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十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十篇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25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1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神经内科;临床带教

0引言

神经内科在临床上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它的概念是不属于内科的,它主要是由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构成的。尤其是在以往的时候,著名教授专门提出pBL的教学概念,并且近些年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1-2]。因此将针对传统带教方法和pBL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了我校2017届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的实习生60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占有30人,其中观察组实习生中男16人,女14人;其年龄最大不超过22岁,最小不低于19岁,平均20.6岁。对照组实习生中男17人,女13人;其年龄最大不超过23岁,最小不低于20岁,平均20.7岁。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采用的是传统带教的学方法。其主要的方法如下:首先由专业任课的老师向学生讲解理论知,其次带领学生进行查房,对学生进行有关神经病学的提问,之后教师在将病情的重点以及特殊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在提出针对这种情况所要做的检查,当检查结果出现之后,由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诊断意见以及相关原则,最后教师在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扩展知识层面。1.2.2观察组:观察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采用的是pBL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方法如下:①首先教师要选取典型的病例,作为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能够熟练的掌握有关大纲的要求和目的,同时所有的带教老师们要共同挑选出比较典型又实用的病例,要求学生在正式的步入临床学习前必须熟练的掌握实用病例的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病史等一般资料,尽量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有个基础,避免学习时出现迷茫状态。②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候,带教老师们要能够有效的结合大纲内容,同时要与病例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设计出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这样能够使实习生能够逐渐的向带教老师们提出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并且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到临床的实践当中去。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成绩。

2结果

2.1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的实践成绩比较观察组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成绩是78.8分,对照组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成绩是70.5分,观察组学生的实践成绩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比较观察组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为75.4分,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为76.2分,两组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2

[关键词]神经内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434.2015.12.065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护理风险因素较多,容易引发护患矛盾,从而导致医疗纠纷问题。护理风险管理则着眼于已有风险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通过细致识别与评估,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问题,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故和纠纷问题[1]。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病房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9~77岁,平均年龄(66.4±3.8)岁;其中植物神经紊乱24例,脑血管疾病30例,脑梗塞10例,脑出血12例,急性脊髓炎4例。按照Revman5.0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病房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根据住院期间患者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展开全面分析,总结已有或潜在性风险因素,方法如下:(1)护理工作人员。护理工作人员应重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状况及时加以处理,并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同时应正确书写护理文件,客观准确记录护理操作,不可随意涂改。(2)患者因素。保证饮食营养,指导其合理休息并保持舒适卧位,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温度适宜。注意口腔、皮肤、会的清洁。协助病人饭前便后洗手,定时洗澡剪指甲,洗脚、洗头、理发等。对于腿脚不便、行动不灵活的患者应设置床栏,以免发生意外坠故。暖瓶或者热水杯等物品应尽量远离患者,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烫伤。此外还应注意保持病房清洁干燥,设置防滑地垫、安装扶手、张贴防滑标识等,以免意外摔倒。应定期检修病床刹车与轮子,若有故障则应及时维修[2]。(3)药物因素。神经内科患者病情较为顽固,且多处于危重,因此需要频繁给药以控制病情[3]。此外由于并发症较多,患者所用药物种类也繁杂多样,不同药物服用剂量以及服用方法均有差异,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用药监督,防止患者多服、错服或者漏服,避免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1.3观察指标[4]观察两组压疮、尿路感染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记录护理差错、坠床、跌倒以及烫伤等风险事件发生率,统计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房管理评分以及消毒隔离质量评分。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压疮、尿路感染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意外坠床2例,跌倒2例,烫伤3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7.5%(7/40),观察组中则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两组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类已有或潜在性风险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患者受到伤害或死亡的可能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法制法规逐步健全,民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其在就医过程中不仅关注医疗行为,更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因此医疗纠纷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神经内科患者年龄普遍偏高,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且多处于危重,因此康复期较为漫长[5]。此类患者大多合并精神障碍、瘫痪或者痴呆等相关后遗症,其护理工作中风险因素较多。与普通科室病患相比,住院期间神经内科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而受到意外伤害的危险性更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康复,同时也给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困扰和心理压力。作为一种管理程序,风险管理能够识别已有和潜在性风险因素,并予以正确评价与处理,有效控制医疗风险因素,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6]。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评分更优,护理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神经内科病患而言,制定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并加以落实,有利于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控制护理风险事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以改善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群利,冯丽君,饶秀花,等.基于国际标准的卒中单元护理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0):73~75.

[2]卢清朗,邓小珍,刘春兰,等.床边护理工作制在神经内科病房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4):70~72.

[3]周在霞,赵娜,李芹,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93~1495.

[4]陈晓红,彭根英,吴金香,等.神经内科病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监测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92~2294.

[5]曹晓林,王芳.一级护理巡视卡在神经内科基础护理试点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90~92.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3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Gm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近年来,本院应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120例,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关于Hie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度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确诊[1]。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6例,女24例;胎龄37.5~41.4周,平均(39.2±1.8)周;入院时间为出生后0.8~42h,平均(12.2±3.6)h;临床分度为中度Hie46例,重度Hie14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胎龄38.0~42.0周,平均(38.5±2.0)周;入院时间为出生后1.0~40.5h,平均(11.5±4.2)h;临床分度为中度Hie48例,重度Hie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日龄、病情轻重程度、病程及Hie临床分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入院后都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及时吸氧;维持正常血压,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纠正代谢紊乱;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细胞水肿、改善内环境,应用能量合剂等。

1.2.1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胞二磷胆碱,0.25g/次,1次/d,10d为1个疗程。

1.2.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Gm1,20mg/次,1次/d,加入10%的葡萄糖20ml中静脉注射,在20~30min内注射完成,10d为1个疗程。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同程度比较,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中度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6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重度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58.33%,两者比较,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5.0%,两者比较,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儿治疗后脑Ct变化:治疗后,治疗组脑Ct正常者54例,异常者6例;对照组正常者32例,异常者28例。

2.3两组患儿血清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及血清丙二醛水平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比较()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因此,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坏死是本病治疗的关键[2-3]。

神经节苷脂又称为唾液酸糖鞘脂,是含有唾液酸的糖鞘脂,结构为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葡萄糖-神经酰胺)-唾液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膜特征脂的组分,在脑灰质及胸腺中含量丰富。其与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递、组织免疫和细胞识别相关,现多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神经细胞的损害。有报道指出,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延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加速损伤的愈合;能够稳定细胞膜、提高受损细胞膜上na+-2K+-2atpase的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并能够与胞外Ca2+结合,防止Ca2+内流,抑制细胞调亡,同时具有神经营养作用,促进中枢和周围神经轴索的出芽生长,提高神经营养因子的活性等作用[4-5]。

本实验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在改善患儿的预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有重要作用。

4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8.

[2]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2.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379.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4

【关键词】跌倒风险;风险分级管理;神经内科;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3-0115-02

doi:10.14033/ki.cfmr.2015.33.055

神经内科是医院中一个常见的科室,每天开放病房患者人数不计其数,医护工作者的工作任务繁重,对患者的照顾不可能面面俱到[1-2]。患者在开放病房期间可能存在跌倒风险,一旦发生跌倒将对其身体健康和疾病恢复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3-4]。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跌倒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方法,分析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神经内科开放病房患者跌倒管理中的作用,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神经内科患者3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8~76岁,平均(68.5±3.2)岁,病程3.2~8.5年,平均(5.0±1.5)年;对照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1~74岁,平均(69.0±4.0)岁,病程2.0~9.6年,平均(6.0±0.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符合白水平著《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及定位体征,并能用某一动脉供血区功能损伤来解释,头颅Ct和/或mRi诊断为神经内科疾病,排除具有精神疾病患者等[5]。

1.3方法

建立神经内科开放病房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预防措施表、跌倒事件分析表以及预防跌倒宣传教育单等项目,同时,注重其专科化,对临床护理单元的患者给予应用。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的风险管理措施,患者开放病房期间,基本给予常规的照顾;观察组患者在开放病房期间,医护工作者跟踪式监督和保护患者,下床活动都需要护理人员监督和陪伴,观察其应用效果。

1.4观察指标

观察和统计分析在实施跌倒风险管理前后,判断患者跌倒风险的发生率及HamD评分。HamD采用24项版本,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度的抑郁;小于8分,则没有抑郁症状。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跌倒事故发生率比较

从患者入院到入院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跌倒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2~6个月,观察组患者实施积极的跌倒风险管理措施,其跌倒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跌倒事故发生情况对比例(%)

组别管理前管理后

观察组(n=18)12(66.67)1(5.56)

对照组(n=18)13(72.22)8(44.44)

字2值0.01212.452

p值>0.05

2.2两组患者管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管理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管理前,观察组HamD评分为(7.63±1.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8±5.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管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分

组别管理前管理后

观察组(n=18)32.52±3.187.63±1.22*

对照组(n=18)35.90±3.6017.58±5.42*

t值1.2655.212

p值>0.05

*与管理前比较,p

3讨论

跌倒是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住院期间的意外,一旦发生,会直接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降低,严重者还会导致骨折、脑损伤和脑出血等,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造成医疗纠纷的出现[6-7]。由于以往患者的患病程度、认知病情等情况不同,在对这些高危人群个体化防护措施健康宣教的同时,注意对患者家属也同步宣教。对患者家属采用有针对性的实际恰当的持续的综合干预措施。使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顺应性逐步提高,这是保证预防跌倒的前提,临床上结合实际的干预措施又进一步提升了老年患者的预防跌倒意识,这是一个预防跌打良性循环的好方法。提高老年人的预防跌倒意识可以促进其预防跌倒的行为,意识越好预防跌倒的行为就越好。护士工作是预防患者跌倒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健康宣教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神经内科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建议:(1)为了能及时反馈患者开放病房期间的跌倒信息,应该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需求,固定好床位、轮椅等基础设施,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工具和方式;(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风险控制和预防的意识,降低跌倒发生率;(3)结合神经内科特点,给予患者积极的管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注意患者药物服用,监督患者避免发生意外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上述跌倒风险分级管理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其中观察组跌倒人数下降到1例(5.56%),对照组中跌倒人数为8例(4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管理前,观察组HamD评分为(7.63±1.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8±5.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管理中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达到非常积极的效果,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值得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鲍婧.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58-1959.

[2]兰艳梅,韦冬雷,韦冬玲.细节管理在预防呼吸内科开放病房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72-73.

[3]朱秋玲.基于复杂网络技术的慢性心力衰竭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4]邓菲菲.开放病房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5]邓菲菲,甘秀妮,唐玮.防范开放病房患者跌倒的管理策略研究及其实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4(3a):794-796.

[6]HarredJF,KnightaR,mcintyreJS.inventors.Dowchemicalcampany,assigneeeXpoXidationprocess[J].USpatent,2012,3(17):1927-1934.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5

1精神疾病的流行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82年中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15岁及以上人口中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时点患病率10.54‰,终生患病率12.69‰。1993年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中的7个地区进行第二次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时点患病率11.18‰,终生患病率13.47‰。2005年甘肃省第二次残疾病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精神病人达12.5万人,占全省残疾病人总数的6.68%,较1987年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增加了9.2万人,增幅278.8%。如果按照全国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13.47‰推算,我省有30万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2疾病负担

wHo、世界银行以及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diseaseburden,GDB)研究表明,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为指标,1990年重性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6.2%,位居第2位,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预计到2020年,精神障碍与自杀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20.2%,位居第1位。phillips[4]等研究发现,中国自杀者中40%患有抑郁障碍,抑郁是自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研究表明,中国抑郁症患者自杀发生率为31.8%―51.1%,其中10%―15%患者最终死于自杀,而未及时有效治疗是造成自杀的主要原因。据wHo估计,中国因为抑郁障碍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至少超过640亿元人民币。但我省目前现缺乏这方面的资料。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精神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由于精神科的专业地位不高,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低,因此缺乏足够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目前我省共有精神科医生192人,其中执业医师166人,助理医师26人,每10万精神病患者拥有0.41名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203人,每10万人拥有0.78名精神科护士,远远达不到精神病患者的需求,并且主要集中在兰州和天水2市,张掖、酒泉、临夏、甘南、嘉峪关5地市没有精神专科医生。

3.2精神病患者的就诊率低、误诊率高、服药依从性差

据wHo估计,我国有95%的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过诊治。及时就诊于精神科/医学心理科的患者很少,综合医院遇到的抑郁障碍患者比精神专科医院更为普遍,造成患者经常被误诊或漏诊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有些研究显示[5],首诊选择非精神专科的患者高达80.9%―92.9%,上海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4.6%,北京综合医院门诊患病率为3.09%识别率很低。有资料显示,上海内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是21.0%,且无1例患者接受抗抑郁治疗。陆林报告,内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10.5%,治疗率为16%,且使用的抗抑郁药大多未达到治疗剂量。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研究表明只有三分之二患者服药次数超过医生处方的80%,三分之一的患者服药次数只占医生处方的40%―80%,少数患者只服很少的药物或不服。首次服抗抑郁药第1个月时停药率35%,第6个月时停药65%。

3.3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差

wHo早就提出:“医院所为基础的康复不可能满足绝大多数病残者的需要,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能给至今尚未得到帮助的病残者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精神科的“非住院化运动”,使众多的精神病病人从隔离性精神病院转到社区中去,并且效果非常好。目前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不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没有建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缺乏精神卫生服务意识,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

4几点建议

4.1加大精神卫生投入

由于精神科的专业地位不高,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低,因此缺乏足够的精神卫生生专业人员,而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提高精神科从业人员的待遇,培养更多合格的精神科专业人员,在各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在综合医院开展精神科继续教育课程,以提高全体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踏踏实实的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4.2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精神科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普及和宣传包括抑郁知识在内的精神卫生知识,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知识宣教,加强对精神障碍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从而消除社会偏见,从根本上降低精神障碍的未治率。

4.3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我省目前有精神病专科医院(包括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共15家,设病床1000余张,不能满足我省精神病患者的需要。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在解决精神卫生资金不足的同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社区精神服务门诊负责本社区居民的精神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指导病人康复和就业,提供精神卫生咨询和为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属培训精神卫生知识。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9:1-2.

[2]向孟泽.12地区神经症流行学调查[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87-91.

[3]陈昌惠,沈渔,张维熙等.中国七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31(2):72-74.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6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中图分类号】R7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42-01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又称神经精神后发症,系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①精神意识障碍:呈现痴呆木僵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层状态;②锥体外系精神障碍:由于基底神经节和苍白球损害出现震颤麻痹综合症(表情淡漠四肢肌张力增强静止性震颤前冲步态);③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等;④大脑皮质局灶障碍:如失语失明不能站立及继发性癫痫;⑤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如视神经萎缩听神经损害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目前,对DeaCmp尚缺乏特效疗法。我院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63例。诊断符合《内科学》第6版标准[1]。其中男性40例,女性23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1.5岁。全部病人中毒后均有昏迷,中毒昏迷时间2~38小时,平均10小时,假愈期4~46天,平均18天。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63例迟发性脑病患者多以智力减退人格改变尿便障碍为主,伴有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病人清醒后主要临床表现为:①精神意识障碍:痴呆谵妄10例;②锥体外系精神障碍:震颤麻痹综合症18例;③锥体系神经损害:偏瘫小便失禁15例;④大脑皮质局灶障碍:失语失明癫痫7例;⑤周围神经炎:皮肤感觉障碍颅神经麻痹8例;⑥头晕5例。

1.3Ct检查58例出现双侧或单侧低密度灶,表现为双侧苍白球额顶枕叶弥漫性异常改变,双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5例正常。

1.4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1.5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及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mSe及aDL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观察组mmSe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

3讨论

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以下几种学说。①血管因素学说: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脑缺氧和脑水肿继发的脑血循环障碍,导致微血栓形成或缺血性脑软化或广泛的脱髓鞘病变,因为大脑白质的毛细血管数量仅为灰质的1/3,又是脑内的血液灌流量相对较少的区域,所以是缺氧损害的易感部位,苍白球位于大脑中动脉供应的边缘地带,当缺血缺氧时,此处易发生软化,继之脑部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因缺氧而变性,形成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而且迟发的脑病变与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有关,这种继发的血管病变所需时间,大体上与假愈期一致[2]。②自由基学说:另有一些学者经动物实验证实,急性Co中毒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使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重新供氧后,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可达高峰,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致使脑内过氧化作用增强,破坏脑组织的脂质成分而造成脑部病变,导致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增强[2]。③免疫学说:Co中毒可诱导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故曾推想DeaCmp患者在急性期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发生脱髓鞘现象可能与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其假愈期与变态反应的潜伏期有相似性。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974

[2]房广才.一氧化碳中毒[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126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7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病率;青岛市;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41,R1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3-175-08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03

青岛市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总面积10654km2,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共有人口731万人(2005年初数据),其中市区人口263万人,农村人口468万人。市区分为7个区,农村分为5个县级市。

在青岛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曾于1985和1995年在青岛开展了2次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分别是1.7%和2.2%(内部报告),明显偏低。近十年来,青岛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上属于中央计划单列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对外交流、农村城市化进程等与省内其他城市有较大差别,且文化受欧洲等(特别德国)的影响广泛,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必要重新了解和掌握青岛精神障碍患病率及病种分布情况,为制定青岛市精神卫生规划提供客观依据。为此,我们于2005年7月1日至9月18日在青岛市≥18岁人群中开展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样本计算

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既往青岛的精神障碍流调结果,为计算样本量,假定青岛市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p=10%,则q=1-p=0.90;设定α=0.05,则t=1.96;允许误差δ=0.1p,样本大小计算如下:n=t2pq/δ2=1.962×0.1×0.9/(0.1×0.1)2=3457(人),另外考虑到数据分析时会进行不同亚组患病率分析及具体精神障碍患病率低等因素,确定样本量为4800人。

1.2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具体如下:根据经济状况及居住环境等将青岛市划分为4层,即城市核心区(包括市南、市北和四方区)、城市边缘区(包括李沧、城阳、黄岛和崂山区)、农村较发达地区(包括即墨市和胶州市)和农村欠发达地区(包括胶南、平度和莱西三市)。在每一层内,把所辖区(或市)按人口大小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1个区(或市)。市北区、李仓区、胶州市及平度市被抽作调查现场。

用随机数字表从抽取的每一区(或市)所辖全部街道办事处(或镇)中抽取2个街道办事处(或镇)、从抽取的每个街道办事处(或镇)中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或村)、从抽取的每个居委会(或村)的所有住户中抽取300户。最后,共抽取8个居委会和8个村,即16个调查地点4800户。

到达每个抽样户后,抽样人员填写该户的“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首先登记最近6个月至少一半的时间住在此户的人,用随机数字表选出一个≥18岁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

1.3样本特征

共调查≥18岁居民4800人,其中拒绝或无法完成筛查者24人。有效样本4776人:城市2380人,农村2396人;男2211人,女2565人;18~34岁1017人,35~49岁1606人,50~64岁1242人,≥65岁911人;受教育程度:文盲751人,小学1103人,初中1786人,中专或高中815人,大专或本科319人,硕士2人;婚姻状况:未婚521人,现婚或同居3768人,丧偶422人,离婚或分居65人;职业:农民1595人,工人774人,技术人员或行政干部259人,个体户或临时工473人,学生或家庭妇女255人,无业或失业328人,退休或其他职业1092人(22.9%)。

1.4调查方法

采用两阶段调查法。在获得调查对象的书面知情同意后,由精神科护士用筛查量表进行调查,根据筛查结果将其分入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由不了解筛选结果的精神科医生对不同比例的高、中、低危个体进行诊断检查。正式调查前,所有调查员接受了统一培训,调查医生培训1个月、调查护士2周、抽样管理人员1周。

1.5工具

1.5.1筛查工具

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1-2]和精神障碍8项高危因素[3]筛查条目筛查调查对象。GHQ总分≥4分或存在8项高危因素之一者为高危,1~3分中危,0分低危组。8项高危筛查项目见文献[4]。

此阶段调查包括认知障碍筛查,评估“简易智能状况检查(mmSe)[5]和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诊断表”[2]。完成一份筛查大约需要15~20min。在正式调查期间,共随机抽取464人完成独立的筛测(盲法),调查员就筛查结果的归类(高、中或低危组)的一致性好,加权Kappa=0.99。

1.5.2诊断工具

诊断标准为国际通用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6]。诊断工具为由华西医科大学翻译、北京回龙观医院略做修改的、半定式的《DSm-iV-tR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i/p)。对于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者,收集其既往求医经历,并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DSm-iV轴V)评估其功能受影响程度。将GaF得分≤60分作为精神障碍对其功能影响程度中等到严重的划界值。完成1例SCiD调查约需45~100min。

1.6一致性检验

流调培训期间,8名承担筛查任务的精神科护士对12例受试者进行了一致性测评,GHQ评分的Kappa值为0.89~0.98。7名精神科医生进行了SCiD-p一致性测试,一致性在95%以上。

正式调查开始后的第1个月内,所有完成SCiD检查的被试均需接受独立重测(盲法);1个月后,每完成20例SCiD-i/p初测,分为有诊断组和无诊断组,每组各随机抽取1例接受独立的重测。共408例进行了两次SCiD-i/p检测,无结果不一致案例。

1.7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双输入制。完成数据库清洁后,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按照高、中、低危组中各自符合SCiD诊断的比例及课题设计特征、整群和抽样框架(青岛市610万≥18岁人群)的特征对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进行调整。组间比较采用的是SpSS15.0版本“复杂样本”分析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本报告仅考虑最近1个月的主要诊断。方法学具体内容见相关文献[3,7]。

2结果

2.1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根据GHQ总分,4776人中高危776人、中危523人和低危3477人,相应完成SCiD检查者分别为762人、97人、200人。调整后精神障碍最近1个月总的患病率(现患率)为21.96%。3种最常见的疾病类别为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为广泛性焦虑障碍、酒精使用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障碍。未特定精神障碍除外后,总的现患率为20.51%(表1)。

2.2性别、居住地与患病率的关系

与女性比,男性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的现患率较低(oR=0.69,0.57~0.83;oR=0.32,0.21~0.49),但物质使用障碍的现患率较高(oR=70.81,41.83~119.88),因此男性总的现患率略高(oR=1.18,95%Ci为1.09~1.28)。针对具体疾病,男性重性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现患率均低于女性,但其酒精使用障碍明显高于女性(表2)。

农村和城市相比,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诊断组的现患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具体疾病,城市心境恶劣障碍、镇静-催眠-抗焦虑剂使用障碍的患病率高于农村(表3)。

2.3就诊情况和残疾程度

符合DSm-iV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780人全部有就诊和精神障碍残疾程度方面的信息。经过调整后,仅6.46%的有精神障碍者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仅5.10%曾在精神科就诊,4.19%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在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36.97%精神障碍对其功能的影响程度为中等到严重;在这些人群中,13.99%曾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12.45%曾在精神科就诊,10.06%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

3讨论

对于多数常见的精神障碍,我国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类似,但缺乏公认的诊断问卷,难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因此,本研究使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DSm-iV(包含未特定精神障碍在内)、调查方法、筛查工具和半定式的SCiD-i/p诊断问卷进行调查。

本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较好,拒绝率和未完成率很低(共0.5%),调查员之间的一致性好,因此,本结果基本上能反映青岛市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的流行情况。但是,因样本量不够大,不能满足某些罕见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的要求,调查得出的患病率的95%可信区间会较宽。

青岛市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为21.96%。此结果高于浙江省2001年的流调结果(≥15岁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17.27%)[8];且显著高于其他调查结果,如江西省2002年的调查结果(≥15岁:2.98%,不含神经症、药物依赖和人格障碍,iCD-10诊断标准)[9]、1982和1993年全国十二和七个地区的调查结果(≥15岁:时点患病率分别为0.91%和1.12%,不含神经症,iCD-9诊断标准)[10-11]。精神障碍现患率的明显升高,不能简单解释为随年代推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以往大幅上升了。调查结果的不同,除了有年代因素和样本构成不同的影响外,主要与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诊断标准和调查人员等不同有关。如世界卫生组织在14个国家开展的精神卫生调查,用CiDi作调查工具、DSm-iV作诊断标准、非精神科人员如大学生作调查员,各国≥18岁人群12个月精神障碍患病率波动范围很大(4.3%~26.4%);即使在同一国家,如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患病率也有2倍的差异(分别为4.3%和9.1%)[12-13]。再如,美国用DiS作调查工具、DSm-iii作诊断标准,发现≥l8岁人群的时点患病率为15.4%[14];新加坡用GHQ筛查、CiDi确诊,用iCD-10作诊断标准,发现l4~65岁人群中轻性精神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为主)的时点患病率为16.6%,其中华人为17.4%[15]。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精神障碍流调结果的可比性,有必要科学规范调查的各个环节,并对不同流调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青岛市成年人群最常见的3类精神障碍依次为心境障碍(7.28%)、焦虑障碍(6.31%)和物质使用障碍(5.47%)。这和潍坊市2005年流调结果接近[16]。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为广泛性焦虑障碍(5.41%)、酒精使用障碍(5.33%)、重性抑郁障碍(3.43%)和心境恶劣障碍(2.72%)。提示:青岛市成年人群的心境障碍、酒精使用障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酒文化日趋盛行的山东,需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预防与控制相关问题。

另外,青岛成年女性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略低于男性,而山东省1984与1994年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女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于男性[17]。虽然女性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但男性物质使用障碍(尤其是酒精使用障碍)显著高于女性,从而逆转了总体患病率的差别。

Judd等[18]认为,尽管传统认为城市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患病率高于农村,但现有的资料尚不能证实两者确实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支持此观点,青岛农村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与城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岛成年人中21.96%现患精神障碍;在有精神障碍者中,36.97%的功能影响程度为中等到严重,但仅6.46%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因此,精神障碍是青岛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在青岛市开展和落实全面的精神卫生规划并定期评估其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GoldbergDp,GaterR,Sartoriusn,etal.thevalidityoftwoversionsoftheGHQinthewHostudyofmentalillnessingeneralhealthcare[J].psycholmed,1997,27(1):191-197.

[2]一般健康问卷.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oL].[2009-09-01].http:∥省略.cn/pro/SuicideResearchindex.aspx.

[3]李献云,王志青,费立鹏.社区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191-194.

[4]张敬悬,卢传华,唐洚生,等.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161-167.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

[6]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Fourthedition.DSm-iV)[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1-886.

[7]phillipsmR,ZhangJX,ShiQC,etal.prevalence,treatment,andassociateddisabilityofmentaldisordersinfourprovincesinChinaduring2001-05:andepidemiologicalsurvey[J].Lancet,2009,373(9680):2041-2053.

[8]石其昌,章健民,徐方忠,等.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各类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4):229-236.

[9]陈,胡斌,陈宪生,等.2002年江西省精神疾病患病率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3):172-175.

[10]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各类精神病、药物依赖、酒依赖及人格障碍的调查资料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70-72.

[11]张维熙,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69-71.

[12]thewHoworldmentalHealthSurveyConsortium.prev-alence,severity,andunmetneedfortreatmentofmentaldisordersin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mentalHealthSurveys[J].Jama,2004,291(21):2581-2590.

[13]KessleRC,Chiuwt,Demlero,etal.prevalence,severity,andcomorbidityof12-monthDSm-iVdisordersin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replication[J].archGenpsychiatry,2005,62(6):617-627.

[14]RegierDa,BoydJH,BurkeJDJr,eta1.one-monthprevalenceofmentaldisordersintheUnitedStates.BasedonfiveepidemiologicCatchmentareasites[J].archGenpsychiatry,1988,45(11):977-986.

[15]FonesCS,KuaeH,ngtp,etal.Studyingthementalhealthofanation:apreliminaryreportonapopulationsurveyinSingapore[J].SingaporemedJ,1998,39(6):251-255.

[16]高振忠,曹学义,朱建平,等.潍坊市第三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2):152-153.

[17]翁正,张敬悬,马登岱,等.山东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1994年与1995年)[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222-224.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5(c)-0083-02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必不可少。15%~30%的成人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1]。如果没有良好的睡眠,大脑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就会导致功能紊乱,睡眠障碍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工作和学习。因此,睡眠障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神经内科患者是被睡眠问题所困扰的最大群体。该研究对2012年1―12月期间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其睡眠状况,分析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对改善神经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范围19~75岁,平均年龄(51.3±11.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2.8±5.13)d。100例研究对象中不存在意识障碍、痴呆、不配合研究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将提前准备好的athens失眠量表、自制睡眠影响因素表以及患者基本情况表发给100例研究对象,指导患者填写完毕后按原数收回,对100例患者填写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自制的睡眠影响因素共列举22个影响因素,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athens失眠量表包含入睡时间延迟等8个条目,每个条目又分为4个等级。睡眠状况通过计算总得分进行评价:>6分为失眠、在4~6分之间(含4分与6分)为可疑失眠;<4分为无睡眠障碍[2]。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调查

依据患者年龄、性别、从事职业、住院史、文化程度、疾病种类、住院期间是否有促进睡眠药物应用、医疗付费情况等基本情况对患者人数进行统计,并统计计算出百分比。

2.2睡眠状况调查

100例患者中,失眠患者34例,占34%,可疑失眠患者24例,占24%,无睡眠障碍患者42例,占42%。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患者例数为58例,占总数的58%。

2.3患者基本情况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格中列出了不同情况的患者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年龄在56岁以上的患者比年龄在55岁以下的患者睡眠质量差,并且p值与标准值都相差较大。男性患者的睡眠质量比女性患者要好,p值相差不大,但都与标准值相差较大。有住院史的患者比没有住院史的患者睡眠质量要差,但p值是没有住院史的较高,有住院史的较低但仍高于标准值。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相对于文华程度高的患者来说,睡眠质量要高很多,p值相差不大但与标准值相差较远。经济负担轻的患者比经济负担重的患者睡眠质量稍好一些,二者p值也相对接近,与标准值相差较远。见表1。

3讨论

3.1环境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神经内科接收的患者多为重病患者,存在夜间在病房内进行抢救治疗、患者在病房内大小便、夜间护士巡视查房等诸多因素,这无疑会对患者的休息构成影响。

3.2疾病对神经内科患者睡眠的影响

由于患者多伴有头痛、肢体麻木、不适等情况,病痛的折磨使他们无法入睡。此时,护士需严密观察病情,为患者改变,必要时给予适当按摩,增加身体舒适度。

3.3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因病情未出现好转态势而担心病情恢复不好、担心住院治疗花销太高,尤其是那些自费患者表现更加明显。对于一些重病患者而言,对死亡的恐惧感增加了其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沉重的心理、精神负担和恐惧感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

4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主要受环境、疾病、心理状况三个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中,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护理及治疗措施。对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评估并尽量加以控制,从而减轻睡眠障碍对患者的困扰。因此,要对神经内科患者依据病情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夜间查房和治疗时要做到“四轻”统筹安排护理、巡视、查房,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影响。此外,赵新喜等认为,对失眠的住院病人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多种干预措施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合,可收到独特的效果[3]。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不防借鉴这些方法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帮助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贤臣.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16.

[2]刘敏,郑士全.神经内科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9

【关键词】神经外科;细节护理;应用效果

神经外科在医学中属于高、精、尖学科,神经外科手术也是整个医学手术中最为复杂的,对医生和护士的要求也都特别高。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多为突发性,对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是存在较大难度的,要求细致、谨慎。以下笔者结合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的护理情况,对比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21周岁~7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周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都进行了神经外科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细节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护理,具体操作方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各个环节。

(1)手术细节护理

神经外科护理的重点工作就是手术护理,围绕手术实施细节护理,具体包括是三个方面:

一是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指护理人员所进行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掌握患者的病情、身体和心理状况。神经外科手术的复杂性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作为护理人员在进行细节护理时要实时心理护理,具体心理护理的方法在下文中将进行详细分析,总之,术前的细节护理主要是掌握病患的具体情况,引导患者配合治疗。

二是术中护理,手术是神经外科治疗疾病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护理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细节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手术中的细节护理强调全面和细致。作为护理人员要在手术中做到严谨,更加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以降低术后感染。帮助患者调整舒适的,在手术中有必要时也要进行调节,手术中要格外细心,防止手术中的异物或者液体进入到患者的眼镜、耳朵。[1]手术中实际上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情况和解答患者关于手术的一些问题。

三是术后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是大手术,在术后十分有必要进行细节护理,护理过程中作为护理人员要用心,要细心,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是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及时的联系主治医生进行处理。术后的护理工作还包括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检查存放手术标本,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细节护理工作还包括对病患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学会自我护理,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

(2)心理细节护理

细节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护理礼仪,作为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药注重礼仪细节,无论是面对病患还是家属,都要保证基本的礼貌和热情,要关心患者的需要以及有无特殊需求,向住院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对患者关心的主治医生进行介绍,说明医院的一些必要的规定,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给患者更贴心的感受;二是帮助病患了解自身的病情和疾病的治疗,引导患者配合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危重性使得许多患者在治疗中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细节护理过程中药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介绍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治疗中存在的风险,提醒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2]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将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术后感染率进行对比。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检验,p

2结果

通过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病患对护理表示满意的人数为25人,满意度为83.3%,对照组患者中术后有4例发生了术后感染,占比约为13.3%;研究组病患对护理表示满意的人数为29人,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中术后有1例发生了术后感染,占比约为3.3%。在术后感染率方面,两组之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临床中各种疾病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提高,同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细节护理是护理工作的新内容,也是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细节护理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和重要的作用,对稳定病患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帮助病患恢复健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细节护理已经成为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神经外科病患的损伤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疾病和治疗上都具有严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尤其是针对患者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和患者的救治和恢复。针对神经外科患者的细节护理工作包括诸多细小方面,工作内容繁杂的,面对巨大的工作量,神经外科的护士在实施细节护理时重要的要求就是细心、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要提高细节护理意识,加强与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和配合,同时不断加强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做好细节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术后感染和其他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降低术后感染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护理中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篇10

本文对我院1989~1991年收治的132例首次中风患者的单因素生活事件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89年1月~1991年11月共收治首次中风病例132人,诊断均按1978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及《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确诊,部分疑难病例经脑血管造影及Ct确诊。其中,tia27例,脑血栓形成83例,脑出血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于入院一周内用统一指导语按我国生活事件量表常模结果〔幻作发病前一年内的生活事件问卷式调查。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按职业、年龄、性别、民族、工种、家庭环境及文化程度相近、年龄上下不超过3岁为条件,按1:1选对照与病例配对,经均衡检验,两组一致性完好,有可比性。

结果

1.应激性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意指一系列造成生活形式改变的变化〔3〕。我国生活事件常模结果中,按生活事件单位值高低排列共包括65条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单位值高者,应激程度重,生活事件单位值低者,说明应激程度轻。为了观察生活事件应激程度与中风的关系,我们将生活事件单位值在5。以上的15条生活事件列为重度生活事件,其余均值在50以下的50条生活事件列为轻度生活事件。病例组经受生活事件应激占75%(99/132);对照组为36.6%(47/13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x2=41.8308,p<0.001),提示生活事件与中风发病关系密切。

2.生活事件发生频度与中风发病的关系:病例组中,中风发病前一年内生活事件应激频度与中风发病的关系,提示中风易患者发病与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呈正相关。

3.不同程度的生活事件与中风的关系:病例组中,经受重度生活事件应激的占24.2%(32/132),对照组占6.8%(9/232);经配对分析,两组经历重度生活事件的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14.8412,p<0.001);病例组经受轻度生活事件应激占50.8%(67/132),对照组为28。8%(38/13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经历轻度生活事件的差别有显著意义(x2=13。3193,p<0.001),提示轻度生活事件与中风发病关系亦密切。

4.生活事件与中风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中风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缺血性中风经历重度应激性生活事件占18.2%(20/110),出血性中风22例,经历重度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占54.5%(12/22),经统计学处理两种不同性质中风病人发病前经历重度生活事件应激的差别有显著意义(x2=13.1736,p<0.001),提示出血性中风发作与经历重度生活事件应激关系密切。用同样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种不同性质中风病人经历轻度生活事件的差别,缺血性中风占55.5%(61/110),出血性中风占27.3%(6/22),亦具有显著差异(x2=5.6905,p<0.01),提示缺血性中风的发作与经历轻度生活事件应激关系密切。

讨论

人类面临的刺激种类繁多,其中有些刺激引起精神紧张,称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4〕不同质和量的生活事件作用于机体,使机体机能状态发生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躯休疾患的发生和发展。生活事件导致精神躯体障碍的理论多来源于这样一个概念〔5〕,即认为个体对外来精神刺激有一个刺激屏障。当外界刺激引起的精神紧张超过了刺激屏障的阂值时,将导致精神躯体疾患。

在国外文献中,已把精神情绪改变列为卒中发作的10个危险因素之一〔6〕。mFReiser的理论对本文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与中风发作呈正相关的结果,是一个圆满的解释,同时也支持将生活事件列为中风危险因素的观点,至少在导致中风易患者发病方面起了促进作用。至于重度生活事件与出血性中风关系密切、而轻度生活事件与缺血性中风关系密切,可以从应激程度的轻重不同、机体应激状态各异得到解释。但因个体差异,也不能解释完全,对个体生物学素质及有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定量研究,也许更清晰地反映这一事实,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急性脑血管病分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工1978,11,127.

〔2〕张明园,等。生活事件量衷.常模结果。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2):70-

〔3〕周森,等社会心理激与高血压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爷社会心理应激与1991;19(4):211。

〔4〕郑延平,等.生活事件、精神紧张与神经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9(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