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28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1

科学的本质是“求证”。小学科学学科的实验教学实验是使学生获取证据的主要途径,是小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实践的体验过程,是对求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研究、实践、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知识,建立自信。

一、创建问题情境,促进探究动机产生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当对已知事物和相关知识相联系时,学生往往表现得很感兴趣。如果教师创建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当中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产生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们以积极状态参与到自主探索学习当中。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时,我首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从而引发学生认真思考。“老师现在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倒扣进装满水的水槽里一段时间,拿起水杯大家看看纸团有没有被水浸湿?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班哪个同学会来帮我吹一个气球。”“我把刚才那个气球现在放进瓶子里,这次你再试试帮我把气球吹起来,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课堂上利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研讨、交流,独立设计实验、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空气占据杯子、瓶子空间”的实验结论。如在《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中,我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条能‘跳舞’的‘花纸蛇’,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跳舞的。”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然后,教师实验演示:把一只自制的纸蛇放到燃烧的蜡烛上方,纸蛇不停地转动起来。“孩子们,我们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于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兴奋和明确的任务投入到这个典型实验之中。他们经历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认识到:是蜡烛产生的热气流使纸蛇转动。

二、研讨实验方法,明确实验方法

我们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一定要站在学生发展思维的高度,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无须太多的铺垫和启示,学生一定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明确自己饰演的角色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上《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利用老师给准备的多种材料,如筷子、细铁丝、吸管、塑料片、泡沫等各种材料想办法探究水的浮力。根据学生们的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从而避免学生们实验的盲目性。这种过程既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培养了富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

三、遵循学生特点,关键问题引领

学生在探究实验时,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地抽象和概括。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帮助他们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使探究活动向形成概念方向攀升。

1.在实验之前明确提出观察的任务。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中,在让学生自行观察蜗牛、蚂蚁等小动物特点时,观察结果往往是停留于这些动物的具体特征上。因此,观察实验之前,我就要明确提出要求: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并做好实验记录,最后让学生讨论小动物的所特有的特征,进一步概括出这几种小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叶和花》为例,课前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一片叶子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叶子有哪里是不同的?”学生会发现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这些必要的问题引领为学生学习分类做好必要的铺垫。

2.适时点拨,让问题研究得到深化。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现,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在学生观察“谁爬到纸巾上面去了”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讨设计方案:“你知道为什么会‘爬’到它上面去吗?”“怎样让水‘爬’到其他物体上呢?”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尝试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难题。然后通过讨论、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最好?”“哪些还存在缺陷?”“怎样改进更好?”这样就使探究活动更具有了科学性。

四、充分整理分析,严谨得出结论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经验;支点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401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了解科w、学习科学的重要启迪学科,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要求科学学科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接入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操作中,教师要与学生生活链接,创设多样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精选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启动学生的探究思维;升级生活化实验,促使学生体验科学,使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从而全面塑造学生的科学品质。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热爱科学

教学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践表明,小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情境,注意力时间会更长久,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在科学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境,以学生积累的生活旧知为教学契机,生成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

在学习苏教版《气候与季节》相关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媒体错序展示家乡四季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按季节进行排序,并设计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能说出这个季节的特征吗?这些图片是学生最熟悉的,学生每年都能感受四季的变化,并且季节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四季的气候特征,并把气候特征记录在气候特征展示栏里,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认知顺利生成。最后教师建议,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动物或者植物,长期坚持观察,看看选取的动植物在一年的变化,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精选生活化资源,鼓励学生探索科学

小学科学侧重于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必须有实验素材,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实验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慎重筛选实验资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筛选需要的实验资源,因为只有接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生活认知接轨。学生学习和接受起来才更简单,才能快速启动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的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在学习《认识液体》时,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对液体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进行研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展开课堂实验。液体的种类繁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实验,安排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寻找液体,并带到课堂。然后教师再对学生选取的材料进一步筛选,精选出适合学生实验的液体清水、酸奶、香油、蜂蜜。教学展开后,教师提出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液体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可以从液体的味道、颜色、气味、透明度、形状来观察这些液体。这些液体都是可以食用的,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通过运用简单的生活技巧,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写好记录。教师又提供相应工具,引导学生对这些液体的其他性质进行研究,学生的探究意愿强烈,学习的主动力被激活。

三、升级生活化实验,促使学生体验科学

科学的实验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有的实验活动需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通过升级实验,指导学生把科学的实验活动扩展到实际生活,便于学生能够更深刻感知到科学的魅力。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得不到验证的科学理论,就让他们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到具体答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材主要让学生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师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得不到实际科学验证,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生活任务: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观察昼夜交替对他们的影响,并写好观察记录。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昼夜交替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花期长短,同时影响动物的作息时间,有许多动物是昼伏夜出的。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创新思维,主动去验证人为的改变昼夜状况来改造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改变。这样的方式不仅验证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而且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竟然蕴含着科学道理,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3

摘要就如何开发利用实验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等,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33-02

1前言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2开发利用生活材料作为实验资源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质量,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效能,教师要坚持“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的原则,在立足环保、方便的情况下,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来代替。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多思考,即便是一个矿泉水瓶、一张废纸,在创造力下也会变成实验的“材料”,从而为实验服务。这样一来,实验的效率和质量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如在大多数人眼中,一张白纸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实验中如果使用恰当,那么它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就拿一张纸做文章,首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手中的这张纸发出声响?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很快就想到许多种方法,比如用力吹纸、将纸撕开、手指用力弹纸、抖动纸片等。这时首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的聪明才智,然后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所说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声音产生条件。由此可见,即便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只要用之恰当,也能够成为一种实验的材料,帮助学生动脑思考,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再如简易实验中的烧杯、漏斗、量筒等仪器,潜水艇模型、闭口浮沉子、土电话等装置,都可以用废旧塑料瓶来代替,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亲手制作道具的实践能力,节省器材费用,而且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勇于探究、提高生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眼光从课本转向生活,培养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主动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实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目标。

3开展小组实验以发挥学生主体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只有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他还提出“活动法教学”,认为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才是儿童教育的根本[2]。为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过程,但是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活动,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让学生充分感受实验的原理与目的,并按照实验规则进行操作。

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如在做“改变浮和沉”的实验时,先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的收集资料,有的设计实验,有的记录实验过程,有的汇报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由教师给小组评分:第一个正确完成实验的小组获得5分;第二个小组获得3分;第三个小组获得1分;能够准确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小组另外加8分。每周对小组的得分结果进行统计,对于优胜小组提出表扬。通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值得注意的是,要指导学生做好相关记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实验效果

信息技术具有快速灵活性、资源大容量、可控制性强、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快速有效地生成生活化、生动鲜明的问题情境,从而刺激学生感官意识,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

呈现真实场景,调动学生感官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与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子,用多样化方式展示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为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实践证明,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呈现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把握。如在教学“声波的发生与传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物的发声方法――振动,但是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振动方法:蜻蜓依靠双翅的振动来发声;青蛙依靠鼓动的肚子来发声;人类依靠声带的振动来发声;等等。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软件,通过反复播放、回放、慢放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对实验本质的理解。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联想学习能力。

借助模拟实验,增强实验效果在传统实验室教学中,由于害怕发生意外,或者对实验仪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限制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到传统实验的约束,导致实验结果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相反作用;还有的实验在选材上不够环保,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这些都是传统实验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虚拟实验室,在web中设计可视化的三维环境,每一个可视化物体都代表一种实验对象,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进行操作。这样的虚拟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的实验环境,而且能够进行所有现实世界中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雾和云形成的模拟实验”中,通过实验物品进行的模拟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候就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操作来更加直观生动地去观察雾和云形成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对于一些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或一些转瞬即逝、反应非常迅速的、不易观察现象的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操作或演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增强学习效果。

5结语

实验对小学科学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迎难而上,真正投身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重视实验教学,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做实验,或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或模拟实验,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花建英.如何进行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J].学周刊,

2013(1):122-123.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素养;提升策略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科学实验能力素养就是其重要一环,因此,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素养已经成为农村科学教学的极需关注问题。

1提升科学师资队伍的质素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当地教育资源贫乏的束缚,有些学校没有专业专职的科学教师配备,就算配有专业专职科学教师的学校,其教师比例也是比较低,往往都是一个半个专职教师。但现实学校的班比较多,特别是从2017年秋季开始,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从一年级就必须开设科学课程,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科学教学需要,而在现实安排中往往大多是由其他课程的任教老师带领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学习。这些教师由于缺乏充分的科学专业操作支持,无法有效、积极地开展农村小学实验课程教学。这就需要加强对这方面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从而不断提升科学师资队伍的质素。

2利用多媒体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农村小学生科学实验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有限,如果在技能掌握方面如果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画面,会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查找好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资料,在课堂上有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模仿,同时让学生对其进行创新,发现新思路,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比如说在进行浮力这项实验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小学生充分感受漂浮的实际感觉,让学生利用切身体会自己游泳时的感觉,让小学生在这一种“漂浮”感觉中完成这项实验操作。如临其境般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实验操作。又如在学习《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带同学们到校园中有花草树木的地方进行学习,一边观察一边学习,真实的实验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促进其科学实验的学习[1]。

3规范实验操作、提高科学实验动手能力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逻辑性,小学科学实验难度不高,但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规范其实验操作,增强农村小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进而提高其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仔细研读教材,精心选择高质的教学材料,设计有效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课堂上向小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学习目的以及研究探索任务,有效的引导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模拟科学家那样的研究学习。在实验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带领小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规范每一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操作,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在规范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小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创造力,从而一步一个台阶的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素养[2]。

4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各科教师非常喜爱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汇聚小组各成员的智慧,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项基本能力是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必备能力。科学教师首先要科学的划分班级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划分要依据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以此来确保小组合作实验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根据之前的教学准备工作,向小学生展示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准备实验器材,有的进行实验操作,有的整理实验数据,实验分工就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研究学习中自主探究,共同进步,为以后的科学实验研究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说在学习《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节课中,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划分小组。同学们自主找寻相应的实验用品,如食盐、马铃薯等,以及開展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小组自行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项实验,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实验准备工作还是实验活动进程,都可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小组能分工有序,各司其职,可以大大地提高每一位同学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容易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科学实验素养。

5巩固总结、培养学生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

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素养,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而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则是其当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小学生对实验数据的重要认知,培养小学生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素养,以便得到准确而有效的实验结论。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科学实验活动之后,老师要给小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整理实验数据,学生根据自己的科学知识,知识迁移,小组合作,共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最后要进行使用巩固总结,进行科学实验反思,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尊重实验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农村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素养的提升。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对农村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我国学生人数中,农村的比例最高,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客观情况,结合农村教学实际,加强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农村小学生的科学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为其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光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7):30.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5

1让实验室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起点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室,因此,实验室的布置应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仿佛进入科学的殿堂,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学环境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洛阳市西工区实验小学实验室面积约70平方米,学生实验台24张,水池13个,与之配套的还有仪器室和实验准备室。实验室两边的墙壁上挂着科学家的画像和一些简单实验操作图;实验室后边设有作品展示柜和作品展示台,用来摆放教师的自制教具和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实验台上摆放着方座支架、试管架、酒精灯、水槽等常用仪器。初次到实验室上课的班级,笔者都要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仪器室,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当他们看到摆放整齐的一排排仪器柜、实验台时,不由地发出阵阵惊叹。笔者还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以往学生取得的成绩,当他们看到那些设计巧妙、构思新颖的作品时,发出由衷的赞叹。从此,到实验室上科学课成了学生的向往,实验课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型之一。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科学学习的平台,在这里放飞着他们心中的科学梦想。

2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场所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等诸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实验能力。实验室就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场所,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看演示实验,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实验。在教学中只要有可能,笔者都带学生到实验室上课,大大提高实验课的开出率,尤其是学生实验的开出率。

如“物体的沉浮”一课,过去在教室上课,由于没有水源,实验无法进行,教师只能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在黑板上做“实验”,使本来生动、丰富的科学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学生就慢慢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现在在实验室上课,由于实验台旁边就有水龙头和水池,学生接水用水都很方便,可以随时按教师的要求做实验,不仅动脑还要动手,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也特别好。再如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在教室上课只能是教师做学生看,在实验室上课学生也可以参与实验,这样就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熟悉了实验器材名称和操作方法,逐步掌握实验的设计原理,学会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实验等诸多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3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兴趣发展的乐园

儿童时期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对科学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饶的毅力。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丰富课外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方法。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如举办“纸桥承重”“纸牌建塔”“滚动瓶”“月球基地”等比赛活动。“纸桥承重”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一张报纸做材料,只能借助胶水进行粘接,建一座一定宽度和跨度的纸桥,比一比谁的纸桥承重能力最强。“月球基地”则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月球知识,在月球上创设一个可供人类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学生都要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体开展实验制作。张艺昊同学利用瓶盖和乒乓球制作的“瓶盖小人”、黄珊珊同学用饮料瓶制作的“旋转洒水瓶”等,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也被评为“校园科技之星”。这些小发明、小制作和小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小发明、小制作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

4让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基地

在校园内经常会有学生问笔者:“老师,哪里可以买到酒精灯和试管?”“老师,一个显微镜得多少钱?”从他们的问话中笔者读出他们心中的渴望,于是笔者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喜欢做实验的学生有机会到实验室做实验。笔者利用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将有关实验器材摆放在实验室,供学生选择和使用。实验的内容主要是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内学生没有做好或做后有不同见解及有疑虑的分组实验,还有一些是学生在其他书本上看到的想做而自己在家又无法完成的实验。做实验的学生要提前到教师那里进行登记,然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同时教师也会在实验室进行巡视、指导。

例如,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数量有限,一些学生在课堂观察时没有看清楚,就利用实验室开放日重新进行观察和实验。在认识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有些小组把二氧化碳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点燃蜡烛的杯子时,蜡烛并没有熄灭,与其他小组出现争议,课堂上又没有时间重做,他们也会利用开放日到实验室重新实验。再如,刘松林同学看到一个称空气重量的实验,觉得非常好奇,就利用开放日到实验室借助天平等仪器,终于称出空气有重量。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基本策略新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笔者针对小学实验存在的新问题,并结合自己参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约稿的《小学数学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科学实验部分的编写工作,谈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使小学科学实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中,既能使学生动手操作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策略着手:

一、科学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认认真真投入了实验探究。总之,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其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如“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体会水有向上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达到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科学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总之,实验信息交流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实验策略之一。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头脑冷清的现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科学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一个爱科学、做科学、思科学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实验课的作用,才能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进起.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53-56.

[2]俞依芬.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3):95-96.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7

国家自2002年开始推广科学教育,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开设科学课。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作为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体会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1]科学实验有助于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的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普遍在黑板上讲实验现象、实验材料不好找、学生实验课堂上纪律难以控制等,影响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功效的发挥。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两所小学进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科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和科技馆实习的体会及与学生谈话,尝试对科学实验课堂提出有用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调查问卷

本文认为: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施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观点,本文针对郑州市两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课实施效果的调查,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77.6%)针对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的态度、科学实验课的组织形式及科学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问卷涉及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等多种形式。运用概率统计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自己在小学科学课示范教学中及与学生交谈的体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合与其他教师交流,对今后科学课的教学提出建议。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针对问卷中的问题,本文将其分为三大类进行分析,分别是“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的态度”,“学生喜欢的实验方式”,“课外实验”。

通过对图1分析可知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很喜欢科学课。

通过对图2、图3分析发现学生能获得有用的科学知识、会做有趣的科学实验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涉及地理、生物、物理知识的现象更为关注。例如在《地球变脸》这一章涉及的实验和实物标本多,并且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密切相连,新奇好看的实验(如火山爆发、模拟雅丹地貌形成)和岩石标本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完之后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去解释自己所知道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和一些矿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雅丹地貌形成的实验中,教师事先在土中埋好用粉笔刻好的“小雕塑”和石块,课堂上用吹风机模拟风吹实验盘中的沙土,虽然尘土飞扬,但学生兴致很高。由于直观地观看了实验,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千奇百怪的地貌是由于地面中的不同材质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身边游乐场”同样也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并教大家做简单的小玩具(如走马灯),使学生很有成就感。其他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内容也是因为又好看又好玩的实验,能让学生动手,直观地获得知识。

从表1中问题4可以看出有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实验有难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一些实验都过于专业和枯燥,各种实验仪器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大班教学会造成有些同学看不清课堂上老师的演示;有些实验材料很难在生活中找到,无法在课下做。很多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也会为实验材料和器材发愁,有些东西在实验室也很难找到,而且不易操作,效果难以控制,更何况让学生去做。

由问题5分析得:学生希望能由自己动手实验寻找答案,但仍有学生倾向于记现成结论。尽管对观看实验和做实验感兴趣,但由于习惯了粉笔加语言的教学模式和年龄限制,学生对于自己动手实验探究获得答案的学习方式仍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因为各种原因(如器材用品的缺乏或实验稍微复杂要几个人同时合作)需要将几个学生分在一个实验小组,这种情况下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间的合作显然胜过个人的努力。其次,合作使能力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并且,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2]这些优点通过问题6、7中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往往急于做实验,而不注意听实验目的和要求;有些女生的动手能力差,不能快速地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在男女混合的实验小组中基本上是男生动手操作,女生只是观察者;另外有些要强的学生往往“各自为政”不允许别人插手,造成合作的不愉快。所以问题8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喜欢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组合在一块,使自己也有参与的机会,但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问题9中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课下会继续观察实验,所做实验多是老师课上演示过或反复介绍,并要求学生课下必须去做的。

四、结论与建议

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科学课尽管作为一门“副科”,但仍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能够看到或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做出科技小制作、在家长及朋友面前有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教材上的实验找材料困难;男女生在实验中存在差异;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待提高等。通过分析调查所得的数据,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特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硬件设施灵活地设计实验。让科学实验形式更丰富灵活,教师可对实验进行改造,增添其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实验要像魔术一样有趣好看,教会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制作和趣味小实验。老师可以做一些有趣但结果往往意想不到,与一般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小实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为了科学课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课堂实验教学要多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使他们掌握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要鼓励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问题,并懂得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3)在学生身边找到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这样既方便了老师和学生寻找,又让学生感到亲切。由于课堂实验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学生课下在生活中进行实验探究。在生活中易于找到的材料﹙比如用橘子皮变烟花、白醋做火显字等﹚,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在家人朋友面前露一手。

(4)选取实验内容时,注意男女感兴趣事物上的差异,如男生喜欢机械和军事,而女生则对养花草及小动物更感兴趣。对女生要多鼓励,多给她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运用角色典范作用,有意识地宣传女科学家的事迹,有利于改变男女生可能存在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刻板。[3]

(5)合作活动前强调纪律,培养团队意识,教育学生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活动中不断巡视各小组的进展,学生如对实验不理解,需要多加指导,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做好组内分工,优势互补,如女生相对男生更勤奋细心有耐性,对于细致的长期性观察记录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好。活动结束后,督促学生做好总结和清理实验台工作,对圆满完成任务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

(6)对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首先让学生理解新方法的意义,养成科学的态度;对学生多鼓励,对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习惯要及时指正,使之养成科学的方法。

(7)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科学实验的途径,如设置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组织学生课余勤动手动脑。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基地参观。引导学生尝试更多寻找答案的方法。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以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科学,使学生在亲身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体验成功,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此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4]

参考文献:

[1]陈华.浅谈科学实验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7).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标;学习兴趣;综合课;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60-03

小学科学课程属于科学启蒙课程,要通过一定内容与形式的课堂教学实现启蒙教育目的,包括好奇心、探究欲、求知欲、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等。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为三个领域(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教材内容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科学课教师需要在领会课标理念前提下结合个人专业背景及以往教学经验(包括跨学科多领域背景经验),在科学课教学中敢于开拓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思路,从而探索出增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教学途径与方式,进而促进小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知,.才会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乐趣并转化为持久兴趣。

一、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教材编写注重“做中学”理念,即注重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操作活动。由此可见科学课内容决定了其教学应以探究活动为主,这是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最大因素。应该说,上科学课本该成为学生们最快乐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提起探究就会联系到制作、观察实验等动手实践,如果实践活动材料没有落实,孩子们的兴趣、注意力、重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以北京地区一些小学为例,有些学校缺少科学课教学所需的各类实验器材,有些学校只有一间实验教室,无法满足全校学生上实验课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学校没有科学实验教室。这是与课标要求不符的。遇到教材中的动手实验内容教师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学校虽然有实验教室及标配的实验器具却由于教师每天要身兼不同学科多个年级教学,课前没有充足时间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难以保证实验活动的开展。缺少实验操作活动是导致学生失去上科学课兴趣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上述制约科学实验课开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人力资源和设备场地硬件资源所导致的。这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的重视,需要对该科学课教学所需软硬件资源配置进行深入调研,并建立科学的配备机制加以解决。

二、创设综合内容,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笔者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理念,结合学情分析,经过教学实践反思在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形成一定认识。下面,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科学课教学新思路。

(一)开发与现实生活问题相关的综合内容课程

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内容。”它应该是学生熟悉、能引起学习兴趣、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内容。通过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收获,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进而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需指出,所谓综合既包括与当今社会发展动态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包括教学形式的整合。于是笔者开始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科学类教育活动。具体途径为利用每年由校外教育机构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举办的中小学科学幻想绘画创作赛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创作科幻画比赛。由辅导教师讲授科技主题课程,介绍身边生活科技发展情况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关注并收集科技知识资料,进而进行科幻主题创作构思。比如,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等,开拓学生树立科技服务于人类和谐生活的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胆想象。当学生产生有价值有新意的思维后就要珍爱学生的想象,鼓励并且辅导他们用画笔表达科技幻想主题的联想,最后以绘画作品参赛(图1图2学生科幻画作品)。该项目教育活动促进了许多孩子树立学科学、科技发明服务于世界的意识。

此外,每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会为全区美术教师开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世界环保研究主题教育课,美术教师们接受环保教育讲座培训后,回到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开展环保知识主题课教育,还辅导学生创作环保主题内容的绘画作品参赛。每年笔者利用环保主题内容培训机会获得教育资源,结合科学课知识为学生开设环保科学课,通过开设环保内容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关注,再让学生以绘画形式表达对保护环境主题的畅想。获得了学生们极大欢迎,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图3图4学生环保画作品)。

上述两项科技知识介绍与相关主题绘画创作形式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内容都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既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参与动机,又增进了学生对科学领域发展的关注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发展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情感。

(二)科学常态课要重视“做中学”的探究学习活动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常态课应该以实验、观察、记录、动手设计制作等“做中学”的主题活动为课堂教学重要形式。北京市海淀区许多小学使用的科学课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本。教科版四年级有《种子的萌发》一课,属实验课。为让学生获得动手操作体验过程,笔者为学生提供了预先设计的观察绘图记录表,准备了泡好的蚕豆、黑豆、黄豆种子及镊子、托盘等实验器材,供学生进行解剥种皮、取出胚芽的实验操作。而记录表则用于学生观察后绘制胚芽结构。由于设计了实用观察记录表并充分准备了实验器具材料,当教师讲解了正确的解剖操作方法后,学生们会顺利地体验动手剥种皮、观察不同胚芽结构、绘制出结构简图、标注名称的科学观察记录探究过程(图5图6观察记录表),学生会有成功的收获。可见观察实验记录模式的科学课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

此类以学生动手为特点的探究式实验操作教学活动在《蚯蚓的选择》等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图7对比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在亲身参与类似实验过程中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敢于质问、预测、验证的实验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上述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形成基础性科学思维素养。这些素养将有益于学生日后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上述以科学动手实验和观察记录为特色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开展,将培养学生形成对科学课学习的持久兴趣。课标指出“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的。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重在观察与实验操作。仍以《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为例,笔者课前为学生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该表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①猜想画出种子内部样子图。②解剖观察后画出真实的种子内部结构科学简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③小组总结填写三种豆类种子共同特点。各项记录内容都有填写和画图提示说明,帮助学生明白实验观察活动的任务要求。有了适用而目标明确的实验观察记录表就相当于为小组合作的学生们搭设了通向学习目的的脚手架。于是,各组学生都比较顺利地体验了探究学习的思路,即设问猜想——实验观察验证——总结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解剖和观察绘制科学简图方式认识了种子内部的结构。在该记录表中教师设计了对学生观察记录作业的评价部分(见图6),包括猜想画图、观察画图、总结填写三个项目的评价标准,属于对探究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教师分别以“好”、“优”、“加油”三种激励性评语作为对各项记录内容的评价反馈,让学生课后对自己课堂学习过程的效果有了进一步认识。

三、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一)探究式教学居于重要地位,但不是唯一教学方式

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探究不是科学课教学的唯一方式。根据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特点结合不同主题教学资源内容,需要师生间开展多元化的教与学,可以是讲授式教学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结合,在不同主题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科学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在观察实验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画科学观察简图,或者通过师生合作为实验课设计观察记录表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述学习形式中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开展实验操作,合作交流总结,合作以文字或简图记录等。不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模式,都需要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可以是面对面的语言表述,也可以简短书面评语评价。要多鼓励、肯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情感。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9

一问:开展家庭小实验的益处

家庭小实验除了具有课堂教学实验所拥有的一些益处外,如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科学概念,发现相关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它还有如下独特益处:

一是因为家庭小实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灵活方便、时间不受严格限制,以及自主性强等特点,所以能实现因趣而宜,因能而宜,因时而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时间,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自主控制实验的难度,自主调剂实验的时间。如擅长实验操作的,则进行相关实验活动;擅长科技制作的,则进行相关制作活动;喜欢饲养小动物的,则进行小动物的养殖;喜欢种植活动的,则可进行种植活动等。

二是一些时空跨度大、周期性长的实验,特别适合以家庭为据点予以开展,既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实验,又可以在深度上进行尽可能的挖掘。如种植黄豆活动,最短也需三个多月,让学生在自家阳台上或院子里进行种植活动,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方式,事实证明,确是一种成功的方式。而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三是能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世界,特别是身边的事和物。家庭小实验的问题虽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活动,但绝大部分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所借用的材料更是“生活化”。它能学生更加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就在眼前,破除对科学的迷信,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是因为实验活动能得到家长的支持、指导和帮助,所以即使学力不足的学生,也能保证实验获得成功,从而激发更大的实验兴趣。当然,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另外,女生一般怯于实验、制作、种养殖等实践活动,而开展家庭小实验,则是一种极佳的方式,事实证明,它能改善女生对实验的态度。

二问:怎样创建家庭实验室

让学生开展实庭小实验活动,势必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以开展各项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创建家庭实验室。

1、实验场所的选择:

说是实验室,其实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室,因此故其名为家庭实验室。在选择实验场所时,应根据所要开展的实验活动,如进行种养殖活动,可以把实验室放在阳台上或平台上;可能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时会产生异味,实验过程可能产生副作用的,则可以放在储藏室或阁楼里;而一些简单的制作活动,则可以放在自己小房间里。总之,家庭实验室的创建,要做到因“内容”而宜,因“家庭”而宜。

2、实验环境的布置:

实验室的布置要强调个性化、实用化,做到科学性、可行性,小到可以一个实验箱,大到一个房间。其实一张工作台,加上一条椅子和一个架子,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布置方式。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理想,给小实验室起个雅趣的名称,这非常需要,也别有趣味。如可以是挑战科学家的“挑战……”,以自己姓名命名的“……实验室”,或以某种动植物为名的“……实验室”等。

3、实验工具的准备

要开展家庭小实验,必须配备一些常用的实验工具。在配备时要做到通用性、实用性,能自制的则尽量自制,如像量筒、弹簧称这样一类的器具,就可自制。其实,制作实验工具的本身也是一种实验,一种科学活动方式。之于确实不能制作的,又是实验所必须的,如天平,钳子等,则可以购买,但要量力而行,应经济实惠,原则上可用就行。之于,种养植活动所需要的器具,则应尽可能利用生活替代品、淘汰品。

三问:怎样开展家庭小实验

由于各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以及能力和智力的有所不同,因此家庭小实验不能统得太死,应该围绕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因“家庭、学生”而宜设计家庭小实验。当然,实庭小实验主要是家庭的行为,它的落脚点是家庭、家长,主角是学生,所以,应尽可能发挥家庭的优势。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即教师应当好配角。根据家庭小实验的特殊性,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当推荐一些小实验,打开学生实验思路

故其名,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寻找材料,自主实施研究的活动。但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无须指导,事实证明,反而更需教师的指导,更显指导的艺术性。这很好理解,因为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机会的减少,所以必须练就指点迷津之本领,特别是家庭小实验刚实施的阶段,尤其需要得到教师悉心的指导。之于指导,最最重要的帮助学生选题,让学生学会提炼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向学生适当推荐一些小实验,是现实的,也是必须的,这不但可以打开学生的实验思路,而且能给学生以借鉴之用,让学生在类推中学会提炼研究课题。之于推荐方式,可以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是引导观察生活现象的方式,也可以直接推荐几个问题供学生选择,而最理想的是科学课的拓展活动。

2、鼓励设计一些小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其实,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设计出适合家庭开展的小实验,只不过因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观察到了不善于提炼罢了。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培养学生善于提炼,那学生一定能设计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如适时举行“异想天开”活动,经常让学生述说生活中遇到的、书本上看到的,他们感到疑惑、惊奇的事物或现象,并鼓励学生使之问题化、课题化,从而设计出理想的,适合家庭开展的小实验。如有学生在泡茶时,发现茶叶总是先浮后沉,以及茶叶在不同水温中下沉速度不一样的现象后,对此展开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如煮水饺子时的先沉后浮现象,就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对此进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10

[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实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教师就得积极引导,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并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深入有效,从中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有效指导制订探究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探究活动中,为了进行有效探究,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么,完善的“探究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实施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动手实验探究则是学生获取“科学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它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虽然科学包括许多不同学科门类,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哪一类科学研究,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历了发现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因此,科学教师对每一次实验探究活动都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特别要耐心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方案,确保课堂四十分钟实验探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平时科学课听课或看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课堂:学生上课组织纪律性差,实验的操作过程不规范或不严谨,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的成功率很低,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过程草草收场等现象。如果深究其原因是很多的,但是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制订探究活动方案”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忽视探究活动方案的制订。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制订探究活动方案”?我认为在引导学生制订探究活动方案时,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弄清“探究什么”、其次是“用什么进行探究”、最后是“怎么进行探究”。在“探究什么”这个环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研究的问题或猜测的问题。在“用什么进行探究”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确定实验材料,为下一步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怎么进行探究”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出包括实验的自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控制、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何进行实验记录等等,这部分比“探究什么”更具体,还要制订出包括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安全等要注意的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能制定出合理的探究活动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制定探究活动方案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失误:探究活动方案脱离实际,不具备可行性;实验措施不当,不具备实效性;实验步骤缺乏,不具备时间性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三年级起逐渐地去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进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探究的实效。

例如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一课,在引导学生开展“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实验时,我提供探究活动方案的表格,让学生口头进行设计。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需要让他们填写,经常用这种表格,用口头计划的形式体现,充分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模式去设计探究活动方案了。五、六年级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如种子发芽实验,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等。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提供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表格,降低学生设计的难度。但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后,要让他们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设计,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方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按步骤制订书面的探究方案,强调制订探究方案的规范,逐步训练学生制订书面的探究方案、要求。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次类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体会到书面探究方案的好处是有利于自己思维的整理,让自己对实验过程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总之,在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实验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已有水平,灵活选择制定探究活动方案的形式,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催化剂。传统自然教学由教师直接操纵,教师为学生指路过多,统得太死,放得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实验,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科学的学习效果。

1、让学生亲历观察过程

在人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该如何去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事物。

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学生往往被花的颜色所吸引,面对花的构造不去留心,我就预先提出问题:(1)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花有几种类型;(3)花瓣是什么形状等。带学生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类花的颜色、形状、大小,动手解剖各类花,探究花的构造。由于学生置身在大自然中,又有明确的观察方向,他们很快知道了花由哪几部分构成,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花瓣是什么形状。学生在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兴趣,又理解了有关概念的实质。同时,观察、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探究的前提是自由,不自由就无法展开自主的探究活动。科学课就得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选择探究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2、让学生亲历动手过程

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想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明确操作步骤、方法外,教师还要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对实验操作进行人为的、艺术性的控制和干预,组织有梯度的探究过程。因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概念由表及里不断加深。如果没有组织有梯度的探究过程也难达到这一目标。

如在科学《建桥梁》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做“控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摆放硬币、垫圈或其它重物,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收集有效数据,并运用图表分析整理数据,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纸的厚度增加,纸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接着引导学生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探究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并通过观察大桥的构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引导学生解释横梁要立着安放的原因,最后指导学生设计木条承重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从而感受到横梁立着放比平着放抗弯曲能力强。

3、让学生亲历说的过程

学生为自己的科学猜测说明理由,是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可能学生的解释里蕴含着他们独特的想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探究问题,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估计。猜想的过程,就是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测前对事物的变化方向进行预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寻求答。例如,在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诸如:“塑料是绝缘体”“金属笔壳是导体”“水是导体”等等猜想,不是马上下结论,而是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科学课中有时往往一个错误的猜测,就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使科学的探究活动推向新的一个高潮。

三、有意识提供结构性材料,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为了使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探究活动,我认为科学教学中那些能帮助学生揭示自然事物之间或自然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及规律的实验材料或科学事实材料,这些材料统称结构性材料。它既包括那些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材料,也包括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法直接观测和了解的自然现象的科学事实材料,如录像,文字资料和其他多媒体资料等。

在科学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上,应尽量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周边的材料,这些“结构性材料”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课堂教学时有安全感的,能揭示本节科学课概念的,有吸引力的,适合学生开展自行探究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来自学生身边,所以使用这些材料时,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如《水的浮力》教学,我不仅为学生准备了常用的实验材料:水槽、乒乓球、气球、木块、泡沫塑料、瓷片、小石头、钩码、皮筋等,还特意准备了弹簧秤、棉线、平衡尺和直尺,让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时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小组使用平衡尺探究,在平衡尺的两端用棉线各挂一个钩码,先让平衡尺平衡后,再让平衡尺一端的钩码没入水槽里的水中,这时平衡尺就会向没有没入水中的钩码那边倾斜,学生发现没入水中的钩码变轻了,说明它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小组利用弹簧秤和钩码实验,把钩码放入水中,弹簧秤的指针向上移了一点点,说明钩码在水中也变轻了,它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小组用皮筋和棉线绑住小石头,小石头没入水中后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说明小石头在水中也变轻了,它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学生们利用这些材料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探究活动的兴趣。

学生在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帮助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去发现,才会不断地由材料引发经历,再由经历形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院社.2001.7,第1版.

[2]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王守恒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