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52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1

一、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廉政文化是与腐朽消极文化相对立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毫无疑问,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及村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市,构建和谐新农村”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消极腐败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央颁布《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以来,我市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查办了一批贪污受贿、损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消极腐败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反复发生。消极腐败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落后文化。因此,要消除农村腐败问题,构建和谐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摆脱见利忘义、的腐败文化羁绊,才能解决监督不力、民主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3、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增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党中央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意味着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以此提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反腐倡廉工作。这几年,我市结合“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实施送廉政电影、图书、书画等到农村基层一线,使廉政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今后还要加大廉政文化含量,发挥其激蚀扬清功能,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深入有效开展。

二、农村廉政文化的内涵

农村廉政文化作为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其寓于农村社会复杂的大文化环境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思想文化属于较高层次,其实质是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德治腐”的思想,目的是从源头上预防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

从思想文化上看,包括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廉政的认知程度、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廉政思想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村群众传承中华民族清正廉明的思想品德、传统美德和良好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自觉坚持讲文明、讲诚信、讲法纪、讲廉洁;特别是使党员领导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不贪不沾、廉洁奉公,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从制度文化上看,包括维持农村清正廉洁政治局面并能及时揭露腐败行为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等。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一制度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下,使乡村干部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倡导的,什么是应反对的;什么是群众满意的,什么是群众不满意的。如果违反了制度的刚性原则,那么廉政制度的规范、约束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从物质文化上看,包括廉政文化活动场所、载体、组织方式及文化产品等。它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反映与体现着廉政思想及要求,要求我们在建设一些廉政基础设施,如廉政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景观时,要把先进的廉政理念、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其中,通过这些富有喻意的物质形态让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精神和灵魂,洗刷思想上污垢。

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上看,表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积极向上,党风、政风、学风明显改善,乡风民俗进一步好转;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管理实施更加规范到位,等等。

三、对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领导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气势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经费难以保障等。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市、县(市)委有关文件和胡总书记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目标要求等,增强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精选一部分经济条件好、党员干部热情高的村,通过先行一步进行示范建设,待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时逐步推开,切实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创新载体,扎实抓好农村廉政文化教育。要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每年突出一个主题,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选择新颖、通俗、有效的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群众参与度高、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或载体进行实践,展示自身亮点,彰显地方特色。要注重人性化,讲求实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防止和克服就事论事、生搬硬套、空洞无物、不解决问题的说教,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加强农村基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相结合,使廉政教育更贴近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3、与时俱进,完善并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一方面,要抓紧修订完善有关廉洁从政规章制度,使之符合时展要求和客观实际。如通过不断完善乡村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听证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增强民主管理意识,落实监督制度。在现有村级会计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作用,督促农村资金往来账实行“村账乡镇代管”,并送乡镇农村经管站审核管理,督促农村资产拍卖、山林权属转让、工程建设项目发包经过招标投标,督促乡务、村务及时公开,即凡涉及乡镇、村里重要事项如惠农政策、专项资金使用、村集体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宅基地审批、扶贫款物的发放及村主干的工资补贴等群众关心的事项都要一一公布,保障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促进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2

一、主要收获

1.更新理念,提升道德精神与人生智慧

第一场报告是由上海电视大学教授、中央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孔子研究专家鲍鹏山为我们带来的《孔子的教育》专题讲座。半天的精彩演讲,不仅没有给人一点枯燥、困乏的感觉,而且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鲍教授主要以孔子为例,纵论古今,讲述了技术、知识和价值这三者与人的关系。他认为,技术是人借以谋生的基础,知识使人了解世界,从而让自己处在这个世界有安全感。而价值则决定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着重讲述了价值问题,指出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决定着这个社会是不是一个公民社会。他对“四十而不惑”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说孔子到四十岁已有了明确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判断力,而此“不惑”,并不是说他什么都懂了,没有不知道的。

他还认为,教育的标准不仅是教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意味着老师最可贵的是判断力和价值观。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鲍教授用直白、犀利的语言,全面真实地还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气质与精神,让我们与会人员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与人生智慧。

2.明确方向,注重特色发展与文化育人

第二场报告是由教育部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杂志总编傅国亮为我们带来的《特色发展文化育人》精彩报告。重点阐述了“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具体论述了“特色发展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均衡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可以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给学生影响他一生的素质,终生受益的素质,即思想素质和思维素质。”、“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特色是文化,主旨是文化育人”等等。

3.同行交流,有心动更要行动

每位发言者都精心准备,报告精彩、生动。赴新西兰、北京和海门学习团队分别介绍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以及各自学习感受、感悟;竹山中学立足“探索走班教学新模式”,介绍了他们的成功经验;陆郎中学围绕“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介绍了他们的具体做法;东山外校高三年级组坚信“总有一种力量在催人奋进”,高考成绩自然喜人;还有去乡镇幼儿园支教归来的报告,让我们与会人员真正领略了“支教让青春绽放光彩”等等。通过同行交流,让我们领略各家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果佳,让我们心动之余,更要行动。

4.领导报告,催人奋进

朱局长的专题报告《江宁教育“十二五”发展展望》,抓住了两个五年规划交替时机,首先对“十一五”江宁教育发展进行了回顾,全面总结了五年来江宁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接着在客观分析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重点对未来五年江宁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十二五”江宁教育的发展定位与愿景,即以“省内领先、国内有名、国际有影响”作为发展总定位和实现“让江宁教育成为江宁的品牌,让江宁人以江宁教育为豪!”的总目标;最后就实现这些愿景,提出了“教育优质化、教育品牌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师名优化”“五化”实施策略。

局长的每次报告都让人耳目一新、备受鼓舞。尤其是每次报告中的一条条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建议和举措,让我们与会人员感觉有动力也有压力,有方向更有信心。

二、几点启示

1.学校发展依靠什么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3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mooC;在线教育;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2-0084-06

一、引言

2013年。随着mooC在全世界的流行。mooC又一次点燃了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人们都相信,信息技术对教育终将起到革命性的影响。不过,在如此火热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究竟应该怎么推进,期间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还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

为了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起并和中央电教馆联合,于2013年11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举办了“首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该论坛以“启发・引领・创新”为主题,以关注国内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为宗旨,是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充分交流的高端平台。

此次论坛与会代表总计100余人,其中教育发展决策者约15人、专家学者约20人、教育信息化企业实践者60余人。论坛还涉及了10家著名传媒机构、10余所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高校和40余家教育杰出企业,覆盖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副教授主持,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方新贵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特邀专家报告有王珠珠馆长的《谈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的教育技术》、北京大学退休教师林建祥教授的《感知技术,新教育学》和原世纪佳缘创始人、现梯子网创始人兼Ceo龚海燕女士的《梯子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分论坛主题分别是“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和“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

二、特邀专家报告

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在题为《谈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的教育技术》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技术变化非常之快,在高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应被技术所惑,应坚持《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使技术为我所用。除此之外,王珠珠教授在简单介绍mooCs、可汗学院、颠倒课堂、微课程等国际和国内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目标、资源等角度分析了mooCs和可汗学院与中国以往的网络教育、开放课程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提倡把mooCs作为知识交流、经验交流和技能交流的平台,并认为碎片化的可汗课程不仅是微课程,还是一种游戏化过关式的学习。报告指出以人为本,从教学规律出发,从技术出发,把教育与技术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解决,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报告最后,王珠珠馆长总结了教育技术工作者在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应具有的四种素质:1.开放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技术;2.敏锐的眼光,从风起云涌的技术中找到最适合教学的技术;3.勇敢的担当,不因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敢前行;4.在行动中具有审慎的态度,不应成为跟风的、人云亦云的教育技术工作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师林建祥教授作了《感知技术:新教育学》的闭幕报告。报告首先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回顾了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知识的远程传输与大量共享、对象空间与运行时间的相互转换是信息技术的威力所在。最后林建祥教授提议,应从工具、设计、政策等方面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以促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创新学习。在工具方面,林建祥教授向参会者介绍了以Joinnet为代表的网络会议系统。Joinnet可以用语音或文字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支持交互白板、word、ppt、网络视频等多种知识表示形式,是集信息的传播、结构化与灵活的思维交流于一体的网络会议系统。在设计方面,报告介绍微软的视窗平台设计模式是窗口在中间、菜单在窗口之上,点击每个菜单项,即运转相应程序,若改变窗口上的对象,则可以不断连续操作。同时指出,这样的设计方式有助于进行问题求解式的学习,三通两平台的设计应从微软的视窗平台设计汲取营养。在政策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开发、对受好评的平台多拨经费,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多拨经费,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原世纪佳缘创始人、现梯子网创始人兼Ceo龚海燕女士作了《梯子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闭幕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教师、家长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教师的痛”、“家长的痛”和“学生的痛”。报告指出“教师的痛”主要表现在教师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改作业、出卷子和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痛”主要表现在提分难、题海战术、被动学习等方面;“家长的痛”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缺乏教育能力、担心孩子上网等方面。报告指出,为缓解“教师的痛”,梯子网开发了智能出卷子系统、课件库、学生作业数据分析软件以使“教师的时间更有价值”;为缓解“学生的痛”,梯子网设置了趣味学习、在线答疑系统、建立了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给孩子推荐最适合孩子自己的习题,以使“孩子的学习更聪明更智能”;为缓解“家长的痛”,梯子网开发了学情监测系统、上网安全软件,以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使“孩子的学习家长不再无奈”。

三、分论坛专题研讨

本届论坛中,与会代表按照“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等4个专题进行了分论坛报告交流。在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报告了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分论坛

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陈庆贵主任作了《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建设现状、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展开。报告指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视听媒体为主、以网络为载体、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主和以云计算和网络技术为主。另外,在总结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存在“系统性”、“持续性”和“均衡性”等三大问题。最后,报告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将会朝向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方向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熊才平教授作了《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报告。熊才平教授认为,传统“校校建信息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区域共建共享互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包括区域内共建共享和区域间互换共享,旨在以技术手段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报告提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机制应为以下三种,分别是通过动态调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比例,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效益;依据用户反馈决定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支付费率,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将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分作为拨付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的重要依据,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陈乾坤副局长作了《建设数字校园,创新教育模式》的报告。报告向大家展示了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工程方面所做的工作,指出雨花区教育局侧重从完善投入机制、建设数字校园、改革教育模式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目的在于为信息化发展安装“助推器”,为信息化发展构筑“快车道”,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天仕博集团王川总裁作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的报告。报告在介绍天士博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指出随着智能终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无线技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未来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学习模式是基于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报告提出天士博研究院把握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发展脉相,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新模式。在报告最后,与参会者分享了天士博研究院开发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二)“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分论坛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蔡可老师作了题为《重新审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的报告。报告总结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基本学习流程是“观看视频一网上阅读一作业提交一在线研讨一研修总结”,提议在远程培训走向常态化、个性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需要重新审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蔡可教授认为,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是一线教师话语权的体现,是教师对信息一种选择,为教师、骨干培训者和教学团队建立了多点交流连接。同时蔡可教授提出教师远程培训中“学习”的评价要走向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生成性成果评价,走向自组织建设。

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部韩骏主任作了《大规模远程教师培训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在回顾中国教师培训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远程教师培训的难点在于“大规模”问题。同时认为远程教师培训应注重扩大覆盖面,并提出在有限的经费下提高教师培训的工作质量应是教师培训关注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传播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作了《教师在线学习社区中学习活动类型研究》的报告。报告回顾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发展历程,指出目前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已经演变为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社区。然后在分析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在线学习活动可以划分为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自组织学习活动和自主学习活动三种。最后,郭绍青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三种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社区类型,包括基于案例的情景学习、专家领导下的学习共同体和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应用型课题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作了《微课程的设计应用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的报告。报告指出普及平板电脑,利用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将是未来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并提出在此背景下,未来的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应放在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更新上。应使学习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报告认为,微课程将成为未来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所以,微课程的设计应用应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刘雨昕副院长作了《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国开培训运营实践分享》的报告。报告在介绍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历史、性质、现状等基础上,讲述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系统培训项目。报告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系统培训项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师资、课程和模式方面。在师资方面,国家开放大学融合了精英智慧,汇聚了来自著名高校的顶尖专家;在课程方面,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系统培训项目涵盖了经典与前沿,呈现专业和实战的特征;在模式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系统培训项目关注学习过程体验,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最后,报告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正在试图从服务营销的8p模型进行项目革新。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陈振副主任作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数目急剧增加,教师职业正在经历由经验化、随意化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教师已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报告提出了三种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模式,包括基于网络视频的“混合式同步课堂”集中培训模式、基于“教师发展在线”平台的自主性在线培训模式和基于网络社区的“跨校同课”教师实践共同体模式。

“领先课件制作培训中心”创办人何佳瑾作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技术》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教师制作课件存在ppt水平有限,多媒体和Flash课件占用大量时间、精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应从五大维度提升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这五大维度包括软件工具、实务案例与练习、课件教学设计、课件项目管理与沟通和课件精品样例。

(三)“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分论坛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程建钢教授作了题为《mooCs的辩证分析与U-mooCS初步研究》的报告。报告围绕mooCs的辩证分析、U-mooCS的初步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报告通过分析cmooC和xmooC,指出目前mooCs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cmooC尚未形成稳定、易于操作的、可供一般教师使用的实践模式;xmooC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主要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难以适应非结构化的知识;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等。除此之外,程建钢教授在cmooCs和xmooCs的基础上提出了U-mooCS的概念。U-mooCS是Ubiquitou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ystem的简称,是一种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系统。U-mooCS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多种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2)基于社会性网络的学习;(3)支持基于视频互动式学习;(4)基于web2.0的内容管理架构;(5)基于课程网站学习;(6)学习分析模块;(7)资源中心模块。

中国教育电视台王涛作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生态建设研究》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指出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应以资源建设与应用为纽带,将教学者、学习者、资源制作者、服务提供者等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与技术深度融合,并与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共生。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网络学习平台发展的四期模型,即单向技术应用期、综合技术的整合期、使用者的连通期和涌现期。最后,报告预测未来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将呈现出典型的生态系统属性,包括公共性、自组织性、连通性、自然性和涌现性等。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江副教授作了《从网络教育到mooC的演变之路》的报告。他认为mooC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宽带技术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技术的大杂烩,会引起网络教育从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报告指出mooC已经引起了教师的恐慌,构成了教师的公开赛,mooC在变革中孕育机会,但是高校和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孙福万教授作了《谁的mooCs?几多面目?走向何方?》的报告。报告围绕“谁的mooCs?”、“几多面目?”和“走向何方?”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孙福万教授认为mooCs的未来将沿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希望mooCs回到教育本身并提议建立中国特色的mooCs模式。

(四)“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分论坛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作了题为《技术时代的学习变革呼唤新教育学》的报告。报告指出从学媒之争到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大量事实无不证明,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给生产力带来巨大收益。焦建利教授认为,现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无法解释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现象,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呼唤新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方海光教授作了题为《移动学习社会化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以关联主义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移动学习新环境是以交互性、自主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报告指出移动学习将改变诸多学习环境要素,移动学习技术发展路线提供了社会化网络和远程化视频的特征支持。方海光教授提出在移动学习活动过程中,其学习形态、交流形态、答疑形态和共享形态都应发生相应改变,以让学生更方便的进行社会化学习,完成构造学习网络过程的新体验。

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刘景泰教授作了《打开设计之窗》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介绍了用DDK开展中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刘景泰教授提出了“从游戏走向严肃游戏,让技术为教育助力”的理念,认为寓教于乐是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把两者结合是教育发展的一种途径。

英特尔感知计算事业群的中国区经理汤振宇作了《英特尔感知计算在中国》的报告。报告以主题演讲和现场演示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英特尔的感知计算技术。英特尔的感知计算技术提供的是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近距离手势控制、高精度的指尖操控、语音识别、脸部跟踪、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报告认为,感知计算技术将为用户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将革命性地改变每个人的电脑使用体验。

精锐教育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熙作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变革》的报告。报告向参会者介绍了精锐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精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模式探索,提出建立在线教育模式及体系、建立和完善在线师资力量培训体系是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总结与感想

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是关注国内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的高端论坛。该论坛紧跟时代主旋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育发展决策者、教育信息化项目执行者、教育信息化研发者共聚一堂,分享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践方法及成功经验。论坛不仅有特邀专家报告,还有四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相互启发。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将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他们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这与论坛“启发・引领・创新”的主题不谋而合。本届论坛的报告和论文体现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将备受关注

过去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大多以学校为主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广,考虑到很多现实因素如教育财政制度、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需求等,人们越来越关注区域教育信息化,希望能够整体推进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不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目前遇到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等问题,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为了尽快走出发展瓶颈,专家学者们纷纷投入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中去。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建设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成为专家学者们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数字校园和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者们的活动场域。

除此之外,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地域、机构、经济、技术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异。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也是目前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原期,区域教育信息化必然要从以硬件为中心的低级态向以人为本的高级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也许可以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突破瓶颈,深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成为社会共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要怎样成长,mooC和虚拟社区如何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等众多热点问题被广大决策者、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和探寻。在会议中,很多报告针对当前热点,大到教师培训系统、资源共享,小到课件制作,都有相关讨论。

如今,知识更新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终身教育在全世界悄然兴起,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面对教育改革的要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培训将继续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

而从本次论坛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内。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仍然会红红火火。不过,有关主管部门确实应该好好思考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该如何发展,培训内容和培训组织模式该如何设计等重要问题。

(三)mooC或许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

2013年,mooC如同一根魔棒,正在搅动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掀起阵阵狂飙。惊涛拍岸之时,中国高校并没有成为盛宴的看客。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清华、北大的独立建设到中国大学组成的mooC方队。中国一流高校的行动。成为现在全球mooC浪潮中最有价值的看点。中国大学应对mooC的行动吸引了全球高校的目光,但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就从不同的角度对mooC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反思。

mooC作为新网络教育的代表,mooC的世界性影响力究竟来自何处?首先,恐怕与互联网“免费”和“开放”的特征不可分割;其次名校和名师的符号效应成为消费社会里mooC发展的助推器;最后,移动、在线等因素也是mooC吸引学习者的重要因素。

当然,mooC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一披上mooC的外衣就会顿显高贵,但是,mooC或许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学习分析等技术,mooC或许能够成为撬动高等教育进行深入改革的杠杆。

(四)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学习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祝智庭教授曾经说过“为大众所拥有的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学习革命,是因为学习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关系,改变教育关系必然带来学习革命。”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直有人在呼吁学习革命,但是似乎学习革命一直没有真正到来。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金融、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时,人们相信学习革命可能真的要发生了。

在本次论坛中,我们也看到了游戏、移动、机器人、感知计算等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美好前景。事实上,新媒体联盟最近几年的《地平线报告》也一再指出,游戏、移动、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学习分析等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当然,学习革命要真正发生,还需要依靠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变革,但是可以预言的是这些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学习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五、小结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英敛之;大公报;女学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转折点,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救亡图存意识更加强烈,倡办女学的呼声开始兴起。时期,梁启超提出女子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源”(1)在倡办女学的舆论宣传中,英敛之主办的《大公报》独具特色。(2)《大公报》创刊伊始,即响亮的宣告“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3)。作为当时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大公报》一直关注着女子教育,乃至妇女的发展,格外重视女子教育宣传。在创刊第一天就表明了振兴女学的美好愿望。此后,频繁刊登有关女子教育的内容,不仅如此,《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宣传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所为,而是系统全面的策划之举,运用宣传技巧,多角度的宣传女子教育,无论从宣传方法还是宣传效果上都高人一筹。

一、以论说“立言”,直接倡导女子教育

论说是清末民初报刊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通常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发表议论。从《大公报》创刊起,论说就是该报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论说或宣扬民主政治、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或呼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其中,宣传女子教育的论说占有相当的分量。这些论说或出自编撰之手,或来自热心女学的开明人士。文风也各具特点,或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或语言平实,润物无声。《大公报》建立起的这种“群体的自白形式”也为呼吁女子教育这一群体“提供了参与的机会”(4)。

1904年是《大公报》宣传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英敛之聘用江西才女吕碧城为《大公报》的编辑,使得《大公报》有了专门从事女学宣传的人员,这一时期文章的风格也较以往有所不同。论述比前两年的论说更加尖锐有利,眼光更加独到,观点更加鲜明,更能够站在女性的角度倡导女子教育。更能使读者明白“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女子并不是“只为男子之附庸”,不可以“抑之、制之、玩弄之”(5),广大女性一样需要教育,只有大力兴办女学,才能“铺助国家之公益,激发个人之权利”,才能使“男女均强之,国敌其败也”(6),呼声振聋发聩。

论说类的文章的创作相对自由,限制较少,宣传效果也最好。《大公报》采取累进推出的方式,就女学问题的论说连续刊发,以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吕碧城的《论提倡女学之宗旨》这篇文章就采用了连续刊登的方式,在连续刊登论说后,第三日又刊登了论说《碧城女史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书后》。使读者不仅赞叹吕碧城精彩的文章,也从作者的渊博学识见识了女子教育的成功。

另外,这类文章的风格不一,有的半文半白,引经据典,谈论古今;有的浅白易懂,入情入理,好似与人闲话家常。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欧风美雨虽然浸润有年,但“中国教育,现尚限于少数人享受,故受教育者皆中流以上之家”(7),这种风格的多样,无疑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在宣传上也更为普及。

二、消息配合论说,相得益彰

论说与消息各有其特点,但不是彼此分离。如果说在宣传女子教育中,论说是红花,那么这些消息则是绿叶,与红花相映。《大公报》不仅以论说宣传女学教育,还在“中外近事”、“外省新闻”等板块报道大量有关女子教育的消息。可见,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对于女子教育不仅仅是倡导,还对社会上的兴办女学的活动给予密切的关注。除此之外,一些与兴办女学相关的公文批复、政府政策、专件等官方信息的及时,更能体现出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例如:对《天津系详监生张延龄等试办女学堂照录章程请立案文并批》(8)这一紧要公文的刊发,就是对张延龄等人联名申请创办女学堂的批复。这不仅体现出了英敛之办报在女子教育方面的关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政府的办公更加透明,更好的实现了报刊在特定时期的上传下达的功能。

消息的报道比较简单,但覆盖范围广泛,涉及问题全面。这些消息中,与女子学堂有关的主要有女学招生、女学堂开学、女子学校新设立课程等几类;与教育风气有关的主要有赞扬学风、表扬教员等几类消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反映了女学兴起的状况。这一类的消息纪实性质较为明显,没有什么特定的技巧,但它的出现一样可以体现出《大公报》对于女子教育的关注。同时,消息也不是毫无情感的,它仍是明确表示报人意图和态度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1903年2月22日《大公报》刊登一则消息,报道美国领事贾满君之夫人兴办女学堂,这则消息的开头就直接说道“中国女学不兴实为华人前途之隐忧”(9),既赞扬了贾夫人的盛举,又表达了对中国女学发展落后的担忧。除了报道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大公报》也对学堂内良好的学风进行宣传,1904年7月28日,《大公报》刊登一则消息,赞扬了某位教习教育得法,使学生好学不倦,并称该教习为“女英雄”。大力提倡良好的学风,在无形中也为学界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大公报》还大力倡导广大女性出国留学。例如1904年8月19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女史过津》,高度赞扬了肄业于日本东京实践女学校的陈彦安女士,并评价她“将来女史定造福北方不浅也”(10)。诸如此类的消息经常性的出现在报刊中,也鼓舞了广大女性的就学热情。

《大公报》刊登倡导女子教育的论说和消息,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创刊之年,相关的报道只有几条,1903年为二十余条,1904年达到三十余条,而1906年,则多达近百条。(11)报道的增多,固然与女学兴办的数量增加迅速有关,但也和《大公报》一直把倡导女学作为宣传重点有关。

三、刊登女学广告,配合消息与论说宣传

在以论说、消息报道宣传女学的同时,《大公报》还独辟蹊径,利用与女子教育有关的广告对女子教育进行宣传。戈公振先生曾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12)《大公报》刊登有关女子教育的广告一是本着指导受众人生的目的,二也是为了宣传女子教育。女子广告的宣传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03年开始出现一些间接宣传女子教育的广告,但数量较少,主要起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1905年后一些女学堂招生的广告逐渐出现,并且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商业性与宣传性更明显。

(一)依附在其他广告中宣传

1905年之前,女子教育还处在提倡阶段,女学还没有兴起,《大公报》刊登大量的文字提倡女子教育。这一时期,与兴办女学相关的广告虽然问世,但数量极少,基本都依附在其他广告中,《大公报》在设计和发刊这类广告时,有意将广告的商业内容和论说、消息糅合在一起,渗透倡办女学的主张。

1903年2月15日上海女学报馆刊登的一则“女报馆广告”,在最后一行中刊登“中外同志以及热心扶助女学之人,倘助以经费,除按期赠报掣给收条外,并姓氏登列本报”。(13)1904年5月18日《大公报》刊登一则京师女学卫生医院的广告,广告所占版面较大,除“京师女学卫生医院新章广告”几个字用了较大字号以外,其余近700字均采用一样的字体。广告说“一本医院宗旨系倡明女学,讲求卫生之理,凡中外可接见……一本医院为振兴女学之萌芽深愿与当代名媛共究教育之理,凡母教女德有关于卫生学术者,尤愿相与讲明以期女学日见昌达”(14),在之后才讲到卫生医院设有大药房,诊费情况以及医院的一些优惠的政策,但也不脱离女子教育。

(二)直接的广告宣传

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1905年起,《大公报》中的广告宣传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这些广告除去了提倡女子教育、阐述女子教育宗旨等内容外,直接刊登女子学堂招生的广告。就女子教育的招生广告而言,不同的女子学校所面对的学员不同,开设的课程不同,教授课程的教员也都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广告虽没有什么新鲜惹眼的图片,却也能让读者看一眼便清晰明了。

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与1905年前的评论和消息宣传不可分割,这一阶段女学堂广告的数量逐渐增多,在教育广告中所占比例较大。以1912年9月为例,这个月有10所学校教育广告,其中就有两家是女学堂的。这些广告中招生广告一共出现了48次,女学堂的招生信息就出现了14次,占总招生广告的29.1%(不包括综合学堂招女学员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聘请女教员广告5次。

这些女学堂的招生广告反映了女子教育的初步繁荣,从有关女子教育的广告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出女子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广告将评论和消息宣传中的内容转成实际、落到实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对女子教育的概念不仅停留在社会的广泛提倡和呼吁之中,使她们在支持女子教育的同时,通过广告上的信息还能找到将理论转付诸实践的场所。

四、结语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对女子教育的倡导与宣传,是这一变化的表征之一,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更是中国妇女走向解放之路的重要一环。《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不但展现了这一巨大的变革,而且很好的发挥了媒体的作用,推进了这一变革。当然,《大公报》关于女子教育的言论在激烈与尖锐性上,赶不上当时革命党人,但恰恰因为其较为温和,不趋于极端,而有更多的受众,更能入心入脑,亦能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一切,当然与《大公报》的创办者英敛之密切相关。在英敛之的指导下,《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宣传可谓面面具到,说理清晰、观点鲜明的论说,内涵丰富的消息、别具一格的广告宣传,对吕碧城作为女学典范的打造和推介,都显示出,《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宣传是一次初具体系,系统性的、较为成熟的宣传。

注释:

(1)梁启超:《论女学》,《时务报》,1897年4月12日

(2)《大公报》由英敛之于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英自任总理与编撰。辛亥革命后,英敛之虽名义上仍总理《大公报》,实际上已退居北京香山静宜园,以主要精力创办女学、辅仁社等慈善教育事业,从事天主教革新工作,后又创办辅仁大学,1916年将《大公报》售予王郅隆。

(3)《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

(4)《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

(5)《大公报》1904年5月21日《论提倡女学之宗旨》续前稿吕碧城

(6)《大公报》1904年5月20日《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吕碧城

(7)《季鸾文存》国民丛书第一编《中国今后之妇女问题》第26页

(8)《大公报》1904年6月27日紧要公文《天津系详监生张延龄等试办女学堂照录章程请立案文并批》

(9)《大公报》1903年2月22日夫人兴学

(10)《大公报》1904年8月19日中外近事《女史过津》

(11)梁景和:《近代中国女学演变的历史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1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民国丛书第二编第228页第229页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5

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一段时间,群众对教育乱收费意见很大。2003年,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教育收费和治理乱收费情况的报告,对全省教育收费和治理乱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加大投入、清理整顿收费项目标准等意见和建议,使教育收费做到了进一步规范,乱收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一法一规定”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强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其他教育资源等审议意见,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等一些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07年,常委会针对在评议省教育厅农村教育工作时发现的问题,结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对全省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5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府为此专门转发了关于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若干问题的意见。

将加快创新吉林建设步伐作为科技方面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专利制度在保护知识产权、占领技术制高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常委会书面审议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我省贯彻实施专利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等审议意见,省政府及时安排100万元专利发展资金用于重要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和重要专利技术、专利产品转化实施推介费用补贴。科技进步工作是“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常委会对全省科技进步“一法一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建议,促进了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明显提高。

通过对文化、体育工作的监督,提高文体事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致富奔小康全局。2003年,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文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结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等审议意见,促进了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体育工作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4月,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对我省参加“十运会”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情况审议意见的汇报,连同主任会议的意见转省政府后,促进了多年来存在的退役运动员安置、编制等一些问题的解决。

将医疗收费、药品食品安全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监督作为加快改进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提高它们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药品安全、医疗收费、食品安全事关民生。2003年,常委会对全省药品管理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使一些部门的违规做法得到了纠正、一批违法行为得到了查处。2006年,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医疗收费情况报告,对全省医疗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促进了全省医疗服务价格(试行)方案的出台。2007年,针对我省食品安全状况,常委会又把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督列入工作重点,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了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进一步好转。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2005年,常委会对计划生育“一法一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计划生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6

师德师风学习个人整改措施今年下半年以来,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教育局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前两个阶段(集中学习阶段和对照检查阶段)的教育活动已经结束。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农村建设部署非常及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义务植树造林示范基地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激发全民爱绿、护绿、建绿的热情,迅速掀起春季绿化活动的高潮,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而推动全县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深入开展。

软环境治理整改方案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事关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强化环境就是吸引力、就是凝聚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大力营造支持有力、落实到位的政策环境。

学校软环境建设整改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根据2010年4月7日县教育局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决定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

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议上的讲话4月份,经镇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综合整治,4月13日,专门召开了动员会议,动员会议后,全镇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落实行动,并召开了五次专题协调会议,经过村镇办、农村办、城管、交警、派出所、工商、环卫、交管

安全生产月工作实施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六月“安全生产月”和“安全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全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区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工区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十个一”活动,为确保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富有成效,现制订“十个一”活动的实施

建设局局长述职评议整改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任职以来,认真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使城建

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整改报告省语委:对照省《关于xx市语言文字工作的评估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现将我市整改情况报告如下:一、提高认识,强化舆论氛围建设实现了语言文字“初步普及”、“基本普及”的目标,只是达到了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要求。

述职评议整改报告范文县人大常委会:xx年x月xx日,xx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监察局局长xxx同志述职的评议意见》文件对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很好的建议,经认真反复思考,提出了整改方案并进行了认真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解放思想大讨论整改报告按照市教育局和学校党支部的要求和部署,本人积极投入到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当中,始终坚持边学习边查摆边改进,在学习中解放思想,查找存在突出问题,在解放思想中强化理论修养,探究存在问题的根源,在剖析整改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

农村信用社制度执行年活动自查整改报告省联社办事处:根据省联社《关于开展200x年制度执行年活动的通知》(川信联发〔200x〕61号)精神,联社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此项工作,成立由理事长xxx任组长,监事长xxx、主任xxx、副主任xxx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各

质监分局作风建设整改报告近日,我局针对市局作风办下发的《2010年度全市群众评议机关意见反馈》召开了全局贯彻学习会议,集中学习了群众的表扬、意见和建议,这些表扬、意见和建议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促进。

知识产权局作风建设整改报告按照市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科技局的统一安排,知识产权局发动全体人员通过学习和自学《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朱庆安书记在

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个人整改方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自身的薄弱

先进性教育整改报告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队经过向职工群众征求意见和领导班子成员自查,共归纳出对领导班子整改意见15条。根据先进性教育总体部署,本着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原则,我们分别制定了整改计划表,明确了整改部门和负责人,规定了整改时间

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整改报告“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

副县长对于人大的评议整改报告范文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各位委员:XX年12月,我担任县政府副县长以来,始终围绕县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立支柱,农业兴产业,三产上台阶,城市升形象,党建出成果”,以及十四届人代会确定的“六个县“的奋斗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

学校安全隐患整改报告范文我校接到县教育局检查小组下达的整改通知后,立即召开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人会议,商议学校整改方案,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1、对学校伙房问题,又召开了全体后勤人员会议,讲清了出现的问题,并指明了具体工作方法。

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整改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个人整改方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大局出发,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紧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紧扣群

述职评议整改报告县人大常委会:200x年x月xx日,xx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监察局局长xxx同志述职的评议意见》(射人发[2004]34号)文件对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很好的建议,经认真反复思考,提出了整改方案并进行了认真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办公室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整改报告办公室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整改报告8月22日-31日,办公室通过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第三阶段的整改,针对参谋助手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综合协调不到位、服务基层质量不高等问题,全体人员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工作不足,对下一步进一步发挥办公室

先进性教育整改提高阶段(第三阶段)动员报告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总结和整改提高阶段动员大会上的讲话XXX局党组书记、局长XXX2005年4月x日同志们:在市委督导组的正确指导和全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分析评议阶段接近尾声,从3月23日到现在

地方志编委会先进性教育整改提高阶段动员报告在市地方志编委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阶段动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的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阶段的动员大会。这一阶段是在前两段工作的基础上,集中解决问题,抓落实、见实效的阶段。

公司党委办公室个人整改报告按照公司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对照党性分析材料和本人存在的问题,结合党组织的评议意见,结合“三个突出”的要求,制定了自己在整改提高阶段的整改指导思想、目标及措施。

市检察院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整改提高阶段报告×检先教办[2005]13号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整改提高阶段的报告院党组:根据市委和上级院的部署,我院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于3月25日转入分析评议阶段,在市委督导组的督导、帮助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在强化措施上

办公室副主任整改结果报告按照局党委关于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在机关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我能扎扎实实地征求意见、谈心交友、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分析党性,并努力做到分析评议活动与实际工作的“六个结合”,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新的转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整改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通过深入的学习,认真征求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交流谈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并自我剖析,使我不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认清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整改阶段中,我严格按照学习计

政府办个人分析评议整改报告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层次深,为我提供了一次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机遇。本人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始终坚持以”受教育入木三分务必对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整改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个人整改方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大局出发,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紧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紧扣群

先进性教育活动工商系统个人整改报告一、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章要求“十好党员”标准为尺子,以“一找二征三指”的自我剖析材料为依据,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改造,党性水平得到提高,能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

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整改报告自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更加牢固的树立起了发展经济的观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

干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整改报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通过深入的学习,认真征求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交流谈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并自我剖析,使我不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认清自己今后努力方向,在整改阶段中,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

检验检疫先进性教育个人整改报告通过这次,我作为一名刚从部队转业安置到地方工作的同志,认识到了自己在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通过自我剖析,组织上多次找我谈话,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名党员,如果不发挥自己应有作用,那和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7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8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公民道德素质整体文化实力文化软实力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的文明进步,高等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建设文化强国,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一、高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②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近80%的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进课堂、进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等院校不断把大量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秀青年输送到社会,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在高等院校应加大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加理论研讨的教学内容和时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等院校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新的基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在新形势下的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高等教育负担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有近80%多的青年要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重大工程的关键。只有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③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广大学生中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宣讲活动,到广大民众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道德的宣传活动,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同时也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大力度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很高道德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优秀学生,他们步入社会必然会带动和推动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高等教育是主力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④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高的精神食粮,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是社会精神和文化产品的重要产地,如何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精神和文化产品,如何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文体类院校更应把培养服务大众、服务基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大量优秀大学生输入到社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讲解员、辅导员,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⑤要做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如何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既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有责任感的管理人才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所以加大人才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经营文化产业,如何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把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输入到社会,才能推动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0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1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2页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9

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写的几份总结运动经验的报告,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实际依据,促使下决心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经历了“”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风风雨雨之后,湖南经济面临着困境,到了1960年秋冬,不仅生产建设难以为继,而且群众的生活也极度困难,全省出现普遍性的粮荒。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口粮供应标准降至只有18斤,农民的年人均口粮也在350斤以下,比1957年减少近4个月的口粮。全省水肿病人、妇科病人、小儿营养不良的病人急剧增加,外流逃荒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口急剧增多。1960年全省有3569.37万人口,比1959年的实际人口3691.95万减少了122.58万人。(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编:《湖南五十年大事记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共湖南省委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开始对全省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也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深受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的欢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使湖南省的农业生产全面回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但是,中共湖南省委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一种是以大力发展生产,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趋向;而另一种是认为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要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工作的发展趋向。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向,使省委在实际工作中处于一种微妙矛盾的状况。一方面认为,只有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才能尽快恢复和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改善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会削弱破坏农村的集体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倾向。为此,1961年10月4日至21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省范围,主要在农村地区开展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1月3日,省委正式发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几点指示》(中共湖南省委文件:《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几点指示》,湘发(61)521号),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序幕。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对象是基层干部。中共湖南省委决定首先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从1961年冬开始,全省分期分批共有120多万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培训,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准备了骨干。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在生产队干部训练班上研究好可以作为依靠的贫农名单,召开贫农座谈会,一方面大讲阶级斗争,把本队的敌情和“黑风”加以揭露,和贫农商量对策;另一方面干部向贫农交代自己的问题,征求贫农的意见,听取贫农的批评。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贫农、串连组织阶级队伍的过程。

其次,在树立贫农优势、酝酿成熟之后,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召开社员代表会,县、区、社领导干部亲自参加,正确分析形势,大讲阶级斗争,揭露敌人声讨“黑风”。生产队接着开社员大会,宣传会议精神,并且运用回忆对比的方法向社员进行阶级教育,形成强烈的“一边倒”的舆论,把“黑风”搞臭。

然后,在处理问题时划清两个界限:即敌我界限以及严重与一般的界限,并且注意经济问题不搞过分。由群众民主讨论,反复商量。对于一般性的敌我矛盾问题,更多地采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依靠群众解决,这样就能够防止打击面过宽,做到既把敌人和“黑风”整住,又尽量少抓人。在敌人有破坏活动的地方,每个县有控制地选择若干个“尖端”,按照法定手续,逮捕起来,公开审判,广泛宣传。(中共湖南省委文件:《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湘发(63)041号)

1962年10月21日,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已有一年的实践基础上,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份《关于怎样纠正“单干风”的报告》。(中共中央文件:《批转湖南省委关于怎样纠正“单干风”的报告》,中发(62)559号)

对于为了调动群众积极性,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在农村实行的生产责任制,认为是刮“单干风”,走资本主义道路。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在讲话中批判了所谓“单干风”,认为“搞包产到户”就是否认集体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断言“搞包产到户,半年就可以看出农村阶级分化,两年都不要,农村社会出现阶级大分化”。他强调“包产到户”反映了地主富农和富裕农民的利益和思想,是站在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活动,是地主富农同无产阶级争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斗争。(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纪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标志着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开始形成。而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写的《关于怎样纠正“单干风”的报告》所反映的内容,恰好为他的这一理论提供了实际依据。如:《报告》将所谓“单干”看成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的表现,指出:许多调查材料说明,产生单干风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性质上看,“单干风”与反对“单干风”是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祁东县乌江公社文冲大队老屋场生产队,22户,其中地、富分子5户,他们用造谣、挑拨的办法把生产队搞垮了。他们造谣说:“祁阳县都分了田,社员个个有饭吃,我们也要分田,才有饭吃。”挑拨劳动力弱的户说:“何必吃呕气饭,把田分了,一样地吃得舒服。”还煽动社员说:“谁霸着不分田,就问谁要饭吃。”从许许多多的材料中清楚地看到,产生单干的根本原因,是地富反坏分子捣乱,部分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作怪。利用了少数贫农、下中农对集体经济暂时的动摇,利用我们工作的缺点和错误,煽动起来的,这是问题的本质。

由于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举了不少事例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发展的新动向,而这正是所关注和需要的,自然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两天后,中共中央就批转这个《报告》,认为“这个报告是很好的”,要求各中央局和各省、市、区党委学习参考。这样,就给全国各地蓬蓬勃勃发展着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泼了一盆冷水。有的地方甚至还大张旗鼓地严厉批判正在推行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其遭受挫折。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到全国各地去视察工作,了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的情况,结果发现他所提出的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并没有引起各地领导干部的重视,只有中共湖南省委、中共河北省委领会了他的意图,注意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因而感到很不满。他说:“我跑了11个省,只有子厚、延春滔滔不绝地讲社会主义教育,其他人都不讲。”“子厚”,即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延春”,即中共湖南省委常务书记王延春。(丛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63年1月,来湖南视察工作,王延春专门向他汇报了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汇报中反映了一些公社、生产队的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蜕化变质的现象,他们与富裕中农串通一气,大搞损公肥私、投机倒把活动。他们名为共产党,实际上已经被地主、富农和资产阶级思想俘虏了。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充分发动社员群众,把问题揭露了出来,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阶级异已分子,有效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王延春汇报反映的情况很重视,要求他写成材料报告中共中央。(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五十次回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遵照指示精神,中共湖南省委积极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实践经验,于1963年2月8日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中共湖南省委文件:《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湘发(63)041号)

《报告》讲述了全省农村存在着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势及其严重的危害性。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企图复辟,“牛鬼蛇神”纷纷出现,从各方面威胁着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也是严重的,一部分党员和干部,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影响下,已经变质或者正在演变。有些人同敌人“和平共处”,认敌作父,与地主、富农拜兄弟、交朋友、结亲戚;有些人已经叛变投敌,参加反革命组织,成为敌人进行复辟的得力助手。在刮“黑风”中,有些党员、干部就带头搞单干,投机倒把,雇工种自留地和经营副业,放高利贷,搞剥削。党员干部中不但有一般的贪污行为,而且还有贪污盗窃集团,全省已经发现了万斤粮、万尺布、万块钱以上的大贪污盗窃集团32个。

中共湖南省委在《报告》中严重夸大了的农村阶级斗争尖锐的表现和基层党员干部被敌人“和平演变”的情况,引起了的强烈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讲阶级、阶级斗争,我有兴趣。不讲阶级,不讲阶级斗争,就没有劲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传(1949年—1976年)》下卷)因此,2月14日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为送《报告》专门给写过一封信,15日就迅速在信上写下批语:“湖南报告很好。”(《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上,专门介绍推荐了中共湖南省委的《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他赞扬说:这个报告“值得引起全国各地、中央各部门的同志们认真研究一下。”(《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要把社会主义教育好好抓一下。社会主义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一抓就灵。”(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纪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他又说:“我们的干部,包括生产队长以上的这些不脱离生产的以及脱离生产的,绝大多数不懂社会主义。他们之所以不懂,责任在谁呢?在我们。我们没有教育嘛,没有教材嘛,没有像‘六十条’这样的东西以及阶级教育。十中全会公报是很好的一个教材。有教材了,教育的方法,参考你们自己的经验,加以研究。要走群众路线,保护大多数干部,又使他们放下包袱,又解决问题。”他接着说:“这个教育问题,提出来还只有一两年,从‘六十条’起,还只有两年,从去年七千人大会着重提出教育干部算起,也只有一年多。再有几年,我们的干部是可以教育好的。”(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五十次回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他强调说:“我国出不出修正主义,一种可能,一种不可能。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就可以挖掉修正主义根子。”(丛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湖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发展,中共湖南省委于1963年4月16日和22日,又相继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第二次报告》(中共湖南省委文件:《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第二次报告》,湘发(63)140号)和《关于树立贫农优势和建立贫农、下中农代表小组问题的报告》。(中共湖南省委文件:《关于树立贫农优势和建立贫农、下中农代表小组问题的报告》,湘发(63)152号)

《报告》进一步反映了农村激烈的阶级斗争状况,指出:在政治上,贫农遭到了严重打击。什么“贫农不争气”,“贫农是懒汉”,“贫农是填不满的坑”,“贫农是生产队的包袱”,数不清的罪名,都加在贫农身上。生产队的会议上,没有贫农的发言权,不仅如此,地主富农更是千方百计地陷害贫农。道县有个贫农,解放前替地主做长工,时分了地主的财产,地主一直怀恨,前年这个大队干部自留地的麦子被偷,地主便收买干部,诬说是这个贫农偷了,结果大队搜了他的家,把他毒打一顿,继而又收买医生不给治疗,活活将他害死。这种事例,各地都有。在组织上,贫农遭到了严重的排斥。什么“贫农不会讲、不会算、不会当家”,“贫农没有技术,劳力弱,不能领导生产”。种种论调,把贫农排挤出去。在经济上,贫农同样受到严重的歧视。生产队限制贫农出工,借销粮不给贫农,救济款、救济物资不给贫农,家庭副业不给贫农安排等等,使贫农的生活困难总是得不到解决。

《报告》还总结了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来的一些做法和经验。非常欣赏中共湖南省委上述两份《报告》的内容。他高兴地说:“我看了湖南第二个材料,现在才懂得一点,即搞规划、生产经营管理中间,也有两条道路的斗争。山沟里出哲学,这样好的报告,不出在湘潭,不出在常德,而出在零陵,是在困难中、在斗争中才能够出哲学,逆境出哲学。”(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49—1978)》第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月8日,在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上作出批语:“这两个报告都好。请同志们注意研究和参考。”(《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同一天,还在《中南通讯》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做法特辑》封面上写下热情洋溢的批语:“这几个文件很好,看到了问题,抓起了工作,正确地解决了大量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敌我之间的矛盾,政策和方法都是正确的,因而大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可以作为各省、地、县、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光辉的榜样,应当组织干部学习这些文件。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都需要收集这种又有原则,又有姓有名、有事件、有阶段、有过程、有结论的文件,请你们注意这件大事,认真调查研究,是为至要”(《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其中一个文件就是中共湖南省委写的《花明楼公社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拟了一个标题是“四个好文件”,并称之是“各省、地、县、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光辉的榜样”。(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49—1978)》第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63年5月2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一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专门讨论研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

《前十条》列举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的表现,引用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中的一段话说:“政治上和平共处,组织上稀里糊涂,经济上马马虎虎,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得出结论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阶级斗争,进行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是决定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5月20日,中共中央将《前十条》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予以公布,并把中共湖南省委写的《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第二次报告》《关于树立贫农优势和建立贫农、下中农代表小组问题的报告》和《花明楼公社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典型经验,列入《前十条》的20个附件中,向全国进行推荐介绍,而且还特别强调指出:“这些材料极为重要,写得很好,本决定基本上是根据这些材料作出来的,没有这些材料就不可能作出这样一个有系统的决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教育发展报告篇10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推动区域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满足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生发展的期盼,区县教科室应广泛吸收和消化有关教育科学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成果,成为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基层学校的科学发展、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引领,通过科研工作的内涵发展,全面深入地实现教科室的职能作用。

一、厘清教科室“管理—服务—科研”的职能作用

区县教科室是隶属于区县教育局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行政上受教育局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上一级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学会的管理和指导。其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管理、服务和科研三个方面。

教科室所行使的计划、组织、实施、领导等职责统称为管理职能,包括常规管理、课题管理和队伍管理。常规管理:负责区域教育科研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建立和实施有关教育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教育科研奖励办法,负责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的管理等。课题管理:组织开展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论证、过程管理(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开题报告、阶段总结、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指导课题承担者有效地开展工作,为研究工作的优良运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队伍管理(机构管理):建立区域内教科研网络,建立教科研分级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结合的教科研骨干队伍。

教科室为工作对象所做的服务性工作统称为服务职能,包括决策服务、培训服务和成果服务。决策服务,即为教育局领导决策和基层学校决策提供服务。培训服务:抓好教师教科研培训,是教科室的重要任务。教科室应组织多种形式(加强科研信息载体和信息活动建设)、多项内容(如网络学习班、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班、课件制作培训班、论文写作培训等)的教育理论学习、培训工作,指导和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和方法,总结教科研经验,撰写教科研论文,应用教科研成果,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成果服务:编写教科研参考资料,推动教科研成果的认定,促进优秀成果的形成;吸收、运用、推广优秀教科研成果并尽快转化为办学效益。

科研职能是指组织、承担上一级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布置的科研任务,或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持、参与或推动课题研究的职能,包括主持研究、参与研究和推动研究。

主持研究就是独立承担或主持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任务。杜威认为,教育研究要深入教育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能单纯去获取别人的思想成果,而要自己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知识。他一直倡导把实践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教科员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亲身投入到火热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这是新形势对教科室的要求,是教科室更好实现科研职能的最佳路径,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也是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很好示范。

参与研究即参加区域内外其他人员负责或主持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任务。教科员参加到课题研究中,担负某一项职责,于合作完成研究的过程中,既为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寻找到源头活水,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影响了研究群体,密切了教科室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增强了教科室的影响力。

推动研究即推动区域内组织、群体或个人的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区域内的组织或教师个人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体,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把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或用自己的问题确立课题,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从多角度观察、思考、研究、解决问题,提升了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过程中必须阅读文献,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扩展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也提升了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培养了科学精神、求实态度、严谨作风;很少有研究是个人的行为,培养了合作意识。所有这些都是有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宝贵品质。教科室推动区域内的单位或个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二、确立“普及—规范—提升”的内涵发展思路

我们认为,教科室的管理、服务、科研三大职能应该落实到“为北辰教育科学决策服务,为北辰学校科学发展服务,为北辰师生共同成长服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行为引领北辰教育科学发展,进而提升北辰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北辰区教科室相对独立了,我们制定了“普及—规范—提升”“三步走”的内涵发展思路。

普及:推动科研下校,让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让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①主任带头下校。教科室主任陈中华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先后在天津民族职专作课题开题指导,在瑞景小学作课题结题指导,在第47中学作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讲座等,跑遍了全区每一所学校,从学科教学到开题结题,让校领导、教师们亲身感受科研的力量。②制度引领下校。我们制定了《北辰区教科室下校指导课题研究活动方案》,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出发点,变“坐着谈论”为“下校服务”,变“检查督导”为“实际参与”。③课题指导下校。对经过专家论证获得区教科室、天津市教育学会、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教育学会等立项、资助的100多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指定专职教科员负责,参加到学校和课题组的从立项到开题、结题的具体研究过程中。④讲座培训下校。我们利用北辰教育网“教育科研”栏目,由专人分别负责“教改前沿”“科研论坛”等五个板块,利用“校校通”进行网上教育科研知识培训。王纪群副主任先后赴民族职专、引河里小学等作《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论文的撰写水平》等报告。夏德源老师先后在集贤里中学、双口中学、青光小学、刘安庄小学等学校和幼儿园作《谈科研论文的写作》《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探微》等讲座。

规范:培养广大教师的学术规范意识,如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论文的写作和评选,文献资料的引用等,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让课题研究等以科研规范运作,让论文评选、学术论坛等以学术规范开展。我区已经立项的100多个课题,课题开题“全覆盖”,而且都进行了开题论证;开题组织严谨规范;论证专家水平高,先后聘请了天津市教育学会的副会长、秘书长及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正是这些市级专家的共同指导,促进了我区课题研究的学术规范化。

提升:提升教科研工作对北辰教育质量的贡献。我们制定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北辰区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北辰区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敦促各校同步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将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细化到三年的工作中,让规划引领发展。我们通过完善组织建设,健全管理制度,立足课题引领,引进智力支持(天津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刘长兴,天津市教科院张武升院长、刘金明副院长和基础所的王敏勤所长、研究员王毓珣教授、陈雨亭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康万栋教授等多次到北辰或讲座,或作实地指导,实现了专家引领作用),搭建学术平台(天津市第47中学、天津市普育学校、北辰区实验小学等11所学校、单位获天津市教科院实验基地校授牌,实验幼儿园、新华幼儿园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校授牌),深入基层指导等策略,不断寻求内涵发展,达到提升目标。

三、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建设,三个平台”的内涵发展模式

1.一个中心——课题研究。

2008年春季,北辰区教科室成立了以教育局李士亮书记为领导的9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我们将学校管理、高效教学、课程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课题,提炼成“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培育北辰优质教育品牌研究”这一总课题。2010年7月,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该课题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的成功申报和顺利实施,及各学校、单位着眼于自身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规划或自选子课题的申报和实施,为北辰区的教科研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津市教育学会共审批通过了我区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50项。其中获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3项,市级重点课题15项,市级规划课题13项,市级一般课题19项。我区的22项教育科研课题参加了天津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申报,有14项通过了审批立项。2012年,全区还有77个课题获市级年度研究课题审批立项。

2.两个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立足“队伍建设”,形成科研网络。为提升北辰区教科研工作的内涵,抢占科研工作的制高点,2008年10月,在民族职专,“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辰分院”宣布成立,它是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农口区县成立的第一所分院。北辰区教育局李士亮书记兼任院长,副局长赵培刚、教科室主任陈中华兼任常务副院长。“天津市教科院北辰分院”的成立初步形成了由北辰分院、区教育学会、区教科室三支科研队伍共抓北辰教育科研的工作机制。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教科室对人员配备和分工进行了调整:设立综合组,由一位教师承担事务性工作;设立“科研员”岗位,由4位教师组成中学、小学两个小组,成为负责实施下校参加科研工作的科研员。通过改革,努力达到让教科员专心致志地充电积累,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让教科室成为北辰教育发展智库的目标。敦促学校设立教科室,形成“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和教科研骨干队伍,夯实学校教科研工作;确立教科院基地校,成立北辰区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促进科研工作内涵发展。

立足“制度建设”,重塑科室形象。我们编辑了《北辰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包括北辰区教科室加强业务工作管理的暂行规定、教科员岗位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学期工作考核办法、月工作考核办法、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等6个内部管理制度;下发了《北辰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3个制度文件。2009年3月,北辰区教育局印发了《北辰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试行条例》。这些制度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等各单位建立科研工作制度提供了示范和蓝本,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内涵发展,重塑了教育科研引领北辰教育发展的良好科室形象。

3.三个平台——“‘北极星杯’论文年会”“青年校长学术论坛”“青年教师学术论坛”。

教科研的成果需要适合的平台进行展示交流。我们精心打造“北极星杯”论文评选品牌,每年召开“‘北极星杯’论文年会”,推进北辰区群众性教育科研纵深发展。现在,征集论文的篇数多了,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的多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文章多了。论文评选活动操作规范,程序严谨,各级论文中奖率高。我们举行“青年校长学术论坛”,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论坛”实行校级初选、区级初选和区级前10名选手参加决赛的三级遴选办法,更充分地发挥了论坛的激励、导向等作用。很多学校也创造性地开展了学校的论坛活动,展示了我区教科研工作扎实深入的可喜面貌。

几年中,北辰区教科室着力于科研兴教,贡献发展智慧,为局党委决策提供了《北辰区教育科研现状情况调查报告》等大量材料。教科室的工作也得到了局党委的支持,为区级研究课题每题拨经费,为市级研究课题拨款,和市、区教育学会、教科院等常规工作所需的经费,都由教育局划拨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