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54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1

(一)护理礼仪的概念

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它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它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的礼貌性,护理行为的贴心职业性,对待护理病人的心态。护理人员的护理礼仪好与坏,不仅仅体现个人素质的好坏,而且与其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密切相关。护理礼仪是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水平的一种表现,是其是否热爱据理工作的一种表现,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好的生理素质。护理礼仪课程的学习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据理专业学生职业自信心的有效补充。通过护理礼仪的学习,可以让据理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到其工作的神圣性,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其更加充满信心的准备加入护理行业。

(二)护理文化的概念

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化是护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其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服务内涵。它是一个医院经营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医院服务文化的体现。它是一种文化,它是指医院针对护理业务的开展,对全体护理人员提出的要求,倡导全体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践行的服务宗旨,指导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护理文化受医院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医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推动医院全面文化建设。护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还在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医院的服务理念,将医院的护理理念融入到护理礼仪之中,并从护理人员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三)护理礼仪与护理文化之间的关系

1.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载体

护理礼仪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护理习惯,它是有形的,能够被病人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行为态度。但是,护理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会对护理人员的思想产生影响,而护理人员的思想则可以指导人的行为。通过护理人员的礼仪让病人感受到医院的关怀,感受医院经营理念的传达。因此,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载体。

2.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的理论基础

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体现,它属于职业素养中的一种。而护理文化是医院针对护理工作而提出来的工作理念。虽然,护理工作的核心理念是细致入微的照顾病人,但是对于不同的医院经营方针指引下,其护理工作的侧重也会有所区别。而区别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文化的不同,医院护理理念的不同。理念控制思想,思想指导行为。因此,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的思想指导。

3.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相互促进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被誉为“白衣天使”的职业其本质内涵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静止是相对,而运动则是绝对的。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悄然的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易被人察觉,却真实的存在。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护理文化推动护理礼仪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护理礼仪又会反过来推进护理文化的充实。二者在护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会相互作用,不断演变,形成适合于时代需要的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

二、护理礼仪教学与医院护理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的同时,了解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思想的土壤,学生要想学会护理礼仪,将自己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较高的礼仪水平,首先就要了解护理文化。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学生增加职业自豪感。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摆脱对待护理工作的世俗的看法,树立起正确的护理工作价值观。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基础,没有文化何来礼仪规范,没有文化的评判,礼仪也就无处谈起。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时更积极、更主动。礼仪从外表看,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情趣的反应。整洁的仪表、得体大方的举止是护理人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透过护理人员的这些行为表象,其实他们所得当的礼仪举止下是展现来现的是一种护理文化。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的同时,深刻理解本院的医院护理文化,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强调用礼仪规范护理行为,用文化指导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在每一位住院患者接触到的第一位医护工作者,他们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更代表着整个医护工作队伍的形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还是院方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与考核,一直强调的是他们的护理行为,要求其护理行为要得体,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扎实的护理基本工,形成其工作需要的一套护理礼仪。护理礼仪成为了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的标准、尺度。但是,要想让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执着的敬业精神,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之外,其工作质量也无可挑剔,让护理工作在简单的、重复的、枯燥的护理行为下,展现出对护理的热爱与热情,这就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换句话说,护理礼仪用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而要让护理人员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工作境界,就要让护理文化来指导他们的护理行为。让护理人员展现患者的每一个微笑不是职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三)重视学生礼仪规范知识的考核,更要重视学生护理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进行护理礼仪知识讲授时,要向学生讲解每一个礼仪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每一个护理礼仪的背后,都有一个道德理论作为支撑。教师在进行礼仪规范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学生的护理价值观,是护理学生内心的护理文化的集结,是一个学生护理职业心态的表现。只有具有良好的、端正的价值观,才能让护理文化扎根发芽,才能在外面表现出礼仪上的标准化与职业化。学生护理价值观的培养是高于礼仪规范培养的更高层次,但却由礼仪教养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尺度,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三、结语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2

1.员工文化底蕴差,没有深入理解礼仪文化内涵

对于酒店企业来讲,企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内资酒店竞争力不强,人员素质问题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问题,由于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员工多数来自周边农村,许多酒店员工学历层次都比较低,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初中以下学历,大专学历的员工比较少,本科以上学历的更是少之又少。学历低,文化底蕴较差,直接导致酒店员工礼仪知识的匮乏,由于礼仪知识匮乏,导致的宾客不满意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礼仪知识的匮乏又直接影响着酒店服务水平的普遍提升。从礼仪文化的角度分析,酒店员工在为顾客服务过程中,需要注重服务态度和服务仪表,站、走、坐等基本素质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一些酒店给员工做培养,只是注重形式上的“仪”,而没有“礼”,只有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深入理解礼仪文化内涵。学习和运用礼仪,不仅仅是酒店服务人员自身素质修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酒店形象,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2.酒店礼仪文化培训流于形式,服务不能有效结合消费需求

对于一般酒店来说,员工每年都需要进行培训,培训员工必要的礼仪知识和形态礼仪等知识,但是,由于一些酒店礼仪培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礼仪文化的渗透性不强,对酒店的历史、酒店的特色讲解都很短浅,同时,很多酒店的培训没有计划性,再加上酒店员工流动性较大,员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性,反反复复的培训,导致酒店企业文化仅限于能模仿、会做,礼仪文化只局限于动作到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导致无法真正体现礼仪文化的价值。还有,一些酒店对于礼仪文化定位不清晰,没有仔细去研究礼仪文化,只注重推行相同的礼仪文化模式,酒店推出的礼仪文化产品,还是停留在“头脑风暴法”的构想之中,长期持续下去,不利于礼仪文化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酒店礼仪文化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进行市场调研,不了解消费需求,就制定自己的礼仪文化,导致礼仪文化没有特色,不能有效结合消费需求,礼仪文化在酒店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酒店管理中礼仪理念文化建设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酒店的管理者首先要自己接受礼仪理念,在酒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礼仪理念,用礼仪理念指导酒店的经营活动,才有利于酒店礼仪理念文化建设的开展。在酒店的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采取有效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酒店每一位员工都是酒店重要的一员,所以,我们在管理上,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矛盾,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解决,秉公办事,就事论事,遵循平等的原则,切忌在解决问题时掺杂个人情感。在酒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礼仪意识的培训。只有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促进员工礼仪意识的提升。酒店礼仪制度文化,礼仪理念文化建设,是礼仪观念向礼仪行为转化的动力,对于塑造礼仪精神理念,保障酒店礼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酒店管理中礼仪制度文化建设

礼仪理念文化建设,礼仪培训是基础,所以,酒店要不断完善礼仪培训教材,补充和修订礼仪规范制度,建立礼仪培训教材体系。在这方面,基层培训一定要注重礼仪服务技能培训,中层培训,主要以基础管理知识为主,注重现场督导礼仪服务技巧培训,高层员工培训,要以战略管理为主,注重礼仪文化系统性思维培训。另外,礼仪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所以,酒店礼仪培养,一定要严格的把关,聘请培训专家进行指导,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员工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员工的礼仪培训,一定要有计划性,不仅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对老员工也要定期进行培训,尤其是那些涉外酒店,更应该加强礼仪常识的培训,要让所有员工都了解涉外礼仪习俗,避免由于不懂涉外礼仪导致宾客不满意现象的发生。在酒店礼仪理念文化建设中,礼仪监督制度必不可少。礼仪监督制度可以有效的巩固礼仪文化。帮助员工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这方面,酒店可以发放顾客满意调查表,客人在离店之前填写满意调查表,给其服务人员进行打分评价,这样,即可以有效地了解顾客需求,也可以检测礼仪服务质量。以便于根据顾客需求,找出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礼仪服务质量。相对而言,发放宾客满意表,只是检测礼仪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我们既要重视宾客满意表,也不要过度依赖宾客满意表。因为宾客满意表可能会带有客人的主观色彩。所以,酒店还要不断完善礼仪服务监督管理体系。礼仪服务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酒店副总经理牵头落实礼仪服务监督,具体实施监督礼仪服务的是人力资源部,各一线部门配合实施监督。从心理学角度说,惩罚和激励都可以有效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惩罚和激励对于每一个酒店来说都非常重要,他直接影响着酒店管理能力的提升。所以,每一家酒店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和礼仪制度,只有这样,员工在服务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最好的状态。对员工的奖励有很多种手段,既可以公开口头表扬,也可以物质鼓励,同时,表现特别好的还可以升职,对员工的惩罚也有很多种,如果错误情节较轻可以批评教育,如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以给与扣工资、降职等处分。通过建立奖惩制度,不仅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员工加强礼仪学习,提升服务意识,使服务水平获得整体提升。

四、酒店企业管理中礼仪行为文化建设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3

关键词:礼仪教育;道德教育;作用;实施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我国古代完备的礼仪知识、规范的礼仪体系,不仅对东方各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礼仪教育同样十分重要,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重视礼仪教育,尤其是学校礼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

何谓礼仪教育?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何谓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我国古代有德育之实,并无德育之名。“德育”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智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本论文将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抓手,或者说一个突破口,试图通过礼仪教育,整合学校的行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其它道德教育领域,帮助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二、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主要原则

学校礼仪教育原则作为学校礼仪教育客观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主观反映,是礼仪教育工作者处理礼仪教育中各种矛盾的主题思想,是学校礼仪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学校礼仪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结合当前学校礼仪教育的实况,提出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自律性原则

自律指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现在一般使用“自律”这个词,就是指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育应该自始至终强调礼仪行为的自律性。但如果礼仪教育仍然停留在要求学生听话、服从,那么实际效果就会出现许多两面派、伪君子,当面服从、背后不从,滋生出大量社会问题。因此坚持礼仪教育的自律性原则,是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符合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发展,也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件实事。

(二)合作性原则

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形式,主要是小组学生的合作形式来进行。礼仪知识的学习不是纯知识学习,也不是纯个人技能训练。而是一种交往道德和公共道德的学习。如果说在现代学校中各种学科的合作学习已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那么在礼仪教育中小组同伙共同学习更应成为一条铁则。礼仪教育一定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满堂灌形式,也要改变全班一起统一操练的形式,而是要转变到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上来。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分别承担一项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包括小组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而且这些角色是可以更换的。从而使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境中通过“合作”,学习到交往技巧和礼仪知识。因此人际交流、交往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合作,礼仪的意义和目的也在于和谐合作。合作应是自始至终贯彻于礼仪学习和教育的全过程的原则。

(三)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授礼仪时,不能脱离情境,只是抽象地讲解礼仪准则,而是要把这一礼仪行为放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并说明清楚。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时,不能以了解和懂得礼仪规则为满足,而是要以自己的礼仪行为在不同情境下最为适宜的不同运用为学习目标。礼仪教育的情境性原则就是要开启这样适时适宜的礼仪智慧。否则脱离情境宣讲,那么就只能留下几条简单的原则。情境性原则就是要教师注意在不同情境下学生行为的不同差异。礼仪的规则是典型的教条,在教和学礼仪时注意情境性才有礼仪的智慧,才能把礼仪真正学到手。

(四)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礼仪教育的个别内容时,要有整合和整体的理念。不仅要注意礼仪教育各部分内容的关联和整合,也要注意礼仪和道德人格的联系;不仅要注意礼仪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整合,还要注意礼仪教育外部和其它德育的整合。对于礼仪,我们可以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合礼仪,或餐桌礼仪、服饰礼仪、行为礼仪等等。但最基本的是教师要对礼仪知识和行为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在教授时,也要有整合的思路,切忌“就事论事”,割裂地教授某一礼仪,这样就很容易成为只是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与学生实际行为和道德脱节作为一个教育原则。如果我们对礼仪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有了整合观念,那么再来看学校其他教育如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等,在理念上和内容上也是可以整合的。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原则,我们必须鲜明提出并努力坚持。

三、礼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一)科学规划丰富教育内容

礼仪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优雅行为的人,还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开设相关的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的掌握礼仪规范并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多种学科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的程度开展教学内容。学校礼仪教育则要将礼仪教育与伦理学、交际学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了解文明礼仪的功能和作用,从礼仪的基础知识到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等,全方位了解礼仪教育的内容,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要开设各种形式礼仪讲座和礼仪活动,将继承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增加对传统礼仪的了解,接受并掌握现代礼仪规范,处理好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关系。通过礼仪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规范,养成礼仪行为习惯。

(二)通过榜样示范争做道德模范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地方,也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桥梁。礼仪本身就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和公德,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认同并内化礼仪规范,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审美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道德表率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带头遵守道德规范,践行文明礼仪,以良好的作风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树立学生学习的先进榜样。教师还要积极带领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实现礼仪行为的自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争做礼仪行为模范。

(三)过程与结果并重

礼仪教育是要通过行为训练和强化,使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并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凝合。礼仪教育过程是教育的量和教育的质的统一,通过提高学生的礼仪学识、构建礼貌的思维方式,培养具有道德精神内涵和较强的礼仪应用能力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体验和礼仪行为的实践,因为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礼仪的道德内涵、礼仪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深刻的反思,提高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践行文明礼仪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道德教育的校园氛围,是促进道德建设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各种活动的不断展开还能够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新的凝聚力。同时,还要借助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宣展栏、学生会组织等彰显校园精神的平台,营造文明有礼的良好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礼仪活动,使学生在礼仪文化活动中感受礼仪的精髓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的环境,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导向,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开展礼仪教育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礼仪教育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载体,不断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丰富礼仪教育内容,深化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赵玉梅.初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

[3]刘敬.中学生礼仪教育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4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abstract】etiquetteisthatonepeopledemandsevenanation,acountrycultureaccomplishmentandmoralityaccomplishmentexternalshowtheform,thebasicbeingtoconductself.Godeepintotheeducationcartingoutetiquetteamongthestudentsinteen-agers,highiyvaluethenewimagemoulding“civilizedetiquetteoftheChinesenation”,traincivilizationnewcourteousgeneration,beverynecessary,bealsoveryimportant.Socialintercourseconventionandetiquettearethemaincontentthatcultureeducatesinenglishteaching.thecultureseepingthroughetiquettethereforestepbystepinenglishteachingisawareof,socialintercourseabilitytrainingstudent’sstridingoverculturetherebystepbystep.

【Keywords】etiquette;trans-Cultureconsciousness;elementaryschoolenglishteaching

【abstract】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5]《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2005年7月,http:///

[6]《涉外礼仪之食的礼仪》,2005年8月,www.edu.1798.cn/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5

论文摘要: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较强,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好并能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结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地改革礼仪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丰富的礼仪知识。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一、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进行专门的礼仪训练

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实训》和《商务礼仪实训》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安排课程内容。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与气质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或自学,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交礼仪实训课程上加入西方礼仪习俗训练;商务礼仪实训上侧重介绍在商务场合上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务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3.礼仪实训因其时间短,及其课程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有些内容仅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礼仪要求,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系统生动地向学生讲授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丰富的案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开拓动手操作的渠道,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在各种阶段性训练的基础上可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面试情境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内容由学生自定题材、人员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写台词、自设场景,进行精心准备并公开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可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与实践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能将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的成绩上,结合实训报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礼仪实训教学应当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办形象魅力大赛,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

文化因素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将礼仪知识的讲解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是现代商务组织和个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应及时发现礼仪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礼仪课程教学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礼仪实践范围,提高礼仪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6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7

关键词:礼仪文化;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3-0113-05

收稿日期:2013-0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礼仪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12YJaZH04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礼仪的社会学分析”(12JD34)。

作者简介:蒋璟萍(1964-),女,湖南道县人,湖南女子学院教授、博士、礼仪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企业管理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礼仪文化理论研究。

所谓“学科”就是知识的学术分类。通过学科分类可以确定各门学科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为总结和概括人类知识积累提供不同范式和框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具备特殊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笔者长期研究中国礼仪文化,认为礼仪文化已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本文试图对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创建礼仪文化学提供依据和思路。

一、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笔者给礼仪文化学下个简单明确的定义,它是研究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礼仪属于文化的范畴,礼仪文化学属于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人们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礼仪,以文化学的范式总结礼仪知识积累、概括礼仪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学术类别。

所谓文化学,就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专门探讨人类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概念源于德国,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学”的术语,主张建立专门的学科;1845年C·e·克莱姆出版《普通文化学》一书,首次使用“文化学”的概念。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学”的概念从德语世界引入到英语世界,并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p355)被誉为文化学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形成。泰勒眼中的“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它是从狭义的范畴来定义的,主要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而不包括物质文化;其二,它是从民族的范畴来定义的,主要指具有民族风格的精神生活,即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概念非常明晰,比起那些包罗万象的概念,更有利于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同时,文化本身又可以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文化学的各个分支,如风俗文化学、宗教文化学、艺术文化学等,构成文化学的庞大内容体系。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礼仪,可以构建礼仪文化学的知识体系。礼仪文化学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礼仪的学问,它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礼仪文化同泰勒的文化概念有着惊人的契合,因为礼仪是一种精神文化,而且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西方国家,礼仪主要是生活习俗和生活规则;在中国社会,礼仪是拥有深刻内涵的民族文化。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精辟地指出:中国政体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正是由于严格遵循这些礼教,中国的统治者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都用在学习这些礼教上,并用终身来实践这些礼教。文人用之于育人,官吏用之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当人们找到使他们严格遵守的办法时,中国便得到很好的治理”[2](p355)。应该说,孟德斯鸠对中国礼仪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具体来说,中国礼仪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中国礼仪的内涵特别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礼学实际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学”[3]。的确,中国的“礼”可以说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它是综合性的概念,礼仪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它与风俗、法律、道德、政治融合,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重要维系,遵守礼仪就能把社会生活纳入有序轨道。其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虽然对礼的概念与功能的论述往往因为具体的语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礼仪在协调社会关系、保持稳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礼仪礼节被整合为具体的礼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杨志刚先生认为:“正是由于在礼俗的复合系统和矛盾运动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创造力,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有别于异邦的特点。”[4](p566)其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终身都在学习和实践这些礼教。孟德斯鸠指出:“礼教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1](p356)在儒家看来,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比刑罚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所以将礼作为修身之本和教化的重点,特别强调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并将其贯穿于人们的全部学习和实践之中。总之,礼仪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学,使礼仪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把礼仪推向全体民众。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再到民俗礼仪和西方礼仪的传播,确实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创建一门礼仪文化学,不仅有助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知识积累,而且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礼仪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礼仪文化学有自已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礼仪文化现象。构建礼仪文化学的基础,就是通过对礼仪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探讨礼仪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

从礼仪的本质看,它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社群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将“礼”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而“礼仪”则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笔者曾经提出过“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5](p94)。杨志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依恃宗教,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社会依恃法律,而是利用礼俗进行调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社会可称之为礼俗社会”[4](p566)。在礼俗社会中,形成了一整套通过社群关系规范和调控人们行为的文化体系。所谓社群是指“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有机体”[6]。它的功能犹如生命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成员资格,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社群中寻求各自的归属。社群是由于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社群的主要标志不是契约和利益,而是人们的出生、地位、习惯和认同。礼仪就是通过村落、城镇和国家这样的社群,形成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的社会关系,各成员拥有共同的习惯和价值观念,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构建维护某种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包括心态、观念、习惯和制度等广泛的内容,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从礼仪文化的结构看,它是由礼仪观念、礼仪行为、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组成的文化体系。礼仪观念是对礼仪活动必然性的认识,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礼仪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群体性认识。礼仪观念的形成有不同的来源:一是源于共同的出身和地位。出生于不同的地域和阶层的人们,或者拥有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人们,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二是源于共同的生产和生活。社会群体将会通过集体生产的共同目标而逐渐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社会生活中也要求属于同一群体的人们服从这种“共同意志”,并通过“模仿”而实现文化传递。三是源于对群体和人类的尊重。不同的社群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而表达对自身的认同和尊重,并通过某种行为规范来表达对人类的尊重,形成“以礼相待”的和谐关系。礼仪行为是与礼仪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或者仪式,即符合礼仪观念的行为举止,它是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观念的外化形态,这种行为具有群体性的共同特征。礼仪习惯是礼仪行为的固化,它使某种社群的人们产生一种完成礼仪行为的倾向和趋势,使礼仪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定势,并形成社群成员共有的生活和交往习惯。礼仪制度是在共同的礼仪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它是某种社群的文化制度的重要特征,是维系和传递文化的制度因素。由礼仪观念、行为、习惯和制度组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保障了礼仪文化的维系和传承。

从礼仪文化的功能看,它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人格完善的文化体系。“礼仪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通过调节功能控制人的行为,即行为调控;二是通过认识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即人格完善”[5](p159)。首先,礼仪是作为基础性的行为规范,目标就是通过构建“行有礼之举”、“做有礼之事”的控制系统,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所需用的秩序。礼仪具有导向的功能,它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人们选择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和事情;礼仪具有调节的功能,它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或修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将其控制在符合礼仪要求的范围内。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其社会控制功能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规范人们行为,促使人们以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协调社会关系,促使社会群体建立和谐关系;三是维护社会秩序,促使符合礼仪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其次,礼仪作为一种观念性的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礼仪的意义、内容和作用,从而将礼仪的要求内化、沉淀、转变为人们的人格素质。为了使社会成员的素质符合社会所需的秩序,任何社会都将推崇相应的理想人格,礼仪素质就属于理想人格的素质。礼仪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主要通过教育和激励来实现。它既可以通过认知的方式,帮助人们理解礼仪的价值及其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礼仪人格和礼仪素质;又可以通过评价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引导他们追求良好的礼仪形象,塑造一种将内在的思想素质和外在的仪表素质有机结合的完善的人格形象。

从礼仪文化的规律来看,主要包括礼仪形成、发展和作用的规律。礼仪始于原始人类时代,它是风俗、人情、祭祀等的综合产物。首先,礼仪源于风俗。刘师培先生说“上古之时,礼源于俗”[7]。原始公社最早的社会习俗,就是为维护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规矩,其中某些内容演变成礼仪。其次,礼仪源于人情。司马迁认为:“缘人情而治礼,依人性而作仪”(《史记·礼书》)。人的喜怒哀乐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容易失控的一面,礼仪源于节人之欲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儒家制礼就是要促使人的性情得以其正。再次,礼仪源于祭祀。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洪水猛兽以及自然界的生生死死迷惑不解,心存畏惧,认定冥冥之中有鬼神操纵,于是用食物虔诚地贡俸鬼神,由此形成了庄严而隆重的祭祀仪式。郭沫若先生认为,从礼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8]。礼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重要影响,这是一条基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从事礼仪活动的物质条件得以改善;随着政治的发展,礼仪被统治者利用而成为维护政治秩序的手段。礼仪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体现着文化的源流和进步。同时,礼仪文化还有其发生作用的基本规律,其作用的机理,一是礼仪从观念、行为到习惯的内化机理;二是从规范、风俗到秩序的外化机理。礼仪通过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形成凝聚力,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体现群体的外部形象。礼仪具有文化控制手段的软约束特征,具有非正式制度的非直接强制性特征,礼仪控制主要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的途径来实现。

三、礼仪文化学的内容体系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且内容非常繁杂。因此,构建礼仪文化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在总结和概括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形成礼仪文化学的基本框架。

第一条思路是根据研究对象分析礼仪文化的基本问题,形成由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构成的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涵义,揭示其本质特征;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要素,揭示其基本构成;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作用,揭示其主要功能。这些内容是礼仪文化的基础性内容,构成礼仪文化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条思路是根据发生原理分析礼仪文化的基本规律,形成由礼仪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作用构成的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揭示制约这种过程的诸多因素及其重要程度;通过分析礼仪文化发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揭示这种过程的实现机理。这些内容是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属于礼仪文化学的基础理论的范畴。

第三条思路是根据不同视角分析礼仪文化的具体领域,形成由礼仪文化的伦理、政治和审美领域构成的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礼仪文化在不同社会领域的意蕴及其功能,揭示其综合性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传统礼仪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可以从伦理、政治和审美的视角入手。

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礼仪文化是道德文化。它首先是对交往对象表达善意和友好,这是一种伦理学蕴意。礼仪同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首先,“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礼仪是道德的基础,对人友善是道德行为的源泉。其次,“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荀子·修身》)颜元曰:“身有礼则身修。”学习礼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遵守礼仪是道德人格的一种境界。儒家礼仪通过把“礼教”潜移默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种道德秩序。

传统礼仪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礼教”属于统治术的范畴。它把人们分成不同的社会层级,把官员也区分成不同的等级,要求严格遵循这种层级和等级,从而形成严谨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中国礼仪文化也起源于政治,并形成为传统社会的统治策略。《左传》、《礼记》中讲到,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认为礼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儒家政治的特点是“以教化政”,其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礼和礼仪的教化,达到政治稳定和社会有序的目标。

现代礼仪文化融入了审美的内涵。礼仪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审美的功能,使礼仪变成一种审美文化。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而愈益受到重视的礼仪,“在容态举止上要求革新、要求精益求精的直接目的,是在于要使关于求美或关于表情方面的新方式达到更进一步的有效程度”[9]。人们所创造的符合礼仪的精细的制度、整齐的动作、多彩的服饰和有序的形象,能够带来审美的感受。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文化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

从礼仪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看,传统社会以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而现代社会则以道德文化和审美文化为主。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礼仪文化,可以展示礼仪文化的多维性和丰富性,从而使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得到拓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内容体系。

四、礼仪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经史结合的方法特征。一种是经学研究方法,即从经学意义上研究礼仪。人们把礼仪当作“金科玉律”,对其进行注解和分析,产生了“三礼”、“五经”以及徐乾学《读礼通考》、凌廷堪《礼经释例》、胡培翚《礼仪正义》、黄以周《礼书通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礼经学名著。另一种是史学研究方法,即从史学意义上研究礼仪。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倡把礼仪当作史学研究,人们转向从文化史、制度史、社会史和风俗史的角度探讨礼仪及其发展历史,从更深的层次剖析中国的礼制和礼俗,揭示其中的特征和规律,取得了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学的方法有利于总结传统礼仪的成果,形成思想框架;史学方法有利于梳理传统礼仪的发展,揭示学术规律。这种经史结合的研究,为构建礼仪文化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从学科的角度研究礼仪文化,目标是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按照某种特定的范式进行研究和概括,形成融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于一体的知识体系。它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和利用传统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首先,可以采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法,更加广泛地收集礼仪文化的相关素材,并且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使礼仪文化学建立在对礼仪文化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其次,可以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运用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美学等学科原理,从不同的视角对礼仪文化的意蕴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专门研究,使礼仪文化学成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再次,可以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深入分析礼仪文化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明确各种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礼仪文化各种功能的实现机理,揭示礼仪文化系统内部通过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人们的礼仪行为,从而达到以协调社会关系为目标的社会控制过程。总之,应该综合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分析,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礼仪文化的研究,使之形成由典型特征、思想原理、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等内容构成的比较规范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钱玄,钱兴奇.三礼辞典·自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

[4]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蒋璟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3.

[7]刘思培.《古政原始论》之十《礼俗原始论》[a].刘师培.刘师培全集.第二册[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4.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8

【关键词】礼仪塑心特色凸显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催人奋进、凝聚力量、完善自我、和谐人际、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结合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热点问题,借申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之机,我们选择了子课题“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以期突破中学生德育的瓶颈,建构学校特色。

通过历时四年的研究,我们创建了三大层次目标,六大考评维度,九大方法体系,把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化、序列化、课程化、考评化,探索了以礼仪文化为基础的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用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一、构建特色目标,完善方法体系

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渗透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融进教师日常工作中,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加速了科研骨干教师的成长,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三大层次目标

首先我们将学校德育总目标具体化为:“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敬仰真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逐步形成公民意识,崇尚法律,养成良好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健全的人格,爱护生命,关爱他人,弘扬健康有益文化,培育多元智能全面开发、有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礼仪教育的总目标:了解中国“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了解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交往的文化、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和谐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再分初中、高中学段,制定了年级具体的文明礼仪教育目标(详见附表1、2),形成了层次化的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分层要求”。从知识目标、情感意志目标、行为目标方面构建了初中、高中各年级礼仪教育目标,并将中学礼仪目标分成“底线”目标,“弘扬”目标和“追求”目标三个层次予以实施,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民基本礼仪素质的要求。

第一层次目标,即“底线”目标,是对中学生基本的礼仪要求,从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入手,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并将其细化为“五爱三雅十个好习惯”(五爱――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三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十个好习惯――从十个具体的方面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

第二层次目标,是“弘扬”目标。从礼仪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渊源和内涵,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豪感,崇尚集体主义,弘扬爱国主义。

第三层次目标,是“追求”目标,从礼仪思想入手,上升到理想信念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定远大志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课培训,传播党的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培养具有“民族素质、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在此框架内,重点研究文明礼仪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和教育方法。

(二)六大考评维度

我校根据各个学段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生态和谐的认知和礼仪实践能力等具体特点,制定了各年级的上述六大维度评价细目表。在高中各年级礼仪法纪素质评价细目表中,明确地将“用恰当语言赞美他人”,“审美情趣,遵礼仪守法纪,自律”,“沟通与分享、乐于助人、礼仪交往”,“敬仰真理和正义,敬慕英雄和正气,敬重社会公德”,“热爱祖国,依法作为,理国”,“关注全球重大问题,支援受灾人民,共建和谐世界”,“爱护生态环境,敬重生命与文化生态和谐”等内容,作为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价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细目表(详见附表1―5),使礼仪教育目标更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要求,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切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九大方法体系

我们在“教育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方面,明确提出了初中、高中各年级“教育活动安排建议”(附表6、7),并安排进课程表,实现礼仪教育课程化。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的“系统认知”“意义引领”“规范约束”等九大礼仪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律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课题研究的新鲜经验,操作性强,实效性好,对中学阶段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①“系统认知”:指有计划、有步骤、全面地让学生认知有关学校、家庭、社区、对外交往等礼仪常识,中学生必须力行的礼仪常规。

②“意义引领”:是基于道德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注重礼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行为规范。学生深刻体会礼仪生活的意义,自觉地用礼仪创和谐。

③“规范约束”:指用礼仪的规范性内容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约束调适。

④“实践推进”:我校以“三礼”(知礼仪、懂礼节、讲礼貌)“三文”(文明其言行、文雅其身心、文化育灵魂)“一感恩”活动为突破口,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注重感恩”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⑤“榜样示范”:学校每期坚持评选文明礼仪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树立礼仪榜样,使礼仪教育常抓常新,不断深化。

⑥“学科渗透”:各学科有着丰富独特的文明礼仪教育资源,各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富于美感,充满智慧又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中,提高礼仪意识和践行能力。

⑦“主题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主题鲜明、育德导向性强的礼仪文化专题教育,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行为,达到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效果。

⑧“社校协同”:充分整合学校礼仪教育与社会礼仪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家庭共倡文明礼仪的良好效果。利用传统节日,把社区作为学生礼仪实践活动的舞台,让学生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回归传统,感受民俗,践行礼仪,体验真情,珍爱生活。

⑨美育陶冶”:以学校成立的学生文学社、书法摄影、“疯狂英语”社、管乐队、舞蹈队、足球队、街舞社、篮球社等学生社团,举办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将空洞的礼仪规范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陶冶,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二、物化研究成果,彰显学校特色

(一)物化研究成果,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创造性地编撰印发了校本教材《礼仪伴我成长》和教师教学参考用的《中学文明礼仪教育案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学文明礼仪教材。

《礼仪伴我成长》主要解决了中学礼仪教育中缺乏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礼仪教材问题,为中学礼仪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弥补了学生班会活动中缺乏系统礼仪教材的缺陷,克服了以往礼仪教材中空洞说教的弱点,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料,减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负担。该书内容涵盖了学校、家庭、社区和对外交往等礼仪常识,提出了中学生必须践行的礼仪常规。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创新性强。每课课题简洁文雅,富有诗意,主题鲜明;文笔流畅,图文并茂,着力在“用微笑构建和谐、用恰当的语言赞美他人”等活动设计、成长计划、名言启迪上进行创新;要求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名言,自创礼仪格言,具有传承创新和独特的编写特色。

(2)结合性好。该书在案例聚焦、活动设计、知识链接、成长计划和名言启迪上科学结合;将感恩教育、亲情教育、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与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生态的和谐相处;将礼仪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继承发展与深入创新相结合,将礼仪的“系统认知”“意义引领”等方法有机整合。推广运用的实效性好,着力体现了课题研究提出的分层次递进式礼仪教育特色目标、评价及实践推进。

(3)可读性强。该书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趣味性、导向性、时代性。经过我校7400多学生推广运用,学生越读越爱读,越读情趣越高。

(4)人文性强。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礼仪修养需要,谋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凸显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个性。扬中华经典,习现代礼仪,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着力用环境孕文明、训练育礼仪,用礼仪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全书共六个单元,27课。每个单元有导读,便于同学们从宏观上把握、提高学习效率。坚持以案例导学激趣,以活动引路导行,知识链接作小结,从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切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独到的内容和独特的编写特色。

(二)创新礼仪文化,激发礼仪动机

我们在传承传统礼仪文化基础上,坚持从学校物质礼仪文化、行为礼仪文化、精神礼仪文化方面进行革新,创新学校礼仪文化,激发礼仪需要和诱因,增强礼仪动机,创建学校特色。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礼仪之邦铸就了一代代英雄儿女,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流淌礼仪的血液。学校更是传承礼仪文化的主阵地。我校一直重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先后编写了《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礼仪教材,并运用班会、夕会、课外活动等进行经典诵读。同时,结合“唱、读、讲、传”活动,不断创新文化传承的内容和途经。

1.物质礼仪文化

我们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按照高品位、重实用、怡人性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打造有独特风格的物质文化;自然景观建设力求达到美化、绿化、净化要求;人文景观突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达到怡情励志,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整洁、优雅、文明的环境,既突显了学校特色,又不断催生着师生的进取精神。

2.行为礼仪文化

教师和学生在仪表、语言、举止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礼仪文化,既能彰显学校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又能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文明礼仪行为的耳濡目染,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礼仪的档次,使校园到处流淌着师生言行的文明,到处充满和谐的阳光。

3.精神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9

【关键词】高职职业礼仪教育背景功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48-02

目前,高职毕业生文明礼仪、职业规范、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加强职业礼仪教育,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组织、协调等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礼仪理论知识和礼仪文化修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举止得体、人际交流技能娴熟,能直接胜任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型人才。本文试对高职开展职业礼仪教育进行思考。

一、高职开展职业礼仪教育的背景分析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多年,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统一高考制度并未改革,为了考上好学校,许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为其规划了人生路线:上名牌小学上名牌初中上名牌高中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似乎是中国家庭孩子的唯一选择,必然催生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学大纲、材、辅甚至统一考试答案,各级部门以考试分数作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质量好与差的唯一标准,这种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家长和老师们把精力都放在了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上,而忽视了孩子的为人处事等文明礼仪和思想道德教育。

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认为,儿童良好礼仪习惯养成期在2.5~6岁。然而,处于应试教育强压下的中国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们参加各种数奥、英语等补习班和兴趣班,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文明礼仪和道德教育。虽然《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中,《孔子》《孟子》《左传》等典籍中有关礼仪道德的名篇佳句也被列入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各种交往礼节、交往文化也要求学生熟习和掌握。但中小学生们普遍为了考试分数而机械学习,并未真正理解并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上大学后,从小缺乏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学生只“知书”而不“达礼”者多,一些大学生不懂得尊敬师长、尊重他人,不懂得礼貌待人、谦虚礼让,不少刑事案件起因缘于非常小的琐事,有的仅仅是因为对方没有说一句“对不起”而引起。从近年来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来看,总体感觉当今大学生在为人处事、谦虚礼让方面不如以前的大学生。事实上,企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如道德水平、个人修养、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等,其次才是才华和技能。可见,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要尽可能在大学期间加强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弥补回来。

二、职业礼仪教育的功能――促进形成良好道德规范

职业礼仪是帮助企业和企业中的个体对市场产生影响力的最有效资源,每位企业个体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员工的职场形象与职场礼仪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高职学生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职员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的技巧,才能快速建立良好的职场形象,学习职场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基于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展示其与人沟通艺术,增强其工作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而言的。职业礼仪具体表现为:同事相处礼仪、与上下级相处礼仪、汇报与听取汇报礼仪、使用电话礼仪、接待来访礼仪、部门交流礼仪、企业代表礼仪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等。职业礼仪定位于职业人员的基础技能,是每一名职业人员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道德教育使人们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长辈、办事诚实及讲究信用等道德风尚。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礼仪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职业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应试教育导致的文明礼仪和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从而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操作性和有效性。礼仪教学要内外兼修,德辉于内,礼发于外。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的实行不仅体现在“礼”的观念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礼”的行为上,即通过仪态、语言、动作和活动表现出来。职业礼仪教育是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传统和礼仪知识的教育,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传统,接受礼仪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坐有举,行有礼”,树立崇尚礼仪的理想和信念,增强礼仪的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礼仪教育从青年学生抓起,每年几百万讲文明懂礼貌的青年学生进入社会,必将改善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三、高职开展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职业礼仪教育讲座列在入学教育中。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因此,笔者认为职业礼仪教育应贯穿从入学到毕业各学期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从学生入校开始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具体可在入学教育中开设职业礼仪讲座,让刚上大学的学生了解职业礼仪的重要性和学校对学生职业礼仪行为的要求,通过“文明礼仪讲座”教育,让学生一入校即竖立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观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修养做好铺垫。

(二)将职业礼仪教育课列为专业必修课。职业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职业礼仪教育是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等个人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塑造和培养学生内在品格和修养,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因此,职业礼仪教育应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必修课在高职院校中推广和普及。通过礼仪教育与礼仪举止训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礼仪的基本理念、职业形象塑造(仪表仪态、仪容、服饰的规范和交谈艺术技巧)、职业礼仪运用(礼宾礼仪、办公礼仪、仪式礼仪、行业礼仪、社交礼仪)等。

职业礼仪教育课具体可分在三个学期开设,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礼仪文化课,第二、三学期开设职业礼仪举止训练课,第四学期开设职场求职礼仪课等。职业礼仪文化课讲授职业礼仪的内涵、目的、内容、标准等理论知识,了解仪容仪表、站姿坐姿、动作、神态、表情、语言、具体场合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职业礼仪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职业礼仪具体作法有初步认识。职业礼仪举止训练注重演礼环节的反复学习演练,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礼仪的具体做法和规范,进行走姿、站姿、坐姿、鞠躬礼、微笑、指引手势、托盘送茶、传递物品、哑语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富有内涵、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职场求职礼仪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求职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礼仪规范,可有效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职业院校只有将礼仪课纳入必修课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努力学好、练好。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礼仪训练课的视、听、说、练等职业礼仪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为学生毕业后成为具有文明行为举止和仪表的企业员工做好准备,也是学校为企业服务的具体表现。

(三)将职业礼仪规范列入顶岗实习考核内容。职业礼仪教育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和领会,必须让学生深入企业工作岗位,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氛围中体会面对真实的服务对象如何运用职业服务礼仪,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最有效的办法。

以铁路运输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到车站等铁路部门窗口单位实习,让学生体会在车站不同的工作场所、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服务对象应如何运用服务礼仪,在日常工作中要从文明礼仪入手,做到文明礼貌、微笑服务、热情接待,使旅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效减少旅客投诉,提升文明服务窗口质量,培养学生服务岗位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以在顶岗实习考核中,可把铁路窗口服务岗位的具体礼仪表现纳入考核中,如旅客到来有问候声、旅客问询有应答声、服务不周有道歉声、得到支持有道谢声、旅客下车有告别声等,考核评分标准可量化为旅客表扬和投诉次数等。实践证明,高职学生专业顶岗实习对文明服务质量、优质服务水平、岗位工作技能等服务文化建设,转变铁路部门长期以“铁老大”自居的傲慢作风,打造铁路服务文化新形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每年定期举办职业礼仪大赛,通过第二课堂的比赛活动,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青春与风采,倡导学生学礼、知礼、讲礼、守礼,增强未来职业竞争能。职业礼仪大赛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礼仪水平,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应有深刻认识礼仪素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突出作用,通过职业礼仪素质教育和训练,将职业礼仪标准化、规范化和有形化,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知礼仪的人。应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把讲诚实、守信用、知廉耻、守公德、讲良心等道德建设内容融于礼仪教育中,让学生学习礼仪规范,提高学生与人沟通能力,了解做事的正确态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明确只有讲文明、守规范、懂道德,心中有集体、有他人,才能是一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

【参考文献】

[1]周益群.浅谈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2]龙一平.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4)

[3]张岩松.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礼仪文化的理解篇10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中职生心里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校就安排职业教育和礼仪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中专生礼仪的内容,还学《弟子规》,人人背诵《弟子规》,用文艺节目形式表演《弟子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知识和美德。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使他们能展现出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课程标准》还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随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注重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一)注重礼貌原则。

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学习第一单元:welcomeUnit,我教光电专业学生学thankyou、please、i’msorry,excuseme这些词语时,问他们:“汉语里有哪些词语是礼貌用语?”他们回答有“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请”等等,那么怎样使用汉语“谢谢”和英语“thankyou”?我告诉学生这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汉族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小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而汉族人则常常谦虚,予以否定以表谦恭。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是我应该做的!”因此,我告诉学生,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no,myenglishis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you.”或“it’sverykindofyoutosay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还有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一般用“Helpyourself”,而不用“please”。尽管英语和汉语的礼貌用语有所不同,但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避免闹出笑话。

(二)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

光电专业学生在学习Unit6what’sfordinner?话题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我针对教材的内容,有机地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我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你们在家里或饭店吃饭时,要请长辈先入座,然后晚辈才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不要满嘴食物时讲话。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同时,我强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排队买饭。然后坐在指定位子,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更不要浪费粮食。这样学完本单元后,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电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Unit2Clothes话题时,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穿着礼仪教育。我校提出中职生的仪容仪表:应端庄大方而不失文雅,朴实自然而不失个性。要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学校要求穿规定的校服。男生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女生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电信专业的学生学习travel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几句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Don’tpicktheflowers.Don’twalkonthegrass.”以后,我让他们说出一些公共场合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对他们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边看电影,边大呼小叫,还不要大吃大喝,看完后有秩序地离开。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学校要爱护学校和教室的公共财产、设施,不要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乱刻。公共礼仪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文明素质,作为学生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良好的中职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