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37

环境设计认识篇1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如何把设计师对于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呈现出来,作为客观的具体方案展现在受众面前,这就涉及到了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方式。

环境设计的表达是通过效果图这样一种载体呈现的,效果图是借助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用徒手绘制或计算机软件勾画出建成后的效果而生成的静态表现图。效果图能较准确表达设计方案,使设计师和非专业人士都能提前清楚地看到项目建成后的效果、概貌。在方案的形成、修改与确定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效果图所特有的直观视觉效果,很便于与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效果图也是在工程投标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图纸,它也是投标过程中业务竞争必不可少的步骤。

早在十几年前,计算机的运用远不及现在广泛的年代,手绘曾是设计人员的必备功夫。自从有了电脑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很多搞规划、设计的人就开始向这方面努力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就出现了这样两大类:手绘效果图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这两种绘图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一下论述。

一、手绘效果图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上

设计徒手绘制效果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

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这个过程的目的,不在于画面效果,而在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图面效果上

手绘的效果图生动、含蓄,富有活力和表现力。

手绘效果图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方法,有用铅笔、钢笔绘制的速写效果图;有色彩淡雅、明快的水彩效果图;有空间感、光感、质感都比较强的水粉效果图;有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的马克笔绘制的效果图;还有与喷绘技法结合的模仿真实效果的喷绘效果图。

由于手绘的技法种类很多,所受的限制较少,因此这种效果图所表现出的人文性和风格性较强,就像绘画一样,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直到最终表现出设计师想要的空间意境和风格。因此,手绘效果图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和文化空间,这种表现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有板有眼,生动逼真,也可以罗曼蒂克,带有浪漫情调,所有这些都取决于设计和表现的灵活性。

3.从设计程序上

手绘表现是设计前期的根本阶段,整体布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外立面的造型、大致的明暗对比关系,都可以通过手绘表达。

用铅笔或钢笔的快速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观念展现给客户,在与客户进行初次交流时,快速手绘是很重要的。因为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口述画出装修后室内的大体效果,也让客户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对促进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很有帮助。

在设计的中、后期,手绘的表现也是值得提倡的。由于徒手绘制的效果图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联系紧密,是设计师驰骋的设计理念最真实的表达。因此所表现的人文特质与文化内涵都比较深厚,画面轻松奔放,洋溢着一种画的情趣,尤其是环境的处理,并非十分逼真的效果,而是渲染出一种气氛,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种艺术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在设计的竞标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把“双刃剑”

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利用三维软件精确地按照设计图比例,将准确勾画出的模型经过平面软件处理成逼真的效果,它具有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电脑绘制效果图,具有手工绘图不可替代的优点。新晨

1.能准确无误地真实反映空间及用材的质感。“以假乱真”,让人看到工程装饰完毕的真实效果。

2.画面整洁、清爽,让人耳目一新。

3.修改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同时推出多种方案。

4.雅俗共赏,水平、素质不同的客户均可以满足。

环境设计认识篇2

一、概述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仍然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如: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问题,体系结构的构建问题,师资问题,以及招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将从招生体制、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一样都是源于工艺美术或应用美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没有能够将系统化、工程化、科学化和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及用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的教育思路植入其中,以至于我们培养出的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关键是社会大众,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和教育者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的。如果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问题不解决,由此所引发出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在阐述如何解决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之前,首先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1.招生问题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自身特点出发去看待招生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属的学科为艺术学,在专业入学考试加考的科目上多以美术为基础,如:素描和速写。其原因是:相关管理者和教育者把环境艺术设计归类为单纯的艺术学科。所造成的后果是:高中时期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转而考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特点是:文科生占绝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接受自然科学的能力较弱等。

2.课程体系问题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往往是过于注重艺术表现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过于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逻辑思维和科学思想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也常常表现出强调视觉冲击力、突出个人个性的教学理念。这种课程体系可以说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集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艺术,需要美,但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出的美应该是功能美、科学美、是将艺术和科学相融合而体现出的美,这种美还包含有人文精神,人性化等精神层面上的美。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有科学技术、工程体系、人文知识的支撑。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都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如:北京颐和园、苏州留园。西方园林中所体现出的是严谨的科学思想,如:凡尔赛宫中的拉冬娜喷泉,以及长达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运河。不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所有园林都是系统工程。而按我国目前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由于缺乏系统化、工程化思想,缺乏自然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所培养出的人才,可以说既不是美术人才也不是设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控制方面不仅要重视基础美学课程,同时还要重视科学、人文等课程体系的构建。

3.师资问题

从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开始,我国就缺少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不论高校有无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师资)的情况下都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在我国已有超过1000所高等学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人毕业(保守的数字),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师资方面更是雪上加霜。

什么是高水平的教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要培养出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首先认清这两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要求来说,对他们的要求就涉及到如何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许多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突出艺术的美、过于强调个体表现、过于强调装饰性,甚至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也造成即使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有所认识,但受能力、知识所限也不能用科学思想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师的再次培养和进修,着重培养其科研和顺应市场的能力,使教师自身对所授课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使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工作室学分和讲评学生作业来不断强化其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4.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直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们一些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认为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但经过分析发现,这并不是所谓的案例教学,更没有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案例教学所强调的“以实际操作方案为例、以系统化工程化为标准、以工程和人文系统为参考”等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以至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又如: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很多案例并不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的项目,而仅是把他人的项目方案拿来展示,缺少对作品的设计背景、方案思路的生成、方案设计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剖析,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具有模仿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缺乏对学生书写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科学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培养,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教学和现实社会脱节等问题。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本文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从事环境艺术方面教学和管理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提高对专业认知的教学实践

针对社会大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者和学生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艺术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艺术设计文化》、《设计应用数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的本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认识到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同时,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如:形态观察与表现课程,速写课程,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我们是在创作,在技法的训练中来不断强化对设计概念、设计目标、设计行为等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训练技法。通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改善,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素养也明显提高。

2.教学体系的建构

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结构,首先要根据具体院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地域文化特点和生源情况等来构建,例如:云南是一个具有26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多样性,另外,云南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云南财经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结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上述特点进行构建,使所构建的教学体系结构与云南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构造形式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必须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创意化,要做到艺术、科学、技术、人文、传统和市场的结合。特别是要将使教育体系和市场环境相接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建立了工作室教育体系,建立了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自身素质是其成为一名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重要部分。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来说,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决定了学生的可塑性。而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决定了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是否能胜任繁重的设计工作的主观条件,这些能力对于基本素质的发挥,对于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表述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学生随堂对自己方案进行讲解和述评,以及阐释方案并自我剖析其优缺点等多种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包含两大基本部分,其一是相关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其二是相关实训课程的体验。关于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我们改以教软件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现完成设计项目来实现掌握软件操作的教学理念。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取掉了以软件操作为中心的盲目性,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设计和软件学习等多方面使学生有收益。关于实训课程,我们也采取了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将理论融入其中,同样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语

环境设计认识篇3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系,上海201808)

摘要: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the"architectureKnowledge"ofenvironmentalartDesign

majorsupon"architecture"CurriculumReform

Li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环境设计认识篇4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意识的概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中实体和空间是构成环境两个彼此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环境设计的主体首先是空间,其次才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的需求,因此环境艺术的设计者应当着重的认识环境的空间性,在环境艺术教学的环节上加强对于空间意识的培养。空间被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甚至还有一种思维空间,在目前已有的环境艺术的建造实例中,绘画的应用是二维空间,雕塑的应用则是三维空间,建筑物的应用就是思维空间的最佳体现,这些空间意识已经是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元素,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重要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构成空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建筑艺术空间成为了环境艺术的主体,并时刻表现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多维空间的意识以及不同的空间属性整合后的空间意识。

(二)环境艺术空间的特征

1.环境艺术空间的真实性在美术艺术手法的多重表现之中,工艺美术、绘画以及雕塑都是造型艺术中较常见的审美形象,在表现形式之中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的,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出作品中的逼真性和感染力,努力的展现出空间感,但是在真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的空间感是真实的,而不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出真实的空间感,也只有环境艺术才可以突出表现出空间性审美特征,倘若仅以平面的照片或者是图画是不可能使得环境艺术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精致以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这些都不符合三维空间中对于艺术的追求,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感的真实性是提升环境空间感重要性的一点。

2.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环境艺术的设计创作必需在真实的地质之上,一旦环境艺术的设计被敲定,环境艺术的装饰品被制作成功之后,就是不能随意的在空间范围内移动,受到空间范围内的因素制约比较多,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时,为了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之后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就一定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涉及到的街道、建筑、公园甚至是一座广场,都受到特定的空间的制约,因此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各种的联系,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保持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只有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成功的创造出环境的艺术设计的意境,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意识的锻炼学习方法

(一)学会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创造出空间的情景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一定要掌握环境的空间意识,所以空间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环境艺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使得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空间意识的重要性,环境艺术界内的专家认为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意境,使得环境艺术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闻、摸、尝、听以及看等感官感受中增强对于空间的感知。在现代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是最常见的,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对于创造空间意境也是相当容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设计环境空间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通过感官的感受体验环境的空间意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教师教育学生产生初步的空间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如何使得学生合理的利用空间感进行环境设计,使得环境展现出更高的艺术性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空间意识,更合理的在环境设计内展现出空间感,所以一定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或者是视频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空间环境内的体验中,这是学生可以加强对各种各样环境空间实体的了解,对一些空间造型和特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概念,其次,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的教学的时候,学生应当积极的参与到环境艺术空间观察、体验之中,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著名建筑的设计,进行参观,布置一些环境艺术设计类的作业,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让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内容点评,在教师的教导之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不足,学生在教师的点评的过程中逐渐的树立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空间意识,提升学生对于环境空间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于空间的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意识。

(三)加强学生的眼手心的协调性训练,提高学生对于空间的把握能力环境艺术的设计主要是设计者在完美的使用眼手心之间的关系而完成的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眼手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眼睛对于环境艺术创作具有整体的空间感知,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形式的把握具有初步的认识,手对于环境艺术的创作在于对于美术技巧的掌握,也就是接触材料并进行体验的制作技能,心则是对于环境艺术创作的一个整体的感知,将艺术创作能录、个体思想以及个体的主观意识用正确的方法展现出来,对于眼与手的技能进行加工。当眼手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佳的协调之后,环境艺术的空间意识就被学生们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空间情感的把握。

三、总结

环境设计认识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空间设计定位教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环境(建筑、园林)内外空间进行规划、整理和再创造,内容极其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等;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空间的含义

环境艺术中“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而空间设计狭义的理解,是一门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依托的“场”的设计及创造,包括一切的场地、场所、场馆等建筑结构、围合部分的设计。从字面理解空间:空=穴+工,“穴”代表着天覆、顶、围合;从象形文字看,很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当然这不单指有顶面覆盖的,也包括立面围合等一切能限定空间的元素;“工”代表着结构、工艺、技术、科技等物质基础,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场”的设计发展是随着物质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间=门+日,“门”是一种可进入性及分割范围的介质,形成内外,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意向指引的,“日”除了指代光源(自然和人造光源),还应该包括允许光源进入和外漏的媒介“窗”,两者结合定义了“场”的可进入性及通透性、流通性。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说,其造型活动的核心,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因而,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设计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的定位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里,空间设计被安排在基础教学后期及专题设计前期,起到对设计原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上是对绘画、三大构成等美学、设计原理在四度空间的综合运用,启下是为后期各专题设计建立空间感、形态感、尺度感及分割组织空间的方法,可以说是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方法的入门篇。从认识程度来说,又是从感性认识到感性加理性双重标准的升华,即从绘画、图案、三大构成等以美的原则为依托,崇尚表现个人风格的感性表达到需加入强调技术、功能、材料和使用等的围绕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地域属性,以理性、严谨等强调在精确数据关系理性认识的回归。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内容,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基本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了解空间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和生态学上的新角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逐渐建立空间概念。

1.实地考察和测绘

环境艺术空间是一种真实可进入的,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界面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应该建立的就是对现实空间的真实认识。

而空间设计是对其形成的尺度、功能、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同时也要解决尺度与比例问题。在学习绘画中,我们强调的是物体在画面中的比例尺寸关系,往往是一种缩小比例和画面关系,有较多的主观创造意识在里面;而对于空间,比例与尺寸、尺度更为真实和严谨,它们是建筑及其室内空间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直接影响到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及人们对建筑和空间性质的感受,这些就需要通过对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空间,从长宽高、面积到空间实体部分的门窗、通道、柱梁等构建,再到家具配饰等装置的实际测量及绘制,才能逐步形成准确的空间尺寸、尺度与比例关系。

2.临摹

我们通常认为的临摹主要出现在绘画基础阶段,这是学习绘画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解决初学者的造型和用笔等问题。而针对设计初学者来说,这一方法同样适用对前期一直以绘画为学习重点的学生,初次接触空间设计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临摹成功案例或现实案例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生疏感,通过抄绘,能够了解设计内容和方法,也能起到积累设计素材、认识设计理论运用方法的作用。结合前期的实地测绘,更真实地认识在这些案例中设计师反映不同空间特质时使用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3.理论的建立――分析和比较

抄绘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设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素材的收集,更应该把这种临摹建立在学习好的设计方法上,如何检验抄绘效果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分析和比较。横向可以从同一空间性质出发,比较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同是住宅空间,设计者、使用者的不同必然导致设计的不同,这就说明设计的因人而异;而纵向可以从造型语言的同一性、如何在不同性质、空间中的运用,这更多表现在不同设计大师的理念认识的区别,往往可以从众多案例中总结出他们独特的设计风格。

分析和比较在空间造型理论的学习运用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形状是由其周围物体的边界所限定,是立体形态。空间的形状、大小、高矮及空间组织影响到人对空间整体的感知(愉悦、开朗、压抑、冷漠等)。在设计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与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考虑,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对空间形状与功能的认识。一是列举基础形状在不同的运动轨迹下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比如以圆形为例,当运动轨迹为直线时,所拉伸出来的空间就会以稳定、扎实、中心、权威为特点,反映的空间类型可以是银行、写字楼等以严肃、严谨为特征的场所;而一旦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形成折线、曲线等非直线型,就会激发出原本作为曲线的圆空间的动势,这种动势可以是方向性的,也可以是强调韵律的,还可以是活泼动态的,常见的运动场馆、娱乐性空间等;二是表现在相同功能空间形状变化的多样性。当然,这里的功能指的是大类功能,多样性也是针对各空间的绝对属性,即服务对象区别表示的。如都是展示空间,博物馆与会展中心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一个是以封闭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另一个则注重空间开敞度的设计。

4.创意空间――设计实践

一切实地考察、测绘、抄绘、比较、分析最终都会在学生的独立设计中得到检验,从设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考察。合理性主要是对空间客观属性的评判,创新性则更多地反映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及设计能力,其中就包括对环境属地人文特征的理解、空间造型创造、空间组织和规划等。

空间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应建立在大地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中,受到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反映空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创新设计是整体意识与个性表现的综合。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针对设计初学者,创新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成功方案手法的学习运用,如空间配色、组织、造型方法等;另外也可采取的是仿生概念设计,仿生手法在设计创造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表现在现实事物和生物的无穷丰富,个人的不同喜好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和理解,从外部造型的模拟到组织关系等都可以造就设计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结语

环境艺术专业是对形成的尺度、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等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一要明确环艺专业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体现与建筑学和专业的关系,掌握空间设计原理,以及在各类环艺空间规划设计的应用;第二要着重对不同性质的空间的分析能力,对其功能、形态、空间序列和感知意义的设计方法的培养;最后要建立空间理论的实践性检验,即概念空间的设计。

这是环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从发现空间的品质和继承自己的个性开始。在对空间设计基础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摆脱各种限制去创意空间,把理想中的空间用搭建模型的表现方式实现在图板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想到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充分感受构建空间各种关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环境设计认识篇6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环境;识别系统;设计

幼儿园本来不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王国嘛,这和指指路认认方向的识别系统有什么关系?别急别急,这识别系统可不仅仅是指指路认认方向那么简单,在幼儿园中它可有大用处。首先让我们从幼儿园环境中的识别系统和建立识别系统的重要性说起。

1幼儿园中识别系统建立的重要性

幼儿园识别系统服务的对象是复杂的。首先,幼儿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2至6岁的孩子,由于这一特定人群认知能力的特殊性――对成人世界惯常的文字标识无法识别,且注意力极低,以挂牌等惯常形式出现的识别系统并不适合于他们,有效的识别系统的建立则需借助整个空间环境提供的识别信息进行表达――即通过空间中的装饰元素,包括图形、色彩、材料等等进行信息搭建。但与此同时,幼儿园中亦有成人,如教师、服务人员、家长,识别系统亦需以大家惯常见到的形式为其服务。对于成人来说,识别系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对于幼儿园最重要的服务群体孩子来说,识别系统是否也只是指指路认认教室那么简单?答案是否定的。1999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使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是幼儿健康目标的第一点。如何能使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适应这里的生活,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人员也给出了多方面的解决方法。其中有关环境科学方面,相关研究则涉及到环境心理学当中“领域性”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建立自己的领域性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到各国边界争端,小到学生在公共教室放一本书占座位等行为都是它的体现。研究证明,领域性对人们环境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安定感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者(tachibana 2002)做过一个调查,观察老人入住护理院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调查选择了3位老人作个案分析,跟踪比较了他们搬入4个月时和15个月时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调查发现,3位老人通过个性化的布置过程(将旧家具物品搬入新居、养鱼、放置人造花、改变房间布局)建立领域感,进而达到对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另有研究者(paluck & esser)以低能儿童为被试,考察了17名康复中心的男童。在为期10周的观察中发现,建立领域使打架、戏闹和不守纪律的行为明显减少,儿童在生活中受到了某些行为约束[1]。这个研究表明,领域行为的确有利于安定感的建立。可见,领域性的建立对孩子适应新环境很有帮助。而幼儿园环境中易于幼儿认知的识别系统是帮助孩子们建议领域性的重要手段,孩子们需要获取识别系统的信息认知环境进而产生熟悉和安全感,才能达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的目标。

2混乱的识别系统设计现状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下幼儿园环境中识别系统设计现状。从视觉识别系统的设置理论上来说建筑环境的识别系统应包括“外部建筑环境”和“内部建筑环境”两个要素,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从外部环境来说,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幼儿园,往往隐没于大片的水泥森林中,经常问了好久才终于找到眼前那些外观普通得无可描述的建筑群;主体建筑本身往往是最常见到的“教学大楼”――方方正正的现代主义样式的功能性建筑。只有大门上的挂牌算是对幼儿园身份的一个明确说明――一种只适合于成人的识别系统设置。倒是有不少的幼儿园将主入口做成了城堡、动物等形象,外墙上也装饰卡通题材的壁画,采访得知园方欲以此增加建筑群的“童趣感”。走进幼儿园,这是一个儿童与老师共同营造的幼儿世界,到处都帖有孩子们自己的画作和教师们制作的装饰物。据了解,由于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环境设置逐步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幼儿和教师更多参与环境布置的主要原因。而除此之外,教学楼内部的情况让人失望: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学楼内空间中,一人高的磁砖墙裙是唯一的装饰元素。老师们告诉笔者,这些磁砖墙裙是因为方便每月更换教学内容所需的装饰物而贴的――可以看到,这种营造幼儿园氛围的装饰物是由老师和孩子们自己创造的。当然,也有少数幼儿园做了一些空间装饰的整体设计,如统一装饰了门和墙裙,请设计人员在旧建筑墙面上拼帖彩色磁片画或绘制丙烯壁画,经采访相关负责人士我们再次听到“童趣”二字。据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现在都有一类公司,专职于幼儿园建筑的装饰、翻新工程,常用手法多为以上几种。与此相对的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参观的所有幼儿园中都有较为完整的文字类型的标识系统,从大门口写有幼儿园名称的挂牌到各个班级和洗手间等辅助空间的标牌,标识系统是园内主要的和较有效的空间识别信息传播源。但大多数幼儿园的挂牌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挂牌都装饰有卡通图案,文字也多造型童趣;另一个就是很多挂牌的挂放位置低于线,想来目的应该是照顾到孩子们的视线高度。

从以上的描述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幼儿园中适合孩子们的识别系统缺失,而适合于成人的识别系统则相对完整。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幼儿园其实也在试图增加环境中的装饰,但却是以“美化环境和增加童趣”为目的,这是否正确呢?

3问题的深化

首先,适合孩子的识别系统缺失肯定是不对的,那么以“增加童趣”为目的进行空间美化又有何错呢?从大方面上来说,增加幼儿园的“童趣”感,的确是创造幼儿园这个大空间与社会其他环境区别的识别信息,能给予孩子们“这是你们的王国”的信息。但幼儿园空间其实复杂得多,如此简单的识别信息设置远未能满足孩子们对环境识别认知进而创建领域性的要求。根据奥特曼和切莫斯(altmant & Chemers1984)的分类体系,领域可分为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3种类型[2]。

(1)首属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指由个人或首属群体,即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拥有或专用,且对他们的生活而言是重要、基本和必不可少的。幼儿园中教室及本班所属的辅助空间,如洗手间、杂物间、卧室对幼儿来说属于首属领域;如果将幼儿园放入成人大环境来说,幼儿园建筑本身又成为首属领域。作为首属领域,这些空间的环境装饰应体现出强烈的环境信息,所谓强烈即形象鲜明,易于认知、记忆,体现出这一组空间的独特性。因为这类领域对其占有者而言在心理上极其重要,受到占有者完全而明确的控制,与之融为一体,是领域性建立的关键;

(2)次级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相对于首属领域来说,拥有者对次级领域的控制权要弱,但它对拥有者来说仍具有明显的价值。如班级窗前的走廊、门前的过道即为次级领域。这一领域的环境识别信息同样较首属领域弱,但必须信息明确,不能含糊;

(3)公共领域(public territories)对所有人开放的地方,只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即可进入使用。如幼儿园中的公共走廊、院子。这类空间的环境识别信息最弱,基本只为体现幼儿园空间的功能、性质而设。

可以看到,不同的领域在拥有者心中所占位置不同,位置越是重要,所需的环境识别信息越强。如此看来,单纯以增加“童趣”为目的进行空间装饰设置,是对幼儿园空间识别系统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的体现,远远无法满足实际生活当中的需求。

4问题的解决方法――识别信息分层

那么,针对如此复杂的幼儿园环境识别系统,我们应如何设置方才合理?笔者尝试提出识别信息分层的观念:

4.1根据受众不同的识别信息分层

幼儿园是一个处于成人世界中的幼儿王国。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是一个在成人掌控下的儿童世界,而不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的空间,它不能完全将成人受众抛开,因为它隶属于成人世界,成人也是它的使用者之一。这就必然出现了第一类信息分层,这类空间中需要有两层分别服务于幼儿和成人的识别信息同时独立地存在。

4.2根据信息强弱的识别信息分层

这一类信息分层是指园内各空间识别信息强弱的分层。通过上一节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领域在拥有者心中所占位置不同,位置越是重要,所需的环境识别信息越强。所以,幼儿园中的环境识别信息应有所侧重,通过各级领域环境信息强弱的区别,增强幼儿的领域感,有利于他们在新环境中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安定感的尽快建立。

4.3根据信息传播目的的识别信息分层

这一信息分层是因为如前所述,由于近年幼儿教育理念的转变,使教师和幼儿更多地参与到环境装饰的制作中来,进而造成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幼儿园的装饰就是应该由教师和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只要在网上搜索有关“幼儿园装饰”的词条或在书店找关于幼儿园装饰的书籍,你会发现结果全都是关于幼儿教师如何布置教室环境的内容,这一现象是很有代表性的。的确,空间装饰都会传达出环境的识别信息,似乎教师们所做的与本文所述的空间装饰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教师制作的装饰物旨在教学,是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虽然它也是空间装饰,但它的设计目的不是为了环境识别且经常性变更,所以对环境空间的识别信息传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所以,在这些有教学功能的空间内,如教室、走廊,识别信息应分为两层:

1)以体现环境识别性为目的的空间装饰,传达出利于认知空间的非语言环境识别信息。这一层信息相对较固定,由设计师根据空间环境的特征以及幼儿的认知水平特点进行设置。2)以教学为目的,与当时课程息息相关的空间装饰,这类装饰主要是为教学服务,随课程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行制作更换。但它也能够对非语言环境识别信息起到辅助作用,增加环境的丰富性,体现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幼儿的参与。

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将幼儿园内的环境识别信息进行详细的剖析分层,再着手设计,可以使空间中两种信息系统各司其责,分工明确,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的信息受众群,使信息传播更为准确、有效。

5总结

追溯幼儿园的历史,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Robert owen)于1816年在苏格兰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起,至今不到200年[3]。而幼儿园在中国的历史更短,从第一间开设于清朝光绪29年(1903)的湖北幼稚园[4]开始,当中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战火和动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幼儿园建设才真正逐渐步入正轨[5]。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研究均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从环境设计领域来看研究开展的情况与之极不相符,急待拓展加强。希望本文一点拙见能够如砖引玉,让设计界关注这一冷门领域,建造孩子们自己的王国方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i.altman,m.Chemer著.文化与环境[m]. 骆林生,王静,译.东方出版社,1991.

环境设计认识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14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期,在西方逐渐流行着一种创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迅速和深入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论(即发生认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与顺应(即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西方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亦可称之为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以“学”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方法截然相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1.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控制学习重心。2.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3.学习者不但要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还要把握信息多渠道性。4.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Greeno和moone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即情境化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与实践紧密相关,并且意义是与实践和情境不可分离的,是在情境中协商获得的。因此,对于学校学习,教师备课时不再是进行传统的教学设计,而是改变为情境化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也就是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问题的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BrentG.wilson(1995)将学习环境定义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属性。其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学习环境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的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协作”发生在过程学习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团体成员之间共享集体智慧之果;“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是的“意义”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构造仿真世界的环境,运用与学习相关的情绪。2.着重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3.教师应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4.应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示和观点。5.教学目标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6.评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7.提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阐释世界的多种观点。8.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调控和协调。总之,他认为在设计学习环境时,应该提供对世界知识的多种不同表示,以表现世界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学习应该着重于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产品。学习环境应该表现真实世界里的而不是抽象的任务,有利于学生进行与情境相关的知识建构,支持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当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因而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成为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环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wilsonG・H(1996)在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一书中归纳了三种学习环境:计算机微观世界(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环境,它们是可以更大的教室环境,也可以是独立的)、教室基础的学习环境(教室是主要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技术作为工具来支持课堂学习的活动)和开放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这种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体系,允许学习者和其他参与者、资源和表证相互作用)。对于西部地区的二三类学校,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装备不起计算机。如何创立适合本地区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点,就地取材、就近取材,走向大自然,造就更为真实的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综上所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学习,创设学习环境,对教师而言要求不是降低,而是对教师的素质如经验、能力、水平和教育观念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因地、因时、因材,充分利用现存的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象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创设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的意义建构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以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真正统一,以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素质全面的人才,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新挑战。

环境设计认识篇8

【关键词】环境空间;视觉传达;信息;设计

在现代社会,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学科越来越专。从环境空间角度来说,专业上就分为了室内和室外两种设计,两者虽同属于环境艺术的范畴,但是具体研究的内容与侧重则各有不同。总体来说,环境的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与心理感受的过程。无论室内还是室外设计,设计做到合理、舒适、美观、功能、个性、自然就基本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愉悦的目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越来越大。对于环境空间的设计如果还是停留在仅仅满足于上述硬件功能的划分与使用需求的满足上面就难免过于简单,不符合时展的需要。而正真能够更好、更深入的影响消费者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是环境空间中“软件”的设计,即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如何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与身心体验的过程。在环境空间中如何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进行设计互动与交流,从而更好的提升设计的品质与服务创新的价值。

每当去新开楼盘或是房交会,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室内空间设计效果图、样板间以及装修实例,很多设计方案都是在比拼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给人一种造价昂贵、装修豪华的气势,但是具体的内容却感觉冷漠与自己无关,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设计模仿、雷同和单一,注重形式与功能的修饰而忽略了内容与信息的交流互动。环境空间设计的设计师习惯于运用环艺设计的思维与手段来塑造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美感,对于空间环境的个性、目标针对、形式语言以及信息的内容、组织和传达思考不足,这或许是学科专业的限制与认知差异的不同所形成的。

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个人总习惯于运用视觉传达的思维与逻辑来看待设计的问题,就设计的共性而言,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设计都是解决一个“信息的传达”的过程。这个过程构建于信息的者与接收者之间,通过中间的媒介或称为设计的平台来传达彼此交互的“信息”这个内容,而信息本身就是设计的主旨与价值所在。所谓的设计专业,诸如:产品、包装、展示、广告、标识、环境、服装、家居、园艺等等专业,只是服务的内容与针对的人群不同而已,但是其设计的本质仍然是一样的,就是――设计与接收,信息传递与识别、功能的需求与满足等等交互的过程。

如果说传统的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涉及到:空间的功能、空间的划分、空间的形式、空间的色彩、空间的工艺、空间的材料、空间的制作、空间的预算等等问题的话,那么站到视觉传达专业“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待室内空间设计问题,就关注到了:空间的视觉、空间的感受、空间的个性、空间的互动、空间的情感、空间的语言、空间的反馈、空间的注意、空间的识别、空间的记忆、空间的联想等等。这是完全从受众的心理和视觉感受的角度看待空间设计的问题,不简单是一个具有使用功能和采取技术加工流水线所完成的环境几何形态。因此,如下围绕“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信息诉求”这一主题,从广告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的层面简单谈谈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软件――信息传达”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如果我们把“室内空间设计”当作一件商品进行分析的话,它应该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空间的形态与建造,空间的形态决定设计的功能与使用,而对于消费者功能使用的需求以及消费市场竞争的需要又反过来决定了空间的建造式样及形态。任何空间的形态都以一定的功能或属性结合在一起,生产建造之初就是考虑了市场和使用的状况所做出的定位选择,在一定使用功能的范围内加以规划和建设,以期在未来使用时能够灵活的设计和完善。这是来自于“商品”生产主体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前提。第二,空间的受众与使用对象,“受众与对象”又称为目标消费者,这是一群特定的人群。说他们“特定”是因为任何一种产品都只能满足一定的消费需求和受众的群体,商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们的需求与归属有针对性和不同要求。高、中、低不同档次划分,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等形成了特定目标受众的消费需求,受众的消费观念与意愿不同决定了购买商品的类别与要求不同,同时对于外观、视觉效果、运用感受等等都会有所侧重。第三,是来自设计的思维与表现的效果。设计是一种定位的选择与实效效果及方式的表达过程,客户对于空间形态抽象的思维与使用功能的需求需要设计师进行翻译与设计呈现,在设计这个环节我认为包含着两种可能与需求,一种是在既定的环境空间中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功能与美感的“被动性”设计;另一种方式是在可能的环境与空间范围内针对客户的定位与要求进行设计的引导和创造,通过设计师对于设计的理解和创造来寻找室内空间设计的个性语言与独特功能、美感等等,从而做到引导消费。再有就是除了环境空间的硬件设计之外,还包含了一条重要的设计内容与需求――就是针对消费心理与受众交互过程的环境文化信息诉求,称之为环境“软件”的设计。这也是本文作者希望关注的重点和话题,环境空间设计不是僵硬的功能划分,更应该设计与关注的是受众的感受与设计信息的互动、影响和体验的过程。例如:我们选择到一家装修精美的咖啡店休闲,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个店环境、空间、咖啡的味道和口感,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感官的体验与心理感受过程。从环境空间中的餐桌、座椅、桌布、地板、墙面、灯光、色彩、玻璃、吧台、卫生间等空间硬件的视觉设计效果,到咖啡店的名称、标识、形象、酒水单、纸巾、餐具、介绍咖啡文化的折页、背墙、pop、招贴、平面设计、服务生的着装等等软性设计的信息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这家咖啡店的完整印象。正是这些信息的沟通与互动增进了消费者与咖啡店之间的情感认同与文化交流,从而带动了消费者对于这个咖啡店环境空间整体心理感受与感官体验的影响结果,最终形成持续的喜欢、记忆、认同、情感的价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空间设计的信息诉求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最直接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还是软性文化信息的沟通与诉求,这是做好环境空间设计的点睛之笔。第四,是来自于消费市场的竞争所引发的全方位竞争关系,所有的设计产品都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和营销手段,在基本的功能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吸引客户的选择与消费就是一个整体而全面的市场竞争问题。对于商品的消费市场,环境空间的设计与诉求本质上是脱离不开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与要求的。生产、消费、设计、市场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对于设计信息的要求与整合。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初,对于上述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就列入了议事日程。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产品的定位与销售都是受到市场的影响与消费的需求所引发的针对性诉求。市场没有最好,只有相对适合的消费人群。面对相同定位不同主题的环境空间设计,诉求的重点在于内容、差异化与服务质量的不同体现;而面对不同定位,层次分明的主题环境空间设计则需要做好个性与内涵的深入和完善,不求广泛认同但求目标准确。而无论定位于哪一种设计的要求,其遵守的基本原则都是相同的,就是找对人,说对话。在环境空间的硬件基础上强化环境软件的信息沟通与诉求。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商品消费市场,“信息的传达”是传播学的重要内涵,把商品的信息经过一定的组织加工后传达给特定的目标人群,以期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最终实现商品销售与流通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选择与针对至关重要,对于什么样的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内容,如何表述与说服是研究的重点。对于环境空间设计而言,需要传递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目标人群不同可以表述的方式也不一而同,例如:温馨、时尚、华丽、古典、现代、简约、浪漫等等都是环境空间主题设计的风格,但是在具体设计和表现某一风格的时候就应该明确信息表现的方式与传播载体各是什么?环境空间设计可以通过既有的形式与功能划分进行外观表现,如:结构、色彩、装饰、功能、色彩、材料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营造气氛,吸引受众的注意,这在广告学中也是“吸引注意”的阶段,但是成功的广告传播除了吸引注意之外,还需要培养受众的兴趣以及说服受众相信广告信息的主张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促成最终的消费行为。因此环境空间设计除了形式与功能做到吸引注意之外,也需要通过空间中的具体内容来表达设计师的主题设计思想与认识,让受众在环境空间的具体体验中感知并认识设计主题思想。例如;针对古典的环境设计风格,在环境软件信息沟通上面就可以通过环境中的绘画语言、风格式样、装饰盆景、器具器皿、灯具家具、甚至书籍饰品等一切细小的细节来表述主题的思想与延续,让受众在环境空间中能够有层次和深度的全方位感悟设计的精神和文化。而以上这些环节正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它们之间是相互配合与完善的部分,设计师通过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设计来实现环境空间设计从外而内,从表及里的主题思想,最终把主题环境空间的设计与人的情感、认知、沟通、说服、影响发挥到最佳的状态,这才是人居环境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综上,我认为在环境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学科与认识应该尽可能开阔,加强不同专业背景之间人的换位与沟通,运用多元的思维、多样的设计、多维的媒介、多种的艺术语言来进行设计主题的表达与呈现,相信这样的环境空间设计作品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够体现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文化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董新生,陶新中.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高桥鹰志+eB组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林恩・梅舍(英).商业空间设计[m].张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1.

[3]管嘉.环境空间设计[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7.

[4]罗子明.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环境设计认识篇9

多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研究现代环境设计方法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设计过程入手形成教学思路,通过对环境设计过程的细分,将设计过程拆分为五种设计的基本方法。多模块式教学模式设置五个训练单元,再综合于实际案例的实践中,侧重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对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从分析实际出发形成方案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环境设计;拆分;整合;多知识模块;设计教学

一、多重效益并重: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下的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包含室外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两个方面,是一个以环境和人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真实情况与人的需求的详细数据为设计的基本要素,旨在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为美术特长生,往往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部分学生在设计中查阅众多成品案例,模仿或套用设计任务相关案例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而对场地特征、场地的条件限制、场所精神的科学分析投入精力较少,也因此导致了设计方案与实际脱离的结果。尤其在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的今天,判断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再局限于美学效果一个方面,设计作品是美学、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并重的综合结果,所以设计方案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过程拆分为多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个知识模块,设计完全建立在对场地的解读之上,先分再整,以求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二、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框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设计课程,可依据设计过程将教学框架拆分为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五个阶段。教师通过细分环境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从接受一个设计任务开始,经历现场踏勘、基地分析、环境认知、行为观察、功能解析、流线组织、创意构想、空间建构、形体塑造、构件组合、细部推敲、综合表达等一系列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构思和表现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的客观条件、尺寸、尺度、行为影响和审美的一种经验积累过程,其包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两方面。感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现场感受和影音记录的方式直观地捕捉场地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一系列如阴冷、亲和、喧嚣、空旷、荒凉等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描绘感性认知结果,并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罗列出高频词汇与现场捕捉对象,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理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对于直观可见的对象,借助测绘工具测量设计对象的空间范围、空间物质要素的物理尺寸与位置,并分析其比例、尺度、形状、质地、颜色等与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光照、气候、温湿度、水质、声强、风速等容易忽略的不可见因素,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手段与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叠加的方式汇总于空间信息之中,同时观察不同时段对使用群体分布、类型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过程中,部分技术手段超出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范围,所以需要其他专业教师协同教学,以求获得更为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设计资料解读

解读是一个分解、分析、理解、提炼、比较、总结的学习过程。该教学环节中注重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从书籍、杂志、图片、实物、网络等渠道获取同类型作品的相关资料,尽量做到全面、完整,资料不仅包括平立剖面图、实物照片或模型,还应尽量包括介绍文章、设计师构思草图、相关评论、使用评价等,以便对设计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解读,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作品,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为以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解读应突出重点,尽量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空间分析、功能模式分析、流线分析、结构形式、材料运用、环境处理等几个方面内容。从对环境空间和形态的解读入手,解析空间结构与氛围的关系,形态和客观条件特征对于空间的适应、矛盾和冲突。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应如何充分利用适应点,对矛盾点进行巧妙解决,对冲突点进行改善,积极寻求空间形态、功能与效益的统一。通过解读设计资料,学生可掌握同类型设计案例的设计方法,更能培养“方案出自场地”的意识,有效避免天马行空、脱离客观条件限制的设计成果。

3.概念构思

概念构思,是一种在复杂模糊的设计背景条件中寻找“设计出发点”的概念化思维过程。此环节中,学生因知识构架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某一事物从具象演化成抽象物体的思维局限,忽视场地条件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常出现脱离实际或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在该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对象相关的资料,将感性认知通过理性的开拓性思维转化为概念性设计。具体过程为: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设计内容,着重场地待解决的问题与体现场所特征,以全局观念分析场地与背景、场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美学、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的综合,提炼和概括出场地设计主题,并围绕主题细分出各空间节点的主题,着重体现主题与场所特征和氛围的匹配。要求用以图文、图表、图示为主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努力达到用明确、浅显的图式语言表达抽象的设计概念的目的。

4.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

组织,是一种对功能行为、建构方式、审美感受和空间造型等方面进行讲究效能的空间整合的过程。本阶段,学生在概念性设计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完整的设计过程演练,体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从场地出发,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下使用群体对空间类型和功能的需求,避免一成不变地套用相关设计导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初学者常对功能空间的属性缺乏细致理解,导致空间与行为间的联系脱节。另外,学生较容易忽略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使方案出现多个孤立的功能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和由基本形体演化而成的异质元素,难以丰富空间层次;缺乏对建构方式的推敲,较少整体考虑结构与造型、空间氛围,未能将空间元素和造型与空间氛围良好契合,导致方案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调研材料,并熟练掌握直线、阿米巴曲线、折线、弧线、钢琴线、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等的特性与情感,针对具体对象,根据需要选取空间要素,围合黑、白、灰多层次空间,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所以,空间要素对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建构,是一种对空间界定、空间造型、力学特征、材料功效、构件加工等空间建造问题的研究过程。该设计过程是在空间概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的设计,体现材料、构件和尺度的关系。即根据空间的功能,定义各空间的大小,体现完整的空间概念与构建形式(结构特点),体现材料的特性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体现实体空间与构件单元的关系,体现构件组合与连接方式,体现实体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该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元素建构封闭、半封闭、开敞、半开敞空间,仔细推敲形体塑造、构件组合与细部设计,并且注意方案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规范。

5.方案表达

表达,是一种运用媒介沟通思想和传递成果的过程。按媒介,表达可分为手绘与软件制作两类。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能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在快题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及各种分析图绘制阶段尤为重要;软件制作作为一种更能直观地观察设计意图与成果的手段,已成为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从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来分,软件可分为数据获取与分析软件(如日照分析软件、GiS软件等,利用这类软件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保证方案的科学性)、模型构建软件(如CaD、天正、SU、3D等)、后期制作软件(如Lumion、VRay、3D、pS等)三类。除此之外,设计行业的软件有拓展到以动态模拟的方法评价与检测方案合理性的趋势,可有效帮助方案趋于理性、科学。但是,本科学生往往在该阶段较为重视表现,注重图面效果的好坏,容易忽视对设计合理性的分析与评测。所以,设计过程可采取阶段式成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6.整合

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拆分的环节可从易到难单独设立章节式的训练,在每一个训练模块中先选取较易或较明显的案例,让学生尽快掌握每个阶段的学习方法。虽然训练不以某一具体案例为线性内容展开,但通过这种篇章式的单独训练掌握各模块内容是拆分的学习目的。但是,单独的拆分训练无法让学生良好地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片段式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一个实际案例综合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五个模块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结语

拆分与整合的多模块式训练方法,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细分环境设计过程,注重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模式。其根据设计过程划分五个阶段,建构了分解递进式的科学训练模块,再以实际案例为落脚点,综合消化所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掌握设计课程,理性、科学设计的目的。同时,该模式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规避了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作者:王宽李涛陈祖展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南华大学教研与教改项目(2014XJG-YB18,2014XJG-YB2)。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认识篇10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

   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