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水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59

城市治理水平篇1

一、抓基层、抓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秩序突出问题

北京市大多数的街道、乡镇政府在环境建设等城市管理中都发挥了较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但也有个别街道、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及科室负责人未履行自身职能,认为街道、乡镇没有执法权,城市管理问题都是执法责任,与自己无关,形成了以执法代替日常管理的错误认识,对公安派出所、城管执法队、工商所、食药所、安委会、土地巡逻所等基层执法部门领导不力、整合不力,没有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对于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闻不问,造成了痼疾顽症“小治小反弹,大治大反弹”的被动局面。还有个别村委会、居委会也出现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辖区内很多摊群化、聚集化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破解城市病,首先要在基层找原因,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已明确授权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街道是区县人民政府的派驻机构,应按照乡镇人民政府的相应职权,对本辖区行使行政管理权。要落实街道、乡镇层面的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做好日常基础性管理工作。一是街道、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副职领导按照分工,抓好分管工作,要有目标、有标准、有措施、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二是街道、乡镇政府的各科室要履好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台账,到基层一线做好检查指导等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对村委会、居委会的协助和指导,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四是做到各居民小区、背街小巷、村庄、公共场所、大型单位等都要建立各类保洁、巡逻、看门、停车管理等队伍,实现无盲区、无死角,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加强对基层执法部门的整合,充分发挥各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加大对修鞋、修车、修锁等“小修业”的管理,群众有需求的要退街入巷,定点从业,集中管理;对于非法小餐饮、小发廊、小洗浴、小歌厅、小旅店等“五小”行业该退必退;对于私搭乱建形成的低小散劣产业、违法经营、店外经营、堆物堆料等要彻底取缔,确保出现的问题日清日结,形成常态化。

二、抓前端、抓源头,打掉行政管理部门惰性

目前,个别行政审批管理部门不能够主动履职,对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应负责主管、监管、直接管的工作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理。有些执法部门总是找一些不能执法的理由,出现了执法消极懈怠甚至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主要表现在立案少、处罚少,甚至零立案、零处罚,还有的搞形式主义,不服从街道、乡镇的领导,不配合相关部门工作,既加大了执法成本,又降低了管理效能,还助长了违法行为的泛滥猖獗。

政府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业权属部门要把好自身职能源头管理关。凡是前端管理部门能够做的工作,必须在前端做实,一步到位,不能再因前端不负责任、管理不到位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凡因前端工作而繁衍出的新问题,前端管理部门要负日后监管责任;要求前端管理部门必须积极履职,对于前端应该解决、能够解决,而不给解决、不履职、不作为而造成违法的,也应倒查前端不作为、失职渎职的责任;凡为违法行为提供服务的部门、单位、基层组织和各级干部,要坚持“谁提供谁负责”和“谁提供谁纠正、谁撤销”的原则,否则将追究责任;今后不得再出现为违法行为提供各类审批、服务等情况,包括各种证照、备案、许可手续以及供电、供水等;凡直接参与了违法行为的部门、单位、基层组织和公职人员,要自觉主动地纠正和退出,否则将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已构成犯罪的违法当事人,如果不能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的,应追究相关主要领导包庇袒护责任。

三、抓执法、抓效能,严控公职人员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苗头

个别属地政府主要领导对基层城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研究、不了解、不清楚,说的多、做得少,没有认真组织各相关部门、街道、乡镇和基层组织解决问题。个别领导工作不认真,管理不到位,对出现的问题不敢动真格,不敢较真碰硬,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个别公职人员包庇纵容甚至直接参与违法行为,例如,个别国有企业、部门单位、基层组织与违法建设当事人签订用地合同,或者直接建设、出租违法房屋,还有的为违法行为人办执照、办证明、接电接水,违法现象的背后出现非法利益链,形成了违法行为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的怪现象。

因此,各执法部门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把立了多少案、抓了多少人、罚了多少钱、扣了多少车、拆了多少违建等作为执法履职的标准。对于各类违法行为,经教育制止无效的必须坚决查处,高限处罚,严厉打击,如违法建设、非法小广告、露天烧烤、店外经营、流动商贩、非法运营、车辆遗撒、乱堆乱放、工地扬尘、广告牌匾、乱倒垃圾、非法停车场、非法市场等,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不敢违法。对于不按时接受处罚的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强制执行。执法部门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公安机关应保障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对于阻挠执法、妨碍公务、扰乱秩序的违法当事人必须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凡执法不作为、为违法行为人通风报信、包庇纵容的执法人员,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四、抓服务、抓疏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管理中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在居民小区、村庄建设便民市场、停车场、生活垃圾储运设施等,在公共场所、公交场站、旅游景区和景点设便民服务网点、公共厕所等,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或者服务外包等工作。目前,北京各区县都出现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居民小区、村庄、旅游景区等缺少便民市场、服务网点、停车场等,因为有刚性需求,给流动商贩、黑车、乱停车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条件,造成了一些区域出现了大量摊群化、聚集化的环境秩序问题。还有一些居民小区、村庄、背街小巷、公共场所缺失日常管理力量,无保洁巡逻、停车管理等人员,出现各类问题无人管。

搞好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是政府的根本职责。同时还应该因势利导,发挥市场的调节和配置作用,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来提供群众需要的公共。比如居民小区没有便民市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的原则,先建临时市场,满足群众需求。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旅游景区可建临时服务网点,或对有些公共服务采取服务外包等。但重要核心区、重点地区、公共场所不存在疏堵结合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必须依法严厉查处和打击。

五、抓监督,抓公开,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四公开、一监督”工作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四公开、一监督”工作制度是市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各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执法部门管理效能,强化社会监督的创新手段。“四公开”即公开责任部门,公开部门职责和查处标准,公开网格化管理机制及责任人,公开部门执法效果排名。“一监督”即由市区两级督查督导组对于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向相关责任单位、部门、属地政府发送《监管通知单》,并对告知的问题进行挂账督办,每月将各单位告知、挂账、整改、反馈、反弹、曝光情况进行公开排名。“四公开、一监督”可以有效地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职责不清,不履职,不作为的问题。

市区两级首都环境秩序联合督导组是由市城管执法协调办(城管执法局)牵头,公安配合成立的,负责对区县、乡镇(街道)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在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

督导组的职责包括:当好市区两级政府的“眼睛”,在媒体曝光、群众举报之前发现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当好政府各责任部门的“腿和眼睛”,发现各类问题后立即向相关责任单位、部门、属地政府发送《监管通知单》,并限期整改,挂账督察督办,并要求按期反馈。对于能够按规定积极整改按期反馈的,要给予通报表扬;对于不能按期整改反馈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对于反弹的要给予曝光;对于不整改、不反馈的报市区领导并移送市区两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处置。

督察督导的问题包括群众举报、媒体曝光、领导关注的问题;已形成摊群化、聚集化并且长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不履职、不作为的问题;属地区县政府不重视,街道、乡镇不落实责任等突出问题。2014年1至5月以来,市区两级督查督导组以城管执法协调办公室名义共发送《监管通知单》9035件,其中向属地政府发单5786件,向责任部门发单3049件,整改率达85%。各重点环境秩序乱点整治效果明显。

六、抓机制,抓网格,加快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城市治理水平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污水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焦点。但是当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为了避免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分析城市环境污水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

1.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的方式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①化学处理方式:利用臭氧等化学药剂,使其与污水中有害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②物理处理方式:如果污水中的污染物体积较大或者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进行后续的处理,可以采用物理处理方式,例如离心与重心分离、截留和筛选等方法,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③生物处理方式:依据污染物的性质,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方式。例如活性污泥处理法,将空气持续输入污水中,为好氧的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利用其以有机物为食的特性,清除污水中的有害有机物,从而实现净化污水目的。

2.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虽然我国在污水治理中已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污水处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污水处理技术仍然落后。例如污水处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有限,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除污效率低下,使得城市环境污水的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2.2污水处理厂集中,再生水的利用率低

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污水处理厂的分布过于集中,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实际的排污治理需要;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这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城市用水的紧张。

2.3投入资金有限,管理水平低

随着城市的发展,污水处理量也日益增加,但是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却有限,无法满足污水处理的现实需要。同时,污水处理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而部分工作人员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管理水平和技术维护水平落后,使得污水处理设备不能保持高效运行,这也影响了城市环境污水治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3.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措施

3.1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的效率,只有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才能保证污水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城市环境工程的污水处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利用活性污泥净化污水。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污水中的有害有机物含量,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节省污水设施运行的成本。同时,随着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的日益繁重,寻找费用更低、资源消耗更少和环境亲和力更佳的污水处理工艺仍然迫在眉睫,这既有利于满足城市污水治理的实际需求,又可以为再生水的重复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科学规划污水处理设施

在城市环境污水的治理中,污水处理厂等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与规划布局,一方面,污水处理厂需要进行科学选址,依据城市发展规划与基础设施情况,合理配置城市的污水处理管网。例如采用阶段性的规划措施,进行污水输送的主干管和收集系统接户管建设,使二者相互配套。如果近期内无法确定接户管与收集支管,污水输送的主干管需要预留接口,等区域位置确定后再予以接入,以减少因规划建设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快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既要掌握原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与运行情况,保障其可以正常使用,充分发挥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又要梳理污水的来源途径,分片建设污水管网的配套设施,并有计划地改造老旧城区的污水管道,将生活和生产的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治理的效率。

3.3提高管理与设备保养的水平

由于很多污水处理设备是从国外引进,在运行一段时期后难免会出现设备老化与磨损问题,所以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构造、运行原理和维保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术,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同时,管理单位需要注重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既要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又需要提高其职业素养,增强其在污水处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在使用设备时做到规范操作,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情况。

4.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环境保护需要勘测噪音、水文和大气等各项环境数据,以及城市污染物的来源情况等,这些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依据。城市发展规划体现着整体和局部的统一协调,把握城市的发展方向,需要建立在城市环境勘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地理位置、城市风格和风俗文化等因素,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策略。

城市发展需要以保护城市环境为前提,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轻松舒适的生活,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只有平衡好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要求,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总之,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认真分析城市环境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采用先进污水处理工艺、科学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和提高管理与设备维护水平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平衡好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改善城市面貌,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科]

【参考文献】

[1]陆顺伟.有关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分析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05:37.

[2]陈培培.对加强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34.

城市治理水平篇3

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城市的天然河流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作者就河流在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功能进行阐述,分析城市化给河流带来的影响,如何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提行可行性的见解,从环境保护学的角度认识、整治、保护河流的生态结构,从而实现河流整治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城市发展河流整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河流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河流生态维护,对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意义。

2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河流赋予城市神韵,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优美的河流景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河流与水面,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赋于城市生命与活力,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首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与热岛效应。使城市物种具有多样性,景观变得生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实现城、水一体的人文设计理念。在河流被城市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生态环境倍受考验,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城市河流的整治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3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整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正在受到建设者与居住者的关注,就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河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承担着排涝、防洪之重任。首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开发都喜欢依山傍水。河道周围的土地开发与利,严重的损坏河床与河道。由于国民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水涌入河道,对河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大量的人工河道修建,破坏河流湿地生物生存空间,随着河道的降低,河床到河岸的延伸空间缩短,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阻断了水系与土系之间的联系,高筑的防洪大堤,石砌的护岸,破坏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种群受到影响。最后,大量的人工河,造成河道蓄洪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从而出现一下雨就涝的现象。

2)加强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城市化建设实现人文理念,对城市河流整治也要以人为本,对河流规划突破传统思路,引进先进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念,开展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先,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河流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做用,在自然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曲流,浅滩等,能有效的缓解下游的洪水压力。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以及河流的多种形态,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其次,在对城市防洪的设计中,要把堵与疏相结合,蓄与泄并重的理念。增设河流过水断面,是现代防洪的新概念。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尊重河流自然演变规律,保留原有的河流,洼地,湖泊等。最后,河流护堤的整治,应按保持自然的国际治理准则,建设生态活堤,是今后城市河堤整治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与创造生物生存环境做为首要任务,在考虑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河堤生态效果,把河堤整治与水系,土系,生物链相结合,建造适合生物生长的,具有自然形态的河堤。

4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城市化建设对河流水域的污染,污染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大面积的开挖,使得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生物栖息地缩小,严重的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由水资源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施实行政干预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直以社会道德教育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工业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就实行关停,整顿措施。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责任心与紧迫感,推动了环境整治的脚步。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3)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实行管网雨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把分离出的高浓度污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河道环境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与建设,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进行工艺改造。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加大城市的供水量与污水排放量,然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排放的40%,在大城市已达到70%。加大城市污水投入建设,既清洁了城市又保护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4)加强河道清理工作,消除河道内部污染源。河道内部污源多是产生在河道比较缓慢的区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都会累积污泥。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高,当水体的CoDmn含量达到15毫克每升时,就是最差水质的标准。当气温变化,温度升高时,底泥上翻融入水体是造成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工作,是清除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5)加强截污排污工作,禁止河道养殖。河道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排放外,还有利用河道进行养殖的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市政工程设计,把生活废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对上游养殖基地进行政干预,禁止在城市上游进行放鸭,养鱼行为,把污染降息到最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5结束语

总之保护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城市建设工程,保护好河流水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已。加强城市化建设,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曹梅英,王建华.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08,(1)

[2]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河海水利,2009,(5)

[3]朱向宏,刘兴仕,王宗亮,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J].节水灌溉,2010,(1).

[4]沈清基.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学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8,(2)

城市治理水平篇4

关键词: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模型;城市治理结构;城市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016-005

评估模型是城市治理评估体系的逻辑范式,也是评估实践的基本依据。城市治理评估要准确地反映城市治理创新的探索和进程,集中体现城市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城市治理评估交流合作中的话语权,就需要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基础上独立和鲜明地提出我国自己的城市治理评估理论建构。借助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奠定城市治理评估的逻辑基础,从基本概念层面理清思路,有助于打通城市治理评估目标、内容、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增强我国城市治理评估规则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

一、中国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背景

1.城市治理实践的推进催生了城市治理评估的基础需求

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微观基础、基本路径和展示窗口。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的五年城镇化率的增幅将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0.97%,创造195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见表1)。截至2013年底,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90余个,其中千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有16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70%以上,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环比增加180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从城镇人口数量和空间形态标准两个方面判断,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是,从公众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城乡协调特别是从城市治理的水平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城镇化进程推动了资源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压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城镇化快速增长与GDp增速趋缓的交互作用又加剧了城市发展的各种矛盾。城市人口总量扩大与市民利益群体分化,以及群体利益和利益表达方式多元化等新情况、新问题更使城市发展的复杂程度和治理难度空前提高,单纯地“靠发展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传统套路遭遇挑战,改革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市治理结构、重构城市运行体制机制的要求相应提高。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沿袭传统的政府管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内多个城市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北京以治理“城市病”为突破口,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佛山市以“三个转变”(实现‘等上门’向‘上门等’、‘独角戏’向‘大合唱’、‘讲关系’向‘讲规矩’)为核心加速城市治理创新[1];浙江省温岭市通过协商式民主试验重构基层治理结构。这些城市治理实践的探索都从根本上催生了认识、评估和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需求。

2.城市治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城市治理评价的直接要求

城市公共治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体现了人们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全新的认识,构成了城市理论新的范式和新的理念。[2]在治理范式的框架下,公共管理的主客体构成、公共管理的过程和公共管理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萨拉蒙(LestermSalamon)提出了“新治理”导向问题。[3]这种“新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其一,综合重塑政府和私有化两种理论,寻求以知识体系的更新服务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其二,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主体的多元合作,突破政府包揽城市管理权力的格局。其三,通过探索城市治理新元素、新工具和新路径(比如,工具性、网络制、公私合作、谈判与劝服、授权技术等)解决多元组织共治格局中面临的新问题。

国内外各种城市治理理论和模式都需要实证研究,特别是城市治理评估的印证。借助城市治理评估检验城市治理不同模式实现路径及需要改进的问题,获得城市治理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适应性调整的参照,以及明确多元治理理论、重塑政府理论和私有化理论的比较优势和不足,为治理模式完善、调适、建构及其目标和路径的调整奠定基础。

3.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增加了城市治理评估的紧迫性

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和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开始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内容与重要抓手。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也是在城市层面创新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结合方式的试验场。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跨越、善政向善治的跨越,可以加速国家、政府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城市治理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程,从设计城市治理结构改革理念和思路,确立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任务,到实施和推行改革措施都需要科学、客观、严格的测量数据作为决策支持的基础条件,都需要充分的理论准备、数据支持和实践积累。如果停留在经验决策阶段,满足于坐而论道、泛泛而谈、仓促拍板,如此选择治理结构的路径可能造成治理改革成本大增和改革资源的严重浪费,以至于出现社会难以承受的重大损失。城市治理评估将为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改革实践提供决策信息的支持。

二、中国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思路

1.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目的

城市治理评估有反映现实、服务改善、探索规律、促进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作为城市治理评估的基础工程,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包括:反映城市治理现状,甄别城市治理特色和差异;分析城市治理绩效,诊断城市治理问题和障碍;研判城市治理发展趋势,探索城市治理规律;推动城市治理创新实践,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同时,要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遴选功能,助推城市治理的健康成长。

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具体目的包括五个方面:其一,服务于政府的城市宏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评估模型框架下采集、分析和传播评估信息,为政府城市治理实践的全面、协调、持续和特色发展提供基础支持,进而发现可资借鉴的发展理念、建设目标、体制机制、实现路径、经验教训等。其二,服务于城市社区的微观治理活力和效果建设。为基层社区的治理组织建设,集体协商,民主评议,多元治理等提供标杆的参考和发展借鉴的框架。其三,服务于社会组织参与或评估城市治理的实践。为城市治理相关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模型、操作工具、分析方法和研究案例,以利于其联合有关机构,拿出更高质量的城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描述、评价、监测、预测的成果。其四,服务于企业选择投资布局和经济“走出去”预警。治理评估信息是企业了解投资环境和选择投资方向的重要参考。城市治理评估模型要满足企业国内战略布局和国际战略方向选择的需求,更直接地为企业提供城市治理绩效的投资参考。其五,服务于市民了解和参与城市与社区治理的需要。城市治理评估模型要为市民城市治理的信息获取、流程监督、意见表达和参与治理提供认知框架和实践参考。

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目的作这样的设计,旨在突破传统意义上城市治理评估工作的边界和节奏,不是仅仅把评估数据采集、分析和看作一个城市治理评估完整过程的结束,而是着眼于评估模型覆盖范围延伸到服务对象,把更多的工作内容聚集到城市治理评估结果应用、后产品发展及其相关信息服务领域,更为直接和紧密地服务于我国城市治理实践。这些后期工作包括:在传统评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测评的线索,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治理案例,发现、总结和概括不同类型城市治理的特色模式;发展服务于不同目的的城市治理评估工具,拓展城市多元治理的研究领域;通过城市治理的定向数据挖掘、信息管理和知识推送等决策支持服务,引导城市的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市民关注、支持、参与、研究和优化城市治理实践。

2.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路径

依据上述评估目的和应用设计,城市治理评估模型建构的路径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内容建构要以我为主,兼顾国际。一方面,城市治理模型的内容建构要反映我国城市治理评估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参考目前国际城市治理评估有影响力的成熟体系,融合本国特色和国际学术的探索,形成独立自主、特色鲜明的城市治理评估框架。兼顾国际城市治理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开拓学术视野,增强中国城市治理实践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借助这种微观层面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交流,还可以为中外同行开展国家治理评估的深度合作,广泛凝聚学术共识,以及提高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影响力开启新的空间。

(2)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覆盖领域要以城市为主,兼顾上下。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覆盖领域首先要聚焦城市治理,保持自身的特点,这不仅表现在评估对象上,而且在评估模型的内容设计上也要形成适宜于城市治理评估的独特框架。其次,城市治理评估模型也要联系行政治理和社会治理内容的对接和一致,以期评估结果能够立体地反映城市治理的真实情况和突出特点。

(3)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评估重点要以过程为主,兼顾结果。城市治理评估的过程指标主要是体现治理结构运作方式的评估内容。通过收集和分析过程指标在客观反映城市治理影响因子基础数据变化情况,发挥其鉴别城市治理特色、预测城市治理走向、印证城市治理理论和干预治理走向的多重作用。城市治理评估的结果指标主要是体现治理能力发挥水平的内容。结果指标的数据形式包括客观指标也包括主观指标,具有检测城市治理水平和遴选城市治理先进的作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间存在明显的平衡和互动关系,然而,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治理评估的科学研究和预测导向作用,应相对侧重过程指标,适当淡化结果指标。

三、中国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框架设计

1.城市治理评估体系的基本假设

以城市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的城市治理评估有一个城市善治的基本假设,即:

G=f(g・s・m)

其中,G代表城市善治(Goodgovernance),g代表政府治理(government),s代表市场自治(self-governance),m代表公益互治(mutualgovernance)。上述城市善治表达式的意义在于,将城市善治视为政府治理(g)、市场自治(s)和社会互治(m)的乘积。首先,城市治理存在多元共治的密切联系,任何一个因素(治理主体)本身的变化都会造成整个城市治理水平的变化,强调了城市治理的整体性的特点;其次,城市治理存在多元互动的复杂关系,任何两个因素(治理主体)之间关联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城市治理水平的变化,强调了城市治理的综合性特点。换句话说,城市治理水平既取决于参与城市治理的有关主体各归其位,履行主体责任的程度,也取决于参与有关主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与合作的程度。

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涉及范围十分宽泛,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城市治理的不同主体、不同对象、不同过程和不同侧面。从城市治理主体的视角看,它需要考量体制内的政府部门、基层社区,也要考量体制外的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普通市民;从城市治理内容的视角看,它需要兼顾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体系结构是否健全,也需要兼顾城市治理能力;从城市治理过程的视角看,它应当包括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过程,也应当包括城市治理规划―运作―检查―完善的微观过程;从城市治理系统的视角看,对于某些具有重要意义、交互影响,并且超越了上述框架范围的重要因素应当作为城市治理评估的重要内容予以考虑。

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现代化的评价范围与内容可以很多,但是,实际能够进入评价的内容和具体指标总是有限的。这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从城市治理的核心内容中提炼出关键概念作为界定评估内容的范围的依据,遴选出与评估目标相匹配的评估维度和指标。

2.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概念模型

为了保证评价体系建构的系统性和避免重要评价内容的缺失,评价模型的顶层设计工作十分重要。从评估体系建构的角度看,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评估性质问题。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评估是一种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估,城市治理评价体系需要通过收集比较评价对象城市治理改革与现代化的相对进程数据做比较。评估结果要综合考虑合法、公平、效率、满意、可行等几个方面的平衡。第二,评估主题问题。现代城市治理发展的核心主题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营利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多元共治,评价体系的主题也要反映不同城市治理主体了解、参与、监督城市重大决策的责任、机会和效果。评估结果要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径上具有导向性。第三,评估内容问题。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中,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评估要体现过程导向的原则,评价体系的内容要通过治理结构、功能的比较反映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相对水平。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要体现结果导向原则。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业绩,以及市民满意度、市民治理参与程度、政府回应时效等效果的比较反映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城市治理的评估结果对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示范性。

据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治理主体性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和城市治理建设内容(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做交叉,形成一个2×2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体系的概念模型。其中,城市治理主体的划分旨在保证城市治理评估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质:政府组织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管理主体概念,它包括城市体制内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基层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治理主体概念,它包括体制外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城市治理内容的划分则是旨在保证城市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的基本两大内容的平衡:城市治理过程和城市治理绩效两个具象概念分别作为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操作变量,可以从城市治理规制、行为和统计资料中观察、测量和检验,进而研判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相对进程。

四、中国城市治理评估模型的应用

1.延伸设计城市治理评估指标体系

(1)政府组织和基层社区的城市治理过程。重点内容包括:体制内主体在城市治理制度建设、治理体系运作及履行职能情况,比如,政府发改、城建、城管、法制、、经济与信息化等部门在城市公共服务、市民服务、治理技术平台、公共信息披露、应急动员响应、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回应及时效等制度建设情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城市每万人人大政协提案数,社区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建设,年度城市社区治理创新见报率。

(2)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的城市治理过程。重点内容包括:体制外主体在城市治理的制度建设、治理机制维护和发挥作用情况,比如,市民参与重大决策听证、人民调解、市民和意见表达等制度建设情况,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渠道、数量和质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

(3)政府组织和基层社区的城市治理绩效。重点内容包括:体制内主体城市治理的业绩和效果。比如: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主要指标人均水平及三年变化数据(包括人均GDp、人大政协提案办结率、社会治安与每万人发案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市民幸福感,市民对政府城市管理的满意度(政务公开、社会保障、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

(4)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的城市治理绩效。重点内容包括:体制外主体城市治理的业绩和效果。比如: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情况,城市市民论坛网络建言的质量和数量,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社会评价、(负向),新媒体舆论引导,志愿者组织影响力。

2.统筹编制中国城市治理评估指数

在城市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统筹各类城市治理主体和研究者的需求,编制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相对进程评估指数,提供反映不同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横向比较视角,以及反映同一城市和城市集合不同时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纵向比较的视角,帮助城市治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在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系统中理解和标识不同城市治理创新实践的差异和治理现代化的相对进程。这个指数表达形式的结果包括:城市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总指数、城市政府治理发展指数、城市政府治理绩效指数、城市市场治理发展指数、城市市场治理绩效指数、城市社会治理发展指数和城市社会治理绩效指数,以及服务于不同评估目的的其他分指数。

3.健全完善中国城市治理评估模型

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模型要成为开放的评估体系,必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聚焦重点、丰富内涵、完善流程、提升价值。评估模型提供了评估范围的大致边界,要在拓展评估应用领域的同时根据理论和实际需求、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解释性等方面的变化,调适评估的内容,匹配评估目标和手段,优化治理评估结果表达。在评估模型的完善过程中要关注和反映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城市治理创新实践和理论的新发展,体现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要求。另外,要关注在评估框架完善过程中依据不同版本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之间的纵向可比性,借鉴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等工具的思想方法实现不同版本结果之间的比较,确保评估模型和范式的系统开放性和动态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泰山.以“三个转变”创新城市治理――广东省佛山市的实践[n].人民日报,2015-3-30.

城市治理水平篇5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我区、我们街道城市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城市、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是拓宽了城市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成功的地方不胜枚举,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成功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我们在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成效中。相信通过培训,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以致用,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主城区和无锡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理应成为我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城市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能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们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确保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治理水平篇6

>>城市河道整治管理探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坡结构探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景观设计探讨河道生态整治的探讨刍议建设多功能河道对城市发展大格局的重要性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分析论城市河道景观的整治城市河道整治的几点思考城市排涝河道的整治及措施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方法分析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探讨试论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河道整治的相关工作探讨探讨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城市河道整治对策研究对城市河道护坡整治的思考和建议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水修复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坡管理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融合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探讨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探讨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河道已经不仅仅是防洪抗涝的主要途径,还开始具备了生态和水环境的载体,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综合考虑了景观需要、水环境载体和防洪抗涝的功能,很多城市开始进行河道整治。传统的河道整治多是以防洪抗涝为重点工作,忽略了水环境的协调和美观,本篇论文就以工程案例探讨了适应多功能城市河道的整治,全面考虑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实现综合价值,提高人居质量。关键词:城市河道;多功能;整治探讨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河道随着社会的变迁开始具备了更多的功能。不仅能供水兴利、防洪排涝,还成为了城市的水景观、水生态、水环境的主要载体和构成因素,直接决定了城市的人居质量和城市面貌。对于河道的整治实现了河道传统功能和城市景观的综合需求,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建设是现代城市河道的关键问题。1.城市河道整治现状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污染。根据99年我国的环境公报显示我国城市河道普遍遭到污染。国控河道的63.8%都是劣质水质。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越快,规模越大,人口越多,河道的富营养就越严重。以上海为例,主要的河流都遭到了氨氮等化学成分的污染,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又由于城市河道具备了环境保护、防洪除涝、航行运输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城市河道的整治始终都在进行中。传统的城市河道整治只是关注了水土保持和防洪除涝等实际应用的功能,开展了河道的疏浚和护岸等工作,造成了河道的渠化和断面形式的单一,很多走向笔直的护坡结构也是过于坚硬,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新时代的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城市河道开始了两岸的绿化,并且多数护岸结构都是仿照园林景观和休闲广场的形式,既保护了河道两岸,又美化了周围环境。而且,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开始反思对于河道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开始了河道的回归自然改造。自90年代开始,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开始了人工河床硬质材料的大规模拆除,建设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大趋势。我国的水利部门也已经开始了河道生态化和景观化的初步尝试,上海新家浜已经设立了生态护岸,不仅增加了河道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滨河的自动回复能力。2.城市河道整治的平面布置

在城市河道的整治过程中,必须要整理出基本的思路: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处于人口密集地带的城市河道水利建设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功能的需求,更要达到资源功能、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协调一致,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利用好水体的自然特色,构建出和谐美好的河道生态环境。基于这种思路,以广州某河道为例,结合河道的地形地貌,河道的平面布置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段位:

第一段:河道的长度为1.93千米,自然形成了蜿蜒曲折,而且大小弯道比较多,这段河道要尽量地保持河道的中心线,将弯道进行适当的处理,扩大水面,行成了两处人工湖,与此同时,一定要保留河岸的自然植被,降低河道的水流速度、避免河水对河道的冲刷。也通过植被来净化沉淀,提高下游的水质。

第二段:河道的长度为0.5千米,这一段河道的整治主要经由当地的村民来管理,多年来形成的断面是规则的矩形,河道中心线也是基本顺直的,这条河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所以必须要保持当前河道的走向不变,全面考虑道桥的出口和河道设计的平顺链接,对局部的位置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保证实际效能的同时,建成人工湖。并且布置成园林景观。

第三段:河道的长度为1.87千米,这一段河道主要位于规划公路的过程中,土壤的腐蚀性相对较大,为了确保生态的要求和岸坡的保护,在既防冲的同时又适应草木种植的普通草砖、干砌块石和亲环境的植生块的方案等等,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这是我们结合了具体的情况分析了河道的平面布置,在很多城市河道的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循科学的设置原理,合理地进行布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城市河道在治理过程中能够满足多功能的需求,实现城市河道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3.适应生态城市的河道整治生态城市的建设可谓是源远流长,真正开始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并且逐步由最初的城市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发展成为了城市的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形成了一种综合的城市生态理论。城市河道和滨河地带的建设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城市的文明发源地和各类用水供给源,同时也是鱼鸟、两栖动物和微生物的集散地,城市河道的生态建设在城市中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自2000开始,城市河道兴起了绿化建设的高潮,并且城市河道整治的方向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紧密相连,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河道的生态治理,改善水质,美化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工业与自然、河道与景观的关系。城市河道的整治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业的发展加重了废水向河道的排放,20世纪的泰晤士河含氧量几乎为零,许多鱼类基本绝种,将近三十年的整治终于恢复了合适的清澈、改善了泰晤士河的水质,水中的生态系统也就逐渐恢复了。所以,城市河道的建设必须标本兼治,既保证了环境的美观又要保障水中生态环境的完整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

为了适应城市人们的要求,城市河道的建设也开始了绿色景观的设计,绿色景观的设计原则主要就是功能的结合。既要满足除涝泄洪的要求,又要保护河道的自然环境,还要美化周围的环境建设。保证城市河道建设的生态科学性,遵循的整体规划,构建市民的亲水空间。实现配置的艺术性,在三维设计中,结合地域的风土人情营造出景观的意境,着重表现出当地的区域景观特色。城市河道的建设一定要符合经济的合理性,尺度的规划一定要以河道为主轴线,纵观整个河段的绿化景观。

城市治理水平篇7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治理水平篇8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治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治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已经加强重视水资源现状,并意识到由水资源污染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水资源保护目标,优化水环境,可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

1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意义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水资源短缺问题客观存在;一方面人均占有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的方法滞后,以粗放型为主,用水效率有待提高。但是我国拥有十分广泛的节水空间,意识到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水环境保护观念,非常重要。因此,全面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具备重要意义:

1)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推动水资源的效益平衡,发挥最大效率。

2)全面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达到效益均衡目标,顺利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思路与方法

2.1公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具体项目

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明确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也就是归属于我国的各级政府,但是当前我国“多头治水”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水资源的产权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若想从根本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必须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水资源产权体系,将每一条江河归属于明确的产权人。通过构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明确产权所有者的职能与责任,将水资源的污染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对江河水质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发生水资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治理已经发生污染问题的江河水资源,通过面向市场的方式,公开招标水环境治理项目和保护项目。

2.2规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运行过程

以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而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不足,没能从根本发展产业化运营,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由专业性的公司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治理污染的权利,全面推动市场化运行。

在我国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实现社会化运营势在必行。对于专业性的经营公司来说,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存在,一切工作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自负盈亏的方式获得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国家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全面加快水资源的运营体制改革,带来更多市场化运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3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监管力度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国家必须加强重视,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经提出采取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流域性管理、统一化管理,奠定流域管理专业机构的法律保护地位,并且在辖区范围内行使权力,落实监督职能。通过该种管理体制的约束作用,各个流域、各个行政区域参照水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理流域水资源。但是以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缺乏各区域政府的统一调控与管理,没能全面落实管理机构的权、责、利,各方关系存在交叉或矛盾之处;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权责涣散,难以发挥严肃的执法权。因此,加快整合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各自落实责任,形成一个统一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监管系统,非常重要。由水监会直接领导,构建水资源监督管理局,并下设水资源监督管理处,提高监督与管理的权威性。

3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个城市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治理和运行。

[1]孙海春,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5:16-21.

城市治理水平篇9

根据厅办公室安排,现将我处上半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自治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城市管理水平,根据自治区政府工作安排,我们先后组团赴河南省、湖北省、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四川省等省市进行了学习考察,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治区实际,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已将《审议稿》提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管理数字平台建设方案》。

二、推动自治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一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指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督导呼和浩特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月向住建部报送呼和浩特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实地调研呼和浩特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协调住建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存量垃圾统计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区城镇垃圾现状。三是在充分了解我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通辽市和赤峰市巴林右旗为自治区垃圾分类试点,目前该地区以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前期工作。

三、推进自治区“厕所革命”工作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布小林主席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报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实施方案>报告》上批示:“请住建厅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全区城市、农牧区及景区厕所建设管理问题,抓紧提出总体实施方案,报政府研究”。我厅组织工作组赴区内外对城乡公共厕所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梳理目前我区城乡厕所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自治区实际,代自治区政府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厕所建设管理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完成了自治区城镇公共厕所的摸底调查工作,初步掌握了自治区城镇公共厕所的基本情况。

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牵头负责自治区住建厅迎接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相关工作,督促盟市部门梳理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核实工作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整理住建厅所承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台账,起草了《内蒙古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总结材料》和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汇报材料。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扎实推进自治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印发后,我们将督导盟市按照《方案》规定的内容、完成时限,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平台建设,组织专家对《数字平台建设方案》进行进一步论证,力争在2018年底前,建成自治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督导盟市、旗县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建设整合,形成全区城市管理网络全覆盖,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二)深入开展自治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下发自治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通知,督导通辽市、赤峰市巴林右旗尽快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相关工作,指导其完成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继续督导呼和浩特市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要进一步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作内容,量化工作任务,二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宣传发动、收运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加快立法完善标准。

城市治理水平篇10

 

根据决胜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和十大行动方案,我镇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市容市貌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力争在现代化体系考核中不失分。现将目前我镇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一是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考评办法》,促进城市长效管理措施落实,提高我镇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最终提升全镇城市管理质量。

二是积极推行镇区单元网格化管理。拟在镇区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各相关单位以部门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所属网格。目前,前期工作已完成,只待开会落实。

三是落实商户市容环卫责任制。目前镇区《市容环卫责任书》签定率达96%,社区达93%以上。

四是认真落实督查督办制度。目前,督办案件879件,其中事件743例,部件136例,完成870件,完成率为98.98%,结案率为100%,在全市各乡镇中处于中上水平。

(二)加大整治力度,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一是开展三小车整治。联合交警中队建立车主底册,严格实行“一次半月,二次二月,三次罚没”办法,结合夜间整治,进一步推进“三小车”整治工作。目前,共查扣三小车262辆。

二是开展黑收废清零工作。由执法队与各社区、村相互配合,开展整治活动。目前,共取缔黑收废40余家,与相关社区、村签定责任书9份。

三是规范镇区停车秩序。目前,散发《有序停车告知书》320余份,劝离车辆150余辆,贴单处罚道板停车306辆。

四是开展联合整治活动。组织大小整治31次,包括:镇区大环境整治、绿色低碳示范镇迎检环境整治、黑收废整治、黑诊所整治、环境整治、大环境整治、镇区超门窗经营整治等。上半年,共拆除违章建筑15处1100平方米、披棚(包括遮阳棚、雨篷)2700平方米、开水炉9只、广告牌210块、灯箱30只,清理木柴、砖块等杂物137卡车,涂刷墙面800平方米、清理水池1个及清淤8农用车。

二、工作目标

以创先争优为强大动力,以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围绕一根主线,三稳三提,深入开展各类环境整治活动,促进环境转型,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管理。一方面,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的要求,明确监管和责任主体,无隙覆盖,完善长效管理。加强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只有责任人,没有局外人”的氛围,力争在1-2个月将我镇的市容市貌水平提上一个台阶。

三、存在问题

我镇的城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文明城、卫生城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一)部分单位城市管理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没有落实本单位城市管理内部机制及构建

城市管理组织网络,对督察督办的消极怠慢,且长效管理水

平低下。

(二)城市管理重难点问题突破不够。

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市场外摆摊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夜市大排档和临时市场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等仍然存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部位卫生死角多,乱停放车辆、城市“牛皮癣”和违章搭建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品位。

(三)长效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未全面落实到位

由于城市管理长效化、常态化举措不足,长效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得不够到位,一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整治时好一段,整治后老样子”,总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这样的怪圈中反复。

(四)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盲区

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还不够到位,管理的细节还有很多缺失,多头执法、突击式管理、执法不规范、效能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保洁范围上存在盲区,如河岸结合处、沿路水塘、城市道板等。

四、工作措施

城市管理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且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我镇继续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夯实文明城、卫生城创建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在各单位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同时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整合现有执法资源,做好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工作。

二是创新管理办法。根据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顺应形势,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如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环卫和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细则、城市管理的考核激励和统筹协调机制等等,切实推动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

三是积极推行镇区单元网格化管理。拟在镇区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各相关单位以部门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所属网格,促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型转变,提高案件处置效率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是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建立缴扣物品仓库,对低价物品不予归还,高价物品的签订承诺书后归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环卫工人作业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实行城市管理方面问题信息上报制度,使每个环卫工人都成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包括城管队员和辅警)

(二)切实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加快镇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不断完善园林设施,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管护水平。通过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三)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政治学习,引导城管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塑造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建设。大力培养城管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注重规范化操作,提升城管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建立健全业务人员百分考核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城管队伍,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凝聚力建设。开展1—2次拓展训练,促进队员身心健康、挖掘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砥砺品质毅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增进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流动摊点管理涉及弱势群体利益,关系社会民生,长期以来都是城管部门工作的难点,也倍受广大市民关注。建议采取建设“小贩中心”或设立临时疏导点,实施规范管理,有效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

二是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要进一步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针对城中村乱搭乱建多、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存在隐患,妨碍城市管理、影响城市形象这一状况,把城中村改造列为城市建设重点,制定近期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环境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一方面,要明确各单位管理职责,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占道、乱停乱放行为,为市民提供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停车场地建设和管理。

五、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各单位协调联动。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完成好各自承担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二是扎实推进“十大行动”。根据既定的镇城管委20xx年“十大行动”方案,各单位要立足本职,各司其职,特别是牵头单位做好详细的计划,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结合“十大行动”,利用一个月时间积极开展周巷地区、恒源广场、农贸市场、苏沪高速沿线、浦新河、偷倒垃圾、违章搭建等专项整治,争取2月内大幅度提升市容市貌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