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病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41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1

关键词:冬病夏治;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护理方法

冬病夏治疗理论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在中医"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效果[1]。为了探讨冬病夏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2011年l月~2013年10月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符合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标准,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等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咳嗽贴:麻黄、肉桂、甘遂、细辛、白芥子、杏仁、麝香,以上诸药打粉,以生姜汁和医用凡士林适量调和,作丸约3g大小,贴于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哮喘患者加大椎、定喘;脾胃虚弱经常腹泻患者加脾俞、胃俞。每穴一丸,医用胶布贴敷固定,贴敷时间为每年的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最好是1d当中阳气最旺的中午)共3d,各贴1次。还可以在立冬日贴1次,以巩固疗效。贴敷2~6h/次,有灼热疼痛者时间宜短,有微痒舒适感者时间可长,一般可连续贴敷3年。其他改进的敷法原理与此大致相同。针灸,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肺俞、心俞、膈俞、璇玑、膻中等穴位进行灸疗。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2]。

1.3疗效标准完全恢复: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部分恢复: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未恢复: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加重现象或患者死亡[3]。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5(38/40)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它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该疗法主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在中国农历"夏至"、"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期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针对不同病症,采用穴位贴敷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调整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冬病夏治强调在夏季慢性疾病的缓解期通过穴位贴敷等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使秋冬季少发病或不发病,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的一个方面[4]。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2条:①针对寒邪;②针对体质虚寒。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入冬少发病,直至不发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还应该加强患者护理,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3.1护理方法个性化护理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为患者及其家属,旨在加强其疾病认知水平,促进患者健康。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通常情况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等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这种痛苦会导致患者的机体能力很差,而且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要学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在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的时候,要并进行针对性疏导。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并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积极的配合护理,早日恢复健康;②对于呼吸困难者,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日常护理,让患者保持半坐卧姿势,并保持呼吸道通畅;③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医护人员护理时要尽量让患者头后仰。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期为患者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神志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咳嗽自行排痰。由于痰液堵塞鼻腔及口腔,神志不清者需勤吸痰。患者吸痰时负压不宜过大,压力调节在250~300mmHg,吸痰动作轻柔,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5s/次。吸痰前轻拍背部五指并拢,指掌关节微屈,从肺底向上轻力拍打,以将痰液吸出。吸痰管及容器用后用1:200消毒灵液体消毒;④患者治疗后,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多服用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多让患者饮食一些豆制品,补充患者机体的营养损耗;患者选择食物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患者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益肺,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改善患者症状。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5(38/40)优于对照组(p

3.2不良反应患者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为贴敷局部皮肤灼热刺痛感甚至出现水泡,一般3~5d即可结痂痊愈,局部有轻微色素沉着属正常反应。对敏感患者适当缩短贴敷时间,并在药物配比上调整白芥子用量,第一次贴敷通常采用轻型配方,二伏、三伏贴敷根据个人一伏贴敷皮肤反应情况分别采用轻、中、重型配方。对局部出现水泡者可嘱患者不要戳破水泡,可涂湿润烧伤膏,痒者可外涂少量皮炎平类药物,不要包扎,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d即可痊愈[5]。

综上所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2.

[2]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针灸,2009,29(7):541-542.

[3]舒志美.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2,22:111-112.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2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2-01

前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呼吸系统疾病是普遍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较为复杂,极大地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这成为了当今医院所关注的课题。

1浅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患者在护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医患、护患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和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优生理和心理状态。患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务人员应该重视这类老年患者,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尊重、照顾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1.1详细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资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恐惧、焦虑、孤独、抗药、抑郁等易发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1.2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服务态度,细心的陪伴也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无用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怀减轻其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对护理操作都很了解,加之老龄、体弱,像静脉输液等操作会有一定难度,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使患者有充分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

1.3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努力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人人难免。有些患者焦虑形之于外,容易觉察,有些则埋在心里很少外露。焦虑是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思虑过度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就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分析,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有一位老年患者见其他的患者都已陆续出院,心里很急。护士应以劝导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称其恢复健康迅速,给老人点信心,这位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恢复健康。

1.4减少老年患者的抗药情绪,并为患者建立科学地锻炼方案

有些患者长期打针吃药,感到厌烦,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担心药物的损害,有的甚至将药扔掉。此时护理人员应劝导他,矫正患者不正确行为,态度要温和,语调要平和,耐心地讲解,每次服药都要亲眼看着他,鼓励他把药服下,这样他感觉到了他在被关心、被重视,纠正其抗药情绪,以使治疗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引起呼吸系统疾患发作的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适度锻炼、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其次,协助患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保健及康复方案。同时,应注意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2探析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做好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是病房的护理,病房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室内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20℃左右;能很好的通风、沐阳;在冬季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病情的加重;更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气体的吸入;第二是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临床上,咳嗽其实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功能,咳嗽将痰液排除,能够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应该给予帮助:在患者的背部适力的扣拍,借助外界的震动力,促使痰液从较细的支气管引流到大气管内以顺利的排出;第三是呼吸气的训练与指导,调节呼吸肌的功能能够改变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调节腹式呼吸和缩唇吸气。通过调节腹肌主动的收缩与舒张来加强膈肌的运动量,用以提高通气量,减低耗氧量;缩唇吸气主要是为了增加吸气时支气管的内压。方法:起初的训练最宜半卧式、膝屈曲,立位的时候上半身略向前倾斜,放松腹肌,使舒张和收缩自如,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并收缩腹肌,使肺内的气体慢慢经口呼出,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使腹部慢慢的鼓起来;第四是药用观察,因为老年人病症较多,通常服用多种药物,无形中就损伤了肾脏的功能,也降低了耐药性,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对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引起心力衰竭,在静脉滴注氨茶碱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会增加,这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因此,医院必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地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并且须有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呼吸系统;应用

心理护理是通过各种方法调整患者的情绪,优化其情绪来维持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平衡与协调,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护就能将心理护理工作做得更好。[1]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统疾病又大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者面临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威胁,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入院后多少都有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人独自消愁、不言不语,有些人故意装作满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抵触情绪严重。[2]合理全面地对此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疗效和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

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

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2心理护理在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中的策略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3]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对优虑、烦躁、焦急的病人,要工作热情、服务周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同时要善于控制感情,尽力理解病人,切忌与病人发生口角和冲突.要容忍和谅解病人变态心理引起的异常行为如出言不逊,故意挑刺等。医护人员举止稳重,谈吐适度,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3做好家属工作,协调社会支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朋友、单位和社会的关心体贴和安抚,而家属因长期服侍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一些病情严重患者的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家属的言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向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鼓励克服困难,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但应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要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不断探索,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4]

2.4增强信心、激发勇气对那些痛苦、绝望、紧张、恐惧、忧郁孤独的病人,除了精心的护理,周到的服务,精神上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不同情绪进行解释、开导、安慰,稳定病人情绪,并将该疾病的医疗技术进展加以宣传,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情严重,面临死亡威胁的病人,要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病室清洁、安静、舒适、整齐,使病人的精神和物质得到满足,以提高病人的情绪,产生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美感,增加其生命活力。同时要有充分的应急准备,准确观察病情,迅速敏捷、熟练地进行救治[5]。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3结束语

总之,我们护士经常接触服务于患者,举止言谈,都时时刻刻印在患者的脑海里。多去关心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因情而施,把思想工作做到病人心理活动之前,把握住院治疗心病这一关。配合临床治疗,加速病人身体健康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康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8期。

[2]刘晓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8年04期。

[3]王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4]杨云慧;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4

1.导言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患者年龄往往较大,病情变化迅速且病程长,在住院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着多种安全隐患与风险因素,增加了医疗过程的不安全性。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护理问题,例如用药问题、饮食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制定出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5-2016年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9±3.9)岁。

2.2方法

2.2.1调查方法。全部患者都应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对患者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3.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照呼吸科常规医疗服务方法进行管理,严格执行诊疗工作及护理工作规范。观察组则在日常医护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3.1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医护人员特别是新入室的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还有欠缺,安全操作规范有待提高,因此,应增强法律意R教育,通过讲解呼吸科工作特点、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及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使工作人员明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总结工作中风险事件高发环节及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风险判断、评估能力及防范意识;另外,安排科室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综合业务技能的培训,对新入室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全体人员实施集中学习和分批轮训,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3.2规范、细化操作流程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操作流程规范、专科操作守则、质量标准等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将其细化和具体化,制作流程图,详细备注易引起不良反应、意外事故等的关键环节,使操作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警惕,同时建立活动记录表,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实行全部医护人员参与的质控体系,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质控力度,健全质量调查体系,设定专项管理人员,每月进行具体风险项目的跟踪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与处理,从而实现动态监管,将安全管理贯穿于住院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尽早规避风险。

3.3加强对风险事件的事前控制与管理

对临床中危机事件进行评估,找出潜在因素,针对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方法,进行事前控制,做好安全意外管理。对意外事件的高危患者,入院时即加以评估,床头设立警示标志,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获得其配合;改善就诊环境,完善病房的床档等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同时在卫生间、热水房、走廊等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适当安装扶手等,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严格掌握诊疗、护理规范,熟悉各种适应证、禁忌症,在准确评估每位患者具体情况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操作;加强外出管理,对外出患者采取实名登记制,独立活动时均需家属或专门的医护人员陪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4强化对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的管控

建立院内感染管控小组,协同医院管理科进行管理,监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治疗进展及医护操作,记录院内感染发生和可能发生情况,每日总结,分析得出诱因,讨论应对策略并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宣导,确保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明确科室环境管理、器械管理、手卫生管理、抗生素使用管理等方法规范,对患者的不耐受情况、需特别注意情况设置标志,从而引起接班人员的重视,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为此,本研究针对以上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采取了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和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风险事件事前控制与管理及强化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管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①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及技术操作水平,改变了过去的风险控制与己无关思想,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的安全管理局面;②优化了管理制度与流程,使管理工作程序化,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③通过对安全工作中薄弱环节的风险防范,医护人员风险意识与防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推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医疗环境,投诉、纠纷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与日俱增,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婀娜,胡伟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4:91-93.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5

山东省济南医院护理部,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目的探讨pm2.5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山东省济南医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pm2.5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及心理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较分别为(1.24±0.34L、52.37±6.83%、51.29±5.07)对照组(1.09±0.33L、46.03±6.06%、46.38±6.11%)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68、3.2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优于对照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5.34±1.95分、40.42±2.17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9.83±2.36分、52.56±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3.68,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提高pm2.5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pm2.5;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8(c)-0156-03

[作者简介]何青秀(1964.8-),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老年病护理工作。

根据统计,我国的pm浓度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东部沿海地区pm2.5污染尤其严重,特别是我国华北平原的pm2.5污染为全球最高值[1]。2013年开始,全国多地pm2.5值高达300μg/m3以上,处于严重污染级。在2013年年初的重污染日中,该院因呼吸道疾病就诊比例明显高于平时;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到来和pm2.5记录的不断被刷新,各类媒体对pm2.5报道频繁,污染天气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其中不少是症状轻微的“患者”,pm2.5已经造成市民的恐慌[2];该院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间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pm2.5的专项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再次证明健康教育在应对公众卫生事件时有着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山东省济南医院内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述有长期pm2.5环境居住史,并且出现了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适症状,其中慢性支气管炎58例,支气管哮喘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自2013年11月起开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将100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2013年1月-10月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0.54±2.75)岁,病程1月~1年,平均5.25±1.23月;2013年11月—2014年4月期间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51±2.69)岁,病程2月~1年,平均(5.68±1.51)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包括原发性疾病治疗、氧气治疗、纠正酸碱平衡。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记录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深度,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心率、心律、痰量及性质。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同时医生处理。自2013年11月起,该院针开展针对pm2.5的专项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山东及全国pm2.5的相关报道,收集各类论文及pm2.5相关疾病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健康教育从中起到的作用、暴露出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来院就诊的病患发放并指导填写调查问卷,针对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区别统计,分析健康教育在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差异。向来院就诊的病患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利用各种手段对患者面对面宣讲pm2.5的危害及正确应对措施。分类汇总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求不同人群对健康教育的接受情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1.3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前后采用肺功能分析仪测定1s用力呼气容积(FeV1)、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1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采用临床症状量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控制:临床症状基本消除,临床症状评分减少≥95%。显效: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大部分消除,临床症状评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有所加重,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患者入院前、出院前进行评定。评定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心理焦虑进行评定,>50分判定为焦虑,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进行评定,>53分判定为抑郁,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3]。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肺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68、3.21,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优于对照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析

经护理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干预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3.68,p<0.05),见表3。

3讨论

公众事件应对要果断、及时,处理预案应合理、有效。媒体及网络不应单纯为“博眼球”而大肆负面报道,有时甚至出现虚假报道,这往往会给市民的恐慌情绪火上浇油。患者文化水平偏低,医疗知识匮乏,轻信谣言,是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重点、难点[4]。pm2.5的治疗绝不只是政府的事,需要全民齐心协力,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5]。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积极参与绿化等方式是患者对抗pm2.5最有效的武器。

从统计数据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看,市民对pm2.5经历了从不重视到恐慌,又转到正确应对的变化。而后期的有益转变,正是健康教育的直接结果。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呼吸道疾病患者随之增加。该院自2013年11月1日起,对来就诊的病患发放pm2.5预防资料和调查表;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针对病情的指导;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面对面宣讲pm2.5的危害及正确应对方法;在医院公示栏中张贴pm2.5的宣传材料;经过近1个月的密集宣教,收效明显。

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诊疗时的对症讲解及医院内宣传等多种方式,结果表明:①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相对恐慌心理较弱,是实施健康教育最容易且效果最好的群体。②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体,医疗知识贫乏,接受起健康教育也比较困难[6]。相对有效的办法是发放容易理解、操作简单的应对方案,或集中力量对重点人员(接受力、影响力较强者)实施健康教育,再由他们影响周围的同伴。这个方式需要健康教育的实施人员对管片患者有充分了解,目前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居委会对医院患者进行宣教往往更有效。③老年患者是健康教育的重点[7]。他们多数是慢性病患者,抵抗力弱,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容易轻信各种信息,但也愿意接受正面引导。相比外面的杂乱信息,他们更愿意接受医院医生的专业建议。所以,针对老年人,多频次、面对面的指导是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杨宇轩等[8]研究指出,针对暴露个体,积极开展pm2.5人群健康危害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了解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掌握基本的健康防护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焚烧,使用低排量、环保型汽车,加强个体防护,避免pm2.5高污染时段出行,如见日常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在15:00~17:00时pm2.5浓度最低时段进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较弱群体,在pm2.5污染较严重的冬季,尽量避免pm2.5污染高峰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以规避日常生活中pm2.5的健康危害。

通过该临床研究发现,经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经过心理交流沟通,患者的心理状态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衍燊.2013年1月灰霾污染事件期间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的人体健康损害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707.

[2]赵坷,曹军骥,文湘闽.西安市大气pm2.5污染与城区居民死亡率的关系[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4):257-262.

[3]曲凡,丁文军,伊硕,等.pm2.5对肺泡11型上皮细胞mLe12的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0,24(l):19-23.

[4]贺擎,丁文军,苗魏,等.冬季和夏季pm10和pm2.5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毒性的比较[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3):324-331.

[5]王欣,邓芙蓉,吴少伟,等.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2010,42(3):340-344.

[6]王秦.我国雾霾天气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691.

[7]孙志豪.崔燕平.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J].环境科技,2013,26(4):76.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6

对慢性呼吸疾病关注不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一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相较于其他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这5个指标上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

“当很多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出现下降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五个指标同时急剧上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王辰看来,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偏低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直呼吁对各类疾病都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但是大家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由于大家缺乏对慢阻肺的认知,所以人们通常是在咳嗽得很厉害,出现严重气喘等症状后才去医院就医,而这个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治疗难度也大了很多。”

钟南山告诉本刊记者,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会主动去医院诊断,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

除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之外,王辰认为,政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投入与关注也存在不足。“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呼吸系统疾病却始终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王辰说,“目前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都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和血糖来关注相关指数,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应被纳入大病医保

为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状况,近日国际非营利性健康培训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

世界健康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琳达・海兹曼(LindaHeitzman)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上的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早在15年前,欧美国家就开始加大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则相对欠缺。钟南山介绍,“我们必须把医学医护专家,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专家p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生产企业团结在一起,从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p普及肺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慢阻肺、哮喘等相关疾病缺乏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且医保体系也未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最重要的覆盖范围。

“以慢阻肺为例,政府在医保政策上也应该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给予一定保障。我几年前就大力呼吁慢阻肺应该纳入到大病保障里面来,这种高发疾病如果没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是很难承担的。”王辰说。

吸烟与污染也是祸因

除了在预防和保健体系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管理之外,在社会环境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

王辰表示,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

“我国不但吸烟率极高,而且在吸烟的行为方式上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抽烟会造成大量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另外我们在无烟区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是只要建筑里有人抽烟就是有烟区,而我们只是简单划一个有烟区或无烟区的范围。”王辰指出,要想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就必须对控烟加以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表示,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香烟与疾病对国家收支状况的计算,结果发现,尽管香烟会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但是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高于这项收入的。“我们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作过一项研究,由于我国的烟草消费量巨大,所以一包烟在当时每增加一毛钱的税,这笔钱就可以建立起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办法现在仍然适用。”

除了吸烟问题之外,在钟南山看来,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7

[关键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病因防治

所谓呼吸道综合症是由鸡支原体、大肠杆菌、鸡新城疫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两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对养鸡业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近几年来发病越来越严重,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越来越大,下面就发病原因、病变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础免疫没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产生坚强的抗体。新城疫的免疫抗体产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种很重要。

2.肉用鸡后期生长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气体多,鸡舍又过于密闭,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标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病变。

3.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造成气管发炎,致使气管内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时鸡无吞咽和呕吐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鸡明显的呼噜或咳嗽。

4.喉气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较严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鸡的喉头与气管严重肿胀、出血,进而造成鸡群比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般药物往往难以治愈。

二、临床症状

呼吸道内的这些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气管出现锣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严重影响雏鸡、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成年蛋鸡的产蛋。病理剖检喉气管有粘液,喉头有出血点,气管环状出血,鼻腔和气管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还会出现假膜或血痰,肺水肿并有积液,胰脏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直肠有弥漫性或条纹状出血,卵巢变性或卵泡坏死,输卵管有炎症、萎缩,子宫有水肿并有异物。

三、鸡群呼吸道综合症的成因

1.鸡只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

鸡只所特有的气囊结构,使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到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一旦气管、支气管的黏液纤毛系统、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受到损害,鸡只呼吸系统疾病便会发生。

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Va、VC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常见疫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而其中霉形体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统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增生症、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坏了鸡只的免疫系统,使鸡只产生了免疫抑制,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以上影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继发一些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有时在实际中也可见到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混合发生,如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支原体感染、新城疫+传支、传鼻+支原体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发病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防治

了解导致鸡群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来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

1.预防措施

1.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1.2预防接种

呼吸系统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综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做好如新城疫、传支、传喉、霉形体、传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治疗措施

2.1管理、营养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以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2.2检测病原

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选用抗病毒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先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再进行相关的治疗。(2)细菌疾病等方面。可选用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进行治疗,如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体感染方面。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将上述的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多使用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舒永方,曹步玲.鸡常见几种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2011(02).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8

在新型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和方法不断产生、新的医学观念与研究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王辰认为呼吸学界在敏锐、积极地运用新办法、接受新观念、实践新模式等方面仍显迟钝,学科发展仍显薄弱,研究欠活跃,以致在新形式下与其他先进学科的差距似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据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之首,疾病负担巨大,已成为国家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另外,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式将更加严峻。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于应对日趋严重的发病趋势,整体防治能力亟须加强。这一严峻形势赋予了我国呼吸学界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

建多学科交融体系

在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王辰认为,呼吸学科的发展方略应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立体架构的学科体系,合纵连横。“多学科交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哪个学科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作为投入其中,更多地承担起发展该领域的责任与使命,哪个学科就会更多地‘主宰’该领域的业务与发展。”王辰说道。因此呼吸学科需努力体现自身优点与优势,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建设与发展交叉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

首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pCCm)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人员队伍建设是内科iCU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应切实推动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2013年,上海市已开展pCCm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全国第一批pCCm培训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认为,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形成专科医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具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业素养的青年医生,形成全国呼吸危重症专科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其次,提高肺癌早诊率也是呼吸学科努力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找到更理想的肺癌早筛方法,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疗的希望所在,相关研究值得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此外,为避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影响“桶中”生命之水积聚的“短板”,“我国呼吸学科被动、消极的文化必须要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应当清醒认识自身承担的重大任务使命,以呼吸学科发展带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王辰如是说。

学科防治需携手基层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仅依靠三甲医院之力无法有效防治全国慢性呼吸疾病。需携手基层医生来共同完成。“我国很多社区医生连慢阻肺这样基础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搞不清楚。”王辰说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迟春花同样也这样认为,她反馈我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现状堪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已建立近70年,目前用于医疗支出的费用占GDp的9.4%,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面向全面、看病免费的初级卫生体系,即全科诊所。全科诊所只用20%的总医疗资源,却提供了超过80%的总诊疗人次的服务,日均住院成本足够全科诊所为一个患者服务一年。全科医生的职责包括解决轻症、自限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还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相关的预防手段,以及与综合医院进行合理转诊。从英国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项目来看,哮喘、慢阻肺等均占比重很大。

相对而言,我国呼吸疾病防控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在卫生层面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没有将呼吸疾病纳入管理;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标准里没有呼吸疾病的内容。其次在基本用药和医保层面上,缺乏呼吸疾病常用药物。常用药物中没有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雾化吸入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呼吸疾病未列入门诊慢病。再次从基层医生诊疗层面上来看,基层医生知识观念陈旧。我国10省市农村基层慢阻肺诊治现状调查显示,门诊及住院患者常用检查中没有肺功能检查,疾病早期诊断不足、误诊和漏诊率高。同时,公众对常见呼吸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知晓率低。

所幸,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已将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同时被写进国家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指导基层医生搭建呼吸疾病诊疗体系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

对于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国外已有多年丰富经验。以瑞典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发现许多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控制不佳,原因不是医生没有诊断,也不是医生没有恰当的药物治疗,而是没有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随后瑞典设立了慢阻肺和哮喘门诊,由专职护士负责,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肺功能筛查和监测、控烟知识宣教、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将有慢阻肺、哮喘门诊和未开设门诊的地区进行比较,前者总的医疗花费为3万多瑞典克朗,后者则需要5万多瑞典克朗。在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包括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急诊就诊次数、非计划门诊就诊次数等均有明显差异。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9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医疗保健管理;新生儿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10min~28d。>28d转至儿科病房。

1.2方法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结果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篇10

致病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和吸烟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密切相关。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各种肺部疾病;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国青年人吸烟人数增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吸入性变应原增加随着我国工业化及经济的发展,特别在都市可引起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如地毯、窗帘的广泛应用使室内尘螨数量增多;宠物饲养导致动物毛变应原增多;还有空调机的真菌、都市绿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药物及食物添加剂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病原体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的重要因素。

外感寒邪中医学认为一旦气温骤降或贪凉饮冷超出人体适应能力,即可导致人体感寒而病。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都有密切的相关。所以,中医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这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过度劳倦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呼吸病的预防与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