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2:39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1

一、加强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

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就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提高适应能力。技工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技工学校要注意克服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忽视技能训练。

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技工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技工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技工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技工学校要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增设选修课程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从业者一生要变换数次工作。因此,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技工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广泛增设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自己有兴趣的课程。今后我国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根据本地区的企业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区企业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适当比例,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三、完善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

我国技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少。(九十年代前,技工学校大都有实习工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校办工厂很多已萎缩)。学校培养的学生常常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在办学模式方面,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使技工学校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进行,学生可以以合同制形式在企业实习。学生能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检验。这不但能够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而且也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另外,在课程开发方面,技工学校课程开发要邀请企业界人士参与,开发的课程紧随企业的生产实际,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课程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能够充分展现技工教育的特色。

四、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技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程度。技工教育师资要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科技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的培训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方法。同时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技工学校任教,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即实习指导教师。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2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生

一.德育与文化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程度地发展,但全民素质似乎并未赶上时代的脚步。公民道德素质的急剧下降催生了各类社会问题的发生,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严重影响。学生自杀率急剧升高,青少年犯罪频发都是道德教育的漏洞所致,因此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比文化教育更为重要。教育重心的偏移势在必行,而这就要求学校为单位,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监督下,广泛开展道德教育课程,定期举行相关讲座和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提高其思想素质。但在德育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即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行统一。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二.考核选取制度多样化

高考,在2014年的社会公平调查中被评为中国最公平的综合选拔制度,但同时也造成了“一考定终身”的负面影响。人的才能是多样化的,能力也是有侧重的,所以,单一的考核制度无法满足中国国情的需要。考核选取制度的多样化也就成了必然趋势。除了原来的艺考+普通高考+职业考试,国家应将艺考及普通高考细分,例如艺考以建立在文化考核基础,然后对专业的考试也不局限于纯粹的传统考试,可以结合专业特异性变革考试形式;普通高考考核也可有的放矢,例如对特别科目有特别爱好的学生,可以给出不同的考核形式,在英语、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选择高考想考的科目,但其他科目也要适当学习,只是不纳入自己的“特殊高考”之内。

三.知识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大的国情下,中国要想更好的与世界交流、强化合作,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需要改变。知识学习能力无可厚非是基础,不可剔除,但实践创造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如今的国际是科学的国际,只有搞好科学,中国才有立足之地,而实践创新就是打开科学发展的钥匙。中国的“高分低能”问题一直被国际教育学家诟病,而究其原因,与我国基础教育模式有关。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践能力从小就要培养,以保证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之后有较为全面的能力配备。所以这一改革应该是横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通过开展书本教学与实践学习结合把小学作为主要时期,中学作为辅助发展期,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体制改革攻坚》顾海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01-0

[2]《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郝克明,中州古藉出版社1998-12

[3]《未来的课程》麦克・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3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39-02

一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技术人才较缺乏,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国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曾说过,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社会上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及完善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全面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同时更需要那些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劳动力很多,这些劳动力在过去的时间里一直生活在底层,因为他们没有技能,没有高素质,大都不被用人单位所重视。所以,这些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技术型人才,才能保障这些人的就业。完善国民的教育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资源,需要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1.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状况和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现在的职业学校教育正向市场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技能都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时学校也会相应地做出变化。近年来,高职院校都扩大了教学规模,办学的场地变得分散,学校的后勤跟不上,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增多和学校的相对分散,学校的管理也遇到困难。尤其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方面。主要的表现是:学生公寓的管理、宿舍管理的进出机制以及食堂方面的利用。这些问题都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的学校食堂经营开始采用竞争投标的机制,学校对于食堂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逐渐减弱。在教室的利用率方面,学校一般都是采用流动上课,这样对辅导员和学生的联系造成不便,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受到阻碍。这些方面的变化都不利于学校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日常生活上的动态。

2.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教师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职业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会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仅仅是为了选出有能力的教师,同时也是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关乎学生的学习,是衡量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安排相关的科研考核,按照岗位和职称不同,分别进行相关专业的考核,这也反映了教师的学习情况,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动力。其次,职业学校会举办业务竞赛,针对老师来设定,有个人竞赛,也有团体竞赛,这样的比赛加强了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如在某一专业的领域中进行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让教师有不断学习的动力,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校定期举办这样的比赛,让优秀的人才被发掘出来,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3.注重教学评估工作

教学质量如何,需要进行评估。为此,学校引入了新的方法,即是三方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议。一方是学生,学校通过调查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效果、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态度等方面作出评价。这不仅是一种评价教师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是教师互评,即教师之间进行评议,以教研室为一个单位进行互评,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找出某位教师的不足,并且分享好的教学经验,在教师之间共勉。第三方是学校对教师的评议。学校组织督导团队对教师进行听课和教学评估,让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且做好监督工作,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督导团队会将考核的信息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其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另外,学校还会组织行业里的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估。

三职业学校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灵魂,教学模式运用得好,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注入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述课本上的内容,强迫学生去记忆,灌注给他们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新的教学模式则是启发式教学模式。其重点不在于知识的接受,而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互动,了解学生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质疑,提出他们的问题,分享优秀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考。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转变了课堂上的主体,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

2.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现在的教学活动不再是被教材牵着走,而是要教师掌握主动权,去“用教材”。教学要学会创新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整合,选取课本上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加工,形成个性的教材。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更易接受,而且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寻知识。而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学校应该打破体系的限制,根据应用能力和职业类别重新编排,设置新的课堂和教学内容。

教材和教学内容不是对等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应更广。教学内容可以是课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知识。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活动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照搬课本上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创造性地去改编教材。在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重新编排教材,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加强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人才,而教师教学的重点则是技能教育。在这里,不能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并不是掌握了技能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的教育体制要求职业学校把学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培养技术人才。学校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掌握技能,学习就业的本领。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学校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众多的实践机会,用不同的实践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这一方面,学校要做到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实践机会,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保证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学多做,尽可能地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而现在的就业单位都看重应聘者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学校要根据国家对于职业的分类标准和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安排,将和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改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获得相应的能力证明,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经济的迅猛发展,让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同时也对职业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而学校要做好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超.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探讨[J].教育管理,2010(4)

[2]鲍建成.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4

论文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是对儿童的最初的、启蒙的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加明显,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索。

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1时展的要求

每个时代对人都有着各自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教育同样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人才,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其弊端也愈加明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小学教育出现,这样小学教育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和新发明不断应用,知识得到了丰富更新,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新的知识体系呼唤着新的小学教育。从这方面讲,小学教育改革也是时展的要求。

1.2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发展到消亡。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小学教育经过了自己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其中的一些部分已到了消亡阶段,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而新事物的出现就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1.3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2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2.1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2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2009(4).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5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制约因素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职业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是职业中学体育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成果,它并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的过程。以下来探讨制约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及其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1.制约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

制约我国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结构单一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中学的体育课程不仅是学习基础运动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还要和美、智、德的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应该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才能真正适应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构一直处在单一的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阶段,课程系统封闭单调,造成中职体育一直处在教学的附属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实现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自然也遥遥无期。

(2)体育教学内容枯燥繁杂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与改革,中职体育实践教育和体育基础理论等有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这些探索和改革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共识,造成了各种改革的繁杂且分散,在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上就显得华而不实,并不能与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完全适应、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标准,更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能将学到的体育知识很好地融入学习与生活中。而目前的中职体育教学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职体育实践教学缺乏“概括性”和“迁移性”,理论教学跟生活实践严重脱节,忽视了传授相关的人体科学等知识,“工具性”和“实用性”更是远远不能达标。

2.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及措施

(1)完善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完善当前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对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目标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当前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还有诸多问题存在,在提倡高素质的今天,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必要且迫切的。第一,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和当前的时代背景,科学合理的选择课程内容,创建一个以素质教育和全方面、多元化发展为主线路的课程内容系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和素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职业中学体育课程中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使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2)优化中职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结构应该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即在活动类体育教学和学科类体育教学两个方面一视同仁。这两类体育课程并不是单独进行教学的,保证两类课程相互配合与促进,共同对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完善,我们要着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便实现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在这基础上,优化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还需着重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保证中职学生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体育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渐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中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还需要实现素质内容与学科内容学习的共同进步,使中职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审美与健身价值,以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3)创建科学的体育评价系统。科学合理评价系统的建立能使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好的实现体育素质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对于促进职业中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中学体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因素是制约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完善职业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系统、优化职业中学体育的课程结构、创建一个科w的体育评价系统对我国职业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少强.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04(10):1117-1117.2134.

[2]姚泳芬.通过对比课教学案例研究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1,12(8):1127-1128,2129.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6

【关键词】篮球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方面的教学,也是国家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的事情。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健儿,是每一个高校一直以来都为之努力的目标。加强国民的体育锻炼,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是革命的本钱,有人曾这样的比喻,把金钱、权利、地位等比作0,把身体健康比作1,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也终究是0,由此可见,加强体育锻炼的何等的重要。下面就高校体育篮球教学来探讨一下高校体育篮球教学的创新改革方向。

一、高校体育篮球教学存在的弊端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又神圣的地方,就注定了在此生活和学习的人群的特殊和不一样。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性格上要求独立,叛逆心理极强,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可塑性都是极好的。高校体育方面的加强,对这个时期的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帮助是极有益处的,当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帮助很大的,对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也是学生发泄压力的好方法。但是,高校体育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的弊端,下面就高校体育篮球的教学存在的弊端简单谈论一下。

(1)高校体育篮球运动项目可能只是对男生的益处极大,对大部分女生的帮助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大部分男生都喜欢运动,因此他们对这种剧烈运动的篮球运动非常喜欢,再一个就是男生可能比较喜欢那种奔跑、淋漓尽致等痛快的感觉,当然也不乏有些男生喜欢篮球运动只是因为打篮球很帅,很酷。可以吸引女生们的目光享受那种备受崇拜的感觉等等。而对于女生来说,大部分的女生都是喜静不喜动,这是大部分女生共有的特性。我们经常可以在高校的操场的体育课上看到这样一幕:篮球场上一群男生打篮球打得大汗淋漓、热火朝天,而操场旁边的树荫下坐着一群群叽叽喳喳聊天的女生。这是高校体育课上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高校体育课上的可悲之处。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性格极其活泼的“假小子”女生也喜欢打篮球,但是请注意,只是极少数极少数,而她们也为之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是被称为“男人婆”,不淑女。

(2)高校体育的篮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念,就是认为女生在打篮球方面确实没有男生有天赋。于是对女生在打篮球方面的技能要求、体能训练方面等都没有像要求男生那样要求女生,在就在潜意识上为了女生以暗示:女生的篮球天赋没有男生高。的确如此,女生在体力上还有身高方面都和男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缺点女生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的。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就比如拿跳远来说,大家都知道男生可以跳两米五左右,而女生则能跳一米七八左右。于是这种定义就使人们的心里受到影响,女生就觉得自己最多只能挑一米七八左右,潜意识这样觉得,于是就永远也跳不远,这是大部分的女生。但是也有一些女生突破了极限,跳到了一米九甚至两米。这说明大部分的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这种问题是都可以克服掉的。

(3)高校体育篮球运动项目的特性注定了就是女生不太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篮球运动运动激烈,形式枯燥不灵活,花样少等等都是女生们不感兴趣的原因。再者就是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竞争激烈,容易出现摔倒碰撞等受伤事故的发生,女生一般都不喜欢这种“血腥”场面的发生。

(4)高校体育篮球场地上篮球板的设计对女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现在高校的大部分女生的个子都偏矮,高个子的女生并不是很多。而篮球场上的投篮框设计的太高对那些个子偏矮的女生来说,投篮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一来,大部分的女生往往会“望篮生畏”,不敢去尝试打篮球,久而久之,女生就慢慢淡出了篮球的场地上,甚至不喜欢打篮球,她们都喜欢站在一边上去观看而不愿意去上场参与打篮球。

二、高校体育篮球对学生的好处

(1)高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时间长,娱乐的时间短,这样的话学生的自身的压力就会很大。如果压力长时间不能发泄,就会导致学生的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打篮球等体育运动会是学生最佳的发泄压力的方式,学生通过拍打篮球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或委屈等压力,运动过之后,就会觉得心情好很多,身体也会轻松很多,这样的话再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效率就会高很多。另外,大量的出汗会让身体中的有些毒素随汗液的流出而排出。

(2)学生打篮球是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最好的方式。在一个团队当中,要把个人放在最低,服从团队安排,团队协作的能力最重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他们从小都娇生惯养,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从来都不知道关心别人,更别说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舍己为人,顾全大家”更是不可能。到了学校,一个班级大都是这种“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谁肯退让?于是,关于团队协作这方面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集体打篮球体育活动的练习,既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及友谊,由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高校体育篮球项目对学生们的性格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在大部分的学生的性格都稍微的有些内向,打篮球就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开朗活泼性格的最好的方法。比如女生天生都有一种矜持劲儿,有时候在人多的时候让她说话啊表演的时候她会矜持,会害羞,会脸红,会不好意思。这都是缺乏锻炼或是不自信的表现。篮球体育项目恰巧弥补了这一方面,女生通过打篮球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开朗大方的性格。再比如男生,有时候男生的性格会比较强势,甚至有些骄横。通过打篮球的体育项目,让他们知道了即使一个人他再优秀,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挽救不了整个团队,必须所有的人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高校体育篮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创新和改革

(1)要多引导和鼓励高校的女生参加到篮球运动中。在众多高校中,大部分的女生和男生之间没有一点交际,让男生教女生打篮球,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还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分享经验。

(2)高校篮球场应建设适合女生的篮球板,这样的话就更有利于女生去联系篮球。纵使是个子偏矮的女生也可以享受到打篮球的乐趣和益处,不再“望篮生畏”,让女生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篮球运动中。

(3)篮球老师要从心底打破“女生在篮球运动的天赋不如男生”这种传统观念。给女生提供平等的训练,打破她们心理上的潜意识。让她们觉得她们和男生是平等的的,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女生也可以做的到。

(4)在高校体育篮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模式也可以改变一下。每个学生都喜欢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不喜欢单一枯燥的练习内容。比如,当老师让每人一个篮球自己单独练习运球的时候,学生的情绪会不太高涨,如果让两个人相互运球的时候,学生们的高涨情绪只会保持一会儿。但是如果你让全班级的同学一起练习,任何人都可以抢,这样的话,同学们的高涨情绪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5)篮球老师在教授女同学打篮球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适合女同学玩的花样,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女同学学习篮球的兴趣,不会因为打篮球没意思而不喜欢打篮球。

高校体育篮球项目是高校众多体育项目中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一项,在锻炼高校同学智力、精神、团队协作方面有较好的收获。教育创新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高校体育篮球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许春彪,杨凤华.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2]李承维.高校公共体育球类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胡建文.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01)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7

首先回顾一下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观摩展示活动的发展历程。2004年在肇庆,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第一届,目的是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从无锡的第二届起,改由体卫艺司委托我们学会主办,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五届。针对前两届活动的不足,分别在大连、宁波举办的第三、四届增加了展示后的研讨,力图使观摩展示活动由关注方法和具体形式转向对体育课程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但效果不理想。

结合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和关于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的要求,我们提出从第五届起展示活动的目的要从“以表扬先进、展示优秀课的具体形式为主”转向“引领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在安排活动日程时要求宁肯少展示几节课,也要保证足够的研讨时间。依据“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的认识规律,要求展示活动不只让人看到“有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并与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市金水区商量,把这一要求贯彻到包括开幕式阳光体育展示在内的各个环节。

实际进程表明,第五届展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组织教学观摩展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结合教学展示进行互动研讨,符合“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规律

把总结、展示、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和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观摩展示活动的综合效益,也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推动课程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一位大学教授在研讨现场发言表示,通过观摩此次展示课和参加现场研讨,他认为在有关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再一次走到了实践前面。建议今后各地在举办类似活动的时候借鉴这一做法,重视提高综合效益,重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使观摩展示活动得以更普遍、更经常地开展。

二、在展示课现场就地组织上课教师、指导教师,专家与观摩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和交流,这种形式值得大力提倡

现场就地研讨,可以有的放矢地围绕所观摩的展示课进行讨论,还可以探索和交流体育实践课背后的理论问题,从而把学习观摩和深入探讨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研讨时不但有专家评述,还有上课教师关于备课过程的思考与说明,参与观摩的教师还有机会就教学过程的某些方面表达肯定与质疑,为一线教师与专家交流提供了机会,是挖掘展示课内涵、探讨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希望各地在组织研讨方面采取更多、更好的形式,吸纳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使体育教学研究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百花园呈现出繁花似锦的绚丽局面。

三、举办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更提倡就地,就近组织

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理论研究、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今后我们要在上级学会与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下,在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以及广大体育教师的支持下,继续组织好两年一次的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观摩展示活动向纵深发展。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能参加全国性活动的毕竟只是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的极少数。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要求,更应提倡就地、就近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使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机会参与观摩展示。有文章介绍说,美国全国有5

000个教师培训中心,按其全国3亿人口粗算,平均每6万人就有一个。而我国人口60万以上的县不在少数,是美国一个教师培训中心覆盖人口的10倍。建议积极探索健全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范围内开展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相结合的机制,使五年一次的教师全员培训真正得到落实。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总的来看,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开得比较成功。从展示课反观授课教师与指导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理解,大体上已逐渐趋于一致;通过研讨,对一些过去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现在也都逐渐地清晰了起来。值得欣慰的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少了,趋于一致的共识多了,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提高了。我认为,这次展示活动对与会的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坚定课程教学改革的信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自己也在这次观摩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与鼓舞。现就通过展示活动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体育教学改革将朝着创新求实的方向发展

改革就意味着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实施。通过10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广大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这次展示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都力求在组织教法上有所创新,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创新的实效性。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克服了那种片面追求热闹、翻新花样、华而不实的作法。我认为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创新求实”应当是我们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有重点地全面整合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与价值。”过去,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课程多元目标时,有些教师往往把“五个领域”的目标一股脑地写到教案中去,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有些目标,特别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脱节,形同虚设。而在这次的观摩展示课中,大都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以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重点,结合教材与教法的特点,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做既有利于重点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我想这种作法很可能会得以推广。

三、更加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已深入人心。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基本上也都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他们认识到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仅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与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因此,在这次展示课上,授课教师都比较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如每进行一项练习都提出练习次数的要求,而且几乎所有的授课教师都专门安排了“课课练”,用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我认为,运动负荷的安排将成为今后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通过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强调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过去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许多教师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性较强的练习内容或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通过实践,大家体会到这种作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长远之计。于是就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组织教法的改革上来。在组织教法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上多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激发与升华。与此同时,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这些作法,在这次展示课中都有较好的体现。我认为,这一作法将在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普遍的关注。

五、结合体育学科与学生年龄特点运用现代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课程改革之初,由于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这些学习方式缺乏深入研究,运用这些学习方式大多比较表浅,徒有其形,难有其实,因而受到诸多质疑。在10年的改革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边实践,边学习,边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结合体育学科与学生年龄的特点,灵活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对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求全责备的少了,共同探索的多了。由于运用现代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必将受到理论工作者与广大体育教师的广泛重视。

六、积极探讨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运动技能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课程其他目标的载体,因而运动技能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这一点在这次展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展示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许多教材教学单元的学时都有所增加。这反映了大家都想克服过去那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作法,希望让学生学得好一点,学得扎实一点。但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样子,具体达到什么程度,仍然不太明确。

课程标准列举的运动技能类别与项目很多,显然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一个项目都学成一样,即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学生所掌握的程度也不可能一样。于是对不同项目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其等级标准的探讨就势在必行了。不同项目的“有所体验”、“初步掌握”、“基本掌握”、“较好掌握”、“熟练掌握”、“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体育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也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有关运动项目学生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与等级标准。这也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教授)

日前,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我照旧参加了这个活动的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展示活动越搞越好了,方向越来越正确,对基层老师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了。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展示活动不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可以学到别的老师的好经验和教学本领,让那些优秀的体育教师把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好经验介绍给别人。我想,这些目的都已基本达到了。在此我们还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来找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找到我们今后要更加努力的课题,找到今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教学实践、方法展示和成果推广的方向。在此,我仅就参与此次活动审查、评奖、讲评等活动时的一些感受,谈谈对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工作的认识。我想从“体育回归”、“钻研学理”、“教师技能”、“改革心态”、“培训内容”、“专家压力”几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内在关系、但实际上都是与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步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体育回归”

可能谁都能感到,现在的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一种明显的“体育回归”趋势,这表现在:

1.展示课的名称都是以体育运动技术为名称的,而不是过去那些很像“曲目”“小品”和“电影电视剧”的所谓“主题”。

2.课的教学的目标都是以“教会什么”“锻炼什么”为主要指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搬上抽象的“五个领域目标”以装点新课改。

3.教师们所展示的主体内容是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大家热衷于展示我设计了什么怪诞的主题以示我的教育思想有多新;你用了什么奇怪的家用器具和生活物品以示体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他穿了什么样的衣服、扮演了什么人以示他多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我说了什么取悦学生的好话,让他们感到温情以示我多么地尊重学生;你引进了什么似是而非的新内容以示你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有多重视;他用了多少的废标语旧麻袋以示他很能因陋就简、克服教学硬件困难等等。

4.展示课的各个环节都会围绕运动技术教学而展开,技术教学的教法是否正确已经是广大体育教师观摩的重点和要点了。

5.相当一部分评课教师已经开始注意评价运动技术教学的细节,开始用“这时应该采用这样的练习”“这时应该是这样的比赛方法”“这个教法是不是有效应该研究一下”“这个动作的示范不准确”的话语体系来评课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用“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节课注重五个领域目标的实现”“这节课很有新意、有特色”“这堂课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这样无用、无力、索然无味的语言来“忽悠”和“糊弄”广大体育教师了。

可以看出,今后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会不断地从“理念”转向“实践”,要从“虚的忽悠”到“实的进步”,还要从“粗放的课程改革”到“细致的教学进步”。

二是“钻研学理”

由于体育学理和教法研究的严重不足,体育课程依然面临着“不知道什么是‘会’”“不知道如何达到‘会’”“不知道通过什么教法能教‘会’”“不知道教多少时间能教‘会’”等等一系列学理的基本问题。但可喜的是现在有许多体育教师开始注重学理的研究了。在我点评的“篮球切入”的几堂指定教材的片段课中,指向学理的探索初见端倪,令人欣慰。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讲解明确指向技术的细节和真正意义上的要领,使得同学们认真听讲甚至探头伸脑地听。

2.教师的练习环环相扣,难度层层叠加,学习不断进步,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课题,而学生们则由衷地大声说“好”,积极性发自肺腑。

3.学生课中的专项练习花样很多,而且这些练习与运动技术学习关联度很高,学生在强度较大的专门练习中呼哧带喘,运动技能的实战性练习和运动素质的“课课练”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4.运动技术习得有深度关联的探究学习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指向运动技术学习的深入思考,比如“我和对手的距离是怎样的”“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晃过对手”“我应该在接球时注意哪些问题,会遇到怎样的干扰”“我应该怎样防守”“对手高大时和速度快时我又该怎样防守”等等,这些问题与学理密切相关。

5.体育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加具有技术含量,也更加有指向性和激励作用,以往经常出现的空洞、无力,甚至肉麻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做的太漂亮了”等虚假表扬几乎听不到了。

6.围绕快乐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运动器材和道具的改造和创意多了,如我评的江苏的课中就见到一个硕大的篮球筐,而以往低级庸俗的破麻袋、废标语和扁担南瓜之类消失了踪影。

7.看课的教师们更认真了,他们都在关注着做课教师的教法运用,相信他们也在思考着相关的学理和教法的问题。

三是“改革心态”

在此次展示活动中,无论是展示课的教师还是看课的教师,大家的心态比10年前要平和了许多,看课教师们的眼神中多了一些淡定和平静,做课老师的教案和课堂都少了浮躁。一段时间里“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设计理念”中常见的高昂口号、宏大目标、浮躁承诺以及盲目批判,逐渐被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问题分析所取代。这种心态的转变代表着体育教师的整体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态度已经从“盲目激奋的革命精神”转变为“有现实问题的有针对性解决”,已经从“被人忽悠起来的亢奋”变成“面对自己真问题的探索”,在这样正确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良好心态下,我们的课程改革有望会逐渐取得更实在的成果。

四是“教师技能”

通过评课我发现,凡是某个教师的运动技能好,对该运动技能理解得深,他的教学设计就很合理,课的技术学习的难度就有递进感和层次性,教师的讲解很清楚简洁,教师的示范很清晰,教师的指导和指点就很到位、很有效果,技能的练习方法就很多样、很有特色、很好玩,教师的技术学结就很“点穴”,教学的比赛组织就很适时适量;而相反,当某个教师在所教项目上的技能较差时,他的教学设计就很别扭虚假,课的技术学习的难度没有递进和层次,教师的讲解就感到像背书,语言很不生动,干巴巴的,教师的示范就很勉强,也不敢多做,甚至不敢示范,教师的指导和指点就似是而非也没有什么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干巴巴,通常是排成队列的练习为主,看着整齐但实际很枯燥,一点不好玩,教师的技术学结就会远离技术要点而绕到“态度”和“努力”上去,课中教学的比赛组织就难以适时和适量。由此可以看出,广大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素质的提高是普遍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课程改革能稳步向前的关键。

五是“教师培训”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我依然感到教师们传授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还很少,也没什么深度和“科技与文化含量”,而且,与锻炼原理与方法、运动安全、营养、紧急救护有关的内容传授依然不足,新兴的运动项目的教材研究成果依然罕见,一些有效的行为和品德的教育方法依然很空间。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都有赖于体育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很显然,国家也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当前的“国培”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本人在参加这些“国培”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一些“国培”的培训效果并不十分好,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不符合基层体育教师的需要,通过培训,体育教师们没有学到想学和急需的那些内容,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培训的内容过于学术化。现在国培任务单位基本上都是大学,由于一些大学老师缺乏对一线教师实际需要的理解,所设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学术化,个别培训机构给一线体育教师大讲体育科研方法和如何写论文等,对此体育教师们表示很不满意。

2.培训内容只限于理念讲解而没有内容和方法。一些培训机构聘请的专家只会讲课标的解读,其内容空洞乏味,从文件到理念,从原则道理到条款,从概念到文字,从国外到海外,就是没有教学内容、没有教学原理、没有教学方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线教师们自不会满意。

3.培训内容远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凌乱而无系统。个别培训单位把授课理解成待遇和尊重,请了一些平时并不研究中小学体育的领导参加培训讲课,于是内容就因这些讲师的“擅长”而显得很凌乱。

4.讲课内容过于陈旧,新兴运动项目内容和健康教育内容是明显的软肋。应该说,当前能为体育课程带来活力和科学性的,就是新兴运动项目的引入和健康教育内容的充实,如软式网球、趣味乒乓球、跆拳道、软式垒球、踢踏舞、轮滑、花样跳绳、定向运动、花毽、羽毛球、心理拓展练习、趣味田径运动、排舞、拉拉操、防身术、独轮车、各种趣味健身法、可以用于运动会和课间体育的大集体游戏、趣味性长跑等,都是体育教师们急切需要的。此外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还有各种救护的方法、运动处方的原理与方法、逃生的方法、安全的方法、营养的知识等。这些都是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体育教师急需进修的,但是这些内容却在各种国培中极为少见,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更是少之又少,教师们眼前都是理论和理念,自然这样的培训效果也就差了不少。

上述这些教师培训的问题是我们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该同时进行改革的问题。

六是“专家压力”

此次,我作为现场评课专家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我在揣摩:来到全国教学展示现场观摩的老师们希望得到怎样的信息,学到怎样的东西,他们会希望听到怎样的让他们豁然开朗的教学原理,学到怎样的实用教学方法,找到怎样一个更加确切生动的标准来帮助他们判断体育教学中的是是非非,看出现象中新课改的含义和方向。

我想他们当然不会再理会诸如“这堂课很好,用目标统领了内容”“这堂课‘淡化了技术教学色彩’”这样的错误言论;一定不会再爱听“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的区别对待做得很好”“这节课很好地运用了探究、合作和自主”“这节课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样空洞的教学评论。但是,他们想听到什么呢?我猜想,他们一定想听“这节课在什么教材研究的做法,在什么教学设计上,在什么教学环节中,在哪个评价的操作上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节课由于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比赛和专项游戏,使‘学’‘练’‘赛’‘评’很好地融合,所以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老师面对一班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运用了怎样的分组和‘小灶’的方法使区别对待的精神体现得很好,让每个同学都有收获”“这节课教师通过怎样的提问,怎样让学生边练边想,怎样适时地提供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探究了一个体育的重要原理”“这节课教师通过怎样的小组学习,设计怎样的合作情境,培养学生怎样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在体育学习中进行合作”“这节课教师怎样留下作业要求,怎样确保运动安全和学习效率,怎样通过学习集体的自制力很好地让学生们进行了有效果、有延伸、有探究、有合作的自主学习”“这节课怎样把知识点的传授、技术的提高、有针对性的健身很好地融为一体,让体育体现了‘体育为健康’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等等。而这样的期待是不可能用似是而非、宏大而空、漂亮而虚的说法可以欺骗得了的。此次我评的三节课就必须用许多篮球的专业知识,用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语言,必须带有学理探究性的原理来引导教师,来评价教法,的确很有难度。因此,我感到,作为专家将来为体育教师服务的难度更大,作为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更脚踏实地,更多学习专业知识,更深钻研教材和教法,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学理,这样才能适应今后的课改,当然,我也希望我的这个认识能与每个体育课程教学的专家学者们共勉。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已于2012年10月14日在河南郑州圆满结束,带给人们的有兴奋、有欣喜,也有思索,课改10年的成果在本届观摩展示活动中体现了许多。展望新课改,人们不禁会问:距成功的课改还有多远?实际上,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作出了无声而有形的回答:再努力一把,就在眼前。因为,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中已经看不到课改中曾经出现的“乱象”,而看到了教学内容逐渐步入正规,探究学习不再完全流于形式,评价方式更加灵活了许多。

一、课改中的“乱象”已逐渐消失

体育新课改初期,由于人们对课改理念、要求尚未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一度出现了内容随意选、方法误解用、评价在走偏的混乱局面。甚至是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也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犯起了难。还有一些行动较快,但理解不深的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离了轨道,如把扁担南瓜、扫把、稻草、多米诺骨牌等都引入了课堂;在放羊式教学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科学放羊”;形式化的扎堆探究比比皆是。这些异化课改的各种“乱象”,使正规的体育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部分老师难以判断孰是孰非,结果就产生了茫然,而不知所措。但本届观摩展示活动充分展现出了老师们面对课改的冷静与从容,正确地选择了教学内容,准确地运用着新方法,也在灵活地渗透着过程性评价。总之,“乱象”不乱了,“方向”找到了。

二、教学内容已逐渐步入正轨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向是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内容就无法实施教学工作;内容不合理,教学目标也将随之偏离。从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老师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来看,已经告别了昔日的“乱象”,扎扎实实在教新课改要求的、该教的、能教的内容。小学、初中、高中观摩展示活动教学内容统计中有惊人的发现:从教材中选择的内容和校本开发内容共占98.32%,非正规内容仅有1.68%。其中小学的所有展示课中有97.66%的都来自于正规项目内容,初中有98.21%,高中有99.35%,而且内容选择涉及面较广,小学选择有田径、体操、小足球、小篮球、武术等16类,初中14类,高中16类。说明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已经逐渐步入正规,仅占1.68%的非正规内容也将会随着课改的推进,逐渐消失在课堂中。新课标修订版在教学内容上已有了明确的建议,而且是按照不同水平段给出的内容选择建议,相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快将不再成为老师们的困惑。

三、探究学习正远离形式化

新课改倡导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引入课堂,顿时如同炸开了锅似的,形式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拥而上,尤其是流于形式的扎堆探究更为多见。诸如只提问题,不留足思考时间的蜻蜓点水式探究;只分组而不提要求的泛化式探究;只布置任务而不引导的盲目式探究等,都是形式化探究的具体体现,反映出老师们用了新方式,但由于对新的学习方式未能达到深刻的理解,结果就使得探究学习偏离了轨道。时间浪费了,效果却不明显,学生的探究能力也难以有明显的改观。而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有了真探究,说明对该方式的选用已经在回归探究学习的本源。

四、评价方式正趋于灵活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8

摘要田径教学作为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观,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实际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有所启示,促进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现状分析改革对策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田径教学、球类教学和体操教学,田径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成果。从2008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素质教育,田径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改革。传统的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变革和创新。但是根据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近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提升,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表明了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于是,如何针对当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有效的改革发展之路,是当前我国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相对于初中,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比重明显下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考试可以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各个学校都是围绕着考试而教学。我国的中考中有体育加试的项目,所以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这部分体育成绩,就加大了对初中生体育课上的田径训练。虽然这种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加试成绩,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高考中并没有体育加试项目,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应的减少课时,而且田径教学普遍比较枯燥无味,高中生更没有兴趣学习田径项目。

(二)高中生对田径项目缺乏兴趣

高考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每个高中生来说,都意义非凡。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面对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和时间的有限性,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复习上,加之田径项目的枯燥无味,他们就更没有兴趣去参加田径项目的锻炼了。

(三)高中田径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现阶段的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还是采取单一的田径体系来设置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大略的技术即可。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某个项目,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是非常困难的。高中体育教师大多采取以讲授为主,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他们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步伐,根本达不到锻炼的预期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就得不到提高。

(四)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

我国高中的田径项目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依然采取旧有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判,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通过田径项目锻炼了身体或者是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是否浓厚。完全的依据成绩来衡量学生,导致了那些身体素质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丧失了信心,使那些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产生了自满的情绪,失去了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下,高中生根本得不到实际的体育锻炼,甚至学生对田径项目的积极性也被严重挫伤,严重影响了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

二、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和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加强体育锻练,才能增强体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田径项目的锻炼,可以使高中生增强体魄,进而有充足的体力去学习。面对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保证能够投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连最基本的健康水平都达不到,谈何学习,到时候根本都没有精力去学习。所以,学校,家长及高中生都应该改变对田径教学的传统观念,在教学安排上更不应该缩短田径教学的课时,以确保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田径项目的锻炼,以健康的身体来面对高考。

(二)提高高中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及参加的积极性

在高中生的观念里,他们认为田径项目枯噪无味,呆板无趣,因此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兴趣很低,甚至是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所以应该提高田径教学中的有趣性和新奇感,改变高中生的固有观念,提高他们参加田径项目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可以说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可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增加一些趣味性高的活动进行练习。而且他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不要对学生盲目的批评,而应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田径项目的锻炼中。

(三)确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作为评判学生对田径项目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高中生参加田径项目的积极性,进而锻炼强迫体制的主要方式。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非常重要。在制定田径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时,应该使其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初衷,而不是过度的重视最后的成绩。而且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各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提高高中生参加田径运动项目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虽然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下,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为了促使高中田径教学的发展,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田径教育的改革,使其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出现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必然要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体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高等教育改革是对高等教育制度、体制、结构、主体、目标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变革,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体现了变革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改革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多元化、改革政策的多元化和主体的多元化。

1.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多元化是指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改革目标。对国家一流的、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要加快国际化改革步伐,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提升这些院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一般的院校要加快大众化的改革步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管理为目标;对沿海发达地区要加快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内陆地区的院校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2.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要针对不同的改革对象、主体实行不同的政策,避免改革政策“一刀切”现象的发生。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时,撤销和合并了大部分大、中专院校,致使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一度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同时又出现本科毕业生供给过剩的问题,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发生了质疑。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单一,是高等教育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必须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3.高等教育改革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主体多元化是指高等教育改革要分对象、分层次实行不同的政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来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央不要过多的进行干预,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改革步伐;内陆农业大省、工业大省,要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加大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应用型、技术开发型的多层次的高等院校,以此促进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策略、改革模式、价值取向更加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1.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更加科学。教育改革的策略是指推进教育改革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步骤等,正确的改革策略是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罗伯特软、贝尼斯、贝思将教育改革的策略分为三种类型:“经验—理性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权力—强制策略”。在这些策略中,有的强调对未来的预测,有的强调观念的变革,有的强调权力的运用,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在积极研究高教改革和发展的策略问题,且不断有文章发表,尽管许多观点尚在讨论之中,但对于要增强改革的实效性必须注意改革的策略性这一点已初步在教育界形成共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寻找到更加科学的策略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2.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更加完善。教育改革的模式主要是指教育改革以何种形式展开,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国家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和利益协调型。国家主导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进改革,弊端在于不利于调动高校改革的积极性;高校主导型的改革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弊端在于不利于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支持;利益协调型的改革有利于兼顾国家、学校、社会的利益,弊端在于易使改革的主体各谋其利,缺乏主导,迷失方向。21世纪,随着政府、高校、社会之间联系的加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规律的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将进一步完善。从历史的经验和未来的我国国情出发,预计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将会是国家主导下的学校、政府、社会协同推进改革的模式,学校和社会在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将比现在大得多。

3.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更趋功效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相联系的。欧洲前工业时代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某种象征性的资格。进入工业时代以后,西方国家越来越强调教育的功用性,即教育实际上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好处。20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始提倡教育的功效性,甚至有教育救国的倡议,但由于国民中能享受高等教育者甚少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象征性教育的特征仍在高教领域普遍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强调了教育的功用性。21世纪,随着知识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教育投资收益的增加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高等学校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功效性特征将日益突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将更趋向于功效性。当然,这种功效性是建立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适应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绝不是急功近利。

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促使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社会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向社会化、大众化、区域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1.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必须由单一的政府投资变为社会融资,建立高校董事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有助于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责任型转化,有利于改善教育投入的不足,也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更有利于突出高等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前瞻性。政府可以致力于教育大政方针的制定,扮演好“公益人”、“协调人”、“监督人”和“部分管制人”角色;校董事会依据国家的教育法规制定本校的发展规划,校长在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交互式网络系统的延伸和多媒体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将会使很多学生能够在家里学习,学习不受时间限制,学习效率日益提高,并且满足了那些因病、因交通和住宿等原因不便到学校去上课的学生的需要。教育手段现代化满足了人们渴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望,这就必将导致了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府不再是“象牙塔”,它将是越来越多的人受教育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一个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化包括两个方面涵义: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的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归属地方政府,并以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显著,在美国、日本、英国形成了以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公司群体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生产统一体的技术基础,其典型特点是高校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殊有效形式。

4.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教育的发展受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种表现,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打破旧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一个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1.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化。所谓“科学化”,一是高等学校中的系科日益分化,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科学体系为结构框架的多学科的组织体系;二是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体制化。要实现“科学化”目标,就要根据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适时对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同时,加快高等院校科研工作的制度化的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高等教育发展的产业化。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科研产品的过程,而科研产品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应该建立高校科研产品产业化的机制,以免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或丧失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科研产品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出让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外,还可以通过与教育投资者的合作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可以由高校自主开发、生产,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既可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又可以增加学校办学的教育经费。

3.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国际化是指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强化国际竞争意识,应当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去,即高等教育应进入世界“教育坐标系”之中,面向国际开放,进行双向式多边合作与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大量的互访学者、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众多国际性学术会议与交流等等,使现代教育再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一种国际现象。教育的这种国际化现象必然要求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合一国一专业,更要求适用于多国、多专业。专业精通,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成为国际性人才的标准。

4.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化。高等院校后勤市场化就是要建立高等院校后勤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般所说的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市场调节转化的趋势。面对市场经济,高校作为提供知识教育服务和培训劳动力的机构,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它以教学、科研、经济服务为优势参加竞争。从目前来看,高校面临四大市场,即生源市场、科技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这四大市场,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及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商品性的特点。现代高等教育应当与市场经济互相支持、互相适应,形成教育和整个社会相辅相成的发展机制。因而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变化、适应时代变革的过程。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矫枉过正”出自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指的是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偏贬义。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此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极端化现象,有着“矫枉过正”的倾向,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而对这种“矫枉过正”倾向进行理性解读,不仅可以调整人们对待基础教育改革的不当态度,而且能够对接下来的改革工作以指导。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矫枉过正”倾向的主要表现

现从以下四个突出方面反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矫枉过正”倾向,当然这种倾向的表现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

1,“轻视知识”倾向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即所谓的“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为了更正这种现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一词,出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这一提法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反对“知识本位”的说法,认为教育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出发,贴近实际,走进生活,激发学生从现实中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动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在于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但是在这种思潮“过度化”的影响下不管是在理论或是实践中都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现象。从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借用到到片面强调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借鉴到过分推崇生成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些倾向过分强调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高效性;没有正确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没有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片面强调学生在发现学习、生产性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和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学生主动建构的主体性。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传授各种形式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过分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的偏激的做法不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教学效率的降低,而且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谈及新知识的“生成”,如何能谈及问题解决的“发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否认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倾向

在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中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期以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但在这个基本思想的影响下却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地位而否定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这一事实的倾向。这种倾向没能正视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忽视了教育是诸要素之间有机联系而成的整体,片面的以受教育者这一要素为中心,甚至于忽视教育者这一要素的地位。有学者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双主体即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他们的共同客体,不管是哪种说法,教育者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主导性的因素,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更不会有相应的教育影响,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在“发现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这些十分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和主导性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

3、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轻率化倾向

为了完善课标和教材,使课程标准和教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我国开展了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但是在此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许多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提到了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存在严重问题,认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标制定和教材编写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编排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虽然表面强调教究但是在此过程中急功近利,较少进行改革实验,缺乏实证研究,不注重改革试点,盲目推行,使得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编写越发轻率,教材版本繁多,教材编写质量良莠不齐,新教材边编写、边出版、边推行,缺乏教育研究的严谨性,违背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本意。

4、教育生活化倾向

由于对传统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儿童的生活相脱离等现象的批判和改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生活教育”,但是无论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是从一种广义的角度来讲,强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儿童成长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的科学实践观。而有很多学者对这些思想极端化,他们认为的“生活教育”是将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带有浓重的去知识化、去学校化倾向。以德育为例,有部分学者偏激的提出“生活德育”,冯文全教授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对这种提法从多学科视角作出了批判和反思,认为这种提法是从一种极端跳入另一种极端,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否定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矫枉过正”倾向的原因分析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矫枉过正”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哲学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解读。

1、哲学的辩证法角度

(1)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道”也指规律,而事物变化的一大规律是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即其所谓之“反”、“复”。《老子》云:“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第二十五章),惟“反”为道之动,故当事物的一方面过于强大那么就会变为其相反的另一方面,而当一方面过于压抑、弱小那么它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这一方面必然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故“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矫枉过正”倾向正是老子这一思想的很好论证,当学生主体性过分压抑那么就会变化为学生主体性的过分扩张;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太过强大就会变化为对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忽视;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就会变化为对知识的“轻视”。

(2)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前进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发展是上升性或前进性,周期性或曲折性,回复性或回归性的统一的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或直线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这种“矫枉过正”倾向,甚至“反复矫枉过正”形成的“摆钟现象”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的。

2、现实的批判角度

(1)急功近利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这么一些所谓的改革者,他们急功近利,为了佐证自己所谓的“改革”,不惜胡乱的批判现有的学校教学工作,扭曲事实,片面夸大一些不良现象,有的甚至随意践踏教育规律。他们甚至没有弄清楚我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就举起“改革”的大旗,盲目的为了改革而改革。就算找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又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重视能力,知识就不重要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将课堂变成学生的“一言堂”等,当然当受到质疑时他们也尽力的为自己的改革辩驳,说是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理论和改革存在误解,但是难道他们不应该为自己的这种对人们的某种程度上的误导负一定的责吗?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改革的新理念并没有通过在其适用程度、实用程度以及各方面的权衡的验证,只是根据个别人的主观臆断就盲目的制定改革措施,然后全面推广下去。这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此“矫枉过正”倾向的重要现实原因。

(2)拿来主义

回顾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从学习日、德、美到后来的全面模仿苏联,引进凯洛夫、巴班斯基、维果斯基、杜威、布卢姆、加涅等国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似乎中国的近代教育属于“舶来品”。因此总是要以西方的理论和西方学者的言论为依据,来论证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研,形成了“西方中心”的思维定势。诚然西方的部分教育思想和言论已得到广泛引证,但是也有部分思想是存在偏激的嫌疑的,尤其是有些被引进的西方的学者的言论在国外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即便这些理论和言论在国外得到了论证,也不见得在中国是行得通的。因此,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的这种不加批判的引进国外教育思想与国外学者言论的“拿来主义”是值得商榷的。在这种“西方中心”和“拿来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仿佛遗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线聚焦到了中国,希望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而我们自己却忽视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源泉,这种做法也似乎带有“舍近求远”之嫌。因此,这种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加批判的引进和机械的套用一些偏激的西方教育理论思想,当这种理论思想行不通时又转而引进和套用另一些偏激西方教育理论思想的做法,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矫枉过ie'’现象。

三、小结

根据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原因的解读,建议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多做试点和实验考查,做到实事求是;总结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取其精髓,取其糟粕,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改良创新;要避免急功近利,做到戒骄戒躁,稳步前进;要对各种教育改革思想进行多方吸收,融会贯通,做到多样综合;要协调好基础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追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