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十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十篇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44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1

1引导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通过不断引导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我出了这样一道题:“4/5这个比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12,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12等于16,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更大程度上把学生引入了思维的空间。

2激发学生思维

要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例如,教学中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多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40+15)+85=40+(15+85),先把40和15加在一起再同85相加,与先把15和85加在一起再同40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样通过简便结合后,不仅快速而又简便地得出结果,而且可以从同一算式中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通过不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给学生适时进行引导,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死记硬背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我们的数学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要让每个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思考、勤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学六年制小学第七册49页的“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复数,按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

例1:100×4=4004×100=400

100×12=120012×100=1200

例2:7×200=140012×300=3600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践能力;设疑启智;自立探究;发散性思维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育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图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教学都应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教材中的插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生活中小到细菌大到星球,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够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获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对学生激发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我们遵循以学生探究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为支点,以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互相质疑、交流与讨论为主要学习形式,建立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思、再导、联想、感悟”,介绍如下:

1.先思: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学生提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我肯定了他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并鼓励他课后自学三角函数中的正切知识,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问题开始,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再导:引导参与,讨论交流,体验创新

问题创设:针对学生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

集中讨论:选取部分小组的学生,述说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讨论,如何达成共识,谈收获,议疑难,让教师和学生仔细听,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收集。同时对关键问题、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调控学生的课堂纪律。

小组交流: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可以再次暴露问题。

教师点拨:这一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时,不断阐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再进行突破和创新。

3.联想:开拓思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不断总结,归纳整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4.感悟:体会数学本质和内在规律,拓宽思维。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多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3

关键词:数学创造力创造性心理思维个性思维特色创造性个性品质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培养

创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创新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这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众所周知,在创新能力的产生机制形成方面,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直觉等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就必须结合学中数学教材,对这些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中学生最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好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发展起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探索性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从而培养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反之,如果受到挫伤和伤害,将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挖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笑话、激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火烈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中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中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们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淀。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除了与学生共同分析理解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中激发学生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数学能力是指以概括为基础,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与五种创造性个性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到性、批判性、敏捷性)交互而成的统一整体。而其中的五种思维品质是衡量个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标准。显然,数学心理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教学领域。君不见我国在科技的探索方面仍难与美国匹敌?而大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人才在这样缺乏创造个性的环境中难有大的作为。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个性心理是何等重要!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其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呢?

简言之,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可用我们常听到的词句概括:求实,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展示个性思维。所以这一话题也并非不可捉摸,反之却是我们大多老师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只是更为注重学生个体本身的思维性情而已。理解如下:

一、故事示例,激发兴趣,触发学生创造性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脑思维积极主动的表现便在于一个人的兴趣度,可见它是创造力的激发因素。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此时,也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勃发的时候。在感人的故事引入后,将原本枯燥的形式变为生动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而后的做法已显得轻松易得,由此学生对加减综合运算规律更感兴趣,甚至课后还有学生自己编出许多美妙的故事运算来!在这样的下意识状态中,学生已学会了所要求的知识,不觉中更触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心理,可见,这对其个性心理品质的训练具有怎样作用!

二、口算比较,抽象概括,唤起学生思维个性

有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能力是人最珍贵的宝藏。”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在众多学生个体中因材施教。在教学之初,我先出示口算卡片:3-4-2,5-2-2,-6+1-2,-7+0-2。再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殊之处?再把有联系的算式加以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让学生自主地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采用发现法,抽象概括出运算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概括力是一切数学能力的基础,由此,极其有利地唤醒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感觉妙极了。

三、一题多解,灵活新颖,训练学生思维特色

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思维品质有: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发散性。而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在这一深刻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两种品质,灵活性反映在思维的广度上,独创性较具浓度与新颖性,是其发展而来。在综合运算的练习中,我设计如下一题:“1-2+3-4+5-6+……+2007-2008=”你有多少种想法?思考后学生列出种种解法:1+2-3-4+5+6-7-8+9+10-11-12+……+2005+2006-2007-2008=按这样的方法,这此想法虽然很多,但却只是量的积累,反映了一定的广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法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反映出一定的独创性,有了质的区别,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特色。

四、辨析说理,独出心裁,展示创造性个性品质

当学生在有效地感受了数学艺术的灵动与深刻之后,归纳与展示创造思维成果就显得尤其可贵。

在教学几何题后,我出了填条件的几何题,要求学生填写每一步的条件和理由。该题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极为有利。通过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得到了发展,更训练了其求同存异的思维个性。

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懂得一些有关创造方面的知识,让其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创新。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是它是潜在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它,培养勇敢、求新、挑战等个性心理品质。一次,给学生讲了日本在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全世界每年申请的专利中,光日本这样一个人口小国就占10%以上……可见日本人的创造力有多强。希望同学们也能好好利用我们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精神,争做创新人才!”在这样的教学中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创造性个性特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心理个性,使之能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更为沉着地面对各种挑战,成功地实现思维多元化的转变,为未来的日子创造辉煌。

五、结束语

什么是中学学生的创造思维?那就是思维不落俗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有独到的见解的能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不能企望有惊天动地的发现,发明……

创新意识的素质是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并非天才们的专利,而需要我们教师做的是把它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挖掘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李连方.立足课本,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研究2002第1期)

2、刘品德.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若干思考,数学通报.

3、李红婷.数学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探微,数学通报.

4、陶维林.教学生创新,数学通报.

5、赫澎.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6、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7、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简单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一种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时展的动力,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项兼具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活动和运动操作技能活动的教育形式,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多年小学美术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做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将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形成于教学设计之中。一堂课应该如何开始,如何进行,如何结束,全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中一步步地提前设计好,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教学设计是教师设计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所有奇思妙想的载体,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容发挥的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教师不必按照课文上固定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时插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和言语,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寻找独特的线条运用、自己喜爱的色彩搭配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型的教育课堂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真正实现由课堂主宰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时展、社会进步、素质提升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真正转变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无动于衷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得到储存、思维得到启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画图,命令学生完全模仿自己的一举一动,而是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去产生自己的奇思妙想并鼓励学生将种种构想落实到图纸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临摹一个生活常见物品时,教师可以只教授学生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利,对学生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以此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扩散,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反而要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去联想。学生由一件事物联想其他事物,由一幅图画想到其他的东西,这些都是想象联想能力的体现。想象联想是创造力的前提,学生只有主动地、有效地进行想象联想,创造力才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发展。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就是将教师教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悟的东西,这种转化建立在学生本身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主动寻找进而主动学习的方法,才能够活化自己的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创作《春天印象》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春天的景物、事情,但是当学生真正进行具体创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大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选择什么景物来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了,教师可以从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景物、如何组织画面等方面入手,而不是具体地画出一幅场景让学生简单地临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足够的自我表现空间和个性展示空间,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创作出来属于自己的作品。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注意创设环境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些感性认识来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生活阅历和见识的限制,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并不十分彻底。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外部环境,以生动具体的事物来引起小学生的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共同探索大自然的魅力,亲密接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和事物,用彩笔、橡皮泥等材料描绘出心中理想的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景物的特点,并用心去认真思考如何将这些景物排列出来,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创新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陈昌婷.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智,2009(02).

[2]郑贤英.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科技,2013(1).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5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造力

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任务主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等。

首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意识的培养,就是解决学生思想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进行创造,就走好了第一步,也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感器的使用在当今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传感器,也就没有人类现代化的生活生活环境和条件。”那么在传感器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性呢?第一,要营造情境、激发创新意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原则。通过讲解传感器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神舟飞船上天,现代机器人制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解在应用领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能力,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第二,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对于同一方案的不同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结构不断的思索,不同解决方案。如:在飞船上,空气的质量如何监测,你有哪些想法。第三,发现问题,合理引导创新思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如:在讲解光电传感器时,卫生间自动冲水装置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检测传感器。学生想法很多,有的学生借题捣乱。说用于检测尿液时。学生会笑,课堂状态容易失控,此时可以鼓励他。你很聪明,可以用生物量传感器进行,并可用于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果用于卫生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就会自然的回归到正常的思路,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调皮的学生也会对传感器课也就开始感兴趣。可能从此创造思维就开始建立起来了。反之,对学生进行批评或采取打击。学生的创造力可能会被抹杀。采取合理的引导,使之步入正轨。同时根据学生的想法,加以展开。有时候,在错误中也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育。第一,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坚持创新性原则,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传感器课程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承上启下的一门知识。而且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传感器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创造性的应用传感器,可以制造许多的设备和装置。第二,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传感器教学由于设备材料多且复杂。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也可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其他专业的电器来完成教学。还可以为学生举办小的带有传感器小制作。如感应灯、声控灯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功能,改变思路设计其他的控制方式,应用其他领域。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建立课后兴趣小组。一同完成一个或多个内容,通过查资料、购材料,设计制作。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传感器创新素质教学中如何去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监督、评价地位。但也应预先进行创新能力的储备,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本学科纵向发展。对生活、对社会、企业就业对传感器知识的需求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一张白纸,写下美丽的诗篇。

学生要创新的学,教师要创新的教。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和谐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如引导学生利用磁敏传感器设计防盗报警器。让学生知道转变思维方式、方向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再次,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传感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评价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教师的观察以及对作品的检验,评价的准确性比较高。例如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控制装置。要利用到声控、光控、磁控、温控、触控。不仅学生要了解各种传感器,还要对各种参数要知晓,通过查找资料,购买材料,设计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同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既增强动手能力,又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视野扩大了,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素质的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结合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就业及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在学校通过传感器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家庭,父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努力。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6

关键词:会计;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著名政治家俞可平教授认为,所谓创新即抛弃墨守成规的观念和方法,将新的思想和方法付诸实践中,创造出新奇、不同于现实存在的事物的新东西,从而改善事物的现状[1]。一个不经创新改造的事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终会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则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的国家之林。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会计技术也要适应世界的要求走向国际化,然而如何使会计与国际接轨?如何提高会计技术?这些都是会计行业中所要面临的迫切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教师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变化。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逐渐面向国际快速发展,也促使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2]。然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则应充分考虑到自身应如何发展,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无论是企业中的人事管理还是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备创新精神。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具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学会如何创新思维、如何进行创新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创新技术等解决生活实际中的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发展程度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育目标的要求。1983年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捋清了教育的路线以及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创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方针必须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3]。相关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已经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有碍于建设富强、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应改变原先的继承为主、传授知识为主以及标准化训练为主的教育方式,应着重强调教育职能向创新为主、开发创造力为主和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的转变。

二、会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大部分科学家的创作发明都源自于其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新事物得以创造发明的关键性因素,是创造型人才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对于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有好奇心才有对新知识不断追求的欲望,才有与众不同、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才会有独特新奇的创造发明。由此可知,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正是学生得以激发创新精神的主要条件之一。在会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依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授到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等知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并选择假如自己创业时有关于资金筹备的途径等[4]。

(2)诱导设疑,激发创新思维。基础会计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职业性较强,学生工作时应按照会计制度的“钢性”原理而进行操作,然而现实具有较为复杂多变的特性,因此有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少向教师提出有关于课程内容的疑虑和观点等,束缚了自身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内心的想法和对相关课程内容的质疑,使学生有施展天赋和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讲“借贷记账法”时,应先要求学生预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记下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待进行课文教学时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则耐心引导学生,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各类会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计实践活动。会计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5]。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社会调查、实地调查,举办智力竞赛、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等,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自主能力等得到自由发挥。教师还可分阶段、分课程地组织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践,把学生所学过的散乱、复杂的会计知识系统化、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地、科学地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应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参加校外会计协会的实践活动,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亲身感受其会计工作的环境、氛围,且亲身进行难度适中的会计工作,感受会计职业的重要性及其乐趣,从而全方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通过使学生参与各类会计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巩固学生会计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以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为主,黑板教学为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黑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以及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黑板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环境使学生适应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到“会计账簿以及会计凭证”时,如果教师手边没有真实存在的账簿以及凭证,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屏幕影像等显示所要讲述的内容,丰富学生视听感知,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程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7

农村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利用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农村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生兴趣;课堂教学;数学活动

1.前言

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在农村数学课堂中也不例外,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要在农村数学课堂中倡导创新教育,这是广大教师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改变学生“怕数学,学不好数学”的现状,通过提高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2.利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提高学生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主要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1】。农村数学教师要从各方面下手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来源于思维,思维同时又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问题要分难易阶层,这样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学生在解答容易问题之后,好奇心会驱使其继续去创新,去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以及线条美等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或者结合生活中的图形结构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感到学习乐趣。

比如在授课时,教师可先对几何图形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们对几何图形有个初步的概念,然后再鼓舞学生们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或是建筑物中找出几何图形,找出后让学生说出该物件是由何种几何图形构成的,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另外,数学课本中还有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家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给学生树立创新的榜样。

最后,培养学生追求的精神。一般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过难,会让学生产生挫败心理,学生难以接受,会对数学的学习丧失信心。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精神,让学生在数学中找到乐趣和追求。

2.2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教师创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在概念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概念的引入以及加深发掘,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并要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教师做好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突破常规的想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授课时,老师可通过更换教学方式,通过诙谐有趣的卡通图片进行课程讲解,为原本沉闷的教学方式注入活力,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解脱出来,以更简单直观的方式了解教学内容。除此外,教师还可改变答题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已的理解组织语言,运用现有的卡片或黑板绘图进行答题,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从学生的答题过程中对其知识掌握程度有个大概了解。

其次,教师要鼓励质疑。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中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批评,要进行鼓励,让学生在疑问中培养创新精神。最后,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轻松的学习氛围更容易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做好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把主动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2.2充分利用课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例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题本身是一个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改编一些例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改编一些例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通过一个认知结构的构建来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利用数学例题的范例作用,通过学生对例题的解决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做好引导。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练习。数学的练习是学生对自己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和反应【2】。练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思维活动状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展示,也是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接受和创造的重要结合。教师在练习题的设置时要注重不能让学生机械的重复,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反应在练习题中,并在练习题中不断进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数学中的综合性问题,要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解决和探索,并能及时的反馈学习状况等。

2.3开展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教学资源来开展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在乐趣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数学逻辑故事推理大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开设几何图形的设计大赛。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开设数学角,在数学角,学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写在上面,让其他同学去解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校外做一些市场调查研究,来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并能找出生活和数学的结合,让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不再陌生和可怕。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教师还要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合作。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来创设教学活动并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做到取长补短,多向交流,增加学生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农村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结合数学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并要勇于探索和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培养学生兴趣,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以及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徐丽华,女,1974年10月出生,系江西省东乡县杨桥中学教师,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教学改革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先进国家之列,关键在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造性人才将成为我们当代教育的主旋律。然而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资源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呢?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就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进而产生自己动手创造的激情。例如,在上《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神奇的仙女袋》一课时,我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几幅范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有的学生赞叹:“真漂亮!”有的学生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做的呀?”学生的反映也正是我所期望的,于是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画画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作画,学生都想一展身手。然而,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是时常能爆发的,需要我们经常去激励。怎么做呢?

1.巧设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一节课“分类整理文件”的环节时,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像我们在第7课《我的音乐库》学过的整理音乐文件那样给我们的标志也归归类呢?”经教师这么一提问,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在《我的音乐库》中整理音乐文件的方法,同样也适合整理标志文件,学习就变得简单轻松多了。问题巧设“巧”就巧在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习。

2.不厌其问

学生好问是好事,表明他有学习的渴望,教师不能因为他经常提问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

3.促其发现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且通过搜索,学生自我体验所产生的效果是无以言表的。

二、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我们提倡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过多地干预学生,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阻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我主张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给他们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力求紧凑,不拖拉。把一些重要的内容给学生做讲解、演示,至于一些简单、机械的内容则少讲或不讲。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更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选择得到肯定,他在心理上也认为教师认可了他,这就促使他想学并且乐学,思维也更加活跃和开阔。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而收敛思维为在解决问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呢?举例来说,在制作word文档时经常会用到网上的图片,有哪些方法可以将网上的图片搬到word当中,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想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得以发散。

四、实行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潜能

应该说,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性格品质等都不是整齐划一的,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指定他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但并不详细地给他讲解,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扎实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锻炼技能,为创造才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当然具体的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我们的国家需要创造型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而要培养创造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才能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也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孙世杰.开展机器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9

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所欠缺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的开展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创新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教师对开展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蕴含创新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否持肯定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物理教师要想要想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改变,立足于教材,扎根于教材,寻找创新因素与创新结合点。针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上。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信心,这样学生才敢于向老师发问,勇于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与其它学科不同,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每一新的物理发明、研究和创造便是物理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出了要有科学家坚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外,还必须有一颗创造性的大脑,才能在知识领域获得新发现并取得成功那个。创造性的头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积累培养出来的,这在很多实例中都得到了验证,例如花匠研究出钢筋缓凝土,自行车播种器源自于农民的发明。学生与农民和花匠一样度蕴藏了巨大的创造潜力,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开发、利用才能够得到充足的体现。其次在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衔接,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质疑精神与提问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就物理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和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剖析”。教科书编写中也同样要蕴含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材料,将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创新思维即包含逻辑思维形式同时也包含非逻辑思维形式。连续渐变功能是逻辑思维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与逻辑思维不同非逻辑思维的独特形式表现为跳跃性与突变性思维,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创造性的思维要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到一起,只有二者相互协调互补,才能够使思维更加缜密。但传统的物理教学在两种思维模式的培养上有倾向性,对逻辑思维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非逻辑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致使学生习惯与再现思考,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足够的能量。为此决定了非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将成为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新的窗口。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想象主要是人脑针对过去未曾经历接触过的事物,或是在将来有可能发生、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所进行的塑造。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往往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将想象变成了现实,我们可以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除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外,还要对教材中存在的想象空间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鼓励学生对物理学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培养学生验证猜想与假设的实践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开展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在物理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同一道物理题往往会存在多种解答思路与方法,更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要积极培养和估计学生对多种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探索,不能将解题思路局限于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思考问题。它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学中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最后,进行灵感的捕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促使创造者茅塞顿开一下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使思维活跃到明朗阶段,认识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敏锐的顿悟,就可以说产生了灵感。灵感的闪现,为创造者提供了接通思维,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关键的机遇,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不能完全按照人的意志出现和控制,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去诱捕它。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只有让大量的信息深深地印烙在脑海中,才能造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一经触发便转化为思维突变的动力。另一方面应使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思维都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方面来,进行执著追求和苦苦求索,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与欲望。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在遇到难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思维陷入困境时,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下来,去从事一些松弛的活动,使思维“热线”下潜,让潜意识出来活动,达到对灵感欲擒故纵的目的。实践表明,在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的同时,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模式化,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篇10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课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以往的教育模式。纵览小学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儿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创新,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观点,国外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很难找到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中加以分析。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科学研究也表明:三至九岁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这种能力或是发展、或是培养、或是泯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在儿童阶段的教育中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只要进行美术活动就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呢?不一定。那些成人化的美术教育模式以及机械枯燥的“训练”方法,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如何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自觉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黑格尔认为:“世界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且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才能保证美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并让学生提高美术创造意识。本课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支持平台,利用现代科技及网络支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三、美术课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是探索学校、教师、学生在美术教学环境下如何创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运用多方面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深入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多方位地传授艺术知识、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点:1.创新意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造型游戏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树立起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的意识。2.利用各种媒材、工具美化身边环境的意识。3.有对美术作品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4.在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中有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创新热情主要表现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对创造的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一环紧扣一环。5.优化创新品格。小学美术教学中优化创新品格主要表现在创作作品时有正确的创新动机、创新的勇气和胆魄,在创作活动中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保护儿童早期的绘画原创力。原创力即儿童未被破坏的形式美感。在早期(6-7岁)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开始就过多地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以保护原创力为主要内容,保护儿童的纯真和稚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线描练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注意周围的环境,并且把生活中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他们的意识、行为及对社会事物的观察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可塑性,教师不懂这些规律,就很容易扼杀他们具有的最美的品质,将影响今后的身心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模仿不是艺术,也培养不出艺术家,对其他学科的创造能力也有一定影响。模仿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重,模仿的越多,依赖性就越大,对创造力的形成影响就越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表扬那些通过自己观察、想象完成作业的学生,而对除临摹外,不敢动笔,画面拘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如活动感知法,情绪激励法等)尽快纠正其方法,使他们尽早养成独立观察,自我表现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纠正,任其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散失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