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十篇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37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型高职院校;现状;思考

作者简介:张转玲(1968-),女,山西清徐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及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83-02

当前,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两个重要内容。教学是教师对在校学生传授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是集体性双边活动;而科研活动作为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是个人或者集体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在两者关系上要进行协调处理。[1]由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升为高职的,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师资力量处于劣势,很多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对于教学的反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培养,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结构分析

高校教师能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是极其繁冗的,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曾经说过,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能力素质不只是一个方面简单的能力,而是综合结构的能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力量能够代表着一个学校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与地位。这使得我们要想对于高职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就必须先要了解高职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结构组成。

(一)一般性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基础性能力,就是高校教师在进行科研创新工作中所具有的基本的素质,也是进行多种科研工作的基础与客观需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挑选论证课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定向能力。在教师的研究与分析中,会对他人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去准确判断某个课题应不应该去做,或者是否值得去做的能力。在任何研究中都要有着研究主体,也就是研究者需要研究的内田,而选择一个所研究的可以是研究开始的第一步。在高职中,高职教师需要去思考与探索许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思想、内容、形式等。并且高职教师还应当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探索。[3]

第二,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指教师在研究自己课题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且快速收集与筛选,将它们化为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体,教师在科研中需要对资料进行搜集与分类处理,然后进行系统性的探究过程。然而在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理论储备不足,会在科研过程中汲取或借鉴一些他人的成果或者观点。而教师获得理论的来源大多数是依靠文献来取得的。而探索文献会耗费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第三,具有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研究任何资料都需要有恰当的形式来表述出来,而科研论文是教师表达成果的方式,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往往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如果教师在这项能力欠缺情况下,很难将科研成果被社会认可,尤其在高职教师队伍中这项能力显得更弱。

(二)发展性能力。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中,这种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关键性的能力,是在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需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独立策划与操作实践的素质与能力。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实践性人才,因此教师应当有带头作用,在科研活动中需要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中,需要依靠多种实验项目来获得成果与信息,而对于实验的操作,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与计划,这就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能够制定周密的实验计划,并且能够带领组员进行操作,得到相关的研究数据。

第二,具有开放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教师的独特观点、娴熟灵巧的技能等,教师在对于新鲜事物进行挖掘的时候,要敢于创新,在先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崭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且深入研究。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思维的禁锢性,使得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研究中都理论大于实践,因此教师应当在汲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角度,并且通过开放性的思维分析与研究。高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三,具有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无论在任何岗位中,有着良好的组织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高职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能够使研究队伍有着良好的秩序是科研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有着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除了计划好科研活动的过程外,还需要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资源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

首先,大多数教师科研水平不高。在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师队伍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创造知识,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联系能力不高,也没有着重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其次,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评职称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科研成果,而教学却没有受到重视。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曾经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当前许多教师都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使得高职院校中呈现出“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状况。大部分教师为了能够迎合这种评职称的机制,因此都急切,而忽视教学的重要性,最终使得教学受到影响,而科研工作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第三,生活压力干扰科研。由于一些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因而在工作待遇上面较为不满意,面临着生活与家庭的压力,因此这种情况使得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由于社会与学校日益联系面切,受到学校内部机制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态度上较为浮躁,科研工作缺乏严谨,成果较少。

第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教师对于学校的科研工作并不能引起重视,或者在科研工作中并没有一定秩序性,科研活动随意性强。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针对科研工作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种不规范的管理使得教师的科研工作较为随意。一些教师的科研工作行为并不是主观性的,是受到学校的压力才进行科研工作,这种强制性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学校更为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也较少。因此教师在没有动力也没有科研压力的情况下,科研创新能力更无法提升。

三、提高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改善高职院校的科研环境,建设相应的科研氛围。高职院校是一切科研活动的载体与平台,教师能够在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是与学校的作用分不开的。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一切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科研活动成功的必要保障。学校应当努力改善科研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进科研工作当中。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保障足够的经费,并且能够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场所。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设置合理的专业,让教师在担任在职教师之外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科研任务,为教师的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另外,学校还可以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建立起高效能的科研教师团队,通过几个科研能力拔尖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团队。

其次,创新高职科研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活动的效率与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并且能够借助科研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约束与管理,使教师队伍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高职院校可以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要将教师科研活动成果与激励因素相挂钩,例如职称评定、年终奖金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鼓励这些突出的优秀分子,让他们能够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研究劲头,进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力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外力实现教师的素质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教师的继续培训,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资源与配置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培训,并且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时间来安排课程,这样能够节省时间,同时既能够不耽误教学,还可以节约教育资源。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学校可以请来各专业的资深学者来对教师开展讲座与培训,并且施行“导师制”,发挥团队水平较高的教师的帮、带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然而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院校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第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科研主观创新意识。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当前的社会压力与诱惑,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去带动他人与学生投入科研工作。咋工作中,要淡泊功名利禄,并且将创新意识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创新思想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教师还应当敢于打破前人的思想,提升自信心,增加竞争意识。

第五,转变人才管理模式,创造健康科研环境。学校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选取后备人才进行研究学习,与先进学校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管理适当放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高职院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其中主要是师资力量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相互渗透,让科研活动的力度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科研中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皮晓燕.关于科研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定位[J].职教论坛,2009(32).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结构

良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结构、形成规律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科学研究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各种素质的质的要求,是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各种素质的集合体,它的作用是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反映。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课题。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不尽一致。从世界范围看,人们对于教师科学研究素质的关注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人们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事。应当说,重视教师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是近几年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传统上看,人们对教师素质的论述几乎都不涉及教师的科学研究素质,也就是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并不是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竞争的加剧,各国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显得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师素质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社会的需求,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国际社会纷纷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一些新概念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完整型教师”、“创造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等,并成为现代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新焦点。这些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倡导加强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研究与提高,以使教师素质实现完整化与科学化。

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并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水平及实践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其实施主体的素质。一般地讲,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能力等素质,规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可以保证他们在一定水平从事教育实践,并取得相应的效果。但要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具有创造性,不断超越现有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真正做到“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仅靠教师的上述素质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二、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内涵

对于教师具备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界定。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素质

1.基础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条件知识,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它对教育科学研究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教师没有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素养作前提,教育改革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也很难把教育科学研究推向深入,后劲不足的问题不可避免。

2.专门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形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学科。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知识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是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具体策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门学科。它可以告诉广大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有哪些规律必须遵循。如果说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知识,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离开了这一知识素质保证,任何一项教育研究都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3.相关理论。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除了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须掌握与教育科学研究相关的其它学科理论。如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指把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问题,恰当选题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选择对教学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选题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不仅要能发现问题,而且还应能发现有重要价值的问题,亦即能选择有现实意义的、有预见、有创造性的、有可行性的问题。

2.查阅文献,进行设计的能力

查阅文献是贯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始终的一项活动。教师能否有效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料,是影响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查阅文献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查找能力,即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二是阅读能力。查找的目的是为了阅读,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不可能阅读所有资料,必须能够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教师选定研究课题之后,必须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设计,如以哪些学生为被试,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表现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更顺利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因此,教育科学研究设计能力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能力。

3.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离不开资料的支持。资料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在教育科学过程中,教师认识事实主要是通过搜集事实资料而实现的。资料的搜集通常可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等方法。在搜集资料时,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主观意向、态度倾向性影响,力求注重搜集资料的客观性;另外教师在资料收集时还应注意资料的全面性,不能仅仅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而不收集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事实。

一般来讲,借助于查阅、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到的资料是零乱无序的,而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透过这些资料,去发现和研究现象中不断重复的、稳定巩固的、同一的东西,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整理分析能力。整理分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能力,即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核查、筛选和汇总统计;二是指分析能力,即教师对整理后资料进行逻辑和统计分析的能力,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示所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文字表达能力

研究成果是研究过程的缩影,是研究过程结论的文字记载。研究工作进入撰写研究成果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研究工作的总结阶段。研究成果写得如何,关系到该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想把自己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或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成果的作用,若没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行的。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对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是:

1.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十分艰苦,教师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经常要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而且这种劳动和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偿是难以相等的。只有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热爱真理、坚持真理,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才能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找到教育发展规律,完成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

科学研究是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就应当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无论是课题的选择、论证,还是课题的实施、检查,教师都当实事求是,科学对待,如实反映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的准确性、论据的充分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科学性、解释的合理性等。

3.发扬民主,通力协作

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教育科学研究道德的重要内容。科学上有不同的学派,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实践上有不同的做法,这一切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民主、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系。要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科学研究素质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往往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支持与协作,这既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科学研究素质本身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之间彼此相互协作的要求比较高。只有通力协作,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才能保证研究的成功。

4.虚心好学,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所谓创新,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思维成果的物化状态。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就是探索教育领域中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同时创造出新的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创新精神。那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传统教育运作方式,绝对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从这层意义上讲,教师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一名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三、增强科学研究意识,端正科学研究态度,探索提高科学研究素质

教育科研意识即对教育科学研究意义、地位的正确认识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和动机。教育科研意识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行为的内在动力。科研意识清晰且强烈,就能产生从事教育科研的决心和行动。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忽视科研的倾向,注意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首先要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科研的相互关系上提高认识。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实验。其次,要从教师成长与科研的关系上提高认识。教师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熟练驾驭、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成熟上,而且体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上。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教材、教学方法、提炼教学经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等。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它需要教师端正科研态度,树立严谨的作风,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还需要教师革新陈旧的教育模式,大胆探索先进的教育模式。

(一)努力学习科学理论,认真借鉴众家之长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理论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学习理论,教师可以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教育现象的洞察力。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的知识学习。一是中心层次知识的学习,即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知识的学习;二是周边层次知识的学习,即教育科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分清轻重缓急,先“中心”,后“”,以教育科研的专门知识为学习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当然,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制定自己的进修方案。虚心学习与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是提高科研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毕竟有限,通过学习与借鉴间接经验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而且还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教师科研素质的修养与提高,同样需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教师的科研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二)参加科研实践,养成科研习惯

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自身研究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意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实践的一体化。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必须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去。为此,①勇于实践。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消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打破教师不能搞教育科研的思想束缚,敢于选择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研究;②勤于实践。要革除消极懒惰、坐等课题的思想,积极地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课题,使自己的教育科研紧贴教育教学实际变化的脉搏;③善于实践。要尽快学会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教育科研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要养成科研的习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抽时间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从简单的、小的课题研究入手,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形成和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实现科研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淳.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伯璋.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m].台北:台北南宏图书公司,1990.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对策

“教、科、研”工作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学校竞争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许多中职学校,教科研及其管理水平低下或滞后,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教科研管理水平偏低,教科研团队力量薄弱

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主要依靠教研组或科室,较少有专门的教研机构,缺少必要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奖励激励办法,专职教研的人员缺乏或不足,不能及时做好教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1.2功利性太强,为晋升和评定职称而撰写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教科研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在晋升职称和评定时,对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论文的发表及获奖等级有一定的要求。

1.3认知不足、思想重视不够

部分教师队中职学校教科研工作认识不足,为了应付差事,写的论文东拼西凑,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难点和问题的研究甚少,或只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际”应用。

1.4学校基础条件差,教研水平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基础条件差,现有图书资料不足,网络资源缺乏,仪器设备、实验基地不能满足教科研的需要。学校教科研经费不足,开展教科研的平台、课题申报渠道不畅通。

1.5重教学轻科研,教科研能力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教师的权利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两大任务。但仍有部分老师认为作为只要上好课,管好班级就可以了,做科研都是高校的事情,再加上学校缺乏必要的奖励激励制度,这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局面,科研氛围不浓,教科研能力薄弱。

1.6教科研工作脱离实际、缺乏实效性和指导性

由于思想重视不够,又忙于教学和管理,大多教师既不能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和专业调研工作,与企业实践缺少应有的交流好和沟通,又不能结合本专业、本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存在着教学与实践分离的现象,教师的教科研大多闭门造车,用自己的理论或经验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教研成果缺少实效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2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对策

2.1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教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由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高级讲师和具备一定研究和管理能力的教师为成员的职业教育研究室,制定学校中长期职教研究发展规划,定期对起步阶段的中青年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资助,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培养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2.2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管理办法,为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

中职学校要尽快出台教科研管理办法和各项奖励激励制度,把教师教科研工作业绩作为教师年度评优评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条件,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教师做好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申报、校本课题和教材等的开发和建设,职业学校内涵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3加大校本课题的研究力度,制定符合本校的教科研课题选题指南

为激发和调动我校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学校要制定了《教科研管理办法》,《教科研课题选题指南》,“指南”从学校承担上级课题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以及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了相应范围,申报老师可参照《学校校本课题研究指南》选题,也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自行选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内容要实,成果可以直接应用。

2.4加大指导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教科研团队

通过定期举办教科研基础知识讲座,在科研项目和论文上报前有针对性召开专题讲座或请专家会审、指导和点评,送教师参加区内外教科研培训或会议,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和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动态和科研动态,为建立优秀教科研团队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科研水平。

2.5加大投入,夯实学校基础条件

建立更科学、更畅通的数字化校园,购置图书和影像资料,开放校园网络资源,添加仪器设备、满足教师教科研的需要。学校还要为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加强学校与科研、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课题。

2.6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要将以“教学和管理”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转到以“教学、科研、管理”并重的轨道上来,给教师教科研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为青年教师打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平台。其次,中青年教师要增强教科研意识,注重日常观察、搜集和经验的积累,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和教研教改等活动,虚心向教科研骨干和老教师学习,针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质量提升的对策、校企合作的深化、制度建设的完善、课程改革的等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寻求解决对策,积极承担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和校本课题。

2.7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科研实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总书记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解决学生能干、会干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正视于现实实践的问题和矛盾,着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研究才是脚踏实地的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策略,提高发展质量,将教科研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要求。

3结束语

提高中职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职学校从设施建设、机构建立、制度完善、科学管理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与重视和落实,也对教师在敬业精神、经验积累、专业素养、科研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联手,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

[2]曾祥麒.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1,9,14(3).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以某地方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指出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改善教育科研现状的对策。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6-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动之下,我国新增加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所谓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跨越式发展、实现大众化的背景下,一批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来的普通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大众化教育和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不同需求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内涵

目前,人们关于教育科研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教育科研手册定义: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在中国学生管理大辞典中的定义: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宏观和微观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开展。综合以上对素养、教育科研的分析,笔者也赞同大众化的观点,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

二、科研素养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科研素养在教师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对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师科研素养对于学校的好处。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工作水平是一所学校的教师水平、人才质量和学校地位的反映。新建本科院校要想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机制,这种内部机制就是教师的发展。大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素养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如今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理应加强科研。

2.科研素养对于学生的好处。教师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得到的是科学的、有创新性的、前沿的知识。教师从事科研的心得体会,能使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与时俱进,成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的高校大学生。

3.科研素养对于教师的好处。知识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对高校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长期保持创新活力,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比其他重点院校的教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群体的特性、教育的对象、经历的教育过程、所处的教育环境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其教育科研的特性、需要具备的教育科研素养必然与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差异。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科研意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首先应该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据初步调查,新建本科院校中年轻教师偏多,工作时间不长,教师的任务决不只是教学。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自身必须树立“教师是研究者”理念,意识到自己就是研究主体本身。

2.科研知识。科研知识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既包括进行教育科研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也包括教师所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①教育科研专门知识。笔者通过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老师交谈发现,大部分老师对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有些老师根本没学过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对于统计学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更少。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知识的缺乏是制约他们进行科研的瓶颈。②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厚、广博程度将深刻地影响到教师的科研行为。新建本科院校中年轻教师的比重较大,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很多老师可能几年前充当了某些课程的学习者,而几年后却是某些课程的讲授者。对于他们来说学科专业知识还处于相对薄弱和正在积累和丰富的阶段。③相关学科知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除需要掌握教育科研专门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科以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实现各科知识间的相互移植,才能开阔自己的研究视角,取得科研的实效。

3.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体现为研究者在相关领域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所发明和创造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其自觉运用教育科研知识对本学科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种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①发现问题能力。确定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能否在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科研课题就成为关键一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去研究,在研究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提升为理论,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行为。②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做出决策、解决问题等。③教育反思能力。反思就是要对教育习惯保持警觉。学术领域中有许多看似不容质疑的东西,实际上是未经追问、也有可能经不起追问的,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④文字表达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

4.科研道德。教育科研道德主要是指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科研道德,主要指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坚持真理,勇于奉献;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尊重别人,发扬民主;批判继承,勇于创新。教育科研也是如此。

进行科研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教学之后又一个重要能力,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都应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注重科研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并遵守良好的科研道德规范,以期达到教学和科研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5.

[2]施良方、崔允榔.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温寒江.师资培训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9-02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全省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403所,其中广东民办普通高校共32所[1]。广东省民办教育起步较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投资大,发展快。目前,广东拥有私人办学、社团办学、企业办学、与政府合营办学以及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已经成为广东教育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二是创名牌,各领。各所民办高校都力图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不断追求高效益与高质量,努力促进学校上等级、上水平。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实施措施有保证。广东省在落实全省教育发展规划时,始终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科研劣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扭转科研劣势,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将是关键所在。

一、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近年来,在激烈的师资争夺中,广东各民办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部分民办高校已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结构,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数量明显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其中不乏双师型教师及海外留学归国的中高级人才,师资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为留住人才,各民办高校采取了提高教师待遇、奖励住房、加强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鼓励教师攻读高学历等措施,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然而,由于先天因素,广东民办高校仍面临较大的困境,科研工作滞后成为广东民办高校上层次、上水平的瓶颈,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科研意识薄弱

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艰苦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民办高校依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办学资金短缺,举办者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科研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设备缺乏,科研条件落后。另外,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激励、评价、制约机制,对教师获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没有奖惩或奖励力度较小,不能真正激励教师,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对教师是否完成科研任务及质量缺乏督促和考核,使教师缺乏科研动力,导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

(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不足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福利及社会认可等都存在差异,教师与学校始终是雇佣关系,没有归属感,一旦找到更好的学校就会离职,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频繁更换使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日疲于应付日常教学,除备课、制作课件、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外,还要完成院系交代的其他任务,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三)教师科研的综合素质较低,科研能力不强

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普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公办高校聘请的老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科研积累,但年龄较大,精力有限,较少参与科研;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教师比重很小,大部分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担负着其他管理职责或工作任务,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生,虽然学历较高,但教龄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实践能力不够,缺少科研知识和经历,科研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科研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功底,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了解不够深入,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科研能力普遍不强。

(四)教师科研行为不规范,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基于学校的发展,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设立了科研管理组织和机构,但仅限于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缺乏明确的科研规划,科研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科研管理效率较低,不能有效指导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教师的科研活动常处于零散的状态,科研行为不规范。许多教师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开展科研工作,缺乏科研目标和长期规划,一旦评上职称或完成学业就不再搞科研。这种短期行为使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难以提升。

二、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措施

科研是促进民办高校上水平、上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势必是缺乏生命力的。广东民办高校应认识到科研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

(一)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条件是支撑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障,民办高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开展科研的物质保障,创设宽松的科研环境。就科研经费而言,目前,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银行等都有大量的资金,还有大量的游资,但缺乏足够的投资流向。如果政府能够创造一定的制度环境,促进教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打开教育产业与资本市场间的制度通道,民办高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从而使民办高校因此而引起的诸如校舍紧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使民办高等教育真正地承担起现阶段“高等教育增量”的重任[3]。此外,民办高校自身应采取多种措施,从多渠道争取科研资金,改善科研条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和基本需求保障,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增加教师的科研时间

教学和科研始终是高校发展的两项基础工作,科研带动教学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民办高校应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减少额定的教学工作量,引入科研工作量,增加教师科研时间,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并有充沛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增长才干,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4]。

(三)开展多元化科研培训,加强科研指导,提高教师科研的综合素养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各种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和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应开展多元化科研培训,加强科研指导,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举办科研讲座,使教师学习和掌握国家和地方科研政策、科研项目申报方法和技巧、常用科学研究方法、科研程序和科研论文撰写要点等相关知识;开展学术讲座,使教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举行专题讲座,使教师了解地方区域发展概况、企业最新技术创新与研发。通过科研培训使教师尽快认识和把握科研工作,明确科研方向,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构建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科研管理效率,规范教师科研行为

鉴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缺失或不当,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研管理长效机制,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科研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在政策上对开展科研的教师倾斜,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激励,达到调动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科研的目的;二是对教师完成的科研任务及科研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科研评价体系,提出评价要求,细化各项指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建立约束机制,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监督和促进教师按时保质地完成科研任务,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既定科研目标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罚,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引导教师维护学术尊严,树立良好学术道德。

科研强校不仅是当前民办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抓手和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广东高等教育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强校建设中,各民办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广东民办高校名单(共32所)[eB/oL].2012,(5).学生都市网,.

[2]广东民办大学师资结构呈“良性”[eB/oL].2004,(4).信息时报,http:///2004/04/12/54/article219805424.shtml.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7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政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图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图、框架图、关系图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图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任维平(1962-),女,河北承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丁晓蔚(1974-),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循证方法在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ZD0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99-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质量①,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转化科研成果还可以服务社会,提高大学声誉和社会地位②。因此,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素质,将其列为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教师考核、职称聘任、评优等,成为制约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但师德崇高、教学理论和技能扎实,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然而,当前文献对教师科研素质构成与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③多为特定地区或高校的描述性分析和理论探讨,鲜有全国范围大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对策建议多侧重宏观的师资培养和管理机制、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缺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理论和方法指导;研究者和管理者发声多,一线教师发声少。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其科研素质现状和原因,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管理与教学相配合的角度,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供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方式。通过参阅相关文献,编制《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调查问卷》,涵盖教师科研意识(特别是问题意识)、文献检索能力、证据评价能力和科研方法与能力等方面。问卷由教师基本情况、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Likert五级量表)、开放题四部分构成;后三部分内容互有覆盖,结果互验互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问卷共发放671份,回收有效问卷624份,有效回收率93%。样本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43所大学。其中,综合大学9所、专业院校(如外语学院、服装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商学院)15所、师范院校7所、理工科院校12所。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主题一致”分析法处理开放题文本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基本情况

1.职称分布。高级职称者220人(35%),其中教授44人(7%),副教授176人(28%);具有中级职称者332人(53%);具有初级职称者72人(12%)。具有中级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占半数以上。

2.年龄分布。21~30岁的教师58名(9.3%);31~40岁346名(55.3%);41~50岁196名(31.5%);51~60岁24名(3.9%)。绝大多数参与调查者为中青年教师。

3.性别比例。男性仅102名(16.4%),女性则有522名(83.6%)。这与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⑤中女教师占80%的数据基本一致,是由大学英语师资主体为女教师的现状决定的。

4.学历情况。本科学历38名(6.1%);硕士学历(含正在攻读学位的)510名(81.7%);博士学历(含正在攻读学位的)76名(12.2%)。

调查发现,与十年前文献⑥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水平和职称分布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为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您通常是怎样发现教学问题的。主要调查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比例最高的为课堂上(71.8%)、批改作业(47.1%)和观察同行授课(42.3%);比例最低的为阅读教学理论书籍和文献(25.3%)、教研活动(20.2%)和进修(14.4%)。可见,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行动研究者的基本科研素质,即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对疑难、困惑和问题的敏感性,具有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但很多教师不善于利用教学理论、教学科研和教师发展机会提升问题意识。

2.您一般采取怎样的解决方式。主要调查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意识。教师主要采用听取学生建议和意见(54.8%)、向有经验的教师求助(53.2%)、与同事商讨(45.2%)等经验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在外语教学文献数据库中寻找相似问题的解决办法(37.8%)、阅读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书籍(33.7%)、进修提高(21.8%)等研究方式的教师仅占约1/3。可见很多教师愿意与学生、专家教师或同行教师沟通,了解问题症结和根源,但仍习惯于经验总结,缺乏理性的科研意识。

3.您了解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有哪些。主要调查教师的科研方法。教师最熟悉的科研方法是问卷调查法(72.4%)和课堂观察法(66.7%),其次是实验法(59.9%)和访谈法(56.7%),但对叙事研究(13.1%)等新方法则缺乏了解。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仍以描述性量化研究为主,明显落后于当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师先天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存在欠缺,且在职教育中科研方法专项培训不足。了解和运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亟待强化的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Likert五级量表)

调查内容包括问题意识(1~4题)、文献检索能力(5~10题)、证据评价能力(11~16题)、科研方法与能力(17~22题)。问题意识主要包括问题的来源(学生困难、教学的最新发展、文献、学术会议和研修活动等),发现问题的能力。调查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总均值(3.922)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其中从教学的最新发展中发现问题的均值最高(4.042)。总均值第二位的能力也与教学情境高相关:对教学及其研究效果等原始研究证据的评价能力(3.76)。其中,教师通过自主反思和自我评价(4.147)进行评价的能力最强,这一结果与教师问题意识的高均值相互佐证,即大学英语教师善于从教学情境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其科研优势在教学领域。

文献检索能力主要是对国内外多元学术数据库的了解程度,利用文献检索平台获取文献的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在文献研究方面的科研素质不容乐观。教师虽较熟悉国内重要语言教学期刊(3.673)和国内语言教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方法(3.66),但对国外重要语言教学期刊(2.949)和国外全文电子期刊检索平台(3.09)却不够了解。

证据评价能力包括原始证据评价(即评价教学后效与教研效果,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和文献证据评价(即评价文献资料质量和可信度,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总均值(2.44)甚至低于2.5的预期底限。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多长于经验总结和感性研究,尊重文献证据的理性研究意识薄弱,导致忽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文献检索和评价能力较差。教师亟待拓展科研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先进理论和研究结果,避免重复和无效研究,启发适合国情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增加比较研究,提升科研意义。

科研方法与能力是指对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的了解与运用。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方法与能力(2.91)也不如人意。虽然教师对科研方法表示出自信(3.436),但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2.401)和推断性统计方法(2.776)的能力明显不足。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对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意义挖掘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势必制约其归纳提炼科学的研究结论、规范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

(四)开放题

调查内容为教师评价文献证据的能力和标准。问题为“对于英语教学研究文献质量的高低,您是如何辨别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85%以上)根据期刊级别、作者或所在学校知名度评价文献质量,其首要判断标准是教学角度,如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启发意义或适用性。这与文献证据评价的结果一致,即多数教师仅靠教学经验和直觉来估摸文献价值和真实性,缺乏指导性理论和有据可依的证据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虽善于从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但收集、评价和应用文献证据的能力不容乐观,科研方法比较单一,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理论视野和国际视野不够开阔。

四、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升对策

(一)教师层面

1.重视文献,提升多元理论素养。没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如同无本之木,缺乏理论支撑的研究如同无舵之舟。一线教师尤其要重视后者。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发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但仅靠经验解决问题往往耗时低效。应重视文献阅读,从文献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理论,启发科研新思路;重视文献分析,扩展国际化研究视野,了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发展态势和前沿热点,以便依据学科发展规划,超越教学经验层面,从理论高度确定科研方向,增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意识。

2.结合教学,应用循证教研方法。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善于从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便于收集教学及其研究的原始证据等特点,应扬其所长,鼓励教师进行源于教学、服务教学的科研,实现教研相长,激发其科研动机与兴趣;补其所短,培养教师积极理性的科研意识,实践严谨审慎的科研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既紧密结合英语教学,又强调科研方法应用的理论是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即教师结合专业技能、教学经验、学生的价值和愿望,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教学研究依据⑦进行教学和研究。其基本过程包括⑧:第一,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疑难困惑,若遇到无法用传统理论和个人经验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及时提出具体问题、干预措施、对照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以便有的放矢地检索证据、作出决策。问题的解决除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还有利于教师本人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的提高。第二,收集证据。对于原始证据而言,首先根据问题特点确定恰当的定量或质性教学研究设计,再根据现有教学和研究条件确定研究工具和方法,收集教学研究过程的一手证据,作为研究证据供分析评价之用。对于文献证据而言,首先根据问题特点确定恰当的研究类型,再根据所需文献的分级,选择恰当的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进行检索;最后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拟弄清的教学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研究证据供分析评价之用。第三,评价证据。对原始和文献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问题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其中文献证据分为三级:a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证据为专家共识或来自小型研究。第四,应用证据。教师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和评价,否定评判为无效甚至有害的证据,确定真实可靠、适用于英语教学的最佳证据,用于指导教学决策、服务教学实践。至于尚难定论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证据,则可作为进一步循证研究的问题。应用证据时要考虑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第五,总结评估。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学生特点和需求,评估循证教学和研究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

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英语教学的设计师、参与者和研究者,促使教师从熟悉的教学情境中敏锐、及时地发现问题,发展教师严谨理性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遵循并应用最新研究的科学论据,形成有针对性的最佳教学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成长,实现教研相长。具备这样的教学与科研高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师才能成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⑨。

3.术业专攻,建设循证科研团队。以循证教学研究为基础,按照英语课程体系分类,建设英语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科研团队。在循证教学研究过程中,研究问题相似的教师应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循证任务,建设术业有专攻的科研团队。一方面,教师个人充分利用团队现有成果,尝试更高水平的科研新思路;另一方面,团队成员技能互补、资源共享,便于实现团队的积聚效应和倍增效应。

(二)学校层面

1.教师评价向教学研究倾斜。高校师资和科研管理部门应改变教师评价制度中科研与教学二元对立的不合理规定,认可和重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成果,合理配置向教学研究倾斜的教师评价指标,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科研意识、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研态度,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搭建阶梯式科研平台。大学英语教师在高级别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科研立项中属于弱势群体,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为其搭建阶梯式科研平台,如为大学英语教师设立专门研究基地或实验室、提供科研启动基金、设置专项教学科研项目,使具备不同科研素质的教师都能获得科研资助,通过低级别、小规模的研究积累,逐步提升科研素质。

3.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信息,保持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管理和监督渠道畅通;师资部门应定期与教师沟通,提供所需的科研软硬件资源及其培训;在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学校图书馆也应重视其循证科研中收集文献证据的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纸质和数字科研资源。

[注释]

①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71.

②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2.

③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

④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6.

⑤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

⑥戴曼纯,张希纯.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2.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质量

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项最基本活动,前者立足于创新,要求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直接推动知识进步;后者是教师将已有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目标都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其它功能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科研促进教学是由大学的存在属性所决定的。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理念,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

教学研究目的在于创造性地去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推动力。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者,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和重要保证。

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新时期教育特点的一种表现。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就能懂得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转变。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架起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目前普遍存在这一种偏见,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工作是副业,出现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的问题。也有少数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这些问题是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加以纠正,要认清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进一步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

(二)立足课堂,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并不容易。教师要着力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问题情景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建立科学的、“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重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积极做好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在教的方面,重视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从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通过落实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注重实用性。高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培养和鼓励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从教科研的本质属性上提高认识,要从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上提高认识,要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上提高认识。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营造教师人人“想搞科研、能搞科研、搞好科研、好搞科研”的氛围,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增强教师从事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的巨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重组,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为了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和服务功能,提高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我们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科研人员到学校,结合学校课题,就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在学习研讨过程中,教师逐渐找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症结,学会了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从而提高了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搭建教科研为平台,激发科研热情

教科研是教师成长、自我发展的支撑。因此学院要为教师创设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通过各种教科研报告,引导教师开展教研课题研究;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与支持,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健全科研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教科研的深入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教科研管理中学校行政会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从总体上把握教科研的实施方向。构建以学校的发展与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科研与教学科研两个长效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使学校教科研活动遵循“精、新、实、活、效”的总体思想健康发展。推进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落实“以研促教、以研强教”的目标。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策略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独立学院以其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办学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创办于1998年,依托华南师范大学优厚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教育教学质量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在2010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中,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位列其中。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实体,独立学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加强与完善的地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滞后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正视当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滞后的现实,培养和提升其科研能力,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独立学院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特征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好的教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建设一支学术功底深厚、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于独立学院同样重要。独立学院建校初期,引进的教师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以本科学历、初级职称为主。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其办学设施、人才培养及综合声誉。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除了引进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外,每年都会面向社会和高校引进一批青年教师,年龄一般在30岁至35岁之间,大多来源于高校优秀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其中应届毕业生占据多数。此外,独立学院还会引进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这部分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或职称,工作经历比较丰富。然而,大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青年教师基本无暇顾及科研,造成科研工作停滞的局面,虽然有些青年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导致科研情况欠佳[2]。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滞后的主要因素

1.青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开展科研

独立学院的师资来自三个途径:一是母体院校的教师,二是其他高校退居二线的老教师,三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年专业骨干教师较少,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畸形结构。就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教师现状来看,现有专任教师300多名。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全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为72%;从学位上看,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为42%,学士所占比例为45%;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及副教授所占比例7%,讲师所占比例14%,助教所占比例8%。相比建校初期,该院教师在年龄、学历、职称方面都有较大改善,整体师资队伍质量大幅提升,但是青年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方面仍然不合理,不利于青年教师开展科研。

2.青年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科研积极性

一直以来,教学工作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科研处于劣势。无论是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是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是独立学院的薄弱环节。有些领导和教师认为搞科研是普通大学的事情,独立学院只要搞好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就可以了,无须开展科研。近几年,独立学院正处于转型阶段,许多院校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教学仍然处于首要工作,很多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科研高不可攀。”[3],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是为了评职称或攻读学位才被动地搞科研,当职称评定或学位攻读一旦结束,他们的科研行为也就终止,这种行为导致独立学院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降低了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

3.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不足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主,专业门类众多、课程体系繁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名教师常担任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周教学工作量普遍在16学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2学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大部分青年教师刚从高校毕业,有的属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缺乏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整日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穷于应付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科研工作。教学任务的繁重,科研时间的缺乏使得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钻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导致科研能力难以提高。

4.青年教师缺乏学术积累,科研成果质量较低

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掌握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不够深入,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不够娴熟,科研成果水平较低。从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在一般刊物上,而被ei、SCi收录的文章几乎是空白。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找到适合的选题,且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科研成果的影响力较小。尽管有部分青年教师申请到科研项目,但级别较低,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难以取得,这就严重地挫伤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三、培养与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教学和科研是互相支撑,彼此关联的。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教学就无从谈起。独立学院应重视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科研条件是支撑科研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障,独立学院应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青年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科研条件,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加大了科研经费投的入,给予立项课题以相应的配套经费。同时,该院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另外,该院还出台了宽松的制度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提高科研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构建科研管理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

实践证明,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证独立学院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因此,构建科研管理机制,避免科研管理的缺失或不当,提高独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效益是十分必要的。独立学院应制定符合学院实际发展的科研目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动机。[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从实际出发,在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上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出台了有关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科研项目等奖励政策及激励制度,采用以物质为主的激励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行为,倡导严谨的学术态度,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职业道德。学院认真审核教师的科研成果,杜绝弄虚作假,维护了学院的良好声誉。对于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以及验收过程,进行过程化管理,完善中期检查及结项验收工作,防止科研项目的流失。对于没有按时结项的项目,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以上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改善教师结构,以校级科研项目为基础,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由于先天不足,独立学院教师结构长期存在不合理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注重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通过有计划、有意识地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借助“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从而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开展科研,不断充实学院科研力量。同时,学院以发展的眼光,确立了科研强校的意识,以校级科研项目为基础,大幅度培育自身的科研成果,集聚科研实力。通过校级课题的研究,青年教师结合学院特点、专业特长,发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低层次、小项目做起,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自身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为后续申报高一级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任务,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学负担过重一直是影响教师科研的直接原因。独立学院应通过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让教师在承担一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时间完成科研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将教师周教学工作量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原来每周16个学时更改为每周12个学时,给予教师充沛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分配队伍,针对不同教师的特长,让适宜开展教学的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而让适宜开展科研的教师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5]。

5.加强科研业务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

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科研积淀少。因此,有效地开展科研培训,对于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有效途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采取形式多样的科研培训,加强教师科研业务学习。通过举办科研讲座、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系列专题学术讲座,针对青年教师如何申报科研项目、提高项目申报率,如何进行科研论文撰写,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等问题予以讲解和指导。鼓励青年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并给予政策倾斜,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短期进修、社会实践以及考察,让他们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从而提高实践技能,促进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为开展深层次的科研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王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7):198-199.

[2]庞海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1.

[3]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1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