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27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系统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2-0077-03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分解落实于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并借助于新媒体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形式,突出内容生活化、组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显著成效。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及其路径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向度。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化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远离生活、低效、刻板成为其发展中的核心词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相对于其抽象性来说的,它是指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中心,遵循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然向度,是强调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但是,强调生活化,并不等同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消解于生活之中,也不能想当然地赋予现实生活应然层面的理想化特征,片面强调超越生活的乌托邦倾向[1]。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及其实践

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要路径是将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生活化。高校学生的生活立体多维,要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经历转化为教育资源,其转化方法是:挖掘生活中的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将品德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方面,从“穿衣、吃饭、住宿、走路、开会、上课、上网、说话、仪表、危机应对”等10个方面对学生日常行为作出规范,使德育融于生活、涵养生活。温州大学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全公寓学生工作体系,以学区生活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在具体操作中,学校以文明寝室创建为契机,创建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其学区是该校依据学生住宿分布在宿舍区建立的三个正处级实体建制的单位,与学院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能。其中,学区主要承担学生党建团建、评奖评优、心理健康、助学解困、生活指导、宿舍服务、危机事件处理等工作职能。学区制改革后,w生教育管理层级转变为“学校-学区(学院)-学生”,在此基础上,实施辅导员“谈心谈话工程”“第五年班主任”制度和“寝室导师制”,形成了最贴近学生生活、最了解学生生活的辅导员、班主任、寝室导师三支队伍,学区还建立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学生心理辅导站以及“步晨书房”“三到书屋”等课外学习阅读空间,建设“步晴小屋”“溯初厨房”“超豪之家”等师生交流场所,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舆情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实现了思政工作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和全面覆盖[2][3]。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及其路径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内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是指构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呈现出一定的组织秩序。每个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最大特征是其要素之间以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治理关系联结在一起,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图、内容视图、组织视图和行为视图,其中以组织视图与行为视图最为突出和重要。要实现目标视图中的所有子目标,就必须科学设计内容体系,构建组织与实施机制,并以学生行为转化为衡量标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路径及实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包括目标、内容、对象、结构、主体、方法路径、制度等要素的系统化。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系统化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核心。内容与方法的系统化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系统化路径应着力以下两点:一是系统设计教育内容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各部分教育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5],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化设计。二是统筹各类教育方法的使用,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教育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又要体现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层次性,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六民”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公民、学校公民、职业公民、企业公民、中国公民、世界公民”六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学校观、职业观、企业观、中国观和世界观。“六维公民”之间既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又是逐层递进和深化的。为达成“六民”培养目标,该校构建了“六民”教育课程显性和隐性课程体系、“六步进阶”的活动体系和“六民”教育多维评价体系,以逐步进阶的形式,把“六民”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6]。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学生的成长特点、多重社会角色建构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创建了“文化梯度育人”的理念和策略。实践中,学校将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分为“学生素养、职业素养、公民素养”三个梯度,将职业素养教育分为“职业价值观、公共职业素养、专业职业素养”三个梯度,将思想文化教育的行为载体分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梯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分为“学校设计为先、二级学院为主、专业教师为重、学生行为为本”四个梯度,实行分类研究、分类推进、分序提高[7]。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及其路径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严整多层的体系,包括思想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及环境现代化等四个层面。社会生活各领域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理念、技术、管理、环境现代化的过程。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现代化指向高校利用当前先进思想和技术来创新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制度、环境等教育要素[8],以适应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并实现自身面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转化过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突出时代性主题,彰显时代性表征。在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尊重学生个体独立精神的存在,尊重他们独立思考、自我意识、道德自律和自由的权利。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及实践

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需着力两方面:一是要将当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中内渗的合理诉求及时整合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Z系统,在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感染力与辐射力。另一方面,基于平等、开放、交互的新媒体信息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现实场域向虚拟场域推进,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图文共现、影音共融、时空共在与平等共进等技术性特质充分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享性时代特点,将新媒体话语合理融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9],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处于一种立体化、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例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创建“微淮信”平台,其平台将镜头对准师生生活与学习实际,开发出炫酷的360度VR校园全景、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人生导师面对面、驻淮高校联谊晚会互动直播、机器人答疑功能等内容版块,通过现代化手段将淮安本土文化故事、各类仪式典礼、艺术活动、优秀师生典型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现代先进社会文化思想进行整合和再开发,以图片、表情包、主题漫画、微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形式,打造出一个学生乐于触网、善于用网的能时时了解国家新政策、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思想平台。学生在此平台能够自由、平等、充分地阐发意见,学校建有专门教师队伍,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给予释疑解惑,保证平台始终凝聚和传播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9(7):28-31.

[2]叶琦琪.论学区制改革语境下高校师生情感共同体及其建构[J].高教探索,2016(4):117-121.

[3]胡仲仲.区制改革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以温州大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3(1):179-180.

[4]王立仁,张小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论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9-152.

[5]郭晓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n]光明日报,2013-04-06(7).

[6]钟立明.“六维公民”教育构筑高职生“中国梦”[n]中国教育报,2016-12-06(11).

[7]安蓉泉.“文化梯度育人”将虚功实做[n].中国教育报,2017-01-03.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2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本人多年在三本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对做好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地位的确立

目前三本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学校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促进三本院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仅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不够的,还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纳到三本院校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规划中,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及整体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做好三本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到三本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本人去年对2010级新生做了一项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这样的特点:政治上进步积极,要求入党,兴趣爱好广泛,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容易。但同时,新生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状况。例如:学生吃苦精神较弱,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团结协作不好,对学校没有很好的认同度,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三本院校学生具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师要多做调查研究,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这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能提高三本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另外,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分析研究更多、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探索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素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大力宣传“爱”的文化,将“爱校,爱家,爱国”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爱的文化开展相关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各类征文竞赛等活动。以此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2.通过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是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思想教育宣传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服务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三本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如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三本院校要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一批素质较高的辅导员队伍。

总之,要做好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工作要具有针对性、教育途径要多样化、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田,并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3

王伟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三本院校出现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在碰撞、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观念;高校;大学生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传统单一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新的师生关系的认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着错误的质量观。把教育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规模。存在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向大学生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单向施教、强制压服,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存在着错误的人才观。认为专业知识考试分数高,外语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成才,忽视学生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必然导致错误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二)教育机制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评价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在领导机制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和,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决策的针对性不足。在评价奖惩机制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普遍采用的卷面考试评分的办法难以反映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在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经费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体制运行不畅,工作常常流于形式等问题。

(三)教育内容陈旧落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教育过程中,存在大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或拒绝接受,少数出现‘虚假接受’的现象,甚至出现逆反和抵触心理。”[1]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不能解答大学生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激起他们求知和践行的欲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目标过高。过多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很少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和感受,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育方法传统单一

当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需求,根本无法实现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沟通。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特征重视不够,习惯于硬性的灌输与压服,缺乏有效的疏导教育和有导向性的自我教育。

二、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问题的解决都要从实际出发,以《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用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意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以人为本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真正树立起“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三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高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取的有效运作方式。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落实好责任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奖惩机制。评价奖惩要适时、适地、适宜,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标准要有一致性,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奖惩机制的长效性。三是完善各种保障机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要求。教育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要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体察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中的各种建议和意见,从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帮助学生成才的服务体系,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和道义化。”[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全面覆盖学生学习、家庭、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心理教育、关怀教育、人生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内容增加其中,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和信心问题。

(四)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方法。《纲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三种新的教育方法:一是注重学思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二是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工作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克服滞后性而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亚东.激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四个因素[J].思想政治教育,2007(3):74.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5

(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高校一直是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的,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学生的就业为主,实施的是技能教育,知识教育,通过考试来培育人才,这都是是现在我们所有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子虽然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二)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学校的教育离不开老师,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离不开老师,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的教育在对学学生的教学中,仅仅是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主,更有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并不会进行拓展,严重的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丰富而思想政治的匮乏,职业素养的欠缺。

(三)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不重视

经济利益化是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人为只需要学会专业知识,学会赚钱的本领就可以了,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对于学校和老师提倡的和传播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持以排斥或者忽视的态度,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更加困难。

二、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

(一)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的重视

这里的加强重视主要由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校的重视,第二是教师的重视,第三是学生的重视。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得到了重视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

(二)实现高校教育主体的一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都是高校实施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想实现融合的重要一步就是实现教育主体的一体性,让高校理论老师和辅导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主体,实施教育。

(三)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出发点都是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往大的目标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合力

[作者简介]黎齐英(1965-),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宋德源(1978-),男,江苏徐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茂名5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CZ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5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推进与发展,信息网络与虚拟空间的拓展,一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共同存在的格局。“处于这样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综合化、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绝不仅仅只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门的事,也绝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努力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与努力,构建立体式、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而有效的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很多高校也都注意到了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提出“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多半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的载体和平台,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互动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责任对接,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学工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宣传部等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自唱“独角戏”,互不干涉“内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教学教辅、后勤单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与本部门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只要是与和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都推给学生工作部门,根本谈不上协作和配合。学工部成了“多管部”,辅导员成了“消防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得不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难以组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2.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亲情的力量非其他教育力量可以相比,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诸多高校与学生家长往往缺乏相互主动联系和沟通。高校很少主动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等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即使有沟通,也通常是学生出现问题以后,为了知会家长和寻求协助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主动和家长联系。同样,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就是高校的工作,家庭只需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在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不再或者很少过问子女的事情,对其关注不够,忽略了子女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经常相互主动沟通、联系,共同关注、教育学生,有些问题几乎完全可以避免。

3.学校和社会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人是现实中的人,是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上的种种表现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学校与社会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有时会引出很多负面效应,直接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已进入思想与行为的活跃期和独立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的影响范围之广与力度之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能力不是很强,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可能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抵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孤岛效应”。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经阐述过合力论的思想,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切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社会正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合力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理论中所蕴含的方法。我们要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认真把握合力论中所蕴含的整体性思维,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和相互作用,要关注事物发展的整体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基础。我们既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其思想精髓,又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运用好所蕴含的观点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面对的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人的思想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无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就是由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合力机制的构建能够整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优化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力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高效运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是指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校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彼此交流互动、彼此相互积极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建立的以生为本,以校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载体。我们既要研究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每个因素的各自作用和优势,又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重视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优化整合作用,从而引导和调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大小,使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果和协同功能,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高效运转,实现最大优势和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一种集体力的重要体现,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负责,以彼此之间分工协作为前提,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所产生的综合教育力量。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使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有机统一协作起来,呈现出“多兵种、立体化联合作战”的趋势,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局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路径与意义

1.构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部门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涉及的事情、内容、对象十分广泛,校内各部门、各工作环节、各教职员工均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教职工都应该身体力行,自觉主动地去实践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站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度,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问题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走出“在加强声中削弱”的怪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通过制度保障与体制创新建立起以学工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分工合作,共同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要以完善校园信息化设施为基础,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建立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信息化互动平台,让“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和积极有效的理论灌输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和渗透,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和谐统一。“一项教育活动,从组织力量、拟定计划方案、具体实施,到跟踪变化、调节修正、检查落实和最后目标的实现,只要有一个环节没衔接上,一项工作敞开口子,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不予重视,就会出现力量多项分支,就会降低教育的整体合力,延缓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让学校形成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家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终生的、持续不断的相互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培养、习惯养成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沟通的缺乏,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使之与学校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高校成立由学工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机构,制定相应的的制度和措施,统一协调与家庭互动工作。各二级院系具体落实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解决。第二,高校建立群、飞信等多形式、多载体的互动平台,引导家庭正确认识互动平台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积极配合,让家庭能主动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积极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对学校传达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3.构建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社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现实中的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不能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和社会实践,其政治思想品德等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通过社会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产生实际意义”。社会教育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教育,“可以说社会上有什么,校园就有什么,社会文化的波动都会波及校园。但是校园文化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而形成的,所以对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同时又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到,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和优势。从实践方面来考察,历史上的新思潮、新道德都是由校园走向社会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当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要沟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效发挥。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升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并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的真、善、美,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高校要把行为社会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对大学生做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社会公共伦理规范和评价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符合时展需要的人。同时,社会也积极履行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分化社会信息,配合学校化解社会负面影响对学校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状况,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苏众.构建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4]许涛.略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J].河南教育,2007(8).

[5]严美贵.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J].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6]闫玉,王靓.略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11-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基本经验,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担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四信”教育。所谓“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四信”,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心,党和政府的信任。“三观”、“四信”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形式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竭力运用网络媒体等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企图西方、分化中国。经济全球化不意味着政治一体化、也不意味着文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大学生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我们应该坚持政治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鉴苏联经验,其中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照抄苏联模式和教条主义的现象。但同时也开展了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林彪和“四人帮”对毛泽东思想肆意篡改,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全面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为指导,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所谓“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3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700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指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做好择业和创业的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文化大革命”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反潮流英雄”,违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和方针。粉碎“四人帮”之后,高校及时总结教训。在拨乱反正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上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提出“十年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科学论断。此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家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强调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当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评判这些错误思潮并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十八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为24个字,也称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浓缩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注重大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有学者认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认知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情动人,消除对立情绪;以理动情,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境动情,唤起成功欲望;以诚动情,增进大学生乐学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情感教育具有隐蔽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熏陶感染法、环境情绪感染法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学生的专注力更集中,课堂效果更明显。如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个主题时。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钱学森的视频,联系钱学森的坎坷回国路,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总之,思想教育从情感开始,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重新提出。新自由主义思潮抬头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

当前,应继承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大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学习。大学教育应该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重视身教,时刻做学生的榜样和表率。科学的目标在于求真,人文的精神在于求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采取生硬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达到效果。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解决问题,就必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学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学业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应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培养方案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应首先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浮躁心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和能力差异,实现各取所需,各自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

(二)“灌输”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其根据是列宁的灌输论。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大学生头脑中去,使之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教会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结合学生的物质利益原则,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做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要解决思想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容易产生过激的想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沟通。在灌输过程中坚持关心和理解大学生,认真听取学生想法并加以正确引导。此外,应注重灌输实效性,从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考研、恋爱、婚姻等问题出发,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价值。最后,我们应注重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网上、网下工作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言传和身教相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5-02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处的新形势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专家学者们各持己见,如岳金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影响的自觉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具有心灵感染、规范砥砺、物质支持以及精神引导功能。优质的环境会对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有着强化推进功能,恶劣的环境则会对学生的正确思想认知产生反作用。[1]这一观点很具代表性。

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束缚于传统模式,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在必行。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聚焦理念、方式方法和工具载体创新。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将实现思想引领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2]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3]中国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围绕“以筑牢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这“三块思想理论基石”为主线展开,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视思想锤炼和道德修养。

(1)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保证将党的创新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和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使理论和教材有效的结合;二是保证授课形式与内容创新,使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地进课堂;三是寻找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2)要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此外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强化阵地管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注重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大学课堂、讲座、网络等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依法管理,构筑起抵御渗透的“防火墙”。学校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学校、教学院、班级抵御渗透三级协防巡查工作体系。

(四)创新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坚持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强化教学环节,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3)强化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吉林化工学院杨金远教授利用“坐标法解读中国梦”,其教学构思是在非思想品德类课程中渗透德育内涵,将高等数学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

(五)创新队伍建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教师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四支队伍”作用和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学生工作干部培训班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切实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加强师德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常态化机制。开展听课活动、授课比赛、质量检查等活动。

(3)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做好宣传与宣讲工作。建立以基层党总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为骨干的宣讲团,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引导、管理与监督。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以利用相关媒体开设“我身边的优秀教师”“校友风采”“名人论坛”等栏目,宣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提高思想政治宣传的效果。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吸引有较深理论功底和较强研究能力的、有志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完善研究工作机制;强化研究工作管理,促进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和成果转化,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层次提供服务和支持。

(六)发挥党团功能,构建高品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就是一个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创造功能和承载功能。把党支部、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实践。[4]

(七)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1)建立一支高质量党员队伍。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破解难点和新问题,着力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借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握住学习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党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合格党员。

(2)发挥党校的教育功能。健全学校党校培训、院(系)分党校党课教育、党支部联系人培养三级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学校党校突出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二级党校注重本单位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党校要合理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教育体系,结合爱国运动纪念日,依托烈士纪念馆等学习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3)突出“典型示范”教育。通过举办师德标兵、优秀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典型人物事迹宣展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示范、引导作用;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步,引导以实际行动争做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表率。

(4)学生党员要做实践活动中的领头兵。学校可以通过“党支部立项”活动、实践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形式,为学生党员提供广阔的实践和锻炼平台。例如:在发挥党员服务作用方面,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教师“三比三创”活动(比教学水平;比学术研究;比教风师德);开展学生“三比三帮”立功竞赛活动(比思想认识,帮思想;比学习效果,帮学习;比主动奉献,帮文明修身)。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开展“佩党徽,做标兵”服务活动、党员教师帮助学生就业活动。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牵手助学等志愿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创业大赛,如:“互联网+”等创业大赛,使学生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党员从中发挥积极的带领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为营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等学习的平台与资源。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加强教育环节的互动。[5]可以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创新“im”,建立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im群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化。充分利用手机的便利性,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净化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校要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特点,适应形势变化,科学谋划、创新举措,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高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廖素梅.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思政教育,2015,10.

[3]鄢新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8.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

0.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十分迅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信念危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信念危机。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课题。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前有1/3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政治局势的总体看法,有21.4%的学生“说不清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有24%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有相当的生命力”,有1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较为关注国家、社会局势,普遍认为干部腐败、机会不均、分配不公是当前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腐败是社会的首要问题。这些资料均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马列主义的偏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大多处于“三不太满意”的状态,即上级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甚至连老师自己也不太满意的状态。因此,高校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挑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要消除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危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成功,就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重复,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过多,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上课听讲的兴趣;第二、高校在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思想理论水平跟不上、缺乏专业素养;第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纯理论课,造成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台下学生“自由活动”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兴趣程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第二,要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第三,要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只有做到课内和课外相互渗透,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要做好“三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紧密联系国内和国际重大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提高他们正确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解。

第四、要互动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讲授—读书—应用等各个环节结合好,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兴趣和自觉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坚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仅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学生主动接受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还要不局限于授予大学生纯粹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元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统筹兼顾,就是既要重视部分,又要着眼全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从局部出发,即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德高尚的教师加大力度宣传表扬,加倍鼓励;对不务正业的教师,要毫不留情把他们辞退,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秀、师德修养好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还应要求教师自身要学懂、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马克思理论素养,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的科研能力,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程度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其次,更要着眼于全局,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上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下到在校大学生,都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又要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篇10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4-01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积极应对、灵活转变”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国家企图瓦解我国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段。二是,信息技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大国政治,文化上殖民主义扩张的新方式。他们通过对政治、文化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合理的垄断,使那些不健康的西方思想无休止的灌输给我们的青年一代,从而削弱了对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颠覆了我们最基本的道德基础。三是,信息垃圾无孔不入,信息选择难上加难。网上的信息并不全是绿色的,其中不乏黄色的、暴力的有害信息。处于思想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人因为自制力差、好奇心理重往往迷失了自己,不仅使自己深陷困境,同时给心理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

再者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首先,我国高等教育想谋求自身的发展,就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寻求切合点。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让高等思想教育工作遇到很多的困难。另外,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容易导致学生群体出现易变性,思想容易动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长久性受到挑战。

1.2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新对策

1.2.1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准确的把握社会思想变化的节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钻研,解决新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管理、服务”向“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教育、管理有机结合”的转变。

1.2.2意识

强化首位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要始终坚持德育的首位意识不动摇。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前瞻性,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才。最后,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目标,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2“三个代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改进是息息相关的。

2.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需要以完善的创新机制为基础。机制创新是顺应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机和活力的需要。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优化就是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过程。机制创新包含四个方面:运作机制、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四个机制互相协调,共同发展。

3“三个代表”与“三观”教育――“防微杜渐,警世育人”

3.1新环境、新世纪德育工作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重视“三观”教育,主要的出发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今世界,多元发展和多极化发展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也来越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各种思潮互相碰撞,相互震荡,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领域、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成果外,弊端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塑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让他们始终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

3.2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途径

首先,抓好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三进”工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要让高校教育工作者全面领会“三个代表”思想精神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做一个合格的传播者;其次,在学生中开展重点的学习“三个代表”的课程;再次,让各门课程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接受、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用鲜活的事实去教育学生,使大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把握人生方向,从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王建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大机制[J].教育研究,2001(7):53-56.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