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06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生存教育实践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300名师生在震发后,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为此被称为“中国最牛的校长”。有网民评论道:“很显然,此次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得归功于该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的紧急疏散演习。据悉,这类紧急演习从2005年就开始了,每学期一次从不间断。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此次逃生的过程、模式及结果与演习一模一样,此种经验值得每位校长、每所学校学习。”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提出了一个并不崭新的话题:生存教育。那么,生存教育这一理念从何而来?其意义何在?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生存教育的理念呢?

一、生存教育理念的提出

生存教育这一理念来自于学会生存这一理念。“学会生存”是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新概念之一。

20世纪70年代,全球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迫使每个人都需终身学习以应对生存的挑战。“学会生存”一词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首次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写的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一份报告中。该报告在1972年被编著为同名书籍出版。书中指出:“教育应该发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通过受教育权的民主化,实施终身教育,以使每个人有机会“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即获得生存技能,并“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1]至此,学会生存的概念被明确提了出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发展的能力,而教育的作用正是为人类实现发展(继续生长)的愿望提供方法,促使愿望的实现”,“人类无论处在常态的儿童还是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用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也不应停止”。[2]从这个角度理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的任务似乎更加清晰了。人类要生存,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发展,正是教育,为人类学会怎样生存提供了可能。因此,“学会生存”理念也就直接用“生存教育”这一理念来表述。

二、学前生存教育的内容

1.身体素质教育。

即通过运动培养学生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

2.生命教育。

即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从而在遇到挫折、危机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自己的行为。让孩子真正“敬畏生命”,“明白爱不仅应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且也应该在人与一切生命之间,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从产生、成长、成熟乃至死亡的整个过程,来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的敬畏”。[3]

3.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前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准则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在集体生活中应有的习惯,自觉遵守集体纪律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所属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关心集体中的其他成员,懂得与他人互助、合作;认识集体应代表和凝聚所有成员之利益,它为个人生活需要的满足创造物质条件,为个人体力、智力发展提供客观环境。

4.生态教育。

即使学生了解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为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5.“自我服务劳动”教育。

即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鼓励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干,不依赖他人代劳,初步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6.安全教育。

即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野外活动安全教育、野游探险安全教育、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教育、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和灾难安全教育等。

三、学前生存教育教学的实践

教育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育。生存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要他们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1.要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朱智贤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生存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学校可以尝试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从而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如果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一些活动采取禁止的做法,这样学生们只能在课堂上和橱窗里接受生存教育,应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在自己的亲自体验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懂得自然和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只有尊重自然,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2.必须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探究、专题调查等活动。

3.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自,有权在教学文本选用、课程组合、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自主决策。

4.提倡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阅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时段,设计出不同的课型。比如,知识性很强的交通安全课采用活动竞赛方式;人工呼吸课则采用实验探究形式;野外生存课采取专题调查、观察探究,如观看电影、电视等。当然对于学前学生而言,最好多采取游戏活动的形式。

比如,我们以家务事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务事看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虽然是洗衣、扫地、洗碗、抹桌等事情,但如果没有耐心和细心是做不好的。根据目前许多学前学生不会穿衣、系鞋带、叠衣服、叠被子及整理书包等现状,这项教育要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在课外活动及劳动课上教他们自己动手。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爱好,我们自己制作或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形象的视频课件,让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下学会最基本的事情。另外我们还在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游戏和趣味比赛的环节,这样既可以寓教于乐,又可以让学生们实践自己学到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惊喜地从家长口中得知,学生们的进步很大:有的会自己钉纽扣、洗袜子,有的会自己叠被子、叠衣服,以前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现在是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活。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感恩 责任 恻隐

 

华夏民族总与礼仪之邦冠名于世。古先哲为我们留下许多名言典故,不乏教育后人德行天下,以德为先。有《大学》中“修、齐、治、平”。修身第一位,修身乃德育。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所有这些,足见先哲对德行的器重。

作为语文教师,传承古仁人的德行衣钵,发扬中华文明的博大深邃精神,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在教育教学中应渗透德育理念。德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一把尺度。以我理解为具体的三方面即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我从以下案例中与大家一起来思考、分享、感悟。

在师范上学时,对校训记忆犹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口传心授,春风化雨,需要的前提是以身作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礼记》中:“亲其师,信其道。”是让教师做足功课。教师如何做?我想无外乎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育技艺,超凡的教育智慧,独特的人格魅力。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则师可亲而其道可信了。所以,此处插科打诨尤为必要。这是教师德育思想能有效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前提条件。不然,一切都变为纸上谈兵,空头说教。以下从三点阐述:

其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心

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散步》、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孟郊的《游子吟》,这些作品虽说文体不同,但是都渗透作家对父母恩情的感激。百善孝为先不无道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教师在与学生学习这类文章是要多多渗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与学生多交流、多体会、多感悟。在交流、体会、阅读感悟中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让全体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时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有功德的事。此处是论述感恩父母,下文论述感恩社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个人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祖国。对祖国要有赤子之心。古往今来,对国家的感恩之心比比皆是。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精忠报国,死而后已。在民族大义之前,要胸怀祖国、感恩祖国、眷恋祖国。这是我们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力量。有了它,我们不再担心民族危亡时的无助;有了它,我们不再恐惧西方列强的炮火;有了它,我们不再心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报社会,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传达出这种声音。

其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何为责任心?《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是梁启超的话,不无道理;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也是这个道理。这种责任心意识地培养要在我们语文课堂上体现出来。比如在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要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钱泳的《治水必躬亲》要学习海瑞忠于事业、忠于人民、不辞劳苦、身先士卒的忘我精神;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我们要学习“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精神;在《赵普》中我们要学习赵普不顾个人安危、忠于国家、冒死觐见的敬业精神;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我们要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负责精神。

其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恻隐心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即爱心、怜悯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得都是爱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我们的学生要渗透对人民仁爱的思想,对弱者同情的感情。爱在教学泰格特的《窗》中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关爱身边需要关爱的人,让学生懂得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在教学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一文中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到“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怜悯,从而在思想上与其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这是关于恻隐之心的教育。

最后,我觉得德育的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并不能全部概括德育的内容。但是我总是觉得这三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因被人忽缺而显得比较可贵。所以重点阐述我们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所要关注的这些内容。即便如此,我觉得德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并不能说通过某节课就能够达到每个学生具有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了。教师要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有可能让德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参考文献: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3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教学中长跑中长跑作为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能培养学生持久奔跑能力和速度耐力。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抠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应。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中长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中长跑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求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个主要矛盾来安排教学。采用短跑、中跑和超长段跑(包括野跑)以及其他形式的练习。从生理角度分析,中长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活动中摄取外界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500米跑无氧代谢占60%左右,有氧代谢40%左右;1000米跑无氧代谢占5%左右,无氧代谢可以提高血液中碱贮备量,从而可以中和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提高中枢神经在弱酸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反复多次的最大强度练习,能增强人体最大负荷能力,提高速度。但短跑又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过多的强度跑,人体本身会产生大量乳酸,酸碱度失去平衡,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疲劳无力。反复多次中长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制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中长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

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在练习时要根据中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总的负荷不能太大,1000米跑时,一开始应是匀速跑,在300和400米时开始冲刺,也就是所谓的速度耐力。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首先对学生讲清中长跑的意义,讲清中长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注意掌握适宜的量和强度,同时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初一时,通过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结合,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结合好。适当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初二时,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弯道路教学,弯道跑教学要与耐久路结合进行。同时出现变速跑,要求快和慢跑交替进行练习,发展速度耐力。三年教学中要安排越野跑,但距离、强度要有不同安排,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易疲劳的现象,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换跑的形式。除上述体育课堂教学外,让学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或者从家中到学校这段路程进行中长跑练习,借以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建立起来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耐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体验式教育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重要。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前提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的。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不少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注意日常积累、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也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笔者在教《小民笑了》这一课时,事先找一名男生扮演小民,一名女生扮演小民的妈妈,三名男生、三名女生分别扮演同学。通过台上同学的表演,让学生获得了足够的体验,同时使悲哀、惊恐这些负面情绪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同情、关爱的情绪得到发展。在这一活动的铺垫下,笔者又与正在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联系了起来,围绕“同学遇到不幸,我们应该怎么办”进行延伸讨论,学生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对“爱”的含义也理解得越来越深刻。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所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就要求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父母要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地开展,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

[2]夏芙蓉,王小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黑河教育,2007,(06).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力学工程力学力学教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物理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物理学科的佼佼者,进入职业教育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物理上,尤其是物理学中的力学部分更是觉得难。在职业教育中也必须面对物理学,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虽然很想学好物理,可就是不能物理成绩,最怕见物理老师。这种“惧怕”物理的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引起重视。

一、物理力学成绩不佳的原因

造成物理力学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浅谈如下。面对曾经的学习成功者沦为职业教育中物理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主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职高物理学习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不重视基础知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3.不注重学习方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提高物理力学成绩的对策

职业教育学生仅仅“想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乐学”“会学”相互结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引导:

1.加强指导,激发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可以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体育美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8-01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美育的作用在于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冲动和想像力,发展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为他们提供情感抒发的途径,使他们超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抑,开放自我,缓和因青少年情感迅速发展而造成的矛盾心理,真诚的用心灵与他人交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的教育是很丰富的,从人体讲有肌肉美、体形美、健康美、强壮美、肤色美;从运动角度讲,有形象美、姿势美、力量美、柔软美、韵律美、惊险美;从欣赏的角度讲,有行为美、心灵美、精神美、坚毅美、品质美、喜悦的美、服装器械美等等。

健康与运动说明了体育与美的关系,人体自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强健的体魄可以使和人的运动联想在一起。希腊米隆的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就是以运动员为对象,将力量、节奏和旋律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顽强拼搏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巨大的美的魅力。为什么人体美可以唤起人们种种不同的意像?因为人体美直接体现了人自身力量与热情,是健、力、美高度有机的统一。这种体育中的美不只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美育能调节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好的情感,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悦耳的音乐、健美的体魄、优美的舞姿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人的愉快、幸福之感,使血液中分泌出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在美的陶醉中大脑放松、肌肉松弛,消除精神和肌肉的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乐于参与其中,改善学习效率。体育是一种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寓美育于体育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要领,可以使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动作优美、协调、富有节奏感,注意动作的造型和旋律美,进行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体育教学中,老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优美艺术化,做到形式多样、有趣味、有针对性、科学性。教师根据课的内容和美的规律有效地编排一些节奏流畅、动作新颖、科学合理的徒手操,或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培养良好身体姿势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培养一些好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作风正派,给学生美好的感染,注意引起和激发学生的直接身心效应。在教学中创造美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心情舒畅,促进其身体健康。体育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体美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注意坐、立、行、卧的正确姿势及仪表,注意用美的原则指导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脊柱弯曲等畸形发展,促进其正常发育,而且可以促进身体的匀称发展,使学生体格健壮、体态优美。

三、体育教学中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过程中,除传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燕尾服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用教育价值取向,使其身心发展保持一致性,以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其更加完善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教育对青少年的需要而言,主要是把他们不断产生的个体需要引向正确的社会需要,并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而美育是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是适合个体的感情发展和情感生活需要,即个性情感,创造性表现与升华的需要而成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这种需要,并提高这种需要的水平。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对个体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自然的优势,因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美育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根据美的原则,美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基础知识的体育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潜能。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偏于感性的、综合的,往往瞬间发生。就知道我们体育运动中的动作的无序瞬间、不重复性,又具有很大的可以发挥想像力的空间,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动作,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把握运动的过程。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7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叙事教育;护理;教育

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教育方法上仍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对于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还比较陌生。二十世纪末期,美国护理教育家首次对不同层次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行了叙事教育方式,开拓了在护理教育研究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经验的重构。”我们可以将这句话作为叙事教育的诠释,叙事教育就是通过对以往的教育经验、经历,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发生的教育事例等进行重新的解释、叙述和重构,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将叙事教育应用到我国的护理教育当中,在教育实践中可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独特教育方式,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

1叙事教育的基本特点

叙事教育是通过描述经验,合理的解释现象的教学、研究方法。叙事材料有的可以是故事,比如说一次阅读或者与其他人谈话当中了解到、听到的生活故事。也可以是利用其它途径而获得的材料,如护理教育工作者工作日记。叙事所搜集的材料可以直接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研究分析其他护理教育问题的辅助媒介。通过故事来启发别人,提高自己,将叙事教育的教育研究过程看成是经验积累和经验反思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地发展和创新。

叙事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基础原则,如解释学,女权主义,现象学等。叙事教育是想通过叙事的手段,挖掘出故事背后隐藏的技术与理性的东西,让学生接受故事的同时掌握和理解故事的真正意义。

叙事教育能够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分析、解释重构等手段来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叙事教育源于生活,利用生活作为衔接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意义,还能够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2叙事教育应用于护理教育中的主要形式

2.1利用电影,文艺作品等形式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理解人类体验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决策。国外教育工作者在2004年曾经运用电影和文学等叙事教育方式给学生讲解老年护理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原谅,什么是关爱,什么是生与死的深刻内涵。还有的国外学者在对精神科护理学的教育过程当中,为学生播放有关精神疾病患者平常生活的影片,学生通过影片对精神病患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实地了解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艰难,成为学生对于认同和理解价值观的一个平台。

2.2利用为同学讲解故事的形式讲故事是传递信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故事是护士了解人类体验一种有效途径。国外学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产生了很多独特的想法和思考,通过叙述故事,让学生树立起理解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思想,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启发。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和反思,可以得到很多前辈的护理经验,从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关爱,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良好的医护道德,理解多元照护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3利用反思日记的形式反思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过程,古人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说法,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也应该这样,日记是记录一天所做所得的过程,作为护理工作者每天在记录日记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从中得到好的经验,改正不好的做法,在反思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与精华传递给学生们,从而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叙事教育的应用价值

3.1能够加深护理教育教学体验叙事教育改变了传统护理教育中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重视教育过程这一现象,课程重点变为教学体验。对于护理教育工作者将目光从教育结果向教学体验的转移起到了重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将叙事教育方式应用到护理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现实医护工作的了解,通过叙事的方法,学生们间接地得到工作者的医护经验,体会医护者的医护道德,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理解作为护理工作者所要肩负的责任,并体会到能够帮助患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医护观念及思想品德叙事教育将抽象的道德与规范融合到所要叙述的故事或者经历当中,揭示护士要养成终身学习观念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医护品德,树立良好的医护工作者的形象。通过对这些故事或经历的讲解与重构,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对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加以理解和吸收,逐渐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

3.3叙事教育能够更好地对抽象概念进行描述和理解能够对患者产生同情心是作为一个护士的工作基础,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切实理解患者的体验,明白其内心情感,与之心与心的沟通,然而这些是书本上很难体会到的。通过叙事教育的方式将各种各样的内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能深刻体会到这种抽象情感的内涵,了解患者的心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更贴近和理解患者的痛苦,开导和引导患者走出心理的暗区。

总之,叙事教育方式具有护理专业特色,通过各种文学、讲解等手段传播护理工作的理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对抽象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懂得要成为一个合格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护理水平,更要具备了解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的医护道德修养。护理教育应合理的运用叙事教育手段,时刻注意与国际护理教育相结合,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瑜洁,姜安丽.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融合教育;态度;分析

1融合教育研究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特殊教育正常化这一理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融合教育是针对特殊教育正常化发展的制定的重要措施。融合教育具有降低特殊学生教育成本、引导教育体制积极方向的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保证特殊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推动社会特殊学生教育观念的进步等意义。但是特殊学生教育的要求极高,使得普通教育很难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国内融合教育的建设难以顺利进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开展与效果。所以,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以及融合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查报告研究。

2融合教育研究对象和内容

2.1融合教育研究对象

为了保障研究报告数据准确可靠且具有代表性,我们从某地市区内抽取了九所小学校作为样本,对这九所学校小学班主任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收集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以供分析。问卷总共发放120份,收回110份。审核统计后有效问卷共100份,有效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三。详细统计分类显示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男班主任有34人,女性班主任有66人。被调研人员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6~55岁,被调研人员的第一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

2.2融合教育问卷设计内容

融合教育问卷调研内容主要由小学班主任基本信息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建议两部分组成。小学班主任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人资料、受教育程度、教龄以及婚姻情况等;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建议主要包括班主任对于融合教育理解程度、对融合教育持有的观点、以及融合教育落实方面的建议等。通过问卷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真实可靠的反应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信息更可以体现出对融合教育认知水平是否相关联。

2.3融合教育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对某地市区内九所小学班主任进行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半数以上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了解程度较低或者根本不了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三十六的小学班主任相对了解融合教育,百分之二十一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并不了解,百分之二十七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完全不了解,而仅有百分之十六的小学班主任支持且赞同融合教育理念。总体而言,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接受和认知还相差甚远,没有正确认识到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落实保持观望的观点。

2.4融合教育问卷结果分析

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认知实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主要体现在行为与心理的接受或者不接受。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情感倾向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在小学课堂实施的接受程度较低,数据中一半的班主任反对在小学开展融合教育,保持观望的小学班主任占据百分之二十四,支持在小学课堂开展融合教育的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并且提出要根据特殊学生的情况与类型来决定是否融入到小学课堂。

2.5融合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与融合教育实施措施

小学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着班主任接受难度大、小学师资水平、小学生家长接受程度、基础设施配置、小学监管机构和制度以及小学校园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小学教育实施融合首先要解决小学基础设施配置和班主任的观念转变。

在社会舆论、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仍存在着抵触心理。特殊学生的课堂安置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数据显示了小学班主任对特殊学生安置意见统计,百分之六十五的小学班主任不能接受特殊学生融入到普通板机接受教育,认为特殊班级就能满足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有百分之三十的小学班主任认为在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特殊学生教育板块不应该由普通班主任来承担。总体来看,将近百分之七十一的小学班主任持有特殊教师可以更有效教育特殊儿童这一观念,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小学班主任认为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由普通班主任与特殊教师共同展开教育活动。问卷数据表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接受度较低,实施融合教育形式极为严峻。

3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融合教育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得出的真实结论是:半数以上小学班主任反对将融合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课堂教育中;再次,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班主任责任心和耐心不足,不能因为特殊学生的弱势而积极改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不能主动去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管理理念等;最后,三分之二的小学班主任人为融合教育落实到小学课堂教育极为困难,更建议由特殊学校或机构来教育特殊学生。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存在着强烈抵触心理,对具体实施也非常消极。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篇10

(一)师范生对教育学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从表1中我们看到,80%以上的男女生都认为教育学对师范生来说是重要的,只有绝少部分学生认为教育学不重要,还有1成多的学生认为教育学的重要性一般,并不认为教育学对师范生来说很重要。从结果来看,师范生还是很认可教育学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师范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此外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两种统计方法的相伴概率中,一个值为0.338,另一个值为0.196,都大于给定值0.05,说明男女同学在对教育学的重要性认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二)师范生对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表2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教育学重要,但是从表3中所显示的对教育学的态度比例来看,这个比例明显不符合他们对教育学的主观认识,在对教育学的态度方面,有7成左右的男女学生对教育学的态度只保持一般,并不是很积极,对教育学保持积极态度的男女生中,女生比男生高6个百分点,说明女生在对教育学方面,态度比男生要积极。造成这样的结果一个可能方面是学生虽然对教育学寄予厚望,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的教学与学习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或者说并不像他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因此态度一般了。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两种统计方法的相伴概率中,一个值为0.603,另一个值为0.599,都大于给定值0.05,说明男女同学在对教育学的态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

(三)教育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从表5所显示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的教育学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和教学方法单一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男女生在这两个问题的选择上比例相当,由于在校大学生没有真正从教的机会,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提起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真的抽象了。此外,由于当前的教育学教师,缺少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很难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导致学生觉得教育学内容抽象难懂。据本人了解,我校上教育学课的教师,大部分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的硕士,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因而没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造成学生对教育学不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

(四)对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性认识存在误区和偏差表6显示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目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育学这门课的看法和认识存在较大的误区。从统计情况来看,女生中有超过80%的人认为,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学会教学方法和技能,男生中有70%以上的人也是同样的看法,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为了拿到教师资格证而学习。女生中有近5成的学生认为是提高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规律,男生中总共只有3成多点的学生这样认为,这说明当前的师范生对学习教育学的目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五)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从表7所显示的男女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情况来看,比例接近,但是满意度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学生对教育学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讲理论、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情况之外,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当然,一门课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满意度来看,确实较低,这是我们教育学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思考的。从卡方检验结果来看,两种统计方法的相伴概率中,一个值为0.916,另一个值为0.915,都大于给定值0.05,说明男女同学在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8。

二、建议与对策

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对学习教育学的态度不积极,这跟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形成较大的反差,既然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很重要,但为什么又对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满意度不高呢?一个方面除了上面结果显示的教师上课只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之外,还有就是对教育学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教育学这门课没被学生看好,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没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只从书名上去认识这门学科,结果造成了认识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把握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生不喜欢教育学,对它不感兴趣,觉得枯燥,这与教育学这门课本身的特点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有教育经验,再懂教学的老师,也必须面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因为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把理论讲清楚,又谈何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学生对教育学的不正确的认识,这同时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在接受这门课之前,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准备。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大多数的学生却认为,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学到教学技能,从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已显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认为,学教育学的目的是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这正好与教育学的目标相反。从开放式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结合实践,如对“你希望教育学课程能满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教学方法和技能”,“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怎样管理班级以及突发事件”、“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教学设计方面有帮助”等等,从回答的内容来看,都是把教育学当成学科教学法课,或教学技能课,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学生没有认识到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有关于教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存在学科定位的不合理问题,如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简报中提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公共课教育学兼有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践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教育学一共只有54学时,在这些课时内,不可能让师范生都能“解释教育现象”,“掌握教育专业技能”,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热爱教育事业”。我们认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应是一门专业理论学科,应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关于教育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的课,只能由相应的学科并到实践中去解决。教育学不可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讲清楚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理论课程,而不是技能课程。只有把学科定好了,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学教育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不会误导学生,也不会让学生在学了这门课程后产生失落感。

(二)教育学教师要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自身要懂教学当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教师只管讲理论,不能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讲解。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驾驭教育学课给教育学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多数教师的教学不能从实践入手,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教学过程纸上谈兵,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气息”是当前教育学课堂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针对教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论讲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建议学校给教育学老师和学生一些时间,每个学期有一定的时间专门用于到中小学去听课,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感性水平,即在上这门课之前,要在一个见习期,或边上课边见习。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会更有效。同时针对教育学教师、教学法教师,长期以来没有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特点,特别是刚毕业且没有在中小学呆过的教师,必须到中小学教学一定年限。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只要从事培养教师教学工作的,都应到中小学进行支教,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来。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育学教师不懂教学,却在上教育学课的时候讲解怎么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因此,教育学教师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教育学教学的有效、高效。

(三)进行案例教学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了宝贵而又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证明我们的学生是希望学好教育学的。有很多学生提出,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在案例中建构教育理论。当前国内一些学者也主张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教育学是理论学科,理论的东西多少会有些晦涩难懂,但如果能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将会有一定的改观。所谓案例教学,“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通过创设生动的具体案例,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挖掘案例中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虽然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教学负担,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与实践水平,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做是值得的。

(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自己亲身观察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有畏难情绪。我们不能完全被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吓倒,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全部是教师无能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付出艰辛努力,任何学科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社会的浮躁,很多学生不肯花时间来学习理论性的东西,只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些简单的教学技能,这跟教育学的理论要求是不相融的,因为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一个目的,使学生理解教育的相关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克服畏难情绪,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相关原理,才能真正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