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十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十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20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认知策略

1)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行为策略

1)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

图1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2

关键词:中老年;锻炼;健康信念

引言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必将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产出/支出比例和家庭赡养负担的影响最为突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维护和促进中老年人的健康,使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处于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这不仅可以减缓这一社会问题,更能让中老年人积极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价值,安详晚年,提升社会幸福感。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体育锻炼,且现有大量研究都证明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呈现某种程度的正相关。

调查中老年锻炼者健康信念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了解中老年锻炼者锻炼行为的信念支撑,从而更好的了解我国中老年这一群体身体锻炼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和指导对策提供依据。

1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HBm)建立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基础上,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HBm是第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1952年,由三位社会心理学家霍赫鲍姆(Hochbaum)、罗森斯托克(Rosenstock)和凯格尔(Kegels)提出。HBm认为个体感知、积极采取是以行动、相信自己能采取推荐的行动是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是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用以解释信念如何影响行为的改变,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是过去几十年中使用最频繁的工作框架,已被广泛接受【2】【3】【4】。

图1健康信念模型(HBm)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研究法

查阅健康信念理论模型及研究应用的文献【1】【2】【3】【4】【5】。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地的老年人确立老年人锻炼健康信念量表的相关条目。根据健康信念的六个维度,参考《锻炼健康信念量表》【2】【7】及《老年人健康信念问卷》[1],设计出访问提纲。

2.1.2访谈法

运用个人访谈的方法,结合访谈提纲进行访,作好记录。

2.2研究对象

根据访谈提纲对40岁至70岁以上,在公园p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个体中老年人进行访谈。

2.2.150人以上的群体及10人以下自由组织群体

自由组织的50人以上的群体6个(体育锻炼形式为太极拳的2个群体,健身气功的2个群体,广场舞的2个群体),10人以下自由组织群体2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游泳馆)。

从以上群体中抽取个人访谈对象103人,女士60人(40-60岁26人,61-70岁25人,70岁以上9人),男士43人(40-60岁17人,61-70岁22人,70岁以上4人)。

2.2.250名少于5人结伴锻炼者

50名少于5人结伴锻炼者(大部分为快速走路运动者),具体情况如表2,进行个人访谈。

3访谈结果

3.1自我效能感维度

在太极拳及气功群体中,女性在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即参与体育锻炼克服的情况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在感到疲劳时候,差异更加明显。“即使在您感到疲劳时,您也能设法实现您的锻炼目的”这一水平上70%的女性选择不锻炼,而80%的男性选择锻炼。由访谈记录得出被试年龄越高,被试克服锻炼困难动力越强,即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越强。

3.2知觉到的益处维度

即对您而言,从事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好处来说,女性对减肥健美的追求明显高于男性。93.3的女性把其列为主要好处,男性仅有6.5%把其列为好处。说明中老年的女性锻炼者更加注重外表。

3.3行为线索维度

即使您从事规律锻炼的主要原因上,人们对觉得身体状况不佳,受其他锻炼人群的影响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经统计78.4的被试认为身体状况不佳为主要原因,80的被试认为受其他锻炼人群的影响。

3.4疾病易感性维度

即您觉得如果不保持规律锻炼可能患上什么病,87.6%的被试认为不保持规律运动会患上关节骨病,69.9%的被试感觉会患上心脑血管疾病,60%的被试感觉会患上神经衰弱。

3.5知觉到的障碍维度

即阻碍您从事规律锻炼最主要原因上,锻炼的中老年人对气候不佳,身体欠佳或有病,缺乏同伴这三个原因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一致性。其中92.2%的被试选择了气候不佳,78%的被试选择了身体欠佳或有病,39.8%的被试选择了缺乏锻炼同伴,而在这39.8%中60岁以下的被试占90%。说明60岁以下的锻炼动机比60岁以上的对同伴的依赖性更加大。而惰性大这一原因在锻炼的中老年人中几乎不存在,说明锻炼的中老年人对锻炼的动机很强。

3.6疾病的严重性维度

即如果您生病可能要面临什么情况,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游泳人群中90%的人没有想过会面临死亡,而50个走步个体中有70%的中老年人想过可能面临死亡。除面临死亡这一条目外,其他5项所有被试都保持高度一致同意。表明锻炼的中老年人疾病严重性这一维度的高度一致性。

4结语

中老年人这一群体,除非身体状况不适宜锻炼,(城市)大部分人中老年人根据自身不同状况都进行着体育活动。年龄、性别、家庭收人的差异使其对锻炼健康信念不同维度的影响不同。身体状况、对体育的兴趣、学历的高低、家庭收入不同,导致人们选择的锻炼方式不同。中老年群体对于疾病的威胁上都有担忧,在“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严重性程度”两个维度中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而在“知觉到益处维度”,男性和女性表现出的显著性差异。我国目前中老年锻炼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国应给于重视,对不同类型的锻炼中老年人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我国中老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中老年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并为我国提高中老年健康水平、改善其健康状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段忠阳,低领老年人健康信念的比较研究[D].2006-5

[2]熊明生.锻炼健康信念模型及其研究评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

[3]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

[4]于志华,武汉地区高校在职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D].2006-6

[5]程翠萍,中学生饮食健康信念的问卷编制及其特点分析

[6]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于志华.锻炼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

[8]蒋国珍.访谈法在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4,3-162

[9]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体育教育改革建议

高校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从而构建了健康体育教育学,促进了大学生体育健康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健康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体育教育既关注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健康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受益终生。健康体育教学为学生开设了能自由选择适合各自锻炼、增强体魄的运动项目,它从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入手,建立合理的体育锻炼标准与评价方案,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享受到快乐的体育和健康的体育。

健康体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本质特征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的体育教育背景下,一些欧美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便萌发了最初的健康体育教育思想,对于身体素质的检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然后,一些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生物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类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理论,一是受身体灵敏度、身体素质、反应性、爆发力等运动素质影响的运动能力,二是受身体柔韧性、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与力量等健康素质影响的运动能力。专家们把身体柔韧性、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与力量和脂肪占生体重的百分比作为五项健康素质的参考标准,能够反映人们在健身中的健康状况,显现出人体与健康有关的素质,在明确体育锻炼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身体素质理论,使体育锻炼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以提高个体的基础运动能力并健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锻炼是健康体育的基本特征,健康体育教育通过教授学生相应的健康锻炼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健康诊断的方法,是一种以评价、检查为中心的体育方式。健康体育教育考虑到了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实践、医疗、保护及生活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受益终生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成为统一的有机体。以目前各个高校的体育教育方式来看,他们过度重视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训练技巧和技能知识,从而使得健康教育计划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由此可见,即使学生提高了个人的运动技术水平,但没有结合健康水平来训练自己,因此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盲目性和约束性。那么,怎样才能结合学生实际健康状况制订健康体育教育计划呢?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急需被解决的问题。

高校健康体育锻炼的实施

1.高校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

对于在高中以学习为主而缺乏体育锻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后,健康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严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以学习为主。换句话说,现代大学生除了饮食与休息外,体育锻炼是他们唯一能调控自身身体素质的活动,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在年龄上是处于青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阶段,性格与思想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担负着找工作的压力以及自我独立期的不适应性,他们要兼顾工作与学习、朋友与亲人、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易造成高校学生心理的不协调性,分析并讨论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法对现代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高校学生应在结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技能知识,培养健康体育锻炼的习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锻炼个人身体素质,从而能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中保证身心健康,使身体发展更加平衡、协调。

在大学期间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满足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需求,是提高个人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充实业余生活的好方法。由于大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通过适当的锻炼来调整,对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健身、陶冶情操、锻炼毅力等,因此,大学生需要做好丰富的体育锻炼愉悦身心,加强个人文化素养。

2.高校健康体育锻炼的优势与作用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是竞争的主体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健康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一般是以运动训练和项目竞赛的内容为主,具有竞争性和拼搏性,通过这些竞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在经历一番风雨的胜利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高校得到的体育训练能帮助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独当一面,更加适应社会中竞争激烈的生活。

从原始的角度出发,健康体育的首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化体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有力发展。然而,学生体质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其实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极大的联系。健康体育以快乐体育为基础,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最终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心,获得体育基本技能知识的目标。

结语

现代的社会需要有健康的体育锻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健康体育是现代以及未来社会的必须体育教育模式,我们的社会离不开健康体育。此外,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便适应现代社会高强度、高效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9,4.

[2]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2.

[3]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4

【关键词】全民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转贴于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小结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高春东.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J].家庭医学,2002,(1):4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5

   【关键词】全民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6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不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科学文化知识日渐丰富,而且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得到培养,从而为他们一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专家编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学生只要输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和某些运动项目测试的结果,系统就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估。同时还会根据测试结果给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和锻炼建议,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由此可见《标准》测试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行为的有益影响,是否能促进和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激励他们主动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要意义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中的具体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可以使你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还可帮助你监测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这些都有助于你在新的一年里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是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仅仅满足于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因此,时代呼唤的具有全新意义的标准的出台,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以健康为主要评价指标,有利于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参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锻炼到现在的我要锻炼,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而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体质测试,更全面、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体质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

结果与分析

综合身体素质包含意识、身体、思想等方面,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体和发展情况。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和健身行为所达到的锻炼做以说明:

《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多产生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和参与体育的自觉性。通过调查得知,有54.4%的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理解还是正确的,有45.6%对《标准》测试目的还不太明确。通过几年的测试工作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所提高,提高的占42.7%,增强体质健康认识的占40.5%。那就表明了通过几年的测试工作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目的及对健康的理解也加强了。

《标准》测试对高校大学生健身行为的影响。据调查得知: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很高,主动性锻炼意识不是很高。每周锻炼2~3次的占50.5%,3次以上的占45.6%,锻炼时间超过30~60分钟的占30.5%,10~30分钟的占40.7%,可见目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平时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形成锻炼习惯的人数相对较多;少数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只是偶尔会产生锻炼的愿望,并付诸实践;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少参加锻炼,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意识加强了但健身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从影响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其选择排列顺序是:场地器材的影响、学习忙没时间、无人指导、不重视体育锻炼。目前,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不断加大扩招力度,高校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现象严重,已经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而部分专业学习任务的压力也使学生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

《标准》测试的反馈工作与评价工作的调查分析。正确处理评价与反馈的关系,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标准》测试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利于科学地设定和安排自己的健身目标和锻炼计划、还有利于对学生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最终实现《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其次,评价既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实现“健康第一”教学目标的积极因素,又是产生心理压力、胆怯、退缩或放弃体育教育的消极因素。科学、积极、有效的反馈是调动评价的积极因素,化解和消除消极因素的重要手段和艺术。如教师不应将反馈仅局限于简单的测试结果上,而应着重于学生的改善与提高,采用积极的鼓励性反馈使学生在思想上感到我能行、在实践中体会我能行、在结果上,证明我能行,将评价所产生的消极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增加了反馈功能,可以在线评估的功能完全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发,与学校测试评分方法相同。

结论及建议

几年来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能充分反映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及对健康的认识也得到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高校测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健身行为的相关不足。尚未达到标准的锻炼要求。

建议。为《标准》做好宣传,特别是对新入校的学生加强宣传。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意识。

加强测试的评价与反馈工作。通过调查发现主要的导致原因是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但是锻炼不积极,同反馈与评价工作有重要关系。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1.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无论是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国外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心理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2]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8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

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9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1-000-0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与途径,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了;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二是智能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四是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四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五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六是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方面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俄罗斯一著名专家萨拉托夫指出,单单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其学习生活特点就是自我调节,否则就难以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巨大转变,甚至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

2.学业方面

有些大学生不习惯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的学生感到大学学习生活太枯燥。经调查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使得学生大脑过度疲劳,皮层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影响学习效率,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生总处于一种压力之下,长时间紧张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就业方面

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使在校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担心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信念的压力和难度。加上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员的就业安排等,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现阶段有不少医生及体育工作者都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整和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它能调整心境、缓解应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忘记了个人的问题,具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育锻炼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锻炼者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领会和体味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从短期变为主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地进行坚持,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和持久,对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调节和治疗作用更为显著。

四、结论

1.大学生作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大学生在社会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但心理尚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往往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甚至会出现轻生的现象。

2.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要做到同步的原则。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学校应不断的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健康的文化气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且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结合体育教学来预防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调整认知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体育锻炼项目及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进行,前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自身的实践感悟,着重以有氧锻炼项目为主,融到集体有规律性地进行锻炼,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书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J].大众科技.2009(1).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篇1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校体育承载着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本文主要从学校体育对大学生情绪改善方面的心理效益,及对参与者的感、认知以及人格智能的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探析。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情绪改善;心理效益;认知

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1学校体育在情绪改善方面的心理效益

1.1改善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比较脆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保持积极的心境对于维持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学校体育课可以改善学生们的心境状态,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参加者在疲劳、愤怒、紧张、慌乱、压抑这五个负性维度上的得分下降,在精力感这一正性维度上的得分提高。

1.2降低焦虑水平

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状况。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由于特质焦虑比较稳定,并非一两次室外体育课可以改变的,因此学校体育课所引起的焦虑水平的下降,一般都是针对状态焦虑而言的。有关研究表明,学校体育使参与者从日常的应激和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了暂时的休息,从而降低了焦虑水平。

1.3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状态,个体处于流畅状态时,注意力会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短时间的感受,忘记个人的问题,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流畅体验是一种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到来的理想体验,也就是说锻炼者在体育活动中,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处于活动过程中,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享受过程,体验乐趣。

2学校体育对参与者认知类及人格、智能方面产生的心理效益

长期以来人们对焦虑、抑郁、心境等情绪改善方面的心理效益研究较多,而对身体锻炼的认知类及人格、智能心理效益研究较少。实践证明,高校体育除了能为参与者带来情绪方面的心理效益之外,还对参与者的感、认知以及人格、智能的健康发展产生心理效益。

2.1学校体育对认知类――反应时方面的心理效益

反应时是指完成不同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及当某个特定的刺激出现到对它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复杂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三种。现有的研究已证明,经常参加学校体育有助于反应速度的保持,在同等条件下,积极参加身体锻炼者反应速度快于不积极锻炼的。

2.2学校体育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的影响,其中既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意等情绪,也有来自外界的,如教学条件设备、环境、气候、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等。为了实现目的,就必须发挥意志的作用,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必将对参与者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

2.3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对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健康、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Bos等人在1993年进行的一项元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有关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培养有积极的效应。大学生们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大可变性,学校体育这一种干预手段对他们人格积极发展和定型具有重要意义。

3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课优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3.1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要根据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条件。教师情绪饱满、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改变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师生课上课下的情感交流更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3.2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学习,精通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及运动心理学,熟练掌握运动强度对不同类型心理所产生的心理效益,能掌握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缓解学生心理问题上的作用。

3.3以专选课教学为主要形式

专选课教学中,学生们兴趣比较浓厚,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并且有较多的小群体竞赛,易于形成初级群体。这种交往的网络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直接的支持。正是在课堂上所激起的强烈情绪和愉悦,也使个体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大为提高。

4结论

通过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能有效改善心境、降低焦虑、形成良好情绪体验、降低抑郁,以及在认知、人格和智能方面都能产生良好心理效益。学校体育是心理压力较大同学释放解压的良好手段,有序、科学的体育课可以缓解学生来自家庭、社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学校体育利于心理健康,但是要科学有针对行的活动: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能引起状态焦虑较为持续的下降;参加运动要有连续性,因为一次体育课运动后状态焦虑的下降水平在锻炼后30小时之内会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的降低焦虑,身体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参考文献:[1]StuartBiddle: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相关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2]殷恒蝉,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6):37-39[3]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43-48[4]刘宁: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性思考[J],贵族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94-196[5]万志全史济纯.论人与人生[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

[6]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理查德.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