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53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1

   内容摘要: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落实红色文化旅游在传播历史、发扬传统、教育群众、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方式方法。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情况复杂、发展态势并不平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里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1]684。从国际上看,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国际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重点。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多变、多元、多样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社会思潮滋长,错误价值观念横行,道德领域问题突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2]791。对此,中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1]684。

   十六大以来,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318,“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8,“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1]787。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8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旅游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途径,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等独特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开展红色旅游,能使群众感受传统,了解历史,体验精神,增进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坚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而,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方式方法。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繁荣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从形成来看,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过程是同一过程。红色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已内在地暗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体现时代特征、满足现实要求的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崇高道德的向往和追求。从品质上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两者一脉相承,都体现着特定时代对特定道德价值的追求。

   从本质上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实践要求和时代特点所形成的特定产物。从范畴上来说,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都涵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围之内。从现实来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程度,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水平。

   二、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效资源载体

   (一)红色文化形式多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就外在形式而言,主要是指领袖故居、伟人旧居、革命遗物、纪念物、会议遗址等革命纪念地,如“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革命圣地延安”、“西柏坡会议旧址”等;就内在精神而言,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如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崇高精神。这些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历史经验、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其历史内涵突出、教育意义明显,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二)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一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12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这些红色经典景区、旅游路线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教育基地。二是直观生动、教育作用明显。红色文化直观、现实、生动,视觉效果明显,富有感染力,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文化旅游,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参观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对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定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互惠互利,不仅能传承红色精神,更能使核心价值教育落到实处。

   三、红色文化旅游①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4]8。红色文化旅游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用党的辉煌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人们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认知感;有利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有利于广大群众学习革命传统、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培养爱国情感,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制定并颁布的《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必须突出强调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而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途径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教育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必须根据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7],创新建设路径,创新实现途径。对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要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吸引力,必须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一是要在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保持历史遗址、文物原貌,客观反映历史事实,注重红色历史的真实性,用历史事实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二是要与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密切合作,加大收集、整理和抢救历史文献、资料的力度,使红色景点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心。三是要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红色资源与其它形式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品味,扩大红色文化内涵,增进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四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现实,传承发扬,使其更具时代吸引力。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构成;培育

民族地区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国内旅游发展浪潮的兴起,民族地区也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新型旅游地的不断兴起,传统旅游地的创新发展,区域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民族地区旅游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并积极培育。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不为多见。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内涵和特征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位教授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www.lw881.com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研究层面形成了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系统观和文化观等几种观点。

本文结合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特征,将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界定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在竞争中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动力,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高层次竞争能力。

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能够显著地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顾客需要,最有效地向顾客提供价值和使用价值。(2)独特性。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是在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沉淀而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不易被其他区域模仿或学习的竞争优势。(3)整合性。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产业对内在旅游资源等整合的基础上,整合旅游产业资源形成的。(4)长期性。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的。(5)动态性。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可以长时间地拥有和保持,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方式需要随着旅游者市场状况变化而变化。

二、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为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层面。核心资源是土壤、核心能力是树根,核心资源经由核心能力的整合,培育出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展现,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体现,以核心产品为主干,结出硕果累累的最终产品。

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主要指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能为区域旅游发展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转让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它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基础。核心能力是利用核心资源,能给区域创造具有价值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核心产品的关键性能力。核心产品实际是产品的核心部分,主要指产品的基本效用和价值。本文结合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来探讨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也包括传统习惯、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行为,游客看的是文化,并且希望看到独具特色的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说,民族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大多也存在较高等级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型吸引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特定的当地民族赋予一定的本民族的社会含义,也被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

民族文化具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1)独特性。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服饰。服饰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有形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没有哪两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完全相同,甚至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支系的服饰亦相异甚远,可以说到底有多个款式的民族服饰将是一个难以完全统计的数字。(2)区域环境根植性。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适应特定区域环境的产物,能够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而积淀下来的文化,都与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很强的联系。即使是同一民族,其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必须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这使民族文化牢牢根植于特定的民族地区,不能脱离本身的存在环境。因此,民族文化体验是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二)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给民族地区旅游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的合力。其主要表现为:(1)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指民族地区协调其控制的各种旅游生产(服务)资源并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的技能,即对旅游生产(服务)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方法、技巧和手段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所拥有的包括核心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但旅游生产(服务)的资源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使这些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才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还包括管理创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等非技术的创新能力,如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旅游的发展是置身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的。民族地区旅游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创新,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同时,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长期存在于区域独特的内部环境,体现在区域旅游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依靠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建立起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性。

(三)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民族文化体验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任何产品都由三部分组成,即产品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其中,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主要指各种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劳务而给旅游者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是满足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最主要的需求,也是整个旅游产品形成的基础。旅游活动在根本上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旅游的内核。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品而言,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这些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实际是购买、消费和享受民族文化所获得的体验。因此,民族文化体验才是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根据民族文化利用形式和真实性划分,民族地区构建的民族文化体验存在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活动项目、民族文化休闲活动等表现形式。(1)民族文化展示。它包括民族文化静态展示,如民族博物馆等;动态展示,如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村等。民族文化展示只是民族文化体验的初级形式,缺乏真实性。旅游者则主要通过视听感官对民族文化展示内容进行欣赏体验,从中获得的愉悦感受。所获得的体验是一种表层体验,一种被动参与的体验方式。(2)民族文化游戏或节事活动。它是一种根据民族文化中的原型,经过设计和组织的民族文化体验方式,比民族文化展示更具参与性。旅游者主要通过参加设计的游戏或节事活动,获得愉悦。如参加民族新年活动等,这种体验是一种有限的主动参与的体验。(3)民族文化休闲活动。旅游者完全融入旅游目的地中,与民族地区各种要素,尤其民族成员进行零距离接触,并体验民族文化的真实性,获得充分真实感受。旅游者在文化获取时自由的主动选择,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并形成深刻的旅游体验感受。

前两种民族文化体验方式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和旅游消费较低层次时,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体验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者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成熟,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的质量。民族文化休闲活动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构建高质量的民族文化体验将成为体验经济时代民族地区需要发展的旅游核心产品。

可见,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由三个层次组成,民族文化是核心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民族文化体验是核心产品。民族文化是旅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根基,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民族文化利用和提升的关键,是民族文化是否能成功转化为民族文化体验尤其高质量的民族文化体验的关键所在。民族文化体验是前两个层次综合的结果和最终表现形式,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价值体现。

三、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角度来,来培育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保护和利用民族地区核心资源

1.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无法再生,也不能完全复制,丧失了就无法再找回来。但是民族“原生文化”是多种文化在此长期交融而形成的,它也会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及政治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变化。旅游发展中要关注民族文化的变迁,注重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质文化,让它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民族文化的整理和挖掘。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一种严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在结构十分复杂庞大。对旅游者来说,大多只能感受到异质文化的某些表征,凭借这样的感受去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粗浅的。这就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尽量将民族文化精髓的东西加以提炼,实现民族文化的利用、共享和传承。

3.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底蕴,利用文化的互异性,提炼文化精品。真正把旅游做成“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追求;既是一种闲暇,也是一种充实;既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文化领略”的高层次文化行为。

(二)提升民族地区旅游核心能力

1.加强生产要素整合能力。民族地区可以建立旅游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和协调整合发展机制,加快建成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民族文化旅游的接待服务设施,加快开发、生产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围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现有的相关生产要素,促进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合力。

2.提升旅游创新能力。民族地区可以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产业集群,建立依靠产学研联合,采取“高校+院所+企业”等形式,建设旅游创新系统,培养创新团队,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等知识,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民族文化的旅游利用形式、旅游发展形式的创新。

(三)发展民族地区旅游核心产品

1.构建以民族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基于民族文化体验在民族地区旅游产品中的核心地位,应当在旅游产品的发展中认识民族文化体验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民族文化体验的核心价值;围绕民族文化体验融合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构建民族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复合结构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3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由于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资源的特点,即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动性等垄断特征,它为旅游产业的长期投资或技术创新提供了旅游产品内核。唯我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是参与旅游产业竞争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就是突出特色、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过程。

(二)旅游区(点)与核心竞争力

旅游吸引物的主要成分是旅游区(点)。旅游区(点)是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经过开发而成为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场所或地区。旅游区(点)的旅游吸引物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旅游吸引物可以包括旅游者的感受、体验,如民风民俗、海市蜃楼、佛光等。就核心竞争力来说,旅游吸引物比旅游资源更进了一步。现实旅游吸引物的品位等级是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的核心因素,旅游吸引物的等级、品位越高,它所在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三)旅游产品(线路)与核心竞争力

旅游线路是由旅行社生产出的包价商品,它一般由旅游区(点)、食宿、交通、导游等共同组成的,它不同于工农业生产出来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可试用、可退换的物质商品。旅游者购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它是通过旅游商(主要是旅行社)整合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精心安排的全方位的服务来实现的。旅游产品的价值大小依赖于旅游核心产品的品位价值,旅游核心产品是指旅游供给者能借以满足和实现旅游者的文化精神的追求与享受的产品。旅游产品的这种观赏性,是构成旅游核心产品品牌的具体表现、旅游核心产品建立在具体的旅游吸引物之上,并以吸引物的价值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由于旅游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购买的是一次旅游过程,在购买前常常是看不到(或通过图片、影像看到一部分)、摸不着,特别是不可试用,购买后不可退换。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小最终需要通过出售旅游产品表现出来,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形式。

(四)旅游产品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旅游产品创新集中表现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项目创新和旅游方式创新,这3种创新都能起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通过这些创新可以使原有旅游资源的功能在经营中得到有效放大,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资源主要是根据产品策划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表现方式,制造出有一定项目和规模的旅游吸引物,这种创新多数是在创造新体验、新形象,如迪斯尼、乐满地、海底世界以及各类主题公园,这类创新归结起来是创造了新的旅游区。旅游项目创新主要是依托原有的旅游资源增加新的游览项目,新项目成为对原有旅游吸引物的补充。游览方式的创新,本质是依托旅游资源,通过创新游览方式献给游客的一种新产品组合,当游客重游时又会从一个新视角获得新的感受,如逆水游漓江,这种创新也增强了旅游吸引物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壮大的过程,旅游业竞争力伴随这一过程不断得到壮大,核心竞争力优势逐步得到发挥,旅游产业的目的得以实现,如图2所示(图略)。

天津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津,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天津租界造址形式完备,建筑风格多样,突出表现为号称“建筑博物馆”的“五大道”上保存完好的小洋楼。现存的天津名人故居、风貌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这些历史遗迹真实地记录了天津乃至我国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是城市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和有力见证,也是促进天津旅游事业发展的有效资源。

(一)天津旅游基础建设的优势天津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至今已发展成为水陆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已建成的以和平路、滨江道为中心的商业步行街,以估衣街、大胡同为中心的商品批发销售中心和塘沽的洋货市场,构成了天津旅游资源中的商业内容。天津近些年的餐饮住宿业同样发展很快,据统计,目前已有星级宾馆81家、星级客房1.2万间、旅行社209家、旅游院校25所,旅游接待能力在环渤海旅游区中仅次于北京。相对低廉的物价、宽松的购物环境,对周边城市构成了一定的吸引力,每到周末有大量的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游客来天津购物、聚餐、度假;相对完善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条件,成为天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天津旅游形象问卷调查关于“天津旅游与北京的比较优势”问题的统计结果中,认为天津物价合理的占78.4%,其次是饮食文化占35.15%。

(二)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天津水系丰富,史有“九河下梢”之喻,近年虽天津市区东部辟有滨海人工浴场、游乐园、贝壳堤、度假村等旅游设施,但在环渤海旅游区中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相比之下,北戴河、青岛、大连的滨海风光对于向往大海的旅游者来说则更具有吸引力。天津北部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如盘山部级风景名胜区、黄崖关长城、九龙山部级森林公园、八仙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翠屏湖风景区等。另外,海河风景线也为天津增添了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但是,相对于我国其他具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天津的自然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区域比较优势。

2.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天津在国内外拥有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与其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成就不相称。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天津是一座平民化城市,是守护北京的“卫”。天津从旅游资源上与北京相比知名度低、规模小,又与北京相距仅120公里,因此必然造成旅游形象被遮蔽,这就严重制约了天津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关于天津旅游形象问题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来自天津的占30.3%,来自全国其他省区的占69.7%。调查结果显示,有关天津旅游有利形象的26个问题,认同率超过50%的只有2个,分别是“物价合理”占78.4%,“天津小吃”占67.1%;26个有利形象平均认同率只有25.65%。

(三)提升天津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优势资源要合理开发,确定天津都市旅游整体形象#p#分页标题#e#

天津的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有着多个历史时期、多层面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最突出的城市,且完好地保存了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精华,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名人故居、风貌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遗址遗存很多。曾说过“天津的小洋楼,北京的四合院”,就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天津建筑的特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天津在发展旅游业时对这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大。近年来,随着天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天津市政府已开始下力气整修“五大道”,开发市区内的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遗址。随着天津市政府把海河开发作为“景观带、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配合其建设的“意式风情区”,“大悲院商贸区”等旅游景观,天津旅游业一定会得到明显的发展。

近几年来,对于天津的城市旅游形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增强天津城市魅力的捷径是打造中央商旅休闲区;有人认为天津市旅游总体形象应是“昔日天子渡口,今朝万民乐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近代历史看天津”的旅游形象构想。笔者认为天津旅游总体形象定位应以城市核心区资源和环境为依托,突出城市在所属区域中的总体形象,突出现代化的都市景观,同时突出600年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多元文化汇聚地的特色。天津城市旅游总体形象主题词可设计为“多元文化,都市风情”。在这个总体形象主题词的框架下,可根据天津旅游资源的特点,以突出特色为原则,设计分类旅游形象主题词。

2.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上,旅游产业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具有较强的依托性,旅游业发展不仅依托旅游资源的优势,而且还要依托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环保、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天津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软件水平更待提高。今后改进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主要城市节点的高速交通网络,提高航运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铁路运输的管理与服务;二是增加中档、低档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三是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体制。

3.优化各旅游产业结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提升旅游企业竞争优势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旅游企业特色化经营是旅游产业多元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构成旅游产业多元化的基础。天津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行业结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化、小型旅游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的行业结构。同时,行业间也应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组成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4.开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文化活动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4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此,笔者对宜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1、资源清查为融合奠定基础。在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全面清查。在文化资源方面,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全市生态文化、水电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三国历史文化、军事文化、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富集,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水融,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2、企业创新为融合探索了路子。全市一批企业在文化旅游融合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景区主打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三峡人家景区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地展现峡江地域文化,在景区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三峡影视外景基地,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专家认定为长江三峡地区将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做的最好的景区,受到游客一致好评。旅游企业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增强产品竞争力。三峡大坝旅游区推出《盛世峡江》演出,集中体现了长江文化、三峡文化及水电工程文化,让游客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宜昌文化。车溪、九畹溪、昭君村等景区编排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成为全市旅游文化宣传推广的主力军。

3、节庆演出为融合搭建了平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清江画廊纵渡挑战赛、当阳关公文化旅游节、远安嫘祖庙会等节庆活动搭建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平台,彰显了文化渗透力,扩大了旅游影响力。一批文化演艺节目丰富了旅游内涵,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楚水巴山》、夷陵区大型原创歌舞诗《三峡・我的家乡》、三峡大坝旅游区大型生态情境剧《盛世峡江》,昭君古汉文化旅游区《昭君别乡》等演出形式多样,深受游客喜爱。这些节庆与文化演艺活动,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升了宜昌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旅游融合不深,缺乏核心吸引物。

一是全市文化旅游融合不深。我市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发掘和创新不够。一些中小景区文化主题不鲜明,缺少核心吸引物的支撑,有说头、无看头,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参与、感受独特文化的深层需求,未能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全市缺少文化旅游融合的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物是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开发出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核心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根基。目前,文化旅游融合卓有成效的城市,都成功打造了各自的核心吸引物,如主题公园类的核心吸引物,深圳有东部华侨城、开封有清明上河园、桂林有《印象刘三姐》。总体上看,宜昌市文化吸引物、旅游吸引物很多,但缺少文化与旅游成功对接的核心吸引物。

2、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广泛,产业链条偏短。文化与旅游融合目前更多表现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在旅游其他要素如吃、住、购、娱等环节融合不够。地方特色风味餐饮开发不够,缺少文化演艺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剧院式餐厅;酒店文化氛围不浓厚,缺少文化主题酒店;旅游纪念品对本土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接待大型团队的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缺少可以接待旅游团队的高档次、小规模演出场所。

3、文化与旅游复合型人才不足,创意发展不够。目前,全市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都有一批专业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带头作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精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同时精通文化、旅游,能将两个专业领域打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全市主要缺少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旅游的创意缺失成为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短板。

二、宜昌文化旅游业跨越式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项目引领,培育文化旅游新品牌

以宜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充满魅力的民族民俗风情等为基础,重点引进、建设一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项目,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形成核心旅游吸引物,培育文化旅游新品牌,提高我市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竞争力。

一是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整合两坝一峡文化旅游资源,增加娱乐、休闲、康体、运动、理疗等度假休闲设施与服务,建设一批演艺、特色酒吧、、互联网、歌舞厅等文化项目,将该区域整体创建成宜昌三峡部级旅游度假区,并成为生态文化旅游综合示范区。在宜昌主城区规划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形成集名人雕塑、文物复原、文化展示、特色休闲、美食购物、城市观光、市民游憩、商业地产为一体的城市大型综合体,让特色文化街区成为市民及海内外游客触摸宜昌历史,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特色美食、购买本地名优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的聚集地。二是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品牌。实践证明,旅游必须要有人气,而人气要靠文化来聚集。依托宜昌丰厚的文化底蕴,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为指导,力求民族性与地域性、峡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在提升完善《楚水巴山》等优秀剧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宜昌历史、文化内涵,倾力推出一台既反映宜昌文化内涵,又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艺精品节目。将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昭君村等景区的节目精心打造,突出特色性,增强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使之成为游客到景区不可不看的经典演出节目。三是启动宜昌夜游项目,将宜昌夜游项目打造成宜昌旅游新品牌。先期启动宜昌城区夜游项目,然后向两坝一峡(三峡大坝、葛洲坝、西陵峡)延伸,与建设中的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项目实施对接,丰富游客夜间文化娱乐生活。

(二)大手笔包装,塑造文化旅游新形象

一是重新梳理旅游景区文化发展思路。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突出水电工程文化、山水旅游文化、峡江民俗文化,重点开发水电工程游、名山胜水游、峡江民俗游、体育探险游等旅游项目。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以屈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为主打,重点建设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九畹溪、三峡竹海等景区。昭君故里文化旅游区以昭君文化为品牌,以香溪河为纽带,打造成长江三峡对接神农架的节点型旅游服务基地。清江巴土风情旅游度假区突出土家民俗风情体验、滨湖休闲度假特色,整合开发清江画廊、天龙湾两大片区,加快完善休闲度假和文化娱乐项目。三国文化体验旅游区突出三国故地、宗教圣地特色,以武圣关公为品牌,加强三国文化的主题化、系列化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对景区周围、旅游道路沿线房屋进行民居综合改造。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主题酒店、文化主题酒吧、文化主题餐饮。遵循旅游饭店主题化的发展方向,适应文化体验消费的需求,以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水电文化等为主题,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的主题文化酒店。支持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业,以研发“名宴“为重点,开展主题文化餐饮推广活动,以举办美食节为载体,推动餐饮产品研发。通过特色餐饮、主题酒店等使文化要素渗透到旅游产品链中。

三是鼓励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三峡工程纪念品、三峡名人纪念品、三峡土特产、三峡奇石盆景、三峡书画美术品、三峡图书音像品、三峡邮票画册、三峡矿产玉石、三峡民间工艺品、三峡特色工业产品等十大系列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设计水平,加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技术和工艺包装,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规划发展旅游商品购物体系,依托重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都市旅游休闲购物区开展主题旅游购物。近期重点研发生产三峡文化艺术品、三峡民间工艺品、三峡音像书籍制品、三峡土特产品、三峡根雕奇石等五大系列商品,让宜昌文化伴随旅游商品、纪念品走向五湖四海。

四是对文化要素进行包装。按照旅游理念,推动文化要素旅游化,文化产品市场化,提升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包装文化休闲和娱乐项目,将特色酒吧街区、演艺场所、洗浴休闲等纳入旅游线路,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包装会展服务项目,举办各类会展活动,开展商务会展专项旅游;包装文化产品生产企业,重点将宜昌钢琴之城纳入旅游产品线路进行推介,设计宜昌钢琴音乐之旅线路,参观钢琴生产车间、聆听钢琴讲座,欣赏钢琴演奏等,配套建设钢琴博物馆、宜昌大剧院、钢琴主题酒店。

(三)大智慧策划,提升文化旅游新高度

一是创意策划,提升宜昌历史名人新高度。自古以来,名人文化和旅游一直结合紧密,利用名人文化开展寻根、朝拜、探访等活动是旅游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宜昌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中,以屈原、昭君、关羽、嫘祖、廪君、杨守敬最具有代表性。中华母亲之神嫘祖,应与炎黄并列,让全世界华人寻根拜谒。这些名人都是宜昌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通过文化旅游融合,让旅游借历史名人旺丁旺财,让历史名人借旅游名扬四海。

二是宣传策划,提升宜昌城市品牌新高度。旅游文化产品宣传工作是我市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与旅游、文化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唱戏、联合营销“的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客源市场促销机制。旅游、文化部门共同宣传推广我市文化旅游产品,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力。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家庭家庭旅游旅游行为武汉市

家庭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的一大热点,25%的家庭旅游携带18岁以下孩子,其中91%的家庭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美国旅游市场专家预言,在过去的10年里已迅速发展的家庭旅游,在21世纪将继续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居民家庭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活动不断兴起,旅游已成为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之一。而目前核心家庭是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其作为家庭旅游细分市场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值得重点关注与研究。

国外对家庭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度假、家庭休闲与游憩中的旅游决策行为研究。研究对象以夫妻二人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研究内容主要为丈夫、妻子以及孩子在决策各个阶段和各个单项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国内对家庭旅游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家庭旅游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家庭旅游决策行为、家庭旅游产品设计、家庭旅游细分市场以及家庭旅游的社会功效等方面。总体来看,国外对家庭旅游的研究较早,研究内容比较细化,对核心家庭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决策行为的探讨;国内对家庭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过于泛化,对核心家庭旅游行为的研究仅见零散的行为特征描述,二者都未对核心家庭的总体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总结。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核心家庭旅游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充实该领域的内容,并为相关部门进行家庭旅游细分市场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依据。

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一)核心家庭的定义

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是由美国人类学家G.p.默多克1949年出版的《社会结构》一书所提出的概念,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模式。核心家庭又称“标准家庭”或“基本家庭”,即我们常说的三口之家(即两代同堂),它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家庭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核心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70%以上。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城市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武汉市核心家庭旅游行为特征。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到被访家庭基本情况、旅游动机、出游信息获取方式、旅游决策、旅游方式、旅游偏好、旅游消费行为等项目。其中对出游信息来源、出游时间选择、旅游交通方式和旅游组织方式、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偏好等项目设置为多选题。问卷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公共场所、景区、居民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针对居民家庭成员随机发放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6.6%。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问卷设计的结构分块分层进行数据描述,得出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核心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仅涉及到家庭小孩情况、家庭月收入等内容。据统计,9.3%的被访家庭中有婴孩,14%的家庭中有2-6岁小孩,14%的家庭中有7-12岁小孩,10.9%的有13-18岁的小孩,51.8%的家庭中有18岁以上成年子女。被访家庭月收入多在1000-3000元区间,占37%,1000元以下占11.5%,3000-5000元区间占29.1%,5000-8000元占15.9%,8000-1万元占4%,1万元以上占2.6%。说明出游率较高的核心家庭以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为主,且家中小孩多为成年子女。

武汉市核心家庭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核心家庭的主要动机是生理动机和交际动机

对旅游动机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评价,用“1-5”的数字分别对应“最不重要”、“较不重要”、“无所谓”、“较重要”、“最重要”,用SpSS软件对各项动机求均值、众数和方差。结果显示(见表1),被访家庭排在前三位的旅游动机为“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均值为3.93)、“休闲度假,游山玩水”(均值为3.87)、“增进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均值为

3.86)。前两项属于生理动机,后一项则属于交际动机,三项均“较重要”(众数为4)。“扩大子女知识面,寓教于乐”、“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探险猎奇,开阔眼界”、“探亲访友,交流感情”这三种动机也被认为“较重要”。“参加旅游节庆或其他交流活动”动机中选择重要程度为“无所谓”的家庭最多(均值为3.09)。方差最大的动机为“怀旧或宗教活动”,说明不同的家庭在此动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核心家庭出游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朋介绍并注重口碑效应

武汉市核心家庭旅游信息获取首要渠道是亲朋介绍,其次是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旅游网络和旅行社(见图1)。通过旅游展会、户外广告和其他途径了解出游信息的家庭较少。这说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旅游者很难直接对旅游产品本身进行评判,而亲朋好友提供的旅游信息及亲身的旅游经历,即口碑效应,可以大大降低旅游产品的购买风险,故而成为旅游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三)核心家庭旅游决策以共同决策为主且孩子是家庭决策的主要影响者

对于一般核心家庭来说,决策制定模式主要有三种:丈夫主导型、妻子主导型以及夫妻共同决策型,另外以孩子为中心的决策也很常见。调查显示,67%的武汉市核心家庭采取共同协商,15%的家庭父母是主导决策者;3.1%的家庭孩子是主导决策者,妻子作为决策主导决策者(7.9%)比重大于丈夫(7%)。

决策的主导者往往并不是决策的主要影响者,或者说,作何种决策并不一定是从决策人本身的需要出发。在被访家庭中,35.8%的家庭孩子作为家庭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者,其次是父母(约33%)。此外妻子比丈夫对旅游决策的影响更大一些。孩子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他们直接与父母协商以参与决策项目,另一方面是他们通过自身需要照顾以及固定的生活习惯而对父母产生影响进而达到对决策的影响。

(四)安全因素和经济状况是核心家庭决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对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考察,同样采用五点量化表,其中数字“1-5”分别代表影响程度“非常小”、“小”、“一般”、“大”、“非常大”。通过SpSS13.0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影响家庭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安全(均值为4.00)和经济状况(均值为3.96),影响程度为“非常大“(众数为5)。对武汉市核心家庭出游决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因素是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均值为3.29),除此之外其余各类因素影响程度都为“大”。方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状况,说明此因素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因家庭而异。

(五)核心家庭多选择寒暑假时到省外进行多日游

武汉市核心家庭旅游偏好节假日,调查中选择在平常出游的家庭较少(见图2)。具体表现为:选择寒暑假出游的家庭最多,其次为休假和周末,国庆、春节、重要纪念日也占一定的比重。随着城郊旅游的发展,选择周末出游的家庭逐渐增加。由于暑假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家长一般都会选择在此时间内带孩子出游放松身心或者增长见识,进行修学旅游。

在旅游停留时间方面,武汉市核心家庭出游以4-6日游(44%)和2-3日游(32.4%)最为常见;外出停留时间选择1周以上的也占有一定比例,为15.6%;一日游的游客较少,仅占8%。在出游范围选择上,半数以上(51.6%)家庭首选省外旅游地。其次是中、小尺度的省内和市郊旅游地(分别为26.7%和20.9%)。国外游由于阻碍因素较多,选择比例小,仅占0.9%。研究结果显示,核心家庭对出游范围的选择与其出游逗留时间基本吻合,进行省外游一般至少需要4-6日。

(六)核心家庭通常乐意与亲朋好友一起乘火车出游

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见图3),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武汉市核心家庭出游一般选择便宜、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火车是首选,其次是旅游大巴。再次是选择乘坐飞机和自驾车。乘坐游船出游和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出游的家庭所占比例相当小。说明核心家庭参团旅游的比例较高,这与对其出游组织方式的调查结果吻合。

在出游组织方式上(见图4),武汉市核心家庭首选由亲朋伴随,其次是参加旅行社的旅游团。选择家庭独自旅游和单位组织的也占一定比重。选择其他方式出游的家庭较少。结合前文的分析来看,“增进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的交际动机是武汉市核心家庭的重要动机,所以他们会首先考虑与亲朋好友一起出游。参加旅行社团作为一种省力、省钱、省事的出游方式,仍然受到核心家庭的表睐,尤其是受那些孩子较小的家庭的欢迎。

(七)核心家庭偏好山水风光类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武汉市核心家庭最喜欢游览我国的山水风光和欣赏文物古迹及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他们对城市园林、主题公园、饮食烹调、文化艺术等旅游资源也有相当兴趣,但对节庆活动、宗教圣地等兴趣不太浓厚,对医疗保健则是最不感兴趣(见图5)。说明观光旅游仍然是核心家庭喜爱的大众化旅游产品,而他们对文物古迹类和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的偏爱说明核心家庭“扩大子女知识面,寓教于乐”和“探险猎奇,开阔眼界”的旅游动机较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核心家庭偏好的旅游资源类型与后文所提到的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完全吻合。

核心家庭最喜欢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其次是参观游览类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娱乐类项目。选择探险类旅游项目的家庭最少(见图6)。休闲度假项目所占比重超过了传统的参观游览项目,表明武汉市家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更加注重旅游的深度体验,更加注重身心的放松。而探险类项目选择较少,进一步印证了“安全因素”是核心家庭外出旅游关注的首要因素。研究还发现,“休闲度假,游山玩水”和“释放压力,放松身心”作为武汉市家庭的首要动机,以上资源类型和旅游项目正好迎合他们这种内在的旅游需求。

(八)核心家庭向往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以西南地区为主

对核心家庭向往的国内旅游目的地进行调查时,采用自由填写的方式。结果显示(见图7),武汉市核心家庭所向往的前三位的旅游目的地为云南、和四川,即我国的西南地区(共93个样本),该地区优美的原始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颇具吸引力;其次是海南(共20个样本),其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正好迎合了核心家庭放松身心的首要动机;再次是北京(共18个样本)。暑期去往北京的各种修学旅游产品往往是核心家庭的选择,另外北京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现代景观也令核心家庭十分向往。其余各地作答次数均较少。研究发现,距离衰减规律在核心家庭对国内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表现不明显,他们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放弃去那些偏远的具有较高知名度或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目的地,相反,这种距离感和差异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旅游的欲望。

(九)核心家庭年均旅游多在2000元以下,旅游主要花费项目是住宿、交通和门票

武汉市核心家庭旅游年均花费随数目递增呈现反向变化趋势。年均花费在2000元以下最多,占42.7%。年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比例渐小,总比例仅1.3%。对家庭月收入与年均旅游花费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2),可以判定家庭收入水平对于外出旅游费用支出影响很大。

对核心家庭出游花费进行排序,发现最多的是住宿(27.9%),这与他们的出游停留时间、出游组织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关系。其余依次为旅游交通(19.8%)、门票(19.8%)购物(17.1%)、餐饮(18.5%)和娱乐(14.3%)。总体上各家庭在吃、住、行方面的旅游消费支出较多,而娱乐和购物的消费较少。可见武汉市家庭出游还是以基本旅游消费为主,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结论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了武汉市核心家庭出游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武汉市核心家庭出游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生理和交际动机;在旅游信息的获取上依赖亲朋好友的介绍;在旅游决策上以共同决策为主,孩子对家庭决策产生最大的影响,决策过程中安全因素和经济状况是其最关注的影响因素;核心家庭通常乐意选择在寒暑假与亲朋好友一起乘火车到省外出游;对旅游目的地选择出现“距离衰减规律”变形,表现为多选择西南等偏远旅游目的地;核心家庭偏好山水风光类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核心家庭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消费仍以住宿、交通和门票等基本性消费支出为主,基本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远远高于非基本性支出,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由于研究时间、精力以及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对核心家庭出游行为的研究还存在着有待改进和深入的地方。如在调查方面,由于不可能将家庭成员召集起来集体作答,故部分问题的回答可能只是某个家庭成员的决策,并不具备家庭代表性,导致抽样调查会出现一些偏差。在家庭旅游行为的研究中,入户调查是比较理想的调查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的调查内容与模式寻找最适合的抽样方法,尽量减少偏差。此外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在核心家庭出游行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对策,但本文的研究为家庭旅游市场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了依据。今后的研究中,可参考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入探讨家庭旅游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和营销。

参考文献:

1.罗少燕,武邦涛.家庭旅游的模式分析与产品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冯兆磊.城市中学生家庭旅游市场初探[J].问题研究,2007(11)

3.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等.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J].社会学研究,2011(2)

4.牛楠森.论核心家庭在儿童价值品质养成上的困境与出路[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4)

5.皮佳倩.中国家庭结构的变更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6.陆恒芹,苏勤,姚治国.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J].旅游科学,2006(6)

7.王慧媛.国内外家庭旅游文献综述[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刘秋萍.我国已经进入独子化的核心家庭社会[eB/oL].(2011-6-14)

9.Jenkins,R.L..Familyvacationdecision-making[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8,16(4)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6

鞍山市素有“钢都”的美誉,近年来,旅游业在这座城市里得到蓬勃发展,以千山风景名胜区和玉佛苑为代表的核心景区为鞍山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旅游收入以20%的速度逐年增长。与此同时,这些核心景区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制约其向前发展的瓶颈,因此,探寻并剖析当前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主要包括两大景区――千山风景名胜区和玉佛苑景区,这两大景区同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千山自然风光优美,历史古迹众多,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500余处,以峰秀、石怪、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精华景观主要有天成大佛、天上天、五佛顶、仙人台、无量观等。玉佛苑主殿内供奉世界最大玉佛“释迦牟-渡海观音”,玉佛重260.76吨,集七色为一体,色彩斑斓,光泽瑰丽,侧院罗汉圣地内还有长达千米的五百罗汉洞(内有500罗汉的塑像)。

近几年,千山、玉佛苑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2014年“五一”小长假,千山共接待8万余名游客,玉佛苑共接待游客5千余名,2015年“五一”小长假千山的游客量达到10.38万人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玉佛苑景区三天共接待游客8050人次,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游客对两大景区的不满、抱怨甚至投诉事件却日趋增多,景区的各种管理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多数游客反映景区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差,影响了旅游体验的质量,给旅游经历蒙上阴影。因此,深入剖析鞍山市核心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二、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发展短视

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在旅游运营上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具体表现在:

1、不重视游客重游,一次性买卖思想严重

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只重视眼前利益,不关注不重视游客的重游率,不考虑景区的长远发展,一锤子买卖思想严重。以千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景区内电瓶车拉客、照相、纪念品买卖宰客严重。如千山景区的电瓶车经营,目光只盯在10元车票上,对外来游客在千山的旅游不做正确的引导,相反却不停地拉客揽客,欺骗不明真相的游客路途遥远,让游客数次乘坐电瓶车往返于各景点,即缩短了游客在千山游览的时间,把千山变“小“,让游客失去对千山“美”的认知,又剥夺了游客移步换景的游览体验,失去了爬山“爬”的乐趣。

2、思路仅停留在一日游

旅游六要素包括“吃、住、行、游、娱、购”,而到鞍山核心景区旅游的游客更多是当天乘车来,晚上乘车走,少有游客进行吃、住、娱。这与鞍山市景区“一日游“的短视发展思路密切相关。核心旅游景区自身产品形式和结构单一,核心景区之间也没有有效组合。鞍山市千山、千山温泉、玉佛苑、二一九公园、汤岗子温泉应进行产品整合,让游客在鞍山市多留一晚、两晚,让鞍山一日游变成“两日游”或“多日游”。

(二)旅游引导缺位

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存在旅游引导缺位问题,景区设施和人员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导致许多游客旅游时迷茫、走冤枉路、被堵塞、错失观赏点等情况频出,使许多游客对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提出质疑,不满、抱怨甚至投诉,给景区带来极坏的影响。

以千山为例,入口发放的导游图很小且过于缩简,没有把千山诸多特色景点囊括其中,不能让游客完整把握千山的景点分布和旅游线路。游客不得不咨询景区内人员,而景区内从事电瓶车票务和驾驶的人员一心想着拉客挣钱,从事照相的人员一心鼓励照相,买纪念品的商贩不卖出商品不会废一句口舌,无人愿意“导”也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可“导”。

实际上,千山至少拥有三条主要游览线路:一是五佛顶一线,登临五佛顶可以走无量观老君殿―八步紧、夹扁石―天上天―天外天―小黄山―五佛顶,也可以走龙泉寺―天外天―小黄山―五佛顶,也可以在财神庙乘坐缆车―天外天―五佛顶;二是天成弥勒大佛一线,大佛寺―天成弥勒大佛―弥勒宝塔,三是仙人台一线,可以分别从五龙宫、中会寺、香岩寺三处登临仙人台。这三条线路每一条线路都至少需要一天时间进行深度游览,一日旅游根本不可能让游客游完千山。其中还不乏许多精华小线路,比如无量观一线,可以无量观西阁―木鱼石―罗汉洞―无根石―一线天―老子传道―卧虎峰,也可以无量观东阁―碧霞祠等,每一条小线路都充满了奇、秀、险、幽、野等形象美,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极具吸引力,而多数游客都错失了这些胜景。

而引导不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通往天上天景区的夹扁石景点,多年来它一直饱受诟病。所谓“夹扁石”就是两侧巨石相拥,中间只容一人通过,最窄处仅40厘米,然而因为沿途没有管理人员的提示和疏导,上山的人想通过它下去,下山的人想通过它上去,游客又都不肯错过这一被夹的体验,结果总是拥堵不堪,每逢五一、十一小长假情形更加严重。这也成为许多游客对千山不堪回首的回忆,对千山的美誉度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不够深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解说标识系统的缺失。解说标识系统包括景点解说、路径指示、导游线路,它不仅传达旅游景区的信息,而且体现着景区的文化内涵。千山和玉佛苑对解说标识系统建设较为薄弱,具体表现在景区主要吸引物缺乏解说标识、解说标识信息内容不充分、标识牌导向不明确等现象。许多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没有任何景点解说标识,导致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一无所知,使游客不能很好的把握和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降低了旅游者的审美体验。另外,旅游景区出售的商品没有景区相关的文化资源元素或特色文化符号或名字,缺少文化意蕴。

(四)旅游宣传促销不力

从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千山、玉佛苑的旅游资源无论从为游客提供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到景观奇特度、规模体量、保存程度,还是适游期上看,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级旅游资源。然而,同时作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千山和玉佛苑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实在是差强人意,仅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被知晓,而玉佛苑名气与实力严重不符,甚至连本省人都不知有玉佛苑的局面。这说明鞍山市核心旅游景区旅游宣传促销不力,且没有打造出符合自身实力的旅游形象。具体体现在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投入不够,缺少“让人心动”的旅游宣传,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节庆活动又偏少,网络营销非常落后。

三、鞍山市核心景区旅游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鞍山市核心景区旅游发展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

(一)重视重游,改一日游为多日游

改变景区“一次游”“一日游”的思想,转变景区管理人员经营思路,规范旅游景区内车辆、商家的经营活动,杜绝景区欺客、宰客事件,使游客愿意重游;开发景区旅游体验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景区综合收入,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小长假,把“一日游”拓展为“两日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改进旅游引导,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通过实地考察,对应旅游者的移动路线完善景点和设施导引图,重新设计和标注旅游导游图,便携式导游图应详尽、清晰、便于理解,向游客提供全面的景点景观信息,包括景观名称、空间位置等,供游客进行线路选择。夹扁石景点沿途应该设置警告标志和禁止标志,告知游客只能单向游览,即无量观老君殿―夹扁石―天上天,不能反方向通行,下行的游客从其他线路下山,并安排专门人员在该景点进行疏导工作。对景区管理人员要进行旅游引导工作和服务管理的培训,提高景区人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三)完善解说标识系统,融文化元素于旅游商品

文化内涵是一个地区或景区所独有的,景区应该对其进行深挖,一方面要完善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完善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尤其是对景点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详尽解说,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把优秀文化资源元素、特色文化符号、标志景观建筑融入到旅游商品、纪念品创作素材之中,加之独特的创意和设计,从而形成不失文化精髓的旅游商品,鞍山市核心景区的旅游商品都应该有景区专用的logo,使旅游商品更加富有文化特色。

(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开展互联网营销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7

据全国旅游项目管理系统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在建的旅游综合体项目2027个,占全部在建旅游项目数量的19.2%;预计总投资52235.7亿元,已完成投资12253.2亿元,占全部旅游投资的38.8%。其中,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131个,已完成投资3529.3亿元;投资额在200亿以上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45个,已完成投资1492.6亿元。

全国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开发建设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综合。以旅游休闲为导向,集餐饮、住宿、健身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如华侨城、万达乐园、华南城、乐多港旅游综合体等已经成为地方旅游消费活跃程度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二是多样。旅游综合体项目类型多样,充分体现了“旅游+”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旅游为核心形成了文化、生态、健康、乡村、商务等诸多业态的有机整合。

三是集聚。如总投资63亿元的唐山湾环渤海旅游度假娱乐综合体项目,建有自驾车与房车宿营地、儿童梦幻欢乐堡、奥特莱斯购物小镇、免税购物中心、集装箱海鲜市场、滨海企业公馆、旅游岛温泉会馆和具备全季节嬉水、水上娱乐等功能的大型室内海水浴场、度假公寓等项目。

四是创意。如总投资20亿元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旅游综合体项目,是全国第一座以电影ip引擎为主轴的主题游乐园,创新设立了包含影视表演、电影实景娱乐、原创电影文化展示等内容。

那么,什么是旅游综合体呢?我们首先从基本概念、综合特征与发展架构三个方面来全面认识旅游综合体。

(一)基本概念

“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实际上来自于我们所熟悉的“城市综合体”,但是两者在机制与作用方面,有着巨大区别:基于产业引导的综合体与基于城市功能聚集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是以城市中心区的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其核心是城市功能聚合,体现出土地集约化、建筑一体化、功能集中化、业态聚集化四方面的作用。

“旅游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以互动发展的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区、旅游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相关配套设施与延伸产业为支撑保障,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作为聚集综合旅游功能的特定空间,旅游综合体是一个泛旅游产业聚集区,也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并有可能成为一个旅游休闲目的地。因此,我们也用泛旅游来代替旅游的概念,使用“泛旅游综合体”的名称,包括“休闲综合体”“度假综合体”“休闲商业综合体”“创意文化综合体”“温泉养生综合体”“康疗运动综合体”“高尔夫度假综合体”“休闲农业综合体”“旅游小镇(非建制)”等各种类型。

(二)综合特征

“旅游综合体”出现,除投资的因素外,还是“旅游消费模式升级(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景区发展模式升级(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地产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地产到旅游综合地产)”三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综合特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二是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三是以综合开发为手段;四是以旅游地产产品为核心;五是以较高品质服务为保障。

(三)发展架构

在新型城镇化的构架下,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架构,实际上是由五个部分构成: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产业延伸环。

1.旅游吸引核

旅游吸引核,是面向市场需求,创新整合开发核心资源,目的是创造一个或多个独特的核心吸引物,这是创造核心吸引力的基石所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核心旅游休闲项目――观光景区、主题公园(乐园)、赛马场、赛车场、影视城、特色街区、温泉养生中心、高尔夫球场、特色酒店、主题博物馆。

核心吸引中心的打造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这是旅游综合体打造的关键,需要对旅游产品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才能实现。

2.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核心吸引物带来客源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在泛旅游产业构架下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mall构架的游憩方式)。主要包括主题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题演艺、高尔夫球场、水上游乐项目、滑雪场、马球场、温泉Spa等。

核心吸引中心把人流吸引进来,形成了最初的消费,但要留住人流并扩大其消费,就需要创造更多的休闲产品,激发并满足人流的休闲消费需要,让其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即构造休闲聚集中心。这是旅游综合体的主体功能部分。

3.居住发展带

居住发展带,是旅游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居住、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六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4.社区配套网

社区配套网,是旅游综合体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旅游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而与此结合,服务与六大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5.产业延伸环

产业延伸环,是旅游综合体带动区域综合发展的主要形式。以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居住社区为主体,同时会在周边区域形成产业延伸的一系列项目,往往环绕中心区,形成辐射或组团分布。这些特色延伸产业,包括观光与休闲农业、家庭菜园,泛旅游延伸的加工工业(食品、土特产品、工艺品加工等),郊野运动基地,等等。延伸产业环发展可能性空间很大,业态非常丰富。

二、旅游综合体是非建制就地城镇化典范

(一)旅游综合体城镇化的特殊性

从城镇化的角度看,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型城镇化形态―既不是传统的旅游景区,又不是纯粹的住宅社区,也不是建制型城镇,更不是新型农村社区,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旅游人口聚集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非建制就地城镇化的典范,极具推广价值。其特殊性在于:

第一,城市质量升级极核――旅游综合体可以是已建成城镇中的一个项目,比如城市休闲商业综合体,其在城镇化中,是一个集产业聚集价值、环境美化价值、文化品牌价值、幸福指数价值于一体的城市升级核。

第二,非建制性城镇化创新模式――更多的项目,是非城镇建成区的旅游综合体,它脱离城市区的相对独立,但开发建成后形成人口聚集,具备社区功能,我们称之为非建制性城镇化形态。

第三,就地城镇化的新式社区――旅游开发依托于资源,对于拥有资源的区域,包括泛旅游概念下的文化农业等资源,也包括一般生态资源及低成本土地资源,都具有引导形成泛旅游综合体的条件。因为打造综合体最重要的,还是旅游吸引核的创意性设计与建设。综合体的开发,首先会有效的形成对本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效应,进一步会形成区域就业人口的聚集,这是典型的就地城镇化价值。

第四,田园城市节点与土地提升极核――由旅游的“搬运效应”带来的城市消费力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内在发展机理是旅游带动的新型聚集。搬运来的旅游消费,不仅直接带动产城一体的本地块土地综合开发,更将进一步形成周边土地的价值提升,很多旅游综合体,镶嵌在乡村田园中的价值高地,辐射带动土地开发。这是未来田园城市化发展最好的组团模式。

第五,“产城一体化”的特征――旅游综合体具有产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依托产业形成城镇化,其核心包括非农业人口的聚集、泛旅游产业的聚集、市政配套和公共设施的聚集、公共服务与政府管理的配置等要素。

(二)旅游综合体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有可为

第一,旅游综合体符合政府对区域综合发展的政绩诉求――不仅可以吸引社会投资,更在本质上通过旅游的搬运效应,将城市的消费力带到乡村,从而有效带动周边乡村的就业增加、产业升级、配套完善和区域综合发展,实现地方旅游资源价值的市场化利用,并最终有力带动区域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旅游综合体符合企业对战略转型突破的获利诉求――通过打造旅游综合体来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开发,如万达领衔的长白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不仅能够通过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实现土地综合开发价值的最优回报,还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欢迎,获得极大的政策支持,无疑是大型地产企业介入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第三,旅游综合体符合旅游者对于综合度假的吸引诉求――中国进入了休闲时代,游客产生极大的多样化的综合休闲度假需求,这就呼唤更多的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开发――这也为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消费动力。

第四,旅游综合体符合老百姓对于生产生活的发展诉求――旅游综合体的开发,不仅能够带来极强的消费力,从而有效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如土特产品)的发展;而且由于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从而大幅增加居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此外,旅游者的综合需求又为当地居民自己实现旅游创业带来了机会(如农家乐餐饮、农家客栈等)。最终,将会引发当地居民从传统的种植经济转向旅游服务经济,实现生产生活的综合升级。

由此,旅游综合体如果能够实现政府、企业、游人、居民四方满意,毋庸置疑,它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将大有可为。

三、服务新型城镇化,创新旅游综合体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旅游综合体应从产业聚集要求、设施配套要求和服务管理要求,结合区域综合带动与美丽中国战略,进行综合化创新打造。

(一)落实城镇化的功能要求,构建新型旅游化城镇

旅游综合体要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构建一种新型的旅游化城镇聚落,关键在于要有产业构架的支撑、动力机制的明确、综合设施的配置、居住配套的完善和服务管理的保障。

1.产业支撑――以泛旅游产业的整合为根本支撑

旅游综合体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主要且首先的根本,是要有产业的支撑,这个产业就是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即以旅游为核心,将观光农业、会议展览、运动康体、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休闲商业、娱乐和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充分整合在一起,超越一般的旅游景区与住宅社区,形成泛旅游产业构架,最终实现业态模式的创新。

具体核心产业与相关的产业选择,是上述产业中的几种,这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特色产业相关,最终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综合体――如温泉旅游综合体、高尔夫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但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是――这些产业需要对应于“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产业延伸环”的需要,这是一个非建制城镇的产业支撑的核心构架。

2.动力机制――以休闲化消费的聚集为核心动力

旅游综合体的动力机制就是旅游的“搬运效应”“休闲消费效应”与“产业整合效应”。

其一,是旅游的搬运效应。乡村拥有的优异环境、独特文化与丰富资源,具备条件构建旅游休闲与文化体验及度假居住的平台,城市拥有极强的旅游休闲消费力、文化体验消费力及度假居住消费力,而旅游则是有效对接这两者的最佳桥梁――旅游通过游客的搬运行为实现对市场、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搬运,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对接,通过旅游休闲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发展,这种模式是旅游导引型区域综合开发。最终的结果是由旅游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带动区域综合开发,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其二,是休闲消费效应。通过休闲平台打造形成休闲消费聚集区,如万达长白山旅游度假区、东部华侨城等,引发区域内度假居住社区和城镇化公共设施配套及相应服务管理的完善,从而带动区域城镇化,这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城镇化方式。

其三,是产业整合效应。如上所述,旅游综合体具有极强的泛旅游产业整合效应,能有效带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这将成为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支撑。

3.基础依托――以设施和配套的配置为重要基础

旅游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建制型的城镇化形态,除了要考虑产业与动力的因素,还要依据城镇和产业要求以及人口的生活需求,进行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的配置,既包括道路、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电信、供热、照明、垃圾处理、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配置,也包括绿地、金融、商业、医疗、文化、教育、体育、信息、邮政、安全等城镇公共配套的配置。唯有如此,旅游综合体才是一个真正的可生活的城镇化聚落,才能够实现对休闲度假人口的聚集。

4.居住配套――以市民人口形成与居住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核心

旅游吸引核往往在城郊或偏远地区,它的集散不一定直接依托于城市核心,有的依托于中心城镇,有的依托于小城镇,有的依托于村落。因此,在什么地方进行聚集和集散,那个地方就形成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农民身份转换成高收益非农业人员。原有城镇居民、城镇化的农民、外来游客等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5.相关保障――以服务和管理的创新为基本保障

作为服务于外来人口而不是本地人口的非建制城镇,旅游综合体没有建制城镇的社会服务与管理系统――没有明确的归属地,特别需要完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符合其自身特色需求的服务与管理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要为旅游综合体的居住人口提供户籍、工商、福利、社保、婚姻、就业、治安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与政府管理服务;

二是要为旅游综合体建立政府派驻机构,如管委会或管理办等,实现旅游综合体的管理归属落实。

(二)发挥区域引擎综合效应,带动周边乡村城镇化

我们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构架下,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决不是圈起一亩三分地来进行孤立发展的模式,而是真正站在区域综合发展与区域城镇化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独特使命――每一个旅游综合体,都是区域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应充分发挥其泛旅游产业聚集与区域综合发展带动的引擎效应,促进周边乡村的城镇化发展。

1.注重产业的培育

要注重产业的培育,特别是以旅游综合体为粘合剂,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产业整合的引擎效应,带动区域产业的综合发展,这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根本核心。

2.注重经营的持续

在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中,很大的通病是单纯地追求地产的快速销售,而忽视了旅游的持续经营――这种忽悠型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要跳出以单一快速销售型物业为主打的模式,扩大可持续经营的持有物业的占比规模,通过自持物业的持续、长期经营,最终实现休闲消费的聚集和消费平台的构建,最终为区域发展带来持续的消费动力。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8

关键词:旅游核心竞争力;洛阳;aHp

洛阳古城位于河南省西部,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个荣誉称号和奖项。

旅游业是洛阳市发展的龙头产业,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洛阳古城旅游产业竞争力较弱,发展不平衡,整体效率较低。本文在构建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阳古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洛阳古城旅游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旅游核心竞争力(touristCore—competence)是资源和能力的统一体,是旅游企业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通过旅游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知识及技能的重新整合转化为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使旅游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合作无间将资源和技术加以整合的能力。

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则上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个指标组成的统计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哪些要素对于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层次分析法(ana.1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旅游核心竞争力指标重要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收集数据。主要是通过对

每个指标,采用2010年全国9个相关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对比。

(2)统计计算数据。在完成收集数据之后,还要对统计的原始数据进行量化,用权重的大小来反映第2o卷第5期张博: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59即产业竞争力得分。

2.2洛阳与其他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采用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统计公报作为分析样本,并分析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与步骤,选取了5个主成分,所概括的信息量为全部信息量的93.27%。

图1反映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排序情况。

从图1可看出,洛阳虽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但旅游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北京、南京等旅游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洛阳古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劣势与困难有:(1)洛阳古城空间形态缺乏特色。北京、西安等古都,或大气磅礴,或庄严威武,古韵体现在城市整体形象中。而洛阳古城,既没有古城风貌,也没有现代城市热闹繁华,其空间形态、文化形态被不人流的小吃i临摊和胡乱开张的各色商铺以及到处开花的霓虹广告搞得满目疮痍北京南京西安杭州郑州洛阳开封安阳许昌图l各旅游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排序(2)旅游发展滞后于洛阳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虽然洛阳提出了“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文化旅游口号,但“千年帝都”的旅游核心并没有“牡丹花城”刻画得深入,本应成为旅游文化脉动的洛阳古城,没有带给游客“千年帝都”的直观感受,旅游发展反而跟不上整体水平,给人脏、乱、差的印象。

(3)商业发展落后导致交通重心偏离。近年来,由于洛阳商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商业中心集中在涧西区上海市场、西工区万达广场以及新城区盛德美等地区,而古城由于商业发展落后,交通状况不太良好,道路狭小,且距离商业中心较远,进人性不强,位置逐渐偏离交通中心。

(4)商业利益追逐导致土地使用不合理。洛阳市现存城址主要有:周王城、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和金明洛阳城。洛阳老城(金明洛阳古城遗址)在整个城市发展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小商贩、不规则商业占用古建筑的现象处处可见。洛阳老城,本该成为洛阳乃至河洛文化接轨最深的地方,反而变成脏乱差的落后城区,规划区位功能不明显,旅游开发定位不明确,房地产开发保护法律不健全。导致了洛阳老城土地使用呈现不合理局面。

3提升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3.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洛阳古城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应制定有效措施,发挥能动性,结合古城旅游特色,组织和协调旅游发展,引导古城旅游的良性发展。

(1)积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健全旅游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协调功能。切实加大对旅游业的基础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尽快形成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做好行业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等作用。

(3)制定适应洛阳古城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大对古城保护以及旅游的资金投入。

3.2抓住特色产品提高品牌效应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旅游地区核心竞争力。洛阳古城旅游品牌建立要与牡丹花会结合,整合现有牡丹园林。洛阳牡丹园林众多,但规模参差,名称混用,游客一头雾水。应在洛阳古城内建设高档次的牡丹园林和试验基地,将“古都游,牡丹开”二者同时展现在游客面前,开发出具有洛阳独特的体验旅游。

3.3加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关键。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才能促进旅游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因此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提升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要不断丰富旅游专业人才的业务知识、提升旅游人才的工作能指标值的优劣。

(3)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建立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中,选择的相关要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相同。基于洛阳古城旅游发展现状和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同一层次的相关元素对于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值,构建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根据以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构建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洛阳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a层是目标层,为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B层是一级指标层,依据构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钻石模型,选取的评价指标为要素条件即环境竞争力B,持续竞争力B:,发展规模竞争力B,。c层是二级指标层。共包含22个子项目。

2洛阳市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2.1评价模型通过对大量数据和资料比对、分析、筛选、整理和再加工,抽取出和旅游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指标和数据,得到反映洛阳市古城旅游核心竞争力相关的3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在收集完数据之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通过权重向量的大小来反映指标值的优劣。

第二步: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变量,前提是主成分大于1。以主成分特征值所占的比重作为模型中各因子的权重,并获得各主成分对各个指标变量的得分系数。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可接受性进行鉴别,通过正互反矩阵,计算原因子变量综合得分,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9月力和自身素质,要广泛地与高等院校合作,积极依托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旅游办学资源,培养旅游人才。

3.4演艺影视还原活化古城魅力近年来,演艺活动的兴起给许多缺乏旅游活性的景点带来了希望。洛阳古城,应该打造一台精彩的大型现场演艺节目,还原隋唐时期古都的独特魅力。该节目注意与牡丹和历史的结合,运用声光电技术还原盛大磅礴的古都气势,提升古都旅游的内在价值。同时,洛阳乃至河南的影视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年做得最好的是山西省,在影视旅游发展中,提升了山西晋商文化定位,所有关于明清乃至民国的电视电影作品都集中在山西拍摄,对旅游活化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洛阳老城发展影视旅游具有明显优势,历史积淀多,可选素材丰富。在开发中应该注意选择有影响力的导演或者作品,逐步扩大人们心目中的古都形象,提升洛阳古都魅力。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9

党政统筹政策支撑

坚持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聚合12名县领导和全县28家部门、11个乡镇,构建全域旅游网格化推进机制。高标准规划编制旅游引领、多规融合的《米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涉旅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确保大手笔引领旅游产业精准定位、大投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品牌全域推动

坚持“景城一体、产城融合”规划建设县城,建成生态湿地公园、龙爪山森林公园、儿童主题公园、滨河景观长廊、环湖骑行绿道、慢游步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景点。坚持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资源禀赋”新理念,建设“全时、全龄、全域”“养生、养心、养老”“避暑、避霾、避寒”康养品牌,形成了“侯鸟式”“度假式”“定居式”康养旅游模式,抗衰老治未病、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温泉养生度假、古村落民宿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坚持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农业景区6个、产业基地景区8个,形成了集旅游度假、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业态。坚持以重大文旅项目引领全域旅游,加快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和3个特色康养村、20个康养旅居点、14个医养结合点等总投资350亿元的5115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阳光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功能优质服务

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公路服务区、客运站,旅游导视系统、旅游智能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客运站、高铁站建成投用,开通县城至机场旅游专线,景区旅游专线公交链接全域,形成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城乡路网。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完备的旅游大数据资源体系。

监管到位市场规范

推进旅游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联合执法监督力度,定期检查景区、酒店等旅游设施安全,建立暗访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涉旅企业服务品质,定期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活动,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厚植生态绿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龙爪山森林公园生态治理等生态环境打造提升,强力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64.3%,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000个,是“中国天然氧吧”。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廊道、村镇周边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净化,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大环境。

全域营销提升形象

围绕“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和“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做足文章,常态化举办“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体验活动和颛顼龙舟大赛、傈僳族约德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成功培育了米易灯会、花会、庙会、元宵焰火晚会节会品牌,持续开展“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系列活动,筹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宣传推介,“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改革创新引领示范

体制创新。编制《米易县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制定《米易县民宿发展支持政策》、《米易县民宿发展评定标准》,保障了民宿建设从布点、选址、规划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发鲜花里、全季康晃桥上等中高端民宿。融合创新,米易县率先提出“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发展阳光生态康养旅游作为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实现了从单一型旅游向阳光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突破。扶贫创新,聚焦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激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民宿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区、非遗观光体验区,“非遗助脱贫”入选四川省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营销创新,在稳定成渝滇康养群体的基础上,深化与一线城市及友好城市区域合作,与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西安5城知名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开发协议,川、陕、京等已将米易作为老领导休养、旅游定点之地。米易,发展全域旅游其势已成,这个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正逐步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请予审议: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6年11月我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价指数》标准,全县上下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在“全”上着眼、在“域”上发力,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突出党政统筹,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会议推进。去年8月14日、10月10日、11月5日、12月11日县委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两区”创建工作会办会、推进会、过堂会、项目汇报会,确立了“121”总体目标,设立了全域旅游创建经费和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了30个全域旅游招商项目。今年3月28日,我县又召开了全县旅游工作会议,把“两区”创建工作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二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月会办、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考核。出台了《盱眙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考核办法》,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今年,还将旅游项目单列考核,通过产业考核和项目考核“双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工作。

(二)突出规划引领,构建整体格局。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去年我县编制了《盱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11224”(即一心、一环、两核、两廊、四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和“1358”(即1大机制、3条路径、5大核心和8大公共服务)的创建实施路径,并编制了《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精品线路规划》、《营销体系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二是强化项目规划。天泉湖度假区编制了《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天泉湖星空民宿改造规划》等9个项目规划,明祖陵景区编制了《明祖陵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3个项目规划,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了《第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第一山公园详细规划》,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编制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环境提升规划》。按照“闲情闲趣,慢行漫游”的主题定位,旅游局编制了《S601风景道概念规划》。

(三)突出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一是加快景区提升。县文体旅游集团投入3800余万元,实施55个项目,对铁山寺等4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招引落实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的要求,对外了30个特色旅游招商项目,并实施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紫霞岭酒店等28个旅游项目建设。三是注重产业融合。结合我县一二三产业特点,启动官滩霍山村、旧铺茶场、润鸣农业物产馆、风藤中草药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实施了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初步培育了福标蜂文化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龙虾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星空小镇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四)突出要素完善,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设集散中心。启动龙虾小镇会客厅和宁淮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2个一级集散中心规划和建设,天泉湖度假区、第一山、黄花塘均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明祖陵也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提升。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全县新(改)建a级以上厕所20余座,主要景区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三是完善交通标识。S601旅游风景廊道规划设计完成,新设置113块外部旅游交通指示牌,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四是加强人才引培工作。柔性引进人才13人,并建立旅游专家库,组织开展旅游大讲堂六期,举办盱眙金牌导游大赛,组织参加全市星级导游培训与讲解大赛,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竞赛”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五)突出宣传推介,塑造整体形象。一是开展品牌策划。委托南京麦肯品牌咨询机构策划了《盱眙旅游品牌升级及推广方案》,形成了“须夷之间,恋上盱眙”等五套方案和春夏秋冬四季品牌形象、媒体传播方案。二是开展龙虾ip塑造。与广东易动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拍摄动漫大电影《美食大冒险》,开发盱眙文创和旅游产品。三是开展赛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跑骑跑、天泉湖国际星空露营大会——“陪你去看流星雨”、金陵天泉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四是开展形象宣传。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分别开展以“山水绿城、龙虾之都”、“梦中的星空度假天堂”等3个主题宣传片,在南京高铁站进行“盱眙不仅有龙虾”等灯箱户外旅游宣传。与江苏电视台全面合作,推广盱眙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利用广电台、现代信息中心等县内媒体,开通全域旅游创建旅游频道和旅游专版,及时向社会展现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成果。

(六)突出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组建组织机构。为全面推动天泉湖部级度假区工作,成立了天泉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天泉湖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成立了“1+3+n”中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并在天泉湖度假区设立综合诉调执法中心。二是加强旅游扶持。把旅游项目纳入绿色通道重点项目体系管理,简化程序,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出台了《盱眙县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全域旅游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创建专项经费3000万元和旅游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用于旅游发展和创建工作资金保障,利用引导资金开展了星级龙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专营店的评比活动。三是引进市场机制。成立了县文体旅游集团,打造百亿级文旅产业;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委托复星爱必侬旅游公司管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北京龙泉寺签约入驻铁山禅寺。

二、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标准相比,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体系等;二是旅游综合管理不够完善,缺少旅游综合执法人员,没有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三是旅游产品供给不够充足,没有新增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四是旅游业态发展不丰富,缺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五是“旅游+”产业融合不够充分,缺少旅游新业态项目。

三、下一步创建工作重点

2018年,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决胜之年和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奋战之年。我县将继续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围绕“11224”的总体布局和“1358”的创建路径,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要求,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力保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实现全省再进位。

(一)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完善。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旅游观念,继续执行“月会办、周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考核标准,细化目标考核任务,定期进行督查考核。按照“1+3+n”旅游执法要求,成立旅游执法分局,在龙虾小镇会客厅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天泉湖、第一山景区设立旅游综合诉调执法中心。完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双项考核,激励促进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标准化培训与长效化管理,继续举办“旅游大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二)更加注重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南一北”两个核心,按照“高端化建设、一体化布局”要求,强力推进去年的30个特色旅游项目的引进与落地。天泉湖度假区加快环湖路改造、星空谧境、星空民宿等项目建设,明祖陵积极推动停车场、水杉林游步道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文体旅游集团加快景区功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盱眙礼物”旅游商品研发,培育、授牌一批旅游商品专营店。农旅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和金宿级、银宿级民宿。

(三)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品牌、三年见效益的目标,建设天泉大道生态风景廊道,推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建设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大云山汉王陵遗址公园,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旅游“126工程”,怡亨酒庄创成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旧铺茶场、韵园生态农庄争创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霍山村田园综合体等6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按照旅游特色小镇的标准,重点培育星空小镇、清凉湾小镇,推动“旅游+小镇”融合发展。按照工业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培育日高蜂福标蜂产品等工业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天泉湖部级水利风景区品牌效应,编制淮河入湖口风景廊道规划,推动“旅游+水利”融合发展。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篇10

关键字:利益相关者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研究背景

(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早期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30 年代。到20世纪60 年代, 斯坦福研究所将"利益相关者"这一术语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失去其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的个人或团体"。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初期,企业一直是绝对的研究主体,直到20 世90年代初期以后,才开始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区、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等。

(二)国内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这一理论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引入旅游研究领域。purnomoc(2005)研究了国家公园和森林管理的利益相关者问题;Dianne Dredge(1999)、Buanes(2004)分别对区域发展问题以及滨海地区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社区旅游及其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国内方面, 保继刚等(2002)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讨论了旅游地的游客、政府、商业部门、本地居民、景点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 对他们的利益表现、决策过程与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结合系统动力学分析寻找和认识主要利益群体在桂林市旅游业中的促进和限制作用, 剖析了桂林市旅游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和深层制约机制。张伟等(2002)将利益主体理论应用到四川省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 并对不同利益主体的旅游意识和利益表达进行了分析。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国外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方面的研究,包括协作的原因分析、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程序和途径、协作过程管理以及协作的效果评估。国内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的引入阶段,内容还比较粗浅,主要集中在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探讨上,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上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突出说明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具体的根源和对策探讨的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

旅游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几乎涉及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涉及的利益主体包罗万象。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有其共性,涉及的利益主体很多都是相同的。可是,我们不能忽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特性,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当地政府的自治性、旅游生态的不可再生性。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当地政府(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原住民、旅游经销商、旅游交通、媒体、文化旅游者等等。国内学者夏赞才在2003年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 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层三个基本层次, 探讨三个层次的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利益主体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战略层和延伸层。其中,政府(中央和地方)、原住民、文化旅游者为核心层;旅游市场营销者和旅游规划者属于战略层;旅游交通和文化保护部门属于衍生层。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层。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是民族自治政府,从自治区到自治州,再到自治县和自治乡,多个层次的自治政府。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发扎需要一个总体利益和目标的代言人,来控制、引导、协调、规范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行为,能够担当此任的只有,尤其是中央政府。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是一个内在地具有政治性的事物,在这里,价值观的协调与冲突,权力的制衡,利益的分配,参与和决策机制的建立,目标的设定和标准的确定等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政府拥有有力的工具来影响社区旅游的发展:立法,协调政策、项目与基础设施,提供激励、规划和促销等。

(二)原住民(社区参与)

少数民族地区的原住民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一,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感受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第二,居民是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要保护者;第三,居民为游客提供家庭旅馆、餐馆、商店、手工艺品、节庆活动等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是开发商未签约的"合作伙伴";第四,居民在社区扮演的角色往往能反映出个人对社区的关注程度和在旅游决策中的控制力等问题,当居民较多地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时,他们往往对社区变迁和发展持肯定态度,相反,随着当地旅游决策中当地人控制力的下降,对旅游的支持也会下降。

(三)文化旅游者

热衷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于体验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旅游者的进入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当地社区带来活力;第二,为居民带来了外来文化;第三,旅游者在当地旅游能带来收入和经济利益,能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 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开发与保护的不协调,不能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是有其根源的。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来分析,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利益主体利益的不平衡产生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主体中,中央政府的核心利益是地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地方政府的核心利益是追求政绩,追求GDp的增长;当地居民的核心利益追求是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是高满意度的游客体验。梳理清楚这些利益主体的核心利益,想方设法平衡这些利益,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我们假设一个少数民族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是一个的球。根据牛顿力学,我们不难知道,球要运动离不开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追求的核心利益就是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的力分为两种,动力和阻力。我们分别用F1和F2来表示。如图2:

当F1 F2,即动力 阻力时,物体向前运动,B发生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良好;当F1 F2,即动力 阻力时,物体向后运动,a发生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倒退;

当F1=F2,即动力=阻力时,物体原地静止,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维持原状。

这里的F1和F2指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合力,不单单指一个利益主体对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用f来表示每个利益主体对物体运动即文化旅游发展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上图中的黑色箭头为f,表示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原住民和文化旅游者对该地文化旅游产生的作用力。

具体分析:

第一,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开发的价值取向一致性可以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当政府、原住民和文化旅游者的利益一致时,这个时候的动力F1 F2。政府需要发展旅游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加。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来招商引资,这样就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提供岗位,拓宽收入渠道,引起当地居民的支持。文化旅游者的进入为旅游地带来货币,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游客得到最高的旅游体验,满意度提高。从而达到政府--居民之间、居民--旅游者、旅游者--企业、居民--旅游企业两两的共赢。这样的情形是一种最完美的模式,是学者和实践者的追求模式。

第二,当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则意味着冲突,这个时候F1 F2,阻力大于动力,文化旅游发展受到阻碍。这个时候的典型的情形是政府想发展旅游,在规划用地方面与原住民产生冲突,社区参与度不高;原住民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破坏政府保护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摆摊设点,拉客现象频生,间接降低旅游者的游客体验。这种模式的产生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引起的,从根源上讲是决策过程中采取的决策方法和程序的失误。

四、平衡利益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行业和部门,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利益要求,他们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密切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有的影响力也不同,如在众多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而居民寻求高收入和好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的对旅游地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的则较弱。同时他们与旅游地的关系程度及影响力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某一组织或群体的利益而忽视或轻视其它相关者的利益,也不能用静态的眼光来对待利益相关者,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协调和关注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让他们能够公平的分享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以及公平的分担旅游负面影响。

(一)政府合理引导和调控

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大的矛盾。一方面,旅游要发展,要对当地经济做出贡献,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就需要扩大接待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游客的增多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个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被消除,就要依赖政府做出及时的反应,政府须迅速制定各种政策。政府应改变以往不合理的产权安排, 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的内部因素出发, 在开发中将少数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公平合理地安排政府、少数民族和开发商的产权关系。

(二)鼓励原住居民参与

少数民族是民族文化资源的载体, 解决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问题首先应贯穿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从问题的根本点入手, 进行合理的产权安排, 让少数民族在资源开发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成为自己资源的真正主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他们合理开发和保护自己的资源,才能做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景区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诸如环境管理工作上采取适当对策以尽量避免消极因素的出现。

(三)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要

不同的旅游者因年龄、性别、爱好、国籍的不同,也表现出更明显的体验偏好,其所追求的利益也就表现为旅游者在进入旅游目的地后通过旅游体验和认知所获得的各种知识、愉悦和满足感的总和。如果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旅游者便无法达到"购买"其产品的目的。

五、结语

总之,为了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协调好原住居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管理好旅游景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尤其要把原住居民这一相对弱势群体作为主要的利益群体之一来对待。同时,还要根据旅游活动的复杂性、区域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性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保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to 著.张广瑞译.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 旅游学刊,2000,(3):71-74.

[2]高元衡.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朱华.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

[4]李凡,蔡桢燕.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J]. 旅游学刊,2007

[5] Brohman J.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6]Chris Ryan. equity , management , power sharing andsustainability issues of the'new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1) :97 - 116.

[7]世界旅游组织(wto) ;张广瑞译.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 .旅游学刊,2000

[8]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4

[9]李正欢,郑向敏.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 旅游学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