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38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对大中小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搜素,探索学校体育科研的发展方向,科研层次,科研深度。尽量准确把握目前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动向,从而采取行动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及学校体育科研方向,为学校体育科研改进和发展做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科研现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知识在不断积累增加,但其老化周期也越来越短。据有关部门的调查,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5年后知识老化可达45%,10年后就达75%。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在进行某一个课题的研究时,必然要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新信息,新理论、新知识。显然,体育教师的科研过程,也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才能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从而适应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科研是与学校体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校体育科研能学校体育实践上升为体育理论。反过来,体育理论又进一步指导体育实践。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作为从事体育科研主力军的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一些改革方案、方法、手段,一些新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再以检验、修正、完善,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不但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气氛,也丰富发展了体育理论,这对深入学校体育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1.学校科研现状。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工作比较繁忙,既要上课,又要带运动队训练,还要抓群体活动,有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很难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同时,缺乏设备,经费又少,困难很大。但是也有有利条件和优势。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实践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展体育科研的广阔天地,最了解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研究,其成果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行性。此外,评定职称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对学术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搞科研的热情。

2.科研成果分析。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发现,自从1999年至今2012年,最近13年中有关体育两字的文章共有记录214912条,搜索有关大中小学校体育文章为64615篇。其中关于索引“小学体育”共有记录3562条,“初中体育”共有记录1399条,“高中体育”为共有记录2298条,“中学体育”共有记录7455条,“大学体育”共有记录13796条,“高校体育”共有记录32849条。其中小学占的比例为5.51265186102298%,初中占的比例为2.16513193530914%,中学所占比例为11.53756867600402%,大学所占比例为2135107947071114%,高校体育比例为50.83804070262323%.中小学体育占总共学校体育文章所占比例22.77180221310841%,大学高校所占比例为72.18912017333437%。仅仅从科研文章发表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来,中小学体育的科研开展,中小学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大学的体育科研,其中大学科研文章是中小学科研数量的3.5倍,这是中小学校体育缺乏科研的具体表现或者科研滞后的表现。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小学体育科研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为教学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对策,体育教学的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生活现状和工作的满意程度。都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上,围绕如何上好体育展开。初中高中学校体育主要反映的是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意义,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如何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也谈了许多老师的生存现状。大学的体育科研主要为教学现状的问题研究,影响因素,对教学的若干思考,从不同的视角下分析体育。

3.中小学科研滞后主要的原因。

首先中小学缺乏高素质高学历体育科研人员指导体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其次很多管理者对体育课作用和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任其自然发展,不加以干涉,管理和监管不到位。还有体育教师的待遇差和社会地位不高,即使心有余,力也是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工作懈怠,工作没有积极性,更不要说是去搞研,就是上课都费劲。而大学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同时有评级和职称的需要,奖励机制也比较完善,所以大家很愿意去从事这件事情。

三、小结及建议

中小学的体育科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高校大学体育科研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科研人员的缺乏以及经费少,工作比较繁忙,既要上课,又要带运动队训练,还要抓群体活动,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收到很大的限制,学校领导也不重视,监管也不到位,奖励机制不到位,教师没有动力去做。然而大学却正好与此相反。

中小学应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体育科研人员,提高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纠纷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机构,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形成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有机整体。加强加大对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提高体育教师福利待遇,有效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兆祥,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必要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6.6。

[2]卢小波,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袁辉、夏光,浅谈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的现状及对策[m]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1。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2

关键词: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专科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可能活泼好动,在心理上其感知能力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专科学校的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心理上非常期望得到认可。体育教学是让学生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情感上互动。快乐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原则是指体育教学方式要有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专科学校的学生人生价值观已经形成,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体育教学就是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观

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打破过分强调技术教学的怪圈,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学生身心的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差异和个性特点、兴趣、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快体验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最终目的在于设法促进人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个体需要,使体育课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构合作关系的教学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与学是统一的整体,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师生共同研究、教学相长的合作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意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在宽松、融洽、愉快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在自主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安排丰富的课程内容

要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喜好程度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在校外或自己有意识地对新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和训练,也可以由学校组织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可外聘老师,引新体育项目入校。在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安排上,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例如,下雨天上理论课,晴天上实践课。当然,在上理论课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与学生实际联系比较紧的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四、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考察上,不应该继续维持一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而且在考核内容上也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体育课程在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准备,因此,只要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身体素质确有提高,或基本掌握了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就应该给学生最基本的及格分,而高分的取得则来源于学生体育学习中的突出表现或者高运动水平的展示。现在提倡学校体育使用选项教学,在搞好选项教学的基础上,使用俱乐部式的分层教学,如篮球项目中就可以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而对基础班与提高班的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的时候,很明显,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应该是不同的。将考核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表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素养。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2-0077-06

一、前言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不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08年底,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了37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7所、高职院校10所、高教助学机构20所,在校生超过了26万,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处在全国的前列。

20年来,陕西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体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改革。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在学校整体发展中不太被关注和重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随意、教学不规范;更多地模仿和照搬公办院校体育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随意性明显;体育设施、场地等在规划时因缺乏体育部门的参与而造成投入大、外观漂亮但实用性差等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但是,针对民办高校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和公办高校相比,还是和自身实践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这与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有着较大关系。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研究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从1999年至今仅有十几篇,而且不够深入。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这里通过对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与高等教育的同步发展历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研究20年以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规律,同时,对陕西省6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公办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探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强调民办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以重视和发展体育教育为有效途径之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这里以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近20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相关信息。

2.实地调查法与访谈法

我们分别对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体育教学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学校相关的体育教师、主管校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这些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历史和现状。

3.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地调查与访谈,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发放的对象为学校体育教师、学生。

4.比较分析法

根据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对6所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对公民办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5.逻辑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研究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阶段及阶段特点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如表1所示。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详见表2、表3所示。

针对以上表1~表3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各阶段的发展现状也相应的决定、影响并促进着各个高校体育教学相应阶段的发展状况。

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大都在建校初期实施了体育教学,仅西安培华学院例外。各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基本相同,各阶段的时间则各不相同,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这些都是由各校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但各校在三个阶段的特点却很相似,而且各校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由下而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突出了市场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三个特点。

1.市场化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其发展能主动适应生源,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紧随社会脉搏,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于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与运营之中,自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

(1)师资队伍建设市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来源复杂,其中既有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也有外单位的离职人员;还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他们都是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而来的。

在民办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初期,因为民办高校整体影响力小,社会认同度低,很少有人愿意到民办高校任教,市场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状况,当时的民办高校还无力建设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民办高校进入大发展时期,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较为平衡的状态,民办高校抓住市场的有利之机,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但不能完全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上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进入21世纪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在职培养上,一方面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提高队伍素质;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反应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民办高校严格根据自身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队伍管理上,各民办高校也按市场原则运行,建立了激励与奖惩制度和进出机制,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市场化。目前,陕西6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在民办高校,这几个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这两个方面正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经费。只有合理设计,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与受教育者,即学校与学生、办学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学设计与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充满活力。

2.多元化

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教育类型多元化。陕西6所民办本科院校教育类型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6所高校基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国内、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了办学途径,使教育类型多元化特色彰显。基于此,各高校体育教学类型必须要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特色。

(2)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如表4所示;另一方面,表现在一所学校内部,各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这里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如表5所示。

3.个性化

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由表4可以看出,各个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各不相同,这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反映在体育教学上的具体表现。前面在讨论市场化特征时已经说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而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是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必然方向。体育教学市场化要求要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又表现出了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性格迥异、个性彰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的体育个性,并将努力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进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展望与建议

民办高校应根据市场化、多元化的办学特点,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指导和规范民办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引入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突出民办高校个性化特性,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逐步确立适应自身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市场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健康、规范、不断创新的良性趋势发展。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4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术科;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0-02

前言

我国从事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研究己进行了十多年了,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进了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手段[1],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经念,在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及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体育专业多媒体教学在术科教学中的运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院系的多媒体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国内三十多所体育院系85名体育术科教师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向体育技术科教师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查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查得利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的文章443篇,并进行整理,为以问题的分析提供佐证。

1.2.3专家访谈法。通过校际联系、利用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与专家进行座谈、交流对现行多媒体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术科多媒体教学使用频率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比率相当低。75名被访教师中只有6人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占被访者比例的8%,39人只是偶你使用,占被访者比例的52%,30人几乎没有使用,占被访者比例40%.(见表1)。

2.2对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内容统计分析

通过对网上论文搜索,查得1999年至2010年共发表体育多媒体教学相关论文443,其中研究体育多媒体教学理论(体系)及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的238篇,占总数的53.7%。在理论课教学或技术分析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156篇,占总数的35.2%,而术科现场教学或应用效果总结的有49篇,占11.1%(见表2)。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也发现相同的问题。通过体育术科教师回收问卷得知,技术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材的选用理论和技术分析,分别占40%和56%,术科教学课堂只占比例的4%(表3).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术科课堂上的落实使用是需要极大的关注与投入。

2.3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及协作性。从问卷调查情况看(表4),体育术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系统性及协作性。90.7%被访教师只有针对某方面或某一个专题的课件,只有1.3%的被访者有本课程的系统的多媒体教学方案(电子教案除外)。100%教师认为校内同一课程教师注重集体备课,但在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的集体协作精神不够;在对多媒体技术对外交流方面,教师们认为几乎没有进行过校际间的交流,应加强校际间的多媒体教学交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体育理论课中的运用比较普遍。

3.1.2目前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术科课程中的运用仅局限于视频播放等比较简单的应用上,但在如何改进和提高在多媒体技术在术科教学中的运用,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有待增强和改进。

3.2建议

3.2.1加强校内的基础设施,创建良好的使用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体育院系必须大力搞好硬软件教学环境建设,完善互联网、多媒体机房、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摄录和采集设备,在体育场馆设立电脑终端;同时完善教师教案及课件上网机制,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3.2.2加大校内及校际间交流,提高课件质量。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较复杂,但更容易聚思广益。学校应组织攻关小组,实现多专业及学科的分工与协作,甚至可以借鉴电子游戏软件的开发模式,形成体育教学软件的产业链。多媒体走进体育术科教学课堂毕竟是新生事物,除要搞好校内交流外,还应积极组织与参与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术科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

3.2.3建立合理的引导及评价机制。合理的引导及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是一个新生事物,允许教师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必要时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以扶持。同时建立合理的考核、比赛、评比等措施,推动体育技术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消防院校现代军事体育教学创新研究

1引言

在消防工作社会化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繁重的急难任务随之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顺应消防事业巨大变革,贴近灭火战斗和应急救援实际需要,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命题。在新阶段、新高度、新起点下,我们要适应新形势、肩负新使命、完成好新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体育教育创新研究,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学思想、注重协调发展。与时俱进的运用科学理论将消防部队军事教育训练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永葆军事体育教育事业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开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三句话”总要求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政治合格的现代化消防警官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强调的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对于消防院校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深刻理解“人是战斗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把学员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消防工作的实际要求,培养综合业务素质过硬的基层消防指挥员。

对于消防院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思想政治觉悟是塑造消防人才的灵魂,必须摆在各项教学活动的首位。我们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时刻牢记胡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员头脑,使广大学员在思想上筑牢防线,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对坚持消防部队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竭诚奉献的理念,更富有了时代的现实意义。

消防军事体育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消防实际工作变化发展的新要求,瞄准消防部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最前沿,积极探索学员的思想变化、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认真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以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研究为重点方向,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确保培养出政治合格的现代化消防警官。

3坚持科学精神,遵循训练规律,走训练贴近实战的道路,打造业务过硬的全能型消防铁军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探索认识规律,尊重客观规律,能动运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对于消防院校军事教育训练而言,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把握本质,严格要求,科学组训,切实提高教育训练的质量。

3.1通过教学改革,端正学员思想态度,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消防院校当中大多数学员能够对军事体育教学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但在为数不少的学员中,却存在着厌学的心理,其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等。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转变教学形式,解决学员的厌学心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员要提高学员对军事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员对军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军事体育教学中,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训练场上,教员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有目的地举办军事体育课堂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好处,解析军事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军事体育训练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端正学员学习态度,提高学员对军体课的积极性的目的。另外,教员还要按照学员的个性特点和身体条件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对体质差的学员,教员应该主动去发现他们考核成绩的微小进步,并及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循序渐进的提高训练成绩。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实际教学的需要。

3.2结合消防工作时代特征,创新训练方法,贴近消防工作实际需要

随着消防工作中各种繁重任务的增加,军事体能训练作为消防部队的基础性训练项目,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军校学员必须具备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才能适应部队紧张的生活和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

然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对消防员的灭火战斗和应急救援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消防院校来说,这就要求广大教员要认清当前消防工作局势,在以《教学大纲》为依托的同时积极创新训练方法,用科学有效的训练,培养出能打赢现代灭火战争的新型指挥人才。

在全国消防部队打造铁军的浪潮下,消防院校更应顺应潮流,以军事体育训练为基点,按照铁军标准严格要求和督促学员投入到训练之中。教员应该坚持“理论先导,科学施训”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向学员灌输科学理论知识,着力增强学员业务理论知识水平。在场地训练中从实战中的难点入手,突出高层、地下、石油化工、人员密集场所及重大交通事故等灾害事故合成训练,重点加强内攻近战、梯次进攻、阵地坚守和转移、班组配合等协同作战能力。

3.3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消防院校教学活动的主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员队伍的品德、学识和作风,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消防院校的教育中,教员的素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学的质量又将影响和决定部队的战斗力。广大教员必须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自觉把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言传和身教统一起来,努力成为学员求知成才的良师,成为学员立身做人的挚友。

为此,消防院校必须将“以教学为中心”转化为“以教员为主力军”,为教员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事业环境和精神氛围,大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健全和完善竞争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竞争环境。教员更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增强教学科研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将最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动态充实到军事体育教学实践中,着力推动军事体育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4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教学资源,丰富军事体育教育内容,输送德才兼备的综合化消防人才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针。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运用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对消防军事业务训练而言,就是运用教育训练的新成果,注重课上与课下融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校与部队联合,形成科学的训练模式,不断丰富军事教育训练。

当前,随着消防部队职能的多样化发展,大量新装备、新技术投入到基层消防部队,这就要求军体教员应当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布局,巧妙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统筹教学,通过不同的侧面培养学员的灭火技术训练和应急救援现场指挥综合能力。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在时间安排上把“合训”与“分训”统筹规划,将战术教学与军事训练相互渗透,日常管理与军事训练相互融洽,实现军事体育教学的分科目实施与一体化目标的统一。

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下的灭火战斗和应急救援,需要消防院校向部队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指挥员。相信,在消防院校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军事体育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芒,为消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如珂.军事教育学[m].出版社,1998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庆市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科学化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了学生运动项目确定的方式、运动负荷的安排、运动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参考性意见,为更好的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程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科学化程度调查研究

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表明,增进健康最有利的因素就是体育锻炼。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健康第一,因此,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催化剂。本文针对大庆市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科学化程度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对科学化锻炼的重视程度,找出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一、大庆市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要素确定情况的调查分析

体育运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锻炼项目的选定、运动负荷的安排和运动频率的确定等等。这三个要素选定、安排和确定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大庆市高校学生运动要素的确定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了下列结论。

(一)大庆市高校学生运动项目选定情况的调查分析

有312人名同学运动项目的选定方式是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占调查总人数的8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老师指导来确定运动项目的则相对较少,选择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6.0%和5.7%,其他占3.3%。调查结果可以充分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认识到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外,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保证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二)大庆市高校学生运动负荷安排情况的调查分析

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是运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选择的运动负荷过小,不容易达到锻炼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80.6%同学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运动的负荷的,对运动负荷没有一个清楚地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但有老师指导的只占了11.4%,有个别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够了解自身的情况,这部分人占6.8%,剩下的也只是按照兴趣爱好来进行锻炼。如果没有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很容易产生过度疲劳,甚至是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所以运动负荷安排的是否得当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水平

(一)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

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健康状况、素质水平及兴趣爱好,将全面锻炼和个人基础结合起来,有侧重地选择1—2个锻炼项目,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进行系统的健身锻炼。

(二)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了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应对锻炼的时间、内容、方法进行科学的安排,即制定和执行科学的锻炼计划,可以使锻炼更具持续性、系统性,使每次锻炼的目的性更加明确。锻炼计划可分为阶段计划、周锻炼计划、课时锻炼计划,从而将锻炼重点、锻炼时间、项目及运动量和运动节奏等做一个系统的安排。锻炼计划应符合自身实际,体现全面性、经常性、适量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注重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与运动后的整理运动

准备活动可以使肌肉的代谢过程加强,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肉、肌腱组织的粘滞性,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运动损伤。放松运动能使人从运动到停止运动之间有一个缓冲、调节的过程,舒展的慢动作和正确的调息方法可以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充分运用心理调节及深呼吸的调节作用使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

(四)合理安排锻炼的量和强度

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盲目照搬他人的锻炼计划,有条件的可请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制定锻炼计划。只要掌握一、二种锻炼方法就可以了,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锻炼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庆市高校学生在运动要素的确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体育锻炼的项目,安排运动负荷和确定运动的频率。

(2)大庆市高校学生对运动要素的执行,主要是出于兴趣、爱好考虑,大多数学生没有制定详细的锻炼计划。

(3)大庆市高校学生执行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后整理活动的自觉性较差,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运动前认真做准备活动运动后认真做整理活动的好习惯。

(二)建议

(1)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体育锻炼科学化的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切实的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2)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选定与其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和安排运动的执行情况。

(3)在体育课中,应当让学生理解到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认识体育,懂得体育,进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唐宏贵,钱文军.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42-002

二战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社会对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国内的很多高校近年来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而纷纷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和改革。与“研究型”、“学术型”大学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因而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定位

社会体育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蓬勃兴起而开设的新兴专业。随着我国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体育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要的背景下出现的。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忽视和轻视了实践教学,造成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强,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种情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因此,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着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社会体育专业,都是相对较晚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两者都还处于不断探索、改革的阶段。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1.取得的成就

1.1实践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石家庄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立足石家庄,面向河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所作为,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建设和谐石家庄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学校“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服务定位。对此,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优势和培养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体育系领导也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2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改革,围绕着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形式上有课内实践、课外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等;内容上有社区体育调查、俱乐部短期专业实践、俱乐部人力资源配置调查、各个项目的通级测试、各种赛事的学生裁判等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1.3实习基地建设初见成型。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企业能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近年来我系积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北京欧奕俱乐部、石家庄宝力健身俱乐部等建立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载体,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存在的不足

2.1部分实践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没有用,或用处不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我系实践课程,尤其是时间相对较长的实践课程较少,而毕业实习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造成了即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身的欠缺,但面临马上即将毕业的境地,因而也无法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2.2实习基地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健身俱乐部只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以后求职的一个部门。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全民健身指导、运动休闲和体育娱乐市场开发、经营与管理等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基地只有健身俱乐部,还有企业、社区居委会、体育社团、医院康复部门、体育行政机构等等。实习基地数量偏少,范围偏窄也制约了我系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3对周边社区居民服务意识和服务内容不足。作为一所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也应该突出这一功能。但目前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服务周边居民,切实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方面做的还不够。

2.4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我校每年体育经费与教育经费比值较小,这也导致了我系在体育经费使用上捉襟见肘,因而对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小。这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5缺乏相应管理章程。目前我系在实践教学这一领域尚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章程,对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及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了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变动性。

三、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建立评价体系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实情情况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广泛听取学生、教师、社区居民、企业管理人员等多方面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我系社会体育专业视角教学的课程设置,从横向上保证分类型,从纵向上保证分阶段分学期进行培养的系统性与合理的安排与布局。此外,教学实践的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其目的在于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作为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部分,评价体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2]。对于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表现,可以建立过程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在每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中,指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形成对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一种形成性评价[3]。

2.加强与社会合作,建立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除健身俱乐部外,也可以以挂牌、挂靠等方式与各类运动单项俱乐部、体育社团、户外运动俱乐部、康复保健类场所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3.建立健全课余体育俱乐部,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机会

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可以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工作,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训练当中,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此外,建立健全课余体育俱乐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策划、宣传、组织俱乐部的日常管理事宜,这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与俱乐部成员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所学知识转化的平台,提升了个人知识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拓展和丰富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形式[4]。

4.积极扩大校外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除了参加校内实践外,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和服务。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走进社区,定期不定期地为居民进行健身指导、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使居民的健身需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成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管理章程

成立由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实践教学领导与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联系、指导、管理与考核等工作,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同时,制定实践教学的相关章程,使实践教学做到有章可依,为实践教学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基础。

6.配备专门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学生能掌握社会体育的指导、管理、经营开发等技术,导师应在竞争和考核的基础上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较深的理论根底和全面技术的教师担任学生实践环节的导师;实行由导师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内容、方案等[5]。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加强管理,切实提高指导效率和水平,并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报酬。

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201207a)部分成果;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度项目(JJS2012―2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福兴,上官敬芝.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234-235

[2]白莉芳.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43

[3]王芳.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1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63-01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工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解决就业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教育目的不明确。大多数高校目前仍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相应创业教育活动和设立创业中心等。二是创业教育保障体制不顺。三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创业指导老师待遇得不到落实。

一、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

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办在地市州的省属普通高校,高校主动作为,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全力配合,构建了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2012年4月,湖北文理学院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十佳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12月,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被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探索孔明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荣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孔明学院”人才培养试验已纳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和基地建设。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高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高校”、“中央财政与省共建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积极开展创业工作,2012年4月,湖北文理学院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十佳创业示范基地。同年12月,学校毕业生徐晓莹获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十佳创业之星”荣誉称号,省委书记李鸿忠亲自为其颁发证书。201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文理学院为全省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二、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分析

1.教学分散,缺乏体系

目前,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安排有10学分的选修课程,各二级学院如何开设、开设哪些课程没有统一要求,到底哪些课程属于创新教育范畴没有明确界限。任课教师分散于各二级学院,各门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工处就业指导教研室在全校开设了《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教研室作为学工处的一个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独立的教学经费,教研室无力从二级学院选拔专任教师从事相关教学,无法聚集资源形成合力。目前,教研室配备了2名专职教师(其中一人已下派企业挂职),除正常教学外,还承担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毕业生SYB创业培训,以及三个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生创业指导与咨询、协助学生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创业学生项目扶持基金申报等具体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由于师资不足,无法将《创业基础》课程覆盖全体学生,与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相差甚远。根据学校人事岗位设置安排,学工处作为机关单位不能设立教师岗位,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无法享受教师待遇。

2.硬件简陋,资源匮乏

学校自2008年以来,现已建立了校内、高新区、襄城区三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基地总面积达3500多平米,产权均不属学校。校内创业基地为租赁原航空六0九所行政小院,由于房屋年代久远,门窗及电线等设施老化,每年不得不投入资金进行维修,仅2013年就投入20多万元进行了维修改造。高新区和襄城区创业基地为合作共建基地,其中,高新区创业基地仅有两间大房间,数个毕业生企业集中一起办公对他们开展业务极其不利,也给基地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襄城区创业基地免费租赁期仅为五年,现除安装了地板外尚未投入任何设施。创业基地管理权归属学工处,但由于学工处经费有限,无力同时承担三个基地硬件设施投入和改造。

3.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成果转化率低

为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创新教育硬软件设施的投入。全校投入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经费累计达5000多万元,二级学院创新实验室总面积达上万平米。学校师生的创新发明成果丰富,近三年,全校专利授权21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共承担部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101项,863项目1项。总体来看,学校的科技转化率普遍较低,未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学校每年投入不少资金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但从大学生创业园入驻团队的调查来看,大学生项目主要以文化传媒、动漫设计、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项目为主,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类项目较少。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项目较为成功的主要集中在动画、网络等行业,新技术、新发明、专利开发等项目极少,学校大学生创业数量虽多,但质量普遍不高,发展前景不大。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和谐社会;群众健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地,应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部分内容对未来五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因而如何抓住机遇,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与社会共存,从而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含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服务与社会,就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身、休闲、欣赏高水平竞赛表演等体育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些,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高校的作用凸显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休闲文化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学业思路,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服务,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体育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振兴国民经济战略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由主要依靠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体育事业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基础。

2发展高校体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各种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是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也需要创新,创新就是使我们的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和任务需要。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创新,就要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领导体制等方面不断有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取得新经验,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使高校体育更好的服务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应起的作用。观念创新就是我们开展高校体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师生服务”,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设置创新就是根据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器材的分布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利用效率,让民众、师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引导,使物尽所用,推进全民整体体质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体育场地设施等在保证这个学校使用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此,体育服务社会是高校进一步落实政策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自身形象的手段。

3高校体育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体育休闲的需要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体育学;学位点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59-05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各类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所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关键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也就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确保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沿革

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部有关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法令,此条令的颁布表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此迈向了法制的轨道,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正常、健康的发展。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第一个专业目录实施的经验和问题,发文启动修订工作。1990年11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有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理论与方法(含气功研究)、体育史、体育管理学等10个学科专业。

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截止到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史、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经过学科调整后,设置了体育学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从11个学科专业压缩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学科专业,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为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新的学科框架。

2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

从1978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恢复招生到1986年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点设置以来,无论是学位点数量还是培养的院校数量均取得较大发展。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战略目标。1995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针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新情况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表1是1981-2005年我国高校10批次体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情况。

现阶段,高等院校是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共10批的学位审批和规划,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形成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格局。体育院校一般具有完整的学位授权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能忽略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建立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立了较齐全的学科体系。而综合性大学能够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提升了竞争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这往往是体育专业院校比较薄弱的地方。因此,从院校的学科分布看,未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要继续本着“充分发挥专业院校优势,积极拓展综合大学资源”的原则,以促进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院校以及学位点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形成了120所院校、257个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19所院校、29个学位点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研究生教育无论是量还是质均较以前有较大的发展(见表2)。

2.1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3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陆续设立了不同学科方向的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见表3)。

现阶段,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所形成的25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分布在120所高等院校,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点68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位点4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位点102个、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位点4J4个。其中体育院校14所,师范院校40所,综合性大学66所。14所体育院校共有52个硕士学位点,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14个、运动人体科学1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1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11个;40所师范院校拥有4个专业或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点,共有108个,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28个、运动人体科学17个、体育教育训练学4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19个;66所综合性大学拥有硕士学位

点97个,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26个、运动人体科学有1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有4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有14个。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具有的硕士点数量最多;体育院校的4个专业从数量上来看基本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学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专业,尤其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最多。257个体育学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分布为:体育院校为52个,占20%;师范院校为108个,占42%;综合院校为97个,占38%。而我国120所体育学硕士生招生院校分布在华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的分别为16、25、41、11、10、17所,分别占13%、20%、34%、11%、8%、14%,院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中南区,而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北区的院校区域分布数量相差不大。

2.2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由于国内体育界拥有高学位的人才远远不足,拥有博士学位的从业者更廖若晨星。因此,加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规划经历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现阶段,19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中,体育专业院校3所,师范院校11所,综合性大学5所。目前,3所招博士生的体育院校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分别为2、2、3、2所院校,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武汉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1个博士点。招收体育博士生的师范类院校共11所,在招生学科专业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较大差别,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招生分别为6、2、6、1所;具备招收4个学科专业的院校已经有3所,占该类院校总数的18%;只招收1个专业体育博士研究生的师范类院校有9所,占72%,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2专业的博士点,占16%。综合性大学具有体育学博士招生资格的有5所,分别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所、体育教育训练学4所,并且5所院校都只是拥有1个专业的体育学博士点。师范院校具有数量最多的体育学博士点,综合性大学也成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的9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6所,综合性大学1所;招收运动人体科学的4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的13所院校,体育院校3所,师范院校6所,综合性大学4所;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3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1所。我国体育学博士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而运动人体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较少。并且,体育院校的招生面要高于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综合性大学中还不具备招生条件。

综观体育学29个博士学位点的院校分布,体育院校为9个,占31%;师范院校为15个,占52%;综合院校为5个,占17%。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所院校于200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而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个院校于2007年也成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而19所博士生招生院校中,华北地区博士生招生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5所,中南地区有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5所;华东地区有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7所;东北地区有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两所;西南与西北地区均没有博士生招生院校。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主要集中在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26%、26%、37%,东北地区占11%,而西南区和西北地区均为0所,从地域分布看,呈现出不平衡的分布状态。

2.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我国体育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规模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强调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体育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2005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8号,附件一)和《关于申报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学位[2005]12号)的有关规定,批准了北京体育大学等2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专业代码设置为(540100),并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招生学科领域进行招生,每单位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且招生领域一般不超过3个,并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从而促进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多类型方向发展。

2005年7月6日,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培养工作正式开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与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主要面向从事专业运动训练,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运动训练人员、各级运动竞赛的管理人员、中高级体育锻炼的指导人员等,是体育硕士专业培养的群体。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是在体育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采取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制2至4年,授予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