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十篇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十篇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3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1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工作动员会议,标志着我县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正式启动。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会前由县总工会牵头进行了积极筹备,刚才就开展全县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活动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布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医疗互助活动启动阶段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是一项关注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工会为职工办的一件实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活动有一个正确认识,必须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开展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进行了专门部署。开展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要内容,是工会组织协助党委、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是职工队伍内部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一项纯公益性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职工队伍助人为乐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有助于协助党和政府推进完善现行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使单一的政府财政救助逐步向社会救助和群众互助的方向拓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组织职工之间的互助互济,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从机制上解决职工因病致贫的问题,使那些患大病的职工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作为医疗保障措施主渠道的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收费低、保障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解决一般的医疗问题,总体保障能力不强,覆盖面小,有很大部分职工群众因大病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极其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现行基本医疗制度还远远不够。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就是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它是由工会统一组织、职工自愿参加、以个人缴费为主的职工间的一种互助互济保障形式,目的是通过职工之间的互助互济,对患病住院医疗费支出较大的职工给予补助,缓解他们的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的发生。

开展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责,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工会组织作为职工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要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强化维护手段,丰富维护内容。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解决职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工会组织根据实际需要,发挥自身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的一项创新之举,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会回馈职工、服务职工的一个载体。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使广大职工都实实在在感觉到了工会组织的存在,这对于提高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增进职工队伍的团结统一,把职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做好宣传,强力推进。

开展医疗互助活动事关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是一件好事、实事,同时也是一件新事,必须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共识,保证医疗互助活动顺利启动实施。

一要正确认识活动的四个特点。一是群众性。医疗互助活动是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的一项群众性的互助活动,以团体的形式加入,集中起来发挥“大树法则”效应,使那些患大病的职工得到有效的帮助。二是互济性。医疗互助活动需要职工之间发扬“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的互济互助精神,用群众的力量为参加互助活动的职工撑起了一个医疗保障的保护伞。三是自愿性。医疗互助活动是由工会组织广大职工自愿参加的一项活动,凡是全县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在册职工,承认医疗互助基金的实施办法,按规定交纳互助金和续交互助金均在互助范围之内。四是非赢利性。医疗互助活动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回馈职工的一种实现途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互助互济,为职工排忧解难。各级工会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到职工中,大力宣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知识,让广大职工群众认识它,接受它,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要发挥好“三个优势”。一是领导优势。首期实施互助活动,要把认识容易统一、收入较稳定、职工相对自足的党政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作为启动的重点,积极主动争取党政的领导、支持,以重点单位带动其它单位。二是宣传优势。利用电视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工会宣传阵地,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取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三是组织优势。要发挥工会组织网络比较健全、直接植根于职工会员的组织优势,层层发动,把工作做到每一个职工家里。

三要做好教育工作。教育基层工会组织和职工算清“三笔帐”。一是“小帐和大帐”。互助活动遵循“大树法则”,参加人越多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工会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职工提供免费服务,不计成本、没有利润,通过医疗互助后仍然困难的,还可进入帮扶救助程序,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帮扶中心予以救助。比任何商业保险都实惠。二是“短期帐和长远帐”。要教育职工正确认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算清“长远帐”,一旦出现情况,就可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医疗救助。三是“经济帐和政治帐”。互助活动的本质是职工出一点钱为自己收下一份保障,防止患重大疾病医疗负担过重时出现经济困难。由于得到帮助的患重大疾病的职工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做了贡献,从本质上就发扬了工人阶级团结友爱优良传统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2

第二条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下列人员,均属本办法医疗补助对象:

(三)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省、市驻天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退休人员)实行属地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公务员医疗补助遵循补助水平与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补助办法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保障参保人员合理的医疗待遇等原则。

第四条设立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主要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公务员医疗补助金及其收益构成。

县直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在县财政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并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相一致。

第五条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缴纳标准为:在职人员按本人上年工资总额的2%缴纳,退休人员按本人上年退休金总额的2%缴纳。以后年度每年分别不低于0.2%提高缴纳标准,最终达到4.5%的比例。

用人单位必须在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时,一并缴纳公务员医疗补助金。

第六条用人单位缴纳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属于县财政统发工资的单位,由县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并纳入县财政专户。非财政统发工资并符合公务员医疗补助范围的县直单位和省、市驻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由单位筹集,与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起由单位按月(季)上缴县地税部门,再由县地税部门划拨到县财政专户。

第七条县财政应将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按年初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足额拨付给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节余转入下年继续使用,不得冲减下年财政拨付的医疗补助基金数额。医疗补助基金年度如有超支,超支部分由县财政予以补助。

第八条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的使用范围。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主要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外由参保人个人负担且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支付标准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具体按下列标准进行补助:

(一)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内应由个人负担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任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退休人员;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甘肃省优秀专家;正副地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7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任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退休人员、正副县(处)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60%;其他人员补助50%。

(二)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超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进入大额医疗互助保险基金应由个人负担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任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退休人员;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甘肃省优秀专家;正副地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9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任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退休人员、正副县(处)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85%;其他人员补助80%。

(三)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补助条件、应由个人负担的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补助:对患有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门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期)透析门诊治疗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的部分补助25%;其他特殊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补助20%。

(四)在一个年度内发生超过大额医疗互助保险支付限额以上、且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部分医疗费用,按80%的比例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限额为16万元。

(五)具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任为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退休人员、正副县(处)级干部及退休人员;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甘肃省优秀专家,正副地级干部及退休人员在就诊、住院时除按上述规定享受医疗补助外,对住院期间干部病房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标准之间的差额费用给予补助(其中:三级医疗机构不超过40元,二级医疗机构不超过30元,一级医疗机构不超过20元)。

(六)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女职工,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生育和实施节育手术中发生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按生育保险的规定予以补助。

(七)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人员,因公受伤抢救和住院治疗、旧伤复发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按工伤保险的规定予以补助;非因工伤残抢救和住院治疗发生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和本条(一)、(二)款的规定予以补助。

第九条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管理,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账核算。

第十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县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工作,并进行管理和监督;县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审计。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制定参保单位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结算办法,并建立健全公务员医疗补助预决算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第十一条非财政统发工资的单位应按时足额缴纳医疗补助基金,因单位中断缴费或者欠缴医疗补助基金造成公务员医疗待遇减少的部分,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含退休人员),可参照本办法执行。所需医疗补助基金,由单位自筹缴纳。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3

一、建设目标

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提高乡村两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同)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和效率。着力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优化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改变基层诊疗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优化县域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电子健康卡使用,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二、建设原则

(一)需求导向,创新服务。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牵引,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顶层设计,统筹建设。统一制定“智医助理”建设规范,明确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安全保障等建设内容;各单位遵照统一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项目建设、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结合“智医助理”建设和电子健康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发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心枢纽作用,实现地区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强化标准,确保安全。遵循国家、行业颁发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智医助理”标准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智医助理”系统

1.辅助诊断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辅助诊断子系统,依托医学认知智能技术和医学知识体系,在诊疗过程中辅助基层医生全面了解疾病信息并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协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逐步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漏诊误诊率;实现与电子病历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减轻基层医生负担。

2.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并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检验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辅助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分类、分级管理,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供预约、随访、健康指导、满意度调查等智能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

3.远程会诊接入系统。将“智医助理”接入现有的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远程会诊系统,借助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时远程会诊。通过电子健康卡核验患者身份后,上级医生可在线实时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检验检查等资料,制定诊疗方案,及时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为县域分级诊疗提供支撑保障,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良好就医秩序。

4.移动终端。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下同)配备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在移动诊疗场景下的智能辅诊、医学知识检索、共享调阅、慢病智能管理和远程视频技术援助。前期项目建设已有移动终端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重复配备。鼓励以“智医助理”为载体,特别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将医疗信息化其他建设工作嵌入集成其中,统筹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支撑体系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应用基础。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推进电子病历录入方便快捷。实现“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电子健康卡、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医学影像云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检验检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核心数据实时推送。更换淘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旧电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安全。

四、经费概算

“智医助理”项目概算不超过400万元(含市级“智医助理”支撑系统建设硬件费用)。我区建设经费由省与市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五、职责分工

(一)区级相关部门职责。区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智医助理”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采购、软硬件安装部署工作;负责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协调“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完善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完成网络环境改造,做好与市级平台接口联调和网络互联等工作;制定本地“智医助理”信息系统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负责组织开展“智医助理”培训应用与评估验收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落实“智医助理”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后期运维费用;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配合做好项目招标采购等相关工作。

(二)服务承建商职责。经招标确定的服务承建商负责开发建设“智医助理”系统,其中“智医助理”系统分级部署在省、市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智医助理”与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负责开展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招标文件确定的其他职责。

六、实施步骤

1.项目启动(2020年4月)。制定下发项目建设方案,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2.项目采购(2020年5-7月)。完成“智医助理”项目采购和网络环境改造。

3.部署联调培训(2020年5-10月)。完成“智医助理”部署和本地化改造,开展系统应用培训、上线运行及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联调等工作。

4.跟踪评估及验收(2020年8-12月)。区卫生健康委开展全程跟踪评估,对跟踪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完善;建设完成后及时启动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卫生健康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智慧医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工作。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相关单位要确立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

(二)加强培训推广。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基层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培训,确保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系统各项功能。

(三)落实资金保障。区财政局根据建设需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按时完成。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4

爱心化作及时雨暖意春风漫矿山

——石台矿业公司工会关于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汇报

(2013年3月1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石台矿业是1976年建成投产,矿井建设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自1983年实现产量翻番后,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20万吨左右。20__年破产重组。截止到目前,我公司共有在册职工3157人;离退休职工3256人;伤病亡职工配偶713人。由于历史原因,企业负担比较重。

近年来,我们公司工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职工解困、为职工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落实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为石台矿业创建和谐平安矿山贡献了力量。

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背景和过程

20__年至今,全公司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年。从这几年的活动的实施情况看,医疗互助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位基层科区领导说:“过去每碰到职工身患大病重症,有时全区发动募捐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则从根本上为职工提供了保障。对大病职工家庭的资助是及时有效的。每年每人缴30元,即使再困难的职工也是有能力挤出来的”。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医疗互助活动在惠及广大职工群众医疗保障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正是大病医疗互助工作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结果。

在没有开展大病医疗互助之前,矿工会天天都有大病职工或家属哭哭啼啼,或要求生活补助,或提出一些政策不允许的要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作为职工集体利益的维护部门---工会,在大病职工困难面前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集团公司20__年出台的大病医疗互助办法,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大病医疗互助活动突出人性化服务,使参与人数和受益人数不断增加。参加互助活动的职工呈现出了稳步上升趋势。七年来,石台矿业工会共收到职工大病医疗互助金140.505万元,累计参加大病医疗互助职工46835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七年来,石台矿业工会共救助患大病职工1030人次,金额235.6万元。及时解了职工的燃眉之急,确保职工群众不能因病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进了公司和谐稳定发展。使很多因大病致困的职工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大病医疗互助活动也得到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石台矿业创建和谐平安矿山的具体措施和目标写入文件。

二、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职工大病医疗互助管理体系

公司成立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管理领导小组,由工会主席任组长,权益部负责具体工作,下设办公室,拟定、完善本公司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管理的各项制度;负责指导各车间工会的组织、宣传和动员工作,以提高参与率。权益部作为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在石台矿业公司党委、行政、工会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救助工作的职责和任务,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规定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注重加强与社保科、离退休职工管理科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共同推进大病救助工作。构建以基层车间工会为基础,上下贯通,整体联动,高效运作的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服务网络。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提高职工群众知晓度

丰富形式,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浓烈的活动氛围。采取文艺演出、专题座谈会、录制宣传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广泛宣传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参加方式、交费办法及可享受到的保障和权利,树立“健康保险带”的工会大病医疗保障品牌。提高大病救助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活动伊始,我们发现部分职工对大病医疗互助活动的认识还有差距,认为既然交了钱就应得到实惠,如果自己的医疗费用达不到救助比例,得不到任何救助,自己就很吃亏,不如不入。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召开了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动员会,在全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热潮。各车间工会在组织职工参加大病医疗互助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工作。迅速召开了职工大会,传达贯彻全矿动员大会精神,对本单位的活动组织工作进行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各级工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有关规定,释疑解惑,积极组织和发动职工参加活动;全矿领导干部还主动捐款,大力支持这项公益性活动的开展。公司电视台和网站也都通过专题报道、领导访谈、电视台采访、编者述评等形式,大力宣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使每个职工认识到,实施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是对职工的帮助,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人生难测风和雨,一朝有难众扶你;平时献出一片爱,难时拥有互助情;患病职工莫发愁,大病救助解忧愁;团结友爱力量大,幸福和谐奔前程。”的思想,很快被广大职工所理解和接受,职工由“要我入”转变为“我要入”,在全矿形成支持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入基层,加大协调调研力度,确保活动为广大职工服务

以促进全公司互助活动整体工作发展为宗旨,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服务理念,每年举办一次公司车间工会主席互助活动专题座谈会,就有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意见和建议,以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广泛交流,推动互助活动最大限度的为患病职工服务。逐户走访,摸查致贫情况。对各车间工会进行认真部署,以节前走访为契机,对大病家庭进行调查摸底,深入细致做好慰问了解,并将致病原因、疾病花费、家庭收入以及子女情况进行登记汇总,为有针对性制定帮扶计划奠定基础,确保做到不漏报、不瞒

报、不多报。

(四)制定方案,采取针对措施

根据摸底情况,汇总职工群众意见,整合救助资源,按照集团公司工会的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按时实施。结合工会表彰活动,对大病救助工作积极主动、表现较好的车间工会进行表彰。

(五)规范服务行为,及时、准确地做好救助审批工作

及时、准确的为职工办理大病救助,减轻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是我们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目的,也是检验我们这项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在做好具体工作上:第一,我们要求权益部和各基层车间工会的工作人员坚持做到方便、及时、清楚、准确,做到环环相扣,万无一失,让职工从及时的帮助和周到的服务中体会到工会组织的温暖。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与社保科医保站达成了职工住院(门诊)医疗(药)期间费用情况信息共享意向,做到了查询迅速、审核快捷、管理规范有序。第二,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办理程序和标准进行审批,按照工作标准和规定整理归档,细致、准确的为职工算好账,确保职工利益的实现。第三,要求工作人员注意总结审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反映,及时研究解决。及时向集团公司工会权益部领导请示,确保万无一失。第四,要求工作人员按照石台矿业工会制定的《工作职责》、《大病医疗互助管理规程》等制度规定,依照最大限度的方便和有利于职工的原则,为职工办理大病救助。第五,注意规范大病救助的申请、审查、审核、审批等各个重要环节,落实两榜公示制度,杜绝暗箱操作等违规问题的发生,严格机制,保证规范运行。对于大病救助人员名单,采取车间工会初审—公开公示—复核上报的工作程序,要求有2名及以上工作人员共同家访,及时对职工群众救助需求和家庭实际情况做到实时掌握。工会权益部工作人员对上报的救助人员的生活情况再次进行详细的摸底,经二次审核通过后办理手续上报集团公司工会权益部。2名及以上工作人员联合按照先退休后在职的顺序及时分批将救助金发放到大病职工手中,解职工群众燃眉之急,并耐心细致地做好集团公司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

(六)强化互助工作管理,狠抓服务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了“四心”服务意识,那就是面对救助工作要满怀热心,对待大病患者要付出真心,做好大病工作要坚持细心,搞好优质服务要保持耐心。在大病医疗互助管理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对大病医疗互助工作职责任务进行明确和规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要求各基层车间工会必须指定专人为职工办理救助申报手续,不能让职工亲自办理,尽量减轻职工群众的负担。第二,对大病医疗互助业务程序进行规范,将有关规定印制成册,发放到各单位,做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办理过程尽可能的做到方便、快捷。七年来共开办专题培训班5期。第三,注意加强同地方民政部门的工作沟通联系,争取地方民政部门对矿山大病困难职工家庭的帮扶,结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基建四区困难职工倪家智妻子无工作、20__年癌症手术(导致术后忧郁症),俩孩子上大学,生活陷入困境,倪家智急的眼泪直流。考虑到他家的特殊困难情况,我们在集团公司大病救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到石台镇民政部门争取到1万元救助,帮他家度过燃眉之急。采煤预备区困难职工豆远明本人肝占位、妻子无工作、患癌症,在集团公司大病救助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到朔里镇民政部门为他家争取到1万元救助。第四,及时做好大病救助退回职工的思想工作,为大病救助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讲清政策规定。工会干部在上报之前,对大病职工进行集团公司有关政策的教育,以便让他们心中有数,在材料被退回后,不埋怨,心平气顺,正确看待。二是讲明退回原因。权益部安排所在单位车间工/,!/会主席及时向他们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并通过“爱心超市”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把他们心中的“?”拉直,把道理给他们讲透,工作做到有始有终。对离退休的老同志,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对政策理解有难度的,我们通过和他家人的沟通联系,首先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通过家人来做老同志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第五,积极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家庭备案制度。每半年,各车间工会对本单位职工所患大病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并对患病时间、支出的医疗费用等一并列入患者备案表内,为大病救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六,针对部分困难职工家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特别是亲人患有大病有可能随时发病的,这部分职工因为在井下工作,短时间内赶不回来,家中亲人的安危让他们时刻牵肠挂肚不放心的难题,公司工会权益部制做发放了“关爱在身旁,情融你我他”服务名片,解决了大病职工的后顾之忧,并郑重承诺:“安全生产交给您,家庭困难交给我”。困难职工在岗期间一旦家中突然有了紧急困难需要帮助解决时,家里人就可凭此服务名片联系权益部求助。

(七)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1、解决了职工的实际难题,有利于促进公司改革、发展和稳定。

职工患了大病后,特别是困难职工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更需要得到经济上的帮助。在集团公司大病救助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爱心超市”对这些职工又给予一定的物资帮扶,(石台矿业“爱心超市”以遭受重大灾害、患重大疾病、因工受伤的特困职工为救助对象,为他们免费发放生活必需品,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同时,对行动不便的困难职工和孤寡老人由“爱心超市”工作人员将救助物品送到他们的家中,进行上门服务,使帮扶服务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救助物品有米、面、油、餐具、鞋帽、被褥、专业技能书籍、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例如保运二区职工王培超,低保户,20__年7月份经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尿毒症,脑出血导致偏瘫。患病后,他一家为给他治病花费了近30万元,目前仍旧需要药物维持,并且定期透析,他多次住院大病救助共计10.6万元,是公司工会“爱心超市”的“老顾客”。

2、弘扬了工人阶级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共建。

职工大病互助的开展有效地缓解了职工的经济困难,发扬了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密切了企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了把企业对职工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把职工之间的阶级友情送进千家万户,维护了矿区和谐稳定。例如退休职工韩伟,患肺癌,20__年住院进入统筹自付费用15471.41元,大病救助7236元,另外集团公司工会送慰问金1000元和价值700元的生活必需品,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提升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带动了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

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从组织发动到实际运行,都是由工会组织来运作。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怀着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提升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实现了工会工作的创新,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水平。例如社区中心困难职工李孝才,工资低,妻子无业,儿子上大学,女儿读高中,本人癌症,多次到上海治病,为此,他不仅耗尽了全部积蓄,并且债台高筑,李孝才患病三年来共获得大病救助5.5万元。近日,当得知他从上海转回淮北矿工总医院的消息后,公司工会干部和单位领导又特意到医院看望,并送上慰问金。公司领导结对子慰问,工会大病救助,基层单位关心,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帮扶,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他因无钱看病带来的烦恼。每谈及此事,李孝才一家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三、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工会组织打造的品牌工程。石台矿业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主要是:

(一)有集团公司工会的有力指导和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行政的大力支持

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是离不开集团公司工会领导和石台矿业公司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有力支持和帮助。集团公司工会权益部领导自始至终全过程跟踪指导,给予了大力帮助。公司领导多次过问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带头参加互助活动。11名公司领导主动与大病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公司基层党政领导也都带头参加活动,全公司科区级干部在工会的组织下与大病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定期检查考核帮扶工作落实情况,并与“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挂钩。

(二)有广大工会干部热烈响应和精心组织、扎实推动

公司各级工会把组织实施好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职工,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怕困难,不讲条件,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全面履职,无私奉献,确保了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5

【摘要】:社会各界举办大型活动时,考虑到会出现急症和伤情及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对活动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极为重视。医疗机构为做好此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工作组织方案,人员配置培训方案,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整体提升,也有助于医学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障工作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爱惜生命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普遍的追求。考虑到存在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期间,对出现急症和伤情的患者来说,初期就得到医务人员及时的救治和护理,能为其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社会各界在开展大型活动时,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举办地政府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因此,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减少患者死亡率,保障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背景

我院所处区域――吴家山台商投资区,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引得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相关企业的大型商业活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活动也不断增加。为保障各项活动的圆满举行,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自2004年开始,大型活动举办方都会郑重邀请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参入,因此,我院接受此项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

而在数次活动中,对突发的急症、昏厥、中暑、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摔伤、骨折、拥挤踩踏等事件,医疗保障服务小组不负众望,进行了及时、有效和妥善的处理,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大众所认知。

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服务的需要,我院根据大型活动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健全了相关服务工作,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

二、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要健立健全医疗保障服务工作,首先要制定工作组织方案,明确医务人员职责、做好医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工作。

1、由业务院长领导并任组长,医务处、护理部、急诊科、门诊部、其部门负责人为其成员。当出现急症、伤情和突发事件时,院内人员在业务院长的领导下,各部门负责人要担当起各自职责,同时启动我院急救预案,在医院统一部署下协同合作,投入抢救,形成现场(院前)、院内“接力式”的救护体系。

2、医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要明确医疗保障服务是配合组织方共同将活动举办成功的一项工作,在强调自身职责时还应注意:医疗保障服务工作者不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所以,在人员配置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⑴事件的突发性:急症和伤情的出现不可预知;⑵事件的紧急性:一有呼救应立即投入救治;⑶病种的多样性;⑷急救环境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局限性;⑸高标准的身体素质要求:有时医务人员需持续几天的工作或搬运病人,因此需要身体健康,体格健壮;⑹高水平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需与患者有效沟通,还要有效配合主办方的工作。

根据以上工作特点,我院领导小组从门诊部和急诊科中着力挑选精干的医护人员。具体要求包括: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做到沉着、冷静、果断;⑵具有较全面的医疗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⑶体格健壮,吃苦耐劳;⑷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医护人员培训是医疗保障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医护人员应每月开展一次培训,力争做到熟练掌握各项急救、医疗、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对重要技术,重要部门的重要人员要进行经常性排练,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使我院医疗保障服务的整体水平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1、做好责任分工。一个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一般由一医、一护、救护车和司机组成,门诊部分管对外医疗工作的主任担任小组负责人。当出现急症和伤情时,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与应急援救各方形成合力,投入抢救,对轻度伤病患者作现场治疗,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性处置后,迅速将其转送到医院。此外,小组负责人还负责与主办方的协调、沟通工作及与院内的联系、沟通和汇报工作

2、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小组负责人在大型活动举办前应与举办方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活动的性质、特点、场地、规模、人数、时间、气候等情况。再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来准备药物及器材,及院内所需准备事宜。

3、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急救箱内放置的各类急救药物,并标名分类整齐放入,以便抢救时迅速找到所需药品,提高抢救效率。此外,急救车内也应配齐所需医疗设备,如:氧气筒、心电图、呼吸机、担架、外科急救包、内科急救包、听诊器、血压计、医用耗材等(还可以根据活动需求增设配置)。

4、熟悉场地环境。应在指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迅速与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见面,进行工作对接,熟悉周边环境、方位,选好急救通道及可利用救治的场地,测试好通讯器材,并在指定位置安置急救箱及其他急救器材。如有不利于医疗保障工作开展的情况,应及时与举办方交换意见,排除干扰工作因素,争取医疗保障安全最大化。

5、现场工作处置适宜。在活动现场工作时,医生护士应交换巡视,排查现场存在的隐患并及时纠正,做好预防,减少风险。如需持续几天工作时,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对较轻伤病员治疗后,应做好病情、治疗、护理记录,根据病情发展密切观察,并向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报告患者情况。如出现急重症者或突发事件,应采取全面、适当、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并迅速向医院报告情况,启动急救预案,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准备。

6、活动结束后,做好善后工作。活动结束后,应再次与活动方相关负责人联系,汇报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情况,听取评价意见。直至活动相关人员全部离去,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才能清理物品撤离。

四、医疗保障服务工作体会

1、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大型活动往往会和政府形象、社会稳定相联系,其举办水平具体体现了政府的组织和控制能力。因而大型活动中的出现突发重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性和危害性,所以在大型活动中应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极为重要。

2、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对完善医疗体系、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为急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为医院服务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助于急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展示医务人员良好形象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带动区域医疗机构的整体提升,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医学建设和发展。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6

【关键词】退役;医疗保险

一、现阶段退役医疗保险在军地接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不配套,缺乏立法保障。军人保险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数额大,管理跨越年度长,这笔钱大多数要等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时间,军人在转业、复员和离退休或晋升副军职、评为伤残二等乙级以上才可以转移或给付保险基金,每月发生缴费业务,难免会出现工作上操作失误、管理人员更换或因业务不熟悉等主观因素影响,造成保险基金数据错误;退休人员保险金如何处置,也需要尽快作出明文规定。(2)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在军队基层单位,对《暂行办法》的学习和宣传还很不够。大多数官兵由于长期受公费医疗体制的影响,缺乏社会保障意识和长远观念,喜欢接受既得利益,对保险制度不关心或是知之甚少,不清楚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的何去何从。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军人个人账户的军地衔接重视不够,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二、完善军地接轨的目标模式

(1)指导思想。即邓小平新时期军民兼容思想与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论述。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必须以军民兼容思想为指导。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后期后勤建设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道路,多次强调过这一点,并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确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军地接轨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之上的目标选择,这一指导思想也是完善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保证。二是必须把握好军民兼容的度。确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军地接轨目标模式并不是说军队甩手不管,地方和军队的保险力量是要互相流动的,要处理好二者的构成比例。三是必须要把握好军民兼容的阶段性,退役军人医疗保险军地接轨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要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相符,还要与军人保险其他方面相协调。(2)总体目标。完善退役医疗保险的军地接轨必须做到“两个统一”:一是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相统一。既要考虑当前,注重解决当前军人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使军人保险待遇逐步提高。二是国家政策与军人特点相统一。既要考虑到国家政策规定,体现军队和军人的职业特点,以维护军人权益,又要与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相适应,注意服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局。

三、完善军地接轨的组织实施

1.科学制定政策,奠定物质基础。首先要做到深入调查,多向国家和当地有关部门了解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动向及军队内部的相关制度,同时要有针对性的考虑退役医疗保险的特点,要努力与地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军人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政策及工资福利待遇衔接好。总之,各部门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多沟通,多协商,相互配合,抓紧制定医疗保险军地接轨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保证军令、政令畅通和各项政策的一致性。另外,根据上面的分析,建议在军队中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提高国家补助的比例,或由国家财政在军人退役时根据城镇职工同等条件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数按比例、按服役年限一次性补足军地差额,为实现个人账户的军地衔接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统一思想认识,搞好宣传教育。军人保险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福利性、强制性、互动性、保障性,要针对部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退役医疗保险军地接轨是军人保险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把广大官兵的思想统一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上来,认识军地接轨模式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对于军人这一特殊的人群,为保证军人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以实现,一方面要在军队内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官兵深刻理解军人保险制度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责意识,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军地接轨的紧迫感和重要意义,使国家优抚军人的有关政策得以真正落实。

3.加强组织领导,军地齐抓共管。完善退役医疗保险的军地顺利接轨,关系到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和军队的长远建设,这不是军队一方所能解决好的。军队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的军地接轨工作,当成一件大事切实抓好。一是要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国家、军队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分工,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能。二是依法管理,依法保障,规范运作,确保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三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尽快完善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的军地接轨。

参考文献

[1]戴民辉.充分发挥财政在医疗制度改革中的作用[J].唯实.1996(4)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7

一、存在问题

(一)参保率较低

国务院于1998年在《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经过调查统计,仍有以下一些人群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1、部分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由于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筹集,从短期效益来看,参加医疗保险就意味着企业或个人收人的减少。因此,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理由,不为其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另外一些个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修理业及饮食服务业者等,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由于其医疗保险费必须全部由个人缴纳,因此大多数个体户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2、下岗职工及无业游民。为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权益,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可以在当地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其养老、医疗保险费也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代为缴纳。这样,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只要原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就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然而事实上是,下岗职工所在的单位,多数都未参加医疗保险,没有给下岗职工办理医疗保险手续。

(二)医疗保险体系尚不完善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制度,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建立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建立职工互助保障制度,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医疗救助,满足不同医疗消费水平和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但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现行只有基本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制度。

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保障基本、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原则确定的,统筹地区间实行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和给付待遇,这种方式很难满足不同支付能力和医疗需求的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需要。特别是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已经超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在客观上又有着实现原有医疗保障的支付能力。因此,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医疗保障需要,应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而针对国家公务员这一特定人群,则应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

(三)监督力度不够,存在骗保现象

1、部分定点医院为了追求利益,有意增加医疗服务,出现乱开药、滥检查或重复检查的现象。

2、存在“冒名住院”和“挂床住院”等骗取医疗保险金行为。“冒名住院”是指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为了使其住院费用能够报销,在入院的时候使用参保人的医疗保险卡及其姓名进行登记,假冒参保人的身份报销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挂床住院”是指病情较轻而未达到住院标准的参保人员在医院开设床位住院,医院为其出具病历,但“病人”实际没有住院。

3、有些定点零售药店出现“串换药现象”,即用医疗保险卡购买小儿用药和保健药,但电脑清单却换成成人治疗类用药。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参保率较低的原因

1、监管部门执行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制严厉不够。国务院规定: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坚持“广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全体劳动者都要参加医疗保险,但实际上有不少单位和个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这与政府没有把好单位的参保审核关、没有强化医疗保险基金征集的存款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使得有些注重短期效益的单位和个人成为漏网之鱼。

(2)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没有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改革的宣传,医疗保险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到位,这样一些单位和个人不知道医疗保险不仅仅是应该享受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从而使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保险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单位对职工基本权利的漠视,个人对自身权利的无知。

2、参保人的原因。医疗保险受益者,即应当享受医疗保险的企业或个人。有些企业和个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主要有以下原因:

(1)经济困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连职工的基本生活费都发不出,更不用说缴纳医疗保险费,因此未能纳入医疗保险范畴,而这部分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也得不到保障。此外,下岗职工及无业游民基本上没有固定收入甚至没有收入,他们大多数无力或不愿缴纳医疗保险费。

(2)觉悟不高。参加医疗保险就必须缴纳一定的医疗保险费,因此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不愿意为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即使要参加医疗保险,也仅仅为高医疗需求的职工办理医疗保险手续,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

(3)认识不足。由于政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不到位,很多人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不知道医疗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即使想参加医疗保险,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操作。调查表明,很多个体户、下岗职工及无业游民竟然不知道医疗保险是怎么一回事。

(二)出现骗取医疗保险金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何会出现骗取医疗保险金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定点医院,大多数医院长期以来都处在医疗补偿机制的恶性循环中。由于财政对医疗的投人不足,医院必然注重自身医疗服务的收费来补偿日益增长的医疗支出。而医疗保险政策的主题就是医疗费用,因而在不同的医疗保险政策和支付方式下,医院必须采取相应的医疗行为,来尽可能地弥补自身补偿不足。由于医疗消费的不确定性和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医院和医生成为医疗消费的主导方,患者在相当程度上听命于医生的决定。医院和医生又具有独立于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之外的自身利益,因而往往利用患者对其决策的依从性通过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谋求经济收益。

三、对策

第一,强化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针对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医疗保险在社会稳定、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干部职工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还心存顾虑的实际情况,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医疗保险机构要继续加大思想宣传的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和举办医疗保险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介绍医疗保险的知识,使每个职工充分认识医疗保险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按月公布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和个人医疗账户拨付情况,让参保职工直接参与监督。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参保单位和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零售药店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参加医疗保险、服务医疗保险、宣传医疗保险的责任,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者和每个职工的医疗保险意识和参与意识。

第二,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力度是当务之急。对那些一拖再拖或拒不参保的企业,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将其纳入医疗保险。并在一些效益好的行业和单位进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试点,然后逐步推行。对那些经营困难想参保而无力缴费的企业,可采取差额缴费的办法,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妥善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同时,要注重研究如何把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和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所有城镇劳动者都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调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上,要切实规范“税务征收、医保管理、财政监督”的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医保经办机构要主动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衔接和配合,确保所有参保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及时足额征收到位。

第三,加强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内部管理,提高政策素质和业务素质,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办事效率。通过笔试和微机操作等项考核措施,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政策和业务的强化培训。同时,严格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整套的岗位责任制,完善了管理制度,为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坚持医疗保险、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切实减轻参保职工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一要规范药品流通管理,推行招标采购等形式的管理办法。劳动、卫生、药监、物价部门应抓住要害,加强监督力度,对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要像其他商品一样实行集中招标采购,降低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成本。同时,可适当放宽乙类药品的报销比例。二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断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打击非法经营,对药品经营过程中索取回扣的要进行严厉制裁。另外,对定点医院医疗费用的收取过程要加强监督,采取向参保患者提供医疗费用及药品价格清单等办法增加医疗收费的透明度。三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他们能以患者的康复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双重目标为己任。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能够利用普通方式诊断的就不用高档仪器进行诊断,杜绝与病情无关的检查。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临床医生开大处方、开自费药和分散收费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发生,从源头抓起,努力把参保职工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第五,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提高医疗保险业务管理水平。建设覆盖全市医疗保险技术支持系统,推进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加快医疗保险管理科学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惠安.医疗保险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及其违规行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8).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14).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8

*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

“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荣和富强,事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因此,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求能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需要社会保障的现实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保障可言,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主要依赖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其二,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农村==岁以上人口已接近=亿,占农村总人口的==%;且每年正以=.=%的速度递增。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一对夫妇由三四个儿子供养,现在两对夫妇则由一对年轻夫妇供养,同时还要负担一个子女的培养,且随着工业化发展,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农村生产力的有限,不少年轻夫妇已无法承担其养老功能,另一方面,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极不完善,覆盖面不到==%,缺少总体设计和政策引导,非常需要我们加快其政策的研究和完善。其三,农民看不起病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看病已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托,完全依靠个人进行医疗保障,加之,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勉强维持生存,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入不敷出,同时,医药费用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刚刚起步,此方面政策功能还比较脆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社会保障政策。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覆盖率较高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然而在广大农村,至今还未形成社会政策体系。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过去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消失,如农村集体(生产队)养老制度、农村(大队)合作医疗制度已不复存在,所以目前农村保障政策正处在新旧制度的交替阶段,旧的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失去作用,新的社会保障政策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正处在萌芽状态,其次,农民对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信任度不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为例,不少农民对其仍持不信任态度,普遍反映其保障水平低,只有=.=%大病农民得到真正实患,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门诊费用享受不到实惠,如某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只能报销=元钱的门诊费用,因而,不少地区的参合率较低,一般只有==%左右。再次,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缺陷还比较多。最突出的是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有四个方面缺陷。①互济性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个人缴多少,就有多少进入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时也就按比例领取多少,完全依赖于个人缴费多少,几乎没有相互调剂。②保障水平低。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为例,至====年底全省积累农保基金达==亿元,占全国保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居各省之首,而到达收益期的==万农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人均只有==元,因而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全省只有===万农民参保,占全省近====万农民的==.=%。③有些农保政策已经过时,如现行农保政策中的“集体扶持”,随着分田到户,生产队集体形式的消失,已无法做到。④农保基金政策风险大,缺乏新的政策规范。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而计入农民个人储蓄账户的利率到=.=%,形成了近=.=个百分点的利差,以*省为例,每年利益损失就达====多万元,如此长期下去,就会使收支倒挂越来越大,以致于出现无基金兑现的风险。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非常迫切。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根据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迫切需要。这是因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到先进农村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主要表现三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成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就意味着广大农民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收入时,就能得到物质保障,从而能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就能维护广大农民的再生产,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我国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互助、自力等先进文化的特征,这也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扩大。这直接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难有所帮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例如若建立起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就可以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困惑。所有这些都是足以证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可行性

=、我国稳定增长的经济形势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增长=%以上,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更大,每年都以高于gdp=—=%速度为国家财政积累财力,农业生产也连续多年获得丰收。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更优越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事实也正是这样,只要我们以财政收入总额增长的=%—=%就基本上能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资金的需求。即使考虑财政支出也同样增长的因素,在财力上依然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并不合理,存在着支出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最大的支出缺位就是社会保障支出不足,所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能解决支出增长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所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形势,为我们建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比较健全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框架。====年,国务院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统一了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年,为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调剂力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国务院又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年,国务院又了《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近年来,国务院又了《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这表明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法规,从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特别是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行政管理、基金管理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们制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有了成功借鉴。

=、农民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辅设了道路。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日益提高,这对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十分有利。首先,农民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保障。不少地区农民已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向渴望参加社会保险、自觉参加社会保险方面转变,以苏州市为例,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已达农村总人口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更高。以我们东台市为例,去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万,参合率为==.=%,今年已增加到==万人,净增加==万人,参合率已达==.=%。其次,农民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不再闭门种田,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外出打工的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使农民与城镇有了直接接触,而且使农民知识面有了进一步拓宽,了解到有关城镇保障的许多政策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农民讲真话、讲实话的能力和表达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为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再次,农民互助互济精神进一步增强。一人有难,众人帮,一村受害,千村助已成为当今农村新时尚,这对我们推进和完善以“个人缴费为主、社会、政府资助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辅设了道路,有助于消除“完全依赖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思想障碍。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原则

为了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地区差异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经验总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区应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模式也应因地制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障程度较高,以农村合作性的保障为主;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可较低些,以地方政府的保障为主。

=、坚持城乡分治的原则。城乡分治一直是我国的特色,这种状况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中也应得到体现,因为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背景是不同的。城镇地区职工对土地不存在任何产权,其生活依赖于所在的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单位不再为其提供保障的时候,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是必然的,否则他们将失去生活来源。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土地拥有经营权、收益权等,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由于城乡居民对土地的产权背景存在的差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显然与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政策是有所区别的: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体,农村地区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政府为保障主体或建立合作性的社会保障机构,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以农村集体为主体。

=、坚持不搞“一刀切”原则。就是坚持由无到有,逐步完善,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处置不当,步骤不妥,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另外社会保障的实践也证明,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是否成功有效,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检验,才能看出它是否符合农村实情,是否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是否能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管制定单项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还是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完善,都要注意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农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注意先出台暂时没有、急需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同时又要注意保持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相对稳定和各项政策的衔接配套,注意分期制定,逐步完善,平衡过渡。

=、应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关系的原则。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效果看,它在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维持社会稳定以及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如果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过高,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在设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过程中,借鉴别国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社会保障的程度较高,显然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大幅减少,而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需要保障的农村人口很多,且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高标准的保障制度,因此,每一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应有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出现养懒人的现象。

四、几项具体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思路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的政策思路是继续保持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社会、集体资助,国家政策扶持,如利息补偿、免税、适度财政介入,对特殊群体在缴费环节上予以适度补助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策取向。具体讲:

⑴参保范围。制度建立初期参保范围为小城镇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再逐步向农村其他地区推进。参保对象为==—==周岁的农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工商个体户、专业户、被征地农民等。

⑵运行模式。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定位在基本养老保险方向上,因此,其运行模式应选择“待遇确定型”与“缴费确定型”相结合的混和模式。个人缴费、社会(集体)资助、政府补贴均计入个人缴费账户。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到领取期,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基础养老金专户,另一部分进入个人养老金专户。到领取期,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达到规定的积累总额,并划入基础养老金专户,即可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划转基础养老金规定积累总额后,余下部分进入个人账户养老金专户按年金形式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这样的政策设计,使个人多缴的多得、少缴的少得,有利于激励农民早参保、多投保。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缴费费率、缴费比例由地级市或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测算确定。

⑶要与原“农保”政策衔接。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且已领取养老金的,仍按原政策执行;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未领取养老金的,但属于尚未具备条件实现上述新政策的,暂按原政策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新政策;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未领取养老金的,且属于有条件的,可以全部过渡,执行新政策。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民个人家庭差别较大的实际,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多层次特色。即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医疗保险三部分政策组成。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是主体,并将医疗救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则针对部分农村人群实行。

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政策取向为政府组织、引导和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社会(集体)、政府多方负担,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比例为三分之一,一般为==—==元/人;②政府补助占三分之二比例,==元—==元/人,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按比例资助,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补助是大头,在有的省区,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不负担,社会资助不受比例限制,有多少,就补充多少保险基金;③实行住院补偿为主,门诊补助为辅,门诊补偿比例不超过个人缴费部分;④以县为统筹单位,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⑤合作医疗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⑵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政策取向为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资金如慈善资金、帮困资金等建立的,主要面向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负责实施的一种救助制度。救助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享受==%救济费的==年代精简退职职工、农村优抚对象、困患大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又无自救能力的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资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二是对因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上述医疗救助对象,给予适当的资金救助。具体救助比例及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⑶农村医疗保险。对具备经济条件的农民,主要指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管理。其具体政策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并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陷入贫困的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政策取向为“低标准起步,小范围保障,逐步推进完善”,坚持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政策。保障对象为:①失去劳动能力、无收入、无生活来源,也无家庭依靠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②生活在农村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家庭或个人。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所必需的衣、食等费用确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级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捐赠、资助,逐步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以增强保障能力。④对农村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每季都要对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来源进行复查,对已不符合条件的,立即报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停止发放保障金,并收回或注销其低保对象证件,对仍符合条件的,但其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按程序办理减发,增发保障金的手续,在发放上应实行金融部门的社会化发放制度的政策。

=、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原来由五保户供养制度、临时救济制度、自然灾害救济制度,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部分组成,因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已演变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故现行农村社会救济仅剩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等三项制度。其政策取向为坚持公平与效率、合理确定救助对象、科学划分标准,突出救助重点,采取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生活救助与扶持生产相结合,定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具体讲:

⑴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在政策上应由“分散型”向“集中供养型”转变。以*省为例,主要加快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一是加快实施“关爱工程”扩大乡镇敬老院供养规模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力争三年内使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提高到==%;二是加快农村五保户保障资金筹集机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增加市以上财政的投入,以适应调整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的需要;三是加快农村敬老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着重加强理顺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人员供给渠道、内部管理机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9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急救医疗行为和秩序,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急救医疗事业发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以及社会急救及其管理。

第三条定义

本条例所称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受理急救呼叫后,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院内急救医疗服务,是指设置急诊科室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急诊医疗机构)为急救中心(站)送诊的患者或者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急救,是指社会公众在突发急症或意外受伤现场,采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操作,及时救护伤者、减少伤害的行为。

第四条政府责任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急救医疗服务,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部门职责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急救医疗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建设、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急救医疗服务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本市建立由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组成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现场自救互救是急救医疗的重要补充。

第七条信息公开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急救医疗服务信息,方便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第八条宣传教育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应当组织开展急救医疗的宣传教育,引导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的公益宣传,倡导自救互救的理念,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

第二章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第九条机构设置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划和设置标准,设置急救中心(站)。

急救中心(站)以及承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其他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院前急救医疗执业登记。

第十条机构职责

急救中心(站)应当承担下列职责:

(一)日常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二)政府举办的重大社会活动的院前急救医疗保障服务;

(三)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

(四)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

(五)其他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任务。

第十一条工作规范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培训和考核,执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

第十二条院前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急救辅助人员。急救中心(站)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院前急救行业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院前急救车辆

本市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急救反应时间)、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及业务需求增长情况等因素,按照不低于每三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国家救护车标准,有明显的行业统一规定的急救医疗标志及名称,按照有关规定安装定位系统、通讯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备,并喷涂标志图案。

急救中心(站)的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未经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不得使用120标识。

第十四条通讯指挥平台

本市设置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实行24小时急救呼叫受理服务,统一受理全市急救呼叫,合理调配急救资源。

第十五条专用号码及联动机制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呼叫专用电话号码为“120”。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根据人口规模、日常呼救业务量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占用和其他干扰。

本市建立“110”、“119”与“120”联动协调机制。

第十六条受理调度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在接到呼救信息后,进行分类、登记和调度。必要时对呼救人员进行急救指导。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

第十七条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人员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应当穿着统一的急救服装。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需要送往急诊医疗机构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应当通知急诊医疗机构做好收治抢救的准备工作。

院前急救人员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患者家属或现场其他人员应当协助配合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

第十八条送院原则

院前急救人员应当遵循满足专业治疗需要、就近、就急的原则,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患者或家属拒绝遵从的,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由其签字确认。

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院前急救人员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一)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疑似突发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的。

第十九条特殊保护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对有危害社会治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或者依法需要提供特殊安全保护的患者,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由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负责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资料记录保存

急救中心(站)应当做好急救呼叫受理、现场抢救、转运途中救治、监护等过程的信息记录。

院前急救医疗病历按照国家规定管理保存。急救中心(站)的呼救电话录音、派车记录资料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二十一条立体救援

本市积极发展水上、陆地、空中多方位救护,形成水、陆、空立体救护网络。

第三章院内急救医疗服务

第二十二条院内急救能力建设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本市急诊资源布局,制定急诊科室设施、人员配置标准及管理规范,加强对急诊科室的监督管理。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专科医院应当按照急诊科室配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设置急诊科室,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和日常管理,提高院内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急诊医疗机构开展急诊、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建设。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急诊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关停急诊科室。

第二十三条院内急救人员配备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配备掌握急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并加强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培训。

第二十四条院内急救服务规范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院内急救医疗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遵守诊疗技术规范,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

第二十五条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医疗的衔接

急救中心(站)应当与急诊医疗机构建立衔接机制,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实现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

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急诊医疗机构后,急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办理患者交接手续。急诊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推诿患者交接,不得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急诊分级救治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诊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决定救治、处置的优先次序。

第二十七条转诊分流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救治、转诊或分流。患者经急诊科室救治后需要住院继续治疗的,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优先将其转入住院病房治疗;患者经急诊科室诊治后病情稳定、无需继续急诊救治,且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应当及时办理出院手续或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第二十八条政策引导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体系,畅通患者双向转诊渠道。

市医保部门应当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经过急诊处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将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仍无故滞留急诊医疗机构急诊的患者纳入本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公安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置。

第二十九条考核制度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急诊医疗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机构功能定位、急诊规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和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向急诊科室予以倾斜。

第四章社会急救

第三十条政府及红十字会急救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本市社会急救的培训工作。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配合开展社会急救培训。

红十字会应当普及急救知识,组织群众参加社会急救培训,参加现场救护。

第三十一条社会参与

本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本市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第三十二条社会急救培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组织警察、消防队员接受急救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商场、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旅行社、旅馆、旅游景点等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急救技能培训。

其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组织人员参加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第三十三条社会急救设施配备

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单位和建筑施工、大型工业企业等,有条件的应当配备相应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使用和维护。

第三十四条公民紧急现场救护

任何人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都应当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

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

在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场所,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章保障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财政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将急救医疗服务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社会支持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的,应当服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捐赠,并依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受捐赠单位对资金、物资的使用及审计报告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用地保障

急救中心(站)的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的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区(县)人民政府为急救中心(站)预留建设用地,并作为一类卫生用地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第三十八条供电、供水、供气、通讯保障

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配备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设施设备。

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企业应当保障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的稳定和通信网络的畅通。

第三十九条交通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交通运输行政部门、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救护车信息共享机制。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优先通行,在急救车辆遇到交通拥堵时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口的道路通行方案,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设施的车辆以外,禁止停车。

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报警器、标志灯具;在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以临时停车。

任何车辆和行人都不得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通行;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因让行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而导致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经查证属实后,免予处罚。对不按照规定为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让行的车辆、行人依法处理。

对依法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活动的救护车免收过路、过桥费等道路通行费、停车费。

第四十条大型群众性活动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医疗专家库。

本市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应急医疗救援队,参与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工作。

对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必要时由应急医疗专家进行现场伤情评估后,分送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主办者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急救医疗服务保障内容。

第四十一条治安保障

患者应当遵从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的安排,不得干扰急救医疗服务,不得妨碍急救医疗秩序,不得殴打、辱骂急救医疗人员。

对有前款行为的人员,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二条急救医疗收费

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收费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第四十三条医疗保险

本市将符合规定的急救医疗服务的费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分别制定。患者的急救医疗费用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结算。患者或其家属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急救医疗费用。

第四十四条急救医疗救助

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其急救医疗救治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对因意外伤害需紧急抢救,无经济支付能力又无其他渠道解决费用的病情危急、伤势严重的病员,医疗机构可申请从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五条信息化保障

本市建立急救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市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状况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与医保、公安、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第四十六条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举报和投诉并及时查处。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依法处罚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违规使用急救车辆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擅自调用急救车辆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规使用急救车辆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九条冒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名义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擅自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或使用120标识,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于未经批准假冒急救车辆或非法营运急救业务车辆的,由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第五十条干扰呼救信息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谎报呼救信息,对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和其他干扰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违反院前院内交接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违反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与接诊医疗机构交接规定,导致救护车不能正常运行或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渎职责任

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急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突发公共事件急救医疗

突发事件的急救医疗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知识篇10

关键词:灾难性卫生支出;医疗保险;城镇家庭

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4月称大病保险基金将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今年提高到420块,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到2017年,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实现保险全覆盖,国家希望通过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进而减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缓解并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严峻形势,真正地使全民医保能够发挥它的最终效果。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筹资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影响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会加重疾病负担,导致家庭贫困以及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而由于我国一般居民的生活本来就维持在基本水平线上,即使是相对来说高收入的家庭,当因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大病、慢性病的病发而导致健康遭遇严重打击时,也会使原有的生活质量受到灾难性的影响,甚至使陷入贫困。尤其一些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社会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的保障,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将会拖垮整个家庭。当今我国又因医保制度的覆盖不全面、医疗费用较高、报销起伏线较高等原因,使得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相关研究较为迫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灾难性卫生支出进行综述。

一、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定义

灾难性卫生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当家庭必须通过减少基本生活费用用以支付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时,这种支出可以被界定为灾难性的[1]。当一个家庭因为支付医疗卫生费用而导致家庭整体经济水平低于贫困线,则认为该家庭发生了因病致贫。世界银行也为此推荐了严谨的计算公式,即以家庭的医疗卫生现金支出达到或超过该家庭消费的比例超过40%的数值来表示该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进而以家庭为单位可以计算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2]。而灾难性卫生支出也将严重影响家庭的消费结构,导致家庭的生活水平的下降。

二、国外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政策实施

有研究表明,泰国通过颁布全民覆盖政策改善了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减少了低收入人群的灾难性卫生支出以及因病致贫的现象。[3]而墨西哥则引入了大众医疗保险制度以防止居民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且有试验表明此制度能有效减少卫生基础设施较好、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强地区的农村居民的灾难性支出。新加坡包括保健储蓄计划、健全双保计划、保健基金计划在内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了居民抵御灾难性卫生支出的能力,使其都能人人看得起病。这些国外的政策实践均对我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内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

国内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4],随后逐年增多,其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年收入水平、户主文化程度和家庭健康状况、家庭参保人数[5]、有无≥65岁老人、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家庭住房条件[6]、家庭住院人次数和慢性病人数[7]、老人是否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家庭规模、家庭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等都会影响到灾难性卫生支出;同时,不合理医疗、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也对灾难性卫生支出产生了影响[8]。得出这些结论是因为在调查中显示,家庭年收入或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医药卫生费用的支出和其比例,而户主的文化程度较低则疾病的防范和保健意识较为薄弱,小病不治疗,小病拖大病进而导致灾难性卫生指出的发生,较高文化水平的户主则相对来说拥有较高的相关素质,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家庭规模较小家庭的互助能力相对较弱,也会影响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9]。慢性病尤其是老年慢病家庭,由于需要接受长期治疗,并有费用贵、致残致死率等原因,使得这种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要普遍高于普通家庭的平均水平,同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0]。

四、我国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应对及研究

我国为增强居民家庭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改善贫困人群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减轻低收入贫困人群的大病负担,做出了大量工作以应对,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保障制度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商业医疗保险等[11],闫菊娥,闫永亮等人的研究表明[12],在40%的灾难卫生支出界定标准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补偿前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制度间的平均差距也缩小,其不但使得更多的家庭能够有效地规避疾病带来的灾难性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筹资分配的公平性。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能够缓解患者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但是其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文已提到的国内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以外,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有显著影响,但其作用不够明显,参加医疗保障制度的居民并不能很好的摆脱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困扰,尤其对于患有大病、重病的家庭和脆弱人群,更是几乎没有抵御灾难性卫生支出的能力[11]。由此可见,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还包含了以下具体的问题:如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较差,覆盖面不全面;报销时的起伏线较高、报销包含的病种范围较小及报销比例低等。

(二)相关建议

1、政府应加强关于预防保健的宣传普及

许多贫困家庭相对来说户主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疾病预防不够重视,在小病发生的时候大多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因此拖成大病,原本能够较少支出就可以得到诊治的前期症状恶化为与大病、重病相关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对家庭原来的正常生活水平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大对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相关公共卫生方面知识的宣传普及,使居民能够在疾病的萌芽状态时就及早进行诊疗,能一定程度上的减少大病的发生,缓解患者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

2、做好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紧密结合

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医疗保险是家庭抵御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屏障,因此许多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都进行了参保。但一些城市“三无”人员、因重大疾病而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居民则需要医疗救助按照“广覆盖、低标准”的原则他们进行特殊救助或补充救助。有研究提出[13],医疗救助是对于贫困人群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应尽可能多的覆盖相对贫困人群和家庭并做好紧密衔接、关注脆弱人群,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屏障作用。

3、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姜德超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却没有减少的原因在于医疗费用的膨胀[14]。政府方面应以深化医改为契机,各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合理的复合支付方式[15],同时密切关注并动态监控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医院方面应坚持合理收费,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保障收费透明度,做好与上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互认的衔接工作,尽量避免重复检查,杜绝过度诊疗、大处方、乱收费等做法。还需加强医院内部的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廉洁行医等行为[16]。

4、加强慢病预防管理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高发,其人数目前约占总人数四成,并呈“井喷式”爆发。而实践证明,约80%的早发心脏病、脑卒中和Ⅱ型糖尿病以及40%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预防,因此养成良好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做出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在健康检查和基因检测的基础上,对患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员,提供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等,也应结合当今互联网和移动医疗发展的优势,通过手机app等对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知识的推送教育、健康状况的监控服务、私人用药指导等,以此进行慢病的预防和治疗管理。

5、完善城镇资料保障制度

除了已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居民,破产企业和苦难企业的职工、退休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也需参加医保,重点解决老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真正的逐渐实现全民医保。同时,扩大筹资渠道,合理配置了公共卫生资源,加大财政对于医药卫生方面的力度,尽量降低疾病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的封顶线、扩大报销报销病种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减轻低收入贫困人群的大病负担,使困难家庭都能看得起病,减少灾难性卫生支出。

六、结论

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抵御,我国如今也在新医改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对此应对和完善,2016年的医改方案中提到要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等。不仅要做到保险全覆盖,从真正意义上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内,还要提高卫生服务系统的公平性,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进而合理的配置公共卫生资源。这些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家庭抵御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能力,但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医改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居民、医院、政府多个部门等共同行动,才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和与它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减轻疾病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加快我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建设。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庆夏苏建.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与大病保险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1(28):4-6

[2]孙梅励晓红王颖等.降低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J].中国卫生资源.2011,1(1):21-22

[3]高倩任苒.泰国全民覆盖政策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3,10(10):95-97

[4]郑庆夏苏建.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与大病保险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1(28):4-6

[5]朱敏徐凌中王兴洲等.威海市农村家庭灾难性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6: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