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人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00

教育育人理念篇1

目前,学校的教育使命、教育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符号,产生了较好的文化品牌效应。

(一)扛起教育使命———“心系中华,兴教强国”

要想学生爱国,老师首先要爱国,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的现在———住大房,开轿车,衣食无忧,教着一群好孩子,天天享受着事业带给我们的无限创造和乐趣。到2040年,我们培养的孩子从事在各行各业,未来的他们能否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能否拥有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公民素养?能否成就他人、造福社会?能否制造、驾驶隐形战机和航空母舰?能否将企业开到欧洲、美国?能否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建设和谐世界?这些都是当下需要我们迫切思考的问题!假如教育放弃本应肩负的使命,背离规律,偏离人性,脱离社会,脱离民族,脱离现在和未来,一味地追求知识和考试成绩,那么老师便会被绑上功利的教育战车,沦落为可怜的势利之徒,将无法成为孩子的伟大人生导师!我们要坚信: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就是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就是未来的国力。昌乐二中是一所承担社会责任的伟大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心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天底下这份最阳光的、最有人性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人师表,世界上会有什么人像我们这样影响孩子的前途,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影响孩子的人生态度,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只有我们这群懂得教育、热爱教育、创新教育,肩负教育使命,富有教育情怀的伟大人生导师才能做到!凡是有人性的老师绝对不会亵渎手中这份伟大而神圣的育人职责。每每想到我们的思想可以在三十年后开花结果,我们的付出可以在未来力助学生成功,我相信老师们都会和我一样心潮澎湃,感到无上光荣!

(二)教育价值观———“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要内化为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信仰,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帮助每一个孩子唤醒沉睡在心底那股积极向上的成长欲望;同时,也要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信仰,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去发现、去成长,成就自己、超越自己!

1.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而是把不同的孩子变得更加不同,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心灵的归宿,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内心对未来的召唤,鼓励每一个孩子向着自己心灵的召唤狂奔。教育虽然不能改变人的性格,但是可以影响人、发展人,可以让每个人变得更像他自己。形象地说,教育不是把松树变成柳树,也不是把柳树变成松树,而是营造一片大森林,帮助每一棵松树长成好松树,帮助每一棵柳树长成好柳树。上帝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安放了一个独特的生命命门之锁,我们要不断思考如何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打开自己那把命门之锁的金钥匙。周国平认为,人发展的最高目标一是优秀,二是幸福。优秀是自己和自己的挑战。哲学家阿德勒说:“人生就是一场自卑和超越的博弈”。我们如何引领学生不断超越,让超越战胜自卑;如何引领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江西卫视有一档节目《金牌调解》,父母和女儿闹矛盾,父女俩甚至相互动手打架。调解员对家长说:“你们的孩子智商很高,很优秀。一个优秀的孩子就像一棵树,需要自由的成长,不需要父母的过多干涉,请给孩子更多独立的成长空间吧。”老师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创造的生命奇迹,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人性、生命和个性特长怀有崇高的敬畏,要在内心深处生成强烈的意念:敬畏每一个学生的存在,敬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敬畏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敬畏每一个学生的选择。老师要走到学生心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帮助学生找到开启一生幸福和成功命门的金钥匙,最终由学生自己用这把金钥匙打开自己独特的命门之锁,开启自己的明天。

2.把孩子教好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孩子教好不是把最后一名教成第一名,不是让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而是让每一个孩子心态阳光,充满自尊,不断进行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取得进步,心灵满足。比如,有十个知识点,最后一名的学生只掌握了两个,但是他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进行自我挑战,由已经掌握的两个知识点,到现在掌握四个知识点,他感到学习很有意义,对自己有信心,生活极其美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算把孩子教好了,老师就是这个孩子的人生导师!再者,同样有十个知识点,第一名的学生掌握了九个知识点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掌握了十个知识点,接着他再进行拓展掌握了第十一个知识点,他感觉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内心感到愉悦,有着强烈的成就感。两个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能够证明他们各自都是优秀的!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长板,也要发现学生的短板。我们要利用孩子的长板,发挥长板的优势,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兴趣,长板就会变得更长;我们要利用孩子的短板,让孩子进行自我挑战,完成自我挑战的孩子,他的短板就会得到弥补,但是想让孩子的短板变成长板,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不论孩子的智商是80还是120,我们都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做感兴趣的事,让每个孩子追求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目标实现不同的超越,取得令自己满意的进步。

(三)培养目标———“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我们要让孩子有光辉的人性、有教养、有气质、有能力、有未来。用脑做事成功一时,用心做事成功一世。教育学生做事要找到内在的感觉,要倾听内心的召唤,要领悟灵魂的意旨。假如孩子没有光辉的人性,将来不可能有幸福的一生,成功的事业。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体验感悟,形成伟大的人格,拥有自我超越的能力,不断地探索、尝试从优秀到卓越的方法。育人的目的不在于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客观事物,成长内在品质,让学生内心安宁,灵魂高贵,思维发达,看得更远,想的更高,走得的更快更坚定。为知识而知识,为成绩而成绩,为成绩而知识,为成绩而重复,为重复而训练,为训练而牺牲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下来,人的概念和面向未来的意识在老师的大脑中、心中早已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是知识和成绩。心中只有知识和成绩的孩子绝对是传统教育的牺牲品,因为他的精力和体力被绑上功利追求分数的战车,心灵没有力量,没有对生命成长有着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没有爱心和同理心,也没有梦想。“接受了错误教育的孩子比不接受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当孩子在拥有基本的人性之前,教育的一切内容,诸如阅读、拼写、演讲、写作、运算等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结语

教育育人理念篇2

关键词:人本;以人为本;教育取向

作为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教育,“人本”理念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不能不思考的。如果以“人本”理念来透视教育,现行的教育,从教育制度到教育实践,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理念,那么教育又应当是怎样的呢?

一、教育“以人为本”的理据

在思想史上,人本的哲学取向,其源可溯至普罗塔哥拉“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断。

普罗塔哥拉的论断乃是基于认识论的,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从“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核心的理念就从“人是认识的主宰”转向“人是实践的目的”。因而,“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就演化为“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席勒在从本主义研究》中的论述可以看作是这一转向的标志。席勒说:“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

人的本性是一个人类理智几千年来所欲探求而未得答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看,它所反映的是人对不同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的规定性的把握意图,即人之成为人的相同属性。然而人的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同,即人的差异性乃是人的本性。这样说并不意味我们在此抹杀人的相同的属性。相对于非人的存在,人有共同的属性;而相对于人自身,人在相同之中亦彼此不同。人有需要,这是人的共同属性;而人的需要在具体内容上则又彼此相异,这就是人的差异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差异性亦归属于人的本性。

近代对人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近代人是本质主义的产物。它从抽象的科学世界来看人,因而人是抽象的自然人或理性人。现代以来,这一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人们更多地基于生活世界来观照人,因而人是生成性思维方式的结果。现代人是生成的人。尼采说:“两种最伟大的哲学观点:a,生成、发展;b,生命价值观——这两者被我以决定性的方式糅合在一起。一切都在生成,在永恒地回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理念的变化。

本质主义以理性的立场来看待人及人的属性,人被抽象化和类型化。由此而导致在实践活动中,本质主义只考虑人的共同性而忽略人的差异性,此时实践的出发点便是抽象的人,而非具体的人。人本主义则基于“人本”理念强调人的具体化和差异性,突出具体的人作为实践活动出发点的重要性及对人的价值。“人本主义要包括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们全部压缩为一个单一的类型的‘心灵’,……还包括每个人的心灵的心理财富以及它的兴趣、感情、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可以说,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惯性及思维的惯性,尽管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发生成的观念,现实生活却仍然是以本质的观念而展开。“人本”理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在实践中发出的向本质主义挑战的行动号角。

“人本”理念不仅在出发点上与理性主义相对立,在归宿上也持有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立场。在“人本”的理念中,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一切活动为了“人”而展开的,人成为目的。而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兴趣、感情、意志、抱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关注,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使其得以充分地展现。在“人本”理念的支配下,实践活动成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的手段与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具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尊重,社会则为人的地位与尊严的保证提供各种条件。人尽管是对象f生存在物,然而对象i生存在物却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对人的控制。而在非人本的理性理念的支配下,人成为手段而非目的,成为被实践活动所控制的对象。人的尊严失落,人的价值被弃置,人被虚无化和精神化,人的受动性在虚无化和精神化中得到无限放大。

二、当下教育的“非人本”表现

以“人本”理念来观照教育,则现代教育明确无误地显示出本质主义的特征,还没有走出本质主义观念的阴影。随着工具理性的乖张、价值理性的湮没,教育愈来愈表现出非人本的特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归宿是人,这一语序不同而内涵一致的命题,任谁都不会有反对意见,而且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张也都是从这一命题出发的。然而,看上去非常明确而又合理的命题,可能恰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样是从此一命题出发,不同的视角观照下的“人”之本意,却可能会导致绝然不同的教育实践。以“人本”理念审视教育,则学校教育真的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吗?对现行的教育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如果说它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也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具体的人。

非人本的教育在抽象的“人”的理念下,以普遍性取代个别性,以标准性取代差异性。结果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在教育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而变得虚无化和精神化。以无差异的个体的存在为出发点,以某些外在的需求为归宿。标准化、齐一化、理性化成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标准化本身即以共同性为其基本的前提。从教育形式、教育制度到教育内容,乃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等,无不展示其标准化的要求。教育理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则确定无疑地向所有的人宣示其为教育的标准化提供依据的旨趣;教育制度则是通过其对各种教育行为的约束而使得教育标准化由可能导向现实;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则对标准作出具体的诠释。外在的单一的教育目的则宣布齐一化的教育之合法性。在这里,教育的一切均以实现预先确立的教育目的为准则。教育评价则更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宣告教育齐一化的态度。教育的理性化主要是通过教育计划及对学校教育在人的生成过程中所具有的无所不能的作用而表现出来。在这里,没有学校教育所不能够做到的,因而人的理性能够彻底地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控制教育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

非人本的教育,以虚幻的理想人格或人的理想的发展状态为出发点,将把实现这一理想状态视为某一预成的过程之结果。这样,教育的结果不仅能够预知,而且教育过程本身在过程之先也可预知。一种可预知的过程在实践中就是一种流程,一种可控制的操作过程。事先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这一流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而且能够预先防范各种偶然因素的干预。在教育流程中,受教育者被抽象化地、技术化地被规定起来。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因与流程的理性设计相冲突而被置于被贬斥的地位。人的多样性也因此必须服从于教育流程的理性安排。

非人本的教育重共性、划一而非个性、差异。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之属性,可以理解为人所共有的属性,也可以理解为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非人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非是以单个对象的属性为其出发点,而是以对象的共同属性为出发点。它试图将复杂的教育对象归结为简单的整齐划一,其结果是差异的消除。抽象导致无差别的划一,而对抽象划一性的追求,则必然是抹杀个性和差异。教育的计划要求是这种划一的宏观表现,而班级授课制则是这种划一的微观形式。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只见到抽象的“人”,而看不见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人,有情有感的生命的人。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的论述中,还是在教育实践的言说中,学生是作为“对象”而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作为对象的学生是一个总体性概念,而非是一个具体性概念。

总而言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性的和划一性的人。划一性和抽象性成为真实的存在,而差异性和个别性则成为被排斥被压制的对象。当代教育所面临的真正矛盾和症结正在这里。划一与差异、共性与个性、预定与生成,构成当代教育需要解决的且在实现中存在的矛盾关系,也成为“人本”教育走向实现的出发点。

三、“人本”理念下的教育取向

(一)从划一性教育走向差异性教育

实践“人本”教育,首先必须要在人的观念上取得突破,从本质主义的人性观转向生成主义的人性观,把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差异性的而非划一性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这其中,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把差异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时,教育者必然会时刻反思并警惕教育的标准化、划一化、理想化,并因而时刻警惕教育所可能带来的非人本的倾向。人的差异性表现为通过遗传而得来的各种天赋的差异,也表现为在后天的环境下而形成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在确定人的差异性存在的前提下,教育仅仅是为人的差异性得以充分展现而提供条件,而不是为抽象划一性的人制定标准。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借助于教育的力量,人能够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人的主体意义也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尊重人的差异性意味着,教育只是人的存在。它不是与人的发展相分离的,而是人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现实的或真实的教育,是与人发生关联并被纳入人的生活范围的、因而是对人有意义的教育。差异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机智,在标准化的结构框架内合理地因材施教,以使所有置身于标准化情境下的受教育者都能够发展其个性。

(二)从符号化教育走向自然化教育

从抽象的划一性出发,则教育必然沦为符号化教育。符号化教育使个体生活于一个符号世界中。它以逻辑、理性、抽象和划一为指向,以符号为教育的媒介,突出理性与本质、突出抽象与划一,是本质主义人性观在教育中的反映。符号化教育的前提是人的符号化,即人作为抽象的存在。所谓自然化教育,乃是指个体在生活之中,通过日常的人际交往而获得的对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的无意识的发生过程。人们有关道德规范的接受或认可之研究,已经充分地证明环境浸染在人的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承认自然化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表明人的发展的某种状况,并不完全取决于以符号媒介的教育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是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及与他人的交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自然而然的社会及生活对人的教育意义。

人类教育的发展史,为人本取向的自然化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应该成为当代教育的精神支柱。裴斯泰洛齐、卢梭、杜威乃至雅斯贝尔斯等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们,对此已经作出过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在我们看来仍然具积极意义的建议。在诸多近代教育思想家们看来,与大工业生产和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符号化教育,虽然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却也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弊端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活动中人的消失。尽管这些思想家所基于的哲学观及社会观有很大差异,但仍然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教育的非人本问题提供许多启迪。然而,当我们倡导自然化教育时,却并不意味着要求教育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重新回归到马克思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消亡为条件的。而在现代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乃是预设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教育为其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条件的置换,一方面取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条件,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条件,即符号化教育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条件的置换以人的抽象划一性为观念性基础。结果只能是教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只能以牺牲受教育者的个陛发展为代价。

教育育人理念篇3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建设

1.构建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学习和教学科研环境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针对经验丰富,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老教师,学校管理层应在充分尊重老教师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关心照顾的基础上,创造出利于老教师总结经验,搞好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的教育沃土,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起到顾问和指导作用;对于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要让他们勇于挑起学术科研重担,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对他们的业绩要充分肯定,使他们凸显在高校教师中的内核作用;而面对青年教师,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快速成长与发展的渠道,制订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经济激励和目标激励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有学校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样,只有教师群体的发展,高校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质”的提高才有可持续的保障,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学校良好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塑学生理想,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2.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社会急需的人,大学教育和管理应该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目标,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多输送这样的人才,这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管理育人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指“创造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才会是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合理地布置各项教育任务,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整合各种不同的教育力量,使学校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培养任务和途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大学教育与管理更和谐和充满生机。3.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根本目标。制度本身蕴涵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使通过教育管理育人成为必要和可能。任何一种制度和规范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念和文化在支撑,因此,什么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且会对制度当中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仅考虑到管理教师员工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为此,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当自觉地把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根本目标,要使教师们在教育和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上保持一致观点、信念,即从教育教学的思想上加以引导,同时淡化行政上的领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中,就是要确立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教师是完成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劳动者,是学校实现管理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还包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休戚相关,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前提,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就是要使教师在学历、职称、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建设的具体要求

1.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发挥两个积极性。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学生、关怀学生,乐于和学生交往,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乐于接受学生的监督,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教学建议,并积极采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了解学生的心态与需求。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就可缩小师生之间由角色差异而引起的心理距离,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中,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日益凸显,它的功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这些管理功能,为育人工作服务,如何建立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以弘扬民主优秀文化为立足点,在校园中传播以学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类型有如下几种:一是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比如雕塑、长廊、假山、水榭、草坪、绿地等优美的校园文化设施,使师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形成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二是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校训的大理石雕刻,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和管理是现代社会提倡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是人们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在学校实施人本管理,其核心是把人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一个实行人本教育管理的学校,其基本管理思路就是将人置于管理过程的中心,并以人本主义作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成员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达到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孙国芳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教育育人理念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转型发展

1引言

成人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通过整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成年的人增长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或使他们有新的工作及研究方向,在个人的全面性发展和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得到改变。而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主张在每个人最需要受教育的时候,以最简便实用的方法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实践技能。很多国家的教育重点改革已经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的一种,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教育制度,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人教育广泛的社会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特点,与终身教育很相似。但是,成人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制约成人教育的发展并影响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1]。根据时代的发展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成人教育如何进行自我突破与转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对此提出一些见解。

2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总体生源量的不断下降,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社会上各式各样办学模式层出不穷,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数量严重下滑。数量下滑的同时,学生整体质量也出现严重下降,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使社会对成人教育的关注度减弱、认可度下降。成人高等教育生存面临如下问题:

2.1招生对象单一,生源匮乏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需经过成人高考的统一选拔,这样就损失掉一些年龄偏大又急需获得教育机会的生源。近年来,因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得高考落榜生和中职校生源进一步减少。尽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然而生源的压缩所带来的生源质量的下降,还是出现了计划多于生源的情况。

2.2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难以符合学生刚性需求成人教育教学形式主要以脱产、函授、业余为主,除脱产外的函授及业余学习形式主要以课堂面授及自学为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探讨符合成人发展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一味根据普通高校同类专业的内容进行删减,未添加成人特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成人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对于成人学生而言提高技能水平,更好适应岗位需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成人教育当前的教学手段的单一,难以满足成人学生的教育需要。

2.3诚信缺失,社会认可度低由于成人招生市场的鱼龙混杂,生源质量下降,加上成人教育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成人教育中出现的考风考纪差、作业抄袭、论文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威信。很多学生形成了“只要有钱就能搞定一切”,“入了门,就等于拿到了毕业证”的错误理念。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大打折扣,对凭不予承认,严重动摇了成人教育的地位。

3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的转型动力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成人教育需求:社会转型带来的人员结构的变化,新兴行业就业岗位的出现,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通过成人教育得以完成。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未走到尽头,而且前途一片光明,动力十足[2]。

3.1成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首先,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在学习观念上的认同。学习型社会发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将学习负担转化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而成人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的成人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可见,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基石[3]。

3.2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是成人教育改革目标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终身学习之路。当代成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有效提升社会整体和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在推进终身学习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市场等平台和途径,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的联系[4]。这种紧密的联系促使成人教育必须进行深度改革,与终身学习体系共同迈步,两者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交换,确定自身定位,开拓新的发展途径。所以,成人教育是形成学习化社会的主要渠道,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关键。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成人教育体系,就不会有终身教育体系的普遍实行;对成人高等教育不加以重视,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成了空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创新为推进终身教育的普遍实行、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其特殊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教育体系均无法取代的。

4成人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4.1创新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对于目前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而各种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发展不全面,进行转变教学理念的讨论和改革,提出“产教对接、学需契合”的教学原则,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形式下,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促进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构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加工运用等。成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用丰富的知识量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不被社会淘汰。

4.2转变学历教育观念从“学历教育”转变为“学力教育”,是成人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学历仅仅是一个人学识水平的基本标志,而学力是反映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根本要素。“学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最本质的竞争力”[5]。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接受终身教育理念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因为成人高等教育以社会成人为对象,不仅要重视其育人功能,更要注重成人在接受教育时乃至教育后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不同时段出现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历取向类型、职业取向类型、学力取向类型。而实现从学历取向到学力取向的转变,从追求学历教育到追求学力教育,才是成人高等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的关键[2]。

4.3打造“学分银行”,构建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灵活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针对成人教育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可在人才培养和考核方式上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建立开放灵活、选择多样、学有所教的教育“立交桥”,建设“学分银行”,实行学分制。建立的学分银行要为学习者搭建终身学习的桥梁,并做好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的平台作用[6]。目前成人教育的学历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4.4打造“社区学习平台”,因人施教建立社区学习平台,方便社会人随时可学,随处可学,养成时时学习的习惯,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也提升了自身的整体素质,这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起到引导作用。终身教育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是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社区教育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奠定现实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切入点和抓手。高校成人教育应贴近社区教育,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从“德、智、体、美、劳、艺”等多角度开设课程,不仅立足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树立、成人教育校园文化的塑造、生活的需要,并且考虑到社会学生的现实困难,因材施教[7]。

5总结

在全民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学习型社会建立的形势下,大力改革发展成人教育,会更好地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成及完善。而作为高校成人教育而言,深刻认识成人需求,以学生为本,以提高成人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为核心,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才是其发展之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应体现要生存、发展,就要终身不断学习的观念。结合当下成人教育的现状,对高校成人教育进行大胆创新是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必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柱国.论成人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

[2]陈联.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J].高教探索,2011(1).

[3]张见等.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动力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

[4]郑义寅.终身学习发展与成人教育变革[J].成人教育,2012(10).

[5]中共中央党校编辑部.第二部分———学习力[J].领导决策信息,2002(28).

[6]孙立新等.成人教育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15(6).

教育育人理念篇5

关键词:俄语教育实践;人本主义化教育

我国提出和研究人本主义化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教育研究》1997年第七期发表了叶澜《让课堂焕发人本主义的活力》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人本主义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人本主义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揭开了人本主义化教育的序幕。人本主义化教育理念应用到俄语教育实践对其具有本体论意义,它体现了教育的逻辑起点,又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他要求俄语教育实践应依据人本主义的特征,遵循人本主义发展的原则,视学生为人本主义主体,弘扬他们交往互动性、人本主义的体验性、知识生成性、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人格统一起来。让俄语教育肩负起支持和促进学生人本主义发展和人本主义质量提高的重任。

1人本主义完整回归: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的理念

人本主义完整是人本主义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时展、教育与时俱进对人的必然要求。因此,人本主义完整回归应当成为当代学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追求的人本主义完整回归,也就是知识、智慧和人格的统一。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需要以人本主义完整为前提,即从自然人本主义和精神人本主义关系分析为切入点,以学生学习获得某种建构为重点,使之回归人本主义完整。自然人本主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性价值。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脑是个人本主义系统:身体、智力和大脑是个动态整体,学习是以整个人本主义系统为中心的大脑学习。脑的学习本质体现出建构特征。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层次,即感觉意义和深层意义。感觉意义意味着大脑对一个知识模式或这个模式的意义与学习者的某种联系的“顿悟”、“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脑学习构建模式的过程。人的学习及对知识意义的探寻是通过这种模式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了连接,使新知识的意义被学生理解。感觉意义层面的俄语学习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开始的,是只是构建的基础,此时教师要重视新知识引入,以旧引新,自然顺畅,引入的新知识应该深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成为新学习的基础,从而为新知识“成长”找到基点。深层意义是人学习动机的真正来源。当知识、感觉和深层意义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真正有意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具备整体上的契合,并通过强化训练内化成个人的素质。脑的模式化学习过程,同时还涉及智力、创造、和生理诸多方面,认知与情感,认知与生理是不可分的,感觉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有意义学习和构建学习都包涵着人本主义系统整体对脑学习的影响。精神人本主义是基于自然人本主义而发生,又超越了自然人本主义的内在人本主义,也表现为完整人格,精神人本主义包括三个层次面,即知识范畴、情感和价值观。知识标志着人对世界的了解过程,情感是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价值观是精神人本主义的核心。在某个具体环境中,他们相互催生———知识学习需要情感,情感在相关知识的支持下才会产生。知识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人的内在素质。情感又受价值观支配。价值观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为人的精神人本主义提供动力和发展方向。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以师生的人本主义发展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让教师构建性去教,让学生构建性去学,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摆脱工具化知识教学的纠缠,让俄语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它不再是“师授”“生受”的被动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获得认知发展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实现人本主义的完整与和谐过程。这样,俄语引入理性,俄语教育有了人本主义的活力,智慧有了发展空间。俄语教育服务于人生价值和意义,不断向人本主义完整回归。活化语言材料。把知识境域化,将理解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和思想情景中,使知识具有与多媒体,图片,实物,肢体语言以及学生经验建立起联系;使知识有主动走向学生的倾向,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利用教材,跳出教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与学生交往互动,引导学生有所体验,克服单一、机械的接受性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方法。具体做法,(1)模拟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猜、唱、听、做等方式。(2)合理利用课堂场景,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教师要把握时机。

2交往互动: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俄语教育的生成源于交往互动的相互作用,俄语教育的生成就是在这种交往互动过程中产生,又在这种过程中展示其人本主义力。这种人本主义力意味着不是预设的、模式化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学生相遇、对话、并且沟通融合、在交往互动中形成。交往是人本主义化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如对话、交流、竞赛、合作等。教学交往的中介,如知识,语言,活动等。互动是语言的互动、合作共享活动。

3结语

人本主义化教育理念应用到俄语教育实践是人本主义化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也是俄语教育的需要,笔者仅仅是初探。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关涉到许多相关理论知识,它需要教师研究脑的学习机理,现代学习理论等,还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模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科学引领俄语教育,进而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俄语教育成功之路。

作者:刘喜兰单位:吉林省珲春市职业高中

参考文献

教育育人理念篇6

纲要的重点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即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前进速度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凸现,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追求“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基层九年制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这样凸现“人”的概念,“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育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时代选择

追随学校教育的漫长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对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具有不同的学校管理思想,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1.经验管理模式。其缺点是缺少理论预设、缺少前瞻性、缺少科学性,管理经验时空条件的限制性,管理经验的个别性等都不能适应“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核心理念。

2.科学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模式中的运用,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科学管理注重逻辑实证分析,强调理性,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还有许多非逻辑、非理性的因素。同时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对教育管理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助长了学校中的商业习气,引导人们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教育,忽视了教育的陶冶价值,忽视了教师、学生的个性等不适应“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核心理念。

3.“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也是学校管理最根本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从对人性的理解入手,把人当做“知识人”“文化人”,全面理解和积极认识人的社会需要和自然需要成为时代进步的选择,“育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核心。

三、“以人为本”在学校工作中体现为“育人为本”

1.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育人过程。教育职能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学校工作的全部必须承载一种教育性,培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育人为目的。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用人、处事,还是理财、管物都应考虑到可能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作用,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影响。毋庸置疑,育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只有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基本态度,掌握基本技能,使之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最终达成学校的教育目标。

2.学校教育“育人为本”重在“育”。在学校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必须建立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是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管理,不是对物的管理。管理不是管制,教育不是强制,不能以行政命令、纪律处罚为主,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唤起师生的内在自觉,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

教育育人理念篇7

20世纪中期,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是当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一思想在继承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教育要注重对人的需求与情感、价值与尊严的研究,培养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才,同时探讨课程和方法的人本化,提倡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心理氛围,对西方传统心理学体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它的兴起为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新力量,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借鉴,尤其是对于成人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当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教育观念: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学者主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学生的潜力能够获得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关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人的情感价值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有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人就能够获得自由发展,为谋求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成长。人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作为崇高的使命,他们自己能够承担实现理想的重担。同样,学习的责任应该交给学生自己,让其根据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学习的知识和学习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没有再学习的动力。教育的作用就是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

 

2.教育的目标——自我实现与发展

 

人本主义学者认为,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是人类所固有的特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才能够寻求下一个需要,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帮助人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学者把学生看成是富有独特性格的个体,学生的各方面都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情感、观念以及生理上的成长与智力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育者应该帮助学习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教育只有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着眼于成人的精神家园,才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人获得自我实现,即将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教育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思想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即学习是主动、自觉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将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最终关注自己的选择结果。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同时,也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动力。

 

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即不仅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意识。成人教育教学不仅要使成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且能够具备突破环境所带来的限制或障碍的能力。

 

4.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共融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承担的是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变得消极被动。人本主义教育者看到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所在,他们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认为应该打破传统教育中这种僵硬的师生关系,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充满和谐和民主氛围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作为促进者,意味着能够像朋友一样为学习者提供帮助,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如:无条件地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的潜能,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经验、感情和观点,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纵观人本主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师生关系的设想,我们可以发现其思想的核心就是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最终达到个体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人本主义思想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教育对象更为复杂。同时,成人教育又是一个发展历史短暂的新领域,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来研究人本主义对成人教育的启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成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单一化,只注重知识的传输或者学习者单项能力的获得;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需求,与成人的生活和经验脱节;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忽视成人独立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师生关系僵化,二者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单一,往往采用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在学习评价上学习者很少能够发挥自主性。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成人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教育者对成人学生的特点认识不足,教育与成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脱离。人本主义关注成人群体学习需求的教育理念恰好可以为解决成人教育现存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1.尊重成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成人学习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向成熟,其主要标志就是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且对社会负有责任。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自我概念已经具有自立的特征,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已经形成,进入了自律、自主,且对社会承担责任的发展阶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表现出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更应该借鉴人本主义的这一理念。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独立自主的作用,成人学习者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成人学习者相比儿童更具有独立性。因此,成人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人希望受到尊重,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相信成人学习者能够负起学习的责任是尊重他们的最好方式。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帮助成人自我实现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本质体现。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应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本质。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人,而且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即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对于普通学生,成人学生在心智和性格方面都更为独立,他们已经不单单是学习者,还在生活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如家庭的角色、工作的角色、公民的角色等。基于不同角色的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成人获得各种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促进成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帮助成人受教育者快速成长为具备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精神丰富、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公民。

 

3.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过程。在教育中,人们对个人的行为和学习上的差异格外关注,学习者倾向于学习他认为必要的、重要的或者有意义的东西。因此,最有效的学习是探索性学习。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熟,具备了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成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学习潜能和自学能力,这些特性决定了成人教育更应该是一个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成人的批判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只有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成人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成人教育应该掌握成人学习的特性,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仔细分析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以及学习需求,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针对性的课程,采用能促进学习者相互协作的教学方法,引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学生的自主评价,使学习者在充分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成长。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认为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促进成人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谐的学习氛围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等多元角色的统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除此之外,具有丰富经验的成人学生之间的互动价值也不容忽视。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经验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使学习者在交流中获得成长。

教育育人理念篇8

摘要:[HtK]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综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刍议新形式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功能探析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探析现代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论发挥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育人功能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互联网+”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思考探析生态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探析探析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提升策略探析浅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教育功能成才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研究论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机制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探析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如何加强服务育人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实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新华文摘,1998(2):168.

[3][3]张国泉,王金平.高校图书馆育人模式探析.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0(3):30-34.

[4]宋庆功,李娟娟,季甲.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2):48-52.

[5]王鸿信,王爱霞.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再探究:由“药家鑫案”引起的思考.图书馆论坛,2012(2):144-147.

教育育人理念篇9

为了跟随时代对人性的追求,教育领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及教师等教学工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平等民主的、符合时代的新型关系。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首先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其中主体对象是全体教职工以及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候,要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然后再解决问题。

一方面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去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去自主性学习。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遵循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老师也是教育的管理的主体,而不是高等教育管理下的教书机器。而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体系下,教师更应该亲身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与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映来不断提出教育管理的改进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高等教育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可行性

2.1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限制了高等教育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在实行改进革新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原本的教育体制由于传统观念过时理论不可能一下就能够解决,总会遗留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权集中在高校高层领导者、管理者事务型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师评职称只重视论文数量等。高校的高层重视结果多于过程,对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监控而不是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改进建议,就如同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关系,高层管理者只是将全体师生作为自己的意志另一种体现方式,诸如此类都阻挡了高校前进追赶时代的步伐,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限制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施行。

2.2盲目照搬,忽略自身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之后,国家教育机构鼓励该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自此众多高校开始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掀起了一波学习和模仿该模式的高潮。在学校的标准要求下,高校更多的注重在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是否被成功实行,完成上级所布置的任务,然而并没有考虑到人情感、特点、需求、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管理下,教师只是机械的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线。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忙碌在量化的工作中,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优势,高等教育管理也不能因此而得到革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高校,这也是我国教育方向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跨越过去才能够追赶上时代的脚步。对于众多高校来说,在面对新兴的教学理念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如果适合自身教学体系,则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学习借鉴,如果只是完成任务似的遵循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念,只会毫无作用甚至会产生反向作用,影响原本的教育管理。

2.3传统教育管理较强硬,打消学生积极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对象大多是思想价值观基本成型的,对于这种思想独立、有个性的学生,以往的教育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所用语言较为强硬或者说较为绝对,例如禁止、坚决不允许还有严惩不贷等。当这些词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不但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辅助他们好好学习,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够较好的解决这种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使其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学习的到来,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2.4教学总结形式化,不具备其存在意义

教学总结对于整个教育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高层可以从此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以及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反馈,从而侧面了解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但是众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总结过于形式化,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反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对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学生与教师的意见和反映会得到足够重视,从而促进教育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建?h

3.1改换以往教学理念,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行,首先需要先改变高校的管理观念。以往的教育管理观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以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以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以人为本恰巧符合,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根据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育管理,建立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而在改换教学理念的时候教师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带领学生较快的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以及课下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贯彻落实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只负责从旁辅助。学生学习时,教师不应强硬灌输给学生,尽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元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诸如精神文化、历史文化还有物质文化等多元的文化组成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教职工和学生形成一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然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关系,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或者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再之后高校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当然是促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染以人为本的理念。

3.3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评价对与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没有显示出来。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评定,还需要在原先教育成绩上加上教师的人格品质、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考虑,毕竟实行以人为本理念,而教师也是其中的绝对主体。高校要做到对教师评定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褒奖。对学生的评定同样也要遵从多方面进行评定。

教育育人理念篇10

一、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引领,兼容并蓄科学发展

我校“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激发人的潜能。因学区内商贩及低收入家庭子女较多,新生生源素质良莠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家长科学教育水平有待加强。因而提出了学校“全人教育”理念及代表学校发展方向的“一训三风”。“全人教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教育方向。我校“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二、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核心,文化立校特色强校

在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我校通过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途径,致力于师生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一)全人教育理念为核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我校以“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寓意深远”为主旨,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目标,重视校园物态文化建设,打造精品文化校园。建立了“凸显特色弘扬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注重“内蕴型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各楼层设立风格迥异、主题鲜明的文化长廊,使校园成为立体“教科书”。翰墨润灵、书香氤氲、个性飞扬的校园文化,在无声无息中浸润着师生的心田,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素养。

(二)全人教育理念为核心,“激能”评价科学管理

1推行“能本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效益。学校找准目标,人本为基,推行“能本管理”:一是建立能力型、学习型组织;二是岗尽其能,形成良好的岗位竞争和激励机制。以“能力为本”建构学校的管理机制,依托科学的管理网络,实现能本管理的高效率;依托校务公开制,促进能本管理的公信力;依托绩效考评制,实现能本管理的激励性。形成了走动式管理制度、带级调研制度、干部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学生家长评教等制度,使学校创建了以人为本、和谐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2多元智能评价提升学生个性素养。我校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推出校园“多元智能星”、“校园四美”评选活动,并利用“科技节”、“心理健康节”、“艺术节”、校运会等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发掘学生潜能,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各层次的学生找到成长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全人教育为核心,“塑能”课程熔铸特色

秉承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我校树立了让每一个学生“阳光自信、快乐成长”的学校课程理念,架构“尚美、雅行、求真”的学校课程体系:“尚美”课程以艺养德、以艺促德,是以创意空间特色选修为载体的艺术素养类课程;“雅行”课程涵盖《心育》、“浸润式德育”等培养生活情趣、修养品行的课程:“求真”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的实践类课程。由此,形成多元化的校本“塑能”课程――以阿福童课程为核心的“幸福公民”教育、“润泽心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以书法、扁鼓为代表的“尚美艺术”等二十余类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平等、开放的课程超市,为一些特困生、学困生提供了激发潜能、发展特长的机会。

阿福童课程:培养未来的“幸福公民”

2011年3月,我校作为青岛市首家学校引进源自荷兰的国际一流的儿童社会与理财教育课程――“阿福童”课程,培养富有使命感的未来幸福公民。经历了发展四部曲,即:青大师院志愿者团队授课-成立研发组,培训师资-研发策略,拓展授课领域-牵引扶放,逐步将此门课程与学校研究性学习、浸润式德育品牌相结合,将培养“幸福公民”作为该课程的主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尚美艺术:培植传统文化根基

以书法和扁鼓为龙头的学校尚美艺术教育,采用学校课程必修和全员创意空间特色选修课程同步发展的模式,通过“塑能”四环节,即:成立课程专家团、制度保障课程实施、搭台培能展现风采、活动牵引形成氛围,让学生人人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研习艺术。“翰墨飘香”书法教育和“鼓韵”扁鼓教育特别培养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传承国粹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心育导航: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

作为山东省心理健康先进单位、市北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日趋成熟,形成体系。研究专家团保障实施的专业化;《心育》学校课程,实现心理教育的普及性;课题研究导引导,挖掘心育内涵;心理健康节、心理阳光Bar等活动引领,牵引学科渗透;调整家教方法,指引学生阳光成长。

浸润式德育: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学校基于学生成长内需,激励学生自我成长,开展融“常规、主题、特色”为一体、“三轨合一”的“浸润式”德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倡导“体验践行”,追求享受成功愉悦的“无痕德育”。即:学会尽责,享受尊严;学会学习,享受成长;学会沟通,享受合作;学会欣赏,享受生活。“我是创城小主人”“社区巡查”“环保创意赛”“粽寄真情”等主题活动,拓展学生认知空间,历练品行,提升素养。

(四)全人教育为核心,倡导“竞合”研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