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53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1

问题的解决要从分析问题开始。我们先探究一下轻微违纪现象的演变。

一、学生轻微违纪现象的演变

学生的轻微违纪从偶然变成习惯,从个别行为转变成不良的班级风气,其过程大致如下:

1.轻微违纪,从偶一为之到形成坏习惯

(1)关于学习和行为表现,班级总会有一些制度规则。这些规则从颁布之时起就在接受学生的试探和挑战。

(2)规则对自律的学生来说,几乎不会有什么关系,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个事。规则一开始对他们有一定的震慑力,因为担心违纪将受到处罚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们会怀疑规则是否会被执行,所以他们会观察和试探。

(3)学生终于因一定的利益诱惑或者其他一些原因,怀着侥幸心理,挑战规则,出现违纪。

(4)如果在最初的违纪中尝到甜头,又能逃避规则的处罚,学生就会在庆幸之余感受兴奋刺激,甚至产生成就感。

(5)如果违纪行为始终得不到惩罚和矫正,偶尔的尝试会变成经常性违纪,这种强化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对违纪行为变得毫无愧疚感,道德的力量根本抵制不了违纪带来的利益,也无法约束学生的行为。此时,规则在他们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从偶然行为转化为经常行为,最后形成坏习惯。

2.轻微违纪,从个别行为到群体行为

一个人的违纪是个案,一群人的违纪是风气。学生最清楚同学的情况,行为会相互感染。其他人目睹首先违纪的同学获得利益并未受处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有愤愤不平的,有抱怨鄙视的,有羡慕嫉妒的,等等。“羊群效应”让一部分人开始仿效那些违纪行为,原来不违纪的一部分人觉得“吃亏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让跟进者心理负担减轻,违纪情况会由个别扩展到多人,形成一种气场。一些守纪的学生不愉快了,开始抱怨,其中会有一部分人跟随歪风气而行为大胆起来,慢慢地,大家都在适应中变得麻木,没有是非,对不良行为失去了谴责的动力,最后视而不见。不正常的变成了正常的,正当的行为反而会显得另类,被排斥,不良班风形成。

以上演化过程可以用以下五个阶段简略表述:

敬畏期怀疑期挑战期蔓延期麻木期

在此期间学生心理活动有这样一些变化:

不能违纪,否则会受到惩罚。

真的会被惩罚吗?

试试看,或许不会有事。

没有人把我怎么样,原来真的可以啊!

不用怕,老师只是随便说说吓唬人的。

他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行?

要罚反正也不只我一个。

(班干部)他们都这样,我管不了。

……

二、教师对轻微违纪问题的处理策略

明确了不良风气形成的原因,班主任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阻止它的生成。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策略,行动采取得越早越主动,如果等个别人的“小恶”形成风气,再想治理,难度就很大了。

行动要点有:

1.充分利用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期,广做宣传,反复宣讲,让规则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教育分化,将试图违纪的学生比例降到最低。

操作策略可以包括:

(1)把规则下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或张贴在醒目的位置;

(2)详细解读规则,举出实例对违纪的后果予以具体描述;

(3)把规则告知家长,并收取家长的回执,留存;

(4)经常就规则提问某些学生,让他们复述规则;

(5)就规则开展讨论,征集学生对规则的意见,修改后的规则要经过学生的同意;

(6)利用黑板报或其他媒体进行宣传;

(7)让学生在规则文本或遵守规则的承诺书上签字;

(8)对学生公开表达执行规则的决心;

(9)强调遵守规则的好处,从个人形象、心理状态、班级评价等方面加以说明;

(10)表扬守纪的学生,等等。

2.仔细观察学生对规则的反应,找出对规则不屑一顾或想耍小聪明的学生,重点关注。

3.对任何违纪行为的处理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方案,规则要可以被执行。

4.每一项规则开始执行的一段时期就是这个阶段班级工作的重点,要明确告知学生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5.大大提高违纪的成本。不痛不痒、绵软无力的处罚其实是对违纪行为的另一种放纵,学生会满不在乎,规则将显得十分可笑。处罚必须是严厉的,要罚得学生心疼,其基本原则是在不侮辱学生人格、不侵害学生利益、不伤害学生身体的前提下,尽可能严厉。要让学生觉得从违纪中获得的利益远抵不上违纪所付出的代价。让违纪的学生承担巨大的麻烦、走繁琐的程序就是一种策略。

6.要公平地执行规则。

7.不要让任何试图挑战规则的学生得逞,对任何挑战规则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学生发现无机可乘,自然会知难而退。

据此,班主任的心态要沉稳。规则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有规则就要执行。评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先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把执行难度不大的违纪处理放在前面。一段时间重点解决一类问题,注意力不要分散,不要企图将所有的违纪行为一网打尽,要有主次、有先后地逐步解决问题。

由于处罚的力度大,所以面一定要窄。要团结大多数学生,不能树敌过多。例如有五名学生违纪,全部处罚,对立面就是五个人;如果只处罚一个,则另外四个没有被处罚的学生就站到了班主任这一边。这就是“破冰效应”,打击一小点,震动一大片。那么如何选择这“一小点”呢?点的选择必须是有道理的,要具备唯一性特征,要么是第一个,要么是情节最严重的一个。

由于处罚是双刃剑,所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预防为主,以表扬为主,不轻易处罚学生。如果确实需要处罚,就一定要处罚到位。处理要及时果断,不能拖拉。根据“火炉法则”,一触碰到火炉就立即会被灼伤。每处罚一个学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要以有限的处罚案例教育全班,树立违纪处理的标杆性事件。

如果坚决执行规则,则会使学生不再抱有幻想,规则的严肃性得以维护,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可就此树立。

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来看,学生会从最初的因对规则心存敬畏、害怕处罚而不敢违纪,到养成规则意识而不会违纪,最后形成良好的素质,不仅不违纪,而且还会追求较高的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定是知法守法的正直公民。

从班级整体来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一个强大的正义气场,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从不得不服从规则,到不好意思违纪,再到对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良好的班风也逐步形成。

此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简略表述如下:

被动服从期主动适应期形成习惯期自觉自律期

三、典型案例:学生抄作业行为的治理

学生抄作业是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最为烦恼的“小恶”之一。学生为了逃避不交作业的处罚,采取抄作业的行为,就完全违背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违纪行为。这里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

如何治理这个顽疾?

第一,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不以每天交齐作业为“政绩”,而是以“独立完成作业”为价值导向。宁可作业交不上或者留有空白,也不抄袭,能完成多少就是多少。坚决不抄作业的学生将获得好评。不会做可能不是你的错,但抄袭一定是可耻的,将获得差评,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让学生觉得抄作业毫无意义,是解决抄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二,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既不允许抄作业,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交不交作业无所谓。这种帮助可以分指导和辅导两种。

“指导”主要是指介绍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让班级里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现身说法,汇集别人的或资料上的好经验在全班推广。

“辅导”是指用教师或团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科任教师答疑;

(2)班级里学习好的学生组成专家组或难题攻关组,主动学习并给其他同学答疑、辅导;

(3)导师制,也就是一帮一、结对子。一个学习好的负责带一个成绩差的,两个各有所长的同学可以互为导师,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4)小组合作制。通过组内互助,把疑难问题尽可能地在组内提前消灭掉。

第三,为最大限度地消灭抄作业现象,鼓励学生在校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作业,当天可以完成的作业当天交,不必等到第二天。让抄袭者没有样本可抄。

具体措施是根据班级特点和各学科教师的要求制定的,只要愿意动脑筋,总能想到一些办法的。

第四,就抄袭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无论学生提供的信息真实性有多少,这样的动作依然是有意义的。

第五,在全班发起“不抄作业行动”或“共同抵制抄作业行动”或“独立思考,远离抄袭”等主题活动,召开相关班会课,请学生自己谈谈抄作业和被人抄作业的感受,展开讨论,发起承诺签名,以板报、海报等宣传为辅助,在全班营造不利于抄袭的氛围,让少数抄袭者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六,班主任努力做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协调工作,平衡各学科的作业量,最好能布置差异化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要求。但是,做到这点比较困难,所以放在最后,较容易操作的是前面几点。

班主任可以做的工作主要是了解情况,做学生的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以上工作不能完全解决学生抄作业问题,但尽最大可能做好了辅助工作,为最终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作为最后的保留,还必须在班级为学生设置红线,即如果抄作业,将会受到一定的处罚。只有这样,教育管理才是系统的、立体的。

学生抄作业,一经发现,会立即受到处罚。这一点必须在全班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清楚之后才开始实施。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违纪成本:

(1)只要有两本相同的作业同时在一个学生桌上出现,即可认定抄作业;

(2)一旦确认学生抄作业,则抄作业者和被抄的学生将受到同等程度的处罚;

(3)两名当事人必须重新完成这门当天的所有作业;

(4)当事人写出500字思想认识,附家长的签字;

(5)班主任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谈话。

当然,这些处理措施只是一种示意,即你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另外找一些方法,但总之,必须让抄作业的学生“吃尽苦头”,被火炉灼伤了才能接受教训,下次他就不敢再那样做了。其他同学目击这些做法,也受到教育,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

学生自然会在心里计算、比较,如果为了图一时之快,也许就是抄一个题目,就要接受如此多的处罚,他肯定会做出趋利避害的行动。即使偶尔抄袭,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心理压力也非常大。谁都不是傻子,权衡的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在刚开始治理时,班主任一定不能怕麻烦,必须认真严格地执行,要亲自检查,同时在班级里设置若干监督员,提醒同学不要抄作业。如果在采取了多种措施后,还有人敢于“顶风作案”,则应毫不犹豫地落实以上措施。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2

 

反违章指挥 反违章操作

和反违反劳动纪律考核处罚实施办法

(暂行)

为了有效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以下简称三违)现象,进一步强化对“三违”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引导和教育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根据指挥部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三违”行为的辩识

“三违”行为是指在生产作业和日常工作中出现的盲目性违章、盲从性违章、无知性违章、习惯性违章、管理性违章以及施工现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

第二条  纠正“三违”行为的措施

1、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查处“三违”行为:

(一)各级干部、管理人员是否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

(二)各级生产组织、指挥和协调人员是否按照安全生产“五同时”规定组织生产;

(三)关键生产环节和重要生产工序是否执行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措施;

(四)生产岗位、施工作业现场操作人员是否遵守工艺纪律、施工纪律、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

2、各部门要持续开展反对部分管理人员中容易出现的重生产、重效益、忽视安全的不良倾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使他们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遵章守纪的带头人。

3、针对部分员工“违章不一定出事故”的侥幸心理,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分析其危害性,启发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章守纪。

4、各部门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自查自纠活动,有针对性的利用队站、班组安全活动开展安全知识问答、技术练兵、事故案例讨论等教育活动,对不安全行为乃至成为习惯的主观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纠正措施,认真加以纠正。

5、安全部门重点组织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行为。处人事劳资部门组织劳动纪律检查,查处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6、党群宣传部门和商情信息科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遵章守纪的重要性和违章违纪的危害性,形成“三违”行为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促使员工养成自我约束、自我防范、规范操作、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7、工会、共青团、女工组织在开展的“安康杯”、“五标”素质工程、“女工身边无事故”等活动中,把反“三违”作为主题和主要内容,组织开展活动。

8、各部门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关心员工的生活,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避免员工在工作中因担心完不成任务等冒险违章。

第三条  “三违”行为的查处和考核

处相关部门对日常工作中查出的“三违”行为除批评教育外,还可参照指挥部《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以及处基础工作检查考核办法和hse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一、发现以下违章指挥行为,扣除部门季度安全考核分10-20分,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00-500元

1、不办理审批手续进行动土、动火、进入有限空间、电路检修以及超长、超宽和30吨以上吊装等特殊作业。

2、特殊作业未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监护或现场安全监护以各种理由不坚持在现场。

3、设备修理无方案、施工维修无设计或设计未按规定审批。(1)

4、有设计或方案不执行。

5、试压、干混、吊装以及危化品接卸、储存、发放不执行工艺纪律。

6、夜间或特殊气候条件下无保障措施强行冒险作业。

7、特殊工种不持证上岗。

8、不给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人员发现不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或穿戴劳动防护服装不规范时不及时纠正。

9、装卸、施工作业不与承包商签定安全协议。

10、交叉作业没安排统一的安全协调人。

11、危险化学品区作业不使用防爆工具、不佩带防护用品。

12、管理人员为赶进度强令工作人员减少安全防范环节、省缺有关操作要领和过程。

二、发现以下违章操作行为,扣除部门季度安全考核分10-15分,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00-200元

1、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不包括龙门吊日常装卸操作)。

2、安全帽不系护带,现场装卸、试压、维修作业和安全监护人员不穿劳保鞋。

3、操作砂轮机不戴护目镜,在转动的部件附近戴手套进行维修、润滑、涂抹等作业或直接用手接触转动、滑动的物件和绳索。

4、作业现场、物资仓库内、危险化学品和易燃品储存区吸烟或将烟头扔在这些位置。

5、在岗位期间,工衣穿着不规范,上衣和工裤不统一。

6、转动和滑动设备和设施的操作人员留长发不戴工作帽。

7、高压作业未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区,高压管线周围站人,高压管线未泻压完毕对其进行维修作业。

8、下水管道内施工完不及时盖好井盖或破坏这些设施的行为。

9、施工场所梯子不稳固或单独在梯子上站立作业。 

10、高处作业时,工具无保险绳。 

11、管沟施工不设围栏和警示标志,施工完毕不不盖盖板。

12、野蛮搬运化学危险品,使用化工物资随意掂衬物品,随意排放、丢弃化学危险品及包装物。

13、在宿舍、营房使用电炉,人离开房间不关闭电器电源。

14、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配电柜上(内)摆放杂物。

15、电工作业前不验电,不按规定装设地线和挂标示牌。

16、电线裸露,绝缘损坏,电器无防护罩。

17、单独一人从事电气检修工作,无人监护。

18、氧气瓶、乙炔瓶相互间的距离不够5米或距明火不够10米,周围摆放杂物,安全标识和安全附件不全。

19、电焊机接地线不规范,电焊机停用时不断电。临时用电布线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20、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用电不使用安全电压。

21、动土施工结束后未及时回填恢复地面设施,随意堆放处理建筑垃圾。

  22、施工人员在坑、槽、井、沟内休息。

21、吊装设备和管材不按规定使用引绳。

22、无人指挥起吊重物或指挥吊车不戴指挥标志。

23、使用不符合规定的绳套起吊重物。

24、在起吊物下面逗留、穿越。

25、超速行驶。

26、强超抢会。 

27、乘车不系安全带。

28、逆向行驶,转弯不提前打转向灯。

29、驾驶车辆和操作其它设备时吸烟、使用手机。

30、车辆行驶时向窗外抛洒杂物。

31、向路面排放污水、原油、酸碱、化工材料等物质。

32、场内特种作业车辆搭乘人员。

33、设备设施运行期间对其进行维修作业。

34、特种设备作业时在抓斗、叉斗和设备不安全部位站人。

35、检修设备停放在陡坡、斜面等位置。

36、驾驶厂商的机动车辆。

三、发现以下违反劳动纪律行为,扣除部门季度考核分5-20分,对直接责任人罚款20-50元。  2  

1、不按时上班,迟到、早退。

2、脱岗、窜岗或在岗位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3、酒后上班或上班喝含酒精的饮料。

4、未经安排或同意私自顶岗、换岗。

5、干部不按规定值班,重点工作、特殊作业等应该在现场的时候不在现场。

四、发现以下言语和思想,扣除部门季度考核分5-10分。

1、散布事故不可避免论。

2、出现违章说“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没事”或表达相近的意思。

3、对确认的违章事故不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找有关管理检查人员论理。

4、无故不参加安全培训教育或参加培训教育不认真,对上级规定和文件精神说“不知道”等。

第四条  处质量安全和劳资管理部门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对各种检查中发现的“三违”行为均可反映到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处罚。

第五条  安全管理部门对出现的“三违”行为向责任部门发出书面通知,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组织整改。对“三违”现象,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追查分析,根据情节轻重和造成危害的程度给予帮教或处罚。需要罚款的安全部门开具罚款单,由部门负责人负责追缴罚款,在规定期限上交财务部门,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上缴的,从部门负责人工资中代扣。

第六条  工作人员因“三违”行为导致伤、亡事故的,依据事故管理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七条  年内个人累计出现3次以上“三违”行为,待岗学习,由劳资部门重新考核后上岗。

第八条  因严重违章和屡查屡犯的顽固性“三违”,扣除部门安全考核分50分,对责任人加倍罚款。

第九条  部门累计5次以上“三违”行为,当年不得参加安全先进评选。

第十条  鼓励员工拒绝违章指挥,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设施、设备和施工作业场所有权拒绝工作或操作。

第十一条  鼓励员工对“三违”现象进行举报,对举报“三违”行为的员工按对责任人罚款同等金额进行奖励,同等条件下优先参与先进评选。

第十二条  对“三违”现象罚款财务部门列专项科目管理,用于表彰奖励处安全先进和用于安全活动经费。

第十三条  在处组织的基础工作检查中发现“三违”现象按基础工作考核扣分并可同时对责任人处以罚款。

第十四条  本办法中处罚和奖励低于公司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的按规定执行。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3

   论文摘要对行政执法实践中的3个问题,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罚金3种处罚是否属于行政处罚种类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行政执法尺度的确定和执法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第8条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共7项,前6项明确规定了行政处罚常用的处罚种类,而第7项只是笼统地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在行政法学上规结出行政处罚种类共四大类,即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自由罚。申诫罚是指行政机关向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相对人提出警戒或者谴责,申明其行为违法,教育行为人避免以后再犯的一种形式。它区别于其他种类处罚的特点在于对违法行为者实施的是精神上或者名誉、信誉等方面的惩戒,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其他实体权利的剥夺或者限制,因此申诫罚更能体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财产罚是指强迫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剥夺其原有财产的行政处罚。这种处罚的特点是对违法的相对人在经济上给予制裁,迫使行政相对人履行金钱给付义务。财产罚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没收指对非法收入应采取没收措施,而罚款是处罚违法相对人的合法收入,这是罚款与没收的主要区别。行为罚(能力罚)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权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一种制裁措施。这里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经行政机关批准同意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和资格。没有这种资格就意味着违法。如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自由罚(人身罚)是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自由罚的实施使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也就是行政相对人在短时期内将失去人身自由,如行政拘留。除了上述《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常用处罚种类外,许多单行法律、法规规定了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等,下面将就这些规定是否行政处罚进行探讨。

   1责令改正是否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许多学者们和执法工作者持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责令改正不是一种行政处罚,因为《行政处罚法》中没有规定,因此它只是行政措施或行政命令,或者是行政强制,而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行政处罚,因为它是行政机关向行政相对人书面文书送达的,并且对行政相对人具有约束力,要求相对人必须执行的。《行政处罚法》除了规定6种基本行政处罚种类外,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10章法律责任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①经营的种子应当包装而没包装的。②经营的种子没有标签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③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④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⑤种子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

   这些规定中的“责令改正”是不是一种行政处罚呢?笔者认为如果由行政处罚机关没对行政相对人下达处罚决定之前,单独口头或者以文书下达的“责令改正通知书”就不是行政处罚,只是起要求违法的行政相对人纠正其违法行为的作用,具有教育意义;如果单行法条款中规定了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以行政处罚决定形式书面下达的,那就是行政处罚。地方法规中规定的“责令改正”是不是行政处罚呢?如《江苏省种子条例》第6章法律责任第42条规定,违法本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未经批准采集或者采伐省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按理《江苏省种子条例》只是地方法规,只能规定6种基本的处罚种类,但是该条例的第1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行政处罚法》第11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该条例的这条规定,实际上是对《种子法》第61条第3项作出的具体规定。另外,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或者罚则中规定类似于责令改正的,应一并如上理解。

   2通报批评是否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对于通报批评,在法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通报批评不是行政处罚的一种,而是一种机关内部指出错误的方法,不具有处罚性,有的人认为通报批评是一种行政处罚,一旦作出将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名誉、信誉等产生影响。笔者认为,通报批评用于单位内部上级处理违纪的下级,或者党和行政机关内部监察部门或者纪委处理违反纪律的人,这时只是一种行政处分,不是行政处罚。当行政机关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使用通报批评时,是否是行政处罚呢?按照《行政处罚法》的第8条第(7)项规定,先看一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6章法律责任第43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这条规定中包含警告,也就是行政处罚的一种,笔者认为,单独对违法行政相对人以书面形式通报批评时,不是行政处罚,只是行政机关利用责权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一种警示,利用其声誉对其施加压力,迫使其停止或者改正违法行为。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将通报批评写入行政处罚决定中,并在一定范围内书面通报批评的,就是行政处罚。因此,通常有人把通报批评同警告一起,作为申诫罚的2种最重要的形式。其实,警告通常仅限于直接告知违法行为人,而通报批评告知的范围较广泛,不仅限于告知行为人自己,还包括告知与行为相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4

论文摘要对行政执法实践中的3个题目,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罚金3种处罚是否属于行政处罚种类的题目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行政执法标准的确定和执法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第8条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共7项,前6项明确规定了行政处罚常用的处罚种类,而第7项只是笼统地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在行政法学上规结出行政处罚种类共四大类,即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自由罚。申诫罚是指行政机关向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相对人提出警戒或者谴责,申明其行为违法,教育行为人避免以后再犯的一种形式。它区别于其他种类处罚的特点在于对违法行为者实施的是精神上或者名誉、信誉等方面的惩戒,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其他实体权利的剥夺或者限制,因此申诫罚更能体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财产罚是指强迫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剥夺其原有财产的行政处罚。这种处罚的特点是对违法的相对人在经济上给予制裁,迫使行政相对人履行金钱给付义务。财产罚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没收指对非法收进应采取没收措施,而罚款是处罚违法相对人的正当收进,这是罚款与没收的主要区别。行为罚(能力罚)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权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一种制裁措施。这里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经行政机关批准同意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和资格。没有这种资格就意味着违法。如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自由罚(人身罚)是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自由罚的实施使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也就是行政相对人在短时期内将失往人身自由,如行政拘留。除了上述《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常用处罚种类外,很多单行法律、法规规定了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等,下面将就这些规定是否行政处罚进行探讨。

1责令改正是否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很多学者们和执法工作者持不同意见,有的人以为责令改正不是一种行政处罚,由于《行政处罚法》中没有规定,因此它只是行政措施或行政命令,或者是行政强制,而有的人以为,它是一种行政处罚,由于它是行政机关向行政相对人书面文书投递的,并且对行政相对人具有约束力,要求相对人必须执行的。《行政处罚法》除了规定6种基本行政处罚种类外,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10章法律责任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分或者工商行政治理机关责令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①经营的种子应当包装而没包装的。②经营的种子没有标签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③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④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⑤种子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

这些规定中的“责令改正”是不是一种行政处罚呢?笔者以为假如由行政处罚机关没对行政相对人下达处罚决定之前,单独口头或者以文书下达的“责令改正通知书”就不是行政处罚,只是起要求违法的行政相对人纠正其违法行为的作用,具有教育意义;假如单行法条款中规定了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以行政处罚决定形式书面下达的,那就是行政处罚。地方法规中规定的“责令改正”是不是行政处罚呢?如《江苏省种子条例》第6章法律责任第42条规定,违法本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未经批准采集或者采伐省重点保护的自然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分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按理《江苏省种子条例》只是地方法规,只能规定6种基本的处罚种类,但是该条例的第1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行政处罚法》第11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该条例的这条规定,实际上是对《种子法》第61条第3项作出的具体规定。另外,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或者罚则中规定类似于责令改正的,应一并如上理解。

2通报批评是否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对于通报批评,在法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以为通报批评不是行政处罚的一种,而是一种机关内部指出错误的方法,不具有处罚性,有的人以为通报批评是一种行政处罚,一旦作出将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名誉、信誉等产生影响。笔者以为,通报批评用于单位内部上级处理违纪的下级,或者党和行政机关内部监察部分或者纪委处理违反纪律的人,这时只是一种行政处分,不是行政处罚。当行政机关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使用通报批评时,是否是行政处罚呢?按照《行政处罚法》的第8条第(7)项规定,先看一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6章法律责任第43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尽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尽、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这条规定中包含警告,也就是行政处罚的一种,笔者以为,单独对违法行政相对人以书面形式通报批评时,不是行政处罚,只是行政机关利用责权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一种警示,利用其声誉对其施加压力,迫使其停止或者改正违法行为。但是假如行政机关将通报批评写进行政处罚决定中,并在一定范围内书面通报批评的,就是行政处罚。因此,通常有人把通报批评同警告一起,作为申诫罚的2种最重要的形式。实在,警告通常仅限于直接告知违法行为人,而通报批评告知的范围较广泛,不仅限于告知行为人自己,还包括告知与行为相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5

论文摘要: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在中职学校普遍实施的,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考核的一种学生德育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很少有人对这种德育评价体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的考察。本文就该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办法及其对德育的反馈功能的实现等展开论述。

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概述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对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考核的一种制度。其运行机制为: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将班规与分数挂钩,学生违反某一班规扣相应分数,遵守特定的班规奖励相应分数。班干部负责登记学生的得分,并在学期末将每名学生得分进行统计,根据以此得来的分数评定学生的操行等级。

可见,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有四个特征:(1)该制度的考核对象是中职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www.133229.com(2)考核的方法是实施“记分制”。即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一定的分数相对应,违反(或遵守)某一细则扣除(或奖励)一定的分数,学生一个学期的得分为其德育分。(3)该制度参与和执行的主体是学生自身。班级的全体学生共同制定考核的“行为标准”,班干部负责登记学生的德育量化分。(4)该制度是一种学生品德评价制度。学校将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操行等级的依据。

(二)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功能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功能是指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本应具有的作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作为评价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制度,通过设定学生的行为准则,对违规行为进行统计,当学生的分数被扣到一定程度时,就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因此,该制度具有以下功能:

奖惩功能《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六条规定:成绩考核包括学业成绩和操行两个方面……操行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考察评定。《规定》第八条:操行评定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操行评定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一次,毕业时进行全面鉴定。操行评定不合格者,学校按照有关条款处理。可见,《规定》实际赋予了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的操行评定结果对学生实施相应惩处和奖励的权利。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细则》将“德育量化分90分以上”作为获得“综合奖学金”、“单科奖学金”、“文明学生奖学金”的必备条件。该校的《学生德育量化管理规定》第一条规定:学生每学期的德育量化总分为ioo分,每学期总分被扣10分以上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操行不能评为甲等……德育量化被扣巧分者,给予警告处分;被扣20分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被扣25分者,给予记小过一次处分;被扣30分者,给予记大过一次处分;被扣35分者,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被扣40分以上者,劝其退学。可见,中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本身就具有奖惩功能。

评价、引导、修正功能学生获得的德育量化分数是评价学生品德的依据。学生所得的德育量化分数高,说明学生遵守班规;得分低,则说明学生未很好地遵守班规。获得的评价不同,面对的结果也不同。得分高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各项奖学金,而得分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得到警告、记小过等处罚。该制度针对学生不同行为采取不同的对待措施,使学生做出不同的反应。该制度的奖励功能引导学生“趋利”,从而遵守行为规范。它的处罚功能引导学生“避害”,使学生尽量不违反班规。而该制度在对学生违规行为“扣分”的同时,也允许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维护班级利益等行为来获得加分,从而为违规学生提供“修正自己行为”的机会。可见,在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外在强制力的保障下,通过该制度的引导和修正功能,学生由被动遵守班规变为主动、自觉地遵守班规,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信息导向功能德育量化考核能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决策信息。由于班主任具有处罚学生的提议权,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会好很多。班主任仅凭自己的观察并不能了解班级的真实情况。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每星期都能提供每个学生的德育量化分,这使得班主任能够了解本班所有学生的具体表现,这就为班主任管理班级、采取相应措施及针对某些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运行状况,笔者对所在学校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严格执行确实能起到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德育量化考核的标准不统一为了便于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实施,我校专门制定了《学生德育量化管理规定》,对学生“加分”和“扣分”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但在实践中,不少班主任扩大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考核范围。他们一般是借鉴其他班级的班规,然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与全班学生一同制定本班的班规,以此作为本班德育量化考核的执行标准。因此,不同班级的执行标准不统一,但得到相同德育量化分的学生面临的奖惩标准是一致的,这可能会导致该制度执行的不公平。

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奖惩功能与其他功能没有得到均衡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班主任过分强调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奖惩功能,而忽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信息导向功能和引导、修正功能。学生的德育量化分很容易就被扣到很低,很快到了要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地步。这样,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就被异化为对学生的一种外在强制力。而中职学生处于“心理逆反期”,一旦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产生抗拒心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就很难再被学生自觉遵守和执行。

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各年级的作用不同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一年级执行得最好,二年级就渐渐不起作用了,到了三年级就几乎不被执行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同一个班级并没有得到持续执行,尤其是其惩罚功能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表现在:(1)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未严格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影响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班主任从严肃班规、加强管理的角度,要求学校对严重违规、德育量化分被扣很多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比如劝其退学。而学校往往从学校招生困难、人际关系等角度考虑,并不对学生采取相应惩罚措施。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班主任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积极性。(2)班主任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过程中执行力度减弱。尽管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主体是班干部,但班主任所起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如果班主任不支持班干部登记学生的违反班规行为,班干部就很难执行下去,因为执行容易得罪人。班主任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积极性往往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基于某些原因决定不支持班干部登记或不处罚德育量化分数很低的学生。这就使得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惩罚功能得不到发挥。学生自然就不怕违纪被纪录了。这样,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某些班级就慢慢执行不下去了。(3)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主体—班干部,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中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某些学生的违反班规行为不登记或忘记登记。这些行为,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4)三年级的不少学生出去实习或者申请提前工作,一个班留下的学生不多,客观上无法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

德育量化考核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功能的发挥(1)班干部对违纪行为登记范围有限。班干部作为德育量化分的登记者,其更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班干部上课认真听讲时,无法顾及到其他学生的私下违规行为,如偷偷看小说、玩手机等。然而,学生在校时间有一半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局限性自然影响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功能发挥。(2)该制度考察学生的行为,而无法考察学生行为的动机。有的学生纯粹为了加分而参加各种活动,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确保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

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惩罚措施由于学校在执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时考虑了许多制度外的因素,该制度往往没有被严格执行,从而影响了运行效果。具体影响包括:(1)影响班主任贯彻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积极性。班主任提议处罚不守班规的学生时,学校不处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好做,在学生中的威信受损,班主任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2)降低了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如果学生违纪而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学生对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惩罚功能就不在乎,这将导致该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能考虑太多制度外的因素而影响该制度的严格执行。同时,中职学校也要制定统一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执行标准,以免出现不同班级的学生违纪程度不一样但却受到相同处罚的情形,以实现该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6

关键词高校惩戒教师惩戒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Greenpunishment:teacherintheHighSchoolReprimandstheUsageofpowerLUXiuping

(Students'affairsoffice,GuangdongZhaoqingCollege,Zhaoqing,Guangdong526061)

abstractteacher'sreprimandingpowerisateacherintheprocessofeducatingteachinginownthefalsebehaviortothestudenttocorrecttoeducatewithcritiqueintimebylaw,losebehaviorFantoagaintakeplaceakindofpower,itisanessentialtohaveintheteachingactivity.thistextwithteacherinthehighschoolreprimandtherationalityofpowerexistenceforcorrespondapoint,endgetteacherinthehighschoolpunishmentpowerenforcementandleadintogreentoreprimandeducationalpath.

Keywordshighschool;reprimand;teacherreprimandspower

顾名思义,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特有权力。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一种权力。教师有权对教育管理活动的过程施加某种控制和约束,有权行使职权范围内的纠正和矫治行为,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体现了两者间的管理关系。目前,我国高校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基本上是施行行政管理关系。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高校惩戒学生的条件和程序,各高校都结合实际自行制定一些规定、办法等,仅就违纪学生施行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高校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权益的保护,有利于人才培养目的的最终实现。

1高校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

如前所述,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因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一种强制性管理学生的权力。在我国,对教师是否拥有惩戒权,学术界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不能把“惩戒”与“体罚”混为一谈,更不能断章取义,甚至带有个人感情的色彩,盲目排斥教师惩戒权,欠缺客观性。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切影响,大学生在接受外在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中是无法预知或理智排除外来干扰的,毕竟其阅历有限,其走向自律前,他律容易成为必经途径之一。高校教师惩戒权正是教师的角色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矫治的最佳时机,其存在完全符合高等教育活动发展的需要。

冯建军认为,惩罚要合理,是指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措施,要杜绝为惩罚而惩罚,要考虑惩罚的教育性,而不是只追求对学生的伤害程度。恰恰相反,体罚绝对是对大学生心灵的有力伤害,教育性惩罚的前提必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马柯连卡堪称是实施教育性惩罚的一个楷模,他曾经提出教育性惩罚做到惩罚要与尊重相结合,惩罚与说服相结合,惩戒与体罚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有本质区别。

1.1运用教师惩戒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个体的需要

俗语有云: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对高校而言道理如出一辙,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校纪校规去约束大学生,没有一套相应的措施去惩戒他们,放任自由,随其自由发展,就如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失去了法律的有力保障一样,后果绝对不堪设想。石佛职中文昌礼认为,学校作为一个小团体,要想形成和谐的整体,就必须为整个团体制定一些规则,团体内所有的人都要遵守,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高校的校纪校规就是一种在学校团体内部生成的规则,任何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如有违反了就要受到惩戒。对大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进行惩戒,以事实为根据,以制度为准绳,不用太多的大道理进行说教,既能惩戒犯错者,也警示了其他团体成员,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需的品质,不遵守规则的人将毫无立锥之地。另外,在弘扬大学生个性、维护其权利的同时,必须以遵纪守法为前提,对因自己的故意或过失而形成的有碍大学生健康人格或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良习惯或行为,惩戒本身包含尊重学生的成分,教师更有责任对其进行惩戒。

1.2运用教师惩戒权是矫治大学生失范行为的需要

毫无疑问,高校是社会的一个形象缩影,从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或管理高层人员甚至国家公务员。陈红军认为,在学校阶段,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触的,让他在犯罪的边缘止步。诚然,现在相当部分大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已经到达了违法犯罪的边缘,如集体群殴打架事件、集体传摇、吸毒等,待他们真的触犯法律犯罪了再来施行教育和劝导,却为时晚矣。因此,行使教师惩戒权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

1.3运用教师惩戒权是做好教书育人的需要

从前面所述发现,惩戒是有教育意义的。施行惩戒是维护高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秩序体系手段之一。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其中一分子,社会就会有权利有责任要求其接受教育并使之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教师又是怎样的角色呢?应该是“闻道在先,术有专攻”的高校老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和《高等教育法》却赋予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张扬、意识前卫的“可乐”一代大学生,其社会阅历、是非辨别力以及自控力都不尽如意,这就需要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般的谆谆教诲和有力疏导,同时,需要高校各项政策纪律、制度的严格约束。当然,教师要施行教书育人的功能,不仅需要依靠其个人的综合素养、处事威信以及人格魅力,而且需要有高校一定的校纪校规和教育组织管理形式作保证。固此,对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损害身边同学受教育权的学生必须施行惩戒,以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学习秩序。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有权根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对违反一定义务的大学生实行处罚,表现为高校对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一种强制性处分或对大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行为作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评价,采取恰如其分的措施,用合理的惩戒方法让大学生明白这个界限是绝对不能逾越的,这实质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高校教师惩戒权引入绿色惩戒

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拥有惩戒权,这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任务时必需的保证。但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有关惩戒权方面的法律法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本来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社会要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但是尊重学生并不等同于纵容学生、放纵学生。我们不能借口体罚的存在而否认教师拥有惩戒权,必须承认惩戒的合理性。同时以法律的手段对其加以界定和限制,杜绝教育中惩罚随意实施的现象。不能让教师对惩戒权的无限度施行,甚至超越惩戒权限。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施行惩戒权时,必须遵循绿色惩戒。

2.1明晰惩戒权目的

教师惩戒权的目的不在于“惩”,而在于“戒”,“惩”只是“戒”的手段,即所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弥补过失,防患于未然。由于学生年幼、经验不足、心理水平低下、认知能力缺失等原因,他们有时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相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学生,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千次万次的说教。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

2.2细化惩戒法律

当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教师惩戒权细化的规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惩戒法律不细,很难就合理惩戒与违法惩戒找出其差异性。当大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或者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时,教师基于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加以必要的限制时,难免会超越惩戒的合法尺度;相反,教师为了保全自己而姑息学生时,又不能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于云荣认为,亟待国家立法机关从维护学校利益、保障教师权利和学生权利各个方面综合平衡考虑,及早制定教师惩戒权的具体办法或细化惩戒范畴,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明确、细化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惩戒措施、范围、方式等等,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惩戒。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规定分析,虽然提出如“批评权”、“处分权”、“惩罚权”等内容,但是,有必要对惩戒权做细化的规定,如立法机关对自由裁量权的界定,包括界定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和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标准;明确规定教师以合法的惩戒权力惩戒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惩戒权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惩戒的对象;学生权益受侵害救济方式与途径等,这些必能确保惩戒权的公正和公平。

2.3建立问责制

教育问责制的落脚点是防范教育危机的发生。其更多的是强调权力的赋予和责任的追究。而权力的赋予则表现为教师要被赋予一定范围的实际权力。责任的追究则表现为教师要在某些环节程序接受师生的问责。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违反教育规律、教学环节失控而造成教学事故,以至于无法完成预先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时,就要接受师生及校长的责任追究。

2.4健全监督机制

教学管理部门运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教师惩戒权的实际行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按照教师惩戒权正常行使的标准对教师的实际行使状况进行实际监督。一旦发现有不当行使就立即按照有关教学制度规定给予处理。例如设立高校教师违法惩戒监督举报制度,设立课堂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积极鼓励师生充分发扬民利履行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协助教学监督员开展工作。学生认为教师行使惩戒权不当时,可以进行申诉,学生申诉的条件、对象、事由和时限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关于高校教师惩戒权引起的各类纠纷,法院要遵照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受理。只有明确了学生可以进行监督和救济的方法,学生的权益才能得到较好的维护。

毫无疑问,高校教师惩戒权的正当运用,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教师在行使绿色惩戒权的过程中,首要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权利和身心发展,带有温情的惩戒,带有爱的惩戒,有效的惩戒,以警示学生、教化学生和激励学生,让其心悦诚服,促使其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L芑金项目?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政课题《高校学生违纪惩戒教育模式改革研究》(2010CY022)

参考文献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7

[关键词]劳动违纪处罚权劳动规章劳动纠纷

一、引言

众所周知,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须的管理制度,它是由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企业对员工处罚权源自劳动规章制定权,是用人单位为了保证和维持单位的生产秩序,对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

但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单位对员工违纪处罚主要的法律依据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企业职工奖惩条理》。但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推行,国务院已于2008年1月15日的165号文件废除了《企业职工奖惩条理》。这样,用人单位对违纪员工处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采用开除、辞退、罚款等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处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用工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若员工违反劳动合同和相应规章制度,公司可依据内部规章制度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承担违约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机制。那么,用人单位该怎样适应《劳动合同法》要求和市场用工需要,调整、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和职工违纪处罚制度,减少劳动纠纷、降低用工风险,促进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我国现行劳动法对劳动规章制度规定所存在的问题

1.有关用人单位劳动纪律的规定散见于法律、行政法规、政策文件中,不仅《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规章制度有相应的规定,而且在《公司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企业法》等法律和劳动部的文件(如:1997年原劳动部的《关于对新开办企业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1月起对新开办企业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中都有对劳动规章的相关规定,这样不利于劳动者和相关人员对劳动规章法律规定的了解和运用。

2.《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劳动规章的规定存在重复、冲突的现象。例如《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可见,这两部法律对制定劳动规章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的规定是完全重复的。又如,我国最高法院对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中,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和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6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使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明显是前后矛盾和冲突的。

3.由于对劳动规章的概念以及与劳动规章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劳动规章制定、修改程序问题,因语焉不详而显得抽象而模糊。尤其是对违纪职工处罚行使的主体、处罚的原则等方面,法律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定;已有的法律规定由于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或太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或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但对于什么情况才属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严重失职”缺乏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于发挥劳动纪律的应有作用,导致用人单位滥用违纪处罚引发一些劳动纠纷的产生。

三、劳动实务中企业对违纪员工处罚引发纠纷表现

1.处罚员工随意。用人单位处罚违纪员工不是按合法合理来处理,而是依领导的个人意志和权力随意处罚职工。案例:某公司成立之初,规模不大,设在市中心。规模扩大后,公司在某乡镇盖了新厂房,把生产车间迁往那里。姜某是该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名工程师,得知车间要搬到乡镇去,便找到总经理要求调换岗位不到离家太远的新厂上班,遭到经理的拒绝,并提出《员工守则》上有规定,员工必须服从公司领导的决定。于是姜某不去新厂上班,公司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为由,对姜某按除名处理引发的劳动纠纷。本案中,公司并没有按《劳动法》的规定事先与姜某协商变更劳动合同,而是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强迫姜某服从,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对其除名的处理,显然公司的这种做法是违反劳动法的。

2.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内容违法。据报道:兰州连海实业有限公司两员工因“举止暧昧”被解除劳动合同,该公司内部规章规定:员工间谈恋爱者开除,并扣除当月工资。兰州连海实业有限公司制订的内部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我国《婚姻法》。因此,该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因违反法律,对员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罚无效。

3.处罚员工证据不充分。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时候,经常采用高度概括性的用语,而对该用语的含义又没有详细说明或者定义,导致企业对员工处罚引起不服发生纠纷。另外,有的单位规章制度之间缺少衔接和系统性。例如:有的单位规定了录用条件,但缺少与之配套的考核制度及考核方式,导致用人单位虽觉得新招录的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但又拿不出相关证据。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强行解除与新录用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经常面临劳动纠纷。

4.处罚员工程序不当。案例:张某是厦门某外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业务主管,2008年公司例行审计发现张某报销的一笔差旅费含近4000元的虚假票据。经调查,张某向公司书面承认错误,向公司退赔款项。张某弄虚作假的行为触犯了公司规章制度,公司本有权解除张某的劳动合同。但因无法在短时期内找到替代张某的合适人选,公司在2008年9月对张某作出记大过的处分。2009月3月,公司找到了张某的替代人选,人事部门通知张某撤销其记大过处分,改为对张某做出解除劳动合同处理。本案是用人单位对员工同一违纪行为做出两次处罚引发的劳动纠纷,从民法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对违纪员工的处罚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一旦做出即产生了法律效力。而更改员工处罚决定实际就是撤销原法律行为并重新做出新的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撤销民事行为必须具有欺诈、胁迫、趁人之危、重大误解和显示公平的事由。就本案而言,公司对员工的过错已经调查清楚,员工无隐瞒事实和其他违纪行为,故公司企图更改对员工已做出的处罚决定没有法律依据。

四、解决用人单位违纪处罚引发劳动纠纷的措施

1.处罚员工人性化、规范化。用人单位管理者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新用工管理理念。处罚员工并不是用人单位的最终目的,而且对员工做出较严厉的处罚本身也是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平时忽略进行有效的员工管理机制,在实施员工违纪处罚管理时,如果用人单位不给予员工必要的培训教育及改过自新的机会,会让员工觉得用人单位欠缺人性化,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影响员工工作士气。因此,劳动者违纪情况发生后,要具体分析其违纪的原因,然后分情况给予处理,而不应不加区别地对职工采取只要违纪即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罚。

2.处罚员工明确化、合理化。判断用人单位对违纪职工的处罚是否合理和明确,单纯以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纪律或纯粹以用人单位大多数员工认同为标准都失公平。从用工实践来看,用人单位既是劳动规章制度客观标准的制定者,也是客观标准的衡量者,又是职工违纪处罚的执行者,这样使劳动者在面对用人单位违纪处罚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此,一方面要求用人单位设定的违纪处罚要明确、具体,在劳动规章制定中尽量避免使用“严重失职”、“严重违纪”等模糊性词语,明确区分不同岗位具体标准,对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确定不同的处罚,同时限定用人单位的违纪处罚范围只能是规范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从事生产、用人单位管理行为,不能随意扩大处罚范围;另一方面对违纪员工处罚要尽量合理化,使员工的违纪行为以及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害与员工所受到违纪处罚应相当。

3.劳动监察制度化。在劳动实务中企业对员工处罚流行“只要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可为的”,这是典型私法领域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在现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地位实质是不平等的,需要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从劳动关系的外部监察用人单位制定和执行劳动规章情况。《劳动法》第74条、80条都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和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进行监督检查。

可见,我国劳动法律赋予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察的权力。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进行监察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种类;(2)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是否合法;(3)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是否合法;(4)劳动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和对劳动者纪律要求是否合理;(5)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者更改。否则,法律上的模糊和漏洞就为用人单位滥施权利,随意处罚违纪员工留下了隐患,这对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极为不利。

4.违纪处罚合法化

(1)用人单位劳动规章设定主体和内容要合法。一是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等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内部劳动纪律设定的主体。而其他企业设定主体应该是该企业的权利机构或董事会、经理等;二是企业劳动纪律的内容合法,不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相冲突。

(2)用人单位处罚违纪员工程序要合法。①要确定用人单位已建立的合法规章制度尤其是对违纪员工处罚规定已经公示、公布,而且制定劳动规章需经职工代表大会协商讨论确定,已经让每位员工知熟,并通过工会逐一落实。②企业日常需注重对违纪员工的考勤和绩效考核,并详细记录在案。员工每次违纪,用人单位都应作出相应的书面处理材料,要求员工签字,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③用人单位处理违纪职工必须有送达的程序,这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常常导致仲裁和诉讼失败之处。用人单位要确定对员工处理意见和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通知已经送达到违纪员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共住的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对受送达员工下落不明的可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通知等。④违纪员工的申述辩解权需要得到切实的保护,在用人单位内部设立必要的申辩程序;用人单位在对违纪职工做出处罚决定后,一般应告知职工有辩解申诉的权利,如不服用人单位违纪处罚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的,可以在收到《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之日起1年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要求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5.处罚员工及时化。目前,我国已于2008年1月废除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而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职工违纪处罚时期限制的规定,依照劳动违纪处罚及时性的原则,职工的违纪行为在一定时期内未被揭发或揭发而未被查实的,用人单位不得再对其实施处罚。同时借鉴国外成熟法律的相关规定,建议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用人单位处罚期限应分两种情形:第一、员工的违纪行为若被查证属实,用人单位应从证实员工犯错误之日起2个月以内做出处罚决定,逾期未做出处罚决定的,用人单位丧失了对违纪员工处罚权。第二、员工违纪行为自发生之日2年内未被揭发或被揭发而未被查实,用人单位不得再对其实施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昌硕编著:《劳动法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张义玲:《用人单位惩戒权滥用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第3页

[3]胡立峰:《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之“法律规范说”检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22页

[4]《对员工违纪处分能否更改?》,省略/cmpd/refershow.asp?id=3885,登陆时间:2009年6月24日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8

一、草拟惩罚制度

惩罚制度的拟定工作不是由学校领导和几位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拟定,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做法。每学年开学伊始,我校组织学生征集惩罚方案,为了让学生有章可循,给予以下提示,分一般违纪和重大违纪两个方面。

一般违纪包括:纪律方面:1.无故迟到、早退的。2.不遵守课堂常规,影响课堂纪律,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自习秩序,影响同学学习和老师上课,致使教师无法实施教学和辅导,影响极坏的。3.在教室、楼道追逐打闹,乱喊乱叫、大声喧哗的。

学业方面:1.上课不认真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长期不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的。2.考试作弊,经常抄袭他人作业。

行为习惯方面:1.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的;折损花木、践踏草坪、破坏绿化的。2.故意损坏公物的;在楼道、教室墙壁内外、黑板、课桌(椅)等公共财物上乱涂、乱画、乱刻的。3.逃避卫生扫除及劳动的。4.举止不文明、说脏话、起外号、起哄的。5.服装、发型不符合学校要求的。

重大违纪包括:1.一般违纪行为重犯三次以上的。2.不接受批评教育、顶撞教师的。3.无故旷课3节以上的(包括早晚自习、早操、集体活动)。4.在校内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5.在校内抽烟、喝酒的;偷窃他人财物的。6.私自带手机、ipad、mp4等进校园的。7.携带管制刀具等凶器进校园的。8.不经学校批准,不请假外出,私自离校达半天以上的。9.住校生上学期间夜不归宿的。10.在校外与不良少年勾结,结伙滋事的。

把这些违纪现象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拟定具体的惩罚方案,确定惩罚方案的原则是科学性和实用性。学生拟定完各种惩罚方案后,各班收集并上报到学校德育处,学校组织数位教师对学生拟定的惩罚方案进行集中讨论,最终确定来自学生的原汁原味的惩罚方案。如对于无故迟到、早退的学生,惩罚的措施是撰写500字左右的说明书,说明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解剖。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长期不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的学生,对他们上课罚站,直到不再重犯这样的错误为止。对于不接受批评教育、顶撞教师的学生,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并进行劳动教育。对于在校内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学生,给予记大过处分,并把违纪情况记录在个人档案里。

二、征求家长意见

草拟的惩罚制度还要与家长见面,要聆听家长的意见。于是学校把拟定的各项惩罚制度打印出来,以“校讯通”和“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把草拟的惩罚制度通知家长,征求家长对惩罚制度的意见,如果家长完全同意惩罚制度的相关内容,需要在“致家长一封信”的回执表上填写“同意”,如果对某一条惩罚方案有意见或建议,以书面形式写出来。学校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再对惩罚制度完善或修改,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惩罚制度。

征求家长意见,实际上是让家长获得知情权,也是学校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较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执法部门,要考虑执行惩罚制度时遇到的麻烦――家长来学校滋事,学校和教师伤不起。现在不用担心了,惩罚条例是学生拟定的,家长又了解具体内容并同意惩罚制度的方案。

三、践行惩罚制度

学校的惩罚制度一旦定稿,立刻印刷出来,分发给每个学生和每个家长,在学校的公示栏里也张贴一份,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学校的惩罚制度。

学生和家长拿到惩罚制度后学校开始实施。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要对号入座,给予相应的惩罚。如高一学生孙某在颁布惩罚制度后,又一次无故迟到,便让他写一份说明书。高二学生刘某发型不符合学校要求,也让他写一份说明书。高二学生刘某上课玩手机,属于重大违纪,给予警告处分,第二次又发现玩手机,给予记大过处分。高一学生张某与高三学生田某因买饭发生冲突,然后田某在宿舍找张某滋事打架,并用水果刀捅伤张某,性质恶劣,给予田某留校察看处分,张某记大过处分……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9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小学体育

小学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小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师如何管理好你的体育课堂呢?下面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谈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看法和探索。

一、小学体育课上学生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有时小学生会出现一些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表现,即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形式。一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素等。二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与消极行为。中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二、小学体育课上学生出现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小学体育课上学生出现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下述四点:一是小学里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二是小学体育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小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三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小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四是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小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新课程下维护小学体育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

1.建立起一套必须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小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小学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小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他们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小学生的行为

小学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

当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小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小学生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措施

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小学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小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小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小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组织,提高体育训练密度

体育课小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主要靠教师本人的内在积极性,应通过各种政策导向和各种宣传渠道,唤起体育教师对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和全民族体质水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全面提高素质作为体育教师品格的自我完善、体育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师能够做到我要学习、我会学习、我能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7.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为小学体育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可以组织本地区教师短期培训,可以应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小学体育教师就近参加各种专家、学者指导下的研讨班和训练班的培训,促进在职体育教师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健全。还可以引导小学体育教师逐步地通过脱产进修、自学、函授、成人高考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在提高学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组织。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身心地去强身健体。

参考文献:

[1]昊锦般,李强主编.学校体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太学出版社.1995.

学生违纪处罚的措施篇10

摘要:兴奋剂问题是国际体育仲裁院在处理争议中较难度量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了欧洲“反兴奋剂规则”的溯及既往问题、服用兴奋剂事实的认定原则和国际足联对其会员所作兴奋剂争议裁决

兴奋剂问题是国际体育仲裁院处理的一种最主要的争议类型。国际体育仲裁院在创立两年后第一次审理了兴奋剂争议。此后,兴奋剂争议便成了国际体育仲裁院上诉仲裁庭和奥运会临时仲裁庭仲裁的主要争议,在国际足球运动中当然也不能摆脱兴奋剂的麻烦。由于足球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普及以及拥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称号,一旦某足球运动员服用了兴奋剂或者某球队涉嫌使用了禁用药物,那么引起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一般水平的田径或者游泳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行为。还有就是,国际足联长期以来把自己视为与国际奥委会同等重要的国际体育组织,对于后者制定或者通过的一些包括反兴奋剂之类的药物规则几乎都是在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予以承认。

一、“反兴奋剂规则”的溯及既往问题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指出,如同其他的社会领域一样,在体育运动中,任何的纪律措施或处罚都要求有法律依据,体育运动受国家的法律和体育自身的规范来约束。同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没有一项体育活动能超出国家的法律体系之外,基于社会上的各种规范和法律体系,国家给予体育组织和管理机构一定的自治权,允许他们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自己制定与体育相关的各种规范。在对体育运动进行干涉和直接控制的国家,有关的纪律措施和处罚可能直接以国家法律为依据。然而,近年来,在许多国家都是由体育组织在其规章条例里规定纪律处罚措施的,而他们自身的活动则得到了国家的授权。

然而,根据从轻原则,禁止溯及既往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其效果。即如果有利于被告人的刑法一旦生效实施,该原则就被作为民主国家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鉴于有关反兴奋剂规则的刑事性或者至少是纪律处罚性的性质,这个原则同样应适用于反兴奋剂规定。据此,如果新规则处罚较轻,甚至争议中的案件是发生在新法实施之前,那么有关裁决机构就应当适用对于运动员有利的新法。所以CaS认为:“不管有关裁决机构是否已经宣告判决或是否已经上诉,或者是已经经过再审,只要判决尚未执行完毕,就应当适用该规则。服用兴奋剂行为发生在新的规则生效以前的,如果适用新规则对运动员更有利的就必须适用新规则,除非原判决已经执行完毕,否则都应当依据新规则重新做出判决。”[1]

二、服用兴奋剂事实的认定原则

实际上的关键问题是,某种药物是否应当被禁止。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的规则角度来讲,有关规则对使用兴奋剂的定义都是在检测者的体内发现存在以及使用或企图使用禁用的药物、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情形,如占有、交易或服用),而且禁用物质的种类是根据“兴奋剂清单”而制定的。因此,原则上只要“清单”上有的就是应禁止的,反之则不是。关于这一点,应当注意的是,被禁用的物质并不仅仅限于禁药名录中明确提及的那些物质,还包括“与这些药物有关的”或是“与此类药物有相似的化学结构的”物质,也就是说,如某种物质在化学结构或生理效果方面与禁用药物有联系,即使没有明确地被规定在清单上,只要使用这种物质对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或者可能会提高比赛成绩,就应当被认为是使用了兴奋剂。然而,现行的waDC并不允许这么宽泛的解释。因此,在所有的争议中适用“从轻原则”来裁决争议,这也就表明使用不在禁用清单(和清单上的物质不相类似或没有关联的)物质不能被认定为使用兴奋剂的行为。

对于禁用药物和方法,体育组织不仅有权而且有义务对违规者进行处罚,这样的目的是更好地对可能违反兴奋剂规则的行为提起控告。使用兴奋剂的斗争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需要、一种责任。在世界范围内,体育组织的义务就是对兴奋剂违规者给予纪律性的处罚,这是作为参加有组织的权威受到法律事实、地域和时效的限制。根据兴奋剂违规行为的事实,体育管理机构还要依据从轻原则,证明所发生的事实是否违反行为时的反兴奋剂规则,也就是说,当时有效的实体法规可能会考虑被告人的原因,在适用时会有所不同。另外,体育组织还要从地域管辖方面证明自己的管辖权,特别是处罚对域外的效力。对于特殊的争议,主要依靠国家国际体育联合会有关地域管辖的规定来确定如何适用规则。

三、国际足联对其会员所作兴奋剂争议的审查

FiFa章程的有关规定涉及的主要是各国足协遵守FiFa规则的义务,并没有赋予FiFa可以对各国足协通过反兴奋剂纪律处罚决定进行干涉和审查的权力,因为不同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规定的反兴奋剂原则和规则明显是不一致的。相反,“国际足联纪律处罚规章(FDC)明确指出,各国足协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处罚”[2]。

到目前为止,CaS已经成为解决国际体育争议的主要仲裁机构,对于欧洲体育运动更是如此,毕竟CaS设立在欧洲,其仲裁员大多数都是欧洲人。足球运动是欧洲体育运动中的第一运动,其涉及的争议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体质运动中固有的纪律处罚、会员资格、兴奋剂等争议,也包括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球员跨国转会争议、反垄断问题等,尤其是为保护球员利益的转会争议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和足球人士的关注。因此,对CaS裁决的足球争议进行分析,也会对我们足球运动争议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aS裁决的争议有涉及纯粹性的体育问题,也有的涉及经济方面的利益,具体争议的性质如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anderlecht俱乐部争议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不道德行为而引起的争议。尽管该争议明显不涉及实际的体育运动行为,但是毋庸置疑,因此CaS可以行使管辖权。该裁决同时表明“由于对体育运动的当事人所实施的纪律性的处罚而引起的争议是否可以提请CaS进行仲裁在具体争议中是不同的,即应当根据争议发生的事实和前后背景而就具体争议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但是,如果某争议涉及的是一个职业足球联盟与球员之间的纪律处罚争议,CaS对此问题就没有管辖权。”[3]如果有关争议涉及某足球员或者教练与俱乐部之间的劳务或者雇佣合同争议的话(譬如违约)即如果某些争议涉及纯粹是商事性的纠纷,并且在该俱乐部所属的国家足协没有明确规定CaS享有管辖权的情况下,CaS能否处理该争议是一个应当予以明确的问题。由于保密的原因,这方面的争议裁决公开的只是少数,不过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案例则表明,CaS享有处理类似争议的管辖权。至少在我国,有关的足球俱乐部与外籍球员或者教练之间的合同纠纷已经有提交CaS仲裁的先例,而且几乎都是以我国的相关俱乐部承担巨额赔偿责任而结案的,尽管我国足球及职业足球联盟的有关规则都没有明确规定CaS的管辖权。这是一个急需从法律上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matthieuReeb(ed.),DigestofCaSaward(1986-199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