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36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1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系生态平衡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由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共同倡导的消费理念。在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新的理念接受较快且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辱感,从而能自觉地尝试一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既是新兴理念的接收者,也是新兴理念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他们既是消费市场个体的缩影,也是整个社会消费观的代表。

1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是在川北医学院2008、2009、2010、2011四个年级的临床、护理、影像、检验、麻醉等系别中,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选择27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250份,废卷24份,有效回收率91.2%,符合统计学标准。对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为更多地了解现状及制定科学的应对政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调查内容与数据

2.1关于“大学生们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情况”

有70.4%的人知道绿色消费这个词,而29.6%的人不知道。与此同时,有52.4%的人表示对绿色消费不太了解,也就是70.4%之中有22.8%对绿色消费的相关的知识并不了解。76.4%的人认为“绿色消费”的含义为“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学,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17.6%认为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而剩下的6%则认为“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24%的人了解绿色消费的基本内容,即“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重复使用,多次利用”,而26.8%的人在认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绿色消费更深入的认识,即“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勤俭节约,减少开支”。

2.2关于“大学生们对绿色消费的态度问题”

有93.6%的人认为提倡绿色消费是有必要的。37.5%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到绿色消费这个队伍中,而有一半左右的人对其为一般的态度。有91.8%的人表示愿意影响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一起实现绿色消费。

2.3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行为”

有10.2%的人对全国各大超市实行塑料收费制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没几毛钱,自己方便就好,而有89.8%的人还是比较支持国家针对环保出台的此政策,会自带塑料袋,只是偶尔忘记而不得不买。对于“废旧练习册的循环使用”,66.3%表示非常的赞同,因为这样资源会再次循环利用,而且又便宜;而10%的人反对。在食堂或餐馆就餐时,54.45%会使用到一次性(纸制或塑料制)产品。在饭店吃饭时,如果桌子上剩很多菜的情况,50.91%会打包带走,仅有少部分人会直接走人,与此同时,有10.55%的人会文明点餐,即按需求点餐。78%的人会反复利用水,如用洗脸洗脚的水冲厕所等。有62.5%的人会在外出时,自带洗漱用品、拖鞋,尽量不使用宾馆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有36.4%的人对于某些需经特殊处理的废物(如废电池等)的做法是按照正规操作途径回收处理,而有58.3%有正规回收电池的想法,但苦于没有途径而随意扔放。

在具体行为的调查中,大多数的人表示会采取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与物。

3调查结果

本文提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与分析两个部分,并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绿色消费认知和绿色消费态度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及对绿色消费影响的因素。从以上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绿色消费虽然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具体内容仍不够全面和深入,属于“浅层绿色消费”。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群体主要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媒体;书籍、报刊、杂志对绿色消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绿色消费基本意愿,但其绿色消费行动落后于观念水平。在很多绿色产品的价格相对同类产品高的时候,大学生的实际消费行为明显滞后于其较高的消费观念。①

关于此次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是: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大多数人对绿色消费知识并不是足够了解,属于浅层绿色消费,对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够;从绿色消费行动来看,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健康度和环保度不高,需要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水平。

4对策建议

4.1加大学校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教育

(1)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校报等传播媒介进行形象直观的绿色消费教育,开设绿色消费教育课程或讲座,广泛普及绿色消费知识。(2)学校的各个社团开展系列学生绿色科学研究活动并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广保护环境的绿色文明生活方式:购买可循环使用的商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物品,正确分类堆放和(或)处理垃圾,节约水电,适度消费等等。②

4.2大学生及周围人群实现绿色消费模式的双向互动

大学生处于高等教育环境中,所以其接受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不同于其他人,同样周围人群的消费理念也不同于大学生,故大学生可以走上社会与周边社区、厂企、机关、单位,开展绿色文明共建活动,推动社会环境的绿色化建设,③用自己先进的消费观念、行为去影响他人,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周围人群中吸收更绿色的消费理念,这样两两互相影响,不断总结,这样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绿色消费这个大群体来,从而,国家整体绿色消费水平相应不断地稳步提升。

4.3国家政府加大对绿色消费的重视

国家应当给予绿色消费足够的重视。尽管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大学生绿色消费知识和行为能力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将色消费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厂家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国家应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立法的价值,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绿色消费的立法经验,制定完善的绿色消费相关法律,如:统一绿色检验标准,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和机制,④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引导和规范。政府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可实行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绿色消费技术和人才,积极研制、开发、普及绿色产品,加大绿色产品的供应企业作为绿色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的监管和鼓励下,使绿色产业发展壮大。⑤

注释

①孙国志,叶倩文.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南通大学为样本[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4):30-34.

②陈瑾.我国绿色消费相关立法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8.Doi:10.7666/d.y1268210.

③文启湘,张慧芳.绿色消费繁荣环境瓶颈与环境构建.绿色经济,2002.6(13):34-35.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2

关键词:绿色消费;特征;环境;调查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40-02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587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23元,同比增长9.4%。然而,日益增长的消费规模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对新形势,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不仅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更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1]。本研究根据河北省居民绿色消费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探讨绿色发展理念下促进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之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当面访谈填写和网上问卷填写方式,调查样本覆盖了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沧州、邯郸、邢台、廊坊、张家口、衡水、承德等11个市。问卷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人口统计变量、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行为。

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2016年6月,期间共有1002位居民参与了答题,有效问卷926份,有效率92.5%。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6.2%,女性占53.8%;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合计占89.5%;职业分布上,党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及职员占41.7%,企业管理及职员占24.5%,学生占22.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5.0%,高中及中专占10.7%,大专或本科占64.5%,研究生及以上占19.8%;家庭结构上,已婚占59.7%,未婚占40.3%。本次抽样总体比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结果与分析

1.β躺消费关注度高,但认知存在偏差

在对绿色消费了解程度的调查问题中,有73.2%的居民表示听说过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但不了解;15.5%的居民表示非常了解;11.3%的居民表示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居民对绿色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真正能深入了解的非常低。进一步的问题“您认为绿色消费是指(多选题)”,给出的三个选项分别是“无损身体健康的消费”、“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节约资源、不过度的消费”。在所列的三个选项中,89.7%的居民选择了“无损身体健康的消费”,56.2%的居民选择了“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44.5%的居民选择了“节约资源、不过度的消费”,而三项都选择的人数仅为36.5%。表明人们高度关注消费中的安全问题,关注消费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至于个人的消费是否对环境造成危害,以及消费是否节约资源、是否过度消费,并不十分关心。这说明大多数居民对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容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2.对绿色消费认同感高,但没有完全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调查显示,89.6%的居民认为有必要进行绿色消费,6.9%居民认为没有必要,3.5%的居民选择不知道。这表明,多数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同感较高,支持绿色消费。但是与居民对绿色消费所持的积极态度相矛盾的是,绿色消费意愿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购买过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其中“只购买”和“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的居民分别占8.4%和37.2%,“偶尔购买”绿色产品的居民占最大比例,为53.4%,只有1.0%的居民“从不购买”绿色产品。关于不愿意选购绿色产品的原因,36.1%的人认为绿色产品的价格太高,31.2%是因为不会识别绿色产品,21.0%的认为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区别不大。这说明,目前河北省居民对于购买绿色产品已形成一定的消费意识,但是由于绿色产品价格普遍较高、绿色产品知识普及不够,具有绿色消费习惯的居民仍然较少,大多数居民仍是偶尔为之。

3.绿色消费缺乏获得感,实施绿色消费的内在动力不足

对问题“您家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仅有21.7%的居民选择“分类后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高达72.9%的居民选择“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5.4%的居民选择“随意扔了”。在对造成垃圾不分类的原因调查中,52.9%的居民认为太麻烦,耽误时间,42.9%的居民认为没有分类回收的设施,4.2%的居民认为垃圾没有必要分类。说明在真正的消费行为上,考虑方便自己的居民比较多,分类回收设施缺乏、分类回收不便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

三、促进河北省居民绿色消费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对中、低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应加强环保知识和绿色产品知识宣传教育,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对高收入阶层居民应加强节俭、适度消费和循环利用物品的教育,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青壮年居民是消费旺盛群体,应加强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力戒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其次,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用。此次调查发现,互联网、电视和社会宣传是居民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获取主渠道。因此,各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要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制作公益广告,及时宣传报道绿色消费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奢侈浪费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

2.健全政策法规,刺激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经济激励政策会使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人数大幅增加。说明绿色消费,不仅靠居民自觉,更要靠政策法规的激励和约束。一方面,应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增强道德约束力,使居民认识到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应完善绿色消费经济政策。对居民购买绿色产品,提供一定的价格补贴,让居民能从绿色消费中得到更多实惠。而对消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行为,通过征收消费税进行约束,控制居民对这类产品的消费量,引导居民转向绿色消费。

3.完善基础设施,为居民绿色消费提供支撑

在对造成垃圾不分类的原因调查中,52.9%的居民认为太麻烦、耽误时间,42.9%的居民认为没有分类回收的设施,也就是说高达95.8%的居民对目前垃圾的分类方式不满意。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便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居民发展绿色消费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反之,则会成为制约绿色消费发展的瓶颈。为此,河北省今后要做好如下工作: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促进低碳绿色出行;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3],节约资源、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部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2016.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3

随着消费者“绿色意识”的觉醒,消费者从普通产品向绿色产品的品牌转换行为日趋频繁。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调整和改变消费品牌的行为。为更有效、系统和规范的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应该充分把握消费者倾向绿色消费,及向绿色品牌转换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在促成转换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

本文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认为企业应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出发,研究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的促成机制,促使更多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有效发生,促进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良性循环顺利实现。

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促成机制的构建,可以更加系统、规范地指导和实施绿色营销活动,使绿色品牌营销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认知,使绿色品牌代表的形象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产生共鸣,加速绿色消费的大众接受过程,进一步促使其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并能培育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忠诚度。

一、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过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对绿色品牌的理解不全面,有关绿色品牌、绿色产品知识不足够,绿色品牌消费观念成熟度受消费者收入状况的影响比较大,在绿色品牌选择时随意性强、产品价格弹性表现明显,更强调绿色效果显形化。

可见,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品牌产品消费过程中是将“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放在同一个选购平台上进行衡量的。在选择和转换决策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不同层面,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发生着作用,促使消费者经历“绿色”需要的形成转换心理形成消费动机形成消费决策形成购后行为形成的全过程。本文从基本因素、强化因素、深化因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基本因素

基本因素指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最为基础的驱动因素。换句话说,基本因素的影响过程是消费者对“非绿色产品”和“绿色产品”所产生的最直接切身作用的各因素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如收入与价格因素:消费者在品牌选择时进行收入、价格、所获利益的比较。统计资料显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有80%以上属于“非绿色消费者”,月收入在1500-7000元的人群中,“绿色消费者”的比例并没有随收入呈现明显差异,保持在15%-20%左右;消费者月收入达7000元以上时,“绿色消费者”的比例才有明显提高,达到42%;产品性能与质量因素:消费者对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进行比较,只有当“绿色品牌”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相对“非绿色品牌”产品而言是优越的或至少是相当的,消费者才可能进行绿色品牌产品的选择;品牌形象因素: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比较各种“绿色品牌”和“非绿色品牌”产品的品牌形象,以获得安全感与价值体现,并据此对各类产品进行评估;此外还有使用舒适度因素、废弃物处理因素、安全和健康因素等。

(二)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指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转换行为产生促成作用。绿色消费在一定的外界社会文化因素刺激下会转换成为一种消费潮流,不断坚定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引发更多的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但一旦失去与这些因素的紧密联系,其产生的作用很快会弱化甚至消失。

如社会参照群体的示范因素:当社会公认的参照群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被普通消费者知晓并认可后,会产生效仿行为;绿色消费时尚宣传因素:绿色消费作为人类崇尚自然、复归自然的道德表现,成为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回归行为,迎合了消费者深藏心底的道德需求,逐步形成为一种社会消费时尚;“非绿色品牌”产品的不安全因素:“非绿色品牌”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使人们感到恐惧和害怕,从而在选购产品时,把选购“绿色品牌”产品作为远离危险和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还有企业绿色广告因素等。

(三)深化因素

深化因素指对消费者建立和巩固绿色品牌和绿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的各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深刻改变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态度,使消费者的绿色品牌转化行为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在其消费全周期的决策和行为,使消费者绿色品牌转化行为得到固化。如社会环保责任因素:各类环保介绍、宣传,能够丰富消费者的环保知识,激发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消费者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有调查显示,大约有32%左右的消费者通过每年6月5日的“国际环保节”绿色宣传活动了解到更多的绿色产品信息,了解到绿色消费对社会和自身带来的益处,从而萌发或坚定了绿色消费的信念;环境保护意识因素: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使消费者认识到环境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形态,还具有经济价值,从而激发起购买“绿色品牌”产品的积极性;还有绿色产品资源节约因素等。

二、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的构建

根据前述对影响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主客观驱动因素的分析,本文发现,消费者向绿色品牌转换是持续的生态环保宣传、社会参照群体的示范和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其营销组合中也对扩大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相对于政府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陆续形成完整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居民绿色消费的政策导向,消费者,尤其是中高端消费者逐渐接受绿色消费观念并形成相对固定的绿色消费习惯而言,企业往往还将主要精力局限于绿色产品的研发、材料、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环节的某一阶段,远未着眼于从企业自身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促成消费者由非绿色品牌向绿色品牌主动转换。

企业构建基于绿色营销的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是指在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从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环节入手,在消费者出于绿色消费目的而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为帮助和激励消费者顺利调整和改变目前消费的品牌、服务或产品的行为所实施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的创建。

由于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各类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普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现状,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建立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

(一)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控制机制的建立

1.成本和价格控制。通常绿色产品在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较高,因此生产成本比普通产品高,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大多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有些企业甚至将“绿色”作为利润增长点,在价格中除体现成本的增加部分外,还进一步追加盈利比例,导致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大大超过非绿色产品,超过了大部分消费者收入水平所能担负的能力,挫伤了消费者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积极性。

企业应该明确的是生产绿色产品对社会环保做出贡献所支付的超额成本不应由消费者全部承担,在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另外,企业应尽快进行技术研发,降低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控制产品市场投放价格,使我国消费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绿色产品。

企业还可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获得政府的各类补助政策来抑制绿色产品的价格,从而使“绿色”从消费者出资购买的利益变为采购过程中的“净收益”。通过企业、政府的通力合作,使消费者选用绿色产品所获得的可感知效用(物质和精神)超过非绿色产品,呵护和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信念,同时也可以通过销售量的增加来提高总利润,获得长期绩效。

2.质量和性能控制。目前市场上,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时,更多的关注“绿色”特点,忽视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上的保证,认为消费者可以为“绿色”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消费者是物质社会中的普通人,具备人的各种情感和弱点,在生活中,会显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定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但企业不能要求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体现社会责任感就放弃对高性能和质量追求的权利。因此,如果仅依赖于消费者的责任心来保持绿色产品的销售,那么这种消费趋势很快就会趋于平淡。

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时应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进行监控,比较和分析绿色产品与同类非绿色产品在性能和质量方面的优劣,确保研制的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非绿色产品保持一致甚至更为出色,打消消费者在选择绿色产品时对其性能和质量的犹豫和顾虑,坚定购买信心和行为。

3.售后跟踪服务控制。绿色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消费者会进行购后评价,这种购后评价会影响消费者今后的购买行为。作为消费者在购买绿色产品时考虑了“绿色”和“使用”,一旦发现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其体现出来的功效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会动摇其继续选购绿色产品的信念。

企业在绿色产品被消费者选购后应对售后状况进行跟踪,例如进行顾客卖场意见簿(日常品)、顾客意见反馈回访(贵重物品)以及产品定期维护(耐用品)等,一方面坚定购后评价良好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使其再次购买;另一方面尽可能消除购后满意度差的消费者的顾虑,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和决心,获得再次被选择的机会。

4.废弃物处理控制。产品在使用后的废弃物的处理也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会影响其对绿色产品的整体评估。绿色产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对环境的无污染和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性,因此在对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有着非绿色产品无可比拟的优势。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对相应的废弃物采取必要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如设立包装回收点、废旧产品回收点等,强化绿色产品的特点,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营销建立起可感知印象,使消费者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获得真实的展现,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除此之外,企业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使用完毕以后的处理或再循环利用问题,使产品废弃物的处理在生产之初就被纳入资源循环体系之中。

(二)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机制的建立

1.绿色产品广告推广。广告是被企业使用最频繁的宣传工具之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的传递将绿色消费理念进行推广。在进行绿色消费时,消费者作为信息收集者,广告是其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绿色广告可以利用消费者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心,在广告中加入环保的诉求点来吸引和说服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整体认知程度。

在绿色产品广告推广实施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必须以绿色产品作为宣传内容的支撑点,不能弄虚作假,宣传的诉求点必须是消费者能感受和体会到的,阐明购买绿色产品不但可以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还展现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可以为消费者塑造社会参照群体,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行为,被社会公众接受和推崇,促使和强化消费者绿色品牌转化行为的发生。

2.绿色公关活动宣传。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让消费者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绿色心理,进行更加有效的绿色营销,企业进行绿色公关活动宣传就能通过有序的各项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同时也帮助企业抵御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

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大公共关系工作的力度,与传媒合作,及时为企业的绿色表现做宣传,积极参与有关政府及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重大绿色活动,进行各类绿色活动的赞助,开展企业绿色工作报告;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和监督企业内部有关绿色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绿色审计、内部绿色教育,表彰有贡献的职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确立企业绿色形象。

3.企业绿色形象推广。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企业形象也是评估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树立一个高品质的绿色企业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誉传达到促销手段无法到达的市场,为企业获得强而有力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绿色形象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应避免过分夸大“绿化”程序,适当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会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在消费者中建立信任感,同时借助一些中立信息机构传递企业绿色形象,如政府、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这样能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形象的信任度,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三)绿色产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

1.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行业监督管理。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的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有的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在宣传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的优势误导消费者,有的甚至夸大其词,进行虚假宣传,严重损害了全体绿色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使消费者对绿色企业保持怀疑态度,因此需要企业联合起来推选中立机构对市场上的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进行监督控制,制定相关的绿色产品行业标准,有关产品质量的相关督察信息,传递行业标准内容,增加绿色产品质量信息的透明度,使行业信息进一步公平化和透明化,呵护消费者的绿色信念,获得消费者信任,帮助消费者辩识产品质量。

在进行绿色知识的相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要做好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工作,也要积极进行行业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予以监督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假冒伪劣绿色产品对企业的冲击,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忧虑。

2.绿色产品标志规范监督。目前国家规定的绿色产品标志是非常规范化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滥用非规范性标志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一方面企业绿色生产逃离了必要的监控,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消费者的视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普通消费者无力进行辨别,为避免利益受损,有的消费者甚至选择放弃对绿色标志的识别,大大打击了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的积极性。

相关企业有必要联合起来制定行业规范,推选和委托中立机构或部门进行绿色产品标志规范监督管理,帮助企业有效传递信息,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产品的识别,消除他们的怀疑,坚定其绿色品牌转换行为。

(四)绿色环保社会宣传机制的建立

1.政府环保宣传配合。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是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本解决办法,是从消费者心理出发的根本促进措施。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会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阻碍力量,只有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深植消费者的脑海中,才能确保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稳定性。

政府的环保宣传与企业的绿色宣传并不是脱节的,两者的宣传是相辅相成的,一边激发环保需要,一边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企业可以密切注视政府各部门的宣传活动,使自身的宣传方向与政府宣传一致,发挥更大的宣传效用。

2.社会责任宣传。消费者只有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才会在平时的消费行为中义无返顾的进行绿色品牌转换。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让消费者不再是“围观者”,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者。超级秘书网

只有充分激发了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信念,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才能大量的、自觉的出现,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将成为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3.绿色企业评比宣传。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基本目标,而生产绿色产品要求企业考虑产品的利益大于产品的价格,由于现在还处在“绿色”研发阶段,绿色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代价,损失了一定的物质利益,通过绿色企业评比宣传,绿色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物质利益上的损失,扩大了企业总财富。

通过绿色企业评比宣传,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为企业获得政府支持、优惠政策方面提供优先条件。同时,在绿色企业评比宣传的作用下,帮助消费者对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进行认识,促使其绿色品牌的正确转换,增加其消费信心。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不理想,但绿色消费已经开始初步兴起,本文认为在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消费者受到各类因素的作用,企业的绿色营销通过对这些因素施加作用在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序的绿色机制帮助和促使消费者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从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几方面建立一个综合的促成机制,在建立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行业特点和消费者消费特点,使建立的促成机制能符合其行业发展,为企业绿色营销绩效的提高提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明侠,司林胜.绿色营销绩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25-277.

[2]williamD.neal(2000).aRebuttal:LoyaltyReallyisn’tthatSample.marketingnews,14august.

[3]利昂•G•希夫曼,莱斯利•L•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罗纪宁.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J].江汉论坛,2005(9).

[5]井绍平,陶宇红.消费者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绿色营销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4).

[6]龚振,彭娟,程昱.客户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研究[J].企业活力,2007(10):24-25.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4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绿色需求绿色促销

一、绿色营销观念的提出

绿色营销是适应21世纪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这种趋势推向了高潮。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绿色营销的特点

2.1倡导绿色消费意识绿色营销的核心是倡导绿色消费意识,让消费者意识到使用绿色产品、采用绿色生活方式,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在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同时,培养成熟的绿色市场。

2.2采用绿色标志在绿色市场发展期,使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在企业的产品上贴上绿色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保护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压力,有利于绿色市场尽快成熟起来。

2.3培育绿色文化绿色营销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文化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在企业内部,要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3.1设计绿色产品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首要策略,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满足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在德国则高达98%;在美国,在1990年就有26%的家用产品都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这种绿色产品与传统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3.1.1产品的核心功能既要能满足消费者的传统需要,符合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更要满足对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有利的绿色需求,符合有关环保和安全卫生的标准。

3.1.2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应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包装的废弃物和产品报废后的残物应尽可能成为新的资源。

3.2刺激绿色需求营销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营销就是不断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并从不同层次的需求上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有需求才有市场,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才能为进一步的绿色营销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所谓绿色消费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社会的需要,而对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意愿。绿色消费需求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不仅仅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而更注重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比如,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已经在考虑排放标准,无氟冰箱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开始关注服装对人体的健康等方面的安全保护。

3.3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的价格因其技术、原料等原因造成绿色产品的价格普遍比一般商品高,而在我国目前,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绿色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企业可根据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绿色商品的价格由于包含了环境成本,高于非绿色商品的价格本也无可厚非,但企业在确定价格的涨幅时,不仅要考虑绿色商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还必须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有些产品的“绿色化”能直接增加消费者的个体和眼前利益,如无公害农产品;而有些产品的“绿色化”只能增加消费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但对直接使用者的利益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增加,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等。对前一种“利己型”绿色产品可以采用高价位的“撇脂定价”策略,对后一种“公益型”绿色产品应采用低价位的“渗透定价”策略。

3.4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通道。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

3.4.1慎重选择中间商。中间商是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在产品分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选择中间商时,要不断发现和选择热衷于环保事业的营销伙伴,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

3.4.2注重营销渠道有关环节的工作。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3.4.3尽可能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

3.5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绿色促销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3.5.1绿色广告。广告是产品促销最有利的武器之一,绿色广告的创意在于突出产品的绿色要素,可以有效地消除消费者的一些顾虑,并产生试一试的念头。绿色广告旨在推介产品的绿色因素,就有可能营造出一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文化认同,在这样的文化认同里,消费者与生产者容易达到最好的沟通。人们在认同某一产品的同时,也会认同其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一旦在消费者心里有了一定的地位,其产品也就不愁没有销路了。

3.5.2绿色推广。通过营销人员的绿色推销和营业推广,直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产品绿色信息,讲解、示范产品的绿色功能,回答消费者绿色咨询,宣讲环保主义,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通过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兴趣,促成购买行为。

3.5.3绿色公关。企业通过一系列开放性公关活动,使社会公众与企业广泛接触,了解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绿色作业程序与制度,增强公众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绿色营销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促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总之,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实践,只有坚持绿色营销理念,才能使企业、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万后芬等著.《绿色营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马俊平.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对策初探,经济师,2000(2).

[3]魏玉芝.浅谈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王慧红.试论绿色营销策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5]王坤.浅谈企业绿色营销,商场现代化,2007(518).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5

绿色营销是适应二一世纪的消费需求而发生的1种新型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出产经营进程中,将企业本身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环境维护利益3者统1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于产品以及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以及制造。

二0世纪九0年代以来,风靡全世界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二00九年一二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这类趋势推向了高潮。建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辟绿色市场,已经成为二一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2、绿色营销的特色

二.一提倡绿色消费意识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提倡绿色消费意识,让消费者意想到使用绿色产品、采取绿色糊口方式,不但能提高本身的糊口质量以及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昆裔留下可延续发展的财富。在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同时,培育成熟的绿色市场。

二.二采取绿色标志在绿色市场发展期,使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首要特色。在企业的产品上贴上绿色标志,便于消费者辨认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维护出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于非绿色产品出产企业构成市场压力,有益于绿色市场尽快成熟起来。

二.三培养绿色文化绿色营销的发展推进了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文化成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会;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会。在企业内部,要培育员工的绿色理念,树立绿色管理轨制,构成人人拥有绿色理念、人人宣扬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

3、企业施行绿色营销的策略

三.一设计绿色产品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企业施行绿色营销必需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以及消费者提供知足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于社会、对于环境改善有益的产品,或者称无公害产品。

从国际市场来看,1些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在英国,目前对于绿色食物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出产能力潜力,每一年进口量占该类食物消费总量的八0%;在德国则高达九八%;在美国,在一九九0年就有二六%的家用产品都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这类绿色产品与传统同类产品相比,拥有以下特征。

三.一.一产品的核心功能既要能知足消费者的传统需要,相符相应的技术以及质量标准,更要知足对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身心健康有益的绿色需求,相符有关环保以及安全卫生的标准。

三.一.二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需相符绿色食物包装贮运标准,应减少对于资源的损耗,包装的废弃物以及产品报废后的残物应尽量成为新的资源。

三.二刺激绿色需求营销的基本理论告知咱们,营销就是不断知足顾客需求为目的,并从不同层次的需求上来逢迎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有需求才有市场,我国企业1方面要建立起开辟国际市场的意识,捉住1切有益时机,踊跃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外一方面,也要踊跃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才能为进1步的绿色营销工作的展开打下基础。

所谓绿色消费需求是指人们为了知足生理以及社会的需要,而对于相符环境维护标准的产品以及劳务的消费意愿。绿色消费需求是1种超出自我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不单单斟酌本身的短时间利益,而更重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比如,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已经经在斟酌排放标准,无氟冰箱已经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开始关注服装对于人体的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维护。

三.三制订绿色价格绿色产品的价格因其技术、原料等缘由造成绿色产品的价格普遍比1般商品高,而在我国目前,价格因素还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1,因此降低经营本钱,制订公道的绿色价格是绿色营销胜利与否的症结之1。

企业可依据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绿色商品的价格因为包括了环境本钱,高于非绿色商品的价格本也无可厚非,但企业在肯定价格的涨幅时,不但要斟酌绿色商品品质提高的幅度以及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还必需斟酌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有些产品的“绿色化”能直接增添消费者的个体以及面前利益,如无公害农产品;而有些产品的“绿色化”只能增添消费者的总体以及长远利益,但对于直接使用者的利益没有显明以及直接的增添,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等。对于前1种“利己型”绿色产品可以采取高价位的“撇脂定价”策略,对于后1种“公益型”绿色产品应采取低价位的“渗入定价”策略。

三.四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出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由的通道。企业施行绿色营销必需树立不乱的绿色营销渠道。

三.四.一稳重选择中间商。中间商是沟通出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在产品分销进程中起侧重要的作用。企业在选择中间商时,要不断发现以及选择热中于环保事业的营销火伴,启迪以及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树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双赢的利益瓜葛,逐渐树立不乱的绿色营销网络。

三.四.二重视营销渠道有关环节的工作。为了真正施行绿色营销,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树立,到绿色装卸、运输、储存、管理办法的制订与施行,当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1系列基础工作。

三.四.三尽量树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损耗,降低渠道费用以及绿色本钱。

三.五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点绿色消费,启迪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终究促成购买行动。绿色促销的主要手腕有下列几方面绿色广告。广告是产品促销最有益的武器之1,绿色广告的创意在于凸起产品的绿色要素,可以有效地解除消费者的1些顾虑,并发生试1试的动机。绿色广告旨在推介产品的绿色因素,就有可能营建出1种维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文化认同,在这样的文化认同里,消费者与出产者容易到达最佳的沟通。人们在认同某1产品的同时,也会认同其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1旦在消费者心里有了必定的地位,其产品也就不愁没有销路了。

三.五.二绿色推行。通过营销人员的绿色推销以及营业推行,直接向消费者宣扬、推行产品绿色信息,讲授、示范产品的绿色功能,回答消费者绿色咨询,宣讲环保主义,鼓励消费者的消费愿望。同时,通过试用、馈赠、比赛、优惠等策略,使消费者发生消费兴致,促成购买行动。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6

关键词:绿色消费意义途径

近现代的新技术革命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另一方面让人们饱尝人口激增、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引发的恶果。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积极响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号召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以期绿色消费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引擎[1]。绿色消费即人类追求美好、纯净的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2]。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绿色消费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一、高校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意义

(一)从社会的层面看,高校师生的消费能力强,并有接受绿色消费理念的可能,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对其他消费团体产生示范作用。

1.高校师生的消费能力大。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要求。1999年,根据“扩大招生,提高学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国内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招生。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所示:2011年,全国高校共有在校学生约3559万人,教职员工约230万人[3]。在此基础上,近两年的高校师生总数持续增长,这一庞大的数字所具有的消费能力及其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2.高校师生知识程度较高,且较易接受新兴事物,对他们进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容易被接受和充分发挥作用。高等院校的教师是为社会打造栋梁之才的工程师,他们大多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科研功底,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执舵导航;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是经历层层考验的,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怀揣着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态度,高校师生容易接受新的理念,也容易将新的理念,如绿色消费的理念运用于实践。

3.高校师生的消费行为对其他消费群体有较大影响,有利于其他消费群体接受并进行绿色消费。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意识不强,关键在于观念问题。高校师生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人群中的特殊影响力,他们的行为是容易被其他人群所模仿。这些受影响人群包括高校师生的亲人、朋友甚至是仅仅与高校师生有过接触的人们。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时间或什么样的场合,只要高校师生拥有绿色消费的理念并进行绿色消费,这样的消费行为就将会是一种良好的示范,间接影响周围的其他消费群体,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

(二)从学校的角度看,推行绿色消费理念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将绿色消费理念贯彻到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环境不仅能使人身心愉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浪费严重、资源运用不合理、垃圾处理不当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环境,浪费了国家资源,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情绪无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绿色消费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使学校的运营管理得心应手。

同时,学校利用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既可以将绿色消费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传达给学生,又可以通过宣传标语的暗示作用间接影响,使得绿色消费理念在高校的推行简单易行、收效显著,是最有可能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底的地方。

(三)从个人的层面看,高校师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在校学生也可能成为潜在的生产商。

接受高素质教育的高校师生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能清楚地认识到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本质和忽视这一问题将继续产生的严重后果。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师生一旦拥有绿色消费的理念,便可以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

此外,在校学生虽然目前的消费水平有限,但将来会成为消费的主流,并且很可能成为潜在的生产商,他们是否具有绿色消费的理念,对未来社会的生产结构、消费市场的发展甚至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途径

(一)国家倡导绿色消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怎样充分利用资源,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前提的指引下,越来越重视消费问题,并在一系列的重大报告中反复倡导绿色消费,提出的对策与措施包括:转向绿色增长方式、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培育绿色消费热点、提高绿色消费能力、完善绿色消费政策和加强绿色消费教育,这些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性的绿色消费思想[4]。国家的政策往往对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巨大影响。高校师生作为社会成员,关心国家大事,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各种号召,因此,国家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能得到高校师生的积极反馈。

为使我国真正摆脱绿色消费不足的困境,我国政府还可以借鉴美、德、意、日等发达国家形成良好绿色消费习惯的措施,通过宏观调控,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可借鉴的措施包括: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价格手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运用法律、税收手段保护环境,支持绿色消费等。这些措施是国家从宏观方面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倡导。

(二)学校引导绿色消费。

除了国家在宏观上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的大方向外,学校也是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关键场所。在学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引导绿色消费,能够取得直接显著的效果。

1.学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观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绿色消费理念的灌输,并结合学校的多种传播媒介,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我国绿色消费观念薄弱原因在于消费观念不良,由于消费理念决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是否具有较高的绿色消费观,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行为,是实现绿色消费的终极支撑。这就要求学校将绿色消费观纳入课堂教育体系,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的重点是阐明绿色消费的内涵和作用,从而在思想上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改变观念。同时,在校师生必须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高校的管理机构、宣传机构、学生会等相关部门紧密结合,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报纸、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开展积极的宣传活动,包括定期更新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等,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2.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杜绝浪费现象。高校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是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使用最多的水、电、纸张等资源而言,浪费现象成为常态化,随手关水、关灯或者重复使用纸张等细节被忽略,这些小细节乘以高校师生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同时,不少学生使用的电子产品更换频率快,废弃的手机、电池、耳机、音乐播放器等直接被丢在垃圾桶,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废弃物的不当处理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高校存在的送礼风也是浪费现象的表现之一。中国人历来讲究面子,联系到逢年过节礼物的选择上,包装越奢华越好看的礼物,就越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礼物本身可能只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东西,这就形成了华而不实、奢侈浪费的现象。此外,高校食堂的浪费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仅食物本身的浪费,就随处可见,而食物残余的处理,又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以上列举的浪费现象,强化校园管理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在宣扬绿色消费政策的指引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出水、电、纸张等资源的使用指标;在产品的购买上可以向绿色产品倾斜;垃圾处理上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的物品进行回收利用;尽量不提供一次性使用物品等,营造人人节约的良好氛围。

3.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体会绿色消费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高校中的各种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组织,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鼓励社团组织相关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活动,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开展以志愿者形式在校园里义务清理垃圾的活动,并发起签名,让更多的人支持这项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绿色产品工厂参观,直观清晰地了解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作用,引导他们选择绿色产品,改变现有的不良消费方式;可以开展绿色消费观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还可以效仿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举行二手拍卖会、旧物互换活动等。学校相关部门于适当时机发起“限电日”或“限水日”的倡议,让全校师生体会缺水缺电的感受,以强化绿色消费理念。

4.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师生进行绿色消费。激励,即是对期望行为的激发与鼓励[5]。学校通过激励措施,对进行绿色消费的行为进行奖励,以此强化不断出现的与绿色消费理念相符的期望行为,最后使这些行为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并让它们发挥作用,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影响。学校采用的激励措施主要以奖励的形式进行,如公开表扬、授予“绿色标兵”称号等。同时,鼓励师生购买节约资源与能源及对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商品、购买包装少的商品、购买环境成本低的商品等;鼓励师生进行旧物利用;提倡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及对环境造成重大负担的物品,抵制铺张浪费等,以此对师生进行严格要求。只要涉及绿色消费理念的,就可以进行鼓励,反之,一旦出现与绿色消费理念相违背的消费方式,就立即给予批评,批评的力度应与违背程度相适应。

(三)师生自身参与绿色消费。

高校绿色消费理念的推行绝不仅是国家、学校的事,还是国家的倡导、学校的响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绿色消费真正成为普罗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维护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每一位师生都应当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自觉自愿地践行绿色消费观,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与国家、学校所倡导的绿色消费理念相适应的消费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娟,贺青春,高凌云.绿色消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引擎[J].思想研究,2011,(7):93-97.

[2]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7

【关键词】绿色消费理念;现状;原因;对策

一、绿色消费理念的由来

1989年英国消费者协会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一书,将“绿色的消费”定义为避免以下产品的消费,即危及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废弃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丢弃期间不相称地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过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由于产品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用以制成的产品;包含了虐待动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对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产品。[1]这是绿色消费概念最早的解释和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球绿色消费运动开始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理念也应运而生。

2005年我国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我国绿色消费理念由理念提倡上升到一项基本国策。

二、我国绿色消费理念的现状

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支付较高的价格,在加拿大80%的消费者愿意多付10%的价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40%的欧洲人宁愿多付钱购买带有环保标志的纺织服装产品。[2]而据中国社会调查事物所的调查,有72%的被调查者认可“发展环保事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的观点,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

1、我国绿色消费理念认知还处于较低层次

2004年对石家庄居民的调查显示,6成以上的消费者将绿色消费简单的理解为资源节约;2005年对武汉的调查显示3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消费是指“购买无污染的商品”和购买“污损健康的商品”,仅7%的人选择“回收利用和节约资源”。这一状况一方面表明国人的绿色消费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

2、我国具备绿色消费理念的消费者多数情况下并未将其付诸于行动

近年来人们虽然愿意使用和购买绿色产品,但是总是说的比做的多,并未将其付诸于行动上。

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国务院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绿色购物袋有偿使用;餐馆不得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无车日”等的规定等。可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人们依然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商品,很少考虑环境因素……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3、很多商家宣传绿色消费的理念并非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目的,而是一种商业炒作

低碳服装是指服装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总的碳排放量低的一类服装。目前市场上真正的低碳服装还很少,其中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没有解决,如织物的印染问题就是个始终无法跨越的壁垒,而销售者抓住了消费者赶时髦的心理销售这些所谓的“低碳服装”,低碳服装虽然产生了,绿色的消费理念却并未贯穿始终,只是借助于绿色消费理念为其谋取利润,为过度消费推波助澜,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民众对绿色消费理念在观念中已有所认知,但与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理念的认知与践行相比,我国存在问题主要是绿色消费理念的践行乏力。

三、我国绿色消费理念践行乏力的原因

绿色消费为什么难以在我国全面推广下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1、人们的意识还不到位,个人消费需要对环境负责任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虽然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离真正转化为绿色消费的行动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就餐时依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扔垃圾的时候没有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分;有时候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

2、管理机制上的缺失,许多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检验标准、认证机制导致绿色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使一些消费者失去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目前绿色产品的品种也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

3、不少企业没有承担起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市场推广的方式,是尽可能地让人们多消费,但这种推崇奢华、过度消费,消耗越来越多自然资源的导向是有问题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些家居企业通过各种虚假宣传和假的绿色产品证书“忽悠”消费者。

4、我国独有的讲面子问题。请客送礼讲排场,菜越多越奢华越有面子,礼品包装越华丽越有面子,开车有面子,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

5、越来越多的人过度消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普遍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

四、我国践行绿色消费理念的对策

首先,政府部门要运用政策,引导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政府用法律或征来的税收进行被污染环境的治理或对环保企业进行贴补。同时,政府要完善绿色及环境标志认证工作。

第二,供应商要改变经营方式,增强企业环境竞争力。面对日益增多的绿色壁垒,供应商需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方式,把增强环境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从产品开发设计入手,寻求使用新的原材料,以适应新的提取方式和加工方式,消除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第三,集中采购机构要上通下达,倡导绿色消费。集中采购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采购人的绿色消费意识。在整个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的意愿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集中采购机构通过合法的政府采购程序产生的采购结果,如果得不到采购人的认可,仍然是功亏一篑。因此,要树立采购人的绿色消费意识,用舆论引导消费,让采购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环保做贡献,消费绿色产品。

第四,加强对在校生的绿色消费理念教育。在校生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等,他们经济不独立,只能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购买绿色产品,他们一旦具备了绿色消费的理念,就能对家人、朋友等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对生产厂家的产品类型产生影响。而且他们是未来消费的主体,他们的绿色消费理念将直接影响带动企业的绿色营销理念,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动绿色消费,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真正在我国推行。

第五,应长期加强环境伦理教育,让公众了解过度消费的弊端,使绿色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如节水、节纸、节能、节电、多用节能灯,外出时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减少尾气排放等等;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选择那些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像无磷洗衣粉、生态洗涤剂、环保电池、绿色食品,以扶植绿色市场,支持发展绿色技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尽量自备购物包,自备餐具,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垃圾分类,循环回收等。

五、结语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既造福了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使环境遭受惨重破坏,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消费是必然之路,绿色消费理念必将深入人心。在未来绿色消费理念的引导下,在绿色消费理念践行对策指导下,在我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改善我们的环境,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翠平.培养绿色消费理念的心理教育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67-69.

[2]祖倚丹,冯爱芬.推进纺织服装的绿色消费[J].上海纺织科技,2004.32(5).50-51.

[3][eB/oL]baike.省略/view/2202108.htm.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8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

美国孟山都公司,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榜上有名,但由于它从事化学工业并且浪费资源,不断遭到公众指责,企业形象严重受损。最近,这个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转向开发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实施绿色营销计划。该公司的董事长鲍勃·夏当罗说:“它包含着冷静的,理性的商业逻辑。”

一、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求产品对人体无害,而且要求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绿色营销的概念逐渐被关注。

绿色营销的概念是在生态营销和社会营销观念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生态营销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受到关注。社会营销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提出。在此基础上,绿色营销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新闻、商务和贸易类文章中被提及,并逐渐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绿色营销是一种能够预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合理利润和可持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它以常规经营为基础,把消费者需求、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保护环境、为社会负责的目的。他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到使用的整个营销过程,充分维护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

二、绿色营销可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营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是21世纪企业经营的主色调,以绿色为特色塑造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的新的选择。企业绿色形象的建立有赖于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确立绿色企业文化、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实施合理的绿色营销策略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建立持久和谐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真正把环境保护、企业发展和社会利益结合一起,使企业在获得良好的形象的同时,持续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绿色营销适应了绿色时代环境。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消费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责任。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绿色意识使他们愿意以较高价格购买绿色产品,而抑制普通产品。在消费物品时,更多考虑该产品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是否破坏生态,是否污染环境,是否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绿色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四)绿色营销是企业拓展对外贸易的“通行证”。经济一体化使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但是许多发达国家构筑绿色壁垒,以限制无绿色标志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商品进行准入限制,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其主要内容有:环境关税和市场准入、环境标志制度、环保技术标准制度、环保包装制度、环保卫生检疫制度和环保补贴制度。绿色壁垒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它广泛冲击着我国农产品、医药、服装等的出口,许多国家还利用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或限制进口。另外,为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wto有关协议中包含了许多环境条款。因此,绿色营销成为企业拓展对外贸易的“通行证”。企业只有通过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发展绿色技术,逐步提高产品的绿色含量,积极争取获得出口的绿色标志,超过“绿色壁垒”才能顺利拓展对外贸易。

三、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绿色市场营销观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和前提条件来分析问题,其核心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绿色营销活动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来展开。

(一)通过企业内部途径开展绿色营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是指从产品设计开始,其使用的资源、生产、市场推出、顾客使用、甚至报废的全过程都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及终生安全、社会接受和自然持续的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标准已得到社会公认。包括其生产过程节省能源和资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产品使用过程中也不污染环境而且能耗低;产品使用完后可以和易于分解、回收翻新或能安全废置长久无虞或自然分解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企业在实施绿色产品策略中,还应当重点执行以下四项策略:(2)再利用。企业应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使用原材料及副、废产物,通过延长产品服务时间,避免生产垃圾过早产生。企业应使用标准尺寸进行产品设计,并加强产品间的兼容性,从而使各种资源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对电脑组装熟悉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喜欢使用组装电脑而非品牌电脑,除去价格因素,就是由于组装电脑中各部件可以轻松升级,而品牌电脑升级则会受到制造商的限制。试想,如果品牌电脑制造商也可以让消费者轻松升级电脑,那么品牌电脑的销售份额会更高。此外,部分企业可以承担市场补缺者角色,从事重新制造工业,专业化拆解、修理、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使其重新成为资源,并为企业赢得利益。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3)再循环。企业应将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废物回归和综合利用。再循环能减少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并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在发达国家,再生纸以被广泛运用到印刷、出版发行、办公等领域,采用再生纸印刷的报纸,不但成本降低,而且消费者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更愿意选择。再循环的方式有两种: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次级资源化,既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材料使用量。例如,中国的钢铁生产主要靠利用原生铁矿石,而美国主要靠回收利用废旧钢铁。

(4)推荐。广告是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但通过消费者选择性记忆、扭曲和注意,真正能产生作用的广告仅占全部广告的20%。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保证广告绿色化——控制广告支出。笔者认为,培育忠诚顾客,利用消费者口传是企业绿色营销可以采用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消费者每年能成功说服几个潜在顾客成为企业用户,那么这个消费者的终身顾客价值十分可观。

因此,企业可以制定一些鼓励忠实顾客成为推荐人的营销计划,让老顾客确实以消费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为荣,从而主动为企业义务宣传。美国直觉公司(intuit)在几乎没有广告宣传的前提下,市场销售额在极短时间达到数亿美元,其重要原因就是他有成千上万的满意顾客为他义务宣传,像推销员一样向别人介绍他的产品

2.消费者认可的绿色价格策略。绿色产品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稀缺的绿色材料,进行了绿色加工和包装,使用了绿色标志,增加了对环境进行监测、治理和保护等工作,无疑会增加其生产成本,绿色产品的高价位毋庸置疑。企业在对绿色产品进行定价时,一定要做好价格解释和产品预期价值的宣传工作,特别是绿色消费观念的引导工作,以求得消费者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事实上,在消费绿色产品的群体中人们在意更多的是产品本身的预期价值高低,而非当前价格的高低。现在已经开始流行买健康、买环保,人们越来越注意生活饮食、房屋装修、家具配置、办公环境、办公设施等方面的安全、环保等绿色问题,在这些事关健康、安全、环保方面宁可花更多的钱,消费者也越来越能够理解并接受绿色产品的高价位。此外,企业可努力通过扩大生产、销售规模来降低产品成本,调低产品价格,以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群体。4.与顾客有效沟通的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核心是利用有效的沟通手段选择具有绿色特征的媒体开展传播活动,通过充分的信息传播,塑造企业及其产品的绿色品牌形象,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谋求更多的便利和竞争优势。要塑造企业良好的绿色品牌形象,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的同时,还要履行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在进行广泛绿色宣传不断提高企业绿色知名度的同时,还要支持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此外,绿色产品的展销及引导消费者体验绿色产品,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取得良好的促销效果。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促销手段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广告、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均可作为绿色产品及企业的促销手段。

(二)通过企业外部途径开展绿色营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合理界定与业务有关的各个组织和个人。如界定消费者、竞争者、供货商、环保管理部门、公共媒体等群体。企业应主动了解这些组织或个人对绿色议题或主张的关心程度,以及对绿色产品、原材料等的需求状况,以发现环保运动为企业可能带来的新机会及威胁,预测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对企业绿色市场营销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同对此有重大影响的组织和个人的关系,争取绿色标志,实施绿色管理。

2.企业要及时收集有关绿色信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者应及时收集有关绿色信息主要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资源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生产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和社会经济信息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利用绿色信息,并据此来指导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争取成功地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9

摘要: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交换、分配和生产。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符合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科学诠释。我们应深刻理解、认真践行,以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

一、生态文明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多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释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历经农业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之后,为了克服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中的负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就其历史方位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新层次。现在人类文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将走向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

从社会的文明结构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的一种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形态的生态文明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前者。从这一角度理解的生态文明亦可称为狭义的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

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是以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的出现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则没有实物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负效应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谋划。

二、绿色消费内涵

(一)针对消费品和消费对象而言

对绿色消费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英国人johnelkington和JuliaHailes出版了著名的《绿色消费者指南》,并在该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观点。作者将绿色消费定义为是避免使用下述商品的一种消费:(1)可能危害消费者自身或他人健康的产品;(2)在制造、使用或处理上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产品;(3)在制造、使用或处理上会消耗过多能源的产品;(4)因过度包装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浪费的产品;(5)使用来自濒临绝种动植物或濒临毁减环境物质的产品;(6)因毒性测试或其他目的而残酷或不必要使用动物的产品;(7)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产品。[1]“绿色消费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选择环保产品,以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一种消费模式”。[2]

(二)从生态伦理和整体消费活动而言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绿色消费”的概念,它蕴涵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绿色消费。[3]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绿色消费所表现的内容与提出的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消费系统,参照国际上绿色消费的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res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4]“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绿色消费模式分章进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消费模式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包括衣、食、住、行等都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三、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

国务院了《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新“四化”变成了新“五化”。另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我国在消费速度不断升级的同时,消费总量也迅速上升。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在迅速扩大。但也存在消费主义强调物质主义至上,以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为满足,常常造成浪费性消费。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当前,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践行“三严三实”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公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绿色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

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认为,高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受西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流行与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现消费至上的价值倾向,以消费为目的,把消费者引向欲望的满足和物的崇拜,让人陷入消费的异化。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5]而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行为文明的消费方式,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顺应了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趋势,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通过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推行绿色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努力、综合协调,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强化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力量

1、要增强政府对绿色消费的立法力度和司法力度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6]推行绿色消费,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分重要。应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经济政策,运用市场化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等,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促进人们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实施绿色消费法,强化制度他律,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保证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消费行为的实现。通过绿色消费法律保障使人类消费模式符合生态伦理的要求,进而保持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此外,公检法系统应该更多地承担绿色消费保护的责任,积极推动绿色消费领域的司法实践,在立案和审案过程中力保环保公正和消费公正,通过判例为绿色消费法制提供支持。

2、运动经济手段引导绿色消费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的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7],为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强对绿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引导,加大对绿色消费的经济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对绿色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策,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使其价格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其次,对绿色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投资,鼓励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增强其进行技术研发的科研资金实力。在税收方面,要加大对耗能大、污染多的企业的税收力度,而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从而推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再次,政府要引导企业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研发绿色技术的能力。最后,政府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绿色生产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和积极推广适合国情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强化企业责任,履行绿色社会责任

我国推行绿色消费,企业责无旁贷。“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具有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责任,还有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8]企业的经济活动,应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关系;应以尊重生命、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为准则;应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生产实践,使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成为企业自觉行为。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清洁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绿色化的生产模式,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对排出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或无污染处理,要求生产出的产品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企业应以生态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企业还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三)借助社会舆论,树立绿色消费观

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消费。引导消费者和约束生产者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和其它媒体来进行绿色消费信息的宣传和消费知识的传播,从而使公众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形成以践行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铺张浪费、加重生态负担为耻的社会氛围。党中央号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我们应积极响应、自觉践行这一号召。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把生态文明价值观、绿色消费观,高高地举起来、亮出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应自觉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生态文明为镜,努力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人人尊重自然环境的社会风尚。(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启宏、王金南《绿色消费》.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5;

[2]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5.8;

[3]汤毅《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消费》.《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30.4;

[4]刘柏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绿色消费模型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09.1,31.1;

绿色消费的理解篇10

[关键词]绿色食品营销组合辽宁省

绿色消费是21世纪食品消费的主流,我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正在快速形成和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消费水平,笔者在辽宁省范围内开展了问题调查活动,本研究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方案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对辽宁省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该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占回收问卷的94%。被调查对象选自超市、居民区、街道等不同的地点。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见下表。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分析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前提。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能够满足其需求时,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同时,消费者的偏好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调查显示,辽宁省消费者听说过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比例很高,分别达到了96%、84%。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进一步的了解很不够。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中,有10%的消费者选择“一点不了解”绿色食品这一选项,高达72%的消费者选择“了解一点”,选择“了解许多”、“非常了解”的消费者仅占5%。在问及绿色食品的定义时,29%的消费者认为是种植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和水果,4%的消费者认为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就行,只有65%的消费者选择了正确的答案。5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区别,认为区别不大和没有区别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30%、6%,还有14%的消费者说不清楚。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食品安全”的占54%,出于“性价比”的占10%,其他占6%。可以看出,辽宁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消费者的消费表现为实用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基本生活消费已经由过去“吃得饱”,正在向“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吃得有品位”的营养型、质量型方向发展。

对绿色食品的认知调查还表明:35%的消费者对带有绿色食品标识的食品质量放心,26%的消费者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商标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可见,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提高绿色食品认知度,加强对绿色食品商标的管理,对促进消费者采取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十分重要。

2.关于绿色食品营销组合因素的分析

(1)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因素分析

辽宁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知晓度比较高。84%的消费者认为在选择绿色食品时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3%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影响,13%的消费者认为无所谓。在购买绿色食品类型方面,29%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初级产品,选择希望购买初加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分别是38%、33%。在绿色食品种类方面,消费者认为目前绿色食品种类很少、比较少的比例分别为15%、31%,认为比较多、非常多的比例分别是15%、10%。可见,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增加绿色食品的种类、品种,是扩大绿色食品销售的重要因素。

(2)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价格因素分析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辽宁省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价格很高、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8%、58%,认为价格较低的比例仅为2%,没有一个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价格很低这一选项。在价格接受方面,62%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愿意购买,32%的消费者选择10%~30%的范围。见图1。由此可见,由于需求观念的转变,辽宁省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绿色食品的成本高于普通产品,愿意支付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过高限制了对绿色食品的消费。

图1绿色食品的价格接受程度

(3)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分销渠道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销售场所方面,分别有25%、28%的消费者认为目前销售场所很少和少,仅有12%的消费者认为销售场所多或很多。可见,加快绿色食品分销渠道建设,增加营业网点,对拓展绿色食品的销路十分重要。在购买绿色食品地点方面,72%的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去大型的商店或副食店购买的占12%,到绿色食品专卖店购买的占10%,其余的6%选择在附近的农贸市场、早市购买。因此,超市应该是商家选择绿色食品营销的理想地点。

(4)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促销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促销方面,63%的消费者认为如果采用人员推销方式推荐绿色食品时可以考虑购买,26%的消费者认为非常乐意接受这一促销方式。营销者应充分发挥推销人员的作用,灵活地采用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丰富多样的促销组合,诱导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调查还表明,仅有29%的消费者认为在市场上买到名牌绿色食品安全程度有保障。可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创立绿色食品品牌,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的管理,增加消费者的安全感,可以减少或打消消费者的购买疑虑,促进绿色食品销量的增加。

3.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分析

为了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这里选择了对影响绿色食品市场发育的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四个标志,对影响绿色食品消费的“购买频率”进行分析。

(1)收入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比重的10%。随着收入的增多,消费者中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逐渐增大,当月收入超过1500元时,这一比例达到32%。相反,随着月收入的增多,没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比重逐渐降低。当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时,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1%,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时,这一比例降至4%。当收入达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为零。由此可见,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年龄因素

调查显示,中年以上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较高。35岁~44岁这一年龄段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人数占同龄绿色食品消费者比重的28%,而比重最高的是5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其比重达到32%。18岁~24岁的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最低,从不购买者占同龄消费者的比重最高,达到10%。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收入相对稳定,具有消费绿色食品的经济实力。加之中年以上消费者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更容易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该把中年以上消费者作为其目标市场。

(3)性别因素

调查显示,有20%的女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只有5%的女性从不购买。而男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8%,比女性低2个百分点,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则是7%,比女性高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女性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偏高于男性。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中占据支配权,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程度高于男性,绿色消费意识更强。在制定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时,企业应该考虑到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性别差异。

(4)文化程度

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相同文化程度消费比例的25%,比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多13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的14%,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从不购买的比例多了9个百分点。这说明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

4.绿色食品标志、价格与不同收入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关联分析

(1)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分析

从整体水平来看,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有影响”所占比例很大,从低到高收入阶层分别所占比例为79%,76%,85%和96%,见图2。相比较而言,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标志的敏感度更低,19%的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关注的是产品的物美价廉,而不是绿色标志。随着消费者月收入的升高,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当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仅为3%。

图2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图3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范围

(2)价格范围分析

辽宁省广大消费者普遍可以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10%以下。在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消费者中,65%以上的人只能接受价高小于10%的范围。当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30%以上时,选择购买的消费者比率骤然下降。当价高在10%~30%、30%~50%之间时,收入水平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41%和11%。当价高在50%以上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均降至1%以下。见图3。这说明辽宁省目前绿色食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因此,设法降低绿色食品的产品成本是拓展绿色食品市场的一个有效方法。

(3)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绿色食品价格、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这里对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作以分析。将消费者收入水平如上表分成四段,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有影响、无所谓、无影响,价格接受范围为四个:10%以下、10%~30%、30%~50%、50%以上。参考数据x0=(100%,100%,100%,100%),比较数据列xi(n)(其中n=1,2,3,4为收入段,i=1,2,3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类型)为各段收入水平消费者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所占的比例。将参考数据与比较数据带入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为:收入由低到高的不同消费者受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的关联度分别为0.856、0.704、0.582。由此说明,总体来讲,认为购买时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的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无所谓”,最后是“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定量分析一致。事实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发关心自身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因此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不同价格范围的关联度分别为0.953、0.927、0.911、0.715,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价格接受范围的排列顺序是:10%以下、10%~30%、30%~50%、50%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实力是影响购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食品标志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程度增加;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广大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的价格接受范围是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高出30%以上的价格,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比例最大。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针对其购买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