行为、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基于产权的分配机制以及市场的逐利本性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机制。社会组织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社会组织在自愿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下,通过非市场、非政府的途径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在西方,随着公民社会的形成,人们的自治愿望、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一些社会组织本着为公共服务的原则志愿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弥补了政府供给的无效率性和市场供给的无公益性,丰富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四、西方公共媒介提高影响力机制

目前,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认识秉持两种价值理念:一是公共广播电视传统,这种传统把受众看成是社会公众,“以公民为本”,广播电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它服务的是公民社会、文化、教育等非市场、非个人和集体价值取向。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服务,建构公共价值观。英国是这种传统的代表,从BBC建立至今逐渐形成了以BBC为核心的包括独立电视网、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传统,这种理念把公众看作是消费者,更加关注市场和个人价值,认为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产业,其提供的信息、教育、娱乐产品和服务等是一种商品,公共服务就是提供给公众的在一定的价位上能承受得起的服务,而商业广播电视完全能够生产和提供这种服务。这种观念随着有线、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商业化进程的推进,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肇始于欧洲,其宗旨是通过提供均衡的服务、丰富多样的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文化节目,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提高受众认识世界的能力,保证所有公民及时获得信息、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在伦理规范上强调了保护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论受众地位高低,均同等享有公共服务的原则。由于公共广播电视的上述特点以及受众大多位于社会中上层且人数众多,公共广播电视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确保公共媒介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益性,增强社会影响力,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或司法手段,从制度上保证公共媒介为社会公众服务。

西方国家大多都在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传播体制,以保障公共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服务社会公众的功能。美国通过制定各种法律、自律机制,实行多元财政体制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管理。同样,英国也通过专门立法、社会监督、政治控制等手段和方式,以执照费作为收入来源,管理和规范英国广播电视机构。西方各国公共广播电视制度从主体认定到资金来源再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等有所不同,但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制度都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高公共媒介的社会影响力。

五、西方公共媒介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公共媒介是媒介的一种呈现状态,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虽然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媒介制度不尽相同,但它们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根本目的都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旨在保护公民的视听权益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为此,国家通过立法、司法、政府控制、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等手段,从制度上确保公共广播电视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通过研究西方国家公共媒介制度,旨在推进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管理制度。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第一,根据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实际,对广播电视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分类立法、分类目标、分类保障和分类运行。第二,针对公共广播电视,把重点放在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制作上,满足不同人群的视听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节目和各种信息。第三,加快国家层面的立法,从法律上规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主体、服务宗旨、服务范围及惩罚措施等,使其具有强制性。第四,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源体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加快健全广播电视体制机制,从而有效保障公共服务的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这是构建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新疆公益性媒体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axw009)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小普.美国公共电视网公益性内涵浅析[J].国际新闻界,2007(6).

[2]冯广超,冯应谦.世界公共电视的生存及争议[J].中国传媒报告,2005(1).

[3]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