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十篇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十篇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25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1

【关键词】评价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促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体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任务。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改革。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以便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向和监督功能,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一、落实教育性原则,把握育人方向

教学的教育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德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将其中规定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评价中,要着重考察教师是否把规定的德育内容与体育本学科的学科特征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偶发事件,将偶发事件变成教育的契机;是否在技能技巧的提高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养成教育等等。从而促进教育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把握住育人方向。

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评价内容

将学校体育“三大任务”中的“增强体质”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去考虑学科教学的特征,这是造成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表现为,将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表现与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表现混为一谈,以脉搏测试和密度分析作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那一张张脉搏曲线图、密度分析统计图就成了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对体育课心理气氛,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却缺乏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改善这一情况,就必须在教学评价中,正确划定课堂教学目标,突破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局限,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一特征,注重评价教与学方法是否有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是否落实,全面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否得以贯彻。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沿用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听课后评课者各自谈印象,最后由主持人或权威人士综合,作出结论性评语。这一传统评价方法,由于受评价者的本身的素质、感情和观察方法以及对教材的理解等因素的不同的影响,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意见难以综合,即使有主持人或权威人士一锤定音,也难免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定量方法引入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之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已逐渐成为评价原则,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三是不同场合或不同课型执行统一的定性定量要求。这三种情况,都有碍体育教学评价的完善,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都不令人满意。由此可见,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过程与结果结合,确保评价方式的完善

重结果轻过程是应试教育对教学的评价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表现为:只看教学结果,而不看教师的教学准备及施教中创造教学价值的过程;只重视学生运动生理指标、运动密度的变化,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对改革实验课的评价,乱下结论,不管有没有科学性、价值性,不考察教者的改革精神和实验过程,不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能不能准确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就必须改变那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正确的导向,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五、从实际出发,确保导向的可行性

当前,忽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评价和可行性考察的现象也较普遍。特别是有些检查组和优质课的评价者们,不考察课堂教学时间的投入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效率关系,也不考虑教学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有没有可行性,不去考察教者怎样精讲巧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把运用大批体育器材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拼命增加练习密度,将体育教学变成了体育训练,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战斗状态等情况,视为能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给予较高的评价,并且还要推而广之等等。这岂不是误导?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充分考虑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加重对教师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条件的评价;加重对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指标、班级人数等情况而合理有效地搭配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的评价。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性,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2

一、激发学习动机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该环节教师通过谈话、设问、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简单的实验,讲述生动有趣的物理史实,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构建一个让学生充满好奇和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上新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多查些与课程相关的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事例,再根据这些事例提出导入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越具体,越靠近教材,学生就越容易产生想法,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自学的自觉性也就越高。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探索问题的需要时,再让他们阅读教材,依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个人自学时,他们才能专心致志地研读,才能使他们获得好的效果。

例如,在上力的分解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新课:让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同学进行拔河比赛,同学们可以观察到赢的一方要费很大的力气,那现在请一个力气比较小的女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可以发现下力气比较小的女同学很轻松的把这两个大力士都拉动。这样使同学们都充满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总结,可以这样引入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个人自学――培养学生的自控意识

教师用投影给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必须提供相关的易读、明了,起到指导自学的提纲,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学生要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独立地阅读教材进行实验,细地观察实验现象,立地思考,紧张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控意识,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以及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为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做准备。比如“自由落体”的教学,学提纲可设计为:(1)学生做纸片和硬币同时下落的实验;纸片为纸团再与硬币同时自由下落,到的结论是什么?(2)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其条件是什么?(3)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什么?与学过的什么运动可以类比?(4)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怎么求?

这个环节主要是构建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动脑动手,利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在大脑中形成自己元认知,再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知道纸片和硬币在不同情况下落的不同结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小组讨论――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小组讨论是自主学习模式中的重要一环节,教师在学生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开始时可让学生自愿组合,教师则应充分注意小组讨论的开展情况,必要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最好做到每个小组都有积极讨论的学生和组织者,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不擅长发言的学生发言。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比较相似,在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压力很小,因而敢于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持有异议者也会及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物理概念、规律就会越辩越明,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

四、应用提高

这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结构中重要一个环节,也是知识巩固运用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有度的练习,检查教学效果,深化学生学到的知识。选题要“小”、“精”、“活”,形式要多样化,练习的方式要做到学生独立练习和学生板演相结合。要求学生自行发现、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做到解题步骤和解题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评价练习,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教师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者对学习作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调控学习行为,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想办法做到每节课都给学生提供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兼顾学生的情感因素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3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

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4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评价现状对策

高校体育课程考试的科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航标,是高校体育教师行为的指挥棒,与高校学生体育意识、习惯、行为、能力的强弱效度相关,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很有必要根据高校体育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用发展的眼光、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考试进行较为客观、可靠地评价,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994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1995年,召开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07年团中央、教育部等中央五部委发起的“阳光体育运动”等政策性指导文件,都为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增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推进,应该归功于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为郑州华信学院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的现状;调查对象为郑州华信学院2009级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利用各种学术期刊,体育报刊以及教育、体育专著,广泛查阅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体育课程、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过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学校体育文化等文献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2.2.1问卷的设计

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查阅大量的文献,在征求专家意见后,最终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以封闭式为主,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的现状进行调查。

2.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的现状》共向郑州华信学院8个系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82份,有效问卷765份,有效回收率位95.63%(见表1)。

2.2.3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请高校研究学校体育学方向的专家、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评价,见表2。

专家组成: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

由表2可以看出,专家的对问卷效度的评价结果为“较高”,认为该问卷内容的设计基本达到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要求,问卷的内容能够反应问卷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效度。

2.2.4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了了解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运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在医学系和管理系进行第一次调查后,间隔15天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两次调查的相关系数为0.88,证明问卷有较高信度,问卷的结果能如实地反应被调查者的情况,符合要求。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2003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理论观点。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1.1体育运动参与者的性别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排序是:跑(散)步、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武术、足球、排球、健美操、网球。可见,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体育器材简单、经济投入较少的项目运动参与者较多,如跑步、篮球、乒乓球;技术掌握难度较大、重复性循环性较强、经济投入较多的项目运动参与者相对较少,如网球和健美操。

3.1.3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影响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没有场地、没有人指导的因素占到41.55%和38.03%,其次是没有时间、场地太远的因素占到32.04%和30.63%,可见,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是影响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瓶颈。

3.1.4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体育锻炼的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活动并导致体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内部趋向和动力。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大体上可分为7大类(见表4)热爱体育(兴趣)、健身锻炼、缓解压力、促进交往、从众心理、学校安排和体育明星效应。根据表4所示体育运动动机主要是健身锻炼和热爱体育运动(百分比分别为86.27%和67.61%);次之,是从众心理和学校安排,最后几位依次是促进交往、缓解压力、体育明星效应。

3.2大学生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分析

体育场地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加强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法》对我国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规划具有明确的规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因此,体育场地的质量和数量是制约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3.2.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场所的分析

体育活动场所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体育场地,那么体育运动也就无从谈起。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目前,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按百分比大小依次为:学校田径场、学校篮球场、社区体育中心、街头或室内公共体育场和体育馆。

3.2.2大学生体育锻炼场地质量的分析

从调查统计分析来看(见表6),75%的大学生在水泥体育场上进行体育锻炼,还有14.79%大学生在泥土体育场上进行锻炼,大学生在塑胶场地和木质地板场地上进行锻炼的仅占到8.1%和2.11%。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相对较差,况且还有14.79%的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场地没有硬化,因此,须大力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3.2.3大学生体育锻炼可选择场地数量的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7),郑州华信学院大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的话,62.3%的只有1个体育场地可供选择,21.8%的有2个体育场地可以选择,有10.9%的有3个体育场地可以选择,4.9%的有4个及以上的场地可以选择,可见,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场地较少,如果在节假日或者每天的体育运动高峰期(下午14~18时),情况可想而知。

3.3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分析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用。针对当前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内外大学体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郑州华信学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形式是怎样的呢?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体育学习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观点,实际上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单一的评价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有着亲身的体验,学生学习时的心理感受如何,学生在群体中的表现等方面教师不一定完全理解和觉察,所以会导致评价失去真实性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3.1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及评价方法的分析

郑州华信学院学生的学习只进行教师评价的有358人,占46.79%。有208人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占总人数的27.18%,只有136人(占总人数的17.7%)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之中。而将这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仅占到8.24%(见表8),这与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相悖。

在考核方法的调查中(见表9)“注重学习过程,淡化考试结果”仅占到25.09%,而“只进行学期的终结性考核,平时成绩只作为参考”却占到了44.09%。表明郑州华信学院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和有待于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树立大胆的改革勇气破旧成新,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3.3.2大学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内容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0),郑州华信学院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成绩考核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专项理论、身体素质等四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体育水平。在体育课评价中注重课堂内容内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在身体素质或专项技术的考核中,同一考核内容设置若干不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激励,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与选择空间,同时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更好地体现考核的公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课的理论考试采用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所教的课程的理解,对专项理论考试进行设计,从过去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参与者转变。

3.3.3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的分析

通过对郑州华信学院2009级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学生对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师满意度、教学内容满意度、体育课程考核制度满意度、网上选课制度满意度、体育课成绩满意度和所学体育项目满意度情况调查(见表11),能基本反映出我院现行课程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郑州华信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体育界所追捧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项目、体育教师和上课时间),从表11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为94.87%,对所学内容的满意度为71.64%,对体育课成绩的满意度为93.26%。可见,“三自主”模式能满足绝大部分同学的需求。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再结合郑州华信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上选课制度的满意度是91.58%,而对所学体育项目的满意度为75.91%,也就是说网上选课没能真正实现“三自主”教学,其中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开设的班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体育课上课时间受到限制,与其他专业课程有冲突,三是学生在选课前对任课教师的了解渠道还是太少。因此,学校有必要在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给予更大的空间,学生的喜爱的项目在安排上要给予适当的倾斜,教师和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更合理的组合,努力增加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使开放、自主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落实。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者以男性为主,占参与总人数的74.52%。高校主要参与的运动项目为跑步(58.24%)、乒乓球(35%)、篮球(32.2%)和羽毛球(25.05%)。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场地(38.03%)、没人指导(41.55%)和没有时间(32.04%)。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健身锻炼(86.27%)、热爱体育(67.61%)和从众心理(51.06%)。

4.1.2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学校田径场(40.2%)、学校篮球场(33.2%);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类型主要是水泥场地(75%);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择场地的数量为1个(62.3%)。

4.1.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主体相对单一,只进行教师评价排在第一位,占46.79%,与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相悖;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方法中“注重学习过程,淡化考试结果”仅占到25.09%,而“只进行学期的终结性考核,平时成绩只作为参考”占到了44.09%,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内容比例分配较为合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专项理论、身体素质等四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体育水平;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为94.87%,对所学内容的满意度为71.64%,对体育课成绩的满意度为93.26%。“三自主”模式能满足绝大部分同学的需求;大学生对网上选课制度的满意度是91.58%,对所学体育项目的满意度为75.91%,网上选课没能真正实现“三自主”教学。

4.2建议

4.2.1学校主管部应加强体育宣传、引导,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强化体育认知能力,端正体育参与动机,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

4.2.2在进行高校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合理规划体育场地的布局,全方位、多角度地筹措资金,努力增加体育场地的数量,改善体育场地的质量,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提供方便。

4.2.3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应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朝着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方法中应“注重学习过程,弱化考试结果”,学校有必要在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给予更大的空间,学生喜爱的项目在安排上要给予适当的倾斜,教师和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更合理地组合,努力增加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使开放、自主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得到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等篙.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吴鼎福,诸蔚文.教育生态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沈蕙帼.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8]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上)[J].中国学校体育,1998.

[9]赵立.关于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断想[J].体育教学,2004,(5).

[10]刘亚云.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J].体育学刊,2007.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5

关键词:初中科学;缓拍式;教学评价;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将促进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有效地改进教学,以保障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许多主客观原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仍然只注重结果,常显急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回顾自己这些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以及其他教师课堂教学见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急于对学生做出评价存在着以下缺陷:

1.忽视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很多教师不管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标准只有答案正确与否,直接就用“对”或“错”将学生进行了归类,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也只重结论,不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难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忽视评价结果的价值功能

过早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随着评价的结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关心的只是对与错,只是一个分数,或是一个简单的等级。优秀的学生对这样的评价结果已经缺乏期待和激情,相对薄弱的学生对这样的评价结果逐渐从恐惧走向麻木。因此这样的评价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活动的信息得不到相应的反馈,弱化了评价的价值功能。

3.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急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形式,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对那些学习上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在完成相同的作业或者解决相同的问题时会比优秀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却得不到积极的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给他们的学习造成更大的阻力。

4.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急于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评价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评价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不能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是不能对其他同学的学习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评价判断。教学中,教师只有一个,而学生却有几十个,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判断只有一种,而把每个学生的想法加起来至少有十几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早地进行评价,就将学生的这十几种宝贵的想法全部扼杀了。

笔者基于对教学评价积极意义的思考和对教学中急于评价存在的缺陷分析,试图提出“缓拍式”评价的方式,使科学教学评价更为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结果的价值功能,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学习。本文旨在阐述“缓拍式”评价的内涵,指出其特征和实践原则,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缓拍式”评价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改进教师的科学教学。

二、“缓拍式”评价的内涵及其特征

1.“缓拍式”评价的内涵

“缓”即为延缓之意,“缓拍式”评价即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延缓评价的一种方式。具体而言本文所指的“缓拍式”评价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时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急于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反思,学生获得顿悟或提升后,教师再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缓拍式”评价留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获得更多创造性的见解。同时,“缓拍式”评价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让学生自由地思维,唤起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2.“缓拍式”评价的特征

“缓拍式”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根据对“缓拍式”评价内涵的界定,笔者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关注思维

学生思考解决科学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起着关键作用。“缓拍式”评价就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学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可以静下心来探究科学本质,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习潜能。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关注过程

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是一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教师以简单的“对”与“错”评价学生学习行为。这种评价方式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而“缓拍式”评价则充分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评价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取舍、修正、借鉴,评价不仅包含对学习成果的认可,更有对获取新知的过程给予动态的评价。

(3)关注差异

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评价所有学生这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式。教师只有了解差异,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才能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缓拍式”评价关注学生间的差异,特别是针对学困生,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允许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他们预定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

(4)关注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总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产生各种各样的预料或预想,期待自己的学习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积极的学习期待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而教师在评价中否定性的回答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期待心理。“缓拍式”评价中教师的等待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期待,这种等待即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充满希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期待,达成学习目标。

三、“缓拍式”评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科学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力,“缓拍式”评价的功效也必然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笔者结合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践与运用“缓拍式”评价做了有益的探索。

1.“缓拍式”评价的实践原则

“缓拍式”评价是众多教学评价中的一种,在实践中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其促进功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实践操作原则,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1)针对性原则

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只要运用恰当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意义,反之,如果运用的时机或情境不当也会对教学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缓拍式”评价在实践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即基于“缓”的需要,要适应一定的教学情境,一定的教学时机,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要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缓拍式”评价,做到缓而有“时”、缓而有“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情境中都选择“缓拍式”评价。

(2)内驱性原则

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在学习中心里感到欠缺而力求满足的一种东西,它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等因素。科学学习重视探究、重视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因此,在“缓拍式”评价实践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原则,真正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并在思考、探究中获得成就感,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认知的水平上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3)建构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评价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缓拍式”评价实践中教师就是要在“缓”的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减缓科学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同时通过交流与合作、对比与借鉴,优化学习思路。学生在“缓”中实现自己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一个渐次提高的过程,完成知识的逐步建构。

(4)共享性原则

共享能给学生带来有别于个体学习的不同感受,在交流与合作中能够取长补短,突破个体学习的狭隘性。课堂教学中,评价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教学中,当学生思维有亮色时,当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当学生探究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要“缓”下来,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发表见解,发表质疑,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分享自我学习的经验,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共担与成果共享”。

2.“缓拍式”评价的实践运用

基于“缓拍式”评价特征及其实践原则的思考,笔者就如何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缓拍式评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缓在思维偏差出现时

科学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而科学探究涉及逻辑推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强调思维过程的严密性。

但是由于学生对源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因素,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会产生思维偏差,提出一些错误的想法。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是课堂中极正常的现象,有时甚至是最有价值的课堂资源。但是许多时候教师往往急于否定,指责学生的观点毫无道理,思维方式不正确。此时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停止,学生也逐渐不会思考、不敢质疑,养成了被动接受教师结论的习惯。另一方面某一个学生出现偏差,或许是一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这样的思维偏差在课堂是极具价值的,教师急于否定,就忽略其存在的价值。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评价缓一缓,给学生留出反思的空间,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2)缓在见解不同争鸣时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不尽相同的情况,往往争论不休。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时教学的任务,加强了课堂教学调控,往往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立即作出是与非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于见解正确的学生固然是激励,然而对于其他学生会失去诠释观点的机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评价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此种教学情境下,运用“缓拍式”评价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即教师评价缓一拍,先为学生搭建观点对碰的平台,产生思维对碰的火花,让学生评价学生,相互否定、相互佐证,最终达成观点上的共识。

(3)缓在奇思异想绽放时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教学中,学生对科学问题、科学现象往往会产生独特的见解,甚至产生一些奇思异想,被教师称之为“怪论”。学生发表的奇思异想也常常被教师忽略,认为与教学无关,甚至影响教学,迫不及待给予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是一闪念的思维后产生的创造性的见解,看似“怪论”实有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往往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的急于否定扑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学失去一个有效的拓展机会。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采用“缓拍式”评价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奇思异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去探讨评价“奇思异想”的合理性,进行教学延伸。

(4)缓在实验预期未达时

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科学实验是达成这一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每年的中考都把学生的实验操作纳入考试范围,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因而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实验过程要求严谨周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实验操作时,往往由于实验习惯、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因素,导致无法达成实验的预期效果。此时,教师急于否定性的评价,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实验挫败感,丧失科学实验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当学生实验预期未达时,运用“缓拍式”评价,留给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失利的原因,给学生重新动手实验的机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5)缓在作业错点产生时

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既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方法,学生对教师作业评价的关注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度。教师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中往往是以简单的对错评价学生,整齐划一的尺度,不顾及学生的差异,对待学生的作业错点也基本是教师讲解分析,学生被动矫正,至于错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矫正教师无从检测。

当学生产生作业错点时采用“缓拍式”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方式。科学学科逻辑性强,学生作业产生错误很多时候是对科学概念理解不透,对复杂的数理逻辑关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不足造成的,对于学生作业中反映的此类问题学生没有反思与自省,而一味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无济于事的。此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业错点进行反思,在错题旁边写出错误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实现自我矫正,更进一步延伸到错题的收集、反思交流和解题规律的归纳,实现错题资源的开发。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情况、错点矫正情况以及错点资源的开况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缓在学习测评落后时

学习检测是教师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和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的缺陷,并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优补差。但是在学习测评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甄别,热衷于分数等级,而异化了诊断和促进功能。漂亮的分数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固然是一种鼓励,但是,对于落后的学生,会在这样的反复打击下失去学习的信心。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当学生学习测评落后时,教师评价缓一拍,就是给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这种机会落后生定会倍加珍惜。

笔者在上完初二年级上册《浮力》这章内容后,照例进行了一次学习检测。因为该章节内容中涉及有关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习测评成绩不够理想,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甚至原先科学成绩较好的一部分学生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科学学习信心受到打击。分析试卷时,学生没有劲头,这时笔者隐约听见有学生说:“真可惜!这道题如果再考我不会错了。”“再考?”笔者随即停止讲评,问学生:“假如本章内容再测评一次,以下一次测评来评价这个章节的学习,哪些同学愿意参加?”这时包括学困生在内的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示意,笔者当即表示这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周后重新测评一次。在随后的试卷评析中学生听得格外认真,在课余时间许多学生捧起科学书,做起科学题,还主动向老师请教。一周后的再次测评中大部分学生都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

学生的心理能力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对学习成功的期待却是共同的。学困生、落后生同样期待学习的进步和成功,测评落后时“缓拍式”评价就是满足他们的期待,让他们有时间自我调节,给他们以足够的动力,通过再次的弥补和努力争取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缓”的过程让他们相信:只要我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1.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1.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6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希望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绿色GDp”时代。

新指挥棒:由单一评价变综合评价,改分数独大为全面发展

为了高分,中国学生不仅学习压力沉重,更是付出了高分低能、体质下滑、缺乏创新精神等惨重代价。什么是“绿色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引入了“效益”的概念:“学习不能不计成本”。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郑富芝说。

如今,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是以高考为龙头,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在升学率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现在,我们要打造以学生发展为龙头的教育体系。”郑富芝说,“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翻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可以看到,珍爱生命、自尊自信、爱国情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师生关系、睡眠时间、学习状态……都纳入其中。即使是“学业发展水平”一项,也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关注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新型“指挥棒”,把“分数独大”的龙头,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评价”的变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改变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现状;二是注重考查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不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三是注重促进学校质量内控机制,不再过于依赖外部评价。

如今,在试行“绿色评价”的上海,成果正在凸显。据介绍,一些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质量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而一些热门学校则被发现潜在不足,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等,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绿色指标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的主观评价标准,又帮助每一所学校寻找持续发展的方向,从而不断推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

如何落实:运用现代评价方法,细化标准,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评价重点的转移、评价内容的丰富,对《意见》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要求。“要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本位’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综合的‘能力本位’的评价新理念。对于学生学业发展方面的评价,不仅要涉及所学科目的知识和内容,更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说。

“正确的评价可以变‘揭短’为‘扬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有尊严地成长。”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

专家认为,一是要强调现代评价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二是强调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避免统考、统测,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

《意见》初步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但还需按照中小学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研究细化。在评价标准中,有些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中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如体质健康、作业时间等,但有的只是原则性要求,还缺乏具体标准,如学生品德发展等。而对一些抽象指标,如理想信念、求知欲等,还需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有关高校已经做好准备,为《意见》的落实提供专业支持与技术指导。”辛涛表示,教育部下一步将建立评价资源平台,组织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操作指南,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促进评价资源共享。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7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今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与需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高中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我校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如三个行政教学班,分成四个教学班分别由四位教师同时在操场进行上课)、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男女分开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男女分班形成后的教学班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修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使现有的合理男女分组教学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简单易行等。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

合班男女分组模块教学第一学年度教学周计划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现有的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我校系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二节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三十四节课,一年为六十八节课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为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的课时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具体内容的搭配、选择及划分。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顺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计划设计(附表二)

合班男女分组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关于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开设好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来实施教学。

3.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必修和选修)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4.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和健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完成和实施。依据课程标准,保证必须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部实施,并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辨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8

一、明确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地位

经过十年的课改后,当我们回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这十年的课改实施进程时,会发现自己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技能教学也是如此,一度也产生了“极左”或“极右”的现象,使技能教学的地位产生了动摇。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是因为课标制定者的解读使一线体育教师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因为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并没有落实到位。当修订稿的课标产生后,在对于课标第二大块“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进行阐述时,由实验稿的“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到修订稿的“运动技能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运动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与价值。要坚持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使运动技能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切不可弱化技能教学。当然,我们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核心地位与价值同时,也需要防止一种错误倾向的产生,就是唯运动技能教学论,自始至终地把课堂教学变成纯粹的运动技能传授,忽视通过运动技能传授使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目标达成。因此,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地位后,我们需要认清运动技能教学的潜在功能,并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二、把握新课标中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

与实验稿相比,2011修订版的课标中,对于各种学习水平段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如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这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稿首次明确了“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修订稿依照总的运动技能目标对水平一(1-2年级)的技能教学进行了界定,也对此水平段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基本的活动能力要求与日常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为这个学习领域设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评价要点,包括相对应的评价方法的举例,以此来指导课程实施者依照标准实施教学。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时,体育教师一定要依照修订稿中的目标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贯彻执行,使“水平一”的学生技能水平能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2.修订稿中强调增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新课标重视在小学阶段与在初中阶段,有选择地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如在水平四的“运动技能”中明确指出,“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目的主要还是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使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需求。这使得一线体育教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使之为达成目标而服务。这也和修订稿中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中第四小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相对应。

3.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其他功能的呈现

实验稿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定位为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修订稿将运动技能定位为“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两者在表述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都重点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的其他功能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以技能学习为载体,注重学生在教学中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如修订稿要求在进行水平四“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的同时,通过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学会同伴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这也就是说,技能学习是主线,依托技能使其他目标得以实现。

4.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安全的进行活动”提升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新旧课标虽从文字表达上简单的将“安全的进行活动”变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其核心的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验稿中的“安全的进行活动”更大程度是从事体育相关的活动安全,其局限性一目了然。而修订稿的“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含义更为广泛:一是提高一切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使得学生掌握一定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的方法策略。另外,就是将体育活动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以人为本,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进一步延伸,开发其最大的功能。这其中包括常见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擦伤等)及轻微烫烧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还包括一些交通法规意识的养成,等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体育室内课进行传授。此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应对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自我救护能力,这些自我救护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日常体育技能学习获得。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技能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如进行障碍跑、变速跑、前滚翻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模拟如何逃避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教师可以单独设计体育单元与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三、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

在实施运动技能教学时,应以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为宗旨,并严格的执行下去,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对修订稿的研读,笔者认为新课标下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两条原则”与把握“两个规律”

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科学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并在一定的原则下实施的。即便这样,在课改进行的这十年中,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还是不能完全有效掌握,导致运动技能教学的低效与无效。

在新课标下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首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循“序”,其实就是顺乎学科教学规律,顺乎人的本性发展,就是遵循自求自得的求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行为。二是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得以形成动力定性,以此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的过程。

其次是把握两个规律:即注意的规律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无意注意有利于创设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和谐环境,合理恰当地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有意注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确立合理的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今天,在新课标确定技能教学核心地位的时期下,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者一定要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才能真正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教学实施在高效中进行。

2.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配套评价要点与标准

对于教学评价,修订稿较实验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稿对于每个水平段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都跟进例举了评价要点与评价方法,一线教师可根据举例拟定其技能教学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是反馈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更需要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依照标准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评价要点与标准,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

如在水平一的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中,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只是很简单的跳的动作,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动作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可设定一定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跳跃能力,并能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组合“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且进行分级评价,掌握合理的评价要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是新课标执行的主力军,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导者。落实是否到位与质量如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适应新课标,真正有效的落实新课标,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加自身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掌握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的运动技能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一直倡导“一专多能”的技能储备。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断充实在体育教学中,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与新型体育项目的加入。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定期的培训外,体育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储备这些运动技能与知识,以此来应对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如滚铁环、舞龙、地方武术、踩高跷、陀螺等,这些传统项目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

修订稿的目标三“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与防范要点,只要是存在安全风险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都应掌握其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要点与知识。对于防范意识的培养,如在前滚翻、各种障碍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如何防范地震、泥石流灾害的逃生,等等。对于安全防范能力与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教师首先要自己掌握了才能教授学生去掌握,否则一切均是空谈。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9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课堂评价要实现的,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作出正误判断,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幼儿学习的兴趣及潜力,不断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对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及时地、恰如其分地、自如地对幼儿进行有效评价,课堂评价出现单一性、盲目性、过度化等问题。例如,教师对不同孩子、不同回答都一律使用“你真棒”来作肯定评价,或教师偏爱某几个孩子或某项教学活动,作过度评价。再如,本来要让孩子们根据动物特性表演《颠倒歌》,出现男孩们兴奋得扑倒在一起的课堂意外时,教师竟评价说:“看,男孩子看到猫都冲上去了!”致使女孩们表演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混乱。如何避免这种现象,让集体教学活动评价变得灵活多样而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即时、多元、互动、导向性、个性化”的评价观念,针对不同目标、不同幼儿,采用肯定、追问、质疑等多种评价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针对不同目标灵活运用多种评价策略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忽视了目标,尤其是幼儿的回答或表现远离预设时,会被幼儿牵着走。目标的达成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围绕预设实现目标时,评价要找准评价点,使评价呈现递进性,找到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的支点。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要运用以随机调控生成点为主的评价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程序。在以培养幼儿能力、情感、态度为主要目标时,教师要适时运用夸大评价、迂回评价、导向评价等方法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在以培养幼儿创造性为主要目标时,教师要适时提供幼儿想象的线索和依据。

1.围绕预设实现教学目标

(1)找准评价点

这是指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引导幼儿围绕目标进行思考与表达。

案例:语言活动“彩色兔”

活动目标:喜欢丰富的色彩,感受色彩的美。大胆地猜想故事情节,并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提高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片段记录

提问:小兔们想让自己的衣服变得更漂亮,有什么办法?

调整前

幼:画上花纹。

师:嗯,这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肯定、拓展策略)

幼:涂上颜料。

师:真不错,就像我们画画一样。(肯定、提升策略)

调整后

幼:可以画上图案。

师:嗯!画些什么图案?是什么颜色的?(肯定、追问策略)

幼儿回答踊跃:画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

师:说得真完整!除了各种颜色的水果,还可以画什么?(肯定、拓展策略)

……

师:除了用油画棒画,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提炼、拓展策略)

针对幼儿类似的回答,尽管策略相似,但教师的评价点不同,幼儿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整前,教师把评价点落实在“方法的多样性”上,使幼儿的回答都简单地偏向到方法的寻求上,偏离了语言活动的目标。而调整后,教师的评价指向色彩运用的内容上,使幼儿的思考都指向事物的色彩,为语言活动句式的表达、色彩的感知与表达提供了中介。

(2)呈现评价的递进性

思维是层层递进的过程,评价目的就是在此过程中推动幼儿的思维进程,让幼儿的思维围绕目标一步步前进,同时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激励幼儿向更深一层探究。这样的评价才是有价值、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评价。

案例:故事教学“小老鼠和落叶”

目标之一:学习运用正确的动词讲述小老鼠是怎样清扫落叶的。

片段记录:在教师讲完小老鼠清扫落叶的情节后,有一个提问――小老鼠是怎样清扫落叶的呢?幼儿争先恐后地进行了回答。

幼:放在头顶上。

师:故事里用了一个好听的词,表示放在头顶上的动作,它是什么?(追问策略)

幼:是“顶”。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学一学“顶”的动作吗?(肯定、深化策略)

幼儿表演“顶”的动作,有个别幼儿没有用正确的动作表现。

师:你们什么时候也这样“顶”着运过东西?(拓展策略)

幼:顶沙包、顶报纸……

在学习了小老鼠运树叶的方法后,让幼儿创造性地想象其他运树叶的方法。

幼:把树叶装在自行车上。

师:装在车上怎么运呢?(追问策略)

幼1:用一根绳子拉。

幼2:还可以在车子后面推。

在活动中,教师较多地运用了追问、深化、拓展等评价策略,让幼儿逐步丰富了动词,并对动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找到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的支点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可见肯定性评价的激励作用之大。教师恰当的表扬,是激励幼儿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评价语言,把否定性评价转化为肯定性评价。

案例:语言活动“狐狸孵蛋”

环节小目标:引导幼儿猜测角色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

师:狐狸看到蛋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幼:会吃。

师:哦,狐狸很馋,可能会说:“我要吃了美味的蛋!”

在这一教学中,幼儿的回答显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并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先进行提炼,再通过引导性评价,修正幼儿的回答,用狐狸的话进行回应。这一方面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一个正面的范例,引导幼儿用角色语言进行回答。

2.出现教学意外,随机调控生成点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因此,总会有许多或显性或隐性的生成点出现,面对这些生成点,教师该如何评价呢?

(1)通过评价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当生成点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或出现的意外情况让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或调整某一环节的教学目标。

案例:探究活动“可爱的小螃蟹”

预设目标:观察螃蟹爬的方法,并探索如何让螃蟹爬得快。

调整目标:探索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小螃蟹,培养责任意识。

生成点描述:当幼儿观察螃蟹爬时,许多螃蟹被幼儿饲养多日后,变得不太灵活,不太愿意爬动。而另一些小螃蟹却因为场地中有许多缝隙或周围的网破损等原因,都逃走了,场面一度混乱。于是,教师马上调整教学目标,让幼儿讨论如何才能照管好自己的小螃蟹,并根据情况让幼儿找找哪些地方很危险等。幼儿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讨论很踊跃,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都体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及时地观察与捕捉了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肯定性评价,进一步激励了幼儿。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更大的空间,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让幼儿更自由、全面的发展。

(2)通过评价及时拓展教学内容

有时,生成点能帮助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让目标更细化、深入。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地拓展教学内容,更好地为目标服务。

案例:小班科学活动“叮叮当”

预设程序:教师预设了“发声”“辨声”“猜声”3个环节,在“辨声”环节中,教师事先在铁罐里放入了米、纸团、回形针3种差异较大的材料,摇动铁罐,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不同。接着将3种材料在幼儿的注视下一一放入铁罐摇动,了解3种材料发出了怎样不同的声音。再让幼儿说出第一次听的罐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转入“猜声”环节。

生成点描述:这时一个小朋友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把石头也放进去听听。”(前几天活动时大家收集了很多石头)。

调整策略:教师愣了一下后马上作出反应:“好,我们一起听听石头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3)通过评价引发幼儿商讨尝试

教学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与想法,而当这些见解可以促进其他幼儿的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对幼儿提出的异议不给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来尝试,以此辨别哪个是正确的答案。

案例:大班音乐“小小交通警”

片段记录

理解歌词后,教师问:对歌词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幼:为什么要用绿灯“亮”,不用绿灯“闪”呢?两个为什么不一样?(歌词的第一句是“红灯闪快停下,绿灯亮请出发”)

师:这两个字是同一个意思,都可以用。那我们试试,两个地方都用“闪”好听,还是一个用“闪”、另一个用“亮”好听呢?

3.以培养幼儿能力、情感、态度为主要目标时

针对幼儿的能力水平及情感态度,教师要正确地进行分析、归因,根据形成的原因进行正确的评价。

(1)夸大评价,增强自信心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己自信心不足。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强化正面的引导与评价,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必要时可以夸大评价。

案例:音乐活动“小蚂蚁”

片段描述:妍妍是班内比较内向、敏感的幼儿。音乐活动时,一直在听别人唱,自己却不唱。于是教师鼓励她:“妍妍唱歌最好听了,唱给大家听听,好吗?”听到教师的表扬,她虽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但还是能从她脸上看到她内心的喜悦。接下去的一遍,她的嘴巴在动了,但声音很轻,轻得几乎让人听不见。但唱完后,教师还是表扬了她:“我听到妍妍好听的歌声了,唱得真好,大家要向妍妍学习哦。”这次妍妍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在后面的演唱中,她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最后教师奖励了她一颗五角星,她神气地贴在评价墙的小皇冠上。

案例中,看似是对幼儿演唱要求的评价,但实际上通过不断的肯定性评价(语言、奖励制度、体态语等),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2)导向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幼儿具有畏难情绪,也会影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幼儿新本领、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美工活动“盒子小车”

片段描述:星星是个调皮的男孩子,做事没有耐心。当看见教师在示范制作盒子小车时,他很感兴趣,但操作时却只看别人,自己迟迟不动手。教师观察后引导:“星星,你刚才学得可认真啦,一定也想做一个吧?”“我不会”,他小声地说。“你没试怎么就知道不会呢?”“我做不好的。”“你很聪明的,只要动动脑筋一会儿就会做好的。”教师继续鼓励他:“来,我们一块儿做吧!”他跟着教师坐了下来。“你想做什么?”教师继续问。他想了想说:“做辆卡车吧!”“好,但用怎样的盒子呢?”“这个行吗?”“行!你真能干,你再想想卡车是怎样的,做好了帮我运东西,好吗?”“好的。”“要运东西得有什么呢?”“车斗”……在教师细致的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引导中,星星耐心地做了起来。

当幼儿具有畏难情绪时,教师要先以肯定评价为主,从表面上消除畏难情绪,再运用导向性的评价,让幼儿明确操作的方法与要求,从内心消除畏难情绪。

(3)迂回评价,体验成功

评价不是为了评定一个幼儿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幼儿在自己的基础上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多运用发展性评价,采用迂回策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针对能力发展慢的幼儿,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其体验更多的成功。

案例:美工活动“装饰信纸”

片段描述:豆豆平时的绘画能力较弱。装饰信封的活动中,连续几次都装饰得乱七八糟。教师观察后说:“你今天画得很认真!其实你很聪明,要是认真地听,一定能装饰得很漂亮的。”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几张装饰好的信封,并和她一起进行装饰。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而是从幼儿的态度进行评价,鼓励幼儿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教师协助、观察范画等方法,降低难度及评价的标准,让幼儿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4.以培养幼儿创造性为主要目标时

创新是民族之魂。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素养之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1)通过提炼、拓展评价,为想象提供线索

案例:语言活动“狐狸孵蛋”

师:狐狸会用什么方法孵蛋呢?

幼:请鸭子帮忙孵蛋。

师:请个会孵蛋的妈妈帮忙。(模糊策略。不清楚鸭会不会孵蛋,展开讨论又不适宜。于是运用这样的回应避开科学性方面的内容。)

幼:埋起来。

师:谁也这样孵蛋?(追问、拓展策略。唤起幼儿的相关知识经验。)

幼:放在太阳下晒晒。

师:孵蛋要有一定的温度。(提炼策略。明确孵蛋的条件,对幼儿的猜测有一定的方向性引导作用。)

(2)通过追问策略,明确想象的依据

案例:绘画活动“香香的南瓜”

片段描述与分析

幼:这个南瓜是长长的,圆圆的。

师:对,这个南瓜是椭圆形。像什么呢?(拓展策略。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进一步感知形状。)

幼:像个鸡腿。

师:为什么说像鸡腿呢?(追问策略。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幼:一头有点大大的,圆圆的,一头小小的。

师:嗯,你观察得真仔细!(肯定策略。同时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并鼓励想象。)还像什么?

这一追问与肯定策略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在后面观察瓜瓤时幼儿自发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说像蜘蛛网等。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

5.以培养良好常规为主的评价

课堂常规的好坏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幼儿的常规进行评价。但过度、不适宜的评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开展。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是把常规性评价自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1)展现评价语言的玄妙

案例:幼儿绘画姿势的培养

片段描述: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没有机械地、枯燥地说一些“画画时不要趴在桌上!”“挺起胸,坐端正!”而是轻轻地说:“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的画画姿势很美,他们画出来的画也一定很美。”当时只见许多幼儿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身子。就这样一句充满欣赏和爱意的语言,带给幼儿的激励作用却是巨大的。

(2)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语言是评价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许多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即时性的小奖品、一些体态语,给幼儿以肯定与引导,让幼儿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不对的。如,摸摸头,微笑着向幼儿点点头,向幼儿竖起大拇指,拥抱一下幼儿等。让常规评价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3)突显评价时机的自然

有时将常规评价与其他的评价相结合,能显得更加自然。如,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时,把常规的评价与方法的介绍结合在一起。或者在评价幼儿游戏获胜时,强调他们取胜的很大原因是因为队伍排整齐了等。

二、针对不同幼儿采用适宜的评价策略

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采用肯定、追问、质疑等评价策略,使每个幼儿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评价力求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行为能力。

1.针对缺乏自信心,思维有序性差的幼儿――强化肯定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这一类幼儿一般平时表现比较胆小,很少主动参与活动及回答问题。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首先要采用肯定的评价策略,肯定他们的努力,使他们建立自信心。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提升、提炼、告知、修正等策略引导幼儿逐步提高思维的有序性。

案例:教学活动“爆玉米花”

片段描述:教师引导幼儿交流了有关玉米的知识后,大家对“胡须”是什么,展开了讨论,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时平时上课不太专心,也不举手的恺恺居然举手了。教师马上对他的大胆表现进行了肯定:“恺恺动脑筋了,还能大胆地举手了,真好!”恺恺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地回答:“很多花是不一样的,玉米的花也是不一样的。”教师知道他懂得一些知识,但表达不清楚,于是用追问与修正的策略进行评价:“你觉得这是玉米的花,对吗?”他马上点头。教师又马上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嗯,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大胆地告诉大家!”听到教师的表扬,他开心地笑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进行了充分而具体的肯定性评价,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对自己的表现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针对幼儿表达不清,有些混乱的情况,通过评价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适当的修正,让幼儿感受如何让表达更清晰。

2.针对大胆并善于模仿的幼儿――运用追问评价策略,引导深入思考

这类幼儿善于观察,模仿能力较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往往认识只停留在表面。针对这样的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追问评价策略,引导幼儿进行“为什么”“还可以怎么样”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索做好准备。

案例:语言活动“风娃娃”

片段记录:观察图片,讲述小熊是怎么划船的。

幼1较为完整地讲述了一遍。

师:讲得很完整,能不能用进好听的词?

幼2讲述,在“小熊划不动”部分加进了一些渲染,用了好听的词,讲到了划不动的原因。

师:很不错,小熊在划船,没有波浪。把“小熊划不动船”的原因都说出来了。小熊划不动船时是怎样的心情?

幼3完整讲述,在“小熊划不动船”环节加进内心想法的渲染。

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把宽泛的问题细化,层层深入,让幼儿想得更细,同时引导幼儿扩散思维,想得更广。

3.针对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想象与概括力的幼儿――采用适宜的质疑策略,迫使其开展反思

班中总会有一些幼儿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又善于表达。在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幼儿总是较多地与教师发生互动,但这样的幼儿往往思维的深刻性较弱。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运用肯定策略,以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鼓励其创造性地发挥。同时对幼儿的思维提出质疑,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提高思维的深入性。

案例:语言活动“狐狸孵蛋”

片段记录

对故事有了完整的了解后,师问:现在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狐狸?

幼:又好又坏。

师:为什么?怎么会又好又坏呢?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实践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规模得到大幅度扩张,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目前高职学院一般形成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室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科,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职学院,按照评估的有关规定,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顶岗实习质量评价、考试考查质量评价、教材质量评价等周期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购买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加强各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控,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网络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初步建立。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国近1200多所高职院校,不论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还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或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本科压缩型,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或直接使用原有的中专、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职业技能培训,片面强调职业的技术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心研究,对什么是高职学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是高职学生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高职教育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研究不深,致使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生源整体质量低,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滞后,教学经费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管理手段陈旧,就业压力大等现状,湖南农业大学周长青教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陈绍敏副教授等国内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内、外质量监控不均衡,对教学监控与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和有效解决等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及管理,沿袭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2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没有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3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范围狭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它不仅限于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教学管理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培养办法。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4 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许多学校在作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或没有明确限期整改的方案、整改跟踪检查和意见反馈。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的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监督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观察、检查、考核、督促等;控制是根据组织管理决策的目标与计划对组织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包括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督导系统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应建立在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将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反馈信息,纠正目标偏离,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分为两个层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

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确定监控程序、办法、标准、对象,使各个环节之间、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3 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规章制度,确保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符合《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法规,同时通过规范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座谈会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4 可操作性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是实践性强的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以减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因不可操作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公平,影响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和被监控方的切身利益,由此挫伤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和被监控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5 反馈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不能仅仅满足给监控对象一个考核结果或评价结论。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特别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被监控对象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效果

1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组织领导系统一般由主管副院长、教务处长组成,组织领导体系需要正确的决策,明确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理念,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确定质量目标,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关系;总结学校各项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由分管教学的院长、专家型的学院教学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等为主体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使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我院明确了院长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院长任主任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学院的重大教学决策由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执行。学院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院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教学改革项目等工作,教学系部加强二级管理,成立了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质量检查小组,与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 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体系。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实习与实训的检查、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学校应组织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调查,并形成制度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学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加强了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的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岗位职责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规定》、《教学质量奖评定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检查的内容、标准、组织领导、检查的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的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每周教务处主持定期召开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处长、系部主任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通报一周教学情况,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周教学工作。

3 建立健全信息处理、分析和反馈系统。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及时对收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整个监控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信息处理和分析处理不好,可能问题会依旧存在。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要有足够长时间段的标本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分析后的反馈要有针对性。将结果反馈给被评者和相关管理者,要注意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信息的通畅。信息反馈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信息反馈系统要保障校内、校外两个系统。应有专人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的解决落实。

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前提,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分析、处理及反馈工作。学院教学督导室、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和教学系部教学质量检查组市各级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分析、处理和反馈的主要机构,通过以下方式来确保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反馈:

首先是完善了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制度。除了例行的日常教学检查外,各级领导、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检查组成员要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这三个时段,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教案,检查教学计划进程的执行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考试情况等,全面及时地了解学院的教学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立即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

其次完善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信息反馈制度。学院完善了《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建立了一支有责任、为人正直、品学双优、团队协作精神强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与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学院教学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作出及时处理;同时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每学期期末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测评意见(我院学生对教师的网上测评与能否查阅网上相关教学信息相关联,即不参加测评就不能享受相关权利),收集教师对授课学生班级学习效果、班风学风的测评意见,以及教师通过同行听课、评课活动等活动的评价意见,教务处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个人,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