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56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1

【关键词】急诊抢救;疾病谱;分析;护理

急诊工作具备随机性较强、病重较复杂、病情较危重以及可控性较小的特点,因此,急诊救治有效率并不理想,而且现今社会中,急诊抢救人数大幅度增加,提高急诊救治水平迫在眉睫[1]。本院为了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病历,对疾病谱构造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有效统计,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930例急诊抢救患者的救治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6930例急诊患者的救治资料,主要包括就诊时间、疾病构成、性别、年龄等,统计标准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如果患者自身所存在的疾病符合多种类别标准,则取第一诊断标准统计。

1.3抢救标准

①创伤较为严重;②存在循环衰竭、休克情况;③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情况;④存在肺梗死、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性肺挫伤情况;⑤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障碍情况;⑥存在严重性昏迷以及脑伤情况;⑦存在农药中毒,或是药物中毒情况;⑧存在抽搐以及窒息情况;⑨存在潜在性高风险,或是生命危机疾病。

2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6930例患者中,有2780例为女性患者,所占比为40.12%;有4150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为59.88%。患者年龄介于1d-87岁之间:有638;例80岁。6930例患者中,有2082例为神经系统疾病,1021例为创伤;1007例为循环系统疾病;876为消化系统疾病;852为呼吸系统疾病;641为急性中毒;451为其他疾病,具体构成比详见表1:

除此之外,观察统计结果可知,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人群年龄普遍在20岁以上;创伤、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而且神经系统疾病逐年呈现年轻化。

3讨论

本次统计表明,急诊救治患者多为男性,且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由此可见,急诊救治人员必须对中青年人群的常见病、高发病情、用药原则进行准确率了解,并结合该年龄段患者的生理特点,对其行以有效的抢救措施。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的疾病构成比可知,急诊救治患者多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由此可见,急诊患者多为内科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内科急诊重症护理知识,才能有效提高急诊有效率。

综上,急诊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急救意识: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反应性以及责任感,患者抵达后,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有序且有效的救治患者,这样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其次,强化专科疾病护理:①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员要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急救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休息,并对患者进行有效安抚,保证患者情绪平稳,对患者相关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明确相关药物的药性以及副作用[2]。②中毒:护理人员要准确且快速的通过患者中毒症状,掌握毒物的进入时间、进入剂量、名称以及种类;构建静脉通道,确保液体药物可以及时输送,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物,确保患者气道畅通;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行呼吸辅助措施;如果患者为口服中毒,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行以洗胃措施,直至洗出液无气味、澄清;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应用适宜药物对患者进行导泻、灌肠治疗[3]。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③消化系统疾病:叮嘱患者多休息,保证情绪平稳;保证患者饮食健康均衡;如果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构建双通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并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④儿科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确保患者的气道可以实现顺畅呼吸,对患者进行密切监视,避免其因惊厥出现舌咬伤、坠床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高热现象,对其进行药物、物理降温;对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惊厥时长、外界刺激反应、生命体征以及神志进行密切观察[4]。⑤外科系统疾病:要对患者伤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把握,给予患者适宜的伤面以及止血处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瞳孔、面色、呼吸、心率、血压以及神志变化情况,构建静脉通道,准备随时接受手术治疗。

结语:

综上可知,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脑血管知识,并且可以对急救器械做到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急诊要求,保证急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月强,金岚,刘俊等.4062例老年急诊患者疾病谱分析及护理启示[J].护理学报,2012,19(12):37-40.

[2]王宏秋,韩跃辉.7909例次急诊抢救室患者病谱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2):156-157.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2

【关键词】昏迷;急诊急救;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59―02

急诊昏迷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涉及心脑血管意外、内分泌障碍、外伤以及中毒等多个领域疾病,其死亡率高达20%左右,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急诊昏迷患者在病初往往无法给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相关临床资料,给急诊急救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急诊诊断和后期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2例急诊昏迷患者,所选病例无瘫痪样假性昏迷表现及精神疾病史。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在20岁到75岁之间,20-25岁患者6例,26-35岁患者10例,36-45岁患者28例,46-59岁患者21例,60-75岁患者17例;浅昏迷者20例,中度昏迷者62例。家属提供的资料显示:高血压病38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1例。发病到急救的时间在15分钟-1小时。

1.2治疗方法

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心电监护、血糖监测、尿量以及头颅Ct检查结果等相关情况。尽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循环功能;如果患者大脑出血,颅内高压表现明显者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头部置冰帽,加强对患者脑部的保护,血压高者滴注药物控制病情,血压控制到理想状态;中毒患者,要为其彻底洗胃、清除毒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昏迷原因给予不同的急诊处理方法,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行急诊Ct、床旁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待昏迷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专科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1]。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结果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中,心血管系统12例,占14.63%,脑血管系统34例,占41.46%,内分泌系统27例,占32.93%,中毒9例,占10.98%。详细情况如下图表1。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急诊效果中,昏迷患者心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10例,占83.33%,脑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8例,占82.35%,内分泌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7例,占100.00%,中毒急诊急救7例,占77.78%。详细记录看下表2。

3讨论

患者的昏迷状态是因意识和觉醒状态以及躯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对外在的声音、光线甚至疼痛刺激产生异常的反应,临床急诊诊断难度大,治疗比较棘手。因此,急诊医生必须加强对昏迷原因的分析能力培养,提高急诊急救处理能力,挽救昏迷患者的生命。

通过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昏迷患者通常由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病情不同,存在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表现[2]。因此,急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的同时,必须制定出有效的急救方案,做到“快速识别、有效处置、安全转运”。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压力增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因而疾病早期干预以及加强药物监管和合理使用十分重要。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能够明显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减轻人们生活工作的社会负担[3]。

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必须遵循“缩短无效救治时间,先抢救生命,后辨别病情”的急救原则,在急救早期要畅通患者呼吸道,维持循环功能,准确确定病因,再根据病因情况对症处理,做到体检与治疗同步进行[4]。

综上所述,详细查询昏迷患者相关病史、严格查体并借助辅检结果,能有效地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进而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提高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2]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2010,34(08):617-618.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3

飞利浦伟康公司首席医疗官、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临床教授Davidwhite博士指出,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发病不分性别与年龄。这是由于某些原因而致上呼吸道阻塞,睡眠时有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症状的一种较复杂的疾病。好发于肥胖、老年人。通常,罹患oSa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夜间睡眠时会发生停止呼吸的情况。

来自飞利浦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有大约3900万的人群遭受着oSa的困扰,其中仅有150万人尝试寻求治疗,其中被诊断确诊的人数仅有16万到26万,而大部分却选择“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接受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只有15000人左右。从3900万的患者人数到最后寻求治疗的人群,这中间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广大的公众(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对睡眠呼吸暂停认知度不够;其次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不够;再次是在中国市场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供应、销售和服务的体系。

梦中杀手

事实上,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十分严重和相当危险的疾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睡觉打鼾。在打鼾的病人中,差不多5个中就有1个出现睡眠中的呼吸暂停。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时候,间歇性供氧量下降和睡眠质量下降的并发会刺激应激激素的释放。应激激素转而又引发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增加了发生心脏病、中风、心律不齐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来自医生的建议是,如果不接受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能量代谢的转变,从而增加患上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

有睡眠呼吸暂停的病人,表面上是打鼾,实际上是全身性缺氧。它对人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有影响。所以说,虽然睡眠呼吸障碍是非常常见、容易诊断且可以很好治疗的疾病,但往往由于人们的不注意,不把它当作病,造成了对人体多脏器多器官的影响和破坏。“oSa非常普遍,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工作中观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病人。”Davidwhite说。

据其介绍,呼吸暂停的病人会产生胸腔负压增加,会有食道反流,而食道反流的比例在30%左右,主要表现为夜间反酸、打嗝和烧心。另外,呼吸暂停还会引发肾功能障碍、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很多心律失常和夜间心绞痛也与睡眠呼吸障碍有关。睡眠结构受到破坏之后,不但会造成头昏、头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使生活质量下降,工作能力下降,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在国外,有37%的交通事故是由于睡眠障碍造成的,83%的恶通事故是由睡眠呼吸暂停造成的。

呼吸暂停发生的原因是上呼吸道受阻,由于呼吸道塌陷而导致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多次停止呼吸。“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即呼吸机疗法(简称Cpap),对气道有一个支撑作用,这样呼吸道在睡眠过程中不会塌陷。”Davidwhite说,“飞利浦曾在1985年出品一款Cpap呼吸机,这个机器很大,但是非常可靠,功能齐全。现在机器规格变得越来越小,也更安静、舒适,更有效了,而且还有多种种类可供选择。大部分病人都用这个机器。有些医生也可能提供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减肥、口腔矫治器,还可以实施手术。手术和口腔矫治器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治疗效果也不是非常好。目前,Cpap呼吸机的治疗手段是最有效的,也是目前西方社会推崇的适用于家庭的治疗方式,花钱少又舒适。”

提高意识是关键

事实上,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在被oSa困扰。既然oSa是一个病,那么公众对它的认识程度如何?据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常务副主任肖毅教授介绍,中国的老百姓认为打鼾不是病,而是睡得香的表现。尽管发病率很高,2003年在上海做了针对打鼾的认知调查发现,36%的人认为打鼾不是病,即使认为打鼾是病却不需要治疗的有28%,认为打鼾是病且需要治疗的公众认识是34%,而在上海确实做过治疗的患者只有0.54%。可见,老百姓对这个病的认识度远远不够。

公众需要普及相关的疾病知识,也包括医生在内。例如,很多心内科医生要普及这样的知识,这样他们在碰到高血压、心率失常的病人时,首先要想到是不是由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对于oSa治疗所涉及的学科很多,所以需要很多科室合作治疗这种看似简单的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认为,要解决睡眠暂停的问题,需要做广泛的健康教育,让公众关注睡眠,只有患者知道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去寻找医生帮助。另外,也要普及给更多的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使他们能够在遇到肥胖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时候,意识到可能有潜在的睡眠呼吸的问题。

培育健康理念

毫无疑问,培育健康理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医疗保健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从预防到诊断治疗及后续康复家庭护理的完整的护理过程,只有重视院外的预防与康复,积极配合医院内的治疗,形成一个完整的“CareCycle”(全程关护),才是实现公民健康生活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飞利浦一直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关护”理念,不仅局限于医院这一个点,而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包括对疾病的前期预防、早期诊断、个人日常保健、家庭护理、康复管理等环节。只有当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各个环节都以患者为中心有效地运作起来,体现关护患者的精神,才能使人们少生病,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率,改善健康生活质量,并且使社会整体的医疗成本下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4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纤维支气管镜

近些年来小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在儿科患者中有将近75%为呼吸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1-2]。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15d~14岁,年龄分布情况:其中<20d10例,20d~1岁55例,1~3岁60例,3~7岁67例,>7岁45例,<3岁130例,占65%,平均年龄4.8岁。对治病因素进行列表,对纤维支气管镜所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

1.2 发病原因:主要的发病的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由于小儿的呼吸道黏膜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1.3 临床表现:一般患儿感冒伴有急性发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重症患儿出现嘶哑声音、破竹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啸鸣等。

1.4 诊断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术前对患儿在6h停止饮水和进食,手术前30min进行麻醉,肌肉注射阿托品0.02~0.04mg/kg,地西泮0.2~0.3mg/kg,使患儿保持镇静而且减少了黏液分泌。后应用利多卡因方2%的浓度对鼻腔道黏膜表面麻醉,收缩血管。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抑制咳嗽反射,仍需利用2%的利多卡因对行气管内黏膜的表面局部麻醉[3]。显微镜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到达气道,对整个气道进行细致观察,对胸部的X线以及Ct所指示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的观察[4]。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对患儿通入流量为1~4L/min的氧气,同时加强对心率、血压的监护,手术过程中发现异物尽量取出。

2结果

对肺不张及阻塞性肺气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情况:其中诱发原因为支气管异常20例,占32.3%;支气管炎性阻塞、狭窄、不张18例,占29.0%;支气管开口狭窄9例,占14.5%;肉芽肿10例,占16.1%;结核2例,占3.2%;气管软化2例,占3.2%;右叶综合征1例,占1.6%。

3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在对具有呼吸系统幼龄患者,诊断和治疗手段分落后。由于纤维支气管镜具有的安全性、快速性、准确性等优点,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对小儿的呼吸道疾病做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分析[5]。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既可以诊断疾病又可以进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配合生物检测、X线、Ct等可有效地确定病变部位,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本次研究表明,肺不张的病因比较复杂和多样,经多项检查仍不能确诊,本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占29%。儿童呼吸系统急症中气管异物为主要因素之一,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率占32.3%,本次研究确诊支气管开口狭窄、肉芽肿、结核、气管软化、右叶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占14.5%、16.1%、3.2%、3.2%、1.6%。说明呼吸道疾病中,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比较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镜体细小柔软,可行前后弯曲,在患儿气管及段、亚段支气管中均可插入,视野可在局部范围内扩大,具有较多适应证,检查的阳性率较高,可降低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起到了保障作用。

4参考文献

[1]刘咏梅,曹先斌,刘 琼.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8(8):38.

[2]谢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小儿呼吸道疾病[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2):71.

[3]钟礼立,李 云,张爱民,等.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4,4(4):395.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5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各大医院急诊室留院观察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现有的护理模式、服务意识、专科知识水平及护士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了解急诊留观患者的现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患者共971例,其中留观3d以上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50-94岁,平均(74.80±19.38)岁,其中50-60岁5例(9.26%),61-70岁10例(18.52%),71-80岁20例(37.04%),81岁以上19例(35.19%);留观时间3.04-19.08d,中位留观时间4.54d;疾病类型:呼吸系统17例(31.48%),心血管系统16例(29.63%),神经系统13例(24.07%),其他8例(14.81%);并发症:压疮2例(3.7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工作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力资源: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日均累计抢救观察危重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需要负责5.67例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

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如下:功能制护理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护士人力不足。

3讨论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急救护理服务需求在稳步上升。据资料统计显示,85岁以上的患者,每年要在急诊室就诊2次以上,老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北京宣武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1],近3年抢救室老年患者比例由59.51%逐渐增长至62.36%。本研究54例患者年龄最大94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4.80±19.38)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留观危重患者的90.74%。由于抢救室功能定位的改变,急救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直沿袭的抢救室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注重危重患者的抢救,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需求,不能满足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3.1.2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发生退化,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对疾病和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不同于青年患者;资料显示,急诊老年患者60-70岁的发病例数最多,首位高发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71-80岁的发病患者次之,首位高发疾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81-90岁的发病患者位居第3,首位高发疾病仍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见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十分突出[2]。在本研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3例,占24.07%,同时兼顾其他系统的疾病。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不典型,病史复杂,对急性病的反应也存在个体的差异[1],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很高,需要掌握各系统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专科抢救技能,且老年患者在急诊室的抢救监护时间长,病死率较高,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老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53.88%,这将大大增加老年护理和与老年有关的慢性疾病护理的需求[3]。因此,提高急诊室护士对老年患者疾病特点认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一直以来,由于抢救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重急救轻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以抢救为主。面对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护士的工作理念、工作意识仍处于固有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急诊抢救室工作模式中,对于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欠缺。而老年危重患者患病时间长,病种多,多为反复发作,抵抗力低下,营养差,反应能力低下等因素都对基础护理要求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不到位引发出的后续护理问题如压疮、继发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难度。许春燕的报道显示[4],老年患者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成正比,且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在本研究中,54例留观3d以上患者出现压疮2例(3.70%);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

3.1.4护士人力不足笔者经过对多家不同等级医院走访显示,各医院抢救室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齐抓共管”,即抢救室当班护士共同接诊新患者,共同护理留观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患者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状态,尤其是抢救室患者较多时,留观患者的基础护理问题难以顾及更加突出。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各医院抢救室每班次每名护士要负责5-1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观察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本院每班次每名急诊护士平均需要护理5.67例患者,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

3.2对策

3.2.1实施责任制护理的工作模式为了提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自2009年5月起本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方法运用于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危重患者施行无缝隙护理:按照病情的轻重、患者的数量分为4个区域,每名低年资护士负责1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每名高年资护士负责2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并负责所管辖区域内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指导与质控,尤其加强对脆弱人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落实。建立各岗位交班本,对有特殊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重点交接,以确保患者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经过近2年工作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可将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到人,对落实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起到明显作用。

3.2.2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老年患者反应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即使病情危重,临床表现也常常不典型,且老年患者病情发展快,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伦理道德建设的培养,掌握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特点[5]。急救护理在整体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老年患者的护理培训便于急诊护士在实践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在改善老年患者留院观察、治疗和出院方面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张俊梅、霍霞关于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调查显示[6],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所以,抢救室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特点相关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为此,在2009-2010年年度培训中,培训内容上我们安排了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急性疾病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抢救技能的培训;同时细化基础护理技能方面的内容,针对抢救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组织学习了轴线翻身,以避免因蛮力翻身而造成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动静脉穿刺后针眼出血时间较长,易引起皮下瘀血,因此要求护士拔针后按压5min以上,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按压时间。

3.2.3强化基础护理意识的提高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培训、强化,更需要落实,只有通过落实才能将意识变为行动,也才能使护士认识到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我们提倡主动服务,不要等到患者或家属提要求才去做,并发症的预防做在前,不要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弥补;提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1位从事护士工作的家属,你将如何护理自己的家人”;针对出现压疮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现身说法,使护士体会到基础护理工作欠缺引发后果的利害关系。经过近2年的实践证明,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认识的提高、意识的改变,可以明显提高护士基础护理的主动性。而且,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服务行动后所感受到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工作意识的强化,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由于抢救室患者多,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工作量大,而老年危重患者多已丧失自理能力,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主动提出护理要求,护士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在接诊时认真查看患者、仔细交接班,及时发现老年危重患者因反应迟缓而掩盖的症状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服务。

3.2.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急诊抢救室是一个抢救的场所,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急、危、重症患者或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7]。患者在这里经过紧急救治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就应转出治疗,实际上目前各大医院均没有办到,使急诊抢救室成为抢救病房或简易iCU[8]。抢救室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抢救功能拓展到危重症护理[9]。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新就诊患者的抢救工作,还要负责抢救室留观危重患者的观察护理工作。本次调查中,抢救室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抢救室日均接诊及留观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要负责5.67例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护士人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下,本院实施抢救室区域化的责任制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即每例患者有1名低年资护士负责其具体的治疗护理工作,又有1名高年资护士对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和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和检查,同时实行副护士长24h待班制,24h均有护士长在岗。既保证了对抢救室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指导,又加强了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此种方法还可减少因工作繁忙造成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疏漏。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6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

随着社会加速老龄化,老年病人日益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成年人,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1]。为了解急诊观察室留观的高龄老年人CopD疾病特点,掌握高龄CopD患者疾病发展规律,就我院急诊观察室半年内留观的148例老年患者患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高龄CopD患者的进一步防治和研究提供临床资料,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老年科住院的148例老年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4.03±6.67)岁;其中男性104例,女性44例。

1.2诊断标准

按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

2结果

我院急诊观察室148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合并疾病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见表1)。

合并疾病列于前5位的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多的为原发性高血压,60.8%的高龄CopD患者罹患该疾病。最多者同时合并这5种疾病。

3护理

老年患者具有多病性的特点,高龄患者尤其如此,这都加大了高龄CopD患者的护理难度。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以下护理体会。

3.1生活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18℃~20℃,相对湿度50%~70%为宜,心肺功能差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料理,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吸烟者劝戒烟。教会患者正确排痰方法,尽可能加深吸气,以增加或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吸气后要有短暂的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的分布,稍后关闭声门,可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而后增加胸内压即增高肺泡内压力,这是使呼气时产生高气流的重要措施。最后声门开放,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使分泌物从口中喷出。对于感染严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拍背,同时鼓励多饮水,使用祛痰剂或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使痰液易于咳出。合并老年痴呆者多长期卧床,要勤于翻身拍背。

3.2氧疗

入院后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浓度氧气吸入,一般应以低流量氧气吸入为宜。氧疗期间,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疗效。并做好鼻腔护理,每日更换鼻孔及氧气鼻塞,防止鼻腔粘膜损伤。病情较重者定期采血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以便及时准确调节氧流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浅度、节律,如果出现呼吸频率减慢(

3.3强调营养支持护理

要求饮食有利于保持二氧化碳产量尽可能达到最低值,因为产生二氧化碳增多,将增加呼吸系统的负担,已经证明消耗相同的脂肪和糖类,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脂肪仅为糖类的70%。因此,应提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尽量减少糖类而增加脂肪的摄入,尤其是不饱和型脂肪――植物油的摄入。蛋白质摄入过多,必然相应增加热量的消耗,否则不能很好的利用。如果患者未呈明显消瘦等蛋白质衰竭迹象,每日可摄入0.8~1.0g/kg,不宜过量。高龄CopD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应注意监测血糖。

3.4用药观察护理

急性发作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祛痰药等。高龄CopD患者肾功能不全者较多,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监测肾功能。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可以影响糖代谢,合并糖尿病者需要注意血糖,同时这些药物可能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高龄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相当普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水肿、气喘症状。总之,要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3.5康复锻炼

CopD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康复锻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住院进入临床平稳期后,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呼吸功能锻炼知识宣教,指导具体锻炼方法,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放松练习:根据病情可采取坐位或卧位调整呼吸,进行胸、腹式呼吸,缩唇呼气练习,每次10~15min,2次/d。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为主的有氧运动等方法,可增强患者的体力康复,改善心肺功能。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3]。

参考文献

[1]钱小顺、李天志、王俊锋.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7(6):485-488.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7

【关健词】观察病情;早期诊断治疗;危重患者;观察对象;临床经验;重要资料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74-01

1确定重点观察对象:

1.1病危患者:病情变化快,如观察不及时,就会错过抢救机会;

1.2疑难未确诊的患者:病情复杂,尚未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未作出正确的诊断前,应严密观察,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1.3新入院患者,通过观察,了解病情;

1.4手术前后患者:对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尽快作出手术方案,并为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术后患者的观察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可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5进行特殊治疗或体检的患者:重点观察治疗和检查观察效果及副作用;患者抗病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快,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2确定重点观察内容:

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病种及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重点观察内容,并把观察的结果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不论何种疾病,都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2.1一般情况的观察:包括患者的意识、表情、姿势、、饮食、睡眠等。精神意识的变化,往往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的结果,是病情严重的外在表现。因此应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烦躁、谵妄、嗜睡、昏迷等情况,表情是否痛苦,淡漠、恐惧、意识上有无定向障碍及手足震颤,是否自然、有无强迫、瘫痪或角弓反张等。在饮食上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情况,有无特殊嗜食等。

2.2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生命体征是身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可以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等机能活动,反映某种疾病的病情发展,提示疾病的归转。①t的观察:正常t36℃~37℃。t异常:往往是机体机能活动障碍的表现之一,检查体温要注意其变化规律,可以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如伤寒患者检查体温的表现为稽留热,而败血症、风湿热及重症肺结核患者表现为驰张热等。②脉搏的观察:正常80~100次min。脉搏直接反映心脏、大动脉和循环血量等情况,也间接反映其他器官的变化。脉搏的速率、节律及强弱的改变,可以提示某种病情变化,体温升高时,脉搏升高时,脉搏亦相应增快,如反而减慢应考虑是否有伤寒,出现奇脉时则应考虑是否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肌炎,白喉患儿脉搏变动速弱,不整时,应注意是否是并发心肌炎。③呼吸的改变:正常呼吸16~20次/min、节律规则,呼吸过快、过慢、过深或过浅,都可以提示病情变化,呼吸过快过慢常为早期呼吸衰竭象征,严重呼吸衰竭时常有点头呼吸、双吸气、施-陈氏呼吸、吸气性呼吸困难,并有三凹征,说明上呼吸道有阻塞、吸气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所以我们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应该注意每一个细微变化,才能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做出判断及处理,否则由于通气不畅或呼吸暂停超过一定时间,很难挽回。观察呼吸,还要注意观察气味,如肝昏迷有肝臭味;糖尿病昏迷有烂苹果味;尿毒症昏迷有氨味。④血压的观察:血压高低直接影响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测血压时,应注意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一般收缩压低于8kpa以下。说明有休克的可能,有时血压并无改变,但搏动声突然减弱也是病情变化的标志。

2.3瞳孔的观察:瞳孔改变有很多疾病,尤其是颅内压增高或中毒性疾病中变化的重要指征。对瞳孔观察包括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等。两侧瞳孔缩小,多见于冬眠药物和有机磷中毒等患者;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脑疝的出现;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多见于临终患者。

2.4皮肤粘膜的观察:某些病情变化,可以通过皮肤粘膜反映出来,一般观察皮肤的弹性、颜色、温度、湿度、有无皮疹、出血点及水肿等,如肝、胆疾病有皮肤、巩膜黄染;肝硬化患者有蜘蛛痣出现。皮肤粘膜情况还可提示微循环灌注量不足。流脑患者:出现皮肤粘膜发花及皮下出血点提示病情危重,口唇呈樱桃红色,是酸中毒的象征,口腔粘膜内有白色小点,可能是由于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引起酶菌感染,卧床过久患者,不能主动翻身,患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压疮。

2.5二便的观察:①大便的观察: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及排便习惯的改变,常常引起便秘,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特别注意患者排便情况防止便秘。注意大便的性质、量、次数、气味及有无寄生虫等,大量粘液便多贝于肠道炎症;兼有血液多见于痢疾、肠套叠;洗肉水样或红豆沙样大便,多见于坏死性肠炎;病灶在直肠下段时,常有鲜红色血便。②小便的观察:小便的情况反映肾功能情况;也可反映机体循环、内分泌系统。正常排尿无痛、无困难,每日尿在1000~2000ml左右,色淡黄、透明,新鲜尿无特殊气味,放置一段时间后有氨味。当泌尿系统或其他器官有疾病时,小便常会发生相应改变,排尿时尿频、尿急、尿痛排便困难,尿液质和量也发生改变,如多尿、尿、无尿、尿闭、血尿、蛋白尿、糖尿、乳糜尿等情况。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有甜味,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有蒜味等等。还有下腹部手术患者小便带血色,应注意有无误伤膀胱的情况,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及肾病综合症患者使用激素和利尿药物后,应注意排尿量是否增加,对药物疗效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6呕吐物的观察:对呕吐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如呕吐出大量鲜血,应鉴别是否来自消化道或呼吸道,如呕血前有恶心,首先考虑上消化道出血,而呕吐前无恶心咳嗽,则考虑是否为呼吸管咯血。呕吐、咯痰血都要注意观察量和性质,气味及呕吐物的情况等。如:低位肠梗阻时,呕吐物量多,有粪臭味;肺水肿是咯粉红色泡沫痰;颅内压增高时,呕吐物呈喷射状。

临床护理工作中观察的内容极为广泛,除以上各项内容外,对于各种引流量的观察,对患者自述的症状,如疼痛、腹胀、心慌、心悸、疲倦、无力等,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患者主诉疼痛时,应注意性质、部位、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痛、压痛及反跳疼等等。

3注意病人对治疗和处理的反应

首先护士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必须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中,把观察疾病作为每日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对急、难、重的病人,应时刻注意捕捉病情演变。这样才能急病人所急、疼病人所疼,认真对待病人每个细致变化,要明确护士的责任心,正确理解医护分工,主动为医生提供病情,时刻对病人进行细致观察。

对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如病人的诊断是否已经确定,初步诊断是什么,哪些是重点及病人现有的表现怎样等等。

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能把护士工作只看作是打针发药和执行医嘱,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新、更高,要求护士掌握的内容更广泛。作为一名护士,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能满足现状,要努力进取。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2.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8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试辅导经验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4-02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护理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考试。就全国而言,不同地区考生的考证通过率存在一定差异。就同一地区而言,不同学历的护生之间差别比较明显,学历层次越高,单科成绩和通过率就越高[1]。

为提高护士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调整实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便利;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做好心理疏通等[2]。另外,实践证明对考生进行考前统一的针对性辅导,对于提高考生成绩也大有帮助[3~4]。

为了提高我院护理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正常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生实习前最后一学期,专门组织对学生进行考试前辅导,使我院历届学生通过率走在全国的前列,基本都在90%以上。现将辅导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简单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1知识的纵向讲解,横向联系

辅导的第一阶段是串讲大纲上所有内容,在讲解过程中,重点强调知识点,并且讲解每个知识点可能的出题角度,把这一个知识点的前后内容横向联系起来。例如在内科各系统病人饮食、吸氧的护理讲解中,给予总结如下:

(1)饮食:①呼吸系统疾病基本是:“三高易消化”。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适应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肺炎、慢性呼衰等疾病。②心脑血管病饮食遵循的原则是:四低两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低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③慢性肾衰竭晚期,以低优质高效价的动物蛋白为主,此种蛋白含必需氨基酸。高蛋白饮食会加速肾小球的硬化。尿路感染病人应多饮水,勤排尿,冲洗尿路。④肝性脑病病人昏迷时禁食蛋白,当意识专清,从每天20g植物蛋白开始,最多至每天50g,以免产氨增多。急性胰腺炎病人从禁食逐渐过渡到低脂、低糖饮食。消化性溃疡病人饮食原则:规律进餐,有营养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⑤有些病人需特殊饮食,如支气管哮喘病人禁忌异性蛋白等引起过敏的食物;甲亢病人除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外,避免多食含碘丰富的食品,以免甲状腺素合成过多;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避免食用芹菜、香菜、无花果等含补骨脂素的食物,避免烟熏食物。通过前后联系,学生就不需要在每个疾病的饮食上下很多功夫记忆。

(2)吸氧:①低流量吸氧:小儿肺炎鼻导管给氧,0.5~1L/min;CopD,2型呼吸衰竭: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1~2L/min。②高流量:急性肺水肿给氧,6~8L/min;一氧化碳中毒、休克8~10L/min;有机磷农药中毒,4~5L/min;Ⅰ型呼衰,间歇高流量吸氧,4~6L/min。③其余疾病基本是中流量吸氧,2~4L/min。不需要让学生记忆每个疾病怎样吸氧。

2系统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记忆

护考辅导第二段,精讲知识,把知识给予系统归纳总结。

2.1一般护理知识总结

(1)不同浓度酒精的作用:①20%~30%乙醇,急性肺水肿时湿化给氧;②30%乙醇,湿润、松解头发缠结;③25%~35%乙醇,乙醇擦浴;④50%乙醇,皮肤按摩;⑤75%乙醇,皮内注射和新生儿头皮静脉、脐部消毒;⑥供皮区的消毒(70%);⑦95%乙醇,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湿敷等。

(2)病室的温度:一般病室的温度为18~22℃;中暑病人病室的温度为20~25℃;甲亢病人的温度20℃左右;甲减病人室温在22~23℃;足月儿病室的温度为22~24℃;早产儿病室的温度为24~26℃;新生儿沐浴时病室的温度为26~28℃。

(3)人一生的心率变化:新生儿时期: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成人60~100次/分;老年人50~60次/分。随着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

(4)内科系统女性发病率高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急性胰腺炎、泌尿系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所有的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2护理用药总结

(1)首选青霉素治疗的疾病:肺炎球菌感染、梅毒、猩红热、破伤风等。

(2)葡萄糖酸钙的应用:链霉素过敏,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溶液;输库存血;高血钾引起心肌抑制;甲状旁腺误切引起抽搐;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硫酸镁中毒。

(3)禁用吗啡的疾病: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胰腺炎及疼痛。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禁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禁用吗啡,以免掩盖病情。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胰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禁忌使用镇静、催眠,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4)首选激素的疾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阿托品的作用: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缓解内脏绞痛(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结石等引起的肾绞痛、胆绞痛)。

2.3关于护理诊断

给病人定护理诊断是学生在考试中出问题比较多的内容。学生不知怎样下护理诊断。在讲课中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护理诊断,护理诊断的准确组成。现在一般用peS描述法,多数教材改为pe描述,护照考纲上为护理问题,没有那么严格。p代表健康问题,e相关因素,S为诊断依据。必须让学生知道健康问题是从病人的症状或体征等得来的,但健康问题绝对不是症状或体征。现把常见内科病人的健康问题与相关的症状体征对照总结如下:咳嗽咳痰清理呼吸道无效;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或低效型呼吸型态;发热体温过高;水肿、腹水、胸腔积液体液过多;所有疼痛,都是疼痛:胸痛、腹痛、腰痛、头痛;瘫痪躯体移动障碍;失语语言沟通障碍;缺氧病人(呼衰、心衰、贫血)活动无耐力;咯血、呕血有窒息的危险;休克体液不足或有体液不足的危险;黄疸、出血、瘙痒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面貌丑陋,如甲亢、库欣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身体意象紊乱;意识障碍、便秘、腹泻,健康问题就是本身。

2.4针对考试题型,注重讲课重点

针对a1型考试题,本类题目是最容易的,直问,直答。这类题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记住每个疾病几个最,最常见的症状、体征、并发症;最重要或确诊的辅助检查;最重要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最重要的发病机制等。确诊疾病一定要找到病原微生物、查到细胞或组织结构的变化。a2~a4型题,让学生首先综合分析本病例是哪个疾病,然后才能准确答题。

3发挥学生记忆特长

我院护考学生基本都在18~20岁左右,这是人生黄金记忆期,只要有诀窍,记忆变得非常容易。

(1)利用口诀进行记忆:①系统性红斑狼疮口诀:系统狼疮较少见,蝶形红斑脸上现,肾脏损害最难办,特异抗体要化验。②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活动:一(24小时)动手,三(1~3天)动肘、功能锻炼朝上走,四天可以动动肩,直到举手高过头。③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车五三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舌在后面。

(2)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肾病综合征的三高一低,让学生知道最关键一高是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漏出,造成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当血浆蛋白降低,肝脏合成蛋白的同时合成了一种副产品胆固醇,造成血脂升高。低蛋白血症,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形成水肿。

4近年历届考试的重点

学生考完后,教师根据学生回忆考试的内容,各科总结一些高频考点。如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考点较多。急重症就是考点。如心力衰竭尤其是洋地黄用药护理、心室颤动、慢支、肺气肿、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肺结核、阿尔茨海默病、传染病的分类、艾滋病等。内科护理中,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重点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及护理;急性肺水肿、上消化道大出血、咯血、呕血窒息、脑疝等护理都是考试的重点。

5辅导体会

(1)突出以系统为单元的知识横向联系,淡化学科界限。

(2)以基础知识为主线,灵活处理各种考题。

(3)每个疾病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属于重点讲解的内容。

(4)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进行案例分析讲解。

(5)各种急重症的护理就是考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基础学科、重点疾病的讲解,多辅导案例分析,重在护理措施与健康教育的讲授。只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尤其是能够做到理解和融会贯通,熟悉灵活的考试形式,考试会变得非常容易,学生通过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芳,汪淼芹,王游岚,等.应届护理中专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0,27(9B):1361-1364.

[2]闫春生,郭晓娜.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和体会[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13-215.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9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沟通方法;诊断价值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功能性诊断方法,帮助了解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有关功能损害的存在以及对功能损害的性质与程度做出判断,加深对呼吸系统疾病过程的认识,并对其治疗,预防作用进行评估。肺功能检查已广泛应运于临床,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恰当的沟通方式,是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使患者配合检查,取得良好检查结果的基础,而沟通需要语言交流,语言是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交通工具。现将600例患者肺功能检查的沟通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5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肺功能检查者600例,年龄16~90岁,男性占65%,女性占35%。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00例,小学及初中186例,文盲14例。

2沟通方法

2.1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患者进入检查室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明亮的环境,操作人员要面带微笑,亲切和蔼,目光友善,语言恰当的接待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感。在指导患者时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明了的语言、适当的动作、语音提示)、足够的耐心、标准的示范能力、使患者感到亲切感,从而获得信任感。操作员不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足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沟通能力,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全面素质,为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态度要和蔼,耐心启发,细致讲解,认真训练,让其适应环境,告知患者肺功能检查无创伤,只要尽最大力吸气呼气,测定值与配合很关键及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可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劳动力鉴定及评估胸腹部大手术的耐受性等均有重要意义。使受检者意识到配合的重要性,消除顾虑,积极配合,从内心接纳认可。

2.3指导患者掌握检查方法指导受检者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前,首先询问有无禁忌证,如严重心肺疾病及咯血等。然后嘱受检者在坐位的情况下平静呼吸4~5次后深吸气至肺总量位,以爆发力,用最快速度呼出气至残气量位。检查前操作员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此检查的做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示范动作,要求患者努力配合。然后要患者练习其动作,领会其要领,达到满意的要求后再正式做检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2.4不同的交流方法

2.4.1语言交流方式做肺功能检查的人群由于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层次不同及理解能力不同、就需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使用得体的礼貌称呼,让受检者感到被尊重和关心,避免使用医学术语,采用通俗易懂,清晰、温和的语言,切忌大声呵斥及用生硬的语言伤害受检者的自尊。因这项检查要用力吸气和呼气,脸部会有涨红或憋紫现象,有些受检者会有羞涩感,检查者要用耐心宽慰的语言告知受检者,没有关系,对自己一点伤害都没有,并用鼓励的语言,温暖受检者的心,让受检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进行沟通,使检查顺利圆满完成。

2.4.2非语言交流方式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缓解紧张,生疏的第一要素。检查者自然真诚的微笑为受检者营造一个愉快、安全、可信赖的氛围。检查者仪表整洁,举止端庄,既是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对受检者的尊重及被受检者信任。有些老年人听力,反应能力差一些,要贴着患者耳朵大声说话,同时用手势,告知患者操作员手势抬上就吸气,抬下就吹气,这样患者就明白了。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听不懂普通话的患者,先教会家属动作要领,然后要家属用方言指导患者,同时操作员打手势,一起协同患者完成检查。聋哑人先在纸上写好检查方法给他们看,然后示范吸气呼气、手势;在检查时作操员要同时和患者一起做吸气呼气,并打手势。在指导患者时操作员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解,千万不要指责,更不能说鄙视的话打击患者,特别是反应能力迟钝、聋哑的患者,以免伤他们的自尊,同时要不断地激励、赞扬。

3结果

600例受检者在我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时,给予患者心理指导,积极交流,通过语言、非语言等沟以及与患者家属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所有受检者都能够较好地和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来进行良好的配合,达到了预期的理想状态,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监测数值的准确性,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

4讨论

认识肺功能检查的意义,是与患者良好沟通的前提。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内容。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是通过专门的医疗设备来检测人体呼吸时呼吸道产生的气流速度和气流量,来对呼吸功能是否正常有所了解的检查技术。对于早期肺、气道病变,检测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和对疾病的病情严重度及其预期后果进行评估,肺功能的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肺功能的检测方法对身体无任何损伤,并且没有痛苦和其他不适症状,而且具有高敏感度、重复监测方便和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与Ct等检查相比,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肺功能检查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胸腹部外科、儿科、妇产科、环境医学检测、高原医学、职业病评定等各个领域[2],具有简单、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等优点。可以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气道阻塞部位,评估外科手术的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对健康体检,劳动强度和耐受力的评估及危重患者的检测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肺功能检查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在卫生保健等领域亦起到重要作用[3]。检查过程中需要受检者的全力配合,才能检测出满意的诊断效果。而要受检者努力合作,与受检者合适的沟通密不可分,良好的沟通方法又是取得满意的沟通效果最重要的,笔者总结的沟通方法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宝芹.刍议护理语言的应用及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4):565~567.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篇10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

急诊科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等多种特点,在救治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多方面的治疗,因此常需实施院内转运。院内转运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症状,增加死亡率,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和治疗后均选择进行院内转运。将6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80岁,平均(41.70±4.80)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意外伤害11例,其它2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42.11±5.13)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意外伤害12例,其它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3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实施传统的平车护送,加强输液处理,对呼吸困难者进行相应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组32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参照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对其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估,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或生命体征不允许等,均需暂缓转运[1]。经专科医生讨论,确定可以进行转运的患者,必须于转运前实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若为呼吸困难者,则必须加强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2]。转运前,必须加强相关设备的检查,确保各个设备能够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时必须提前联系好转运目的科室,让其做好接收的准备,以便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3]。

1.2.2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及时掌握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转运途中可取头高位,要尽可能避免震荡,同时必须确保中途的顺畅,以备突发状况出现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5]。若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呼吸障碍,则需于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1.2.3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在将危重患者顺利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必须及时安置好患者,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进行引流或吸氧处理,则必须于第一时间装置引流,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检查未存在异常现象后,可进行签字确认,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工作完毕。

1.3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2结果

2.1院内转运用时情况研究组转运时间30min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家属满意度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率研究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6.4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2,p

3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严重,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在救治过程中,院内转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可为院内转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是危重患者安全、顺利转运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的状态中,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另对32例患者给予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见图1),其中后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前者,其转运时间

图1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图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推行安全护理干预,将"安全转运流程"贯穿于院内转运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邰金萍.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89-2690.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82+84.

[3]潘玲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