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07

能源管理总结篇1

但覆盖面广,能源管理科是保障学校水电正常供应的职能部门.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责任重大,工作中稍有纰漏就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积极进取,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上任至今,后勤处各位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按照学校及后勤处的总体要求,带领能源管理科全体职工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科研和师生生活做好水电保障工作,为学校教学。认真做好校内水电相关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

尽力为学校节省开支.成立节能督查组,认真做好节水节电工作。加大节约水电宣传工作,严厉查处违章用水,用电.

及时发现并修复故障,认真巡查校区水电管线运行情况。确保我校水电的正常供应.

利用暑假黄金维修期,顶烈日战酷暑。完成了全校水电基础设施的年检保养等工作.

修复了原来存在故障的5台水泵,认真做好泵房内供水设施的维护工作。对原来的控制电路进行了改造.

并完成了相关的水电改造工作,认真做好中央校区南北区中水处理站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大大节约了中央校区的中水用量.

同时做好校内相关用户的水,认真做好我校水电费的缴纳工作。电抄表及收费工作.

并制作统计报表对校内各单体建筑定期进行水电抄表工作。

停电通知,及时在校园网上或以张贴布告的方式停水。尽量减小因停水停电对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能源管理总结篇2

关键词:一流企业集团总部集约扁平服务共享

引言

企业总部是现代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统领和首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流的企业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集团总部。随着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企业集团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萎靡不振,企业发展开始出现动荡局面,给企业总部带来的决策、管控和协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的变化,结合基本管控模式,国际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变革和资源管控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战略决策、沟通协调、共享服务、业务价值创造等多元方向转变,即从“管控”导向的角色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不同的管控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总部定位。总体看,一流企业总部一般涵盖以下四种功能定位:一是发展和执行集团总战略,包括机会评估、资本分配、制定研究策略、重组并购等。二是直接管控关键节点和流程,包括企业文化制定、计划流程设计、监督和财务控制、激励和约束、必要时亲自推动关键项目等。三是提供集中化的共享和服务,进行科技研发、提供法律援助、处理公共关系、进行培训等。四是加强下属企业的战略协调,实现品牌整合和价值链协调。五是强化总部的影响力。总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应给下属公司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企业集团总部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的变化

随着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一流企业集团总部更侧重于价值创造与引领,这直接导致了对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呈现出两个新变化:即业务外包相对减少及服务共享中心的设立逐步增加。

(一)企业总部业务外包比重有所下降

总部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总部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如法律事务、it、后勤、客户服务等)承包给外部专业化服务提供商,使总部集中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最近10年来,世界一流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企业总部业务外包减少的原因包括:企业总部应变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外部服务提供商对企业总部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反应不够迅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情报争夺战日趋激烈,业务外包容易导致核心技术和信息的泄露,尤其是研究、财务、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等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服务不适合外包;企业总部对外包业务的要求提高,导致业务外包的成本提高。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每隔2-3年对世界知名企业总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了5份关于企业总部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世界知名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在缩小,企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力量处理各种总部业务。it业务是最常见的总部业务外包领域,但是选择将总部it业务外包的企业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it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9%。德国邮政、苏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陶氏化学、克莱斯勒等世界著名企业都曾经将企业总部的it业务外包给惠普或iBm,但均因成本过高或者外部服务提供商无法按要求完成业务等原因而终止。

除了it业务,总部其他业务的外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总部法律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3%;2008年企业总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比例是69%,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44%。当然,总部业务外包减少是总体上的趋势,并不排除部分非核心的总部业务外包增加的情况,例如清洁、安保、餐饮等后勤业务外包的比例从2008年的16%上升至2010年的17%。

(二)总部内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有所增加

服务共享中心(SharedServiceCenter)是指企业总部组建的专业化的职能中心,提供总部各部门共同需要的服务(如科研、培训、法律事务、it等)。作为总部的新部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展开竞争,按照市场价格为企业总部各部门提供服务。服务共享中心的资产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服务共享中心的人员也是企业总部内部人员,但是服务共享中心类似一个独立的企业高效运作。总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的根本区别在于服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总部的一部分,与企业总部是从属关系;而外部服务提供商与企业总部仅仅是委托关系。

服务共享中心能够克服业务外包的缺点。相对于业务外包,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优点在于:总部更容易控制服务共享中心工作的进度和结果。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服务共享中心对企业要求和客户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服务共享中心不容易泄露企业的经营战略、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很多辅助服务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由企业内部的服务共享中心提供这些服务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显示,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比例从2005年的38%上升到2008年的49%。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每隔两年对世界范围内的跨国企业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情况进行调查,在2011年调查的270家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设立2.9个服务共享中心,比2009年增加了0.8个。同时,服务共享中心承担的职能在不断增加,而且企业一般倾向于将业务优先分配给自己的服务共享中心承担。总部业务外包减少,以及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现象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上业务外包减少。对于企业总部之外基层大量非核心的、重复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业务,外包的现象仍然普遍。

毕马威2010年对28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既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6%,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1%,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3%,既没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9%。从企业整体来看,尽管采取共享服务中心比业务外包更普遍,但业务外包和共享服务中心都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团总部对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加深

资源配置和管控能力是衡量现代企业集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总体看,企业集团资源可分为核心资源和非核心资源。近年来,世界一流企业的总部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科技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企业核心资源管控的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作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和管控中心,企业总部对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与能力的控制力度增强。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也是企业总部管控力增强的体现。企业总部正逐渐由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企业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总部价值创造力上,而不是削减总部的运行成本。

例如,Ge总部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化的管控模式,总部是战略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对技术研发投资、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实施集中化管理。Ge总部通过投资审核、财务审计和选派经营者实现对下属企业的集中管控,保证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总部的战略目标。Ge审计部门除了审查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之外,还负责审查个产业集团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总部的总体战略。eDF总部的职能部门对发展战略、风险管控、人力资源、财税事务、行政事务、国际合作和公共事务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发电等竞争性业务和海外投资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使各事业部成为利润中心,由总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受管制的输配电业务,尽管欧盟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但eDF仍然坚持不拆分,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维持对输配电业务的管理。

企业总部规模及组织架构变化

(一)总部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以及企业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加深,企业总部规模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以eDF为例,2007年至2010年,总部人数从8432人增加至11590人,总部占集团总数人员占比从8%上升到11%。

(二)总部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并形成“多点”总部

为了加强总部的管控能力,世界一流企业逐渐实行扁平化管理。以苹果公司为例,20世纪80年代,苹果公司从上到下共设了五个管理层次,决策和贯彻过程冗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需要。随着苹果公司管理体制不断革新,目前苹果公司形成了以产业部为主导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减少为三个,即总部、产业集团和下属企业,三者的定位分别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随着企业在国内外扩张,为了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总部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将部分管理职能授予其分支机构。理特管理顾问公司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减少管理层级,将部分总部职能向国内外分支部门转移。这些具有部分总部职能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变为总部的分部,企业总部结构从“整体总部”(monolithicHeadquarter)向“多点总部”(multi-pointHeadquarters)转变。未来企业总部可能呈现出集中管控,分散管理的突出特点,即总部呈现虚拟化的特点,传统意义上具有确定地理位置的单一总部概念已经难以涵盖总部的新内涵,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开始承担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职能。

结论与建议

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国际一流企业总部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总部功能的不断完善,从组织结构看,总部人员和规模不断增长,管理层次却不断压缩,呈现扁平化趋势;从核心资源管控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物流管理等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从非核心业务管控看,服务外包仍是总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但为了保持竞争力优势和增加服务的敏感度,在企业内部设置“共享服务中心”统筹非核心及后勤资源管控成为新趋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企业应积极研究国际先进企业总部发展趋势,通过加强总部建设强化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依据管控流程规划与组织设计原则来定位总部功能和设置职能部门。根据组织定位原则、管控流程的内容,按照扁平化、精简化的原则,加强职能部门设计,确保每一个流程的结点贯穿到部门,形成高效的总部协同机制。二是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企业资源都采取集中化管控模式。统筹考量业务外包和设置“服务共享中心”的优势劣势,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主营业务和辅助业务、核心资源与非核心资源有效管控模式。三是培育总部的价值创造能力,工作中心逐步转向企业资源控制与实施战略,加强规划、创新文化与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等。

参考文献:

1.ambos,B.,&Schlegelmilch,B.thenewroleofregionalmanagement.Hampshire:palgravemcmillan,2010

2.ambos,t.,&Birkinshaw,J.Headquarters`attentionanditseffectsonsubsidiaryperformance.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10,50(4)

3.葛婧,王远军,赵茂磊.集团总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角色[J].发展研究,2005(5)

4.叶广宇,陈静玲,蓝海林.企业总部价值创造方式与转型期中国企业总部类型[J].管理学报,2010(3)

5.韵江,刘立,高杰.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与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作者简介:

能源管理总结篇3

关键词: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统计

中图分类号:9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14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37-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智慧的载体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集中在繁琐的事务管理层面,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无法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更因为管理技术的落后而不能为员工提供便捷的服务。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诸多现象的实际状况。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能够及时有效的搜集、整理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数量、种类、结构等),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分析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以及预测人力资源供求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人力资源统计含义和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含义

人力资源统计是描述、衡量、跟踪、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定量管理工具(范秀荣、贺本岚,2009)[1]。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人力资源数量关系、数量特征和运动规律(郭秀云,2001)[2]。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投资统计、人力资源产出统计、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统计和人力资源供求统计等(李秀娥,2002)[3]。

(二)人力资源统计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并于20世纪50年代由舒伯茨等学者继承并发展。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人们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理论为人力资源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人力资本及其作用的客观存在,为统计的发展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根据人力资本的特征,人力资源统计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包含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人力资本的利用,反应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以及人力资源实际利用效率的大小。三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收益包括科学技术进步、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全面发展等;微观收益包括家庭和个人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提高和一些非货币性收益等。

三、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本现状统计

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包括人力资源总量、种类、结构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分为人力资源个体信息和人力资源整体信息两个部分。人力资源个体信息是反映个人情况的原始资料,包括:人力资源的自然状况、受教育状况、工作经历、工作态度、培训状况和工资收入情况等。人力资源整体信息是将个体信息汇总得到反映整体情况的指标。其中,反映人力资源丰富程度及利用情况的指标有人口总数、人力资源总数、经济活动人口、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源密度、人力资源经济密度、人力资源率、劳动参与率和人力资源利用率等;反映人力资源种类及其构成的指标包括人力资源数、经济活动人口及各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等。

(二)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统计

1、人力资源投入统计。人力资本的投入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性,所以只有人力资源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企业应充分分析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把握人力资源投资的方向和力度。因此,人力资源统计不仅应统计人力资本的存量,还应该反映人力资源投资状况,即人力资本的流量。人力资源投资统计也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2、人力资源产出统计。人力资源产出统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算人力资源贡献值,即从已实现的角度反映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一般采用一定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测算;二是计算人力资源价值,即能够操纵非人力资源的个人或群体,为其经济组织创造未来经济效益的能力,一般将这种可能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折算为当前值。

3、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统计。效益是指产出与投入的比值。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分析可以将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折现后进行比较。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统计既可以计算总体投资效益,又可以就某一方面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如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医疗保健投资效益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包括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法和丹尼森的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及劳动简化法等。第一种方法常用于人力资源投资的个人收益率评估,后两种则用于宏观教育投资分析。

(三)人力资源供求统计

1、人力资源实际供求状况统计。人力资源实际供求状况统计包括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需求量以及供求差量和显性失业率。而对隐性失业情况的计算,一般采用一定方法测算劳动力实际需求量,并进一步计算供求差量和隐性失业率。

2、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统计。人力资源供求预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它以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为基础。预测的内容包括: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需求量、供求差量、失业率及其分行业资料等。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不仅要预测总体供求关系,又要预测各行业或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应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尽可能准确把握供求关系的发展态势。人力资源预测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人力资源统计指标构建

(一)人力资源数量指标

人力资源数量指标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力资源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总量指标,指标可设置为:一是一定时期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载体,即组织员工人数。包括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员工平均人数、员工年龄结构及员工平均年龄五项指标。二是人力资源投资总额,即组织在开发、利用及保护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付,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及其他费用指标。

(二)人力资源质量指标

1、文化素质指标。一是员工文化结构:组织全部员工按文化程度分类汇总,用以分析人力资源文化教育状况是否与组织总体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组织确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提供参考。二是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即一定时期组织全部员工受教育年限之和与职工平均人数之比,反映组织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

2、技能素质指标。一是职称结构指标:将组织技术员工分组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用以反映技术员工的技能水平结构。二是技术平均等级:计算员工的平均技术等级,用以反映组织整体技能水平。三是精神素质指标:员工满意度用以反映员工对组织的工作制度、工作岗位、激励措施、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员工参与度用以反映员工的积极性、创新性。

(三)人力资源开发指标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采用有效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劳动者的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包括招聘人才、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等。人力资源开发指标可设置为本期新招聘人数、本期参加培训人数和本期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三项指标来反映。

(四)人力资源利用指标

1、人力资源配置反映人事安排状况,指标可以用岗位结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及其他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和岗位员工文化结构(各文化水平层次的员工占总人数的比重)来表示。

2、人力资源利用效益主要通过人力资源与有关成果的对比来反映。可设置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组织的增加值/全部员工平均人数

(1)

人均利税率=利税总额/全部员工平均人数(2)

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V+m)/人力资源投资总额

(3)

(五)组织结构状态指标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直接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而组织结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集权型与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可对组装机结构状态设置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管理制度完备性、管理标准完备率、集权程度等指标。

(六)人员结构评价指标

1、管理人员占有率=管理人员数/企业总人数*100%。

2、专业人员占有率=专业人员数/企业总人数*100%。

(七)组织功能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创新性、效率性和适应性这三个指标的数据研究及分析对组织的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八)机构管理状况评价指标

1、指令失效率,即反映机构管理和领导的有效性的指标。

指令失效率=管理指令失效数/管理指令总数*100%

2、信息沟通失真率:该指标反映组织信息沟通状况的敏感性。

信息沟通失真率=信息沟通失真量/信息总量*100%

3、部门冲突频度和冲突强度:反映组织运行秩序的敏感性指标。可把它分为四个等级(高、较高、较低、低)。

4、预算突破率:反映机构管理效率性的辅助指标。

预算突破率=预算突破额/预算总额*100%

(九)人事管理状态评价指标

1、人事变动率=岗位人员变动数/岗位总数*100%。它是反映组织人事调整、人员流动的重要指标。

2、员工违纪率=员工违纪人数/员工总人数*100%。它是反映管理关系协调性的辅助指标。

3、员工投诉率=员工投诉人数/员工总人数*100%。它是反映管理关系协调性的辅助指标。

4、缺勤率=员工缺勤人数/员工应出勤人数*100%。它是反映人事管理有效性的辅助指标。

(十)组织激励状态评价指标

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归属感和人际冲突频度和强度,这五个指标数据均可通过以等级量化的形式对员工实施调查取得。

参考文献:

[1]范秀荣、贺本岚.对人力资源统计学研究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04).

[2]郭秀云.人力资源统计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国统计,2001,(02).

[3]李秀娥.浅谈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J].经济管理,2002,(02).

能源管理总结篇4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需求,集团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企业形态,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管理已成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显著特点,在企业规模由小到大、竞争能力由弱到强、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构建母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如何对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如何发挥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如何将母子公司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是集团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课题。

J集团是1998年由政府部门整体转制而来的重点国有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经过十几年改革发展,J集团已迅速成长为资质体系较全、综合实力较强、在西部乃至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工程总承包商之一,业务涵盖建筑工程、房地产、物流配送、新型建筑材料、高速公路、酒店经营、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截止2011年,集团营收突破400亿元,集团共有直属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30个,控股子公司1个,参股企业10个,事业单位1个,从业人数14000余人;业务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正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目前正全力推行整体上市。J集团在总体管控思路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实现了人力资源管控的母子公司互动协同和人力资源配置的高效运作。

1、J集团人力资源管控体系设计思路

人力资源管控重心体现在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分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控的内容、范围和力度上。在J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中,集团与下级单位是一种相对紧密的人力资源管理衔接,集团从共性和宏观层面实现对全局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充分考虑集团总部与二级单位双向信息流互动。

集团作为监督和管控职能机构,立足于集中的组织信息、人员信息、薪酬信息及政策执行等的集中监控及权限体系建设,有效地通过人工成本分析、综合报表分析、HR信息系统等工具的使用,实现集团总部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规划、人力资源基础制度、组织机构设置、薪酬总额管理、核心经营层及关键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的集团统筹。各二级单位从个性和微观层面实现对本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执行,保证共性、兼顾个性,一方面执行集团总部共性规则,另一方面制定本单位具体承担业务的执行和日常人力资源业务等,从而更好的满足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实践需要。集团充分尊重子公司的自,在集团整体人力资源战略管控框架内,对招聘甄选、培训开发、薪酬福利、人员调配等人力资源具体模块实施方面给予企业最大自,集团从政策上予以指导,既能实现在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所能提供的决策支持职能,发挥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又能形成母子公司良性互动,最大程度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信息的利用深度。

2、J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操作体系

(1)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集团总部根据国家行政法规及集团的战略规划、管理要求,制定全集团的人力资源制度,对分子公司进行政策和制度限制,并指导和监督各分子公司政策执行情况;各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实施细则,根据不同要求,报集团总部批准或备案后执行。

(2)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和实施

集团战略管理委员会在总体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结合集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状况、人才队伍的发展趋势等因素,按照需求与供给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原则,制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建立集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集团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运营性人力资源子规划,如人员引进与调整规划、人员开发与培训规划、员工薪酬管理规划等,并下达任务分解目标;各二级单位根据集团人力资源规划、各项子规划和本单位战略规划,制定本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细则,报集团审批同意后执行,集团相关职能部门每年按照任务分解目标检查分、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进度,并向集团战略管理委员报告。

(3)人员招聘、调配及任用管理

集团对人员招聘实行“总额控制、分级管理、自主招聘”原则。集团负责各分、子公司高管及集团本部人员招聘,各分、子公司负责除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其它人员招聘。各子公司每年将招聘计划报集团人力资源部,集团人力资源部报领导审批后下达当年人员招聘总额调控计划;人员招聘采取统一招聘和自主招聘相结合,集团每年组织应届毕业生和成熟人才招聘会,各单位可参加统一招聘,也可自主招聘,招聘条件及录用程序由各单位按照岗位需求自主确定。

集团对人员任用和调配实行集团掌控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高层、中层、基层实行不同的管理权限。集团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由集团公司招录、任免、考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由集团公司派出的,由集团公司推荐,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下人员由各自单位自行任用。

(4)薪酬管理

集团成立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集团薪酬体系,制定高管人员薪酬和评估标准。集团推行岗位和业绩考核相结合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对分、子公司薪酬管控分为经营负责人薪酬管理和企业薪酬总额调控管理两类体系。

对子公司经营管理班子实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薪酬制度,其薪酬管理办法由集团制定和监督执行,采用先考核、后奖惩的方式,对经营者的薪酬实行统一管理,薪酬经营者薪酬水平与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员工收入水平及行业特点挂钩,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统一。主要经营者及财务委派人员薪酬由集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其它高管由所在单位董事会按照集团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办法负责考核后发放薪酬,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

集团对子公司薪酬管理实行“总额调控、预算管理、自主分配”原则,根据不同单位的薪酬水平、企业效益、人员规模等指标,每年对各单位薪酬总额预算进行调控,各单位在薪酬总额预算调控范围内自主制定薪酬管理办法,自主进行分配,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同时对集团机关及直属分公司实行定编、定员、定薪的“三定”方案,严格控制机关职能部门人员及薪酬总额。

(5)绩效管理

J集团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灵活地设计了针对二级企业、部门、员工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并提供多种考核模式,定性、定量、目标、综合指标等考核方法相结合,建立起多方法、多指标、多层次的全方位绩效考核体系。集团绩效考核分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员工考核两个层次。

集团制定二级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集团公司考核小组办公室负责对集团所属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对考核对象发放绩效年薪及进行奖惩、任免、评价、改进管理等的重要依据。所属企业考核分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经营管理班子个人考核两方面。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主要以Kpi考核为主,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经营管理指标、安全质量指标和企业建设指标三大类,区分不同板块、不同的战略定位设置不同考核分项指标及权重。二级企业经营管理班子个人考核由集团统一组织民主测评,对领导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各单位,作为各单位董事会对考核对象发放绩效年薪的依据。

各子公司在集团总体框架和指导下自主设计本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报集团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子公司负责除领导班子以外的各级岗位人员绩效考核。

(6)培训管理

J集团培训管理根据不同的培训层级体系分层、分级开展员工培训,培训组织者划分成一级培训机构(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二级培训机构(集团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两级培训机构。集团负责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各单位领导班子及核心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子公司负责本公司除领导班子成员以外的管理人员、作业层人员的培训。同时,集团制定了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不同岗位职责、素质要求及专业特征,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设计了管理、技术、经营、技能四个不同职业发展通道。

具体操作流程由集团公司各部门、子公司提出培训需求,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需求及集团公司发展需要,拟订全集团公司培训教育计划,将集团公司对次年度总体培训计划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各子公司,各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计划和本单位培训需求,拟订本单位培训教育实施安排,自主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集团对子公司和各专业的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与检查。

(7)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能源管理总结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系统分析;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3-0119-01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利用信息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预测。它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人事决策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为各部门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使用计算机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

本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Foxpro6.0数据库程序设计开发工具,它提供可视化的设计工具和导向,方便快速创建表单、查询和打印报表。整个系统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实用和安全的要求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能够完成企业员工信息的存储、备份、添加、删除、统计、查询检索、各类相关报表的打印及系统维护。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应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提升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为最终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从形式上促进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通过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人事管理子系统

企业人事管理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人事管理子系统中员工编号、部门编号和职位代码等。设计代码时需要和工资核算子系统、绩效评估子系统的代码相统一,做到直观、可扩展和易汇总。②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学历、专业、职位、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个性品质及家庭和社会关系等;③培训管理:进行培训前调查、确定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和评估培训效果的评价;④离职管理:提交辞职/辞职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批、办理工作交接、办理辞职手续和结算工资,离职员工个人档案信息转入企业人才库。人事管理子系统可完成对人事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屏幕显示及报表输出打印。人事管理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企业所有员工的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

2.工资核算子系统

工资核算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工资核算子系统中工资款项、使用单位名称、开始使用年月、人员和部门等的设置。②数据输入修改处理:工资款项定义、修改款项输入、考勤记录输入、工作单计算。③费用汇总:按部门汇总、按费用科目汇总和工资数据分析比较。④工资帐表:工资结算单、工资结算汇总表和工资分析汇总表。⑤转账功能:为了方便工资核算子系统与其他核算子系统的连接,根据工资分配汇总表生成工资转账凭证,并转入财务处理子系统和成本核算子系统。

3.绩效评估子系统

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初始化设置,以及对员工代码、部门代码和职务代码等的设置,并提供对评估实施及评估分析情况的查询功能。②变动数据处理:考核方案定义、考勤数据录入和工作数据录入。③评估实施:日常工作考核、阶段考核、项目工作考核和特殊情况考核。④评估分析:等级评价汇总表、部门绩效汇总表、综合评价汇总表和评估活动的评价。⑤评估结果输出:评估结果输出即可以是单独部门也可以是个人的情况输出、打印图表输出和资料共享设置。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系统设计的目标为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用户友好性、合法性和安全性等。

1.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抗干扰能力及正常工作能力。系统要防止输入数据差错及进行正确的数据计算和处理的能力,保证各项统计计算、信息查询及输出准确无误。系统在硬件发生故障或严重的错误操作等意外事故发生时,系统仍能较好的工作。系统对未授权的非法访问能予以识别并禁止,防止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被非法查看、修改和复制,防止操作者进行越权操作能力。

2.可维护性

对系统进行改正、提高及适应环境变化的程度。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后,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错误,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予以修改;系统中某些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之处需要提高性能、扩充功能等完善性处理;系统的内外环境、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时,系统应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方便地进行维护。

3.用户友好性

系统操作使用方便、灵活、简单、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和使用的能力。具体为:用户显示界面友好,用户通信界面风格一致,并能提供多种灵活的选择方式;用户需要帮助时,程序能提供有关功能、输入方式、运行状态机出错等各方面的提示。

4.合法性

对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还要考虑编码规律、记账程序、核算方法和报表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规定。

5.安全性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都是十分重要的,非工作人员不能随意存取和改变。因此必须对系统数据的存取和改变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杜绝非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非法操作。当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系统先进行用户识别和鉴定,可让用户输入标识或口令进入各子系统。一般用户只能查询,不能修改,只有管理人员才能有修改权限。要做好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和运行安全工作,制定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要定期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促使了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信息化管理的开始。它能使企业的决策、计划和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人力资源计算机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系统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能源管理总结篇6

论文摘要: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为基础,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性能要求,提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利用信息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预测。它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人事决策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为各部门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使用计算机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

本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Foxpro6.0数据库程序设计开发工具,它提供可视化的设计工具和导向,方便快速创建表单、查询和打印报表。整个系统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实用和安全的要求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能够完成企业员工信息的存储、备份、添加、删除、统计、查询检索、各类相关报表的打印及系统维护。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应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提升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为最终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从形式上促进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通过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人事管理子系统

企业人事管理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人事管理子系统中员工编号、部门编号和职位代码等。设计代码时需要和工资核算子系统、绩效评估子系统的代码相统一,做到直观、可扩展和易汇总。②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学历、专业、职位、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个性品质及家庭和社会关系等;③培训管理:进行培训前调查、确定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和评估培训效果的评价;④离职管理:提交辞职/辞职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批、办理工作交接、办理辞职手续和结算工资,离职员工个人档案信息转入企业人才库。人事管理子系统可完成对人事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屏幕显示及报表输出打印。人事管理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企业所有员工的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

2.工资核算子系统

工资核算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工资核算子系统中工资款项、使用单位名称、开始使用年月、人员和部门等的设置。②数据输入修改处理:工资款项定义、修改款项输入、考勤记录输入、工作单计算。③费用汇总:按部门汇总、按费用科目汇总和工资数据分析比较。④工资帐表:工资结算单、工资结算汇总表和工资分析汇总表。⑤转账功能:为了方便工资核算子系统与其他核算子系统的连接,根据工资分配汇总表生成工资转账凭证,并转入财务处理子系统和成本核算子系统。

3.绩效评估子系统

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内容包括:①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完成对绩效评估子系统的初始化设置,以及对员工代码、部门代码和职务代码等的设置,并提供对评估实施及评估分析情况的查询功能。②变动数据处理:考核方案定义、考勤数据录入和工作数据录入。③评估实施:日常工作考核、阶段考核、项目工作考核和特殊情况考核。④评估分析:等级评价汇总表、部门绩效汇总表、综合评价汇总表和评估活动的评价。⑤评估结果输出:评估结果输出即可以是单独部门也可以是个人的情况输出、打印图表输出和资料共享设置。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系统设计的目标为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用户友好性、合法性和安全性等。

1.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抗干扰能力及正常工作能力。系统要防止输入数据差错及进行正确的数据计算和处理的能力,保证各项统计计算、信息查询及输出准确无误。系统在硬件发生故障或严重的错误操作等意外事故发生时,系统仍能较好的工作。系统对未授权的非法访问能予以识别并禁止,防止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被非法查看、修改和复制,防止操作者进行越权操作能力。转贴于

2.可维护性

对系统进行改正、提高及适应环境变化的程度。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后,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错误,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予以修改;系统中某些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之处需要提高性能、扩充功能等完善性处理;系统的内外环境、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时,系统应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方便地进行维护。

3.用户友好性

系统操作使用方便、灵活、简单、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和使用的能力。具体为:用户显示界面友好,用户通信界面风格一致,并能提供多种灵活的选择方式;用户需要帮助时,程序能提供有关功能、输入方式、运行状态机出错等各方面的提示。

4.合法性

对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还要考虑编码规律、记账程序、核算方法和报表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规定。

5.安全性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都是十分重要的,非工作人员不能随意存取和改变。因此必须对系统数据的存取和改变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杜绝非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非法操作。当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系统先进行用户识别和鉴定,可让用户输入标识或口令进入各子系统。一般用户只能查询,不能修改,只有管理人员才能有修改权限。要做好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和运行安全工作,制定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要定期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促使了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信息化管理的开始。它能使企业的决策、计划和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人力资源计算机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系统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能源管理总结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易岗易薪

一、薪酬管理的概念

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等做出决策,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

二、薪酬计划

薪酬计划是企业对全年薪酬总量的规划。根据下属单位性质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考核体系,制定薪酬分配办法,从宏观上控制各单位薪酬总量。

1、搜集并核对相关数据

人力资源部根据财务决算表搜集上年度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本年度任务计划制定情况。

2、测算薪酬总额

人力资源部根据人员需求情况测算年度人员增减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本年度薪酬总额。

3、拟订年度薪酬计划及分配方案

人力资源部根据企业年度薪酬总额计划、各单位薪酬水平等情况,制定企业薪酬分配方案及各单位薪酬分配办法。

4、复核方案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薪酬分配方案及各单位薪酬分配办法复核。

5、审批

人力资源部将薪酬分配方案及各单位薪酬分配办法报请企业总经理审批。

6、实施

审批通过后,人力资源部按方案组织实施。

7、修正企业薪酬计划

年终,人力资源部根据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确定全年薪酬总额,报企业总经理批准。

8、调整单位年度薪酬总额

人力资源部根据薪酬分配办法将薪酬总额分解到下属各单位。

9、审批年度薪酬总额

年终,各单位根据调整后年度薪酬总额,和已发放薪酬总额确定本年度12月份薪酬总额,报人力资源部审批。

三、薪酬控制

薪酬控制流程就是根据各单位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在企业支付能力范围内核定各单位薪酬总量。

1、测算薪酬总量

月初,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企业薪酬分配办法和考核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测算本单位薪酬需求总量。

2、编制报表申报

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薪酬管理员根据测算需求总量,编制薪酬报表和薪酬总额提取审批表。

3、复核考核指标

企业财务部根据财务报表,对考核指标进行复核,无误,签字并盖章确认;如不符,直接修改后签字并盖章确认。

4、审批薪酬总额

人力资源部根据计划财务部复核结果对薪酬需求进行审查。符合薪酬分配办法规定,数据计算无误,在薪酬报表和薪酬总额提取审批表上签字并盖章;如不符合薪酬分配办法规定,由单位人力资源部门重新测算薪酬总额。

5、拨付资金

企业财务部会计结算科人员根据人力资源部审批结果,在薪酬总额提取审批表上盖章,并将资金拨付到单位薪酬帐户。

6、薪酬支付

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审批薪酬总额,依据本单位薪酬分配办法,制作薪酬发放表,发到职工个人。

四、薪酬支付

薪资支付包括计时薪酬支付、计件薪酬支付及年薪月度预付部分等。

1、调整薪资计算系统信息

每月月底,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薪酬管理员根据劳动调配情况调整薪资计算系统信息。

2、考勤整理及工作量确认

假期管理:员工休假时由员工填写请假单,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符合休假条件,签字同意。请假员工将签字后的请假单交本单位事务员。

人工考勤:月初各区队(部门)事务员根据员工上月出勤情况和员工假期审批情况整理汇总员工考勤,填制员工月度出勤报表,内容包括员工姓名、实际出勤天数、各种假期天数、下井天数、夜班天数、加班天数。经区队(部门)负责人审阅后报人力资源部门薪酬管理员。

3、录入考勤数据

人力资源部门薪酬管理员审核员工考勤结果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将考勤数据录入薪资核算系统。

4、审核录入后的数据

主管薪酬员根据系统设置重新审核薪资系统录入后的出勤数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

5、计算应发薪酬

员工薪酬包括计时薪酬和计件薪酬,计时薪酬有薪资核算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计算;计件薪酬根据计件薪酬总额按员工量化得分计算。

6、计算实发薪酬

实发薪酬:等于应发薪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其他扣款。

7、数据复核

薪酬管理员对薪资计算结果进行复审,复审方法有检验公式、重点抽查等。

8、数据传递

经复核无误,薪酬管理员打印员工薪资发放表和薪资汇总表并盖人力资源负责人章,并通过薪资计算系统导出电子数据文件一并交财务部门。

9、薪酬发放

财务部门检验薪资发放表和汇总表各栏勾稽关系,无误后将电子数据文件交银行并出具支票通过银行薪酬或直接发放现金。

10、员工签字认可

员工将实际领取的现金部分金额和薪资发放表数据进行核定,确认一致后签字认可。

11、核对薪酬发放表

财务部门检查编码是否连续,有无漏页;对于发放现金部分的薪资检查员工是否全部签字。

12、存档

财务部门将经员工签字认可的薪资发放表按编码整理装订存档。

五、易岗易薪

员工的工作岗位变化,其岗位薪酬、技能薪酬也要相应地变化,易岗易薪就是根据员工岗位变化确定其新的岗位薪酬和技能薪酬。易岗易薪管理是岗位技能薪酬制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1、建立易岗易薪台账;

薪酬管理员根据员工调配结果,及时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卡片给岗位变化人员建立易岗易薪台账。

2、易岗易薪申报;

编制易岗易薪汇总表、易岗易薪花名册及易岗易薪审批表并打印上报企业人力资源部审批。

3、审批易岗易薪;

人力资源部根据岗位技能薪酬管理办法审查岗位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4、更新薪资系统信息;

单位薪酬管理员根据审批结果,更新薪资计算系统中的员工岗技薪酬信息,执行上岗薪酬。有修改的,还要及时更新易岗易薪台账。

5、兑现待遇;

薪酬管理员根据易岗易薪审批表中员工熟练期满时间与审批时间的技能薪酬差额,在薪酬支付时予以补发。

能源管理总结篇8

【关键词】延长油田井下作业人力资源管理

1绪论

为了扭转当前经营管理不利局面,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根据油田公司战略部署,在认真总结过去发展经验,客观分析面临的形式及内外部环境,预测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公司发展纲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即在今后3-5年时间里,井下作业工程公司实现管理、科研、生产、服务一体化,具有“精、优、特”的国内先进的井下作业服务单位。新的井下作业工程公司能够为油田公司管理井下作业市场,制定井下作业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井下作业规章制度,承揽井下工程、工艺研究等,同时也能为采油厂提供生产和科技服务,解决井下作业难题。然而井下作业工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长期受到以前组织战略、企业文化、技术和经营环境的制约,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主要因素。

2构建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按照井下作业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该系统包括企业组织规划子系统、人力资源作业管理子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子系统,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2.1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子系统

油田公司重组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各单位的融合,一盘棋的局面基本形成。井下作业工程公司人力资源组织规划也要势在必行。

2.1.1?基于组织变动的干部调整计划

根据油田公司整体部署,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科室职责,与油田公司达到上通下达,上下衔接。二是加强各科(室)负责人调整,特别是重点科(室)热点岗位的调整。三是尽快为中层干部充实新鲜血液,提拔新干部。四是加大与各采油厂干部交流的力度,吸收外单位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组织规划的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理顺工作业务。为了有效利用优势人力资源,增强井下作业工程公司的凝聚力,创新人才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准;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2.1.2基于效率的“四定”工作规划

企业充满活力才会富有效率、富有效率会使活力更加充满,充满活力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保持强盛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富有效率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只有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活力和效率源自于不断创新的机制、优秀的文化和科学的激励手段。完善激励机制最基础的工作是定岗、定员、定责和定薪“四定”。“四定”的本质是通过岗位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员工成长通道、完善分配制度、和谐劳动关系,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把“四定”工作当作人力资源管理头等大事来抓,力求把全公司人员控制在油田公司要求的650人―680人之间。

2.2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作业管理子系统

要实现井下作业工程公司发展战略,并能妥善解决当前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打造好人力资源作业管理子系统。

2.2.1基于经营业务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是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总量、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技能结构等进行事前预测并做出相应的规划。井下作业工程公司要根据实际经营业务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总量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人力资源总量规划要做到控制和精炼普通管理人员队伍,吸引和扩大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对于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要重点建设两支队伍即建立以经理为核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需要企业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运营、财务管理等高级人才,打造生产、技术、科研一体化专业化生产队伍,积极吸收测井解释、压裂设计、固井设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并使得各级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达到合理比例。

2.2.2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员工培训机制

井下作业工程公司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

(1)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基础上,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中,我们明确勾画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对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的总体需求,并确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培训需求分析还应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协调,调查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

(2)建立长效培训激励机制。公司向员工提供培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早日享受培训机会,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追求进步,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

(3)建立培训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做好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调查收集员工对整体培训安排的满意度;对以接受培训的员工要进行测试与考核;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培训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应有的回报等。

2.3基于鼓舞人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子系统

挖掘和提炼企业文化内涵,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潜能,凝聚群体智慧。根据油田公司总体安排,认真执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企业文化手册》和《员工手册》,建设富有油田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弘扬延长石油文化主旋律的同时,以实现企业转型、实现发展战略为主题,开展形势教育,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延长油田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的企业文化,制订井下作业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纲要。有计划地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建设延长油田,以埋头苦干的老矿传统发展延长油田,为实现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结束语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成为井下作业工程公司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笔者是对公司发展环境分析的前提下,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未来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的系统描述和规划,从公司组织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作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构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总结篇9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理论与实践者们都认识到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战略性的管理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之间应该保持动态协同;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规划、政策与实践,创造实施战略的适宜环境,发挥战略伙伴的作用,使组织更具竞争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使人力资源职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因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职能定位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Devanna,Fornbrum&tichy提出当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文化或技术环境变动时,将会影响组织内部的战略、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管理做适度的调整,通过相互间协调整合,使组织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样,组织内部也须自发地调整战略、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构建出完整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性角色。

所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联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战略过程,并强调企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间的协调一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扮演的职能性角色,以一种总体导向的方式,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审视组织外在的各项活动与内在的优缺点,确认可能的机会与威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与组织竞争战略相结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协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达成组织目标。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定位

为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定位必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系统性。

1.获取组织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SHRm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上,获取竞争优势是战略研究的核心,如果企业能利用独特的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实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战略,就创造了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2.提升组织绩效。美国学者曾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对企业绩效又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已经成为识别企业实力和优劣的重要指标。

3.服务组织战略。从战略高度看,企业如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就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也是人力资源日益受到企业重视的原因所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战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职能的参与程度。

二、国内外相关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1.terpstra和Rozel(1993)选择员工招聘来源、甄选测验的效度、结构化的甄选程序、认知与能力测验和加权申请表格这五项指标来探讨其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执行这些甄选活动的完整程度与盈利、盈利成长率以及整体绩效之间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2.JackJphillip(1996)的人力资源效用指数(HumanResourcceeffectiveindex,HRei)。他通过对员工、顾客和管理者满意度的衡量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并通过实证证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组织绩效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他对八个工业部门、九十一家企业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绩效和组织有效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研究中所采用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六个衡量人力资源部门绩效的指标是:人力资源部门费用/总经营费用;酬金总支出/总经营费用;福利总成本/总经营费用;培训与开发成本费用/总雇员数;缺勤率;流动率。人力资源有效性指数由上述六个指标及其有意义的关联式组合而成,其表达如下:总收入/员工总数;资产总数/员工费用;经营收入/员工费用;经营收入/股东、股本总数。

3.赵曙明(1998)的“人力资源指数”指标。“人力资源指数”问卷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气氛调查。通过对员工15项人力资源工作的满意度测量,获得对企业人力管理管理绩效和整个组织环境气氛状况的评价。由于组织中双向沟通渠道的开辟,人力资源指数对诊断组织中的特殊问题和组织发展也是有效的。其设计是内64个项目15个因素:报酬制度;信息沟通;组织效率;关心员工;组织目标;合作;内在满意度;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环境;员工参与;工作群体;基层管理;群体协作;管理质量。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在0.757至0.929之间。

4.张国初(2000)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定量测度与评价指标。该指标从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工资、福利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员工关系及劳资关系,教育培训和发展几个方面阐述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度量和评价,并从总体上指出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业绩度量的基本原则。

5.赵海霞等(2004)的适应性、执行性、有效性。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效果或二者的综合评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协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外,是系统功能的总体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是系统协调、系统效率和效果的综合体现,应该从协调、效率和效果三个维度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该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内容有外部协调,内部协调性,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工资与福利,员工关系与激励,员工满意度,组织满意度。

6.谢康等(2005)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模型提出了基于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价三级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试图系统、全面地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该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有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招聘与甄选,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绩效关系,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员工满意度,企业满意度,顾客满意度。

7.李焕荣,苏敷胜(2009)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效能、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效能、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效能和员工技能效能四个方面。该评价体系涵盖的内容有管理技能,专业技能,员工的招聘与配置,薪酬管理,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绩效管理,市场效益,财务效益,生产效率,执行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评价从最近几年刚刚开始,还没有进入深入阶段。从查阅的众多文献中,可以看到以下方面:(1)对于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几乎没有;(2)对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主要从定性方面来进行,缺乏定量研究;(3)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指标的选取多数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出发,作者从自己的理解中设计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4)在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时从个体角度分析,缺乏从战略整体角度的评价指标;(5)缺乏实际应用研究。

总之,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有的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实证,有的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研究的议题范围仍少有人涉及,如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一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拓展。

参考文献

[1]Devnanm.a.,Fomrburm,C.J.,&tichy,n.m.aframeworkforstr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C.J.Formbr,(eds).Strategiehumnaersoucremnagaemnet:1984:11~17

[2]李安,萧政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职能.宏观经济研究.2004(2):27~29

[3]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2004(12):81~86

[4]赵曙明.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58

[5]milesR.HumanRelationsforHumanResources.HarvardBusinessReview.1965(7):133

[6]Devnanm.a.,Fomrburm,C.J.,&tichy,n.m.aframeworkforstr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C.J.Formbrum(eds).Strategiehumnaersoucremnagaemnet:1984:11~17

[7]赵海霞,余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论坛.2004(2):61~63

[8]张正堂,张伶,刘宁.HRm系统――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8(4):132~144

[9]赵曙明,翟俊生,覃友茂,荀厚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管理世界双月刊.1998(3):196~201

[10]赵曙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工业经济.1996(4):17~23

[11]王晓玲,谢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6):20~22

[12]陈建校.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探析――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与实施.商场现代化.2007(10):301

[13]刘善仕,刘辉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匹配模式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8):41~46

能源管理总结篇10

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以上海建科咨询团队为案例,提出与资源整合“资源梳理、资源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应用”相对应的项目总控团队能力提升过程,可以归纳为:洞察市场趋势和业主需求、选取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高效融合所选取的资源、提供总控服务创造价值。

关键词:

项目总控团队;资源整合;资源配置;市场需求

1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即将实施的一批大型工程项目对投资、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全面可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组织实施方式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一方面需要提高建设方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需重视第三方即专业工程咨询方的管理力量。传统的第三方专业工程咨询方多为监理咨询企业,常局限于以质量、安全管理为主的项目施工阶段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全部实际需求。新兴起的项目总控立足于为建设方提供项目总体层面的目标策划和控制咨询服务,和传统的工程监理分别在总体目标管理控制和具体的质量安全投资控制两个层面上满足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范畴的定义,项目总控(projectControlling)是在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基础上结合企业控制论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型建设工程业主方的最高决策者提供战略性、宏观性和总体性咨询服务的新型组织模式。对监理企业而言,在当前试点取消强制监理市场竞争加强的形势下,向项目总控服务转型或许是今后的趋势。在监理企业向项目总控转型服务的过程中,其咨询服务能力的获取和提升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项目总控服务团队也需要在一个又一个项目实践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监理企业在转型发展项目总控业务的过程中,对项目总控团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利用原有工程咨询行业资源,一方面需要探索获取转型所需新资源,并且最终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高效应用。拥有丰富的静态资源,并不一定能保证抢占新兴起的项目总控服务市场并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动态整合和总控团队能力的提升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2项目总控的起源构成与应用

项目总控,在理论起源上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项目管理学、企业控制论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如表1所示。项目总控在实践中最早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铁路改造和机场建设等大型工程,并取得较大的成效。其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关于项目总控的研究集中于其理论发展和实际项目的运用,对团队能力的成长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3上海建科总控服务团队案例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国有控股公司,隶属上海国资委。公司从事的经营业务范围包括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招投标、造价咨询和工程咨询等,有工程监理综合,工程设备监理甲级、工程招标监理甲级、工程造价咨询甲级、人防工程甲级、政府采购中介资质甲级、工程咨询单位甲级等诸多资质,已经在全国26个省(自治州、直辖市)开展了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业务,并在当地树立了一流企业品牌。近年来,随着项目总控在大中型项目上的成功应用,上海建科咨询也在积极寻求从提供监理服务向项目总控服务转型。项目总控业务与工程监理业务相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较大的差异:(1)就工作内容而言,工程监理业务服务所处的阶段主要是施工阶段,侧重于工程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而项目总控服务则是从施工阶段向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阶段甚至规划设计阶段延伸,侧重于对项目的实施提供策划、信息分析及决策建议。(2)就工作对象而言,工程监理管理和协调的对象主要是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而项目总控主要是面向业主方的决策层,与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并无直接关系,工作信息由以往的监理联系单改为以工作备忘录的形式发出。(3)就工作方式而言,工程监理主要为现场值班型管理,而项目总控主要为信息处理和分析,不承担现场质量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由此,项目总控服务的组织模式及内部资源协调方式与原来的工程监理业务相比也有一定的变化,对工程咨询人员和团队的素质水平要求更高:(1)需要具有较高的项目管理、项目总控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2)针对独特的项目问题和个性化的业主需求,具备协调各类专业意见以满足咨询服务要求的能力;(3)委托项目总控的项目通常是大型的项目群或者需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复杂项目,业主自身的系统控制和组织能力较弱。项目总控咨询团队中的人员不可能是项目的所有专业及各类目标管理方面的专家,因此,需要咨询团队的人员掌握较强的资源协调的能力,借助公司及社会的各类资源满足项目要求。

4基于资源整合的项目总控团队能力提升路径

根据经典定义,资源整合指组织获取所需的资源后,将其进行聚合以形成能力的过程,即组织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构,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借鉴资源整合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本文将项目总控团队能力定义为:监理单位内项目总控业务单元团队内部独有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等资源,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并能在市场上带来相关业务的过程。资源整合一般经历资源识别与选择、资源获取、资源开发及融合等三大环节,结合上述观点与上海建科总控团队的案例实际,本文认为,项目总控团队能力提升路径可概括为“洞察市场趋势和业主需求、选取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高效融合所选取的资源、提供总控服务创造价值”。这四个过程各自和四种资源整合能力,即“资源梳理、资源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应用”相对应。

4.1资源梳理——洞察市场趋势和业主需求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常态建设的大力推进,促进建设市场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监理局限于以质量、安全管理为主的项目施工阶段服务范畴,已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此外,监理行业市场竞争激烈、风险越来越高、人才流失严重等发展障碍,也要求监理企业必须实现可持续的转型发展,需要在结合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洞察市场趋势和业主需求,创建出具备一定前瞻性的发展模式。一个优秀的项目总控团队,必须要考虑市场趋势和业主的需求,通过资源梳理,逐渐形成对团队定位的清晰认识,从而了解为实现这一定位所需要的资源。在上海建科的案例中,建设工程监理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工程监理企业提供服务的范围多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很难为业主出谋划策,为其提供咨询服务,而业主的真实需求往往被压抑。如对项目的宏观策划与决策支持、面向决策高层的工程信息处理与分析等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而这些都是监理人员和无专业背景的业主本身所欠缺的。根据问卷调查,在上海建科参与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业主除了传统的工程监理要求外,超过90%有提出增值服务的需求,其中最常见的是项目总控的需求,此外还包括项目管理、Bim咨询、绿色建筑咨询等需求。上海建科从监理向工程咨询转型,以项目总控为突破点,将目标定位于通过项目总控市场拓展模式、过程服务模式、产品交付模式的推广应用,力争“十三五”末培养一批工程咨询行业的高端人才;强化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品牌的整体宣扬,延伸服务产业链,扩大“上海建科”品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2资源获取——选取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

在对市场趋势和业主需求进行真实了解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对发展和开拓市场所需资源进行分析、确认,并最终选取所需资源要素。以上海建科为例,为保证项目总控团队的水平和能力,上海建科总控团队成员包括市场营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工程经济人员、信息分析人员等多种角色和多重专业背景。此外,在以往的工程监理项目知识管理平台中,在为若干项目提供监理服务之外,也提供了包含一部分项目总控的服务内容,例如建设团队组织架构优化与职责分配、工程信息整体规划、建立总体计划体系、策划合同结构、完善管理制度、绩效监管评价与纠偏等工作。在上海建科的工程监理项目知识管理平台中,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总控增值服务的学习,也增加和丰富了总控团队发展的资源。

4.3资源配置——高效融合所选取的资源

在对资源进行梳理和选取后,还需要将其有效融合,使之互相适应、匹配和补充,由此形成团队总控服务所需的新资源。团队获取的各种创新资源,只有经过充分配置,内化于团队成员中,才能发挥其使用效益和效能,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价值,更新成一种内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对于项目总控团队而言,通过各种内外部培训、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形成的知识才是融合后的有效资源。上海建科总控团队在进行知识融合与内化后,对团队的结构层次进行再配置与划分,既包括直接面对客户、传递客户需求的驻场前台总控团队,也包括后台承担问题的咨询与解决提供专业技术方案的后台支撑团队,还有公司专业委的智囊支撑。

4.4资源应用——提供总控服务创造价值

项目总控团队通过资源梳理、获取、配置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新的资源,进而在新的项目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这就是项目总控团队资源应用的过程。在上海建科咨询团队案例中,团队树立了宏观控制的思想,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将工程监理和项目总控融会贯通,探索总结出适合现阶段国内建设特色的市场拓展模式、过程服务模式和产品交付模式,从而赢得工程建设方的认可与好评,吸引更多的资源为团队所用,体现资源的杠杆功能。上海建科咨询团队承接工程项目超过两千项,产值连年超亿,规模为全国工程咨询企业第一,企业规模和产值连年在住建部的咨询行业排名中名列第一。以上四个阶段既是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团队能力成长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积累实现飞跃,提升到新的阶段,在再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再飞跃。如图1所示。

5结语

本文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以上海建科咨询团队为案例,阐述了项目总控团队能力提升的路径。与资源整合的“资源梳理、资源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应用”相对应,项目总控团队能力提升过程可以归纳为“洞察市场趋势和业主需求、选取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高效融合所选取的资源、提供总控服务创造价值”。现总结的项目总控团队能力提升路径供同行从业者参考。

参考文献

[1]贾广社,王广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控模式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3):5-9.

[2]贾广社.项目总控——建设工程的新型管理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吴羡,袁剑波,姚佳良.公路建设项目总控模式研究及应用[J].公路,2008,7(7):1-36.

[4]张军.项目总控管理模式在乐昌峡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1,42(7):103-106.

[5]莫红文.项目总控管理模式对监理工作的启示[J].建设监理,2005,5(1):31-33.

[6]孙继德,朱亦男.项目总控模式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30(3):217-220

[8]马鸿佳.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过程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08.

[9]钟泉,陈梦龙,孙春玲.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品牌效应提升途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5(2):87-91.

[10]吴树桐.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