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网络传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00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1

【关键词】网络传播;正面典型;宣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文化建设,甚至是人们交流交往的主渠道。特别是年轻人,对网络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总量5.91亿,手机网民4.64亿,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数量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爱它推开了一扇窗,让人与世界零距离接触;恨它在打开窗户的同时,放进来的不仅是新鲜空气,还有灰尘和蚊蝇……从网络诈骗到网络金融犯罪,从网络到网络贩毒,从违禁物品的非法交易到谣言、诽谤、小道消息的传播,无不涉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勾连,让网上网下互动交叉,给违法犯罪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渠道。更让人不安的是,网上低俗及各种不健康信息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暗示,正随着网络影响力的增强而扩大蔓延。有人说:“看一小时网上新闻造成的心理阴郁,需要看一星期的新闻联播才能缓解。”此语虽有调侃意味,但也说明,如果任由网上不健康信息蔓延,势必成为戕害国民精神的毒药。

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中山一直有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的传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特别是2011年中山率先提出“全民修身行动”,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全民修身”成为国内各大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不仅得到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肯定,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中山通过长期实践,在传统媒体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利用网络进行宣传的思路与传统媒体区别不大,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自身的独特优势,从而埋没了这一重要平台。下面笔者将结合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浅谈如何做好正面典型的网上宣传工作。

一、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捷、网民参与度高的特点,积极开展正面典型网上宣传教育

中山应充分利用网络无界限的优势大力宣传正面典型,扩大正面典型的影响力。除了中山文明网外,积极有效地利用本地主要网站及各单位、镇区的官方网站大力宣传,进而带动其它网站同样信息,组织论坛发帖广泛讨论,培养良好的舆论场,引导人们学习正面典型。这里要提醒一点,在论坛讨论中一定要明确内容审核制度,落实论坛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引导健康向上的正确舆论中来。我们可以借用营销中的“触点”理论,即在任何有可能接触目标受众的触点上我们要宣传的信息,让目标受众有最大的可能性接触到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在网络上宣传正面典型,要在网民可能接触的任何合适的地方,尽量让其更多的接触到我们宣传的信息,进而接受我们宣传的信息,学习我们宣传的正面典型,从而达到我们的宣传效果。

二、利用网络媒体的聚焦效应和扩展优势,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

网络的聚焦效应,可以在短时期内引导网民对一个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许多领导怕网络,怕的其实就是这种聚焦效应,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网络聚焦,使得事件处理起来难度倍增。但笔者前文讲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这种聚焦效应为我所用,有针对性地策划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事迹,便能通过它扩大社会影响。如将中山好人的故事以微电影、视频等形式在网上播放,让网民更直观地了解好人事迹,向好人学习。通过在网络上先发出自己的声音,再由传统媒体跟进,网上网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把正能量扩展放大,传播的更广,效果也更好。

三、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丰富正面典型人物的形象宣传

主要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报道链接、故事集纳、语录汇集、照片组合、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极力展现典型人物的时代风采,并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安排正面典型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使典型宣传更生动、更丰满、更贴近群众。

另外,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夯实典型涌现的深厚民意基础,更容易为群众所认同与接受。一是区分层次类型。在选择典型的时候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精心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正面典型,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中山人民的整体形象。从国家公务员到个体从业者,从耄耋老人到青年学生,从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到家徒四壁的普通农民。中山近年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覆盖了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如“公路卫士”莫雪丽、“走访局长”刘伟刚、“爱心妈妈”何银珍、“知心大哥”冯杏文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他们各有亮点,不同的群众在了解他们的事迹时更容易找到共鸣。二是立足平民视角表现典型。注重从平常生活中寻找感人故事,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可贵精神,做到亲切质朴自然;以平民的眼光和欣赏习惯来表现正面典型,把典型人物当作群众身边的朋友、普通人,多重视角展现典型的内心世界,颂扬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使广大群众增强对正面典型的认同感。三是要善用真情实事宣传典型。要以人为本、以事感人、以情动人,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说理,讲述典型人物的普通故事,力避那种“高大全”式的典型和精神生活无欲、家庭生活无情、物质生活无求的非人性化倾向性的典型,做到所选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体现人性特点、反映群众心声、得到群众认同。

四、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及时的特点,积极做好突发好人好事的信息

在突发事件面前,网络比传统媒体更具时效优势,能更快捷地将有关信息告诉群众。纵观近年国内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就是因为网络的传播,使得事件无论大小,转瞬传遍全国,乃至世界。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快速了解世界各地的实时信息,还可以自己信息,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媒体。我们可以善加利用这一点,把主旋律、好声音、正能量通过网络、通过群众自己的手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扩大影响力,营造良好形象。如开通官方微博或微信,或在政府官微、本地权威媒体官微上开设专栏等形式,设置长期性的主题活动,调动网民参与转发及互动。比如开展“我身边的好人好事”主题活动,引导网民将好人好事的所见所闻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拍下来进行微博并转发给官微,此举不仅能及时收集本地好人好事信息,同时由于是群众自发正能量,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少了政府或官方的标签,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和认同。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2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输权 信息网络传播权 著作权

1“榕树下”网站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

   2004年在上海发生这么一起案件: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因在“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上向公众提供《我不是天使》专辑下载和试听服务,被华纳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5月10日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榕树下公司除了要在他们经营的“榕树下”网站上刊登致歉声明,还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向华纳公司支付1.5万元赔偿款。早在2003年,华纳公司就发现在“榕树下”网站上可以试听或者下载《我不是天使》专辑。该专辑收录了那英演唱的《一笑而过》等10首歌曲。华纳公司认为“榕树下”网站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就推出试听、下载服务,侵犯了他们录音制作者权中的网络传播权。榕树下公司解释说他们所提供的专辑下载是为了介绍评论部分音乐节目以及他们网上的部分原创中文作品,所以他们对该录音作品的使用应该属于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况。但由于“榕树下”网站提供的下载试听服务,事实上已经影响了华纳公司正常使用他们的录音制品,导致了他们在信息网络上传播该录音制品及发行该录音制品时,所获的合法收益可能减少,因此“榕树下”网站提供的下载试听服务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

   根据法律规定,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的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系侵权行为。法院认定榕树下公司在“榕树下”网站上提供那英《我不是天使》专辑的下载试听链接,向公众传播华纳公司录音制品的行为,侵犯了华纳公司对该专辑的录音制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是一起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案,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识信息网络传播权。

2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国际国内立法

2.1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国际立法

   1996年12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在wCt中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以获得这些作品。wppt第10条规定,表演者应当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录音制品,使该录音制品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从上述两个规定可以看出,比起伯尔尼公约,作者的权利已经有效地覆盖到网络空间。日本在1997年6月10日通过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规定著作权人就其作品应享有授权公开传输的专有权川。澳大利亚也提出了一个内容广泛的“向公众传输的权利”,既包括以任何通过接受装置观看或使用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也包括广播权和有线传播权。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版权条约中的“传输”,只包括“向公众”的传输,即向不特定对象的传输,对于诸如电子信箱的通信方式传输他人作品,不应属于传输权控制范围。至于通过internet在某一企业或单位的专用网络内,向特定对象进行的传输,至少有一部分也应被排除在向“公众”传输之外。

   所以,作者的网络传输权就是指作者所享有的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载到互联网服务器,或许可他人实施上述行为,供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选择和获得这些作品的权利。任何人不经授权许可,不得擅自将他人作品在网上传输。

2.2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国内立法

   我国早在1991年的著作权法中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但当时没有明确提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在新《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基本可算是“舶来品”,是两个“互联网条约”的翻版。信息网络传播权创设之前,尽管一些意见认为原著作权法的现有规定可以直接适用互联网上的侵权行为,或至少可以由现行法律中的“等”字来予以调整,但立法界并没有接纳这种意见。2001年《著作权法》最终选择了欧盟和两大“互联网条约”新增权利的模式,第一次公开赋予了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新《著作权法》将1990年《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作者财产权利”具体分解为17项权利,其中第12项增加并确立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闹。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网络传播权有三个要件:“公众”,“自己选定的时间”,“自己选定的地点”。三要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符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而应属于复制权或其他权利。对于“公众”的概念,应当可以理解为信息网络传播权只适用于广域网,不适用于局域网。因为局域网传播限定了作品接受者的地域范围,使其并不能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获得作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在单位内部的网络共享资料是否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些问题尚待解决。

3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性质认定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3

政府形象及其构建

政府形象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广义的政府形象指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获得对方国家及其社会公众的解读、认知与评价。狭义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表现、性状特征、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公众眼里的抽象反映,以及政府在公共行政中体现出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施政理念和施政业绩等,给国内外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或看法。目前在构建政府形象方面有两种基本模型,一是政府本身的行为,二是传播媒介及其它专门机构对政府行为的解释。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现,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是解释政府行为的最佳选择之一。因此,互联网传播媒介对中国政府形象的树立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学界的专家对“网络传播”有着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受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相对于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也有学者强调,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特点在一些情况下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问题,具体在网络信息传播领域:

首先,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聚合剂、催化剂和放大器的作用,在传统传播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小型事件,在网络传播中却容易被聚焦和放大。2007年秋冬网上热炒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简单看来,该事件原本是一件普通公事,即判断陕西镇坪县申办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材料是否属实,但经过从官方信息,到网友提出质疑,到媒体追问真相这三个阶段,经过网民的追踪、分析、联系以及各媒体的互动和炒作,整个事件的意义已从最初的判断单个事件真伪发展到对整体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类似以小见大的网上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不起眼的“小事”经过互联网的聚合、催化和放大成为了“大事件”,并且总是和政府联系在一起,这种网上事件的“泛政治化”将对政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体中国政府要重复地为各个基层政府的失误买单,政府形象重塑的难度显著增大,同时也对政府的事后处理以及对公众的解释疏导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阻碍。

其次,网上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传播过程的复杂化以及网络意见的多元化也为网络传播带来了信息控制上的挑战。网络传播中,由于信息源的增多、把关人地位的渐弱以及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加大了辨识信息真伪的难度。从受传者的角度看,网民构成更为复杂,他们不仅涉及不同的社会群体,有共同的社会利益、共同的需求、问题和背景等,有时也在观念、态度以及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性,由于网络的互通性,网民间容易相互影响,在政府信息不到达或不及时到达的真空地带,网络谣言会取而代之并容易很快扩散。

对构建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对策

针对网络传播的新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大容量,为信息的频繁、大量与复制提供了可能,而流动能量大的信息往往同时引发激烈的意见的生成、斗争与流动,因此信息流与意见流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某些新闻的注目程度,在议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网络中信息的流动还是意见的流动,都是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三种渠道中同时推进的,并且相互影响,因此,在效果方面更为显著。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寻求适应网络媒介特点的新型“议程设置”,而网络媒介本身也应该增强传播责任,双管齐下才能对网络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实现有效的议程设置。此外,在全球化的新闻传播中,在互联网传播出现、地域因素的制约减少、受众反馈更为便利的情况下,如何从国家的角度设置议程,减少各自为阵、加强整体的包装策划也都是可以探讨的。

常态下的政府形象塑造有三条途径:首先,设置框架主题,网络媒体通过设置框架主题,可以反映社会精英阶层对于社会事实的认识和意见,从而规范无结构式的网络讨论,使其效率化、层次化和体系化。其次,设置引导角色,这样可以避免网上讨论偏离设定主题,达到“发动、领导、改变、加速或减缓民意的发展趋势”。第三,加强案例研究,利用网络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总结归纳应对不同情况的不同策略,并以此形成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

危机处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早期,强调形象塑造的应急性和实时性。首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发散的舆论如何收拢: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新闻、论坛、博客、网友交流等形式把事实真相以最快速度传达出去,形成远远优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其次,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形象在网络传播中可从多渠道进行建构,因为网络传播拥有比传统媒体更丰富的传播手段:网站新闻频道可以通过链接权威机构的消息以增强信息真实性,或者制作专题以提供充分背景信息,使受众能更加公正、客观的判断新闻。第三,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可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特点,通过在线访谈、网上问答等形式及时与网民交流,了解网民的关注重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真实信息,避免网民陷入小道消息的误导中。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4

1网络传媒的趋势和特点

1.1信息的海量性和专门性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网络传媒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并且信息容量更加大,信息查找也更加方便。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信息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需求,并且不受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通过信息的分类,更加具有专门性,人们可以专门针对某一类别信息进行查询和传阅。

1.2信息的即时性和多媒体性

网络世界的信息并不受到限制,人们可以根据需求在网络上查询所有想要得到的信息,其传播速度之快,几乎可以在更新瞬间就达到传播目的。所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信息的传播开始不受限制,发生的时间可以在发生之后的瞬间就通过网络传输到世界各地,供人们查看分享。并且网络传播可以应用图形、文字、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组合进行信息传播,使信息更具渲染性,更加具有吸引力。

1.3信息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网络的信息是开放的,任何人在任何地区,依靠任何网络传输工具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查询和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利用率以及其传播速度,提高了大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但是这些复杂的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负面信息,如果有学生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很可能影响大学生思维模式,使其误入歧途。

1.4信息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随着经济进步,网络传媒的传播手段也受到了商业的青睐,很多商家依靠网络进行盈利工作,依靠网络进行商业性的信息传输,通过提高网站访问量实现盈利目的。但是其中也有许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人们注意,会低级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观念,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不利影响。

2网络传媒的影响作用

2.1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

2.1.1积极作用。网络传媒的存在,是大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不出门就可以看世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强化,并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找到爱好,也使得学生更加勇于表现自己,乐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网络传媒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越来越广,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国家、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对于突发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并且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地自由发言平台。许多交流平台的出现,如博客、微博、论坛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通过相互间的评论、交流,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思维能力,也更能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增加学生团结性,消除学生间心理上的隔阂,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设。

2.1.2消极影响。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得知不乏是网络上的类似事件的报道使他们产生了模仿学习的冲动。另外,由于网络传媒的不良导向,明星耀眼的光环让大学生艳羡,网络传媒刺激了大学生对青春偶像的崇拜,却没有给予他们信仰,虽然青年大学生在追逐这样或者那样的明星,但他们并不能从价值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榜样。这些消极的影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2.2网络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传媒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就可以使广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3如何优化网络传媒教育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3.1加强对网络传媒的立法监督,强化技术管理

加强国家对网络传媒的监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网络传媒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将其置于社会管理内容的重要方面。国家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来保障网络传媒信息传播活动有利于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3.2把握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责任

任何新闻和信息的传播都不是绝对中立的,都要受到相应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等诸多要素的限制。网络传媒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认识到自身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勇于承担起作为国家喉舌以及传播先进政治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坚决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思想的主体地位。

3.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影响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利用网络传媒来加强和改进工作。网络传媒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处于更加开放、快速的境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最全的相关事件的信息,在此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有信息资源的优势。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将其提炼升华,拓宽观察视野和工作思路。

3.4利用资源,丰富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信息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网络传媒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论的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把相关的新信息和教育内容结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外,作为传播信息的途径,网络传媒也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5

【关键词】网络信息模式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

众所周知,目前有关信息传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模式、纽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卡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弱点,即它们是针对一般信息传播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亟需一种刻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1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例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www.133229.Com

3.3.2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鉴于网络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他们提取网络传播中的一部分—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来构造一个具体的模型。这一模式称之为“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播者选择信息、受众理解信息产生巨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

这个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同一个媒介——网络。传统的大众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效果较差。而这个模式反映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个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紧密迅速的联系和交流。

这个模型所解释的仅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从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处传递到—个节点,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事实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节点后,除了产生反馈以外,还会经由一个节点发散、传递到其他的节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网状结构。.4郝金星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该模型初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以及与信息交流方式的结合。为了使模型简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在该图中,粗实线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细实线则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示了没有经过任何终结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栈。

应该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创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创建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同样,者、执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4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各种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这些模式中有益的观点,进而提出“六度传播模式”为了便于理解“六度传播模式”,首先应明确“六度传播”的涵义。六度传播是指网络信息传播也表现为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旧因而笔者借助六度传播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7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这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因此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

虽然网络信息传播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网络中。

参与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后,可以通过网络与大量的其他的参与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对于传播方式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另外,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中,有对于噪音等破坏信息的因素的考虑。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噪音对信息的传递和解码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在传统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不过接受者获得信息也会受到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定义影响未来

自从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网民的数量8年多来一直在飞速增长。据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5%。①网络新闻自然开始倍受关注,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从SaRS危机到“神五”登空,网络新闻因具有资源共享、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和交互性等特性而异军突起,日益成为人们获得消息的重要方式,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闻”的“舆论监督”。孙志刚事件发生后,正是由于网络的传播与网民的参与讨论使得舆论迅速扩大,为收容遣送制度的改革发挥了积极影响……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也向媒体的公信力、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发起了挑战。网络新闻的未来如何?可以用尼葛洛庞帝的话回答:“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②这就需要当代人对网络新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预见网络新闻的未来,并科学地构建网络新闻的发展蓝图。

一、网络新闻定义的探讨。

“网络新闻”也像学术界的其它名词一样,对它的定义也是众说并存。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或再,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定义者并不排除网络新闻可以是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介,乃至任何非媒介机构(媒体)的个体依托internet而的新闻。③

在互联网页面上流动的有关事件的信息。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新闻相区别的特点在于及时性、滚动性、匿名性、超时空和超文本链接。④

刘京林认为,网络新闻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有人总结了这样两种说法:1.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做的多媒体、全方位的报道;2.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BBS)、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和复合使用,其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人。⑤

从新闻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各种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⑥

……

事实上,既然难于给网络新闻下一个大家都公认的权威的概念,但同时又难于现有的种种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所描述的网络新闻的范畴都完全可以在学术研究或实践中作为网络新闻的限定。

二、网络新闻的主要影响。

第一,网络新闻的发展,具体地说是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张国荣之死的真实报道竟然遭遇质疑。2003年4月1日傍晚,著名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大多数受众最早在网上得知了这一消息。当晚,不少网民打电话到网站询问:“这是真的吗?是不是一个玩笑?”⑦网民对这条真新闻的质疑,缘于前不久另一条特大假新闻对网民的愚弄:3月29日中午,一则“盖茨被暗杀”的新闻被国内几家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并快速传播,一时间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大事”。最终核实,此消息为假,实为一场闹剧。一段时间以来,网络假新闻一再出现,“北大校花誓夺世界选美皇后”等假新闻仍让人记忆犹新。最近,随着“盖茨被暗杀”这样的超级假新闻的出现,网络新闻的信任危机也更加凸显出来。

很显然,是虚假新闻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危机,而导致虚假网络新闻泛滥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说,主要有来自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暂且称其为主观虚假与客观虚假。从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新闻者或是受经济利益(或者是其它利益)的驱使,或是出于某种原因搞恶作剧而有意地假新闻。非典期间有人搞恶作剧,在网上消息说北京的非典有如何如何厉害,北京要封城了……非典病毒是美国的生化武器……等等都是这一类的例子。从客观的方面来说,造成虚假新闻(在中国)大量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大部分的网站都没有采访权,所以这些网站要新闻就不得不从别处转载,而又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要解决新闻虚假的问题,关键是要把好新闻的“口”,再确切地说,就是要规范网络媒体,提高其工作者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对于非媒体的新闻者,只能靠加强网络新闻法规来约束之。

但同时也要明确,虚假新闻并不是网络新闻带给新闻界的,也就是说不是网络新闻导致了虚假新闻,在网络新闻产生以前,传统媒体中已经出现了虚假新闻,只是网络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传播途径而已。也应该意识到,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不仅会影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所以新闻打“假”,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网络新闻的泛“黄”现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得民众的道德水准下降。

在如今的许多网站里,黄色新闻似乎一直在唱“主角”,包括一些门户网站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黄色事业”的“发展”,有时甚至是无孔不入地黄色新闻。经常上网的人会发现,有时黄色新闻会像变魔术似的自己弹出来,设想,此时浏览网页的是一成年人,可能不经浏览或者以健康的心态浏览完毕后将网页关闭,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但如果此时浏览者恰恰是一未成年人或恰恰是一心理不健康的人,那后果如何?不难想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与色情有关的犯罪事件面众了。所以黄色新闻的泛滥直接影响了民众的道德水准,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安定,更不利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产生黄色新闻的主要原因还是“赚眼球”的问题,因为赚到了眼球就意味着赚到了点击率,而点击率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钱。就是因为“钱”的问题,许多新闻者不再顾及新闻后的社会影响……

要想铲除网络黄色新闻的根源,从根本上说也得严格控制新闻的“口”,不仅要抓好媒体新闻的“口”,还要抓好非媒体新闻的“口”,做好这一切仍然需要网络新闻法规的完善,同时一方面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这样看来,消灭黄色新闻已经不仅仅是新闻界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受众于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仍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黄色新闻也不是网络新闻带来的,同样地,网络只是为黄色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方便于传统媒体的途径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反对黄色新闻的泛滥是各种媒体共同的事,而尤其要注意网络媒体的把关。

第三,网络新闻使传统媒体的新闻受到冲击,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自身今后的生存问题。

先看一下各种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所表现出的自身特点。

报纸是通过调动受众的视觉器官来传播新闻信息,由于其便于保存,所以受众的浏览、阅读较少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反复阅读。但事实上某一份报纸的传阅范围极其有限,覆盖面很窄。

广播则是通过调动受众的听觉器官来传播新闻信息,它强调受众的收听必须是线性的,必须按照节目的安排顺序来收听节目,而且广播新闻严格地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在固定的某一时间收听某一新闻:必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才能收听到某台的新闻,难于倒检索。同时,广播新闻难于保存,也难于令受众认真专注地收听。

[page_break]

电视作为今天的主流媒体,具有声画结合的优点,同时调动了受众的听觉与视觉器官,比报纸与广播都具有传播新闻的优势。但它的缺陷也是不容置疑的,线性传播的特点使得观众只能按媒体的时间表收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同样的,电视新闻的传播也受到空间(地域)的限制,还有,电视新闻也是不利于保存、倒检索的。

虽然网络新闻存在如第一、第二所述的缺点,但不得不承认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也有传统媒体不能比的优越性。

网络新闻可以同时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不仅可以像报纸一样实时的新闻图片、新闻文字内容,像广播一样向受众播送新闻,而且可以像电视一样播放活动的视频新闻(大多是电视新闻的网络版)。

网络新闻的优点还表现在网络新闻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覆盖面非常广,只要在地球上有inteRnet的地方,受众就可以上网浏览国内国际的新闻,这些新闻可以是当天的,也可以是多天前的,甚至可以是一年前的……网络将倒检索新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网络新闻也是利于保存的,只要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就可以保存感兴趣的新闻。

另外,网络新闻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使新闻的反馈机制真正成熟起来。受众在浏览完新闻后,只要在其后轻轻点一下鼠标,便可留言发表评论(读者意见),即使有的新闻在时没有设“读者评论”等类似的按钮,受众也可以通过发e-maiL等简单的方式将意见反馈给新闻的媒体。这种快速的反馈机制是传统媒体不能比的。反馈机制的成熟在一定意义上说更有利于媒体根据反馈得来的信息进行业务方面的调整,从而更有效地传播新闻。

提到快速,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也是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的。这一优点已在对SaRS事件、美伊战争、神五升空等的网络新闻报道中凸显了出来。从对SaRS事件、美伊战争、神五升空等的报道还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善于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跟踪连续快速地报道。

最后,网络新闻的优势还体现在其信息的海量性、改变了在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传统媒体是将信息推给受众,而网络使得受众可以自主地将所需的新闻拉出来……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不仅吸纳了传统媒体的优点,而且还有自身独特的优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没有的)。每有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有“狼来了”的呼喊声,但每次都是虚惊一场,结果都是多种媒介共存。这次,网络的出现,传统媒体同样受到了“狼来了”的惊扰,但最终的结果如何,是网络取代电视、广播、报纸,还是网络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共存共荣?所有这些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事实上决定结果的不仅是这些媒体本身的发展状况,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是制约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三、网络新闻的未来。

网络新闻的未来怎样,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但可以对它的未来进行预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以下是网络新闻发展的几种可能趋势(只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

第一,网络新闻媒体将与传统媒体加强互动与合作。

这在非典的非常时期已经初见端倪,“非典”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报纸的到达率大大降低,传播作用也大打折扣。而电视和网站作为户内媒体的首选,无疑成为非典时期的绝对主角。在共同争夺观众眼球的同时,网站和电视台都非常清楚彼此的优劣势——电视媒体的易用性和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一些背靠电视媒体的网站已经在尝试将这两种优势合而为一。一方面,电视台在尽量发挥自己在视频信号方面的资源优势,借据电视直播优势,央视国际网站的流量在这非常时期得到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多数电视栏目受到户外采编受阻的影响,主动与网络媒体开展互动合作,并且大量引用网络媒体的新闻源。“非典”使得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协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报纸的网络版、网络广播等等的出现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一种表现……如此迹象表明,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一打开电脑便可以同时看电视、听广播并不是梦想。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资源,而且还有利于不同媒体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网络新闻实行收费制度。

如今,网络新闻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同新闻网站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经常“撞车”,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许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所以只好转载其它网站的新闻;另一方面,就是受利益的驱使,“剽窃”别人的劳动果实。事实上,不仅是新闻网站之间存在不负责的互相转载现象,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从网络上转载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关键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注明是转载的性质。这样,从小的方面讲,会影响媒体的业务水平(尤其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滋生新闻工作者的懈怠作风;从大的方面讲,这是一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对网络新闻实行收费,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剽窃的行为,减少同质化现象,又可以较为有效地保护新闻作品的版权。

但至于网络新闻的收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则很难预测。以现在中国正极力推广的数字付费电视为例,中国老百姓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接触电视以来,就是在免费地收看电视节目,“免费的午餐”已经深入民心,即使到有了有线电视后,有经济条件的受众只要付少量的钱就可收看到几十个频道,而数字付费电视虽然具有图像清晰等等的优点,但在推广上却连连受阻。原因可能是:受众对收费在心理上会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受众的经济能力不能承受机顶盒的费用;受众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在制约着他们对这一新事物的认识水平,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数字付费电视不好,并不是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是受众无法理解数字付费电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网络新闻的收费可以以电视收费为鉴,如果收费也要寻找成熟的时机——要纵观整个收费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否则可能会自掘坟墓。

第三,网络新闻可能会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如果乐观地看待这个数字,将来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是很有空间的(中国有13多亿人,将来上网用户的增加量大约在1300000000—68000000左右)。设想,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受众都有经济能力购买电脑,同时大部分受众都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现在许多青少年从小学开始就在学校学习电脑,为将来电脑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全民文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借助技术的平台,一旦实现了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形态于一身的转变,就会使网络新闻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这一设想的实现有可能需要十年、有可能需要五十年……它更多地受制于客观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要走向成熟还需要走过漫漫长路。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7

20世纪80年代网络传播开始在发达国家普及,我国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进入网络时代。然而人们看待网络传播的时候,至今相当程度上仍然以传统媒体作为衡量的坐标。关于网络的法律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理念,尽管字面上有所变化,但本质上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即使在网络最为发达的美国,主流的观念认识亦然。

网络时代的传播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以往关于“保密”内涵的认识

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大众的信息与国家的保密信息是可以清晰划分的。网络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打破了这种划分的界限,但当权者们并没有意识到媒介环境发生的变化,依然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下管理网络信息传播,于是矛盾爆发了。与其像美国国务院那样警告未来有志从事外交工作的学生不要沾惹维基解密,或因此封闭网站,不如考虑采用媒介融合条件下新的信息保密方式并实行更开放的保密标准。

网络时代的传播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以往关于“保密”内涵的认识。从已经公开的被保密信息看,相当部分的信息是当权者利用其保密特权而做的违反人民利益、本民族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本来应该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或需要得到社会监督的,但却被当作国家机密。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传播扩大了公众对当权者的监督力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确实涉及国家利益和具体当事人利益的信息被不负责任地公开,同样提醒人们开始考虑网络信息传播的道德标准,或者换个概念,叫“舆论边界”(严格地说,“舆论”的概念在这里使用不当,因为我们无法判断网上的某种意见已经转变为舆论)。公开讨论的话题,不该涉及国家机密、不该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事项。尽管维基解密有一定的运作程序,但是其对所公开信息的真假不负责任,对公开后的结果也不负责任;信息来源的秘密性本身,就是对被泄密一方的信息不对等。

鉴于这种情形,需要形成有关网络意见的道德底线标准,形成适合网络这种意见发表平台的新的法律和管理方式。现在的问题在于,面对维基解密行动,各国政府的反应不是通缉、暗杀就是“永远消失”。用武力对付现代传播技术的使用,无疑是非法治的愚蠢做法。

需要认真考虑并重新界定网上发表意见的罪与非罪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8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定时播放修改草案调整

问题的提出

国家版权局于2012年7月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以下简称草案二稿),与2012年3月3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一稿)相比,内容修改了许多,其中草案一稿和草案二稿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都做出了重大调整。草案一稿将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交互式扩张为直播、转播等方式,以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定时播放和转播等问题,在播放权中增加了有线播放,同时为避免与广播混淆,将名称由广播权修改为播放权。草案二稿又将信息网络传播权改回仅适用于交互式传播,而将定时播放、网络直播以及转播等方式改由播放权调整,同样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定时播放、网络直播以及转播等问题。这样的调整并非是单纯地回到原点,信息网络传播权从首次出现在2001年的《著作权法》中,到这两次的修改,都体现了立法者因技术的发展而对其进行的深入思考。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产生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互联网传播他人作品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巨大影响,引起了国际关注。1996年12月20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外交会议上,通过了《版权条约》(wCt)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对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进行了协调。

wCt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其前半句“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采用了“技术中立”的立法方式,即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传播作品,都应受到作者专有权利的控制。

我国司法实践也表明,需要对在互联网上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进行立法。比较典型的案件是1999年王蒙等六作家诉世纪互联公司侵犯著作权案。原告认为,被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将原告王蒙、张洁、张抗抗、毕淑敏、刘震云和张承志六位作家分别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储在其计算机系统内,通过www服务器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侵犯了其依法享有的对其作品的著作权。被告认为,在国际互联网上应当如何使用他人作品,使用他人作品是否需经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等问题无法可循。一审法院最后依据1990年《著作权法》第10条第(5)项“等方式”,即兜底条款,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我国《著作权法》于2001年修订时新增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其定义直接来自wCt第8条的后半句,表述为“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从2001年的《著作权法》来看,被告的行为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有学者指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交互式传播”。这种“交互式传播”在技术上有两个特征:一是对信息内容的传输是由受众而非传播者的行为直接触发的,受众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内容,以及接收传播的时间和地点。二是这种传播采用“点对点”的模式,受众是点播内容的特定个人。对特定电影的传输是在这个特定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发生的,是两个“点”之间的传输,而不是由服务器这一个“点”同时向无数个不特定的“点”进行的传输。

信息网络传播权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兴权利,其对遏制网络侵权行为,解决网络侵权纠纷,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并未完全解决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如网络定时播放行为是否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即定时播放行为是否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导致判决结果不尽一致。

网络定时播放行为,即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利用网络电视软件,节目表,按照节目表规定的时间定时播放节目,使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网络电视软件在线观看播出的节目。

(一)观点一:未经许可的定时播放行为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一种观点认为,未经许可的定时播放行为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如在宁波成功多媒体通信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成功公司)诉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时越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中,北京时越公司通过互联网定时播放权利人的32集电视剧《奋斗》行为,被一审法院认定构成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北京时越公司辩称,其对《奋斗》的使用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定的使用范围,因为网络用户不能在其选定的时间观看《奋斗》的任意一集,而只能看到网站定时播放的那一集。

一审法院认为,只要网络用户通过信息网络在其选定的时间可以获得作品的部分内容,作品传播者就构成了《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2)项所规定的“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法律并未规定要使公众在其选定的时间获得作品的全部或任意一部分内容,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品者才构成对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使。虽然网络用户在其选定的时间不能够获得《奋斗》的全部或任意一集的内容,但却能够获得网站正在播放的那一集的内容。因此,北京时越公司的行为构成对《奋斗》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使。

二审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的主张,认为,互联网用户通过悠视网能够观看该电视剧的内容,即使悠视网的播放方式系定时定集播放,悠视网未经许可的在线播放行为亦侵犯了宁波成功公司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观点二:网络定时播放行为不构成对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定时播放行为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因而不构成对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至于构成对何种权利的侵犯,因现行《著作权法》没有相应的规定,最后只能适用《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7项规定的“兜底权利”。

如在安乐影片有限公司(简称安乐影片公司)诉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时越公司)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中,北京时越公司在其经营的悠视网网站上向公众提供涉案影片《霍元甲》的定时在线播放服务和定时录制服务,使网络用户可以在该网站确定的时间和用户选定的计算机终端上观看和下载涉案影片《霍元甲》。法院认定被告北京时越公司的上述行为侵犯了原告安乐影片公司对该影片享有的著作权中的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按照事先安排之时间表向公众传播、提供作品的定时在线播放、下载、传播的权利,因此依据《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7项认定被告侵权。

二审中,法院进一步解释了应对“定时播放”适用“兜底权利”的理由:“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针对的是“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行为,即网络用户对何时、何地获得特定作品可以主动选择,而非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者的安排。本案中,“悠视网”提供的是对涉案电影作品定时在线播放服务和定时录制服务,网络用户只能在该网站安排的特定时间才能获得特定的内容,而不能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得到相应的服务,因此,该种网络传播行为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所限定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同时,因该种行为亦不能由《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所明确列举的其他财产权所调整,故一审法院认定其属于《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7项“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调整的范围是正确的。这是法院继王蒙等六作家诉世纪互联公司侵犯著作权案后再次适用“兜底条款”。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5月19日印发的《关于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信息网络按照事先安排的时间表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在线播放的,不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应适用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7)项进行调整”。此外,网络环境下的直播行为和转播行为,由于其不具有“交互性”特征,同样不能由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调整。

著作权修改草案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调整

为了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定时播放、直播和转播等问题,草案一稿将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交互式扩张为直播、转播方式,表达为“信息网络传播权,即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包括直播、转播或者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实中已出现的问题,但仍有问题值得探讨。

从草案一稿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将交互式传播扩张为直播、转播等方式,是在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定义的基础上所做的扩张,“信息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计算机互联网环境,这样的界定与当前技术的发展水平并不能同步。

首先,信息网络除了计算机互联网以外,还有其他网络。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4月的《关于审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第2条将信息网络定义为“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不特定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其次,交互式传播并非只在计算机互联网环境下才能实现。如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中,电视机用户除了能够接收电视台按照预先安排好的节目表播放节目外,还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化地选择电视台近一周播放过的节目。该公司提供的这一技术,符合“交互式传播”的两个技术特征,即对信息内容的传输是由受众而非传播者的行为直接触发;传播采用“点对点”的模式,受众是点播内容的特定个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过自主研发,推出了数字广播服务。数字广播打破了常规的按照节目播出时间收听节目的模式,利用数字信道,将大量的节目下载到数字广播接收器“听立方”内,实现广播错时收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喜欢的节目也可收藏起来反复收听。这种数字广播也符合“交互式传播”的特征。

再次,“三网融合”即“三网合一”,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将趋于一致,网络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将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草案二稿对草案一稿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内容表述为:“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以及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以前述方式提供的作品的权利”,同时将定时播放、网络直播及转播等非交互式传播方式纳入播放权调整范围。草案一稿关于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定是以传播介质为基础,对两个权利内容的界定并不清晰。而草案二稿则以传播方式为基础,将播放权适用于非交互式传播、信息网络传播权适用于交互式传播,既解决了实践中的定时播放、网络直播以及转播等问题,又能符合科技发展特别是“三网融合”的现状和趋势。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9)海知初字第57号,1999

2.王迁著.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3.杨静.网络定时播放视频行为的司法认定探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9(4)

4.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8)海民初字第4015号,2008

5.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8)一中民终字第5314号,2008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9

【关键词】云南广电网络;现状;分析探究

引言

随着现在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云南地区搭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尽快落实的问题。在云南县级地区搭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就是要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为云南县级地区人民建立一个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络。这样就会大大的促进了网络的交流,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高速化。同时也进一步响应了是广电行业提出的广播电视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的号召。促进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

一、搭建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意义

(一)促进云南地区县级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

随着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云南地区人民可以更好地享受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所带来的便捷生活以及快速传播的大量信息。可以享受高清的数字电视,流畅的数字画面,使得云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大大的提高。

(二)带动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这样做不仅仅提高了云南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大大的推进了我国整个广电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广电产业在全国县级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合作与优化重组,提高我国广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样长久发展下去就会进一步的带动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如何在云南县级地区进行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普及工作

对于搭建云南县级地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工作,我们首先要实行一定的普及工作。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云南地区人民对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了解非常少,这将对我们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人们了解的少,不知道它的优点和好处,就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向云南当地人民进行宣传。我们要迫切的解决当下这个问题,否则的话,在云南地区的县级地区进行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普及工作就会非常困难。因为云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沿海地区交流特别不方便,尤其是在云南的县级地区,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所以人们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了解非常的匮乏,我们要想尽快的做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这将使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顺利完成云南县级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

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必须要对云南县级地区的有线电视网进行双向改造,由于云南县级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的使用情况是不一致的。在改造过程中必然涉及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大量的物资和人力的投入比例,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和解决,这是需要当地人民进行密切配合的。我们必须要进行实地考察,才有更好的发言权。面对云南县级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问题,我们必须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使我们在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面对当下的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此进行一些详细的数据调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掌握主动权。对于云南地区的人们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一些建议和需求,这些对我们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如何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

在解决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我们的一些技术和物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些资金的来源在哪,并且如何更好地去利用这些所得资金,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使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才能有助于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因为我们在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必须对资金的筹措问题进行详细的考虑。因为在县级地区进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投资者就会考虑到自己的收益问题,而我们也必须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所以在资金筹措问题上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如何解决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

在解决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的问题,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们进行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引进一系列的相关人才。同时在解决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完成后,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技术人才负责后期的关系和维修,所以对于人才的引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要知道技术始终是制约一个当地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对于技术问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解决人才的供应问题,来进一步促进云南县级地区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如何搭建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一)在云南县级地区加强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宣传工作

对于云南当地人民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不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些报纸或者是一些传统媒体进行一些详细的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加派内部宣传人员到达云南县级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挨家挨户去进行一些利处的宣传,这样经过长期的宣传就会使得云南当地人民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实现进一步的了解。人们就会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在我们进行云南当地人民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再次的加大我们的宣传力度,争取让云南各个县级地区的人们都进一步了解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相关信息,并且做到积极支持。这样就会大大的促进我们搭建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加大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对于云南当地人民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我们在对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可以争取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如果我们可以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引进一些所需要的材料和技术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力引进一些技术型人才,使我们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去申请当地财政的支持,因为当地财政的支持可以更加迅速的进行支付和财政拨款,这样就会使得我们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得以快速有效的实施和进行。对于资金的运用,我们必须要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运用,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工作进程得以快速有效的进行。

(三)引进高科技术

在光传输改造方面,相比有源光网络(aon)技术,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具有拓扑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并且其网络拓扑结构与HFC网光纤部分的拓扑结构相类似,因此在现有HFC网络中采用pon技术,不需要对现有HFC网络进行大幅度改造,需要在原来的光网络上作相应的配置,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网络的升级。在光传输改造方面,除了采用pon技术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各种光接入技术。采用pon技术作为光接入技术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并不排斥其他光接入技术的应用。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用于解决电缆接入改造技术问题。由同轴电缆宽带接入技术和无源光网络技术一起构成有线电视网宽带接入技术。基于电缆接入技术(eoC)的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络基本结构。的ip化的全业务网,所有的业务由ip网来承载,即使是数字电视的广播也由iptV组播方式实现,包括标清电视(SDtV)和高清电视(HDtV),如图1所示。为此每个用户至少需要30mbps的接入带宽,1套高清电视(25mbps)、1套SDatV标清电视4mbps和上网业务(1mbps)。理想的应该达到60~100mbps(2套HDtV和1套SDtV)。进一步促进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与进步。

(四)不断丰富云南地区县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ip+Qam模式

ip+Qam模式是nGB网络另一种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保留和继续发展了RF射频广播技术及其设备,把占据接入网络最大带宽的视频下行业务(HDtV和SDtV)继续利用RFQam通道广播传输,而语音、数据(包括点播)等典型的ip业务则采用ip通道实现双向交换对于我们的行云南当地人民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ip+Qam这种模式虽然采用了两种通道及其技术,网络结构略显复杂,但是,它能有效地保护现有有线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投资、技术和设备,同时由于占据网络最大带宽的HDtV和SDtV视频业务不走ip平台了,这种模式对于ip通道或平台的建设投入不是很大。一般每户的ip接入带宽达到5~10mbps即可。

(五)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的基础性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有线电视数字化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目前已各大城市完成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用户超过了4000万户。正在积极推进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建设,所以我们在云南县级地区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可以说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双向改造是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关键,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行无线覆盖的基础。所以这样来说,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享、网络覆盖等方面来说,有线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网为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就会使得我们在云南县级地区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在云南县级地区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会使得搭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同时也会使我们的搭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于南县级地区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搭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的推动搭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郧生.三网融合的基础和趋势[C].中国国际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01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篇10

网络新闻真实度提升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第一,网络新闻真实度提升的突出表现就是新闻网站凭借网络特性向受众提供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报道视角,进而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客观事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媒介,网络的各种特性使新闻传播的变化不仅存在于传播效果上,更在于新闻真实上,即“网络媒介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它在揭示新闻事实真相的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2]。网络新闻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将新闻事实尽可能符合客观、贴近本真地呈现给受众,受众则可以同时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实,这种传播过程客观上就已经促进了新闻真实度的提高。因为网络新闻全景式的传播方式大大改善了原有的传统新闻纯粹阅读或者观看的传播方式,它让受众得以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新闻事件的真相。

第二,网络新闻真实不再是完全被把关人垄断的真实,网络让受众接触到客观事实的更多维度与层面变为可能。网络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收发的自由性,这种“知情”与“表情”的自由得益于网络的特有功能。在虚拟网络上,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公众提供自己了解的事件相关信息,甚至是不计后果地直接提出自己的任何观点(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除非其言论有损公共利益等)。这种信息的收发几乎是不受限制的,至少是很少会有像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中的把关人之类的人物去对网络新闻传播内容进行鉴别与筛选,因此,新闻事实将会以较少人为加工的面目直接与公众见面。这种自由的信息收发直接促使职业新闻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要说实话、要客观报道,否则一些使用互联网的相关事件知情者将可以为公众揭示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客观上促进了受众对新闻传播媒介的监督,也是对新闻真实的一种提升。

第三,网络新闻收发的高自主性为新闻受众获得更真实的新闻提供了可能。网络新闻的获取是一种非常自主的过程,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在任何时间以观看、收听等多种方式去获取新闻。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无须为错过或意欲重新阅览某些新闻报道而感到不便,网络新闻超越了广播电视新闻的时空限制,受众可以不计次数、不限时空地任意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查看阅读,随时看、随时听、随时停、随时思考,而且网络新闻视听者还可以利用网络查看随时更新的新闻。以上这些特点就为网络新闻的受众真切把握新闻事实的情况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不断经受检验、可信度不断提升。

网络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互联网的技术与特点促进了新闻真实性的提高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但网络对新闻真实性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互联网上,网络新闻失实的情况经常发生。网络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表现概括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失职情况屡见不鲜。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网络媒体队伍迅速壮大,但其队伍建设的质量和专业成熟度与传统媒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也大多缺乏相应的新闻专业知识,不具备新闻采编的基本技能,对新闻采编的要求、特点基本没有了解。在此状况下,一些新闻网站甚至将采访、编辑、审稿、发稿等工作交与一人负责,并且在没有专业把关人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新闻速度,对一些非一手资料不加甄别,在将其粗略地剪切、拼凑后便于公众面前。如此观之,网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在较高水平。

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失职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其专业素质的缺乏。目前很多网站的新闻编辑中有一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缺乏编辑经验,对新闻行业的规范、自律原则不清楚,无意识地进行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如某网站曾经报道的假新闻:“上海将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天大楼。”[3]再如这样一条:“有个奇人叫马内克,他不吃不喝就靠注视太阳补充能量。”事实上,如上这些信息,人们利用基本生活常识就能辨别出是真是假,而网络新闻采编人员以及把关人却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这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第二,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相关网站过分追求新闻的速度与数量,而较少顾及新闻的真实性及其质量。传播迅速以及传播内容的新奇性对于新闻网站来讲就意味着点击量,进而意味着经济利益,因此新闻网站往往追求快速新闻报道、新奇的新闻内容。可以说,这个特点是网络新闻所特有的,正是基于此,网络新闻失实也就几乎成为网络新闻形成过程中不足为奇的状况。为了追求所谓的快速、抢得先机,一些网站往往会对其获得的新信息不经过认真核实与调查就编写成新闻出去。关于上述问题的“经典”例子之一就是某主流网站在2004年奥运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报道。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的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不利情况下,开始组织反击,但在第四局的最后时刻,中国队仍以21比23暂时落后。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某主流综合网站的体育新闻一栏则出现了《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新闻标题,而真正的比赛结果是,女排姑娘们奋战五局,以3比2反败为胜获得冠军。诸如此类为了点击量而抢新闻的行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几乎不可能同时达到最高标准,即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近几年,有些新闻网站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更是不加思考与甄别地刊登、转发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新闻信息。面对这种由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快速带来的新闻失实,《洛杉矶时报》的媒体评论家戴维·萧曾如是评论:“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已经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的职业道德提出挑战。”[4]

第三,互联网的普及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虚假新闻的与传播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性。在以往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受制于传播手段与渠道的有限性,某报刊的一条假新闻传播并影响到的受众范围可能仅局限于该报刊的读者。然而在当前,在网络技术发达、信息流动快速的今天,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变得易如反掌并且速度奇快,在这种传播环境下,新闻的抄袭、转述、拼接非常容易。对此,有人如此形容:“编辑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一条新闻就变成自己网站上的了,他(她)哪有时间去考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5]就拿新闻照片来说,任何一个新闻编辑都可以易如反掌地制造假新闻照片。安德鲁·里普曼对此曾感慨道:“人们分辨是非的出发点不能再是‘眼见为实’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能按照过去的一般法律观点来轻易相信一张照片。”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周正龙假虎照事件可以说是新闻照片造假的生动案例,尽管当事人并非新闻编辑,但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多媒体渠道,华南虎假照及相关新闻在网络上一时间被快速传阅、转发,不少受众信以为真,而他们则真正成为这些相关假新闻的直接受害者。因此,从技术的层面来看,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客观上也给网络新闻真实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网络新闻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虚假性。这里所指的网络新闻者并不是大型商业网站或政府机构网站,因为前者是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营业的,具有相对较高的正规性,后者则代表政府,发自二者的网络新闻大多渠道正规,较少有假新闻的情形发生。此处所谈及的网络新闻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虚假性,主要是指个人方面。因为在中国互联网用户尚未实现实名制,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的新闻聊天室、BBS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等网络地点匿名发表言论,甚至制造新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信息者的身份是难以确定的,这种信息形成参与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假性就为一些人制造假新闻、发表虚假言论提供了机会,这会给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度与可信度带来诸多不确定、不可控因素。

面对网络新闻失实的情况,为了维护并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度与可信度,相关专家学者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与设想,比如,从政府角度出发,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并逐步加大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力度;从媒体网站角度出发,应当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切实加强自律、加强技术层面上的信息管理;从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角度出发,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对各种信息素材的甄别能力;从公众角度出发,要树立起自觉监督、自觉防范、自我约束的意识;等等。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将在今后的新闻传播过程中越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互联网传播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新闻,也将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使用。因此,新闻真实在网络世界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就网络而言,对于其有利于新闻真实发展的一面,应当进一步利用、改进相关网络传播技术,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为提高新闻真实度服务;对于其不利于新闻真实发展的一面,应从网络新闻从业者、公众、政府等不同主体出发,找到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地避免使网络成为新闻真实的“杀手”,让网络新闻最大限度地远离新闻失实。如何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应当成为网络新闻相关主体认真思考与总结的问题。(来源: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文/崔圣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闵大洪.网络新闻之我见[eB/oL].(2005-06-11).http://zijin.net/blog/user1/119/archives/2005/105.shtml.

[2]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6-8.

[3]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8(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