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审计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59

新版审计法篇1

摘要: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带强调事项段审计报告的具体情形做出了规定;2010年颁布并在2012年1月1日实施的新审计准则对强调事项段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文章通过对比两部审计准则中强调事项段相关规定的变化,分析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操作的影响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强调事项段变化影响

一、两版审计准则的变化对比

(一)定义重述。2007年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2007版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段之后增加的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的段落。强调事项段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做出了充分的披露;二是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2012年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2012版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定义是: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该段落提及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或披露的事项,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该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

(二)变化对比。通过2007版准则和2012版准则的定义,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1)2007版准则突出强调了“重大不确定性”,而2012版准则模糊了这一界定,不再突出不确定性的概念,拓宽了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2)2012版准则将“重大事项”改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仅从定义来看,相比于2007版准则,2012版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界定以及应用范围更加模糊,如何界定准则中所说的“至关重要”?这就更加需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虽然2012版准则扩大了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但也为图谋不轨的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从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1992年出具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有2家,2013年则有99家,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使广大投资者有理由认为注册会计师存在“作弊”之嫌。

结合其他规定也不难发现这两版审计准则中强调事项段的变化。2007版准则将强调事项段的运用情形归结为三类:(1)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2)重大不确定事项;(3)其他事项。其中前两类在《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中,第三类零散地分布在其他审计准则中,如《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其他事项主要可以概括为:期后修改原财务报表事项、上期财务报表未经更正及重新出具审计报告的重大错报、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等。2012版准则除了明确规定强调事项段的定义外,并没有规定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仅在执业准则指南中以举例的方式说明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况,大体可以概括为:财务报表已作出充分披露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期后修改原财务报表事项、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等。通过两版审计准则对强调事项段具体应用情况的规定变化的对比,可以发现2012版准则并没有像2007版准则那样对强调事项段的应用情况做出明确规定,仅以定义为最终标准,不再要求哪几种情况才能加强调事项段,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对实务操作的影响

(一)2012版准则不再适用的情况。从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来看,审计报告中强调事项段涉及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形: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和不确定事项。重大不确定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接受证监会调查、非公开发行股票是否批准、未来收入确认的不确定因素、未来的净现金流量完成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合约终止涉及金额未定、不良贷款是否收取利息具有不确定性、尚未解除的担保责任。相对于2007版准则,判断以上事项的发生是否属于重大不确定事项关键要看该事项是否符合2012版准则中“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达到“至关重要”的程度,即使该事项发生,也不能在审计报告中列为强调事项段。从审计理论来看,重要性主要应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考察,一个事项涉及的金额数量重大,但从性质上来讲并不会对企业财务构成实质性影响,那么它也是不重要的。

(二)2012版准则应当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新情况。2012版准则并没有提出强调事项段的具体应用情况,仅在指南中举例,包括:异常诉讼或监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提前应用对财务报表有广泛影响的新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存在已经或持续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大灾难。通过两版审计准则在这方面规定的前后对比可以发现,2007版准则突出强调事项段的不确定性特征,如对持续生产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而结合2012版准则的定义和指南中的举例来看,它并没有强调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2012版准则中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扩展了,既可以是不确定事项也可以是确定事项,只要它“至关重要”,例如,财务报表日后发生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发展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事项、财务报表日后外汇汇率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资产负债计价发生异常重大变化事项、财务报表日后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等,这些事项属于确定性事项,但其发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因此也应该加强调事项段。

(三)对强调事项段的滥用。强调事项段应用范围扩大,应用界限模糊,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强调事项段与其他说明段不同,作用仅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关注,它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但说明段则是为了说明导致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原因,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指出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另外,强调事项段是针对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加以说明,发表强调事项段后要明确提及被强调事项以及相关披露的位置,以便在财务报表中找到对该事项的详细描述;而其他说明段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只要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且未被法律法规所禁止,就可以添加。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注册会计师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因为相关研究表明,市场对于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所释放的负面信息反应更为微弱。而有些注册会计师受到利益驱使,迎合被审计单位,或者为了规避责任,也乐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这样就形成了注册会计师利用强调事项段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局面。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本应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变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二者的意义天壤之别。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涉嫌诉讼案件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被审计单位有面临败诉的可能性,对于可能的赔偿却未作任何账务处理,在财务报表中也未进行披露。而此时,注册会计师为了迎合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将诉讼材料从审计档案中删除,同时为了免除自己的责任,将该事项在强调事项段中说明,并谎称自己并没有收到有关未决诉讼的相关信息。这种行为就是对强调事项段的误解和滥用,使审计报告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三、解决措施

(一)运用新审计准则,增强适用性。如上文所述,2012版准则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一方面,对于强调事项段定义和使用情况的界定更加模糊,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实际上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自己的职业素养去判断某一事项是否“至关重要”,如何判断某一事项是否符合强调事项段应用的新情况,这些都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的考验。另一方面,相比于2007版准则,2012版准则明显扩大了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注册会计师能否适应扩大的新情况,更新现有知识储备,同样是对注册会计师的考验。注册会计师应该加强对新审计准则的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同时结合过去的执业经验,总结出一套新的能够适应新情况的执业方法,这对于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理解新审计准则,避免误解滥用。之所以出现误解,特别是把强调事项段和其他说明段的适用情况混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的欠缺,抑或对新审计准则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而出现对强调事项段的滥用,则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审计准则所提供的空间反而成了某些注册会计师钻空子的途径。因此,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与监管,成为2012版准则实施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加强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与监督职能,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保证该行业的良性发展,不能让新审计准则成为某些注册会计师钻空子的途径,以使审计报告持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2012版准则相比于2007版准则在强调事项段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无论从概念的界定还是对于具体适用情况的表述,都更加灵活宽泛,这一方面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审计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被审计单位,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宽泛的操作空间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也留下了很多隐患,特别是对于相关规定的误解甚至e用,极大削弱了审计报告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自觉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并配合协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是解决其不良影响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S

参考文献:

[1]杨闻萍,邓宁,李洁.新审计准则下对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1).

[2]刘志耕,赵钢栓.对强调事项段误解及滥用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8,(11).

[3]钱娜.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重要性的变动探讨[J].商业会计,2010,(23).

新版审计法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2007年美国审计署颁布了新版《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对2003年版的政府审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10年中国审计署公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对2000年以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若干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修订。中美两国最高审计机关在相隔不到五年的时间,先后各自修订了审计准则,不仅会给本国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变化,也将会给世界各国审计工作带来深刻影响。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既是指导审计作业的“路线图”,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防护衣”。中美审计准则比较研究是国际比较审计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中美两国审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扬长补短”,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美两国审计准则主要差异

(一)准则“冠名”不同

有意思的是,为美国立法机关服务的美国审计机关,其制定的审计准则“冠名”为“政府审计准则”,而为各级政府所隶属的中国审计机关,其制定的审计准则却“冠名”为“国家审计准则”。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对国家和政府含义的不同理解。理论上讲,国家与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实中又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现代政府理论认为,国家是特定社会中享有的政治组织,政府是行使国家的机关。在我国,“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法规定),因此,审计监督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顶级设计”。虽然审计机关隶属本级政府,但政府是“人民政府”,对政府负责从根本上讲是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这样看,我国审计机关名为“政府审计”,实为“国家审计”。中版准则“冠名”为“国家审计准则”也就顺理成章。

政府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机构的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狭义的政府就是指行政机关。美国审计机关是为立法机关服务的机构,由于立法机关也是“大”政府的组成部分,美国审计机关也可以称为政府审计,因此,美版准则从广义角度“冠名”为政府审计准则,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编写体例不同

2007年版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以下简称美版准则)的编写体例采用的是“块块式”模式,即按照审计工作总的要求、审计的主要类型和职责编写。如,在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方面,明确了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道德准则规定、一般准则规定;在审计类型方面,明确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规定;在审计职责方面,突出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由于鉴证业务也是美国审计机关的一项工作,因此,美版准则对鉴证业务活动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准则。此外,为了不增加各章的篇幅而又必须对审计准则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补充,美版准则制定了“附录:补充指南”。

2010年版的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中版准则)改变了前两版“基本准则+通用准则+专用准则”的编写体例,采取了总括性的“条条式”模式编写,即将基本准则和通用准则“合二为一”,这样,修订后的中版准则总体上是按照审计作业流程的顺序编写。除第一章、第二章外,从第三章开始到第五章,“不分审计类型”,分别对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审计证据获取、审计纪录编写等)、审计报告(包括形式、内容、编审、审理、送达)等主要工作程序和相关概念一并作了具体规定。

(三)涵盖范围不同

审计准则既是审计人员行为的依据,也是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写照”。根据本国审计工作的实际,美版准则“适用于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对政府机构、获得政府资助的单位的审计和鉴证业务”(第一章),从美版准则涉及的内容来看,财务审计(虽然较少占用工作量)、绩效审计是美国审计机关的基本工作任务,因此这些审计活动都被美版准则所覆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鉴证业务是美国审计机关的一项特殊职能,因此,在美版准则中专门制定了鉴证业务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及报告准则。另外,美国审计机关在不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还可以执行非审计业务,为此,美版准则的一般准则和“附录:补充指南——第三章的附属信息”,对开展非审计业务制定了专门规定。

中版准则的适用范围没有作特别说明,但考虑到我国审计机关1983年恢复建立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的主要审计类型,虽然一部分审计机关率先开展了绩效审计,但大多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版准则所覆盖的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审计调查,以及基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

(四)内容繁简不同

美版准则突出了对审计职业道德和独立性的要求。美版准则第三章用整章篇幅对审计职业道德进行了详细规定。美国审计机关要求审计师必须遵守“公众利益至上、诚实正直、客观公正、正当使用政府信息、资源和权力、勤勉尽责”的职业道德原则,并对每一个道德原则都作了详尽解释和说明。在第四章一般准则里,着重就审计组织和审计师的“独立性”问题、损害“独立性”的情形(个人损害、外部损害和组织的损害)以及如何保障“独立性”进行了细致规定和描述。另外,美版准则将绩效审计纳入其中,从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和报告两个方面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

比较而言,中版准则虽然在第二章也对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保持独立性作出了基本规定,并且规定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要“严格执行审计纪律”,但“笔墨”更多地放到了对审计程序和审计质量控制的规定和要求。中版准则一共200条,其中有关审计程序内容的占146条,有关审计质量控制内容的占25条。另外,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单位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现,因此,中版准则对专案审计(即重大违法行为检查)也作了专门的具体规定。

(五)概念处理方式不同

美版准则对一些执行审计业务中涉及的重要概念给出了定义或解释性说明,为审计人员理解、把握和执行审计准则提供了依据。如在一般准则中对“专业判断”和“胜任能力”给出了概念解释。在财务审计现场工作准则里,对“滥用行为”给出了解释性说明。在财务审计报告准则中,对“重大缺陷、实质缺陷”的概念作出了解释。在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中,对“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内部控制、欺诈”等概念下了定义。

相对而言,中版准则虽然也在使用以上概念,但没有对以上概念作出具体解释,只是对“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概念,“审计证据、重大违法行为”等基本概念作了必要的解释性说明。对于如何把握“重要性”等概念,中版准则明确“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概念)”。

(六)质量控制路径选择不同

美版准则对质量控制的路径选择的是内外结合方式。即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同业复核。美版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审计组织应该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独立于被检查组织的检查者对其审计和鉴证业务进行的外部同业复核”。中版准则对质量控制路径选择的是主要依靠内部监督机制。一是业务部门的复核机制;二是审计机关内设法规审理机构的审理机制;三是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质量检查。

美版准则虽然强调对审计组织质量控制,但没有对审计组织中的成员应当承担的审计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中版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比较突出。中版准则第174条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并在其后规定了各个层级的工作职责和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中美两国审计准则相同之处

(一)审计理念基本相同

美版准则的前言说,公共资源使用中的透明原则和责任原则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政府官员及联邦资金的接受者有责任确保公共服务的效率性、经济性、效果性、道德性、公正性,并实现预期项目目标。高质量的审计是政府对公众负责的关键,也是保证相关项目中资源使用透明的关键。政府项目审计对政府决策和项目的责任、绩效及运行成本提供独立、客观、无偏见的评估。政府审计同样对股东及社会公众负责,其提供关键信息、帮助改善项目运行与绩效、降低成本、促进决策、完善激励、识别问题的关键与发展趋势。

中版准则的总则说,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机关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当调查了解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情况、政府工作中心、公众关注的事项等审计需求,评估初选审计项目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

中美两国审计机关以上表述尽管“语境”不同,但审计理念是相通的,即审计机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监督要为国家治理服务,要为社会公众服务。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有助于实现和保证审计职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执业要求基本相同

无论是美版准则还是中版准则,作为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准绳”,都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业中涉及到的职业道德、独立性保持、胜任能力要求、现场工作流程、审计报告编写和分发等提出了比较一致的要求。如在明确胜任能力方面,美版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从事审计和鉴证业务的人员应该从整体上具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足够的执业胜任能力。中版准则第二章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本准则规定的资格条件(第十三条)和职业要求(第十四条)。在强调审计纪录方面,美版准则的财务审计现场工作准则规定:审计师必须就每一次审计准备审计纪录文件,以便详细、清楚地了解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包括性质、时间选择、范围以及审计程序执行的结果)、审计证据的获取及来源和得出的结论。审计师的审计记录必须让一个有经验但又没有接触过该审计业务的审计师能够看懂下列内容……中版准则也规定: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审计人员的记录应当使未参与该项业务的有经验的其他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其执行的审计措施、获取的审计证据、作出的职业判断和得出的审计结论。

(三)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建议的落实

审计监督并不是“一查了之”。中美两国审计机关都比较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建议的落实,并在审计准则中都作了明确规定。美版准则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规定:在计划审计时,审计师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确认以往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是否落实了相关建议。中版准则也规定: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可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中版准则还对审计整改检查工作作了专门规定。

(四)共同强调审计质量控制

美版准则和中版准则都强调了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美版准则中的一般准则规定,“审计组织应该: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向审计组织提供合理保证,保证审计组织及其员工遵循职业准则及可适用的法律、法规”。审计组织的质量控制系统包括审计组织的领导层。此外,美版准则还规定了审计组织内部的质量领导责任,每年至少分析并总结监督程序的结果,以发现需要改进的任何系统问题,并提交补救措施。

中版准则第一章和第六章(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都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涉及范围包括: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还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实行审计业务年度考核制度,考核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发现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者改进。

三、几点建议

中美之间国情不同、政情不同,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也各不相同,分别为立法机关(国会)和行政机关(政府)服务,因此,制定审计准则的大背景不同也就在所难免。但是,毕竟中美审计机关都姓“审”,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反而会成为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途径。学习借鉴是双向的。在这里,笔者结合我国国情仅就如何学习借鉴美版准则规定的一些做法提出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

(一)积极着手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指南)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2010年中国审计署公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就是落实这一规划的具体体现。问题是,这一规划还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要求。为适应“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需要,规范各级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行为,有必要在总结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做法,着手研究制定绩效审计规范。鉴于审计署于2010年刚刚公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短期内不会再做修订的实际,建议审计署考虑从审计指南层次制定我国国家审计绩效审计指南。地方审计机关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研究制定绩效审计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规范本地区绩效审计活动。

(二)重视重要审计概念的定义和解释说明

如果说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准绳,那么,概念体系则是审计准则的支撑。审计准则是由一系列专门的概念体系组成的规范性文件。对重要审计概念下定义或作解释性说明,是正确理解、把握和执行审计准则具体条款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欠缺这些重要概念,就为理解上产生歧义和执行中出现偏差埋下了伏笔。其实,200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若干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等重要审计概念都有明确定义和解释性说明(是否科学另当别论),因此,建议以后修订审计准则或制定有关审计指南体系时,应该把确定重要审计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性说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参照美版准则和其他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概念体系,以完善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相应概念定义和解释性说明,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准则、审计指南提供便利条件。

(三)进一步规范非审计业务

从美版准则中可以看到,美国审计机关除承担审计业务外,还执行一些非审计业务,如“为政府用途或某些特定情形制定准则、方法、审计指南”、“为立法机关或独立外部组织提供援助和专业技能”、“提供培训、演讲和技能展示”等。对开展这些非审计业务,美版准则通过其“附录:补充指南”加以规范,以避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我国审计机关也有“非审计业务”存在,包括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个专项治理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查处重大案件,参与有关部门立法立规征求意见活动,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法律法规培训等。从目前看,这些非审计业务活动尚没有纳入到我国审计准则调整范围内。建议审计署借鉴美国审计机关的做法,对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的非审计业务通过制定审计指南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加以指导和规范。

(四)探索建立“外部同业复核”制度

美国审计机关的外部同业复核制度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式。美版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外部同业复核的职责是确定被检查的审计组织的内部质量控制系统是否充分,是否遵循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为遵循适用的专业准则提供合理保证。外部同业复核组织必须是独立于被检查的审计组织之外的机构。据美国审计署《质量控制手册》介绍,加拿大审计署曾经作为外部同业复核机构对美国审计署开展过外部同业复核。当然,这与两国国家相邻、价值观相近、语言文化相通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还不太可能邀请国外审计机关来我国开展外部同业复核。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利用审计机关的外部组织机构检查审计质量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以作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补充。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检查主要是在审计机关上下级之间进行的。建议采取由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不同地区同级审计机关的方式(如某省下属两市的审计机关),开展审计质量“互查”活动,通过互查和互比互学,找到影响审计质量的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达到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部同业复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准则宣传提纲[n].中国审计报,2010-09-10.

[2]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年修订版)[S].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新版审计法篇3

【关键词】iSo9001;过程方法;过程目标

1、概述

iSo9001:2015新版管理体系标准已于2015年9月实施,新版标准采用了管理体系标准新通用框架。借用iSo质量体系主席的说法,该标准更加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应用,更加适合于企业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更加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iSo9001:2015标准变化很大,在保持了关联性的同时,能够与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为组织管理提供了综合方法,反映组织运行中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增强组织满足顾客的能力,考虑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如:新版标准取消了质量手册、管理者代表、文件化程序等大量强制性文件的要求,合并了文件和记录,统一成为形成文件的信息;新标准还增加了反映当今质量管理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好的方法;取消了预防措施;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等等。

新版标准变化中,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新版标准更加注重目标是改进的驱动力,将目标作为各项工作的抓手。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践,提出在过程中建立目标,以目标驱动改进的过程方法。

2、过程方法的解读

新版标准中,提出组织应将过程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确定每个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产生非预期的输出或过程失效对产品、服务和顾客满意带来的风险;确定所需的准则、方法、测量及相关的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确定和提供资源;规定职责和权限;实施所需的措施以实现策划的结果;监测、分析这些过程,必要时变更,以确保过程持续产生期望的结果;确保持续改进这些过程。

一个设计项目需要若干个过程组成,在设计项目开始时,就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每个过程所需的设计输入和设计输出、过程需要哪些资源及资源如何分配。最终的设计输出是最终目标,每一个中间过程中的设计输出就是一个过程目标。条文e要求组织确定所需的准则、方法、测量及相关的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因此,在过程中建立目标,控制好每一个过程中目标的正确实施,才能使最终的目标可控。

3、工程设计中的质量管理特点

在工程设计管理中,过程控制文件和记录,一直是2008版标准中比较重视的内容。新版标准中,弱化了记录的要求,但是强化了对过程方法应用的要求。过程方法的应用,离不开过程目标,因此,应当结合工程设计的特点确立过程目标。目标是改进的驱动力,如何将目标作为各项工作的抓手,如何在工程设计管理中实现过程方法的应用,是一个贯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设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发挥的不能只是个人的水平,而是需要发挥整体的水平。因此,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是非常必要的。设计企业的产品是工程设计文件,是带有科研性质的一种智力活动,也是难以准确测量的一种产品或者是服务。旧版质量控制体系执行中往往存在两层皮的情况,因此,仅仅查看依据作为审核依据,有一定的片面性。

4、工程设计中过程目标建立的意义

一个工程设计项目,是有若干个过程组成的,按照2008版本的过程描述,过程是输入转换为输出的活动,其中,更关注的是设计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记录,以此证明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然而,设计输入转换为输出中间需要的很多过程往往存在被忽略的情况,实际上并不能消除中间隐含存在的质量风险。

设计项目往往不是设计图纸完成后再去报审,而是在过程中的报审,每一个报审的结果,都是下一步工作的设计输入。在以前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往往不留存这部分的记录,也难以发现中间存在的问题,难以控制整个项目的设计进度以及质量。因此,笔者建议要重视工程设计过程中的目标建立,完善好中间每一个过程的管理,从而实现最终产品质量的管理,满足顾客的期待。

5、工程设计中过程目标的类型

在工程设计开始阶段,一般项目要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是建设单位参与度非常高的阶段。对设计企业来说,编制项目立项报告或者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属于咨询的范畴,不在本文讨论的工程设计过程范围之内。本文所讨论的工程设计范畴,是建设单位向规划局申报规划方案文件开始。

(1)规划方案阶段的过程目标

方案过程阶段的目标就是通过政府的规划审批。因此,所有设计工作都是在围绕审批来进行的。为实现此目标,就要确立过程所需的设计输入和输出要求,确立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及资源如何分配,确立过程所需要的测量方法和过程控制措施,确立pDCa的过程如何执行。

规划审批是综合审批,包括了市政、交通、园林、人防、节能等等部门的审批。不同城市的规划审批要求不同,审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一致,需要根据实际过程的需要,确立符合要求的过程目标。

(2)初步设计阶段的过程目标

初步设计是在规划方案审批完成后开始的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建议至少设立消防、人防和节能三个过程目标。应围绕过程目标合理安排相关设计进度,做好质量策划。节能方面,各地方要求不同,部分地区要求初步设计节能文件基本达到施工图的深度。因此,应在充分了解项目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过程目标。

某些特殊项目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其他的过程目标,如超限高层建筑的超限审查、风洞试验等。超限审查历时较长,需要设计质量进度策划时予以关注。

(3)施工图阶段的过程目标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政府审批较少的阶段。部分项目需要在施工图阶段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提交施工图审查单位的图纸为设计成品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是否设立为过程目标。

新版审计法篇4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手于2009年组织专家对省内161种科技期刊(含驻陕部队8家)进行了审读,从中评选出精品科技期刊24种、优秀科技期刊52种、特色科技期刊18种,其余67种评为合格期刊。对未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而不参加审读的4种科技期刊,给予了通报批评。

2010年4月16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合在西安召开了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比表彰暨办刊经验交流大会,认真总结审读评比工作,向获得“精品”、“优秀”、“特色”荣誉称号的杂志社和编辑部颁发了获奖证书,并请5家杂志社在大会上介绍了办刊经验。这次大会由170多名代表参加,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柯仑出会并讲话,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处处长王农也出席了大会。至此,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比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次科技期刊审读活动实践中,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审读办法的调研和制定

2009年3月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办公扩大会议,专门成立了以副理事长为组长的“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办法起草小组”,由3名副理事长分别担任由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期刊组组长。结合陕西省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三个起草小组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活动,借鉴和参考全国乃至兄弟省市的审读评比办法,起草了“陕西省学术类科技期刊、技术类科技期刊和科普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审读评优办法”。

2009年6月17日,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了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专门对起草小组起草的“陕西省学术类科技期刊、技术类科技期刊和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审读办法”(草案)进行了讨论和审议。由于会议时间有限,一些常务理事还专门留下了书面意见和建议。

2009年6月25日,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联合在西安石油大学召集审读办法起草人,结合常务理事会议讨论的情况和常务理事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专题研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主任薛耀晗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大良、分管学术的副理事长姚远、副理事长石应江、阎磊和吴文桢以及秘书长权艳梅、副秘书长张忠智参加了会议。会上,对审读办法进行逐项讨论和修改,并讨论起草了《关于评选陕西省精品、优秀和特色科技期刊的请示报告》和《陕西省精品、优秀和特色科技期刊评选的通知》。会议决定,这些文件连同三类科技期刊的审读办法一起上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

二、审读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本次审读,将科技期刊分为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和综合指导类期刊三个组,结合不同类别期刊的特点分别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1)学术期刊评价标准。针对学术类期刊的特点,评价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出版质量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分配有相应的权重:学术质量占70%、编校质量占25%、出版质量占5%。评价学术质量的指标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权威数据库收录和以往获奖情况五个方面。针对五个指标在学术质量表征方面的重要程度,通过同行的定性分析给出不同的权重,具体权重分配结果是:影响因子占19%、总被引频次占19%、他引总引比占10%、基金论文比占5%、权威数据库收录占10%和以往获奖占5%。为了保证审读评价出来的精品优秀期刊不仅仅是省内的优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副其实的,对影响因子等统计指标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将所评价的期刊放到全国同类期刊中进行比较。如:某刊的影响因子得分=19×[(某刊影响因子-所在学科的最小值影响因子)/(所在学科的最大值影响因子-学科的最小值影响因子)]。总引文频次、基金论文比和他引总引比等指标的得分以此类推。

编辑校对质量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出版法规情况,执行法定计量单位情况,图表、文字和标点符号使用情况以及参考文献著录。组织专家,选出被审读期刊的特定页码和篇章,进行全面、仔细的阅读检查,根据检查出来的差错数量扣减该项的分值。同样,出版质量也是列出封面、版权页项目齐全、印刷装帧精美和按时出版并送交样刊等项目进行人工检查,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2)技术类期刊的评价标准。结合技术类期刊的特点,评价的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技术含量,编校出版质量,广告经营,既往获奖和入选核心期刊情况。另外考虑到技术类期刊的办刊灵活性,专门设立了一项“综合评价”,由专家根据刊物的整体情况进行主观评价。满分100分,具体权重分配是:技术含量为56分,主要是以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在考虑期刊在全国的排名以外还考虑其本地区的影响力,通过对期刊在全国和省内排名的名次赋值,计算期刊的每项指标的得分;编校出版质量为20分,检查的内容同学术期刊,但依据的是本次审读和上一年度审读的结果的平均值排名并根据名次赋值;既往获奖为5分,就高不就低,不重复计分;广告经营为12分,2008年陕西省首届科技期刊广告专题审读的结果计分2分,本次审读记10分;根据期刊入选核心期刊的数量分别记分,满分为4分;综合评价为5分,由专家组成员对该刊进行总体评价。

(3)综合指导类期刊的评价标准。综合指导类期刊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术及社会影响、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编校质量、传播情况、获奖情况和经营情况5个方面,另外增加一项综合评价。满分100分,具体权重分配如下:学术及社会影响20分、政策法规执行情况5分、编校质量30分、传播情况20分、获奖情况5分和经营情况15分、综合评价5分。在学术及社会影响评价方面,综合考虑了影响因子、基金论文、获奖论文、期发行量等方面,并专门对文摘类期刊区别对待。传播情况主要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提供的2007年度统计报告中“大陆”和“海外”机构用户分布数、个人读者分布情况进行排名。经营情况则以广告的数量、期刊理事会的建立和其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评价。

三、审读的组织工作

(1)审读的组织领导

成立“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领导小组”。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柯仑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西北大学校长乔学光任组长;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出版管理处处长王农、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主任薛耀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审读办公室,主任由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权艳梅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副主任张国凡、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忠智担任。

学会提出了由28人组成的审读专家组的建议名单,报请审读领导小组审定,并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选聘。

(2)审读的范围与对象

经审读领导小组确定:凡在陕西省注册登记的具有正式刊号的科技期刊均须参加审读,未经批准不按要求参加审读的科技期刊将依相关规定作出处理。鉴于2008年未进行期刊审读,并入2009年一起进行。审读样刊缴送:半月刊为2009年第10期,2008年第18期;月刊为2009年第5期,2008年第9期;双月刊为2009年第2期,2008年第5期;季刊为2009年第2期,2008年第3期。

(3)审读工作的实施

2009年12月19日到21日,28名审读专家封闭了两天,分学术期刊、技术期刊和综合指导期刊三个组,对161种科技期刊进行了认真审读。12月19日下午报到,晚上7:30就集中召开了“专家组工作会议”。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大良代表理事长主持会议,宣布了专家的分组和各组组长,并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讨论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的通知”和相关的期刊审读标准。

对于主观评价项目,采取按指标分小组进行评价打分,实行2人一组,共同审读、商定后打分并签字备查,尽力保证标准掌握的一致性。对于客观项目,由专人进行统计、计算。最后将两部分分数合计排序,作为原始审读的记录集中保存。

2009年12月28日,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行政办公楼6楼会议室,召开由审读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专家组的组长参加的复审会。主要讨论确定的事项有:在尊重专家的认定和评分的前提下,对于分数的统计和计算进行抽查;对于专家会议以后送审的期刊,按标准进行专门的审读,给出分数后列入整体期刊排名之中;根据三类期刊申报的数量,对各类期刊的获奖比例进行了调整,保持三类期刊的获奖覆盖面基本一致;排名并列时增加高一级奖次名额的同时减少低一级奖次的名额,特色并列时增加名额,但尽量做到总数不增加。

四、几点经验和存在不足

(1)领导重视。审读领导小组组长、省新闻出版局陆柯仑副局长多次过问、听取有关审读工作的汇报并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审读领导小组副组长、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主任薛耀晗全程参与,现场指导;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参与审读的全部过程,并与专家一起承担审读任务。

(2)过程公开透明。将审读的要求和标准发到被审读期刊编辑部,并且在学会的网站上公布,使每个编辑部可以了解审读的项目和评价指标以及每项指标的权重,同时审读结果在学会网站上公示,接受被审读期刊编辑部的监督。

(3)专家认真负责。首先是根据每一位专家的业务特长进行分组、安排所负责审读的项目;其次是在审读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审读”,明确审读的内容和应当掌握的扣分标准;第三是安排2人共同负责一个部分审读指标的评价,既保证标准掌握的一致性,同时又可以随时商量,保证标准掌握的准确性,避免个人能力和水平局限可能产生的偏差;第四是坚持回避的原则,专家是代表新闻出版局和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进行审读,为了避免嫌疑,在审读到与专家本人有利害关系的期刊时,坚持专家回避制度,保持专家审读结果的中立性。

(4)既坚持原则又发扬民主。在整个审读过程之中,始终坚持“以审读标准为依据,按规定办事”的原则。对审读标准的理解发生分歧时,坚持以民主讨论的形式来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在审读取得初步结果以后,发现新的矛盾和一些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时,坚持提交到复审会上讨论解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审读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和技术性差错。

(5)注意运用以往的审读数据。这次评审还运用2008年期刊广告审读评优及2005、2006两年期刊评优的结果,使期刊评价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6)促进审读成果的转化。评审后有些单位认真解决审读中出现的问题:现代电子技术期刊虽然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期刊,当他们通过审读得知英文部分问题较多时,领导立即采取措施,特聘从精品期刊退休的英文编辑把关。另外,通过这次审读发现,不少期刊进步较大,通过安排部分进入精品、优秀科技期刊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典型经验介绍,扩展审读效益,促进我省科技期刊出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次审读是高效、公正、权威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引起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

(1)原计划在2009年10月份进行期刊评审,审读标准中规定使用2008年中信所“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但因故推到2009年12月份,却没有采用2009年的最新数据。

(2)采用与综合类期刊相同的标准,对科普期刊进行评价,不够准确和科学。

新版审计法篇5

关键词:pDm;标准化;文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50-02

1概述

随着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推进,不少企业开始使用pDm(productData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产品设计文件的生成、共享以及管理产品工程图纸和相关数据。产品设计文件作为工程师的交流语言,十分注重编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pDm平台管理的产品文件、技术数据,除了原有的文件、工程图纸,还涉及到Bom等产品数据库文件。由于文件介质、内容、文件生成模式、管理手段和工具以及流程等与原有传统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贯彻标准化要求是一个新课题。

2总体要求

pDm其本质是将原有的产品设计文件电子化、集中化和数据化管理,电子化后的设计文件应继续符合关于产品设计文件的标准化要求。就电子行业而言,应满足“SJ/t207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文件编号、工程图纸图样格式应与原有的基本一致;文件的组织和齐备性符合要求;网络审签体现责任的追溯性,等等。同时,充分利用pDm平台的信息化和数据管理优势,发挥零件库、产品结构树、Bom数据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3产品文件组织

pDm上产品设计文件以产品结构树的方式组织,按产品的组成层次编排产品文件。根节点是产成品整机,枝节点是零、部、整件。其形式如下所示。

产成品整机

——a整件

——a部件

——1零件

——2零件

——b部件

——3零件

——4零件

……

——B整件

——c部件

——5零件

……

——d部件

——6零件

这种文件编排方式的优点是文件结构体现产品组成结构,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产品的组成和结构层次关系。

4零件库

产品标准化设计原则之一是在新产品设计时,尽量选用成熟的零、部件。零件库的建立,为最大程度地重新利用原有设计资源创建新产品设计提供便利。其目的,一方面是降低新产品设计工作量、加快新产品开发进程,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

创建零件库应注意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零件归类入库。电子行业标准“SJ/t207.4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第4部分):设计文件编号”确定的文件编号原则是按产品的级、类、型、种编号,体现了分类的概念和功能。因此,创建零件库,首先需要注意创建零件图时,其文件编号必须严格按“SJ/t207.4”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号。其次,按零件的编号规则地存放零件图。满足这两条,是规范零件库的基础。

5文件编号与名称

pDm管理的文件都必须有规范的文件编号和名称。产品设计文件编号宜采用与原有一致的方法编号。以电子行业为例,应符合“SJ/t207.4”。

文件名称宜采用与该文件对应的图名相一致。

上传到pDm的电子档文件名可采用如下方法:

文件编号&文件名。

pDm应具有自动识别和拒绝重复编号文件的功能,以满足对设计文件一图一号的基本原则。

6图样格式

为了统一规范pDm产品图样格式,并便于设计人员操作。以电子行业为例,可在pDm中集成符合“SJ/t207.2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第2部分):设计文件的格式”要求的工程图样模板,按图样、简图、文字内容设计文件、表格形式,设计文件模板分类存放在pDm平台,形成图样模板库,供设计人员使用时调取。某些图样模板还需要兼顾提取Bom数据的功能。如autoCaD装配图模板应具有块信息提取功能,为提取Bom数据提供条件。

为了便于设计师编制产品文件时正确、方便地选择规定的图样格式,可能将图样格式与文件种类绑定。设计师创建新文件时,首先定义文件种类,系统根据文件种类,自动调取对应的文件格式模板。

7文件网络传递和审核签字

pDm能提供网络审核功能,可以根据文档、任务的性质和需要,设置适当的传递流程。对归档产品设计文件的审核流程设定应注意符合标准化关于归档图纸审核、签字的管理规定。其审、签流程为:设计(拟制)设计审

核工艺审核标准化审核技术领导批准。

设计(拟制者)上传的文件一旦进入传递流程,就不可再行改动。审核发现设计文件有问题,应退回文件设计(拟制)人,由其修改。审核人可以在审签栏填写审核意见,但不可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审核人的审核意见将保存在该文件的审批过程记录中。完成审核流程的文件处于“归档”状态,任何人将无权修改、删除,系统管理员也不例外。特殊情况下,需要删除“归档”文件,可由系统管理员将文件还原给文件建立者,由其删除。但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进行这样的操作。

完成审签归档的文件,在随后打印的文件上可能将审签人姓名、日期打印在该文件的规定签字栏。

8设计文件更改

pDm平台上管理的产品设计文件、产品数据更改,仍应遵循“SJ/t207.5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第5部分):设计文件的更改”的规定要求。但更改方式不必拘泥于该标准的规定,有些也不再适应。一般均以更新版本的方法进行更改,而不会采用划改、刮改的更改方法。

如需要对某文件修改,须在该文件下添加更改申请单,更改申请按规定流程传递,经相关人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对指定的文档进行更改,以确保更改行为的控制性。经允许修改的文件被“激活”后重新处于设计状态,由设计师对设计文件修改。修改后的文件将作为新版本保存在系统中,而修改前的原版本将作为历史版本也保存在pDm中。经修改后的文件传递审核流程,走完全部流程后再次处于“归档”状态。系统提供保存历次版本的功能,并按修改的时间顺序编排版本号,系统查阅的默认版本为最新版,可调阅历史版本中的任一版本。此外,pDm系统提供不同版本的比对,显示修改之处。

通过系统邮箱,自动将更改通知单发送给相关的部门、人员,实现更改信息的及时传达。

9结语

以pDm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产品文件、设计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给设计文件的标准化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本文是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pDm系统如何贯彻标准化管理的归纳和总结,期望与对此课题有兴趣的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邓超.产品数据管理(pDm)规范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方明伦.pDm的原理及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新版审计法篇6

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音像、电子数据统计工作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但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统计工作的常见问题。比如,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音像、电子统计工作的构建体系不够健全,统计力量薄弱与统计工作难度日益增大的矛盾很突出;音像、电子统计业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待提高;统计管理办法不够规范,统计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统计数据的开发应用程度不够,服务领导决策和行业发展的水平不高。音像、电子数据统计,作为新闻出版数据统计的一部分,既有与其他新闻出版数据统计一致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下面,将音像、电子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从全面性来看。统计数据准确、完整是保证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填报口径的一致性,各项指标之间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是提高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音像、电子出版社的填报人员经常会出现把填报口径搞混的情况,比如指标要求是“万元”,反而填成了“元”。音像、电子数据统计中几项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紧密,比如,出版套数乘以盒、张/每套=出版数量;发行单价乘以盒、张/每套=发行套装单价。但有些填报人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经常出现把“出版套数”当成“出版数量”填报的情况,从而出现类似这样的逻辑性错误。

2.从真实性来看。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科学,是保障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在报送月报数据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不真实、拼凑、甚至虚假的数据。比如,在填报“出版数量”和“出版套数”这两个指标时,经常会出现误报、漏报、虚报的情况;在填报“版型”和“版次”这两个指标时,经常会出现把“再版”误报成“新版”,把“再版”的版次误报为“2”的情况。这样的问题都会影响音像、电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从时效性来看。音像、电子数据上报的内容质量是否快速、有效,是影响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的统计数据讲求时效性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部分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报送数据不及时,出现迟报、拒报的现象,再到少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部门数据审核的相对滞后,最终导致年度出版统计数据时效性较差,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也受到影响。

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年来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状况和成因背景。下面,从三个方面,将音像、电子统计数据存在的现实状况总结如下:

1.基层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统计观念有待提高。一些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统计观念淡薄,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不重视,以致音像、电子数据报送不及时,而且虚报浮夸、瞒报迟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只注重和追求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轻视赋予其的出版统计职责。因此,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应该提高自身的出版统计观念。

2.统计队伍建设薄弱,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的保证,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需要高素质的统计队伍。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统计人员一般由办公室人员、发行人员代为统计,统计人员不固定,流动较频繁,给数据采集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一些统计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统计工作只是应付,月报任务派发后,责任心强的统计人员尚能按时上报,责任心差的,经再三催促也难以上报甚至拒报。还有一些音像、电子单位根本没有固定的统计人员,临时抽掉人员进行填报,对音像、电子统计业务不熟悉,对统计指标的含义更是一知半解,仅凭自己的意愿和感觉填报数据。

3.系统升级改造相对滞后,作用发挥欠佳。经过多年发展,新闻出版统计管理系统已形成了一套较好的体系,但随着统计数据面和统计数据量的逐步加大,数据的填报量和审核量也随之加大,因此目前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系统应升级改造。一方面,数据填报人员在填报时耗费了很多精力,以致很少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和把关,从而影响了上报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数据审核人员在审核数据时,基本上还是以人工审核为主,系统审核为辅,统计管理系统的审核作用还有待提高。

提高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的合理化建议

提高音像电子统计数据质量,落实是关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下面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

1.加强音像、电子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首先,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组织音像、电子统计人员系统地学习音像、电子报表制度的填报与审核,提高其统计综合业务能力;其次,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的作用,通过QQ、微博、微信等交流媒介平台,不定期地进行网络短期培训,及时交流、及时解答上报过程中存在的情况与问题;再次,组织先进单位代表参加音像、电子业务统计经验交流会,把好的经验和做法与其他单位进行分享与交流,使大家能够学习先进,开阔视野,更好地完成统计工作。

2.改进音像、电子统计工作流程

第一,及时丰富和完善音像、电子名录库。有的出版社既具有音像出版权,也具有电子出版权,而有的出版社只具有一种出版资质,因此统计的时候会出现交叉统计的情况。音像名录库和电子名录库的更新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比如,以前只具有音像出版权的出版社又新增了电子出版权,但没有及时上报,从而导致电子名录库没有及时更新,音像名录库也存在这种情况。

第二,改进音像、电子业务表的任务派发方式。音像、电子制度的统计报表目前为月报。每个月的任务派发由负责音像、电子制度的工作人员通知工程师手动派发,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不便,也可能出现遗忘的情况。建议系统通过设置程序,每个月自动派发任务,比如每个月的1号系统自动派发任务,这样能为任务派发带来一定的便利。

第三,调整和优化音像、电子任务填报中相应指标项。比如,一部分出版社反映《新闻出版单位基本情况表》的设置较复杂,应把一些不相关或者无关的指标简化甚至去除;《音像、电子月报表》的填报指标设置建议整合和优化;在《音像电子发行年报表》中,建议将发行数量单位直接设置为“万盒/张”,将发行金额直接设置为“万元”,这样能有效减少填报出错率。

第四,更好发挥系统审核的作用。现在的审核主要还是人工审核,如何让系统的审核功能发挥更大作用是系统升级改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审核出版数量和出版套数时,建议升级改造后系统能先找到不合逻辑的数值。通过审核数据的总条数,来确认今年的数据条数跟去年的数据条数相差多少和相差原因,来避免基层漏报数据。建议系统开启一种计算总条数的功能,如出现总数据条数明显低于或者明显高于去年的情况,建议系统应发出预警和提醒。

3.建立科学、智能、便捷的统计管理系统

新版审计法篇7

视觉艺术--报纸传播功能对版面设计的提升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媒体多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报纸编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这张新闻纸在形式上的定位,不得不认真研究报纸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得不尊重报纸发行传播的规律,进一步端正自己的立足点。

这个立足点便是,在确保新闻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珍视"视觉导向",力争使版面成为一种视觉艺术。首先,映入读者视觉的版面,不再是简单的稿件的排列组合、信息摆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着意雕饰、用心安排的艺术册页,文字内容、标题制作、照片使用、板块布置,以及图画、书法、线条、色彩的搭配,都讲究独具匠心,从而使整张报纸熠熠生辉,成为一件艺术品。

其实,报纸版面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以读者审美需求为市场来架构视觉艺术。报纸编辑,特别是版面编辑,应当适应时展和读者口味的变化,当好高明的艺术设计师。报纸的版面设计,有悠久的传统版式精华做底蕴,还可借鉴美术、建筑等艺术的某些设计手法,现代科技又提供了激光照排、彩色印刷等先进手段,充分利用和大力调动各种编排手法,完全可以创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版面来,为读者提供视觉上的享受。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和丰富新闻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提升了版面的专业品质,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目前,不少报纸已形成被称为"视觉强势"、"板块式结构"、"浓眉大眼"、"厚题薄文"等形形的版面风格,适应了现代读者的审美情趣,增强了传播效果。

这种把版面作为视觉艺术的追求,强调了版面的渗读功能,体现了新闻传播的进步和报纸自身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报纸媒体讲究视觉艺术的新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报纸的传播功能。

视觉艺术--体现重视读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我们知道,任何传播形式的传播过程都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及传播效果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报纸本身只是一种传播渠道,其任务是把报人即传播者编排的内容传给受传者,即读者。倘若没有读者的热爱和拥护,传播者传播的信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报纸也很难继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而存在。因此,要吸引读者,就必须重视读者,不仅重视读者精神层面上所关注的东西,所想了解的事物,而且要特别重视对读者阅读规律的把握。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读者文化品位日渐提高,其阅读习惯有很大变化,已不满足于仅对文字的解读,而是希望报纸将繁复多变的信息整理得井井有条,将版面上的视觉元素做最恰当的安排,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去认知、感受、想像、体会、理解、鉴别,受到潜移默化的情趣陶冶,使个人修养和素质得到提升。提出把报纸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正是顺应了读者这一视读审美需求,体现了办报人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

不仅是报纸,目前,重视受众的人文情怀已成为各个媒体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增加了人文气息浓厚的"今日天气"。近日,湖北日报提出"人文化版面新设计",认为报纸版面的组合和调剂要以人为中心,从体贴人的角度来设计新闻信息,强调受众的视觉注意和心理体验,并努力使这种设计理念和方法与时代的审美需要相吻合。复旦大学王中教授通过对一系列报纸的考察后,指出:"现代报纸的沿革是不断寻求对读者阅读方便、节约精力、醒目、有吸引力的方向改进,不断寻求和发展读者的需要与兴趣改进。"

可见,视觉艺术的根基就是重视读者,重视读者的视读规律,将可视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使读者在滋润精神的同时,通过良好的视觉感应呼唤出良好的心理和情绪,从对报纸的版面阅读中,体验到从其他媒体那里体验不到的审美愉悦。

视觉艺术--报纸传播中的审美特性

报纸所传递的审美特性一般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讲,主要体现为新闻的内在力量美和版面的风格美。

报纸上的内容,一是报道社会上的各种新闻事件,可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以引导和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认识外部世界的变化为己任,通过对所报道的人和事,表达褒贬、抑扬之意,以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思考。从这些理性内容上,读者会感受到新闻本身独有的力量美、精神美,自觉不自觉地被报纸带入到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去。风格美,是读者从报纸版面上直接感受到的一种艺术特色美。每张报纸都有自家的风格。现代报业群体中,有党报、综合性报、专业性报、生活服务性报等各种各类。报纸性质的界定,决定了报纸风格的各异。读者捧读各种报纸,当然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如读《人民日报》时,感受的是庄重和大气;读《工人日报》时,感受的是粗犷和豪迈;读《北京青年报》时,感受的是奔放和激情。

从微观讲,则是版面构成要素本身带给人们的审美价值。

版面是由文字、字体、照片、插图、线条、色彩、刊头、尾花等要素经设计编排构成的。各要素都有自身的审美情趣,都在散发各自特有的幽香。如由文字体现出来的语言美。俗话说"文章乃纸上山水"。报纸文章体裁多样,读者"游山逛水"之间,就能领略到丰富多彩的语言美,如消息语言的朴素平实,评论语言的深刻准确,杂文语言的诙谐犀利,通讯语言的生动丰富,副刊文字的华美清丽。尤其是标题语言,各家报纸都刻意求美,口语、谚语、古诗词等都被引入,对偶、比拟、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都被采用,可以用美妙贴切来形容报纸上大多数的标题。

新版审计法篇8

【关键词】乡镇;年度决算;审计

2009年我局对资兴市的财政决算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通过审计,发现目前地区财务管理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乡镇年度决算出现的主要问题

(1)财政总收入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财政总收入增长,但财政收入区域发展却极不平衡。部分拥有资源或交通优势的乡镇财政收入规模大且增长稳定,无资源等优势的乡镇,财政收入规模小且增长缓慢。(2)费用支出数额大、控制不严、支出结构不够合理。(3)预算编制过粗,预算监督不力。(4)有些乡镇未建立固定资产帐,或者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存在账外资产。由于存在“重钱轻物”的认识,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部分资产不清、家底不明、存在大量账外资产,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会计账目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化,大量账外固定资产的存在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一是财务管理混乱,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对所属部门、实体不能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6)债务负担过重。很多呆账死仗甚至很多前任的领导欠款等等都无法追回。

二、地区财政决算审计内容上要突出五项重点,四个坚持

五项重点是:预算内外财政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情况;乡镇(办事处)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债务负担情况及其原因;农村税费改革情况及慧农政策落实情况;财政六项改革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与专项审计、审计调查相结合;二是坚持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三是坚持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与清理检查“小金库”相结合;四是坚持查处问题与促进规范管理相题,找出原因和症结,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性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查出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堵塞漏洞。

三、加强和改进乡镇财政审计

(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一是乡镇要组织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认真清理,核实实存有效资产;二是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核算、保管、处置制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要对乡镇债权进行清理、核对,不能收回债权要按规定核销,对能收回的债权要组织人员通过有效方式、方法予以收回。(2)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一是加强对中小学校和各事业单位的收费管理,纳入财政专户,加强收费票据管理;二是不定期对乡属事业单位实行检查,规范各单位的财务制度,减少财政资金的流失,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3)细化预算项目,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乡镇政府应建立综合财政预算,把乡镇预算内、预算外和各类基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实行统一管理。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本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加强对乡镇财政预算各项支出的管理。要健全财务核算体制,公开财务管理制度,公开财务执行结果,实行民主理财,提高收支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4)加强《审计法》、《预算法》的学习和宣传。应加强《审计法》、《预算法》的学习和宣传,增强乡镇依法行政观念。乡镇主要领导作为预算管理第一责任人要依法执行年初预算;乡镇人大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5)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建立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人员组成清理、催收小组,对长期欠款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一定的必要措施,严禁将公款借给个人作其他周转。(6)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乡镇领导应支持内部审计工作,配备业务熟练的专职内审人员坚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乡镇属部门、村级财务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规范和解决,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内审部门应和镇财政所进行配合,进一步完善各乡镇内部控制制度,相互配合搞好乡镇级财政财务事前、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英虎,周华楣.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J].广西审计.2001(4)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5)

[3][美]里克・海斯.审计学:基于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anintroductiontointernationalStandardsonauditing).来明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许正中.公共财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2)

[5]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会计研究.2006(4):9-15

新版审计法篇9

关键词:业务流程eRp应用风险审计

一、基于业务流程转变实施eRp应用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一)eRp系统上线后业务流程发生根本性变化

eRp系统实施以前,许多基于计算机的业务系统,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是职能部门运行的,比如远光财务系统、远方物流系统等。这些系统都不是基于跨部门的流程来设计的。eRp系统中单一的数据库,使过去跨部门的审批流程得到简化和压缩。压缩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许多审计线索在eRp系统的引入后消失了。同时,企业过去基于文件审批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无法适应eRp基于流程的管理需要。

(二)eRp的系统特性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施eRp系统后,公司所遇到的业务风险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业务流程、应用架构、数据质量和技术架构。其中,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的风险特征相比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基于业务流程转变实施eRp应用风险审计的主要途径

基于业务流程转变实施eRp应用风险审计是针对由eRp系统实施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控制风险,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做出重新评估和完善。通过充分评估eRp环境中的控制方式,一种是基于系统的控制,另一种是基于流程的控制。将由于“流程自动化”带来的内部控制可能的削弱作为风险敞口进行重点审查。结合流程追溯法、循环测试法、实时审计法、系统辅助法和专家分析法五种eRp风险审计方法,合理运用了风险审计步骤,从风险描述、风险成因、风险影响、风险评价多个维度对eRp应用风险性质、影响结果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

三、基于业务流程转变实施eRp应用风险审计的具体做法

(一)审前准备阶段

1、制定审计目标

eRp系统是建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的基础之上的,针对由eRp系统实施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控制风险,我们需要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做重新评估和完善。在审计目标的确立上应考虑:一是业务流程的转变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分配模式,触动了一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系统上线后能否按既定的模式运行以及运行效果如何?二是由于上线时间紧迫,实施时设定的业务流程是否是最佳流程?三是即使当时是最佳的业务流程,也会因为上线后运行环境的变化而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

2、选择审计范围

eRp系统覆盖生产、采购、设备、财务、人资等公司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审计范围的选择上如果对每个流程和控制点都进行风险评估在资源的利用上是非常不经济的。因此,对eRp应用风险审计范围的选择应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首先从公司整个业务风险域中寻找具有最大风险的业务流程,进而确定有哪些eRp模块在支持这些业务流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各模块关键用户的访谈,来确定评估范围。

3、确立审计内容

在eRp环境下,舞弊和错误均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变成了由系统程序来完成,不留任何纸面痕迹,从而使风险更加隐蔽、层次更高、内涵更深,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难度更大。首先对eRp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风险分析,进而确立基于业务流程转变可能引发的风险类型,得出下列结论:一是伪造数据输入的舞弊类风险;二是错误数据输入的数据质量风险;三是应用操作控制变化的系统用户授权风险;四是应用层面的操作风险;五是脱离eRp业务流程的非集成风险;六是运行过程中的流程风险。

(二)审计现场实施阶段

1、流程追溯法

审计时遵循溯本求源的思路,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价能力,根据追溯结果判断审计事项的发展方向,明确相关审计事项,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应性及有效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这种方法适用于伪造数据输入的舞弊类风险。

以项目模块中eRp环境下的虚构项目为例,在eRp项目模块中,根据项目管理流程,设计了相应的操作流程,这些eRp操作环节除了项建阶段涉及上级公司权限外,均要涉及公司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包括项目管理部门、物资部门、财务部门,整个流程因牵涉多个部门,会形成一定的内部牵制机制。但如果出现公司管理层主导的集体伪造eRp数据时,从项目wBS的创建、物资的采购、出入库、项目的服务确认、项目的竣工财务转资等流程一路绿灯,配套的物资采购合同、出入库单据、服务合同、发票、开竣工资料、工程决算资料等纸质资料和签字手续一应俱全。那么在eRp中运行的整个工程项目流程只能是一条经人为虚构的“完美”流程。

2、循环测试法

审计时通过查找各模块中的非集成业务风险,通过对比某一具体业务在单项功能中的运行结果和在系统集成功能下的运行结果,进而从eRp内部控制环境中寻找流程控制的风险点。这种方法适用于脱离eRp业务流程的非集成风险和运行过程中的流程风险。

以物资模块中线外采购为例,在eRp物资模块中,根据物资管理流程,从采购订单-发票校验-材料入库-材料出库有特定的业务流程,而往往对于成本中一次性消耗的大宗物料非集成风险频数较高,这类业务经常是绕过“线上”的eRp业务集成而直接采用“线下”的总账凭证在财务模块实现。这类业务涉及物资金额大、数量多,存在很大的二级库管理风险,如eRp系统外物资管理流程缺失的话,很容易造成物资流失。

3、实时审计法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实时收集自已感兴趣的资料,并通过系统将这些资料实现共享,从而进行实时审计,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为事前、事中审计创造条件。这种方法适用于错误数据输入的数据质量风险和应用层面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2]皮克特.风险管理过程审计(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3]李瑛玫.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新版审计法篇10

关键词:人事档案;归档;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0601

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修订后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较之1996年下发的规定,修改了很多条款。这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制订的法规性文件。本次修改后的规定,摒弃了旧糟粕,增加了新理念。以下就依条款之序,对两份文件做一一比较。

1第一章,总则

(1)2009版新规定(以下简称09版)第一条加入了“为维护干部的合法权益”,这一点是对干部人事档案作用的诠释。某些时候,人事档案中的材料可以作为法律依据。

(2)09版规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较96版有所扩充。新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3)09版规定中,归档工作的原则是“真实、全面、及时、规范”。这比96版中提到的“实事求是”更进了一个层次。对档案收集归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09版中增加了第四条,明确了本规定的适用范围。而96版中未提及这一点。从本条款可以看出,因为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工作人员和管理依据不同,单位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都要参照此规定执行。

2第二章,归档范围

09版规定中所提及的归档范围,显然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摒弃了以前带有明显时代特色的文件,增加了更适应新时展需求的文件材料。

增加了第七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即“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发生变化的报告表”。

增加了第八条,考察、考核、鉴定材料,即“在重大政治事件、突发事件和重大任务中的表现材料;、援疆、挂职锻炼等考核材料;后备干部登记表等。

在第九条审计材料中,强调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摒弃了96版中“离任审计考核材料”。

在学历学位材料中,将各类文件材料更加细化,尤其是“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另外增加了出国(境)学习的材料,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学习和国内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

新增了培训材料:为期两个月以上的学院培训登记表等材料。

新增了职业(任职)资格材料,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第十三条中,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中的材料反而简化了许多。

第十四条中,增加了反映科研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尤其是当选为院士的材料,遴选博士生导师的材料等等。比1996年规定的范围要扩大很多。

第十六条中,增加了“计算连续工龄的材料”。这一点在1996版中未提及。

第十七条中,删除了团员退团材料,但是增加了退出派的材料。

第十八条,表彰奖励材料中明确了材料审批形成的级别。凡是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予以表彰的材料都应归档。

第十九条,涉纪涉法材料的收集范围明显扩大,涵盖面增广。

第二十条,招录、聘用材料中增加了选调生登记表及审批材料,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登记表等。

第二十一条,增加了公务员管理的材料;、援疆、挂职锻炼登记表等。

第二十二条,辞职,辞退,罢免材料中,主要范围为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

第二十三条,增加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材料。

第二十四条,增加了外国永久居留证、港澳居民身份证等的复印件。

增加了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包括干部人事档案报送单,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公务员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生育子女申请表等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在这一章中,减少的材料包括:干部个人的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材料,离任审计考核材料,离婚材料,因私出境(出国)审批表等。

3第三章,收集归档要求

这一章是把96版的第三章收集方法和第四章归档要求合并在一起。并且对归档材料的审核,归档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明确了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归档,要求更加具体化。

(1)09版的规定中减少了原来旧的一部分,并且规定了复印件存档的具体要求:注明复印时间,并加盖公章等。

(2)时间上更加明确:形成材料后一个月放入本人档案袋,一年内整理归档。

(3)载体的变化:由原来的16K扩充到16K或a4。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单位的人事档案卷本大小都是16K,因此,只有等全部人员的档案卷本都扩充到a4后,才能统一收集a4的归档材料。

(4)明确了归档材料不规范应该如何处理:材料形成部门应当重新制作,补办手续,或者由具有干部管理权限的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或出具组织说明)并加盖公章。

(5)减少了96版中第二十八条,适时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或补充表等。

4第四章,纪律和监督

本章取代了96版的“监督检查”。在这一章中,明确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并遵守纪律:明确了违反工作纪律的人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