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55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1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

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为了巩固学生的中医思想,定期聘请中医名家进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可以举办中医知识竞赛、中医故事演绎等活动,弘扬中医文化,激发同学们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2

1.中西医结合医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在科学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是在我国疾病谱发生根本性转变前提下,融汇中医、西医的诊疗理念和技术,发挥“病证结合”诊断优势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在抗击疟疾、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和治疗白血病、肺癌等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特定的优势,展示了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必将成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基于此,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消除他们对专业发展前景的疑虑,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

2.学生入学分数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强

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名称上看,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其融汇中西、集各家所长成自家风骨的专业特点,许多高考考生也正是被此吸引,为此神往,在填报志愿时纷纷选择了该专业。因此,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入学分数较高。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每年学生录取的平均分数都要比临床医学专业高2到3分。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素质较高,该专业学生相当多数有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学生党员的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以这样的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知识结构复合化,满足基层医疗卫生行业需求

大多数院校都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立为:培养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掌握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必须学习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大部分拥有丰富广博的知识结构,顺应了当今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趋势,尤其能够满足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在思政教育的就业指导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增强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二、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1.学科定位不明晰,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还处于中西医理论、技术简单组合的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医学概念和理论体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课程设置没有完全跳出中医课程加西医课程的机械组合阶段,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滞后,造成了专业教学上的被动局面。中西医结合的观念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学生也无法真正融会贯通中、西医的知识技能,短期内较难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精髓理念,以致在专业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统一思想,出现学习惰性。在“科硕门”事件出现后,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普遍表现出怀疑和悲观情绪,认为随着新版《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的执行,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西医课程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还不如学习更加纯正的中医知识。部分学生甚至有转到中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念头。

2.学生构成中贫困生居多,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生源大部分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或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落后地区。学生总数中贫困生人数多、占比大,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2008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全部121名学生中,贫困生有76名,占总数的62.8%。在学校和社会资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对贫困生的贫困等级进行细分,把有限的助贷款项和勤工岗位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如何做到让大多数的学生满意,并在资困同时做好育人工作,这是临床医学专业思政工作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另外,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贫困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贫困生,由于承受较大的经济和学业压力,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缺乏自信、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倾向,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和调适,将严重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责任重大。

3.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淡化倾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亦是如此。他们个人主义思想膨胀,普遍推崇自我实现式的成功,考虑更多的是自我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以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每年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屈指可数。在择业观上,学生首先看重的是收入,其次是社会地位,选择到急需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广大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业的人寥寥无几。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analysis)

1.国家相关政策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方面,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应该培养造就中医药学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方面军和后续队伍,协同奋斗,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贡献。”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2009年3月1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医改“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中西医结合队伍。在加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2004年8月2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05年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做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为高校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基层医疗人才匮乏,需求缺口巨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大幅提升。根据卫生部2011年的统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其中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38.1亿人次,占60.8%。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区和农村等基层医疗人才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以福建省为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7%,高级职称人员仅占6%,而福建医学院校学生中只有6%有意愿到基层工作。从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基层、社区医疗保健和初级保健卫生人员的培养。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医学教育改革要充分考虑面向社区、基层,为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而努力。相比单纯的中医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经过系统的五年学习训练后,不仅掌握了中医传统的诊疗技术,还具备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为基层就诊人员提供便捷、安全、廉价的卫生服务。只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到位,有着巨大医疗人才缺口的广大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有可能成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广阔天地。

四、威胁分析(threatanalysis)

1.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存在倾向性,学生就业、深造环境不理想

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起步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饱受医学界的质疑,认为中医、西医不可能结合的大有人在。这种质疑之声或多或少影响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制定:首先是2002年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将中西医结合医师归属于中医类别。其次是卫生部质量管理年检查,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师在西医医院内从事内、外、妇、儿工作属于执业错位,使一大批已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医师被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最后是2012年3月份的“科硕门”事件,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第9条第1款规定“研究生可以本科学历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报考,科学学位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如果该规定正式施行,不仅将导致2009、2010、2011年跨专业考取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且其本科专业为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一大批学生不能依靠他们辛苦考取的研究生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从而无法取得在目前执业环境下大受医院欢迎的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更将让所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学生原本就困难的就业前景预期雪上加霜,他们如果未考取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研究生,将面临无法报考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后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倾向性,使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就业、考研时遭受歧视,人为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2.医学院校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培养,思政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观调查;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62-02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我国各中医院校均已开设,由于家长与学生热衷于该专业,以致呈现出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贵阳中医学院近几年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调查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结果

2.1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基本情况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95.83%。见表1。

2.1.2调查结果

2.1.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就业意向调查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1]。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基本情况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调查结果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建议

3.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2],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和师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4

一、广西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中国—东盟之间合作的发展与升级,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和东盟建立了卫生部长会议、高官会议机制,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其作为中国—东盟交往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西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东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华口腔医学会、东盟各国牙医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医科大学协办,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的“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召开的专门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两届,并已被列入15个部长级论坛之一。2010年9月19日,卫生部人才中心东盟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在广西医科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该培训基地主要面向东盟十国的医药卫生人员、医学生开展医(药)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及技能培训,以满足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日益密切的交流需要。广西与东盟各国还在传染病防控和传统医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都需要语言作为媒介。而英语早已是东盟组织默认的官方工作语言。[1]2007年,《东盟宪章》正式规定英语为东盟组织的工作语言。因此,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在广西与东盟医药卫生事业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翻译是对外合作与交流中最常见的人才。美国的纽约州医院已率先于1990年在全世界首次引入了医学翻译。目前,美国有约1/4的医院拥有医学翻译。在中国—东盟合作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地处中国—东盟合作前沿的广西更是如此。每年在广西区内举办的大型、高级别的中国—东盟医药卫生领域的会议、论坛不少于20次。但是这些会议、论坛却一直没能找到非常合适、能完全胜任的翻译人选。每年来往于广西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医药卫生领域的文件和文献资料数不胜数,也缺乏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对其进行翻译和系统同时,广西区内的东盟各国外籍人士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治病求医,仍以选择回国的居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中没有可靠的医疗翻译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广西外籍人士医疗市场的发展远景暂且不提,仅目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就足以引起各级领导和医院管理者们的关注。广西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气候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同,疾病谱相似,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加速培养医学翻译人才,不断开拓中国与东盟各国医药卫生领域合作的新途径。而目前广西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奇缺,显然无法满足广西与东盟医药卫生行业合作的大量需求。因此,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是广西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广西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现状

广西全区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现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医学英语翻译人才严重不足,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数量不足,目前大多数翻译工作,包括会议翻译、文献资料翻译、涉外医疗翻译等,由医务人员自身、临时聘请大学外语教师、患者亲属或友人担任。这些人才在各自的专业知识方面堪称优秀,但因欠缺翻译工作中所需要的外语知识或医学知识,造成翻译效果不佳的结果,更有甚者错漏百出。这严重制约了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医药卫生事业方面合作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本着对广西医药卫生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广西医科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8年分别开设了英语专业,并招收了首届学生。但由于国内开设英语专业的医科院校很少,而且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因此在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加上学生的个人兴趣使然,今年,这两所医科院校首届英语专业毕业生中从事医学英语翻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渴求。

四、广西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坚持本土培训原则

医学英语翻译这个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医学知识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本着实事求是、人尽其才的原则,一方面可从广西各大医院各科室挑选业务精湛、英语基础较好的医生,或者从cdc和卫生监督部门挑选英语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对其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培训,进一步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从广西各大高校挑选英语教师或者英语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医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毕业生。有研究认为仅有翻译是不够的,医学翻译应拥有医学背景。[2]因此,应对这些英语专业人才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培训,让其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各专科的医学英语术语。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3]医学翻译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因而翻译人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除了对以上两类人员进行英语专业知识或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应就东盟各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不同宗教的重要禁忌、医药卫生概况及就医习惯、相关的卫生法律和法规、翻译人员礼仪、着装、化妆等多方面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鼓励翻译人员多观看东盟各国的纪录片或亲身到东盟各国参观访问,以不断地扩大知识面,使内在素质得到充实和提升。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转贴于

目前,美国和日本在医学英语翻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方面,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这两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并分批选派医学英语翻译到这两个国家进修。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国外的医学翻译专家到广西讲学,甚至帮助广西培养医学英语翻译人才。这样,有利于建成一支具备比较先进的医学翻译理论知识的医学英语翻译队伍。

(三)建立非医学专业医学英语翻译参与临床实践制度

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非医学专业医学英语翻译到各大医院以及医药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新技术培训、现场考察或技术服务等。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医学知识。

(四)建设广西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库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5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与传统师承教育相比,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不过,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较,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重?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中医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师承+院校融合中寻发展拷问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i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2017年6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学生与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

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是中医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婉华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同时也是朱老的学术继承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南通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在她看来,争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我的父亲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说明在当时就认为院校的系统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朱婉华院长说道。

“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在临床,可以在侍诊中学习到师父在临床上积累了独到的诊断思辨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朱婉华院长谈起了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解。她强调,师承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要成长为一名良医大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除了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体悟,内化所学并将其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古今中医大师为人济世之道才是中医能妙手回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很多人只注重‘术’的问题,忽视了对‘道’的践行。”

千百年来,中医药学薪传不断、名医辈出,师承教育功不可没,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强、培养人数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弊端也的确存在。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由此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征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日趋完善。据2016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

客观地说,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正因如此,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向记者介绍道,在实践“院校+师承”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中医教改实验班,2011年起设置中医学专业(9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岐黄国医班,都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本科阶段入校即跟师。研究生阶段,即从第五年开始选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直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均有导师。“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的,更多是为人、为学、为医的,甚至是精神、爱好、人格的传承都放了进去。”

中医学生为什么学西医?

王立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生,目前正在中日友好医院见习。尽管她就读的专业是5+3本科硕士连读,目前刚刚本科四年级,但她早已打定主意未来要继续考博。“有些导师可能倾向于优先选择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考上西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很难的。所以像我这个专业,如果不早点确定目标,将来会很被动。”王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中医教育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教学比例应该是“几几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医药教育“西化”倾向加剧,中医传统特色越来越边缘化。也有观点认为,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下,中医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病、防病、治病的能力。

据王立娟向记者提供的课程表显示,从入学到大三上学期,两年半的时间,她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其中,中医方面的基础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中医经典,即《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而西医方面的基础课程则包含《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如果再结合课时长度算下来,中西医课程比例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为西医,六成为中医。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临床教学课,中西医的比例大致在“五五开”。五年级开始进入医院转科实习,深入学习中西医每个科室的特色。六年级后开始规范化培训,白天规培,晚上上课。整体算下来,中医课程能占到学量的六成。

不过,即使是四六开的比例,包括王立娟在内的不少同学仍旧认为西医的课程开少了。“低年的时候是有些不理解,因为医学本来就很难学,我们学中医的学生,还必须中西医两样各学一半,很容易哪个都没学好。但后来随着临床实践多起来,观念也就慢慢发生转变了。”王立娟告诉记者,令她想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和见习经历不无关系:“像中医妇科,完全可以用中医方法来治疗,但检查手段仍然是西医的。如果不了解西医,在医院里几乎寸步难行。”

谷晓红也表示,新时代的好中医,除了掌握望闻问切,还要懂得Ct、核磁等现代诊疗技术。让中医的学生多学些西医的医疗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今后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治疗疾病,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

2014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由此我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规培制度”毕竟属于舶来品,由于中医“规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制约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根据中医“规培”的要求,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这就意味着,中医学生要多学三年西医。对此,朱婉华指出,中医“规培”不能忽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闫永红同时也强调,“规培”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她回忆起自己1983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比,“五年本科生毕业后,学生就已经能独立临床看病了。而且过去一门课占的学时能达到200课时,现在降到了70课时。短期看来,现在的中医药学生走出校门不会看病,似乎是不如以前,但其实课程种类、实践环节、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的观念都已发生变化。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就业几家欢喜几家愁

忙完学业,忙就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

康利高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读博,二是工作就业。他的目标是要报考东直门中医院高颖主任的博士生,攻读脑病方向。在接受采访时,康利高阁对记者坦言,对于很多中医内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硕士学历想要留在三甲医院估计很悬,如果留在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也许可以,但那样的话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去了。所以衡量下来,内科的硕士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就业门槛就是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目前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以及相关的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另外,这几年新衍生的一些岗位,如药事管理、妇科、儿科,还有社区医院的等,这些专业也是非常受青睐的。”

不同的专业,就业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2017年6月1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上,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刘浩宇和妈妈在现场咨询了很多问题。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刘浩宇的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记者也从现场看到,除了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学这两个专业的展位也颇为火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对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海外就业前景、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兴趣十足。

田润平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以技能类见长的专业科室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如中医骨科、针灸推拿等。“护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针灸推拿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些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既可以出门诊,也可以去一些康复机构,并且海外就业形势也非常好。”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去年是97.69%,近三年的就业率也都是在95%以上。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来看,这个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些数字反映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特点。现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复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田润平说。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6

【摘要】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人,占35.8%,女生22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人,占61.3%,其中女生13人,男生6人,县级以下医院7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就业率达到100%。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就业对策

3.1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7

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由原南阳市中医院升格扩建而成,为政府主办的国家三级中医医院。从1988年年底开诊至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医院。

突出中医特色,以专科优势树品牌

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活动,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走出了一条既有传统中医特色,又融合现代医学“高、精、尖”诊疗技术的新路子。

该院以“特、优、精”三字为理念,真正把重点专科做强,把特色专科做实,把优势专科做大,使其成为带动医院发展的“法宝”;此外。该院还出台了符合本院及各专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中医特色病证管理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应用指南》,使医院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在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上,该院采取“抓专科带整体,抓重点带一般,抓质量促效益”的办法,实现了“特色服务,人无我有;专科品牌,人有我优;优势技术,人有我精”的目标,从而推动了医院持续地大发展、大跨越。突出医疗品质,以人才、技术创竞争力

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力打造精英团队。

该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型人才带教工作;完善病区邀请门诊名老中医查房会诊及病区年轻中医定期到门诊跟师带教制度;注意选拔一批具有良好中西医功底和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赴部级医院进修学习,造就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

目前,该院拥有知名中西医专家80余名,其中正高职称10名。副高职称41名;27人担任省、市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11人荣获南阳市科技拔尖人才或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15人被授予“南阳市名中医”荣誉称号:4人入选全国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学位导师,其肖像还荣登由卫生部和国家邮政总局联合印制的“2008奥运年中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邮票。

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引进与使用,是促进医院快速发展的保证。在科技创新上,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锲而不舍,先后有《仲景骨刺外敷散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观察》等65项课题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该院不惜重金,先后购置了进口原装螺旋Ct、800maX光机、C型臂X光机、乳腺钼靶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步呼吸机、腹腔镜、气压弹道碎石机、血液透析机、冷极射频肿瘤治疗机等诊疗设备200余台,以满足临床工作和广大患者的需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铸就明日辉煌

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现开设15个优势病区,9个临床辅助科室。32个特色专科;医院急救及综合服务能力空前提高,形成了既有传统中医特色,又融合现代医学“高、精、尖”诊疗技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医院发展新格局。该院开放床位500张,医疗服务覆盖全市225个乡镇和周边地市,在办院规模和服务质量上均已跨入全省先进中医院行列。

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中西医优势互补、突出中医药特色之路。全力争创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使医院的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均大幅提升。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8

“医疗技术创新已经非常紧迫,我们需要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对越来越多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王杉如是说。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移动健康和医疗信息化服务,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整个医疗保障行业的合作。”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说。

9月26日,在由英国工程技术学会(theinstitutionofengineeringancltechnology)主力、的“2014iet国际健康科技会议”上,来自国内外医疗健康界的专家分享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在医疗领域的新应用,同时分析、比较中西方医疗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探讨了可负担的医疗解决方案,为中国医改提供借鉴。

如何理解健康科技,这是本届大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医学专家们和工程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做了专业解读。在“十二五”规划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重点提出,而云计算、无线互联网、大数据等无疑是这一产业的主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促使医疗行业发生颠覆性革命。王杉认为,创新的实景医学(Real-Lifemedicine)模式,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的医护服务让患者在家里接受远程监测和治疗,可以较低的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景医学满足了患者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完成就诊和治疗的需求。患者通过可穿戴设备,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区域乃至当地的中心医院,获取专业医疗建议,并通过社区医护人员获得持续的体征监测和医疗服务。

实景医学等可变革传统就医模式的建立,但这需要强大的政策、资源和技术支撑,对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来说目前还是可望不可及的。王杉指出,这场变革实际上是政府管理者思想的变革而非医疗改革。由于医保的放开、收费结构的调整及商业模式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实景医学必将对传统就医模式进行彻底颠覆,所以中国政府的管理者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前瞻性地作出规划和布局。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一、中医学毕业生当前就业现状分析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从历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医学专业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均位居于各专业后三位,而中医学更低,在2006年竟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从就业率排名不难看出,中医学就业面临的形式异常严峻。笔者认为,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供求关系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水平的日益加快,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疗效,而中医的弊端则日益暴露出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相矛盾,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于是近几年来,西医大行其道,而中医则日渐衰落。各地的市级县级中医院要么勉强度日,要么名为中医实为西医治疗,这样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却没有明显的减少,不仅中医学院校在招生,中医学院校的其它医学院校同样也在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如此一来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

2.教育体制自身因素的影响

从设立中医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医学本身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改变,仍然倾向于临床学科,忽视了基础学科的教育。另外,大批的中医学学生采取升学就业来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意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结果使中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更趋于狭窄。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医学院校一味的追究招生规模,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完成招生指标,导致有大量的报考非医学方向的生源调剂到中医学专业,其中大部分人实际上对中医完全没有兴趣。造成大量多余人才的浪费,从而形成就业压力。[2]

二、中医学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曾掀起了一股“废医热潮”,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曹颖甫等名医。要全面、深刻的认识中医学,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理解、透彻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诊疗经验、临床思维等,也才能做好学术继承、理论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中医学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前瞻性和指导性

现代医学模式已渐渐由原先的“生物模式”转移成“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说明现代医学逐渐重视环境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这正证明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只有人体气血调和,才能保持“平人”无病的状态,反之,则人体气血逆乱、百病丛生。因此中医的治疗,不是为了影响或者改变脏腑的内部结构,而是为了恢复其所储蓄的精微物质,回复脏腑之间阴阳气血的平衡。[3]

2.中医讲究针对性

不管中医或者西医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配伍应用,并运用多种炮制方法减毒增效。中药的使用强调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如北方寒冷,人多肌肤紧密,使用麻黄等发汗药时就要比南方人剂量大;久劳、久病之人体质虚弱,用药剂量就要小一些,不能男女老幼一概而论。中医选药重视道地药材的运用,正是为“仁”之体现。[4]

3.中医提倡以人为本

中医学倡导以人为本,提倡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贯通联络内外上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体内受到某种刺激使脏腑功能发生异常变化时,便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反映于相应的体表部位。这种辩证方法以不破坏对象的整体性为前提,侧重于从综合辩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疾病的内外联系,符合客观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辩证风格,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也正是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的合理内核。

三、深化中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任务重,教学课时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般高职院校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的全部内容,而教学课时大多限制在60-70之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针灸推拿,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教学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与高等中医院校不同,他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中医学的特点、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5]

1.合理设置中医学课程

从中医药学本身的价值、医学发展的前景、党的中医政策以及国情来看,高职院校同样有对学生进行祖国医药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中医学课程统一为必修课,以提高师生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同时建议中医学课程的安排应在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外、儿科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后再开设为宜,这样有益于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另外,高职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既要有充足的课堂教学时数,又要保证一定时数的临床实习,使学生深入中医临床第一线,亲身验证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使他们对中医学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6]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西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培养创新能力。就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而言,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西医对中医的需要程度考虑,目标应定位在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拓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7]

3.重视临床教学模式

中医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临床中体会到中医药的疗效,才会对中医学有兴趣,只有在临床接触问题,才会逐渐学会应用中医药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四周后,就应安排学生见习,使学生熟悉前面的讲课内容。例如,讲到八纲辨证时,安排典型的感冒患者给学生看,让学生深刻体会表证和里证的区别。讲到脏腑相互关系时,则选择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讲述,给予归脾丸治疗,并让下周见习时观察复诊时的疗效。重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有助于提高中医学的教学效果。[8]

结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任务。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国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当代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9]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努力推进我国中医学教学的改革,以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人才,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10]

作者:张岱

  参考文献: 

[1]李德双.五年制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 

[2]王花.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 

[3]董霄,张诗军,陈泽雄,林佑武.关于高职院校中医学教学模式改进的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2,16(10) 

[4]詹秀菊,刘秀峰.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 

[5]杜永平,夏天,王宗仁.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课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1) 

[6]石君杰,徐发莹.浅谈中医学教学改革【J】.光敏中医,2009,24(2) 

[7]简亚平.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 

[8]吴岳,董克礼.《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合理优化.中医药导报,2007,13(1) 

中西医专业就业前景篇10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80-02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2121.

[3]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