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十篇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十篇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27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1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一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重要作用[2]。我校自2012年开始创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历经两年,现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总结归纳如下。

一、《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

在课程建设中,虽然课题组的教师也能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去,但是却存在教学理念陈旧、不敢创新,依然习惯性的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建设,这必然导致课程建设的结果差强人意,不能体现以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2.建设队伍师资力量薄弱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支力量强大的教师建设队伍对我们现有的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自身建设团队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3]。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授课、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等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护理人才的需要,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4]。因而要想打造《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教学内容落后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

虽然近年来《护理学基础》出版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内容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革,存在教材内容相对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教材编写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等问题。而且《护理学基础》的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有重复的概念和知识,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也是需要调整和整合的。

二、《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应对策略

1.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

首先,作为护基教研室课程建设队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组织教师深入临床工作,使其深刻的认识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和创新,进行课程精品化建设。再次,可以参考同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资源共享,让教师了解创建一流示范性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只有使课题组成员的理念提升,才能发挥团队意识,共同创新,用于改革,实现课程精品化,提高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强化建设队伍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课程精品化的结果。结合我校护基组教师的现有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依靠高资历中年教师,培养少经验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经验丰富可以作为主导力量,青年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会议、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等来逐渐提高专业素质;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底蕴;④注重创新改革,很抓教师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⑤从学历、职称、年龄方面构建合理教师梯队。

3.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结合教学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前沿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便于学生观看、模拟接收新知识。②演示法:演示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内容的记忆,使复杂的操作变得容易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③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并增强学生的专业记忆。④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⑤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恰当的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既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精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2

构建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加强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使全国同类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并能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同级学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少得病不得病,而且要求健康长寿活得有滋味。但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社区不仅缺技术缺人才,更缺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不仅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管理者、沟通者、教育者、研究者,甚至是决策者。但是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传帮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以构建精品课程为契机,让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学到更多适用的知识,解决护理人才匮乏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将预防医学与护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现在中职护生基础较差,很难把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构建中职卫校《社区护理》精品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有必要研究分析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题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有利于培养中职高素质师资队伍。(4)调动中职护生学习积极性,让中职护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5)改善中职学校实验实习条件。(6)转变中职教育理念。

3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正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倡院士、教授等名师上讲台,以促进教学梯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求建立内容新颖、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我国中职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简陋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高校教学中,精品课程已试行多年并推广使用。但目前精品课程还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中职教学中,特别是在医学类的精品课程较少,制作《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的中职学校目前也很少,制作的水平也只停留在课件、视频制作的层次上。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区护理》课程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立一套以培养中职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修订《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满足教学的需要。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发出一部分适合于开放、创新的实习项目,并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加大开放实验项目的个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知识更新、更全、更有吸引力。同时拟采用网络教学,实现网上课堂、网上题库、网上讨论和网上答疑,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

5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中职护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合理课堂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开放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3)组织专人精心编选教学用书,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材料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立体化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进行网络授课、网络答疑,增强网站互动性,与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试题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比法、互联网络自主交流活动等。

7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落实团队人员分工;收集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写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开发课件;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完善网上资源。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对实施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结题各种材料;提交结题材料。

8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拥有30间多媒体教学平台,120多台教学用电脑,1间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设备能得到保障;在课程建设经费的保证上,学校给予启动费及配套建设费。

(2)为保证课件的制作质量,学校专门成立了精品课程课件制作室,举办教师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培训班;

(3)学校将精品课程作为同级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认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科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均给予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

9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负责人:周轩。负责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写好开题报告,书写各种结题材料。

(2)主要研究成员:

张红兵:负责课题研究设计,撰写各种研究报告。

何春秀:负责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

卢小春:负责设计问卷调查,制作电子教案,开发课件。

莫苗:负责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

韦凤利:负责查阅、收集资料,完善网上资源。

10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3

师高弟子强,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现有教学人员11人,内含5位高级讲师、3位硕士研究生,可谓老中青搭配,师资力量雄厚。本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品战略,为留住人才、留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加大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讲习、派出去学习等措施,使学术梯队日趋合理,不断完善,巩固和加强了师资力量。如2015年暑假,我校全体教师去华中师范大学集中培训一周,并准备于2016年寒假期间,请华中师范大学获全国数字教学一等奖的教授来我校为全体教师培训;对于初上岗的解剖生理学教师,我校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予他们一对一的辅导,要求他们先听一轮老教师的课,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见习1~2个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实施,打造了一支忠诚于解剖生理学教育的年轻师资队伍,为创建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的先决条件

我校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并且有多年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大专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然而,我校教授护理解剖生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医疗专业毕业,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照搬医疗专业的,有些内容相对护理专业来说偏难且不实用。如在护理技术中,有些病人需要卧位,有些病人需要半卧位,其解剖学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在插胃管时一定要嘱咐病人吞咽?胃管经过重要结构的特点等。另外,解剖生理学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仅仅知道解剖生理学知识,并不能把解剖生理学知识和临床的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上中职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护理解剖生理学教师必须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深入护理临床的第一线,以实现解剖生理学与临床护理的“联姻”,使解剖生理学教师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优化课程组合,增设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的护理应用解剖生理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三、教材建设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的关键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服务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其产品形成的规律是高投入、低产出、周期长、显效慢。这就要求我们用精品育精英。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一部质量高、水平高的教材是医学生的良师益友,南昌市卫校解剖生理学教研室一直把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自始至终抓住教材建设不放松。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罗明老师就主编出版了《正常人体学学习指导》的省级辅助教材;21世纪初,陈桃荣老师主编出版了护理专业的《生理学》省级教材,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剂专业的《生理学》教材。2013年,我校创建国家中职教育示范校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解剖生理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全面开花,如罗明老师连续编写了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助产专业的《解剖学基础》教材;陈桃荣老师参与编写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生理学》教材;龚巧珠老师参与编写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医专业《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教材;2015年9月,经过解剖生理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农医专业《正常人体学》校本教材顺利出版。通过编写教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培养了新人。现在,罗明老师正与何可立老师合作,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学基础》网络增值教材中的脉管系统章节,我校解剖生理学教材建设正向着更新、更精、更实用的精品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四、教学改革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成功的灵魂

1.加强解剖生理学科与护理学科之间的协作解剖生理学教学应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压缩一些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但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删减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大多数解剖生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相对缺乏护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和护理学等前沿知识,不知道哪些解剖生理学知识需详讲,哪些需补充,哪些需要学科协作研究。因此,我校解剖生理教研室制订了护理、助产、农医专业的“解剖生理学调查表”,然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南昌市卫生局主管部门的协调下,问计于临床课教师、学生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走访了五千余人,历时半年,最后把统计结果汇总到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这样,既满足了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解剖生理学科的改革与发展。2.加强人体解剖生理教学中的趣味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必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力求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时,有关腹膜内位的器官可用一句话来描述:“胃空回来,忙着横着勺子吃饭,大开脾胃入暖舒。”其分别代表“胃、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教师可以这样解释:“现在天气已很冷了,中餐时间到了,肚子也空了,忙着回家,横拿着勺子吃饭(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做吃饭的动作);菜饭香喷喷的,脾胃大开,饭后身上暖暖的舒服极了。”这样,不仅惹来哄堂大笑,而且使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腹膜内位器官的名称和数量。

五、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自始至终监控教学质量。我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由于我校护理班学生较多,任课教师也较多,所以坚持每周二的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授课计划、案、统一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即统一突出基本内容的讲解、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演练、基本数据的记忆。同时,在备课中,教师可以集体讨论如何引人入胜、娓娓动听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引进教学改革内容和本学科科学研究的理论新进展。2.坚持听课制度为了解解剖生理学教师讲课的情况,南昌市卫生学校坚持听课制度八十多年,不仅体现了我校重视教学质量,而且学校能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业务知识、基础理论和讲演能力水平,以便分类指导。对于那些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学校坚决予以及时调整。尤其从2009年以来,杨海根校长来我校工作后,他除了要求所有校领导每周坚持听课一节以上之外,还要求每学期由督导室牵头,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及专家教师组成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听课,听课对象随机决定,但必须保证能听到每一位教师的课。这样就会使教师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自觉备好课、上好课。听完课后,督导组再次召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教师风范、举止作风、语言组织、时间安排、重点难点的教学、总结指导等诸方面进行“评头论足”,提意见、评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流的师资队伍。3.实行教考分离方法 教考分离,即出题人不上相关班级的课;试卷分a、B卷,在考前抽签决定;没有教研室主任签章的试卷不予采用;实行教研室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度,考试完毕后,总结考卷水平,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每年按学习成绩评出全校优秀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前20名,由南昌市卫生局统一分配到南昌市公立医院工作(合同制),其他优秀毕业生也由学校优先推荐工作。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4.学生反馈与公开教学 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都会组织学生代表给授课教师进行评教、打分,并把学生的意见反馈给相关的授课教师,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另外,每学期放假前,由校领导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公开教学,由基础部、临床部、文化部各出一名教师上台讲课,全体教师观摩,同时邀请校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当评委,使评估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权威性,最后由督导室主任公开讲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是对解剖生理学精品课教师的要求

在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对易理解的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感觉器、内分泌等章节,重点精讲、难点讲清后,用1~2个时补充护理应用解剖学,从解剖学角度重点讲解注射术、穿刺术的部位选择、进针穿经的层次结构和失误防范等。如运动系统补充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肌肉注射,内脏学补充胃、气管插管术、导尿术,脉管学补充静脉注射术、静脉穿刺插管术,皮肤补充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转变。一旦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他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精品课真正成为精品。

七、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精品课的内容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4

关键词:精英;应用型;护理;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3-03

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社会对护理的刚性需求,人们对护理品质的期望,社会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而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国本科护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复,至今已有30年,护理本科毕业生数量已得到了大量补充,而护理研究生数量有限,他们大多成为护理教学的师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当下在第一批护理本科院校中开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当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体系陈旧僵化:我国招收第一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校大多拥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师资和教学模式上几乎是完全重叠的,这种在临床医学框架下开展的护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早期没有体现护理特色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学科发展,培养体系落伍于“全人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因而导致了护理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优势不显著,达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护理毕业生大量流失:高考后进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护理生大多为专业调剂生,因此专业思想极度不稳定,加之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1],家人对专业的认识不足等等,使得她们的专业认同度低,因此毕业后很多学生通过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通过在其他行业就业等方式,达到改变未来职业门类的目的,最终导致了护理毕业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将这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领军性人才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以人为本”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为灵魂开展教育改革[2]。“以人为本”必先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要求,即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基础,针对市场中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设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未来职业价值的认可,使他们未来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护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的有用教育就是不仅教授学生现在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传授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性的关爱,关注护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护理职业价值,感悟“恪尽职守、关爱、奉献”――护理专业情意。构建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融合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社会活动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建设,师资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幅度

打破传统的基础-专业-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知识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联系。早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专业主体意识的萌动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后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专业主体意识的强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知识能力循序发展中,同时经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热爱专业的思想历程。

1.优化整合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凸显护理特色。通过基础医学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增强基础知识的有用性[3]。将解剖学和护理学基础进行部分整合,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护理理论,将生理活动与整体护理概念相结合,并和护理学基础、健康教育部分课程内容整合,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活动与内容[4]。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专业认知、对职业价值的认可。

2.建立综合实验实践课程群,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意。从1―4年中,在每门课程开设的综合实验或综合实践课基础上,开设高度综合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5],以及临床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思维训练、护理人文社会素养等综合实践课程。机能学实验紧紧围绕护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教育特点设计实验,形成生命体征的评估与生命活动、肝、肾损伤及治疗、急救与护理等专题。综合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医院、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发了学习、研究、创造、主动实践的潜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知识、能力、情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精英化培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为手段,课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社会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6],促使学生内在知识的建构,以成就感促进专业认同感及专业热爱的培养。另外,通过节点教育和课堂人文环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关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和态度。科学地评价教育结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肯定并鼓励他们的付出与学习结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论文、知识竞赛、学生讲课等。在学年综合测评分中充分体现学生课外的学习成果,如、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形成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见图2)。

1.课外个性化培养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设计,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通过开设国际护理的全英文课程,邀请美国注册护士授课,为有志于国际护理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开展职业道德、前沿护理理论和技术、老年护理、长期照护、麻醉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的系列讲座;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港澳台校际间活动,上述措施为学生成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培养平台,并且拓展了学生对护理的认识,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更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2.健康校园活动和校内开放实验室制度。针对群体人口健康,倡导健康促进校园,开展校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参加市级各项与健康有关的公益活动;利用所学知识理论,借助教学标本,通过每年“5.12”国际护士节进行健康宣教、优生优育宣传活动。课余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场所。学以致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情意,而且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提升了护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周边社区合作,搭建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慢性病护理为特色的社区服务、社区实践平台;借助教学、实习医院的病源、病种资源,搭建临床护理实践、研究的平台。以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毕业论文为导向,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在临床实践的教学管理中,采用实践任务管理模式,课间见习和集中见习相互补充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高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培养人才的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结果,只有在基础医学师资和护理专业师资在护理教育整体观、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树立精英化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精英化应用型培养体系实现预设的培养目标。

1.师资队伍的融合。打破基础医学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间的学科界限,同进共退,组建相互渗透的教学团队,护理专业教师早期就参与如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基础医学教师在后期也参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这种共同参与基础医学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相互衔接、延续性及课程整合。

2.科技创新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课程课外训练导师制。①毕业论文导师制:国内大部分护理专业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10年前我们将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在第四年进入临床实习时就配备论文指导老师,实习中期确立论文内容,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交流和评比,优秀论文推荐发表。②课外课程训练导师制:学生通过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③科技创新导师制:根据1~4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不同级别的创新活动(见图2),而且创新活动的难度呈阶梯式提高,创新活动的原则是提升专业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形成了学生间的循环接力运行流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专业实践中形成自主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以具有护理特色的项目为载体,组建以高年级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创新团队成员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和兴趣。周而复始。

四、结语

高质量人才培养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构建的培养体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获得了社会、学生共同认可的培养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让护生在我们构建的体系中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让社会得到真正需要的护理“人”,才能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人才流失的分析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08).

[2]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01).

[3]杨艳艳,杨桂染,闫瑞霞,赵文涛.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4]邱丽颖.通过解释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5]李英.开发医学综合实验对护理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6]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04).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5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随着护生招收数的逐年上升和实验室建设的加快,做好高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实验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实验室除了要加强硬件建设之外,还需做好日常的软件管理,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层次式、科研指导式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分析,就各自的内容和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实际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a)-0034-02

[作者简介]周艳(1978-),女,硕士,中级职称,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高校护理实验室管理。

1概述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2/3的课程需要在实验室里通过操作训练来完成,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更加注重对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护理学基础》实验室作为护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对护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2]。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护理专业招生力度的增大,护生人数逐年增长,为护生提供实习的实验室建设也呈现出大幅增加之势。实验室作为实习场地,良好的建设与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3]。护理学实验室作为教学的载体之一,它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探索新时期护理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对于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有效推动基础护理技能训练的实验教学模式的革新。

2三种《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1层次式管理模式

层次式《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指由授课老师、课代表和技术员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层次式管理模式[4],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共同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见图1)。

这三者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其中,授课老师主要担负课前物品管理和课后督查工作。课前,老师会向全体护生交代本次实验物品的所在位置、具体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内容及步骤等等,而课后则重点是检查学生对于实验室内的物品使用及整理情况,并作出评价。课代表主要是承担课后的实验室训练室的组织演练,并协助老师做好实验室内物品、设备的检查登记以及卫生清洁工作,并及时将发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技术员负责实验室钥匙保管、实验前后的物品清点检查,负责安排人员进行轮流练习和管理,在实验室开放期间,还需要做好日常的巡视、技术指导等工作,一方面与班长和全体护生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性的与授课老师做好沟通,以保证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以往的“物品管理”为主向“人才管理”为主,突出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其中,课代表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沟通协调作用,也是层次式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2科研指导式管理模式

科研指导式管理,即将护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融入到《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见图2)。

其中,铺床法、吸氧法、鼻饲法、皮肤实验法等等均可以被纳入到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中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护生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向护生详细阐述本次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具体阐述接下来的实验内容;第二步是根据实验内容来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尝试和训练,做好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第三步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写出具体的实验分析报告交由老师进行审阅;第四步是老师将审阅后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

2.3“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开放式“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检查督促为辅的管理模式[5]。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任学生由其任意管理,而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行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辅之以必要的教学秩序上的监管和实验技术上的指导。具体来说,一是要先向全体护生阐明开放式实验室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制度安排;二是要明确向护生告知教学的秩序安排和评价方式;三是发放技能操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标准手册,并在实验室内放置必要的实验DVD供学生随时观看;四是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来负责本组学员的分工安排;五是实行报告制,即由小组长向学习委员报告学员的实验情况,日常的实验室钥匙管理和物品的检查摆放工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最后由学习委员将护生的全体实验及实验室物品情况统计汇总上报老师,老师每周抽查2~3次即可。不设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而是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

3三种模式评析

层次式管理模式发挥了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合了以往实验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一个层次分为一个小组,可以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指导式使以往反复、机械的实验室护理实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对于提高护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思维都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则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锻炼机会极大地得到了释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这样对于年轻的辅导实验室老师来说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4结语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技能[6]。护理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指导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验室管理能力[7]。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与高校实际结合起来,除了上述模式之外,各高校实验管理也要不断完善现有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将人文管理与科学规范管理相结合,鼓励护生参与开发实验室管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管理潜能[5],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参考文献]

[1]蔡宏亚,廖少玲,李红赞.高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必要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122-123.

[2]张建,宋永慧,邓婷婷.加强实验室管理,确保《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3):1.

[3]漆小凤,李芳,王晓燕.浅谈高校护理实验室管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34-135.

[4]梁继娟,黄秀凤,韩俏英.《护理学基础》实验室“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探讨[J].护理研究,2012(7):1901-1902.

[5]“学生自我管理”的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中医,2013,35(7):1073-1074.

[6]顾琳琳,杨晓,洪华,等.护生自主管理用物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2):68-70.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库;案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的课程。建构质量较高的案例库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基础”课案例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增强教学效果;有助于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本文结合笔者参与“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实践,对“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做如下内容的探讨。

一、高度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对于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程的有效落实,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院、系以及教务处、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都应当相互配合协作。在经费保障、规章制度、技术支持、师资培训等方面切实保障“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高校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应该直接主持和管理案例库建设,组织案例库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防止出现精品课程缺乏案例库的现象。此外,构建“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仅需要精品课程负责人与参与成员的重视,还需要要调动全部“基础”课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案例库资源优势,从而进一步地推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二、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

为了确保案例库建设的有序进行,为了确保入库案例的质量,需要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并严格遵守。“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入选流程如下:

确立案例主题。按照“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各章节教学内容来确定案例主题。“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收集案例原始资料。“基础”课案例的收集主要有从现成案例中选取适合案例、加工整理报刊电视网络等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事迹素材、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编写新的案例的三个来源。同时,要以收集近两年内的资料为主,以保证案例的时效性。

编制案例。不论何种类型的案例,都要按照统一的组成结构和格式来编写,即应包含案例标题、案例正文、案例问题、案例评析、教学建议等内容。同时案例叙述语言要生动精炼,案例文本长度要恰当,以小型案例(1000-3000字)为主,以大型案例为辅。

评审案例。案例的评审筛选应由“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与案例库建设成员依据目的性、客观性、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时效性等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共同讨论决定(否决或修改或通过)。只有符合标准的优质的个案才能进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

案例入库。选定的个案要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格式上传到“基础”课精品课程网站的案例库中,同时要按照案例库技术指标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优化等技术性处理,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建成案例库。

上述步骤,基本完成了“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案例库的资源,还应有最后一个环节——案例库的共享和动态更新。不论是本校师生还是外省外校的师生都是可以共享案例库资源。同时,要有专人对案例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对案例库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案例教学的需要。

三、多方合力共建案例库

要建成一个持续的案例来源系统,需要具有一支强大的案例采编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队伍,应是以精品课程建设成员为主,非课程建设成员的其他“基础”课任课教师、本校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可以提供案例素材的非学校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建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的建设成员往往都是本课程的专家或优秀教师,他们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将案例素材中蕴含的理论问题加以提炼、概括,编写出优质的案例,理应是案例采编的主要人员。其他“基础”课任课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他们作为一线教师,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更有价值的案例,同时也可以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发现已有案例的不足,从而推动案例库的完善。同样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人员可以提供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真实案例素材,有助于编写出新颖的高质量案例。

此外,我们还应鼓励本校学生积极参加案例的编写,大学生作为“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学习讨论案例的主体,也是案例库建设的服务对象,因而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心态开放,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案例会有多层次的多元思考,这些想法可能是教师也未曾考虑的,学生的参与可以增加案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或作业的方式,可以发动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案例材料,既可以减轻教师搜集材料的负担,提高教师编写案例的效率,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搜集到身边同学的或学生关注的热议的案例材料,从而丰富了案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缺乏采编案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采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编制案例,必须经过教师进一步的加工整理,才能充实到案例库中,保证“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质量。

四、完善案例库建设的保障系统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建设“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耗时耗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获取案例原始素材的调研费用、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案例的编写开发费用、案例库管理和维护费用、案例师资的培训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等。案例库建设是多环节的长期过程,很多琐碎的工作是无法量化无法物化的,因而学校层面不能只是按照其他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出成果后凭发票报销,而应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评判所需金额并确保资金到位。

其次,制度保障。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如案例入库标准、案例评审制度、案例采编激励制度、案例反馈制度等。根据当前案例库建设的实际,需特别强调的是案例采编激励机制。目前,案例编写既不能算工作量,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对教师职称晋级评定也没什么价值,案例写好写坏都一样是免费劳动,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出于完成任务被动的开展工作,严重缺乏编写案例的热情,如此很难建成高质量的“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因此,高校应该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案例资源研发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案例采编人员激励机制,包括科研评价体系的健全、案例编写奖励机制、案例采编者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等,调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断发展。

最后,技术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也必然需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包括案例库内容上传、案例库网页的优化、案例库的共享与应用、案例库的维护和更新等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很多“基础”课案例采编人员虽然采编能力强,但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则可能不足。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就需要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甚至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持,实现案例库的数字化、技术化,增强案例库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殷荣.刍议军队政治工作教学案例库的发展和完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6).

[3]张晓,闫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11(b)-0151-02

Cultivating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andoccupationabilityofhighvocationalnursing

QinShu-yingtaoLi

nursing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Henananyanginstituteof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medical,Henanprovince,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edicalscienceandmodernnursingconceptchange,tocultivate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andabilitytobecometheoccupationisanimportantissuefacingnursingoccupationeducation.thispaperexpoundstheconnotationofcomprehensivequalityandoccupationabilityandrelationship,andfromtheadjustmentofcurriculum,improveteachingmethodsandputforwardtheeffectivemeasurestoimprovethetrainingofnursing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andabilityofoccupation.

[Keywords]Comprehensivequality;occupationability;nursing;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领域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护理职业教育弥补了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如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求,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轨,是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1.1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内涵可分解为以下4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包含人品、性格、道德等要素;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包含了知识与智力等要素;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包括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职护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智商、情商和技能三方面的有机整体,表现在人文素质、专业开发素质和创新素质等[1]。

1.2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品质和综合素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与职业教育内涵紧密联系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3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3]。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4]。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融合,既要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和工作,还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设计包含完整职业行动这一能力载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由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不能简单的把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同起来,综合职业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应该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内化与外化的关系,综合素质包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综合素质的外化[5]。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职校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除了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同时,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作为护理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育和培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职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多年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组织、考试评价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3.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将护生的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6]。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对高职护生来说,培养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护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必要。在第一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增加护士人文修养、护士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心理学基础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另外,在不同学期开设大学语文、社会学基础、美学与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及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3.2以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护生要自觉主动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如5.12护士节之际举办护士礼仪大赛及授帽仪式,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7];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校园辩论赛,培养学生胆略、自信、必胜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书法、写作、文艺等各种有益于提高素质的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校期间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3.3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一个教学项目,要牵涉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设施和场地。项目组成员要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去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最后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科学态度[8],为其将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和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3.4通过护理技能实训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和爱伤观念

现代护理观强调人的整体性,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始终。在护理实训课上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学生在对“患者”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嘱咐中逐步强化其服务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慎言守密、尊重患者的作风,医行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的行为风尚,将护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项护理操作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体恤患者疾苦的爱伤观念。

3.5改变评价方式,开发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课程相配套的形成性考核制度。学生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考核几个模块组成,而护理实践考核应包含护士仪表、与患者解释和沟通、操作中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主要考察学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应对能力,可随时向考生提出与情境有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是否能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逻辑地解决问题,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国虹.高职护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J].天津护理,2009,17(6):360-361.

[2]范莉莉,刘宝玲.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J].中国高职医学教育,2008,(9):60,69.

[3]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36-39.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5]龙山青,范超.浅议汽运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216(8):177-179.

[6]周恩红,符丽燕,卢益东.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12-13.

[7]毛芳玲.护理健康教育效果与护士综合素质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5(5):6-7.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8

关键词:院校合作;高职;护理;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学生就业考试必考课程。

1.2课程定位根据行业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部分,其中《护理学基础》作为一门桥梁课程,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起到了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的桥梁作用。

1.3课程特色及目标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护理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护理操作技能,良好个人素质,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1]。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符合护士职业能力要求、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并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五位一体"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三维目标,即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2教学资源

2.1组建院校合作的师资队伍我院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专职理论兼实训教师6人,兼课理论教师1人,兼职实训教师8人,固定的临床兼职教师2人,除固定的兼职教师外,另外还建立兼职教师库(聘请临床护理专家60人担任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请临床护理专家到学校指导,近年来先后请到学校指导并参与《护理学基础》教学的临床专家24人,任教学时434节,兼课理论教师任教学时102节。

2.2院校结合实践基地

2.2.1校内实训基地有6个综合实训室、3个一体化教室、2个示教室、1个模拟病房。

2.2.2临床见习基地有广西区人民医院、303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江滨医院、重阳城老年公寓等。

2.2.3临床实习基地有100多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

2.2.4志愿者服务基站有广西区人民医院、303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江滨医院、重阳城老年公寓。

2.3院校合作开发教材我院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护士职业基本技术》教材,由学校任课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编写,该教材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融合,突出"院校结合"特点。教材特色是基于工作过程编排模块内容,使各种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护理工作的流程有整体性、系统化认识。涵盖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将护士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并且融入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内容,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实临床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广西技术操作规范,各模块均按执业护士考试大纲要求设置学习目标,以案例为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3课程实施

3.1教学理念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就业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理念,坚持院校结合,将各种理论知识、技术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2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部分,校内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开展各种护理技能竞赛,结合引导学生自学,立足于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校外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假期临床护理活动、护理志愿者服务和顶岗实习,开展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立足于学生工作能力培养。

3.3教学方法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案例教学法。每节课以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锻炼学生评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②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法。选取部分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如无菌技术、注射法等进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师生共同体验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理论课堂和实训场地的融合,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评"是一个创新,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质量。③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可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护患沟通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护士、哭闹的孩子、家长等。④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如入院护理,让学生模拟患者、医生、护士、家属,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程序和患者入院以后的护理具体内容就有了较深的了解。⑤团队学习法。选择部分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进行小讲课、操作演示、角色扮演等,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9

【摘要】从分析高职学生生源入手,分析了目前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实施中课堂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教学过程互动环节不够、多媒体设备使用不当等问题,提出了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作品直接面向市场,课程与行业、企业接轨。

关键词真实项目;课堂教学改革;树木栽培与养护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9-03

作者简介:龚仲幸,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教学。郑慧俊,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长与发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真实项目《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编号:kg2013693)的研究成果。

2014年5月的全国职业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课堂,课堂是教学的落脚点,最完美的教学设计脱离了教学的课堂也就是一张废纸。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而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操作后的作品因为没有企业的支持就成为了废品,每年课程结束后更多的是浪费。学生学习后也觉得只是接触到了表面,没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的作品与市场如何对接。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探索了接受企业的订单、任务,融入课堂,将学生的技能操作与企业需求、课程建设相结合。

一、树木栽培与养护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学情分析。目前高职生基础薄弱,自觉学习能力弱,缺乏自制能力,导致整体学习风气不理想。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玩微信、聊天、睡觉、早退、迟到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喜欢实践操作类课程,但他们更喜欢自由的技能操作,更喜欢能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课程操作。

2.教学方法分析。

(1)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缺少创新意识。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理论性课程较多,偏向学术性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也偏向于教师讲授。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技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普通教育,传统的讲授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今高职的学生。

(2)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即使在实践环节学生有了参与,也是在教师示范后,严格按教师的要求做,没有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不可以有其他的途径?”也就是没有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操作中只是充当了操作手,没有任何创新意识。所以本课程的改革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具体化和可视化。职业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要力求具体化、可视化。尽管不少实践类课程模拟工作现场,采用“工作现场”教学,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不可能等同于企业。因此,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学校的实训操作跟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的实训操作差异很大。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打开ppt,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将多媒体设备很好地加以利用,常常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设计。

(5)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虽然我们都在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还只是通过简单的试卷加作业的评价,无法加入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的因素。

综上所述,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最终落脚点还在课堂,怎么样将有限的45分钟利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二、基于真实项目的《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设立于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较多的企业资源,专业自身拥有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园艺技术实训基地,能为真实项目的承接提供优越的基地资源。

1.开发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改革。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教学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企业有需求。

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课程的技能目标以树木育苗、繁殖手段、栽培管理、出圃为线索,从一棵小苗或一粒种子到成为一个产品或者说商品的整个栽培过程来开展,项目开展也从易到难进行,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苗木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本课程最终确定了树木种子育苗、苗木无性繁殖、容器苗栽培管理、树木出圃、树木养护五个教学情景设计,确定了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播种后管理、分株压条繁殖、扦插繁殖技术、嫁接繁殖技术、栽培综合项目、上盆、病虫害防治、施肥、树木分级、树木种植、修剪行道树、修剪庭院树、修剪绿篱、综合性养护任务16个子项目,这16个子项目分别对应了园林绿化工的技能要求。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分析企业可能提供的真实订单,将企业的订单分解到课程对应的项目中,见表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将任务进行分解,尽可能地与企业、校园、专业建设相结合,为后续课程的组织实施服务,每个项目的安排让学生能感觉到成就感,而不是象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课程结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浪费资源、金钱的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对这些植物的感情。

2.基于真实项目、真实情景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确定了项目的基础上,依托企业的产品订单任务、营造真实的教学情景设计,应用四阶段学习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角色互演等方法,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需要前期较多理论与实践作铺垫,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操作,会产生较多的损耗,也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扦插繁殖项目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项目第一堂课导入,整合前一学期的课程知识园林植物的分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在15分钟的时间内将园林植物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教师将各小组的分类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园林植物分类结构图,然后根据每类植物的特性,归纳出该类植物最受欢迎的繁殖手段,从中不难发现,扦插繁殖是在目前岗位中使用最广泛的繁殖手段,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要求小组以讨论式的方式,列出扦插繁殖时的基本步骤,并将每一小组将步骤列在黑板上,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再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和学生一起研讨完整的步骤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最终时会涉及到每个小组的成绩,没有人会睡觉,也没有人会玩手机,毕竟涉及到分数。最后结果出来时,学生会很兴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基本的操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概念。下一步就是通过2节课的时间,将刚才的步骤完整的练习一次。

在学习了前面的基础上,扦插繁殖的操作既需要多次的重复操作,也需要后期的精心养护管理。因此,在第二次上课时,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按上次上课的操作规范,认真完成企业的订单,并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的管理。

第三次课,我们会引入扦插繁殖的成本核算工作。给定基础的数据,模拟公司要有50万盆的订单,计算生产的基础成本。学生对于这样的上课模式比较能接受,从中也体会到了创业的意识与节约成本的概念,对后期的精细化管理能起到很好的促动作用。

3.配合真实项目的引入,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结果是帮助评价双方(教师和学生)对活动的全面、客观的反馈,从而有助于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理想的教学评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绩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灵活的评价方法,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全面过程细节,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后,课程的评价在不同的项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来自企业真实订单生产任务的,以企业最终的合格产品为最终成绩,占40%,平时表现与操作占60%,如果出现不合格产品而不被企业接受,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而通过课程。如果是来自校园或专业组的生产任务,我们则采用学生自评、组长评、教师评、专业组评的方式,以公平、公正地体现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

三、基于真实项目的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承担该课程的三年教学中,课程组教师体会到一点就是学生喜欢实践动手,但如果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学生会产生较多的抱怨,教师也会反映实践操作课人多、无法精细化管理的现象。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我们将学生的操作与工学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做中学、学做中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做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需要建设一批强大的企业后盾力量。要较好地推进真实项目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专业需要囤积一批信用度高的企业资源,同时也要做充分的企业调研。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是否适合学校的环境、项目的劳动程度学生能否承受、学校的资源条件能否满足这些植物的生长等,前期需要完成较充足的准备工作。

2.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企业订单的引入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企业的订单往往不是单纯依靠课堂就能完成,树木栽培类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花在课余对植物的养护上,需要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当订单越来越多的时候,依靠个别老师的努力可能远远不能满足对订单的跟踪,这就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

3.教学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收集。项目的积累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改变,所有这些资料的收集应该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课程组要注意定期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不断提炼。

4.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专业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法设计的理论学习,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面对高职学生,我们唯有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能顺利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便是落脚点。针对树木栽培类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课堂直接面向市场经济,教学内容与行业规范、企业标准接轨,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受益的必定是学生和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等.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昆虫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2]林金泉.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7).

[3]徐志龙,袁淑清.基于真实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篇10

为了落实好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文件精神,生物技术教指委组织筛选了部分高职院校专题立项编写生物技术类各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笔者承担了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要求编写工作。生物化工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整合了4个开设本专业的院校体色,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要求。考虑到全国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差异,这个要求只是是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开设的最低要求和建议。

一、生物化工工艺专业概况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是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工基本技术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专业。本专业毕业生应该能熟练使用化学与仪器分析手段检验产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具备产品推广与市场维护能力,能够在生物、化工、制药等行业生产、检验和销售环节从事生产操作、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生物化工工艺专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生物化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化学工业、农药化肥、医药、环保领域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部门。能从事胜任微生物制备、发酵控制、生物转化、化学合成、产品分离精制等生产操作;相关原料与成品检测以及相关产品的营销与市场维护工作。

二、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岗位分析

1.初始岗位群

1.1主要职业岗位

1.1.1生物化工相关的生产操作岗位:主要指粉碎、糖化、发酵、菌种操作、生物催化、化学合成等操作岗;蒸馏、过滤、萃取等提取单元操作岗;消毒灭菌、产品包装、生产现场卫生等辅助单元的岗位操作岗。

1.1.2生物化工相关企业的品控岗位:主要指原材料、半成品及产品相关的检验、化验等操作岗、品管、品管等管理岗。

1.1.3产品营销与市场维护岗位:主要指推销,市场督导,售后服务等岗位。

1.2相近职业岗位

1.2.1防疫、商检、技术监督、环境检测等国家部门的检验岗位。

1.2.2生物化工产品、食品研发助理岗位,相关科研或教学单位的实验员。

1.2.3实验室认证服务,企事业单位生物化工相关网站内容管理员等拓展岗位。

2.发展岗位群

经过2~5年的工作,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进修)后,可升迁至以下职业岗位:

2.1在生产管理、工程组织等部门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如车间主任、生产部经理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2.2在品控部门从事质量控制工作,如检验室主任,品管部长等。

2.3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从事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管理工作,如区域销售经理、部门销售经理等。

三、课程体系建立

1.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过程性知识为主,辅以适度够用的原理和概念,要与区域经济及企业结合,针对职业培养目标,紧贴岗位开发课程。形成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导向,涵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基础知识培养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总体要求

三年制专业建议课内总学时1600~1900学时,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建议24~28周,课内学分,实践学分和其他素质培养学分总学分建议130~140。

2.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以生物化工核心技能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出现简单重复的问题。

2.2突出理论适度,强化技能的高职特色。专业基础课程控制在5门以内,基础实践与专业实践环节总共占总学分的30%。

2.3提倡开设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

教学进程安排应包括四个层次,一般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但不需要局限于这一顺序,开设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建议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

3.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基本素质所开设的,主要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

3.2职业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应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大类和化工专业大类的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开设3~5门,建议开设的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操作与育种技术》《电工技术》《化工制图与CaD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化工原理》等。

3.3职业核心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应能体现生物化工行业的核心技能的课程,要成为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载体。建议开设的课程《发酵工程技术与实践》《生化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业分析技术》《发酵工厂工艺设计》《发酵产品生产技术》。

3.4职业拓展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是为满足学生横向学习及纵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设置的,如相近专业、专业技术方向、综合素质等。各类技能证书未涉及的课程安排在职业拓展课程课程中。一下是各院校开设的职业拓展课程,但不仅限于此。《生物工程概论》《精细化工技术》《燃料乙醇生产应用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微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制药》《推销与谈判技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应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构建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单项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实训职业综合社会实践的四层递进体系和毕业考核和社会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