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14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1

1.1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作为地方理工科院校,我们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不算太高,加之来自不同地域,上大学前的学习条件、学习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缺乏积极主动性。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没有把背单词纳入日常学习计划中,英语水平一直停留在高中阶段,甚至有所退步,英语成为他们的头疼科目。专业英语是大学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目的在于讲授专业领域的英语,一般开设于大三上学期,要求学生除具备一定公共英语基础外,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生物制药专业英语涉及生物学、化学、药学等领域的专有名词和背景,知识点庞杂,学习难度大,特别对于公共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天书一般,进而主观上产生排斥心理,使得生物制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步履维艰。

1.2学校重视不够

随着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的崛起,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了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英语也就順理成章的搬上了大学课堂。然而,由于地方理工科高校重点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一线工程师,课程设置偏重理工类科目,一般把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定义为“限定性选修课程”。然后,对于生物制药这样的新兴行业,国际上势必会不断报道新发现、新技术、新进展,这样生物制药专业英语就成了了解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语言工具。因此,学校应给予本门课程更大力度的重视。

1.3缺少具有海外背景的高水平教师

生物制药行业源于西方,在国外已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海外背景的高水平教师不仅能用流利英语授课,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生物制药行业的前沿,扩宽国际视野,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增加自信心。然而,由于办学层次、地域等原因,目前地方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缺少具有海外背景的高水平教师。尽管我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士学位获得者比例逐年提升,但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仍不具备海外背景。

1.4教材内容过于单调、陈旧

总体而言,目前市面上缺少高水平的生物制药专业英语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供生物制药本科专业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仅有三部,即汤鲁宏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张永勤、刘福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吴达俊、庄思永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由于仅《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故我们选择该教材作为我校生物制药专业英语教材。尽管《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编写水平较高,同时适合化学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但由于该教材自2000年出版以来未曾再版更新,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生动性,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多时候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2生物制药专业英语教育改进措施

2.1采用多种教学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传统“填鸭式”阶段,从中学到大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看法一成不变,只是为了升学或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把英语当作必备的语言交流工具去对待,一切学习都是在被动的接受。较比公共英语,专业英语的难度更大,严重戳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树立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1)使学生明白生物医药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生物制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好它将成为更好就业的砝码。(2)学校应高度重视本门课程,将其纳入考试课范畴,并将学时由32改为48学时。(3)课堂上,教师对专业背景、专有名词进行细致分解,提炼共性知识点,如前缀、后缀等,帮助学生记忆;课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结合就业需求分配任务,如阅读英文文献、进口产品说明书、仪器工作原理等方面的专业英语资料,让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学习专业英语。(4)增加语音教学环节,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学视频或生物药品研制、生产、经营方面的英文视频,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5)争取每堂课留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上台说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围绕生物制药领域。

2.2更新教学内容,现实“专业”与“英语”融合

专业英语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所以“专业”与“英语”的融合是必须的,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更好为学生就业服务。教学内容围绕《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四大部分,即medicinalChemistry、Biochemicalpharmaceuticals、industrialpharmacy、Frontiersof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展开。正式讲课前一定要对每部分的专业背景做充分的介绍,同时兼顾生物制药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如结合普通理工科院校培养“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介绍Biochemicalpharmaceuticals和industrialpharmacy部分。鉴于该教材内容陈旧,有必要更新讲解单元,删减过时产品和工艺流程,增加新产品介绍和新制药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授课,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更多教学内容。

2.3多渠道提高教师素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水平、高素质教师不仅能高质量传授知识,更能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产生崇敬之意,进而在人格魅力影响下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较比公共英语教师,我们在听、说、读、写及英语教学技巧方面略逊一筹,应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1)多与公共英语教师沟通、交流,学习英语教学经验和技法。(2)通过网络、期刊、英文书籍等渠道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国外进展。(3)积极与外教或国外留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口语表达。(4)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授课教师统一参加培训或公派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

2.4突出应用性,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应用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掌握相关英文资料的阅读、翻译及交流等,从而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解决实践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故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评价应突出应用性,将单一的期末考试改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变换作业形式,如增加文献讨论、英语辩论、ppt讲解等。期末笔试考核题型也应突出应用性,如设计简答题,既考核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核学生对文献的理解与写作能力;增加生物药品说明书部分,考核学生掌握药品英文说明书的书写格式、规范及语言表达;设计商务信函部分,使学生了解生物医药行业常见商务信函书写要求与技巧。

3小结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2

天然药物化学是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当前,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存在教师工程背景薄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及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进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

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

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

3.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

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条件建设上,我院拥有的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天然药物中试提取、现代药物制剂工程和药物分析3个实验室组成的制药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500m2,拥有wDt100型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设备,开展板蓝根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天然药物实验。同时,我院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天然药物企业联合建立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条件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技术来自于该学科科研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本门课,光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拥有“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布鲁克5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赛默飞液质联用仪等相关高精设备。近几年,承担十余项省级以上与广西民族药相关的科研课题,带领正在学习、将要学习或者已经学习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本科生去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参观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杯”科研能力培训,取得丰硕成果。

总之,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一定要突出专业工程背景,优化师资队伍,不同方向的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同时,利用西南特别是广西天然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有特征地选择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制药工程人才。

作者:梁东李晓红王恒山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

[2]刘红梅,荣杰,于奕峰.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9.

[3]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3

[关键词]药理学;制药工程;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其中药学知识领域中重要的知识单元——药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靶点之间相互作用规律[3]。药理学知识与化学、工程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融合是培养制药工程这一交叉学科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药理学作为制药工程系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被设置到大三上学期完成,共48学时。自该门课程开课以来,学生对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且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佳。然而,随着教学经验的逐增,笔者通过对教学效果的系列调研,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适度改革更上一层楼。由于制药工程学属于新的专业,全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药理学的基础薄弱。因此,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本文对药理学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如下。

1药理学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根据需要,笔者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人员组织形式以及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改革。

1.1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1)模块式教学,及时小结:药理学课程内容较多,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逐一介绍每类药物,学生感觉信息量太大,难以记忆。于是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药动学及药效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药理;内脏系统药物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进行模块式教学,并及时在每个模块学习完毕后进行小结,辅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全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找知识点间联系与规律的学习习惯。

(2)浸入式教学模式:在用多媒体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学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及缺失临床实践环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用实物(例如收集各类药物的药瓶,说明书等)及各种教学用道具(例如眼的解剖结构模型等),使学生的平面学习变成实物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合理发动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如扮演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的表现及解救),积极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1.2课程人员组织形式: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从授课、答疑到考察都是由笔者一人完成。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多种教学手段,因此要求参与课程教学的人员组织形式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如下:(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静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及扎实的医学背景。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提供相关教学道具,并就一些情景演示环节进行指导;(2)中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江俊麟教授常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敏锐地把握药理学的前沿问题。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协作指导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及审核模块式教学的合理性;(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相关方向的专家刘佳佳教授,作为制药工程系的老牌领导,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制药工程系的现状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1.3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将知识点“逻辑化”:虽然药理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信息量大,但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笔者拟通过将知识点“逻辑化”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由此推导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杜绝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2)将知识点“应用化”: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笔者拟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及时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评价,进而进行调整性干预、引导。例如在第一部分药动力学的教学过程中,用一道计算题“68kg患者使用某药,已知该药的F值为100%,Cp为15mg/L,CL为0.65mL/min/kg,Vd为0.5L/kg,该药的治疗窗为10~20mg/L。请问DL为多少?给药速度为多少?”让学生体会基础理论知识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2药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单向性教学模式向双向性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向性的传授知识,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的机器。笔者拟适当设置课题互动环节,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做出针对性调整。具体改革方式为:2/3的课程时间老师教授为主,1/3的课程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反馈。讨论和反馈的范围包括:对所接受的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完全(可通过习题练习的方式体现)?是否需要老师再补充其他相关知识?

(2)单一性教学模式向浸入式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几乎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笔者结合了“多媒体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授”、“展示实物”、“辅助教学道具”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单一性教学模式向浸入式教学模式的转化。

(3)被动式教学模式向主动性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为被动式教学,即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但实际上,本科生是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群体,照本宣科不是本科教学的初衷。培养本科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是该项目主要目标之一。具体改革方式为:对与关键知识点的讲解模式由“讲授”变为“提问”,即在确认学生以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4)传统思维模式向逆向思维模式转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学生提问或出题”的环节。每堂课结束前5分钟留时间让学生模拟老师的角色来提问或出题。“提问”是指提出自己疑惑不知的问题,而“出题”是提出一些自己知道但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这种逆向思维的模式可以考察学生主动总结及思考的能力。该方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动对本次课内容进行课堂小结的目的。

(5)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化:①提出争议性问题,组织小组辩论赛;②提供药理学相关的前沿性科学成果,引导学生自主解读。

3药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既往的考核体系是理论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而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率。该体系很难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主动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而且会诱导学生形成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从理论考试及平时成绩两方面实施改革。具体的考核方法如下:(1)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试题分a1卷(闭卷)(占理论考试成绩的60%)和a2卷(开卷)(占理论考试成绩的40%),其中a1卷主要是常规的试题,a2卷为应用及理解题。考试时间100分钟,其中前60分钟为闭卷考试(使用a1卷),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后40分钟为开卷考试(使用a2卷),重点考察学生应用已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提供系列参考资料)。该项目合理结合了开卷开始和闭卷考试的优势,与既往的闭卷考试相比,更能从应用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主动思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①情景模拟(占平时成绩的30%):整个教学过程将设置2次药理学情景模拟环节。允许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后获得每次情景模拟的机会(原则上每人只能参加一次);②药理学相关前沿科研成果解读(占平时成绩的20%):整个教学过程将设置1次药理学相关前沿科研成果解读环节。允许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后获得成果解读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科研成果,以多媒体制作为主要解读形式。考察点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讲解能力等;③小组辩论赛(占平时成绩的30%):由老师提出药理学相关的争议性问题,自由组合正方、反方进行辩论。考察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④考勤(占平时成绩的20%)。

4结束语

药理学是链接化学与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之一。从临床角度提出问题,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医学的问题是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对本课程的改革促成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学习的目的及意义,避免今后从事药品相关研究工作时选题的盲目性。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研究思路,为培养以交叉学科融合为特点的制药工程优秀人才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郑俊霞,杜志云,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08:245-246.

[2]顾兵,李华南,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03:36-38+67.

[3]李振,杜春娟.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3,08:758-759.

[4]金坚,邱丽颖,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6:151-152.

[5]杨硕晔,胡元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房,2015,06:853-855.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4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5

江南大学药学院是我国培养生物制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品牌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实施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本硕博生源遴选基地,学院建有“制药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点,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突出生物制药特色,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全心致力于拔尖创新制药人才的培养,业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培养制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准入门槛高,未来发展前景光明,毕业生可选择进入大型制药企业、药物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药事管理部门以及医药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药物研发、生产经营、药品使用和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6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药科技促进政策医药行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国外纷纷出台了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与法规,如美国的《国家创新法》、欧盟的《建设创新型欧洲》、日本的《医药、医疗器械创新5年战略规划》、英国的《英国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战略》、德国的《高技术战略》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多项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引导政策,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更加重视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与广大群众用药的安全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与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法律与政策,如《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为促进药品上市前研发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倡导“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在国际和国家科技促进政策的宏观环境下,大大激发了国内医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国内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分析

国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欧美国家医药研发市场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高,这与政府提倡专业化分工服务市场和积极的科技引导政策密切相关。2004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表了《创新/停滞新医疗产品的关键路径上的挑战与机遇》白皮书,提出“核心路径计划”,呼吁通过全国的努力推进新药研发上的关键环节,改进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工具。2009年,欧盟发起了一项创新药物研究计划,将在7年内出资10亿欧元,而大型制药公司则提供等值资助以提供人员和设备。该计划的最大目标即是预测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核心路径计划”类似。欧盟创新药物研究计划,其实质就是为欧盟创新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活动,以促进企业药物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快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发展。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成以上,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多个领域,专业化分工需要加强合作的问题日益突出。英国良好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促进了英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的发展。目前已拥有270家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且在不断衍生。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分工的问题,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临近,对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为生物技术专业化公司提供管理、市场、法律、财务等服务;在集群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内,具有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国内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医药研发活动是复杂的,不可能由单一的制药企业全部完成,客观上促成了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研发专业化的开展,制药企业不得不与众多临床研究服务组织(CRo)或者其他机构合作,并进行技术交易。国内外制药企业为了协调更多的CRo组织,尽量缩减信息传递等额外产生的成本,将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研发服务机构。目前,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药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务市场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渗透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姚晨等[1]通过查阅Clinicaltrials.gov网站数据库登记的有关内容,以2007年5月8日前所登记注册临床试验的检索结果为分析数据,发现在中国由制药企业赞助的临床试验有97个,其中58个是国际多中心试验,外国制药企业让中国参与更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刘雪梅等[2]经过调查发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共注册94个试验,其中71个为各种基金资助。中国中心注册试验总数不多,但97%为非赢利性机构资助,商业机构资助仅占3%;目前在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CtRp)首批一级注册中心注册的中国主持的临床试验383个,仅占5%(383/8102)。由此可见,基于国外跨国公司专业化服务市场的渗透,以及我国新医改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引导政策,我国药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务市场有待推进和大力发展。

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问题

药物创新过程中分工的研究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3]在《对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中提出了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产业分工,是个人间分工与企业间分工的宏观表现。当前,新医改提出的医药科技引导政策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分工进程。国内药物创新活动的加强,促进了药物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出现,进而为药物上市前研究产业链出现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医药创新系统性问题、协调合作和研发产业链构建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思路和成果与新医改政策目标相一致。金泉源等[4]认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阮梅花等[5]认为,医药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机构、相关行业中的利益集团与行业中每个人、每个团队和组织加强合作。郭宗儒[6]提出了药物研发中的模拟创新,即研制药物的作用靶标是已知的,由于首创性药物未必充分优化,为模拟创新留有研发的空间,为上市前产业分工提供了思路。解育静[7]提到国内创新药物的来源地有3个方面,科研单位与制药企业合作,由制药企业出资,科研单位研究,共同报批新药。张晓兰[8]认为,我国新药研发需经历“三重门”,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思路。蒋毅等[9]认为,我国应加强政府监管的规范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任正华等[10]探讨了专业化分工对于创新药物研发的意义,并提出了以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区域医药研发分工水平和收益不同区域医药研发分工水平的深入发展,是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方向相一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为了保证全国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实行计划手段,一方面压低原辅料价格,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西部低廉的原辅料流向东部,导致了区域经济的收益分配不合理。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了东西部的产业分工,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的中西部市场主体主要提供原辅料,而东部的分工主体则主要侧重于技术研发与最终产品提供,这使得医药制造业分工主体在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虽然近年来政府提出发展中西部、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等宏观经济政策,但业已形成的医药制造业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不同的局面,使得东西区域药物创新水平迥异。基于新医改背景,实现药物上市前研发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由药物研发专业程度较高的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是减少东西部药物创新水平差异的有效举措。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国际医药创新分工,各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节约成本,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国际化。近年来,一种新药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至12亿美元,为降低成本,许多欧美制药企业纷纷把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部分剥离出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资企业首选地之一。据专家介绍,一方面,中国拥有大批高素质且工资低的科研人员,一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内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每年薪水大约为8000~10000美元,不及美国的1/4;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和其他配套设施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中国的药品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一半。因此,国际制药巨头们都将新药研发的非核心部分交予我国外包研发组织或制药企业来完成,真正核心业务仍集中在自己企业内部完成。要扭转我国制药企业在研发产业链上的被动局面,积极促进我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产业发展,为我国药物创新活动添加活力。我国药物研发分工协作体系薄弱我国医药研发分工协作体系薄弱,主要表现为医药制造业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不足,以及支撑医药产业创新的创新服务体系薄弱。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医药研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缺乏不顾内部资源与要素禀赋优势,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与技术相匹配的分工协作体系,使得医药研发产业重大药物创新领域难以取得突破;二是外资企业以合作或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大陆地区,形成其内部固定的分工协作的上下游外资企业。虽然可使得被引进的外资企业在当地快速进入正常运作状态,但是其分工协作体系对当地企业而言相对封闭,对我国当地的企业医药创新活动关联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目前我国支撑医药产业创新的创新促进体系薄弱。医药产业创新促进体系是由促进产业创新的要素交易平台、创新中介服务系统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等构成。产业创新促进体系是产业分工深化的产物,由于产业分工发展较为深入,这一体系将对产业创新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虽然新医改提出科技创新的政策目标,但我国药物研发产业创新体系作为产业创新分工的组成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资本要素、人力资本等的创新要素市场效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研发产业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医药企业要充分抓住新医改政策的机遇,加强企业间药物研发的分工与协作。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7

关键词: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专业调研;专业改革

中药专业系淄博职业学院2008年新上专业,为准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本院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明确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明确专业服务面向;通过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依据;掌握相关企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服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行业背景

高职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为中药行业,涵盖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种植、鉴定及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大国。其中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1]。中药行业也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在整个医药行业内部,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2]。《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出台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3]。

山东省是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的医药大省,中药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

二、调研基本思路、方法及内容

为使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企业、医院等单位沟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提出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调研方式选择集体走访、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查阅文献等方式;调研范围主要选择本地区及国内知名的中药企业、各级医院、药品销售单位等;调研对象包括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医院的药师、药剂科主任,医药药品销售单位的销售人员、销售经理以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等。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结构现状;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前景分析、衍生出的新岗位及新专业;企业对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及建议;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三、调研结果及专业建设建议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组建以中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及时把握行业需求及变化,以此为出发点确立和动态调整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智能型的第一线工作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技能培养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中药生产、销售、服务第一线从事中药生产、服务、销售、用药咨询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目前,淄博职业学院正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课程设置仍以学科课程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在中药专业专业调研、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共同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协作需求,通过师生合作、校企合作提炼共性,优化中药专业的专业设置。山东为医药大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和医院药房的剥离,本校中药专业学生在药店、医药公司等销售、使用领域就业会逐年上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要求提高,我们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规定,结合行业新的岗位设置方案,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三)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

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发中药专业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教案、授课演示文稿、在线学习课件、实习案例、习题集、参考书等),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2009年中药专业建设团队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现代中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实训教材,将原有若干科目(中药调剂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实训的课程。下一步课程开发亦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应按照中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院中药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个。就现有实训基地情况,结合专业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校内实训室功能尚不完善,我们拟以原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初步方案有:(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药店、模拟中药房等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形成职业岗位环境的初步印象。(2)加快校内药用植物园“百草园”建设,由学生社团管理,作为补充常见植物药材的来源鉴定的辅助教学手段,同时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社团生活。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看现有实训基地多为和药学专业共享,下一步拟根据专业调研情况进一步拓宽中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拓优秀本地企业淄博天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山东鼎立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瑞阳制药等成为本专业的签约实训基地。

(五)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学校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联系有条件的中药生产企业、药品经营单位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结合专业调研结果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更新中药专业相关职业能力课程授课方法,在打好职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拓展能力。

1.在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假日俱乐部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或药材市场见习,作为学习职业能力课和拓展课程的前提,每位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药店见习3次。通过认识见习,让学生对天然药物有一个感性认识,对社会药店岗位有个初步印象。

2.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重构课堂,进一步实现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重构课堂,安排在专业实训室、标本室、“百草园”、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如利用模拟中药房等实训场所,制订“天然药物鉴定综合训练”等的教学方案;利用模拟药店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场所,以药品零售服务和中药房药学服务两个岗位的职业活动为导向,制定天然药物药学服务咨询的教学方案等,达到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水平。

3.以提升职业岗位素质为导向,充实理论教学内容,使理论服务于实践。一切以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出现,灵活穿插课堂互动、知识链接、实例解析、知识拓展等栏目。并且,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并用,在各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专题讨论或调研,如“药材质量的调查研究”、“人参的市场调查”、“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提升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进一步开发为职业拓展能力。

(七)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中除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程外,还应开发对学生进行中药学职业素养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开设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进一步健全系内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兼职的就业指导员。加强对系内就业指导QQ群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地、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三是提供就业渠道。进一步健全校企挂钩或校企结合的机制,在原有药学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适合中药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

四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参考文献:

[1]郭治昕,赵利斌,蒋建兰,等.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中草药,2003,34(2):97-100.

[2]顾海,雷婷.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分析[J].上海医药,2004,9(9):32-35.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8

现代化的厂房与美丽的花园相互交融、相伴而生。11年间,天士力由一个高科技产品奠基立业,拓展为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制药业为中心,(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涵盖科研、种植、生产、营销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其现代中药城,在“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的企业理念下,在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路中,蓬勃发展,日益强盛,成为了天津北部城区一个庞大的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一个别具一格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示范企业、国家(天津第一家)工业旅游示范企业、天津市绿化先进单位、天津市花园式单位,通过了国际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认证。

天士力现代中药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滴丸剂型生产基地。也是一座绿色的现代中药城,全城占地面积783亩(5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3000平方米,各类园林绿化面积21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0.2%,绿化覆盖面积172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3%。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以人文为特色,具备现代特点的“文化园”和“产业园”。

在建设之初,天士力人就确定了“绿色、人文、科技、现代”和谐建设基调,把品牌建设、营销模式与绿化工作有机结合,使绿化、美化成为企业发展、品牌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他们按照“合理密度、经典规划、留有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集团党委集体严把设计关,亲自审定设计方案,成立了绿化管理委员会,一把手亲自抓。集团财务中心制定了相关的财务预算制度,专项资金与管理到位。保证了厂区建筑建设与绿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多年来,总共投入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的资金达到2210万元。每年投入绿化、景观380万元,使企业绿化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天士力集团秉承“创造健康、人类共享”的企业使命,倡导企业员工融入植绿、护绿、爱绿、赏绿之中,现已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每年集团组织全员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植树16000多棵,集团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种植纪念树。形成了天士力的“名人名树园”,一棵树一个故事、一段情谊、一种文化,成为天士力绿色企业文化的见证。

绿化工作,既要靠投入,更要靠科技。在天津市绿委的指导下,集团公司引进竞争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坚持科学规划,走专业型、生态型、科技节约型的养绿路子。聘请了园林专家做技术顾问,引进专业园林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专业养护队进行管理。目前,专业绿化管理队伍达到了4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0余名。引进种植了珍稀品种,花木成活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96%以上。浇灌全部采用企业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同时储备和利用天然雨水,效能明显。如今的绿化美化工作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日常化管理,建立了《绿化监督操作规程》等各种绿化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和制度,从绿化管理委员会,到物业管理公司、养护队,层层抓落实,定期考核与评比,顺利通过了国际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标准认证。

具有中华民族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天士力现代中药城,以时代广场展开双臂迎接您,110米长,落差18米,气势恢宏的天东紫瀑,与高耸入云的天人合一医药之光标志性高塔,在灿烂的阳光下相互映照,天士力现代交流展示中心雄坐其后,小桥流水,蜿蜒其间,绿树环绕,绿草盈盈,奏响了文化园交响乐章的序曲。

药用生态植物园,上千种药用植物,以其鲜活的野生状态集于一园,它们高低错落,相映成景,奇香阵阵。在这里,春可观花、夏可赏叶、秋可尝果、冬日也有常绿植物相伴。漫步其中,就会发现各种名树、古树点缀其中。大型的常青针叶松、龙爪枣、银杏、朝鲜槐、白皮松、大叶女贞、流苏、合欢、杂交马褂木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品种。其盛景不由使人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

“神农尝百草”是药用生态植物园中的文化景观。这位踏遍崇山峻岭的神农,相传曾尝过上万种草药,经过“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生命历险后,才有了我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美丽传说,也构成了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药防病治病昌盛不衰的历史见证,也是天士力人为祖国医药事业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文化源泉和奋斗动力。

“虽由人做、宛如天开”的百草园,是文化园绿化特色中的又一杰作。精心营造出园中四季常青、鱼翔潜底、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这里珍藏着从全国各地收集的160多种奇珍异草,以药用植物为最,(丹参、三七、冰片、三药槟榔、酒瓶兰、薄荷、商陆、百合等)其中丹参、三七就是复方丹参滴丸的主要原料。

天士力文化墙,起“天字门”,经“士字墙”,到“力字门”,展现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医药文化、中医药经典,世人敬仰的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华神医尽在其中,把文化园和产业园连在了一起。淡淡的药香味,是产业园迎接您的见面礼。

归心坛是产业园的绿色主体,这个极具标志性的人文建筑,见证了天士力的成长过程。实为陆地,虚为海洋的球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象征着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凭栏俯望,花坛是一本打开的书,绿色植物就是文字和诗行。这看似自然散落着的点点绿色,就是天士力主打药品剂型小滴丸的象征。形似意似,寓意其中。

天井花园是专为生产一线员工设计建设的深藏不露的秘密花园,按照生产区特殊的要求,对药剂生产有影响的开花植物被拒之门外。在这个花卉种植,灌木、草坪的天然绿色唱起了主角,只有身穿工装的生产工人才能享受。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9

关键词:新医改;医药物流;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引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泛,地域之间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导致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医药物流业较为落后,因此本文就新医改背景下对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一、医药物流业概述

所谓医药物流业顾名思义也属于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物流技术和管理在整个医药流通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式,通过医药物流业实现了对医药的实物运转形式和方式,从而实现了医药的消费地和产品地的有效流通。现阶段,我国医药物流业包括了对整个配送中心、资源管理以及制度、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通过在研究发现表明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受到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缺乏专业化人员,因此无法满足国家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模式[1]。

二、我国新医改相关政策研究

自从2009年起,我国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医改革,通过这种方法对整个药品的供应和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加有利于实现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医改革还提出了几项具有政策性指导意义的方针,这样能够将人才发展战略纳入到新医改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发展规划如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要搭理发展现代物流行业,因此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一整套物流业发展的综合管理机制,并且出台了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提出了我国物流业应该以信息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实现医药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在童年的3月17日,中央政府就颁发了相关意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体系,简称新医改,并且将这种理念和管理体系作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依据。

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业的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医药物流业技术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医药物流业属于一种新型的物流行业,其起步较晚,因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而言,有很多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较低,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进行操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医药物流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医药物流业的实际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医药物流业技术人员都是从物流行业直接转移,对于整个医药的相关知识匮乏,严重影响了医药物流业的整体质量。

(二)医药物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药物流业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关的日常管理监督制度不到位,很多医药企业并没有对医药运输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严重忽视了整个药品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无法满足医药运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医药企业忽视了整个医药产品的责任问责制度,对于实际运输工作并没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因此无法满足整个医药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医药物流业管理模式单一

对于整个医药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其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忽视了整个医药物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医药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整个医药物流业运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促进医药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人力资源作为整个医药物流业的利润源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效果。这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相关医药物流业管理人员要多学习、不断学习课本知识和网络知识,将二者能够有机融入,并且在实际操作和检查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企业要对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培训,在其上岗之前都需要经历必要的培训和管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整个医药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物流基本管理理念能够与医药行业二者有机结合[2]。

(二)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

传统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新医改背景下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医药物流业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化发展策略,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与当地政府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真正将日常设备、操作流程以及相关设备管理到位,防止其出现任何不合格事件,进一步强化责任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整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够在优化整个医药物流改革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医药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做好整个医药物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健全医药物流管理制度、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以及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等策略,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业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篇10

1调研指导思想和调研方法

1.1调研指导思想

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统一组织,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该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以职业为导向,紧扣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的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活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遵循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开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调研工作。

1.2调研方法

组织熟悉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认真学习文件,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突出就业单位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展开调研工作。

1.2.1查阅资料

从国家和河南省各政府机构通过网站和媒体公布的各项数据中了解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获取关于人才需求的数据。通过各院校网站及中国知网、方正等专业性强的网络数据库广泛查阅国内各大专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本省内兄弟院校专业开设的课程、教学特色及就业等状况。从各企业在其官方网站或媒体等渠道的信息中了解各企业对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

1.2.2发放调研表

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等学生可能就业的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利用暑期及在医院等单位实践的机会要求教师进行深入调查。

1.2.3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往届毕业生座谈

利用南阳的医药资源优势和本校教师、毕业生的社会关系,邀请了各级医药行业骨干、往届毕业生,深入座谈,了解企业用人状况和学生在工作技能上的欠缺。

2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

2.1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年以来,尽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我国医药产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城镇化给医药零售商业企业代来新的竞争和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阐述,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20亿元,较去年增长20.4%。2012年全国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总值1.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

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作为中原大省的河南省,在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1-9月份,河南省医药制造产业产值位于全国第3位,总体规模为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的两倍。河南的中药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总量优势明显。2012年河南省和山东省并列医药销售中资金利润率排名第一名。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500强中河南省有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名列其中。这些数据无一不彰显出作为有着深厚积淀的医药大省,河南省所具有的实力。为了推进行业快速发展,河南省于2012年3月7日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鼓励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的状况,为河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数字,2013年河南省医药行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全省中西药品类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市巧用“医圣牌”,利用得天独厚的伏牛山中药材资源优势,联办生产、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加速了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构建起了南阳中医药诊疗、科研、学、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医药产业已成为南阳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根据南阳市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14年前两个月,南阳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8.4%,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2.7%,“天然药库”正逐渐变为“中华药都”。南阳市有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近30亿元,保健品企业19家,产值15亿元。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有序发展期,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2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交叉跨越医药、经营管理两个领域,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经营管理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成了行业急需。调查数据显示,现有药品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4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了21%和25%,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是6%;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49%,管理类专业毕业人员约占10%,而具有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背景人员寥寥无几。

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医药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20万。目前河南地区高职院校的年培养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有着非常深厚的行业基础和紧迫的市场需求。

3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3.1人才缺口较大

国内高职院校招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较多。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物流方向)、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子项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等等数十家。但外省院校学生一般较少到本省工作,而省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和招生规模较小。根据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提供的信息,2014年河南省内有郑州华信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化工职业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我校共八所院校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2014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0、70、55、54、70、40、90、58,共计487人。从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来看,省内开设院校较少,整体招生规模不大。

3.2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足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较少,使得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开设之余本专业课程占比较少,从而使一些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急需的课程未能开出。全国范围内存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不实用,缺少高质量的医药推销技巧、谈判、电子商务等专业教材。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理论讲述与案例教学结合的模式,学生营销实践技能的训练时间少,专业实训场所建设有待完善,缺少药品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零售药房和物流实训内容。

3.3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包括医学基础课程、药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在内的专任教师主要是学院科班出身,所学知识及长期的教学工作都与医药市场和患者实际用药情况有一定距离,大多缺乏一定的药品经营与管理实战经验,对目前药品市场不够了解,所教知识也与市场有一定脱节。如在药学专业课程中的经典药物,事实上,目前医药市场中经典药物偏少,多数为结构经过改进,功效有所改善的品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及新进教师比例增大,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业务面有待拓宽。

4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1改革目标

围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教学做”合一。

4.2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2.1准确定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议以经管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经营管理”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6:4的比例。重在知识的集成、能力的复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配置,探索医、药、管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医学院校综合优势。

4.2.2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与技能大赛、执业资格考证、专业技能鉴定、综合素质提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外语等考试以社会考试取代课程考试。组织学生参加西药药剂员、医药购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纳入课程体系,为顺利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3重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尽快建立模拟药房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和医药物流实训室,训练学生将经营管理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根据生源的就业方向和各专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建设立足南阳辐射全省周边地区的校院合作基地。学校和企业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