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31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经管实验室;困境;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3-0129-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而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是提高高校经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还面临诸多难题。

一、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困境

(一)高校积极与企业消极的矛盾

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经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经管类实验室进程。但由于企业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对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态度相对消极,高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导致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瓶颈。

(二)合作短期化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基于广告、社会声誉提升效应或企业高层管理者个人荣誉等目的开展经管类实验室的校企合作共建,一旦企业目的达成,校企合作热情便快速降温。

(三)合作模式存在路径依赖性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模式,往往遵循既有成功型合作模式,具有典型路径依赖性[2],这弱化了高校的主动性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原因

1.缺乏校企合作共建良性环境。近年,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行实验室的校企合作共建,但其关注重点是高校,“厚此薄彼”的措施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3]

2.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缺失。高校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缺少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信息交流平台。

3.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制度缺失。我国没有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方面的规范的合作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评价制度,使高校经管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缺少制度保障。

(二)高校层面原因

1.高校价值取向偏离企业目标。在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项目选择方面,高校在成果评价取向方面,多注重论文数量与层次、纵向项目立项成果等,对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益等考虑偏少,这与营利性企业目标背离,阻碍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的顺利推进。

2.合作模式缺乏创新。高校多照搬现有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成功模式,对高校自身因素考虑较少,合作共建模式缺乏创新,极大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经管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受“重理轻文”观念影响,高校在经管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不足,硬件及规模、软件数量与质量均落后理工实验室。这降低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三)企业层面原因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欠缺。我国企业普遍认为实验室建设、学生实习培训是高校的事情,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关系。这降低了企业参与实验室合作共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作企业偏重既得利益,缺乏长期合作动力。某些企业或企业管理者为获取高校“兼职”教授为企业高层管理者“镀金”、通过校企合作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广告效应等“短期利益”进行合作,缺乏长期的激罨制,合作动力不足。

三、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一)以高校为主的教育培训型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在高校原有经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实验室设在高校,由高校统一管理运作。在合作期间:

1.企业提供一定的建设经费和真实业务资料作为培训案例、材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验工作。

2.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职工培训计划,由高校免费或优惠为合作企业进行职工岗前培训、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同时,高校要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加大合作企业宣传,提升合作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二)仿真软件开发型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和高校三方进行合作:

1.企业提供真实业务资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经管实验项目指导。

2.软件开发商按照高校要求,运用企业提供的真实业务资料,开发适合高校校内实验和企业环境双仿真的实验软件,依据企业、高校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协议,软件版权由高校独立所有的,高校支付软件开发费用给开发商;软件版权由开发商拥有的,高校优惠支付软件使用费,软件商全方位售后服务;软件开发商对外销售该软件,要按比例支付合作企业分成收入。

3.一方面高校可通过高校、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合作,创设虚拟条件下的实验环境,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企业优惠提供职工培训、企业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参与学生实验工作。

四、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实验室的对策

(一)政府及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财税等激励制度,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积极性。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财税杠杆,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实验室的合作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信息平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信息平台,实行高校实验室建设需求信息、企业合作信息的实时查询,为企业和高校实验室建设提供信息交流沟通平台。

3.组织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课题招标,搭建校企合作共建桥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定期征集高校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面向企业进行合作共建课题招标;行业协会征集企业校企合作课题,面向高校公开招标,通过项目合作进一步达成经管类实验室合作建设意向,以减少合作方选择的盲目性。

(二)高校层面

1.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增强合作共建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高校在综合考虑自身需求以及社会影响力等自身因素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现有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在合作方式、利益共享、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创新,积极创建高校和合作企业双赢的新型合作共建模式。

3.高校创造条件,增强校企合作动力。企业是营利性组织,逐利是其发展目标。“利”是校企合作共建经管实验室的动力源泉,具体来说,动力“利”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利益,它是“利”最直接的体现,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增加企业的盈利。

第二,人才,它是“利”的能动创造者。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校企合作无形中给了合作企业优选高素质毕业生的机会,为企业逐利提供了保障。

第三,科技,它是“利”的源泉,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从高校获取所需要的科研成果,这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之一。

第四,知名度,它是“利”的表现。校企合作,企业可借助学声誉,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而且,高校也可以利用其社会平台宣传合作企业,切实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三)企业层面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合作积极性。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宣传,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考核标准。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校企合作、实验室共建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2.做好项目规划,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长效双赢机制。企业应认真选择合作高校,认真做好合作项目前期规划,建立企业和高校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长效机制,避免校企合作短期化行为,真正实现经管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经管实验室,优化高校和企业优质资源配置,拓展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晖,张云英,黄建强.校府合作: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1):55-58.

[2]李道先,罗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制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6):14-16.

[3]简世德,彭婷,周姝言.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4]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87-90.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日式企业;管理模式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日益进步的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而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中一些精华部分是值得借鉴的,可以引入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中来。此研究将结合目前高校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的角色、存在的不足、日本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能够为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高校实验室承担的角色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室也是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实验室的不断发展顺应了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现如今随着高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实验室硬件装备得以更新换代,能够达到社会的先进水平,实验环境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和不断升级的硬件相比,高校实验室在软件方面即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延续原来的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运行。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企业急需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渗入企业的管理模式,使学生能够及早体会到良好的企业氛围。而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提倡集体主义,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伦理,强调思想引导。现如今日本企业在社会发展的洪潮中焕发着勃勃生机,基于此,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尝试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对于促进高校实验室的高效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当前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不足

1.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是沿用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课程按照专业进行划分,导致了部分实验室重复建设,造成了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浪费现象。而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普遍是以课程为导向,课程结束以后,实验室就闲置,造成了实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实验室缺乏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实验室工作难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实验室管理责任混乱,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虽然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逐渐增多,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改造、创新的直接操作者,但是,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这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高校一味强调课堂教学,却没有足够重视实验教学,导致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室工作是低人一等的次等工作。各大高校也普遍存在缺乏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这样的情况,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做多做少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制度。甚至有些高校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要求和专任教师一样,这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现实工作情严重不相符,为了职称的评定,实验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就会被淡化。

3.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低

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多仪器设备在采购前没有充分调研并结合教学科研需要明确其具体合理的用途,导致一些仪器设备采购回来之后一直闲置,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仪器设备的折旧率是很惊人的,一台机器一直没有使用的话,两到三年就要报废,无法再继续工作,即使还勉强可以工作,但已经无法再达到它本来可以达到的精度了。

4.实验教学针对对象单一,开放性差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还是采用的课堂式教学,封闭式管理,在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演示,学生观摩为主,学生在课内的时间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探索创新,而实验室在课结束后就关闭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验室进行实验,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来不及完成,这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三、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针对以上列举的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弊端,我们迫切的希望能够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实验室管理教学中来。那么,我们再来详细看一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几大特点。

1.管理层次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具有严格的管理标准

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特点是各层次各部门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任务,以自主行为和协调中心来开展经营管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对于实验室有效管理来说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借鉴作用,有效杜绝了实验室的资金浪费现象。而日本企业的“5S现场管理法”,现在甚至出现了“8S现场管理法”,“8s管理法”的目的,是使企业在现场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素养,消除安全隐患、节约成本和时间。而实验室的管理上也可以借鉴日本企业的“8S现场管理法”,对实验室制定一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终身雇佣制

日本企业采取的终身雇佣制度对于双方来说都要采取很慎重的态度来对待的,因为一旦录用,没有严重的失误,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能解雇的,也是不能随便更换的。而高校实验室也可以借鉴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实行终身雇佣制,采用一些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激励实验技术人员为实验室效力,并且减少实验技术人员的流失,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作用积极肯定,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校应力争使实验教师在教学地位、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各个方面与专业教师享受相同待遇,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高效有序管理好实验室保驾护航。

3.日本企业的“零”浪费法

日本企业的“零”浪费法是指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的、优质的完成每一个动作。日本企业的这个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借鉴到实验室的管理中。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不让设备变成闲置物,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于设备和场地空间实现“零”浪费。

4.日本企业“开放式”学习

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也可以大胆的学习日本企业的这种在创新上面的勇气,大胆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方法。目前实验室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教师的课程安排,这种方式严重的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如果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所以,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在科研、专利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开放式实验室管理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会自主的利用更多的时间进入到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也不断的提升。

四、总结

高校实验室担负着高校教学、科研创新等多重任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向日本企业学习和沟通,尽量尝试把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中来,借鉴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高校实验室的效能,本文从借鉴日本企业管理方法的几个方面入手,对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效能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雪花.5S的思考:让企业文化走进高职院校[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147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工业实验室/演进/管理/经验教训

【正文】

一、工业实验室的源起

提起工业实验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普通的实验室、试验室甚至是化验室。事实上这种实验、试验或化验之场所的来源至今仍相当模糊。据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史家汉纳维(o.hannaway)研究,出自于拉丁方言中的同源名词laboratorium(指话题中的深层涵义),

肯定不是laboratory(又译试验室、研究室、研究所)的经典来源。在早期,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仅仅与酒精和化学联系在一起。直到16世纪晚期,才逐渐扩展到用来描述那些实施对自然现象进行操作性考察的场所,也就是说,今天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在16世纪晚期“不仅指化学实验室,也用来指解剖场、以及那些令人感到好奇的小屋、植物园和天文观测所”。〔1〕它的出现是科学需要一种新范型。在该范型内,人们需要有手工技巧和建构、拓展概念知识的各种特殊仪器、器械和技能,以便对所要观察的自然进行观察和操控。显然,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至今仍然存在,但它并不是工业实验室。

同“实验室”一词的来源一样,世界上最早的普通实验室建立在何处,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早期的学者还是手工艺人所为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经验或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实验场所必然会有很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培根所开创的经验科学传统与近代科技史、科学社会史和企业发展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经验科学家、著名企业和企业家。它们的涌现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的出现机率,而且提高了各类实验室早期发展历史的可考(证)性。同时也为我们梳理工业实验室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依据。

自17世纪下半叶,在重商主义支配下的法国,化学家不是经营他们自己的化学品制造厂,就是被国有企业任命为负责人。〔2〕这直接增加了工业实验室出现的可能性。但是有史可据,直接设于企业内部的实验室的出现却晚了近一个世纪。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任硝石火药厂总监后于1775年在炮兵工厂设立的。此后,在125年的时间里,设于企业内部有确切记录的实验室主要有8家。分别是:1826年由化学家i.默克在达姆斯塔德的一家工业企业中设立的;1860年英国人r.w.亨特地坎布里亚炼铁公司约翰斯敦工厂建立的化学实验室;1862年克虏伯在其钢铁厂建立的化学研究实验室;basf公司于1865年建立的工业实验室;1882年v.西门子在其所属企业中建立的实验室;里特公司于1886年建立的企业研究所;1888年在拜耳公司形成的以卡尔·杜斯堡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和在此基础上于1891年建立的完备的、规模巨大的工业实验室;以及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建立的工业实验室。

除以上8家正式的工业实验室外,在20世纪以前,许多企业已开始雇用科学家、工程师。在德国,巴斯夫、赫希斯特和拜耳三家公司中,雇用的化学家与大学相比,其比例在1865年为1∶24,到1875—1880年前后已超过了大学。(同〔2〕,p.106)1890年后,一些大企业开始建立和扩充所属实验室。到1896年,德国整个化学工业的雇员与科学家之比为37.5∶1、在石油工业为84.7∶1、重化工业是67.1∶1、人工肥料和炸药工业是60∶1。(同〔2〕,p.107)企业雇用科学家人数的增加,很有可能象拜耳公司一开始只雇佣几名化学家,到后来直接发展组建而成为工业实验一样,成为工业实验产生的重要源泉。

在各类实验室发展史中,设在大学中的一支研究教学用实验室资料比较完善。较早的有:1682年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设立的实验室;18世纪中叶前在德国的开姆尼茨和弗莱堡矿业学校设立的实验室;1825年j.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的实验室;1865年,h.w.霍夫曼在柏林大学和玻恩大学建立的实验室等。同期,在美国则出现了一批较著名的私人实验室或独立实验室。主要有:1824年由富兰克林建立的私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个机械研究所);1836年,j.c.布恩在费城创办的实验室(当时是一个工业研究中心);1876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的实验室,等。在早期的大学尤其是独立实验室中可能有极少一部分在后来发展转变成为工业实验室。

在德国,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出于扩军备战的需要,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科研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实验室的进一步萌发。自1873年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始,1877和1879年先后又建立了国立化学工业研究所与国立机械研究所;1887年在“电器西门子”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国立物理技术研究所。在德国的刺激下,此后,英、美、法等国先后也建立了国家一级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的建立,既是工业实验发展的历史结果,同时也是促使工业实验室进一步趋于成熟的重要原因。

从创办工业实验室者的社会角色来看,像拜耳、西门子等科技型企业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示范作用,尤其以德国表现的最为突出。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直接参与工业实验室的早期萌发史必会因此而重写。然而,科学家的参与程度和示范作用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与之相比,企业家的觉醒及其利益动机、以及企业本身自19世纪未发生的制度变迁其作用要更为根本。因为正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以及专利等有关知识产权保障才促使一些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与直接购买发明专利相比,自己在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成本要低一些、法律纠纷要少一些。自19世纪所发生的由近代工厂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等因素刺激下,一个制度安排上的组织创新既是在企业内创建工业实验室。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实看,工业实验室的创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

二、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

如果说最早萌芽于法国的工业实验室主要是在德国发育、成熟起来的,那么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则是一个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初直到50、60年代,在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以美、英、德、日、法等少数国家为中心的巩固、发展时期,亦称“中心期”,与之相应,50、60年代后,我们称之为“扩散期”,在这两段时期,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数量上的增长、整体规模的扩大

德国创立工业实验室的经验很快传至美国。1900年,美国ge公司招聘了由德国归来的电学家、交流理论的首创者斯特恩梅兹到该工司工作。为公司筹建科学实验室,着手电灯、真空管的基础理论研究。1909年,该公司又招聘了兰米尔到该公司从事化工、电器方面的研究。在公司的40年研究、实验中,他完成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63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企业科学工作者。

从ge于1900年建立它的工业实验室开始,1902年杜邦公司建立了“东方实验室”,1904年at&t建立了实验室。此外,如威斯汀豪斯、美孚石油、柯达、西屋等公司也建立了实验室,到1920年,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仅在美国,至1913年已经建立了大约50个工业实验室,1920年达2000家,1927年有近1000家。到1931年,几乎稍大一些公司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实验室,其数目超过了1600家;1940年达3450家,1956年为4838家。到70年代末,大约有15500家公司拥有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从拥有人员数量上看,1930年有3.4万人,1940年有7万人,到1979年有45万人,占全美科技人员总量(61万人)的73.8%。(注:有关数据〔2〕第111、179页;《科技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4〕第167页。)

与欧美相比,工业实验室在日本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19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的科研机构大多数还是为地球物理测量而建立的。到90年代后,才出现了一批由政府出面为发展工业而创立的研究机构,如电学实验室(1891)、发酵研究所(1903)。但是直到“一战”前,日本的科研机构还只存在于政府部门,它们只是在工业需要时给以指导。随着一批科学家从学术官僚转变为重专家治国的政治官僚,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受到了重视并得以实施。这受到正在兴起的企业家阶层的欢迎和支持。1917年“理化”研究所的创建就是一个证明,因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工业部门(占85%)而不是政府”。在“一战”期间和战后,“私人企业,特别是化学工业,建立自己全面的工业实验室。”(同〔2〕,p.239)在“二战”结束后的近10年中,在欧美一些国家科研活动向政府部门集中时,日本则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与工业密切联系的应用、开发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到工业企业部门。到70年代末,日本企业已有r&d机构1.6万多所,而政府科研机构在总数中不到11%。日本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更具有借鉴意义。

2.功能的高级化

与早期的工业实验室有很多是实验用实验室甚至是化验室相比,进入20世纪后,大多数工业实验室是一种r&d机构,而实验用实验室退居到了附属位置。现在如果一个实验室仅限于实验之用,或者它用于实验的功能高于它作为r&d的功能,那么这种实验室是被非史研究者排出在工业实验室概念之外的,功能的高级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其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内部r&d能力的必然结果。

3.内部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化

随着企业发展,工业实验室内部规模越来越大。在30年代中期,“各大化学和机械工业也纷纷建立科研部门,其设备之完善是任何大学不能望其项背的。”同期在德国象i.g.法本那样的巨大工业联合企业研究实验室变成了比政府和大学更重要的研究中心了。而且工业实验室本身既增加了工作效率,并使研究协作成为可能。〔3〕象ibm公司研究部门到80年代初设于纽约市的沃特森研究中心,有10余个实验室,从事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和半导体的研究。它在加州的圣多斯有8个研究实验室,在瑞典的zürich设有7个。三处共有人员2350名:ge到80年初拥有30个科研中心实验室,为公司下属30个生产销售部门,150多个工厂,60个分公司及下属企业服务。贝尔实验室在1981年有19个实验室,有22569人近16亿美元的研究经费。(注:经费来源为at&t提供53240万美元,占33.3%;西方电器公司提供83760万美元,占52.5%;政府提供4590万美元,占2.9%;其它来源为120万美元,占0.1%。见刘君礼,“美国大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载同〔4〕,第167页。)在该实验室的有些研究发展部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85%以上,在整个员工中,三分之一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均拥有硕士学位(硕士学位以下人员不雇用)。杜邦公司的r&d实验室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50%,整个研究发展部有工作人员4000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大学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后勤行政人员各占三分之一。〔4〕

4.类型的多样化

1988年,波兹曼(b.bozeman)、克诺(m.crow)对美国的r&d实验室做了调查和重新分类。〔5〕在此次调查中共包括574所工业实验室。149所政府实验室,194所大学实验室以及49所按归属无法分类的实验室。波兹曼、 克若按照它们的特征和使命将其分为私人专有(privateniche)科学实验室,私人专有科学技术实验室、私人专有技术实验室;多源(mixed—source)科学实验室、多源科学技术实验室、多源技术实验室;公有科学实验室、公有科学技术实验室、公有技术实验室,共9类。经过处理发现,工业实验室分布于除私人专有科环境外的所有类型当中。并且主要集于私有技术环境下。它们受市场的影响程度最高,且受政府的影响程度最低。41%以上的工业实验室是私有技术实验室。还有30%以上的其它类型的工业实验室也是受市场影响为主型。波兹曼、克诺的这种分类,不仅是工业实验室类型多样化的一个典型例证,而且对于各类实验室克服其使命不清、 职责不明(ambiguous missionsandroles)等缺陷,提高实验室的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5.实验室的公司化和公司的实验室化,即公司和实验室的一体化

实验室的公司化是指以各类实验室为基础直接发展转变成为各类r&d公司,成为企业法人实体,亦即各类实验室的企业法人化。其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非企业部门实验室的公司化。如设址于剑桥科学园的激光扫描公司是由卡文迪许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在同一地方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公司的前身是剑桥典型的cad中心;靠近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射线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公司。二是以前已是企业所属工业实验室或是其全部实验室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相对或完全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r&d公司。如国际亚瑟公司是一家法国公司在伦敦的计算机研究分部;剑桥咨询公司则是全英物理学科的主要科研项目承接者之一,它本身的是一个公司化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后本又从该公司派生出一系列专门从事r&d活动的公司。至于r&d项目承包公司,不少是从大学实验室和当地仪表企业衍生出来的。〔6〕公司的实验室化,是指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r&d机构化。在80年代前期的剑桥大学周围的189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报称其r&d经费与营业额之比大于5%,有八分之一的公司报称其比例大于50%。在“现有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研究—设计—开发活动,即使在为数不多的随后有了大批量生产的公司中,其生产任务通常也转包给国外其它的一些低成本工厂进行。”其中,还有一部分退回到从事研究—设计、设计—开发活动。(同〔6〕,pp,36,89)

总之,公司化的实验室本质上也是公司;实验室化的公司也是工业实验室。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它们既是公司又是工业实验室,是实验室和公司的一律化,因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了科技、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断言,它们在今后仍将代表着实验室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6.实验室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

实验室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是指非企业实验室以建制方式进入企业,使实验室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或者在各类实验室的发展中,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它类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使各类实验室的发展出现了向企业集中而成为工业实验室的过程、事实或趋势。如1925年贝尔实验室以建制方式进入at&t和西方电器公司,归属这两个公司的双重领导。从历史上看,从19世纪未到1920年以前,发达国家的独立实验室数量很多。然而从20年代后,此类实验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据统计,1921年在独立实验室工作的专业科研人员占所有专业人员的15.2%,1927年降到12.9%,1933年是10.9%,1940年是8.7%,1946是6.9%〔7〕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已很少有这样的独立科研机构了。

7.工业实验的国际化

据英国管理专家r.皮尔斯等人调查,在1940年以前,日本在其公司所在国以外设立的实验室只占13%,从1940年到195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5%,在60年代,日本在海外设立的实验室增长到34%,70、80年代分别为66%和63%。由于1970年以前日本公司在其所在国已有67%建立了实验室,因此在70年代新增的r&d设施中,有43%是设在海外,80年代则达到84%,1990年日本在欧洲建立的与制造业相关的r&d设施数目增长了93%,1992年又比1991年增长了55.2%。与制造业没有直接关系的r&d设施1991年比1990年增长82.6%,1992年又在1991年的基础上增加28.6%。〔8〕在美国,到1992年底有250个外国实验室的执行机构设在其全国的23个州,并主要集中在硅谷区。其中日本的r&d设施有150多个,占所有国家在美国设立实验室总数的60%。以下依次为德国(占13.9%)、南朝鲜(占5.9%)、英国(占5%)、法国(4.7%)、瑞士(占3.9%)。〔9〕这些为日、德等国企业所有的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电子、生物技术、自动化三个行业,并且主要从事技术搜寻、产品设计、产品的商业化和产品的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基础研究。

三、工业实验室管理中的经验教训

工业实验室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任务的企业r&d机构,对每个工业实验室而言,管理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事关其本身的生存、演变或发展。自工业实验室产生以来的200多年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一个完备的工业实验室系统在管理上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以下我们仅从这三个大方面进行总结。

1.围绕以项目为中心的具体技术创新活动的执行进行的管理。在这方面较成功的做法是:(1)目的确确,使参与项目的每个成员都能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奉献力量。(2)时间限定,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应延长时间。(3)应选定恰当的项目领导和负责人。一般说来,中、小项目应以硬专家负责为宜,大型和特大型项目交软专家领导为妥,否则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4)事前应做好安排,事中、事后要掌握情况,及时做好评估。

2.围绕以r&d人员管理为核心的各类r&d资源的管理,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r&d人员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r&d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念。

研究表明:(1)r&d职业本身具有创造性,这同时也决定了成果产生的不确定性。在接受一项任务后,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否会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正是由于r&d工作本身具有开创性和挑战性,对r&d人员来说,使命和目标的参与程度本身既包含着他们完成工作动力的大小。(2)r&d职业是以成就定位个人,每个人从工作本身寻找动力。取得成就的需要和工作本身对r&d人员的激励是最根本的。那些令人激动的、有意义的、可以看得见的工作,能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来自管理上的支持,组织或同事的认可,运用能够增强其责任心,其次才是报酬和晋升机会等。(3)在实验室或企业内的气氛是否和谐,对r&d人员来说很重要,若潜隐着无谓的竞争会引起其不安全感,并且会强化他们承担低层次风险和及时进行滚动创新的意愿,而不管这种创新本身对企业有多大的意义。同时,无谓的竞争有时还危及到对资料和数据的分享,影响了队伍效率。(4)在职业倾向上,r&d人员首先要证明的是他的工作和职业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才是企业。“职业第一,公司第二”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其它技术人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条。〔10〕如果职业需要公布成果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时,会挫伤r&d人员的积极性;当来自工作本身的激励失去,即他们的专长和技能得不到发挥时,便会有“江郎才尽”之感。(5)r&d职业需要持久地服务于组织目标,但是r&d工作本身具有持久的内在性,从事r&d工作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自由性或自觉性。因此从本质上看,可以说r&d职业的本身就存在着与管理目标相抵触的地方,这向管理者提出了严重挑战。

其次,要勇于正视管理中的问题与矛盾。

造成r&d人才资源浪费和实际效率低下,是工业实验室管理失败的最显著,最根本表现。造成管理失败的因素有:(1)在企业或其实验室中笼罩着保密气氛;(2)r&d人员缺乏个人自由;(3)不适当地采用集权管理;(4)安排给r&d人员的日常性工作过多;(5)要求研究成果立即收效的功利主义思想;(6)经费和供使用的其它软、硬条件的虚假节约;(7)严格的、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等等。这些因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j.d.贝尔纳等人研究实验室或企业内部r&d资源管理问题时就曾提及,从今天许多著名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著名工业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仍在讨论这些问题(注:例如在r.szakony根据美国115家公司,近一千名从事r&d和非r&d管理者的讨论整理出的101条具体、实用建议中,同〔10〕以及由m.song和m.parry对不同种类的日本高技术工业411名r&d管理者的调查材料中(见.x.michaelsong and mark e.parry,"howthejapanesemanagether&d—marketing interface",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vol.36,no.4,july-august1993,pp.32—38),都提到了这些问题。)来看,可以说,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事实上,一些来自实验室管理目标和r&d职业本身的矛盾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和权衡这些矛盾,是人们改进和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第三,在充分认识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具本看来主要有:

(1)在公司或实验室力所能力的范围,适当地安排一些长期项目。研究表明,造成一些r&d人员势气低落的原因在于让他们从事短期的技术服务和长期从事短期项目的研究、开发,而没有长期的、富于挑战性的项目。实验证明,在公司或实验室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安排一些长期项目可以使r&d人员感到他们正在为公司的利益发挥作用和才智,并因此而产生自豪感、责任心和满足感。该措施被普遍认为是提高r&d人员积极性、鼓舞其士气的最好办法。

(2)r&d人员智力劳动具有内在性、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制定一个适当于r&d人员的工作时间表一直是具体管理工作的难点。在这一问题上较成功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减少日常性事务。把日常工作日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更多时间用于提高和保持其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休息、娱乐等方面,对于提高实际创新效率更为有益。

(3)设立供科学家集会和自由交流场所;制造条件,鼓励r&d人员把那些不易为人们所注意的新思想、新观念集中、整理出来;为r&d人员创造再教育机会,等等。以恢复r&d人员士气,使他们与本专业前沿保持一致,激发创造力,或捕捉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机遇等。同时,还应以积极、冷静的态度对待r&d人员工作中的失败。在这方面,日本的有些大公司、大实验室专门为失败的创新者设立奖励制度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已获得了许多管理者的公认。

(4)建立r&d人员流动机制。包括在公司内各实验室之间,以及实验室和其它职能部门之间的流动。同时,对于处在流动中的r&d人员在数量上应保持平衡。流动到其它部门尤其是事业部门中去的r&d人员通常至少应在2年内招回。有时为了保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平衡,除接收其它实验室流入的人员外,还需要从外部招聘新成员。

(5)积极为r&d人员创造软、硬条件均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实验经验表明,在硬条件如器材、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吝啬或节约,和软环境如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官僚主义等,是造成r&d智力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r&d人员所提供的有关公司科技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认识。实验室和公司都应予以充分、足够的重视。在对r&d人员业绩进行评估时,应以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依据。避免和杜绝对r&d人员进行预测性的能力测试。大量材料和事实表明,带有预测性的能力测试结果,与r&d人员在后来所取得的实际成绩和贡献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仅仅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态度即奉献或敬业精神这两个不需评估即可把握的因素有关。

(6)促进r&d人员对顾客的了解。为了让r&d人员对市场和顾客有一个较深印象,请市场部或经营部管理者帮助,通常比让他们自己去了解顾客效果更好。但是偶尔让他们去销售一些东西,尤其是他们自己研制出来的东西,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顾客是一个工业消费者,那么有关r&d人员则应该对其消费者的技术队伍有所了解。

3.围绕企业良性运营的需要对实验室及其管理人员的选择。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要建立何种实验室问题上,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战略定位、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据对英格兰战略决策办公室咨询专家阿劳德(robinh.arnolol)发表的图表〔11〕分析,可以得出如此结论:(1)公司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程度越高,实验室的组织越适宜采取集权方式组建成大中心实验室,如麦克、菲利普等公司,反之,则相反;(2)公司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需求程度低, 实验室越适宜采用分权方式组织,如rover,hyundal等公司,反之,越不适宜采用分权方式;(3)组建小规模中心实验室和分权形式的发展实验室,要求公司的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互成反方向,如nbz、honda、zenich等公司,反之,同样成立。

其次,在管理形式上,硬专家管理对小实验室较为有益,较专家管理则对大实验室有利,反之,很难收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专家集团一般是为总公司或大公司的大型分公司服务,其成员是由公司的高级科技副总裁和各分公司的实验室主任以及直属公司的实验室领导组成,它通过科技战略和措施的制定对各实验室工作发挥规导性管理作用,至于中等实验室,无论是采用软专家,还是采用硬专家的管理形式,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三,对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要求上,基于实验室管理具有特殊性,要求管理者应做到:(1)目标明确,熟悉r&d人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能有效地调动r&d人员的积极性,有相当的科研管理经验和能力,能够协调好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2)高级r&d管理人员有义务帮助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有义务和权力向其它职能部门灌输科技的作用,搞好各职能部门与实验室的协作,负责领导和制定公司技术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等等。具体事务虽少,但管理范围更宽。使命不清、职责不明,则是存在于高级r&d管理人员中的最根本性问题。(3)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还应有为r&d人员建立一个职业技术梯队的经验,这对实验室的发展很重要。

四、工业实验室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实验室的源起来看,工业实验室是教育发展、经验科学和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那些出身为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或兼具这几种身份的人,在工业实验室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工业实验室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第三)领地;是企业科研走向集体化、合作化的开始;使企业技术进步摆脱了非职业科学家头脑的传统;使科技发明变成了企业的内生变量;为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提供了条件;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为科技的发展找到了经济依托,使科技的生产力功能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改变了科学方法、科技知识与经济、社会问题的脱节。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发展、壮大,为企业能够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基点提供了基础;使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一国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使技术创新资源分布于企业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发挥,完善了整个社会的科研管理和运营机制;为现代企业能够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佳结合点的前提、保障;它开辟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它既是企业制度在组织方面的变革内容,又是事关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从微弱走向强大的变革,因此我认为,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发展和壮大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最伟大的变革之一。

最后,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德国工业实验室发育、成熟较早,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成千上万名物理学家、化学家被派到工业实验室中去,才使得德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把原来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奠定基础的染料和炸药工业变成德国工业的一部分,进而又进一步垄断了世界市场。(同〔3〕,p.71)离开工业实验室,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德国企业的迅速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并在19世纪末刚刚结束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后,便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法国,尤其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具有良好科学传统的英国,实现了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离开了工业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日本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一言以蔽之,离开了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历史及其作用,人们对于整个近现代文明史的理解将只能流于片面、肤浅和苍白。尤其是,工业实验室本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配置日趋科学、合理,其作用得以更充分发挥的历史。因此对于急需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得合国力、改善民众生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力发展工业实验室,进而改变社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配置使其更趋科学、合理,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o.hannaway,"laboratorydesignandtheaimof science.andresslibaviusversustychobrathe",isis,vol.77,no.286,1986,p589

〔2〕w.贝拉尼克g.拉尼斯编《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儿国历史与比较研究》,卢鹤纹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3〕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北京,第208—209、285页

〔4〕胡平,“美国科技人才德行培养,管理与使用考察”,《美国科技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1982年版,第288—289页。

〔5〕b.bozeman&m.crow,"the environments of u.s r&dlaboratories.politicalandmarketinfluence",policy sciences,vol.23,no.25—26,pp.36

〔6〕《剑桥奇迹——高技术在大学城的成长》,上海翻译出版社公司1987年版,第39页。

〔7〕g.dosietal(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theory,london,pinterpublishers,1988,p.257.

〔8〕 m. papanastassiou &

r.

pearce,

"theinternationalisationofresearchanddevelopment by japaneseenterprises",r&dmanagement,vol.24,no.2,1994,pp.158—159.

〔9〕m.seropioandd.dalton,"foreign r&d facilities intheunitedstates",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vol.36,no.6,nov—dec.pp.33—34.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4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advancedconceptsof"6S"management,analyzesthecommonproblemsincurrentmanagementofinspectionlaboratory,proposessomerecommendationsandmeasuresofintroducing"6S"managementininspectionlaboratory,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tandardizedmanagementofthelaboratory,cultivatinggoodqualityofthestudents,andcreatinggoodimageofthelaboratory.

关键词:“6S”管理;实验室;质量;检验检测

Keywords:"6S"management;laboratory;quality;inspec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66-02

0引言

实验室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理好实验室,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是每个实验室管理者永远的课题。以下几点认识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关于实验室管理中引入“6S”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1“6S”管理简介

最初的现场管理为“5S”,其内涵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SUKe)。“5S”管理最早应用于日本,后来被引入我国后,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煤炭、建筑、制造、服务等,之后根据需要又引入了安全管理(SaFetY),称之为“6S”。对于现代企业来说,“6S”管理是非常实用的现场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在“6S”中关于现场状况改进提升的四项基本行动要素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扫、安全,其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先整理、后整顿、之后清扫,这三项工作是关联的,有次序的。清洁,是前三项工作的规范与标准。安全,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对原有“5S”的一个补充。在“素养”当中,可以把安全要素真正的融入原有的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6S”管理。“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卷烟工业企业通过“6S”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2实验室引入“6S”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质量意识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了检验工作质量和实验室管理质量工作。实验室的分析质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很多实验室都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也包括很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实验室。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监督,定期对第三方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然而其在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员工的质量意识不高、主动性差,缺乏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等。

“6S”管理在企业中应用比较普遍,作为一种现场管理方法,其对企业具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塑造单位形象、降低成本、创造干净整洁的工作场所等。

3实验室如何引入“6S”管理

3.1实验室的整理整理:全面检查实验室的整个工作场所;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评定标准,同时把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实验室进行处理;保证各设备和工具等都有序存放在指定区域,同时标识出来;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制度和记录放于指定位置,定期培训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未检、在检、已检、备查样品把样品分类标识和摆放出来。整理过程中应遵循有利于实验室长远发展的原则,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科学布局,使实验室的价值最大化。

3.2实验室的整顿整顿:指对整理之后实验室的设备和物品按照功能区(分类)进行定点存放。整顿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的设备、物品一目了然,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齐规范,保障实验室各个设备、物品存放的安全性,降低器材及消耗品的库存。

实验室整顿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场所、放置和标识。整顿中,要把握摆放“三定”、标识“三明”的原则,即摆放要定点、定容(包装)和定量;标识要名称明确、型号明确、性能状态明确。

3.3实验室的清扫清扫:就是实验室经过整理、整顿后,把实训室环境卫生、仪器设备打扫干净,使现场无垃圾、无灰尘、无残余物料的整洁状态。目的是巩固整理、整顿的成果,使实验室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尽量避免安全隐患。实验室的清扫应该要实行“责任制”,制订清扫规范和时间等各项有关清扫标准,重点加强对检验设备进行保养维护。

3.4实验室的清洁清洁:是指将整理、整顿和清扫这三个“S”的工作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规范化,继续保持清扫后的状态。目的是创造清爽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个“S”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持续保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不能仅仅依靠相关人员的自觉性,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清洁工作的顺利实施。

3.5实验室人员素养素养:素养可以理解为素质与修养,也可以认为是素质的养成过程。这是靠日常积累逐渐养成的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指实验室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团结向上的品质。对实验室管理而言,通过坚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活动和检查考评活动,能够使实验室人员得到很好地素质养成,固化优良的习惯,对检验能力、服务客户、团队精神等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6实验室的安全安全:就是指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目的是保障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避免经济损失。实验室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错位放置、慌乱急躁等。②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器材损伤、物品过期老化等。因此,必须把安全贯彻到实验室“6S”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4结束语

在实验室管理中引入“6S”管理,使实验室全体人员都参与到体系管理当中去,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一个干净、整洁、高效有序的实验室。开展“6S”活动,贵在坚持,为将这项活动坚持下去,首先狠抓制度建设与落实,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其次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工作效率。再次,要加强对仪器设备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对仪器设备使用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验室必须重视检验工作质量,只有认真落实“6S”管理思想、方法,不断加大实验室管理力度,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并切实提高实验室检验技术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冬祥.“5S”推进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2]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北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06.

[3]由继红.引入5S管理办法,加强创新实验站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0,13(1).

[4]许立民.浅谈新时期下的实验室管理[J].科教导刊,2012:183-184.

[5]孔晓敏.6S管理探索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69-70.

[6]王国红,宗斌.6S管理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2):137-138.

[7]唐丽云,席力.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04-206.

[8]李秀青.企业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认可[J].环境技术,2011:41-44.

[9]陶小星.实验室管理中的几个需关注的问题[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3):57-58.

[10]李祖喜.实验室管理新思维[J].科学管理,2013(5):12.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5

创客实验室以培养学生自主研发、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交叉学科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信息工程大类中,可以有机的把网络通信和移动互联、物联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用新的思维理念、前沿大胆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2高职创客实验室主要建设内容

2.1创客实验室校企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创客实验室建设,需要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合作探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成果等方面深度密切合作,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学校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企业将合作的教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走向创新性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校企互赢的良好局面。

2.2创客实验室制度建设

创客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我们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创客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办法》、《企业特聘项目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相关的规章制度中,我们明确了学生以及创客指导老师的权利和义务,对创客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创客实验室中,能够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学生一起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2.3创客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创客实验室指导教师需要具有比较前言的创新理念,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加入到创客指导教师团队中去,学校也可以派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交流。逐步组建一支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都强的创客指导教师团队。在创客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尽量扩展企业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的比例,同时加大与企业的交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对创客实验室进行指导。通过教师校企互聘互管途径,进一步培养锻炼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2.4探索创新创业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探索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工作室模式教学已经实施已久,目前我们已经建成的工作室有网络技术工作室、移动互联工作室、物联网工作室等。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学生在工作室进行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实际的项目,真正的将学和做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

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工作室模式的切实可行性。学生在工作室中学习交流,讨论创意作品或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团队合作,逐步完善项目产品,在引入企业专家项目把关和技术指导,就能够产出好的创新创意作品。

2.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夯实专业技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开展师生专利申请,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创客实验室项目的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创新创业大赛,比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等,藉此夯实专业技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积极组织师生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项目,开展遴选优秀技术开发项目或创业方案,引导成果转化或进入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3高职创客实验室活动开展

3.1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培训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开展技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实验室拟不定期开展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零部件的运用、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同时,进行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比如公司与商标注册、税务手续办理、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等,为后期的创新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创意展示和交流

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验室的创意作品展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利于碰撞出好的创意产品。

3.3指导教师项目把关与技术指导

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项目和技术指?Х?务,企业专家可以就项目应用前景、商业价值以及技术开发要领等方面给予把关和指导,完善项目产品。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6S管理;实验室;民办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此环节中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验实训室是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实验实训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岗位工作习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将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实训室当做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就是说如何妥善有序管理好设备、场地,开展好实验实训教学,使之充分发挥其效能的问题。

6S管理理念最初是日本企业提出的,企业为了改善生产现场环境、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倡导员工从小事做起,养成事事“讲究”的好习惯,这种发源于企业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当代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本文从利用6S理念进行管理,对解决实验实训室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利用最大化,现场人、事、物管理的规范,进行相关讨论和研究。

16S管理的内涵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5S活动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它相当于我国企业开展的文明生产活动。5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5S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如果没有职工队伍素养的相应提高,5S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6S管理制度六大元素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afety)。[1]

①“整理”就是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这是开始改善生产现场的第一步。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坚决把现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有利于减少库存量。

②“整顿”就是?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通过前一步整理后,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在最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作业。

③“清扫”就是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从而使现场变脏。脏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影响产品质量,使安全事故防不胜防;脏的现场更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使人不愿久留。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清除那些脏物,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

④“清洁”就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目的在于形成习惯,成为制度化的基础,使之成为实验室文化的开端,从而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

⑤“素养”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透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合理化的改善活动,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培养上下一体的共同管理语言。

⑥“安全”就是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体现。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时刻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防患于未然。

2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管理3个方面。3个方面分别涉及实验实训室管理中的各个主体:学生、教师、技术与管理人员。管理主体的作用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实验实训室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包括民办院校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技术与管理人员,都存在不少因素制约着管理绩效的发挥。实验实训室管理常见的问题如下:

(1)实验实训设备管理不完善,达不到评估标准要求,由于实验实训管理人员的变换,新旧设备的更替,加上管理时的疏忽,使得一些设备半途维修、不知所终,帐、卡、物难以相符,有的旧设备得不到及时处理,长期堆压在实验实训室中占据空间。

(2)实验实训室场地使用不尽合理,一些实验实训室空间利用率极低,而一些场地则过度使用,甚至出现了在同时间段多个班级冲突的现象。实验实训室下课后,学生不主动填写实践日志和使用记录,仪器设备摆放不归位,亦没有及时清洁场地的环境卫生。

(3)很多实验实训室布置杂乱,缺乏日常清理,脏、差、乱是一种常态;除非上级通知检查,否则不会主动进行整理清洁,这导致实验实训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实验实训室规章制度还不健全,责任不能落实到个人,可操作性差,如学生损坏仪器设备,因为没有详细合理的惩罚制度,除了赔偿设备外,大多不了了之,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故,达不到警示作用。

36S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实施

以南通理工学院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为例,具体阐述是如何将6S理念应用到实验实训室管理中来的。

3.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而言,对于6S管理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因此想要在实验实训室管理中应用6S,首先必须让老师和学生知道何为6S,推行6S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当系部提出实验实训室要采用6S管理制度时,大家才能够从内心接受它。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影响,从意识上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认识到6S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消除他们次要性、临时性的认知误区,为后期顺利执行实施6S管理制度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3.2成立6S管理推行小组

成立相应的管理推行小组,主要有系部主任、实验实训老师以及学生会代表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体系保障,制定推行计划,是实验实训室6S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3制订人性化的推行计划

实验实训室6S管理除要有清晰的目标外,还必须制订详尽的工作计划,并经实验实训室小组负责人核准,以确定工作进度。只有计划到位、落实到位、督查到位,6S管理推行工作才能在实验实训室提升过程中落到实处。实验实训室与企业、工厂车间虽然都是实践操作基地,但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师生与企业员工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要想在实验实训室实行6S管理,必须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性化实施。6S管理注重规范和细节,在推行的过程中,工作量巨大,同时也十分繁琐,所以首要要考虑教师的实际状况,然后再进行推行,否则盲目推动只会促使教师反感,降低推行的效率。在推行的过程中,举行了教师以及优秀学生进企业参观学习的活动,让师生对于企业进行6S管理带来的良好后果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进一步的接受6S管理理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需要。此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实训室6S管理细则,把6S融入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按计划分步实施,逐个落实。

3.4明确实验室6S管理的实施内容

各实验实训室应有明确的独特的规章制度,实验室功能介绍,图片展示,设备管理细则等。对设备器材进行归档,做到对实验实训室设施设备器材的数量、存放、报修、借出、损耗报废等情况有据可查,并且及时清理,提高操作效率。实验设备有功能介绍卡片,按标识规定位置摆放,实验结束后原位摆好。6S管理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引导各级操作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清洁、有序的实验实训室现场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的基准,同时提高各级人员的素质,进而使得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2]

4结语

6S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的推行,符合高校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将为实验实训室营造了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运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推行6S管理,最有意义的应该是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改善不好的操作习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优秀的职业素养。高职学院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养成,可以在实验实训室硬件建设方面考虑与现代企业的技术平台对接,在管理方面也应该考虑与企业的管理平台对接。[3]我们在实验实训室管理中推行6S模式,营造一个企业管理氛围的职场训练环境,规范实践操作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企业对接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隆平,夏丰.论校内实训基地“6S”管理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教论坛,2010,06(1):51-53.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7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环节。实训室的管理对于食品类专业而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食品类专业的日常教学、学生技能提升、科研开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加强食品实训室的管理,解决好实训室中管理与定位的问题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当前食品专业实训室的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及职能定位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架构不清、责任不明、实训室人员配置数量不足、层次普遍不高,岗位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得到体现;实训教师岗位的职能定位不合理、不清晰,造成实训教师岗位工作内容多且杂、跨度大、工作质量不高。本文通过分析食品专业实训室的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及职能定位的现状,探讨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室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结合食品类专业实训室现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通过实践验证措施方案的有效性。为提高高职食品类专业的实训室的建设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实训室建设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案例参考。

二、食品专业实训室的管理模式

现时的高职实训室主要是由学校定位、教务处分管,但其实高职实训室的管理模式也可采用学校定位、二级学院(系部)管理、专业教研室对实训室进行定位,如此,有助于在建设实训室时厘清管理架构、管理责任,充分考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建设同质化。现时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训室的分类可分为: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校内企管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实训室。针对这些具体的实训室,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校内实训室主要承担校内学生实训教学任务,可按具体学科的模式或技术属性来开设,一般有理化检验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实训室、无菌操作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精密仪器实训室、化学技能实训室、食品焙烤实训室、食品感官评价实训室等,这类实训室可全体专业教研室老师共同管理,实训教师可侧重管理药品、试剂、耗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的管理应以学生为中心、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下明确具体职责,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人员互通的深度合作机制。适合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秩序下,开展企业检测项目,适合以项目化的形成设置教学内容。而对于校内企管实训室的管理模式适用于精密仪器实训室、校企联办的检测服务中心这类服务的平台。精密仪器实训室一般拥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仪等高精仪器。此类仪器设备对使用者技术能力、仪器维护保养知识、操作资格有较高的要求,让企业有条件使用设备、参与管理,既能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此类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成本、减轻了校内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利于实训室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如5S、6S管理;而对于校企联办的实训室或检测服务中心这类需要法人资格才能运行或成立的服务平台,可以以企业的名义解决法人资格问题,在运行管理上可采取系部或专业出资入股、企业经营的模式,由学校提供设备、场地,企业负责实训室的建设管理、维护和对外服务。若要推行实训室委托企业管理,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研究与企业的合作形式。例如合作时可以考虑企业有偿使用实训室的条件、委托管理费用、对外有偿检验、检测、研发、培训服务收入分配这些方面,但需校方与企业协商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经营活动,确定明确的使用权、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

三、食品专业实训室人员配置与职能定位

(一)食品专业实训室人员配置。实训室人才队伍关系

实训室的软实力建设,基于实训室管理模式,实训室人员配置数量不需要很多。现时的高职实训教师定位不合理、配备不科学、职能不清晰,学校缺乏对实训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实训教师地位、学历要求一般都比专任教师低,设岗定编难,待遇水平也比较低,造成实训教师工作稳定性差、积极性不高。从考虑人员配置的途径以及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言,实训室管理并不一定就需要专任的实训室教师来管理,可以实行专职教师负责或轮换负责具体实训室管理来解决实训教师配置数量不足或未配置的问题。采取此做法,专任教师参与实训室工作,进行实训教学和专业研究,也利于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对于配置了专职实训教师的专业实训室,也可以考虑建立一支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验师资队伍。

(二)实训教师岗位的职能定位。实训教师是实训室的主体,承担着实训教学、实训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多项任务。对于配置了实训教师岗位的专业实训室,确定具体的岗位职能定位时要考虑实训教师工作量、主要岗位职责。一个实训教师管理太多的食品类实训室是很难管理好的。因此,专业教研室主任可以考虑推行专任教师参与实训室管理管理,做到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另外,推行全员参与过程中需注重制度建设,避免让实训教师在实训室具体工作上直接管理专任教师。实训教师主要岗位职责应是实训室及配套设施的管理,如设备维护保养、有毒废液废料处理、药剂室、冷藏室、食品原材料放置室的日常管理等方面才应该是实训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专业教研室应在排课时充分考虑实训教师的主要岗位职责,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应考虑课程内容与实训教师的岗位职责的相关性,令实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履行其主要岗位职责。

(三)在食品专业实训室软件建设方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食品专业实训室软件建设上,采取了培养、聘请在读的优秀学生担任实训室助理的做法。专业教研室确定了实训室管理、巡检、药品领用、设备使用登记、维修、维护等制度,实训室助理根据其中有关实训室助理的职责参与实训室的日常检查、定期卫生打扫、实训室物品整理、耗材入库、领用、保存、统计等具体工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实训室助理制度实行了三年,从实际效果看,实训室助理制度对专业学生的培养效果十分显著。因实训室助理经常接触、使用、管理维护实训室,担任实训室助理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沟通综合能力方面均进步明显、表现突出,在各类高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研室教师也因其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乐于让实训室助理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食品专业实训室助理制度也由此得到学院的肯定。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理念;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6-0000-02

一、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管理理念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有较宽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要能够树立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技术问题。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改革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学校的发展。转变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体制,将以单门课程或单门专业开设实验和设置实验的模式,向以科学或专业大类开设实验和实训教学中心的模式转变。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要以建立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把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融入到整体教学改革中。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实训室与实验员的管理

(一)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场所

实验员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院校科研,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多个教育发展的主流,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化,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普遍增多,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能力培养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及科研成果密不可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内涵,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协调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的依据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工作非常繁复,不仅涉及到对各种人员(包括实验老师、实验室人员、学生)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实验文件、仪器设备等和管理。因此对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都有全面和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各种相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要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或实验室的改变做到经常更新,这样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能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实验应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提高实验工作效率和效果。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中,实验队伍建设最为迫切和重要。

四、创建规范化的实验实训室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上一般都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上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验室作为实验实训场所,显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一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实验室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创建规范化的实验室。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各项实验实训提供可靠地硬件保障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实验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一方面时作为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场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科技推广的功能。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验实训室的硬件建设中,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规划。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因此,在建设实验实训室时,可以把实验实训室分为两大类:基础实验实训室和专业实验实训室。

(二)调整实验实训室的功能,转变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体制。改变原先以单门课程或单一专业开始实验和设置实验室的模式,转向以学科群或专业大类开设实验室训教学中心的模式,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各学科群或专业大类必须认真协同合作,详细沟通和整合实验要求和实训内容,制定详细而有条理的实验规范和实训要求,确保实验实训室在功能上有保障,在利用效率上有明显改进。

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绝不仅仅是建立几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向得到深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就需要把他们的实验实训场所也放到校外,放到企业生产一线,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建立丰富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据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实验实训基地(尤其是直接设立在各行业企业的实验实训基地)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接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接触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六、推进校企联合深入发展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生产实践一线的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切实有效地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功能。

(一)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很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做的不够的地方。比如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或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致力于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学校单方面积极。一方面学校不仅要给实习企业一定的实习经费,还要“祈求”企业的技师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又担心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因此,多数企业都是消极被动地应付学校的要求,实习效果当然就不够理想。

要解决这种表面上合作,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效果的状况,须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要从国家教育方针的角度出发,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促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二是政府要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提升学校内部自有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为校企衔接提供必要保证;第三,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于一体,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提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立项,帮助企业完成工程改造,为企业开发科技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提供多方位的服务;第四,要实现校内外实训一体化。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承担并有效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实训、综合操作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或综合实践),为校外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校外实习基地能够促进学生巩固技能,接触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能够有效促进产学互动。因此,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要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要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强化校企合作理念,增强合作意识。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更多的是体现在实训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所以不能仅把实验室当成普通的教学辅助单位,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实训室是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是进行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保证。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加以重视,只有重视了,才能把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搞上去,

七、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要求下,改革实训实验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实验实训教学系统的建设,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加强对实验实训的管理、改革和创新,保障实验实训教学顺畅、有序、高效地运行,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2]陈宁宁,郑育华.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

[3]苏沛群.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开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校企共建;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一、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已然不能满足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需求,为了迎合高校学生教育实践的现实需求,促进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校企共建合作模式的实验室顺势而生。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是国家科研与产业战略需求的必然产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校企共建实验室能够为高校教师提供更为综合、全面的科研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实践基地,有助于高校师生综合水平与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校企共建实验室能够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最后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建设为高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实现了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助力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校企共建实验室作为国家科研产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存在重大的优势,但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本文对国内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进行初步探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探究目前我国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助于高校与企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主要存在高校主导式共建、企业援助式共建、优势互补型共建三种模式。高校主导式共建的合作模式下高校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研发的内容与合作对象,承担着一定的研发风险。高校依靠独自的科研能力与人才优势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成果以技术转让与专利出售的形式向需要的企业提供,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大连理工大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出炭分子筛技术,将该技术转让浙江省长兴化工厂,成就了200吨炭分子筛的生产规模,产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同等进口水平。援助式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是企业通过无偿的赞助或半赞助的形式向学校提品,建设高校实验室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解决高校资金困难的问题。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高校为合作企业专向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该企业相关工作的人才。优势互补型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提供设备与师资,共建、共用实验室或教学实践基地。目前国内这种合作模式大多是企业投入设备,学校提供师资,共同建设科研基地与实践基地。以温州大学-浙江元本检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为例,温州大学与浙江元本监测有限公司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温州大学-浙江元本检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以浙江元本检测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发挥双方优势开展与检测相关的科研活动,解决温州市工程检测领域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带动地区检测行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检测行业标准的形成。校企双方以单位名义共同对外承接项目,通过建立工程检测研究中心,促进检测技术的成果转化,提升双方工程检测技术与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合作培养工程检测专业人才,为浙江元本检测公司输入专业性人才,促进学生的就业。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通过深化双方的合作,探索正确的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保障了学校教育与市场动态相适应,培养人才与社会内需相匹配,实现了企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合作目标。

三、目前我国校企共建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分析

国内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学校独立建设的实验室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实践环节的现实需求,校企共建实验室成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实现长期稳定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保证。探究目前国内校企共建实验室的运行机制,首先是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双方管理机构的建立。政府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是协调与导向的主体,发挥着政策的导向作用,双方管理机构的建立是实验室建立的第一步,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双方管理机构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其次是建立校企合作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建实验室担负着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校学生的教育实践,为满足高校教学与企业研发的现实需求,在时间和空间布局上必须做好长远的规划,网络平台是做到信息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部分校企共建实验室没有建设网络平台,时间与空间上实验室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不必要的设备重复和资源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政府投入和企业成本,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再次是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决策与管理机制,把握好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建立保障机制,完善调节与制约机制以保证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实验室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建立激励、发展机制,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最高效率的利用实验室的资源,通过长期的项目交流达到高层次的深入合作。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共建实验室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校企深入合作的关键环节,校企双方要充分重视实验室运行机制的重要地位,紧密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加强网络平台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动态化管理。

四、总结与建议

校企共建实验室是高校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产物,担负着高校教育实践与企业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职能。目前国内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首先校企共建实验室管理模式亟需系统化、规范化,实验室的物资管理需要建立网络数据库平台,实现实验室物资的动态管理。其次,校企共建实验室的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实验室作为重要的实践、创新平台,双方要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尽量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保障。最后,校企实验室的建设缺乏资源共享与优秀人才引进的意识,校企实验室建成后要通过相关运行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共同开发实验室,通过不断的深入合作、交流使实验室达到更高层次的实践与创新平台。

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是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校企共建实验室是高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校与企业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重要优势,不断改进合作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在解决实验室共建问题中提高校企合作的社会效益,实现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的综合发展,为社会输入专业的人才与科技的创新元素。

参考文献:

[1]邵红艳,郑春龙.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7):119-121.

[2]曹智启,陈秋平,黄秋妹.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6-8+26.

[3]张东平,潘效军,耿玉.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9-10.

[4]蔺宏良,崔选盟,任春晖.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机制探讨[J].价值工程,2010(34):289-290.

[5]姜文彪,陈烨.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强化实践教学应用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356-358+370.

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由原来较为单一的设置发展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与完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课题。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受到本专科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课教学而未能体现出自身实践性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专科教育的翻版。

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干扰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把实验室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强项,而对于文科或管理学科,传统观念认为实验室建设不太必要,故而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显得不足。

实验实习条件相对不够成熟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影响,实验实习配套的指导教材、应用软件等不规范、不系统,来自经济管理一线的实践指导教师也相对缺乏。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经济管理越来越与社会、企业相融合,对实验室条件、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从经济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系统规划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可以分为实体实验室、依托网络平台的软件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室三类,在规划时要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考虑,并应具备随时可以更新的可扩充性。

实用实效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体现实用实效性,以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在满足正常实验实习教学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

集中使用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要进行通盘考虑,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小而全、功能结构达不到要求的状况,实验室建设要以集中使用为先决条件,资源统筹配置,集中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先进优化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贴近时代的脉搏,体现出先进性,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软件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开拓创新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摆脱由学校统包的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探索一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建的新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优化实验室建设,建设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实体实验室可操作性强,如手工的会计模拟室,实验室配备如同会计人员工作场所一样,可对学生进行出纳、会计主管、财务科长等角色分工,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原始票据,学生可以在学会审核原始票据的基础上,制作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编制科目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进行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体实验室建设应以“够用”为尺度,以专业特色为主要方向,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身份”,消除今后工作中的陌生感觉,通过实地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实验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软件模拟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室主要依托计算机与网络,但又有别于单纯的计算机和网络中心,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专业学科及其应用软件经济管理实验活动。一是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同时要面对企业管理、外贸、市场营销、物流等多专业、多课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较高,且需要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例如可选用性能好的CiSCo交换机,联想、同方等品牌商用机,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加强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为每台服务器设置实时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等。二是软件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软件平台包括基础平台与专业平台。基础平台主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Xp,中文office2000,SQL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VisualFoxpro6.0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模块(根据我院的相关专业而列):

1.电子商务单元。以信息流、资金流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新理念,为经济管理活动架起思维空间的桥梁。

2.eRp企业资源计划单元。模拟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集成管理,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集企业的各项管理功能于一体,并对供应链上所有资源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

3.市场营销单元。模拟企业在竞争条件下的营销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模拟公司营销主管的身份,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对公司的营销策略随时作出调整,根据学生的销售业绩给予评价,通过市场营销的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纵观全局进行调度的本领。

4.物流配送单元。模拟货物运输与配送的整个流程及国际货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对供应商、购买商、运输配送中心等各个角色的模拟,明确物资流及资金流的运作状况,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及要点。

5.国际贸易与单证单元。国际贸易以单证为基础,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通过整个贸易流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全过程的认识,明确贸易过程中各种单证的制作,培养学生细致、周到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

6.会计电算化单元。会计电算化实验实习是手工会计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重点学习用总账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

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与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软件高度一致,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校外实验室一方面,随着专业更新速度的加快,实验室建设任务愈来愈重,为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年以后,随着有些专业的淡出,建好的实验室又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地进行模拟仿真,将模拟企业搬进课堂,但是与企业实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校外实验室就显得相当重要。根据高职突出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实验实习的评价指标是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衔接性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实现这些评价指标的突破,必须不断创新,为学生创造在校外实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加强产学合作,寻求社会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多方面支持,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可以与一些大型酒店和旅行社开展校外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兼顾企业的利益,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实验室的综合利用

建立经管类专业实验公共平台如手工会计模拟室、电算化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这些可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基础平台,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室的使用率。

保持与强化专业特色如企业管理专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模拟、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专业的贸易软件与单证等,每个专业对体现自身特色的实验内容必须进行强化突出,确保专业特色。

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各专业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在一个专业是专业主干课,在另一专业就是一门辅助课,如企业管理专业也会用到物流配送与国际贸易方面的软件,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

实验室建设配套的几个软资源

实验项目、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的规范实验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实验实纲和指导书)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必须规范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实习项目与基本文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应有详细的实验实习的指导文件,并体现侧重点,对于个别相互交叉的实验实习内容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选择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要根据专业特色,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并会使用专业应用软件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特别是对校外实验室的师资管理,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加以辅导。还要聘请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进行硬件、软件的维护和调试。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实验室要上水平,必须发挥科研功能,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科研能力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但是通过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晓.关于经管类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4,(6).

[2]高祥宝,董寒清.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

[4]李成,范晓荣.论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