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8:08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1

(一)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

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对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新闻媒体要围绕立法背景、法律确立的主要制度和贯彻实施情况,结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开展宣传,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各地区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二)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与培训。

1.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好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学习活动,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都能了解、掌握这部法律。

2.各地要组织城乡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及从事应急工作的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大培训力度,推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

3.国务院办公厅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班和研讨班。国家及地方行政学院举办的有关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学习研讨范围。

4.各级行政机关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容。具体工作由人事部负责。

5.各级普法主管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普法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具体工作由司法部负责。

二、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

(一)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财政投入,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面向基层和群众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和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教育和社会动员制度;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避难场所;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整合各类应急资源,推动建立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保障制度;加强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工作,切实做好应急处置、救援和事后恢复重建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二)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1.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民政部、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对建立和完善国家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提出意见。

2.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条、第26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的意见和措施,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

3.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9条的相关规定,由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研究提出意见后报批。

4.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2条、第34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财政部、民政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完善应急财产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开展捐赠等活动,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5.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7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的程序做出具体规定。

6.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5条的相关规定,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有效防范、控制和分散突发事件风险。

7.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6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的具体措施。

三、关于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监督检查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现行有关突发事件规定的清理完善工作。凡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一致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对下级政府的督导检查工作,推动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得到落实。对不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要依法予以纠正。

(三)监察机关要依法加强对有关行政机关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2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由省人事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人考办)预防和处理的各类人事考试突发事件。

本预案指导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及人事考试机构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工作。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影响人事考试正常进行或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突况。

第四条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

省人考办设立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省人考办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省人考办副主任担任。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领导、整体协调。必要时,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人考办综合科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具体部署并协调各市考点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厅领导和上级报送事项,督促落实领导决定事项;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等职能。

省人考办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事件预防、监测和应急响应;按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提供技术保障,指导、监督、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是本地区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第五条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

(一)加强预防。高度重视人事考试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保障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依法规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强应急管理,合理把握应急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准确信息,跟踪预测,迅速处理,最大程度保障人事考试的保密和安全。

(四)分级负责。对特别重大、重大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省人考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在省人事厅的领导和人事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协调厅内有关业务处室统一指挥处理。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由事发地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负责处理。

第六条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程度、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分为三级: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一般)。

(一)一级事件

1、考前试卷(题)及其标准答案失、泄密,丢失或在媒体及其他渠道发现考试内容的;

2、考试期间发生考生大规模集体作弊、集体罢考、围攻、冲击考点等导致考点秩序混乱、管理失控、正常考试被迫中止的;

3、试卷不能按时运抵考点或大量考生无法按时到达考点参加考试的;监考人员不能按时抵达考场致使考试无法按时开考的;

4、计算机考试机房损坏、题库光盘或载有题库的设备被盗、丢失,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的;

5、考后试卷运送中或阅卷中出现一个考场以上试卷丢失的;

6、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以上考点的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7、由于地震、台风、火灾、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不可预测和抗拒因素致使考试无法进行的,或突发大范围治安混乱、恐怖事件或疫情爆发;

8、其它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

(二)二级事件

1、因命(审)题发生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2、试卷保管期间遭受水、火灾致使试卷毁坏的;

3、试卷预订有误、试卷数量严重少于考场编排人数,或试卷有严重的缺页、漏印、损坏、试卷科目发生差错等重大失误的;

4、考试成绩公布存在严重错误,或大量考生集体上访及投诉的;

5、考点、考场或考号编排存在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6、考后试卷运送中或评卷中出现考生试卷丢失的;

7、计算机考试因网络故障、供电故障、病毒发作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的;

8、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考点内的部分考场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9、其它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三)三级事件

1、网上报名期间,出现网络拥堵、瘫痪等情况;

2、其它突发事件。

(四)公共安全类事件

对人事考试造成影响的公共安全类事件,参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政发〔〕12号)相应类别、级别执行。

第七条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

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分为事先预警、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三个阶段。

(一)事先预警。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信息采集分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预防预测。要定期组织开展各项保密安全制度的落实检查,特别对试卷库房、计算机房等重要部位;试卷的运送、交接、分发过程;命题、审题、评阅过程;计算机工作记录、存储盘的保管、传递过程中的各项保密制度的落实,消除事故隐患。

2、信息监测。加强各项人事考试工作动态、信息监测和反馈,建立健全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监测。在考前40天、考后30天内,进行通讯及其他信息监测并设立举报电话,发现可疑情况应在12小时内逐级上报。

3、信息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省人考办有关科室或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如实向省人考办报告,不得迟报、瞒报、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已经采取的措施。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并做好书面记录。

4、预警级别和。根据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可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划分为三级:一级(特别严重)、二级(严重)、三级(一般)。

应急处理工作小组接报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后,应根据考试管理范围分别迅速报省人事厅和

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按照突发事件的危害度和紧急程度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拟采取措施。(二)预案启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领导和科室相关成员应立即就位,对所获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事件情况确定突发事件等级,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评估预案执行效果,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工作。

由新闻宣传引发的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与媒体沟通的,应及时报厅机关业务处室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应对工作。

(三)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接报的突发事件,应及时确定事件等级。

在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直接危及人事考试、考生安全的事件时,事件发生地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即时进行应急处理,并迅速向上级报告。除此以外,按以下方式响应:

1、一级响应。发生一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2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经授权后对事件进行处理。

2、二级响应。发生二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4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根据情况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划分事件等级,经授权后进行处理或提出指导性意见,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三级响应。发生三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到位,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如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应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共同应对。三级事件须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报厅机关业务处室。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依据本级突发事件预案应急处理,及时、准确地向省人考办及当地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人事考试突发事件,一级事件须在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二级事件须在事发后2小时内报告,三级事件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应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

(四)后期处理。省人考办会同有关单位或事发地人事考试管理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并做出书面报告,进一步落实改进和完善措施。

第八条应急保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针对突发事件,应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与措施,针对考试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好相应的通讯、人员、技术和经费等保障,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提供必要的治安、医疗卫生、物资、交通等保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和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省人考办及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必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本应急预案规定和要求,落实人事考试的保密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分析排查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检查落实预防和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应急准备。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3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62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对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揭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规范了应急处置的流程,是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加强应急管理,依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集中力量,全神贯注,切实把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科学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强培训宣传,营造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62号文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活动,确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深刻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精神实质,深入了解、熟练掌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省、市行政学院举办的有关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学习研讨内容。各级行政机关组织的公务员培训,要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容。各地要对城乡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和培训,推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围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主要制度和贯彻实施情况,结合各地、各有关单位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进行宣传,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各级普法主管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使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政府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各项工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要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需要制订大量配套制度和措施。省法制办要会同省政府应急办等有关单位,结合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抓紧起草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争取在年上半年出台。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15号)文件精神,规范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街道办事处在上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卫生组织、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企业等共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时发现各类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措施;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居民自救、互救、逃生技能,提高各类组织和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3)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正确处理;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依法得到严格执行。

(4)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应明确社区组织与专业防控机构的职责分工,发挥社区优势,广泛动员社区各种力量,培育志愿者队伍,积极配合,协助专业防控机构,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地管理的原则,实现条块间的有机结合。

第二部分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成立**街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副调研员**同志担任。成员包括街办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以及社区居委会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二、社区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街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指挥、组织和协调;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

办公室下设4个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由党政办、综治办负责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和控制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协调做好社会稳定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社区内外联络及日常事务,及时汇报防治工作的动态。

2、应对防控组:由社会事务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卫生部门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救治,信息的收集、分析及上报等工作;组织和动员居委会力量,开展自救和互救,参与群防群治。

3、宣传动员组:由党政办、社会事务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宣传、新闻报道、普及防病知识。

4、后勤保障组:由会计核算中心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做好物资供应、经费筹集和后勤保障等项工作;并做好物资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部分日常工作措施

一、社区应急处理日常管理机构

各社区、单位应有相应的部门承担本单位的应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和隐患排查;组织技术培训;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做好学校、建筑工地等高危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工作;组织应急物资准备工作。

二、社区卫生应急技术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机构负责本单位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协助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协助上级医疗机构开展病人的初诊、转诊和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通报

1、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运行、维护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日常监测;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专业防治机构的业务指导,保证监测质量。

2、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具体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及时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3、通报: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的授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辖区居民和单位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保障各项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部分疫情应急响应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1、应急反应原则:接到上级政府发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街道办事处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服从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2、应急反应措施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组织本辖区各有关单位、社区居委会,协调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和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2)配合专业防治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

(3)辖区内发生疑似食物或职业中毒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助卫生、安监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中毒样品的采集及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配合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组织群众疏散,协助专业机构开展中毒原因调查。

(4)根据政府的信息和宣传要求,在辖区内做好宣传贯彻和解释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健康教育和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

3、应急反应的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上级政府做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止决定,确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

二、善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上级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各社区、单位应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监督机构提供相关信息。

二、医疗救治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并按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设置隔离和留观病床;承担或协助技术部门开展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医疗救治和运转工作。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街道办事处应配合相关部门,落实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财政补助政策。各社区、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四、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街道办事处负责并组织社区、单位、群众组织,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充分动员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对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依法、科学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5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市第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突发事件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市第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应急工作的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长:

副组长:

应急指挥预案指导思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范结合。

应急指挥办公室的职责是:贯彻执行人口普查条例和人口普查方案,负责全市人口普查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指挥和协调,统筹安排和组织全市人口普查的应急工作。

二、运行机制

1、突发事件的主要种类

第一类是指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波及较大范围的雨雪、洪涝、地质灾害等;

第二类是指技术和物资类突发事件:如发生大面积设备故障,通讯和网络突然中断,普查表等物资大量受损等;

第三类是指安全生产类事件:如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人身意外伤害和其他突发性伤害事故使普查人员受到人身伤害等;

第四类是指影响社会安定类事件:如普查人员和普查对象间矛盾激化,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造成一定的范围社会公众强烈反应或突发等。

2、预测与预警

市第次全国人口普查应急领导小组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科学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突发事件报告程序

在人口普查工作中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基层人口普查办公室有关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本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如实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为本单位履行报告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本级政府主管领导汇报情况,根据突发性事件类型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及时开展工作。同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上报至市人口普查办公室急领导小组。

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要高度重视,严密监测事态发展,及时上报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急领导小组。

三、应急保障

根据事件危害程度,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应急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及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讯等保障工作,保证第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报告上报的形式和要求

1、报告应采用文字形式(纸介质或电子版均可),紧急情况下,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之后再采用文字报告。报告内容应包含“时间、地点、原因、事件详情、损失情况、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措施”等要素。对一时查不清楚的事件,要尽快说明情况,不能拖延隐瞒。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6

一、适用范围

1、因国土资源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突发事件;

2、因国土资源事项集体上访、敏感时期群体上访扰乱社会治安造成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3、因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出现重大故障,影响全系统正常工作,或在互联网上恶意串通,攻击国土资源行为,造成严重影响的网络突发事件;

4、因在执行国土资源公务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5、因不可抗拒灾害导致集中办公场所损害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6、其他因国土资源工作中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应急队伍的安全防护和科学指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坚持日常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物资准备等。

2、快速反应,联动处置。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3、规范程序,提高效能。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置应急处置与常规管理的关系。本着因地制宜、急事急办的原则,努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时,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按照本预案的有关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

三、应急机制

(一)领导机构

成立泰顺县国土资源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负责应急处置全面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担任,负责联系片区的应急指挥工作;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科室所队负责人担任。(二)下设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局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

(三)工作职责:

1、泰顺县国土资源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职责:履行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件指示精神;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决定启动或终止本预案;分析、研判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做出相应决策,或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局应急处置办公室职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负责接收和办理向县委、县政府、市局报送的紧急信息事项;督促落实县委、县政府、市局、局党委有关决定事项和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协调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应急管理工作。

3、基层国土资源所职责:在局党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及时向局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置办公室通报事件动态及处置情况。

四、运行机制

(一)信息报告

1、局属各单位要依托本系统信息资源网络,建立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制度,加强对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国土资源突发事件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时,事发地国土所在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同时,应及时如实(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向局应急处置办公室报告,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不得迟报、谎报、瞒报。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实行态势变化报告制度。

3、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性质等级、影响范围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情况;事件发展趋势、造成的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及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其它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二)应急处置

发生突发事件时,局应急领导小组要根据职责分工,确保在第一时间到场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果断处置,及时控制事态,要尽快平息,杜绝事态扩大。掌握宜疏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宜快不宜迟的原则。要及时疏散介入突发事件的各类人群,避免人群聚集;要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快速决断,不可迟缓,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要依法办事,依法处置。

1、预案启动条件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由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预案:

(1)接到上级指令需启动应急预案的;

(2)系统内发生重大或较大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启动本预案的。

2、处置程序

(1)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国土资源所要及时向局应急领导小组上报事件发生情况,并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重大或较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信息后,应及时向县应急办汇报,必要时迅速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

(3)及时召开应急会议,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性质和成因,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宣布启动预案,确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并决定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指导、组织、协调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4)预案启动指令下达后,领导小组及小组成员、事发地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要进岗到位,根据事件态势变化,领导小组组长可以随时调动其他人员赶赴事件发生地区,开展应急工作。预案启动指令下达以局办公流程或电话通知为准。

五、应急保障

(一)抢险救援组。由未分派具体任务的科室所队组成,参与现场救援和抢险,为随时可调遣的后续处置和增援队伍。

(二)技术保障组。由各业职能科室组成,参与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研究工作,解答有关专业技术问题。

(三)信息物资保障组。由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办公室为主,负责综合协调、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网络保障和服务、信息整理报送及保障应急救援所需物资等工作。

(四)纪律保障组。由纪检监察室、办公室组成,纪检监察室为主,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的违法违纪人员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

六、责任和处罚

(一)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给予行政处分;因隐瞒、缓报、谎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从严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发生突发事件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其责任。

附件: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泰顺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其有关部门业已制定公布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作为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Ⅰ级):

1、参与人数500人以上,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

2、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受伤,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

3、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4、其他视情需要作为特别重大对待的事件。

二、重大包括:

1、参与人数200人以上、500人以下,影响重大的集体上访、聚众闹事,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受伤,或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和有可能上京的集体上访事件。

2、在执法过程中造成2人以上死亡的事件。

3、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造成2人死亡或5人以上,10人以下人员重伤的交通事故。

4、其他视情需要作为重大对待的事件。

三、Ⅲ级(较大突发事件):

1、参与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集体上访,或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受伤,影响社会稳定的。

2、在执法过程中,造成1人死亡的事件。

3、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造成1人死亡或3人以上,5人以下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

4、其他视情况需要作为较大突发事件对待的事件。

四、Ⅳ级(一般突发事件):

1、参与人数100人以下,在本地有较大影响的集体上访,或有明显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稳定的。

2、在执法过程中造成人员伤害,在本地产生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3、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造成5人以下受伤的交通事故。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7

本预案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并与《__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衔接。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以及对我市历史资料和危害现状的科学分析,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14分类30种。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本预案所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等因素,由低到高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级别。

1.4.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1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本镇甚至全县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需要镇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调度全镇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紧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并按照有关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1.4.2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需要镇政府调度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并按照有关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1.4.3较大突发公共事件(3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镇政府调度多个部门甚至全镇的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并按照有关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1.4.4一般突发公共事件(4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需要镇政府调度个别部门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本预案指导全镇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并有效与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对接。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强化预警分析,搞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3)坚持依法规范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4)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专业处置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5)坚持协同处置的原则。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镇、企事业单位、村、村民小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6)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按照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实现人力、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的有机配置,形成全方位的协调联动机制,做到统一调度和资源共享。

(7)坚持科学应对的原则。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镇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镇政府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镇政府负责制定,经镇政府、镇党委会议通过后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镇直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的预案。由牵头部门与支持部门共同制定,经镇政府批准后由牵头部门组织实施,并报镇政府备案。

(3)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预案。应急保障预案是镇直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的预案。包括自然灾害救助、治安维护、医疗救护、应急通信、交通运输和气象应急保障预案,由牵头部门与支持部门共同制定,经镇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镇政府备案。

(4)村、村民小组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各村、小组要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制定,并报镇政府备案。

镇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及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对专项应急预案中没有涉及到的灾害灾种和应急保障预案中没有涉及到的应急保障事宜,结合实际制定部门应急预案,并报镇政府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并报镇政府备案。部门应急预案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2.1.1设__镇人民

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镇政府应急委员会),作为非常设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全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镇政府应急委员会主任:镇长蒋宏

镇政府应急委员会副主任:副镇长施康振

镇政府办公室主任万爱明

镇政府应急委员会成员:镇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镇直有关部门负责人,

镇武装部负责人,

镇派出所主要负责人。

镇政府应急委员会在主任的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各类较大以上级别的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副主任和成员按照业务分工和在镇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各专项指挥部(以下简称各专项指挥部)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协助镇政府应急委员会主任、其他副主任处理有关工作。

(1)研究确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2)负责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共公共事件的组织和指挥;

(3)负责审定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负责抓好全镇性应急重大项目建设,并检查落实情况;

(5)当突发公共事件超出本镇处置能力时,依据程序及时上报并请求上级支援;

(6)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协调与上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关系;

(7)部署和总结全镇年度应急工作。

2.2.1镇政府应急委员会下设镇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镇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主任兼任,并设一名秘书负责日常事务工作。为方便工作,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镇政府应急委员会的指挥平台。

各专项指挥部的牵头部门和支持部门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在镇政府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按职责与分工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要整合各有关方面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

加强我镇应急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加强农村、林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本预案的启动条件和程序: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信息监测部门或事发地的紧急通报进行分析评估,当确认发生或即将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报请镇政府应急委员会组织召开会议,确定事件级别,制定应急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启动命令,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镇政府应急委员会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完善预测预警机制,科学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监测网络,拓宽信息渠道,扩大监测能力。

(2)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要负责本镇或本行业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

掌握本镇和本行业重大危险源数量、重大隐患分布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工作。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村委会、居委会要立即如实向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情况,由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上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2)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相关部门接到突发公共事件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镇政府应急委员会报告,并将镇政府应急委员会领导同志批示或指示传达给有关村委会和部门,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3)各村、及居委会和相关部门要及时掌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要高度重视,严密监视事态发展,及时上报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同时,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汇总有关情况,向上级汇报。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立即做出响应,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2)镇政府应急委员会在向市政府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一旦发现事态危害超出自身控制能力时,应立即向上级政府应急委员发出请求,由上级政府应急委员会协调其他应急力量予以增援。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1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级):由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请镇政府应急委员会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镇长或分管副镇长等应赶赴现场,并成立由各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和事发地村委会组成的现场指挥部。同时,立即上报上级政府,请求支援。

(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3级):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必要时,及时上报上级政府请求支援。

(3)一般突发性公共事件(4级):各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或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由政府领导和相关专项指挥部领导负责指挥。必要时,上报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请求支援。

(1)依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人员伤亡等情况,确保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社会动员。在启动各级相应应急处置预案时,社会动员令,向社会和公众事件信息,实施现场动员和提供有关保障,组织人员疏散、隐蔽和隔离等。根据需要,动员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所有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有组织地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2)全镇范围内的社会动员,由镇政府报请市政府批准。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镇社会动员工作,会同宣传部门和公共媒体搞好动员教育,制定社会动员方案,协调镇直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并报镇政府应急委员会备案。

(1)镇政府应急委员会、各专项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确

认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结束,次生、衍生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按程序及时结束应急处置工作。

(2)专项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需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镇政府应急委员会,经镇政府或上级政府应急委员会批准后,作出同意应急结束的决定。

(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省政府应急委员会或省专项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由市、县政府应急委员会或其专项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应急结束情况要及时通知到参与事件处置的所有部门和单位,必要时还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

(1)镇政府应急委员会会同事发地村委会,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结束后,现场指挥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理事故现场,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3)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1)民政办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迅速调拨救灾物资,保证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2)民政办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济救助制度,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社会救助。同时,司法部门要积极做好司法救助工作。

保险公司要发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各类危害事件的特点,逐步扩展保险种类,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及时进行理赔。

(1)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要适时成立调查小组,对事件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在宣布应急结束后的5日内,向镇政府应急委员会提交突发公共事件调查报告。由镇应急委员会负责向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2)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宣布应急结束后,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突发公共事件核查小组,对事件危害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在10日内将评估报告报送镇政府应急委员会。由镇应急委员会负责向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镇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和事发地村委会具体负责恢复与重建工作。需要上级政府给予援助的,由镇政府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请求。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2)镇政府应急委员会或者其授权机构负责统一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

根据事件危害程度,镇直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及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的急需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必要时,由镇政府负责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

(1)派出所、医院以及水、电、油、气等是应急救援的队伍。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

(2)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社会力量的应急能力建设,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

(3)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镇政府按照预案分工调用应急队伍和社会力量进行处置。必要时,要及时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

(1)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必要时,请求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

(2)财政所负责公共财政应急准备资金的管理,重大资金的动用必须由县政府应急委员会审批。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审计。

(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储备、调拨方案,明确储备地点、储存方式、储存物资种类、储藏数量和调拨程序等,应急储备物资调用由镇政府应急委员会统一协调。

(2)加强对应急储备物资的管理。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

镇民政办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1)镇卫生院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覆盖全镇的动态数据库,做好应急医疗救护队伍、疾病控制队伍、医疗卫生设备等资源的调度工作。

(3)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应当采取公众自救、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救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镇武装部、派出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治安保障工作,并会同市武警大队制定治安维护应急保障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应做的各项工作。

(2)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派出所要迅速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警戒和治安管理,并根据需要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示标志;

协助有关部门及时疏散灾民和伤亡人员,维护社会秩序,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要设施和重要物资,特别是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警卫及防范保护;

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

(3)事发地镇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当积极发动群众,开展

治安联防,协助派出所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

(1)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结合本镇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2)参加预案演练的队伍主要包括公安(消防)、派出所、医院以及水、电、油、气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行业单位。

(3)预案演练从类别上分为自然灾害应急演练、事故灾难应急演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演练;

预案演练从形式分为实地仿真演练、机关作业演练和网络模拟演练。

(4)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1次,通过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指挥的综合能力。

(1)要通过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常识。

(2)各有关部门要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紧急避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在村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进社区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3)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社会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内容(内容除外)、预警方式和报警电话。

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至少1次。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运用紧急权力,采取应急措施依法实施监督。

(2)镇应急委员会负责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采供血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从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地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血液采集和供应工作。

二、适用范围

(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事件所造成的临床用血供不应求时。

(二)在可预料的重大事件以及灾害事故发生前,为及时救治病人而需储备大量血液或特殊血型血液时。

(三)遇有其他不可预料的重大特殊情况时。

三、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

市献血领导小组是全市重大突发事件采供血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市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采供血工作的指挥调度、督导检查以及修订本预案。

(二)日常管理机构

市献血办是市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采供血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血情报告、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工作。

(三)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组织,市政府各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工作网络。

四、预警分级

市中心血站血液库存总量能满足临床日以上用血量为正常血液库存量(无严重偏型)。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程度,采供血预警分为三级:

Ⅲ级:因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影响正常采血,造成按日均供血量计算,红细胞类制品(全血和红细胞成分血,下同)库存总量低于日大于日总供血量,且无严重偏型。

Ⅱ级:因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形成用血剧增以及需向异地调拨血液情况,造成按日均供血量计算,红细胞类制品库存总量低于日大于日总供血量或出现血型严重偏型。

Ⅰ级: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造成红细胞类制品库存低于3日总供血量或急需大量使用Rh阴性血以及需启动重大突发事件采供血应急预案的其他紧急情况。

五、预警启动

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市中心血站血液库存下降到预警指标时,市中心血站应立即向市献血办报告,经市献血领导小组研究后,确定预警级别。

六、预警响应

根据预警级别确定预警响应级别。

(一)Ⅲ级响应

1.将每周一次血液库存情况。市中心血站每日向市献血办报告血液库存数量。根据现有库存血量参照往年同期用血情况对医疗机构实行按计划分配用血。

2.市献血办组织无偿献血宣传,依托新闻媒体主渠道,有针对性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教育活动。

3.市中心血站加大采血力度,增加出车频次,延长采血时间。

(二)Ⅱ级响应

1.将每周二次血液库存情况。市中心血站、各医疗机构每日报告血液库存数量。

2.市献血办协调驻沧部队官兵、大中专院校师生等特定人群积极参加献血活动,号召卫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踊跃献血。

3.医疗机构严格限制择期手术,市中心血站的库存血液仅供急症或重症用血。必要时统一调用全市医疗机构血库储备血。

(三)Ⅰ级响应

全市临床供血和用血进入紧急状态。

1.将每日一次血液库存情况。市中心血站、各医疗机构每日向市献血办报告血液库存数量,各医疗机构要服从全市血液统一调配。

2.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等新闻媒体进行紧急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广大民众参加自愿无偿献血。

3.市献血办向市政府紧急请示,经批准后以市政府名义向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下达应急无偿献血任务指标,要求国家工作人员、驻沧部队官兵、大中专院校师生、广大医务工作者带头献血。

4.当需要大量稀有血型血液时,立即启动稀有血型献血者名库。

5.各医疗机构严格控制临床用血,限制非危急重症患者用血。

6.市献血办向省卫生厅紧急报告,申请调配血液。

七、预警撤销

当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完毕或市中心血站血液库存上升超过预警指标,市中心血站立即向市献血办提出报告,经市献血领导小组研究后,确定预警撤销。

八、工作要求

(一)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必须明确一名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指挥调度。

(二)市及各县(市、区)献血办按照预案要求做好组织、管理、协调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采供血工作的培训与演练工作。

(三)市献血办在预案启动后必须随时掌握血液库存情况,申请调配血液时要同时向市政府、省献血办分别作出报告。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精神为指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本街道应急管理机制,履行政府职能,强化社会参与,加强协调配合,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在本街道得到切实执行。

二、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宣传和普及,提高街道机关领导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从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围绕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各部门分工负责、紧密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和强化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习、培训与宣传

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增强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街道安全办要开展应急管理专项培训,督促各生产企业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操作和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街道司法所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内容,并指导各科室和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街道宣传科要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以及画册、挂图、墙报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

(二)健全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严格遵照区府下发文件,根据街道自身特点,成立由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俞言长任顾问、街道办事处主任刘琼任组长的路街道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组建并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队伍(江办[]61号)。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三)完善预案体系

根据《关于印发路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江办[]61号)的预案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基层单元建设

加强重点区域、高危作业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覆盖。不仅要加强街道应急指挥部(见《通知》)下的各应急队伍,各居委、企事业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落实专职人员和应急分队,做到“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增强各基层单元建设单位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应急队伍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宣传培训等管理要素落到实处。

(五)参与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是提高综合应急能力和实战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宣传教育的目的。做好应急演练还可以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配合区公安、民防、消防等部门做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演练或综合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指挥人员的现场指挥水平。

(六)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

根据区应急委要求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进行自查,迎接区应急委督查值班工作。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与制度,增强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沟通,努力构建全覆盖的预警信息网络。

(七)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

进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是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通知》中第五项的责任分工,各责任科室(部门)做好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结评估、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对我街道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特点、原因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结合全街道应对工作状况,选择典型案例,对处置应付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把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一步强化建设的重点,并针对一些共性、突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我街道的应急管理工作。

(八)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配合区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物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建设,抓好社区内各类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综合汇总和需求预测预警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峰值需求量大的应急物资实行重点储备,同时要优化社区内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布局,健全调拨与配送体系。定期收集、充实和更新全社区应急管理物资情况,依靠数据库管理和信息互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统一领导。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要将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机关干部考核的范畴。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由街道办事处统一指挥协调相关部门,保证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篇10

1.1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处置区教育系统发生的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1.2工作原则

(1)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与有关政策相衔接,全面规范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确立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决策科学、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2)以人为本,以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以防为主,通过建立综合信息支持体系,准确预测预警;采取得力的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4)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区教育局和学校分级负责,上下结合,及时、迅速、有效收集和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确保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机构依法快速调动各项资源参与应急处置,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5)整合全区教育系统应急资源,构建功能完善、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信息共享、决策科学的应急体系;必要时迅速请求区政府应急委调度全区的应急资源,以满足本系统处置突发事件时的需要。

1.3编制依据

(1)国家和市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

(2)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教育系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结合区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预案。

1.4基本情况

区有中小学、幼儿园、成职校200多所,在校学生、在园幼儿约10万人,学校和幼儿园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难度大,容易造成严重后果。许多学校地理位置特殊:有的紧靠公路,有的濒临河道,有的地处偏僻,这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学校里的实验室、食堂、计算机房、学生宿舍等都是事故易发场所,而相应的安全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加强事故防范尤为重要。

地处东南沿海,夏季容易发生台风、暴雨、雷击等气象灾害,这些都是造成突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主要用于指导预防和处置发生在区应由教育局处置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按照国家分类方法,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汛情台风、地震灾害、气象灾害;

(2)事故灾难:安全生产事故、校舍安全及建设工程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火险事故、爆炸事故;

(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

(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上访事件、校园网络有害信息事件。

2组织机构和职责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

2.1组织体系

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是负责处置本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由局党委、局行政有关领导、局有关科室、部门负责人组成,组长由局长兼任,分管安全的副局长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协调制定本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

(2)组织指挥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处置一般和较重突发公共事件;协调调查和处理一般和较重责任事故;协调配合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处置在教育系统发生的严重和特别严重突发公共事件。

(3)监督事故单位进行事故调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生产秩序。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副组长兼办公室副主任,相关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做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负责向区应急办和市教委报送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3)承办应急管理专题会议,督促和落实区应急办有关决定事项、批示。

(4)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演练、应急处置、信息和宣传培训工作。

(5)做好对本系统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年度考核、评比的具体工作。

2.2组织体系框架

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原则,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1)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教育系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监督和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工作小组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等级、趋势和危害程度,及时向局应急办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

(2)各应急工作小组,在确认可能引发某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后,应根据相应的基础应急预案及时开展部署,迅速通知各相关科室、部门和单位采取行动,防止事件的发生或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3)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本系统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报警受理和先期处置工作。对于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将情况及时通报给各相关单位。涉及较重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应立即上报区应急办和市教委。

(4)预测将有较重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趋势,根据事件的发展状况和严重程度,及时将信息通报给各相关科室、部门,并建议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启动专家顾问组。

3.2预警预防行动

进入预警期后,区教育局及其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严格的防范控制措施,防止事态的发生、发展,并根据预警级别的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实行日夜值班,加强信息监控、收集;及时向有关单位可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警告或者劝告,宣传应急和防止、减轻危害的常识;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容易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并进行妥善安置;要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3.3预警级别及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由区、市应急委。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1)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分为四级:即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

(2)区教育系统发生一般或较大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单位应采取措施进行先期应急处理,同时将情况及时上报教育局应急办领导小组。由区教育局应急办统一负责信息上传下达和对外。

(3)区教育系统发生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后,突发事件单位应立即报区教育局应急办,局应急办半小时内口头报告区应急办,一小时内书面报区应急办,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情况、求援要求、报告人、联系电话。立即启动教育系统相应应急预案,各级应急工作机构和人员积极配合开展工作;有关信息报经区应急办批准后对外通报和。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1)由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教育局相关科室、部门、学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2)现场信息包括:人员伤亡、失踪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待救援人员情况;危险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控制情况;现场医救情况;现场救援进展情况和现场救援队伍情况;现场救援物资供应情况;现场环境监测情况。现场信息由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采集,及时向区应急办和市教委报告,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4.3通讯

(1)区教育局建立值班制度,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2)应急期间,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各相关科室、部门、学校负责人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4.4指挥和协调

需要区教育局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有关科室、部门、学校开展处置工作,主要是:组织协调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及时掌握并向区应急办和市教委报告事件进展情况,全力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协调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各方关系和调度各方救援资源等;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稳定工作,组织动员师生员工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及时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控制突发公共事件事态发展,组织营救、救治和转移、疏散人员,按照有关程序决定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调集和配置本地资源和其它援助资源,组织抢修被损坏的基础设施,为师生员工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并及时向区应急办和市教育委员会报告情况。

参与现场处置工作的区教育局有关科室、部门和学校,应在现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做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同作战、高效联动。

4.5应急处置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进入应急状态后,有关科室、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指令立即调动救援力量,确保应急处置行动的有效进行,并采取下列措施:

(1)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2)迅速消除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划定危害区域,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针对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可能导致损害扩大的活动。

(4)抢修被损坏的设施,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4.6应急人员的安全保护

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备。各有关科室、部门、学校应认真分析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人员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所有危害种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救援程序,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确保人员安全。

4.7群众的安全保护

(1)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全力保护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教育局有关科室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师生员工的医疗救助、疾病控制、生活救助。

(2)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确定撤离方式、程序、范围、路线。

(3)处置重大、特大公共事件时,在突发事件单位周围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为师生员工提供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必需的生活设施和卫生防疫设施。

4.8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1)当发生较重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时,区教育局应急领导小组应请示区应急办和区有关职能部门协助救援。社会力量动员由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动员方案,经教育局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同意,由专项应急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组织突发事件单位周边群众的撤离应做到决策果断、措施得力、撤离及时。

(2)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如请有关专家、新闻媒体等,向遭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师生员工宣传心理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师生员工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4.9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1)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聘请有关部门及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2)区教育局完成相关调查之后,及时向区政府和市教委报告调查结果。

4.10应急结束

(1)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伤亡人员、被困人员已经救出并得到妥善救治和基本安置,无次生、衍生、偶合灾害发生时,分别报区应急办和市教委,经同意后,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需将应急处置工作的总结报告上报区应急办和市教委。

5后期处置

5.1善后工作

(1)善后处置工作在区教育局党委、行政统一领导下,由相关科室、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相关科室、部门要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突发事件损害核定工作,及时收集、清理和处理污染物,对事件情况、人员补偿、重建能力、可利用资源等做出评估,制定补偿标准和事后恢复计划,并迅速实施。

5.2社会救助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会同相关部门,迅速引导师生员工转移,安置到指定场所,及时组织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调拨,保障师生员工基本生活。

(2)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力量,对损失情况进行评估,登记造册,并组织实施救助工作。

(3)接受救灾捐赠的单位要坚持“专款专用、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安排使用救灾物资。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要建立接受捐赠工作的制度,使灾后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

5.3保险

若人员和财产已投保,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尽快获得理赔。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事故单位要为理赔提供方便和支持,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利益。

5.4调查和总结

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事故原因调查小组,组织专家调查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根据事件等级报区应急办和市教委。处置结束后,将总结报区应急办和市教委。据此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区教育局办公室牵头,各相关单位参与,整合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系统。以教育网为核心,整合全区教育系统公共网络资源,形成由教育局、科室、部门、学校构成的网络传输体系。

6.2交通运输保障

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运输工具、配备专职驾驶员,对全区教育系统的公车进行登记、造册,在应急期间统一调度、使用。

6.3医疗卫生保障

事故单位要配合医院、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开展救护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

6.4经费保障

区教育局每年按照适当比例安排突发公共事件预备经费,作为应急储备金,在一般支出预算中增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准备资金。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按照“急事急办”原则,简化工作环节,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教育规划,对师生员工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校会、班会等形式,开展危机预防和管理教育,增强师生员工危机防备意识和应急基本知识、技能。

7.2培训

区教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开展面向领导小组成员、专项应急工作小组成员、救援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知识培训,将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指挥、综合协调等作为重要内容,以增加相关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能力。各相关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利用现有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自救、互救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7.3演习

区教育局各相关科室、部门,定期组织应急演习,做好跨科室、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各种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应急演习应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的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

8监督检查与奖惩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由区教育局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监督主体是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区教育局局长和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事故第一责任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日常管理、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质量,列入区教育局对各单位目标考核内容。

(2)对在事故处置中表现优秀、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3)对在事故中有误报、漏报、瞒报、延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处置不当及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人员,视情节轻重、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大小追究相应的责任。

9附则

9.1预案目录

9.2预案管理

(1)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分为应急预案、基础应急预案二种。其中:

区教育系统应急预案由区教育局依据《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和《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和要求,负责制定和修订;基础应急预案由教育局各相关科室、部门根据区教育系统应急预案分别制定和修订。

(2)区教育系统应急预案、基础预案经局党委、行政审议批准后,由局长签署,报区政府、市教委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