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十篇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十篇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4:46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1

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对于动漫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对接形式主要有互联网新媒体对接、手机新媒体对接、数字电视新媒体对接。

1、互联网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在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规模和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互联网络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产量与质量呈现大的增长趋势。仅依靠传统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不足。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成本低廉,不受时空的限制。基于互联网的动漫传播对接,能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任意点播或重播;能让用户以快捷的方式搜索、浏览、上传、分享、评论视频内容;能让我们看到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包括在电视台播出作品和大量的网络原创动漫作品;能让观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开放性的任意点评和自主传播,许多动漫和动漫游戏作品通过开放性点评和包括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等自主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

2、手机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到2014年底,世界上移动手机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我国的移动通讯规模和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手机新媒体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发展为全新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携带更方便、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互动性、覆盖率、分众化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广阔,是扩大动漫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3、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数字电视新媒体又称互联网协议电视,或称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集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于一体的新兴媒介,将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优势结合为一体。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点播、回放、录制视频节目,形成人机互动的新框架。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为动漫产品的传播和发行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新媒体动漫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群体的细分化等特征和发展趋势。

1、动漫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产品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局面。动漫产品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更多的选择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更新的媒介的诞生,动漫作品传播媒介将会迎来更多、更新、更符合时展需求的传播平台。

2、动漫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促使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传播动画片、动漫图书为主;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以传播网络游戏、动画片、原创动漫和各种周边产品等为主。正式上映、上线、出版的动漫作品与个人原创的动漫作品,在开放的新媒体传播中加上分享、评价、关注使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动漫产品在多样化、开放性、自由性新传播平台上,更加强调时效性、个性化和原创性,动漫作品传播内容将会有更多、更新、更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内容出现。

3、动漫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方式交互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不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接受者反之又成为了传播者。动漫作品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论坛、互动网站等平台转发、分享、评论形成互动的新格局。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涌现出很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同时降低动漫产品的传播成本。随着人们对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认可,新传媒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将更加凸显,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动漫受众群体的细分化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2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媒体,经营管理

如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垄断,传播的主体变得更加的多元。新媒体的发展影响了传统媒体的主体市场地位、信息生产方式等。当下,为了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新闻媒体开始向互联网发展,如人民日报等纸媒也推出了自己的网页版及移动端新闻;而新华社今年来也实施了以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页拓展、有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向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的“三个拓展”为重点的战略转型。

由此可见,互联网后,新闻媒体业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互联网化后的主流新闻媒体

1、主流媒体的特征

虽然目前主流媒体的定义还没有得到一个基本的统一,但具体到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较为直观的来简单的定义一下主流媒体。而由于主流新闻媒体属于主流媒体,特征与之相同。

首先,从质的角度来说,它应该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也就是说,它的新闻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是代表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趋势的,不能有虚假、误导读者的成分。再者,从量的角度,它是具有一定规模、发行量、经济收入的,在行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具体来说,主流新闻媒体应该具有主流信息、主流受众、主流市场和主流品牌四个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促进,又各自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主流信息这一块。

从字面上看,我们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主流新闻媒体的信息应该是主流的,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作为一个“中间物”,受媒体品牌的影响,又起着吸引用户,带动市场的作用。

而主流信息就是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把握了舆论动向、具有权威的报道风格、较高重大事件报道强度、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它需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以理性和建设性为其基本风格。它是主流新闻媒体价值品牌的直接体现,拥有了主流信息,才能拥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而真实可靠的信息才有被传播、被阅读的价值。同时,这样的信息是有针对性的,是能够帮助主流媒体吸引其所需要的“主流受众”的。

2、互联网新闻特征

2.1互联网新闻基本特征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新闻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只要能够连上互联网,就能通过移动端实时内容。因此,只要事件发生,随即就会有新闻的报道,并且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成本极低,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就可以传播信息。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如今互联网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大数据的时代,凭借着互联网低成本的传播成本以及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大量的、内容丰富的信息正在向用户袭来。

多媒体传播

互联网新闻借助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使得受众能够更加全方位的了解事件,给予了事件更多的真实性并将事件高度还原。

交互性与开放性

互联网新闻可以做到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及互动(编者和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并且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加强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也加强了受众的话语权,使其不单是内容的接受方,他可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的传播中来

2.2互联网化下的受众特征

快速选择及浅阅读习惯的养成

互联网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征在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涵盖不同内容的信息的同时,也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成本。也就是说,以前只需要直接接受传播信息的受众,现在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信息来接受。而由于时间是有限的,根据“经济人”的假定,受众会在自己有限的接受信息的时间中选择自己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信息去接受,并且以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为最优。因此,他们会用最短的时间来选择内容,并且对于大多数新闻内容,只接受事件的概况,不做深度的探究。

全方位参与到新闻传播当中

除了最初单纯的通过人际传播,传播新闻内容以外,由于新闻媒体的人力物力有限,并不能做到每次事件的发生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大众的存在则打破了这一限制,因为大众存在于各行各业,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够极为方便的获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媒体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的信息。因此新闻媒体开始“收编”受众,使之成为新闻传播信息的提供者。而到了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社交媒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而由于网络传播低成本的特点,使得人人传播变成了一种可能,受众开始参与到制作和信息的全过程当中。

2.3互联网新闻的问题

互联网新闻最大的问题便是它的真实性。由于互联网新闻特征导致的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浅阅读”、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同时,如今是人人参与传播的时代,谁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制造者,而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虚假信息传播的打击力度不够,以及个人责任意识的淡薄,这样一来,一些希望获得关注甚至希望以此盈利的传播者会截取事件的片段,通过对受众的分析,“构造”出不全面的引发社会议论的新闻。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被人精心“打造”的新闻的出现。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质疑。

3、主流新闻媒体互联网化后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就如上面所述的,互联网新闻有它的优势,同时也有它的劣势――真实性的难以把握。而权威性、真实性又是主流新闻媒体最基本的特征,也是面对互联网新闻最大的优势。这是因为,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人类始终是有获取信息的需求的,数字媒体的出现只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承载内容的介质。而对于我国当前的新闻传播业态来说,主流新闻媒体,也就是专业从事新闻报道的机构的可信度、权威性和信息灵敏度是自媒体、是个人难以替代的。也就是说,事件的发生,可能是由受众间开始传播的,但事件真假的证实,应该是由主流新闻媒体来完成的,主流媒体仍处在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由此可见,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并不会受互联网的冲击而减弱,反而从受众对真相的索求的角度来说是增强了的。而互联网化后的主流媒体,也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通过受众参与的传播,获得第一手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件资源,并出真实的事件新闻。这无疑是增加自身用户粘性并且获取更多主流用户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对于新闻事件真假能否做出正确的判别,对紧急时间能否做出及时的响应,如何根据新环境下受众的习惯编写他们愿意阅读的新闻,以及面对众多的同行业竞争对手如何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将是主流新闻媒体需要面临的挑战。

因此,主流新闻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需要具有新时代的互联网思维。

二、互联网下的主流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

1、对数字新闻的经营管理

就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新闻已经进入了全媒体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够生产内容,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然而这样通过非组织的个人生产出来新闻往往具有局限性,同时可能并不可靠。因此,当一个突发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被爆料后,主流新闻媒体必须快速做出反应。

具体来说,首先,对事件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后,通过采访等方式与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通过对新闻进行技术性的分析、通过再次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网友成为数字新闻的监督者等方法,来检验用户生产的内容(UGC)的真伪,并且获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必须谨慎把握,避免盲目跟风最后导致误报。同时,为了在第一时间获取更多有效真实的信息,还应该将在事件发生地附近的记者迅速派往事件发生地。

同时,网络新闻的编辑还需要符合网络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他们想要的是便于搜索、简短的新闻信息。因此,在数字新闻的管理方面,除了做到对新闻真实性全面性的把控外,还应该在新闻的编辑方面多下工夫,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新闻事件,注意抓住新闻关键词,做到搜索引擎的优化(即尽量让新闻出现在搜索界面靠前的位置)。

2、对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

在互联网思维下,新闻传播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媒介融合,而对于不同媒体产品的一体化设计以及媒体组织结构的一体化,则是实现“融合新闻”的基础条件。

在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在从互动到一体化的融合进程中,也对新闻编辑部机制进行了各种变革:意识组建快媒体的临时性报道组织对就上面提到的数字新闻做出及时反应;二是组建虚拟跨媒体报道组织,以推进报纸与网站资源的共享,即要求记者在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同时,向网站提供更有时效性的新闻;三是对媒体组织结构进行局部性的重构,将原本独立的两个媒体组织连接起来,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行模式,是最终实现新闻编辑部一体化的一个过渡;四是对媒介组织结构的整体变革,形成组织上的一体化,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以完成通过各类媒体进行统一的新闻采编的任务。

从生产的环节来看,互联网下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将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首先,设立为新闻素材的收集整理而设立的采访、信息等部门,接着,设立将新闻内容进行一定的处理,对信息进行筛选而设立的编辑整理等部门,最后,设立将进行过“粗加工”信息进行在不同媒介上的编辑等部门,其作用即为为新闻打造在不同媒介上适合的形态,使之方便被受众接受。

总而言之,互联网思维下的主流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需要做到的,就是以项目化的报道团队运作,实现力量的跨部门调动以及资源的整合。

3、对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

在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的当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对各类传统新闻媒体的采编业务进行融汇和整合以及逐步掌握将新闻采集和和新闻编辑,甚至互动管理融为一体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新闻从业者有较强的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而互联网又是一个相对年轻化的概念,因此,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技术,同时还有其思想意识。

而在整个组织当中,一是需要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管理人员,他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互联网技术发展能为新闻传播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技术来承载、传播新闻;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面型记者编辑,这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等。然而,这些技能并非人人都有,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有的技能可能会不再适用,所以主流新闻媒体在引进优秀人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并且给他们更多实战的机会。

4、对媒体营销的经营管理

互联网下的新闻媒体,必须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其营销的核心就是用户。只有牢牢抓住了用户,才能够在互联网新闻竞争中站住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具体来说,首先,主流新闻媒体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受众,我们想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广告商;其次,对生产内容进行把关,对用户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新闻产品,以优质定向的服务来获得更多新受众,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他们进行定位,再以定位受众的数量来吸引定向广告商;最后,始终记住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是多向的,应积极与受众进行交流沟通,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受众,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而获得粘性较高的受众群体。

5、对盈利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下的主流新闻媒体的主要盈利点依然在广告,这一点是不变的。但如今,网络新闻排除了对版面的限制,并且更具灵活性,使得主流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投放定向的广告,即不同的受众除了获取的新闻信息是定向的意外,在页面上呈现的广告也是定向的。这将是一种更为有效广告传播方式,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同时也会带来更为客观的收益。

总之,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3.0时代,新闻媒体需要做的,便是充分了解当下的媒介环境,并且在尽可能保持自己本身特征的前提下,适应发展,并融入其中,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1]网络新闻真实性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网,2012.

[2]蔡雯.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中国人民出版社[G206],2009.

[3]白红义.冲击与吸纳: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常规[G206].中国知网,2013.

[4]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1年03期.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3

[关键词]网络媒体;互动性传播;传播模式;网络新闻话语

在媒体家族中,比照恩格斯的说法,网络媒体是20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

新世纪的阳光已经普照地球的各个角落。在21世纪的早晨,我们就中国网络媒体在20世纪最后6年从产生到发展的风雨历程,提供一个完全报告,旨在让参与或关注中国网络媒体的每一个人记住它走向灿烂辉煌之途前的艰辛序幕。

什么是网络媒体?中国的网络媒体至今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它有哪几种运营模式?在新闻传播上它有哪些特征?它的传播学意义何在?对传统媒体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它目前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它的未来之路又在何方?对这些追问的阐释,将构成本文的基本框架。

中国网络媒体初成规模

所谓网络媒体,简言之,就是媒体意义上的网络,恰如媒体意义上的报纸、广播与电视。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新闻和进行新闻等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媒体。①与传统的报纸、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相比,它是一种“第四媒体”,是一种“新媒体”。②

中国网络媒体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日常应用层面的快速拓展。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正式面世。1974年,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核心技术网际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诞生,这使全球的电脑联为一体成为可能。1991年,时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戈尔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正式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并在1994年投入启动资金5400万美元。这一宏大计划的展开,使互联网受到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从1994年开始,互联网开始由科研教育服务为主向商业性计算机网络转变,一批以提供搜索引擎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司,如Yahoo等应运而生。1994年11月,美国网景公司推出互联网浏览器netscapenavigator1.0,这极大方便了人们在网上的搜索和浏览,激起了用户上网的高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95年宣布不再向互联网提供资金,互联网完全走上商业化的道路。1996年以后,由于各国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互联网在全球迅猛拓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网际网。目前世界范围的网络用户已达4亿多。美国一调查机构认为,到2001年7月全球的网络用户将达到6.99亿。

第二,互联网自身的功能使网络媒体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所谓互联网的功能,就是指它的各种用途。互联网从产生至今已开发出十多种功能。但从目前的应用看,它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它的交流功能,如电子邮件、网络聊天(iCQ、oiCQ等)、网络寻呼、网络讨论(BBS)、网络聚会(同学录)等;二是它的信息传播(与接受)功能,即网络提供了一个信息与接受的平台,如个人主页、个人帖子、信息查询与浏览、新闻定制等;三是它的商务功能,即网络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易的商务平台,如电子商场、网络拍卖、网络股票交易、网上保险等。除此,网络还有着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民意与市场调查等等方面的功能。由于传播新闻信息是互联网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它被称为一种媒介,也就自然而然了。

第三,西方特别是美国传统媒体的网络化风潮对中国网络媒体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启示。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从而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从此,国际新闻界开始关注网络,并认为它将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划时代的革命。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迅速扩展,尤其是90年代初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美国报刊上网的热情空前高涨。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上网浪潮。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刊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因特网上的电子报刊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从那以后,美国报纸差不多以每年60%的增长率在网上抢摊设点。据美国报协的统计,到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经有500多家在因特网上出版了网络版,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伴随着报纸上网的热潮,世界各地的通讯社也纷纷上网。著名的通讯社,如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合众社、俄通社-塔斯社等,也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文字、图片以及声像新闻,同时向外界介绍自己的业务情况。在电台和电视台的网络新闻站点中,美国的aBC、Cnn和英国的BBC等大型广播电视公司都已迈开大步,在网上提供丰富全面的新闻服务。同时,大量的门户新闻站点和独立新闻站点(如美国在线等)也加入了网络媒体的行列。它们虽然没有自己的记者和新闻机构,但通过与通讯社、电台以及其他新闻机构进行合作,这些门户网站同样在向它们的用户提供相当全面而及时的新闻服务。由于网络媒体的编排传输完全不同于印刷报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出现多媒体新闻媒介的状态。只要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软件水平,任何单位或个人都能使用现在丰富多彩的各种软件进行电子报刊的创意设计,创办出有特色、有个性的电子报刊来。在克林顿性丑闻披露前后,曾有一个重要角色引起很大轰动,那就是德拉吉。31岁的德拉吉主持了一个名为“德拉吉报道”的网站,专门披露有关克林顿性绯闻的有关情况。③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后,同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5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的总数达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报》。

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和《中国证券报·电子版》在网上正式发行。1月13日,《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经过3个月的调试,开始正常运行,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市场报》的全文和部分图片。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另外,有20多家杂志也上了网。在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方面,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的网站,同时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也上了网。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了在互联网上的网站,定名为《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新闻社的《华声月报》社于1997年4月申请了自己的独立域名,随即制作了五个专栏共10多万字的网络版,正式定名为“《华声报》电子版”,于5月25日亮相互联网。新华社于1997年11月7日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

1998年,报纸上网掀起了新的热潮。据中国记协报纸电子网络版调研会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电子报刊总数为127家。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多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此外,还有一些非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络媒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门户网站“网易”与“搜狐”在1998年开通了新闻频道,与国内的多家著名媒体建立了合作。新浪网于1998年12月成立后,在1999年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闻中心。这些网站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每天并随时更新国际、国内、社会、体育、娱乐、财经等各种新闻信息,页面浏览量迅速增长。此类网络媒体还有Fm365、263首都在线等。

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5月,还诞生了两家由某一地方的各传统媒体联合而成并试图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网络新闻媒体:北京的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网。它们至今虽仅运作了7个多月,但已经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新闻页面的浏览量直线上升。据悉,还有不少类似的网络新闻媒体正在组建之中(如北方网等)。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见出,中国网络媒体经过短短6年的发展,已初成规模,它在整个中国媒体形态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管理,也在短短的6年中,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为了很好地对我国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2000年10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从而初步实现了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26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运营模式与传播特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约翰·帕维里克曾将网络新闻传播分为拷贝借鉴、用户化和网络原创阶段。参照这一划分,我们认为,从1995年开始的报纸等单一传统媒体上网,正是把原来媒体上的新闻信息搬到了网络上,是一个拷贝与借鉴阶段。1998年商业性的门户网站开通新闻频道,使自己带有一种媒体意味,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入到用户化阶段,因为它们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受众的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当然,它们在新闻的原创方面,是最遭人诟病的。2000年5月,千龙新闻网与东方网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试图在新闻原创方面做一番努力(2001年2月24日,在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结束对北京的考察之际举行的新闻会上,千龙新闻网派出了自己的采访记者,并当场向评估团官员进行了提问)。尽管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目前在原创的深广程度上还很有限。当然,一个阶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另一个阶段的结束,它们都以各具个性的方式向前发展着。

[page_break]

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目前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大体以三种模式并行向前发展着。第一种是《人民日报》网络版模式,即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模式。这一模式早先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拷贝到互联网上,而很少顾及互联网自身的特性。现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它们尽可能地摘掉“网络版”的帽子,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改称为人民网,新华社网络版改称为新华网等。第二种是新浪网模式,即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性网络新闻传播媒体。第三种是千龙新闻网模式,即以千龙新闻网、上海东方网为代表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体。这类互联网媒体,依托于联合而成的地方性传统媒体,并试图按现代企业的规则运营。

可以说,这三种模式构成了中国目前网络媒体传播的主流。除此之外,一定数量的具有商业意味的专业网络媒体如焦点新闻网以及一些传播新闻信息的个人主页、个人网站,也是中国整个中国网络媒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媒体已受到社会上各方的热切关注。那么,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怎样的传播优势?即具有哪些传播特点?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从它所传播的信息角度看,其特征有:1,信息的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即在信息量上具有一种无限的丰富性,在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2,可存储性、易检索性、易复制性与多媒体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指出:信息社会,其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低;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他又说到:“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不过是指混合的比特罢了。”④正是在这方面,网络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真正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二、从它的传播方式上看,其特征有:1,迅捷性:即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如电子邮件等。就网络新闻传播而言,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中国大使馆被炸、中美就中国加入wto问题签订协议以及新浪网对悉尼奥运会的报道等。因此,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又表现出一种实时传播的特征。2,全球性:就范围而言,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范围更广,具有一种全球性。这种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这一特征,著名学者洛特非·马赫兹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上作了分析。他说到:“世界正面对一个几年前开始的新进程,其特征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建立。它象征着市场经济取得世界性的胜利及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从基层看来,各级政府都面临着广泛使用卫星和其他全球网络所带来的全球化挑战和国际机遇。由于空间失去了连接和边界,失去了灰色地带,这一进程开始之时,恰是国界消失之日。人的思想在穿越这些辽阔的现在可以接触的空间时,不再留意边界,并无视垄断。”⑤于是,空间、边界、国界等词在网络传播中,被赋予一种新的意义。3,交互性:这一特征指称了网络媒体传播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双向的互动式传播。受众可以实时地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者。三、从受众角度看,其特征有:1,自由性,指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间与地点上网,接受信息,消化信息;2,个体性,即指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一种真正个性化的传播,它的内容的设计,大多是出于受众的个体需要。如网易的新闻频道已开发出29种免费电子杂志,目前拥有368万多份在线订阅。这就是一种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有人说互联网媒体的传播,最温馨,最具有人情味。

网络媒体开启了深层的传播学意义

网络新闻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形态,技术的进步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契机与活力。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它作为媒体的新内涵也日渐凸现出来。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媒体开启了诸多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网络媒体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一种大众传播机构,如通讯社、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而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既包含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媒体,也包括从事新闻传播的非专门性机构(如综合性网站、专门化的电子商务网站、政府机关网站、民间团体网站、企业网站等),除此,它还包括利用网络新闻信息的个人。

第二,网络媒体带来了传播载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报纸媒体传播以纸质为载体,广播媒体传播以无线电为载体,电视媒体传播以电视机为载体,而网络媒体传播则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从传播模式方面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借用传播学者波斯特的术语,是一种播放型传播,是一种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传播,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⑥

第三,网络媒体传播的互动性特点给传统传播理论中的传受关系理论带来了重大变化。在传统媒体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传播者占据主导性地位,受传者相对被动;而网络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平衡关系。与此相关,在网络传播语境中,重新审视“把关人”的角色与地位也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在传统媒体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是较为明晰的,其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网络传播中,在“把关人”的角色变得模糊的同时,其地位与作用也变得难以决断了。

第四,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在新闻的采访方式、写作样式、报道与编辑方式以及发行与传送方式上,带来了一种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正符合了信息社会环境中人多元化的个体性需求。

第五,由于网络媒体在提供完善而全面的信息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受众个体的周到服务,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欲。如中国不少新闻媒体的网站已不是将自己的“母体”内容如报刊印刷版的内容照搬上网,而是在信息内容和形态上办出特色,提供网络多种功能的服务。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不仅在新闻提供方面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知的权利”,而且开设了BBS论坛——“强国论坛”,让用户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表达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平民新闻话语体系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那么,网络媒体传播所带来的这些新变化,给传统媒体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挑战?

我们认为,网络媒体传播虽然还没有真正撼动传统媒体的生存根基,但也给传统媒体传播带来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与挑战。概括言之,主要有:1、中国网民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根据最新统计,到2000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已达到2250万。)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分割中国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一些调查机构的资料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大多在30以下,这批人花在报纸、广播与电视上的时间已越来越少。而且,随着网络带宽技术的迅速改进,互联网、电话网与有线电视网三网趋于合一,这一分割将会更加厉害。2、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的相对数量(与传统媒体相比)虽然不大,但其增长率也是几何级数。中国目前广告收入年度超过千万的网站已有10家之多。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生存根基是广告。因此,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分割,对传统媒体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3、网络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极强的时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正是它的传播优势,而传统媒体由于自身条件(包括技术)的限制,而很难同时具备或者发展这样一些传播条件,因此,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与理念的进一步完善,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方面,会倍感压力之大。

困难与希望同在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既有不同运营模式之间的个体困难,也有整个中国网络媒体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困难。传统媒体衍生的网络媒体,一方面有着原创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权威与真实可靠、传统媒体几十年发展中的品牌形象以及精良新闻采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但它运行观念陈旧,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同时在资金与网络技术方面,也处于相对劣势。综合性的门户网络媒体,在运行观念、机制以及资金与技术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但它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权威的原创新闻信息,虽然新浪网、搜狐网已经取得了登载新闻的许可证,并与许多传统媒体在信息资源方面签定了合作协议,但它毕竟没有自己的记者队伍,没有新闻采访权,而且与传统媒体合作的稳固性与长期性,实在是一个未知数。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网络媒体,尽管具有一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但直面一个十分残酷的竞争环境,生存的压力也异常之大。迫于这种生存压力,一些商业网络媒体,铤而走险,制造一些虚假新闻,这无疑是杀鸡取蛋。千龙新闻网模式的网络媒体,表面上似乎是整合了前两种类型的优点,而规避了它们的缺点,但实际上问题依然。从他们的运营实践看,其运行的观念特别是对互联网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并没有表现出一种前瞻性,其内部的管理机制与体制,也依然不够灵活,同时在与自己的多家“母体”的合作方面,也充满了矛盾与艰辛。以千龙新闻网为例,假如《北京青年报》抑或是《北京晨报》把所有的好新闻都给了千龙新闻网,那它们自己“吃”什么?

而从整个中国网络媒体这一整体看,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虽然目前全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2250万(据CnniC于2001年1月17日公布截止到2000年底的数据),但它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率不到2%。因此网络媒体要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还有一个很长的距离。这一基础性形势的必然后果是中国网络媒体每向前发展一步,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实践角度看,目前各网络媒体最大的困惑与难点就是如何尽快寻求一个较为清晰的赢利模式,从而使巨大的投入与新闻的免费阅读以及微小的广告收入所形成一个巨大反差有一个全新改观。2,目前,国内的传统媒体纷纷上网所出现的一个不良后果是重复建设、资源资金浪费严重。每一家媒体建一个网站,几家媒体联合又建一个网站,一个省一个市甚至是一个县也要建一个综合的媒体网站,而网站建成后,其浏览数有多大?能发挥怎样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很少有人问津。昂贵的成本投入的结果只是把有限的钱白白在自己身上烧掉。⑦有关部门对此现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还面临着如下矛盾:1,传媒市场环境与传媒运营体制、运营理念的矛盾;2,新闻传播最大化快捷与确保新闻真实可靠的矛盾;3,网络传播泡沫与非泡沫的矛盾;4,个性化互动性传播与控制性议题设置传播的矛盾;5,精英新闻话语传播与平民新闻话语传播的矛盾;6,网络新闻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真正解决,确实有一个长远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这些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网络媒体才能更好地前行。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过去的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序幕。同样地,20世纪的中国网络媒体,相对于它在21世纪的漫漫行程来说,也只是一个序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类网络媒体,尽管谁也不知道它们能走多远,但我们认为,它们所进行的各种探索,本身就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我们可以相信,中国网络媒体,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有人根据目前所看到的现象以及世界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中国网络媒体将会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联合+资本运作模式,即把中国现有的报刊、出版社、电视台等按市场规律联合起来,并在绝对控股的条件下引入公众股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二是融合+资本运作,即由国家拥有或控股的网络公司来收购或兼并在传媒业有竞争优势的媒体,然后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这两种模式是否可能?现在下结论,也许为时尚早。不过,我们确实殷切期待,中国的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曙光的照耀下,能一路走好。

注释:

①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关于网络新闻的概念,可参照闵大洪先生的界定:“网络新闻是指通过因特网、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人。”(见闵大洪:《网络新闻之我见》)

②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的年会上,提出了“第四媒体”这一概念,在具体的运用中,又出现了“新媒体”这一概念。根据笔者的理解,“第四媒体”这一概念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并不是很准确,而“新媒体”则除了网络之外,还包括光盘、移动电话等信息传播载体。因此,我们专以“网络媒体”指称与传统媒体相对的这种新兴媒体。

③许榕生主编:《网络媒体》,第6-7页,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④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9页,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⑤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第5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在以往,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可否认传统媒体确实在以往为我国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接收的要求。但当下时代,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传统媒体由于更新速度慢、信息传播渠道少等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需求了。新媒体崛起,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信息接收工具,利用各类视频、网站等皆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想要的信息、新闻,且能够参与到社会舆论中去,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可通过大数据对人们的信息需求进行分类,定期推送,满足了人们分众化、点餐化的需求,但是这也不可避免的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更影响到了互联网的安全发展,由此,就需要依据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展开积极研究,推动新闻传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的内涵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借助于网络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用于满足人们的信息接收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具备着新的特征,且加之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据传输、网络平台等等,不断丰富了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时代下,各类信息传输的速度极快,即便是前一分钟发生的事情,在后一分钟就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尤其是一些娱乐新闻、地震灾害、名人事故等等,简单地说,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轻微的地震后,打开朋友圈、微博、浏览器等等,就可在平台上知晓地震的信息。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且也是这一时代的标签之一。而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也指出,新媒体时代其实就是一个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获取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参与社会舆论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率不断加快,让人们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到如今的主动筛选新闻、信息,并参与到社会舆论中去,其不仅仅是提升了信息的传输速率,还更新了人们的对于新闻、信息以及参与社会舆论的观念。而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指出新媒体时代有着以下几个最为典型的特征。1.信息传输速率不断加快新媒体时代具有信息传输速率不断加快的典型特征,国家颁布的大政方针,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甚至能精确到哪一分、哪一秒,前一分钟暴发的事件,在后一分钟就可能已经是路人皆知了。而随着当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5G网络的逐步覆盖,信息传输速率也将会不断加快。如在2020年的疫情暴发后,国家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并下达了“封国”、“封城”的政策,并立即采取积极措施,救援武汉,对的感染人数、控制人数、死亡人数、救治人数等更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持续更新。2.全民参与舆论的典型特征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下,人们只能被动地通过广播、报纸等接收新闻,更无法对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广播、报纸等的传播需有一定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当下,借助于新媒体网络平台、手机社交软件等,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到相关信息,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参与舆论的环境。如人们可借助于QQ、微信等软件就国家的某一政策进行探讨,分析政策并执行之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税法、会计方面的政策颁布之后对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产生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具有参与社会舆论的权利,人人都可就某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而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3.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与维护自身的权益在新媒体时代来临前,我国人民对于监督政府事务工作的渠道不够便利,且政府权力的透明度也不足。这不仅仅会降低群众对监督政府的欲望,还可能在政府内部滋生腐败,且人民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人们也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进行维权,如以往的检讨信、实名举报等等难以越过部分官员的职权,人民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而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人们可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参与社会舆论、参与网络生活,监督政府官员的工作,且党中央也发表声明,政府官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实行政务公开、网络评议等,让人们能够了解到政府官员的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除此之外,对于官员的腐败行为、侵占人民利益等行为,可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公开,以真正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

(一)新闻传播的快捷性

这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最典型特点,以往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相对不足,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等皆需要一定的整理和编辑时间,这就有可能导致新闻失去时效性。而面对当下的各类信息数据突增、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越发增大的情形,传统媒体下的新闻传播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展的步伐了。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且有着更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可通过浏览器、各社交平台、传媒平台等进行传播,且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某一社会热点将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传播,甚至还可能因为人们的关注而演变成为一个重大话题,这就极大地弥补了以往新闻传播时效性不足的缺陷。

(二)传播内容的海量化

当下,因各种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各类信息皆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相比于以往,新闻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互联网将世界各国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现实世界中,各国的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动,空间距离未发生改变,但是在网络中,却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交互。新媒体时代下,各国之间的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本国内部重要事件的传播,而是将世界各国、各个区域内的信息进行传播、交互,且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教育、航空、军事、医疗等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导致储存在网络空间的信息数据越发增多,因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内容具有海量化的特征,且网络技术的突破,使得世界各国在进行新闻传播、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早已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三)传播主体日益增多

在以往,新闻传播的主体仅仅在于传统媒体行业,且该行业中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家的新闻信息资源,并通过高素质、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新闻人员组建新闻采编队伍,对采编的新闻资料进行整理与。而大众仅仅作为新闻的受众群体,无法参与到舆论中去,不能就某一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当下,各类媒体软件的诞生与更新,使得人们能够利用手机、电脑等参与到舆论中去,这就为新闻传播拓宽了渠道,传统媒体行业的地位明显下降,对于新闻资源不再具有垄断性,且各类社交软件的运用,账号、用户登录等系统的运用,使得人人都能够成为新闻信息的者,传播者等等,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成为新闻信息的者以及传播者,使得新闻传播的主体日益增多。

(四)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

在一则新闻之后,人们就新闻事件中的某一点进行探讨,且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论、转发等等,这就加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以往,传统媒体垄断着新闻信息资源,人们仅仅只能被动的接收新闻信息,即便对新闻信息进行讨论,也无法让更多的人知晓。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交软件、媒体网络等,都为人们点评新闻信息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一些视频转播新闻中,人们可通过发表弹幕、表情包等等对新闻展开评论,与新闻者展开积极互动。新闻媒体后台通过对大众的评论进行收集,及时做出回复,并对相关事宜进行改进。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人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新闻的者以及参与者,有效拉近了新闻信息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五)新闻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以往,新闻传播重在严谨性、准确性、及时性,在报纸中多以文字作为载体,对于部分特殊性质的新闻则附带一部分图片。广播中仅仅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造成影响等进行报道,传播形式较为单调,难以引起大众的注意。而当下,借助于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在不断更新,且具有多样化与灵活化的特征。比如:当下通过手机自媒体推送的新闻不仅仅有着文字,其中还包括图片,甚至音频等,而在一些视频网站中,新闻信息的与推送不仅仅包含着新闻内容本身,还可在视频中穿插一些趣味事件,新闻传播者自身也可通过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与受众群体进行互动,参与舆论。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新闻传播的大众化与娱乐化发展

当下,新闻传播朝向大众化与娱乐化方向发展,在传播一些重要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多的会收集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信息,满足人们对于信息接收的需求。以往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收集多为一些重要事件,如国家政策、方针,又如科技产品的问世、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等等,无法全面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也不会受到某些群体的特别关注。如今随着各类媒体的崛起,大数据进行的运用,新闻信息的传播已经意识到大众才是新闻的主要受众群体,只有满足大众的需求,新闻传播行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如在学者龙雯(2019)研究中就明确指出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必须要朝向大众化方向,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信息,但同时也需要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总之,新闻行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大众这一基础上。而娱乐化同样是当下新闻传播的一大特征,比之于以往严谨的,更具有逻辑条理的新闻传播,当下的新闻传播立足于大众,立足于吸引大众眼球,这就使得新闻传播逐渐朝向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在传播政治、经济、军事等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还更为关注对娱乐新闻的传播,如推送部分明星八卦,推送娱乐节目的信息、活动安排,各地区文化节日活动等等,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而在新闻传播朝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延伸出了“分众化传播”与“点餐式服务”,指的就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并依据大数据反馈得来的信息,对不同群体实施新闻信息的推送,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最为典型的就是快手、抖音、看点等等平台利用大数据反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分类,定期推送为每一用户而量身定做的信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重视传播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可能会导致社会思潮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二)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未来,新闻传播必然会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今,因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新闻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照片或者音频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小视频、链接,甚至是小程序、小游戏等等,且能够将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进行有机结合,这对于推进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更有着积极的意义。且加上现代大众思维的变化,对于信息质量的追求也越发的严格,传统的单一的文字新闻、视频、广播等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要了,这就促使着新闻传播的内容需要朝向新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大众呈现出更为新颖的、更为美观的新闻内容。且由于各类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广播,而是增添了社交软件、视频网站等,新闻传播途径也更为多元化,但是这也可能影响到新闻传播的质量,对此,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传播的把关,在推动新闻传播的同时,把关好新闻质量。

(三)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能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交互,推动,推动新闻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现阶段诞生的各类自媒体进行融合,并不断作出创新,这不仅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有效地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范围、领域。依托于互联网而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已经使得新闻传播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皆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各国内发生的新闻事件,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与空间进行传播,以满足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而在未来,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必然将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越发形成一个整体,而新闻传播的内容,也必将面向全球化,更多的推送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新闻信息,但在此过程中,党与政府需要严防西方意识渗透。

(四)新闻传播与国民之间的互动性将不断增强

因新媒体的交互性,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国民的互动也越来越强,更多的国民能够通过自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谈论,加强与新闻传播者的交流,做新闻传播中的参与者,以此来参与到社会舆论中去。且在当下,新闻传播与国民的互动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动的趋势也将不断加深。但是这也考验着我国政府对舆论的把控力度,互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国民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对某一事件的评论,但评论者自身的文化程度不同、思维不同,对事件的看法也不同,就容易引发争端,甚至还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引导舆论导向,如网络诽谤、造谣等。对此就需要政府介入新闻传播中,导入正确的三观,并把关好新闻质量,分析新闻中蕴含的不良价值观等等,必要时,可通过立法进行整顿。

五、结语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5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传播自由网络中立

互联网自兴起之日起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冲击着各行各业已有产业结构的同时又带来了许多新兴行业,产生了诸多新媒介现象。其中,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的冲击以及网络传播自由与网络中立之间的关系尤其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

1网络传播自由的概念及其特点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社会更是成为真实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毫不扩张地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任何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自由传播空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即任何人都有运用新闻传播工具,实现其言论、出版等民利的含义在互联网时代也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1]。

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自由是受到严格“把关”的相对自由;那么,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及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享受网络传播自由带来的便利。就如万维网的发明人伯纳斯?李所言:“在网上,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2]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大众和接受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环境下,依赖于媒体运用基础之上的,更加侧重对媒体所发信息的评价的自由,即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得到了重组,并产生了新的网络传播自由的概念。网络传播自由是指网络用户在因特网上和接收信息的自由。这种网络传播自由不再强调把关理念,也不再受到媒介资源的控制,由此,媒体的神圣地位被打破;在信息面前,人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搜寻甚至是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传受的互动性,带来了整个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面对网络的竞争纷纷增加受众参与类内容,电视更是在技术上跟进,各种媒体竞相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互联网所带来的虚拟世界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世界,并拥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在网络传播的诸多特征中,对社会生活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网络传播自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信息选择的自由

相较于传统媒体上的传播,网络传播摆脱了时间空间和层层把关的审查机制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媒体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媒介强势向用户“推送”信息的方式转变成了由用户主动从媒介上选择信息的“拉式”模式。在这种新模式的影响下,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转化为主动搜寻有用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民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体现了信息选择的自由性。

1.2信息的自由

由于互联网在技术上呈现出无中心特征,这就使得互联网不再受到资源的限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付费等方式来享受任何一台服务器上面的信息。这种无中心的特点还使得互联网信息的门槛迅速降低,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行的,这就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也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信息的者,用户主动的内容迅速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UCG(用户产生内容)的信息方式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信息的自由性特征。

1.3信息交流的自由

互联网交互性的特征使得网络上的每一个人既是受者又是传者。相对于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向,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拥有更大的自由性,更多是在进行着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活动。网民之间以及网站之间的频繁互动和即时沟通为互联网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内容库,这在维持互联网内容的正行运转之外也体现出了互联网信息交流的自由性。

2网络传播自由的失控及其负面效应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既时性﹑交互性等优势,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众多挑战和问题。其中,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不仅影响到网络信息传播的环境,还削弱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破坏了社会公众平等、健康、有序的网络信息交流的权利。

2.1网络传播自由的泛滥对媒介环境的污染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史托尔曾说过:“因特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受无政府主义的东西。”[3]在缺乏有效管制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凭借着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低门槛性的特征肆意着自己的观点;这看上去比传统媒介时代严格的传播限制要自由很多,但实际上,这种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是最终会危害到广大网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自由。而这种“消极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虚假和泛滥,使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被埋葬起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一方面减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媒体的可信度,使得网络媒介的权威性弱化,因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大量垃圾信息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少年,如若长期处在一个充满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会因为好奇而单纯的相信或者模仿网络信息所构造的事件,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说,网络传播的自由泛滥不仅仅降低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削弱了其舆论领导力,还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

2.2网络传播自由的泛滥有损于现实世界的利益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现实世界中对于人们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等各项权利的保护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系统,并形成了道德(软性的)和法规(硬性的)等两套秩序。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相对于现实世界中已经约定俗成的不合法的行为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似乎变得模糊起来,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约束效应的法律条文面对互联网庞杂的内容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各种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并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尤其是网络传播自由对个人隐私权的冲击是各种网络侵权事件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一种。网络传播的自由泛滥使得一旦有关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出去,就会引起数以万计的网友们的关注、转载和改编,并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遍整个互联网。而网络传播自由性的特征也使得政府很难对于网民行为作出及时的反应和严格的规范;之现阶段我国对于在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因此,一旦出现个人的隐私权遭到侵犯,势必会带给当事人难以名状的痛苦,甚至会出现家破人亡的现象。这样,原本只是在网络上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最终会变成损害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利益,这也体现了网络传播自由的泛滥对于个人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2.3两大阵营对于网络传播自由的辩护和反驳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它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主流传播媒体。互联网为各种不同声音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随意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自由性逐渐扩张并变得泛滥,这使得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虚假和垃圾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传播自由进行控制。正如斯皮内洛所指出的:网络空间言论自由和内容控制问题已无可争辩地成为初露端倪的信息时代最富争议的道德问题[4]。当然,人们对网络自由精神及其实现程度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使得人们对“是否应当对网络传播的自由加以限制”的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由此分成了自由派和规制派两大派别。规制派认为,网络传播虽然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其他值得珍视的价值,因此,应当对网络传播自由进行必要的规制。而自由派则认为,互联网建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分享信息的平台,因此,互联网技术上尽量减少对其自由性的约束和现实世界中努力控制其自由性的做法是相冲突的。正如迈克尔?戈德温所认为的那样,网络把出版自由的全部权利交到了每个人手中[5]。作为一个平台,互联网给予了人们更多地话语权,人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已经成为一种民主的展现形式,因此,应当尽可能地拓展网络空间自由表达权的范围,政府不应限制或过滤网络信息,不应该干涉网络传播的自由权。实际上,两大派别的争论在本质上也是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及其收益的划分,因此,在研究“网络传播自由”的过程中不妨借鉴已有的“网络中立”的研究成果,以图找出“网络传播自由”发展的科学路径。

3网络中立对网络传播自由的启示

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带来了“网络传播自由”之外,还带来了“网络中立”等新的媒介现象。两者虽然不属于同种利益集团下争论的话题,但其实,两者都和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已不断向相对规范的现实社会挑战。因此,我们不妨借鉴“网络中立”研究的成果来正确地认识它、引导它,找到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传播自由”的有效方法。

3.1制定政策或法律措施,有效引导“网络传播自由”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承载很多企业的创业平台,更是一个信息十分丰富的数据库,而“网络传播自由”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信息库,另一方面,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也使得数据库里面的信息良莠不齐。为了保证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质量,提高其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能力,我们可以借鉴“网络中立”的成果,把“网络传播自由”当做是互联网的一个基本特征,利用法律或者政策对其进行适当的规定,对涉及到个人隐私等权利方面的内容可以作出相应的处罚,不断地完善政策或法律条文,努力做到明晰网络传播自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干预性的实施“网络传播自由”,即要发挥网路传播自由能够表达民意、分享信息的积极作用,又要规避其虚假和垃圾信息泛滥的消极作用,让“网络传播自由”真正能够为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3.2技术控制

创造清洁的网络环境,保证网络用户自由的权利,正确的发挥网络传播自由的积极作用,除了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监督之外,还需要充分的技术支持。我国现有的网络控制技术主要是分级系统软件和过滤技术软件两方面。所谓分级系统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分级标准,帮助用户控制在登陆网络后所应该看到的和不应该看到的信息内容,防止用户接近有害信息。过滤技术是通过一定产品数据库来限制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取舍,将不良信息阻拦在赛博空间的边缘,从而实现对非法有害信息的防范。这两种防范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保证网络传播自由的边界,但是,这两种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才能真正为网络传播自由的合理发挥保驾护航。

3.3网络传播的自律机制

毋容置疑,对于网络传播自由的规范应该注重其自律机制的建设。重视每个网民的作用,以每个网民为对象,注重启迪网络用户自己管理自己的自觉性,从而达到自下而上的网络传播管理。就像“网络中立”中网络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觉遵守“网络中立”,不利用自身优势恶意打击对方的互联网业务,不歧视非本公司用户的互联网内容的请求,严格遵守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传播自由”真正从根本上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弥补法律的滞后性,为“网络传播自由”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也从推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4结语

无论是“网络传播自由”还是“网络中立”,两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和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对网络传播自由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现阶段网络传播自由带来的主要问题,并借助“网络中立”的成果对“网络传播自由”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的判断。可以相信,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络传播自由将越来越发挥其积极作用,并真正做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芳洁.试论网络播自由对传播秩序的冲击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2002年第5期.

[2]周敏.论网络传播自由与自律[J].湖南农机,2008年第5期.

[3]徐芳洁.试论网络播自由对传播秩序的冲击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2002年第5期.

[4]Richarda.Spinello.Cyberethics:moralityandLawinCyberspace[m].JonesandBartlettpublishers,2003.55.

[5]李伦,李军.网络传播自由与规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6

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行业已经正式被官方认可。按照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2007年底联合下发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互联网视听节目作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型传播方式,它符合网络媒体的公共定义,即以网络为传播载体,通过视听节目形式来进行个人、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这种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呈现出了异军突起的趋势。最直接的体现是,互联网视听节目市场整体规模在迅速扩大。由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视频点播/直播市,场营收规模达到8亿元。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预测,201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亿元。

网络视频的传播模式

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速度缘何如此迅速?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模式体现为一种多维的复合传播,因而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这种复合的传播模式体现在媒介形态、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方面。

在媒介形态上,互联网视听节目融合网络媒体的时空特性与广电媒体的视听特性,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介物质属性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中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网上信息,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计算机,只要与互联网接通,就可以获取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网络媒体让受众感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享受与权力。

广播电视作为次于报刊媒体之后出现的电子媒介,第一次将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广播电视媒体兼具声画结合的视听特征,直观生动的视听传播形式天生具有吸引受众的魔力。

在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新媒体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兼容旧媒体的既有特性,互联网视听节目从媒介形态的本质上讲,仍属于网络媒体。但它既具备网络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又融合广电媒体丰富表现形式的视听特性,因此是目前为止最具复合性的媒介形态。

在传播主客体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汇合“点对面”的扩散特性和“点对点”的长尾特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主体到客体,是一个“点”到“面”的过程。传统大众媒介机构这个“点”,向受众群巨大的“面”,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着“面”的不断扩大,而使成本不断降低,收益则随之不断增加。“点对面”的最佳传播效果是“点最小,面最大”,这符合传统媒体所属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长尾理论”取代以往的“二八定律”成为新经济时代的规律,长尾上不显眼的传播主体,也能对应数量庞大的传播客体。因此,互联网视听节目在传播信息时,两头都是个性化的独立个体,基本的传播结构是从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到另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当很多人关注到同一个事件时,这些独立的点,将自主地汇集成一个巨大的信息面。

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主客体,一方面具备“点对面”的扩散特性,另一方面更多具有“点对点”的长尾特性。前者如新浪网的播客,借助于具备强势传播优势的门户网站这个“点”,力图使更多的人能看到播客内容,形成更大的“面”。后者更多表现为垂直网站,例如视频分享网站、各种专业论坛、影视类网站等,受众群为各种小范围的共同爱好者,网络视听节目到受众群的传播过程为典型的“点对点”传播。

在传播方式上,互联网视听节目结合单向传播的即时特性与互动传播的反馈特性。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即新闻机构向受众传播,而不能即时接收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传统媒体由于“单向传播”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了反馈渠道的微弱,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壑无法填平。

互联网在传播方式上的“先天优势”就是互动传播,即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受众可以直接进行信息反馈。网络视听节目在上传至互联网后,受众即可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视听信息,同时即可发帖留言,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互联网视听节目结合了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电视两者的优势,将互动传播与单向传播的优势结合,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传播内容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整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个人媒介的原创性。借助于互联网,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空间将大大扩展,任何级别、任何大小的电台、电视台都可实现全球范围覆盖;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将得到弥补,受众可随时点播,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具有专业水准的视听节目,将不局限在电台、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上,受众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能获得。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原创空间,尤其是个人播客的出现,使得网络的原创性优势得到了升级。原创的网络视频需要摄制人员亲自赶赴现场,这更加突出了原创性,同时也增强了其个性化程度。

在传播内容方面,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由传统影视的专业机构制作发展到草根类个人网民短片制作的大量涌现;在平台形态方面,网络视听节目的展现从传统面向用户单向点播平台,转化到用户互动分享为特征的播客形态。因此,互联网视听节目既具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又具备草根时代所需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网络视频的产业价值链

互联网视听节目因其复合传播模式而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进步,在给公众增加通过在线视听形式发表个人意见的同时,还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要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视听节目新产业必须建立新秩序,形成可循环的产业价值链和健康的生态系统。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7

从营销到整合营销

互联网营销并不是单一地通过门户、搜索引擎、微博、SnS等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而是需要整合多种渠道营销,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它所呈现的是互联网商业时代下的营销谋略,也是新媒体营销到新媒体整合营销的过渡。

在互联网营销受到普遍追捧的背景下,蜂拥而至的各类机构提供的服务却良莠不齐。互联网营销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组合式的窘态。长期以往企业由各个营销服务公司代管的业务断层没有衔接,就很难将自身的媒介资源最大优化,成为品牌传播过程中最大的软肋。

“这个市场正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时期,各种互联网营销工具层出不穷,企业已普遍形成新媒体有用,能带来无限可能的认识,然而,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进入容易,专业生存较难。营销服务机构不是仅从某个方面带领企业去尝试新媒体营销,企业缺少对各种新媒体营销工具的有效整合,需要解决自己新媒体整合营销的难题。”刘岩表示,“对于广告公关公司来说,更应具备完整品牌营销思维、新媒体营销方法以及新媒体实操经验。华迅的管家式服务就是在营销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品牌、产品现状,帮企业寻找适合企业自身的新媒体语言,帮企业参与新媒体语境下的全面营销。”

“鸟笼理论”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8

关键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私人博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7-02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宏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互联网络平台为基础,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私人博客等新型传播媒介迅速兴起,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给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诸多复杂的影响。当代新兴传媒主要有哪些类型,它们对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产生哪些方面的重要影响?如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新兴传媒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调控?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略作探讨,以期能给从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当代新兴传播媒介及其特征概述

新型传媒是与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的。由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变革和新型媒体的兴起。当前影响极为广泛的新型传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兴起的影响最为广泛的当代新型媒体,也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媒体形态之一。二是手机媒体。最初的手机仅仅是个通信工具,主要以传播声音为主,但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及其信息容量的增大,人们现在已可以在手机上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等,这标志着手机已成了一种新兴的媒体。三是数字电视。迄今为止,电视的发展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和数字电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类型上划分,数字电视包括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四是私人博客。“博客”的英文原名是“BLoGGeR”,是指常常撰写并在网上日志的人。博客们依托于某些网站的相关服务,在网络上不定期的发表和张贴文章,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时事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二是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趋于模糊;三是受众空前增大且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四是新兴媒体有利于多元观点并存[1]。因此之故,曾琳智认为新兴媒体具有“互动性”、“透明性”、“病毒性”、“经济性”等几个特点[2];骆正林则认为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个性化”、“丰富性”等多个特征[3]。从上面诸位的总结可以看出,在当代新兴传媒的信息世界里,优势与缺陷并存,美善与丑恶共生,因此总体上看,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复杂信息,容易对中学生思想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下文对此予以分析。

二、新兴传媒对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新兴传媒的上述特征,使传播过程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也对媒体受众的信息传输心理和审美心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单向”和“分散”的特征,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单向流动,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由于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传播者与接受者无法展开现场交流,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活动便于管理和控制。新型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在信息多元的格局中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新兴媒体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值得注意。

1.“开放性”与渗透性。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传播方式的边界,在传播方式上也由以前的一点对多点,转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信息传播者。这种变革使得世界呈现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但是这种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同时也潜藏着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在这个开放多元的复杂系统里,大量不良信息混在其中,容易影响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也常常借助网络进行渗透,一些消极思想和错误观念容易导致中学生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偏离。如此种种,可见网络的“开放性”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确实是不容低估的。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9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飞跃,都会对人类的认知领域产生革命性变革,使人类的交往方式进一步拓展,并极大地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关注社会;自主创业,开展经营;相互交流,建立关系……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发展新的社会文化。

作为一种以媒介技术为支撑的人际关系新形态,网络人际关系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在不同发展阶段创造各种人与人沟通、交往的新途径。基于不同定位与功能设置的各类人际互动平台,其传播的技术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甚至是消逝状况。

信息取向中的人机对话

美国学者鲍尔格基奇和里尔登在《独白、对话和电子对话》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电子对话”的概念。他们认为大众传播是独白式的自述,人际传播是对话式交往,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电子对话式的传播形态,电子对话式的交往大大超出了交互性与电子性的表面特征,促成了新型人际关系的产生。①

web1.0时期的网络传播主要体现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适合网络传播的海量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1.0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网景、雅虎和谷歌是在web1.0时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这三家公司各自拥有的核心技术反映出当时互联网的典型传播方式。网景公司研发出第一代大规模商用浏览器,雅虎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谷歌则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络媒体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门户模式。流水线化的网络新闻、静态网页、人海战术、职业化的信息队伍,一切信息都借助浏览器获取,被业界称为web1.0网络媒体的典型模式。

在这样一种典型模式下,信息和意见的传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一群专业编辑采编内容,组织内容,引导舆论,大众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web1.0的本质是一种以“媒介中心论”、“媒介论”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方式。无论是网站,还是一个具体的网络传播行为,都将焦点集中于信息的“内容”。网络传播的功能设计往往注重给受众提供关于特定内容的信息。

web1.0时代用户对于网络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web1.0时代的网络媒体经营者大体承担了搬运工的角色,完成的是对信息内容的空间转移,他们依靠海量的内容来获取用户,而网络用户为了方便快捷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往往需要顺应机器所拟定的统一对话模式——通过读取与下载来分享网络中的信息内容,但在这一分享过程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很难稳定下来。人们在网络中不断巡游,在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后便迅速撤离。

互联网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有一种能够超越人与内容关系的新动力。随着p2p、SnS等web2.0典型传播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模式逐渐从“人机对话”转向“人人对话”。用户及其之间的关系成为web2.0关注的重要对象。

关系取向中的人人对话

web2.0是互联网传播技术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一次重大革命。相较于web1.0,web2.0时期的互联网有如下特质:能促进网络内容的个体生产,从而产生海量的微内容;以人为维度,创造一个社会性的人际网络;能使用户主动以信息来描述自我,丰富网络生活体验;个人集信息的接收者、者与传播者于一身。

web2.0时代的网站通过分析每个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通过各种组织方式将具有共同兴趣点的受众关联起来,使他们在思维或行动的碰撞、交流中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在这样一种对话关系中,电脑不再是内容信息的储存仓库,而成为用户相互交往的平台和中介,成为网络人际关系形成的中介。网络用户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将自己不断地建构为一个完整的、颇具能动性的个体,每位网络用户都能够以自身为中心辐射出专属于自己的交际网络。在公共信息传播的具体过程中,他们不仅是信息海洋中的冲浪者,而且可以成为波浪的制造者。

“web2.0最核心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需要,就是社会与互联网以及个人的关系。”②web2.0对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人与机器、人与信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义。

web2.0时代的各类应用更加突出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普通个人在应用网络时的交互性和人际关系的延展性上得到提升。web2.0以个人展示为中心,以个人网页为起点,在丰富个人信息表达方式的同时,也使用户的个性化和价值观都不再被他人轻易左右。在互联网上人人有话语权、人人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今天,互联网的“受众”变为“你”和“我”,不再被动,身份转换孕育出更多的信息需求与个性化展示。在具体的对话过程中,信息传播两端的关系人双方都有权操控传播的进程,便于关系人之间形成私人化和个人化的信息交往,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地位更加对等,体现出对话的高度可控性。

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论及网络传播时曾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在网络里的每个人在选择和接收信息时是个性化的,由他们构成的网上‘大众’,必须看作是‘每个人’的相加(复数),而不是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网络人际关系需要借助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来实现,但无论是人际传播本身,还是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都包含有很多共有的个性化的影响因素,比如身份地位、形象容貌等,web2.0的社会网络结构往往使传播者的朋友圈子等这些在传统人际关系网络中不那么显现的信息都能在网络中传达出来,从而影响着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借由各种传播空间构筑起的传播情景,往往也决定着传播行为的不同含义。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③综观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技术的每一次革新总能改变网络人际关系实现的条件和表现,互联网互联互通的传播特性一再突破阻碍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各种屏障,搭建起关系建立和信息传播的众多渠道,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开放和多元的发展趋向。正是在互联网演进与人际关系变革需求的相互牵引中,人类社会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的迁移,并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网络社会景观。

【本文为民族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校内科研项目“新闻网站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编号:11mYQ1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②彭兰:《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新闻传播景观》[J],《传媒》,2005年第12期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篇10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以微博、微信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无地域性、虚拟性、即时性和多中心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事件传播方式。公共的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媒体生态。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当然,互联网空间各种意见肆意表达,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不同观点激烈碰撞;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等制造的网络舆情也夹带着虚假及危害信息,有的借助互联网快速生成、发酵,有时常常会引起突发性事件。这种新型舆论场的形成及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处置产生影响,应引起安监人员思考。

新媒体给政府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

政府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近年来,汹涌而来的各类突发事件形成的舆论风暴包括了上述各方面,其中有许多涉及安全生产领域。如“表叔”杨达才案、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甬温线“7・23”动车事故等,被互联网高度炒作的现象,已成为政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双刃剑。一方面,新兴媒体作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表达群众诉求的新平台,给政府部门带来了新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一些社会问题迅速传播,极易引起网民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和质疑,给政府、部门危机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经济有序运行”。如何面对、重视和利用新媒体,是摆在各级安监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突发事件公共舆论传播特征及演化规律

突发事件中的公共舆论传播,呈现出如下传播特征和规律。

突发事件信息多渠道、跨平台传播,微博、微信正在成为突发事件生成、发酵的主要平台,“微博主导敏感信息传播”特征更加明显,官方话语权被挤压,公信力受损。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自主化,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呈现“自选择、自搭建、自传播”特点,政府机构和体制内媒体第一定义权被消解。重大事件发生时,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从网民到网民”的特点。

利益选择性传播倾向日益明显,不同传播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和目的,往往选择传播于己有利或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传播呈现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特征,并诱发网络舆论发展向“娱乐化、政治化、政治娱乐化”路径演进。网络舆情“仇特权”“仇富”、泛政治化特征凸显。对于被曝出的问题,无论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都倾向于反思政府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而个人责任则被弱化。

“羊群效应”“蝴蝶效应”和“涟漪效应”在一些突发事件传播中显现,导致事件性质被夸大、影响被放大,相关态势升级化。

微博“意见领袖”引领舆论的能力和作用日渐凸显。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中,还要警惕网民被部分别有用心的“意见领袖”绑架,导致舆论的偏离。

做好突发事件的公共舆论引导

对于转型期的社会,如何有效、及时、平稳地处理安全生产领域突发事件,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各级安监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如何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机制规范尚处于初创阶段,有的还缺乏有效的处置机制,有的处理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制度化的水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要,更是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的需要。各级安监部门应重视做好以下突发事件的公共舆论引导工作。

第一,谁获得了新闻首发的机会,谁就获得了新闻第一定义权。顺应新媒体时代信息即时性传播特征,在“秒新闻”时代即使做不到“秒回应”,也应努力确保信息回应的“第一时间”。舆论突发期是舆论调控的关键期,相关各级安监机构应积极回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重视民意表达的多种渠道,及时疏导社会情绪,将互联网社会动员消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舆情应对的最重要原则是说真话、道真情。如果隐瞒或歪曲安全生产领域事件事实真相,再快的回应也只能起到负向作用。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唯有以信息公开击退流言,以揭真相、讲真话和体察民情而争取话语权,以解决民众实际利益诉求而赢得民心。

第三,顺应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规律,根据事件发展不断新的官方信息,做到政府信息回应的“动态化”“碎片化”和“立体化”。有的事件不能仅简单一次回应就能达到效果,“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回应也要做到根据事态发展不断新的信息,跟上网民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

第四,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态势不断加强,舆情应对也要同时进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场战争,第一时间通过主流媒体发出权威声音,同时运用新媒体做好舆论渗透。

第五,听取互联网“意见领袖”的合理意见,建立与他们的沟通机制。新媒体时代,微博仍是精英文化,能够拥有大量粉丝的互联网“意见领袖”加入舆论引导行列,可使网络舆论引导事半功倍。

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