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55

课程改革措施篇1

关键词:标准;儿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41-0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响应学校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学习、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师由“教会”转变为“会教”,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能达到《标准》中规定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现对我院临床医学《儿科学》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集中培训、观摩教学、外出进修学习、自学、相互听课、讨论等多种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授课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中贯穿“以问题为基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学生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阿学。案例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特点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责任,并通过事先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1]。儿科教研室冯学斌教授主编的案例版《儿科学》已开始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授课时,给予典型病例,授课完成后留出一定时间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同时提出问题,由学生当堂回答,教师进行反馈总结。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如果遇到临床教学病例缺乏,则采用平时积累的典型病案,结合教学录像片进行讨论分析,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如:21-三体综合征等。

2.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目前已被世界众多医学院校所采用。该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以病案和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并辅以教师引导的小组教学法。按照“临床症状、体征―疾病病因分析归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临床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病例运用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自学,再将各自获取的临床推理集中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2-4]。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自始至终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常安排pBL见习在先,相关理论课讲座在后,使传统的学习不断向pBL式的学习模式靠近。

3.互动式教学。依据《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理念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大课教学的互动学习注重体现在:备课中有为学生准备的课堂问题和课后问题;对学生课堂互动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中课堂互动是作为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使得互动成为必须且是必要,目的是要达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主体的效果。

4.双语教学。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增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先进知识的能力,应培养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并逐步深入,可以主要选择临床常见疾病、内容相对简单便于理解的疾病,如:小儿贫血、小儿肺炎等。

5.编制图文并茂的《儿科学》教学多媒体课件。本课程编制了一整套图文并茂的《儿科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在较难理解的章节,如小儿先心病等,在理论课讲授中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使授课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6.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法。主要针对临床少见的特殊病种,采用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和扮演学习、讨论、认识、掌握该疾病的临床知识和处理原则,如:甲状腺功能低下。

7.电视教学。电视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临床示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临床少见疾病与体征的录像片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如体格检查规范、儿童体格发育、先天性心脏病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二、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儿科学》、《诊断学》、《人体发育学》在2011获得儿科学系列省级精品课程群,现在网上提供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教学视频、实习指导、参考资料、专业学习导向性网址、涵盖各种题型的试题库等。2011年儿科教研室编写了《儿科学复习纲要与试题精编》,并将所有材料全部挂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提供初步的网上互动平台,包括主讲教师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地址、网上答题、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意见等。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网络答疑、布置作业、网络自我测试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儿科学》的兴趣,进一步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教研室会组织团队积极更新与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三、效果评价

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进行了改革,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1.课堂提问与课堂测评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适当提出问题,可采用集体回答、抢答或指定学生回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授课过程中当堂进行测评,以选择、判断为主,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方法。

2.作业评价。在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对所讲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一般采用书面形式,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并在下一次理论课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讨论是否正确,将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当堂反馈给每一个同学,并加以改进。每学期次数一般为4~5次,作业的内容与成绩评定由授课教师负责实施。

3.见习课形成性评价的形式。①见习课前的准备。每次见习课前,预先向学生通知见习内容、目的等,指导学生提前准备必需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观看技能操作示范过程。教师根据学生递交的课前准备资料予以评价、指导,将信息反馈给每位同学。②见习课中随机提问。见习课时,带教教师根据所见习的内容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随机提问,如提问病史采集的内容、查体顺序等,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评价。③见习过程中基本技能操作的评价。如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分析等的练习和总结讨论,带教教师依据学生问诊内容、查体情况及对病人辅助检查的分析情况给予评价,将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出现的错误给予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④见习日志。见习日志包括见习病种登记表、临床技能见习与训练记录表、见习小组实验拓展活动记录表、临床病例跟踪观察记录表、临床见习工作量统计表、临床见习成绩登记表、临床见结及临床见习鉴定意见等内容。每次见习课学生均要记录,由带教教师对每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学生见习日志的不足之处告知学生,在下次见习课前给予讲解。

4.终结性评价,即理论考核。终结性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考核的主要形式为综合理论考试。考试时间在理论课结束后,分值为10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间为120分钟。

四、建立反馈机制,并制定奖惩措施

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自律、自得为原则,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自评制度。课前必须认真备课,课后认真反思。我校落实“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构建了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领导干部、督导专家(占20%)、教师同行(占20%)、学生(占60%)“四位一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者是在听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评价,对评价标准有更准确的把握,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整合各类评价结果,将这些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教师本人。教师本人应认真反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成立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督导组,督促课程改革按计划进行,并给予奖惩措施。首先选取小班进行试点,听取督导专家、学生等方面的建议及反馈,再逐渐推进在各专业全面推行。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Srinivasanm,等.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的比较――基于两种教学法的转换在临床课程学习上的效果分析[J].夏颖,顾呜敏,编译.复旦教育论坛,2009,7(5):88-91.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8):72-74.

课程改革措施篇2

VocationaleducationCourseexamination

SituationandReformmeasures

LUoDayong

(ChongqingVocationalinstituteofengineering,Chongqing400037)

abstracttoday,vocationaleducation,ononehandcannotleavetheexam,ontheotherhandfeltthelimitationsofthetestfunctions.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ourschoolcurriculumexaminationsurvey,analyzedandsummarizedtheshortcomingsofourschoolvocationaleducationcoursesexamexists,andproposemeasurestocurriculumexamin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curriculumexaminationreformofhighereducation.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courseexamination;reform

0引言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考试现状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2改革措施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课程改革措施篇3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通信下程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早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口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子高度重视。

1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作为一门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例如,电路分析、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等。所以,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若想达到预期口标,就必须将上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从口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甚至还有此学科会被忽略。近几年,我国无线通信的通信体制、下作频段和调制编码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重新对电路设计进行优化与完善,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以新知识的融入作为基础,当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该课程的实用性,不能实现学以致用。

1.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由于缺少启发和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过于浅显,无法形象的理解某此概念和下作原理。这样一来,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就会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尽人意。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完善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高频电子线路的学科特点,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一法,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提ru学习效率。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尤其对于高频电子线路这种操作性较高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必要的教学环节,但最终效果却仍显得有此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理论与实现有机结合十分重要。

2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来看,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在线路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电子线路得到了持续优化,以往教材中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已经不再应用,所以,需要将这此内容从教材中删除,只保留经典电子线路内容。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为了实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可以将该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模块,即发送设备、信道传输和接收设备。每一模块都有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三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和下程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丰富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提问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教学法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的合理搜集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掌握更多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知识。由此可见,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旨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普遍采用高频电子线路整机实验箱,实际操作中学生只需完成电路连接、测量输入输出两项任务即可,学生提不起来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此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如说,调幅信号的调制与调解实验中调制信号是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若将调制信号改为音频信号,在调解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扬声器,通过扬声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模式不仅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口的,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早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口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子高度重视。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各级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下作。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也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介绍的仅仅是《高频电子线路》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下作,同样应该受到学校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晶.《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o16}os>.

[2]张洁,刘波粒,段再超.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10).

课程改革措施篇4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改革

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无机化学实验既与无机化学专业课相辅相成,又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1]。无机化学实验是本科学习有关实验的入门课程,对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求证的习惯、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指导意义[2]。而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和考察模式已不适应于高等化学教育的新形式,以往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大多是“照葫芦画瓢”,学生按照课本内容亦步亦趋的做实验,既不能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调动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6]。为此我们对本科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实验。改良传统实验内容,增加开放式实验内容,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并对最终的实验考核采取全新方式,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1无机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主动思考,做实验积极性不够

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一味机械性的按照实验课本安装实验仪器、配制或滴加试剂药品、重复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等。

1.2理论与实验操作脱节,对不正确操作重视不够

无机化学理论课课时进度与实验课程衔接上出现脱节,导致学生上完理论部分没有及时进行实验动手强化,很快遗忘。其次,由于中学阶段,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实际实验操作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操作不够规范。

1.3实验教学考核制度太过死板

导致学生做实验敷衍了事,没有起到督促和监管的作用,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2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改变学生课前预习方式,使学生实验课前积极准备

实验课存在学生不主动预习实验内容的问题,由于课前没有充分预习,老师讲解实验时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最后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更是无从知晓。这样的实验课效率极为地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采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学生将实验所需药品仪器列出清单,在老师的指导下配制溶液调试仪器,这样对于试验中需要哪些药品仪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实验课以往都是由老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大部分学生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吸收消化的效果较差。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以学生上台讲解为主,老师进行引导拓展为辅的方式。在准备讲解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预习实验内容并思考,查阅资料、梳理知识和归纳总结。讲解中的问题,师生之间可以及时讨论解决,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验相辅相成

以往设置课程,经常会出现无机化学理论课内容早已结束,而实验部分还没有开始,甚至出现无机化学上学期的理论知识出现在下学期的实验内容当中。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这一实验的理论部分是无机化学上册配伍化合物这一章节的内容,却安排到下学期开设。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脱节十分严重,造成学生理论部分学完就忘,做实验时又不明所以,事倍功半。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将实验的开设时间与理论课相匹配,做到上完理论课,立即就进行实验课巩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理论知识的现实具象,进而更深刻的理解理论部分,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老师、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还有思维活跃的学生以新角度和新思路来重新设计实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在开设无机化学实验第一学期的课程中,以基础制备和验证实验为主,针对新生基础薄弱,对实验缺乏认识的情况,内容上以基本实验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为目标。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中山大学出版的无机化学实验,在实验课安排上,如“置换法测定气体常数R”“酸碱滴定”“化学反应速度,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测定”。基础操作包括称量、溶解、减压抽滤、加热、重结晶、溶液配制、移液管移液和滴定操作等。学生经过大量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并拓展探究则是无机化学实验第二学期课程的重心,因此,较为复杂的综合型实验的比例增大。如“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合成和组成的测定”。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突况的反应和处理的速度。

2.3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对无机化学实验不够重视,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步骤繁琐,加之实验预习工作不到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无机实验有畏难情绪,实验操作敷衍了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改以往的方式,多媒体、板书、学生讲演实验原理、教师实验演示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主动做实验,喜欢上做实验。此外,实验课之外,我们定时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与老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为学生今后走上科研道路做好铺垫。改变实验课预习不充分的情况,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模式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更活泼更开放更具思考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让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4科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

由于实验课的特殊性,不能像无机化学理论用一张试卷即可测试,传统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定标准,这样就容易造成某些学生实验报告写得好但实验做不好也能得高分。为了得高分,因此也出现部分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鉴于这些缺陷,我们对最终的实验考核采取“平时表现+理论考察+实验操作能力”的全新方式,例如对制备实验的评分标准:预习10分;提问5分;纪律3分;卫生2分;操作50分;结果25分;报告处理5分,其中操作项又根据实验操作项目切割,最后成绩根据各项加和决定。研究式实验中,方案与能力分占30%,理论考察分占10%,而在专题实验中能力40%。考核成绩分为“三段式”,由平时每一个实验的评分,中期阶段考核、期末考核组成,三者比例为5︰2︰3,中期阶段考核是有目的地将本阶段的基本操作编排成一个实验进行考核,期末考核通过完成一个研究式实验进行。如“硫酸铝钾大晶体的制备”,除了对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和思考题等进行笔试考核外,老师对操作细节,最后产品的形貌、大小、透明度、规整性等均有考核,而且综合考察学生对该实验所涉及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传统行业的渗透也越来越深入,对于大学教育也不例外。QQ、微信等聊天平台极大方便了师生的课下交流,但也存在问题解答不够完全和学生只在聊天的情况。除了以上的聊天平台外,目前也有移动教学助手,如蓝墨云班课这样的app,学生可以留言也可以在线交流,老师也可以在上面出试题让学生在线答题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有些已经实施,有些还在积极摸索探究中。总体来说,我们的实验改革初步得到教学效果的正面反馈,学生的评价也体现了改革的有效性。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时代要求下,如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仍是我们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屈学俭.探索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新思路[a].——第十二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中国化学会,2013:70-71.

[2]唐婧.无机化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0,37(2):156.

[3]李荣芳.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优化改革尝试[J].大学化学,2015,30(2):31-32.

[4]苑壮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60-61.

[5]潘春阳.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微型无机化学实验改革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273-274.

课程改革措施篇5

关键词 《饲料加工工艺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7-0330-02

在畜牧类专业中,《饲料加工工艺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通过对配合饲料加工原理及过程的系统介绍,使学生全面掌握影响配合饲料产品品质的每个加工技术环节,从而学会饲料质量管理,并能够根据动物生理需求、饲养环境和各种饲料原料的特性,合理、灵活地选择加工方法,生产出高品质的饲料[1]。《饲料加工工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紧密围绕饲料生产,从而进一步为畜牧业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而服务。

但在畜牧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饲料加工工艺的教学显现出一些特殊的问题:一是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较多,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的,并且畜牧类专业学生之前的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生命类课程,对机械与加工方面的理解与思维能力有所欠缺;二是课程系统性强、前后关联程度极其密切,并且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如《饲料学》《动物营养学》等联系紧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关键知识点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所以需要学生建立系统性、发散性并同时注意细节与深度的的思维方式;三是该门课程应用性很强,在讲解课程理论知识时要综合考虑实际生产和技术的更新,且该课程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所以知识更新很快。因此,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的特点,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畜牧类专业中的《饲料加工工艺学》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知识好、动手能力强、独立思考能力好和科学作风严谨的学生[2]。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更重要地是培养获取知识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课程的知识点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优化教学内容。

《饲料加工工艺学》既是一门在畜牧类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工科课程的特点,因此必须从该专业角度出发,尽量简化课程的工科特点,从课程内容设置和重点要求方面加以整合,以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该专业所侧重的知识,如对于设备构造、工作过程等内容,讲授应尽量简单,简化的底线是学生能理解其所涉及到的与饲料品质相关的内容。讲授时需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联。首先要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相关课程,比如在课程中,要掌握饲料原料与饲料加工工艺的相互作用对配合饲料最终品质的影响,就需要对饲料原料特性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必须同时结合《饲料学》课程与饲料加工工艺来进行理解。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又要突出该专业对此课程的重点内容,做到概括全面,重点突出,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2教材与参考书的选择

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精读的专业书籍。所用教材是普通高校“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系统性、概括性很强,侧重点也很突出,主要侧重于产品品质控制,很适合畜牧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但目前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教学内容要广,应在结合教材的同时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新出现的技术、该门课程的发展的趋势以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使学生在写综述的时候能够多阅读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自己探索求知的能力。

3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3.1启发式教学

首先,饲料加工最终的目标是生产优质安全高效的饲料,在此目标的前提下,许多问题没有所谓正确的标准,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使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并有意识和学生探讨一些该门课程发展的前沿问题,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3]。其次,在讲课时涉及到以前所讲授过的内容或者其他已学过的相关课程内容时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再次,教授时联系与生活中有关的现象,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讲到饲料制粒过程中淀粉的糊化现象,可以联系到煮饭、爆米花、炒板栗等生活趣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思考和探索这些趣事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3.2联系式教学

联系式教学,不仅要求前后纵向知识的联系,也要求学生有横向发散性的思维,并在联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下一步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讲到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粉料颗粒的自动分级现象时,首先要从之前的粉碎加工过程中寻找关联,然后在混合本身的环节再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如果效果都不理想,那么就要进行下一步的加工环节——制粒,这也是制粒工艺出现之初的一个基本目的,从而引出制粒环节,也使学生了解工艺流程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出现的必然性。

3.3案例式教学

目前案例式教学在饲料加工工艺教学中的应用只是初步地进行了尝试。饲料加工工艺是直接为饲料生产服务,而不同的饲料厂有其不同的主导产品,从而有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经营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加工工艺。选取有代表性的饲料企业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并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对其进行剖析,分析企业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与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可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选择学生易理解、重点突出、趣味性强的较新的案例等,若所举的案例较为陈旧,与现实结合不紧密,或者未从实际出发,随意想象,就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

3.4归纳式教学

因为《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系统性强、前后关联程度密切的特点,归纳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此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对前述内容进行一个总结性的归纳,使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便于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衔接与联系,并对课程体系有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3.5讨论式教学

目前《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跟学生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造成学生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可结合当前的热点或前沿问题使学生课后能够自己查阅各种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课堂上可以跟其他学生进行互相探讨,然后共同讨论补充,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改变陈旧的教课模式,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过的知识,学生理解会更为深刻。此外,在第1节课就公布教师的联系方式,便于课上课下都能与学生随时沟通互动,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为以后的课程教学积累经验。

3.6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师灵活控制教学过程、教学信息多维化和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量,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为直观生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领域变革的影响毋庸置疑,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表现能力,对于《饲料加工工艺学》这种需要理解大量设备构造图与工艺流程图的课程,更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反映,教材中有些地方由于对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从而不能很好理解加工工艺与品质控制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此时更加显现了其直观形象的优势,可利用多媒体将大量饲料工艺与设备图片和相关视频通过屏幕向学生展示,同时图片和视频的演示能够使讲授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且生动,该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虽然多媒体教学功能强,但是教学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将传统的黑板讲授与多媒体结合起来。若采取单纯多媒体教学,只操作电脑,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会导致教学速度较快,而使学生未能掌握一些知识的细节。因此,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并灵活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促进学生快速、完整地掌握所学知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5]。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饲料加工工艺学》课本知识、能够对饲料加工生产过程及生产设备有所了解,需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饲料加工生产现场进行学习,走进企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强化专业意识。在参观企业前,应向学生说明参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参观单位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及设备,明确提出要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在参观前查阅资料和复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学习,帮助学生在参观时能够解决心中疑惑,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6]。

5改革考试方法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以考促教,全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7]。首先,可采取多种成绩考评方式,可由学生的平时成绩+综述论文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平时成绩作为学生平时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的评价,综述论文成绩作为对学生自学与探索能力的评价,期末卷面成绩作为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评价,从而较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在试卷命题时,应避免题型单一,不仅要有记忆和理解方面的试题,更要有应用和综合分析方面的题目,从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

6结语

教学探索使《饲料加工工艺学》的课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使学生的收获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使《饲料加工工艺学》的课程教学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7参考文献

[1]龚利敏,王恬.饲料加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文华,任慧英,温建新,等.免疫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教书育人,2009(4):86-89.

[3]张文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92-94.

[4]张勤,王利.“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3-25.

[5]夏启德,脱中菲.高等教育知识观的转变与高校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6):32-34.

课程改革措施篇6

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农业经济学科在均衡发展学生德、智、体、能等各项能力的同时,要重点注意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是主动的知识采集者、分析者和利用者,是新型的主动性学习的人才。二是表达写作能力。学生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流畅、明确、简洁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三是写作能力。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外,学生们需要撰写各种调查报告、科研论文、工作总结等各种书面材料,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过关。四是实践能力。大学生不能仅仅在象牙塔中坐而论道,空发道理。而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带偏见地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能拘泥前辈,一定要根据实际进行创新性研究,在创新中培养灵活思辨的能力。六是协作能力。新时代的农业工作内容庞大复杂,大学生必须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农业经济学科在课程教学中诗中贯穿一个主线,就是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诗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以保证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在坚持培养学生的总体素质的同时,农业经济学科还保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不仅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各种能力的人,不仅仅关注课堂理论的学习,更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最后,农业经济学科还全面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

在党的理论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农业经济学科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遵行的一个总体的指导原则是:学生的德、智、体、能多方面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农业经济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科的特点,加强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力度;农业经济学科的课程内容要与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相衔接互补;在教案的选用和教材的更新方面,坚持使用统一编订的教材,同时合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作为必要的学习补充,扩充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将理论和知识统一起来,服务于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四、农业经济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在教材的选用上。针对农业经济学科课程的不同方向,如果本科目有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那么国家统编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参考的首选目标。如果本科目没有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那么与其他院校合编的教材或者其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使用。高校自编教材、教研组自编教材也可以作为学习材料来使用。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合编教材,亦或是自编教材,他们所选用的或更新的内容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教材中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能够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经得住现实的考验。第二,教材中所选取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并非随便编造的。而且这些知识必须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本学科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编排,包含了目前学界的最新观点,体现了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水平。第三,这些知识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情况而有目的地进行选取的,能够使学生没有困难地接受,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仅仅能获得同类型的知识或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课程改革措施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1.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做出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

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我国的母语教学内容,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其承载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基础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上的问题,而在于如何通过这一课程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继承民族基础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思想等方面。而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设定,这种标准的设定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施展与实现,具备极强的导向性。

例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重点直接指向学生在分数层面的实际考核结果,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根据教学评价的重要参数进行应试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选择,直接束缚了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我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目标已经转为学生对于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层面,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应当根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调整,以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正确的导向性。

2.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做出改革是教学环境变更的需要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运用对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扩大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所开设的微课堂、网络讲学等方式都极大的改变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环境,教师与学生掌握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未来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结合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做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调整极为必要。

例如,由于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之中,对于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缺失,一方面教师尽管已经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重要性,却不愿进行采用,依旧通过传统的授课方法与技术进行,无法做到有效的运用这一教学工具;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之中运用到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但也仅仅通过多媒体作为新时代的“黑板”进行简易内容的播放,甚至直接进行电影、视频的播放工具而已,不能实际发挥其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措施

1.建立健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尽管课程教学评价这一模式已经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并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所执行,然而重视程度却比较缺乏,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仅仅停留在教学效果评估的数据的采集上,而没有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运用,成为一种基于形式的数据调研。所以,搭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极为重要。其具体的执行措施,可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进行有序的开展,一方面需要各高校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将评价数据采集、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数据分析、教师反馈以及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所做出的教学调整考核形成运作机制,确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运作。首先,学校制作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表用于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再通过数据的分析之后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成立相应的验收小组对教师的改进措施进行监督验收,确保教师执行。其次,则需要加强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填写评分,确保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比如,将教学评价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大学常态的思想教育以及团学教育板块之中,通过优秀教师的教学评比活动,教师授课大赛等活动形式,来创造良好的教育评价氛围,让学生充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还可成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小组,负责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参与做出数据调研,通过调研数据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的参与度与重视情况。

2.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

正如上文提到的学生是否足够重视教学评价以及学生能否正确填写教学评价都是影响数据准确的重要因素,所以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做好教学评级的标准也必不可少。在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中,都是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评分制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评价内容的表述上过于抽象,导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难以具体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评价上“有课程资源意识,合理利用资源,适当延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无法做到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因而,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设置中,就需要我们做到完善,首先,改变传统单一的评分选项,转变为评分结合点评的方式,让课程评价更加清楚;其次则是在评价内容上更加细致的表达。

比如在目前的教学内容评价基础之上,添加如教师多媒体运用评分、互联网教学方式评分以及微课程运用评分等与互联网教学技术相关的教学评价内容,促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技术的更新;在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上,以量化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清晰的理解评分的细则,例如,教师在10个学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达到5个学时以上,则评分为优秀;达到3至5个学时的则评分为良好;3个学时以下的则为差分选项,通过量化评分标准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在填写与数据的分析上都更加的清晰。

三、结语

综上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能够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反馈,不仅利于教师直接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的布局与调整,更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更多的完善。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措施篇8

关键词: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现状;改革措施

1997年6月,我国对硕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进行统一修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名称取代先前的学科教学论、教学论专业名称[1]。“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硕博士研究生专业由此产生。经过多年发展,虽已日趋成熟,但同时也无法摆脱边缘化发展状态。

一、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依据专业特点,规定该专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学分分配,并对各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进行设置,以期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重失衡。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其比重也逐渐增加,但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调查,必修课程比重仍然超过50%,选修课程则不超过40%。

必修环节缺乏监管。必修环节包括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学术研讨、专业调研等,主要为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在实际实施中缺乏监管,流于形式。

(二)缺乏专业师资,教学能力不足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与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都密不可分,该专业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师资。硕士生导师相对较多,但是良莠不齐,导师从事化学研究而非教学研究,兼任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导师。高校教师重“研”轻“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能力降低。

(三)生源缩减现象明显

生源是专业得以继续发展的储备军。该专业招收人数不断缩减的现象愈发凸显,生源问题堪忧。开设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可归为三类: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省级师范大学、综合大学。

报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人很多,但是每年第一志愿过线的人极少,录取人数为5-6人。报考省级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的人数要远少于重点师范大学且过线的人更少,部分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导致该专业生源出现断层现象。

(四)就业空间缩小

就业前景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毕业生的。该专业主要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服务[2]。然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空间急剧缩小,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领域,或从事其他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导致多年所学无用武之地。

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问题原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含糊,缺乏专业特色

我国高校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认识偏差,表述含糊雷同,缺乏清晰度和区分性,不具专业特色。因此,师范类学生与非师范类学生相比不再独具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走向边缘化。

(二)教师待遇偏低,重科研轻教学

教师教育行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高,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教育行业。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和创新性,高校要求教师科研与教学两手抓。但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偏重教师科研,教师无暇顾及“教书育人”,教师之本职“传道”被遗忘[3]。对于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影响力降低的问题,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招考科目不合理

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化学教学法”硕士研究生[4],2007年开始该专业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开始实行国家统考,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教育学基础综合三个科目。2013年,此专业退出实行了6年的全国通考,大部分高校自主命题。该专业要求报考者本科必须是化学专业,不仅精通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就是说考生要文理兼备;化学这一理科专业出身的学生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综上所述,报考的人极少,其中过线的人数少之又少。部分高校招收不到符合要求的研究生也就有因可循了。

(四)高学历人才供过于求

近年来硕博士大幅度扩招,国外留学的人也逐渐增多,高学历人才济济。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在招聘教师以及科研、行政工作人员时,倾向选择博士研究生或者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人,硕士研究生难以进入此领域工作;而中等教育招聘教育工作人员时看中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毕业于“985”、“211”等重点大学学生,该专业研究生不再独具竞争优势。

三、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改革措施

(一)修订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指挥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引领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打破必修课程“独霸课程”的局面,注重选修课程。

(二)引进高质量人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专业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仅能“研”而且善“教”。高校引进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时严格考核教师的教育水平、学历层次、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科研与教学并重;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培训,而且应该伴随教师整个教学生涯。在科技和网络高速发展,知识广泛传播的今天,教师自身也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终生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

(三)打破常规,调整招生考试科目

适当调整招生考试科目,尤其是教育基础综合对理科生来说困难很大。2013年该专业退出全国统考,开始实行自主命题后,部分高校的考试科目已有所改变。合理弱化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目,增加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化学与教学交叉科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四、结语

在教育领域逐渐饱和以及师范生社会竞争力日趋下降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高层次精尖专业人才是师范教育新的发展出口。高校应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完善培养环节,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m2014115)和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f2014512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陶映霓,胡兴昌.高师院校生物课程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0(01):68-72

[2]梁凤琴,唐秀英,马娜娜.研究生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综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04):143-145

课程改革措施篇9

关键词:高职;税法;教学改革;思路

税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因此,《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基础技能课程之一,通过《税法》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企业所缴纳的税收情况,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内容和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由于税收的强制性特点,每个企业应该遵守税法的每一项条例。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实际应用性很强,所以一般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笔者经过几年的高职教学过程,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特点和难点,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高职《税法》课程的特点

税法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税法》课程教学必须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程之后,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知识的基础后才能开设。因为《税法》课程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涉及编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及报表的编制等基本业务,所以,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会计专业知识,能够将税法内容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比如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如果学生不会核算本年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无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税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税法知识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这一点,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流转税为例,学生要根据企业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税种。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一般交纳增值税,服务业、金融企业、建筑企业交纳营业税较多。还有的税种需要再分类,例如增值税企业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梳理清楚思路再进行核算,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税法》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税法知识的掌握需要依赖具体企业经营的过程。在《税法》课程中税的种类较多,一般企业缴纳的税种里金额较大的有流转税和所得税。目前,在企业流转税中,主要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其核算过程和上交过程都是网上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了解纳税的上网操作过程,并且将网上纳税的内容和教材中的理论部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实际工作。

高职《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不符合于高职学生的特点《税法》课程内容一开始就是法律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介绍这部分法律基础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虽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但是为了普及法律的相关知识,每次课堂教学教师都很认真讲解这部分内容,并告诉学生法律基础和税法的关系,这样,学生渐渐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税法所涉及的行业较多,学生能力有限税法的内容适用于我国各行各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情况都难以掌握,再涉及建筑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内容,学生要掌握的范围太广。再加上高职的学生大部分不擅长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学互动环节时,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税法的核算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税法内容中税收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税种是流转税类和所得税类。流转税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内容较复杂。在增值税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将一些固定的公式背下来后,按照套用的核算方法计算,有些学生觉得比较复杂,业务内容中的逻辑关系总是处理不好,容易造成计算错误。还有在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中,学生由于会计核算的知识缺乏,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不准确。

学生对税法的理论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税法是法律的一部分,其法律概念非常严谨。高职学生对理论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容易混淆几个概念,导致在税法的学习中困难重重。税法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不下工夫,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出现计算不准确的现象。如在增值税的计算中混合销售和兼营销售的概念容易混淆,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

高职《税法》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使高职学生掌握税法知识,笔者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种种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税法知识并灵活应用。

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作为《税法》课程的教师,首先对税法的各个应用领域要充分了解,才不至于使课堂枯燥乏味。目前,一般高职学生从高中进入我校以后,严重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学生一年级时,建议学生多看一些介绍企业经营学的小说,增加对企业经营的观念。并且,要求学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上网找资料学习先进企业经营的故事。还要求学生有经营的理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税法的重要性和资金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有这种意识,就能学好税法的内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需要建立在教师实践知识充足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参观,同时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计算出每件商品或产品的税金,并计算一个月企业缴纳的税金。经过几次参观,学生对企业经营的观念提高,深深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也知道了税金作为资金流出,对企业资金的影响,并了解企业领导层对税金的重视程度。

化繁为简,总结规律《税法》课程的内容比起其他课程整体感较差,其所计算的范围很广,这对学生学习《税法》课程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相似的计算公式总结归纳起来,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习起来省时、省力。例如,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抵扣计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产消费品计算抵扣办法相似,讲完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进行计算上比较,并归纳整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两个税种。还有在计算所得税时,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共同的部分归纳整理,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能加深税法知识理解的程度,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整理的学习方式,学生清楚了增值税的计算过程,并且相似的计算不再容易混淆。经过比较学习,学生对两种所得税的计算掌握得很牢固,2008年毕业的学生反馈,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在学校时学得比较扎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适应很快。

运用模拟企业核算,解决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在高职教学中经常采用企业案例来说明企业实际缴纳税额的情况。通过企业案例,学生可以多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真实感。比如制造业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发生以后,当月需要缴纳的税额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同时还发生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此外还有的企业根据情况进行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税额的计算。给学生介绍模拟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情况之后,给出一些相关的会计资料,计算增值税和附加税,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最后计算所要缴纳税金总额,让学生了解企业给国家缴纳的税金情况,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整体的企业税金的核算过程,这样,渐渐提高了学生税金核算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重实践活动,进行企业税收调查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税法》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习;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生产、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企业缴税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第1~3周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讲授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理论知识,之后从第4周开始要求学生联系制造业企业或商业企业或者服务业等企业,了解并调查企业实际缴纳各种税的情况。首钢工学院会计班每班一般有40人左右,布置税法调查作业时,每班分成10个小组,大约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找一家交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单位,调查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缴纳情况。每组设有一名组长负责,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与,到教学结束之前一周时间完成每组的税收调查报告。学生开始对调查活动表现积极,对税法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调查收集企业的真实数据,并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整理比较茫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教师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调查范文,让学生根据每组调查的企业的情况来计算所缴纳的每个税种,这样,学生渐渐清晰了调查报告的整理思路。经过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电子版调查报告。教学最后一周安排学生汇报税收调查的社会实践成果,利用两节课的课堂时间,每小组的一名代表陈述税收调查的经过和分析过程,同小组的学生互相可以补充说明。教师根据每组陈述的内容和调查报告的分析情况,给每组进行成绩评价,最后把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综合考核当中。税法调查实践活动在首钢工学院已经在三届学生中开展,学生一开始茫然失措,后来逐渐地对税法的了解加深。总之,经过税法调查活动,调动了会计专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同时更加了解了税法知识的灵活性。去年我校2008级会计班学生参加税法调查的实践活动以后,有的学生暗自下决心利用在校期间好好学习会计专业课知识,有的学生准备利用假期时间找一份兼职会计的工作,以便练习所学的税法专业知识。通过组织税法调查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税法》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重要的课程,也是职业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会计专业能力,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云.税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改革措施篇10

大学数学考试模式考核方式一、引言

大学数学主要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这三门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学生必须切实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分析能力,但作为检验手段的考试,目前大多数院校仍主要以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而这种形式过于固定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突击式”学习的状况,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肤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思路方法都以机械式的记忆为主,而无法做到灵活应变,举一反三。

这就需要变革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使得考试真正成为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素质的作用,实现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继而“会用”的目标。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团队在近几年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增加了每章完成后的阶段式测试,并且尝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测评,彻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二、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措施

1.学生出试卷模式

学生惧怕考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学生对考试的畏惧情绪缘于试卷的“神秘”度,正是这种试卷的神秘度引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让学生自己出试卷的模式完全减轻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负担,激发了考试的兴趣与复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做法是:

(1)教师宣布学生出题的考试模式,学生的兴奋度即刻替代了考试的紧张感。

(2)每个学生必须出一份试卷,并做好标准答案交给老师,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功效,为了能出好卷并提供正确答案,学生不得不把基本的数学知识点理解透彻。

(3)考试试卷的题目将在全班学生的试卷中抽取,向学生承诺试卷的全部内容是班内学生试卷的原题,但每个学生被抽到的题目最多一题。

(4)考试评分时学生本人试卷的质量评分占总成绩的30%,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

这种考试模式提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试题采用学生自选分级模式

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大学数学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相应不同,而一份试卷如果难度偏高或者偏低,都会对一部分学生很不公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试卷主体仍然按照知识点的要求和分布情况进行出题,即基本题占70%左右、提高题占20%左右,较难题占10%左右。不同的是,在占20%的提高题方面给学生增加选择。比如,增加自选题或者两道题目中自选一题,这就是分级。具体的,可以设置a级题为10分,B级题为6~7分(若分为三级,则分数分别为——a级10分,B级7分,C级5分),学生只能在每个级别中选做其中一题。这种考核方法既解决了试卷难度的问题,又解决了试卷中基本题分量不足的问题,对于数学类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院校,这样的试卷模式为其面临的是否同卷考核的问题更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3.数学小论文模式

平时的测验还可以尝试与传统笔试不同的考试形式——数学论文,这种论文并非真正科研意义层次的论文,而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深人理解以及对知识与方法善加整理后形成的一种报告形式。这种论文可以是一个知识点涉及数学方法的总结,如单调性应用的总结——证明不等式、证明根的唯一性及证明函数存在反函数;再如,函数零点的存在性的证明方法有零点定理、罗尔定理、函数单调性等。论文也可以是对于一个核心知识点构成的小的知识体系的总结,如分段函数段点处的极限、连续性、可导性和分段函数可积性的讨论总结;再如,积分计算中偶倍奇零性质在一元函数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二元函数线积分、三元函数面积分中的应用等。论文还可以是一道典型数学题的多种解法,等等。这种考试形式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重新整理、归纳和组织,从而在较高的层面上高屋建瓴地系统掌握大学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复习。

4.应用数学建模考题模式

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而且应用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考试的重点。而数学建模的试题正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并将对模型的求解转化为计算机可计算的数学问题进行求解。所以,可考一些涉及因素稍多些的建模应用题,让学生建立模型并转化为平时常做的运算,具体计算可不进行,也可将应用部分单独考试。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的数学建模练习,作为平时测验的成绩。比如,往届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导弹打飞机问题、台灯最佳高度问题等,只要用些微积分知识就可以解决,较好的考察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各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特点来做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卷考试模式

高等数学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对老师、教材、教学方法都不熟悉,很难看出课本中各例题间的联系,即自学能力较差。此时的阶段性测验可以安排开卷考试,允许学生考试时翻阅教材及相应的参考资料,不熟悉教材就难以完成考题。所以,开卷考试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促使学生看书自学的最佳动机,使学生体验到看教材及相应的参考资料是取得好成绩所必需的和有价值的。在这种需要的支持下,久而久之,看书习惯会培养学生总结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的成效

我们在平时的阶段式测验时常常会根据每一章的特点,选取上述模式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综合运用,以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和考核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学数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改变了一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消极学习的状态,让数学基础不同、对于大学数学课程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真正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考试也不再只充当让学生谈之色变的“惩罚武器”,而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有效手段与检测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杰,徐中海.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及实践[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