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08

制药工程特色篇1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1(a)-0128-04

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经过近18年建设,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显示出盎然生机[1]。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将药学与工程学连接的桥梁,不仅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药学知识,还要具备工程化应用能力[2]。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兼顾药学和工程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各种高校的背景不同,学科强弱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制药工程专业强弱优势差异显著[3-5]。如理工类高校化工学科强,在工程实战能力培养上具有优势,但药学较弱;相反,药学类和生物类高校,在基础学科和药学方面较强,但工程能力较弱[6-8]。为了形成一致的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委托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方面做出了规定[9]。这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为了适合社会的发展和个性化人才需求增强的趋势,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要不同的特色,才能够在社会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10]。为此,我们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基本框架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多年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其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涵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各课程可按功能区块划分,基础课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块:化学基础、药学基础和工程学基础;专业课可分为两个功能区块:药学和工程学专业课;实践课则可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块: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设计实验和生产实践。以上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般课程体系[11-12],与国外的制药工程课程设置基本一致[13]。但是为了彰显特色,我们在功能区块中增加了特色课程模块。见图1。基础课的特色区块包括世界性课程和讨论性课程;专业课的特色区块包括前沿性和研究性课程;实践课的特色区块包括创新实践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使我校的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有别于其他高校,更有利于突出学生培养的优势。

2特色课程目标和内容

2.1世界性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开展世界性课程,目的是将我校本专业课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4-15]。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16]。我们同时开设了双语教学、全英教学和世界名企讲座。所谓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版的教材和讲义,但课堂讲学时仍采用中文讲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世界文化,而利用母语能较快地领会知识的重点,便于快速地学习,实现速度与知识双赢。我们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等专业基础性课程。双语教学因其知识难点较多,比较适合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双语教学难免受到母语的影响,对于外语听说能力没有帮助,而全英教学,即采用英文版的教材和讲义,课堂讲学时也用英文讲解,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听、说能力。我们开设了有机化学全英教学和计算机类课程的全英教学,适合于基础课程的教学。世界名企讲座则采用全英授课方式,邀请世界著名的制药企业或化工企业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听、读、写作专业知识,还要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增强互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目前我们专门开设了“道达尔”世界名企讲座课程,邀请了世界500强企业如道达尔公司、巴斯夫公司、宝洁公司、陶氏化学等,围绕化学化工和制药的安全性开展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

2.2讨论性课程

该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结合目前国际上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如生命健康、能源危机、经济问题等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认识到本专业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和兴趣。专题研讨课则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结合专业领域探讨本专业不同方面的热点和研究进展,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一些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2.3研究性课程

随着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制药工程学科也在随之发展,所以课程设置要迎合学科发展[17]。研究性课程就是将各先进的科研方向和成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紧跟w科发展的步伐。我们为此设置了学科前沿讲座,邀请各领域的尖端科学家主讲,效果显著。该课程包括10个左右的讲座,围绕药物开发趋势、天然药物的分离技术、新型药物的制备技术、催化剂的研究应用、绿色化学品的生产工艺、碳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等展示学科前沿。

2.4创新实践课程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显得尤其重要[18]。但是传统实践需要学生现场操作,具有时空局限性,而我们采用了创新实践课程,即利用先进技术仿真模拟和工程设计。采用仿真技术[19],学生如入实景,可随时操控,突破了时空限制,其实践技能得到大幅度拓展。

2.5创业教育课程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就业领域如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等岗位饱和度增大,出现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20]。这就迫使学校教育要迎合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做必要的调整。目前新兴市场如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药品服务等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自主创业成为突破传统就业领域的新的潮流[21]。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新兴市场的变化,并能够自主创业,我们开设了“产业模式与创业”课程。该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产业结构、市场营销、事业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及时把握行业和市场变化,引导学生突破单纯的就业途径,更好地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3特色课程教学方法

上述特色课程因属于不同的功能区块,需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上采用相匹配的方法,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采用了层次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和精英化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3.1层次化教学

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学生由思想尚未成熟的新生逐渐升级到具有独立见解、知识丰富的毕业生,其间经历了多个层次的飞跃[22]。在尚未接触到专业课时,即在大学一年级,设置世界性课程、新生研讨课,学生不局限于专业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拓宽思维,利用学科交叉实现创新。在大学二、三年级,学生逐渐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则可穿插设置学科前沿讲座、专题研讨课以及创新实践课程,丰富和深化专业知识。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比较关注就业和创新,此时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更为合适。

3.2小班化教学

随着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加强,同年级学生逐渐分化为不同目标群。可分为计划就业群、计划出国深造群、计划读研群[23]。因此自大学二年级开始,可根据学生的目标分小班教学。对于毕业即就业的分为一个班级,强化创业教育,即将该课程时数增加;而对于继续深造的分为另一班级,强化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

3.3精英化教学

为了让学生步入社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与国外认证机构联合,学生通过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可获得国际认可,实现跨国互认。另外,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教学,通过学分互认,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立了“创新班”,其目标就是继续深造。通过以上三种精英化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3.4个性化教学

对于大多数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统一的集体教学模式,但研究性课程和创新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提出研究性、设计性方案,并能够实施获得创新性成果,因此采用集体的教学方法则不能实现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提高[2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研究设计的内容、策略和方法要因人而异,适合学生自身兴趣和能力。我们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方法,即实行导师指导制,由指导教师对其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兴趣和能力的评估,然后提出可选择性的研究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并由指导教师评价。这种个性化教学,可使每位学生在研究性和创新实践课程学习中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其创新能力。

3.5动态教学

大多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均有设定的教学时数、固定的场所及相应的考试题目,但是对于创业教育课程则不同,不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学会创业,也没有一种即时评价的方法和固定的考试题目[25]。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获得启迪,再通过探索逐渐形成创业的思路,并最终获得实施才能够达到目的。因此需要一种无时间、场所固定的动态指导方式。我们采用了这种动态教学方式进行创业课程教学,由学生提出创业思路和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对其整个过程进行跟踪。不以创业成功与否,而以创业过程作为评价依据。这样教会学生的是创业方法,而不一定是结果。

4特色课程教学评价

由于特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不能单纯采用一种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情况。为了客观评价特色课程教学效果,我们针对不同特色课程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每一门课程包含了3种评测方式和三方面内容。测评方式包括卷面测试、平时表现和问卷调查,测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评价。其测试内容见表1。

经过近3年特色课程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综合运用程度和创新能力有大幅提升,“创新班”98%的学生均取得各门“良好”以上成绩。计划就业班和计划深造班分别在相应的特色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90%取得了“良好”以上成绩。表明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5Y论

在符合国家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立,并分层次、分班级和精英化培育,并采用个体化和动态教学,成就了本专业特色。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国际化水平、研究设计水平、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这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因此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对工程专业特色化教学有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华,胡国勤,梁政勇,等.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4):24-26.

[2]颜雪明,肖新明,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3]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实践与发展[J].药学教育,2011,27(4):26-28.

[4]张兰,尹艳丽,胡元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思索[J].知识窗:教师版,2016(1):70-71.

[5]金坚,许正宏,邱丽颖.改革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2009,6(34):102-104.

[6]高志刚,王世盛,宋其玲,等.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6,32(1):18-21.

[7]骆健美,罗学刚,郭艳,等.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总结[J].药学教育,2012,28(5):17-20.

[8]张振凌,蔡宝昌.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特色与发展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672-1673.

[9]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5.12.

[10]韩永萍,葛喜珍,刘红梅,等.产业导向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J].药学教育,2014,30(2):10-12.

[11]姚日生,张洪斌,徐红梅,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3):39-41.

[12]江汉美,叶代望,张锐,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7-118.

[13]HarryH,HelenB.Learningoutcomesandprogram-levelevaluationinafour-yearundergraduatepharmacycurriculum[J].amJpharmeduc,2007,71(5):90.

[14]王宪龄,田圣志,曹明卓,等.高等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222.

[15]wangn,Lim,Xue-GangLuoXG,etal.Discussionontheteachingmethodsof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education[J].Creativeeducation,2012,3(S):80-82.

[16]Firoza,RashidS,RogerLB,etal.engineeringeducationin21stcentury[C].aipConferenceproceeding1754,020002(2016),18-20December2015,Dhaka,Bangladesh.

[17]余剑辉,刘昭文,吴龙火.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67-68.

[18]赵宏,张宇,刘凤华,等.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1,27(6):37-38,62.

[19]崔英贤,陈新梅,林桂涛,等.Gmp模拟车间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药学研究,2016,35(9):553-555.

[20]吕征,王志鹏,苏娜娜,等.大学生校园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19):229-230.

[21]刘颖.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下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J].太教育,2016(7):253-254.

[22]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23]白娟,王京芳.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调查[J].大学教育,2014(6):107-109.

[24]SehooleC,RizviF.internationalisationofhighereducation:globalchallenges,regionalimpactsandnationalresponses[J].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2012,3(1):1-15.

制药工程特色篇2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4-02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

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制药工程特色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制药广西发展

广西正在着力发展以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抓住西部大开发、东盟贸易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等历史性机遇,提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民族医药、保健医药,加快发展生物制品和化学药,积极研发特色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广西将大力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这些将促进广西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生物工程专业迫在眉睫。生物工程专业要想在广西发展,需要根据广西的区域优势,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进行探索。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一支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的教师队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广西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2008年8月,引进了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结合原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筹建了生物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学术梯队。由于是新专业,又和学校的主要专业方向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同行业内的竞争和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教学运作都需加强。需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教学团队,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需要得到学校和领导的大力支持,积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创造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将专业特色和广西区尤其是桂林地区的制药行业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企合作模式;依托生命科学,保持生物医药技术,在广西形成生物产业链深加工优势,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借此提升我校在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区域特色。

其次,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生物工程专业涉及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工艺及生物制药、环境治理等方面,主要解决工程菌的筛选、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发酵工艺的设计和过程控制以及基因工程在发酵、化工、制药、环境生物治理等方面的应用问题,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在新产品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广西的区域特色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将生物工程专业设置为生物制药方向。生物制药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生产药品的行业。目前,生物制药已成为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为了建设好生物制药专业,将从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实训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四大基础课程上好,突出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并为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打下基础;同时紧紧抓住制药行业的特点,将药剂学、药理学、制药工程、药品质量管理、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管理等与药品相关的主要课程开设,重点抓好制药方向的课程建设,抓好药品相关课程的实验课、实训课。将生物工程的课程和制药方向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新的生物制药的专业,而不是将传统生物工程专业和制药专业简单组合,摸索建立一套适合生物制药专业在广西发展的教学模式。

再次,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目标系统。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强调“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重理论、轻技能。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必须要持续创新。只有抓住了教学改革这个根本和核心,才能建立高等教育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才能使大学生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目前,德国部分学校采用“应用研究,项目开发与教学”模式,向社会提供一种在工作实践中“能独立应用科学方法的,面向应用的教育”。它的教学模式是针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特色。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生源上,以广西籍生源为主,综合素质和就业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教师队伍建设上,由于是新成立的专业,教师层次高,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具有博士学历,但是团队精神还需培育,缺少文化建设;在影响力方面,和全国名牌大学相比,知名度欠佳,外界对我们了解不多,综合实力亟待增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呢?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目标系统。注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传统生物工程专业理论性较强、技术难度大的特点,我们选择应用性较强、适应面比较宽的生物制药方向,学生可以在传统的生物工程领域就业外,大部分是考虑在广西尤其是桂林地区的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就业,可以从事生产、技术、质量、营销等工作,大大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重点是抓好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在广西区招生就业政策如何落实,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如何有针对性落实,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并实施。我们将积聚当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广西地区的医药行业资源优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的范围、途径、方式以及进一步深造来落实具体措施。重点抓好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方式、指导老师负责制,实习推荐制。通过各种政策、渠道和手段,确保学生以后的就业率。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广西和桂林地区生物及制药行业的区域优势,针对广西区和桂林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我们创造性将生物工程专业设置为生物制药方向,以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保证,以课程设置为特色,摸索出一套生物工程专业制药方向在广西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树人.努力发展我区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J].木薯精细化工,2000,(3):33-35

[2]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李桂银,周治德.科学地发展高职教育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5.30-33.

[4]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制药工程特色篇4

一、县情概况

位于省中部,全县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个县直场,人口45万。县城面积达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5万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去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为96.47%,财政资助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抚对象15582人全部参加新农合,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60%,统筹基金使用率78%。农民可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一次报帐率达到95%以上。从近年全县医疗服务情况来看,群众健康需求呈现高增长的态势。

二、医院概况

县中医院位于县城大园北路,占地面积25亩,现有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近900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约3000万元。全院共有职工312人,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93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共18人),40岁以下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52%。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急诊科、内科、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肛肠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康复科(针灸、推拿、理疗、疼痛科)等临床一级科室,设置有检验科、放射科、功能科等医疗辅助科室。拥有西门子螺旋Ct、CR、西门子四维彩超、体外震波碎石机、德国弹道碎石机、汽化电切机、德国狼牌腹腔镜等先进设备。多年来,业务收入在全省县级中医院名列前矛,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10年1—12月份诊疗总人次176519人次,同比增长18076人次,其中门急诊量167341人次,收治住院病人数为9442人次,住院手术病人2210人次;全院业务总收入达4377万元,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今年1-10月份全年业务收入达5110万元,预计全年业务收入可达6000万元。

三、特色中医院建设情况

根据省卫生厅的布署和安排,结合医院实际,我们开展了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并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粹精神、更新服务观念、完善规章制度”为主题,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工作的发展,多次专题研究中医院的发展工作,拿出黄金地段(原汽车站)用于我院建设医疗综合大楼,并通过立项规划,要求把我院的医疗综合大楼建成全县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和标志工程。医院高度重视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由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分成十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组长和责任人,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了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创建工作层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院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抓,医务科组织协调,各工作小组、各科室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集中精力,稳步推进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营造了全院“人人参与,事事关心”的氛围。

2、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医院以中医为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年度创建计划,并将规划和计划具体为院、科、个人三级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严格实行奖惩考核。形成了全院上下做中医人、说中医话、干中医事的良好氛围。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中医药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

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中医药人才是关键,中医药队伍是前提。我们从配备和充实中医药人员入手,通过人才选拔、引进和培养三驾马车并举的办法,不断优化医院的卫技人员结构。5位院班子成员中有4位班子成员懂中医、讲中医、用中医。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等主要临床职能科室干部和急诊科、内科、骨科、五官科、针灸康复科科主任均选拔中医药专业人员担任。全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临床科室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均达到60%以上。医院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达100%,为实施医院中医医、教、研强院兴院战略,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医院按照中医基本技能的要求,把辨证施治作为临床诊疗技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制定了临床科室常见病治疗的一系列常规和工作路径,各临床科室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目前,医院配置了中药煎药机、中药熏蒸床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设备20余台,开展了肝病、脾胃病、骨伤等中医诊疗技术30余项,采用针刺、艾灸、敷贴等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62种。全院辨证论治优良率达96%,住院病人中医治疗率达51%,门诊病人中医治疗率达65%,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数比达10.1%,门诊中药处方占总处方比达30%,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达30.5%,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达92%,急诊中医证候诊断准确率达98%。

5、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品牌重点专科。

我们按照医院的发展战略和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大力实施了名院、名科、名医创建工程,不断提升医院的专科品牌。制定了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了重点专科常见病、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大力开展重点专科医、教、研活动,定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不断优化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有3人被省卫生厅选拨为省中青年名中医培养人。五官科被省卫生厅授牌为“省中医五官医疗中心”,骨伤科为“省中医院特色科室”建设科室,针灸康复科正在申报省级重点专科,肛肠科为我院重点专科。

6、健全中药药事制度,规范中药药事管理。

认真进行了中药房达标创建工作,设置了120m2的中药饮片库房、130m2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室、20m2的中成药库房、20m2的周转库和与医院业务相适应的中药煎药室。实行了中药剂科主任主管中药师任职资格、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主管中药师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中药师任职资格。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了中药饮片验收制度、中药处方规范、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中药煎药操作规范、中药煎药质控程序、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等管理规范,中药处方审核和调剂复核率达100%,每剂重量误差在±5%以内。

7、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实施辨证施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文件精神,以《中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为指导,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有计划组织实施、督查、整改,积极开展辩证施护工作。从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中医特色护理及持续改正等六个方面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辩证施护工作中,病区实有床位与在岗护士人数已达1:0.41,各科护士能熟练掌握本科室开展的3个病种以上常见病的中医护理技术常规,2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8、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彰显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院注重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贯穿到整个医疗活动中,形成医院中医人誓词,凝炼院训,明确宗旨,树立理念,标志院徽,制作院歌,确立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融入医院环境形象。在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在医院庭院显著位置,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体现医院中医药特色的文化亭。在医院种植了银杏、杜仲等名贵中药材,每颗树都建立了名片,在各病区和门诊部设置了中医知识篇、名医传记篇、医德仁术篇、中药知识篇、养身知识篇等不同专题的中医药文化走廊。

9、应用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防病治病。

制药工程特色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中药炮制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入学准备去考研,大三开始找工作,司空见惯。“考大学难,找工作更难”似乎成为大学生的共识。由于前些年生物技术热,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产业,造成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为解决这一难题,枣庄学院生命科学自2006年开设制药方向选修课,使学生能够对药学知识有个基本的了解,增加就业的机会。其中中药炮制学是制药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一项中药制药技术。传统的炮制技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流传至今,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需要不断地继承、发扬。实验教学是中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能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方向课程,既要体现中药炮制的传统特色,更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药炮制结合起来。作为地方院校,在实验过程中要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我校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1浓缩传统实验内容

中药炮制常见的方法主要包括炒法、炙法以及蒸煮法等,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侧重于该方面的训练,通过传统炮制实验可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这部分内容约占实验课总学时的50%。除传统的中药炮制工艺以外,中药炮制前后成分及药效的变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炮制原理的探讨、中药炮制工艺的改进等等,已成为现今中药炮制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生产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课时数是一定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方式,可适当压缩传统炮制实验的课时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比如在炒法实验中,尽量让每个学生去多炒几味药,去体会一下炒药的感觉和学会去判断炮制程度,但是现在工厂中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人工炒药方法,使用的大多是多功能炒药机,学生在实验室所学到的炒药技巧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去减少这方面的课时数,让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程度的判断方法就可以了。

2体现专业特色

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而将生物技术与中药炮制相结合相结合,不仅为生物技术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更为炮制技术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了,该方法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各种酶,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为新的活性成分或将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且中药发酵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药的活性成分。

而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微生物学》以及《发酵工程》等课程之后,可以更好地开展中药发酵的研究,将所学知识与中药炮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

3体现地方特色

作为地方院校其首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何提供智力支持呢?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实验过程中紧贴地方特色,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比如枣庄学院作为枣庄唯一的本科院校,有义务为枣庄的经济建设服务,而枣庄作为全国五大石榴产地之一,具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依据枣庄枣庄的特点,开设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即石榴皮炒炭前后鞣质含量的变化,其主要内容是将石榴酒场的废弃物石榴皮收集起来,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最佳炒炭工艺,通过测定其炒炭前后鞣质含量的变化,来探讨炮制原理。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到石榴皮的炮制工艺,为后续中药石榴皮质量标准的制定打下基础,间接为枣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4增设第二课堂

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一些中药炮制实验无法开展,而通过调查发现枣庄附近的中药企业具备该条件,通过和企业联合就解决了实验室硬件的短缺,并能使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工业化生产有个直观的认识,并能更多地接触社会,有利于下一步就业。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实验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方向选修课,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通过对传统的中药炮制实验模式进行改革,浓缩传统炮制技术的实验学时,将生物技术应用到中药炮制中去,结合本地特色,加强与企业联合,必将使学生的就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制药工程特色篇6

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和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后,该区又积极行动,全面启动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部署加快该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中医药强区的各项保障机制

(一)召开建设中医药强区大会。20**年7月13日,广州市荔湾区召开建设中医药强区会议,贯彻落实**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有关领导和荔湾区五套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区长周亚东作工作报告,区委书记刘平作总结讲话。会议回顾了近年来该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面临形势和机遇,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区的工作目标,并表彰了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和中医优秀专科专病项目。

(二)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建设中医药强区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荔湾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卫生局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科技局、人事局等15个区属部门及街道有关领导为成员的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

(三)完善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完善中医管理网络,要求各医疗机构有中医工作专门管理人员,并赋予相应的职能。二是在医疗机构年终考核中,设立明确的中医工作指标,如:中医药人员比例、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量、中医药服务群众满意率等。

(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制订引进名中医政策,完善“国医馆”这一有利于发挥中医专长的平台;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中医从业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五)拓宽宣传渠道,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宣传保障。加强中医国粹观念及科普教育,借助省市公众媒体、街道科普宣传栏的影响力,建立更广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大力支持中医的发展。

(六)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对创建中医药强区经费进行总体预算,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整个建设过程总体经费预算26亿多元,其中广州国际医药港建设投入约16亿,清平中药材市场二期改造工程投入约10亿元。

二、出台政策,统筹中医药强区建设工作

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及《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区中医药工作的实际,荔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的意见》和《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方案》。

《意见》指出,建设中医药强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强区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结合区委“十一五”规划“擦亮西关传统中医药文化等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精神,以政策作为保障,以“创精(名院、名科、名医)、创优(社区卫生服务)、创特(国医馆特色)”为契机,以培养人才、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普及中医诊疗技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利用三年时间,着力推进“一个基地、两间名院、三个重点专科、四个特色专科、五个药业、六个产业链、七个示范中心、八间国医馆、九名名中医”建设。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努力挖掘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构筑有中医药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为荔湾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

三、制定措施,突出特色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

(一)深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工作。一是不断加强示范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重点推进逢源、中南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在内涵建设上下苦功,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建品牌特色专科、再创新特色。二是着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工作。将群众容易接受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贯穿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努力降低医疗成本,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医疗服务,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有机地把中医治未病的知识结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

(二)积极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一是创强区中医医院和骨伤科医院。争取用3年时间,将荔湾区中医医院建设成人才梯队合理、专科特色突出、中医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善、技术水平较高的广州市名中医医院;将骨伤科医院建设成为二级专科医院,力争在全市区级专科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创精专科专病。着力打造好区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区骨伤科医院脊柱病专科及区人民医院中医传统康复专科3个重点专科。加快区中医院肿瘤专科等4个特色专科建设,通过制定规划,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及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快名科发展。三是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抓好重点人才培训工作。遴选优秀中青年的中医技术骨干,通过良好的机制培养新一代名中医和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医人才梯队。

(三)加快国医馆系列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国医馆系列在中医药强区中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国医馆管理和新规划国医馆的筹备工作;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和优势,满足社区群众对中医药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制药工程特色篇7

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宜城市”建设目标,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回)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回族医药特色和优势,推进我市中医药、回族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一步加快;回医药文献整理有新进展,临床应用有新突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得到提高。

2、具体目标(依据:《发展规划》)

(1)到2015年,*市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病床数0.49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人员0.5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0%。

(2)*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3)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达到100%,95%的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总量中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10%。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

1.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持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有力时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快各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加强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及人才培养,使其成为本地区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基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并逐步完成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加强乡镇公立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

2.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对口帮扶,实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实现双向转诊。将部分市辖区政府、企业举办的一级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实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具有中医药、回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养生、食疗方法。

3、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针对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全面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1.打造名院。扩大市中医院发展规模,完成市中医院保健康复中心扩建工程。加快市中医院科研平台和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坚持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就医环境舒适化,医疗水平一流化,医疗服务星级化,建成与首府城市地位相匹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中医医院,成为我市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

2.建设名科。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标准,认真组织实施部级重点专科建设和部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申报自治区第二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基本条件,扩大专科规模,促进中医科研、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重点专科(专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协作的作用,使专科(专病)建设成为带动医院业务发展的龙头和中医科研的创新点。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全区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

3.培养名医。继续开展全国第四批和自治区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跟师研修、学习,建立中医药高级人才后备队伍。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配继承人跟师学习。开展名老中医绝招绝技传承工作,为确有专长的名老中医举办绝招绝技传承培训班。

(三)建设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依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临床技术骨干、中医专科(专病)骨干和中医系统管理人员。开展对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学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市针灸学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使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贯彻落实国家《乡村医生(西医)中医药指示与技能培训大纲》,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制定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引进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医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院文化,为病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升中医医院的形象。

(五)加快中医药科研工作步伐

市、县级中医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重点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的研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多学科协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综合医院加强中医科建设,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在市、县中医院设立中医药文化展室和文化长廊,以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借助各种先进科技传播手段,宣传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增加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发挥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的主导作用,联合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巩固、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扩大我市与国内外多方面、多形式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七)支持回族医药卫生工作发展

进一步加强回族医药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完善回医药专科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突出回医药特色,培养回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开展回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争取成立*市回族医药研究所,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立回医科、回医门诊等回族医疗科室,配备回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回族医药特色诊疗开展服务。支持回族医疗机构和中医医院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八)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

县(市)区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应在编制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执法人员,负责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加强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加强中药炮制监督管理和中药饮片抽样检验制度,确保中药回药质量。中医药监督工作应兼顾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确保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准确、规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0年1月-2010年5月)。成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媒体及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贯彻落实(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逐步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2015年7月至12月)。全面总结第二阶段工作经验,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和经验推广,表彰先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市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院及中医药管理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落实,保证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条例》,认真落实自治区、*市委、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扶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取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人保、编办等部门研究出台保护、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制药工程特色篇8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扶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建知名中医医院,建成一批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培养一批知名中医药专家;建立起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各级综合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基础、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点、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医医院人员配备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5年内,各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建设。5年内,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进一步明确中医医院功能定位。以中央投资市、县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为契机,着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专科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科研队伍,加强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

(三)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以中医药科普宣传为引导,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实施“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部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环翠区要积极创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省级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全市创建1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2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00处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支援协作,每处中医医院至少要与2处镇卫生院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协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受群众欢迎的中医医师备案后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活动。继续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实施“三名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按照“一名中医专家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带动一所医院”的思路,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以人才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同步发展的“三名工程”。

(一)名医工程。高度重视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实施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培训和多层次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5年内,培养和引进5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至少培养5名国家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20名市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0名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4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二)名科工程。加大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投入,在全市培育并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群体。5年内,要完成2个部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任务,建设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三)名院工程。各级要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中医医院的投入。市级着重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投入,努力完成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使之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管理和服务一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院,争创全国知名中医医院。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2处部级或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四、完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逐步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解决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债务严重等问题。设立“三名工程”、“三进战略”专项资金,为期5年,用于部级、省级项目建设资金的配套和市级建设项目的奖补。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总额2832万元,其中市级1152万元,县级1680万元。具体包括:名中医药专家培养资金330万元,重点专科建设资金1882万元,创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资金60万元,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资金100万元,创建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资金260万元,中医药科普宣传经费200万元。市卫生局、财政局要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并监督落实。

(二)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经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三)大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四)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

(五)制定中医药人员鼓励政策。参照省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办法和程序,开展市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总数不超过50名,每5年评选一次。对管理期内完成年度考核和带徒目标的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给予奖励。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岗位聘用等方面,适当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

五、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成立市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制药工程特色篇9

关键词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Reformandinvestigationonthe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ofBiologicalengineeringSpecialty

wanGLihong

(CollegeofLifeScienceandengineering,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21)

abstracttechnologyofbiopharmaceuticsisanimportantpracticalsubjectinbioengineering.thispaper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biopharmaceuticaltechnologyofbiologicalengineering,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teachingmeanswereexploredfromthetheoryteachingandthepracticeteachingwassummarized.

KeywordsBiologicalengineering;technologyofbiopharmaceutics;theoryteaching;practiceteaching

生物工程技术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内大多数高校为适应形势纷纷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极大地缓解了这一现状。但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差别很大,从而出现了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难就业等系列问题。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发酵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偏向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原理、发酵工程设备、酒类及乳制品发酵工艺等方面。因此存在这一些如课程设置面窄、实验环节较少、专业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如何根据本专业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传统发酵技术、提升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特点

生物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卫生、能源工业、食品轻工、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因此我校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发展需要,将生物制药工艺学由生物工程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增加了教学课时及开设了相应的实验环节。

生物制药工艺学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下游提取分离技术、生物工程分析、基因工程和免疫学为基础,研究生物药物生产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制药生产过程优化,实现安全、经济、高效生产药物的一门学科。①课程不仅与其它基础课、专业课联系密切,更注重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

目前,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生物制药工艺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方面与制药专业及药学专业有较大的不同,主要存在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药学基础较差,对于药物特点、新药研究开发、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了解较少。因此课程不仅要注重药物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要突出生物技术在药学方面的应用和生物制药的优势。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探讨生物制药工艺学在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

2生物制药工艺教学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2.1理论教学方面

2.1.1根据专业特点,重组及补充教材内容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药学方面的基础较差,因此根据本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药学基础内容、三大生物药物的制备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工艺三部分。学生在了解了药物的研发、药理、质量控制等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色学习传统药物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然后重点了解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传统药物的改进及革新。既要体现传统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精华,更要把握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新技术、新成果。

目前,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教材很多偏向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或者注重生物药物的提取分离,对我校以发酵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由本校教师齐香君经多年教学积累编写的《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充分结合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内容设置合理、注重专业特色。因此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工艺学首选教材。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生物分离工程技术和生物领域高精尖仪器的迅速发展,生物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物药品制造工艺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材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讲授时,要善于引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方法、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抗生素一节中补充基因工程对传统菌种的组合生物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的优化等。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应根据我校生物制药方面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穿插生物药制药实例,扩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2.1.2教学方式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应用性强、操作性的学科。学生在前期的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原理、下游提取技术等基础课中已经掌握了各种工艺控制原理、代谢产物分离方法等理论,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式,学生觉得老师是重复以前的知识,抓不住重点,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能将原来所学的基础理论,具体分析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启发式和案例法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设计一些有启发性、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问题,或设计能体现教学难点重点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提问,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认真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发言,教师针对性进行点评或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病毒类疫苗生产方法的教学中,将实习时录制的某生物制品厂一种疫苗生产车间的视频或图片进行播放,展示了相关细胞种子罐、繁殖罐、工业用离心机等各种加工装置及整个加工过程,学生看完后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视频中播放的动物细胞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加工病毒类疫苗要采用这样的工艺过程?工艺的控制从哪些方面使病毒产量最大化?使学生将有关细胞培养的知识与疫苗制备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主要是在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中,结合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的典型药物生产工艺,建立案例库,在该课程部分章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四环素生产工艺”这一章节时,在教学中先通过讲解认识四环素这种药物的结构特点,然后以案例库中各个工厂具体四环素生产工艺为案例,组织学生对各种工艺进行研讨,要求学生从菌种、代谢控制、分离纯化方式以及收率、能耗、环保、安全及关键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各厂工艺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并从中自行设计最佳工艺。通过应用案例法教学方式,实现由案例具体分析到新内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药物在不同案例中具体生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改善教学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许多理论知识较枯燥乏味。如果单纯采用板书形式来讲解一些相关原理和工艺过程,不仅课堂信息量少,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学生不能形象地感知。而多媒体的引入,将有效进行重点归纳、难点释疑、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生物制药工艺实例和实验的现场图片的展示,从而产生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气氛,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色彩。②但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使用多媒体,也易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授课时注重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将板书内容与多媒体综合利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兴趣,更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2.2实践教学内容

我校的生物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要求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实践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基础、共同提高。

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就是将生物制药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环节,要求通过实践来验证各类生物药物的制造方法、工艺路线、生产条件的设计合理性。以往验证性实验偏多,学生在做完实验后仅仅只掌握了基本操作,印象不深,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校的生物制药实验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工程技术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其次,选择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生物药物制备,例如链霉素的发酵等。通过运用前期学到的种子培养、发酵控制、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等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再次,开设设计性试验,教师事先为学生拟定一些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中所用的材料、试剂、仪器、方法、步骤和预期结果等,然后组织各组学生讨论以确定实验方案,最后经指导教师审核,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各组学生上交具备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的实验报告。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为他们将来的科研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外,还应该带领学生多参观走访相关的工厂、企业,如生物制品厂、各类制药厂等等,并安排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实习,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生产观念和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效的。如重组胰岛素等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进行了解,于是参观一些制药企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3小结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工程一门重要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需要不断实践和改革,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紧密结合生物工程的最新的研究科研成果,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深化教改,勇于探索,使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满足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的需要。

基金来源:陕西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注释

①沈广志,梁启超,邹桂华,等.提高制药工艺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5):151-153.

制药工程特色篇10

关键词: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照提取物;对照图谱;一测多评

[收稿日期]2013-01-03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307002);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SZD-ew-Z-004-01)

[通信作者]果德安,研究员,tel:(021)50271516,e-mail: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开始把握中药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将推进“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纳入了新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从而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我国一直重视中药质量的标准化工作,《中国药典》每5年修订1次,每年制订1个增补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水平和相对保障了中药实用的安全和有效。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4567个品种,基本形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品、药品辅料、生物制品等门类齐全的药品标准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处方药真正获得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认可,中药往往是以保健品或者食品补充剂的角色出现在欧美市场。因此在推进我国中药国际化的进程中,中药标准引领国际需先行,通过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让中药在欧美市场以药品的形式获得国际认可。

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却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肖小河教授[1]提出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应多元化,提出在质量标准中采用生物效价检测方法;梁鑫淼教授[2]提出了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应重点发展以分离和表征技术为主的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构建具有中药特色的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毋庸置疑,这些创新的方法为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但是中药标准构建一方面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更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很多新的方法应用到标准中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与验证。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等国家官方机构都收录了多个传统草药或植物药的标准,据笔者实验室最新统计,2014年出版的美国药典37中收录有153个草药及其制剂,欧洲药典8.0中,收录有272个草药及其制剂。各国药典委员会在参考《中国药典》英文版的同时,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草药质量标准进行制订和管理。以专论(monograph)体现的思路与理念,形式和内容,不同的国家也不尽相同。奥地利国家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RudolfBauer教授与欧洲药典会中药专家委员会主席GerhardFranz博士在他们的文章中详细对比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与欧洲药典6.0的异同[3]。但应该看到标准制订的思路与理念是相通的,在基本指导思想上是可以互相借鉴与学习,以便达成共识。这些专论为我国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国际化提供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方法。

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主要包括2部分工作:基础研究与标准建立。实用的中药质量标准需要方法科学、多点控制、实用可行,只有深入地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与积累总结,才有简便而又严谨的标准,只有足够地“深入研究”才有合适地“浅出标准”。

1深入研究

中药标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进行深入地基础研究。

1.1溯本求源――中药原植物基原的研究

中药品种的基原确定是中药质量标准构建的根本。从《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的基原背景,已可看出中药品种的复杂性。考虑到历史沿革和药材资源的问题,中药多基原的情况一直存在。完善的质量标准首先要对中药优质品种进行发现和确立,尽可能的单品种、单基原,以保证所使用药材疗效的一致性。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进程也是对生物多样性选择性应用的过程。《中国药典》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将所含成分差别较大的品种按照一物一名的原则分列。如将葛根项下的野葛与粉葛分列2个项下,对于葛根素的限度进行了分别要求;将五味子因其性状和有效成分的不同列为五味子与南五味子2个品种;将漏芦分为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将川黄柏与关黄柏分开,并分别进行了定量控制等等。但是也有学者对有些品种的分列提出质疑,如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分列,以木犀草苷作为指标成分分列的依据是否充分,原植物忍冬作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给金银花市场资源可能带来的困扰等类似问题其实也存在于一些其他品种中,这就需要大量深入的基础研究后才能得出科学恰当的结论[4]。

中药基原的复杂性为药材的真伪鉴别与优劣评价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现已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研究工作中,从细胞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对中药品种进行鉴定。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快速准确识别伪劣药材已经得到广泛推广。Dna分子鉴定技术已经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应用于乌梢蛇极其混淆品种鉴别中,这个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动物药如鳖甲、海马的鉴别中。跨学科的合作,让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能够得以实现。天然麝香、市售麝香及人工麝香的谱图相似性较高,尤其是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极其相似,难以区分;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技术,提高了谱图分辨率,可直观有效地鉴别正品麝香。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直观、无损等特点,可为名贵药材的来源与真伪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5]。

1.2秉承经典――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全面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全面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的基石。中药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不宜做到,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去认识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全面的研究。《中国药典》中的中药标准与国外植物药专论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药标准定性与定量的成分确立依据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功能主治。而植物药则是孤立地就已有的化学研究基础进行标准的构建。众所周知,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的初期主要是参考化学药物的质控模式,孤立的去构建某一个指标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标准,从而对整个中药进行质量控制。但是中药复杂体系与化学药的单一成分完全不同,构建这样的标准体系只能是中药质量标准构建进程中的过往与历史。拥有多成分与多靶点起效的中药需要更加完善的整体质量标准体系。这就是整体观,也是基于药效作用的多成分的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

在通过对更多成分认知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构建。如笔者所在实验室通过对白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从白芍中提取分离到了新化合物芍药苷亚硫酸酯,并明确了该化合物是白芍硫磺熏制的过程中由芍药苷和二氧化硫反应而生成,并提出控制芍药苷亚硫酸酯的限量。由此可见深入的基础研究可以帮助中药从炮制、加工开始就得到严格有效的质控。笔者实验室通过化学手段对同属不同种植物进行分离研究,发现了其间的显著性差异,如《中国药典》中灵芝项下收载的赤芝Ganodermalucidum和紫芝G.sinense,如果仅就多糖类成分进行研究,它们几乎是相同的,但进一步对三萜类成分研究发现赤芝和紫芝有很大的区别。赤芝的代表性成分灵芝三萜酸、灵芝三萜烯酸、灵芝醇等成分在紫芝中几乎检测不到[6]。而很多研究显示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7-8]。但是在药典中,还一直将2种灵芝都作为中药灵芝的合法来源。因此建议,灵芝项下收载的赤芝和紫芝2个品种由于差异性较大,临床应用时还需要仔细甄别,区别使用。

1.3共举创新――运用多学科技术方法开展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作为复杂体系,作用机制的研究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同时,还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彼此渗透交叉,并通过多种技术进行辅助、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许多全新的想法与技术在不断酝酿,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系统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中药的研究中。系统生物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各种组学,它对人体从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其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系统生物学的整体观与中医药复杂体系的整体观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契合,让很多科研工作者更有兴趣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笔者实验室也一直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将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应用到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研究中,已经对丹参、三七、灵芝的提取物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9]。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鉴定的方法找到了12个可能与灵芝孢子总多糖(polysaccharides)刺激小鼠脾脏单核细胞增殖作用相关的蛋白质[10];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结合蛋白质功能验证等技术阐明了灵芝总三萜(ganodermatriterpenes)与抗肿瘤化学药物阿霉素合用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其协同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氧自由基损伤和Dna损伤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杀死肿瘤细胞[11]。中药丹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B的作用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实验室研究发现[12-14]丹酚酸B可对心肌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纤维化、慢性心衰等皆有显著保护作用。在细胞水平,丹酚酸B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抗缺氧能力、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通透性、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胶原分泌能力;在分子水平,课题组研究证实丹酚酸B是一个新型的mmp-9抑制剂,可与intergrin直接结合等,上述研究拓展了丹参研究的深度也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丹参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课题组采用生物信息学反向对接的方法寻找丹酚酸B的直接结合蛋白靶点,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寻找丹酚酸B作用的信号传导靶点,随后用生物信息学网络分析的方法将靶点形成网络并进行验证[15-16]。上述研究拓展了丹参研究的深度,也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丹参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迄今为止,不少科研工作者都在系统生物学思路指导下开展了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但是全新的技术如何能全面、系统、正确地阐明中药的作用靶点、作用环节和作用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浅出标准

中药标准体系的构建在深入的基础研究之后,立足点还要落在制订的标准要科学、相对简单并可行。根据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在现有质量标准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2.1对照物质――标准对照提取物的应用

对照物质在标准的构建与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用于定性的对照药材缺货或者买到的对照药材不同批号在薄层鉴别中表现不同,用于定量的对照品含量经常低于90%,这一问题为标准的构建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在实验室大量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对照提取物的应用以及一测多评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标准对照提取物的制备比对照品(referencestandard)更易获得,经济实用;同时又比用对照药材制订的标准更严谨,批与批之间易保证良好的一致性,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色谱行为重现性好。在《中国药典》,对照提取物仅应用于以该提取物为原料药制备的制剂中。实际上对照提取物在药材的鉴别上同样适用。对于多基原的品种及一个中药中含有不同类别的成分,通过制备相应的对照提取物同样可以制订科学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

提取物制备的工艺过程可以是开放式的,不用条条框框去限定,不要成为标准制订的瓶颈,可以殊途同归,但最后还是都要归结到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上。所以要求提取物的标准要尽可能地周详与严谨,通过结果控制过程。在美国药典植物药的专论中,标准对照提取物的使用贯穿于整个标准的定性、定量研究。在定性研究中,采用标准对照提取物进行薄层鉴别中条带(或斑点)以及特征图谱征峰的指认。在定量研究中,采用标准对照提取物在一测多评方法的应用中帮助进行非对照色谱峰的其他峰指认。

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都采用终产品质量控制的方式,提取物的制备过程及方法在标准中表述的比较简单。美国药典的提取物与制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3大元素:提取所用生药,合适的溶剂以及标示量(或含量)。例如,echinaceapallida提取物,在表述上为:采用醇水混合溶剂或其他合适的溶剂对e.pallida的根进行提取;生药与所得提取物的比例为2∶1~8∶1;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酚以咖啡酰酒石酸(caftaricacid),菊苣酸(chicor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以及松果菊苷(echinacoside)之和计,应为4.0%~5.0%。在欧洲药典中,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欧洲药典6.1中银杏提取物的标准中,该部分内容是从3个方面进行描述:定义(包括含量)、生产过程以及性状。在生产过程(production)项下的描述中,提取物是由银杏叶精制而成,采用合适的过程,提取溶剂为有机溶剂或与水混合成一定比例,采用合适的物理分离过程。在制备方法中少了我国药典中的提取时间、次数、提取溶剂及所用倍量等等,而对于这些细节上的要求,其实是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来进行控制。

总之,新的对照物质、对照提取物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更经济更科学的构建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2.2对照图谱――薄层图谱、特征图谱与指纹图谱的应用

中药标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薄层图谱、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他们将中药标准采用图谱的形式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让标准简单清晰的表达出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这是“深入研究,浅出标准”这一理念的最好表现形式。

2.2.1薄层图谱目前《中国药典》中药标准中,在鉴别项下大多以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为主,在薄层鉴别中,大多品种仅仅要求与对照药材一致,没有标明所含成分,没有明确检测几个斑点。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更多的成分进行检识,以便更好的监控中药的真伪和优劣,所以建议对于薄层鉴别图谱进行细化和完善。

如丹参在《中国药典》中,只分别对丹参酮Ⅱa、丹酚酸B以及对照药材进行鉴别,笔者实验室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该部分的工作体现在美国药典37版第4卷收载的丹参药材标准中[17],表述如下:日光下,供试品色谱图中,在薄层板上1/3部分,在Rf约为0.75的位置,与丹参酮Ⅱa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粉红色斑点。供试品色谱中,在Rf约为0.65和0.50的位置上还分别有1个黄白色斑点和1个橙色斑点,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分别由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产生。紫外光灯下(365nm),供试品色谱图中,在薄层板下1/3部分,在Rf约为0.20的位置,与丹酚酸B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供试品色谱中,在Rf约为0.30和0.35的位置上还有2个斑点,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分别由紫草酸和迷迭香酸产生。修订后的标准不仅明确了丹参酮Ⅱa、丹酚酸B2个成分,同时还通过Rf及斑点或条带的颜色来指认对照药材色谱上相应的位置上的成分,将丹参中目前含量较高的6个活性成分均予以指认。在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中,即便不知道条带(或斑点)归属的化学成分,也会对条带进行详细的描述,要求在鉴别中进行检识。如美国药典中刺五加(eleuthero)的薄层鉴别中,除了对对照品刺五加苷B(eleutherosideB)进行描述为棕色至红色条带外,又分别对其上下的蓝色条带和黄色条带进行描述,同时还描述在薄层板的上部有若干棕色至黄色条带。欧洲药典在标准中是采用了更直观的与薄层板对应比例的图表,在相应的位置写上条带的颜色,如银杏提取物中,条带的表述有8条,大约十余个成分在表述中。尽可能多的成分在薄层检识中需要被鉴别。

完善的薄层图谱应该能最大程度的把中药中的主要成分直观表现出来,更好的发挥其定性鉴别作用。

2.2.2特征图谱特征图谱是指对于一个中药品种或其提取物,共用的具有特征性的一类或几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图,在标准的构建中可以用于定性鉴别。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新增加了特征图谱项,如人参茎叶总皂苷、人参总皂苷、山楂叶提取物、连翘提取物、肿节风浸膏、茵陈提取物、满山红油等提取物都有其特异性的鉴别图谱,这是《中国药典》在标准工作中的又一进步。

特征图谱不要求与指纹图谱一样对图谱的相似性进行全面评价,它的主要特点是要突出该品种与其他品种不同的特异性成分,并将这些成分作为特征峰通过与S峰(参照物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的计算,进行色谱峰在特征图谱上的定位,这些峰可以是已知的,也可以是未知的。如满山红油的特征图谱中峰1是已知的乙酸龙脑酯,峰8是S峰-牛儿酮,其他特征峰根据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判断,并不需要进行成分的指认。在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中,也有类似特征图谱样的谱图鉴别出现在鉴别(identification)项下。主要采用对照提取物为标准溶液,对样品进行鉴别,用于鉴别特征色谱峰并可配合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各个色谱峰的定位。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都是首先采用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建立对照特征图谱,并对特征成分进行说明,应检出的特征峰数,包含成分不明确的色谱峰,尽量使评判标准简单明确。在标准中要求检测出与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一样的色谱峰,用来说明中药中所含成分。并提示最好采用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进行系统适用性实验,调整分析参数,从而保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一致性。

2.2.3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系指中药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得到的能够体现中药整体或部分化学特性的色谱或光谱谱图。中药指纹图谱应最大限度地表征药效相关成分或特征成分,满足整体性、专属性和重现性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应用,指纹图谱终于走进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三七总皂苷、三七三醇皂苷、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及丹参酮提取物等研究比较深入全面的提取物都建立了成熟的指纹图谱方法。目前,指纹图谱已经广泛应用到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以及新药生产过程的质控中。如市场上许多伪药都是通过单一成分加入来达到现有的质量标准。当采用指纹图谱后,对于多成分的全面的控制使伪劣产品的鉴别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指纹图谱方法目前在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中还没有采用,但在中药标准国际化的过程中,指纹图谱的方法也一定会被收载草药和植物药的各国药典所接受和学习。

2.3相对校正因子――一测多评的应用

由于已经认识到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作用基础的多靶点,并且是多成分协同起效,国家药典委员会从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修订时就提出加强中药质量标准的整体研究,需要对尽可能多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据笔者实验室统计,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中药材的多指标成分(≥2)含量测定共有90个品种,占总药材的15.18%;植物油和提取物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为17个,占提取物总数的36.17%。但是大多数还局限在对2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其中对3个以上指标成分测定的品种共有26个,其中最多测定5个指标成分,仅有2个中药。多指标成分的质控是大势所趋,但是对照品的提供是该方法应用的瓶颈。由此,能够进行多指标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测多评方法是指在含量测定时,采用一个对照品,同时对多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其他成分通过相对保留时间及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的特征图谱确认色谱峰,进而根据相对转换因子计算其他色谱峰的含量。与传统的多指标成分定量评价方法相比较,主要是在标准执行阶段,后者需要更多的对照品,而一测多评法在方法构建阶段时,要比后者多进行相对转换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的计算,对方法的耐用性要求更高。一测多评方法构建的内容包括:指标成分的确立、分析方法的建立、相对校正因子及相对保留时间的计算、方法学验证及多个实验室复核等,其中相对校正因子是一测多评方法的核心,如何保证方法建立过程中所获得的校正因子具有可重复性是该分析方法的关键所在。笔者实验室在研究工作中重点对校正因子的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18-19],由于校正因子的存在,所以在标准中对于实验条件与参数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

据统计,美国药典37版中,共有包括植物、植物提取物以及植物制剂153个专论,其中RedClover,echinaceaangustifolia,Ginkgo,GrapeSeedsoligomericproanthocyanidins和milkthistle等品种采用的都是一测多评的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美国药典也非常重视一测多评方法的使用。在其药典论坛中,发表的很多新建立的植物药标准都采用该方法。如发表在美国药典论坛36卷第4期中的中药积雪草Centellaasiatica的标准中,对6个成分采用一测多评方法进行了质控,其中积雪草苷为标准对照物质,表述为积雪草苷(asiaticoside,1.00),其余5个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表述如下:羟基积雪草苷(madecassoside,0.71),积雪草苷B(asiaticosideB,0.72),羟基积雪草酸(madecassicacid,2.40),特米诺酸(terminolicacid,2.44),积雪草酸(asiaticacid,3.12)。在标准中,校正因子的表述如下:积雪草苷(asiaticoside,1.00),羟基积雪草苷(madecassoside)与积雪草苷B(asiaticosideB)之和(1.017),羟基积雪草酸(madecassicacid)与其同分异构体特米诺酸(terminolicacid)之和(0.526),积雪草酸(asiaticacid,0.509)。在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到,对于2个成分未达到分离的混合峰也是被接受的,混合物的校正因子也体现了美国药典希望测定尽可能多的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的理念。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标准构建方法与思路的学习与实践,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多年的研究,体会到好的中药标准是从技术与应用2个层面构建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中药质量标准的构建既要求新技术、新方法,同时要求结合中医临床与生产实际,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深入与实用浅出并重。

[参考文献]

[1]肖小河,金城,赵中振,等.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377.

[2]梁鑫淼,丰加涛,金郁,等.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发展展望[J].色谱,2008,26(2):130.

[3]RudolfB,GerhardF.moderneuropeanmonographsforqualitycontrolofChineseherbs[J].plantamed,2010,76:2004.

[4]汪冶,文惠玲,梅树模,等.《中国药典》2005年版金银花和山银花品种分列的商榷[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50.

[5]周健,全城,肖小河,等.应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中药麝香的真伪[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9):2368.

[6]DaJ,wuw,GuoD,etal.ComparisonoftwoofficinalChinesepharmacopoeiaspeciesofGanodermabasedonchemicalresearchwithmultipletechnologiesandchemometricsanalysis[J].JChromatogra,2012,1222:59.

[7]LiuJ,ShionoJ,ShimizuK,etal.GanodericacidsfromGanodermalucidum:inhibitoryactivityofosteoclasticdifferentiationandstructuralcriteria[J].plantamed,76(2):137.

[8]FatmawatiS,ShimizuK,KondoR.GanodericacidDf,anewtriterpenoidwithaldosereductaseinhibitoryactivityfromthefruitingbodyofGanodermalucidum[J].Fitoterapia,81(8):1033.

[9]刘璇,岳庆喜,果德安.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9,7(4):260.

[10]maC,LiuX,GuoD,etal.DifferentialproteinexpressioninmousesplenicmononuclearcellstreatedwithpolysaccharidesfromsporesofGanodermalucidum[J].phytomedicine,2008,15(4):268.

[11]YueQX,LiuX,GuoD,etal.interactionofGanodermatriterpeneswithdocetaxelandcisplainincytotoxicityagainsthumancarcinomacells[J].ChinJnatmed,2008,6(5):367.

[12]XuL,JiangB,GuoD,etal.Cardio-protectionofsalvianolicacidBthroughinhibitionofapoptosisnetwork[J].pLoSone,2011,6(9):e24036.

[13]JiangB,wuw,GuoD,etal.Salvianolicacida,anovelmatrixmetalloproteinase-9inhibitor,preventscardiacremodelingin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pLoSone,2013,8(3):e59621.

[14]wangY,JiangB,GuoD,etal.matrixmetalloproteinase-9inducescardiacfibroblastmigration,collagenandcytokinesecretion:inhibitionbysalvianolicacidBfromSalviamiltiorrhiza[J].phytomedicine,2011,19(1):13.

[15]FengLX,LiuX,GuoD,etal.ClarifyingthesignalnetworkofsalvianolicacidBusingproteomicassayandbioinformaticanalysis[J].proteomics,2011,11:1473.

[16]maC,LiuX,GuoD,etal.DifferentialproteomicanalysisofplateletssuggestedpossiblesignalcascadesnetworkinplateletstreatedwithsalvianolicacidB[J].pLoSone,2011,6(2):e14692.

[17]theUnitedpharmacopeialConvention.theunitedstatespharmacopeia,37threvision/nationalformulary.Vol4[S].32thedition.Rockville:theUnitedStatespharmacopeialConvention,2014.

[18]HouJJ,wuw,GuoD,etal.Ruggednessandrobustnessofconversionfactorsinmethodof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multi-componentswithsinglereferencestandard[J].JChromatogra,2011,1218:5618.

[19]HouJJ,wuw,GuoD,etal.asingle,multi-faceted,enhancedstrategytoquantifythechromatographicallydiverseconstituentsintherootsofeuphorbiakansui[J].JpharmaceutBiomedanal,2014,88:321.

Strategiesforelaborationofcomprehensivequalitystandard

syste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wUwan-ying,GUoDe′an*

(nationalengineeringLaboratoryfortCmStandardizationtechnology,Shanghaiinstituteofmateriamedica,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researchgo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andardsleadintheinternationalstandard-setting",scientificstrategiesfortheelabo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omprehensivequalitystandardsystemwereintroduced.tCmisacomplexmulti-componentsystemwhichwasusedundertheguid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theory.thepresentpaperhasputforwardthebasicprincipleof"deepresearchandsimplifiedstandard"toconstructthequalitystandardsoftCm."Deepresearch"referstosystematic,thoroughinvestigationsonactiveconstituentsandbiologicalmechanisms.onthebasisofdeepresearch,"simplifiedstandard"meanstoestablishascientificandfeasiblestandard,whichshouldbepracticalandlesscomplicated,tocontrolthequalityofChineseherbs.threekeyissuesrelatedtotheelaborationofthequalitystandardsaresuggested.Forreferencesubstances,weproposetheresearchmethodologyusingreferenceextracttodevelopthe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methods.Comparedwiththatofusingreferencecompounds,thepreparationofreferenceextractismoreaccessible,economicalandpractical.moreover,comparedwithreferencecrudedrugs,thereferenceextractshowedbetterbatch-to-batchconsistency.Foridentification,inadditiontoconventionalmethods,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chemicalfingerprintsandcharacteristicchromatogramareproposed,inwhichmoremajormarkercompoundsaremonitored.andthenLC-mStechniqueisemployedtocomprehensivelyanalyzeandcharacterizethepeaksinthefingerprint.Formulti-componentquantification,themethodofsinglestandardtodeterminemulti-components(SSDmC)issuggested,providingsolutionsforthelackofreferencestandardsinqualityevaluation.theSSDmCmethodusesasinglereferencestandardtosimultaneouslydeterminethecontentofmultiplecompounds.ingeneral,theintegratequalitycontrolstandardoftCmisestablishedbasedoncombininginnovativetechnologywithpractical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