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52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学思维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2

关键词:科研;体育教师;普通高校;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80-04

普通高校科研工作既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体育科研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担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科技进步的重任,同时又对全面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提高体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在广东体育科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还远不能适应“科教兴粤”战略和“科教兴体”战略的需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广东省体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以加快“科教兴粤”战略和“科教兴体”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广东省普通高校办学层次以及地域分布的不同,抽取具有代表性的28所普通高校(广州体育学院除外),分别对所抽取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以及330位体育教师(教授26名、副教授75名、讲师145名、助教84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64人、本科学历265人、专科1人)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院长、主任调查问卷》2份问卷,于2006年6月分别对所抽取的28所普通高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院长、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亦对所抽取院校50%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师问卷调查。其中,院长、主任调查问卷共发放28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347份,回收率为96.3%,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1.7%。2份问卷均采用了专家逻辑检验法和小范围的重测信度法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良好的有效性。并利用电话和走访等形式与20多位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教授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本校的体育科研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对所获得的资料和回收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内部影响因素

(1)科研队伍结构特征。

科研队伍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的状况,直接影响其教学、训练、科研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主体,断层现象有所缓解,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30岁以下占26.67%,31-40岁占40.00%,41-50岁占26.36%,5l岁以上占6.97%;职称结构中高职称比例(教授7.88%、副教授22.73%)基本达到教育部的规定(30%-40%),各职称间的比例为1:2.9:5.6:3.2,与适宜的比例(1:3:4:2)相比,讲师和助教的人数偏多。这与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增多有关;从学历结构可以看出,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仍是以本科为主(80.3%),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19.4%)远低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60%)。因此,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已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2)教师科研动机。

在对“您进行科研、撰写论文、著作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见表1),“评聘职称”是绝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因为职称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职位的晋升等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晋升职称,教师必须搞科研。“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这说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已开始认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因为这与我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改革有关,要达到某一级别,必须在规定层次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取得相应的成果,职称越高,要求达到的标准也就越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工作起来就会,废寝忘食,投入的精力多,出的成果也多些,但在“兴趣爱好”一栏中,只有4.85%的教师选择。

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其中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的目的更加功利化。为了纠正体育教师的科研动机,各普通高校的体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科研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同时在进行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时,应增加对科研论文的要求。此外,各普通高校可通过提高教师的学历、充分发挥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教师科研态度。

教师对于科研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的科研态度,若教师对科研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则科研态度自然不是很积极。

结果可见,77.57%的教师对参与科研的必要性持肯定的态度,教师应该参与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广泛共识。这说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已基本形成,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已经广泛接受了应当成为研究者的观念。

在对“如果没有外在压力,您还会主动进行科研吗?”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参与科研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只有24.24%的教师在没有压力下仍会进行科研活动。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科研重要性认识和参与科研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体育教师实际科研与科研认识上的矛盾。分析原因可能与科研的艰巨性和教师自身能力欠缺以及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不愿为实现理想做艰苦扎实的工作。

(4)教师科研能力。

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科研能力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科研能力较好以上的只有31.82%。另外,从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成果的情况调查显示: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平均每人每年0.776篇、出版专著与教材0.076部、申请课题0.125项以及科研获奖0.113次,数量偏少。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提醒各普通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当然,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除了应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更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学习。

2.2外部制约条件

(1)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的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指从事科研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全局性的组织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的总结。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管理由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广东省高校体育社科规划办和广东省各高校对其进行宏观的管理。本文着重从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调查阐述。

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整合研究团队的调控手段都比较弱,校、院、系多级科研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科研队伍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普通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于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但因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难以组织整合跨部门的团队,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实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部分高校特别是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体育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不力,或有名无实,缺乏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和梯队建设尚未形成;与校科研部(处)、省市科协、体育科学学会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科研工作仍处在一种自发状态。因此,各相关体育部门应紧密结合上级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出自身的既有方向上、总体上的政策文件,也有关于科研管理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规范化,形成有效全面的制度体系。

(2)科研经费投入与分配。

经费投入与分配结构问题是制约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保证体育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质量的物质基础。

在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部门“院长、主任调查问卷”中发现,广东省普通高校75%的学校体育经费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校总经费的1%),而且体育经费大部分都用于体育教学,那么,用于鼓励科研的经费就寥寥无几了。

在进一步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近5年来得到学校科研经费支持的教师只有22.42%,而且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经费来源除自筹为主(72.12%)外,其它大多为学校(15.45%)和校外的课题立项(13.94%)。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经费严重不足而且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单一。因此,如何增加和拓宽体育科研经费的来源及其合理使用,应引起广东省各普通高校及其体育部门的领导的足够重视。

(3)科研设备与图书资料。

1)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图书、期刊资料拥有情况:体育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是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重要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因此,体育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是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最主要的文献参考来源。从对广东省高校体育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广东省普通高校校园网的建设普及面太小,只有35所(占37.63%)高校拥有上网图书馆,能顺利查阅广东网络电子图书馆的各类期刊资料。在对这些高校进一步的调查中还发现其多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的普及率为93.93%),而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只有6.67%的普及率。而且就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来看,存在信息资源比较单一的现象。

对各高校体育部门拥有纸质期刊、书籍的调查后发现,除体育专业院系以及部分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重点院校(占32.14%)订阅的专业书籍种类相对较全,数量较多以外,其它院校(占67.86%)均严重缺乏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可见,广东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图情资料缺乏。

2)广东省高校体育部门的实验室情况。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中心,是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晶,其规模与水平既能反映高校的重大项目科研能力,也能反映高校的科技资源集成力量的水平。

在对“贵校是否拥有体育实验室”的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体育实验室的学校只有32.14%,而且这些高校中设有体育院系的学校就占了77.78%,余下的22.22%的学校全为重点院校。可见,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实验室严重缺乏。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好的实验室,作为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高校,也应该建立一些适合自己研究范围的特色实验室,以提高学校的体育科研水平。

(4)科研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人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益的根本前提。因此,高校只有重视发挥科研管理中的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广东省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均要求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且随着职称级别的升高,科研成果的要求越高。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院长、主任问卷调查了解到,广东省普通高校在岗位聘任中有89.29%的学校明确规定,体育教师在聘期内要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而且超额完成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我们也看到还有部分普通高校没有此项的规定,这将不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广东各普通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管理条例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广东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研激励制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激励的形式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微不足道;激励的手段单一,忽视精神激励作用;激励的力度偏小;奖励重个体,轻团队以及忽视了环境激励的作用等。

3 对促进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建议

(1)广东省各普通高校要发展体育科研,除应加强体育教师科研队伍的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建设以外,还必须加强体育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广东省普通高校可从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及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等方面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改善广东普通高校体育科研队伍的结构。

(2)建立校、院、系多级科研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院系的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处之间应能有效合作沟通,形成完善的体系。高校应按照上级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出既有方向上、总体上的政策文件,也有关于科技管理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规范化,形成有效全面的制度体系。

(3)在体育科研经费上各高校应积极筹措与合理使用,而且除国家应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外,高校必须利用学校体育科研走向市场的诸多优势以及继续面向社会,开辟其他门路,增加收入,多渠道地获取科研经费,作为财政拨款不足的补充。

(4)广东省普通高校特别是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大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以及加强体育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和完善体育科研的设备和图情资料,以利于体育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3

2016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指出,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体育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什么是体育科普教育

体育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目前有两种对体育的概念,一种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该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和发展体力,为达到这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是一种运动,有着不同的类别,如学校体育、大众体育,以及用于比赛的专业体育等。本文这里探讨的体育是前面一种解释,也就是一种体育知识的科普教育,通过这种科普教育能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播,同时能够实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和推广,为实现这种目的,需要针对全社会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推广和以及相关体育成果的普及。

2当前国内体育科普情况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活动也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全国上下也纷纷开展各种体育科普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多样,如通过发放体育教育宣传册、举办相关讲座以及通过举办社区活动等形式进行体育科普工作,同时在校园里面也通过体育课程等形式进行体育知识的科学普及,社会上也有很多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的博物馆等样式多样的体育知识科普活动。除了传统的体育知识科普方式,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通过网络进行体育知识科普工作成为一种流行的方式,这是一种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体育知识科普工作,而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和各地的宽带上网的接入为这种新媒体的体育知识科学普及提供了硬件基础,但是当前缺乏体育科普知识的网站等适合互联网时代体育知识科普的平台,具体如下。

一方面,当前体育科普知识的网站十分的匮乏,通过搜索网站搜索“体育科普网”等类型的关键词,结果是很少有相关的网站被搜索到,这说明目前缺乏体育科普知识网站的建设,而且已有的网站也是内容较为简单,或者只有部分内容与体育知识科普相关。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上对于体育知识科普的手段较为简单,特别是在形式方面缺乏创新,通常是文字形式的介绍,偶尔有图片的介绍,但是这种体育知识介绍方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而且内容方面缺乏体育内涵和特色的东西,背后的原因是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的缺乏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不够造成的。

3体育科普教育中使用Flash动画的优势

与传统的体育科普教育方式相比,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进行体育科普工作的宣传,能够充分发挥Flash动画的自身优点,如Flash动画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而且画面形象,简单易懂,很多专业知识通过简单的画面能够动态呈现,方面人们理解,加上能够配合语音、音乐等背景,特别是适合体育科普的教育工作,具体如下。

1)Flash动画通常比较短小,所占空间不大,因此特别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特别是如今矢量技术的使用使得Flash动画画面更加精美,特别是适合通过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传播媒介上,特别是在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候车大厅等公众聚集的场合特别适合Flash动画的宣传。

2)Flash动画浅显易懂,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可以将体育科普知识融入到Flash动画的故事情节当中,同时配合音乐等特效,集故事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等多个方面,特别容易被公众所接受,而且这种体育科普知识的教育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能够让人们在轻松欢快的气氛当中实现体育知识的科普,而且通常有着良好的效果。

3)Flash动画方便进行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在Flash动画当中通常可以包含视频、音乐、文字、图形等多种形式,而且目前有着专业的工具实现Flash动画的制作,能够实现诸如快进、慢镜头等诸多特效的控制,也容易进行细节把握。

4)当前Flash动画的应用很广,在一些体育赛事的宣传、教学视频等方面有着较多的应用,这些应用Flash动画的经验能够帮助进行体育科普教育的Flash动画的制作,因为Flash动画的制作技术都是相通的,而且一些现有的素材也能够用于进行体育科普教育的Flash动画的制作。

4体育科普教育中使用Flash动画的可行性建议

1)从政策方面来说,政府部门应当出具相关的政策用于规范和引导,因为体育科普教育很大程度上属于公益事业,政府出面进行政策引导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政府出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体育科普教育进行管理,同时联合相关的高校、教育机构、Flash动画制作公司等成立专门的体育科普教育Flash动画制作团队,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确保团队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2)平台方面的建设,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用于体育科普教育资源的共享。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极为丰富,信息传播也更加的方便和快捷,但是当前对于体育科普知识的传播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缺乏相关的平台进行体育科普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应当搭建专门的平台进行传播。

3)体育科普知识的内容选择方面应当以科学性为导引,以实用性为目的。对于体育科普知识的传播,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和对于体育科普知识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应当根据受众的现有体育科普知识情况进行宣传,不能用专业性的要求来要求广大民众,制作的Flash动画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也就是普适性,同时注意专业性和科学性。

4)相关体育科普知识宣传Flash动画的制作队伍的培养。与一般的Flash动画不同,体育科普知识教育的Flash动画有着自身的特点,不仅内容方面是针对体育科普教育的,同时制作完成的体育科普教育Flash动画应当符合体育科普教育,因此需要Flash动画的制作人员比较专业,特别是技术方面,同时应当在策划方面有着较强的知识储备。目前对于体育科普教育Flash动画的制作团队的培养应当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体育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进行人员培训,另外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4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艺术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然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严重影响,在整体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只是作为文化课程的教学辅助课程,并没有把它纳入到学科建设的整个体系当中去,仅仅是当作普通高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拿出来使用的一种调味品,与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还相距甚远。虽然说我国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提高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但是,高校教育理念并没有根本性改观,将使得这些要求变成一句空话。

2.艺术教育过于偏专业化。当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并没有从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角度来考虑艺术教育内涵,从而导致了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主义。不少普通高校把艺术教育简单的看成音乐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综合,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育倾向显然偏离了原先的艺术教育内涵。事实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是对人的人文修养培养和精神文明教育,应该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提高。但是,一些普通高校仍然偏向于专业化,反而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3.艺术教育方案缺乏科学性。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还没有一整套全面且科学的设计方案,具体体现为仍然没有规范且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方案,也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都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艺术教育的任课教师对于教学规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高校校园的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甚至由于资金短缺等问题,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开展,显然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4.普通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地位认识也不够到位,加之本身对于在新时期自身教育的认识误区,导致了他们还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教育观和学习观,认为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上上音乐课,无法真正提高艺术教育效果。此外,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学业等较为繁重,对于艺术活动的参与意识并不是很浓,他们不习惯于把时间放在艺术活动上,认为那是浪费学习时间,从而无法真正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效果。

加强和提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既然面临着以上如此多的问题,显然使得艺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这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加强和提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性,以便发挥出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真正价值。

1.更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根据我国教育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中的内容,我们应该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新人。其中,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及时更新原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境界,这样的高校人才才是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新人。这就需要普通高校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把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提高艺术教育效果。

2.培养高素质的艺术教育教师。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来说,艺术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力。他们是艺术教育中的生力军,将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有效性。因此,普通高校艺术教师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高质量的创新性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有选择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现实的情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当然,普通高校也应该为艺术教师积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并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创新,让学生成为艺术教育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从而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3.设置科学可行的艺术教育课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够规范化,从而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普通高校应该建构以人为本的科学课程规划体系,整合和贯通艺术教育内容,完善艺术教学课程框架,结合专业特点,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充分发掘校内外艺术资源,促进大学生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让普通高校中的艺术教育成为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并开展各类艺术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艺术育人氛围,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和层次,从而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审美享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虽然问题重重,但是,只要我们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它终将朝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方向发展,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并有更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来强化其规范性和制度性,并有效借鉴各国艺术教育成果,扩大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影响力,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进而真正实现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和提升艺术教育有效性。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5

关键词医学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0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08年利用陕西省民生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修建,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除能满足学生日常的教学外,还先后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5月,被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咸阳市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1月又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该中心使用面积600余平方米,总资产约200余万元人民币,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设施。拥有人体解剖标本室、人体解剖模型室、尸体库、病理标本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及图片展廊。展示的人体标本模型有700余具/件,分生物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系统解剖学标本、断层解剖标本、人体胚胎标本、病理标本六大部分。正常的人体解剖标本按运动、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等系统分类展示,同时展出的还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标本。除实物标本外,还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和医学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资料。

1医学教学及科研、临床医疗作用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其内容繁多、名词术语难以记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实训教学大多是通过生物标本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器官,学生多听实验指导教师讲,自己接触实物标本少;学生虽然见到了实物标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遗忘。①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实验室进行直观的教学,用标本揭示教学中的难点,用更多种类、更多形式和更广内容的解剖标本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习解剖学课程提供更为直观的形象教材。同时,我们中心对学生实行课外开放,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进度,课后可以在这里仔细观摩、反复推敲,使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较大限度得以解决,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解剖学提供科学、准确、直观、专业性很强的实物标本,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科普教育方面作用

健康教育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人体解剖知识的普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体标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医学知识普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有所了解,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的早期认识,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使人们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人们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重视。我们系上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在科宣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科普教育规划。本中心于2011年被陕西省科协确定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卫生类专业,我们应该认识到服务社会的使命,有序开放系上的教学设施,建立医学保健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社会人群有受教育的机会。

自本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就制定了院内的长期科普教育规划。每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科普教育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通过在学科中进行科普知识渗透,加强对医学生宣传发动,而且在全院及咸阳市中小学进行宣传,让他们利用时间来我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充分认识人体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2)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为了更好地普及科普知识、服务社会,我们中心实行专人管理,并制订了本中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对外开放制度,配合教学工作定期开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人体解剖标本养护规范,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规范标本的养护;还为实施科普教育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普宣传队伍,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宣传和讲解工作等。同时配备了科普教育电影展映室、人体解剖知识图片展廊、科普教育宣传展板、科普教育宣传页等,为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3)适时开展专题实践活动,让科普宣传走出校门我们在学院定期举办科普教育讲座,并适时组织全院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科普知识调研等活动。特别是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敏感问题上如“青少年性教育”、“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青少年吸烟”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了“预防结核”、“拒吸第一支烟”、“抵制艾滋病”等宣传页进行宣传活动。我们通过培训学生组建社团,在院内外进行人体科普知识宣传。

(4)开展社会科普宣传活动本中心自挂牌以来,全力配合好咸阳市的重大重要科普活动,精心做好上级领导的视察接待工作,热心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接待,细心讲解、科学接待,对参观人员的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受到了参观人士的一致好评。使我中心成为我院对外交流和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

(5)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交流本中心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正常的人体结构、胎儿发育过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医学资源信息,宣传卫生保健意识、促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如图文展中展出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吸烟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及预防,常见疾病的表现与预防的宣教知识,可加强人们对人体形成、结构、功能的科学认识,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托医学标本开展与国内医学院校间和非医学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院校及单位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总结

总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建成发挥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社会交流等社会作用,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建设目的,②而且通过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医学科学素质。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利用院内实训设施开展人体科学知识普及推广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KYB0

注释

①陈家强,邓兆宏,郭青平.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与管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09.3(31):233-234.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6

关键词:科普场馆建设发展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31-02

科普是科技和教育之间的一个交叉环节,科普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主要立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场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公共场所和重要设施,如何进行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我们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国内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浅薄之见。

1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常年定期对外开放、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设施。因此,广义上的科普场馆既包括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所,也涵括了天文馆、海洋馆、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主题科普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进步,各地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各类科普场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个,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科技馆的数量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结果,初步估计全国共有科技馆约300座左右,加上其它各类主题科普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的科普场馆数量十分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追求科普场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迎来了科普场馆的一个建设高潮,1995―200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国内科技馆增长量多达160余座,基本上全国各省及省会城市(海南除外)至少都拥有一座科技馆。但是,该时期建设的科技馆无论在规模、基础设施、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应有的科普功能。同时,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省份拥有科普场馆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科普场馆的达标和功能实现情况均不甚理想,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我们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不应该只重视数量的增长,而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科技场馆的质量,重新审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传播与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

2如何做好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及各级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普场馆建设,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使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各地掀开了又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鉴于上世纪建设科普场馆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新时期对于科普场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时,必须做好场馆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选址定位、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装修布展等一系列工作。

2.1申请立项

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调查,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立项申请,通过一系列审批程序之后,项目建设工作才开始正式启动。

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为例,该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该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区颁发的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标本达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但由于原旧馆年久失修,馆内建筑陈旧简陋,陈展面积狭小且分区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对外科普宣传与教育的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经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之后,于2005年向四川省教育厅以及四川省发改委分别提交了重新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自然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并于同年获得了批准,正式拉开了新馆建设的序幕。

2.2选址和功能定位

科普场馆的选址定位,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科学的选址和功能定位对于科普场馆建成后的管理及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选址既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人文条件,与其它文化设施共同形成群体效应[3]。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校区扩建总体规划,结合成都市和成华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新博物馆选址定在了与主校区一街之隔的新增土地上,近校而不进校,该馆位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段,四周交通便利,身处城市文化圈,可与成都市东北部的北湖生态园林区、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植物园和成都市动物园等景区,构成了一个以地球与生命为主题,集观光、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的科普旅游区,极大地发挥科普辐射功能。

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首先为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其次才是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集自然标本收藏、陈列展览、教学科研、科学普及、旅游参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其服务范围分三个方面:一为大、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配合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二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三为利用恐龙、熊猫等四川、成都特有的宝贵自然资源作旅游产业开发管理。

2.3建筑设计

一个科普场馆的规划设计对于它的功能实现及后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公众文化场所,建筑本身的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气息,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建筑内部设计既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但也应有创新,蕴含科技元素,反映本馆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由清华大学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承担,新博物馆占地75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露天展台、客服中心、广场、园林绿化和停车场等组成。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圆形三层拱顶建筑,建筑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一楼主要设计为库房及各专业教学实习室,二楼设计为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厅,其中尤其突出博物馆的特色――恐龙厅,三楼设计为临时展厅及办公区域。整体建筑设计新颖独特,既从外观上突出了博物馆的主题特色,也综合考虑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2.4工程建设

建筑设计方案敲定之后,成都理工大学就博物馆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一系列必选,最终确定了工程建设单位。为了保证博物馆建设的工程质量,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建设全程监督。同时,成都理工大学为了严格博物馆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专门就博物馆项目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进行公开招标,根据反复多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公司。

2007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学校相关部门积极与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沟通协调,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历经1年多的建设,2009年博物馆主体建设完成竣工。

2.5陈列设计

好的陈列设计是科技场馆的精华与灵魂所在,是吸引观众的最大源泉与动力。科技场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向公众开放、传播科学知识的公共文化场所,如何让观众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于中,其陈展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陈列设计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统一,努力让观众耳目一新、百看不厌。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学校网页上就陈列厅的设置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最终确定了新博物馆科普陈列的固定展厅。

由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全部依赖学校自筹经费,因此,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既要考虑资金的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突出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博物馆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对展厅陈列内容进行设计,积极听取学校相关专业领域各专家教授对陈列展品、陈列文字、陈列形式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与设计公司协商沟通,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以期取得最优效果。

尽管各个展厅的展示主题和内容不同,但是其陈展理念大致相同,布展的装修风格和形式以展示的主题内容而确定,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科学性,简约而不简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场所,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展品陈列总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工作,使之具有通俗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每个展厅在陈展设计中又有所区别,例如,恐龙厅作为整个博物馆的最大亮点,不仅要有恐龙的化石展示,更需要多媒体技术以及复原场景的相得益彰,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与恐龙相关的互动项目,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矿物与宝玉石厅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既要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也有精美绝伦的展品,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之余又大饱眼福,对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叹为观止。博物馆还设计了两个临时展厅以及多媒体功能教室,既能丰富博物馆的展览,也能举办科普讲座,可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2.6装修布展

布展就是按照展示主题的要求对展厅内的展项进行合理布局,并对地面、天花、墙面等进行效果装修,衬托和增强展项的展示效果,以满足科普场馆进行科普和教育功能的需求[4]。装修布展是科普场馆主体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陈展的效果是直面社会观众的,影响着参观者对于科普场馆的直观印象,决定着科普场馆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装修环节应力求简洁大方,要以展品为中心,始终为展品服务,并突出展品的主体性,其它配套设施不能喧宾夺主,不要由于装修而冲淡展览的科教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继续加强装修的监督管理外,布展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微调,比如,在实际布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以前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或者问题,或者可结合布展后的效果,适当增加一些与展览主题相对应的附属展项或是可多重利用的展览设施,比如增加一些互动设备或者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以期消除观众对于博物馆的“一次性参观”怪象。

3关于科普场馆后期发展的思考

科普场馆的主体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进行后期的运营管理,对于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国内已经建成的各大科普场馆,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此,才导致了很多科普场馆“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局面。为了避免科普场馆建成开馆以后“一年热、二年冷、三年少人问津”的现象,后期的运营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与工程建设和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

科普场馆作为国家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决定了它的运营管理理念的不同。目前国内很多科普场馆已经纳入财政拨款范畴,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各大科普场馆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依托馆内资源,如举办临时展览、开展展项设计服务、配套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渠道创收。同时,各科普场馆既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和公共文化场所,也是重要的宣传媒体和品牌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其建设与发展服务,走出闭门办馆的误区,走开放办馆的路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逐渐实现科普场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来重视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近年来大力拓展科普展览的方式与途径,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博物馆不仅积极走进中小学校、社区,深入农村和地震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在国内外大中小城市举办了数十场专题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和学校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

人才资源是科普场馆功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是保证科普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既积极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也充分利用高校优势,长期面向学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科普志愿者,切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志愿者群体这一巨大的人才储备库长期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世界都对科教事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大力兴建各种科普场馆之后,如何以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加强科普场馆后期的运营管理,促进科普场馆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科教功能,仍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谢起慧.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2,63(3):92-94.

[2]邓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5(29):69-74.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外教育科普实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有着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校内与各学科结合的科技教育渗透途径;一是校外各类科普教育提供的教育途径。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以及我国,更是通过提供各类社会的、不同领域的、校外的科技教育,创设优越的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活动条件,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氛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进步奠定未来的人才基础和贮存。

1我国校外科普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学校内教育系统的活动机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及其形成的活动结果。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更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学校校内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特有的优势包括有:

(1)校外科普教育机构有专职的教师、专业的活动室、有系统的活动内容、有规范的活动模式、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诸多优势,开展科普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校外科普教育活动能给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科学探究体验活动的平台,更为注重对学生对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更能够实现面向所有学生基础上,发挥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强优势,对学生因材施教,强调每个个体自身不同水平的提升及努力钻研的科技方向,培养他们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我国校外科普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改的这十年间,校外科普教育机构随着社会、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各种创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也经历了一次大变动。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师资匮乏,老一代科普教育者逐渐减员,新人补充不足;

(2)“应试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主流,科普教育的政策失去吸引力和优惠政策等限制,使得一些科技教育的传统项目,如:航模、无线电科普活动的生员不足;

(3)科普教师动力不足,对科普活动的自主策划与设计意识淡薄,组织能力与实施水平欠佳;

(4)科普教育氛围和条件不尽人意,远未形成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社会土壤等问题。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初步反思,目前校外科普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下手,增强内功,在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不违使命,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

3校外科普教育活动的策划环节和要求

3.1科普教育活动主题的策划

鲜明的主题是整个活动的主脉,反映了活动的立意和宗旨,应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可行性、先进性和社会性。主题立意是否新颖别致是由活动内容决定的,丰富而有趣的内容使主题清晰鲜活。忌主题标新立异而活动内容空洞无物。

校外科技知识性普及活动多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活动周期长,教师有系统的内容安排和较为成熟的活动模式,活动按照教师自己编撰的活动辅导纲目和辅导方案进行,主题明确而固定,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多肉植物的无土栽培活动”,“白色垃圾的微生物降解实验活动”,“试管花工艺制作活动”等。

3.2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策划

有了明确的主题,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才能完美的表达主题,完成活动的目标。活动形式可根据过往经验选择。根据科普活动开展的现实条件状态,其策划主要考虑的途径和要求包括有:

(1)前人采用过、或自己曾经采用的活动形式都是科普活动形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2)类似的主题,曾采用的活动方式如果当前的环境条件不具备,也不能选择;

(3)活动形式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本。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科技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关注我们的社会。

(4)活动形式要符合参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3.3科普教育活动方案的策划

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后,就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形成文字材料,以此做行动的依据,和活动后的考评资料。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活动策划的精髓,它反映了设计者的理论水准和整体思路。清晰的思路能勾画出巧妙的构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气呵成,使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优秀的活动方案能使人体察到设计者灵动的脉络,是设计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广大科普工作者可借鉴的最具价值的珍贵资料。

4科普教育活动的实施

4.1科普教育活动的部署实施

活动部署归纳为六步:

第一步:制定活动方案、安全预案、活动请款报告后报送相关主管部门经过修改审批完成。

第二步: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电传给各校下发活动会议通知,按期召开学校负责人和科技辅导员会议,部署活动安排及针对这次活动的辅导员培训。

第三步:第二步循环往复一至数次。对辅导员的培训是活动实施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普及活动的数量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质量。

由于目前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多是兼职,工作负担重,所以对辅导员的工作技术指导和精神与物质关怀至关重要。科技辅导员如期布置给学生,学生再反馈给辅导员。

第四步:科技辅导员将学生反馈带到校外科普活动部门,又将要求带给学生完成。

第五步:第四步循环往复一至数次。辅导员带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参加现场培训、讲座、参观、竞赛、展示等科普活动。

第六步:_展活动的总结评定工作。

4.2科普教育组织的协调准备

根据活动人数协调活动场地,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环境氛围与效果。如果是系列活动,还会涉及多个场地,现场布置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要协调。

根据活动内容与层次协调与会人员。如:培训、讲座要请教师或专家;参观、展示要有领队和讲解人员;现场竞赛活动要有裁判、评委,有社会影响的大型科普活动还要有领导、主持人、媒体记者。

4.3科普教育活动积累与总结

活动资料的整理和积累工作环节要十分重视地加以完成。如:活动通知、活动方案、活动培训资料、活动请款与安全预案、活动议程、活动签到簿、活动工作人员安排、活动照片录像、竞赛活动中参赛人员场次表、成绩册、评分标准、裁判评委现场评分表、媒体报道等各类资料的整理和整理积累,所有与科普活动相关的原始文件资料、成果作品等,应分门别类、按类归档,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建立科普教育资料档案,越全面、越详细则越好,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素材,为科普活动总结做好铺垫。

5结语

综上所述,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重要补充,校外科普教育是在学校教育课程之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校外科普教育的活动,是社会、学生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重在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因此,相关的科普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肩负起科技传播的使命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7.4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人才竞争能力,更决定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基于此,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予以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就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来说,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教学质量不佳。对此,应当基于时代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予以调整优化,提高教学质量[1]。以下笔者将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展开分析。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与必要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近些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增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很是必要。而要想使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就要使教学质量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有机统一。基于此点,高校应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在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基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而合理优化,必然能够实现专业教学质量与其他方面相统一,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促进普通高校良好发展[2]。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此种情况下,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体制予以改革,可以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与此同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管理予以强化,如此可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使之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提升普通高校的竞争实力,利于促进高校良好发展。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对策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普通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更加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支持。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一支Y构合理、精干高效、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可以基于普通高校教学特点、教育大纲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相关方面予以合理设置,如此可以合理的、有效的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正确教授学生、合理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但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科学规划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不佳[3]。

2.教学手段选用不当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选用适合的、适用的教学手段,如此才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以及采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刻板、冗杂,影响教学质量。

(二)保障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基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指导因素,所以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为了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性格特点及学习情况等方面,合理规划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必然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知识及技能可以逐步提升,逐渐成为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所以,要想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很是必要。

2.注意师资队伍的优化构建

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与核心,在促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之际,应当注意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也就是,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师水平,明确教师不足之处,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本校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专业的、优秀的教师,从而提升本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为提高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奠定基础[4]。

结束语:

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我国对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基于此,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不佳、教学手段选用不当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现状,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构建优秀师资队伍等,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良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于善安.《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保障体系研究――以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界,2012(3).

[2]陈善平,闫鹏程,李淑娥,黄霞.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曹俞,朱雷.浙江省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保障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9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普知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两会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度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然而,科普现状并不乐观。如去年日本核泄漏危机发生后,由于核辐射方面的科普知识不足,各种关于核辐射的谣言纷纷在民间传播,甚至导致各地疯抢食用盐,各大超市的盐抢购一空。这些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科学常识还不够,科普教育普及性还有待很大提高。

如果在大学甚至更早阶段就能重视科普教育,那么对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科普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度还不够,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及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度都不高,因此,本人对我校大学生的科普知识情况做了个调查,下面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一、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

我们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现状调查,调查采取访谈与发放问卷的两种方法,总共访问调查学生五百多人,最后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其中文科学生占21%,理科学生占79%,涉及共有40个班级,15个专业。

关于大学生科普知识了解现状一共调查了6个问题。当被问到了解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时,62%的人选了书籍或报刊,75%的人选了网络,67%的人选了电视或广播,而只有32%的人选了科普讲座,19%的人选了图文展览,27%的人选了课堂。当被问到是否喜欢上网浏览科普知识时,29%的人选择喜欢,54%的人选择一般,7%的人选择没兴趣。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的目的时,35%的人选择学习,11%的人选择工作,40%的人选择兴趣,12%的人选择娱乐。当被问到喜欢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科普知识时,14%的人选择文字,10%的人选择图片,3%的人选择声音,73%的人选择了视频或动画。当被问到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会不会去参加时,15%的人选择肯定去,64%的人视内容而定,11%的人选择学校去才去,10%的人选择不去。当被问到对哪方面的科普知识感兴趣时,70%的人选择生命科学,生活科学,34%的人选择物理、化学现象,37%的人选择环境建设,28%的人选择国际互联网的应用,38%的人选择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16%的人选择农业发展,25%的人选择国内外科技发展新动态,30%的人选择生活类,39%的人选择时尚类,27%的人选择文化类,4%的人选择其他。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科普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只要有机会,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去了解学习的。但是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的方式,通过报纸和网络,视频和动画来学习。学校的科普氛围相对较弱,学生主动学习科普知识的动力不足,这就是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的一个大概情况。

二、大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在调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对他有帮助时,33%的人选择很有帮助,43%的人选择比较有帮助,15%的人选择帮助不大。当被问到科普宣传是否必要时,50%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可以了解高新科技、开拓思路,49%的人选择重要,科普比较重要,1%的人选择无所谓,可有可无。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科普知识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对认为科普教育非常重要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如访问21125p班的吕川江时,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面临的岗位也需要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科普知识,就能够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对科普知识一无所知,则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访问31142p班的王小旭时,她表示大部分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基于普通的科普知识,要是连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以后怎么能在社会立足。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科普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如何在大学校园里怎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推广和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

问卷中对于如何推广大学生科普教育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当被问到科普宣传采用哪些宣传形式比较好时,16%的人选择发放宣传单,41%的人选择科普宣传窗,50%的人选择科普讲座,13%的人选择科普咨询,50%的人选择科普游戏,53%的人选择科普展览。当被问到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技知识会怎么做时,52%的人选择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知识,45%的人选择和家人或朋友探讨此项科技知识,9%的人选择只有别人问他才会告诉别人,38%的人选择会认真的研究一下,11%的人选择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12%的人选择不知道,说不清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和科普游戏等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在科普教育中增加这些活动。除此之外,本人还设想了一些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科普知识教育及评价机制。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和知识点相关的科普知识,如在大学物理课《功与能》一节中,可以适当加入能源方面的科普知识,这样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时普及了科技常识。另外也可以多开设一些科普方面的选修课,加强大学生的科普知识。另外,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也有利于与提高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总之,把科普知识纳入到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去,把科技知识、具备科学的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入各专业和学科的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普知识。

2、加强校园科普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实际,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组织观看科普视频,开展学生科普论坛活动等等。在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无形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3、举办科普竞赛。以科技知识,著名的科学家,当今最新的科技领域以及生活百科类知识,创新实践等内容举办各种科普竞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只有学好了科普知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科普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是研发新产品和改革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在学习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明,韩旌平,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6(04)

[2]王玮,浅谈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J],科学大众,2009(03)

[3]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资讯,2007(27)

[4]路景菊,张乐平,科普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5(09)

科普教育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广州;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科普教育活动

1.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

儿童公园最早起源于儿童室外游戏场所。自古以来的儿童教育都强调要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触摸石头、沙子、植物、水等自然要素,尽情嬉戏玩耍。1840年福禄贝尔将自己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孩子们可在花园里种植花草,观察昆虫和小鸟,还可在户外尽情奔跑、玩耍。2008年,“英国游乐”《游戏场设计――营造成功的游戏场设计指南》(Designforplay:aGuidetoCreatingSuccessfulplaySpaces)阐述了儿童游戏场的10个原则,其中“自然元素的采用”便强调应与自然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发展,提起儿童游乐项目,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游乐园、马戏表演和各种机械设施。这种费用高昂、人工建造的“玩具城堡”剥夺了儿童在自然空间中的乐趣,根据美国在2008年出版的畅销书《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theLastChildinthewood)中的观点,远离自然是造成儿童诸多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在享受“快餐式”的娱乐刺激后,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迪和积极的心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是自然式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游戏等形式传播植物知识,使人们学习和掌握植物种植技术,树立环境保护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还可以让现代都市人缓解压力、释放心情,亲身感受园区特色文化带来的享乐和情趣。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空间(如公园、植物园等)植物科普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悬挂植物铭牌进行宣传,通过书籍、宣传册、宣传栏单方面传播,缺乏与儿童的互动及趣味性,难以吸引儿童参与。

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有着视觉吸引力,很容易吸引儿童亲近。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可以让儿童在触摸花草、泥土的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去认识、体验自然的乐趣,唤醒儿童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热爱,最终促进儿童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植物科普教育应改善单一的“课堂式”“说教式”宣传模式,倡导走进大自然,亲自操作或者体验活动来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多种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游戏、表演、比赛等活动了解自然、土壤、植物的基础知识,寓教于乐,使儿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2.广州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

2.1总体介绍

广州市于2015年6月全面开放了13个儿童公园,这些儿童公园在功能上涵盖了休闲娱乐、趣味运动、动漫游戏、职业体验、少儿科普等活动,活动内容着重体现了科普性和公益性。

在13个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较为普遍,按组织方式可分为展示型和参与型两种类型。展示型的活动侧重于“观看”,较直观地展示各种类型的植物材料,包括不同品种的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及举办立体花坛展览等。科普教育方式主要包括野外讲解、植物挂牌、文字说明、多媒体展示等。展示型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番禺儿童公园的“瓜果长廊”、天河儿童公园“农耕园”、荔湾儿童公园的“奇幻自然园”、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百花园”以及春节期间在园内举办的“艺术园圃立体花坛展览”等(图1)。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侧重于“体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体验植物种植的过程,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知识。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都属于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

2.2特点

2.2.1植物科普教育活动较普遍

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区域范围较大,重视程度高。活动项目包括挂牌认知植物品种,宣传栏简要介绍和普及植物分类和生长特性,展示农耕器具等景观小品,介绍农业生产的常识,普及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农业知识等。其中,花都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还开辟小农场,为孩子们提供参与农事劳作的场地,更加深入地体验种植的过程。

2.2.2植物资源多种多样

儿童公园中植物资源多种多样,除了观赏性的园林植物,还有生产实用性的农作物,观果观花,品种繁多。其中以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的植物类型最为丰富,超过100个种类。该场地中的植物随着四季变换呈现不同的面貌,形成春华秋实、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效果。孩子们也能从中认识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日常的食品由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农业知识。

2.2.3活动类型有创新

结合植物科普教育项目的设置,各儿童公园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由熟悉农事的农民进行耕种,不同季节轮换种植时令瓜果蔬菜,将农作物分成粮食类、瓜果类、蔬菜类、香料类等进行展示。孩子们由学校组织过来认识植物,开展野外课堂学习(图2)。

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采用认养的方式,划出小块农田,通过摇珠方式抽取认种认养家庭,深受亲子家庭的喜爱(图3)。

部分儿童公园利用园区场地在节假日开展或承办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如广州市少年宫科技部“奇妙科学”课程班的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进行了一场春季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体验“春播”耕种的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笔者于2015年6月开始,对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儿童公园中科普教育活动项目的使用情况。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取了天河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教育项目进行详细调研,分时段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调查时间段为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的9:00~11:00,15:00~17:00。每个调研地点调查2~3天。调查主要包括实地拍摄,观察家长及儿童的活动时间及活动人数,记录活动设施的管理情况、人流量等。于2016年3月期间,对广州市14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需求性调查。问卷内容共设置15道题,主要包括受访家长与儿童的基本信息、到达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对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改进的建设性意见等方面。在两个儿童公园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3份,有效率为93.6%。其中,4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占调查主体的37.0%,4~9岁儿童的家长占33.6%,9~14岁的儿童或其家长占29.4%。

3.1到访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

数据反映,目前家长和孩子到访儿童公园主要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欣赏美景”为目的,而与科普教育较为相关的“增长知识”却排在末位。由此看出儿童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并未受到家长及孩子的重视。原因可能为:孩子课业繁重,学科教育已经能够“增长知识”,外出游玩是为了放松与愉悦,再进行知识的灌输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也反映了儿童公园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宣传不足,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也未能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孩子参加。

3.2对儿童公园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喜爱程度

在儿童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会优先选择趣味性强、形式新颖、新鲜刺激的活动项目。在对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偏好调查中,儿童对涉及花卉、蔬果等植物类项目喜爱程度最高,占34.1%,这与上文提到的“亲近自然”的游园目的相一致。说明孩子们喜欢可以亲近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因素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图4)。

3.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参与情况

将常见的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分为学习型讲座、科普游览活动、动手类活动、大型花卉展和园博会等。从问卷结果得知,前三类植物科普活动受欢迎程度相似,而花卉展、园博会为广州市每年的常规性活动,规模大,宣传广,得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的关注及参与,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也最高,为47.7%。因此,提升活动知名度、加强活动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活动是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得到更多家长及孩子参与的重要提升方法(图5)。

3.4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中,近八成的受访者对儿童公园目前的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表示“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表明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设施及活动尚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此外,超过九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儿童公园建有专门的园艺活动区或植物科普中心”,更有超过五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参与园艺活动和科普中心的植物相关活动(图6)。

3.5对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

调查结果反映,超过八成的受访群体都可能成为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选择,“公园游赏活动”“动手操作类活动”“室外教学活动”的比例较高且相差不大,而“学习型知识讲座”的比例为33%。说明家长和孩子更喜欢参与型活动项目,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应以参观、感受、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创新形式、增加互动来提高家长与儿童的参与度。

3.6对儿童公园植物标识的关注度

悬挂植物说明牌有助于家长带领儿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儿童公园中最常用的植物科普教育形式。在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家长表示会关注植物说明牌。当问到“您认为植物说明牌上除了植物名称之外还应展示什么内容?”时,选择“易懂易记的识别特征”比例最高,其次为“植物养护常识”,说明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常见植物的养护常识是家长及儿童较为关注的内容,在植物说明牌设计上应增加相关介绍(图7)。

4.总体评价与完善建议

4.1存在问题

4.1.1宣传力度不足,儿童参与度低

部分科普区设置了警示牌,这些提示对游人爱护植物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但总体来说,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在儿童公园的宣传不足,园内宣传栏关于环境教育、植物科普宣传的展板较少,部分公园的植物科普区缺少植物说明牌,或者悬挂的高度不适合儿童,不利于园内植物科普活动的开展。

13个儿童公园中,只有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提供了家庭参与蔬菜、瓜果种植的活动。但是参与和参观人数相对其他游乐项目少。在海珠儿童公园中,能够参与种植活动的仅为获得认养小农田资格的几十个家庭,知识传播的范围较小。除此之外,“开心农场”的一块农田约8m2,租赁价格为400至500元,且退养不退钱。认养价格过高也是影响家长与儿童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4.1.2开展项目较单一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主要是以园林植物和蔬果的认知以及农作物栽培为主,参与项目类型较为单一。例如,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都仅为蔬菜、瓜果的种植,还应包括花卉栽培、植物繁殖、盆景制作等方面。

4.1.3科普区域休息设施不足

植物科普区内缺少休息座椅,造成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家长带孩子参观植物科普区都是绕着园区参观、拍照,不到20分钟就已结束。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内虽设有2座凉亭,但不能坐下休息,而农田内施肥有异味且蚊虫较多,使得游客无法长时间停留。

4.1.4公园后续管理须加强

部分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后续管理须加强,如天河儿童公园的阴生植物区位置较偏僻,植物生长杂乱,家长和儿童极少进入参观。又如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内部分认养农田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也影响了农场的景观效果。

4.2完善建议

4.2.1丰富植物展示品种和形式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首先应立足于植物资源,考虑将常见的岭南乡土树种结合时令花卉、蔬菜瓜果等运用到不同的造景形式中,营造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嗅觉体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植物造型园”,将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修剪成恐龙、大象、长颈鹿、乌龟等趣味的动物造型,营造视觉效果。

4.2.2规划各类科普场地

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会优先选择离家近,车程短的公园或儿童游乐场所。因此,科普场地应分布到各级儿童公园中,每个公园的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应各有特色,并注重家庭参与。展示型的科普场地如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植物科普园中的新型植物景点一一“植物小人国”,应用了高新科技技术,通过微缩模型展示童话世界里的“小人国”景观。另外,在公园中设立科普中心,可为参与型的科普活动提供场地,如举办植物科普展览,设立第二课堂,组织各类比赛等。此类活动既能加深儿童对植物构造的了解,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更能激发他们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4.2.3积极组织科普活动

儿童公园中植物的魅力除了自身各种特征所赋予的形态美,还在于以植物为主题而构成的各种游戏场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趣味。常规性科普活动项目种类应多样化,也可结合高新科技展示开展活动。在节假日特别是特殊节日时(如儿童节、植树节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奖知识问答、科普征文、种花种树、叶脉标签制作、艺术盆栽制作、花艺比赛等活动,通过公园、公益组织、学校等多个平合举办,多渠道宣传来提升活动知名度,扩大活动影响面,打造品牌活动,从而提升家长与孩子对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4.2.4进一步完善公园管理

应重视儿童公园植物科普项目的后续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增加并完善植物说明牌等设施。说明牌设计的形式和颜色等方面要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悬挂的高度应符合儿童的身高要求,并增加植物辨别特征、植物养护知识等趣味性更强的知识,或通过二维码链接植物百科,加强互动性。

4.2.5培训科普人员

完善青少年科普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儿童公园科普活动中,配备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参观或教学活动。可邀请大专院校园林或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作为义务讲解员,利用园内植物资源,结合公园游赏活动,为儿童及其他游客系统介绍植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