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生物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11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1

第一步现场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和习性

蚂蚁长得什么样?女儿又玩蚂蚁的时候,我给了她一个放大镜。在镜片底下的蚂蚁被放大了好几倍,看得非常清晰。于是我引导女儿从蚂蚁的头部、身子到脚进行观察,女儿一下就掌握了蚂蚁的外形特点。

蚂蚁爱吃什么食物?一次,女儿在吃面包的时候,我提出疑问:不知道蚂蚁是否喜欢吃面包?女儿听后马上找蚂蚁测试。从那以后,她吃什么都会给蚂蚁一点,看看蚂蚁喜不喜欢吃。经过多次的测试,她知道蚂蚁喜欢吃面包屑、馒头屑、苹果、梨子、香蕉,不喜欢吃辣的食物。

蚂蚁住在什么地方?蚂蚁每天在路上忙忙碌碌,那么他们的家在哪里呢?女儿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听我这么一问,顿时来了兴趣。她开始跟踪蚂蚁,蚂蚁爬到哪,她就跟到哪。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终于知道洞穴是蚂蚁的家。

意义:通过观察蚂蚁,孩子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知道按头―身子―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明白要从吃、住方面了解动物的习性。

第二步趣味游戏,巩固观察的劳动成果

为了巩固,我设计了两个有趣的游戏。

看看缺了啥事先准备几张身体残缺的蚂蚁图片,如缺一条腿、缺两条腿、缺触角等(部位缺失的数量可以随意变化),让孩子仔细观察辨认,找出缺少的部分。

合作蚂蚁画准备一张白纸和一小碟颜料,大人用食指蘸颜料在白纸上印一个手印,做蚂蚁的上半身;宝宝学大人的样,在大人手印的后面印一个小手印,做蚂蚁的下半身。然后,让宝宝用画笔补充完整蚂蚁的触角和腿。

意义:孩子对蚂蚁有了很直观形象的认识后,玩游戏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反过来,绘画游戏又能进一步巩固孩子的认识和记忆,是孩子观察的延伸活动。

第三步科普内容,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情感

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我还从网上搜集了各种有关蚂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它们用简洁的语言、可爱的彩图、活泼的故事情节描绘了蚂蚁,讲述它们的生活,这些内容弥补了我和孩子从现实中观察不到的东西。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2

1.①搬兵:指蚂蚁回巢去招呼自己的同伴。

②归途:指蚂蚁回巢的道路。

2.在文中的()里加上关联词语。

答案:如果、就;只要、就。

3.用“~~~~”线画第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

答案:中心句: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

4.将文中[]内不合适的词划掉。

答案:划掉的词是:热烈分析

5.分段,用“”线分段,写出段意。

答案:第一段:(第1自然段)段意:生物学家对蚂蚁的习性有一些认识。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段意:蚂蚁的生活习性。

第三段:(第5自然段)段意: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科学价值。

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记叙了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告诉我们,研究、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可贵的科学资料。附:蚂蚁的习性原文: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他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摆动得特别[猛烈热烈]。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3

关键词:讽刺双关夸张矛盾修辞法

美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擅长幽默和讽刺。他惯于运用令人惊叹的夸张笔调达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假民主、反对种族歧视、嘲讽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效果,从而再现美国的日常生活。《骗子蚂蚁》(theFraudulentant)节选于1880年出版的《国外浪游》(atrampabroad),标题是编者另加的。作者通过对一只蚂蚁搬豆子,两只蚂蚁抢食物和其他更多蚂蚁的观察,向读者展示了蚂蚁的另一面:愚蠢并具有欺骗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形象与其他作家笔下智慧、勤劳的蚂蚁形象截然相反,以此讽刺了那些终日忙忙碌碌,“辛苦”地工作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只是为了做给人看以留得美名的人。本文试从情节设计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一、情节设计

1.借用动物讽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法,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使人们在对“丑”的贬斥和否定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讽刺的对象有时是很敏感的,因此,讽刺对象的选择需要十分慎重。在《骗子蚂蚁》中,作者的讽刺对象是美国社会中那些自以为是,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人。摊开来讲,必会惹来麻烦。善于间接讽刺的马克・吐温借用蚂蚁作为讽刺对象,既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又使文章充满了幽默,更易吸引更多的读者,并使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

2.借用《伊索寓言》的故事。《蚂蚁和蝗虫》是伊索寓言中家喻户晓的故事。炎热的夏天,蚂蚁在田里走来走去,把小麦和大麦贮存在自己的窝里。而蝗虫在地头唱歌,嘲笑蚂蚁不懂得休息和享受生活。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蚂蚁在窝里享受夏天捡到的食物,蝗虫却在外面忍饥挨饿。我们从小听到这样的故事,认为蚂蚁个子虽小,却勤劳勇敢,认真执著。蚂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在马克・吐温的笔下,蚂蚁变成了愚蠢的骗子,整日做着徒劳无功的傻事:拖着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豆子在草地上转来转去,用力的方向却与回家的方向截然相反,最终又回到了找到豆子的地方。而蚂蚁的另一战利品是一只已经干了的蝗虫腿。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干了的蝗虫腿是不能吃的。而蚂蚁不仅把它当成美味,为此,两只蚂蚁还发生了争斗,一只蚂蚁打断了腿。小说中的蚂蚁形象和人们心中的蚂蚁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3.细节的选用。作者在小说中运用富含动词和动词词组的长句来描写蚂蚁荒唐可笑的行为。在描写一只蚂蚁搬食物时,它遇到一块儿小石头和一片草坪。蚂蚁不是绕过去而是从石头上爬过去,并在草地上拖食物。同时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蚂蚁的狼狈相:…kicksthedustoffhisclothes,moistenshishands,grabshispropertyviciously,yanksitthis,thenthat…。这些细节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在描写两只蚂蚁搬蝗虫腿时,选用正式程度较高的大词。如:remarks代替said,nobleacquisition,代替usefulfood,inquire代替ask,proprietor代替owner,contracts代替agrees,freight代替carry,confer代替talk,mutualrecrimination代替quarrelwitheachother。这些正式词汇的采用生动地刻画出蚂蚁“一本正经”的虚伪面,揭露了蚂蚁的愚蠢和欺骗性,同时也增加了幽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

1.双关。双关语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英语里的双关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另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而马克・吐温的双关别具一格,利用英语单词的构词特点达到双关的目的。在描写两只蚂蚁一起抬蝗虫腿时,它们各抬一端,朝相反的方向用力。作者用antic一词来形容蚂蚁的这一决定。antic本意是指古怪的,可是从构词法来看,antic也可以是作者杜撰的新词,为ant+ic,即蚂蚁的。作者还特意指出,这不是有意的双关(punnotintentional)。是不是有意的,读者从马克・吐温善用的幽默和本文的写作目的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夸张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夸张一般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不会离开真实生活太远。马克・吐温常用的夸张被人们认为是极度的夸张,在这篇小说里也有精彩的体现。如:

itwouldbeformetocarryasackofflourfromHeidelbergtoparisbywayofStrasburgsteeple.

Heidelberg是德国西南部城市,Strasburg是法国东北部城市。任何一个有地理概念的人都会意识到不会有人选择这样的路线运东西。

又如在描写蚂蚁搬食物时,作者说:toperformthefeatofanant,amanwouldhavetostraptwoeight-hundred-poundhorsestogetherandcarrythemeighteenhundredfeetalongaroughroad.(蚂蚁的表演就像是一个人把两匹重八百磅的马捆起来,沿着崎岖不平的路搬1,800英尺远。)这两则夸张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蚂蚁的愚蠢和可笑。

3.矛盾修辞法(paradox)。矛盾修辞法是把一对语意相反,对立的词巧妙地放在一起使用,借以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某种意味深长的哲理。从表面上看,这种手法似乎不合理情理,相互矛盾,但仔细琢磨,则能领悟其深刻的内在含意。矛盾修饰法的妙用常常揭示了矛盾和对立,而自已却感到难以言状。例如:真实的谎言。thefraudulentant(骗子蚂蚁)本身就是矛盾修饰法的运用。有谁会认为蚂蚁这样可爱的小生命是骗子呢?又如:在小说中,作者写道:ihavenotyetcomeacrossalivingantthatseemedtohaveanymoresensethanadeadone.(我还没有遇到过一只活蚂蚁比死蚂蚁更有知觉的。)死蚂蚁当然是没有知觉的,作者认为一只活的蚂蚁也不会比一只死蚂蚁有更多的知觉。另一个例子是:toseeifhecan’tfindanoldnailorsomethingelsethatisheavyenoughtoaffordentertainments,andatthesametimeisvaluelessenoughtomakeanantwanttoownit.(去看一看能否找到一根旧钉子什么的,重得足以玩儿,同时又无用,不会让任一只蚂蚁想拥有它。)两只蚂蚁抬着蝗虫腿,却因用力的方向相反,无法达到目的地。以前争夺的美味现在变成了没用的东西,所以,蚂蚁认为不如找一根旧钉子――重得足以让蚂蚁们抬着玩,同时,因为不能吃避免了蚂蚁间的争斗。蚂蚁的这种酸葡萄心理,进一步刻画了它的愚蠢,也使故事的语言和故事的情节更加幽默。

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这就是马克・吐温的幽默。他的大多数作品情调诙谐滑稽,包含有一些生活笑话,喜剧情节,睿智的品论等,甚至一些实际上荒诞不经的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趣味。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些人象蚂蚁一样,故意作出样子给别人看,自以为很聪明,可以得到好评,赞扬,甚至流芳百世,但在精明人眼里,那是非常可笑和滑稽的。讽刺对象本质虽然“丑”,但对象自己却并不知道,反而认为自己很“美”。希望马克?吐温在100多年前的提醒对现实社会仍有警示作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学林出版社,1998。

[2]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翟福金、潘永:《现代英语散文读写教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7。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4

关键词:蚁群算法;方向感知;路径规划

中图分类号:tp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2-0048-02

一、引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意大利学者Dorigom等人从生物进化的机理中受到启发,通过模拟蚂蚁觅食的行为,提出了一种仿生算法――蚁群算法(aCa)。它通过模拟蚁群的生物行为进行求解优化组合问题,如:tSp,Qap,JSp等。近些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路径规划问题对蚁群算法进行了加以改进,如带精英策略的蚁群算法,基于优化排序的蚁群算法,最大-最小蚁群算法等。这些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到蚁群算法模型的影响,改进效果很不理想。

二、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自然界中的蚂蚁虽然没有视觉,但在觅食时会在所经过的路径上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生理激素――信息素(pheromone),蚂蚁在觅食时所经过的路径上,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起着重要的信息桥梁交互的作用,其所释放的信息浓度与蚂蚁走过的路径长短有关;当蚂蚁碰到一个还没有其它蚂蚁走过的路径时,就随机地挑选一条路径前行,同时释放出与所走路径长度相关的信息素,蚂蚁走过的路径长度越短时,则在路径上释放的信息素越多,浓度也就越高,反之则越小。当后来的蚂蚁再次走到这个路径的时候,它能够感知到环境中这种信息素的存在及强度,则它选择信息素浓度较高的路径的概率相对较大,便会朝着信息素浓度高的方向移动,即选择信息浓度高的路径的概率会相对较大。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由大量蚂蚁完成的高度自组织行为便形成一个信息正反馈机制:某一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越多,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越大,则后来者选择该路径的概率越大;反之则为负反馈机制:蚂蚁少的路径上信息素浓度会越低,选择概率就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挥发直至消失,这样的路径最后会被淘汰;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蚁群会找到一条最优路径。

三、蚁群的方向感知

(一)方向夹角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5

哥哥以前给了我一个放大镜,从此我就对昆虫产生了兴趣,每次周末我都会去一个很多昆虫的的地方去观察,一次我看见了左边来了一大群黑蚂蚁,右边跑来了一大群黄蚂蚁,中间有只蟑螂和一只大黄蜂,原来他们要争食物才打开了一场大战争,黄蚂蚁总是从背后突击,但胜利者还是黑蚂蚁大军。

黑蚂蚁们有的在把食物拖回家,有的在背着受伤的蚂蚁回家。

一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突然我看见一大群蚂蚁正在咬着蟑螂,想把它一块块地咬回家给大家吃,我又看见一些蚂蚁一起帮忙咬,蚂蚁家族镇团结,我想做个实验,我就把一个活的蟑螂放在远处,忽然看见从远处走来一些蚂蚁,为什么它们能知道远处有食物呢?

我仔细观察,原来蚂蚁有个触角,那个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长久以来,我知道了一些有趣的事,比如有些动物是复眼的,比如蜻蜓、苍蝇……这多亏了放大镜的功劳。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6

设计意图: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活动目标: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2、记录纸、笔活动过程: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幼儿观察与记录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三、交流观察的心得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7

我首先做了调查,现在市场上的人工蚁巢主要有3种:凝胶做的蚂蚁工坊、石膏蚁巢及沙巢。为了我的宝贝蚂蚁有个舒适的家,我需要比较这3种蚁巢哪个更好。于是,这3种人工蚁巢我分别购买一个,每种蚁巢都自带一窝蚂蚁。我按照各种蚁巢的使用要求来进行喂养,通过观察和比较每种蚁巢中蚂蚁的生存状况,我发现这3种蚁巢的优劣性能差别很大。

一、3种人工蚁巢的简介

凝胶蚂蚁工坊:它是用凝胶代替土壤、供人们观察蚂蚁挖洞的玩具,外观漂亮,方便观察和喂养。放入蚂蚁后几乎不用管理,甚至无需喂食,只要清理出死蚂蚁和被污染的凝胶即可,缺点是无法发展蚁群。

石膏蚁巢:石膏一体成型,立体感强,模拟蚂蚁原始巢穴形态。蚂蚁入巢后适应期短,发展快,可壮大为蚁群。但生活在里面的蚂蚁需要频繁照顾,每隔几天就要喂食、喂水,保持温度、湿度,清理垃圾等,这要求饲养者具备一定的蚂蚁喂养知识。

沙巢:外观漂亮,蚂蚁入巢快,方便观察打洞过程,需要饲养者自己注入专用蚁沙,而且蚁洞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蚁沙经过杀菌消毒,不易爆发螨虫,蚂蚁可长期生存,壮大为蚁群。

显然,对于真正喜爱蚂蚁的人而言,绝不会选择凝胶蚂蚁工坊,因为这简直就是蚂蚁的坟墓。可为什么网上销量很高的蚂蚁工坊养不好蚂蚁呢?为了找到原因,我开始进一步研究影响蚂蚁生存的条件。

二、实验部分

根据蚂蚁的特点,我选择从湿度、营养和通风3方面展开实验研究。

1.湿度实验

蚂蚁对湿度变化最为敏感,凝胶蚂蚁工坊的说明书上写着:“凝胶含水量达到80%以上,可以满足蚂蚁的水分需求,且水分不会大量析出。”但我认为,蚂蚁最适合养在空气湿度为70%左右、蚁巢介质含水量不超过15%的环境中,因为蚂蚁是靠体壁气孔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表明,湿度太大时,蚁巢会凝结水滴,蚂蚁就会慌乱,容易被水堵住呼吸孔,窒息死亡。湿度太低也不行,蚂蚁不吃不喝几个星期都没问题,可一旦湿度不够,就会在一两天内迅速脱水而死。年老的蚂蚁死了,蚁后新生的小蚂蚁又会怎么样呢?我发现,蚁卵在搬动过程中很怕水,尤其是茧。因为茧是丝织的,吸水力很强,一旦被打湿就无法透气,里面的蛹只能被憋死,蚁后产再多卵也是孵不出来的。

此外,季节不同,空气湿度不同。凝胶蚂蚁工坊有没有调节能力保持一定的湿度呢?我切下部分凝胶,微波炉加热后发现,凝胶冷却后,并没有凝固恢复原状,纸面上有大量水分析出,证明其保水性很差。也就是说,在高温季节,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凝胶蚂蚁工坊只能析出大量水分却无法吸收水分,更不会调节蚁巢湿度,这将导致蚂蚁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湿度不可控是凝胶蚂蚁工坊的致命缺陷。当外界气温发生变化时,凝胶蚂蚁工坊的湿度却不能跟着调节,甚至雪上加霜,这就是为什么小蚂蚁通常在换季时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而沙巢既可以把水直接滴到沙子里,也可以用试管储存水分,通过海绵缓慢挥发调节蚁巢湿度,平均一个月加一次水就可以了。石膏蚁巢则是用滴管滴水,靠石膏巢体吸收后缓慢挥发来保持蚁巢湿度,这些湿度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2.营养实验

我们都知道,动物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蛋白质,就连身体的新陈代谢也离不开蛋白质。那么,蚂蚁工坊的凝胶到底含有多少蛋白质呢?

首先,我用蛋白质试纸测试了蛋清(左侧为试纸原样),可以明显看到试纸为深绿色,显示蛋清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我又用蛋白质试纸测试了融化的凝胶,试纸为淡黄色。显然,凝胶的蛋白质含量极低,甚至完全不含蛋白质。

石膏蚁巢和沙巢是靠人工喂养,缺什么喂什么。比如,日本弓背蚁喜欢的面包虫就含有大量的高蛋白,是促使蚁后产卵的必备食品。当然,凝胶蚂蚁工坊也有喂食区,既然凝胶不含蛋白质,那能不能通过喂食补充营养呢?说明书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凝胶会被污染发霉,破坏工坊。

3.通风实验

蚂蚁是靠通风程度和干燥程度来分辨地下与地上的,它们会把垃圾堆放到整个蚁巢最干燥的地方,防止其发霉变质,污染巢穴。而凝胶蚂蚁工坊活动区仅有一个孔,既不能通风,也不能排湿,这会使蚂蚁判断失误。石膏蚁巢既有滤网又有大量透气孔;沙巢除了有大量透气孔,它本身就是沙子堆成的,到处都是小缝隙,透气性自然好。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8

一、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关爱动物及周围事物,关心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蚂蚁及几种常见动物的的习性特征。

3.在情境体验中调动幼儿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发展观察、表达等多种技能。

二、活动准备:

1.制作大书(选取绘本前4幅+最后1幅,首页覆盖透明胶片纸,制成抽取式活动书,布置草丛,创设情境)

2.小蚂蚁、太阳、月亮图片

3.蚂蚁胸饰

4.爆米花一盘,爆米花音效

重点:了解蚂蚁及几种常见动物的习性特征。

难点:运用aBB类型的形容词大胆表述。

三、活动过程

1.观察蚂蚁,了解主要习性和特征

t:(出示蚂蚁1)小蚂蚁长什么样?触角有什么作用?(交流、觅食、寻路)

t:替蚂蚁1取名字,说说理由。

S:月亮蚂蚁,头弯弯的像月亮。(将蚂蚁1贴在透明胶片纸上)

t:(出示蚂蚁2、3)这两只小蚂蚁长的什么样?为它们取名字。

S:小鱼蚂蚁、刺猬蚂蚁。(同上粘贴)

t:(出示蚂蚁4)这只蚂蚁哪里不一样?

S:长得大大的,头上有皇冠。介绍蚁后。(同上粘贴)

t:你们见过蚂蚁吗?在什么地方?蚂蚁们在干什么?蚂蚁喜欢吃什么?

总结:蚂蚁喜欢吃很多食物,是杂食性动物,最喜欢香香的、甜甜的东西。

2.观看大书,感受不同动物的食性

t:有一群小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去找食物了,会遇见谁呢?会找到食物吗?让我们一起跟着小蚂蚁去看一看吧。

t:(封面)一天早晨(贴上太阳),天气真好,小蚂蚁起床了,来到门口,咦,一股好香的味道:“好香,好香,真香啊,什么东西这么香。”蚂蚁蚂蚁出洞口,追着香味排排走。

t: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大家排排走;走走走走走,一起找食物。

t:遇见了谁?在干什么?蜜蜂喜欢吃什么?

S:蜜蜂,在采蜜。蜜蜂喜欢吃蜂蜜。

t:你吃过蜂蜜吗?蜂蜜是什么味道的?

S:蜂蜜甜甜的,香香的,很好吃。

t:小蚂蚁对小蜜蜂说:“香甜甜的蜂蜜!看起来很好吃!小蜜蜂,能给我吃点吗?”“不不不,不可以!我的蜂蜜不给你!”嗡嗡嗡,嗡嗡嗡,快乐的蜜蜂采蜜忙。

t:唱(同上)

t:遇见了谁?在干什么?草莓什么样?

S:田鼠,在搬草莓。草莓红红的。

t:小蚂蚁想吃吗?他会对田鼠说什么呢?(请孩子们说说)

S:“红彤彤的草莓,看起来很好吃!小田鼠,你能给我吃点吗?”“不不不,不可以!我的早餐不给你!”嘿咻咻,嘿咻咻,神奇的田鼠运着草莓走了。

t:唱(同上)

t:遇见了谁?他们在干什么?玉米粒什么样的?

t:小蚂蚁会怎么说呢?鸡妈妈会怎么回答?(请幼儿说一说)

S:“黄亮亮的玉米粒,看起来很好吃!鸡妈妈,你能给我吃点吗?”“不不不,不可以!宝宝的零食不给你!”

t:唱(同上)

t:遇见了谁?苍蝇在干什么?(围着粑粑飞)

t:小蚂蚁喜欢吗?什么动物喜欢臭烘烘的大粑粑?(苍蝇、臭虫等)

3.情境表演:小蚂蚁找食物

t:小蚂蚁找到食物了吗?我们来一起帮助它们吧。

(老师做蚁后,宝宝们做小蚂蚁,引导孩子独立贴胸饰)

学小蚂蚁排队找食物,唱(同上)

总结:小蚂蚁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找到了香甜甜的蜂蜜,红彤彤的草莓,黄亮亮的玉米粒,臭烘烘的大粑粑,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还找到了香甜甜的小鱼,香喷喷的骨头,黄亮亮的香蕉,尽管这些都是别的小动物的食物,但是小蚂蚁们没有放弃,齐心协力,坚持到底,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食物。

(贴月亮+最后一幅图)天黑了,小蚂蚁们带着香喷喷的爆米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t:喜欢这个故事吗?(出示完整的绘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蚂蚁蚂蚁排排走》。

4.幼儿操作:帮助小动物找食物

t:还有些小动物没找到食物,你们愿意来帮助它们吗?

操作要求:每人一份食物图片包(竹笋、胡萝卜等),把它放到相应的动物的盘子里。(熊猫、兔子等)

t:集体评价,教师总结。

四、延伸活动:

活动1:蚂蚁搬家

请小朋友两两合作,沿直线搬运羊角球,学习小蚂蚁团结合作、永不放弃的精神。

活动2:小小蚂蚁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9

小小蚂蚁,虽然其貌不扬,但科学家发现,它身上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异功能”。

气味语言:独特的交流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尔逊博士观察发现,蚂蚁之间用一种特殊的“气味语言”来交换信息。当一只蚂蚁在远离巢穴的地方发现食物时,它就会回巢求助。

回巢途中,蚂蚁将尾部的针状物伸出,分泌出一种带气味的液状化学物质滴在路上。液滴间隔2~3毫米,气味有效范围约2.4厘米,持续时间达2分钟。其他蚂蚁会沿此“路标”抵达目的地,并同心协力地搬运食物回巢。

此时,蚂蚁的触须便起着“鼻子”的作用。倘若在途中遭遇危险,蚂蚁会从颌下分泌出一种强力的信息气味,30秒内就会扩散并产生一个直径约12厘米的怪味圈,附近的蚂蚁闻味后就会赶来相救。

现已探明,蚂蚁分泌出的带气味的化学物质叫做外激素,又称“信息素”。这些信息素就是无声的语言,蚂蚁借此传递信息、识别同伴。蚂蚁识别能力很强,即使向窝里喷洒其他类蚂蚁的外激素,也不会干扰它们识别同伴发出的外激素。

科学家已查明的蚂蚁外激素有7种,如路外激素、报警外激素和蚁尸外激素等。

埋葬同类:生物界的筑墓者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拉尼乌斯在《博物志》中写道:“除了人类之外,在生物界中,蚂蚁是唯一埋葬同伴尸体的生物。”

那么,蚂蚁为什么能这样做呢?这是蚂蚁行将死亡时散发出的“蚁尸外激素”所致。如果在活蚂蚁身上涂抹“蚁尸外激素”,它也同样会被蚁群丢到墓地去,即使它返回巢穴,仍会被再次扔到墓地,直到“蚁尸外激素”完全消失为止。

森严社会:各司其职的等级分工

为什么蚂蚁能在地球上不断繁衍5亿年而不衰亡?这是由于蚂蚁王国是一个以蚁后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它们能准确把握环境变化,自由地控制巢穴的发展状态,从而摆脱饥饿的威胁。

在蚂蚁王国,蚁后、雄蚁、工蚁以及由工蚁变型的兵蚁各司其职,构成了金字塔形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蚂蚁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有二个世代重叠,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具体而言,蚁后只管产卵,雄蚁只管,兵蚁只管保卫蚁群和蚁穴的安全,工蚁是蚂蚁王国的主要“劳力”,负责觅食运粮、管理蚁穴、哺育幼蚁、清扫蚁道、扩建蚁室等。在工蚁中工作也有分工,有的专司“家务”,有的专跑“外勤”。

强悍蚁后:一次,产卵15年

蚂蚁的另一有趣现象是蚁后独特的产子方式。

蚁后寿命长达20年,它一生只与雄蚁一次,然后把储存在体内的贮精囊中。此后,它可持续产卵15年,而雄蚁在与蚁后后便会死去。

蚁后可自由地开闭贮精囊,并根据蚁巢状态分别生产雄蚁和雌蚁――它的受精卵孵出的是雌蚁,少数未受精的卵则变成雄蚁。

雌蚁中只有一只能成为蚁后,其他雌蚁的生殖器完全萎缩,不能产卵,变成兵蚁或工蚁。工蚁的独身生活是悲惨的,不能有丝毫显示雌性的举止。从诞生到死亡,在短则几星期,长则3~10年的生命中,工蚁只能像机器一样地工作,搜集食物,清扫蚁巢、抚养后代……

雌蚁为什么会失去生殖能力?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蚁后能分泌一种奶油似的糊状外激素,雌蚁闻到这种激素的气味就非吃不可,随后生殖器开始萎缩,成为兵蚁或工蚁。

慷慨分食:“白吃白喝”不是梦

在干旱季节,整个蚁穴中的蚂蚁都面临的危险。于是,工蚁们马不停蹄地往返于蚁穴和水源之间。它们把水带回来后,有的分给其他蚂蚁喝,有的直接将水“泼”在育婴室的地上,使之保持湿润,以保护幼蚁。正因为蚂蚁有这种紧密合作的社会行为,即使在最干旱的季节,它们也可以安然无恙地生长。

工蚁不仅会把水带回蚁穴,还会把花蜜和其他食物带回来与同伴分享。同伴通常会以触须和脚轻轻触敲带回水或食物的工蚁的头部,有些种类的蚂蚁则是用触须和前脚轻碰对方的下唇,工蚁得到这个信号后,便自动分一点水或食物给对方。

一些寄生在蚂蚁穴中的甲虫,也会尽量模仿蚂蚁的这种求食动作,照样也可以“白吃白喝”。研究人员用纤毛触碰蚂蚁,也都得到了工蚁们的慷慨“分食”。尤其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一只工蚁带回来的食物,居然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传遍整个蚁穴内的所有工蚁。

蚂蚁这种精密复杂的分食行为,对整个蚁穴内每只蚂蚁的向心力与有条不紊的分工合作十分重要。但科学家们经多年研究,却始终没在蚂蚁的脑中找到一个发号施令的中心。

每只工蚁的脑中约有100万个神经细胞。体重是蚂蚁1000万倍的人类,脑中则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因此,从体质上来看,蚂蚁远不如人聪明,但它们不论轩轾的分食行为,却能维持整个蚁群繁衍生息。也许当人类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后,蚂蚁仍会继续活下去。

能工巧匠:沙土绿叶可筑巢

蚂蚁也是动物世界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它们利用颚部在地面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蚁穴。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

蚁穴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其中蚁后的分室最大。在沙漠中有一种蚂蚁,建的蚁穴远看就如一座城堡,有4~5米之高。蚁穴牢固、安全、舒服,道路四通八达,里面通风、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

蚂蚁研究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观察后发现,最靠近地表的区域蚁室最多,深度越深,蚁室越少,面积也越小。他说:“为了做到这一点,蚂蚁必须了解它们相对于地面的深度。”但它们如何“施工”仍旧是一个谜。据奇尔盖尔推测,蚂蚁可能通过感知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测量深度。

非洲有种缝纫蚁,这种聪明的蚂蚁常把树叶“缝”成精巧的蚁窝。做窝时,两只蚂蚁挑选一张完整的叶片,先用颚在两边咬出整齐的小孔,再把叶片弯折过来,一只蚂蚁留在叶内,另一只在叶外,然后它们捕来一只会放丝的小虫,用虫吐出的丝做线,把小虫当作引线针,叶外的蚂蚁把小虫塞进叶片小孔,而后又让它从另一个叶孔中钻出,在叶内的蚂蚁负责把丝拉紧。这样,反复“穿针引线”,最后把叶片缝成只供蚁类进出的蚁巢。

勤劳善作:自己“种粮”来糊口

美洲有一种种菌蚁,它们能自己“种粮”。这类蚁群中,有各种身材的工蚁,除了个儿最小的负责后勤工作的工蚁以及担任保卫职责的兵蚁外,其余工蚁平时都倾巢而出。当它们找到适当的灌木丛或其他适合的树木时,就用颚把树叶割成碎片,衔着叶片,高举过顶,成群结队地回巢。

此时,留在蚁巢里负责后勤的小工蚁,就担当起叶片的加工任务――将其咀嚼成屑,作为伞菌(一类真菌)的培养基,然后在这种叶屑上接上菌种,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出累累菌实来。这种菌实,就是这个蚁类家族的“粮食”。

还有一类收获蚁,会在其蚁穴内贮藏着大量可供食用的植物种子。翌年春天,种子萌动抽芽时,它们又会及时把种子搬到穴外,将其种在蚁穴周围的土地上,待结实后进行收获。

蔗园卫士:步步紧逼捉害虫

甘蔗螟虫是严重危害蔗园的害虫之一,每年甘蔗苗刚栽下,甘蔗螟虫就偷偷摸摸地把卵产在蔗苗的叶鞘间。随着蔗苗的长大,蔗螟幼虫利用一对锋利的大颚,在蔗节处咬出一个缺口,钻入蔗茎。被蔗螟啃食的蔗杆,有的枯心,有的腐烂,最终致使甘蔗减产。

然而,有一种红褐蚁,能把蔗螟幼虫从蔗茎里拖出来吃掉。红褐蚁通常会出其不意地一口咬住比它身体大10倍的蔗螟幼虫,然后将其拖回蚁窝。若遇到个头过大的蔗螟,红褐蚁就会立刻回去“报告”,然后,众蚁奋勇围攻、合力擒拿。

蔗螟会随着甘蔗的生长逐节转移。冬天又会从蔗梢转入地下的蔗茎过冬。聪明的红褐蚁会步步进逼,跟踪追击。蔗螟转移到哪里,它们就追捕到哪里。

据观察,利用红褐蚁来防治蔗螟,能使甘蔗的受害率从20%降低到1%。放养红褐蚁3年后的宿根性蔗园,蔗螟基本上绝迹。因此,有人把红褐蚁称为“蔗园卫士”,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常用一种红蚁来防治松夜蛾,利用红蚁的一个亚种来防治松叶蜂。在印度,有人用蚁类来消灭棉铃象鼻虫。在夏威夷,有些蚁类是地中海果蝇的重要天敌。

健康功臣:对抗疾病有奇效

蚂蚁的生物知识篇10

即便如此,被圈内公认为“戏剧守望者”的陈明昊却也在戏中“玩”得淋漓尽致,他不顾另外两只“蚂蚁”的争辩,一厢情愿地围着舞台连续狂奔十几圈;拖着硕大的身体,独自登上通往二楼的单薄梯子;更是在这个倒春寒的舞台上,也被水龙头喷得晕头转向……这就是陈明昊说的,“所有道具和一切花样同演员的表演比起来,都显得容易舍弃,只有演员的表演才是戏剧的血液。”

很多看了《蚂蚁没问题》的观众往往比陈明昊本想要表达的观点更多,也更具深度,在陈明昊看来,“这样挺好,哪怕你看不懂,哈哈一笑也挺好。”显然这并不是编剧杭程的初衷,“能让观众看得懂,才是戏剧的出发点。”即便在《蚂蚁没问题》的呈现中,编剧杭程和导演陈明昊都有着各自的立场和想象,但是他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默契与共识,《蚂蚁没问题》只提出问题,不明确答案。

从武昌起义到问题蚂蚁

陈明昊热爱一切动物,除此以外,他也热爱张楚。

“蝗虫的大腿,蜻蜓的眼睛,蝴蝶的翅膀,蚂蚁没问题……”这首张楚的《蚂蚁》一直催促着陈明昊做一出他从小热爱的,有关“蚂蚁”的戏。

去年,陈明昊找到了正在研读辛亥革命的编剧杭程,告诉他自己想要做一部有关蚂蚁的戏。在研究了几本关于蚂蚁生活习性的书之后,杭程发现,“用蚂蚁来把自己正在读的辛亥革命那点事儿写出来,再合适不过。”

如今很少能够有人把《蚂蚁没问题》和武昌起义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陈明昊二度创作之后与杭程原著最大的不同。“有几个文学社的士兵,因为一次偶然的巡查,把巡查的小头目打死了,这就是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这个偶然的因素引发的辛亥革命。”杭程说。即使这个场景在舞台上依然被呈现,却很少有人觉得这就是武昌起义,为此,杭程几乎强迫陈明昊把自己的剧本印出来,随票附赠给每一个进场的观众。

相比于辛亥革命,陈明昊更想表达杭程剧本中蚂蚁的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状态。”他反而更关注“个体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我,剧中的‘爱情蚁’从无意识到了有意识,最终收获了爱情,完成使命,其他两只“技术蚁”和“诗歌蚁”虽依然没有找到自我,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并最终得以实现。问题在于,即使有了自我意识,实现了愿望和理想,生活变了,但他们本质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样子。”这种貌似有改变,本质没有改变的生活状态,也是杭程想要提出的问题。

取舍之间

杭程的剧本写得极其顺手,前后只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在杭程看来,这种顺利的事态,得益于关于一只“耳机”的灵感迸发。

杭程觉得,写作一定有一个点位是难点,这个“难点”是被杭程无意间写出来的一只耳机打破的。“我一想到耳机这个事就马上写通顺了,之前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起笔就写了,写着写着就写出一只耳机,这只耳机是人类的耳机,能发出声音,掉到蚂蚁洞里面。然后就不断地发出声音。这个戏应该不断有一个声音存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刺激。”

在杭程看来,这只耳机就是一个不断激化矛盾的导火索,“蚂蚁的‘觉悟’应该有外部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如果说内部原因,比如他自身劳累、受压迫、受迫害被殴打,是起不到关键性作用的,必须有一个外部的东西不断刺激它,这个外部原因,耳机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这个不断引起蚂蚁“幻听”的外部刺激,在杭程看来,实际上是象征着孙中山,“一个人在不停地鼓噪你去改变的声音,之后就在你身体里发生关键性的变化了。”

在《蚂蚁没问题》最终的呈现中,这只耳机被一个大喇叭代替。陈明昊在一个月的排演中,不断磨合与剧情的关系。在把二十吨土搬到剧场的时候,陈明昊发现,一些跟这些土气质不相符的东西,都需要被淘汰,同时也需要生长出一些东西,但这些都必须在蚂蚁本身有的质感之间。为此,他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演员,“很多东西也都是他们发挥出来的,但是也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再次删减或者增加,慢慢越来越符合蚂蚁本身的质感。”

蚂蚁真的没问题?

“天之下不多不少两亩三分地,冬天播种夏天还不长东西,我没有彩虹也没有牛和犁,只有一把斧头攒在我手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明昊只是喜欢听张楚的这首歌,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歌词中的蚂蚁。

这几年,陈明昊一直在想歌词中“蚂蚁没问题”这几个字究竟代表着什么,“蚂蚁也不会说话,几千万年他的生命系统一直就是这样,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老是这样,分工特别明确,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它这个物种就一直在,就觉得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真的是没问题吗?”

于是,他把三只自认为没有问题的蚂蚁摆在舞台上,他们循规蹈矩,不违使命地辛勤挖洞,他们也一直在唠叨着“蚂蚁没问题”。“虽然蚂蚁们自己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得出,他们都有问题。反而如果一只蚂蚁有问题,才是正常的,没有问题的。”陈明昊发现,在通往答案和最终解释的路上,“有很多弯弯绕绕的东西。”

这让陈明昊有了另外一种质疑,“什么事情你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事实上真的是没问题吗?”这成了陈明昊最想发出的提问,对于他和杭程来说,“提出问题就已经足够了。”

三方说剧

“这个剧演到现在,出的很多枝杈,很多是一些讲不出道理的东西。这种感觉有点像,当你对一件事情特别专注的时候,突然间走了一个神,是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走的神,所以我就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当然,确实是有好的东西,一板一眼的,就好像做了一个模子,其实你看到这个模子,铸出来你基本就知道什么样,这有的时候可能你一刀没刻好,刻了一个口子,没准这个模子铸出来的东西就挺舒服,很出彩,当然这个东西是一定要在整个的质感里的,这就是我想保留下来的。”

――导演陈明昊

“三只蚂蚁的生活状态,其实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在革命,但是革命之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说革命之后,他们的工作条件好了,吃的好一点,但是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永远存在,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有反对者,不公平、不自由,我就要去改变,我对此是保持质疑的,你想改变,你怎么改变,你改成什么样?我是在问这个,但是我不会给答案。”

――编剧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