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十篇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十篇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52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1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更新的依据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更新的理论依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应秉承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回归到它的本意――促进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即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价值,促进个人发展乃是其固有的基本价值之一。“高等教育正是在对每一个人施加影响,满足每一个个人的求知欲望,帮助实现每一个个人的目标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体现着其他的价值与功能。由于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也就不会存在。因此,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全面反映社会需要、学生个人需要和知识传承创新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应是:在三种价值取向统整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更新的现实依据。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看,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须改单一的“统一与标准化”理念为“层次化与多样化”的理念。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把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从广播电视业的深刻变革看,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正面临着媒介融合、三网融合、制播分离等变革,这些变革将使广播电视业的理念、体制、组织机构、工作方式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提出新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满足这些新语境对人才的新需求,从而解决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脱节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新理念确立的逻辑框架

教育理念是一系列观念融合而成的观念体系,又是为解决当前问题而确立的工具。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理念应在遵循现阶段高等教育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价值观的前提下,结合目前新语境提出的人才培养新需求来更新。首先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分长远需要和短期需要。长远需要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应在学生身上体现教育的本质和本科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达到本科教育应有的目标,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短期发展需要是使学生具有与社会接轨的能力,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顺利地找到相应的职业,应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能力。其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抽象层面是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层面是满足广播电视业变革的需要。再次,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一是急需能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二是急需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化传播人才。实质上,这些需要不是割裂的,彼此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如创新人才不仅国家需要,而且学生个人和广播电视媒体都需要。应该说,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确立,需考虑的因素更多,因而更难把握。但不管怎样,更新的教育理念能体现现阶段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并能满足新语境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能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应不失为较科学的教育理念。

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基于教育本质和本科教育本质的思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杜威说:“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的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而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很长时间处于大学的主导地位,过分追求专业化的极端行为会对人的发展带来危害。“专业化教育也许会促进对某一专门知识的理解,但它最终会削弱、限制一个人心智的发展,而这恰恰是大学最重要的目标。”限制一个人的心智,也就限制了向未来发展的潜能,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学识、理性的智慧,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

但是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教育。教育部高教司杨志坚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中论证了本科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所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识教育可为专业教育打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可使通识教育深入并进一步内化为专业方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识教育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只有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使双方共同推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的沃土上才能有更大更持久的生长空间,从而较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价值。

基于专业特色的思考:“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理念。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特别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独特的能力。要找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还得从问题的本体――广播电视新闻学科本身来探求。从广义上看,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体;从狭义上看,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而从当今媒体的变革看,电视媒体已成为第一媒体。可见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是本专业服务的重中之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服务好电视媒体,实现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是关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同时输出的双重信息的传播。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已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而且在新闻传播进入公民新闻时代的今天,视频采集的容易要求记者具有更专业的采集能力,电视媒体应保持并发扬对直接信息――画面重视的传统。同时克服间接信息传播不足的弱点,通过巧用新闻解释权加大间接信息传播的深度。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认为:当下新闻的竞争,与其说是新闻源的竞争,不如说是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如何分析、解释、判断就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而且,在电视媒体的直播已成常态的今天,电视记者的解释能力与其他媒体记者明显不同的是,电视媒体的声画合一、即时性等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在新闻现场面向镜头快速解释的能力。

因此,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学生用更专业的音视频采编技能,在新闻报道中快速进行解释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新闻学科之外的财经、政法、体育等专业和新闻学科之内的新闻学等相近专业学生难以具备的,从而可以有效抵制这些替代品的威胁,彰显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广播电视行业变革需要的思考:“以视听媒体为主的有限度”的融合化理念。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融合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存在的误区是把融合型人才等同于全能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培养“全知记者”是新闻教育的误区,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做法。国外已有的经验一定程度说明了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笔者认为,全能型记者是媒介融合要求的理想状态,在目前的中国不太现实。从学生的学习看,大学本科四年,由于实习和就业等原因,在校学习实际只有三年,这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出的真正胜任全能要求的记者应该是极少的;从媒介工作实际看,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还是以团队形式作战。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中,把全能型记者作为理想目标,实际目标是在基本掌握所有媒体的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于传统广电媒体和相关的视听新媒体的学习,进行有限度的能力拓展,这才是大学四年较现实的做法。

基于市场和学生个体需求的思考:“满足广播电视及泛媒体需求”的多样化理念。从社会的需求看,仅仅培养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需要的采写编播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内部,新技术不断促使多样化传播媒介和途径的产生,目前与广播电视有关的各种新媒体表现出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以外的行业,其公关宣传等泛媒体岗位,随着与外界沟通的需要和自己媒介素养的提高,对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需要已从较单一的传统媒体需求扩大到泛媒体多种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从学生个体的需要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带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结构性失业,敲响了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警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需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学生不受局限地成长为各具特色的人才,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基于提升国家形象需要的思考:侧重于“中国问题的国际表达”的国际化理念。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国际问题也越来越直接影响到中国。如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来提升国家形象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课题。虽然高端国际传播专门人才主要由重点新闻院校的国际传播专业硕士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院校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国际视野。无论是国内传播人才还是国际传播人才,都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懂得如何做好“中国问题的国际表达”和“国际问题的中国表达”。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专门国际报道的几率较小,但随着更多省级电视媒体走出国门和大量广播电视网站的完善,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能力也提出相应要求,只不过重点在“中国问题的国际表达”。

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思考:“培养创新的潜能”的创新理念。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广播电视行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广播电视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变化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创新要求更高,遍观广电媒体竞争成败的案例,可以发现,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媒体在市场上的生存状态和竞争地位,而媒体要创新,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学校系统的教育,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还没有完全定型,确切地说是培养了一种创新的潜能,一种基本素质,而真正成型则是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如果培养好学生创新的潜能,就给予了学生创新的源泉,会使学生不断创新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立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a030)

注释: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雅斯贝尔斯[德]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4页。

杜威[美]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省略/article/20060721/3200917.shtml。

高晓虹:《电视传播理念的创新思考》,《编辑学刊》,2010(1)。

潘启雯、解巍:《专家认为培养“全知记者”是新闻教育的误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10。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2

[关键词]西部地区;教育电视;远程教育;节目资源

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以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等特点迅速进入教育领域,使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更具先进性。但针对我国教育领域的现状,进一步发挥教育电视在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其规律与方法,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更进一步完善教育电视并强化其教育质效机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教育技术应对策略问题,以期与同道共商。

一、对教育电视先进传播功能的再认识

教育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远程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仅能从网络里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择、组织、处理并传播自己的信息,成为传播的主体,从而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主客体之界线,实现了双向互动,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播的传统理念,使电视这个昔日传媒王国的老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时间在远程教育界似乎非网络而不能实施教学。应该承认,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但不顾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国情,一味推行网上教学,而放弃教育电视等有效远程教育模式则是不可取的。正如oRaCLe总裁拉里·埃里森说:“你能想像一个在中国南方偏远山村的女孩有机会通过网络取得哈佛学位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电视的先进传播功能再认识,以便将其合理运用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远程教育,促进当地的科技文化传播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电视传播的广泛性。教育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其传播内容和接受对象比其他传播媒介都具有更强的广泛性。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仅有线电视入户率就达到了17%,超过电话入户率9%和计算机入户率1.2%。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电视机普及率己达到每百户拥有量为92户,近几年来随着几大电视机生产企业的价格大战,低价值的电视机迅速进入农村家庭,电视机的入户率更高。教育电视传播内容的广泛性是指它传播信息的容量大,内容丰富多样,对几乎所有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受众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老人,只要不聋不盲,都可以收看教育电视。其次是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仅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是受教育不多的人,甚至文盲半文盲都可以接收教育电视的内容。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文化水平平均较低的情况下,教育电视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次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电视传播到四面八方的同时,亿万人可以同时接收传播的信息,由于电波传播没有疆界的限制,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之大远非其他传播媒介可比。

2.教育电视传播的真实性。教育电视具有真实再现各种信息源场景的功能,电视荧屏上所展示的是信息源所发出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学习者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直接了解、感受信息,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眼见为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更符合他们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育电视传播的示范性,由于电视屏幕所展示的世界是生动形象的,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有意无意地了解了大干世界斑斓多姿的风貌和社会历史方方面面的知识。而电视为观众敞开的民办层面是无限广阔的,它可以在瞬间跨越万里之遥,在不同的领域,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观众,在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潜移默化地接受丰富的教育。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见解认识,还是生活、行为方式,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电视的示范和影响。

4.教育电视传播的灵活性。教育电视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在节目编排播放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它能够做到以普通教育、家庭教育为重点,进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统筹”,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无论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人们都可以按各自所需不受场合、地点限制进行收看和学习。

5.教育电视传播的人本化。所谓人本化传播就是指回归人最本能的状态,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感官传播信息的状态。它以一种生命状态进行信息的内向吸收和外向辐射,具有传播的动态性、信息的全方位性,体现了生活的本真、人体的本能、事物的本性、电视的本质。教育电视可以以最能调动感官的方面来选材、结构,合乎人的本真状态进行教育信息采集,体现人本精神的复原。它能将生活自身的形态物化为传播符号进行远程传播,作用于人的感知,人可以直接靠感官接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人的感知能力,从而延伸大脑,外化并扩展智能,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人本化传播。教育以人为本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理想,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教育电视从对人视听的延伸,体验感的实现,到思维的调动,心理需求、审美需求的满足,实现对人体本能的释放和满足,对生活本真的揭示,朝着人本化传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想的实现。

6.教育电视与互联网络比较,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其单向传播上,无法同时实现及时的信息反馈,另外还存在传输内容瞬时即逝,不便修改等缺点。

二、对西部教育电视发展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及西部地区的教育电视多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常用设备设施、地面卫星站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农业科技、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电视节目的积累与建设,为教育电视的深入开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学校、社会个别化学习与教育的普遍开展为教育电视积累了成功经验,各级管理机构的逐步健全,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电视事业在西部的健康发展。例如,从1989年起,自治区在全地域内安装了100台地面卫星接收站,使远离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内陆省市的各少数民族山区农牧民,每天可以与全国各地一样同时收看通过卫星转播的教育节目,为改变教育落后、师资匮乏、教育点高度分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电视自1989年4月开播以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实施自治区“231工程”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经过电视培训,有5500名小学教师获得了电视中师毕业证书,4000多名初中教师获得了电视高师毕业证书。宁夏教育电视台开办的“231工程”栏目,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甘肃教育电视,经历了“小点多布,闭路为主”阶段和以建教育电视台为主的开路电视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电视台为骨干、卫星地面接收站为辅助、教学放像点为补充的教育电视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西部现有广播电台101座,广播电视台122座,电视发射台2030座,卫星地面站1200多座,80%的县建立了教育电视台。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75%的人口可以收视教育电视台的节目;甘肃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65.9%,教育电视台收视率达到71%。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西部高校教育电视教育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电视教学的开展等等,已初步形成了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教育电视仍处于落后势态,如教育电视配套设施因经济原因多年来难以根本解决,边、远、贫地区尚有许多广播电视的盲点和空白点,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欲扭转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现代教育愈要超前发展。随着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的崛起,客观上需要大批经过严格培训的各类人才;科技致富的事实,又使广大农民增强了需要学习的愿望,他们迫切希望掌握各种实用技术脱贫致富。西部地区要走现代文明之路,就要唤醒农民的人口意识、生态意识、法律意识、精神文明建设意识,这些都需要教育来解决。教育电视在幅员辽阔、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强教育电视配套设施及教学软件建设,加快发展适合西部的远程教育,是为西部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机遇,人才培养是根本,树立“教育电视资源—超前意识与策略—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观,就会进一步创造西部生机。三、对西部地区教育电视发展中现有问题的认识

西部地区由于受教育和文化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教育电视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忽视教育教学节目的教学过程研究。在教育电视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观角度去研究教学过程,没有研究教学过程系统的主要要素——受教者,没有研究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现了将传统学校的课堂简单地搬到了电视屏幕,使受教者与施教者分离,施教者与受教者缺乏感情交流,屏幕上过多的是施教者的大头像,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却极其稀少,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电视的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功能发挥。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广电系统;思政工作;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发展观的提出,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同样致力于与科技相结合的快速发展、奋力崛起。面对国内外媒体的激烈竞争,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广播电视事业。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事业,需要加强广播电视队伍的建设工作。对于一个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因此现今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播电视事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做好这项工作的觉悟。

一、科学发展观对广电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界都在以科技发展观作为机构运行的跟本,在之后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党的十提出继续施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科技发展观的重要作用。

(1)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发展观执行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根本。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广泛,广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然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给民众。结合工作人员的思想需求、生活需求等,坚持一切为了广电工作人员和大众,在思想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2)发展性原则:广播电视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时刻保持动态,新的思想要及时的吸纳。科技发展观要求广电的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性,首先要研究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式,研究在新形势之下广电的工作人员及民众思想教育的特别要求,其次要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全面性原则:坚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当前广播电视事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提倡全面发展的观念,第一,以正确的方法,专业的技能为主攻方向施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电的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方面有明显的提升。

二、广电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播电视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不断的探索创新,力求实效性工作方法。广播电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证广播电视基本工作方向、提高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良好形象、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目前广播电视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旧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1)广电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存在着重视业务,轻视思想的严重问题。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其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缺乏工作激情。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调,管理者缺乏对信息变换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今,信息每天都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应该积极的接受新的思想,以求不断进步。对员工的关注力度应该加大,时刻留意他们思想变化,出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3)当前广电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够,没有深入研究,缺乏吸引力。领导应该系统化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总结,利用信息网络来探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方法,结合自身的团队体制,建设合适的教育模式。

(4)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细致,对于职工的关注程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干部与职工之间应该多做交流,干部职工之间保持良好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广电思政工作建设的对策

(1)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不同的机构中,领导干部对员工影响很大,在广播电视事业中,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带头的作用,必须要有良好的人品、上进的学风、正直的作风,同时心胸豁达,待人以诚,做事以身作则,真正起到领导表率作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员工思想政治理念。

(2)正面教育,善于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正确的观点引导人们发展,通过对党的领导路线方针的政策教育、理想信念培养、党风廉政监督、文明道德建设等,促使员工牢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干部和职工反应出来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要认真的去学习,积极的进行疏导。

(3)谈心交心,消除隔阂:干部和职工之间往往有着一层隔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有一定难度。领导在与员工的交流中。应该以诚相待,做到耐心谦逊,经常举办一些谈心交心的活动,沟通员工的思想意识,开诚布公的交流意见和思想。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避免在误解中产生冲突对工作带来消极的态度。

(4)关怀体贴,以情感人:对于工作要带有情感,跟职工交流应该交心,对职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不时的进行嘘寒问暖,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头上。在工作中要热情的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5)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在工作的单位中,要树立思想政治学习中的先进典型,给予激励表扬,让大家向先进典型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发展观的提出,广播电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都随之发生改变,要想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度、有实效性,必须要发展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广电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而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l]杨艳妮.《电视动了网络的奶酪――关于电视台网站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0(04)

[2]殷琦,电视台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对策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2,6(27)

[3]韩明辉.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消费导刊,2011(01)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人力资源;现状;评价

1广播电视编导的存在基础与历史发展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和《小逻辑》中都曾提及“凡合乎理性的即是真实的,凡真实的即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在即为合理”。存在是现象,而我们要透过现象洞悉其本质。广播电视编导人力资源保有量的数据形成,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数据,我们透过这个数据,能够看到这一现象的成因。作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支撑,往往与其核心发音区域的方言有着最为直接的方言从语法、词汇方面与华北官话保持高度相似。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延安播音,标志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开端;1958年的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实验播出,标志中国电视的起始;1985年8月,我国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开始了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新纪元;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了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专业化频道的诞生;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1993年5月10日,《一丹话题》在央视首播,这预示着主持人品牌的“栏目化发展”;2000年,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开始尝试流媒体节目播出;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的《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1年)》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全国共有广播节目2587套,全年共播出节目13057.5万小时;电视节目3274套,全年共播出节目1675.3万小时。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两级办台、四级办台到制播分离,再到流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为准播音员、主持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2广播电视编导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储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83年增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名录。截至2000年,全国兴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形态以本科为例,全国范围内仅有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四所本科院校承办此项专业。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办播音与主持专业(含专业方向)的院校,数量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截至2012年3月,全国共483所高校已针对此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办学形态涵盖:有专业性传播类学科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有综合性学科全面类大学,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有艺术类专业院校,如吉林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有民办本科独立院校,如长春光华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等……仅以吉林省为例:截至目前,本科层次即有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北华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学院传媒科学学院、吉林动画艺术学院、长春光华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8所院校正在兴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有诸如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和通话师范学院等院校正在申报或有意向申报此专业。从办学的初衷来看,有的是因为学科的相关优势进而深入研究,有的是远见前瞻洞悉行业人才的需求,有的是为了完善与健全学科建设,有的是发现职业的乐观前景盲目跟进,有的则是因为专业热门方便招生收入看好……经过短短十数年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嬗变,我国的广播电视编导教育队伍增速迅猛。但是在增速过快的同时也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精准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单一、专业课教材内容落后、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陈旧局限等方面的问题。这就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尖锐与客观的问题:那就是应该如何解决浪费学生资源进而更好的保证人才输送质量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要探索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之道。

3广播电视编导人力资源的评价

近些年来,一些崭新的媒体形式如雪片一般走入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历史悠久的为您服务、东方时空等电视栏目的出现,到Realplayer、暴风影音等播放软件的应用,再到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站的建立,直到今天手机电视、楼宇电视、高速广播、隧道广播、流媒体、自媒体、付费电视……媒体样态的纷繁入眼,让我们感受到媒体的变化。归结起来,无外乎是传播对象的细致化,传播内容的专业化,传媒定位的服务化,传媒方式的互动化。事实上,就是传统形象的转变,从广播到窄播、从共性化到个性化、从泛业化到专业化、从政府媒体到新媒体、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媒体的分众化的加强,要求主持人要达到相应能力,制作出各具特点的节目,以满足受众口味的需要。基于此,媒体行业的市场关切,就要求其自身形象的转变,从原有的单向传递,向“服务行业”倾斜。进而,精心设计多种多样的新视听业务,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更加个性化、更高质量的“视听盛享”。从高校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能够达到“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境界。建立创新人才“方向能力拓展通道”,创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艺术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培养艺术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如:综艺晚会主持群拓展通道、动漫配音拓展通道、广播剧演播拓展通道、体育赛事转播解说拓展通道等,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媒体从业职业,它是与广播电视媒体的时展律动的脚步相统一的,个性化、专业化、分众性、互动性等特质都是这一行业本质属性。因此,高校教育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进行知识层面的教育。换言之,并非是简单的培养基础的、专业的、相关知识层面的等等……表层的、技术性的能力,也并非是学生浅层次的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和流于形式的创作力等专业能力,而应该是培养在校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的教育。这样的塑造才是可以伴随一位合格的广播电视编导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黄鑫.“编导型”主持人培养目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毕一鸣.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7(12).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5

【关键词】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应用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是指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对数字电视信号进行处理,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前期、现场、后期制作。这里的数字信号可以是直接产生的,如数字摄像机产生的数字信号、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数字信号;也可以是由模拟信号经过数字化过程后产生的,如经过视频与音频采集卡获得的数字信号等。

一、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概述

(一)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历程

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是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联的,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重大发展历程:

1.计算机参与节目制作

计算机诞生之后,早期的产品还是一个庞然大物,应用范围也局限于几个领域。在电视节目中最早应用到计算机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总统大选节目中,用它来计算大选的计票结果,在这里,计算机只是充当了一个道具。

2.计算机编辑系统的应用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制作中电子编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参与到节目制作中来,起到了控制编辑的作用,各种各样电子编辑系统的出现给节目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直到现在也还是主要的节目制作设备。

3.计算机动画的应用

计算机动画是计算机图形技术在电视制作上的一个成功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动画在广告、片头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将传统的实际拍摄与电脑制作的模型及特技效果紧密结合,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与感染力。

4.电视字幕系统的应用

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电视字幕机、电视图文创作系统的出现,数字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5.数字影视制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影视制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参与。许多精彩的片段是电脑动画、电脑特技的体现,有的是首先制作出电脑图像、电脑动画转磁带,然后磁带转胶片。例如,日本nHK在2003年制作的纪录片《四大文明》生动地再现了四大文明古国昔日辉煌时期的历史建筑及当时的人文风俗,如不仔细观看,很难辨别出里面的人物是电脑制作的。6.非线性编辑的应用

以非线性编辑为代表的数字电视后期制作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了模拟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电视编辑从最初的机械剪接,后来的电子编辑,到现在发展成为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先进的非线性编辑。

7.虚拟演播室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传统视频色键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形实时地进行合成,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虚拟演播室的背景是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的,而且摄像机和真实物体都被追踪,可以随时根据拍摄内容的改变而变换背景。

8.电视节目制作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将多台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动画工作站、音频工作站等单机系统组成电视节目制作网络,制作人员便可以进入一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崭新电视节目创作空间。网络中的几个终端可以同时制作同一电视节目的不同段落,将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串行工作方式改为并行工作方式,实现了素材共享与协作编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趋势

1.全面数字化

数字技术不只是应用到电视制作的单一环节中,它还贯穿于电视节目的前期准备到完成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基于此,数字摄像机、录像机、特技机、切换台等大批应用数字技术的设备应运而生,从而大规模的整体性的数字电视节目系统也日趋完善,出现了全数字电视演播室、全数字电视转播车、数字压缩的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车、数字地面广播、数字卫星直播等。

2.虚拟化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电视技术相结合产生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虚拟演播室系统。虚拟演播室技术,将计算机与电视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提供逼真的虚拟空间;将计算机制作出来的背景图像与演播室拍摄的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制作出传统设备无法表现的电视节目;将人物置于千变万化的虚拟三维空间之中,从而增强了电视屏幕的艺术效果。

3.网络化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网络化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资源共享,可以将多台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动画工作站、音频工作站等各类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系统组成网络,成为一个小局域网子系统,实现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的互联和信息交流共享,并支持虚拟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

4.信息化

数字化和网络化只是手段,信息化才是目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使信息能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通道中传送。数字化也使传输的信息发生很大变化,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图形、图像,而是多种格式和媒体的组合。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发挥广播电视在动态方面的优势,要加大力度建设广播影视音像数据库和视频点播节目库,广泛开拓它在教育、教学、培训等领域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效果。

二、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特点

(一)利用数字技术控制电视制作设备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设备的控制大部分采用各种专业的电子控制台,例如调光台、调音台、摄像机控制台、导播切换台等。然而正由于此,一台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众多的操作人员,人海战术使工作显得繁琐。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开发计算机软件来控制它们。例如对灯光设备的控制,首先用计算机CaD辅助制图软件绘制演播室的布光图,然后设置灯位,并为每一盏灯设定诸如色彩、亮度、柔和度等不同的参数。使用时,只要进行一定的选择,相应的灯位得到控制,拍摄现场也得到相应的照明效果。当然,也可用新技术对摄像机、后期制作设备、编排播放设备,甚至背景、道具等,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

(二)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进行艺术加工

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进行艺术加工或创建动画、情节。可以用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例如Freehand、Coredraw、animator、3DmaX等,平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以及让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创建动画“演员”、“道具”,构建情节或对现有的电视画面进行再创作。同样,也可利用计算机音频软件,例如SoundForge、miDimae—stro等来创作乐曲、自然声等音响效果。

(三)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编辑

目前,传统的以磁带为介质的线性编辑已逐步被以硬盘为介质的非线性编辑所替代,因为非线性编辑有其独特的优点:信号损失小、素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具有开放的特性。

(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输

制作好的教育电视节目在网络中传送,各制作部门就可以随时查阅或使用其他部门所做的节目。另外,若干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连网,可让资源共享。一个电视节目可由一个部门完成也可由几个部门合作来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资金,缩短电视节目制作周期,又方便部门之间的运作。

(五)利用虚拟演播室制作教育电视节目

目前,国内较好的虚拟演播室采用先进的图形算法和跟踪技术,通过数字光电传感系统和专业色键,最终实现演播室的演员与三维虚拟教育场景无缝的合成。

三、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

模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是由具有不同制作功能的各种硬件组合而成的,例如摄像机、录像机、切换台、特技台、调音台等,将这些利用模拟电视设备在外景地或演播室拍摄下来的电视节目素材,转录在录像带上,然后可以直接编辑或复制成底带供脱机编辑用,在脱机编辑中得到镜头编辑清单,据此进行联机编辑,需要时进行图文制作、特技制作、声音的混录等。

由于计算机参与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数字技术提高了电视制作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以及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完成任何一种视听媒介的录制、编辑和传输。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是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作为数字数据统一处理,例如选材、合成和编辑都是以综合方式来完成的。图像、文字、声音是直接作为数字数据记录在服务器上,外景素材储存在磁盘存储器中,然后传送到服务器上,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制作。

由于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比传统的视频磁带编辑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电视制作的每一阶段和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数字化的前期准备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在拍摄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前期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拍摄文案的准备

这里包括数字教育电视剧本的写作、制片预算计划、制作时间表的产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字教育电视的前期制作工作。文字处理软件有效地帮助编写人员形成和修改剧本。制片人和导演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拍摄计划和编制预算,还可以直观地列出电视剧本的每一场景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并且可以计算出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很快地得到总的预算,同时产生一个完整的制作时间表。

2.数字化故事版

在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剧本、预算或时间表完成后,利用故事版绘制软件高效率地制作出剧情描绘板,它可为摄影、编辑和整个故事叙述提供视觉化的指导。剧情描绘板由一系列图像、影像组成,指明在电视节目中每一关键镜头的摄影构图和组成。

3.形象化预审视

利用场景和灯光设计软件在开始拍摄之前就进行现场场景的设计,按实际比例建立场景模型,由电脑软件中的摄影机进行拍摄预演;在实际安装照明之前提供可视化的灯光模拟照明效果,使照明设计可迅速地进行修改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软件使服装视觉化,并使其在实际制作前进行协调。

4.演员数据库

计算机化的演员数据库给演员自我引荐和导演挑选演员提供了极大方便。导演可以迅速、直观地查阅演员资料,演员也可以通过资料库扩大知名度。

5.资料准备

计算机数据库也给外景地的选择带来了好处,通过网络可以提供可选择的外景地的图像,从而减少差旅费用和筹备制作时间。

(二)数字化的现场制作

1.数字摄录设备

新的数字记录设备为摄像机的拍摄提供了很多优越性。例如,计算机硬盘可附加在摄像机上,数字影像和声音可在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立即进行编辑,这就大大加速了节目的制作过程。

2.照明控制

计算机化的数字调光台使得摄影师或照明师能够预先编好照明程序,并将它存储起来。

3.摄像机控制

用带有电脑控制装置的摄像机拍摄画面,一方面可以拍摄到高难度的镜头,一方面可以用于复杂的场景合成。

4.现场录音

数字音频记录处理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改进了录音。例如,数字化记录的声音可以比模拟记录的声音更有效地滤除不需要的背景杂音,在进行复制和编辑配音时也可以减小噪声和音质损失。

5.道具控制

用电脑来控制拍摄现场中道具的运动。

(三)数字化的后期制作

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制作中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在后期制作领域。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得编辑和修改电视就像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一样简单和快捷。数字非线性编辑使得编辑能灵活地瞬间改变声音和影像的顺序及持续时间。沿时间线处理视频和声音片断的能力不仅使编辑过程更灵活,而且也使编辑效率更高并节省费用。非线性编辑用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1.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素材的搜集包括相关的模拟视频信号和数字视频信号、计算机动画信号和图像信号,例如用扫描仪扫描的图片、photoshop制作或处理的图像、3DmaX制作的动画等高质量的原始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2.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视频采集数字非线性编辑的第一步是向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入素材,这一步是通过视频采集压缩及相应的软件来实现的。主要工作是对模拟视频信号进行动态捕捉、压缩和存储,目的是将模拟视频信号经捕捉、压缩卡压缩转换为计算机中的数字文件。

3.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数字视频编辑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数字视频编辑是指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如adobepremiere、UleadmediaStudiopro等对采集的数字视频进行编辑加工。非线性编辑软件可提供多种编辑处理功能与特技效果,如视音频剪辑、重新排序,各种素材衔接、特技、字幕等。编辑过程要注意音频和视频的同步,编辑人员的经验对编辑的效果影响很大,如画面组接、画面转场、蒙太奇等效果。

4.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生成和输出在非线牲编辑平台中完成了对素材的装配和剪辑之后,就可以进行影片文件的生成。这一阶段计算机要做大量的计算工作,所以性能优越的计算机生成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效率会较高。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生成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卡的输出接口播放到视频显示设备上,或录制到录像带、制成光碟等,以供教学使用。

四、数字教育电视的应用

(一)数字教育电视的载体与传播方式

数字电视技术、数据广播技术、卫星多媒体宽带网、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类型与应用。数字教育电视的教育应用向着多种传播通道、多样载体形式、多种媒体组合、天地网结合的方向发展。

1.数字视频光盘数字视频光盘是一种用激光技术存储高密度信息的载体,其信息存储密度比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磁盘、硬磁盘等载体要高得多。光盘以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大、存储成本低、保存时间长、介质可换、检查方便、携带灵活等优点,为当今信息社会提供了先进的存储和管理手段,从而克服了传统纸张载体、磁性介质、缩微胶片等信息载体的局限;数字视频光盘主要有LD、VCD、DVD等形式,现已经广泛应用到音像市场、电子出版、软件发行、文档管理、图像存储等领域。

2.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中的视频

多媒体课件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的产品。它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具有人机交互和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具有强大的数据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多媒体不仅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新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工具。

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中的视频格式主要有:aVl视频和mpeG视频格式。数字教育电视节目本身是以数字格式存储的,所以可以方便地运用到媒体教学软件与网络课程开发中。

3.网络流媒体

流媒体在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网络化传输中扮演重要角色。流媒体的概念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流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中低带internet/intranet上,需要实时传输的多媒体文件,例如声音、视频文件。它在传输前需要压缩处理成多个压缩包,并附加上与其传输有关的信息,例如控制用户端播放器正确播放的必要的辅助信息等,形成实时数据流。数据流最大的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其二,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使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严格的多媒体文件在internet/intranet上,在既无下载等待需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

目前internet比较流行的流媒体有Realnetworks的Realmedia、microsoft的windowsmedia以及apple公司的Quicktime,它们包括不同的媒体内容,具有不同的格式,都有专用的播放器。以目前网上最常见的Realmedia为例,其中包括RealVideo、Realaudio、RealFlash,其专用播放器是Realplayer。在传输过程中通过mime(multipurposeinternetmailextensions)多用途邮件扩展识别流媒体类型。流媒体技术解决了以视音频信息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在中低带网络上的传输问题,在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VideoonDemand,简称VoD)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宇压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产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借助传统的录像机、影碟机等播放设备,采用交互方式在电脑或电视上(需通过机顶盒),自由点播视频服务器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视频点播系统按传输方式可分为基于有线电视(CatV)的视频点播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internet/intranet)的视频点播系统。

(二)数字教育电视的教育应用方式

1.课堂教学

将传统教学录像带经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服务器中,教师可在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客户端统一的点播界面,自由点播这些课件,也可自制多媒体课件作为点播节目源。

2.自主学习

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与互联网、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相连接的地方,任何年级的学生,点播视频服务器上的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教学节目,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例如视频点播系统中配置光盘塔、光盘库或虚拟光碟,便可成为网上电子阅览室,学生或教师可在网上任意点播教学或文化娱乐光盘节目,从而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和文化娱乐需求。

3.广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摄像机和话筒,将主讲教师的图像、声音采集到视频广播服务器中,利用视频广播系统实时广播课堂教学实况,凡在与校园网相连的电脑终端上都可进行收看。

4.远程教学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可通过广域网络,实现跨地域的远程教学。远程接收站点可以首先将远端视频服务器上的电视节目下载到本地服务器上,然后在当地的局域网范围内点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标准的网络浏览器,例如ie或netscape及插件,点播远端服务器中的教学课件或实时收看远端广播服务器传送的教学内容。

(三)ip和VBi数据广播的教育应用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从2000年10月31日开始起用。这—平台的开通,改变了中国卫星电视教育只能单纯传输电视节目的状况,代之以同时传输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ip数据广播、VBi数据广播、语音广播等十几个不同速率频道的节目。

该系统开展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可将卫星通讯网与地面的中国教育科研网高速连接,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步人一个天地合一、远程双向交流的新阶段。

VBi数据广播是利用电视节目的场逆程进行传输,而ip数据广播则是利用场正程进行传输。但ip数据广播不属于搭载传输,它需要占用专门的卫星通道,与VBi数据广播相比,ip数据广播传输的数据文件图像质量更高。接收ip数据广播的方法和接收VBi数据广播一样,只要在计算机中插入一块pC卡即可接收到相应的数据广播。ip和VBi数据广播的教育节目主要有三个方面:教育资源信息、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实时学术活动。

1.教育资源信息

目前,ip和VBi数据广播的教育资源信息有下列内容:电子报刊,可以查阅到20多种国内主要报刊的电子版;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星空放送”的信息,主要是传播教育、经贸、新闻、科技、中央电大教学信息、计算机教学等内容;绿色出版物,由西安交大通视公司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办的绿色出版系统,是利用VBi技术传播多媒体出版物的专门数据广播项目,通过它可以选择收视音乐和录像节目。

2.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

ip和VBi数据广播能将广播电视实时传递视听信息的特点与网络交互传播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方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画面左上角为主讲教师讲课播出录像画面,声音也伴随播出。右半面为当前板书内容,以超链接的文本同步出现,左下角画面为当前ip和VBi工作状态显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操作左窗滚动条或操作右半窗的进度按钮,调整本节进度或重复学习本节内容。节间选择可通过操作左边上下窗间的下拉式列表框进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关键概念、公式、原理或实验内容,可通过超链接调出进一步深入学习。

3.实时的学术活动

ip和VBi数据广播可以将计算机屏幕上的视音频信号源窗口的录像信号改为摄像信号,远距离实时广播学术活动,它既能将活动的现场信息以传统的视音频的形式直播,又同时传播了相关的文字及其他多媒体信息。

二、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特点

(一)利用数字技术控制电视制作设备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设备的控制大部分采用各种专业的电子控制台,例如调光台、调音台、摄像机控制台、导播切换台等。然而正由于此,一台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众多的操作人员,人海战术使工作显得繁琐。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开发计算机软件来控制它们。例如对灯光设备的控制,首先用计算机CaD辅助制图软件绘制演播室的布光图,然后设置灯位,并为每一盏灯设定诸如色彩、亮度、柔和度等不同的参数。使用时,只要进行一定的选择,相应的灯位得到控制,拍摄现场也得到相应的照明效果。当然,也可用新技术对摄像机、后期制作设备、编排播放设备,甚至背景、道具等,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

(二)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进行艺术加工

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进行艺术加工或创建动画、情节。可以用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例如Freehand、Coredraw、animator、3DmaX等,平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以及让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创建动画“演员”、“道具”,构建情节或对现有的电视画面进行再创作。同样,也可利用计算机音频软件,例如SoundForge、miDimae—stro等来创作乐曲、自然声等音响效果。

(三)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编辑

目前,传统的以磁带为介质的线性编辑已逐步被以硬盘为介质的非线性编辑所替代,因为非线性编辑有其独特的优点:信号损失小、素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具有开放的特性。

(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输

制作好的教育电视节目在网络中传送,各制作部门就可以随时查阅或使用其他部门所做的节目。另外,若干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连网,可让资源共享。一个电视节目可由一个部门完成也可由几个部门合作来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资金,缩短电视节目制作周期,又方便部门之间的运作。

(五)利用虚拟演播室制作教育电视节目

目前,国内较好的虚拟演播室采用先进的图形算法和跟踪技术,通过数字光电传感系统和专业色键,最终实现演播室的演员与三维虚拟教育场景无缝的合成。

三、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

模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是由具有不同制作功能的各种硬件组合而成的,例如摄像机、录像机、切换台、特技台、调音台等,将这些利用模拟电视设备在外景地或演播室拍摄下来的电视节目素材,转录在录像带上,然后可以直接编辑或复制成底带供脱机编辑用,在脱机编辑中得到镜头编辑清单,据此进行联机编辑,需要时进行图文制作、特技制作、声音的混录等。

由于计算机参与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数字技术提高了电视制作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以及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完成任何一种视听媒介的录制、编辑和传输。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是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作为数字数据统一处理,例如选材、合成和编辑都是以综合方式来完成的。图像、文字、声音是直接作为数字数据记录在服务器上,外景素材储存在磁盘存储器中,然后传送到服务器上,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制作。

由于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比传统的视频磁带编辑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电视制作的每一阶段和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数字化的前期准备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在拍摄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前期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拍摄文案的准备

这里包括数字教育电视剧本的写作、制片预算计划、制作时间表的产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字教育电视的前期制作工作。文字处理软件有效地帮助编写人员形成和修改剧本。制片人和导演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拍摄计划和编制预算,还可以直观地列出电视剧本的每一场景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并且可以计算出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很快地得到总的预算,同时产生一个完整的制作时间表。

2.数字化故事版

在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剧本、预算或时间表完成后,利用故事版绘制软件高效率地制作出剧情描绘板,它可为摄影、编辑和整个故事叙述提供视觉化的指导。剧情描绘板由一系列图像、影像组成,指明在电视节目中每一关键镜头的摄影构图和组成。

3.形象化预审视

利用场景和灯光设计软件在开始拍摄之前就进行现场场景的设计,按实际比例建立场景模型,由电脑软件中的摄影机进行拍摄预演;在实际安装照明之前提供可视化的灯光模拟照明效果,使照明设计可迅速地进行修改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软件使服装视觉化,并使其在实际制作前进行协调。

4.演员数据库

计算机化的演员数据库给演员自我引荐和导演挑选演员提供了极大方便。导演可以迅速、直观地查阅演员资料,演员也可以通过资料库扩大知名度。

5.资料准备

计算机数据库也给外景地的选择带来了好处,通过网络可以提供可选择的外景地的图像,从而减少差旅费用和筹备制作时间。

(二)数字化的现场制作

1.数字摄录设备

新的数字记录设备为摄像机的拍摄提供了很多优越性。例如,计算机硬盘可附加在摄像机上,数字影像和声音可在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立即进行编辑,这就大大加速了节目的制作过程。

2.照明控制

计算机化的数字调光台使得摄影师或照明师能够预先编好照明程序,并将它存储起来。

3.摄像机控制

用带有电脑控制装置的摄像机拍摄画面,一方面可以拍摄到高难度的镜头,一方面可以用于复杂的场景合成。

4.现场录音

数字音频记录处理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改进了录音。例如,数字化记录的声音可以比模拟记录的声音更有效地滤除不需要的背景杂音,在进行复制和编辑配音时也可以减小噪声和音质损失。

5.道具控制

用电脑来控制拍摄现场中道具的运动。

(三)数字化的后期制作

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制作中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在后期制作领域。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得编辑和修改电视就像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一样简单和快捷。数字非线性编辑使得编辑能灵活地瞬间改变声音和影像的顺序及持续时间。沿时间线处理视频和声音片断的能力不仅使编辑过程更灵活,而且也使编辑效率更高并节省费用。非线性编辑用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1.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素材的搜集包括相关的模拟视频信号和数字视频信号、计算机动画信号和图像信号,例如用扫描仪扫描的图片、photoshop制作或处理的图像、3DmaX制作的动画等高质量的原始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2.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视频采集数字非线性编辑的第一步是向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入素材,这一步是通过视频采集压缩及相应的软件来实现的。主要工作是对模拟视频信号进行动态捕捉、压缩和存储,目的是将模拟视频信号经捕捉、压缩卡压缩转换为计算机中的数字文件。

3.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数字视频编辑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数字视频编辑是指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如adobepremiere、UleadmediaStudiopro等对采集的数字视频进行编辑加工。非线性编辑软件可提供多种编辑处理功能与特技效果,如视音频剪辑、重新排序,各种素材衔接、特技、字幕等。编辑过程要注意音频和视频的同步,编辑人员的经验对编辑的效果影响很大,如画面组接、画面转场、蒙太奇等效果。

4.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生成和输出在非线牲编辑平台中完成了对素材的装配和剪辑之后,就可以进行影片文件的生成。这一阶段计算机要做大量的计算工作,所以性能优越的计算机生成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效率会较高。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生成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卡的输出接口播放到视频显示设备上,或录制到录像带、制成光碟等,以供教学使用。

四、数字教育电视的应用

(一)数字教育电视的载体与传播方式

数字电视技术、数据广播技术、卫星多媒体宽带网、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类型与应用。数字教育电视的教育应用向着多种传播通道、多样载体形式、多种媒体组合、天地网结合的方向发展。

1.数字视频光盘数字视频光盘是一种用激光技术存储高密度信息的载体,其信息存储密度比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磁盘、硬磁盘等载体要高得多。光盘以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大、存储成本低、保存时间长、介质可换、检查方便、携带灵活等优点,为当今信息社会提供了先进的存储和管理手段,从而克服了传统纸张载体、磁性介质、缩微胶片等信息载体的局限;数字视频光盘主要有LD、VCD、DVD等形式,现已经广泛应用到音像市场、电子出版、软件发行、文档管理、图像存储等领域。

2.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中的视频

多媒体课件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的产品。它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具有人机交互和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具有强大的数据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多媒体不仅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新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工具。

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中的视频格式主要有:aVl视频和mpeG视频格式。数字教育电视节目本身是以数字格式存储的,所以可以方便地运用到媒体教学软件与网络课程开发中。

3.网络流媒体

流媒体在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网络化传输中扮演重要角色。流媒体的概念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流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中低带internet/intranet上,需要实时传输的多媒体文件,例如声音、视频文件。它在传输前需要压缩处理成多个压缩包,并附加上与其传输有关的信息,例如控制用户端播放器正确播放的必要的辅助信息等,形成实时数据流。数据流最大的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其二,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使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严格的多媒体文件在internet/intranet上,在既无下载等待需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

目前internet比较流行的流媒体有Realnetworks的Realmedia、microsoft的windowsmedia以及apple公司的Quicktime,它们包括不同的媒体内容,具有不同的格式,都有专用的播放器。以目前网上最常见的Realmedia为例,其中包括RealVideo、Realaudio、RealFlash,其专用播放器是Realplayer。在传输过程中通过mime(multipurposeinternetmailextensions)多用途邮件扩展识别流媒体类型。流媒体技术解决了以视音频信息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在中低带网络上的传输问题,在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VideoonDemand,简称VoD)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宇压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产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借助传统的录像机、影碟机等播放设备,采用交互方式在电脑或电视上(需通过机顶盒),自由点播视频服务器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视频点播系统按传输方式可分为基于有线电视(CatV)的视频点播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internet/intranet)的视频点播系统。

(二)数字教育电视的教育应用方式

1.课堂教学

将传统教学录像带经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服务器中,教师可在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客户端统一的点播界面,自由点播这些课件,也可自制多媒体课件作为点播节目源。

2.自主学习

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与互联网、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相连接的地方,任何年级的学生,点播视频服务器上的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教学节目,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例如视频点播系统中配置光盘塔、光盘库或虚拟光碟,便可成为网上电子阅览室,学生或教师可在网上任意点播教学或文化娱乐光盘节目,从而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和文化娱乐需求。

3.广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摄像机和话筒,将主讲教师的图像、声音采集到视频广播服务器中,利用视频广播系统实时广播课堂教学实况,凡在与校园网相连的电脑终端上都可进行收看。

4.远程教学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可通过广域网络,实现跨地域的远程教学。远程接收站点可以首先将远端视频服务器上的电视节目下载到本地服务器上,然后在当地的局域网范围内点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标准的网络浏览器,例如ie或netscape及插件,点播远端服务器中的教学课件或实时收看远端广播服务器传送的教学内容。

(三)ip和VBi数据广播的教育应用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从2000年10月31日开始起用。这—平台的开通,改变了中国卫星电视教育只能单纯传输电视节目的状况,代之以同时传输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ip数据广播、VBi数据广播、语音广播等十几个不同速率频道的节目。

该系统开展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可将卫星通讯网与地面的中国教育科研网高速连接,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步人一个天地合一、远程双向交流的新阶段。

VBi数据广播是利用电视节目的场逆程进行传输,而ip数据广播则是利用场正程进行传输。但ip数据广播不属于搭载传输,它需要占用专门的卫星通道,与VBi数据广播相比,ip数据广播传输的数据文件图像质量更高。接收ip数据广播的方法和接收VBi数据广播一样,只要在计算机中插入一块pC卡即可接收到相应的数据广播。ip和VBi数据广播的教育节目主要有三个方面:教育资源信息、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实时学术活动。

1.教育资源信息

目前,ip和VBi数据广播的教育资源信息有下列内容:电子报刊,可以查阅到20多种国内主要报刊的电子版;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星空放送”的信息,主要是传播教育、经贸、新闻、科技、中央电大教学信息、计算机教学等内容;绿色出版物,由西安交大通视公司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办的绿色出版系统,是利用VBi技术传播多媒体出版物的专门数据广播项目,通过它可以选择收视音乐和录像节目。

2.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

ip和VBi数据广播能将广播电视实时传递视听信息的特点与网络交互传播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方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画面左上角为主讲教师讲课播出录像画面,声音也伴随播出。右半面为当前板书内容,以超链接的文本同步出现,左下角画面为当前ip和VBi工作状态显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操作左窗滚动条或操作右半窗的进度按钮,调整本节进度或重复学习本节内容。节间选择可通过操作左边上下窗间的下拉式列表框进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关键概念、公式、原理或实验内容,可通过超链接调出进一步深入学习。

3.实时的学术活动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6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1,103所地市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指电大分校和由省级电大直接管理的工作站),1,853个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指电大分校管理的工作站),3,000多个教学点和60,000多个教学班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累计培养学历教育毕业生756.87万人,[1]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需求急剧增长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累计完成了对5,000余万人的各类非学历教育,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各类企业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为我国广大教师和管理专门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实用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和其他教育领域发展一样,总体上还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突出地表现在办学理念、质量、体制、手段等诸多方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上海等地广播电视大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在总结经验还为调查研究世界各国开发大学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于加强现代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深入调查研究和进一步整合全国高等学校与社会最优化的教育资源,对于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开发大学转型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了初步改革的方案。这些探索性的举措为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维度下的电大转型

在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向现代化开放大学转型,应当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重视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的发展,从上个世纪60年代网络开始出现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几乎每天的必修课并且都不能离开的、世界规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在2011年,全球使用互联网的网民已有21多亿,全球电子邮箱总数31.46亿,我国网民已达5.1亿人[2]。

最近几年,埃里克.施密特又进一步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息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即更加遵循网络教学的规律,采用一站式的网络教学服务,教学平台使用方便,平台功能全面灵活,学习环境互动合作,学习课件活动有趣,学习资源共享共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保证教学和学习质量。云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因此,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先导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也给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的重大机遇。

正因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工作,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正酝酿着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能够解决长期以来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即同时实现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及减少教育支出的目标,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如英国开放大学,“现在,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学生数占全国大学生的1/3,英国开放大学不仅拥有国内学习的22万在校注册生,而且还有6万国外注册生。教学质量已跻身英国大学的前10名,位居牛津大学之上,教学研究水平居第三位。在英国进行的关于学生满意度的全国调查中,英国开放大学也连续三年排名第一。”[3]印度利西亚开放大学(特布卡大学)的网络学习者超过50万,遍布全球。菲律宾开放大学开发的研究生层次的网络课程,得到普通高校的学分认可,并深受菲律宾普通高校学生的欢迎。[4]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从电脑到各种形式的移动终端,使得广大学习者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的终身学习的道路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变成现实,“从摇篮到坟墓,终身并随时的学习”[5]。

开放大学突破时空限制,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广大城乡、社区、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满足他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的窘境,并通过保障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作为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引领者,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广播电视大学必须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远程开放教育能力、水平和质量,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裁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办好开放大学”。[6]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实现向高质量开放大学转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在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维度下电大转型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因此,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资源的不足,现有2,200多所高等学校中,其中真正高水平大学(985、211学校共100所)占大学总数的不足5%,这也受到我国极其重视学历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我国追求优质教育、精英教育的潮流势不可挡。无论是传统教育形式中的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也无论是参加培训和辅导,选择好的学校或办学机构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服务教育需求大幅增加,出于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渴望。我国许多家长为自己和孩子事业发展和职业需要参加网上学习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应试教育激烈竞争,无疑严重地影响到学习者的身心健康,而且透支了学习者学习热情和兴趣,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自1965年保罗.朗格朗(parllengrand)首次提出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基本理念。同时,终身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对个人自我人格不断完善的学习需求,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7]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8]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尤其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最重要条件是学有所教。继续教育是学习者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依托,开放大学是终身学习“立交桥”上的重要环节,它强调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空间的社会性。广播电视大学并不缺乏开放教育的机会和资源,而是缺乏优质的开放教育机会和资源。开放大学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导,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传播工具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其人群辐射范围广、入学门槛相对宽松等优势,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学习条件和内容。成人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有所用。成人学习要求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学习者的工作和实际,其学习需求是多样化的。可以说,单一的学历提高的教育需求是相对容易满足的,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则是一个教育机构难以承担的。从多样化学习需要来看,学有所用就是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提供不同的专业知识或培养不同的专业能力。广播电视大学的专业范围目前很难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开放大学将会为广播电视大学专业资源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提供平台。这就可以促使广播电视大学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避免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大而全、小而全、又过分一般化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仅仅依靠传统学校教育,已不可能满足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需要了。

总之,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实现向高质量开放大学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开放大学的建设和改革创新,既是建立我国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又是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彻底解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已迫在眉睫。

三、在国家教育改革规划和电大发展维度下电大转型

“未来的大学使用新技术来‘解构’”。[9]“解构”必然带来重构或流程的重组。从教育技术方面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信息化角度看,广播电视大学可以视为教育信息化在高校边缘划出的一个试点。但是,随着网络和新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开放教育,物化技术为开放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空间。

一是高等教育中采用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信息乃至知识组织管理的技术的应用和教育教学的变革。

二是在这些工具生产力推动下,教育技术的提升,如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对教学互动的新的支撑等。

在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中,开放教育和传统高校形成了某种对比:教育信息化改革传统课程和教学,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传统高校差距很大。那么“如何整合、利用现代开放教育的试点成果,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主要环节的应用,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和现代企业化的运行制度改善高校的管理体制,使远程教育试点成果在高校开花结果。”[10]

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建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启动后,高等教育规模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欠债等方面因素。开放教育的规模效应发挥了“急就章”的作用。而在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其社会发展教育指标的提升压力也倍增。中国从业人员7.96亿,农村富余劳动力1.2亿,老龄人口1.44亿,经过一次性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10亿人,为在校生的3倍。新市民阶层的教育压力在4亿左右。终身教育压力再一次要求有一个高度灵活的系统和突破传统学习的教育经济学的教育模式: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理论实践具有相应能力,开放教育是通过“大规模生产”来突破教育规模的。[11]中国电大、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的成本分别约为传统高校的35%、35%和25%。[12]

在终身教育框架中,要使各类高校参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岗位从业人员、社区乡镇民众提供培训,充分利用电大转型的开放大学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支持服务和学习成果认证转型,衔接各阶段学习。

广播电视大学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即开放大学的建设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翻版,而是以新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实现实质性的转型。

电大系统现有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办学、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有利于把人、财、物统一分配,更加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在电大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大系统在教学上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13]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的教学业务进行指导。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电大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出现了教学过程管理失控,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引起社会的关注。从电大的教学管理来看,行政管理色彩比较浓,尽管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后,中央电大一直努力推进从教学行政管理向教学过程管理的办学实体转变,但从独立办学实体的角度来看,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此,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时,要依据《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设计其组织架构,实现校内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建立学校制度,通过制度实现自主管理、民主监督。

对广播电视大学进行“扬弃”。开放教育的社会化生产依赖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天、地、人三网,基于此才形成了系统办学、支持服务、质量保证、技术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平台。因此,要“扬弃”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根据“大教育”格局,整体权衡开放大学的总体规划:包括地区平衡、经济地理平衡、与资源合理布局推送及公共服务平台分布,国家、地方的“立交桥”规划要对接起来。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开放教育可以作为首选模式。[14]这主要是因为开放教育试点中,实施单位形成了灵活学习模式,践行宽进严出制度,构造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不仅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实验机会,而且也为改进成人教育、提升终身教育、建设学习立交桥提供了一系列的经验、方法、技术和物化形式。

开展远程教育成为“发达国家:政策和规划,用以应对具有强制性发展性的文化”,即使是发达国家开展远程教育也是出于“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考虑。”[15]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应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制定相关的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转型的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在办学层次、服务范围以及主要任务等方面的适当分工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状况,为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现代开放大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立法经验,总结电大30多年的办学实践,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现代开放大学应避免再走“先上马后备鞍”的发展之路了。应制定其章程,明确其性质、地位和功能,落实办学自;明确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政府责任和经费投入等等。应制定终身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开放大学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现代开放大学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7

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办好开放大学”。再具体点说,就是基于开放大学的宗旨、定位、功能作用及其对于质量和特色的追求,实现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换个说法,实现早就确定的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人们注意到,对所涉及的许多问题,比如什么是开放大学,在中国要办的是什么样的开放大学,怎么才能办好开放大学,怎么才算办好了开放大学,现在都还不能说已经形成足够共识。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到底是什么关系,似乎也有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甚至有意无意贬损广播电视大学及其30多年探索开放大学发展道路的实践,自然难免引起人们的忧虑,还有惶惑。

邓小平当年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初衷就是要办中国的开放大学,从而开启了在中国探索开放大学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开放大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而且开放大学建设本来就是个过程,不同发展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说广播电视大学就是30多年来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存在形态——尽管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总也没有真正准备好接纳开放大学这样的新型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的功能并不完整,但在国际上早被普遍承认就是中国的开放大学。探索过程中有很多曲折和遗憾,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和考量,对广播电视大学及其30多年的探索采取态度,恐怕都是要不得的。

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显然不能说是“翻牌”为开放大学。置于开放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考察,更意味着开放大学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及教育需求变化,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还有广播电视大学自身长期以来蕴蓄的变革能量,都要求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而且为其实现战略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有人说广播电视大学是否改称开放大学并不那么重要,似乎不无道理。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开放大学或者更名为开放大学,当前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需要强调的只是既要重“名”,更该重“实”,最要紧的还是以此为契机,破解那些制约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创造未来或许当以敬畏历史为逻辑起点。本刊卷首数次提及国外学者关于采用历史研究方法研究远程教育的观点,意在倡导借鉴这种方法研究我国远程教育发展问题,并表达本刊对于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待。以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探索开放大学发展道路为主线,研究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包括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可能是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非常需要这种“历史研究”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8

“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对电视的评价。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关键在于使用电视的人即教育者或学习者如何运用电视的教育功能,或者从电视中学习到什么。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电视传播一直是在面对着严峻挑战与困惑中走过。在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下,在迅速崛起的网络的传播媒体市场激烈竞争紧逼下,全球的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剧变,迫使教育电视传播处于低谷徘徊状态。教育电视还能否称得上教育中的主流传播媒体?网络媒体是否能取代教育电视传播功能?教育电视在未来教育中究竟还有多大潜力?以上种种观点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做出具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电视在传播媒体中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电视的优势弱势分析

教育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远程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仅能从网络里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择、处理、传播自己的信息,成为传播的主体,从而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主客体之界限,实现了双向互动,从根本上动摇了传播的理念,使电视这个昔日传播王国的老大受到了挑战,一时间在远程教育界似乎非网络而不能实施教学。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然而放弃教育电视等有效远程教育模式也是不可取的,教育电视毕竟也有它的优势所在。

(一)教育电视的优势

教育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其传播内容和接受对象比其他传播媒介都具有更强的广泛性。教育电视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对几乎所有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受众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老人,只要不聋不盲,都可以收看教育电视。其次是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仅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是受教育不多的人,甚至文盲半文盲都可以接收教育电视传播的内容。再次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电视传播到四面八方的同时,亿万人可以同时接收传播的信息,教育电视的传播范围之大远非其他传播媒介可比。

教育电视具有真实再现各种信息场景的功能,电视上所展示的是信息源所发出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学习者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直接了解、感受信息,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来说,“眼见为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更符合他们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育电视传播中,用画面(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语言、音乐、音响)、文字同时传播教育信息刺激电视受众的视觉与听觉等主要感官,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很大。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电视、有线电视等多种技术的实现使教育电视传播模式呈现多层次、多网络纵横交错。教育电视的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讲授式、谈话式、启发式、议论式、竞技式、演示式以及纪录片、科教片等等。

(二)教育电视的弱势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电视的一些弱势相继暴露出来。教育电视系统中施教者与学习者被隔离在荧屏内外,彼此之间较难相互沟通。这一问题的解决期待着电视技术向交互性方向的发展。教育电视传播是顺时序的“一次过”,声音、画面转瞬即逝,不容学习者细细研究,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有用的信息。对于学习者来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些理论性、专业性强且又难以诉诸视听形象的题材,若在教育电视上反映,在表达方式上或多或少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这样的内容,难以通过由形象到抽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造成荧屏上将教学内容生搬硬套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教育电视工作者在选材上要有一定的选择性,不是所有的题材都可以用教育电视来呈现。

二、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

网络媒介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摆脱了电视媒介线性传播模式的网络媒介,正是在自主选择和互动性上给了网络用户以前在电视媒介接受上所缺乏的东西。理论上网络媒介可以像电视媒介一样,实现影音节目的实时直播和各种形式的视频点播,同时结合了网络媒介所特有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从而弥补了电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种种缺陷。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网络媒介给电视媒介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教育电视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有人提出,“网络媒介将完全取代教育电视的传播功能”。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飞速发展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超越教育电视的地方,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教育电视,教育电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多种教学手段供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习者选择,多种教学媒体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才是最佳的效果。同时,在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已影响到教育电视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为了生存和发展,教育电视也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更新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使传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通过宽带网络实现的具有交互性的电视形态,由传统媒介提供内容,网络媒介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发挥综合协同效应的跨媒体合作形式,网络与电视的结合被称为活跃的“第五媒体”,它是通过宽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图象融为一体的数字化、全方位、互动性的主体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体,更代表了未来媒体发展的新方向。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教育电视仍然是未来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电视的传播逐渐转向交互、移动、多元化、个性化、高效率传播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提供多层次需求、多样化、大信息节目,使教育电视信息的传播向着更快、更深、更活的方向发展。

三、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发展策略

(一)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将由记忆型教育转向信息型教育,由单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性学习。教师的传统地位也将发生改变,他们将由单纯的信息传授者,教学管理者变成信息的支持者,以及知识的建构者,所有这些都将在教育电视的领域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育电视能够顺应信息化的大潮流,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树立信息化的理念,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信息化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超越传统教学的模式,教育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切实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所把握,电视屏幕上的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一维人”,而是集信息支持,知识建构,教学管理,指导,学习监控等角色于一身,形象多维化。其次,也要在教育电视的传输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在节目的制作方面,尽量多使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电视进行支持,多种技术优化组合以优化学生的学。

(二)在人文和技术之间寻求平衡

在教育电视中,要注意人文理念的渗透,人文总的来说是对人的关注,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教育电视就应该走出唯技术与艺术的误区,做到数字化与人性化的平衡,这种平衡就要求挖掘节目的人文化因素,以对学生施以人文化教育。同时,教育电视的施教者也应加强对学习者的关注,要多与学生互动,增加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避免学习者由于过度的面对画面而产生孤独感,彻底摒弃电视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理念,同时注重电视工作者与教师形象的合二为一,从而做到技术与人文两方面的平衡。

(三)学习者的相应转变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自主性、协作式、研究性等将成为未来的学习趋势,教育电视在篇幅及素材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和学的需要自己组合多媒体信息资源,以便更方便快捷的达到学习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电视的强有力支持,节目的制作走向与网络结合,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非线性编辑打破了传统线性编辑的模式,并行化的编辑,制作及的及时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效率,教育电视的节目也开始变的短小精悍,这一方面对传统的教育电视低水平重复,利用率不高进行了突破,优化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使教师能针对终端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为个别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9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现状;特点;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15-04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公开课一般指面向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非特定人群作正式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是一种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教研形式。国外公开课(openCourse)一般指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mitopenCourseware”(oCw)项目,将开设的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免费享用。

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公开课,在影视制作和传输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其公开程度、共享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作为“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于2011年率先启动,并将其定义为以视频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从媒介发展及视听教育的角度看,视频公开课是传统意义的教育电视、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发展,与它们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相似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实践的开展又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视频公开课的高效建设为目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了视频公开课与教育电视、精品课程视频之间的异同,尝试探索了保障视频公开课高质量建设与有效应用的策略。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热潮的背后是“知识共享”理念的推动。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4月启动oCw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2000门课程的大纲、讲义、试题、参考读物、教学录音录像等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布,公众可以在非商业的教育目的下使用、复制、传播、翻译和修改课程资料。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带动下,耶鲁、哈佛、斯坦福、剑桥等欧美知名高校,以及阿富汗、伊朗等亚、非、南美地区的共250多个高校和机构组成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penCoursewareConsortium,oCwC),这些成员在oCwC框架下共提供了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开放课程。oCwC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据评估累计有约八千万的访问者,访问者来自于北美、东亚、欧洲等世界各个地区(如图1)。oCwC作为一个交流思想和未来规划的平台,俨然已经成为对全球教育产生影响的全球性社区。

根据对oCwC用户调查发现,相比于其他课程形式,视频课程更受到用户的喜爱和持续关注,因此,oCwC也致力于在开放课程中开发更多的视频材料。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启动相应的项目,开始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

(1)我国原有视频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启动之前,我国政府及其他机构陆续制作、翻译了一批视频课程。教育部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2010年已累计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000多门(如图2),积累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其中包括部分教师讲课录像。2003年10月为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引入国外大学的优秀课件、先进技术、教学手段,同时将中国高校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部分中国大学及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oRe),CoRe设有视频课程专区,组织翻译了普林斯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等校的大量视频课程,其年点击率在1000万左右。

2010年11月,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引进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视频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首批上线1200集,其中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在网易的带动下,新浪、搜狐、土豆等网站也纷纷推出了网络视频公开课,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也和这些网站展开合作,把本校视频课程进行公开共享,在国内掀起了视频公开课收看热潮。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网易、中国开放教育网等四个中国大陆高校、机构加入oCwC联盟,与世界各地oCwC成员共享课程资源,有机会获得更多高质量视频开放课程。

(2)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建设

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计划到2015年末建设1000门以上的视频公开课,首批课程由“985工程”高校申报建设,在申报的213个选题中初次遴选出35所高校的103个选题开始建设(如图3),遴选的课程中公共课最多,占79.6%,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17门占16.5%,专业课有4门入选(如图4)。经过初次遴选的课程建设完成后,教育部组织编辑出版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进行了多次评审,经过修改,首批20门课程已于2011年11月9日开始分批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上线。

除了教育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大部分省市的“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也组织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评审建设。国家、省/市、校等各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视听教育视野下视频公开课的特点

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是西方大学的独有创新,更不是门户网站的新产品创造,而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促进下的公开课的新形式,和教育电视、精品课程视频同属视听教育,是视听教育形式在当前的丰富和发展。但将视频公开课与教育电视、精品课程中的视频录像进行比较,在制作、传播、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如表1),具有新特点。

1.学校建设,政府主导运营,商业机构参与其中的制作运营模式

随着专业化发展深入,教育电视节目目前存在制播分离的现象,播出机构主要负责节目编排播放,独立制片人或制作公司负责节目制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与水平。而原来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则基本上采用制作和传播机构一体的模式,学校协助教师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更新维护,课程资料存放服务器学校自行维护管理。

精品视频公开课则采用了一种“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也就是说高校和主讲教师只负责通过遴选课程的建设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和师生对建设完成的课程进行再次评价,通过评价后的课程在教育部负责建设的全国统一平台“爱课程”网站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特定媒体进行上线。这种模式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网站运营的开放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主讲教师和所在学校课程后续维护负担,使其有足够精力用在课程的高质量制作中。

2.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传播我国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技前沿知识

教育电视节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面向广播电视大学或远程教育类学生制作的专业课程类电视节目,另一类是面向公共传播的普通公民教育类节目。前者的内容属于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专业知识,包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种课程内容;后者则是以最大收视率为诉求的视频节目;前者一般专业性较强、内容连贯系统,后者一般专业性较浅,短小精悍并呈专题化。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这种视频主要是用来展现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视频内容主要为课程教学实录。

精品视频公开课则是主要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首批视频公开课初次通过遴选的选题中,从课程专业分布上看103个选题分布在37个学科门类中,其中历史学类最多有12门,公共管理类9门,哲学类、艺术学类、中国语言学类、土建类课程有5门,核科学、航空航天类等有l门或2门课程入选的学科占39.8%(如图5)。这种学科分布和我国已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工学、理学为主的情况(如图6)有所不同。体现了我国首批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主,重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素质教育课程,兼顾其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建设目标。

3.开放的传播渠道,保证了课程的高度开放共享。

传统教育电视节目一般通过无线、有线、卫星等电视网络进行传播,随着电视网络化发展以及国家“三网合一”政策出台,教育电视节目传输渠道日益丰富,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技术日益普及,教育电视节目传播范围也日益扩大。但由于版权保护、接收装置等原因,教育电视节目特别是优质的节目还未能得到高度开放共享。

精品课程中由于部分课程存在重申报轻维护的现象,而课程服务器、学校网络运营安全性、稳定性不一,造成精品课程视频资源未能实现全部连通、可用性差,一些精品课程视频出现难以访问或者访问速度慢、播放质量差等现象,影响了视频资源的有效应用。

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教育部组织建设了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共享平台将通过课程申报遴选和成品评选的视频公开课的上线,并通过论坛等方式收集公众意见。这种使用统一的平台、集合全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模式,有利于发挥集聚效益,有利于课程的传播与共享。除了教育部建设的“爱课程”网,教育部还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两家媒体单位合作,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公共网络中共享,和国外知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同一个平台上具有相同的话语权。这样不仅高校师生、教育网内用户可以观看,普通大众也可以方便的通过公共网络学习,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水平,有利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推广策略

我国教育电视、精品课程建设一直保持政府规划推动、学校组织建设的思路,但因建设理念、支撑技术等问题限制,资源的可及性与可用性存在一些问题,视频资源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促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大规模传播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教育资源,满足了大众的教育需求,也造成某些领域话语权的失落、影响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和先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根据其特点,深入研究相应的建设和推广策略。

1.解决关键问题,构建相应激励机制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采用政府主导、高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和精品课程一样还是属于组织建设模式,这需要制定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经费投入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能动性,这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而知识产权处理有三种:保留所有权利、不保留任何权利和界于二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我国精品课程一般作为职务作品,知识产权由政府主管部门处理。而国际现在通行做法是公开课程采用“保持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的知识共享原则。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例。

明确主讲教师职能、确保经费的适当投入。麻省理工oCw公开课项目经费投入每门课在1000~3000美元之间,这种经费投入力度并未超过我国部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投入,但国外精品课程一般不额外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只是提供已有的教学资料,不承担教学反馈、课程维护的责任。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需要专业的拍摄与编导团队、专业的传播运营团队,这些技能一般是课程教师不具备的。因此,主讲与制作团队分离,分别给予相应的经费保证,也应是激励制度中的一环。

2.以课程高质量建设为根本,以课程有效推广与使用为核心

麻省理工大学oCw项目引发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约2000多门的公开课程在世界范围引起了重大反响,根本原因在于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代表了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这是麻省理工超过70%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结果。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前限于“985工程”大学并逐步推向“211工程”大学和其他有明显特色的院校,这种高层次的建设者定位为课程的高质量提供了基础。但与教育电视、精品课程不同的建设理念需要不断的培训、交流,逐步渗入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好的课程资源还需要好的推广,促进课程的有效使用。统一的管理运营团队和平台能促进课程使用的研究与实践。原有精品课程由教学团队建设、各学校独自运营的推广模式,风格不一的界面、组织不同的架构、繁杂多样的地址,为其畅通性、可用性带来一定障碍。精品视频公开课采用统一的共享平台,并探索和商业网站合作在公网知名门户网站同步推出,符合“覆盖就是收视率”的传播策略。同时,在宣传推广中可以使用有效的传播策略,使课程上线成系列、有热点、带来关注,通过在线交流、个性化学习记录等方式构建学习者社交网络,使学习和生活融合,促进课程基于网络的社交传播,扩大课程的知名度和收看率。

3.组建专业建设团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教育部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组建了协作组、专家组和技术组,视频公开课制作同样也需要一支包括课程专家、教学设计师、电视媒体专家的专业建设团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课程专家负责对课程选题、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组织;教学设计师则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为课程教师和电视制作团队提供教学过程与适合体现电视魅力的教学资源选择建议和意见;电视媒体团队则负责选择合适的录制场地、拍摄方式、构建录制编辑系统等,实现课程专家与教学设计师的目的意图,开发制作相应视频课程。

专业化的课程制作方式使制作团队各负其责,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使课程制作、推广的各环节做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经济效益与公共服务的兼备。

五、结束语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知识与信息高度密集的产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在新的技术与社会形势下的视听教育新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协作,在制作与推广传播中使用新技术、体现新理念,促进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有效使用。

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篇10

1.广播电视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样本

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宣传教育、提供其他服务、信息传递和娱乐大众等等。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对整合凝聚个人和社会的沟通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媒介消费时间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从目前看来,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公众建立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值得肯定的是,广播电视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样本。

2.广播电视媒介是影响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全面、理性地看待传统教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了满足时展的变化要求,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从基本上说,广大公民只有深刻认识到媒介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现有文化的特征,才能熟悉经济发展进程,才能明确世界政治的发展进程。毫无疑问,广播电视媒介能够给公民产生的间接或者直接影响比较大。更明确地说,广播电视媒介,一定程度上加快推动了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3.广播电视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

实践表明,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塑造先进的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公众缺少正确的引导,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实现预期的成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努力寻求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途径,充分赋权给公众,确保公众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只有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公众才能不断增强理解网络信息的能力,强化解析当代文化的能力。换句话说,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损害,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公众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二、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对广播电视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之后,接下来,围绕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希望能够实现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预期成效。

1.从传播内容角度来看,广播电视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在现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大众传媒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公共部门。从目前看来,人们在传媒营造的相关领域中,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关系已经逐渐替代了人际互动关系。这些领域包括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电子游戏、报纸、多媒体系统、卡通漫画等等。当前,大众正处在多种媒介的冲击之中,人们对广播电视媒介的内容选择、拥有状况、使用频率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毫无疑义,信息化社会对大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表明,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众高效利用媒介的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蔓延着网络负面文化,不少社会负面新闻通过网络传向广播电视媒介。更确切地说,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促使信息失实问题更为明显,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2.从手段与渠道来看,广播电视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责任缺失

事实上,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当前,我们正处于多种多样传播媒介共存的时期,面临着源于媒介信息的冲击,不管任何人都不可能接触全部信息,更谈不上消化和吸收十分复杂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探求实施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素养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实践性。随着世界高新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攀升,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对大众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从手段与渠道方面考虑,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不知不觉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消费模式和生活品位,甚至调整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如果无法通过科学、合理地转化自我的认知结构,正确处理和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这些繁杂的信息会变成大众负担,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大众对相关事实的明确判断。

三、广播电视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

在对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接下来,我们充分考虑到多种外界条件的制约,提出了广播电视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希望能够加快推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进程。

1.宏观方面,政府部门予以重视,从国家层面推动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

值得肯定的是,大众通过接受优质的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十分准确地研究和分析影响媒介的多种因素,最大限度地提升抵御广播电视媒介负面影响的能力。从基本上说,广播电视媒介教育能够帮助大众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制作、采集、上网和加工的基本细则,对相关的传播过程进行优化,大幅度提升传播质量,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有鉴于此,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大幅度提升对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度,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更详细地说,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值得大力推广,链接网站是否合法、合理等等。毫无疑问,只有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引下,才能将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才能将了解广播电视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较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才能让大众不会受制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促使大众发展成积极信息的应用者。

2.广播电视机构方面,担负起公众媒介素养的责任

随着时代变迁,绝大部分公众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人,又可以成为信息接收者。为此,公众的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有待我们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1)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素养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基本素养包括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法制素养、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等等。不容置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该深刻意识到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注重政策法规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用人机制。从本质上说,广播电视媒介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要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高效管理各类信息,不断朝着媒体预期的方向前进。更详细地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广播电视的制作流程,高效利用电子传播媒介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更进一步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该充分肯定广播电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科学运用媒介评价、收集和整理多种多样的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正确的加工处理,用以解决令人头疼的实际难题。

(2)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广电媒体自身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少新型受众在全新的媒介情境中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受到人们的热捧。在实践中,我们不难觉察到,一些广电受众出现分流的现象。与此同时,新媒体受众越来越年轻化,导致广播电视受众数量一定程度上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大幅度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状况,不断借鉴和参照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将“把关人”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注重和强调净化传播内容。更明确地说,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节目资源,重点关注媒介教育领域,科学、合理地制作专业节目,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另外,我们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强化与新媒体的合作,大力开发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传播内容和形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教育电视台应该担负起一定责任,努力为人们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