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基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01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1

[关键词]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2

1.1总量传导机制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2.4大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3

何伟是中国商品经济最早的提倡者

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退休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用一些代名词来称呼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比如,厉以宁被称为“厉股份”,吴敬琏被称为“吴市场”,萧灼基被称为“萧股市”,而何伟则被称为“何商品”。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曾召集三位专家编写一册干部学习商品经济的宣传提纲,其中就包括何伟。

最近,关于国企改革,他又有宏论,抨击“当前的国企性质已经发生变异”,并说,现在有人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名义下捍卫国企,实际上是捍卫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加重了我国改革的难度。

国企四大垄断特权

记者:你提出当前国有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异,具体指什么?

何伟:首先,垄断企业的主体已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之前,垄断企业的主体是政府;在政企分开后,垄断主体是企业,它们代替原来的工业部对本行业进行垄断。

其次,国企的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前国企资本100%是国有;在政企分开后,许多国企已实行股份制,有的还有外国资本介入。

再次,目前的国企具有分配自和经营自。

记者:这些应当说都是符合市场化的一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

何伟:关键是改革的前提就不对,前提是什么?垄断。本来我们是要改革这种垄断,搞政企分开就是要消除垄断,结果垄断企业继承了这个弊病,而且权力更大。原来上边还有个部管着,现在有了经营自、分配自,权力增大了。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这种企业可能根本生存不下去。

政企分开后的国有企业,已经不是100%的国有企业,有的已是股份制企业,甚至还有外国股份。原来国有企业的工资全国统一,差距很小,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厂长的工资不能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几倍,企业没有自主分配权,利润全部是国家的。

政企分开后,企业是自治法人,利润不再上缴国家,可以自主分配,由此出现了高工资、高福利。全国7个垄断行业共有职工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占全国当年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职者年薪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这些领导者既以企业家的身份获得高收入,又以国家官员身份享受着政府行政级别待遇,旱涝保收,退休后还享受省部级待遇,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

记者:也就是说你认为现在国企的垄断权力反而加强了,具体来说,哪些方面加强了?

何伟:这些国企虽然已不是原来的国企,但仍享受原来国企一些特权。

首先,它们有获得社会优势资源的垄断权,如石油、电信、电力、烟草、煤炭、航空、金融、保险等,总之都是国字头的。这些优势资源只能由国企垄断经营,民营企业不能进入,已进入者必须退出。

其次,国企享受着国家投资的优先权。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我国社会总投资2007年13万亿元,2008年可能超过17万亿,2009年预计超过20万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绝大部分投向国企。这次应对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据说民营企业所得不足5%。

再次,国企获得银行大量贷款。国企顶着“红帽子”,银行可以毫不犹疑向国企贷款。国企拿到银行贷款后大力扩张,比如目前出现的“地王”均为国企,国企在房地产领域已占据60%份额。

最后,国企具有股票上市的优先权。股票上市是企业圈钱的大好机会,而国企一般都有优先权,截至2002年,国企在股市上圈钱已超过7000亿元。以后又圈了多少钱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国有资产的核心部分几乎都已上市,其圈钱数字会大大超过2002年以前。

我们的GDp是土色的

记者:但是不可否认,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国有企业毕竟效益好了。

何伟:国资委说,国企搞不好我要挨骂,搞好了我也要挨骂。为什么会挨骂呢?就是因为没有进行改革,维护了垄断特殊利益集团。现在靠垄断,银行贷款百分之八九十都给国有企业,股票上市国有企业也是优先,资金来源上得到这么多优惠,还要垄断价格,能不挨骂吗?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挣钱谁能赚过谁?当年就是因为国有经济经营不好,改革效率低,才把民营经济引进来。现在你要靠垄断优势去保值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民营企业当然竞争不过你了。

而且你的效率和国外一比就很低了。有人说我们的GDp是土色的,不是金色的。人家GDp中的核心技术占50%-60%,我们占1%-2%。要站在高处要求自己,不能说我现在可以了,很大了。这个不行,在世界上站不住。

记者:做大做强国企的确是现在的一个明显趋势,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何伟:国企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对国有经济有一个明确定位,也就是要国有经济干什么?十五届四中全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即:“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这一决定将国有经济锁定在“三个行业两类骨干企业”之内。这是第一次提出明确定位,以前从来没有过。

这就引起了“国退民进”,或者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当中,国有经济应该进,以外的应当退,而总的趋势是“国退民进”。之后才导致了政企分开,取消了几个工业部,为民营经济发展开拓了空间。

中央的这个决定,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有重要意义。《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一百多年,国有经济到底要干什么,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应当说十五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定位。从实践上来讲,过去国有经济管的面多而宽,结果是管不了、管不好,效率很低,浪费了好多资源,人民不满意。所以国有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这个定位非常重要。

但是这个定位前几年遭到了两个“旋风”的冲击。境外的郎咸平刮了一个“郎旋风”,境内的刘国光刮了一个“刘旋风”。两个旋风一刮,国有经济的定位很快被修改,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自然垄断的行业”被改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这就大大扩大了国有经济占据的范围,压缩了民营经济的经营空间。

不能垄断地追求利润

记者:但是两个“旋风”肯定不是一种公开的理由吧,其背后深层的理由是什么?

何伟:现在将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的理由,一是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是说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支柱;三是说为了加强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国企要保值增值,与世界上的大企业抗衡,因此就把许多小企业合并在一起做成大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把小舢板放在一起做成了航空母舰,从总量上来说可能很大,但是质量很差。就拿中石油来说,人均利润才1万美元,而美孚人均50万美元,从核心技术、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力到经济效益,和国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

记者:这三个理由看上去都很正当,你认为有什么问题?

何伟:这三个理由都难以成立。

就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党执政的支柱这两点来说,实际上,现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当说是平分秋色的,民营经济贡献率可能比国有经济贡献率还要大。难道说民营经济就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营经济就不是共产党执政的支柱?当年我们说,不改革,中国就是死路一条,那么谁救了中国呢?是国企还是民企?应当说是民企救了中国市场,国企当时是改革对象,真正救中国的是民营企业。

正因为我们是两个经济轮子一块转,所以十六大才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另外一个,国企要保值增值,这个提法对不对呢?在一定条件、范围、时间内这个提法是可以的,因为刚改革的时候有些国有资产流失了。但是如果把国企的任务定为保值增值,就把国企引向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国企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有经济有的就是要赔钱的,比如北京的公共汽车就是赔钱的。提供公共产品为什么要国家经营呢?就因为它不能赚钱,民营经济不愿意经营,所以必须国家经营,这样才叫国有经济。

追求利润最大化,国企在任务上就偏了方向。国企就会继承原来垄断的优势,利用它的优越条件来扩大经营。国有企业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地王,就是因为这样,它可以用国企的优势,国家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以它特有的优势,获得垄断利润。

记者:应当说,现在的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结构变了,有些是股份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国企难道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吗?

何伟:追求利润可以,但不要垄断地去追求。石油出口价格远远低于国内的销售价格,你这是垄断国内市场,低价出口,赚的是国内老百姓的钱。也正因为垄断,没有竞争,才会出现中石油人均利润1万美元、美孚人均50万美元的局面。

如果说垄断后利润交给国家也可以,但是利润又很少上缴,而自己形成高工资高福利高补贴,特别是那些高级管理者收入动辄几百万,形成一个特殊阶层。

死人抓住了活人

记者: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当如何从根子上解决?

何伟:表面上看这是某些部委的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是观念的问题。现在好多人认为,公有制占主体就是国企占主体,只有这样才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公有制占主体,但什么公有制?公有制的内容是什么?公有制是国企还是民营经济?如果定位是国有经济占主体,那国有经济就应当做强做大;如果说公有制占主体,那公有制包括的范围就很大了,国企、集体经济、股份制、各种基金,都是公有,该做强做大的就不光是国企了。

另外,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原则上是对的,但问题是什么是国民经济命脉?哪些行业是国民经济命脉?银行、石油、铁路、航空、钢铁是国民经济命脉,那么粮食棉花是不是国民经济命脉?笼统讲国民经济命脉,那么到底谁才是?还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怎么控制?整个行业垄断是一种控制,国人控股也是一种控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也要细分,否则笼统一讲,就变成怎么做都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我们在观念上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够。

案例

中石油“夺冠”为何反挨骂

中国人历来是喜欢第一的,这次却一反常态。

5月30日,由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2010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上,中国企业第一次站上榜首――截至2010年3月31日,中石油市值达到3293亿美元,比第二名埃克森・美孚高出130多亿美元;微软名列第三;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排名第四;中国移动排名第十。

中石油“夺冠”赢来的不是喝彩,反而是骂声一片。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跟帖中,几乎看不到赞许的声音。“当年期待我们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现在有了,却更加心酸。”腾讯网友“小景”评论说。

北青网的一份网络调查更能直观说明问题。在1302人参与的网络投票中,投票表示“辛酸,油价抬上去的”为891票,占68.43%;投票“不买中石油股票”的为260票,占19.97%;投票“骄傲,中国强盛了”共124票,占9.45%;表示“投资中石油股票”的只有28票,占2.15%。

为何全民“唱衰”中石油?首先是因为巨大国企中石油的市值走高与百姓福利的改善毫无相关。如果非要说相关的话,那也可能是一种负相关。

我国的石油价格实行国家定价,价格垄断之下,怪现象频生。其一是我国石油涨价的积极性远高于降价的积极性。有车主做过统计,近五年国内油价涨10次降4次,涨的时候每吨能涨五六百元,降的时候才降二三百元;国外油价降了一个月才跟着降,国外油价涨三天就立马跟着涨。人们形象地比喻这种局面为“涨若放箭、跌若拉纤”。

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的石油出口价远低于国内销售价,相应的,国内的加油站零售价远高于欧美等国。《第一财经日报》的调查显示,2010年3月,国内汽油、柴油的出口价(折合为人民币后)约是5012元/吨、4644元/吨,比国内零售价至少分别便宜3400元、2700元。

发改委解释说,国内油价之所以高是因为其中含有向国家上缴的城建税、消费税、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但是经测算,即使刨去这些税费,出口油价仍低于国内成品油价10%左右。

举此二者,是想说明,中石油之“大”非但并未给百姓带来福利,反而令百姓承担着高油价之苦。

回到这次新闻事件本身,中石油此次登顶的是市值。不明真相者以为中石油一定深具投资价值,殊不知中石油竟是境内众多普通投资者的噩梦。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在境内上市。香港H股上市每股1.27港元,a股上市发行价高达每股16.7元。上市当天开盘价飙升到48.6元,普通投资者纷纷追高,至今未能解套。坊间调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相反,中石油在美国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4年海外分红累计高达119亿美元。而境内投资者由于支付价格过高而所占股本较低,专家测算,他们希望通过分红收回股本需要100年左右。如此内外差异,令人心寒。

中石油成就的似乎只是它自己。2007年5月,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公开表示“深感对不起中小股民”,并表示在高油价的大背景下,中石油将不改造、不新建办公楼、不买小汽车,以节省成本。然而,2009年就曝出太阳星城事件,中石油以超低价给员工购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石油所创造的利润本应与全民共享,然现实中非但无利可享,反而处处与民争利。用学者马光远的话说,“它很赚钱与我无关,但它赚的是我的钱。”如此,岂能不背负骂名。

中石油凭什么能够这么做?原因在于垄断。在腾讯关于此条新闻的7520条网友评论中,被顶得最多的一条获得2万多次支持――“国家的悲剧,都是垄断惹的祸。”

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型国企龙头,不仅继承了国企改革前国家工业部门的垄断权力,而且因拥有了经营自和分配自而实际上进一步放大了自身权力,从而变成了一个“独立王国”或者说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于是,我们看到中石化原总经理利用对国家资源的巨大处理权力,一次性将加油站批给情妇,再经转手轻松获利1亿多元。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4

【关键词】石油增储;增储措施;安全增储

1、我国的石油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油气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增量国。有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888万吨,对外依存度48%,使用外汇1293亿美元;2012年10月底,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为56.28%,虽然增幅很大,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石油消费来源于进口原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外的依赖和资金的大量消耗。目前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只可以使用一个月的时间,而我国原油的战略储备在3个月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才能跟得上逐年增多的原油消费量。根据这一能源现状,加大油田资源的战略储备是国家和各石油企业等必须重视和必须解决的课题。

2、油田增储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本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从一开始储备的一个月、两个月到最后的五六个月,足以应付各种石油短缺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进行原油储备的,之前我国基本上属于原油纯进口国。现如今,在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石油作为一种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能源,越来越多地被用到不同的领域,如燃油、汽油、各种剂等。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取之有限的原料,石油用尽便不可再生,而在目前石油消耗量逐年递增的严峻形势下,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在和平时期稳定市场供应、平抑油价,确保国内能源保障的稳定性,确保我们在一些紧急情况下的经济、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

3、解决油田增储问题的战略措施

为了保证原油的不间断供应,有效增加战略储备量,我国石油企业和政府部门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以加大油田的储备量。

3.1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据石油网报道,2009年国际油价自每桶140美元跌至40美元左右,油价的大幅下跌给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良机。逢低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是降低增储成本、加大石油储备量最良好的时机,但是所谓“眼大肚子小”由于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滞后,战略石油储备依然处于被动局面。没有足够大的库存容量,必然限制石油储备量,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石油勘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充分利用目前已经建成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之外,抓紧即将开辟的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并充分调动民营石油企业和民间的闲置库容。另外,石油储备过程中都要保证基础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无论是地下储库还是地面储库,都要保证油的正常进出。

3.2加大融资力度

石油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加大石油储备量更需要高额投入。石油储备最大的障碍是储备成本高昂,目前是否有足够充裕的资金来加大战略储备,也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储备资金主要包括建立基础设施设备的费用、油量维护费用、原油成本等。资金有限,抗拒风险的能力就会显得薄弱,如何筹备大量的资金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增储难题。这个资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部门协助加大融资的力度来完成,因为单靠石油经营和营利所得资金是不足以维持的。

3.3鼓励石油企业利用闲置库容增加石油储备

为了积极推进石油的战略储备,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利用闲置库容来对石油进行商业增储。同时,对于石油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到国际市场进口原油也是对石油增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建立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体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而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库容增储对于解决企业油库由于长期无油可储而造成的维修等费用的浪费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3.4增加专业人才和技术储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和技术永远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过硬武器。在石油的勘探开采中,加强高专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入力度,加上借鉴或引进国内国际成熟老油田的开采开发技术,以便打造坚实的开发基础,为后期油田的开采提供坚实的后盾。

3.5加强对老油田的优化研究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原油产量上逐年压力增大,为弥补后备资源的不足,在老油田寻找新储量也是解决石油增储过程中石油基础设施滞后的一种方法。不同的老油田地质特点不同,寻找新储油藏的侧重点不同,充分利用这些可以利用的特点来找到小目标隐藏的石油,为石油增储做出些许贡献;加强对油田油藏动态和油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一步加大老油田的综合治理,对老井采取优化措施,加强生产人才技术方面的管理,缩短钻井周期,提高老油田开发水平,同等程度上对石油的增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油田的安全增储问题

石油兴则国兴,石油安全则国民经济安全,石油安全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在进行石油增储的过程中,原油储备的安全也是国家石油部门和各石油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石油的安全增储分几个层次:首先是原油的价格安全;其次是藏油的设施设备的安全,保证设备运转正常,不发生石油泄漏事故;第三是油品的品质安全,石油是一种挥发性的能源,石油挥发造成油的总量减少,长期储存石油质量会下降;第四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雷电等带来的安全问题;第五是突发的恐怖袭击等意外事故,所以石油增储需要一定的保卫力量。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5

1研究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和产业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1)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剧烈,我们缺乏安全经营的经验。受"9·11"事件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进一步降低,2001年10月,美国纽约、英国布伦特、亚洲迪拜等国际石油交易市场的原油现货价格分别降至22.10、20.49和19.63美元/桶,比去年同期下跌30~40%,这对美国来说可能意味着大量进口以扩大储备,对欧佩克可能意味着限制原油产量,因此,我国能否在动荡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求得国民经济、政治与军事的安全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课题。

(2)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警惕能源危机的风险。21世纪,还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支柱,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都曾因为石油供应不足而受到巨大影响;60年代和70年代因为有了大庆、辽河和胜利油田才使我国的能源供应有了保障;90年代,因为西部的天然气发现才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这种对本国资源的单纯依赖不是积极的能源发展战略,我们引进外资合作开发石油资源,意味着外资对我国资源的部分拥有,而我们走出国门合作开发国外资源意味着我们对外国资源的拥有,这种资本与资源的结合,国内与国外的融通,给我们的经济安全问题注入了新的内容。

(3)石油产业安全是政治和军事安全的基础。20世纪发生过的所有战争几乎都与能源有关,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资源、瓜分世界的暴行。近期的阿富汗战争同样对世界石油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定意义上,战争为了石油,战争又必需石油。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实力是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结果,但是,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实力不是静态的存量,而表现为产生流量的能力,因此,研究能源供应的动态和开放系统就至关重要。

当我们站在资源的可耗竭性立场上时,我们会始终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为当代人和后代人来谋求福利的要求是平等的。当我们站在国际化市场经营角度时,石油产业的经营首先存在一个安全问题。国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是永恒的课题,因而,石油产业的经营不仅是一个商业行为,也是一个保证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繁荣的政治行为,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用商业手段来完成肩负的政治任务。

2国外石油安全储备战略评述

(1)日本的石油安全储备战略分析。日本是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但却是能源生产小国,其国内能源资源极为贫乏。日本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形成了“能源需求高度依赖石油,石油高度依赖进口,进口高度依赖中东”的畸形能源消费结构。日本石油消费的数量很大,自给率很低,99.6%靠进口,其中又有77.3%是从中东地区进口。这意味着日本经济极易受到石油价格上升和石油供应中断的冲击,特别是更易受到中东地区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1973年的中东战争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混乱。1991年的海湾战争,又一次使日本认识到确保石油稳定供应的重要性。因此,日本的石油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早在1963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综合能源小组的报告就提出:储备一定量的石油,以应付临时性的供应不足,纠正供求不平衡,作为转变供应来源之前的衔接性措施,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的需要。1979年前,日本的石油储备完全是由民间储备完成的,采取的是民储官助的形式。1979年后,国家储备建立并快速增长,形成官民并举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石油储备达到5000万立方米,民间储备达90天消费量的水平。

日本的石油储备除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外,更明显地表现为商业手段的促进。表现为:

第一,建立石油专门帐户。先是为煤炭、石油和其它能源政策的实施设立了专门帐户,后称石油专门帐户。此后,政府石油储备所需的资金,主要是靠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筹集的,这个税对所有的原油和进口的石油产品征收,后来又对LpG和LnG征收。1995年,石油税大约为2040日元/千升,累计征收了5270亿日元。其中用于石油方面的约为4910亿日元,分配情况是政府储备3380亿日元,民间储备77亿日元,石油开发等1452亿日元。

第二,给予财政投资和贷款。为完成国家石油储备计划,日本政府还采取财政投资和贷款措施。这些资金是通过政府和国家信贷部门筹集各种公共基金而来。1995年这些投资和贷款达到7490亿日元。

第三,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为维持私营石油企业的石油储备,日本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支持措施:a.向日本石油公司(JnoC)提供低息贷款,以购买、储备所需的石油;B.由日本发展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来建造、维护和修理储备设施;C.由JnoC对联合储备公司提供股权投资和建造储备设施所需的贷款;D.允许石油储备设施加速折旧。为维持政府储备,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a.由JnoC购买储备所需的原油;B.由JnoC购买储备基地需要的土地,然后租给国家储备;C.JnoC投入70%的股权资金,用于日本国家石油公司的储备运营;D.由来自石油专门帐户的资金支付储备基地设施使用费、私人储油罐租赁费、技术研究费、以及土地税等。

(2)美国的石油安全储备战略分析。美国既是石油资源大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其石油储量排名世界第十,石油产量排名第二。同时也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其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占世界的1/4。1996年石油进口占消费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因此,美国各届政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都表现出对石油安全储备的关注,且具有政策的连续性,这些政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能源结构,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缩小石油在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是各届政府的努力方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绝对数量得到控制。1995年石油消费量为8.07亿吨,低于最高消费年份1997年的8.66亿吨;同期,石油进口量基本持平,都是4.35亿吨左右。

第二,调整石油进口来源,减少从不安全地区进口。西半球历来被视为美国的“后院”。石油危机后,美国增加了从西半球的石油进口。欧佩克主要成员国所在的中东和非洲,被视为政治危险地区,美国从这两个地区的进口减少了许多,而且美国分别于1983、1991和1992年停止了从利比亚、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进口。

第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能,是历届政府能源政策重点之一。1985年,美国GDp比1973年增加31.9%,能源消耗并没有增加;1990年,美国GDp比1973年增加51.5%,能源消费量仅增加9.2%,1995年GDp比1973年增加72.8%,能源消费量只增加17.5%。

第四,增加国内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1975年福特总统在任时,美国即开始筹建石油战略储备。最初的储备目标为7.5亿桶,布什上任后又将此目标提高到10亿桶。1996年的实际储备量已达到5.92亿桶。海湾战争时期曾动用石油战略储备3000万桶,对稳定当时油价和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国内的商业石油储备早已有之。1995年初,美国国内各种石油储备量为16.53亿桶,比1973年增加72.5%,这些储备对调节市场有很大作用。每周由美国石油协会(api)公布的库存变化报告,已成为目前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主导因素之一。石油季节性需求的变化,以及石油消费“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现象的出现,都是通过调节库存来实现的。

第五,以价税政策引导,推动油气生产。在特定时期,实行的价格管制、暴利税、百分比折耗、滑动矿区使用费以及税收和贷款扶持政策,都是美国政府曾经使用或正在继续使用的经济手段,它们都有效地调节了国内油气生产和消费,配合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实施。

(3)对美日石油安全储备战略的评价。对比分析日本、美国的石油安全储备战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广泛使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无论是日本这样的资源小国,还是美国这样的资源大国,都需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这是由经济稳定和增长的需要决定的。因此,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促使民间和官方石油储备目标的实现是较为普遍的。

第二,石油储备和石油生产并举。被动的石油储备不能实现永久的安全,为争取主动,各国政府都大力推进本国石油公司向更广泛的地区进发,从而拥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实现长治久安。

第三,积极探索石油安全储备的商业化运营体系。美国、日本等国都由国家石油公司来经营石油储备业务(官方储备),使储运设施具有商业性运营能力。并能根据国家安全需要顺利调整石油储备规模。

第四,发展能源技术,减轻国民经济对石油的强烈依赖。如用酒精替代汽油,最终完成不可再生资源向可再生资源的转换,以及节能技术等都是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

3我国石油安全储备战略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严格意义上的战略石油储备还是一个空白。借鉴国外经验,我们认为,我国石油安全储备的主要对策可归纳为:积极推进本国石油生产,提高石油采收效率,全力开拓国外石油资源,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保证本国政治经济安全。

(1)大力推进勘探开发,拥有更多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拥有储量比现货原油储备更安全。我国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发现,大大增强了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系数。不仅如此,我们应扶持本国石油公司向国外油气地区进发,积极投资获得国外油气资源的份额,使石油储备通过商业手段得以实现。

(2)努力使石油进口来源多样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多样化可降低投资的风险,尤其是非系统性风险。所以,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和进口石油来源的充分多样化,应作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尽快予以筹划和解决。

(3)动用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为石油天然气国际合作开辟道路。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是商业性和非商业相交融的产业,任何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都没有放松过对石油产业的关注。比如美国,在《新世纪的国家战略》中认为,“美国基本能源需求40%以上依靠石油,石油需求大约一半左右依靠进口,而石油进口的大部分来自波斯湾地区(尽管其份额正在减少)。……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从长远看,绝大部分已查明的石油储备仍位于中东地区。从更长远看,随着资源趋于枯竭,即使采取了各种节油措施,确保获得这一关键资源对美国仍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

从我国国情和面临的21世纪世界局势出发,充分考虑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需要,并参考上述西方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石油安全战略,仍然缺乏足够的油气地缘政治观念,特别是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性和加强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控制与介入的必要性重视不够。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石油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具有宽广的石油政治视野。

4我国石油产业的安全经营战略分析

加入wto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争夺世界资源,抢占国际市场。在这场争斗中,如何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使我国石油天然气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将是我们研究产业安全问题的最终目的。

(1)保持对我国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国家控制权。美国、日本等国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目标,都设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执行国家意志。我国加入wto后,在控制权问题上有所放开,这是为了大规模引进外资的需要,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可以完全放松国家对主要石油天然气企业的控制,否则,国家的安全储备等意图将很难顺利实现。

(2)转变经营观念,追求市场化经营目标。加入wto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序列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比较成本优势原则将迫使我们放弃高成本、低效率的矿区生产,进而将生产和消费转向国际市场,这有利于国家的资源安全,有利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

(3)积极进入国际市场,开发和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世界大型石油公司无不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投资开发国外资源。中东的原油和独联体的天然气资源规模大、丰度高,其开采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地区。世界各资源消费国都相继在中东、独联体地区寻找合作对象,争取更多的储量份额。比如,在日本政府对本国到境外勘探开发石油的优惠政策支持下,日本公司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外油气合作,如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签订各种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以期拥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和获得更多的股份油。据统计,到1995年,获得国家的技术、财政支援在海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日本企业达到117家,在1994年度共获得了3879万吨的自主开发原油,即相当于日本石油进口量的14.2%。日本政府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海外的石油勘探所获得的股份石油要在21世纪初达到进口石油总量的三分之一。日本还大肆从别国购买石油资源储量,企图从中取得一定量的产品支配权。可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石油企业来说,可以完成其肩负的石油安全储备和石油安全经营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公补,夏大尉.现代产业经济学[Z].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6

博茨瓦纳是个位于非洲南部的国家,整个国家的发展与钻石产业密不可分,有25%的国民从事与钻石相关的工作,钻石带来的财富让博茨瓦纳成为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但是正是因为对钻石经济的高度依赖,全球特别是主要钻石购买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对博茨瓦纳经济造成深远影响。博茨瓦纳钻石减产造成矿业领域衰退14%,导致国家全年经济低增长,其他一些领域也出现增长放缓。

从1990至1997年,我作为外交信使,3次出差博茨瓦纳共和国首都哈博罗内。这个“钻石王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1990年2月16日,由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首次飞哈博罗内。哈市机场不大,但是整洁有序,入境手续简便,行李搬运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一入国门,博茨瓦纳给我的第一印象甚佳。

首都哈博罗内位于博茨瓦纳与南非的界河―林波波河上游高地上,人口约22.43万。博茨瓦纳独立前称贝专纳。公元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贝专纳保护地”。1965年自治政府从南非的马弗京迁到这个名为加贝罗内斯,仅有一个火车站,一所法院和一个警察局,全是泥土路的小镇上。1966年9月30日宣布独立,定国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并把这个小镇定做首都,以特洛克瓦部落酋长,同南非殖民主义者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哈博罗内的名字命名。

独立后,在这里大兴土木。如今,当年的小镇已经变成一座十分漂亮的现代化城市。城区地势平坦、街道整齐、大楼林立、布局协调。市区以位于西部的议会大楼为起点,犹如孔雀开屏,呈扇形向北、东、南三面伸展。绿树鲜花丛中矗立着洁白的楼群,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市中心最高大醒目的标志性建筑是钻石大楼,正式名称是“博茨瓦纳钻石估价有限股份公司”,有雇员485人。博茨瓦纳生产的毛钻一律送到这里进行分拣、估价和包装后,运往伦敦的迪比尔斯钻石贸易公司。2004年分拣、估价钻石3112.5万克拉,是世界上仅次于迪比尔斯钻石贸易公司的第二大钻石公司。

钻石大楼是哈博罗内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博茨瓦纳的象征。它是一栋钢骨架欧式现代建筑,分为办公和钻石分拣两部分。办公楼的外形如同一颗钻石晶体;钻石分拣楼呈阶梯形,朝北的窗户特别大,以便于采用射入的自然光挑选钻石。这栋大楼也对外开放,接待参观者。我曾经朝思慕想,到大楼参观,增长见识,一饱眼福。不幸的是,我3次到哈市,都是周末,钻石大楼关门休息。后来我得知,博茨瓦纳严格实行5天工作制,到了周末,连报刊网点都休息,不刊登任何新文章。而中国使馆的官员们几乎人人都去参观过。据说,分拣楼内的桌子上堆满了价值连城的钻石。所以,无论何人进出,包括外国使节在内,一律严格检查,防止珍贵的钻石被盗窃。参观钻石大楼,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前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合适的日期与保安。博茨瓦纳的钻石矿也接待参观者,也必须提前申请,一般安排在星期五。

独立之后,博茨瓦纳政府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实行自由市场经济,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优先发展矿业,经过12年大规模艰苦勘探,终于在1967年发现了钻石,并于1969年6月23日与世界钻石业巨头迪比尔斯公司组成联合钻石公司――“迪比尔斯―博茨瓦纳矿业公(分拣钻石)司”,共同勘探和开采钻石。1992年该公司更名为“迪博斯瓦纳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到1980年博茨瓦纳的钻石产量达到500多万克拉。1991年钻石产量上升到1250万克拉。1999年突破2000万克拉大关,达到2130万克拉。2003年又突破3千万克拉,达到3041.2万克拉。2004年钻石总产量又进一步上升到3112.5万克拉。

钻石是大自然赋予博茨瓦纳人民的瑰宝,钻石开采成为博茨瓦纳的龙头企业,在钻石业的拉动之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70年代中期起,钻石开采业取代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钻石出口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2000年生产钻石2470万克拉,钻石出口额达到22.3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0%,约占政府收入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33%。

非洲经济发展中一颗闪亮的星

博茨瓦纳面积58.17万平方公里,略大于我国的四川省(57万平方公里),人口170万(2003年),地广人稀。官方语言为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独立前,博茨瓦纳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除养牛业和一家屠宰厂外,其他经济部门均被南非控制,政府财政开支靠英国补贴。全国没有柏油路,仅有几所学校,40位大学毕业生。自70年代以来,博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使博茨瓦纳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成为非洲经济发展中一颗闪亮的星。2001年人均GDp由独立初期的25美元上升到3300美元,在35年内提高了173倍,被誉椤胺侵薜男】抵国”。2004年迪博斯瓦纳钻石有限公司董事经理高兴地说:“钻石是博茨瓦纳通向未来的护照”。

钻石为博茨瓦纳带来了巨额财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于是,博茨瓦纳大肆兴建道路、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兴建抗旱灌溉工程,几乎全国每个乡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各级公立学校均实行免费教育,1996年基本普及小学和初中教育,国民识字率达到68.9%。教育经费几乎占国家预算的30%,是全世界最高的。

博茨瓦纳政局稳定,执政廉洁。自1998年以来多次被“透明国际”评选为非洲最廉洁的国家。2005年又被评为非洲最廉洁的国家(5.9分),在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之中名列第24位。

目前博茨瓦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钻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博茨瓦纳生产的钻石有一多半是宝石级的,钻石的平均价值高。按钻石的产量计算,澳大利亚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该国的钻石品位差,价值低。而按钻石的产值计算,博茨瓦纳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国,享有“钻石王国”的美誉。

目前博茨瓦纳的钻石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吉瓦嫩、奥拉帕、莱特拉卡内和达姆沙四大矿区。

博茨瓦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非洲第三大矿产品生产国。除了珍贵的钻石之外,还有铜、镍、煤、铂、金和锰等金属矿。

1997年3月1日,我由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乘博茨瓦纳航空公司班机最后一次造访哈博罗内。我们到哈市一家大型超级市场参观。店内的布局和欧洲无异,日用百货和食品丰富,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南非进口的。街上的市民穿着整洁,看不到乞丐和衣衫褴褛的人。多数博茨瓦纳人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7

关键词:国际油价;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石油资源

一、低国际石油价格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国际市场的石油供求关系是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之一,同时国家石油价格的变动也反映了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1999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对有着“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需求量逐年增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不足的局面,造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998年末,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仅为9.25美元/桶,随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突破30美元/桶,至2008年7月达到峰值147.27美元/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陷入萧条,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了持续性低迷,造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下降。为了应对油价因需求减少而出现的大幅度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达成集体减少石油供应的协议,从而改善了供求关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2009年2月初跌到33.2美元/桶后触底反弹,在2011年3月份到2014年6月份期间一直维持在100美元/桶的价格上。但2014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局面。截至2015年10月26日收盘,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报收43.73美元/桶。这一轮国际油价的暴跌是在大宗商品行情整体低迷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标志着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牛市行情的彻底结束,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全线进入熊市。面对油价的快速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并没有采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少石油供应以改变供需关系的政策,而是在2014年11月27日的欧佩克成员国会议上作出了不减产的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非欧佩克国家产油量逐年增长,抢夺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因而欧佩克成员国采取争夺市场份额而非维持高油价的决定。在影响国家石油价格的诸多因素中,供求关系及对未来石油供需的预期是影响油价的决定性因素。从需求基本面上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因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放缓与衰退、欧盟国家经济的持续性低迷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于石油的供应,则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不减产策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具体来说,是因为原油从刚需为主转为需求弹性更大的时期,原油的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进而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供给相对过剩。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美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在页岩油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在近几年停滞不前,页岩油能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石油能源自给的状况在近两年出现了很大改善,美国商业石油库存不断增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测算,2015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935万桶/日,而2016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95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却高于2014年的美国石油日产量,并且2016年的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对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充满悲观情绪。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9%,这一数据为2009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慢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进一步调整为6.3%。此外,日本、欧盟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持续低迷,也造成石油需求预计的降低。第二,欧佩克成员国决定不减产政策与非欧佩克国家增加产量的政策。面对国际油价的暴跌,由于担心非欧佩克产油国抢占市场份额,欧佩克组织一直维持不减少石油供应的现状。欧佩克成员国最大产油国沙特石油部长alialnaim表示,原油价格可能不会再达到100美元/桶了,同时他还称海合会国家可以承受2—3年的低油价,如果沙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那么沙特将获取银行贷款来维持现有的外汇储备。而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应量则不断增加,其中俄罗斯的石油产量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同时在伊朗核问题各方达成协议后,伊朗石油的供给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供求关系方面,国际原油市场的石油供给多于需求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第三,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和地区,在近些年纷纷开发新能源,推广低碳节能新技术,以此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并使得能源利用多元化。2011年3月30日,美国政府了《能源安全未来蓝图》,提出了三大能源战略,即开发与保证美国的能源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与节能的选择、通过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的推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要在2025年前将美国石油进口量减少1/3,通过节能和研发,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并且鼓励美国国内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随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研发上作出的努力,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美国页岩油气技术取得了突破。2000年,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占当年天然气总产量不足1%,而近十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飙涨了十倍,在2010年其页岩气的产量达到了天然气总产量的1/4。页岩气技术的革命降低了美国对于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的依赖。2007年开始,美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下降,并且预计在2025年美国可以实现石油贸易的顺差。此外,在非洲、拉美、北极地区新能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减少,造成石油价格下跌。

二、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经济战略与低国际

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天然气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距离逐渐被打破。一方面,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与销售;另一方面,鉴于出口导向型资源行业依赖于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海合会国家必须通过采用各种经济干预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石油资源,即海合会国家面临着在长期或短期以国家利益还是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选择。因此,拥有世界近46%石油储量的海合会国家必须制定长期总体的石油经济战略和在特殊时期的短期石油政策来加强对其自然资源的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

(一)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战略

当前,海合会国家经济在总体上进入了地租型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即需要依靠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地租收益来作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海合会国家总体的石油战略体现在利用资源出口所获得的大量石油美元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减少对碳氢资源出口的依赖,并推动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海合会国家石油战略的调整目标清晰,即以石油开发、石油化工工业为基础,通过欧佩克组织进行广泛深层次的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海合会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海合会国家对石油资源开发和利用所采取的一贯立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根据世界各国及沙特本国对石油的需求来进行有限的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构成对世界经济的极大破坏;在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之间建立具有建设性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并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认识到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资源价值不断升值的潜力,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应付出共同努力以期可以更好地利用石油资源并经营石油经济③。海合会国家一致认为,从长期来看,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制约海合会国家地租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海合会国家不能仅仅依赖于能源的出口,而是要利用好石油资源的潜在作用,发展本国石油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海合会国家在近几十年中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即从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的转化目前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均取得了明显发展,但碳氢能源工业依然是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沙特2012年的石油产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5%④;卡塔尔2012年石油天然气生产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⑤;对于碳氢能源较少的阿曼,其石油产出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⑥。优越的碳氢资源条件是海合会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基础。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分析,海合会国家旨在不断做大产业结构,而不拘泥于有限的石油化工行业,因而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海合会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海合会国家在高油价时期可以享受石油出口带来的大量石油美元,但是在油价发生下跌、外债激增、人口激增及居民福利开支庞大的情况下,海合会国家经济不免会陷入困境,很难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可以为海合会国家带来附加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社会各个行业产值的巨大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释放潜在的大量就业机会、维持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从石油资源配置的方向性选择看,海合会国家倾向于从保证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并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而非以市场为导向的石油资源配置方式,即在海合会国家的石油战略中体现了资源民族主义。海合会国家的资源民族主义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国作为石油生产国在国际市场中占居支配地位,从而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具有垄断性;海合会国家政府在石油能源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较高的干预作用;海合会国家石油市场的准入条件设置苛刻。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以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海合会国家制定的长期石油战略均体现了同一目标,即通过利用本国的石油资源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较高的政治话语权。

(二)低国际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2014年6月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出现了断崖式暴跌,但是沙特扎德瓦(Jadwa)投资公司的月度研究报告内容显示,2014年7月以来,沙特原油产量达1036万桶/日,同比增长了7%;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沙特原油产量将维持在这一水平⑦。同时,虽然在对是否减少石油供应的问题上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但是海合会国家普遍认为石油的下跌不会构成危机,油价的下跌会导致高成本的页岩油生产厂商退出市场,进而石油市场会以“看不见的手”自行完成市场内部调节。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国2014年11月27日在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会议上力压12个成员国提出的支持减产意见,最终促成欧佩克达成不减少石油供给的一致意见,并且海合会国家为了维持欧佩克成员国在石油市场中的份额,于2015年6月5日的欧佩克会议中再次促使欧佩克成员国维持现有石油产量。此外,由于非欧佩克国家抢占国际石油市场,2014年,欧佩克成员国在全球原油市场上的占有率降至41.8%⑧,欧佩克国家在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不再是唯一的石油出口主导者。因此,海合会国家必须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家进行合作来执行不减少石油供给的政策。而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产油国,海合会国家与俄罗斯就协调不减少石油供给政策进行了多次协商。综上所述,海合会国家采取了不减少石油供给政策来应对国际油价暴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与非欧佩克国家竞争国际市场份额。对于全球石油能源供给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与出口量不断增长,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给量在1981年首次超过了欧佩克成员国,从而使得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供应者转变为边际供应者。2000年以来,石油价格长期高位运行的状况更加快了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增长,并且逐渐蚕食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目前,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逾1/3⑨。若欧佩克成员国减产,而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不采取减产政策,那么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将会被非欧佩克进一步压缩。在吸取了2008年因石油减产维持油价而丢失市场份额的教训后,凭借低廉的石油开采成本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海合会国家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准备通过不减少石油供给的政策来打持久的价格战,以此将开采成本较高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挤出国际市场,从而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第二,打压美国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从长期看,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利用及其开发成本的逐渐降低,会对海合会国家的资源型地租经济构成极大威胁。而相比拥有巨大外汇储备和低廉石油开采成本的海合会国家,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则要面对恶劣的情况。高昂的开采成本使得新能源技术需要维持高油价才能盈利,同时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的现金流往往需要大量资本输入才能运作。国际市场油价长期维持低价将导致高成本急需资本输入的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投资减少、产量下降,从而使得其产业的运作进入低谷。如果国际油价高位运行,那么新能源技术将会再次得到开发与利用,导致新能源技术逐渐蚕食海合会国家的石油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国际市场维持较低油价水平将从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两个方面动摇美国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的生存基础。曾经风光的新能源技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低价石油冲击带来的资本寒冬。

三、低国际石油价格对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感召力

由于日益加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快速适应市场的改革脚步,石油企业面临着大幅度的内外体制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伴随着企业员工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新的冲击势必出现在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石油企业基层员工多元化的生活、诉求以及不同的思想形态,将为石油企业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并推动着其向前发展。

一、当前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石油企业基层员工思维在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下的多元发展

在近几十年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程推动下,我国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政治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当面对享乐主义、极端主义与拜金主义的诱惑时,许多基层人员的政治思想逐渐被腐蚀,逐渐丧失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也逐渐得到自由发展,从而提高了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要求。为了最大化自身的经济利益,当面对纷繁多样的机遇与选择时,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人员、专业精英与知识性人才都难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相反,对工作的抱怨与日俱增,使得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压力与工作量空前加大,面对此种困境,基层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堪忧。不断提高的生活经济水平使得石油企业基层员工民主诉求增多

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中,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将更多的关注转移到了民主诉求上。淡化的群体意识被个体意识所取代,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基层工作人员的话语权空前增长,他们的个人价值与自我设计真正得以实现。在此环境下,获得知情权成为了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最大心愿,同时,他们也希望获得更多能对公司决策力度与方向起到作用的发言权,让自己的发展空间得以保障,因此,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当前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有机结合基层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管理,提高企业与员工的沟通互动

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企业基层文化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合二为一,让独具特色的石油企业的企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得以形成,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基层员工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参与多种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中,公平、公正、民主地参加公司决策的意识在基层职工与基层干部中逐渐萌芽,为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企业基层员工的战斗力与团聚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有机结合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与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

作为新中国企业的优秀传统,关心基层员工的生活意味着解决基层员工的思想问题与生活问题是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当代企业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生活问题往往伴随着思想问题,所以如果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务必要贯穿到基层员工的生活全过程中,让解决员工的生活工作困境成为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企业基层员工团结起来。

三、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国各类大中小型企业的立身之本,它决定这企业长远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企业的实践证明,真正做好基层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灵活应变的工作思路与广袤的工作视野。只有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及时、深入、全面地了解基层员工的思想走向,才能抓住他们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问题,结合实际,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基层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基层员工的思想境界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福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提供强大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J].石油政工研究,2011(02):55-57.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9

在石狮做服装生意的陈老板今年少了一件烦心事。

以往每到销售旺季来临之前,他都要想方设法地筹集一笔用于前期购置货物的款项,而自家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临街倒是有一栋价值数百万的店面,可惜是集体性质用地,并不在银行接受的传统抵押范围之内。

一项名为“回批地”房产抵押贷款的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为他解开了多年的难题。

以民生银行为例,其推出便捷的审批手续,针对“回批地”房产,采取抵押一次,额度3年循环使用,而且可以全额抵押,最高贷款额度可以与抵押房产的评估价值划等号。银行通过盘活变现这部分资产,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而这只是泉州金改的大背景下,石狮金融机构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的一抹缩影。

服装产业融资路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为石狮服装产业的发达程度做个注解。作为一个县级市,石狮服装的注册商标有200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7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出口名牌2个。

在石狮市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纺织服装业的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1%,并荣获首批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称号,同时提出启动“东方米兰”计划。

服装成为石狮小城发展的关键词,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由于自然禀赋较差,不少石狮人漂洋过海去谋生。这些外出的侨胞们记挂着家里的亲属,源源不断地把各种衣物带回家中,家里人穿不完就想到拿去卖,往往供不应求。于是,在一些中心地带有了被称为“估衣摊”的侨货市场,几块木板、两根竹子就支起了货架。

随着海关放宽对华侨探亲携带物品的限制,石狮市的侨货市场愈发兴旺。有数据显示,1979年华侨和港澳同胞携带入境的衣服布料达到71.85万公斤,石狮涌现出650户出售侨物的“估衣摊”。

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服装成了石狮故事里的主角。

在这一粗放式经营的初始时期,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石狮的估衣摊主们基本是依靠自有资产运作服装摊点,尚未有更大的融资需求。

渐渐地,石狮人开启了另一种尝试。部分居民利用自家的房子和闲置的资金,创办家庭作坊式小工厂,他们仿制洋服投放市场,进而开始接单加工。至1984年,石狮镇服装厂发展到300多家,产值1950万元,大量“国产洋货”投放石狮商品市场,经营服装摊点达1500多个,贸易额近2500万元。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狮成为全国首个由镇级建制直接升格建立的省辖县级市,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被开启。在更加灵活的政策支持下,石狮的服装产业开始向外拓展市场,走向全国。

野豹童装董事长蔡东升曾对媒体回忆说:“当时,政府带着我们去全国各大城市‘洗城’,我们推销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石狮服装很快有了名气,吸引了全国的眼光。”成果显而易见,至1992年,石狮市服装企业在全国28个省、市、区设立办事机构,在2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商场建立了1500个销售专柜,21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当石狮的服装产业发展进入到这一阶段时,自有资产已经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个体服装企业开始向外界寻求资金支持。

民间借贷成为最常见的融资途径,特别是当时的标会为填补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当时石狮市共有标会2000多家,标会会头和会脚人数达到7002人,其中会头2376人,会脚4626人。标会债务金额63737.4万元,债权58505.6万元。

随后石狮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个调整期。期间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以城市信用社为例,到1999年3月末,其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45亿元,占石狮市各项存款余额的28%;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3.93亿元,占石狮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0%。

与此同时,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体系也逐渐成熟,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在综合成本上升、市场结构变化的背景下,石狮的服装企业积极投身技术改造,借此转型升级。2009年,石狮市凌峰漂染织造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引进香港先进染色机数十台及相关配套设备,推动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促进了石狮染织业的改造升级。

而伴随着服装企业注重产品创新设计、加强内部管理,进而做大做强的目标,融资方式的变化也体现出大规模、多元化的趋势。

两度破题

服务主体的发展,决定了金融体系创新和改革的方向。

实际上,石狮市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略显滞后。以石狮银行业为例,石狮建市以后一路快速发展,然而银行业对当地经济所起到的作用与其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一份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1988年至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一般维持在0.85到1.1之间,最低的年份也不低于0.71。但从石狮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比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般的年份,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之比要高出石狮相关比值40%以上。其中,在1993年至1995年和1999年至2002年两个阶段,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高出石狮1倍以上。

石狮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这种强烈的内在冲动,最终演化成石狮市历史上两次突破藩篱的尝试。

第一次金融创新在建市初期的80年代末出现。彼时,四大国有银行在石狮刚刚落脚,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充分发展,1988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仅为1.92亿元,无法满足当时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

于是,以“标会”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模式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据统计,当时石狮标会的债权金额是金融机构贷款的3倍。

然而,由于“标会”是一种民间资本互助组织,缺乏有效监管的弊端很快展露无遗。白条入会、侵吞会款等失范行为将“标会”变为破坏金融秩序的代名词。

1989年,石狮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对“标会”予以坚决清理,石狮市的首次民间金融创新实验宣告失败。

但是,以服装产业为代表的石狮民营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旺盛的资金渴求下,1992年下半年到1994年下半年,石狮迎来了第二次金融创新尝试。城市信用社与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这场试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产权明晰,立足当地的优势获得了石狮民众的认可。这一时期,共有7家城市信用社相继成立。

而另一方面,由于石狮本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服装等优势产业,原本为农业、农民提供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发生角色转变,开始承担金融机构任务,从事大量的存贷业务,贷款对象多为中小企业。

截至1999年4月,农村基金会的期限股金和股金达到了1.96亿元,存款人数达到4254户,贷款投放总额达到8650万元。

虽然,在这次金融创新中,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为石狮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却同样以失败告终。

1998年以后,因不良资产过多,多家城市信用社资不抵债,其恶果就是产生了信用危机,引发挤兑现象。在后来的危机处理过程中,人民银行并没有采用金融手段化解风险,而是要求当地政府兜底,金融创新却成为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农村合作基金会也由于存款利率偏高,对借款人审查不严,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局。

一份针对石狮市银行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银行高效、规范的资金运营能力缺乏和政府风险监管不利,使得石狮的两次突破藩篱的尝试都迅速走向终结。

金改新契机

2012年2月,石狮市召开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福建省省长苏树林提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以变应变,打造百年品牌,并强调要咬定实业不放松,按照市场需求明确产业定位,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石狮市“东方米兰”发展战略与规划》通过评审。石狮市纺织服装商会会长田启明表示,石狮纺织服饰产业过去主要靠中低端市场、以量取胜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推动全产业链朝“定制化、个性化、高档次、小批量”方向转型升级,才能再造竞争新优势。

在新的发展节点,石狮服装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两大命题,一是技术创新,一是金融服务。

两次金融创新破题的失败,使得石狮金融服务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延续。

近年来,石狮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水平明显低于整个泉州地区。以2012年为例,泉州地区的贷款达到存款的70%以上,石狮市却尚不足60%。

据当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分析,这说明石狮还有大量存款处于闲置状态,银行等机构未能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而其背后银行贷款结构不合理亦是重要原因,由于银根紧缩,银行贷款集中流向高产值的大型企业,大量中小企业则面临融资困境。

这一次,石狮赶上了一次难得的契机。

201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继温州、珠江三角洲之后,泉州成为第三个金融改革试验区,“服务实体经济”是附着在这一金改试验区上最耀眼的标签。

紧跟这一节拍,石狮市委市政府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旨,出台《关于创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先行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在石狮召开的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鼓励石狮先行先试,多出经验。

不久前,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石狮商品汇”专区正式启动。这是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与石狮市政府合作,为石狮企业量身打造的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服务专区。

由此,石狮成为全国首个“实体经济”、“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联合发展的县级市,这也是石狮市创新开展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综合改革的重要尝试。

具体来说,“石狮商品汇”通过建行的善融商务网络平台,整合石狮的特色产业、知名龙头企业资源,同时借助银行的客户资源平台,扩大石狮企业的经营市场,推动石狮企业实现商品的网络分销。与此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及其上下游商家提供融资服务,满足双方交易时的资金需求,将电子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

而对于在石狮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民间金融,石狮金改也在积极探索“民间融资征信登记服务中心”等新模式,引导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为民间金融走到阳光下做着努力和尝试。

除此之外,石狮还在加速推进直接融资方面增加了动作。完善上市推进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上市后备企业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风险投资管理机构、优秀私募投资管理机构入驻或在石狮发起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债券融资,适时创建纺织服装产业引导基金等等,都列入了石狮金改的方案中。

正如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所说,构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是泉州企业迫切需要的。而这也是当下大批石狮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助推力。

石狮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可以看做产业与金融互动发展的一张缩略图。

国民经济的基石篇10

关键词:俄中区域经济合作法律基础国际规则双边协议

近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备受关注,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也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而持续提高。最近两年,俄中两国高层多次会晤,地方之间交流也日益频繁,俄中经贸合作项目涵盖能源、投资、金融、通信、运输、地方合作等多个领域,双边贸易额连续两年以百亿美元为台阶向上迈步,接连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俄中关系未来进一步深化,两国作为具有共同战略利益和较强经济互补性的近邻,双边经济合作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一、俄中经济互补性

中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极少,加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供小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俄罗斯是资源大国和资源出口强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开采量颇具规模,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中国可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与俄罗斯开展投资开发资源的合作,这样既可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又可以资源为契机加快俄罗斯东部的发展[1]。同时,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大国,它在核能、航空、生物工程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国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高科技,需要借助俄罗斯丰富的科技资源。此外,中国的轻工业品在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俄罗斯此类产品正好匮乏,可以加强此方面的经贸合作。

俄中两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历史重任,两国有几千公里长的边界,经济互补性强,两国政府重视双边经济合作,这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俄中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经过长时间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俄罗斯和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从法律渊源来看,既有国际法,又有国内法,以下仅就国际法部分作简要阐述。

(一)涉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规则

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规定的制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gatt第24条,对货物贸易领域中的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运作作了规定,并在《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谅解》中作了进一步明确;其次是所谓的授权条款,即《1979年关于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不同和更优惠待遇、互惠和更充分参与的决定》,主要是解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成员在货物贸易领域的优惠贸易安排问题[2];最后是gats第5条的规定,主要解决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对发达成员方和发展中成员方同时适用。

除了wto规则外,在国际经济法律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通用惯例。目前,较为重要的国际条约有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1978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国际汇票公约》等,此外,国际贸易中影响最大的贸易惯例是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这些惯例作为国际贸易法的重要渊源,需要中俄两国在加强双边经济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时加以重视。

(二)俄中双边经济合作协议

1、俄中政治层面合作协议

俄中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逐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作日益密切。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俄中"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

《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俄中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签署后,俄中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

为了确定相关协议和法律的基本执行程序,两国相关部门就司法合作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和中国签订了《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决定互相提供民事和刑事方面的司法协助。1994年又缔结了《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这样就为在双边贸易中出现的纠纷能够依法有效地解决提供了坚实基础。2006年9月双方签署《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协议》,就最迫切和重要的法律问题进行磋商。

2、俄中经济层面合作协议

俄中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业己启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俄中(包括其他成员)签署了《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且建立了经贸部长会议机制,协调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随着双方相互投资的扩大,近期两国又签署了《俄中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

作为双边贸易的重要内容,俄中签订了许多能源合作协议。两国总理于2001年9月7日共同签署了《俄中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

2005年7月,双方签署了《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油关于长期合作的协议》和《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关于成立合资企业的议定书》。2006年3月,两国签署《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油中石油关于在俄中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就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在中国境内开展炼油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作在原则上达成共识。在电力合作领域,2005年7月俄中两国签署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关于长期合作的协议》,双方的合作包括加大向中国的电力供应、共同项目的开发、发电设施的制造、输电线路的架设与改造、设备供应等。

此外,目前两国间经贸合作领域其它有效的政府间协议主要有《:俄中政府间关于经济贸易关系的协定》(1992年)、《俄中政府间关于进出口商品合格评定合作协议》(19%年)、《俄中政府间关于解决政府贷款债务的协定》(1998年)、《俄中政府间关于俄罗斯联邦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俄罗斯联邦的短期劳务协定》(2000年)、《俄中政府间关于共同开发森林资源合作的协定》(2000年)等[3]。

俄中两国作为相邻的两个大国,长期以来经济往来就较为频繁,因此两国签订协议的数量不少,是俄中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法律基础。

但是通过俄罗斯与中国签订的经济合作协议来看,其内容不是过于宽泛,就是过于具体,而涉及双边贸易法律制度的较少,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wto相关规则的协议少之又少,俄中经济合作缺乏成套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具有明显的就事论事的倾向,可见自由贸易区立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郭连成.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