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23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发生定义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36-02

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也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展开科学思考,也依赖于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事物的发生方式和其来源是小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科学概念是以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的。

一、发生定义的内涵

发生定义属于概念的内涵定义。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

二、典型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典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个体。这样的个体通常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的,这种定义属性,可以看作这类事物质的内在决定性。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这个概念是从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接触)和发生过程(传递)进行定义的,属于概念的发生定义。而在教学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即用一根金属棒作为典型代表,根据其热的传递所得到的传递规律将推广到所有固体。这种概念获得的逻辑方式,是典型归纳。也就是应用典型归纳法,寻找固体热传递的特点,从而作出发生定义。实验现象:蜡烛烧铜棒一端,直立的火柴(用凡士林将其粘在铜棒上)先后掉落。引发问题:为什么火柴会掉落下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火柴掉落,是被烧铜棒变热,使凡士林熔化。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无法观察的热(安全考虑,不能触摸),通过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的熔化反映出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火焰把热量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金属棒、距离火焰近的金属棒又把热量传给距离火焰远的金属棒。得到判断:火焰可以说是一个物体,金属棒可以说是另一个物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从高温传向低温;同一个物体,比如铜棒,它的热量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同时需明确:火焰与铜棒的接触,铜棒内部各部分间的接触,构成这种热传递的条件。展示热传递过程的实验和对这个过程所呈现信息的分析,使学生对“热传导”过程达到明显感知和理解。这时,学生可以顺畅获得发生定义的“热传导”概念。

三、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求同归纳是指在不同环境中,都有一个因素总是存在,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则这个因素与这个现象存在因果关系。同样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课件提供了直铁丝、“S”形铁丝、“弓”字形铁丝、“米”字形铁丝,如图2。也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不同形状的铁丝上面,引发学生猜想:用蜡烛烧这些铁丝的一端,其上粘的火柴棍会怎样?实验现象是:无论酒精灯给什么形状的铁丝加热,酒精灯火焰的热量都是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铁丝,接触火焰的铁丝再将热量逐渐传给没有接触火焰的铁丝。可以看到,在所提供的四种不同情景中,都有一个因素存在,即火焰加热;都产生了相同的现象,即热由高温传到低温。这是思维方法———求同归纳法的使用。概括得出认识结论:当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此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热传递过程的接触性。对每一个实验而言都是充分感知热传递的发生过程,通过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热传导”概念。这就是在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的应用。若作为拓展或概念应用练习,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把“米”字形铁丝无限加密,会变成什么形状?(圆形),教师此时呈现圆形的平底锅,并继续提问:如果给平底锅进行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科学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同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拓展、加深学生对传导的认识。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发生定义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科学事物发生的过程和来源,是建立发生定义

概念的基础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关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体验、感知传导发生的过程,并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之后指导学生对描述的内容进行本质判断,即抽象,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将实验中使用的具体材料一般化和普遍化,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传导概念发生的过程和来源。

2.观察实验的设计要能够呈现科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

无论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还是指导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指导学生运用典型归纳法、求同归纳法等哪种思维方法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运用了转化法、放大法等哪种实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感觉和直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概念发生的过程,基于此教师的观察实验设计要体现直观性、典型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特点,观察实验还要做到操作简单。上面所述实验设计,揭示传导发生过程就做到了直观、典型、操作简单,它为学生建立传导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3.关注概念发生的条件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明确要求教师要指导建立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对流、辐射的定义方式都是发生定义)的概念。同时教师还知道,建立这三个概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并能够利用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材还单独设计了《保温和散热》一课来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这就提醒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定义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的条件。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区别出哪些科学概念的定义是用发生定义的定义方式进行定义的。针对这样的概念,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典型、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体验到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条件,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科学概念,为学生科学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基础,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

[2]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3.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2

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了解科学、体会科学之美为数不多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各个学校应当给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充分的重视,开展好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拓宽学生和科学近距离接触的途径。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启发,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从三个方面简要剖析一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1.提升理论教学质量

意识是由实践决定的,课本理论属于意识,而科学实验恰恰属于实践。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未知的理论,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同时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课本所学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这对于理论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2.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理论教学单纯强调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将学生束缚于理论的牢笼中,失去了思维的自由。而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老师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和传统理论教学相反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已知理论的限制,学生能够通过发散性思维,构想出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解Q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的全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理论教学中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形形的实验和枯燥的理论相比,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吸引力,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小学生来说,探究性强、内容丰富的实验显然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升科学实验设计质量

科学实验的设计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础,是决定着科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并存。首先安全是一切的基础,小学生对自身保护能力较弱,对一些有害物品的认识不够,如果实验设计安全性不够,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全性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时,应当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其次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期,这个阶段形成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当保证实验步骤的规范性,让学生在一步一步规范的操作中,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最后还应当注意实验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收获对学习的热情,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2.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普遍较低,科学实验教学内容如果过于抽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没有生活的经历作为基础,学生将很难理解相关知识。小学生潜意识倾向于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以达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目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理解生活的倾向,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认识物体形状》的教学中,应当在使用教学模具让学生认识基本的物体形状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和教学模具相似形状的包装盒以及无害废弃物。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物体形状的定义,还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明白:原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3.给每个学生动手机会,提升学生参与度

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而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是整个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离开了动手实践,所有的教学目的和意义都无从谈起。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验,亲自动手实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但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让学生逐个完成动手操作,教学时间会无法保证,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团结协作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分组法能够提升学生实验完成效率,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生物;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93-02

1前言

教学回归生活体现在多样化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支持探究式课堂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填鸭式,而是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模式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重要学习资源来源于生活中的艺术、道德、感情方面的重要内容。2)多样化的教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制约高中生物课程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原因

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历年来颇具有争议性,探究式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是对于教师这个引领者的角色,对于学生也一样。如果学生还像从前一样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习惯从前学习书本知识那种生搬硬套的模式,“探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的生物教学中,每个板块都有新的学习方式,比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研习,这并不是形式主义,它强调学习感悟和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在生命体悟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根本上讲,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为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动力来源。通过树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学校使生命发展和生活发展及生存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在课程目标上,新课程超越传统课程的知识技能取向,并坚定地植根于生活的根源[1]。

高中生物“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主要规律,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原理和变化的根本规律,理解生物现象的本质,并且形成有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理念;在获得相关生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实验探究方法的情况下,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生物实践;能把握相关的知识、技巧与方式,注重将生物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联系,并且运用其分析和处理一些生物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制约高中生物课程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本身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性教学是高中生物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和学习障碍。

3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营造充满爱的生物课堂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这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谨记的责任、必须肩负的使命。教师应该在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进行教学,但是应该明确它只是传道授业的工具,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抹杀教学。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讲,教师还应该重视实际教学和课本的结合,不要把课本知识抛掉,本末倒置。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几张图片,课间五六分钟的趣味小故事,时间虽然很短,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如果教师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那么教育效果将会是好的[2]。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利用这些实例作分析讲解或引导交流探讨,那样的教学效果才会较好。另外,自己还应当储备一些知识以答应学生。例如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它对环境污染危害极大。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当挥发性有机溶剂进入空气后,在地面周围容易形成光生物烟雾。光生物烟雾能导致和加剧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另外,它不仅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还能导致橡胶硬化、谷作物缩产和织物褪色,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挥发性有机溶剂还会进一步污染海洋食品和饮用水,毒害水生动物[3]。

重视生物与生活经验联系的渗透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那么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的测试和实验。如“动物和生命活动的相关知识”学习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实施“甲状腺激素在蝌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学生必须凭借所学的技能,设计属于自己的试验方案,要求学生有规律地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如蝌蚪长出后腿需要多长时间、什么可以用来给蝌蚪做食物等一系列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一些先进的生物学技术感兴趣,如转基因技术,那么教师就可以集中学生寻找资料去了解转基因技术,指引学生分组研究收集资料:1)转基因是什么样的技术?2)该技术已应用于哪些方面?有哪些是可以学习或值得借鉴的?3)分析转基因技术的优点与缺陷,可以在哪些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等。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以及课下自主的研究和实验,能够学习到哪些东西?该如何正确使用?

重视实验探究活动生物课本来就是一门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的科学学科,无论是就其本身的研究重点还是学科意义来谈,生物实验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门学科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可以利用自身所学和生物实验相结合,去探究任何想要去探索发掘的生命。同时,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要紧紧抓牢实验教学,因为这是得出一切准确结论的基础,也是学好生物这门课的必会技能[4]。

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可以设计三个实验小组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分别是一组完全营养液、一组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一组缺p元素的营养液。由于实验材料对实验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选取生长情况基本一样的同种植物,配制三种营养液;最后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并且得出结论。同样让学生明白设计实验小组的原因。在整个团队的实践过程当中,学生会掌握利用实验探索知识并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法,在设计科学实验时需理解无土栽培的概念。学生还能从此实验中为以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提供了经验。总结出:一是时间长之后,营养液需要更换,浓度过高容易导致植物出现失水的现象;二是在植物向性运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自行选题、制定实验目标、预先安排过程、准备实验所需各种材料,然后通过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教会学生做实验这一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并且可以总结出自己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最终,学生形成应有的科研态度,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以提升。

4结论

教师应当言传身教、启迪疏导,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以更好的态度做学问研究是探究式教学法带来的意义与责任。这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是一门明理树人的科学。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在教育上不可马虎大意。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要在教学中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义务,全方位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学习,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张胜帮.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4-75.

[2]田凤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4(1):177,179.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93-02

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理论和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免疫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其他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其实验教学模式仍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学科的实验教学水平。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传统的免疫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两类技术。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免疫学实验教学一直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实验内容(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e花环形成实验等)多以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虽然经典验证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些独立的实验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需花大部分时间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操作及注意事项;学生听讲后仅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流程机械地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经过多年反复验证了的实验,只要符合实验条件、学生操作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差错,均可得到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多以撰写实验报告为主

传统的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较单一,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一般要求撰写一份实验报告,然后依据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记录一份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的书写基本上是实验讲义内容的抄写,依次按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的顺序详细列出,而往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不足。因此,这种评判实验效果的机制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实际科研能力的提高益处不大。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及教学模式转变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一次重大革命和突破,该理论的提出给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走上临床或科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免疫学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由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更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逐步对实验教材进行了更新,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精简验证性实验,努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1.保留经典验证性实验。免疫学中的经典验证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典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一方面,我们保留了免疫学实验中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实验等教学内容,保证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及应用的掌握;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展了目前临床检验和科研中广泛采用的eLiSa技术等,保证学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所需。

2.努力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在开展综合性实验时,要注意与经典验证性实验的紧密衔接,在覆盖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性、综合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完成实验,最后分析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更好的结合,最后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然而,设计性实验在广泛实施方面也面临着困难,与传统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材料消耗较多,教师工作量倍增,并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使得学校实验资源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因此,设计性实验在我校主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和研究生班开展。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倡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切实完成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而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知识意义建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意义建构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包括实物情境和虚拟情境,其中实物情境包括实验设备、示教等物质条件,虚拟情境包括设置问题、多媒体教学等虚拟条件。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问时,才会去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操作步骤,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讨论。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课堂是最适宜开展合作学习的场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小组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激励,不仅实现了全体小组成员的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角。在针对设计性实验开展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定实验题目后,课堂下通过自主及协作的方式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方式确定实验方案。课堂上,小组成员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讲解实验内容、论述实验方案,并做可行性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对于疑点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解答,最后再由教师对该实验各个环节给予指导、纠正与补充。

5.尝试虚拟性探究教学。虚拟性实验采用了视频、动画演示和交互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可以从直观、微观、亲自操作等多个角度体验实验过程,且可反复操作。随着相应的实验教学软件的发展,使得一些难以在课堂实验教学开展的实验项目得以开展,比如放射免疫分析、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检测、单克隆抗体制备等。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筹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以期能全面展现免疫学实验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和实验技能。

(三)实验考核制度改革

免疫学实验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当同时完善实验课程考核程序,既注重实验结果考核,也注重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这样多尺度的评估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授课方法,优化了实验考核方式,最终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化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5

弥漫在这本“随意使用科学”中的是奔逸,形形、熙熙攘攘、正经不正经的科学研究在人们的瞠目结舌中像冲天炮一样爆出。

有这么一群瑞士科学家,他们要研究“混沌理论”,方法就是验证著名的“蝴蝶效应”。他们非常严谨地,按照“政治正确的比例”,选了10只能代表瑞士种群分布的蝴蝶;进行了双盲实验:没有告诉蝴蝶它们正在参与科学实验。其中一位研究者打电话给他在巴黎的女友询问天气,一打就是一个小时。同时另外一位研究者会观察那10只蝴蝶扇动翅膀的情况,以找出是哪只蝴蝶扇动翅膀引起了巴黎下雨。

结果,在观察了很多天之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财务发现了巨额的长途电话费),真的有一只蝴蝶和巴黎下雨是“相关”的――除了气象学意义外,科学家们当然地想到其他各种问题,比如,这只蝴蝶会因此遭遇不测吗?会引起政界的变化吗(据说左派更喜欢在雨天投票)?还有商业方面,比如说,网球场应该会愿意用蝴蝶来制造晴天的吧。他们还拍下了那只蝴蝶,表达了对巴黎人民的歉意。本研究最后还感谢了(不自知的)赞助商瑞士电信。

还有一群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动物:巴尼恐龙。这个角色的中国版,大概就是灰太狼。他们的实验方法是这样的,在大超市的促销现场出现毛茸茸的灰太狼(其实喜羊羊也一样)的时候,他们就悄悄地用X光扫描它,然后发现,这只灰太狼的身体骨骼跟人类的骨骼一样啊!通过从真皮结构、牙齿结构、腿的节段数到体腔、体温、视觉等一系列分析确定,它跟人的亲缘关系比跟狼的近多了。而且灰太狼跟小朋友都特别亲近,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已经进化到了人类幼儿的生态位。

总之“科研”搞到这份上,跟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没有区别。这些事都是真的。如果那些无辜的蝴蝶、瑞士电信,和Cosplay灰太狼的促销员因此而吐血而亡的话,也情有可原。马尔克斯说他的小说写的都是现实,不是魔幻。这些伪装成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诡异研究也一样,认真说来,都是现实。在不发达的年代,科学就是魔术。那么,区分魔幻和科学的到底是什么?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6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2、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3、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关于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参加人员:市(县)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等。

4、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6、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高中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7、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8、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③2009-201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9、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0、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1、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和利用方式研究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2、陕西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媒体宣传文稿;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3、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品牌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小学生德育品牌活动优秀案例汇编。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4、陕西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5、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7

【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客观性原则;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08-03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质上就是一套规范体系,说白了,就是一套游戏规则。没有这套规范体系,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研究确实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从而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对传统的研究方法作了创造性的改进,使研究对象有所扩大,研究内容有所拓展,从而对早期教育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实用价值。最典型的是发展心理学家一改以语言反应为指标的传统,采用注视时间、生理反应指标等研究方法,把实验研究从幼儿推伸到早期婴儿身上,扩大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我们对婴儿甚至新生儿的心理能力有所认识。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托幼一体化”的教育主张。

此外,精巧的实验研究也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注入活力。如新皮亚杰学派用实验法补充了皮亚杰临床法的简略,使理论体系的实验支柱更加可靠。为了克服认知心理学面临的理论和技术的挑战,有些认知心理学家甚至主张把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以便形成一种新的学科分支,达到相互扶持、共生共荣的目的。

实验法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力图对可能世界作出结构描述,理论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结构,需要经受指称性的检验。这种检验只能通过实验来完成。每一个实验结果所得到的特称判断,为理论提供事实,提供补充,提供确证。科学实验融合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又是产生新理论的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必须服从实验,无论是背景理论还是待验理论,概莫能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实验研究的规范性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实验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静止地、人为地进行,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是狭小的,研究对象是有限的,数据资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肤浅的,与真实的人的心理相去甚远。尤其可悲的是实验研究越丰富,人的整体被分割得越细小越零散,我们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说,实验性越强,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价值性就越低,兴趣性更是荡然无存。问题更严重的是实验法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原子说、机械论和还原论,在认识论水平上造成众多的负面影响。于是,不少人对实验法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质的研究引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还大量使用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我们知道,质和量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在研究中,纯粹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哪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都必须有事实与逻辑这两条腿。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根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应该是实证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的要求。“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科学的价值目标或价值标准都不能离开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而且必须以客观性或客观性程度(广度和深度)为准绳。”〔1〕

有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可能甚至不应该进行量化的研究。其实,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对被试施加影响,寻求影响与变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本身不就是这么一种过程吗?如果我们把自己找不到变量、提不出假设归罪于实证研究,难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吗?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论文缺乏科研的规范,研究无假设,却美其名曰“白描”;取样范围狭小,数据不充分,就冠以“质的研究”;论文无结构,却号称后现代;甚至有些博士学位论文写成读书笔记,有文采的更是写成“博士散文”。这样的论文并没有为学科提供新知识,对学前教育也没有提供新指导,它的学术价值就很有限。我们应该树立科研的规范意识,在科学哲学层面上充分认识科研规范的意义。有些学者近来热衷于现象的解释,按自己的臆想来解释儿童的行为。这对理解儿童和认识儿童毫无价值。据说解释学的理论根据是后现代主义,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随心所欲的曲解。这种解释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负责态度,此风一旦在学前教育界蔓延开来,是多么可怕!

我们知道,对现行科学体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击,是后现代主义在科学领域中的一大目标。后现代主义否认传统科学方法论所设定的目标,认为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思想和中性的规则,科学方法论总是与某种理论相关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家们竭力主张将传统的注重归纳推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终结实证的主导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研究向价值负荷和人性复归而努力,促进心理学理论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会关系的、本土的方向前进。①所有这些观点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满着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反因果决定、反科学主义的豪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目前还没有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认它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沉浸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有害的。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应该是对结构主义局限性的解构,而不是对结构的摧毁。对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围的研究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和灵活运用客观性方法,而不是要放弃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确实离不开人的主观世界。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只能是主观与客观的永无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缩到主观世界中去探究客观存在。简单地去主观臆断,热衷于把一些对个别现象的解释归之于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动因,且这个动因并不能给出更一般的解释,这不是科学解释,而是伪解释,因为它缺乏可检验性。在科学上,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认识世界是人类本身的需要。这个需要可以通过科学、艺术、宗教等方式来满足。用规范来认识世界就是科学,用体验来反映世界就是艺术,用信仰来规范行为则是宗教。无论是量的研究还是质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的,是可证实的。或者说,应该是经验的,而不是体验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动退化为充满个人体验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闭的自我表现,是科研的藩篱,于理论、于实践断无益处。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发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时至今日,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实验法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实验法。即便是研究儿童对他人的意图、信念和动机之类的内部心理过程理解的心理理论,也离不开实验法。

就实证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例如,人们开始从传统的研究思路中跳出来,不再热衷于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广的领域,而是更加注意单一的法则,更加注意生态、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发展的效应。同时,研究内容也从外部行为推进到内心世界,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所有这些进步都体现了人类为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对于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而言,问题不在于实验太多了,实证过头了(实际是此类研究还远远不够),而是在于我们的研究者重科学事实的收集和规律的发现,轻理论的构建,缺乏理论建设的功夫,没有将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殊不知,科学理论比科学规律具有更强大的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生题功能。在我们的心理学领域中,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确实太薄弱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理性思维规则不清,理论兴趣不足,批判性疲软,创造性缺乏,等等。这种现象在早期教育范围内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强烈的跟风现象,表现为蝴蝶效应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论分析和怀疑精神。其实,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总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研究假设,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对观察材料或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和评价,总是在用研究成果对理论进行补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个微型理论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夫妇的知觉学习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与其他心理学大师及其理论相比,吉布森理论不是那种气贯长虹的骇世之作。她的研究领域就限定在知觉学习和发展中,在这个领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则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分类的实验为理论添砖加瓦。虽然她还没有做到让自己的理论预见从所有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也没有使自己的理论对知觉这一心理现象作出总体的说明,但她在这一领域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没。她对事业的坚定、专注,务实、勤奋、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给每一个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启迪的影响。平心而论,吉布森的知觉学习理论尽管在知觉发展研究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向。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她的可贵之处。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冲破旧体系、旧思路的过程。一个对某一领域有影响但并不垄断的理论,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内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资料,这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她的理论不仅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儿童知觉发展的规律,也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在学前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发挥儿童的主体活动功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质量。”〔2〕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贤先生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新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假设,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有理论的实验和有实验的理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15.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

experimentwiththeoryandtheorywithexperiment

wangZhenyu

(CollegeofpreschoolandSpecial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preschooleducationDepartment,XingjianprofessionalCollege,Shanghai,200073)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8

[关键词]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一生谈治学,自始至终言必称方法,并且胡适几十年来,又总喜欢把科学方法说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把“科学法则”看作是学术研究,乃至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而其所谓“科学法则”说起来实际上又非常简单,不外乎十个字,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或许也正因其高度简化,所以易于传播和为人所接受,最终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一提到科学方法,往往还会想起胡适。

对于让胡适名扬四海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科学方法的提出过程,人们很难在文献中找到非常明确的记载,也就不容易把胡适该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梳理出极为清晰的线索。胡适曾说:“我的治学方法是从什么地方、哪一本书,和哪一位老师学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实在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我的治学方法似乎是经过长期琢磨,逐渐发展出来的。”[1]胡适此表述,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治学思想方法固然是长期思考,精神积累的结果,然而把这个方法明确提出并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又有其具体的契机和过程。唐德刚《胡适杂忆》写道:“据胡先生告诉我,他那个终身提倡的所谓‘治学方法’,原是他在哥大读书时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偶尔发现的。一读之下,至为心折;再读则豁然而悟,以至融会贯通而终身诵之。”[2]如果据此论定“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只是胡适偶然灵感迸发的结果,未免过于轻率。胡适后来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回忆,他早在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以前就已经对杜威的著作《思维术》发生兴趣,并深受其影响。胡适后来曾感叹:“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1]杜威《思维术》一书认为,有系统的思想通常要通过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思想的最后阶段,思想的人在这一阶段进行求证:“把他选择的假设,证明出来那是他对他的疑虑和困惑最满意的解决。”由此可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个表述,很可能直接引自1910年出版的杜威《思维术》(Howwethink)一书。对唐德刚先生的那种“偶尔发现”的提法,研究者是不应该盲从的。另外,就1919年前后胡适的言论进行考察分析,还可以看出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并不是对杜威言论的简单照搬,而是有其具体提出过程的。

一、1919年,胡适对杜威实验主义思维方法的进一步简化

1919年是胡适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或许可以被称为胡适的学术方法年。胡适在同年发表的《实验主义》、《少年中国之精神》、《论国故学》及长文《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等几篇文章几乎成了胡适终生提倡的“科学方法”的根基,此后胡适大多数关于治学方法的言论和文章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和发挥。《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原名《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北京大学月刊》,后来收入《胡适文存》时又改题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根据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919年3月上旬胡适在教育部会场演讲《实验主义》,曾把杜威的思想方法总结为五步说: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所在,假设解决方法,决定何者有效,证明。同年6月下旬,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讲《中国之少年精神》,提出“少年中国的逻辑”,所谓逻辑“即是思想、辩论、办事的方法。”胡适在演讲中强调:“‘少年中国’,不可不有一种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应该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不是我在这短促时间里所能详细讨论的。”胡适最终在此次演讲中将科学方法的要点简单总结为三个观念:“第一注重事实;第二注重假设;第三注重证实。”至此,胡适可能已经意识到,在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学术条件下,要想把繁琐的实验主义系统深入地介绍给国人是非常不易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胡适的演讲把杜威并不简单的思想方法简化为事实归纳、提出假设、试验求证三个环节,并且冠之以“科学方法”的名称,作为“少年中国的逻辑”来宣传。

二、1919年前后,胡适对口号、标语思想宣传作用的重视

同样是在1919年,胡适也明显注意到了政治口号或学术口号巨大的宣传力量及其广泛的影响作用。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专门讲到:“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使用一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思想文化的社会作用极为重视,社会政治主张和思想学术问题的探讨常常以口号的形式提出来,藉以扩大宣传,唤起民众,影响人心。在国门洞开,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随其坚船利炮一并涌入中国的情况下,国人对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一方面急于了解认识,另一方面又难免对西方学术的系统复杂有望洋兴叹之感。在一时难以消化的情形之下,往往只能采用化简以便于实用的办法来对待西学。张之洞《劝学篇?游学第二》曾说:“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在胡适之前,晚清思想界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态度,就曾被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概括为“中(旧)学为体,西(新)学为用”的口号,成为洋务运动的号召。胡适本人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德先生和赛先生”、“文学革命”等口号的宣传号召作用应该深有体会。五四前后,很多“主义”进入中国,在普通民众当中,这些“主义”最初只是作为各种政治理想的代名词存在着,伴随着口号式的宣传而逐渐深入人心。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激扬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在五四时期救亡和启蒙压倒一切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中,软弱的政治性格注定胡适只能成为一个反对革命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最后说:“‘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让胡适真正感觉危险的不是“主义”的口号,而是“根本解决”的暴力革命;胡适所反对的也绝不是空谈主义,而恰恰是主义本身。胡适一方面反对将“主义”作为革命宣传口号,另一方面又经常将“主义”作为自己政治宣传和学术主张的口号来加以使用。胡适虽然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中明明知道“主义”的“弱点和危险”,主张“少谈些‘主义’”,但是胡适自己其实并没少谈了“主义”。宣传“实验主义”自不必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篇文章本身所探讨的就是“主义”问题。胡适发表过的谈论“主义”的文章还有《易卜生主义》、《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蔡元培的“不合作主义”》、《好政府主义》、《王荆公的有为主义》……,《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中又曾经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不主义”。此外,根据朱维铮先生《何谓“人文精神”?》一文考证,胡适还“可能就是‘人文主义’的中文译名的作俑者。”胡适虽然也明明知道“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但是晚年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却又谈到:“我曾经有许多时候,想用文字把方法做成一个公式、一个口号、一个标语、把方法扼要地说出来。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满意的表现方式。”胡适非常重视口号的思想宣传作用,虽然也很清楚把科学方法扼要地化简为口号或标语殊有不妥,但仍然没有放弃尝试。胡适在《我的歧路》这篇文章中说:“实验主义自然也是一种主义,但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胡适要宣传推广的是实验主义的思维方法,而这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却也是一个尽可能不打着“主义”的旗号的“主义”。

三、1921年,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正式提出

时至1919年8月,胡适撰成《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即《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其中第六章有这样的论述:“汉学家的长处就在他们有假设通则的能力。因为有假设的能力,又能处处求证据来证实假设的是非,所以汉学家的训诂有科学的价值。”胡适在这里强调清代汉学家的训诂方法之所以有科学价值,就是因为其具有“假设”和“证实”的特点,胡适科学方法的要素此时已渐渐浓缩和集中为“假设”和“证实”。

1921年7月11日,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又将杜威思想方法的五步说改为三步说: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二、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特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三、一切学说和理想都须用实行来实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至此,杜威的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在胡适的引进过程中已经大非本来面目了。最终,胡适在1921年11月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这篇长文补写总结性的第八章的时候,终于弄出了一套“对于中国社会简直是对症下药”的科学方法。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说:“胡适思想中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化约论的倾向,他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杜威《思维术》中所提到的思维方法五个阶段被胡适删繁就简地改造后,只留下了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实用主义哲学并不简单的思想理论就这样在中国以口号的形式被提出来。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经过一番实验主义思维术的洗礼最终被表述为:“(1)大胆假设,(2)小心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证据不足,不能使人信仰。”“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从此在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同时这一通俗表述也成为上个世纪中国最响亮的学术口号。

到了1922年6月16日,胡适又撰写《我的歧路》一文(最初发表在《努力周报》第7期,后来收入《胡适文存》2集),文中提出“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这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胡适的这个表述实际上是对其1919年6月所提出的“少年中国的逻辑”(“第一注重事实;第二注重假设;第三注重证实。”)的再次回顾。

四、关于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源起的另一种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的源起还有一种说法,周一良先生认为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说来自梁启超的清儒六条。周一良先生在其论文《日本推理小说与清朝考据之学――一种文化比较》当中曾经提到:“梁启超把清儒治学方法概括为六个步骤:第一曰注意,第二曰虚己,第三曰立说,第四曰搜证,第五曰断案,第六曰推论。这六个步骤确能代表清儒方法。胡适先生的有名的八个大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际也是梁氏六个步骤的进一步浓缩概括,精神是一致的。”[3]周一良先生很有可能是基于梁、胡二人著作出现的时间先后,从而作出上述判断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完成于1920年10月,自下笔属文至脱稿仅用15日,稿成后即以《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11月至1921年1月《改造》杂志第3卷第3~5号。胡适虽然早在1919年就写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的前六章,而此长文的最后一章直到1921年11月方才完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正是在此章中被明确提出。如果就此认为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受梁启超的清儒六条影响而提出来的,这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事情实际上颇为复杂。

关于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与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之间的思想渊源,徐雁平《考论》已经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仅简要介绍徐先生的主要观点。[4]根据徐雁平先生的考证分析,“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极有可能受到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的影响。”徐雁平认为梁启超虽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已注意到归纳法,然未提出假设之说,而到《清代学术概论》假设之说则明确提出。”“归纳、假设、求证等治学方法正是胡适从老师杜威那里得来的法宝,并屡屡宣讲,以大背景而言,梁启超是不能置身于此时代思潮之外;从小的方面讲,落实到《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梁启超在第十七节中总结的四步说,也能看到胡适论文的影子。”虽然胡适1921年才完成《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的第八章,但他在1919年所写的第六章中,已经将科学方法的核心特点总结为“假设”和“证实”,梁启超在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提出的清儒六条,反而是受了胡适的影响。徐雁平还提出,在《清代学术概论》“增添的专讲戴门后学第十二节中,则更能看出胡适一文前七章的影响,尤其是六步说的后两步(断案、推论)的标出,更是明显的证据。”

五、结语

对于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方面,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科学方法其实是中国化的实验主义,并没有跳出清代朴学的老圈子。梁启超说胡适“亦用清儒的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清代学术概论》),这实际上是把胡适看作西学背景下乾嘉学派的尾声;而另一方面,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将清代学者治学方法“在理论上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之具有近代学术的面目。”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在谈起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时曾说:“胡适的学术基地自始即在中国的考证学,实验主义和科学方法对他的成学而言都只有缘助的作用,不是决定的因素。”“远在他接触杜威之前,新典范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萌芽了。”唐德刚也曾分析说:“胡氏治学对我国传统治学精神的承继,可说深入骨髓;西学对他的影响,有时反而是很表面的。”[1]胡适自己则说:“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个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认为:“事实上,治学方法东西双方原是一致的。”[1]胡适尝试着把实用主义的思维方法和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进行沟通,“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正是其将杜威的实验主义的思维方法与清代朴学嫁接后的产物。

通过分析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的具体提出过程,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从中发现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现代化的线索。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全集第1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74,249,169,253.

[2](美)唐德刚.胡适杂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

[3]周一良.周一良集第4卷: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74.

[4]《中国典籍典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8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2-292.

[5]胡颂平编撰.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6]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9

验结果;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18―0089―01

广州华成小学的“米饭实验”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但热议的焦点是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实验,但“米饭实验”启发我们深思如何看待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索行为以及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进行有序地科学探索,这远比讨论一次实验的结果更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米饭实验及其结果

“米饭实验”缘于华成小学播放的纪录片《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该记录片指出水对表扬、批评及不理睬有不同的反应,而含有大量水分的物体都具有与水同样的效果。华成小学四年级学生马昊出于好奇就用三碗米饭验证这个结果,这就是“米饭实验”。“米饭实验”验证的过程是:对同样条件下的三碗米饭,若给其中一个说赞扬话者就会发酵并散发出香气;若用力骂者就会变黑发臭;而不理不睬者更糟糕,甚至会流出脏水。为验证该说法,“米饭实验”在华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得到普遍实施。但只有四年级学生马昊用了一个月时间做完了实验,得到了结果,其他学生的实验过程因家长不同程度的阻挠没有完成。马昊的实验过程是:他拿了三个塑料饭盒,用蜡笔在上面画画做标记。在需要被赞美的米饭饭盒上,他画了一朵漂亮的小花,在需要谩骂的米饭饭盒上画了一个又丑又大的猪头,而在需要不理睬的饭盒上什么都没画。为了显示被赞美米饭的尊贵,小马昊还亲手用卡纸给它做了一张小沙发,让米饭能舒服地坐着;对不被理睬的那盒米饭则剪了一个小方块做毛毯。每天早上上学前、晚饭后、睡觉前都对赞美的米饭说上三四遍甜甜的话,如,“你这么漂亮,我舍不得扔了你啊!”对责骂的米饭则说“你太恶心了,我要教训你”等类似的话。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而原本应该变得更臭的不被理睬的米饭,在小马昊的手中居然只是变黄了。

二、“米饭实验”的启示

1.实验是科学进步的阶梯。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科学探索史,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是花费了很多科学家的心血与艰辛的科学实验才取得的,但每次实验的失败都是向成功更近了一步。不论华成小学的“米饭实验”的结果正确与否,可贵的是实验本身就是寻求真知的实际科学探索行动。

“米饭实验”是一项有趣的科学验证实验,尽管没能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但马昊等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索精神及勇于实践的做法是弥足珍贵的,值得在中小学广泛推广。因为:(1)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是一个国家先进程度的最主要标志,而浓厚的探索精神则是创新能力的种子。(2)相比于国外,我国中小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比较差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中小学生屡屡在知识类国际竞赛斩金夺银,但是在科学探索类比赛中却差强人意。显然,探索能力是我国中小学生的短板,迫切需要加强。

2.好奇是开启科学大门的密码。天文学家卡尔・沙冈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时都是科学家,因为他们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小马昊及其同学们做“米饭实验”完全是自愿的,因为他们好奇平时生活中到处可见的水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这些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每天6点起床,抢在爸爸妈妈起床之前去做实验,也完全是受好奇心所驱使。没有这份好奇心,也就没有了“米饭实验”。

科学小实验意义篇10

一、广东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使用

在广东,1983年,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学习黑龙江的经验,率先在该校进行实验。在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支持鼓励下开始编写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当时由于条件和经验所限,只编写出一年级第一学期四种和第二学期一种,即《语文》(第一册)、《语文》(第二册)、《语文》(课外阅读)、《语文》(写字课本)、《语文》(说话课本),共五种。i[①]

1984年5月30日在广州市同福中路第一小学召开了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会,即现场会。各地、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和准备做实验的小学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各地慎重研究了选实验点。最后决定在全省20所小学于1984学年度开始进行“注・提”实验。这些实验点分布在全省四大方言区(片),包括广州话(粤方言)、潮州话(闽方言)、客家话(客家方言)、海南话(闽方言)。1985年3月至6月编出了第一、三册实验课本和课外阅读课本,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至1988年编完了《广东省小学语文实验课本》,然后又进行了两次修改。到1989年,第一批“注・提”实验班完成了5年一个周期的实验。

二、广东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黄金期

(一)教材编写的历史背景

1985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开始着手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审制度进行改革。1986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基本方针,即在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行教材多样化,鼓励各个地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编写教材。

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根据这一规划方案,国家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十多家单位和地区,筹备、组织编写四类教材,并明确提出要按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编写出八套半教材,供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使用。以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为主,编写了沿海地区教材。

(二)广东省三大小学语文主流教材的问世

这一时期,广东省的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广东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辉煌的时期。首先是教育部规划的全国八套半教材即沿海版教材,其次是丁有宽老师主编的“读写结合”特色教材,再有就是湛江地区编写的湛江版小学语文教材。这三套教材先后都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供全国使用。这在全国来讲也是比较少见的。

1.沿海地区小学《语文》教材

沿海地区小学语文教材是在教育部统一规划下主要由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当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广东、福建、海南三省负责具体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后来福建、海南退出了使用,由广东省负责修改实施、修订使用。1988年启动编写工作,1996年基本编写完毕,并于l997年全部通过国家教委审查,正式推荐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和《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试用反馈意见,对该教材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一年级、三年级修订本从2000年秋开始供学校使用,其他年级从2001年秋开始全部使用修订本。ii[②]

2002年,该套教科书要求重新送审,由吴惟粤任修订组组长,杨建国、李坝鋈涡薅楦弊槌ぃ根据教育部当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本套教材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并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iii[③]从本世纪新课标教材开始,在原使用地区逐步被人教版和语文社S版替代。

2.丁有宽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

1983年,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坚持“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的指导思想,在总结读写结合基本经验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体系。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小学生听读说写能力,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教材与教法的同步改革、教与学协调发展的教学思想。iv[④]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广西教育出版社李仁凡的支持下,该书于1990年在该社正式出版,并在广西和广东开始实验。

这套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经过长期实践与研究,为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被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单科教材,于1993年向全国推荐试用。2001年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作了全面修订,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向全国推荐使用。v[⑤]2002年,该套教科书要求重新送审,但限于人力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等问题,该套教科书最终没有送审,逐步被新课程教科书代替。

3.湛江版小学《语文》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掌握方法整体发展”教材,是湛江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人员,于1989年春开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经广东省教育厅教材编审室逐册审查批准,于1990年秋开始在湛江市部分学校逐级实验。这套教材,1995年1月获得广东省中小学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998年7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科研课题“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子课题;1999年11月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在湛江市小学广泛使用。vi[⑥]

三、广东省辅助教材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其突出表现为,几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自己编写教材,其教材编写的品种和数量激增,编写教材的单位多是各地教委和出版部门的联合体。进入新世纪之初,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的编写审查权收归教育部管理。广东除了经教育部上世纪审定的三种教材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题性和课题实验的辅助教材。

1.小学《说话》《说话训练》专题性教材

这套教材是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编写的,根据小学语文加强说话教学和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在广泛征求各地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编写。1997年7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广东省各地六年制小学各年级进行说话训练使用。

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教科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和要求,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科组织编写了《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教科书,课题名称: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课题“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按照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全书按年级和学期共分为六个年级十二册书,每册按八个单元设计,每个单元再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共十六项内容。2002年8月出版,供广东省各地六年制小学各年级进行说话训练使用。2008年秋停止使用

3.生本教育试验小学《语文》

生本教育试验小学《语文》教材是“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生本教育试验的学校使用。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并向全国推广“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先学,而不是老师先教。广东省内、外有几百所学校使用这套教材。

4.小学《硬笔书法练习指导》教材

这套教材是根据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3年批准试验,并于2014年通过审定,供广东省各地六年制小学各年级使用。

参考文献

i[①]根据原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王东明口述记录。

ii[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编写委员会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说明[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iii[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编写委员会编,吴惟粤、黄强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说明[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iv[④]刘达中、李学明主编.丁有款教育思想与实践(卷一)[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4第一版:458.

v[⑤]丁有宽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说明》[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