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18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1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情感意义;研究

建筑环境艺术中所存在的情感,不仅是一种设计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设计态度的实际反映。一个优秀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出人们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从而对建筑不同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建筑环境的本身,属于一种建筑环境与人类内心的情感统一。帮助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与生活中解放出来,所以情感意义在建筑环境艺术意义十足。

1建筑环境中情感意义存在的作用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包含着环境的物质形态,人的情感活动等等,优秀的建筑环境可以很好的将人们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及在生活中产生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加富有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空间环境,让人们在建筑环境中充分的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增加建筑环境中的文化氛围。

建筑中的不同情感环境氛围决定着人们对建筑的不同感受,而这种感受和情绪可以也根据不同建筑环境随时进行变化,在心理学上,人们成长的情绪变化为“移情”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的心理和思维上的活动,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设计师会在设计中尽量融入情感设计,以起到与人们心内产生共鸣的效果,但真正想要达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设计师对建筑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还需要设计师对人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两者进行更好的融合。

关于建筑环境对人的情感影响,简单来讲,在我们生活或者工作的建筑环境中,许多装饰与花草树木的形态和摆放位置我们都能不自觉的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并对心理产生直观的影响。此外不仅只有环境会影响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也支配着建筑环境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与进步。

2建筑环境中的情感语言表达

2.1色彩

可以说色彩是建筑环境中最为直观的情感表达,许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利用色彩语言以及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来进行建筑业环境的艺术设计,其可以帮助设计添加艺术的层次感,增强建筑环境的整体艺术感以及情感意义,所以目前色彩已经逐步成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

一般在建筑环境中,色彩的使用和设计都使用在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因为需要协调整体所以不会使用过于突兀的色彩语言,在内部环境中色彩通常出现在较为具有艺术感的设计中,比如屋顶、墙面或者一些形状突出的设计上。要求设计是要对整体色彩的运用有严格的把握,对比不能过于强烈,造成人们心理烦躁,也不能太过单调,无法让人们产生情感反应,所以一般设计师在设计时都会基于美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色彩方面的审美也在逐步增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能否产生情感认同,可以说直接取决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所以色彩虽然是设计的基础,并且具有一定固定搭配,但仍然不能放松对其的不断探索。以促进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迸发出更多的情感意义。

2.2图像

使用图像方式进行建筑环境中情感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十分直观的表达形式,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建筑环境的情感意义。

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图像能够直观的体现设计主题,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进行穿行的图像设计,能够增加设计环境的意蕴以及深度。图像的合理科学使用,能够提高建筑环境空间的主题氛围,但是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环境周围的色彩以及图像形式,要使其与环境能够融合,选择能够很好体现建筑环境主题的图像,进行创新方面的设计,确保图像能够正确的反应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情感意义。

2.3线条

建筑环境线条的变化也是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情感意义表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通过变化线条的类型能够很好的体现建筑环境中的情感意义。

例如线条的设计中突然转折或者比较生硬的线条通常能够与愤怒的感情相互关联,而线条的曲折多变以及比较柔和的线条通常和温存的情绪相互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和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些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考虑到,使用线条的不同就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建筑环境情感意义,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要重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线条的使用。

2.4符号

建筑环境中情感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符号的使用。在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人们通常情况下由于视觉选择的作用,忽视外部环境选择的作用,因此,设计者就使用特殊的符号来进行增强建筑环境的表达意蕴,到达增强建筑环境信息传递程度的目的。

3审美想象和建筑环境中的情感

通常情况下,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围绕心象进行开展的。在建筑环境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中,审美想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想象能够渗透到整体建筑的主题情感中,并能够带来不同程度的建筑环境的情感创造性。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想象是对于和建筑相关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而展开的。建筑设计师必须能够体会各种类型的人类的情感的变化规律,并且掌握这些情感运动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样式,并且将这些体现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形象之中,这就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情感语言。建筑具有深度的情感语言,能够使人们产生想象的空间,建筑形象也就必然会带有创造、发现、组织或探索人类情感奥妙的审美想象特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想象能够使人的全部的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都能够去接近自然,用心去拥抱自然或者感受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境、情感和大自然或者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实现完美的融合,人们的审美想象活动就能够得到极大的释放,产生极佳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情感意义。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环境设计师而言,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情感意义是他们心中的终极追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在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把建筑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象征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贾琳娜.探析情感内涵在酒店设计中的表达[J].艺术品鉴,2016(03).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2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低技术;环境设计;语境

在制造领域,低技术(Low-technology,也称Low-tech)相对于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中高技术(medium-high-technology)和中低技术(medium-low-technology)而言。从技术强度区分,属于低技术的产业主要有皮革、纸张、香烟、饮料和纺织品等的加工产业;相比之下,汽车、飞机和通讯设备则属于高技术产业。低技术并不意味着低功效或低舒适性。相反,低技术不仅也意味着低污染和地能耗。低技术至少反映了这样现象:其首先不是出于一种政治、经济或科学研究的目的,而主要是因为经济和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考虑。在环境设计中采用低技术手段不仅体现了对以往技术至上的一种反思和新的尝试,也表达出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甚至是生活的态度。在1987年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目前的需求且不以损害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先进科学技术被广泛用于环境设计的今天,探讨低技术的作用与意义不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人们在环境中贴近自然和对低技术之于人居环境价值的关注。本文针对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意义进行专门的分析,试图推动对此问题的讨论。

一低技术与低影响

在建筑学研究中,“低技术”一词具有技术复杂性不高、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建造工艺等含意。虽然通过高技术手段在现当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及其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比较普遍,并且成为了标志科技、经济和(商业)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但低技术同样也在部分以展示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博物馆、展览馆、旅游区等的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也就是说,采用高低技术的语境实际上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仍然存在,甚至二者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关注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首先一点就是要明确认识低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较低的。采用低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其低成本、本土性或本地性,而是为了追求“低影响发展”(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这种低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为对环境尽可能的减少破坏、尽可能地采用取自自然的元素或材料(如在室内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绿化、自然光源、通风替代空调系统、太阳能照明替代电力等)。在高技术不断得到应用的今天,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其认为是技术造成了人生产和生活状况(对技术)的依赖性,不如说是技术至上所导致的无度地追求舒适性和便捷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讲,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关注也逐渐转变为对技术的依赖和关注――人走出自然,并已经成为与各种技术进行交流并被技术所包围的“操作者”,而非能够与自然交流和体验的行为主体。正是由于高技术所带来的高度技术依赖性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反而使人更加处于危险之中),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所具有的优势已不仅仅是低成本和低能耗,更是对环境低影响下的低技术依赖性的一种体现――甚至就某种程度而言,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往往关注于对本地区可用的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和文化认同感。

实际上,对于高技术不断地投入并应用于(建筑与环境)设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这其中不乏忧虑甚至呼吁适度有节制地应用技术。如美国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就在其《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就提出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此外,德国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Herzog)也同样认为人类必须学会克制自己(对高技术)的需求。由于他本人在建筑设计中强调生态观念,力图将人造自然(物)与自然结合为有机的整体,也被称为“生态建筑设计师”。低技术的实践的一个案例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no99稻草剧院(2011年)。该剧院是用稻草为材料建筑而成(确切地说是堆砌而成)临时性建筑,其地面和外部低矮的墙体采用了砖或石块砌成。使得该建筑及其整体环境均减少了对高技术的利用,传达出静谧而质朴的气息。尽管黑色的运用显得略有突兀之感,但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图1)

在国内,一些研究者同样对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行了有益的尝试。如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研究小组(由张绮曼教授策划)就对西北生土窑洞的环境进行了设计改造。该项目在除了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予以了“设计”之外,尊重了该地区生土建筑及其庭院材料的基本构成关系(如生土、砖和石磨等的传统组合形式等)。(图2)

此外,在这项西北生土窑洞庭院的设计中,设计者们注重并实现了一个目的,就是该方案的实施不但是以低成本和本地区熟悉的建造手段为主,而且还为当地住宅的建设提供了新形式和思路,从而真实起到了既尊重了当地历史、地域与风俗特点,又为国内对农村住宅在保留原有文化(多样性)条件下走向创新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从中不难发现,低技术条件下的低影响同时还伴随着生态设计和地域性的探索。因此,可以认为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构建起的实则是一种基于传统文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低技术的应用基于传统文脉而非刻意地出于单一(或局部)的“审美”需求,而脱离了传统文脉和对地域性忽视的低技术实际上不但是空洞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表现。

二低技术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设计发展的趋势为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索提供了机遇。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没有废弃物(既要放弃存在废弃物这一概念,既“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观念),因此对于废弃物的利用也成为常采用的一种低技术手段。一般来讲,对于废弃物的再利用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其一,是利用与功能相一致的原则;其二,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废品(二次)污染的原则;其三,不能以低成本、低影响牺牲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3低技术与可持续性关系示意图

以上三原则,虽然不能包括全部的要点,但是总体上体现了对废弃物低技术利用的要点:如利用与功能性原则强调了废弃物作为新材料的(新)功能,而不是作为废物失去了全部的利用价值。在低技术条件下,社会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即基于低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图3)上述三原则在环境设计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有效印证。如将废旧轮胎用于公园卡丁车娱乐区域,不但能达到较好的防护作用,而且还便于更新和调整(替换)。在滨海(或湖)的休闲区域的环境设计中,废旧轮胎也可以通过填充泥沙且相连堆砌的方式构筑起防水浪侵蚀的作用,并且在有效阻止泥沙流失的同时还能规划为绿色草坪或植物。其实,这种方式在处理黄河下游的金堤河防风浪的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废旧轮胎构筑起的草地河堤具有良好的抗风浪侵蚀能力,才使得该区域长期以来困扰的堤岸坍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样,将耐水侵蚀的废旧木质(酒)桶设计为花盆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既起到了装饰环境的作用,也实现了低污染和再利用的效果。

新疆泽普县胡杨林宾馆的环境设计,是采用低技术手段的一次有效尝试。建筑师在利用当地传统的生土建筑形式设计宾馆主体建筑的同时,根据当地以胡杨林为旅游特色这一背景,采用了树形的木质葡萄架为宾馆建筑的延伸体,从而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处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开放式空间,这样即展现了该地区资源的亮点并符合了新疆民居的普遍特点,又较好地契合了该项目设计的主题。(图4)此外,该宾馆室内休闲区也同样采用了相同形式(指胡杨树形)的设计,以起到整体风格一致的目的。

从上面的项目设计中,可以看出低技术的应用有着显著的语境需求。这一点,不仅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需要重视,其实早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成效。如哥伦比亚建筑师西蒙・维莱斯(SimónVélez,1949-)对竹子的运用,就符合了就地(或就近)取材以达到符合当地特色和居住者认同的原则。他之所以采用竹子为其设计(建造)元素,与当地生产竹木资源以及建造传统密不可分。另一位采用低技术手段的是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peterZumthor),他设计的木结构建筑及其内外装饰就采用了非常规的材料――取材于当地的树枝或木瓦等材料。如于1988年在瑞士某乡村建成的St.Benedict教堂外部,就采用了当地建筑中常见的的木瓦,这样既符合了当地民居的建造传统,也在材料的可替换和其他维护方面传造了便利。我们看到,竹、木、石和瓦等传统建造材料被赋予了新的设计语言和形式,与环境中的植被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仍反映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不难理解,了解地域特点、历史与文化传统、风俗与信仰等,是采用低技术手段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结语

从以上论述和设计案例中可知,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前景不但值得进一步地探讨,而且符合国内当前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技术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低技术手段及其优势依然不能被忽视甚至是摒弃。尤其是在对环境的低影响以及地成本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现将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特点总结如下:1、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材料并减少对环境影响;2、低技术需要其立足的文化语境――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重视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文化多样性;3、低技术往往取得了高度的认同感,能够拉近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4、低技术与高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界限,二者往往能够适度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经济、环保、舒适和安全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3

对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于设计行业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加强,我国近几年的环境艺术教育专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不仅在教育的方式上进行改善,还在相关的教学设计上吸取新鲜的形式进行创新。虽然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在完善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不仅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还有校方的相关建设以及制度方面。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散发性思维

关于我国的环境设计艺术的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学科目。也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渐渐的受到重视。并且自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兴起之后,渐渐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且人们对于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越来越多,并且很多的专家学者对于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散发性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以及探讨。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三、结束语

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形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淡化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及传统的考试答案对于学生的禁锢,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及设计。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束缚。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发散性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87-188.

[2]王莉莉+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8):90-90.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4

【关键词】人文主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体现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要求,自然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寄托。室内环境设计不但能够体现出整体美观,还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让人们感受到室内空间的人文文化;但是从设计的现状来看,许多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体现人文主义还存在迷惑。因此,探究人文主义的体现具有实用价值。

一、人文主义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如今,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人文主义,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人文主义,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要适应人们的行为及生理特征。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最终都要归结到室内使用者,其主要功能就是让居住者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满足他们的生理所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适应居住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人的感觉。

首先要满足人体尺寸要求,这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包含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环境设计,软件环境主要包含了室内的空气、光线,而硬件环境包含了室内的空间及室内外、自然及城市等互相渗透。在设计中,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会因人参与而出现特定的意境,营造一种意境美。当然意境美也是因人而异。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就必须结合人们的心理与审美入手,将环境中的造型、色彩按照合适比例塑造环境,给人们一种良好感受,体现出人文主义。同时室内环境设计时,还必须要考虑每个人的行为特征;比如设计儿童居住的房间,室内的门窗、桌椅以及开关等等都要考虑孩子身体尺寸,如设计的电源开关过高,孩子无法正常使用。当然设计时还必须要加强视觉效果,比如色彩、图案等,有效满足儿童视觉要求。如果是给老人居住环境设计时,就要选择一些沉稳色彩,家具也要简单大方,而且地板必须要防滑,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墙上安装一些扶手便于老人行走等。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满足老人生活习惯,给他们提供适合居住的环境。

(二)关注人们情感需求和心理特征。不同人对环境的感受与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物质功能所需,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不同空间因空间造型、色彩搭配与功能不同均会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感受。因此空间整体感觉就要满足处于空间中的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融合。比如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就要合理利用色彩来调节人们的心理,通过不同色彩搭配调节不同性格者的心理,让居住者感受到良好的环境。比如设计时搭配成皇蛇系列的色彩,就能够营造出温暖活泼的环境氛围,让人具有一个明朗的心情;而绿色让人们感受到清新、自然,能够让人们心情愉悦,同时绿色对人眼具有好处;蓝色给人们一种安静、沉稳之感,能够稳定人的情绪。从空间上来看,较大空间能够给人一种舒展、自由之感;但太大同样让人感受到空旷和孤独。因此在o计之时就要将所有元素融入人们感觉系统中,通过动态元素组合让人们对环境满意。

(三)关注人们主体审美的价值取向。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先了解居住者的兴趣方向,满足居住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环境和人们审美心境二者的完美融合。而设计复杂性即为将设计本身与人们实践所需的融合,即对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协调。内部因素主要是材料、工艺及技术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空间、需求与环境等等。如今,人们对生活环境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而人们追求的个性化和新奇,均是转化成物的形态,换而言之通过物体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因人们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用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也就更加明显。所以针对用户提出的审美价值取向,设计者就要提出更好建议。用户的取向常常会受到生活经历、自身文化、性别以及年龄等各种影响,因此设计时就要综合考虑,这样设计的结果才符合用户审美需求,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二、结束语

在设计过程中,人才是主体对象。因此设计时就要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这样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水平,让用户满意。

参考文献:

[1]王亚.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8).

[2]于洋,刘剑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J].艺术与设计,2014(05).

[3]李月.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6(11).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5

关键词:创意思维;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63-03

收稿日期:2006-09-05

作者简介:孙斌(1981-),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

一般说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就叫创意思维。它是一种综合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是创意思维的主要形式。它集意识、潜意识、下意识于一体,往往又融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学、灵感学等于一炉。创意思维充分渗透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使作品本身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这种渗透把作品的形式与功能在更合理的方面给予了肯定,给人亲身体验的舒适感和精神上的完美享受。只有这样的设计才真正称得上是为大众服务。把握这一点就要求对创新的本质(创意思维)有深刻的感悟,即深切体会“创意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1 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具体实例和它所体现的划时代意义

创意思维古已有之。庄子曾在梦中变成蝴蝶翩翩起舞,梦醒后分不清是庄周变彩蝶,还是彩蝶幻化成庄周。这个古典浪漫主义的创造范例揭示了久远不衰的艺术运用规律特征。显然梦幻之美不在梦,在于其格调高品位高,奇异思维之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吸收各类艺术的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突破,不断地以创意思维为核心发展设计的内涵,丰富功能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密斯・凡德罗,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已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手。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建筑,如密斯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成为国际主义的典范。“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完善和修正,也就是运用创意思维作出的尝试和突破。建筑以强调功能性为设计原则,形式上讲究“少就是多”,色彩简单明了,多以钢筋混凝土构成建筑。这便摆脱了原有古典如洛可可和巴罗克式建筑繁琐的装饰,多样的色彩。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当时城市居住紧张的问题,更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建筑带给人们的“亲近感”充分表现在其空间分配的合理性及外在形式的简单明了。它们的出现对于原有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是一种革命,对于战后人们的心灵也是一种抚慰。创意思维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具有历史承接性和延续性。虽然“国际主义”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风靡各处,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凡是在原有形式基础上作出的大胆尝试都应该被提出被肯定。国际主义盛行后产生的各种建筑形式是对国际主义的挑战,是对已有建筑所暴露问题的修正。审视现代艺术史,便一定要指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艺术创意――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它已成为现代艺术、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有机结合的典范。它是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科技、材料、材质工艺等综合发展的结果。这个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创建了时代艺术的新格局。它的设计方法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在国际主义的大潮流中勇于创新,以国际主义为基础,大胆地运用了管道和金属结构部件,是“高技派”的创始之作,是创意思维的充分体现和合理运用的典范之作。观念作用于意识之中,使之脱颖而出,这才创造了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心灵是思维的开端,独创“有机建筑”理论的赖特,善于运用和发挥自然风景的特色。他让自然美、艺术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梦境和现实结合在他的艺术设计之中。如他设计的融自然和建筑为一体的流水别墅令人心醉,同那个标新立异的现代工业时代型的庞然大物截然不同,它的成功建立在对当地基地的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中,它的美美在自然,在同为国际主义风格背景的时代,赖特的创造才能得以发挥,这与他的创造性精神实质分不开的。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始终是环境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奇特构思的独异建筑告诉我们创意思维关键在于把握超前意识、创新思维与持恒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头望去,我们不难看出创意思维是与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串联在一起的,适应文化的需求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是创意思维的核心。众多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不同,但都是杰出艺术家天赋和心灵感应相融合的现代艺术典型。它们都是时代创新精神的产物和象征,对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推进意义,是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动力要素。

2 当今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中缺少创意思维的原因

创意思维从建筑出现的伊始阶段就表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从原始简陋的茅草屋到气势恢宏的古代神庙,从压倒一切的“国际主义”到追求有机形态的后现代建筑,无不透射出它的光芒。环境艺术设计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意思维,在对创意思维探索的初期阶段对于创新本质认识不够,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走过一段弯路。短短十几年时间之内许多城市传统结构肌理、空间形态不可逆转的建设性破坏,盲目地崇洋导致建筑形式单一、畸形,不合时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盲目的追风或虔诚的信奉。在环境艺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在照搬照抄国外已有的建筑形式,对“洋建筑”盲目地崇拜,认为“国际主义”就是现代建筑应有的标准形式,是不容动摇的真理。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大量欧式风格的建筑原封不动的流入国内,一时间“欧陆风情”泛滥成灾,“火柴盒子”随处可见。原则地讲,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时代的必然过程,不足为奇。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坚定的信心,艰苦的努力,通过我们科学研究、努力创作,深入改革来实现伟大而有意义的创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筑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面对自己的历史优势,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建筑已有的成熟工艺,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对国际主义加以创新加以修正,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是属于中国的,是有意义的创新。其次,便是现有高校的教学体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很多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个性划一,缺乏创意。再有就是部分老师由于在外“招揽生意”忽视对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引

导,即使安排一些学生进行设计工作也为了效率而忽视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快速地临摹些方案就草草了事,这种不负责任的所谓教学应该及时叫停。另外就是大量的学生只学到了些专业的皮毛就急着外出打工,在公司里做设计,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能有什么创新的,也就是拿人家的东西改改抄抄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面对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完成学业,更充分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即运用创意思维来创新。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适时作出教学体制的改革,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把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出来。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这便要求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创新精神不容怠慢,要不断地发挥优势,创造财富,改变现状,当今社会呼唤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

3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的未来发展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创新来实现

环境艺术之多向、多元、多极性,构筑了人类环境艺术广域的现代特征。环境艺术创作时连贯于一气呵成,不容打断。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高峰之间的创造间隙,环境艺术家了解和研究了环境艺术的多向度、多元性、多层次,及其艺术观念、个性、修养――顿开茅塞,扬长避短,克短拔优,顺应时代而充实丰富“自我”迈向艺术的新台阶,从而实现了设计的突破和创新。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是对设计方法的合理运用,更是对艺术的透彻理解和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所在。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顺应历史,适应时代,才能把握设计的命脉,感受设计的灵魂。设计理论日趋多元化,信息社会文化艺术诸多因素及各种艺术潮流之变异要求每一个设计者都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适时地作出改变以求得更好的适应,更大的突破。创意思维的注入能够给予作品以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环境艺术的创新主要反映在其作品的生命力特征中,即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使它不在属于环境艺术这一小小的范围之中,而是面向世界,深入到人们广泛接触的生活之中。环境艺术新作品之丰富,使多元多极的环境艺术在发展和比较中成熟,而只有当历史感悟与时代意识、精神物质融合之际,创造性思维才能把它的能量发挥到极至,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才能得以升华。

在人类本体与自我的心理追溯和审美需求的寻觅中,艺术家追求,表现新颖和新型的多向多维文化心理意识,情绪心态欲求之个性艺术,追求和表现环境艺术递进层次的本源和主流,它们与未来交相辉映,超越了时代而产生另辟蹊径的新轨迹,创造出上乘佳作。艺术作品的创新,凝聚了人的心态欲求,热情活力、智慧潜能和天性素质。环境艺术的未来发展要通过把握这种精神特质来实现。

随着人类文化内涵的不断推进,全新的环境艺术时代即将到来。神奇而不朽的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过去,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一直在和我们现代人对话,传递伟大的精神情感――有肉有灵魂的环境艺术!人类心灵深处的创造能力涵盖一切,伟大的生命力,艺术魂,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在魅力永恒的不朽创新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和共鸣。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穷无尽的,深入地表现在创造性思维之中。

饱览古今环境艺术设计的丰硕伟绩,纵观全球文化艺术的交融动势,已经为创造性思维开创了新的时代。“为了将来,创造现在”,这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科学轨迹、终目标!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6

[关键词]电影;空间环境设计;室内场景;影响;效果;色彩

一、空间环境设计的定义

空间环境设计是空间的艺术,它的原始定义主要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或者是在景观规划过程中,除了包括场景环境设计的“艺术小品”外,还包括“偶发设计”“地景设计”的环境设计和建筑行业那些所谓的“景观艺术”等等。这些环境设计都是由人类生存的环境元素构成的,是人类生活中、现实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说,大自然、山、水、草、木、市政设施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等等。

而如今的空间环境设计定义更加广泛,它正逐渐延伸到电影行业。电影作为一种空间设计,它在时时刻刻不展现着它的空间立体概念,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同样是借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人、物等来进行表达电影空间环境,来描述电影影片的情节发展,来展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的塑造,为整部影片的情感内容奠下基调。在电影中,影片的剧情是以空间环境设计为背景进行展开、并将构建剧情构架的,使得人物的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在空间环境中得以更好的依存和发展。但是,我们说,电影中的空间环境设计是不同于之前我们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设计的,影片中的空间环境设计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电影对它的设计和再创造,所以,这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电影影片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艺术气质以及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影的场景设计是对除角色以外的一切对象的造型设计,包含了对电影主体起主要衬托作用的动态和静态相统一的时空环境艺术设计。而电影的室内场景设计则主要指的是时空环境设计中的内部空间设计。电影的主题制约着电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形式、色彩、道具等设计元素的表达,那么同时,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对电影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情感、电影影片中环境的渲染起着反作用。

二、空间环境设计在电影室内场景中多层次地应用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主要包括了三种时空的艺术(即诗歌、音乐、舞蹈)和三种空间艺术(即建筑、绘画、雕塑),影视艺术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是一种对传统艺术上的再创造和再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影视艺术是集合了之上三种时空艺术、三种空间艺术的视觉艺术和其他的单独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优势,这也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和超越的。那么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则主要是在于塑造电影的视觉艺术效果。这种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态,丰富并完善了电影的层次感和艺术内涵。

(一)电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建筑艺术

正如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大师布鲁诺·塞维利亚所写的《建筑空间论》中对空间建筑的明确阐释和分析,他在这本书中大致是这样说的,“空间,空的部分,建筑应当是主角,这是极其合乎我们的建筑规律的”。他还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是一种对艺术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享受,它所反映的已经不再是基础的艺术形式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展示,对生活环境、对生命舞台的展示。在电影影片中,建筑空间、门、窗户、柱子、墙等作为建筑元素的一部分都可以也应该融入电影的空间环境的设计之中,当然,这并不是指我们不需要考虑到电影影片的剧情、电影影片的主题等方面,相反,我们更需要的是再仔细斟酌电影影片的剧情、电影影片的主题等方面之后再对电影影片的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的。

(二)电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环境艺术

电影场景设计仅仅就艺术设计的意义来讲,它主要说的是空间上的视觉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的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展览展示空间设计、装饰艺术、娱乐空间和其他设计元素和语言。那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的提高,我们对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上的研究和实践也在日趋增加,例如,我们在设计以及材料上的应用方面,我们使用光和空间在互动的角度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电影影片的室内场景,我们还在多变的、可变的空间上来创造一个具有视觉设计影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人类活动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现代的电影影片的空间环境设计已经相当的丰富和完善,这就为我们在电影影片中应用这些电影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直接、间接的有利影响。

(三)电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现代美术艺术

毫无疑问的说,在电影影片的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用艺术造型是明智而且深远的。艺术造型这种物质表现形式,是构成一个物质世界的形式。艺术造型不仅仅是指物体的形状、轮廓以及外观等,它还包括测试对象的结构。我们说,在电影影片中,舞台的造型和造型艺术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随着目前艺术设计创新的发展以及现代美术造型艺术设计的改革,不断地有新的艺术运动深入到电影影片的空间环境设计中来,比如说,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建构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运动。那么作为电影影片的室内场景设计,我们就需要更好地结合之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运动所产生的革新产物,将它们之中的精华和优越之处尽可能地融入电影影片的空间环境的设计中来,同时结合建筑、绘画、音乐、装饰艺术等来进行空间环境设计,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既有了在平面上的视觉效果,舞台上的美学效果,又有了在立体上的空间环境效果。

三、电影空间环境设计在室内场景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第一,将电影影片场景的布景设计等同于空间环境设计。

第二,只注重视觉效果,却忽视了电影影片场景布局的合理性。

第三,创意思维场景情节不够完善和完整。

四、空间环境设计对电影室内场景效果的影响

电影影片的场景空间包括两个空间,即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或者称之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我们所说的室内空间包括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比如说,房间里的客厅、卧室;监狱、钢琴;地下室等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而室外空间则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室外空间,比如说,街道、市政建设、公共汽车站、船舶、雕塑等建筑物之外的东西。

就电影影片的主要表达来看,我们发现电影中的室内空间环境还是具有很大的表现空间的,较之室外空间而言,因为,电影影片中主人公等角色的展现和表达大多数都是在室内进行或者是完成的,所以,我们说,室内空间也就是室内场景设计对电影影片的场景空间环境设计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如我们说熟悉的电影影片《非常完美》,那是一部讲述完美爱情的浪漫喜剧,其中不乏有很多的稀奇古怪、光怪陆离的幻想场景和内容在其中。这部电影影片《非常完美》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苏菲的美丽阳光且非常可爱的女孩,她就像一个机灵鬼一样,有很多新奇的鬼点子,所以,在电影影片中为了配合苏菲这一女主角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就把苏菲的起居室设计成了一种童话般的、小公主般的空间,她的卧室是由一种有很强对比差的红色和绿色组成的,整个墙体呈现出一种大胆又活泼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电影影片的整体风格——诙谐幽默喜剧。苏菲卧室中的双人床又宽大又舒服,充分展现了苏菲这一人物的乐观和开朗的性格;在苏菲家的厨房中有一扇通透的壁窗镶嵌在厨房的墙壁上,并且在这种通透的壁窗上挂满了金光闪闪的亮片和很有金属质感的小饰品,完全给人一种热爱生活的细腻之感。可见电影的空间环境的设计对一部影片的室内场景效果的表达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起着多么深刻的影响。还有一部影片名叫《恋爱假期》,这部影片当属空间环境设计对室内场景效果影响巨大的代表之作。《恋爱假期》是一部融合了美国和英国两国风情的大片,整部影片完全是在美国和英国两国取景进行的实地拍摄,整部影片的画面构图完美、美轮美奂,电影镜头的应用也是流畅完整的,总之,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部空间环境设计对室内场景效果影响典范之作。两个女主人公的家一个雍容华贵,一个朴素精巧,一个明亮清明,一个温馨柔美,二者形成了一定的互补,同时也暗合当时两人的身份和环境,两个人互换房间后产生的一系列美妙的事情也是和电影影片中的房间环境和造型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当然,在电影影片的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建筑、物品等对电影室内场景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外,色彩也是对电影影片室内场景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例如,国产的影片《无极》中色彩的应用正可谓是大胆而深远,空间环境中黑色和白色的强烈反差,黄色和红色的精湛应用都对电影《无极》的室内场景有着深刻的塑造,对电影人物的情感有很强的渲染作用,同时也对电影情节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随着电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电影时代的出现、进入,我们日趋意识到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对电影影片的影响,所以,深入了解电影影片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些知识,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很是重要而且值得进行做进一步的分析。电影的空间环境设计对刻画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展现人物的千姿百态;对烘托出人物的情感,更好地塑造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对实现在视觉和塑造造型上的鲜明和感觉器官上的逼真;对丰富电影影片文化、人文气质、精神层面;还有对渲染环境,对补充深化室内场景效果的内涵和深度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和重要影响。为此,我们说,空间环境设计对电影室内场景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空间环境设计在电影室内场景效果的影响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金旭东,韩洁.浅议电影场景中的空间环境艺术[J].电影文学,2011(22).

[2]陈晓云,李娴.革命历史·阅读记忆·影像表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阐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6).

[3]何清.电影摄影中实景的选择与艺术表现[J].电影艺术,2005(03).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6-57.

[5]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24.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教育;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产生了,在国外叫“环境设计”或者包含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中,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生活在经济时代的人们都希望“艺术设计”能够提高自己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因此,了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

1.1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专业,虽然是在20世纪后半页才渐渐形成的,但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意识与实际意义的改善环境的努力,却由来已久。早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虽尚无大规模改造环境的活动,但已知道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洞穴壁画,巨石“客观上”成为人类早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1]。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环境艺术设计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另外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来追溯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室内设计方向渊源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另一方面是作为景观设计方面渊源的园林设计[2]。

1.2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促动了新材料的开发与新技术的运用。而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得钢铁在建筑上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新材料的出现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快速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忽视了人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关系[3]。随着后现代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反思与质疑,大众视觉意识的回归,以及对环境“场所”意识的再认识。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4]。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开始领悟恩格斯曾警告过我们的那句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们的这种自我反思意识促使“环境”开始成为人类特别关注的对象,渴望有一种东西或方法能够用来提高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生存需求迫使人类对环境的主动设计现象开始产生。

1.3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提出和确立

环境艺术设计现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一直存在,但真正被提出和确立确实很迟的事情,详细见表1。

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界定至今尚不能说是十分肯定或完美无缺。这里就借用郑曙阳(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概念。他曾经在《环境艺术设计辩义》一文中写到:“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设计[5]。在艺术类考研参考书目《艺术基础知识》中,也是借用的这一概念。

3理论研究成果代表

自从张绮曼教授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环境艺术设计已走过了25个年头。其中以郑曙阳、鲍诗度等大师为代表,产生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见表2。

4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下半叶,蓬勃发展于80年改革开发后期。如今,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一出现便红遍中国各大高校,成为美术类中最热门的专业。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909所高校中,有1259所大学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6%[6]。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最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意味着反是开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学校都会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即已经形成无环境艺术设计就无艺术设计的教育现象。因此,总结后发现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一般分布在三类校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大学中近年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总的艺术设计系,其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艺术院校如各大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其自身的审美体验为基础之上,发挥其专业院校的特色,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环境。

5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纵观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成为高校中最热门的艺术专业,同时也成为美术类考生首选的专业,也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招聘岗位。学生、学校、市场三者相互作用,在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是美术类考生中真正喜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少。因此,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很难为了理想而努力储备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艺术修养很低;二是学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太模式化。通用的公共课+绘画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专业自信度弱,无地域个性,在工作中轻易沉迷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设计市场,不能和谐平衡理想环境设计与商业环境设计中的矛盾;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太过快餐化。现代的人因工作、家庭、经济压力、文化修养差异等因素难得都像古代的文人雅士自己创造雅致的环境,大多数只能出有限的钱请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来打造。快餐式的环境艺术产品就产生了,相互乐此不疲,成为设计行业最普遍的现象;四是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太少。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是一个行业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武器。可观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进展,除了张绮曼、郑曙阳、鲍诗度等这几位元老人物的理论成果外,还出现了多少具有强大争议性、影响力的新人和理论实践成果?

6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鉴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学生、高校、市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来发展形势将继续迅猛。因此,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良性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建议:一是教育者需正确引导美术类考生的择专业观,择就业观。只有当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时,他才会为成为一名合格地环境设计师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二是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设计自信、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优秀、负责的青年设计师,而学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有义务结合地域性培养出个性的环境设计师;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应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性、人性化进行最小化的环境设计。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舒适、自然、生态地生活空间,而世上最美的空间就是自然。

7总结

至今,由外来“环境设计”在我国生活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长了25年。中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成了艺术设计学科最佳代名词之一。在学生、学校、市场三方面光鲜地后面,暗藏着一些典型问题。作为希望“稀有的艺术”来创造美丽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在选择性继承张绮曼、郑曙阳等大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继来开往,不断避免和解决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细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争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共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苑军.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6.

[2]刘秋月,李珠.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概况浅析[J].城市建设,2010(1):85.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1.

[4]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3):261.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8

论文摘要: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要借助情境思维,要把产品、使用者以及使用环境等各种要素放在一个情境空间中进行分析,将设计要素体现在产品与使用者及环境的交互中,从而发现和确定用户的需求及新产品的设计定位,获得产品概念设计方案,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产品的存在,是产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产品系统的要素和特征,正是产品与外部环境之间交互的需要而产生的。设计师需要将产品系统向产品之外进行扩展,将产品系统与系统之外的人、环境一起研究,从产品内外交互产生的产品特征需求出发设计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将所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人、产品、环境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境分析,为企业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情境与情境思维

1.情境

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在于满足需求,包含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自然的需求。产品设计不仅是需求的物质转化,同时也是需求的关系转化。所以,不管是产品设计的目的还是影响产品设计的因素,都离不开人、物、社会、自然等组成的大环境系统,这个大系统就组成了广泛意义上的情境。通俗的理解,情境即情形、情况,指事物呈现的样子、所处的状况。本文中所指的情境(situation),与产品联系起来,简单理解就是产品与使用对象、使用环境相联系时所呈现的样子和所处的状况,包括产品存在的大环境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交互。情境不仅仅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与主体发生作用而构成的特殊的主体——客体的关系状态,是人、物、环境构成的系统中,要素及其要素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交互情境,以此给设计者启发促成设计的进展。

2.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situatedthinking),就是在人、物、环境系统中进行产品设计思考.而不只是如传统的单纯的只对产品对象的设计思考。从需求的提出、产品功能的要求、产品形态的设计都遵循人、物、环境的需求。情境思维下的产品设计,改变了以往“以物为主”的观点,成为“以活动为主”的情境观点,设计也由一个静态的过程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设计的过程所考虑到的焦点也就不仅仅在物品上,而是在人、物、境的活动所构成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情境。产品设计也从“造型随物品机能的理念”反省思考到“造型随使用者生活意义”的层面。

二、情境思维的重要性

当今消费者购买产品,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希望体验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的某种情境。所以,工业设计的产品,除了基本的物质功能,然后是一定要包含“情”的。没有“情”的产品,不是好的产品。“情”灌注于设计.赋予了设计以灵魂。当一个产品被赋予了“情”,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形态,它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精神体,它可以和用户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它可以轻松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间去,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有益组成部分。产品中的“境”是承载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虚拟场景,这个场景包括可以引起人们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等等,能够触动人们情怀,“情”也就随之产生。比如,苹果电脑的设计,其圆滑的造型、透明的眩彩外观就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果糖设计师,通过研究生活趣味十足的水果糖情景得到的具颠覆意义的设计。完全改变以往电脑刻板、毫无生机的形象,传递出一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生活趣味。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有情境思维,把“境”当作手段,把“情”作为目的,从产品本体向产品之外进行扩展,将产品与产品之外的环境一起研究,达到以“境”传“情”获得个性化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情境思维的实现

产品、使用对象、使用环境、使用方式构成人——产品——环境系统及其交互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定用户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特定的产品需求,特定的产品满足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中的需求,而特定环境促进或限制了特定人群的产品需求。因此设计师要把情境思维贯穿整个产品设计始终,做到以下几点:

1.用户群体细分化

不同的产品一般会针对不同的目标组群。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人体尺寸等)、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特定群体社会角色.家庭结构和工作模式中的地位,进而演化出不同环境下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的病患特征乃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格特征等都可以成为划分不同类型组群的依据,将人的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理心理特性以及思想行为习惯等区分开来,其间注意理解人们的行为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用于引导新产品的发展方向。

在“顾客细分”营销观念主宰的今天,这种划分越来越必不可少。因此对目标组群的特点研究是产品设计情境分析的前提,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采用设计人种志的方法,做特殊交互活动的描述说明,通过实地调查来观察群体并总结群体行为、信仰和生活方式,深入研究用户,进而分析用户与产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情况,从而来了解行为系统的演化形成。

2.产品使用方式情景化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类创造合理的使用和生存的方式,产品作为融合了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其生命周期包含“从产品的形成到产品的消亡,再到产品的再生”的整个过程。使用方式规定了产品的功能文化意义的实现,“使用”是一个过程,其意义包括物的运动,人对物的作用关系和物的信息反馈,即由此产生的人、物、环境以及物质与非物质等多重内容相互协调的设计文化。“方式”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使用动作,而是使用时一系列动作之连贯的系统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人的连续行为与各相对应的物与物或物与人组成的情景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方式”。

使用方式包含着物、人和环境及其动态过程等多重涵义,其“合理”性的观念是在对各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情景的协调过程中实现的。“使用方式”是在由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所组成的特定情景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过程。产品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目标的人为符号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使用者在借助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进行系统广泛的“符号联系”来完成的。符号的意义解释对情景具有决定性的依存作用,随着情景的变化,使用者将对产品符号进行不同解释,用户的情感和行为都会发生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功能的实现。也就是说新产品将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丰富的情景各具特色,产品必须与情景相适应,在一个地方受欢迎的产品,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可能会遭到抵制,就比如家庭用得成功的个人电脑未必适合办公室使用。所以抽空了情景的产品符号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只有将它们放到一定的使用情景中,产品才可能发挥其功能。

3.环境因素多重化

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产品依赖存在的状态关系,是与产品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空间环境、市场经济、技术发明、文化审美、制度伦理等综合起来的多重因素。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如气候、地理、空间等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观念、习惯、规范以及经济、技术等会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要求,人们也就会有一定类型的人的行为和心理,包括活动、行为、态度或情感、要求、愿望等,从而构成了一定的环境与人的文互,产生一定的产品需求。可见,环境与人与物的情境分析是将某种环境下的某一事件的过程分解成了细节,使设计师能够注意到使用者所没有留意的问题,从而发现产品的相关原则与机遇。

产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出色的使用功能、工程性能,尤其在今天,围绕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品系统必须要面对大量的周边环境要素带来的问题,目前的社会经济、社会潮流、文化规范、制度法规(如安全标准)、市场状况、技术条件限制、用户期待、品牌形象、美学价值、产品所在的微观环境要求等等,都对产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产品系统必须考虑的内容。如克莱斯勒的airflow轿车是按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具有极为出色的工程性能,它甚至能够经受住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破坏力,然而它的销售却是20世纪的典型失败案例,充分说明了市场中产品不能单靠性能生存。如不全面的分析产品与多重环境的交互,而去片面地为一个设计特点争论不休.或者错误地增加功能、目标,不全面理解其他市场需求,那么就会导致失败的设计,造成企业的损失。

因此设计师在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与人与产品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空间环境、市场经济、技术发明、文化审美、制度伦理等综合起来的多重因素,从中确定产品存在的可能性与意义。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作用;关系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市的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目标和对象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来说,对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主要的对象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和绿色空间,通过调节和控制城市中的环境和绿色空间来达到规划城市的目的;而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这个社会具有更加优美、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能够拥有更加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针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来说,主要对象就是城市中的绿化带、绿色园林等植被,而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能够让这个城市的绿化更加完善,让整个城市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这一方面而言,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对象和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学术上、理论上是相通的。不管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规划设计,其最初的理论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文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可能这种文学思想不一定的一模一样的,但是不管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还是功能主义的思想,其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积极的意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具体体现,所以在这些积极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是存在相同之处的。简单的说,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者不仅要充当设计过程中的主人公,同时还要兼顾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设计任务,城市设计人员需要在打造整个城市硬质景观的同时还需要昂整个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规划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如果任何一方的比例过重,都会造成城市规划的不协调,那么人们生活的环境、居住的环境自然就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他们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之前,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再对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风景建筑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到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城市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工作。

二我国城市设计工作中风景园林起到的作用

第一,在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风景园林的设计、建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受到着古代社会道家思想的熏陶,通俗的说,就是园林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其最初需要表达的那种感情和意义。在这种感情和意义的指导下,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保障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达到和谐一致,让人文环境之中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优美,让自然环境中透露出人文环境的意境。上述这种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不仅在古代受到大力的推崇,在现在甚至是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需求,它同时综合了布局和意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我国历代园林设计的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都是把对风景区位的设计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经营位置”是整个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在这样的原理指导下,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兼顾整个城市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各种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变成了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空间的层次感、延伸感以及渗透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的城市园林设计案例向我们证明,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下,城市园林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整个布局和环境规划到最优状态,保证整个空间设计层次与空间形态表现效果的强化。通俗的说,就是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不是一味的自然或者是一味的人文,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能够显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实现周边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空间环境与人们生活地域的和谐统一,让整个园林的空间设计达到协调性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我国大量的城市设计工作人员都参考了这一设计理念对城市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新时期的城市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整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反映出整个城市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表达的理念个意识,实现整个城市的整个功能和局部功能的相互统一,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和谐统一,据此达到园林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延伸(消除城市设计原有的边界感与距离感)并相互渗透。需要注意的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设计空间延伸感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空间的延伸感对于整个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城市设计倾向于以空间分隔为手段,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城市设计的归属感。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这就对我们新时期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园林建设并不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只需要具备观赏意义就足够的,它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底蕴,它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推动城市健康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需求满足。从上面这一角度来分析,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风景园林的作用,分别从城市规划设计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园林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城市设计更加完善,同时还能增加整个城市设计的意境,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和谐统一,让城市园林设计的空间更具层次感和渗透感,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方法,能够以此为今后的园林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意见。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电影场景;空间环境设计;文化品质;设计元素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是空间的艺术,是指在建筑设计或景观规划中,除了包括景观环境设计的“艺术小品”外,也应包括“偶发艺术”“地景艺术”的环境设计和建筑行业的所谓的“景观艺术”等。这一切都是由人类生存的环境元素所构成,是人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自然、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城市雕塑、市政设施、海报招贴,甚至人的日常行为,如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艺术的一部分。统筹考虑周边环境设计要素,其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元素,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呼应,让它更方便、更舒适,并提高它们的综合艺术价值。这一观点,更是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观点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电影场景中空间环境设计元素的作用

从电影场景视觉效果来看,创作的电影场景和现实生活中环境设计景观相差甚远,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特征和情趣所创造的画面,利用视觉元素的组合来创造一个虚构的景观场景。胶片电影场景元素的组织设计,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不同片段的剪辑及视觉愉悦的安排。它在功能性和美学之间寻求平衡点。影视解决艺术性的作用在于表达务实态度,是常常叙述接近现实生活或反映历史场景的片段,就像是实用设计。电影场景中的元素更多的是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为更好地表达场景画面的震撼力,往往为了满足情节的需要,在场景的细节设计中利用特殊技法进行表达。其在遵循自然规律与视觉审美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去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这便是电影所展现给观众的魅力所在。

三、环境艺术在电影场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电影场景的布景设计等同于环境艺术设计

很多人认为电影场景设计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设计,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电影场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三维空间聚焦组成和空间对人的影响,以及场景设计也必须用一系列的环境艺术空间的设计方法。但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向,这里有很大的不同。环境艺术及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空间为目标,寻求更客观的表现。周围环境艺术设计从正常人的视角来看大部分建筑和空间环境设计,是为了创造意境空间的正常标准。而任何电影的场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大差别在于,从电影里表演的场景,它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过渡,通过渲染背景的作用来营造气氛。电影情景设计都受强烈的主观影响,可以适时地根据人所处的空间位置来设计,比如影片《秋天的童话》有一个场景中所描绘出的是周润发饰演的船头尺默默地看着十三妹远去的背影,黯然神伤,整个人邋里邋遢,有种无可奈何和心有不甘的感觉。这便是在角色发生身体和心理变化同时,通过调节气氛来表达环境艺术的相应颜色,创作清新洒脱的基调,演员也进入了一种轻松状态,自然、本色。为让角色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设计人员常常将环境空间设计得更明亮宽敞、色彩更加丰富。空间环境的处理是一个主观的电影场景的元素的综合设计,也是一部故事片集景的设计。此外,在电影场景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从电影里的故事需要的角度来看,环境设计元素在场景设计变化中将变得更为丰富精彩。

(二)只注重视觉效果,忽略场景布局的合理性

良好的影片场景设计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设计电影场景时,设计人员应该将电影片段的场景设计给观众一个新的视觉经验。但是现在,很多电影的场景设计过程中片面地追求新颖、奇特、奇怪的情节,片面地追求震撼的视觉性能,也许整个场景令人震惊了,似乎每个场景都很“经典”;理想主义色彩很浓的陈凯歌在他那部极度奢华的《无极》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暂且不说这部片的投资多少。其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片段堆积是否合理,能否塑造出让人深思的场景元素和造型,却很少有人去思考。电影场景设计中除了电影片段本身有内在逻辑,它要求有合理的电影角色、场景和情节,很多好莱坞导演的世界观中均融入了这些环境艺术元素,而在电影场景创造中来描绘和执行这样的世界观理念。电影场景所表达的真正的世界观,是电影遵循客观规律的现实反映,如果一部影片充分表达了现实意义,那必须提出以下的特性,世界观和游戏规则,每个观点应该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这要求电影场景设计应依照其独特世界观,考虑各种场景元素的影响,结合情节的发展来实现其革新的、与众不同的设计元素。即便其视觉审美够大胆新颖,却不能承受观众的艺术审查,那么这个设计注定是失败的。

(三)创意思维场景情节不完整

看过许多国内的影片,我们将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场景设计,会看到许多拼接的成分。在某部电影中哪一处场景添加一个钟楼建筑,或者把电影场景里面的建筑减去几层,改变颜色或材质,等等。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设计环节的丢失。大部分影片场景上对场景概念设计理解力不够。往往都停留在后期效果制作上。概念设计应具有设计的前瞻性以及对整个设计具有纲领性意义。

四、环境艺术设计在电影场景中的多层次结构设计

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了三种时空的艺术(即诗歌、音乐、舞蹈)和三种空间艺术(即建筑、绘画、雕塑)集成在一起,是一个混合体传统艺术的再创造。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影视的优点在于它们综合了视觉艺术和其他单独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环境艺术的元素在于塑造了视觉艺术的空间效果,是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态,能够丰富影视的层次和内涵。

(一)电影场景设计中的建筑艺术

在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塞维里亚的《建筑空间论》对空间建筑进行了诠释,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空间,空的部分,建筑应当是主角,这毕竟是合乎建筑规律的。建筑不仅是艺术,它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并反映出来,它不仅是一种反映生活方式,建筑更是我们生活环境的生命展示的舞台”。建筑空间与空间的形式,电影场景空间与三维空间语言常常是辩证的统一。建筑空间、门、窗、柱、墙和楼梯作为最基本的要素,它们是重要设计中的场景画面在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元素符号。因此,理解这些基本元素的建筑空间设计对电影空间场景设计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二)电影场景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场景空间的设计就艺术设计意义而言,是空间上的视觉艺术和环境设计。它包括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展览展示空间设计、装饰艺术、娱乐空间和其他设计元素和语言。在设计、材料上的应用,使用光与空间在互动的角度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场景,对扩大场景设计和创造突破方法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和实施,极大地扩大了设计研究及应用范围。在多变、可变空间上来创造一个空间具有视觉设计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人类活动关系,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已积累了丰富的结果。

(三)电影场景设计的现代美术

艺术造型对空间场景设计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造型这种物质形式,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形式,它不仅指物体形状、轮廓、外观等,还有测试对象的结构。舞台和造型艺术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创新也随着场景设计的浪潮,促进现代运动造型艺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建构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运动,迅速渗透场景设计。作为电影场景设计,结合绘画、雕塑、建筑、装饰艺术和其他操作形式的视觉艺术。在三维空间中,场景环境显然有雕刻和建筑的特点。平面上的视觉,舞台空间画面的美学特征,场景是有能力把控这个折中派的风格和特征的,而设计的工具与现代艺术的变化也变得更多样化。

五、结语

随着数字电影时代来临,打造优秀的视觉景观变得更便利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会很容易感到现代影片中电影场景的唯美,追求更多的优秀场景令人震惊。然而,似乎在环境艺术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但更少的总是一些传统艺术不绝于耳。这是数字电影艺术的出现,为早期磨合过程,是一种新的技术的掌握实验期,现代的设计师更乐于使用虚拟技术来创建虚拟景观环境是想告诉你这个技术是多么强大。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忽略合理性,许多创造性的景观场景不具连续性和人性化的片段集景,成为可有可无的环境设计元素语言,自然就不会令人印象深刻,当然,仍然有典型的视觉景观是合理的。笔者相信除去数字技术,电影将集中在电影制作的合理的设计和连续性的脚本上。因此,随着影片里提取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场景,它们就会自然地成为肉和血,但不再是简单的审美。

环境艺术是空间的构成艺术,影片中所反映的这类空间是人在现实生产活动中的空间要素,因此,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大多数场景空间内必然有各种实际功能性。在电影场景环境艺术设计中始终要充分尊重空间的功能性,这也是视觉艺术设计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电影环境场景设计中,有一种设计的类型属于环境创意工程,首先要重新整理空间环境的功能,这是电影场景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因此,要求导演及场景设计师必须掌握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的实际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