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12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1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留学生;教育管理

近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也促进了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这些不仅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活力,同时,也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留学生的教学及管理中出现了一些由于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流的过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在交互的情境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互动[1]。人们在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规范、交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理解和创造共享的意义较为困难。

二、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产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原因

第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人们在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等方面遇到差异时,就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1]。初来中国的留学生经常遇到该问题,而且这种文化误解或者文化冲突会渗透到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时间观念、隐私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仰习俗等。第二,语言交流障碍。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最基本的工具,语言交流困难对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方面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适应方面,更体现在有效交往方面。尽管有些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已经学习过汉语,但是汉语语言环境复杂,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所以,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后往往会发现以前从书本上学的汉语和来到中国后真正接触到的汉语差别比较大,这就会让留学生在语言理解和交流方面遇到障碍。第三,留学生日常交往范围较小。预测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熟人。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很多留学生更愿意从国内的家人、朋友及在华同胞处寻求社会支持,倾向于与同胞进行日常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动交流,使留学生沟通交流的社交圈变得狭窄,减少了其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采用开放包容的态度

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以开放、包容、积极的态度,从多元化角度接受并理解不同的文化。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坚持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尊重和理解留学生的文化习惯、行为方式等,逐步建立相互理解、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1.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要建立在留学生对原有文化与留学当地文化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对比自己的文化,找出共性和差异,形成所能接受的新文化准则。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要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供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和校园环境。2.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国际汉语教师,要以跨文化的思维和技巧应对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系统的文化知识,善于发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在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重视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教学,也要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文化知识的传播。

(三)组织多种留学生活动

留学生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际活动范围狭窄,因此,高校可以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包括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活动和与中国学生一起参与的活动[3]。比如,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桥”系列活动“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等。学校自己也可以组织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开设一些针对留学生的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课程,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结识中国朋友,提高语言交流水平。

四、结语

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完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体制,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自身发展和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

[2]朱晓玲.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留学生管理问题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5):23.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3

一、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意义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当信息的编码者和解码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交流的双方会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1]。美国学者Gibson在“文化冰山”模型[2]中指出,文化差异存在不同的层次:“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和“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通常,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真正的麻烦。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媒介环境,廉价便捷的互联网、功能齐全的手机以及各式各样SnSs社交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了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因此西方社会文化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在他们眼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撞击必定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从表层到深层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小到服饰、饮食与休闲,大到行为、观念与心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逆反心理较强,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理念,更有甚者沦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工具,这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正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所言,“关系到我们能否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对下一代进行西化与分化的图谋。”[3]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从而有效地抵制西方自由思想观念的侵蚀。高校通过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跨文化传播》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从而有力地抵御国际势力的西化。在《跨文化传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西方的各种文化客观地介绍给学生,同时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的视角。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与世界融合过程中素质的提升,还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抵制西方的西化潮流。二、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1.时展的呼唤———走进跨文化交际的新时代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抛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到电影院看一部美国大片、到西餐厅吃一顿西餐、到欧洲走一圈逛一逛、交一两个外国朋友,已是平常之事。麦克卢汉(m.mcLuhan)1964年就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至今仍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地球村”概念。[4]如今,“地球村”概念早已经成为现实。21世纪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加大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互相对话、频繁交往的时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张力作用,跨文化交际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现象正在日益突显,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此外,软件(大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渴望凸显、结识不同背景朋友的热情高涨)和硬件(互联网的普及、传媒技术的发展、即时交流工具的多样化)条件的成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时机和开阔平台,体现着人类精神、思想交流和融合的跨文化交际慢慢走入普通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个人进步的标志———成功人士必备的交际能力身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熟识、沟通,以充分地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成熟的市场资源促进外商来华投资,进行各种成功的贸易活动,它还能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向其学习并同时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和精华,将中华文化成果纳入全球文化的体系之中,并最终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大环境也渐渐融入多元文化的因素,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感觉到知识更新的频率更快,竞争的激烈程度更深。岗位竞争的压力使人们意识到,应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学习其中的相处之道,因为那些精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会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办事圆满,而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会导致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中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彼此误解,无法克服交往障碍,最终导致交流失败,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产生激烈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定义有了新的补充,即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人才的国际化,这一国际化的过程应从意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各个方面入手。不可否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代人们获得成功的必备技能之一,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大学就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因此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就成为时代的必须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搞好当代大学生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1.把握宏观、钻研细节,积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社会理想、健康的价值取向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做好宏观工作的同时,高校也不能忘记关注细节,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格外值得教育者普遍关注。虽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定义尚不明确,但是拜卢姆(Byrum)等学者认为,态度(attitude)是跨文化交往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5]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正确的态度,首先要提高文化意识,也就是在跨文化交往中积极去探求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特征,在交流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主动解决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交际对象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p#分页标题#e#2.放眼世界、立足现状,潜移默化地积累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掌握跨文化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识,注重平日的逐步积累。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显性的表现,教育工作者们应首先培养大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跨文化传播》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并指点他们广泛阅读英文著作,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刊,最重要的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大家,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3.丰富多样、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经验除了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之外,《跨文化传播》授课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刮痧》、刘烨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暗物质》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影素材,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充分发掘人文内核,探讨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异国的风俗礼仪和该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语言的特定规则,影视中人物表现出来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手段、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对跨文化差异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普通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免费浏览和下载网络资源的机会,网络上储藏了大量关于不同文化的介绍、跨文化交往的案例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等资源,有自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浏览,筛选并下载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最新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经验。4.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提高《跨文化传播》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跨文化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属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因此《跨文化传播》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培养当今通才奠定基础。作为跨学科的一门课程,《跨文化传播》既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课程,也可以开设为针对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针对前者,《跨文化传播》教学应该增加专业知识的讲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跨文化传播基本概念和理论简介;(2)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知识;(3)非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4)文化的差异、冲突与适应等。[6]作为选修课程,《跨文化传播》教学应该减少纯粹理论部分的涉及,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做更多思考:(1)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宗教观、人际交往观念等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2)网络传播与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往是否会导致文化的“全球化”与“同质化”;(3)如何更好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从而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和沟通;(4)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四、结语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来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正在加速,大学生在求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个方面都会面临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往,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被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跨文化传播》教学中,教育者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关注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彼此的差异,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并在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交流效果的最优化。当代大学已经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从事该教育,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机,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开拓教育的崭新领域。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单元之间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繁荣发展,经济生活中的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必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跨国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必须了解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沟通障碍产生的根源,有效处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有效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跨文化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价值观差异带来认知风险的可能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接受某种特定的行为和存在,而拒绝与其相反的行为和存在的态度。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民族性格的基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沟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文化领域内,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双方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因此造成了双方之间交流难度的加大,有时会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当沟通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及到必须表明态度的价值观时,矛盾就会显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沟通双方涉及到的价值观的兼容性较大,那么双方实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语言差异带来误解风险的可能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和思想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差别是将文化沟通与跨文化沟通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跨国企业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主体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常常因对语言沟通符号的误解,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引发歧义,使企业中跨文化沟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文化休克”带来感知风险的可能性。“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多元文化背景致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而产生深度焦虑的情况。跨国企业中成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极易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跨国企业中的人员在沟通时难免遭遇“文化休克”,而这必然导致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的出现。

二、跨文化沟通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跨文化认同。价值观反应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态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跨国企业中员工的深度交流和理解,进而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但构成了员工归属意识的思想基础,也将带来员工积极的自我开发以及发挥自我潜能的欲望。在落实了企业内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员工的自我教育热情也会被激发。

2.了解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跨文化中的沟通障碍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因此,在面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冲突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给人的心理带来不适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选择逃避冲突,结果是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人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文化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特点,然后加以比较,以明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忌。通过学习加强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化解文化冲突的能力。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要做到正视文化冲突,首先要找到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能够洞悉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在明确这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方式和途径。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沟通亲和力。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淡化需建立在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尊重上。跨国企业如果没有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将会越发难以解决。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比如节日聚会和文体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加强跨国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疏导员工内心的冲突,因此,跨国企业应尽可能的鼓励员工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避免员工个人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但是,文体娱乐活动不能代替思想教育的工作,要使企业中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从员工自身入手,培养员工献身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标准,通过企业有计划的内训,使企业文化被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形成一种自发的动力机制。

三、结论

多元的文化背景必然导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于文化的根深蒂固,跨文化沟通障碍需要长时间的交流来消除,跨国企业要正确认识跨文化沟通障碍,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行跨文化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跨国企业中的凝聚力,提高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2003,12.

[2]聂春玉.论跨文化的管理与沟通[J].市场周刊,2007,4.

[3]冯毅.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2.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5

【关键词】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6

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但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却仍然受到一些国家的制约。现在的世界是信息交流的世界,全世界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国家都可以了解而所有的国家也可以对其他国家交流自己国家的信息。但是在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新闻传播大多采用抵制手段,让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得不到实际的进展。由于现在是世界信息传播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对我国跨文化传播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跨文化新闻;新时期;文化传播

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做跨文化交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国家对我国的新闻有抵触感。跨文化新闻交流,是促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更加了解,能够让世界更和谐。但是由于某些国家对我国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对于我国主动与他们交流,会产生抵触。但是我国仍然要为世界的繁荣与和谐做出努力。在新时期,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互融的潮流中,为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交流进步做出努力。

一、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背景

(一)新闻全球化传播自从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的创新。由于经济科技都在进步,就给人们创造了更方便的生活。而信息传递迅速就是主要的特征。现在由于通讯设备先进,信息交流变得更容易。但是想要达到平等的信息交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跨文化信息整天都充斥在视野当中,所以人们想要了解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的有关信息还是很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对于跨文化新闻的传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助力。

(二)全球文化冲突我们的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组成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有些民族和国家的观念与其他的国家甚至是冲突的。所以想要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情况下,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每个地区对待文化都有差异,想要达到跨文化交流,就要在传播理念上能够达成共识。目前全球都处于语言被过滤的阶段,从国家向民族转化。而这一过程会限制跨文化传播,因此会借助新闻传播的方式促进文化的传播。

二、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

现在的世界是信息交汇的世界,信息传递迅速。但是现在由于是发展融合的阶段,经常会出现由于国际信息秩序的不完善、不平等,导致许多国家的跨文化不能及时、正确地传播出去。尤其是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其他的国家在经济上和世界政治地位上都造成了一些威胁。因此有很多国家会故意误读我国的跨文化新闻,甚至排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我国在跨文化新闻传播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足。由于西方国家和我国的新闻解读方式和重点不同,所以我国的新闻编码解码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是会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误解。相应的,如果我国没有充分地了解某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方式,也会产生误解现象。所以要争取在保留自己国家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下,和其他国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统一的传播方式。因此要改变我国新闻稿件的写实方式,就是由于误解,才会导致很多国家对我国都不理解,报道的都是我国的负面新闻。

三、对我国跨文化新闻的研究

(一)对本土文化加强认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想要得到世界的认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国要想把文化传播出去,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达到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阶段,首先要加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知程度。这样才能在对外情况下,更充分地解释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才能不断增加我国的文化魅力,吸引其他的民族来主动了解我国的文化。并且为跨文化新闻传播做足准备。同时还需要提高跨文化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要在能够理解自己文化的同时,还能正确、充分地理解国外的文化。为我国和国外的跨文化交流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协调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因为世界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都会有冲突的地方。所以要把本土的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跨文化新闻交流。比如,我国一直把龙作为图腾,称我们华夏儿女为龙的传人,这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看来,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如果不能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西方就会认为,我们民族的人都是邪恶的。所以,在协调好关系之后,把文化信息构架成新闻,才能顺利传播出去。

(三)发展本土文化特点,吸引世界文化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没有断绝传承的国家民族。因此我国的文化是神秘的,是悠久的。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没有哪个国家,能有我国这样的历史。我国可以着重发展中国风文化,让世界各族人民主动了解我们的文化。让他们与我们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样也可以为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交流增加经验。

四、结语

跨文化新闻交流,是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各族人们互相了解的主要渠道。虽然随着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崛起,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我国仍然做不到可以向任何一个国家传播的程度。除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大,让其他种族一时无法接受,还有就是由于某些国家的恶意抵触、拒绝交流的导致的。但是他们的拒绝是不能阻止我国跨文化新闻的交流的,因为我国正在强大。

参考文献:

[1]谢奇凡.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14(02):214.

[2]刘杨.关于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5(09):65-66.

[3]吴明才.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4(12):91-93.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文化多样性

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对中华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语言是学习文化的基础,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相关教师、学校、培训机构必须重视与解决的问题。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常出现的现象,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能够更好地保障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反过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扮演的角色与要求

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学习者而言,汉语是其第二外语,而教师是带领其进入学习的导入者,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扮演好自身角色,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降低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教授者、引导者、传播者的角色,因此,为全面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了解跨文化交际现象,教师应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更加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化知识[6],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如中国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交际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教师可阅读《礼记》《周礼》等古书,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讲解给学生听。首先,中国地大物博、疆域广阔,不同地域蕴藏着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习俗等。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地域文化习俗,多方位展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应根据我国历史时期,合理划分文化阶段加以讲授,使学生在体会共时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历时文化差异,体会各种文化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对外汉语

教师应符合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师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教师须不断丰富、积累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的交际知识,在尊重学习者的文化习俗基础上,教授学习者中文,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偏见”、“文化冲突”等问题;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拓宽学生知识眼界,带领学生不断探索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促使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愿意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传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体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跨文化交际是以不同国家语言体系为基础[1],语言学习者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再进行交流,具备多种特征,包括语言交流性、语言性、不同文化背景、直接性等方面[2]。文字、语言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极大程度上关系着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大对跨文化交际现象的重视程度,确保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主要为让学生全面掌握第二语言汉语,在熟知、记忆语言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而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分析教材中含有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能够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汉语词汇

进行对外教学时须按照一定的教材目录,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校与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对外汉语教材,使教材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教学需要,达到跨文化交际这一目的。对于教材中具备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汉语词汇,应进行深入全面的注释。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学习汉语的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部分有其他民族含义的词语,但学习者通常只育视野会关注词语的表层含义,未能理解深层含义,从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而言,这样的词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俚语:如“加油”、“活该”、“讨厌”、“闭嘴”、“花痴”等,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对其跨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注释[3],使得学生能够区分表层含义与特定含义,并将其运用在交流过程中。(2)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灶神上贴门神———话(画)中有话(画)”、“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等。教师必须全面注释歇后语本身的含义,再加上不同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3)惯用语:如“跑龙套”、“炒鱿鱼”、“背黑锅”等。解释这一类惯用语时,应加入对应的由来原因,用生动的注释加深学生理解。

(二)练习题中的跨文化交际

练习题中包含的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在习题中,形成学生系统的语言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对外汉语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4],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注意习题中的跨文化交际练习。文章习题中包含的跨文化交际通常以对话形式出现,实践教学结果证明,通过将学习的知识用鲜活、简短的对话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有关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教师在全面分析范文的基础上,应安排形式更加丰富的文章习题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习题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成语故事或者一首通俗易懂的唐诗,抑或是中国各地民俗风情的介绍等。这种习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积月累还可以丰富学生日常交流词汇。同时,教师还可根据范文,编写对应的跨文化交际习题,通过习题来检查学生掌握有关文化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整体能力。

(三)学习非语言交际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重视非语言交际,将肢体语言编写进教材中,全面展现跨文化交际形式。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5]。教材可从手势、表情、时间、空间等方面分别论述非语言交际,使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能更为深入地理解非语言所传达的文化差异,尊重我国文化习俗,真正融合他族文化与中华文化,降低交际过程中的难度。

三、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课堂的开展方式

(一)完善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

要完善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促使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1.情境教学法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可科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创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7]。如在学习“打招呼”的日常用语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汉语中打招呼的情境,再与学生母语打招呼的方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感受中文的魅力,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使其全面理解文化之间的不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具,简单明了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如教师在讲解文化差异时,可借助多媒体放一段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印象。再如,讲到中国式打招呼和如何称呼别人时,可带学生到中国人中间去实践,直观感知这两种文化。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制作ppt、FLaSH等课件,系统为学生展现文化知识,提升课堂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结合跨文化交际现象、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内容[8],遵循教学客观原则,公平对待不同文化,合理教授学生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率。在此过程中,教师须全面评价不同文化,根据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辩证教学。1.重视跨文化交际现象跨文化交际现象存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为学生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并运用课后习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的魅力,消除他们跨文化交际中的焦虑,使学生愿意参与跨文化交际,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是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记忆大量词汇语句等语言要素,还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合理运用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材,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接触大量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同时,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加大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合理将其贯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把它们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跨文化交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淑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反思———从韩剧对文化的体现谈起[J].现代传播,2015,37(12):140-142.

[2]胡炯梅.跨文化交际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研究--基于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4(3):86-92.

[3]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等.“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J].当代修辞学,2013,37(4):1-9.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8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情感、思想时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连带作用。当所学语言是一个单一国家的语言时(如日语),该外语就仅用于与民族成员交往。当所学语言用于多个国家的语言(如英语,俄语,德语)时,该外语就分别用于与这些国家的成员交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就产生了。

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因此

外语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化交际。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有差异的,因此各国的民族习惯也是有差异的。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其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其差异的理解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一样,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的不同,从而发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第二,培养自己在跨文化发生冲突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习俗等不同而发生冲突,如果冲突发生,为了使交流正常进行下去,就需要我们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差异,及时应对,合理解决。

三、跨文化交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国家来中国建立子公司,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也提供了跨国域,跨民族的跨文化交际机会。通过跨文化交流,我们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冲突中比较常见的几种.

1.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因此他们格外的珍惜时间,合理计划和安排时间。如拜访某人,西方人一定会先打好招呼,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所约定的地点。而在中国,对时间的计划就没有那么严格,我们会在双方都方便的时候见面,而有的时候拜访某人也不会事先预约,直接给对方一个惊喜,但有的时候这种惊喜确实给对方带来诸多不便。

2.隐私方面的冲突

这一点我们可能会比较熟悉,外国人尤其是女士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她们认为这是个人的隐私,感觉是不是自己已经非常老了.而且外国人也不喜欢你问他的职业和工资收入,他们认为这也是他们的隐私,不喜欢与别人共同分享.在中国就完全不同,彼此喜欢热闹,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讲给朋友听,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人的喜怒与哀乐。在中国,这是友好平等交往的前提,但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侵犯自己的隐私。

3.寒暄语方面的冲突

在寒暄语中,中国人见面习惯性的打招呼,问你吃饭了吗?但是如果这样对外国人说,他会回答你的问题,但也可能对你的话非常反感,以为你在嘲笑他穷,没钱吃饭。在中国,被别人表扬时,被表扬者都会自贬一番,以表谦逊有礼,但在外国就完全不一样了,当你对他的工作、学习等大加赞扬时,他会欣然接受,他认为你的夸奖就表明对自己成绩的肯定,所以很多人对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贬的一文不值感到非常惊讶。从这里,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中国和外国在寒暄语方面的差异了。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避免上述冲突的出现,在外语教学中,就要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全面渗透于英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应用语言的时候能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具体措施如下:

1.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外国的文化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由学习时间多看一些外国的书籍、报纸、杂志,通过对外国书籍的阅读从而吸收外国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转变教师的授课观念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在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诸如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内容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外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文化背景却被忽略了,结果学生学习了几年外语,对外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知之甚少。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授课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冲突对学生将来的危害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3.教学应贯穿于听说读写译

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识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笔试能力比较强,但口语就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多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电影、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剧中人物的模仿以及对外国文化知识的网上搜索,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以邀请外教给学生做一些讲座,学生更能直接的了解外国文化。

4.充分利用教材内涵,渗透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该交教材中的有关语言文化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基础层度的理解。如果教师能结合文化差异来进行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从中外语言使用的差异中明白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也就是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交流。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语言即是学文化,教语言即是教文化,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增加对其文化差异的比较。

当学生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遇到瓶颈,这就是因为在外语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对异国文化习俗的重视,产生了模糊的价值观,隐藏于文化中的价值观是无法回避的,对价值观的理解更可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本身的知识,还要学习特定的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翻译;双语编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77-02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旨在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保障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自由传播与平等分享,同时这一宣言也是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一种反击。然而,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并非是鼓励开展文化圈地运动,并不提倡各种文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要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曾对此直言不讳:“文化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因此,跨文化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范畴,而是走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成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进行交流,达到相互认识、理解和促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可否认,文明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历史与传统,每个民族又都着有自己绚丽、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语言既是民族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由于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世情风俗、自然环境、、生活与思维方式等等的差异,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信息被误读、遗漏或失真的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形象与争夺文化市场,抵御强势文化的入侵,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努力校正历史形成的文化偏见,进而消除因误读与误解造成的对抗与冲突的责任,也部分地、历史地落在了翻译界与传媒的肩上。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拟对跨文化交流及翻译与双语编辑如何克服异语障碍提出几点拙见。

毫无疑问,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有着众多的形式,而语言交流一即翻译,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却是难以替代的。双语编辑的工作因为涉及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也更具挑战性。它不仅要求编辑拥有开放、平等的文化心态,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使命感,而且要求具有广博的跨语言的文化知识,不同语言的编辑规范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双语信息处理能力。

诚如美国翻译学家斯坦拉所言,无论是同一语言之内还是不同语言之间,人的交往就等于翻译。而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女士也在与南京大学许钧教授的访谈中明确表示“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而且“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同质还是异质文化交流中,翻译都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形式。跨文化交流实质上也属于信息内容的交流,而翻译和编辑正是保证来自不同文化的信息内容能够得以顺利交换的重要桥梁,“翻译就是那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因此也是在边界处发生的东西。

事实上,翻译和双语编辑面对的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文化,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达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法国后结构主义翻译批评学家贝尔曼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这一观点。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还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翻译借助于语言这种信息传播的载体,赋予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是,在翻译和外文书刊编辑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是全方位的,充满矛盾的,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创造。松浦晃一郎认为翻译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具,能够开通渠道,在个性与共性,多样化与对话之间找到契合点”,必然能在尊重差异、保持差异,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担当重任。

翻译既是我们文化扩充的手段,吸收异域文化精华的途径,又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媒介,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通路。但是,没有好的翻译和编辑就不会有顺畅的跨文化交流。因此,一个好的双语编辑同样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因素,尽可能克服翻译和编辑工作中的困难和障碍,为异语间的交流、异质文化的交流搭桥铺路。

2.1 灵与肉

在克隆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复制一个基因一致的生物体己经不是一件难事,但复制一个思想观念、是非标准、意识形态一致的灵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译与双语编辑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在翻译过程中再现词汇、句式等外在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有可能的,但毫无疏漏地再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文本的艺术性等超越语言之上的文本内在特性却绝非易事。

纵观当代的翻译理论,早已突破了乔治・穆南、贝尔尼埃等人的“纯语言学途径”。从梅肖尼克在《诗学――创作认识论与翻译诗学》一书中对文学作品独特艺术个性和别具一格的文本形式的重视,到塞莱斯科维奇女士的“释意理论”的形成、对翻译思维模式、言语意义的把握,都突出说明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难以复制的文本内在特性、言语意义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开始从各种角度来着力解决不可译的部分,使之能够被表达出来。

而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同质文化环境里,信息的信息度很高,因此信息熵很低;在开放的系统中,信息熵会增加。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客观原因,理解和沟通所需要的信息量就会增大。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交流已经不能满足沟通的需要,超语言学范畴的多种因素,如文化背景、语境因素等等方面对于理解异质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在释意理论中强调了这些因素对传达内容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确实,从信息度的提供这一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就会发现,单单依靠语言本身的信息,信息度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异质文化尤其是低语境跨文化交流需要的,很难仅仅通过语言这一项因素来表达丰富的言语意义。通过语言之外的因素来补偿或重新表达,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办法,增加信息量令译文更易被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可译的部分尽量地减少。对于这一点,作为双语编辑应对翻译在译文中增加的信息量有足够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

但不容否认的是,在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耗散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译文对于原文来说,都是一种文化消解的结果。而被消解掉的往往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文本的内在特性和言语意义。翻译是根本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对等的,在坦然面对译本不完美性和译者个人偏好的同时,翻译和双语编辑所需要注重的则是在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无限接近原文的核心意义,使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贴近原作,在目的语中使原文本的韵味尽量地展现出来。

2.2 补偿与剪裁

斯坦拉的四步阐释翻译模式中提出了“侵入”、“补偿”的概念。而法国释意派理论提出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步骤,即是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语言外壳,摆脱了原有的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尽可能地释放其内在的意义。不论是何种翻译理论学派,所不能回避的便是可译与不可译以及如何掌握翻译尺度的问题,简而言之,便是剪裁与补偿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活动中,剪裁与补偿表现得非常突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必然遇到这两种情况。但剪裁和补偿的度,直到今天仍然是学界、翻译以及双语编辑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应该以何为标准来确定原文翻译时的取舍呢?

如前所论,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增加一些相关信息来帮助理解和沟通。补偿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又该如何补偿,补多少,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文本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内在特性的同时,巧妙地将异质文化信息融进译本中呢?要避免补偿的信息变成“狗尾续貂”首先就必须深入理解原本,尤其是理解原本的最核心的内在特性。但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重点不是补偿,而是剪裁。剪裁就是对原文信息的合理消解。因此,剪裁是在对原文的篇章逻辑结构以及核心的内在特性的保留的基础上,寻求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共性和支点,去除一些不影响理解和沟通的信息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只有在剪裁过后,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应该增补哪些方面的信息。补偿是剪裁后的补偿,剪裁是理解后的剪裁。对原文的解读是第一位的,但在深入剖析原文后,笔者以为,应该首先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和构架译文,也即是裁剪原文,厘清何者译、何者不译,然后对于原文中的异质的文化元素进行一定的信息补偿。这也是双语编辑在工作中应予以厘清和掌握的问题。

今天的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了,而已经成为横跨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学科,翻译和编辑也不再追求语言上的等同,而更多地转向关注有形的语言文字背后的文本的真正内涵和言语意义。

3、结 语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翻译和双语编辑不仅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把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介绍给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使之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任,而且在积极参与全球对话中不得不面对当今世界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上的诸多复杂问题。这一局面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翻译和双语编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不会改变。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国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然后交流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沟通,更多的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民进行充分的交流,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生冲突。能够进行跨国际交流的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国际性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一)加强目的语语言学习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任何阶段都要切实加强语言教学。不同的国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每种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所不同,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充分掌握语言的语法特点,就很容易在学习他国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忽略他国文化同我国文化的差异,进而在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矛盾与误会。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外语词语的意思,要引导学生站在其他国家的角度,使用其他国家的语言习惯和规则运用,加深对他国文化的理解。[1]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要跨越不同的文化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并在交流过程中时刻注意。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深层文化和形式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他国语言和文化的时候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发展跨文化技能

教学过程所能教授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大学英语阶段,更多的是对学生跨文化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惯性思维,能够以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进行交流,减少交流过程中的障碍。[2]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任何一个地区语言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文化息息相关,同样语言习惯也成就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当地的文化深入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化背景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单词和语法的死记硬背,通过融入文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水平。

(二)采用影片教学的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教学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影片进行剪辑,导入到课堂中,利用电影桥段向学生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习俗,通过对相关影片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语言交流习惯等,有助于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深入理解。[3]

(三)课堂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讲和练习的状态,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教育改革新目标的提出和市场对人才标准的变化,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同时鼓励学生尽量使用外语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创建辩论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项措施,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国家的文化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差异,加深理解。另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等新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形式。[4]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急需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综上所述,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理解,提高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秋芳.论大学公共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82.

[2]曹慧.论大学公共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5(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