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23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1

体育教学从内涵上来讲指的是教师按照既定的系统化的课程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的体育以及卫生保健方面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这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理论化教学,强调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运动训练则更加具有针对性,其专业性也相对较高,强调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适合于本运动专业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之处分析

从上述的含义论述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区别。首先两者都是体育范畴的教学,都是基于体育基本理论而进行的教学,都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宣扬体育运动精神,从外而内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但是运动训练较比于体育教学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同样也有着较高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在坚持以体育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之下,不断地融入运动训练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现阶段体育各项目中篮球、足球以及网球等项目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和热爱,小学生同样也是如此,很多小学生都十分喜爱打篮球、踢足球和打网球,还有很多女同学非常喜爱打羽毛球和乒乓球,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这些专项体育项目学习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兴趣下降的原因之一。而采取运动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体育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例如对于喜爱篮球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弹跳能力以及上肢的肌肉力量,并且在运动技巧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球能力以及投篮、上篮的技术动作,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在专项运动中的竞技水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自身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对策

体育教学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基础,是学生从认识体育到热爱体育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果在学生最初接触体育的时期就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运动训练教学方法同样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教学的尝试中应该坚持以体育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在开展自己热爱的专项体育训练之前掌握充分的体育训练与卫生保健的理论知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的体育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收获。新课程明确提出: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因此,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过去那种竞技体育训练方法,努力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被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得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法有机互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如足球技能训练中可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面对独立型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示范动作,并指正其正确与错误;对顺从型的学生,要抓住其优点进行表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等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2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学发展创新

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对人们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够让人们身体得到益处,还能够放松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也逐渐成熟,人们对怎样正确开展体育运用越来越关注。体育运动训练学不仅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提升自身水平,还能够帮助普通群众正确开展体育运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情况

体育训练运动学最开始仅仅是针对国家专业运动员的需求进行研究的,通过对人体的素质和特征开展研究工作,找出最适合人体训练的体育运动方式,当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个性运动技能的吸取和传授。其中体育运动学内容十分繁杂,需要多方面人才,其中包含有运动学人才、运动医护人才、人体学人才等等多方面人才,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人体中的各个肌肉组织和骨关节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都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找到最科学的体育运动训练方式。当体育运动训练学刚传入我国的时候,我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只能说是大国,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在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应用和研究方面却很少。当人们逐渐注意这个领域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提升群众的身体素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流逐渐频繁,经常参加国际性比赛,也逐渐加强了对体育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创新。近年来我国逐渐上升为体育强国,多个体育项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这些都与我国体育运动训练学研究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影响体育运动训练的因素分析

对体育运动训练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学员和教练员的素质问题。

(一)学员的问题

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参加什么样式的训练非常关键。我国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强度训练方式,这种训练就是对一个动作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动作的力度和标准性,具有非常高的训练强度。这一点我们从很多新闻上都能够看到,专业的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都超过十个小时,在训练中很少对训练进行消化和吸收,只是不管强化身体肌肉的记忆能力,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种训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运动员提升空间过小,如果因为身体、心理等因素停止一段时间训练,运动员很难回复原先的实力。同时,我国很多的运动员都具备着优异的天赋,但是他们的意志力确较差,不能够承受的住这种高强度训练,而放弃体育运动,这也与训练过程中过度强调训练成绩,缺少必要的心理疏通和思想教育,导致一些运动员心理素质较差,比赛中因为怯场等因素不能够发挥实力,影响比赛成绩。

(二)教练员的问题

教练员是体育运动训练的主导,他是用的训练方式将会直接影响云贵动员的各方面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职业和心理素质都是一名合格教练员必须具备的能力。我国教练员很大程度上收到我国体育方面理论成果的限制,在体育训练认识和理论知识储备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训练方式还不够科学。当前我国很多教练员是通过外聘形式招募的,还有一些是具有一定实力的运动员担任,虽然一些运动员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并不是所以合格的运动员都能够担任教练员,可能实战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一些理论知识确十分匮乏,这一点很容易受到误导。

三、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创新举措及新观念

(一)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主要是为了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项目的技能,将运动员需要训练的项目进行项群划分,对每项都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训练。项群理论主要是训练内容、训练组织、训练目标和负荷量度作为主导因素进行训练。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掌握不同分类群体之间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体质特征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组要对训练方式和目标进行严格界定,对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很多帮助。

(二)体育运动训练的新观念

当前竞技运动逐渐向严格化和标准化发展,每项体育运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都有着非常严格和完善的规定。当前运动员同原先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方式不进行有效创新,那么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教练员必须在掌握传统更多训练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活动,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不断完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系统。

四、结语

体育运动训练是随着时展而逐渐壮大起来的,他对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行训练学在初级阶段只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开展研究的,随着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增加,体育运动训练学逐渐向基层发展,对提高全面身体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宝泉,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困惑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1).

[2]王智慧.运动训练学研究进展:理论热点与综合向度――田麦久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05).

[3]邬璐阳,马一枫.影响运动训练创新的多维审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2).

[4]邬璐阳.运动训练发展创新的动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互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34-01

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概念

1.1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在教练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对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比如身体素质训练、反应能力训练以及运动技巧的训练,来使运动员的成绩不断得到提高。它的特点表现为:a.主要适用于运动员,对运动者的身体素养、体育技能要求比较高;b.运动负荷量比较大,为了达到提高运动者成绩这一目的,运动者必须不断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C.需要专业的训练方法,只有专业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更好提高运动者的成绩;d.训练效果是通过竞赛成绩来检验的,运动训练的有无效性,运动员的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1.2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展开的,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以及教学任务,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加以相关的体育运动,使学生对一定的体育知识以及技能得以掌握,从而不断增强其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特点表现为:a.系统性比较强,学生身体的器官以及形态的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骨骼的发育情况、肌肉的流畅程度以及是否匀称;其次,科学的体育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为以后健康的身体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b.教育性比较强,一是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通常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目的、组织原则、规则标准以及掌握技能,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体育教学还受其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班级风气、教学条件等影响,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从而让学生终生受益;二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当教师观察到以后,就可以做到"对症下药",比如,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坚持不懈的意识,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2.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互补关系

2.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差异。从抽象概念上来说,像马拉松,长跑,百米冲刺,跨栏,花样溜冰等赛事项目,是可以归属到运动训练的范畴。运动员在进行运动前一般都是接受了教练的专业训练的,该技能是可以用来竞技比赛的。这是运动训练的大层面,而从小角度来说,像人们自由组织进行的晨跑,登山等活动,也应该属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则更强调理论性,属于高等院校体育学专业的范畴。如体育课、羽毛球课、网球课等,这些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的开设,都是属于教学的大框架之中,也是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具体目标上来看,运动训练主要是由教练负责,对运动员进行运动项目的指导分析。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参加运动类的竞赛活动,而进行的专业训练。开篇"全民运动"是相对平民化的运动训练,它由普通市民自行组织,自行训练,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放松身心,是人们的体质水平提升的需要。体育教学就有所不同,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者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它的受众是高校的广大学生。和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一样,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了解、认知甚至是研究。体育方面的学分,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了的,体育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对于增强体质,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两者间的互补关系呈现。

2.2.1互补原理的内涵。在当代,互补原理绝不仅仅是作为物理学的一种理论,而是具有更深的更广泛的普遍意义。如今,互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对立的事物之间的互补性,在这里,我们不能片面的将互补理解成为各有缺失或者优缺点的两种事物之间的互相补充,而是两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统一。

2.2.2对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二者之间关系的更深入理解。根据互补原理的核心理念,将其引入到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是合理的,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运动训练有利于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的目标的实现,因为仅仅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体质也就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能够为运动训练提供练习指导,同样的,没有科学合理的知识技能作指导,运动训练就不能有序的进行,这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无疑是有重大阻碍的。

3.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互补优化

3.1体育教学中保持运动训练项目的合理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有针对性的选出实用的训练项目,通过合理的安排设计,使得各个项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高效的增强学生体质的培养。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竞技性质的活动,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立足教学内容,做到两方面: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二是根据运动项目的实际特点,将训练方法和内容有效地结合,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也能够更高效的达到。

3.2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互动发展。要想顺利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就需要确保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相互依托,互为一体。高校体育教学一旦脱离运动训练,势必缺乏必要的美感与激情,无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的基础,运动训练一旦脱离了体育教学,势必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需做到同步发展,即高校可将体育教学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奠定基础,充分利用运动训练、课余体育竟赛、课堂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体育意识得到强化,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深刻地认识体育,培养出一大批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积极分子与体育尖子;另外,竞技运动和训练的持续发展也会使体育教学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即通过开展竟技运动可以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与积极性,并最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总之,对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关系的探讨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维度深入分析了解二者的异同点以及不足之处,有助于我们结合二者的发展将其互补和促进,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有利于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雅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4

摘要文章针对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体能、技战术训练中易出现的身体和心理疲劳现象,得出恢复训练是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通过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与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训练

一、运动性疲劳

自1880年莫索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冠上了不同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映过程。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活,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运动性疲劳处理不当,将引起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连贯性。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是由多因素组成,如:次数、距离、时间、重量等。不同的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刺激信号,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将发生不同变休,这需要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刺激信号。因此,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然而该概念在实际运用中造成混乱,却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致使选择判断运动性疲劳标准缺乏专门性,最终导致恢复手段缺乏针对性。

(一)肌体的疲劳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由于肌肉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二)神经系统的疲劳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质,传入的各种信息(包括肢体运动信息)在此做最后的分析与综合,并产生相应的感觉,由骨骼肌收缩实现的人体运动在其调节之下完成。当肌肉运动加强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消耗也加强。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恢复仍不断进行,但依然抵不过消耗量,当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代谢过程就发生障碍而出现疲劳,疲劳又引起抑制加深,从而制止神经细胞的过度消耗,当局部或大部分皮质细胞因训练负荷负担过重或时间过长,而消耗神经能量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就引起抑制过程的发展,这样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避免神经能量过度消耗。

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与中长跑项目特点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3-17岁之间,在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发觉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能力过程,向高一级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或向高校输送专业队员。

中长跑属于体能类项目,归属耐力项群。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成功与数百种因素有关,但与以下三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即心血管系统(含血液指标)、下肢支撑器官、意志品质。竞技体育对三者提出极限要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桶水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一块。这三要素是任何中长跑教练员都不能回避的,是训练成功的关键,任何训练方法的运用都依据于这三要素是否处于良性状态。马俊仁能在中长跑项目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消除疲劳手段较好,较好的疲劳消除手段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三、恢复训练

(一)恢复训练的内容

恢复训练的内容是以恢复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系统的恢复训练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为基础训练,指在运动员疲劳后的基本恢复过程。其二为心理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耐力跑时出现心理疲劳后的心理恢复过程。其三为针对性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某项素质训练使身体局部疲劳后的恢复过程。基础、心理和针对性的恢复训练包括具体的内容见表1。

系统的恢复训练已成为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内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已经将恢复训练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使现代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恢复训练、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心理训练的关系

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的系统恢复训练与体能及技战术和心理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现代运动训练完整的科学体系。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如有人把中长跑训练比作骡子拉磨,一圈一圈不见终点,既单调枯燥,能量等消耗又大,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疲劳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合理地安排练习量和强度,把各种练习有机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并且经常改变训练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训练质量,延缓疲劳的出现,是促进机体恢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三)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这里主要论述训练课后的恢复过程。从疲劳产生的原因来看,在恢复过程中主要解决好两个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掉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能力。

由于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时间长、耗能大、内容单调,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极易产生疲劳现象。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就应把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中。例如,在进行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把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反复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合理地安排在训练课中,并不断变换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同时组织队员到野外进行训练。而对运动员训练后一些肌肉的局部疲劳,采用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电动按摩等手段效果好。相反,对于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的全身疲劳,则结合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等手段效果甚佳。同时,根据运动训练负荷的性质、量和强度。可用综合性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训练中,如果是全身大负荷主要由一部分肌肉群承担,就采用起局部作用的手段,如听优美的音乐、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相组合。通过以上这些恢复手段和方法,运动员就能在下次训练之前得到完全恢复。

1.营养手段

营养是运动后被消耗物质恢复的物质基础,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恢复,补充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定时定量的服用维生素C,此外,每天还需补充适量的脂类、矿物质等。

2.物理手段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热水浴、高温疗法、桑拿、蒸汽浴、吸氧疗法等。这些物理手段有利于中长跑运动员的恢复。

3.中医药学手段

采用中医补益药进行食补调节机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补益药物有助于加速激素和免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4.心理教育手段

常用的教育手段有:一是严格的作息制度;二是积极性休息;心理手段有:心理诱导,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调整、神经肌肉心理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恢复必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

四、结语

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机能评定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从疲劳的界定、发生及恢复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综合的介绍,其目的在于使中长跑运动员,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量和强度,不断改变训练环境,采用综合恢复过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全面地营养恢复手段,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5-196.

[2]华北区医学院校体育研究会编著.体育保健与健康医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肖洪凡.浅析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及方法[J].运动训练与竞赛.2010(9).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0-02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技战术手段不断完善,世界篮球水平普遍相比从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中国篮球水平与欧美篮球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就亚洲内部而言,中国篮球水平也仅属于中上水平。究其原因,是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篮球教育与培养的不科学性造成。中学篮球运动是国家篮球运动员的重要输出基地,因此应加强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科学、合理培养。体能训练是中学篮球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篮球运动员的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中学篮球体能训练概述

在实战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部分运动员因体力不支,出现诸如投篮“三不沾”、传球速度较慢、战术执行不到位等现象,这都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不到位有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展开讨论,从而从培养方式等多方面改善目前体能训练中的不足,以使运动员能够适应球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篮球水平。

体能问题在体育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热点问题,然而至今“体能”二字没有较为完整的定义。就一般而言,体能被认为是人类身体适应外界影响的能力。就限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能”是运动员得以获得良好竞技水平的、自身身体具有的适应比赛节奏的综合能力,是决定运动员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能主要由运动员机能、形态、健康与运动素质等多方面组成。体能训练是篮球运动员能力提升的保证,因此,也是篮球运动员每天必须进行的维持竞技状态的必修课程。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运动耐力、心理机能四个方面。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使其在赛场上有良好的发挥,正如篮球明星韦德所言,篮球没有秘密,只有刻苦的训练方能成就优良的表现。

3.篮球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内容

篮球体能训练作为篮球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其训练内容应与实际比赛过程相结合,从各个方面、身体的各个部位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从而使他们的运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能将自己的训练成果充分地利用到比赛过程中来,这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3.1篮球体能训练对中学篮球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是篮球训练的重要一环,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技战术的执行力依靠球员拥有良好的体能。教练的战术往往是球队保持领先或反超比分的关键所在,而良好的技战术需要球员优良的、准确的执行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体能的充沛对于球员执行力的提升无疑有重要作用。关键比赛或加时赛要求球员拥有良好的体能。关键比赛对球员的耐力、力量与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比赛时常会被拖入加时赛,这时对于球员的体能将会是极大的考验。

3.2篮球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动作的协调、连贯性要求球员拥有良好的体能。良好的体能能够使运动员在力量、速度和耐力等多方面具有优势,使运动员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连续动作。连贯、协调的动作不论对于进攻还是防守都十分关键,球员在体能上具有优势,能使其技术水平更稳定有效地发挥,帮助球队夺得胜利。

有助于球员整体球感的增强与对自身身体的控制。对篮球的感觉是一种较难触及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它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体能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球员的球感,并能合理控制自己的身体,使其在进攻与防守过程中收放自如。

除此之外,合理、系统的体能训练对于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从战术上,还是对阵的经验来讲,心理素质在现实训练中均应给予相应的重视。由于运动成绩不但取决于技术和战术的发挥,也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各种积极和消极的防守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通过各种场所与赛事的训练,通过不同对手的交换训练,通过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交换等等,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常态化,系统化,紧紧跟着技术与战术相配合,安排一定时间段的心理对抗,使个体与群体的契合度提高,为运动成绩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语

目前我国综合篮球水平仍然较低,篮球运动是我国亟待发展的重点体育项目。体能训练是篮球训练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综合表现。针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情况,体能训练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发展及综合运动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有着多样性,同时,在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时常忽略的几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规范性及运动员体能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并对于我国篮球的合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保成,匡鲁彬,王川.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2)

[2]于乐.浅谈中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黑龙江史志.2008(18)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6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篮球球性练习;准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36-04

随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及推进,多个实验区的中小学开始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当中,但如何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融入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当中,同时不影响规定内容的体育课进度,成了当今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以篮球教学结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为例,选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动作融入到篮球课的准备活动当中,既达到准备活动热身目的,又练习了球性,形成了特有的专门性准备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思路

以篮球教学为例,围绕基本部分主教材三步上篮第二课次内容,进行以身体运动功能为主要练习手段的准备活动设计(表1),并提供篮球课为主的动作库,便于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的指导下,科学选取练习内容,以期一线教师能够设计出更符合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设计。

二、结合篮球球性练习的动作库

1.肌肉激活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迷你带-双腿开合和单手原地运球(图1)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先屈髋再屈膝,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屈肘大小臂夹角90°,五指张开置于体侧),将迷你带套在自己的膝关节上方,髌骨上方的位置。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手前平举。同时以臀大肌为发力点两腿向外侧缓慢打开,再回到起始姿势,然后体前运球到左手,两腿缓慢打开,按照上述要求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两腿开始要伴随脚的外翻,充分调动臀大肌发力。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两腿打开后拍球一次停留,两腿回到起始姿势后再拍球,两手交换时,可直接用手递接,重复上述动作通过练习直到能够不间断地拍球。

单手原地运球

(2)迷你带-向前移动和单手运球(图2)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将迷你带套在自己的膝关节上方,髌骨上方的位置。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右脚蹬地左脚向前跨出,左手有力的摆动,然后回到起始姿势。左手运球时,要求同右手运球一样。

动作要点:右脚蹬地发力将身体蹬出,两个脚尖始终保持和前进方向一致,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动员臀大肌发力,上身不要过度前倾。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先移动步伐,然后再拍球,停球后再移动步伐。

(3)迷你带-向前连续移动和单手拍球(图3)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然后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跨出一步,右脚蹬地将身体蹬出,左脚随重心向前移动约一个脚掌长的距离,后脚再向前移动一个脚掌的距离,左手手臂自然随摆,然后右脚再蹬地将身体蹬出,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向前移动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向前,两脚尖方向也保持向前,身体不要过度前倾。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将动作速度放慢,每移动一步次则停球一次。

(4)迷你带-前后分腿侧向移动和单手运球(图4)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前后分腿姿势,然后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向右移动时左脚蹬地,右脚向右跨出一步,移动身体重心到右脚上,左腿收回到前后分腿姿势,左脚蹬地,按照上述要求重复动作。

动作要点:重心移到右脚时,两脚的脚尖向正前方,右脚的肩、髋、膝、踝在一条直线上,膝盖不超过脚尖,动用臀大肌发力支撑身体。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在移动的过程中将球放在手上,移动完成后在身体的右侧拍球。

2.动态拉伸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小腿拉伸和单手运球(图5)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迈出一步约超过右脚半个脚掌的距离,左腿伸直,脚尖勾起做足背曲;右腿微屈,屈髋,左手伸出向左_脚尖方向,同时右手运球向左脚脚尖方向,到自己的极限时,交换到左手运球,重心移动到左脚,缓慢站立,右脚向前迈步重复左脚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对目标肌肉的拉伸要慢,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要出现歪、倒、偏、斜等多余动作,尽量不要停球。

注意事项:柔韧性差的同学,通过减小屈髋的角度来减小动作的难度;球性不好的同学可通过单侧运完球后在地上将球滚到另一侧手上;柔韧性和球性都不好的同学可采取单侧运完球时屈髋到极限然后两手抱球向脚尖方向伸,再换至另一只手运球。

(2)髂胫束拉伸和左右手交替运球(图6)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前交叉到右脚右侧,并与右脚平行站立,屈髋成体前屈姿势,左手向身体右下方伸出,右手同左手移动方向,同时直臂运球,保持这个姿势的前提下,运球经过体前,到达身体的左侧,左手跟着一起摆过来,球的移动路线为弧形。此时换左手运球缓慢的直立身体,右脚前交叉到左脚的左侧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保持两腿伸直尤其是后侧腿,两手臂保持伸直,注意叉的方向和双手画弧的方向。

注意事项:柔韧性差的同学,可减小屈髋的角度但手臂要尽量向远处伸直;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运球到地上后,单手将球滚到另一侧,再由另一侧拍球直到直立。柔韧性和球性都不好的同学,可运球到地上后,两手抱球在一侧,保持自己的最大屈髋幅度向另一侧画弧,再单手拍球直到直立。

(3)前弓步胸椎拉伸和左右手交替运球(图7)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弓步,左手向前伸出,再向左旋转90°,右手运球到体前,两手臂成90°,并保持两手臂夹角90°向左转到最大,转动的同时向左转头眼睛看左手,到极限时将球交换到左手运球,后脚蹬地变成直立,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弓步,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弓步时大腿与小腿夹角90°且大腿与地面平行,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后腿大腿与小腿也成90°夹角,上身保持挺直,后侧腿大腿与躯干成一条直线,且与地面垂直。转动过程中,身体不要发生倾斜,始终保持躯干在垂直轴上做旋转。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运球至弓步位置时,改为运球手单手托球,其他内容不变。

(4)后交叉步臀肌拉伸和单手运球(图8)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自己身体的左后约45°的方向迈步约小腿长度的距离,左手向自己的正前方伸出,右手不间断在体侧拍球,下蹲将重心移动在前脚上(即右脚上),到最低点时运球到身体的正前方,换左手运球,然后站立成直立姿态,换右脚向自己身体的左后方向迈步,按照上述要求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迈步的距离根据自己的小腿的长度设定,不要太小,将重心移动到自己的前脚上,上身尽量保持挺直。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拍球后停球在手上,再进行单手拍球,通过练习直到能进行不间断的单手连续拍球。换手时,可在手上直接换到左手上,其他动作要求保持不变。

图8后交叉步臀肌拉伸和单手运球

3.动作整合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举球向前军步(图9)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对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右脚为例,抬起右腿,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向下用力蹬地,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左脚按上述要求抬起,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2)举球向前军步跳(图10)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向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右脚为例,抬起右腿,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向下用力蹬地,将自己弹离地面,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左脚按上述要求抬起,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3)举球侧向军步(图11)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向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向右移动为例,先抬起左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脚掌内侧蹬地发力,向右移动,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球上,同时抬起右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力向下蹬地,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再抬起左脚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4)举球侧向军步跳(图12)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对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向右移动为例,先抬起左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脚掌内侧蹬地发力,将身体蹬离地面,向右移动,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球上,同时抬起右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力向下蹬地,将身w蹬离地面,将力量从脚底传到头顶,再抬起左脚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4.神经激活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碎步加单手原地拍球(图13)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双手持球在体侧,臀大肌发力带动脚向上微抬,以最快的频率将两替上抬,同时单手不间断地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

动作要点:从慢速开始,控制自己身体的姿态和平衡。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拍一次球后将球丢出,慢慢的增加拍球的数量,直到能够不间断地拍球。

(2)碎步加单人传球(图14)

练习方法:运动基本姿势下,双脚高频率原地交替的抬起,同时双手胸前抱球,将球传给对面站立的同学,并接住对面同学的回传球。

动作要点:从慢速开始,控制自己的身体姿态和平衡。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可将球传给站立的同学,不需要接到回传球。

(3)碎步向前加单人传球(图15)

练习方法:两人对面站立,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其中一人双手抱球在胸前,开始后双脚高频率交替的抬起,并缓慢地向前移动,10s时间应移动1m左右的距离,同时将球传给对面的同学,然后接到对面同学的回传球。

动作要点:向前移动的时候要控制好节奏和频率,保持姿势和频率不变,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传球时可通过停下脚步再将球传给对方,接球时也停下脚步。传、接球动作结束后再继续刚才的频率两替的抬起。

图15碎步向前加单人传球

(4)两人碎步向前加传球(图16)

练习方法:两人面对站立,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其中一人双手抱球在胸前,开始后两人同时双脚高频率交替的抬起,并同时向前移动,移动速度要慢,10s的时间移动1m左右。将球传给对面的同学,接球的同学在保证身体姿势不变,脚下频率不变的前提下将球接住,并再次将球传出,两人交互传球,并向着对方移动约1m的距离。

动作要点:保持姿势和频率不变,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传球时可通过停下脚步再将球传给对方,接球时也停下脚步。传、接球动作结束后再继续刚才的频率两替抬起。

三、说明与建议

1.动作库中是按照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体系分成了四个(肌肉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和神经激活)对应的部分,并结合了篮球球性的练习。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本节课的主教材对每个部分选择提取1~2个练习内容来设计准备活动,从而使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更具针对性。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防守,那么选择时就应针对性添加横向移动(像肌肉激活结合篮球球性练习的迷你带分腿侧向移动和动作整合结合球性练习的举球侧向军步)等准备活动的练习内容。

2.由于动作库中结合球性练习的准备活动四个部分(详见动作库)的强度是依次递增的,内容安排上对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动作技能要求也是依次递增,所以教师在选择上课所需的准备活动动作时,尽量按照动作库中提示的四个板块的顺序依次选取练习内容。

3.本文只是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角度出发,结合篮球的课堂准备活动,设计了相应练习方法,动作库中的动作并非全部,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认识,不断地总结、提炼好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上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7

关键词:运动损伤;学校体育;体系训练;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体育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损伤泛指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损伤。学生是学校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主要对象,不同的因素例如不同的训练项目或者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等会导致损伤的部位有所不同。

二、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做好充分合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

为了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功能,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学生在进行各项体育训练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热身准备活动,因为合理充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能够使身体状态从相对静止慢慢转化为相对紧张。如果没有做好合理充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就不能得到合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足够的兴奋,身体还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样一来,一旦进入到紧张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肌肉伸展性和弹性较差,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也会很差。[1]没有合理相应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也会造成学生对所即将进行的体育活动认识不充分,在体育训练运动过程中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运动强度,这样也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不在状态的身体功能和心理机能

状态不好的身体功能和心理机能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在体育训练项目中受到损伤。如果学生长时间没有充足的睡眠或者睡眠质量较差,或者是伤病初愈身体没有得到很好恢复,又或者是由于长时间运动导致肌肉经常性处于疲劳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协调性和运动的准确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这种身体状况下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就很容易受到各类损伤。此外,体育训练过程中的损伤也会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胆怯犹豫或者对运动抗拒都会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受到损伤。

(三)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动作违背生理特点

如果在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训练中,学生的动作本身违背人体生理特点或者某项体育运动本身存在违背人体身体特点的动作都会对学生造成损伤。比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学生做出一些错误的动作导致自身身体部位发生摩擦或者与他人发生碰撞都会造成损伤,又或者某项体育运动本身由于其动作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身体难以适应,也会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造成损伤。

三、学生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对运动损伤有一定认识

体育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深刻钻研,对将要进行的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认真准备课程资料和训练设备,对学生身体特点有充分了解,对容易构成损伤的项目和容易损伤的身体部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预防,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单一的训练方法,追求体育训练的全面性。同时作为体育工作者还应该多了解一些运动保健知识,了解运动损伤的程度及结果,把已经出现的损伤危害降到最低。

(二)必须在进行体育训练前做好合理充分的准备活动

学生应该树立热身准备活动的意识,根据训练内容的不同,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或者和有针对性的预备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准备活动的时间距离正式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为间隔过久造成身体机能又回到准备前状态从而失去了准备活动的意义。[2]如果体育训练比赛时间较长需要中场休息或者下半场需要更换项目时,也需要做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体育训练结束后要注意放松身体,从而使紧张的肌肉和精神有充足的休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以后的运动训练做好准备。

(三)提高学生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运动训练的良好心理适应能力

对学生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应该着眼于每一项具体的运动训练。因为体育训练是由自然人参与的大众型活动,并且项目不同人数不同激烈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偶然性的事件,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保护别人和自我保o的思想,比如在篮球运动中,需要学生双手紧紧持球,以免篮球从手中滑脱对他人造成损害,同时还要时刻注意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其他队员的身置,以免被篮球击中或者与其他队员发生激烈碰撞。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大都是在无数次的体育训练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状态的练习,所以学生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反复枯燥的练习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8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开展,以及中考体育的推行,体育运动特别是中考体育训练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重视。但一些家长和教师只知道督促和组织学生进行更加努力的训练,以提高成绩为目的,而对于在此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身体损伤,可以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老师,我请假,刚才跑100米时脚扭伤了!”“老师,快来看一下,有同学晕倒了。”“班主任,我腿疼请假行吗?”这是中考体育训练时的场景。也许大家平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运动损伤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在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我们的一线体育教师,务必要了解运动损伤的表现,分析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切实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运动损伤的表现

人体解剖学将运动系统骨骼肌、关节和骨三大部分。众所周知,在体育运动中关节最容易损伤,特别是踝关节,极易扭伤。其次是肩肘关节和膝关节,严重的表现为骨折、骨裂。另外,肌肉、韧带拉伤也是常见,比如大腿、跟腱的拉伤。除此之外,像膝、踝关节的挫伤,局部肌肉的擦伤等也时有发生。损伤无论大小,我们都不能忽视。

二、运动损伤产生的基本原因

中考体育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再加上农村中学训练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大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思想意识不够重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运动损伤的出现,多与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产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训练中就不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思想上麻痹大意,又急于求成,某些原因有畏难情绪或处于紧张状态。这些思想因素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准备活动不够合理。可以说,在众多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中,没做好准备活动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然而在我们的农村体育训练过程中,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制约,有时尤为重要的准备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根本没做准备活动。在某些时候,一些学生或教师认识不够充分,不知孰轻孰重,为了多有些练习时间,竟然把极其重要的准备活动环节省去了,在神经系统和一些关节、器官都没有准备和预热起来的情况下就去做激烈的运动训练,因而极易造成拉伤、扭伤和挫伤。

(2)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或量过大、时间间隔太久。在激烈运动前只是做了准备活动,但时间和量都不够,草草了事,神经系统和各关节器官的功能并没有达到适宜的运动状态,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相反,准备活动的量安排过大,在进行大负荷运动之前机体就已经疲劳,或准备活动做完后很长时间才进行正式训练,原先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已消减,再去激烈运动都会造成伤害。

(3)准备活动的内容没有结合训练的内容,或者说没有做与训练内容相应的专门性准备活动,这样也会引起损伤的发生。

(4)场地、器材、服装方面的因素。一些农村中学的现状是有的连一个100米的直道都没有,还是高低不平的煤渣或土跑道,过软或过硬,场地匮乏。器材也缺乏老旧,部分学生运动时服装、鞋子等不合体都是致伤的原因。

(5)技术动作上的不合理。由于中考体育训练人数多又较为集中,教师也许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在技术动作上存在错误和缺点,有的违反了人体结构运动的特点和力学原理,像投掷实心球时没有蹬地及腰腹力量而将球甩出等,这些不合理的动作都会造成损伤的发生。

(6)组织方法、安排不当。受时间场地限制,训练时,教师在项目分组、遵循教学训练原则及教学规律上不是很恰当。学生太分散,组织纪律差,缺乏正确的示范又无保护意识。场地、器材少造成单项运动量过大、局部负担过重等都将造成运动的损伤。

(7)不良的营养状况、气象因素、心理因素。在农村中学,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吃早餐就赶往学校,身体热能摄量不足,血糖偏低,体质较弱,再加上睡眠不足、疲劳或带伤病运动,极易造成损伤。另外,天气变化无常如气温过低或稍高等,就会出现肌肉僵硬引起拉伤和大量出汗缺水造成痉挛或虚脱。还有,心理因素表现在某些原因导致的情绪低落,心理紧张造成反应迟钝、动作变形,都将造成运动出现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利用集会、墙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师生具有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在训练中不要麻痹大意,应端正态度,服从管理安排,特别是在分组自由练习时要在规定的区域进行练习,遵守秩序,注意力集中,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有强烈的责任心。中考体育训练的进行是由体育教师组织实施的,与体育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制订好周密翔实的训练计划;具备良好的自身业务素质,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组织,确保训练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效。

(3)加强医务检查力度。有部分学生隐瞒潜在的伤病,坚持训练。农村中学大都没有完善的医疗条件,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摸清排查,熟知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于有病史、体质较弱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适度安排,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4)经常对训练场地、器材设施进行检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训练环境条件。如跑道是否平整、有杂物等,并对有安全隐患的设施器材进行检修更换。

(5)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做得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损伤的发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运动水平、训练内容、气象天气等因素安排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既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也要有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一般以身体发热,稍微出汗为宜。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9

当前存在于中学生跳高业余训练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少;运动场地器材简陋,教练员训练的方法、手段不完善;学校、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及学生的自身因素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改进方法。

(一)队员的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少

作为学校而言,培养人才,注重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重重之重,而业余训练则被放到一边,只能作为学校工作的侧重点之一。

基于此种情况,我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上自身提出了以下的改进办法及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从学校领导到体育教师、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都要特别重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要求学好文化、练好技术,做到学习与体育训练双丰收;学生自身则要充分利用学校提的良好条件进行认真的文化学习和刻苦的业余训练。

(2)优先给参训的队员安排较强的任课教师,优先开课,优先照顾条件。

(3)加强班主任工作,最好由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形成思想、学习、训练、生活一条龙,对学生全面负责;加强任课教师责任,要求结合运动队特点备好课,讲好课,做好辅导,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共同关心。帮助队员学好文化课,队员内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做到学习与训练的赶、帮、比、超、拼。

(4)把业余训练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学生文化课和训练情况,并深入到学生课堂与训练中去。召开座谈会,检查队员作业、自习、训练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改进。

2、建立与健全各种制度

(1)检查制度。学校规定一个月或一周检查一次运动队的教学、训练、作业、成绩、进步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解决。

(2)奖励制度。学习上,每学期期末进行全面考核,对学习成绩好的队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每个训练周期过后,根据队员的训练情况、新旧成绩对比,给予表扬与奖励,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给予更高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3)加强辅导、补课、补练,做好个别帮助。要求队员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按要求完成训练任务,给个别相对较差的队员开“小灶”,做好个别辅导。

(二)训练方法、手段不完善

作为跳高这样一个技术性相对较强的项目来说不利因素更大,所以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成为中学跳高业余训练所必须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中学生在跳高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办法和措施。

1、身体素质训练

(1)力量素质:一个田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跳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更是不可缺少的。少年儿童运动员要发挥自身的特长,采用相对力量训练,结合专项力量训练。如负重弓箭步跳:运动员在肩部负相应的重量的杠铃20--40公斤或传上沙衣,做连续跳起分腿落地,距离在90公分左右,前腿做100度左右的屈膝与后腿成弓步,这种练习与跳高起跳屈膝相呼应,把起跳、力量、速度融为一体。

(2)速度练习: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技术掌握的程度(在当今的田径比赛中,跳高多以背越式为主,本文皆以此为主),背越式跳高的助跑速度是由直线助跑转入弧线助跑,起跳的初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跳高的成绩,因此在少年儿童速率发展的敏感期,每周两次以上的速度训练是必要的,训练方法以30米为主,如绕杆迎面接力;分两组以上“8”字形跑比赛;行进间20米弯道跑等等。

(3)柔韧、协调性练习:柔韧、协调性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技术训练

(1)助跑: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应跑直线,后段则为弧线。在助跑中,正确的身体姿势,将给快速有力的踏跳创造有利的条件。

(2)起跳:尽量快速高摆腿完成起跳动作。这样在身体重心接近横杆时积极的制动摆动腿的上升,才能引起动量的传递使髋关节向上高高抬起。提高这一技术的训练方法如下:

(3)过杆和落地:正确的过杆技术有利于提高成绩,过杆也是教学训练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3、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少年运动员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在开展智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心理训练,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

(三)场地器材简陋,不能满足正常训练需要

在中学运动队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就训练所具备的场地和器材而言,大多数的学校在场地和器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的满足训练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场地小,器材少而简易,辅助练习所必须的器材有限,场地器材过于老化或达不到训练的最低要求,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

1、学校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场地器材上的投入。学校在抓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从各个方面关心学校体育工作,提高训练队在学校中的地位。加大学校在训练场地器材上的投入,从而保证训练队在训练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2、做好器材场地的养护和管理。学校在训练的间隙,派专人做好场地器材的养护和管理,做到延长使用的次数和使用的寿命,并保证在训练过程中不出现因场地和器材的因素而出现的伤害事故。

3、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各种器材和场地,做到场地器材的充分利用。

(四)学校、家庭因素以及队员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学生参与训练的过程中还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家庭状况以及队员自身的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不能把学校体育训练工作摆正位置,对训练工作的投入和关心不够;文化教师不能理解参训队员,对他们存在认识上的偏见;体育教师既要完成正常的课业任务,又要带队训练,存在对参训队员急于求成的思想;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不支持孩子参加训练,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才;队员的家庭状况不好,不能保证队员的正常的需要,;队员的自身认识不足,在思想上表现涣散缺乏纪律等。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1、学校、家庭及参训队员从自身出发,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参与学校跳高业余训练,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10

关键词:运动训练;基本原则;高校体育教学

1.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结束语: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健康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同时,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运动训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原则以及其相关器材等,都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实现其教学目的,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军体部)

参考文献:

[1]程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教育,2014,0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