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27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1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发〔2010〕4号)要求,我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节水示范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用水生产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立足田间节水,集中开展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粮油高产创建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以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为纽带,辐射带动,全面普及农田节水技术,实现节约用水和高产高效双重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自然条件、优势作物布局、水资源特点和农田节水发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示范。各区县分别建立1个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降水复蓄利用指数3次以上,每亩蓄积补灌4方水以上,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单产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

三、工作原则

(一)整合资源。以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为主体,结合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整合相关资源,充分调动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做好工作。

(二)狠抓落实。要保障各项农田节水措施到位,按照节水设备产品到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的要求,组装集成高效节水设备和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三)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总结经验,强化宣传,以点带面,加快推广。

四、重点工作

(一)制定方案。各区县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细化技术措施,配备技术人员,创造工作条件。示范区建设要落实到乡(镇)、村、户。

(二)示范区建设。根据本区域农田节水类型,选择代表性强、基础好、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地点建立示范区。筛选确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效果佳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进行示范展示。

1.技术模式。旱地区主要以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建设为主,其中工程节水主要推行集雨蓄水补灌技术模式,农耕农艺节水主要推行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聚土垄作技术模式。稻田区主要推行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模式。

2.示范作物。示范作物应为当地的主导作物,具有培育支柱产业的潜在优势。示范区作物可为一种,也可为多种。

3.示范规模。旱作示范区至少200亩,其中核心示范片100亩以上。稻作示范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模式占示范区面积的70%以上,其中核心示范区100亩以上。

4.示范标牌。*区、*区、*区须设立统一标牌,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标牌规格要求见附件)。

(三)墒情监测。*区、*区、*区在示范区设立1-2个土壤墒情监测点,按照农时季节,定期开展墒情监测工作,为当地种植生产、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观摩学习。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带动作用,在关键农时季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在示范现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解答农民技术疑点,使农民掌握技术操作要领。

五、市级活动安排

2月:全市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市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工作方案,启动*市农田节水示范活动。

3月:组织区县编制实施方案,确定示范片地点和技术模式,开展示范片建设,组织技术培训2次。

4-10月: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土壤墒情和天然降雨径流监测;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检查指导;结合春、秋两个农时生产关键时节,组织县级交叉学习两批次,组织经验交流和宣传报道;组织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的区县,开展示范片技术模式数据分析、汇总、县级验收,市级完成全部数据汇总和分析,编制完成我市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并提请农业部组织验收。

11月:总结验收。开展技术总结和评价工作,汇总分析各类监测数据、总结技术模式效益,归并和确定适宜*地区推广的技术模式类型,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形成活动工作总结报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委负责组织协调,市农技总站负责技术指导服务。各区县(自治县)农业部门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力量,创造条件,保证措施到位,并加强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工作督导和技术服务。市农委将组织有关有关单位和专家,在春耕、秋播季节,深入基层、农户和田间,对农田节水示范活动进行督导,敦促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会同区县及镇乡当地技术人员广泛开展针对农民施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完成农田节水示范活动目标任务。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2

主要保障措施,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与培训,要强化宣传,增强农业节水意识。典型示范,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工作,认真制定规划,积极组织协调,加强指导和服务。

按照省、市两级政府和农业厅有关节水农业工作的部署,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作为全市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在全市大力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此,特制定我市加强节水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农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全市水资源总量6.8亿立方米,占全省资源(204.69亿立方米)的3.3%,人均水资源量163.82立方米,仅占全省人均量(3*.69立方米)的53.4%,耕地亩均水资源量78.*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数(211.4立方米)的36.9%,在全省属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气候干旱日趋严重。近10年以来年降水量由历史上的524毫米降至434毫米,期间1999年最低的年份降水246.4毫米,20*年全年降水量366.6毫米。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降水依然偏少。这充分表明,我市水资源紧张的程度正在逐年加剧。

我市属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80%以上,而小麦用水又占到农业用水量的70%,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明确指出我市农业发展制约在水、潜力在水、希望也在水,并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多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水制宜,深入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工程、农技、农艺、农机、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全市农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农产品总量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市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人均占有量1490斤,位居全省首位。节水农业技术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我市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实现了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节水农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和农民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干旱缺水和用水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相对单一,缺乏有效集成;节水技术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仍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公斤,每毫米降水的生产效率0.5公斤/亩,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我市小麦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50%左右。据测算,如果通过推广节水高产品种、推广临界期高效用水技术、开发田间保水技术、开展防渗灌溉等综合性技术措施,全市小麦大约具有30%以上的节水潜力。蔬菜及其他高效经济作物节水的潜力也很大。通过改良品种,推广节水新技术,搞好农机农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全市农业缺水的压力。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节水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节水农业的内涵,积极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二、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节水农业总体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结合区域特点,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布局,配套田间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完善监测服务网络,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格局,努力提高水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努力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任务目标是:在全市逐步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普及率达到70%以上。重点抓好小麦、蔬菜节水,实现小麦浇水次数减少1-2水,亩节水50-100立方米。蔬菜在现有基础上达到节水30%,亩节水量100立方米以上。今年实现全市年农业节水2.5-3亿立方米。2010年全市年农业节水达到4亿立方米以上。

三、优化作物结构布局调整,推进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各区域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从节水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当地种植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业种植结构。要积极扩大抗旱、耐旱、节水作物种植,逐步缩减高耗水的小麦等作物。发展雨热同季的夏玉米、棉花、杂粮、谷子、薯类、牧草等作物种植,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大力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加快节水品种推广,作物良种补贴项目中要突出加大节水高效品种的比重。到2010年,全市小麦面积控制在400万亩,玉米面积发展到380万亩,其他杂粮等作物发展到50万亩,棉花面积发展到200万亩,花生等油料作物稳定在50万亩,蔬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

小麦生产:推广省确立的以节水为重点的“八项技术”,应用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模式。“八项技术”,即选用抗旱品种、免耕栽培、小畦灌溉、“两晚技术”(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窄行密植、秸秆还田、不浇返青水、推迟春一水。要尽快选择一批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建好示范区示范村,组织现场观摩,加快推广步伐。重点推广石家庄8号、观35、石麦15号、石麦14、冀丰703等一批节水品种。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中要加大节水小麦比重,扩大节水品种的种植面积,同时搞好节水品种的实验、示范和展示工作。2007年?2008年度计划我市示范推广面积300万亩。全市重点抓深州、枣强、故城、景县、阜城五个重点县市,各建两个1000亩的示范方,同时分别建设2个百亩实验田。其他各良种补贴县市区都要抓好两个500亩示范方,搞好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的试验与推广工作,确保小麦节水工作切实抓出实效。

蔬菜生产:以设施菜为重点,以水肥一体化运用为核心,以推广节水作物及种植模式为基础,配套节水设施,集成技术模式,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在设施蔬菜产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膜下沟灌、膜下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杜绝大水漫灌。阜城、饶阳、武强、武邑、桃城等五县区,每个县区搞蔬菜滴灌节水示范点3个,每点不少于10个棚室。二是推广节水种植模式。故城、阜城搞好拱棚韭菜、拱棚西瓜与棉花间作等节水作物及种植模式的推广。三是推广抗旱品种。芦笋是近几年发展的新兴蔬菜产业,其抗旱节水效果较突出。桃城、武邑、景县、深州、武强等县要稳步推进芦笋等蔬菜作物的推广。全市到今年年底可达到4万亩以上。四是要继续下大力抓好设施菜生产。发展设施菜,既可以实现错季生产,增产增收,又可以减少地面蒸发和作物蒸腾,实现节水。2007年全市蔬菜节水综合技术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玉米生产: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满足畜牧业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充分挖掘玉米雨热同季优势和增产潜力,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抓好“一调四改”,“一调”即密度调整。因地制宜的调整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达到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实现稳产高产。“四改”:一是改目前的粮饲型品种向饲用、加工等专用型玉米的方向发展。围绕畜牧小区建设,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安平、桃城等四个县市区。推广种植郑单958、浚单20、蠡玉16、农大108等品种。二是改粗放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2010年全市玉米要普及推广测土施肥技术。三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铁茬播种。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推广免少耕铁茬播种和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比例。四是改目前的普遍早收为适当晚收。玉米收获期要推迟7-10天。今年全市玉米“一调四改”技术要达到260万亩,2010年得到全面普及。

四、抓好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的落实

(一)大力推进节水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进程。一是推广设施蔬菜肥水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使水肥结合,优化土、肥、水配置,节约用水,提高蔬菜综合效益。据调查樱桃西红柿比对照亩节水50%左右。目前在武邑、武强、饶阳、桃城、阜城五县推广设施蔬菜肥水一体化技术2万亩,要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二是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按作物生长需求,实行各种肥料的适量配比平衡施用,促进作物对肥水合理吸收,促进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目前全市推广660万亩,到2010年全市推广面积达到800万亩;三是推广施用生物、化学抗旱保水技术。主要应用于小麦、玉米拌种。试验表明,应用抗旱保水技术,可增强作物根部的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出苗率,增强作物的抗旱抗病能力,实现了抗旱节水和保水增效的目的。市重点抓好故城、阜城、枣强示范推广10万亩,其他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抓好示范推广工作;四是建立土壤水分监测网站。以冀州市部级土壤水分监测站为主,抓好土壤水分和墒情预测预报工作,其他县市区根据农业季节,及时搞好土壤墒情监测,为各级各有关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力推广农机节水技术:一是免耕覆盖播种技术。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不翻耕土地的情况下,用最少的进地次数完成机械播种,实现节水、节肥、节成本的目的。目前,我市玉米已全部实现了免耕覆盖播种,小麦免耕播种面积26.8万亩,2010年全市小麦免耕覆盖播种要达到200万亩。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免耕覆盖播种技术的推广普及,市农业局重点抓好阜城县2万亩的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技术示范方,各县市区也要抓好千亩以上的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技术示范方。二是节水穴播技术。在不用造墒的情况下,用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点水、播种、喷药、铺膜、镇压等工序,实现旱地节水穴播的目的。目前我市在枣强、冀州、故城、武强、阜城、深州等县市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目前全市节水穴播应用面积17.5万亩,占全市春播棉花、花生的7%左右。今后要通过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等手段,加快节水精播机推广步伐。到2010年全市春播棉花、花生旱地播种全部推广节水穴播技术。

(三)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在普及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地膜覆盖技术在花生、甘薯、蔬菜等作物上的应用普及。到2010年全市地膜覆盖面积要发展到500万亩;要进一步推进设施蔬菜的发展步伐,力争今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万亩。

(四)推广小麦、玉米“两晚”技术。“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形式中,在保证小麦节水的前提下,通过推迟玉米收获时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增产潜力的节水、稳产、高效栽培技术。我市常年小麦、玉米两熟连作种植面积为370万亩左右,占种植业耕地面积的近50%,推广“两晚”技术可以确保小麦、玉米在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的同时,达到节水、高效目的。玉米的晚收可延长子粒灌浆时间,促进产量水平提高。玉米收获时期由目前的9月下旬推迟推迟7-10天。小麦适期晚播既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更有利于小麦节水。小麦播种时间由现在的10月1-10日推迟至10月5-15日。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与培训。要强化宣传,增强农业节水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措施、节水技术要领以及相关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好管理经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各级应用节水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加强农业节水技术、节水农业典型及节水信息等宣传普及,建立市、县、乡三级培训体系,市每年组织培训师资1-2次,县培训乡、村技术员及重点示范户,技术入户率要达到90%以上。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3

1.1农业用水量变化通过对邢台市2001-2012年农业用水量资料和粮食产量对比分析,用水量呈递减趋势,而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2001年农业用水量为16.6103×108m3,到2012年减少到13.2860×108m3,平均每年减少用水量0.2662×104m3。粮食产量2001年为300×104t,2012年粮食总产为453.2×104t,平均每年增产13.93×104t。图2为邢台市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3]。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展农业节水等措施,使农业用水成逐年减少的趋势,而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灌区灌溉节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喷灌、滴灌、渗灌、沟灌、畦灌等田间灌溉,输水新技术,提高灌区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2011年资料统计,邢台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272×104hm2,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68×104hm2,喷灌灌溉面积2×104hm2,微灌灌溉面积2×104hm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4]。结合邢台市地域特点,以市场调控为主,种植耗水量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大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1.2工业用水量变化工业用水包括火力发电、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等。火力发电用水占工业用水量的10.29%,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用水量的45.49%,规模以下企业占工业用水量的44.22%。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工业主导地位,采用2001-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用水量以及对应的工业增加值进行对比分析,在用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成倍增长,由2001年的90.94亿元,到2012年增加到600.6亿元,平均年增长46.3亿元。图3为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量和工业增加值过程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①减少废水外排,污染环境;②可以节省大量处理费用[5]。邢台市工业节水从淘汰落后用水工艺设备产品,加强重点行业定额管理,积极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依据《重点工业行业取水指导指标》,对现有企业达不到取水指标要求的落后产能,加大淘汰力度。组织研究工业节水器具、设备认证评价制度和实施方案,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目录,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认证评价工作,适时推进市场准入制度[6]。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钢铁、染整、造纸、啤酒、酒精、合成氨、味精和医药等行业,加大已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监查力度,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加快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出台氧化铝、乙烯和棉纺织等其他高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强化高用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制定和实施钢铁行业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主要工序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加快培育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1.3林牧渔业用水量变化林牧渔业用水量包括林果灌溉用水、草场灌溉用水、鱼塘补水和农村牲畜用水等。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统计资料,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减少幅度不大。而林牧渔业总产值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大。图4为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和总产值变化过程线。在林牧渔业用水中,林果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7.42%,农村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2.55%,鱼塘补水和草场灌溉两项总和仅占总用水量的0.03%。根据邢台市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农村养殖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成本低,适应性强,深受农民喜欢。

1.4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变化呈两个阶段,2001-2006年,用水量增长;2007-2012年相对稳定,略有增长趋势。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居住人口呈递减趋势,相应用水量减少。城镇生活用水量变化也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2008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大,变化因素较多,如人口变化、用水方式,节水措施普及程度等。2008-2012年呈稳定上升趋势:①城镇居住人口增加;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生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对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使城镇生活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用水结构的变化,对用水保证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7]。图5为邢台市生活用水量变化过程线。

1.5城市公共用水城市公共用水包括建筑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城市公共用水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筑业用水,变化幅度较大,与房地产开发热度有直接关系。服务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城市公共用水量分析,2002-2004年用水量偏大,主要是建筑业用水量增加所致。其他年份相对比较稳定。图6为邢台市城市公共用水量过程线。

1.6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水量。根据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覆盖类型,把生态环境用水分为植被生态用水、湖泊水库及重要河道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目前,邢台市统计的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和农村生态用水量部分。城市生态用水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人为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公园湖泊用水、风景观赏河道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和园林建设用水以及污水稀释用水。邢台市城镇环境用水从2002年开始由统计资料,用水量变化幅度较大,2012年城镇环境用水达0.4946×108m3。农村生态用水从2004年开始有统计资料,用水量逐步增长,变化幅度不大。图7为邢台市生态环境用水量过程线。

2结论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农田;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因各地区处于不同的水文带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竣,目前水污染严重以及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研究农田水利节水技术,促进农田水利节水建设,为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田水利的节水的分析

1.1农田水利节水的概述

节水就是指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可用水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以及效益最佳。

一直以来,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节水研究的重点。然而目前可采用的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分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四类。

农田灌溉用水量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灌溉水量和渠系输水损失以及田间灌水损失水量之总和称为灌溉用水量。

1.3农业节水水平与效率

农业节水水平与节水灌溉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定额等有关。农业节水效率主要是以单位体积水的粮食产量体现。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供给作物需水的水量与渠首引进总水量的比值。灌溉定额是指在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也就是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因此,要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效率,就要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灌溉定额。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本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灌水技术等条件为作物节约用水制定合适的灌溉制度,可以不断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效率。

1.4节水主要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很快,但也同时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的提高,工业和城镇居民供水量增大,造成废水排放量增大。造成了农业灌溉可用水量越来越少,灌溉水量的减少和水质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业用水供需矛盾。

其次,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因资金制约等因素,迫使早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已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渠道漏水严重,再加上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作怪,农田灌溉各自为政,用水浪费严重,大大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率。

农田节水灌溉的分析

2.1节水灌溉的含义

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的核心。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的一种农业高效用水的灌溉模式,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农业用水在我国是排第一位的,而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农作物灌溉,由于目前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更新维护不足,导致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造成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60%以上的水资源付之东流。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在农业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可促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能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使用。

节水灌溉的分类

一是采取措施减少灌溉渠系的水量损失;二是改进灌溉制度,调整作物布局,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雨水、地下水,进行补充性灌溉,使一定的灌溉水源灌溉更多的农田。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和微灌。

2.3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科学灌溉是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主要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输水系统节水、田间节水技术和水源优化配置。

农业节水措施

3.1农业节水工程措施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很多,受水区内普遍应用的主要节水技术与措施有渠灌区的渠道防渗、井灌区的垄沟衬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包括滴灌、渗灌等)、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以及井渠结合节水技术等。目前喷滴灌是一项应用比较广泛且效果很明显的节水工程措施。喷灌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是按照作物需要,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与传统的全面积湿润的地面灌和喷灌相比,它只以较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部分土壤,用水量更少。

滴灌即滴水灌溉,是将压力水有管道系统输送到毛管,再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将水以水滴的方式均匀而缓慢地滴入土壤,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灌溉技术。可以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的作物种类很多,如茶叶、葡萄、苹果、梨、番茄、黄瓜、茄子等。同时,滴灌也有它的局限性,滴灌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管道滴头容易堵塞,影响灌水的均匀性,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系统报废。还有投资相对比较高、局部地区容易产生盐分积累,并影响植物的根系分布等,

3.2农业节水非工程措施

农业节水非工程措施是指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和管理,包括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管理,完善农田灌溉管理措施和制度,科学管理灌溉用水,推行改进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等。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灌水技术等为作物高产、节水制定适时、适量的灌水制度。

结束语: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工程。能否很好地解决农田灌溉节水问题是关乎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和关于推动建设新型农村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5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6亩。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相比,占10.5%,与全国亩均占有量1860立方米相比,占10.0%,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特别是山区、丘陵区)。

一、全区节水农业建设现状

1.工程节水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原创: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雨水集蓄利用)和蓄住地表水(引洪补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7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5.2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完成滴灌工程15处,滴灌面积0.99万亩;实施喷灌工程133处,喷灌面积4.73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1395万立方米;机电井2350眼,配套机电井2334眼,装机容量29929千瓦;机电灌站152处,安装提水设备2753套(台),总装机容量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2896公里,建成防渗渠道2781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47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38座,塘坝9处。圆满完成了部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2.旱作节水农业迈出新步伐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1629人,耕地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50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1个,排退水管道1条,潜水泵1台。二是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60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三是配套设施建设,配套280米扬程水泵一台,100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6900米,低压线路1600米,循环道路4000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280亩,打旱井230眼,建设墙体型大棚50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200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①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网式过滤器及pvc球阀等部件;②田间管网,由pe管连接首部至田间;③滴灌带,采用美国toro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从实际应用效果看: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90-120方/亩,节水率35-40%,减少投资56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28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3元;②节肥,节约肥料40-60公斤/亩,节肥率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100-130元/亩;③节药,棚内温度降低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70-80%,节约农药费用100-120元/亩;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5个,减少投资100元/亩;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5%-9%;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142户,耕地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2005年,他们投资100万元,建成31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二、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05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12处,97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40万元、黑河造地工程650万元、集雨灌溉工程35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80—100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3.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2000年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建议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原创: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3.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淡水资源;农业效益;人口;农业增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13-01

一、从实际出发,重新建立乡镇水利站,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

从近50多年干旱发生的面积变化看,20世纪50年代农作物累计受害面积为7.95亿亩,80年代为16.9亿亩,21世纪以来10年就达18亿亩多,呈现明显扩大趋势。2000年发生的旱灾,全国受灾面积6.08亿亩,损失粮食600亿公斤;2006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旱灾,导致重庆、四川共损失粮食97.5亿斤,经济林木枯死465万亩,森林过火面积1.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35.2亿元。文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主体和责任不明确。撤销时,取消了各乡镇的水利站,致使后来乡村水利方面的管理很不到位,农村小水利、灌溉、水渠、泵站这些农业的“毛细血管”基本毁损殆尽,面对突发灾情,群众束手无策。

二、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提高农业支撑水平的潜力

我国现在虽然不是富水之国,但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河流、湖泊、地下水,还有可淡化利用的海水,在开源方面,我们大有可为!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利用,优化配置现有水源,实现丰缺互济,最大程度发挥水资源效益,我们就能以水补旱,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挖掘水资源潜力,开源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节流。有关专家计算过,如果全国有效灌溉率提高15%,则可以节约6000亿立方水,相当于一条黄河。其次,积极采用新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管灌,是一种投资小、易管理、技术简单、农民易于接受的灌溉技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

三、推进水资源商品化进程,形成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的管理体制

农业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消费部门,世界范围内农业用水比例超过总用水量的2/3以上。同时,农业也是浪费水最严重的部门。资料表明,我国单位粮食产量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2.5-3倍,水利用系数为0.5,发达国家已达到0.8以上。这可能与长期形成的落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旧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水资源价值衡量标准和资源保护制度。总结经验教训,首先,要修订和完善合理的水价政策。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节水灌溉制度。目的是为了精确地控制灌水时间、位置和用水量,把有限的水资源集中在作物最需水分的敏感期。再次,结合当地实际,改进水费征收制度。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水利基础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增加投资是节水农业大规模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央将在几年内投入4万亿用于水利建设,其中一部分要用于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地投身于水利基础建设更是长久之计。长期以来,农民在水利的投入上抱着一种“等、靠、要”的态度,使得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水利建设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实践,农民在认可水利“命脉”作用的同时,也发现水利是获利可观、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于是,一时间民办水利风起云涌,独户、联户、入股合作兴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五、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创新节水旱作农业新技术

在节水农业方面,古今中外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创造发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总结。我国近年在新疆研发的膜下滴灌等一系列节水养水技术,就应当集成推广、发扬光大。去年,山东省立足全省提出的五种农业节水模式和综合性节水措施,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科研方向,把重点放在研究推广适合当地情况、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田间配套的节水旱作新技术。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农机使用;维护;发展趋势;绿色生产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各类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各种农业生产机械应运而生。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区域推广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极大地减轻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负担,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农业机械类型目前共计73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6%,农业机械进口量位居世界第1,出口量位居世界第5,农业机械制造量同样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各种农机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农机作为机械的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明显。由于农业机械在田间工作负荷较大,多为大马力机械,因此多使用汽油或柴油,燃烧时产生大量的Co2,在燃烧不充分时则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磷化物及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对农田环境乃至大气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尤其是当使用柴油机工作时,燃烧产生的“碳烟”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时还可以造成肺气肿、慢性肺病乃至肺癌,对田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节能减排相关技术运用在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产生的能耗浪费,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目前农业机械在使用与保养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论述未来我国农业机械节能减排的重要研究与发展重点,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1农机使用与维修节能减排的意义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国策,要求各行业、各层面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建设工作。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需要在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机的使用和维修中注重能源保护和排量控制[1]。

1.1节约农机使用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农业生产对于农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农机的购置和使用在农业生产总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因此,大多数农业机械选用柴油机作为农机的动力机构。柴油机动力强,但存在燃烧不完全时污染较大问题,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对农机使用和运维过程中的能耗和排量问题进行控制,能有效节省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浪费。

1.2延长农机使用寿命,保证农机功能效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机结构的升级,现阶段,随着国家各项环保政策的出台,农机已经朝向节能化发展,但由于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机的不正常操作,导致油料不充分燃烧等,会加快农机的管路、油路、滤芯等的损耗,如不进行及时更换,将导致更大的关联性故障,进而导致农机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出不符合环保设计要求的废气。通过设定合理的农机使用与维修制度,保证农机各项功能正常使用,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也能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保证农机各项功能效果。

1.3推动绿色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可持续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因此,推动绿色农业建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将环境保护的任务进行分配,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营造健康、绿色的农业生产环境责任重大。农机的使用和运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农机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排放问题进行管控,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

2农机运维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受我国地形地貌影响,各地区之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致。但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的问题却普遍存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对现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我国农机运维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可以从农机节能设计、农户环保意识和地方政府监管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1农机设计功能单一,农机种类与数量多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作物种类不同,需要的耕种环境也不同,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单一的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和集成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我国农机设计功能单一导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能耗大的问题更加突出。相同的土地面积,同样的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农机设备对同一块田地反复作业,才能达到作物生长的需求,因此也导致了与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相比,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农机种类多,功能单一,进而导致农业生产能耗大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目前五类农业机械占比(图1)及相对应的排放污染量年总结表(表1)可以看出,不同农业机械功能单一,产生的污染排放较为严重,因此,未来应该减少农业机械种类,发展多元化、多功能的农业机械装备。

2.2农户环保意识弱,农机维修过程污染大

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也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对于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的环境污染可以从农机的不规范操作和农机的维修两方面进行说明。现阶段我国农机的设计均已考虑农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因素,但由于农户对农机的不了解和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导致农机的异常作业,进而会增大农业污染排放量。其二是农机维修过程中,农户环保意识薄弱,不注重维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如维修后不注意维修现场的清理,废弃的零部件或者废弃的油液等不注重收集并妥善解决。某省在2020年对下属的13个市进行农业机械排气污染年排放量进行总结,得出,全省年排放污染量一氧化碳总量147004t·年-1,碳氢化合物总量51567t·年-1,氮氧化合物总量80466t·年-1,颗粒物(pm)总量24328t·年-1。因此,在全国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势在必行。

2.3规章制度不完善,部门监管不到位

规章制度是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最后一道保障,通常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管,如通过管理农资站,减少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机产品流入市场,通过现场巡检,对于超标产品进行管控等。但由于基层农机部门在检测仪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导致相关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有所遗漏,且只能根据目测等方式对超标产品进行排查,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出存在环保隐患的农机产品。同时,由于基层相关部门组织结构建设有待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往往缺少监管资源对辖区内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管控,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因素之一。

3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

为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工作,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应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出发,积极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技术的充分发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1完善相关技术团队建设

节能减排团队建设是保障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完备的工作团队包括农机产品设计团队、环保农机的推广团队、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监管团队等。其中农机产品设计团队主要负责新型农机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不同地区适合的作物类型,对农机的基本功能进行集成,减少田地的耕作次数,从而达到农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环保农机的推广团队主要负责新型农机及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创新推广方法,保证农机及新型技术的顺利落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监管控制团队主要负责农业生产过程中超标排放的监管和控制工作,可通过将具体内容进行分工,减少基层农业监管部门的压力,同时保证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工作的充分落实。

3.2注重节能减排技术实践

注重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实践可从鼓励农户自觉参与农机维修工作和加强农机维修团队专业性两方面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时节,在农闲时组织农户学习新型设备的基本维修技能,减少农户对于专业技术团队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农机的维修成本,同时积极与农户进行沟通,使其充分了解农机节能减排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农机节能减排效果。其次,加强农机维修团队的专业性,为维修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其与先进地区的经验分享,不断提高农机维修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水平[2]。

3.3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汇总

为使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效果得以传承,应做好农机节能减排的技术汇总工作,将工作经验进行汇总,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和发展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将相关技术汇总,总结出经验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将当地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文档汇总与留存,能给以后的农机使用与维修中运用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提供参考,同时能加快地区之间的经验分享,减少专业人员的交通成本。

4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农机改造升级,减少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对于我国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贤东.浅谈提高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的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23):71+76-77.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节水措施

abstract:basedontheresearchoffarmlandirrigationwatersavingtechnologyasthekeypoint,analyzesthetypesofwatersavingtechnology,applicationand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ytakingcertainwatersavingmeasures,andhopetoachievetheexpectedeffectofwatersaving.

Keywords:irrigationandwaterconservancy;watersavingirrigation;watersav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因各地区处于不同的水文带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竣,目前水污染严重以及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研究农田水利节水技术,促进农田水利节水建设,为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田水利的节水分析

1.1农田水利节水概述

所谓节水就是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可用水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以及效益最佳。

多年来,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节水研究的重点。目前可采用的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四类。

1.2农田灌溉用水量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灌溉水量和渠系输水损失以及田间灌水损失水量之总和称为灌溉用水量。

1.3农业节水水平与效率

农业节水水平与节水灌溉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定额等有关。农业节水效率主要以单位体积水的粮食产量体现。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供给作物需水的水量与渠首引进总水量的比值。灌溉定额是指在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也就是各次灌水定额的总和。要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效率,就要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灌溉定额。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本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灌水技术等条件为作物节约用水制定合适的灌溉制度,不断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效率。

1.4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也同时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和城镇供水的比例日益增加,农业用水将进一步被挤占,优质和较优质的水资源将转向非农业供水,灌溉用水越来越紧缺。2000年全国排放的工业、生活污水为620亿吨,其中70%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导致Ⅴ类或劣Ⅴ类水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农业灌溉可用水量越来越少。灌溉水量的减少和水质恶化,加剧了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根据统计,目前我们武原街道农业灌溉缺水35万m3左右,这将减产粮食10多万公斤,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在水污染严重的今天,只有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建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我们武原街道早在2000年初就开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造。因资金制约等因素,早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已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有相当水利工程老化、渠道漏水严重,再加上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作怪,农田灌溉各自为政,用水浪费严重,大大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率。

2农田水利工程节水潜力与节水量

2.1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潜力

我国农业用水量仍占总用水量的大部分,因此农业节水潜力在各行业节水潜力中也是最大的。

就节水具体内容而言,农田水利工程节水主要包括三大方面:①灌溉范畴的节水。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如喷灌、滴灌、渗灌、管道灌溉等。

②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节水。包括调整农业结构、科学灌溉用水、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实施作物节水,高产、低耗栽培技术。③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传统农业耕作观念的改变等。

杭嘉湖平原河网密布,地面水资源比较丰富,传统的农作物灌溉方式就是漫灌。因此,通过节水工程建设,节水潜力很大。

2.2农业节水量

农业节水量是指不同水平年农田灌溉节水量,包括通过农业节水工程措施产生的节水量和落实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和管理措施产生的节水量。

浙江省1949年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92.7%,1980年为83.4%,2000年为68.8%。现在每亩水稻田用水量高达1000-1200立方米/亩,甚至更多。农业技术部门实验采用控灌技术,每亩水稻田耗水量仅需650-720立方米左右。我们武原街道共有农田56200亩,那么仅就水稻一种农作物而言灌水8次,将节约水资源共2800-3840吨。2003年采取了混凝土渠道防渗、喷灌等多种节水技术以后,农业用水(含林业、湿地等)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83.4%下降到64.5%,到了2005年更进一步下降为为63.6%。

3农田水利节水技术

3.1节水灌溉的含义

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的核心。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的一种农业高效用水的灌溉模式,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农业用水在我国是排第一位的,而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农作物灌溉,由于目前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更新维护不足,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导致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60%以上的水资源付之东流。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在农业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使用。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可促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发展节水灌溉还能带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灌溉设备的科技水平。

3.2节水灌溉的分类

节水灌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取措施减少灌溉渠系的水量损失;二是改进灌溉制度,调整作物布局,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雨水、地下水,进行补充性灌溉,使一定的灌溉水源灌溉更多的农田。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和微灌。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灌区;水利普查;建设建议;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206-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排工程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的日趋恶化,节水已成为我国解决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始终坚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和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水利普查是一次综合性、全方位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灌区普查是水利普查专项普查内容之一[1]。结合辽宁省水利普查阶段性成果,汇总分析辽宁省的灌溉面积、灌区的基本情况和灌排工程设施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为加强水利管理和建设现代化农业水利提供重要依据。

1灌溉面积

1.1总灌溉面积

辽宁省总有效灌溉面积124.53万hm2,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14.26万hm2,园林草地等有效灌溉面积10.18万hm2。已建(2011年12月31日之前)总灌溉面积3.33hm2及以上灌区耕地面积88.374万hm2,设计灌溉面积61.79万hm2,灌溉面积50.22万hm2,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9.74万hm2,园林草地等有效灌溉面积4846.67hm2。普查年份2011年,降水情况显示为正常年份,3.33hm2及以上灌区实际灌溉面积37.114万hm2,耕地实际灌溉面积36.88万hm2,其中粮田实际灌溉面积36.56万hm2,园林草地等实际灌溉面积2333.33hm2。

1.2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

此次普查将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普查,包括水库、塘坝、河湖引水闸(坝、堰)、河湖泵站、机电井及其他(利用截潜流工程、引泉工程等)。只要是被其中一种水源工程灌溉过的面积就进行统计,因此不同类型的灌溉面积合计值可以大于总灌溉面积。全省不同水源工程总灌溉面积133.79万hm2,其中水库灌溉面积14.912万hm2,塘坝灌溉面积7.85万hm2,河湖引水闸(坝、堰)灌溉面积12.82万hm2,河湖泵站灌溉面积20.45万hm2,机电井灌溉面积71.07万hm2,其他灌溉面积6.69万hm2。各类水源工程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辽宁省所辖14个市,由于水资源和灌溉基础设施等条件的不同,灌溉所采用的水源工程类型也不尽相同,从普查成果看:沈阳、鞍山、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7市主要采用机电井灌溉,大连市主要采用塘坝灌溉,抚顺、本溪2市主要采用河湖引水闸(坝、堰)灌溉,丹东、辽阳2市主要采用水库灌溉,营口、盘锦2市主要采用河湖泵站灌溉,具体各市不同水源灌溉工程的灌溉面积如图2所示。

1.3节水灌溉面积

此次水利普查的节水灌溉面积包括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微灌面积,在同一灌溉面积上,采用2种或3种灌溉工程灌溉时,应依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类型全部统计为该种节水工程的灌溉面积,不得重复统计。全省普查总节水灌溉面积10.71万hm2,约占总灌溉面积的9%。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30万hm2,喷灌面积9106.67hm2,微灌面积2.49万hm2,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所辖各市由于灌溉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丰枯程度等情况的不同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的力度也因市而异,其中朝阳、大连、鞍山、沈阳和葫芦岛地区采用节水灌溉的比例较高,最高为朝阳市,节水灌溉比例为39.22%;辽阳、铁岭、抚顺、丹东、盘锦地区的比例较低,盘锦目前几乎未采取过节水灌溉措施。14个市的节水灌溉面积如图4所示。

2灌溉渠道

此次普查渠道类别分为灌溉渠道和灌排结合渠道。全省1.0m3/s及以上的灌溉渠道和灌排结合渠道总长度13854.8km,衬砌长度7115.5km,占总渠道长度的51.36%,其中2000年以后衬砌长度6791.6km。辽宁省14个市的渠道完成衬砌率参差不齐,其中辽阳、葫芦岛、铁岭、大连、朝阳地区渠道衬砌较多,其他地区较少,鞍山最少,仅为0.89%;本溪地区无1.0m3/s及以上的灌溉渠道和灌排结合渠道。各市衬砌比例具体如图5所示。

3未来灌区规划及建设的建议

由此次水利普查可以看出,辽宁省灌溉面积中粮田占主导地位,灌区具有灌溉工程多样化、节水灌溉已经在灌溉缺水地区得到功能发挥及渠道衬砌已初具规模等优势,但仍存在节水灌溉水平较低,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渠道衬砌情况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未来辽宁省的灌区规划与建设应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中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布局,扩大节能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及旱作节水农业;加快高效输配水工程、喷灌、微灌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力度;完善节水管理体系,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3.1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基于辽宁省各市自身不同的自然条件,以考虑水资源的条件为前提,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坚持走内涵式发展模式,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辽西缺水地区推进旱田节水农业发展,适当增加水浇地、菜田及林果地,在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灌溉高效节水。

3.2科学发展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设施农业作为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项目,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于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设施农业中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微喷灌、滴灌、地膜覆盖、水肥同步等农艺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切实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同时,要调整产业布局,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在干旱贫水丘陵山区发展旱作雨养型农业、推广可行的旱作技术模式是辽西地区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农作物抗旱新品种,减少和淘汰高耗水品种。充分利用降雨,通过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蓄水和保墒能力。深化旱作区节水型种植制度改革,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其他产业,促进旱作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3]。

3.3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

工程节水措施是节水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对降低灌溉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缩短灌水周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继续大力开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4-6]。

3.4完善节水管理体系,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由于灌溉管理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量水设施缺乏且不配套等原因,辽宁省灌区灌溉管理仍比较粗放,应尽快针对全省各市气候、降水、作物生长期和土壤等条件,研究不同作物关键需水阶段及不同水文年灌溉模式。同时,应不断地加强对农民节水灌溉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杜绝水资源的浪费现象[4]。

4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灌区专项普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1):82-87.

[3]王浩,王建华,陈明.中国北方干早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水利,2002(10):140-144.

[4]于义彬.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6,6(6):14-16.

农业节水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真实节水理念目标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

1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滦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现有的农田灌排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0.5左右,节水的潜力很大;灌区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粗放,水价偏低,难以实现良性运行。本文提出了“真实节水”及耗水管理的新理念,并将三大综合措施用于农业节水灌溉上,从而实现农业节水和可持续性发展。

1.1耕地面积广、节水灌溉发展缓慢

滦南县国土面积12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万亩,人均耕地2亩,目前现有节水灌溉面积17.75万亩。节水灌溉发展迟缓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资金不足,不能大规模快速的发展节水灌溉;2.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节水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影响其效益的正常发挥,节水灌溉系统的维护不能落实到位,致使设备老化,严重者节水灌溉系统瘫痪废弃不用。

1.2节水工程达不到节水的目的

滦南县的节水工程使用传统的灌溉模式,不但没有真正节水,反而加速了地下水的开采。传统的农业节水灌溉的重点是以工程措施为主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能够减少的渠系和田间渗漏,认为减少的渗漏就是节约的水量,其实从水资源系统的观点来看这部分水不是节水量,因为这部分水又渗透到地下,回补水资源系统里,这样做的好处只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省了灌溉水的费用,但达不到节约水资源目的。而节水的最总目的应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

2节水的理念、管理、目标

2.1更新节水观念

推动农业节水灌溉工作,倡导和推行的“真实节水”,不仅要提高灌溉效率,而且要注重降低农田蒸发耗水量(et),这是对提高灌溉效率的补充和发展。我国现有的灌区由于工程和技术措施不完善,灌溉用水大量流失和渗漏,致使灌溉效率和效益降低。加强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是节水灌溉的基础工作,减少灌溉水的渗漏和流失,同时就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和对地下水的回归。因此,从整体上讲,只有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水分蒸发量,才可以减少水资源的实际消耗,提高水分生产率。长期以来,传统的节水方式主要通过对水源地、输水工程的防渗改造或推广田间灌溉新技术,从而达到节水和水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其注重取水管理,节水的效果主要由取水量的减少来衡量,取水的减少量等同于节水的水量。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时,主要在区域间和部门间分配各种可利用的水源,缺乏对et总量的分配和控制。et管理理念,通过调整et在时空上和部门间的分配,提高各部门et利用的效率,减少低效和无效et,增加高效et,保障流域/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正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真实节水”的新理念

“真实节水”就是资源节水,农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的水分合称农田腾发量(et)。采取多种节水措施,适当减少腾发量,既降低et值,并不妨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更有利,这是农田灌溉研究节水问题的核心。农田腾发耗水量难以用经济易行的办法回收利用,是水资源的实际消耗,所以把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称为“真实节水”或资源性节水。完善灌溉排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和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田水分蒸腾蒸发消耗,实现真实节水,树立农业节水新观念。

资源性缺水地区,传统的农业节水灌溉的观念应该有所改进。实践证明,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节水方法,在取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将比无节水时多用水。只有当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小于或等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时,地下水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因此,节水灌溉设计应该采用“真实节水”的基本理念,即应该在采用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时,分析估算到底真正减少了多少的损耗量,而不是简单的认为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所能够多利用的水量就是节约的水量。资源节水量的使用既要考虑农业增产的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的保护。因此,资源节水量可以部分用于扩大灌溉面积或增加灌溉次数,部分用于减缓地下水的超采现状或生态环境保护,从而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耗水管理(et管理)的新管理模式

资源性缺水地区,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讲,真实水量(或资源节水量)等于减少作物蒸发量(et)与其他不可恢复的损失水量之和。地下水可持续发展要采取新水权体系的耗水控制体系,相同的取水量由于灌溉效率不同可以生产不同的耗水量。灌溉效率高的用户往往产生较高的耗水量。传统的水权管理体系只控制取水量,不能控制耗水量,因此,不能有效控制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基于耗水控制的新水权体系将控制耗水量,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过度使用的控制问题。新的水权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目标耗水量或目标et;2.根据目标et确定的取水量(每年核定);3.满足水质要求的排水量(取水量减去目标耗水量)。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取水量=目标耗水量(目标et)+排水量。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使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等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可以使地下水逐步达到动态平衡或无超采,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2.4农业节水灌溉实施的目标

农业节水灌溉实施的目标为:1.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同时实现灌溉农业节水;2.提高农业水分生产率(et单方水产量或产值);3.减少农业灌溉et耗水量(et按方计水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5.提高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可靠性;6.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7.改革灌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项目区灌排工程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

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是灌溉水的直接使用者,必须将节约用水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紧密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真实”节水。

3农业节水亟待加强的措施方法

3.1增加节水面积,因地制宜加强节水措施

滦南县现有节水灌溉面积17.75万亩,节水面积相对少,其中还有一部分节水灌溉系统老化或瘫痪,因此必须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节水工程措施。1.在成方连片地形地区宜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小白垄或沟灌、小畦灌;2.在有蔬菜、果林地区应提倡发展大棚喷灌或滴灌模式;3.在沙区、土丘等高低不平的地形宜采用喷灌工程。

3.2实施“真实节水”节水的三大措施

农业节水“三大措施”是根据我国节水研究与生产实际,通过总结、综合、创新前人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其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性节水,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该方法已在世行节水灌溉项目中进行了成功运用。具体来讲,“三大措施”包括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通过采取水利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将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3.2.1.水利工程节水措施

通过管灌、喷灌、滴管、渠道防渗等节水工程,减少从水源输水至田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水量;田间灌溉采取平整土地和小畦、短沟、等先进技术,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等。

粗放灌溉方式下每亩地一次灌溉的水量分布:

长期以来,用土壤输水,畦田漫灌方式下,需要提水100方可满足一次灌溉的需要。水量构成包括提水量100方渠道蒸发和渗漏损失(15+35)m3,田间地面蒸发和作物蒸腾(7+25)m3,渗漏18m3,总共渗漏回补地下水53m3,总蒸腾蒸发量15+7+25=47m3,地下水井开采量100-35-18=47m3.

工程节水措施下每亩地一次灌溉的水量分布:

采取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措施,输水效率大大提高。水量平衡构成包括:水量52方渠道蒸发和渗漏损失(1+1)m3,田间地面蒸发和作物蒸腾(7+25)m3,渗漏18m3,总共渗漏回补地下水19m3,总蒸腾蒸发量1+7+25=33m3,地下水井开采量52-1-18=33m3.与方案1对比,真实节水量为蒸腾蒸发量的减少量或地下水井开采量的减少量47-33=14m3.

综合节水措施下每亩地一次灌溉的水量分布:

采取渠道防渗或管道输水,加上农业节水措施,在满足作物生长和保证产量的前提下,使农田et显著降低,灌溉渗漏量也得到减少,实现了“真实节水”。水量平衡构成包括:提水量26m3,渠道蒸发和渗漏损失(1+1)m3,田间蒸发和作物蒸腾(3+17)m3,灌溉渗漏4m3.总共渗漏回补地下水5m3,总蒸腾蒸发量1+3+17=21m3,地下水井开采量26-1-4=21m3.与方案1对比,真实节水量为蒸腾蒸发量的减少量或地下水井开采量的减少量47-21=26m3.

3.2.2农业节水措施:

土地平整、深松深翻;秸秆还田;选育耐旱、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发展设施农业,改进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采取减少田间水分蒸发的耕作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覆盖、塑膜覆盖和喷施抑蒸剂等,以减少水分蒸发,达到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作物耗水量,降低无效蒸腾蒸发量的目的,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3.2.3管理节水措施:

以往,在节水灌溉发展的过程中,通常将重点放在了工程建设上,形成了所谓“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通过“三大措施”综合运用,则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利用效率与效益,保障工程正常、高效运营,提现了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新机制。

管理措施包括项成立农民用水管理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实行科学灌溉,减少水量浪费;在水源不足的条件下,采取非充分灌溉,提高灌溉边际效益,使增加单位用水量取得的效益最大;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水分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灌溉管理,减少水分损耗,防止灌溉过程中跑水漏水;添置量水设备,控制灌溉用水量和按用水量与成本计收水费,激励群众节水意识;建立农民用水管理组织,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树立用水户对节水灌溉的主人翁责任感;严格执行计划用水,防治水资源过度开发;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到人;采用科学灌溉技术,增加农业产量,降低et此项措施使项目的良性运行得到组织、制度和资金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