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42

科学研究要素篇1

[关键词]科研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科研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创造新理论。

从以下几方面详细深入论述:

1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最基本最常规最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立足于创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理论;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直接推动知识进步。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有人认为是正相关、也有的认为是负相关,还有认为不相关的。从科学发展来看,科学研究和教学关系始终围绕着科学是源头,教学是传递科学知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大学有育人的功能,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社会服务,这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其他功能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科研促进教学是由大学的存在属性所决定的。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理念,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高校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

2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大学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只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作为职业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元素的扩充、对学生求知欲的满足都有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生产力,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催化剂,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力。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良好基础。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强烈进取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与领航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社会对职业、专业等的新需求。教师们通过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进而去思考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3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能力成为教师素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成为推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同时不可轻视教学本身是一种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才能。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老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如果只是呆板知识的教书匠,这和时展的需要是有距离的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重视科研,而且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对每个教师的正确发展之道。

在实施科研活动中,应该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同时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怎样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实验改革等的新举措;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协调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

3.2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知识。避免照本宣科,增强新的见解。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例如经管学院教师团队、基础部教师团队利用研究成果编写了相关教材与辅导书系列,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经管学院、信工学院利用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作品经过加工升华,做出了很好的纵向科研课题。

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生硬的课本知识教活,用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3.3重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教师也可能会从学生的研究中得到启示,促进教学相长。

4结语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根本途径,是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源动力。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等学校本身要建立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机制,如何更好的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提高促进的效果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进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8;4期

科学研究要素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实践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学员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

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学员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作为21世纪的学员,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2)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引导广大学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激励学员成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在科技活动或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质量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1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动场所和科研环境

在团队活动场所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之上,为创新团队单独成立了学员科技实践创新研究室,并为团队中的每名学员安排了工位。在科研环境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之上,积极购进各个学员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支持项目的顺利完成。

2.2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或活动经费

学校的经费支持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所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都很大。

2.3结合学员在创新团队中的贡献和导师评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学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是取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创新学分的初衷。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创新团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更好、更加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指导教师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3.1项目来源和关键技术讲解方面

指导教师给予研究题目往往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有关,在时间或者领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有利于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同时,指导教师对其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都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也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指导和对关键技术的讲解。

3.2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指导教师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的组织者和实际带头人。由于指导教师熟悉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技术能力、兴趣方向和队员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很好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团队,使得创新团队能够良好的发展,这是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该团队是由某个学生主导或者依赖于某个、某几个学生,那么一旦该学生离开创新团队,都会造成该团队创新能力的下降甚至是团队的解散。而由指导教师负责创新团队受到这类因素的影响就会很小,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研究要素篇3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学术活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92-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历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作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学术活动是研究生自主发起、自愿参与、自行组织和设计的学术集会、交流、探究、调查、试验、著述等活动。研究生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重要层次,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开展好研究生学术活动对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基本内容

研究生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人文素质、社会实践能力、身体与心理素质等方面。每个方面的内容应根据其对综合素质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占据一定的权重。权重的大小应根据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密切相关的导师、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研究生工作辅导员的意见综合确定。

思想道德素质一般包括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主要指人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2]。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根本保障。

学术科研素质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学科专业素养主要指研究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研究进展、发展动向和前沿技术,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指研究生应具备探索新规律、新方法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的对现状永不满足,精益求精,反复探索创新方法和技巧的创新意识。学术科研素质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社会对研究生群体的期待。

人文素质主要指研究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强调研究生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等方面的把握,它与学术科研素质相辅相成。

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合理运用知识,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3]。社会实践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融入社会的关键能力。

身体与心理素质主要指研究生是否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否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身体与心理素质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是其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学术活动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并参与学术活动,对营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和人文素质;创造实践条件,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研究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营造思政教育氛围,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活动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术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对于研究生价值观念的树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具有启迪和导向作用,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核心所在[4]。以学术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术研讨交流之中,使研究生在参与学术活动的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规范社会行为[5]。

2.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和人文素质。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拓宽视野,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术活动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搭建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进行独立思考与交流的平台,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热情,增强了研究生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同时,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中,必然涉及道德、法律、情感、宗教、文化、审美方面的知识与讨论,对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创造实践条件,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有益实践。研究生不是学术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学术活动主题的确定、专家的邀请、形式与流程的设计、经费的筹措、会务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研究生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4.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研究生身体与心理素质。学术活动是校园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中有效的培养研究生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之一。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们可以结识朋友、碰撞思想、培养兴趣、激发灵感。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们可以更多的与人交往,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摆正位置,摆正心态,学会处理自己与周围各种人的关系。

三、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的搭建

研究生学术活动应走内容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注重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学术论坛等特色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多形式多类别的学术活动,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搭建学术创新的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术论坛

1.专家报告。邀请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内外知名专家为研究生做学科前沿问题报告,引领研究生进入学术研究的最前沿。邀请本校知名教授就本学科发展及前沿问题举行学术报告,促进专业领域内的交流和探讨。

2.硕博论坛。由研究生作为主讲人自主选题,邀请导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积极指导、点评,提高研究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学术能力。

3.学术沙龙。围绕本学科研究的热点或前沿问题,组织相关专业研究生、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主题进行研讨,及时了解新的学术动向,学习研究方法与手段。

4.科研汇报。以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或申报的创新项目为载体,总结自身科研经历和经验,以身示范,激励其他同学的科研热情。

5.社团活动。依托各研究生社团开展学术活动,根据社团主题,以专项研究讨论为主。

(二)校际交流与合作

校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科交流,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先后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元智大学、中原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并组织了交流访问活动。

(三)科技创新大赛

研究生科技创新大赛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为目的,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鼓励广大研究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明创新性成果。

四、研究生学术活动开展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究生学术活动自主性较强,自主确定选题,自主确定参与者,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和活动形式,但并不代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能够脱离学校和管理者的参与而独立存在。相反,为了保证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有效性,应当给予研究生学术活动更多的关注,并设法解决一些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注重学术活动内容的科学性与前沿性

学术活动的内容要力求健康、高雅,并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操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同时,应根据时代特点,紧跟学术前沿,结合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适当考虑跨学科特点,并接近研究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际。

(二)加强规划,注重学术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和规范性

学术活动的设计要在学校具有的特定层次和水平上加以考虑,既突出优势学科的地位,又照顾其他学科的均衡发展。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既保证学术活动的覆盖面,又要把握宁缺毋滥的原则性。在学术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规范活动的组织程序和工作制度,对会务流程、活动经费、场地、人员安排进行制度化管理,加强活动组织的规范性。

(三)着力创新,注重学术活动形式的新颖性和灵活性

学术活动的形式应力求新颖与灵活,保证活动的参与度。积极拓展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以外的交流形式,如学术沙龙等;在活动流程的设计上,要增大互动环节的比重,让更多的人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尽量减少教室、会议室的使用比重,增加咖啡厅、水吧等能带给人轻松感觉的空间,以更好地达到互动的效果。

总之,研究生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是一所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之一。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对研究生进行系统、严谨、规范和创新的训练,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储朝晖.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4-37.

[2]麻琳琳.高校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4,(1):28-32.

[3]谭洁,李国岫.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重构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2):285-286.

科学研究要素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研究生;科学发展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一个研究生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研究生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也会导致研究生不同的发展结果。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研究生的科学发展也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一、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研究生的科学发展也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应是知识的全面发展,还应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1.研究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知识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知识是研究生的立业之本。因此,研究生应首先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只有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才能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研究生除了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研究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2.研究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实现能力的全面提高。研究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着重强调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实践能力的发展是研究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最终归宿。研究生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研究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3.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应拓展自身素质。研究生素质的发展包含很多的内容,这里着重强调研究生先进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

先进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是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俗话说,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不管你学历高低,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道德素质不好的研究生,他的学习再优秀、能力再强,也是无益于社会的,甚至对社会的危害越大。研究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尊师、敬业、进取、协作的品质,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振兴、科技进步及知识创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是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的身体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双方面。对研究生来说,身体是学习、科研的本钱;心理是战胜困难的基本要素。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不辞辛劳的工作,它需要研究生长期的努力。没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研究生很难取得成就。

二、研究生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研究生的科学发展也要有协调性和均衡性,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首先,研究生要协调自我发展。研究生要协调好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转换,素质是能力的提升。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因此,研究生要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一边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与人交往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先进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研究生要协调自我发展与他人发展。研究生做到个人与他人协调发展是自身发展的保障。个人的发展有赖于与他人的团结、协作。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只能导致落后。研究生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宿舍成员、班级同学、其他校友、导师以及其他老师的关系,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再次,研究生要协调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做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

三、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研究生的科学发展也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要现在发展,而且要保持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

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活不同于生存。生存只为了活命,而生活的目的是追求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研究生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的生活,远离低俗的生活,保证生活持久的健康和活力。

学习方式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替不断加快,研究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研究生必须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坚持不懈地学习,注重建立自己可持续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学习掌握知识。

人生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研究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以后的路还很长,还很艰巨。研究生要作好人生长远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长远的目标,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作好人生定位。研究生还要有前瞻意识和超越意识,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充满信心,正确看待人生中的一切困难、险阻。

总之,科学发展是研究生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生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才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他人、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协调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4-11-21(3).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

[3]中共重庆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科学研究要素篇5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学科 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0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展开的高层次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能够把握本专业的最新进展,追踪学科前沿,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信息素质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支撑。图书馆以其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专业的人力资源等优势,已成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但信息素质教育不是文献检索课教师等少数人的工作,而是与图书馆的其他知识服务工作,如参考咨询工作、学科馆员工作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建设方向。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学科馆员制”为主要运行机制,在学科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服务,具有资源集成、服务集成、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使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做到无缝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科知识服务动态交互系统,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如何深入开展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根据一些高校图书馆所做的研究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对725名研究生连续三年的跟踪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在文献信息素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信息意识淡薄,知道并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到50%;②信息知识短缺,有近60%的研究生未系统学习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③信息能力薄弱,目前研究生多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725人中仅有194名学生通过查找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占26.48%。西北师范大学所做的西北地区1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中,有39.3%的博士生和32.6%的硕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有56.9%的博士生和45.8%的硕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这说明研究生在“利用信息资源检索,满足自身深层次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信息素质需进一步提高。2006年宁夏大学对本校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研究生接近40%,有63.44%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上过文检课”,73.48%的研究生认为“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不熟练,需要专门学习和训练”。

上述调查虽然只是反映个别院校的状况,但一斑窥全豹,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欠缺。因此,高校必须充分重视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带动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科研队伍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竞争力。

2 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特点

由于服务对象为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笔者认为,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

2.1 阶段性

不同的生源构成导致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研究生学科化知识服务中必须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为人门教育,针对研究生新生着重介绍图书馆资源与利用以及文献检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第二阶段是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使研究生掌握获取和利用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方法;第三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种技能,更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息素质为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研究生能够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确信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实现科研创新。

2.2 专业性

在高校,学科与专业成为划分用户群最自然、最基本的依据…。在相同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聚集着一批有着相近的科研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研究习惯等的人群,他们对于学科知识与服务有着相对集中的共同需求。并且,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是以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边学习边参加课题研究,因此他们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williams的研究也表明,信息素养知识是内容敏感的,信息素养不仅跟几个业绩指标显著相关,而且体现了学科专业性。这些决定了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因此,图书馆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更应强调学科专业特点,应依据学科专业划分服务对象,提供基于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垂直服务。

2.3 创新性

为了有效配合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中应以保障学科知识流为目标建立学科团队矩阵组织或项目组,重组组织机构;以重点学科研究生的知识需求为对象,以学科知识库群和知识集成系统为核心,开展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和知识集成服务,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及时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主创新的知识内容,并在知识的再开发中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新的思维,使再生知识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更能满足研究生知识创新的需求;以web2.0技术为手段,开发新型的需求驱动的学科化、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学科知识门户、学科导航、学科知识库、信息资源库、RSS定制与推送、网络资源揭示、知识挖掘、定题知识服务等资源和工具。

2.4 知识性

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不仅要提供显性知识服务,更要提供学科隐性知识挖掘服务。根据Usamam.Fayyyad给出的定义:知识挖掘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相比之下,它的特点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创新,发现未知的知识间的关联。这种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其核心技术是特征提取、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发现、知识评价等。通过学科隐性知识挖掘服务,使研究生能够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科研创新。

3 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

识服务

学科化知识服务既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而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正是实现学科知识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HardyG的调查显示:学科馆员工作内容范围很大,而学术联络和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心任务。因此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该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服务团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3.1 建构学科知识服务“三级”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主导因素。“三级”人才队伍由辅助学科馆员(由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要客体――研究生来充当)、学科馆员(即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体)以及专家级学科馆员(即外聘的学科专家)组成。

3.1.1 聘请研究生作辅助学科馆员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一般是具有专业背景的资深馆员来担当学科馆员。但笔者认为,聘请研究生作辅助学科馆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有五:①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在经过信息素质强化教育后,能胜任辅助学科馆员的角色;②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向同辈人而不是高于他们的人寻求帮助,学生工作人员更加容易接近,更容易开展信息素质教育;③研究生学科馆员的设置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岗位的需求;④这种用户参与的形式,加强了研究生的体验感,必将带来一种“体验效应”,增强图书馆的用户友好性,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⑤研究生学科馆员的设置,减少了图书馆员服务的时间,有利于图书馆其他业务的扩展。辅助学科馆员负责专业信息咨询以及简单的信息加工等工作,难题和高深度问题则被指引到学科馆员或专家级学科馆员。

3.1.2 建设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是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其人员素质不仅关系到知识服务的效果,而且关系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图书馆的形象及其地位,因此,不仅在硬指标(学科专业背景、学历)上要求很高,而且在信息素养、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软指标方面要求也不低。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图书馆应安排不同的专业培训,以拓展学科馆员的知识面。学科馆员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3.1.3 建立学科专家知识服务体系 由于学科化知识服务涉及的专业广泛,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配齐所需的专业背景人员;并且,研究生本身研究起点高,学术要求强,对于一些棘手的专题或专深的专业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更深层次的服务,甚至要求提供解决方案,这时仅有学科馆员还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建议图书馆根据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擅长领域等内容,聘请学科专家作为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专家级学科馆员,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指导,建立学科专家知识服务体系。学科专家知识服务充分利用了学科专家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提高了知识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使得学科馆员在接受专家指导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了知识效益的最大化。

3.2 深化发展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创新的重要模式。笔者认为,深化发展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3.2.1 尝试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即在专业课教学中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整合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教授学科内容,又要培养顺利完成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简称UmD)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Cossard副教授与建筑学院教师Gournay博士密切合作,建构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课程以建筑图书馆所收藏的世博会特藏文献资源为基础,在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Cossard凭借自己特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新意识与Goumay博士平等对话,共同设计课程和作业,直接操作课程部分设计,并且承担信息素质方面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辅导答疑。HardyG的研究也证实了学科馆员和学院同事密切的协作能提高信息素质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去发现和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科馆员积极地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深入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3.2.2 开展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模式 一方面,可以针对研究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除面对面的授课方案,还可以采用馆内咨询、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板、网上实时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提供网上自助服务,也可以采取检索教学与实习课程多媒体培训课件的网络演示,将课件上载在图书馆主页,供用户下载、阅览,使用户掌握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利用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定题追踪服务:根据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就研究生参与的某一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为其量身定制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推荐文献题录信息、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研究方向的新闻聚合、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思想新观点的采集分类信息,并可经过整合、加工,深入挖掘潜在信息,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学科馆员需要积极与研究生展开互动,主动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

3.2.3 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化服务模式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使研究生掌握创新基本原则,熟悉创造过程,了解常用的创造方法,形成创新思维,并确定创新目标。其次,应该把科技查新内容安排在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的教学中,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使研究生了解科技查新的工作流程,学会科技查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尤其要学会发现并提炼科研项目技术内容的创新点。第三,可以提供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一般来说,研究生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导师的科研项目展开的,学科馆员的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①项目立项前,学科馆员对项目内容进行科技查新,帮助学科用户找到项目的切入点,提炼、确定项目的创新点,以有利于项目的申报;②项目立项后,学科馆员注意动态跟踪其研究进度,经常与项目负责人、研究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适时提醒他们把握项目的创新性。最后,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辅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的立项检索,全面训练和检验研究生的专业信息检索能力,并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法则性、相关性、因果性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提高研究生独立综合利用信息资源

的水平,强化研究生的信息创新能力,为开展高水平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坚实基础。

3.3 建立集成化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必须有一个集成化的技术平台。该平台利用知识元链接和语义关联不仅为知识构建建立了知识地图和知识库,也为知识网格对知识的动态检索利用建立了语义层和知识层的导航系统;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的平台,还是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共同交流的一个平台,支持学科馆员的学科需求分析、学科化信息选择与集成、个性化服务设计与管理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采用web2.0技术开发了这样的学科服务平台:①鼓励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本校知名教授和研究生在该系统中建立博客,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②学科馆员带领学科兴趣小组把本学科博客中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学术观点整理到wiKi系统中,其他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改、提炼、创新,形成新的条目,从而将wiKi系统建设为学科知识平台,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学科百科全书。另外,在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可以借鉴类似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的奖惩制度,根据本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色,制定合理有效的奖罚制度。例如,在奖励机制方面,采用荣誉头衔制、积分奖励制、知识专家特聘制等方式;而在惩罚机制方面,采用扣除积分、关闭部分权限、暂停账号等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研究生等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规范信息的和传播,有效减少或避免冗余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使研究生加深对网络道德与法规的理解与影响,强化和自律网络观念与行为,从而有利于研究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

总之,面向学科的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循序渐进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积极探索学科化知识服务新模式,为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凤玉面向学科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5(8):29-31

[2]邓要武高校研究生文献信息素质培养研究晋图学刊,2008,(5):43-44,52

[3]华凌,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高校师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与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5,49(9):121-124,41,

[4]陈晓波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79-81

[5]williamsmH,evansJJ.Factorsininformationliteracyeduca-tion,Journal0fpoliticalScienceeducation,2008,4(1):116-130

[6]周威平,钱智勇,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情报资料工作,2005(6):87-89

[7]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5):32-37

[8]史忠植,知识发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12

[9]鞠英杰,web知识服务的数据采掘研究,图书馆建设,2003(1):16-18

[10]HardyG,Corralls,Revisitingt}lesubjectlibrarian:astudy0fenghish,lawandchemistry,JoHinalofLibrafianshipandinfomla-tionScience,2007,39(2):79-91

科学研究要素篇6

近年来,医学及生命科学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飞速发展使得基础医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医学研究生作为医药类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人才,毕业之后将成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先进的科研思路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大主题。实验室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微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各个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由于在本科教育时缺乏科研的基础训练,研究生在初涉科研领域时的创新能力不尽人意,我国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各重点实验室也越来越重视对高素质、应用型、强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年有十几位基础医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笔者根据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体会,供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参考。

一、重视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和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新活动所需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通过学习和掌握己有的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知识创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重视和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发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营造实验室科研创新氛围

我室致力于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开放、科学、平等、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刻被、严肃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实验室建设期间,力求物质环境体现现代医学的气息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现代医药和传统中医药的高新技术、工艺和成果,使实验室环境融于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丰富研究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在这个灵活、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新灵感。此外,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获得了一批部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除常规科研仪器外,还购置了流式细胞仪、髙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层析仪等大型仪器,各种质粒、菌株和细胞都得到完好保存,这些丰富的资源,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不用受到条件限制而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能够发挥多学科的团队效应,使得整个实验室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每周定期召开组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国外学者进行最新学术报告,形式多样,带领研究生接轨学科前沿。研究生在与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科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研究生汇报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体会,导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种学术问题相互切磋和促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激情,通过交流,博采众长,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居重要地位,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以及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作风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创造都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由创新、自主行为,使研究生的选题更加注重对人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能够解决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研究生进入实验室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和行为给予认同和鼓励,允许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题并鼓励非传统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并在科研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与研究生分享创新成果,在论文和专利署名的顺序上给予鼓励、建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当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同深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我们实验室多数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发表较高水平的SCi论文,并申请获得专利,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特质基础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基础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类行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转换的软实力,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1.重视职业道德与思想意识

我们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学术研究,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理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磨练和学习。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时,心智处于成熟半成熟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而不能刻苦钻研学术。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最初阶段,召开政治思想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研究生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实验室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履行职责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进行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出现伪造注释、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以上行为者,实验室将进行严肃处理。

2.培养人文精神

本实验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人类社会性质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和文化传统等。多数研究生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为研究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阔,文字功底薄弱,写作水平低,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等。实验室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阅读相关类图书,拓展视野。通过营造实验室浓厚的人文氛围,使研究生思想得到熏陶,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阅读政治、经济、文化类的书籍,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参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与各学科专业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实验室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健全的体魄、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是21世纪基础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医药学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生在从事科学实验时,由于实验要求需要,时间控制方面难以把握,作息时间紊乱,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科学实验充满了未知,实验失败经常发生,研究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等。为此,实验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轮滑等比赛,丰富研究生的体育生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也培养了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适时举办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帮助,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实验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实验室技能操作大赛、我爱做实验系列、大夫山烧烤、包饺子比赛等,寓教于乐,彼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沟通,不断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结语

科学研究要素篇7

关键词: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培养路径

师范院校是培养新型教师的摇篮,师范生的素质结构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未来教师的素质状况。既要有学者品质,又要有良好本领,应该成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目标。因此,师范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师范教育的重任之一。

一.概念的界定

学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素养指一个人平日的修习涵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外表气质与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个人的文化品位。通常所讲的学术素养其实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学术素养本身和学术研究素养。学术素养本身是指通过平日修习所达到的学问和人格境界;学术研究素养是指在学问提升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或是应该遵守的相应的道德品质或规范。

教育科研也是学术研究的其中一个范畴。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科研素养一般由思想素养、理论素养、能力素养三个方面构成。

能力是指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方法。应该说素养与能力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素养的内涵比能力更广泛更丰富,素养包括能力在内,能力仅指素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捕捉问题的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六个方面。

二.师范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师范生离现实的教育科研还有一段距离,其相关经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科研意识调动、科学态度塑造、科研方法技术学习还是对基层学校科研形势的了解都要从头开始,所有这些学习虽然可以和当前的师范学习建立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指向未来的、是为以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教学研究做准备。这些准备中,知识、方法、技术、意识都是必要的。

1.健全知识结构。

学术知识结构是研究者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过程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得各种知识之间产生新的联系,从而便于形成新的思想与观念,同时思维也会随之越来越开阔。因此,学术研究实质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如果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前人已发现了的,哪些东西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人,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走不少弯路。可见,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学习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因此,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应该在职前学习阶段努力为未来的教育科研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健全知识结构,从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三个层面加以构筑。

2.灌输学术科研规范意识。

从可行性的角度看,师范生的科研技术训练多少有点空中楼阁的意味,但培养其端正的研究态度却是势在必行的。

单纯的学术研究并不能形成道德,道德的主体是人,只有从事学术活动的人,才有可能在学术活动中与他人、社会等方面构成一定关系,需要一定的原则、规范来调节,这就形成了学术道德。从本质上说,学术道德规范是公民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遵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学术道德规范即是指学术研究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共同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学术规范的总和,是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师范生应该知道学术道德的内涵与要求以及一个研究者应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这是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学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创造实践机会。

科学研究要素篇8

关键词:课题研究;研究生;科研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13-03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步入教育大国行列,培养模式已从“学徒式”经“专业化”步入“多元化”,并沿着应用型、高层次型人才方向快速发展。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培养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重点,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家现代化有重大实践意义。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科研课题项目的科研能力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学科领域探索真理的创造活动能力,主要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目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引导、科研训练、学术论文。而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不可缺少的培养方式,是综合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1问卷设计

基于文献调研和对师生实地访谈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参与课题的情况、课题提升科研能力的认识、影响课题研究的因素3大方面,以获取不同层次的反馈,调查问卷共23题,包括19个封闭式客观题(单选题、多选题)和4个开放式主观题。调查范围选取武汉大学近5年课题项目较多的5个学院,其中计算机学院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生命科学学院承担国际国内各类项目400多项,动力与机械学院承担国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基础医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

调查对象为调查范围内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问卷占比率高达96.4%。利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信度进行分析,问卷的alpha信度系数为0.71,问卷可信度较高。

2调查数据分析

2.1研究生参与课题及提高科研能力认可情况

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的比例较高,并且认为课题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调查发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95.7%的研究生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其中有90%的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时间在半年以上,有70%的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时间在一年以上,有26.2%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时间在2年以上;有78.4%的研究生认为课题项目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其中20.3%的研究生认为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科研能力中各项能力得到提高的认可比例如图1所示。

2.2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与提高科研能力认可的相关性

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的时间与研究生对课题提升科研能力的认可高度相关。通过对问卷调查中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长短和研究生认为课题对提升科研能力的效果这2道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ig:.000

以上相关分析表明,增加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的时间长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对课题提升科研能力的认识。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合理调整研究生课堂学习时间,注重研究方向与课堂知识的有机结合,引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激发科学研究热情,较快参与课题项目研究。

2.3影响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因素

问卷对影响研究生课题研究的主要因素进行程度选择,主要因素细分为“学术水平、科研训练、自身素质、导师指导、科研条件、科研氛围、团队成员、科研管理”8项内容,每项内容设置“总是-4、经常-3、有时-2、偶尔-1、从不-0”5个程度选项,根据调查数据统计8项内容的重要程度总值,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学术水平和科研训练是影响研究生完成课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身素质、科研条件、科研氛围、导师指导、团队成员,而科研管理对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影响不大。因此,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与加强科研训练成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总结与对策

从问卷调查分析可见课题项目研究已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能有效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创新意识。但课题项目研究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学术水平不够、导师指导不足、科研环境有限等。针对上述现状,对课题项目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出以下对策。

3.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科研自觉性

研究生自身素质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关键因素,是研究出创新性学术成果的重要保障,而自主学习是提升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自觉性的有效途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能调动研究生的科研自觉性。自主学习的内容需结合课题研究重点,明确学习内容,研究生要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做好读书笔记,拓宽学术视野,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新知识与新思维的获取,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自觉性;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现在的绝大部分课题都是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研究,自主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发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内部间和内部与外部间关于课题研究内容的交流,如荷兰大学研究生院鼓励学者间进行思想交流。研究生通过研讨活动获取前沿学术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做好自主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激发其科研斗志,提高科研自觉性。

3.2强化导师指导职责,引导科研创新

导师的指导是科研活动中的主导因素,课题研究作为最重要的科研训练方式,导师在学术责任感、职业道德、创新能力3个方面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起关键作用。加强导师学术责任感,倡导严谨认真的科研工作作风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这些对研究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导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具备高尚的科学奉献精神,以身立教,积极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将对研究生安于学习研究的本分,踏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形成科研意识和科研自觉性,进而提高科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导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导师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敏捷的洞察力与准确的判断力,这对研究生认真投入科研活动有重要影响,导师勇于挑战的态度也将引导研究生及时把握课题的前沿动态,积极进行课题的创新性研究,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性能力提升。

3.3营造科研生态环境,培养科研素质

在以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生态环境,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开拓学术思路,学术生态环境主要有科研资源环境、管理环境和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资源环境建设,主要有网络环境、图书资源及研究经费等内容,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便于研究生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更多更及时地了解前沿领域,配置先进的实验室为科研模拟实验提供硬件支撑。规范学术管理环境,开展周期性的学术论坛,聘请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优化科研学术环境,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研究生全程参与学术活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3.4加强管理。激发科研热情

调整课堂学习时间,将课堂学习与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使研究生在3年教育时间内较快参与到课题项目研究中。加强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优异、成果优异的研究生实施激励机制,科研管理者要坚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原则,通过课题研究成果激励机制引导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以此提升科研能力。

4结语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提升科研能力的多种途径中,课题项目研究已成为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并成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机构培养研究生的普遍做法。而加强自主学习以提高科研自觉性、强化导师指导职责以引导科研创新、营造科研生态环境以培养科研素质、加强管理以激发科研热情是进一步发挥课题项目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作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2]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100,104

[3]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生[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雷兵,魏立安,黄宗升,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f9):85-86

[5]骆四铭,张应强,整合优质资源培养创新型博士:荷兰大学研究院制度案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4):37-41

[6]杨建广,日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l中国冶金教育,2012(4):52-54

科学研究要素篇9

一、数据素养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进行数据探究的科学素养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是一种留下明确印迹的信息。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对数据背景的解读是获得信息的一种途径。在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显在技术的今天,科学素养包含着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3个方面,即理论素养、实验素养和数据素养。理论素养是一种基于逻辑运算的素养,实验素养是一种基于真实实验的素养,而数据素养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计算的素养。纵观科学发展史,量化是科学的重要科学方法特征。物理学相对其他理科而言偏向于哲学的普遍方法层面,堪称为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石。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物理学已经从萌芽期走向成熟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研究客观世界的方法体系。其中伽利略的工作具有里程碑性质,他将实验和数学引入自然科学研究,物理学因此而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数学与实验是物理学或者物理教育的两只翅膀。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的科学研究中,数据是研究目标的附属品,是研究假设的验证者。物理学家主要采用基于数学的理论手段和实验手段来研究物理现象,早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科学发展到近代,一方面实验或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另一方面模拟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虽然计算机可以辅助人们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大约每18周翻一倍,其存储容量大约每9个月翻一番,但是实验、实践或模拟产生的数据迅速占满可用的存储空间。数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地关注。面对庞杂的数据,研究结论对数据分析方法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随之产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就像一个金矿,可以从中提取信息,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将信息转化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数据挖掘从2005年开始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具体案例涉及物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信息时代的科学除去理论与实验,出现了第三种科学形态—模拟。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学科边界走向消融,正像赵凯华先生所说的,有的时候很难从一个物理学家研究课题的字面意思来判断他研究的问题是物理学课题,还是生命科学课题,或者经济学课题。我们只能认为,只要系统采用物理学已经形成的独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课题,就是在从事物理学研究。其次,当代的物理学家的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共同体的数据交流。最后,随着传感器等实验手段和仿真模拟手段的发展,使得物理学家面临海量的数据,物理学家需要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手段发现科学规律。数据挖掘在有的时候只能通过观察数据的关联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和过去传统的研究范式不同。

总之,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人除了具有理论素养和实验(或者实践)素养之外,还应该具有数据素养。比如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的过程中利用身体的脉搏计数,发现了教堂里吊灯摆动的等时性规律。再如具有数据素养的红学专家则可以通过统计《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来确定《红楼梦》前80回为曹雪芹撰写,后40回为他人续写。当代具有良好数据素养的人能够掌握数据挖掘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探索数据的关联或者规律,不断地挖掘出新的科学数据价值。

二、贯彻数据探究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

因为科学素养包括理论素养、实验素养和数据素养,所以科学探究包括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和数据探究。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科学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由此数据探究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乃至科学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讨数据素养的指标构造对于评价数据探究、引领数据探究和提高科学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看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数据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数据素养主要体现于:其一,采集实验或观察数据;其二,计算科学数据;其三,模拟、图景与思维;其四,交流与传播科学知识。其中,模拟既是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主要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或科学形态。而数据探究是信息技术融合于物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乃至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提升数据素养水平的建议

基础物理教育要重视实验和理论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数据素养教育。创新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效率,需要探讨基于数据素养的物理课程与教学问题。依据数据探究理论提出如下建议:

1.培养数据价值感物理教学终究需要解决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信、懂、用”问题,必须将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重视数据的观测环节,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物理数据或者物理量进行估计,并关注物理数据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还要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习惯等。

2.培养数据探究意识传统物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如强调习题的演练,但是传统物理教学对数据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需要加强练习或者新授课中的思想实验训练,发挥图景素养作用,帮助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数据探究意识首先表现为量化的意识。

科学研究要素篇10

关键词:口腔种植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生;横断面调查;口腔医学教育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均将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生教育[1]。我国的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随着近年来口腔种植患者的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入学后便投身到高负荷的临床工作中[2]。研究生教育专注于临床能力培养,忽略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这也导致口腔种植学研究生临床接诊过程中医患纠纷与医疗投诉不断增加,不能完全胜任临床工作[3]。如何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是否有必要在口腔种植学研究生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是笔者多年来不断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1-2]。我们于2019年对某医科大学口腔种植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进行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某医科大学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进行群体抽样调查,共纳入23名研究生。1.2调查方法。由两位口腔种植学一线教员担任调查员,采用自编问卷以调查者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并当场收回,收回时检查是否有遗漏或未填者,及时补充填写,以保证问卷合格率。共发放25份问卷,经确认后有效问卷为23份。收回问卷后由专业数据分析团队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4]。1.3调查内容。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年级等),口腔种植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对本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本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等。1.4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问卷23份,合格问卷23份。其中,男生12人,占52.2%;女生11人,占47.8%。平均年龄(29.5±6.6)岁。2.1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发现,所有研究生均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91.3%的研究生认为教研室对人文素质教育足够重视,26.1%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较专业课程教育(8.7%)更重要,78.3%的研究生认为应该在校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见表1。2.2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认识。调查显示,100.0%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其在临床工作中改善和处理医患关系,91.3%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丰富专业内涵,95.7%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制订职业规划,91.3%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精神境界,见表2。2.3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调查发现,91.3%的研究生认为本专业教师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与此同时,82.6%的研究生对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表示满意,但仍有17.4%的研究生表示不满意。65.2%的研究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比例。65.3%的研究生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当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