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基因突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56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1

【关键词】耳聋;GJB2基因;基因突变;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GJB2genemutationsinpatientswithnon-syndromechildrenwithneurosensorydeafness,andravelspecificclinicalmanifestationsofdeafnessgeneandcorrespondingand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geneticcounseling,prenataldiagnosisandclinicaltreatment.method:GJB2genewasdetectedby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directsequencingof50patientswithhereditarynonsyndromedeafnessinShenzhenand100healthycontrols.Result:the100patientswith235delCGJB2pointmutationsweredetectedby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directsequencingin56patients.amongthem,26caseswerehomozygousmutation,and30caseswereheterozygousmutation.Conclusion:GJB2genemutationisoneofthemostimportantmolecularcausesofnonsyndromechildrenwithnervousdeafness,andthemostcommonmutationtypeofGJB2geneis235delC,and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linicaldetectionofGJB2gene.

【Keywords】Deafness;GJB2gene;Genemutation;pCRamplification;Restrictionenzymedigestionanalysis

First-author’saddress:thethird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Shenzhen51811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06

由于家族遗传和多种生存因素的影响,感音神经性耳聋成为高发率疾病之一,根据产生原因可分为遗传性耳聋与非遗传性耳聋。通过研究发现,作为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遗传性耳聋主要由多种相应的基因突变导致[1-3]。遗传性耳聋又细分为综合征耳聋(syndromichearingloss,SHi)和非综合征耳聋(non-syndromichearingloss,nSHL)[4],其中,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nSHL主要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79%,由GJB2(gapjunctionbeta2)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重度及极重度语前聋占其中的51%[14]。笔者通过对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耳聋基因突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GJB2基因突变与相应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从而为耳聋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深圳地区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00例和健康对照组50例,提取Dna,利用pCR扩增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初筛GJB2235delC突变者,然后再进行Dna直接测序。

1.2方法

1.2.1Dna制备使用试剂盒提取Dna,根据试剂盒中的说明书步骤进行Dna提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提取的适量Dna进行定量和纯度检测,余量放-60℃冰箱保存备用。

1.2.2引物设计与合成可以通过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引物。段中的正向引物序列为Cx26aF:5’-tCttttCCaGaGCaaaCCGCC-3’,反向引物序列为Cx26aR:5’-GCCttCGatGCGGaCCttC-3’;B片段中的正向引物序列为Cx26BF:5’-CCGGaGaCatGaGaaGaaGaG-3’,反向引物序列为Cx26BR:5’-tGaGCaCGGGttGCCtCatC-3’[15]。

1.2.3235delC酶切检测通过pCR反应进行Dna编码区的扩增。pCR产物20μL加入限制性内切酶apai(mBi公司)2.5μL,相应的缓冲液3μL加双重蒸馏水至总体积30μL。2%琼脂糖凝胶电泳。正常pCR产物中有apai酶切位点GGGCCC,可被酶切为155bp和267bp两条带;如有235delC突变,酶切位点就会消失;如为纯合突变,其pCR产物不被酶切,仅有一条442bp的条带;如为杂合突变,则其中一条Dna链被酶切为155bp和267bp两条带,另一条Dna链不被消化,即会出现三条带:422bp、155bp和267bp。

1.2.4Dna测序对酶切反应的pCR产物进行纯化处理,再作CycleSequencing反应。反应过程中的实验条件为95℃1min,95℃变性10s,5℃退火5s,60℃延伸4min,循环25次[16]。对反应产物进行醋酸钠/酒精纯化,用aBi377测序仪进行直接测序(正反向测序),通过Dnastar软件的Seqman分析测序结果。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对100例耳聋患者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结果与纯音测听检查结果相符,见表1。

2.2酶切结果对10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和对照组样本进行酶切反应,观察并查出GJB2235delC位点突变。对酶切产物进行电泳处理后发现:100例耳聋患者中三条条带(853bp、467bp和300bp)者3例,说明存在GJB2235delC杂合突变;一条条带(300bp)者2例,说明GJB2235delC纯合突变,其余为两条条带(155bp和267bp),说明无235delC突变,见图1。

2.3测序结果通过对酶切结果呈阳性样本的pCR产物进行Dna直接测序,共检出携带GJB2235delC点突变56例,占56%。其中,26例为纯合突变,30例为杂合突变,与酶切结果差异较小,见图2。

3讨论

GJB2基因全长为4804bp,编码区为678bp,主要由两外显子组成,即一个外显子1(exon1)和一个长蛋白编码外显子2(exon2),且编码区主要存在于外显子2上[17]。GJB2基因编码产物为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26(Cx26),Cx26为跨膜蛋白,含5类结构域:n端结构域,2个细胞外结构域,4个跨膜结构域,C端结构域和胞质连接结构域。Cx26蛋白在细胞缝隙连接处以六聚体的形式形成穿膜通道,分布于耳蜗的血管纹、基底细胞、螺旋缘凸、神经感觉上皮及耳蜗传导纤维等处,是细胞间电解质、第二信使和代谢物质的重要通道,在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18]。

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由于GJB2基因突变引起,目前,经过临床研究,在GJB2基因中已发现111中突变形式,显性突变9种,隐性突变92种[4]。由于不同突变形式导致病变产生得原因有多种:由于起始密码子的突变,即1aG,将GJB2基因的起始密码从met变成Val,但是这种突变方式不合成蛋白质;碱基插入或缺失,如35delG,269inst,使GJB2基因发生移码突变,Cx26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Cx26失活;基因突变后出现终止密码子,如132Ga,导致突变后trp(tGG)变成终止密码子(tGa),从而终止蛋白质的合成。同样,由于不同的GJB2基因突变引起不同的听力衰减程度,即使在一个家庭中,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的个体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现阶段,虽然还无法对不同GJB2基因突变所致的临床症状下结论,但一些研究发现基因突变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特征。除此之外,GJB2基因中的隐形遗传突变有可能发生在任何部位,而显性遗传突变,如125delaGG,会引起轻度到重度的听力缺失,通常还会产生皮肤病症。

遗传基因的多态性并不伴随着相应的遗传性状,主要是因为某个个体Dna分子结构的变化,并不改变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性状。通常在基因序列中,一些不参与蛋白质合成和无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发生突变会导致基因存在多态性,当这种突变独立产生作用时,并不引起疾病。相对于其他基因,GJB2基因突变的多态性表达较高,所以要明确GJB2的基因突变属于致病突变还是多态性表达是非常有必要的。现阶段的临床研究表明,在GJB2基因突变中,诸如G79a、a341G、t101C等在内的42种基因突变是多态性表达,其中仍有许多如109e-a突变等GJB2基因突变的归类还存在许多争议,这就需要更深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验进行验证[19]。

对于生存习惯和环境不同的人群中,由GJB2基因突变造成的患儿听力缺失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生活在北欧地区的高加索人中,将近20%的听力缺失个体中发现有GJB2位点突变,在患语前聋听力缺失的韩国人中为5%,以色列人为43%。在北欧犹太教徒、高加索人和加纳人种中,在GJB2基因突变中,与听力能力缺失相关且出现频率较多的基因位点分别是35delG、167delt和235delC。而在我国,235delC的突变情况在不同区域也不一样,且纯合子与杂合子之间的比例也有差异。研究统计显示,东部235delC纯合子及杂合子出现的次数较西部偏多;在大部分地区,235delC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比率大致相等。然而,部分区域,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率相差较大,如北京、吉林等城市,235delC纯合子频率约是杂合子的二倍。并且在不同民族之间,235delC的突变情况也有显著不同,如235delC等位基因突变在藏族出现的次数相对其他民族较低,而在满族中频率较高[20]。

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感音性耳聋主要由GJB2基因突变造成,所以对有遗传病史的家庭进行遗传知识普及和教育并开展基因检测,以及对遗传性耳聋进行产前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的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语前期,因此在新生儿的常规听力检查中,应增加GJB2基因检测,便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以及早治疗。对于一些产前诊断中,已经明确感音性耳聋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遗传学指导和手段干预下,进行二次生育,避免再次生育由于遗传基因突变致聋的患儿。由于GJB2基因突变的类型多且杂,可通过对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患者的GJB2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在诊断出大多数已发现突变的同时,查出新的基因突变,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研究。

最后,相对遗传性聋这一大类疾病来说,上述已经明确疾病表型和致病基因的病种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遗传性聋致病基因多且功能复杂,要实现从基因筛查到最终诊断的突破任重道远,大部分遗传性聋的明确基因诊断还依赖于未来临床诊断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以及生物信息学发展。随着听力学、影像学等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基因筛查和检测不但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可靠,而且能够得到的遗传数据也越来越大,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这些大量筛查数据和成果的临床指导价值也将逐步清晰化,届时必将会有更多的遗传性聋能够完成明确的基因诊断[21]。

参考文献

[1]林晓江,陈东野,吴皓,等.一个常染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79个已知耳聋基因的检测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8):654-658.

[2]蒙翠原,盛晓丽,崔勇,等.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GJa1基因及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7):1075-1077.

[3]张小芳,要跟东,李守霞.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120-123.

[4]崔庆佳,黄丽辉.GJB2基因突变与听力损失的关系[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9):1099-1102.

[5]梁鹏飞,王淑娟,王剑,等.陕西省800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致聋基因突变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1):11-15.

[6]杜娟,许涓涓,黄萍丽,等.南宁市4679例新生儿突变耳聋基因筛查结果[J].山东医药,2015,55(43):17-19.

[7]刘水霞,胥亮,陈柏文,等.广西地区127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常见致聋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22):1954-1958.

[8]伍丽东,唐宁,严提珍,等.基因芯片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在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6):569-574.

[9]林海波,刘庆仪.2109例新生儿听力和GJB-2基因联合筛查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3):73-75.

[10]代志瑶,孙宝春,黄莎莎,等.GJB2基因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1):34-36.

[11]曲长红,张宁,曹东华,等.240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分析[J].医学院学报,2014,35(10):1019-1021.

[12]胡煜,孙敬武,孙家强,等.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1):121-125.

[13]周黎红,郝子琪,刘薇拉,等.GJB2基因V27i和e114G位点与耳聋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12):49-50

14.郝津生,张亚梅,戴朴,等.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儿GJB2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8(9):487-490.

[15]李建瑞,刘涛,严江伟,等.散发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6):33-36.

[16]徐志勇,高国凤,刘畅,等.耳聋患者及正常人GJB2基因的突变筛查[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9,26(2):144-146.

[17]DenoyelleF,marlinS,weilD,etal.Clinicalfeaturesoftheprevalentformofchild2hooddeafness,DFnB1,duetoaconnexin-26genedefect:implica2tionsforgeneticcounseling[J].Lancet,1999,353(9161):1298-1303.

[18]韩跃峰.GJB2基因突变在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7):2774-2777.

[19]董恩峰,戚本明,潘丽,等.与GJB2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聋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4):1742-1744.

[20]XueZL,XiaJX,XiaomK,etal.theprevalenceofconnexin26(GJB2)mutationsintheChinesepopulation[J].HumGenet,2002,111(4-5):394-397.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2

一、性状为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1.依据原理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或由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单纯由环境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引起的(性状)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2.判定方法

在正常的环境中用正常个体、变异个体间分别杂交,获得的子代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并比较性状。对于植物还可用营养生殖的方法。

例1.果蝇是做遗传实验极好的材料,在正常的培养温度25℃时,经过12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每只雌果蝇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某一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饲养了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幼虫,准备做遗传学实验,因当时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5℃~37℃,他们将果蝇幼虫放在有空调的实验室中,调节室温到25℃培养,不料培养到第7天开始停电,空调停用1天,他们也未采取其他的降温措施。结果培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目的残翅果蝇(有雌有雄)。兴趣小组成员推测残翅形成的可能原因是温度改变使遗传物质改变导致性状变异,也可能是温度使性状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关于残翅形成原因的推测:________。

解析:正常的长翅果蝇幼虫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温度的改变出现了残翅,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改变使遗传物质改变导致性状变异,也可能是温度使性状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为证明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根据上述原理,可在25℃的环境中用残翅雌、雄果蝇杂交并培养幼虫,看子代是否出现残翅,若出现,则说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若不出现则是由温度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

答案:用这些残翅果蝇杂交繁殖的幼虫在25℃下培养。如果子代全为长翅,说明变异由温度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如果子代全为残翅或部分为残翅,则说明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二、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位于细胞核还是位于细胞质)

1.依据原理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故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子代性状始终与母方保持一致,与父方性状无关。因此当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正、反交结果不相同,子代性状始终与母方相同。而细胞核遗传中,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正、反交结果相同,都表现为显性性状。

2.判定方法

设计正反交杂交实验。①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始终与母方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②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为细胞核遗传。(提示:伴性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正反交结果都会出现不同,但细胞质遗传产生的子代总是与母方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一定都与母方相同。)

例2.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果蝇对的耐受性有两个品系:敏感型(甲)和耐受型(乙)。有人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让甲品系雌蝇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

实验二:将甲品系的卵细胞去核后,移入来自乙品系雌蝇的体细胞核,由此培育成的雌蝇再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仍全为敏感型。

(1)此人设计实验二是为了验证________。

(2)若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替代实验二,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为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细胞质遗传、基因位置的判断,细胞质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实验二是通过核移植直接证明耐受型个体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②验证细胞质遗传常采用正反交法,即可通过耐受型()×敏感型()替代实验二。

答案:(1)控制的耐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2)耐受型(雌)×敏感型(雄)

三、相对性状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依据原理

2.判定方法

按图1所示的方法:

例3.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①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________性状;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________。②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请帮助预测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解析:①甲同学是利用自交方法判断显隐性,即设置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生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若子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可再设置杂交实验判断,杂交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乙同学利用杂交实验判断显隐性,若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若杂交后代同时表现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性状(此时可通过让两种表现型的植株所接种子分别单独种植在相同环境中,然后以株为单位收集并统计观察,确定显隐性)。

答案:①显性分别从子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性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②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作出显隐性判断。

四、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置的判定

1.依据原理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是一致的,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会出现不一致现象,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如果统计子代群体中,同种表现型小群体的性别比例,推断遗传类型。一般情况下,若同种表现型群体的性别比例均为1∶1,则说明子代性状和性别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性别比例不是或不全是1∶1,则为伴性遗传)。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则仅限雄性遗传。

2.判断方法

按如下两种方法:(1)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①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其推断过程如图2。②在未知显性性状(或已知)条件下,可设置正反交杂交实验。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见下图2)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析:由条件可知,突变型是显性性状;野生型是隐性性状;选择隐性性状的雌鼠与显性性状的雄鼠杂交时,若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鼠中都有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a。

(2)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选取纯合隐性雌与显性雄杂交,其推断过程如图3。

例5.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下图为大麻的性染色体示意图,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Ⅱ片断)上的基因互为等位,非同源部分(图中i、Ⅲ片断)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若大麻的抗病性状受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大麻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现有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两个品种的大麻杂交,请根据以下子代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推断出这对基因所在的片段:如果子代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如果子代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如果子代雌性全为抗病,雄性全为不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

答案:Ⅱ;Ⅱ;Ⅱ或i。

五、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依据原理

2.判定方法

可应用自交法、测交法和花粉鉴定法:

(1)自交法。若自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性状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或花药离体培养法)。根据花粉表现的性状(如花粉的形状、染色后的颜色等)判断。若花粉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花粉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例6.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1)根据组别________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________型。比例应为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通过乙组乔化蟠桃与乔化圆桃杂交,后代出现了矮化圆桃,说明矮化为隐性。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以对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乔化与矮化后,后代出现乔化与矮化且比例为1∶1,所以亲本一定测交类型即乔化基因型Dd与矮化基因型dd,同理可推出另外一对为蟠桃基因型Hh与圆桃基因型hh,所以乔化蟠桃基因型是DdHh、矮化圆桃基因型是ddhh。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得知甲组乔化蟠桃DdHh与矮化圆桃ddhh测交,结果后代应该有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而且比例为1∶1∶1∶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这两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乙;乔化(2)DdHhddhh(3)4;1∶1∶1∶1

六、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的判断

1.依据原理

显性突变(dD)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突变完成个体即表现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为DD或Dd),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会表现出原有性状(发生性状分离)。隐性突变(Dd)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突变个体的性状往往不能立即表现,只有出现隐性纯合体时才能表现。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不会表现出原有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

2.常用判定

 方法选取多组突变的雌雄个体进行杂交,统计后代表现情况,若后代出现了原有性状(野生型性状),则为显性突变;若后代只表现突变性状,则最可能是隐性突变。

例7.石刀板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刀板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刀板(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

(1)要大面积扩大种植突变型石刀板,可以用________来大量繁殖。有人认为阔叶突变型株是具有杂种优势或具有多倍体特点的缘故。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鉴定突变型的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组加倍所致?

(2)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交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及基因突变的类型判断。在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前提下,可以推知阔叶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设其基因型为DD或Dd,也可能是隐性突变,设其基因型为dd。当利用多个阔叶植株杂交后,在其后代群体中出现野生型个体时,说明阔叶性状为显性性状,突变为显性突变,当其后代群体中全是阔叶个体,则阔叶性状为隐性性状,突变为隐性突变。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3

1aS的分类

按照aS的遗传方式,可以分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种。mazzucco等[2]对97个家庭108例aS患者进行了基因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其中64个家庭(75例)是X连锁遗传,7个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个无法解释,19个是散发的。X连锁患者约占总aS人数的85%。

2关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病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部Xq21-q22,其基因突变为编码Ⅳ型胶原α5链的CoL4a5基因[3]。CoL4a5基因共有51个外显子,大小为140kb,目前发现的该病中CoL4a5基因的突变已达300多种。Hertz等[4]对42个该病患者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共发现36个突变,包括16个错义突变、7个移码突变、3个框架缺失、4个无义突变、6个接合位点突变。pan等[5]通过对20个中国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患者CoL4a5基因的51个外显子分析发现了5种新的突变形式,它们分别是1位外显子的无义突变,31和43位外显子的2个错义突变,还有2条1和25位的内含子突变,该突变刚好位于它们各自外显子的3′末端。arrondel等[6]发现波利尼西亚的aS患者均有一个基础突变,该突变以CoL4a5的35位外显子的一系列复制为特征,导致α5链的长度增加约65%,这种α5链仍然能够参与胶原的合成。该病病情往往女轻男重。topaloglu等[7]报道了一些病情严重的男性和病情轻重不一的女性,研究共发现1616个G至a的替换突变,导致472位上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编码氨基乙酸的密码子。欧洲联合会aS协作组针对不同家系不同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的进程不一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评价该病不同家系间疾病的遗传异质性,研究基因型的不同与eSRD进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正是基因型的不同导致了家族间表现不一,而且,某些基因型的不同与男性发生eSRD的高危有关。nakanishi等[8]报道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患者中,男性患者通常发展为eSRD,而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也可表现为eSRD,女性患者的表现各异可能是由不同的X染色体静止形式有关。他们对来自17个家庭的25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许多种α5链的表达,可能是由不同的静止X染色体形式引起。从而认为这是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的原因。但也有人认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男性与女性基底膜的Ⅳ型胶原组成不同而导致男女性别临床表现的不同,男性α5链染色阴性,由于α5链的结构异常,不能形成正常的α3、α4、α5三螺旋结构并易于降解,故α3、α4链在基底膜中的染色也是阴性的,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女性基底膜染色是间断阳性的。aS患者在基因上有同样的突变,而其临床表现却大不相同,说明其他基因或环境也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

3关于常染色体遗传的aS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aS通常是由CoL4a3、CoL4a4基因的改变而致,常染色体隐性aS(aRaS)以CoL4a3基因突变居多。这些基因定位于2q35-q37,编码构成Ⅳ型胶原的α3及α4链[9,10],aRaS目前发现的突变位点达100余个,这些突变均为小的突变,包括甘氨酸取代、缺失突变、插入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移码突变等。常染色体显性aS(aDaS)的突变包括甘氨酸取代突变、错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等。Longo[10]等描述了7个CoL4a3的突变,一些复合异质接合体的突变与健康异质接合体亲属的微量血尿有关,异质接合体的突变可能是显性的,因为即使通过测序也没有在第二个等位基因上发现突变。CoL4a5基因的改变不仅出现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S中,mazzucco等[2]发现在常染色体遗传的aS也存在,在超微结构中可有较为严重的突变,突变与超微结构之间无严格的联系。作者在一个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重排序列,而且在一个家庭中发现了不同的发病模式。即使存在一个基因突变,超微结构特征与α5链基因的表达产物也没有严格的联系。

4aS的基因治疗前景

aS为基因病变,其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难题,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今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aS的基因治疗研究上,然而,期望在人类成功地应用基因治疗alport综合征,仍需进行广泛的、大量的实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进步,应用肾脏灌注腺病毒载体包埋β2半乳糖基因标记物的方法可获取85%的基因转录入猪的肾小球,通过肾脏灌注已能够高效地把基因标记转录入活性肾小球细胞移换后,异常GBmⅣ型胶原网状物被正常的α(Ⅳ)胶原基因融入活性细胞中从而发挥正常的Ⅳ型胶原蛋白功能,这在理论和实验修正方面均已被认可,在带有alport综合征的萨摩斯狗模型中这一缺陷病因可以被修正。相信不久,人类aS患者的基因治疗将成为可能,基因治疗将给aS患者带来光明的治疗前景。

参考文献

[1]HudsonBG,tryggvasonK,Sundaramoorthym,etal.alportsyn-drome,GoodpasturesyndromeandtypeⅣcollagen[J].nenglJmed,2003,348:2543.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4

一、遗传学规律类试题

1.配子频率法解题

【答案】B

【解题模板】(1)如果只有男性患者,且患病男性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则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

(2)如果具有“无中生有”、“隔代相传”的特征,则属于隐性遗传病;如果具有“有中生无”、“代代相传”的特征,则属于显性遗传病。

(3)如果是显性遗传病,且符合“男病母女皆病,女正父儿皆正”,则属于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否则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是隐性遗传病,且符合“男病正女皆正,女病父儿皆病”,则属于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否则属于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4)杂交后代概率的计算:假设两个亲本出现的概率分别为c和d,在把亲本出现的概率当作1时求出的杂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为e,则杂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e×c×d。

(5)自交后代概率的计算:假设某亲本出现的概率为a,在把亲本出现的概率当作1时求出自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为b,则自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b×a。

二、遗传判断实验设计题

1.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判断性实验题模板

【例4】有人发现某种植物的果实有长果和圆果2种表现型。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果型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用图解和简洁语言回答。

【答案】正交p:长果×圆果F1:反交p:白花×圆果F1。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相同,则该果型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无关,表现为长果或白花的一种,则该果型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解题模板】(1)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雌雄配子异型生物的细胞质遗传的特点都是:母系遗传;后代分离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在细胞核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中,正交、反交的后代表现型一致。

(2)通过观察正交和反交结果,进行生物遗传类型的判断。若正交和反交后代表现不一致,都只与母本性状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的表现型相同(与母本性状无关)且比例一致,则是细胞核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则是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3)细胞质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虽然正交、反交结果不同,但伴性遗传仍然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后代有一定的分离比,且具有一定的规律;细胞质遗传在雌雄配子同型的生物中不表现为母系遗传;不适用于性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果皮和种皮性状表现延迟以及胚乳遗传性状等问题。

2.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与隐性判断性实验设计模板

【例5】已知皮特兰猪的黑斑与棕斑点为1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猪中(棕斑的基因频率与黑斑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棕斑雄猪和6头黑斑雌猪,分别,每头雌猪产10头小猪。在60头小猪中,30头黑斑,30头棕斑。为了确定黑斑与棕斑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猪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答案】从猪群中选择多对黑斑猪与黑斑猪杂交(黑斑猪×黑斑猪),如果后代出现棕斑小猪,则黑斑为显性,棕斑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黑斑小猪,则棕斑为显性,黑斑为隐性。同理,可选择多对棕斑猪与棕斑猪杂交,如果后代出现黑斑小猪,则棕斑为显性,黑斑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棕斑小猪,则黑斑为显性,棕斑为隐性。

【例8】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现有若干红眼和白眼果蝇,某实验小组欲用一次性实验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子代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B.若子代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C.若子代雌雄果蝇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这对基因也可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

【答案】D

【解题模板】(1)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是一致的,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存在差异,与性别相关联。

(2)选取2亲本进行正交、反交实验,若雌雄后代的分离比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雌雄后代有时结果不一样,则位于性染色体上。

(3)找准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别群体,看其患者中雌性与雄性之间的比例是否为1∶1。若是,则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若不是,则最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4)对于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仅限雄性遗传。

(5)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雌雄性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子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5.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性实验设计模板

【例9】石刀板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刀板叶窄,产量低。现有几株阔叶石刀板(有雌株、雄株),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判定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答案】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刀板雌、雄相交,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型,则为隐性突变所致。

【解题模板】(1)显性突变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突变一旦完成,则立即表现出显性性状,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子代会表现出原有性状。

(2)隐性突变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性状往往不会立即表现,直到出现隐性纯合子为止。若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则后代只表现出突变性状。

6.环境因素影响与基因控制性状的判断性实验设计模板

【解题模板】(1)实验原理一般由“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目的原理)+实验具体过程的描述(操作原理或书本原理)+自变量的观察指标(检测原理)”组成。如“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的活动状态为观测指标”的实验原理可描述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水平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自变量的观察指标),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实验具体过程的描述)。

(2)验证性实验标题的模板:验证(或证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验证(或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3)对照组是指保持原有状态(未做处理)或已知影响因素所造成结果的一组实验。实验组是人为改变条件(人为特别处理)或未知实验结果的一组实验。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原理。如探究不同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加酸和加碱的一组为实验组。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因素即减法原理。如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施加人为因素的一组,即遮光组为实验组。值得说明的是鉴定性实验及遗传规律实验可以不设置对照。

2.探究性实验的解题模板

【例12】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写出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以及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具: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2)看材料用具: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

(3)看条件: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4)看步骤: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具体操作是否违反生物学基本原理。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5

摘要目前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加强对经治疗的患者及有高发风险的家庭定期随访观察是一个积极的预防措施。患儿的直系亲属至少作一次眼科检查。家中的其他幼儿应接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检查;成人需接受视网膜细胞瘤检查,这是一种相同基因引起的非恶性肿瘤。对没有证据显示患了癌症的直系亲属,可分析他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以了解他们是否带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

关键词细胞瘤猫眼dna视网膜

一、现在可采取的另一个积极措施是开展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来减少患儿的出生

1.随访:对每一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在经治疗后,应根据其临床、病理所见及Rb基因突变特点(遗传型或非遗传型)制定出一份随访观察计划。对高危家庭出生的每一个婴儿亦应定期作全身麻醉下眼底检查。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

2.遗传咨询:如何预测患者后代或其双亲再育子女罹患的风险,是减少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出生及指导随访的一个重要问题。遗传咨询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重要措施。目前可以在两个水平上开展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咨询。

(1)以家系为基础的遗传咨询:按视网膜母细胞瘤80%~90%的外显率计算。

(2)通过对Rb基因突变的检测来进行遗传咨询:Dna样本可取自外周血白细胞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瘤组织。多种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如Southern杂交、SSCp、DGGe等,基因剂量检测技术如定量pCR,直接Dna测序均可应用。由于费用、时间的限制临床上不可能对Rb基因全长180kb的序列进行全部检测,一般集中在27个外显子和外显子附近0~20bp的内含子序列上(共约4kb)。Rb基因突变类型可是整个基因的缺失,也可小至点突变。

一般可在瘤组织中发现两个突变(可相同也可不同),如果在外周血白细胞中也存在其中的一个突变则可判断为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如果在外周血白细胞中不存在突变则可判断为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对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亲戚可采血检查是否有相同的Rb基因突变,若有此突变则其本人及子女有90%患病的风险,若无则风险较低。在用Dna检查进行遗传咨询时要注意嵌合(mosaic)和低外显率(lowpenetrance)现象。

3.产前诊断:Rb基因突变检测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产前诊断。对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的胎儿可于妊娠28~30周取羊水细胞作Rb基因突变检测,若存在该家族的Rb基因突变,最好终止妊娠;若胎儿父母不愿终止妊娠,可于妊娠33~35周行经阴道的B超检查,每周1~2次,观察胎儿眼内是否形成肿瘤,若肿瘤已形成可在妊娠35周引产,立即对肿瘤进行激光治疗。有报告经上述妊娠35周引产及激光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最终不仅保留了眼球,也保留了良好的视力。

95%的眼内期患儿可以保命,但因为种种原因,有的家长却放弃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肿瘤、眼眶病科杨华胜副教授介绍说,儿童眼肿瘤好发于4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此时孩子容易被家长忽略,加上一些基层的医生专业知识不够,往往会被误诊为白内障。

由于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患儿不得不接受眼球摘除或者因为肿瘤全身转移被夺去性命的厄运。

二、孩子猫眼父母要注意

“我们家宝宝的眼睛是不是有问题啊?”洋先生夫妇俩急急忙忙抱着孩子到医院求诊,原来,他们的孩子刚出生3个月,前几天,洋先生拿玩具逗孩子玩的时候忽然发现他的瞳仁反光,之前看到有报道说幼儿猫眼也有可能是眼肿瘤,便急忙去医院检查。杨华胜副教授授介绍,该院每年都有100多例的眼肿瘤患者前来就诊,其中最常见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5%-40%是属于遗传性的,其中10%有家族史,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染色体畸变。60%是散发的病例,单眼发病较多,双眼发病约占20%-30%,可同时发病或间隔一段时间先后发病。他介绍,病程可分为眼内期、继发性青光眼期、眼外期和转移期。早期症状主要为视力障碍、斜视或眼球震颤,主要体征为猫眼(也称白瞳症),即瞳孔内出现黄白色反光。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6

[关键词]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6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0-07-05

Contrastanalysisoftestresultsoftwokindsofdetectionmethodsin71casesofnon-syndromicdeafnesspatients

HanRui1Lilinge2DUanLing1XiaYan1CHenYu2

1.prenatalDiagnosisCenter,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

2.Departmentofe.n.t.,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

[abstract]objectiveUsingtwodifferentofmethodstotest71casesofnon-syndromicdeafnesspatientsaboutthedeafnessgene,toprovidemoremeaningfulscreeningforclinic,toimprovethedeafnessgenedetectionrate.methods71casesofnon-syndromicdeafnesspatientsfromJuly2014toDecember2015wereselectrdasthestudyobjects.ChiphybridizationandmultiplefluorescentpCRtwodifferentmethodswereusedtotestthe71casesofnon-comprehensivedeafnesspatientsaboutdeafnessgene,andSpSS17.0softwarewasusedforthedataanalysis.Resultsthereweresignificantdiffiencebetweenthetwokindsofmethodsfor71casesofnon-syndromicdeafnesspatients(p

[Keywords]Deafness;Genes;mutation;Detectionrate

耳@(HL)是人类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造成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创伤和药物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都会导致耳聋的发生[1-2]。全球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50%以上的耳聋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2-3]。在遗传性耳聋中,大约有70%的患者除耳聋外不伴有其他症状,称为非综合征型聋,其余30%是伴有其他器官或功能异常的耳聋,称为综合征型耳聋[4]。

目前临床上针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低于50%。许多我们暂时无法检出的少见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增加了临床病因诊断的难度。

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定位已超过177个基因座,涉及100多个基因的1000多个突变位点(http:///,updatedinJune2016)。非综合征型耳聋涉及的基因较多,从临床筛查实用性以及检测结果时效性的角度出发,我们无法将所有已知的耳聋基因都进行检测,因此我们就需要选择覆盖人群范围更多,突变频率更高的位点进行检测。大量研究表明,虽然耳聋基因具有较高的基因和位点异质性,但大部分非综合征性耳聋多由少数几个热点基因突变引起,包括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等,这使得遗传性耳聋的筛查成为可能[5-8]。

本研究选取71例非综合症型耳聋患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耳聋患者进行了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方法一:采用了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晶芯?HybSettm基因微阵列芯法,该芯片检测了GJB2、SLC26a4和12SrRna3个耳聋基因的8个突变位点。方法二:使用天昊生物有限公司的accuCopy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该技术检测了GJB2、SLC26a4和12SrRna3个耳聋基因的124个突变位点。比较两种方法对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差异和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自2014年7月~2015年12月之间的71例中重度感应性神经性耳聋患者。其中25例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残联的维吾尔族患者,其余46例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散发汉族患者。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询问病史的方式掌握课题参与者的病史及家族史资料,并建立详实的病例档案。病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耳聋病史、家族史、聋儿出生史、用药史、个人史等。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患者都进行耳鼻喉专科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对耳聋的分级为:听力正常95dBnHL,测听频率分别为0.5、1、2、和4kHz[9]。所有的患者都是散发并且无血缘关系,否认环境和外伤因素所致的耳聋,听力检测表现为中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认定耳聋患者为非综合征型聋。每一个先证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都签署了参与此项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此项研究经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对被检测者抽取外周静脉血3~5mL,采用“天根生化Dp319”全血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步骤参照试剂盒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

方法一:采用带有tag标签序列的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对基因组Dna相关基因位点所在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荧光标记,然后与能够识别相应标签序列的通用基因芯片进行杂交。使用晶芯?HybSettm基因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和相应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判别系统进行GJB2基因、SLC26a4基因、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的检测,操作按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方法二:使用天昊生物有限公司的accuCopy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对受试者基因组Dna进行耳聋基因的检测。按照天昊生物提供的Snpscan耳聋检测实验操作流程,完成71位受试者基因组Dna的连接反应、多重荧光pCR、pCR产物上机(aBi3130XL)测序过程,获得71位受试者的测序结果,测序的原始数据用Genemapper4.0(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分析,最终得到71位受试者GJB2基因、SLC26a4基因、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位点的结果。所有的候选突变都通过Sanger测序证实,利用患者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样品分离分析鉴定致病性的突变。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种筛查方法耳聋基因的检出率

本研究分别用两种耳聋基因筛查方法对71例患者进行了耳聋基因的检测。每种方法的检出率如表1所示。71例耳聋患者博奥芯片的耳聋基因检出率为14.08%(10/71),天昊生物的耳聋基因检出率为30.98%(22/71)。

2.2两种筛查方法检测出的突变位点

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71例非综合症型耳聋患者直接致聋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p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7

在wat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的50多年里,基因工程药物在治疗人类疾病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基因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新兴学科——表观遗传学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证据[1]。它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复杂的临床现象,为解开生命奥秘及征服疾病带来新希望。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情况下,生物的表型发生了可遗传改变的一门学科[2]。表观遗传学即可遗传的基因组表观修饰,表观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非编码rna调控等[3],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可能导致疾病,包括癌症、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和智力迟钝[4]等。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这就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了乐观的前景。本文从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环境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以及表观遗传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1表观遗传学修饰与人类疾病

1.1dna甲基化相关疾病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

1.2组蛋白修饰相关疾病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例如,h4k20的三甲基化是癌症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甲基化cpg2结合蛋白2(mecp2)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导致染色质浓缩而失活,其中rett综合征就是mecp2的突变所致。

1.3染色质重塑相关疾病

染色质重塑是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共同作用。它通过影响核小体结构,为其他蛋白提供和dna的结合位点[9]。其中染色质重塑因子复合物主要包括swi/snf复合物和isw复合物。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如果发生突变,可导致染色质不能重塑,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导致人类疾病。如果突变引起抑癌基因出现异常将导致癌症,例如:小儿科癌症中检测到snf5的丢失。编码swi/snf复合物相关的atp酶的基因atrx、ercc6、smarcal1的突变可导致b型cockayne综合征、schimke综合征甚至肿瘤。atrx突变可引起dna甲基化异常,从而导致数种遗传性的智力迟钝疾病如:x连锁α2地中海贫血综合征和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这些疾病与核小体重新定位的异常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有关[10]。

1.4x染色体失活相关疾病

哺乳动物雌性个体不论有多少条x染色体,最终只能随机保留一条的活性。x染色体失活由x失活中心(xic)调控,xic调控x染色体失活特异性转录基因(xist)的表达。x染色体的不对称失活可导致多种疾病,例如男性发病率较高的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由于wasp基因突变所致。x染色体的plp基因突变失活常导致pelizaeusmerzbacher病;x染色体的mecp2基因突变失活导致rett综合征[11]。在失活的x染色体中,有一部分基因因逃避失活而存在2个有活性的等位基因,使一些抑癌基因丧失功能,这是引发女性癌症的一个重要原因[12]。

1.5基因组印记相关疾病

基因组印记是指二倍体细胞的一对等位基因(父本和母本)只有一个可以表达,另一个因表观遗传修饰而沉默。已知在人体中有80多种印记基因。印记丢失导致等位基因同时表达或有活性的等位基因突变,均可引起人类疾病。一些环境因素,如食物中的叶酸也会破坏印记。印记丢失不仅影响胚胎发育,并可诱发出生后的发育异常。如果抑癌基因中有活性的等位基因失活可导致癌症的发生,如igf2基因印记丢失导致的wilms瘤[13]。15号染色体的表观遗传异常可导致praderwilli综合征(pws)和angelman综合征(as),pws是由于突变导致父本表达的基因簇沉默,印记基因(如snurf/snrpn)在大脑中高表达所致;as是由于母本表达的ube3a或atp10c基因的缺失或受到抑制所致。beckwithweideman综合征(bws)是11号染色体表观遗传突变引起印迹控制区域甲基化的丢失,导致基因印记丢失引起[14]。

1.6非编码rna介导相关疾病

功能性非编码rna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长链rna对染色质结构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短链rna对外源的核酸序列有降解作用以保护自身的基因组。小干涉rna(sirna)和微小rna(mirna)都属于短链rna,在人类细胞中小片段的sirna也可以诱导基因沉默。mirna能够促使与其序列同源的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翻译,在发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转录的反义rna可以导致基因的沉寂,引起多种疾病,如使地中海贫血病人的正常球蛋白基因发生甲基化。由于mirna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下调,p53基因可通过调控mirna34ac的表达治疗肿瘤。在细胞分裂时,短链rna异常将导致细胞分裂异常,如果干细胞发生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癌症。

2环境表观遗传学

对多基因复杂症状性疾病来说,单一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研究远远不能解释疾病的发生机理,需要环境与外界因素的作用才会发病。疾病是外界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疾病与环境有明确的关系,高血压、中风、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15]。特别是在发育初期,不利的环境、营养的缺乏都有可能导致出生低体重、早产、胎儿发育不成熟等[16]。环境与dna甲基化的关系一旦建立,将为环境射线暴露与癌症发生提供依据[17]。

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均有可能增加基因的不稳定性,每个人对环境和饮食的敏感性可因先天遗传不同而不同,环境因素与个体遗传共同作用,决定潜在表观遗传疾病的危险性。有人推测上述因素肯定会在我们基因组上遗留下微量的基因表遗传学痕迹[1]。随着年龄增长,dna甲基化等化学修饰改变也在长时间中错误积累,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多疾病总是在人进入老年后才发生。由此可见,如果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环境污染,都有可能降低表观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因此研究环境与表观遗传改变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表观遗传学药物

人类许多疾病都可能具有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表观遗传学治疗研究如火如荼。已经发现许多药物可以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模式或进行组蛋白的修饰等来治疗疾病。目前,很多药物处于研制阶段,尽管其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但给癌症、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复杂的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3.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目前发现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nhibitor)有近百种。其中fk228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引起乙酰化组蛋白的积聚,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或分化等作用[18]。fk228单独用药或与其他药物或方法联合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同时还可阻碍血管生成,具有抑制肿瘤转移、逆转耐药性、调节免疫力等作用。fk228还具有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药理学作用。

3.2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核苷类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作用机理是在体内通过代谢形成三磷酸脱氧核苷,在dna复制过程中代替胞嘧啶,与dnmts具有很强的结合力。核苷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是第一个发现的甲基化抑制剂,最初被认为是细胞毒性物质,随后发现它可抑制dna甲基化和使沉默基因获得转录性,用于治疗高甲基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剂量治疗白血病。其他核苷类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有5氮2脱氧核苷(5aza2′deoxycytidine),zebularine(5azacytidine的衍生物)[19],5fluoro2′deoxycytidine,rg108,procainamide,psammaplins(4aminobenzoicacid衍生物),mg98(寡聚核苷酸)等。dna甲基化抑制剂procainamide可用于抗心律失常。另外在茶叶和海藻中提取的egcg也显示具有体外活性。临床中应用反义寡核苷酸对dna甲基转移酶进行抑制正在进行实验。

3.3联合治疗

dna甲基化抑制剂与hdac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疾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进行表观修饰治疗后的细胞可能对于化疗、干扰素、免疫治疗更具有敏感性。在癌症的治疗方面,应当包括遗传治疗和表观遗传治疗两个方面,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表观修饰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人类疾病意义重大。

3.4其他方法

人胚胎干细胞保留有正常基因印记,这些干细胞可能具有治疗意义[20]。另外,在女性细胞中非活性的x染色体中存在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如果选择正确的靶点,就有可能激活这个正常但是未被利用的野生型基因,从而对其进行基因治疗。有报道[21]运用rnai技术沉默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抑制胰岛淀粉样形成可能用来治疗糖尿病。短链脂肪酸(scfas)丙戊酸钠用于抗癫痫,丁酸可用来治疗结肠癌[22]等。sirna可在外来核酸的诱导下产生,通过rna干扰(rnai)清除外来核酸,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作用。目前,rna干扰已大量应用于包括肿瘤在内的疾病研究,为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4结语

从表观遗传学提出到现在,人们对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发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humanepigenomeproiect,hep)已经于2003年开始实施,其目的是要绘制出不同组织类型和疾病状态下的人类基因组甲基化可变位点(methylationvariableposition,mvp)图谱。这项计划可以进一步加深研究者对于人类基因组的认识,为表观遗传学方法治疗人类复杂疾病提供蓝图[1]。但是,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生物学行为(临床表型)有密切关系,人类对表观遗传学在疾病中的角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应更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基因表达以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有效减少表观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努力探索这片造福人类的前沿领域。

【参考文献】

 

[1]davidr,mellissam.epigeneticandhumandisease:translatingbasicbiologyintoclinicalapplications[j].cmaj,2006,174(3):136-146.

[2]董玉玮,候进惠,朱必才,等.表观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5,22(1):1-3.

[3]张永彪,褚嘉佑.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5,27(3):466-472.

[4]gerdae,gangningl,anaa,etal.epigeneticsinhumandiseaseandprospectsforepigenetictherapy[j].nature,2004,429(27):457-462.

[5]吴超群.表观遗传学和人类疾病[j].中国优生优育2007,13(3):112-119.

[6]赵红宇,李红,张旭,等.侵袭性牙周炎的表观遗传学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1):29.

[7]martinh,marcoa.epigeneticsandhumandisease[j].intjbiochemcellbiol,2009,41:136-146.

[8]李莉,李真.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37(11):1250.

[9]lewinb.geneⅷ[m].newjersey:perarsonprenchallpress,2004:315-320.

[10]huangc,sloanea,boerkoelcf.chromatinremodelingandhumandisease[j].curropingenetdev,2003,13(3):246-252.

[11]hearde.recentadvancesinxchromosomeinactivation[j].curropincellbiol,2004,16:247-255.

[12]liaodj,duqq,yubw,etal.novelperspective:focusingonthexchromosomeinreproductivecancers[j].cancerinvest,2003,21(4):641-658.

[13]feinbergap,tyckob.thehistoryofcancerepigenetic[j].natrevcancer,2004,4(2):143-153.

[14]andrewp.phenotypicplasticityandtheepigeneticsofhumandisease[j].nature,2007,447(24):433.

[15]godrreykm,lillycropka,burdgegc,etal.epigeneticmechanismsandthemismatchconceptofthedevelopmentaloriginsofhealthanddisease[j].pediatrres,2007,61:5r-10r.

[16]waynes,cutfield,paull.etal.couldepigeneticsplayaroleinthedevelopmentaloriginsofhealthanddisease?[j].pediatrres,2007,61(5):68r.

[17]edwardstm,myersjp.environmentalexposuresandgeneregulationindiseaseetiology[j].environhealthperspect,2007;115:1264-1270.

[18]陈忠南,徐克前.表观遗传学药物fk228的药理作用及机制[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28(4)297-300.

[19]chengjc,yoocb,weisenbergerdj,etal.preferentialresponseofcancercellstozebularine[j].cancercell,2004,6(2):151.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8

关键词:自动排课;遗传算法;求解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排课问题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十分重要,它是一个有约束的、多目标的组合优化问题,并且已经被证明为是一个np完全问题。由于涉及信息较多且求解比较复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不容易实现,因此使用计算机对排课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教务管理的效率,也是各种体制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现在大多数的排课系统是以编程语言为实现语言,采用各种算法为实现手段,比如遗传算法、回溯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作为对排课问题的探索,本文采用遗传算法的思想,提出一个课表方案的随机生成和优化算法,以期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实际排课情况和尽量达到多个目标最优。

1排课问题分析

1.1排课问题的因素

从手工排课的过程看出,排课问题需要考虑的条件很多,如周课时设置、课程信息、班级信息、教师信息、教室信息等等。从排课过程可能引起潜在冲突的角度,可以将排课问题涉及的因素考虑如下:

时间:在排课问题中涉及关于时间的概念有学年、学期、周、天、节。

课程: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编号、名称。每个课程都有指定的教师、教室等。某些课程由于上课班级较多难以协调或照顾教师要求等诸如此类原因,应该预先给定时间或教室。

教室:每个教室都有编号、门牌号和名称。每个教室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接纳一门课程的授课,并且教室容量应该大于等于上课的人数。

班级:每个班级都有编号和名称。每个班级同一时间只能上一门课程。

教师:每个教师都有编号和姓名。每个教师同一时间只能上一门课程。

1.2排课过程的约束条件

排课是将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进行排列组合,以使教学正常进行。避免排课因素发生冲突是排课问题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在满足全部约束条件和避免冲突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计划合理正常进行。而对教师、教室、学生及时间等资源进行最优化组合配置,才能保证充分发挥各资源的优势和提高教学质量。

排课过程中常见的约束条件如表1所示:

1.3排课问题的目标实现

排课问题是一个多目标的组合规划问题,要想制定出一个“合理、实用、有特色”的课表,必须保证所有的约束条件都不发生冲突。一套高质量的课表,在时间、教室资源、课程安排等很多方面都应该做到科学的安排,并且应该具有人性化的考虑。课表编排问题的难点在于:保证课表在时间及人员的分配上符合一切共性和个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课程都能够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教室,使安排方案在各个目标上尽量达到全局最优。

遗传算法是1975年美国miChiga大学的John.H.Holland教授及其学生们根据生物进化的模型提出的一种优化算法。作为一种随机的优化与搜索方法,遗传算法有两个主要特性:1智能性。即遗传算法在确定了编码方案、适应值函数及遗传算子以后,算法将利用演化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自行组织搜索。适应值大的个体具有较高生存概率,它是具有“潜在学习能力”的自适应搜索技术。2并行性。由于遗传算法采用种群的方式组织搜索,从而可以同时搜索解空间内的多个区域,并相互交流信息,这种搜索方式使得遗传算法能以较少的计算获得较大的收益。正是由于遗传算法的这两个特性,使得遗传算法迅速被运用于求解组合优化的排课问题,且操作简单,可以更少地依赖于实际问题的情况,实现课表的优化。

2遗传算法在课表编排中的应用

2.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遗传算法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一般的遗传算法都包含三个基本操作:复制、交叉、变异。

2.1.1复制,是从一个旧种群中选择生命力强的个体字符串产生新种群的过程。复制操作过程中,目标函数是该字符串被复制或被淘汰的决定因素。遗传算法的每一代都是从复制开始的。

2.1.2交叉,在由等待配对的字符串构成的匹配池中,将新复制产生字符串个体随机两两配对,然后随机地选择交叉点,对匹配的字符串进行交叉繁殖,产生一对新的字符串。

遗传算法的有效性主要来自复制和交叉操作,尤其是交叉在遗传算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2.1.3变异,遗传算法中,变异就是某个字符串某一位的值偶然的随机的改变,即在某些特定位置上简单地把1变成0,或反之。变异操作可以起到恢复字符串字符位多样性的作用,并能适当地提高遗传算法的搜索效率。

2.2遗传算法在课表编排中的设计

使用遗传算法编排课表,我们把课程和老师当作同一变量考虑,这样编排课表只需将教师编码排入周课表,在以后打印课表时,将教师编码改为课程名即可。于是我们设计以下步骤:对每一门任课教师进行编码;使用二维数组来构成初始群体;冲突的检验和消除;定义课表的适应度函数(x)(x∈{1,2,…,n}),其中x表示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当函数值为0时,即找到了本次优化过程的最优值;复制操作:按照适配值计算选择率和期望的复制数;交叉操作:将种群中的个体配对产生的交叉点再分别交换;变异操作:将随机产生的同列的两个位置互换;再次进行冲突检测和消除,直至无冲突存在。

2.3算法的实现

遗传算法结束后,可以得到综合效率函数值最好的个体。根据这个结果,即可生成相应的课程表。系统的流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过程:(1)初始种群的产生:形成本学期教学信息二维表,对教师编码;产生染色体。(2)对各类冲突进行检测,如存在冲突则消除它。(3)计算适应度函数值、期望值及其复制数。(4)进行遗传操作。(5)可行课程表的产生。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课程表的数据库表。因此,可以打印其中某一班级的课程表或全校的课程表了。

结论

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来对课表编排问题进行求解,是求解这种难解的组合优化问题方法中较明智的选择,目的是在遗传算法基础上提出一个课表方案的随机生成和优化方案,能够较大程度地实现课表编排和多个目标的最优化。本文算法对我们这类院系较多、教师工作量大、学科变化较大、不确定性较多的学校能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安勐.遗传算法在排课问题求解中的应用[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135-139.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9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对于真核生物而言,基因可以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和质体)也可以位于细胞核(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近几年的生物试题中,经常要求确定控制真核生物某种性状的基因所在的位置。很多同学遇到此类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现将解题规律总结如下:

1不确定某性状显隐关系,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正交和反交后代表现型确定基因的位置

由表1可知,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正反交结果相同,但是在相互获得的中,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该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上;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在相互获得的中,正反交结果也相同,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在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往往没有考虑基因可以位于XY同源区段,所以只要正反交结果相同就证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表现为母系遗传,说明该基因位于细胞质;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表现为限雄遗传,说明该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但既不表现为母系遗传也不表现为限雄遗传,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

2已知显隐关系,利用隐性母本和纯合显性父本杂交,观察后代雌雄表现型确定基因的位置(由于细胞质、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故只考虑常染色体、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和XY同源区段),表2

下面我们通过两道例题加以说明:

例1: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分叉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

解析:上述直毛和分叉毛不能确定显隐关系。故取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

答案:取直毛雌雄果蝇和分叉毛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即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分叉毛雌果蝇×直毛雄果蝇)若正交、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一致,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若正交和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例2: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了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的雌雄果蝇中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解析:由题意雌鼠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就可以使野生型变为了突变型,推出野生型为隐性,突变型为显性。在已知显隐关系的前提下,确定基因的位置,选取隐性母本和显性父本。

遗传学基因突变篇10

关键词:遗传规律;致死问题

【中国分类法】Q311+1

在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为显性性状,F2分离比为3:1。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为双显性性状,F2的比例为9:3:3:1。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遗传规律,但是遗传规律也会出现的“差错”,如基因的致死问题等。基因的致死问题打破常规,能突显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在近年高考题中屡屡出现,值得重视,下面笔者就致死问题进行探讨。

一、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

1.1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如人的神经胶症基因(皮肤畸形生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隐=2∶1。

例1、(2008年北京卷)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解析】依题意可知,无尾是显性性状(a),有尾是隐性性状(a),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但无尾猫自交后代总是出现无尾猫与有尾猫且比例总是接近2:1,这说明无尾猫是杂合(aa)的且纯合(aa)致死。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无尾猫与有尾猫比例为1:1。

1.2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同时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异常,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例2、(2010山东,26)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根据隐性纯合体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i如果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

ii如果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

iii如果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解析】因为题中已经交代了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突变基因为a,该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可以选择该果蝇与正常雌果蝇XaXa杂交,得F1,再用F1互交(或F1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统计F2中雌雄蝇所占比例。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结果预测。若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比例为1:1;若发生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2:1;若发生不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在1:1~2:1之间。

二、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

2.1配子致死指的是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配子的现象。

2.2合子致死指的是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成体某一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某一阶段死去的现象。

例4、(09四川卷,31)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1)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母本父本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一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二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有,其比例为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得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的基因型为BbRr,BbRr植株自交

所以出现了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

3:1:6:2

三、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形成的遗传规律中的“差错”,与性别无关,只是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改变如例1。性染色体基因致死,形成的遗传规律中的“差错”与性别相关,往往造成雌雄比例不同。

例5(2010年四川卷)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

①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

【解析】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则雌蝇比雄蝇为2:1,说明致死基因使雄蝇部分致死,由此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四、单一基因致死和多基因共同致死

单一基因致死为单个基因纯合或杂合致死的现象,上面举的例子都为单一基因致死的问题。多基因共同致死为多个非等位基因共同作用,使生物致死的现象。

例6(2011浙江十二校联考)棉花纤维的紫色(a基因控制)与白色(a基因控制)是一对相对性状,高酚(D基因控制)与低酚(d基因控制)是棉花的另一性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但aD的花粉不能萌发。如果让基因型为aadd的植株接受aaDd植株的花粉,请在坐标中用柱状图预测子代性状的分离比。

【解析】基因型为aadd的母本植株可产生ad和ad两种配子,基因型为aaDd植株可产生aD、ad、aD、ad四种花粉,但aD的花粉不能萌发。

则紫色低酚:紫色高酚:白色高酚:白色低酚=3:1:1:1

上面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遗传规律中的致死问题,值得同学们注意的是此类问题的基本知识点仍然是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于情况的特殊性,后代性状的比例不会严格按照这些数值,但灵活运用这些数据却是此类问题的归宿。做题时应先按照正常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正常的后代比例,然后再根据题意大胆删除,写出实际的后代比例。因此,要想解决好“致死”问题,大家就必须牢固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生物学“致死”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