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16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产后;康复;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育龄期女性素质、知识水平显著提升,她们不再一味地顺从传统生育观念,主张产后尽早下床活动,产后康复与健美也随着发展起来。有研究表明产后尽早做产后康复瑜伽有助于于腹部及骨盆肌肉恢复,促使体态复原减轻腹壁松弛,预防子宫脱垂、尿失禁等[1]。妊娠和经阴道难产分娩是盆底功能疾病的独立高危因素[2],同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30%~4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瑜伽作为一种流行、时尚的健身美体运动,但在产后尽快的进行练习瑜伽的锻炼[4],其运动量较大,常被产妇拒绝。针对产后情况,参考香港医院管理局其物理治疗部给设定一系列简单易学的产后康复瑜伽指导训练。本文通过探讨在病区普及开展产后康复操瑜伽,以提高产妇认知产后康复操训练的重要性和依从性,为住院分娩产妇出院前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再评估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6月,三甲医院中产科三病区中预备出院的180例产妇,安排进行常规出院宣教及⒂氩后康复操练习为干预组。产科一病区中进行常规出院宣教的180例产妇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两组患者出院前进行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小讲课和答疑流程。

1.2.2干预组病区中设立一个健康宣教瑜伽场所,科室高级责任护士对出院前一天的指导产妇进行训练。参照香港医院管理局制定的一套产后运动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给予指导产妇进行。通过站,坐,卧,等姿势,弯曲伸展,扭转身体各部分,对脊柱、肌肉、内脏器官起到自我按摩及牵引的作用,可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5]。运用凯格尔盆底肌肉运动法,锻炼盆底肌肉韧性,预防尿失禁及阴道肌肉外喷出和子宫下垂的发生[6]。

1.2.3由科室设置调查问卷,两组产妇使用同一问卷,包括研究患者的年龄、文化、产后康复知识的了解和产后康操复训练的依从性等。

2结果

两组产妇的产后康复知识认知和产后康复操训练依从性对比,干预组和对照组产妇在妊娠对盆底肌肉影响方面的认知相当,均为46.6%~46.8%,干预组接受培训后比对照组产妇在对如何进行训练产后康复操提升41.6%、产后是否准备产后进行康复操训练上提升34.3%,见表1。

3结论

我国居民以家庭群居为主,老一代较注重产后坐月子,但是对科学坐月子的知识不了解。现代的育龄妇女中,开始有产后科学坐月子的观念,但是医学和社会对其支持的力度和知识面较窄。我们通过参考国外先进地区的康复经验,通过医院大面积的推广产后康复知识和训练,提升其科坐月子的普遍性,大幅度提高产后进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产后病"的发生,加深护理的意义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蓉梅.早期护理干预在产褥期妇女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97-98.

[2]周碧华,廖丹梅,韦林宜,等.1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50-52.

[3]郝燕菲,孙秀丽,王建六.问卷调查在采集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病史中的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5):446-448.

[4]alvairDaS,alves,andréiaLt,melo,marcusV,etal.SeroprevalenceofRickettsiaspp.inequidsandmolecularDetectionof'CandidatusRickettsiaamblyommii'inamblyommacajennenseSensuLatoticksFromthepantanalRegionofmatoGrosso,Brazil[J].Journalofmedicalentomology,2014,51(6):1242-1247.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2

1.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资料并评价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脑出血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各中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因此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脑发育不全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瘫是康复科常见小儿神经性疾病,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害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1]。症状多在2岁之前出现,以痉挛型最为常见。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很可能留下种种后遗症,影响到患儿的日后生活,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负担。对本站2010年12月到2014年12月儿童康复中心124例住院脑瘫患儿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12月~[1]2014年12月本院共接收脑瘫康复期患儿124例,所有病例均参照[2]《小儿脑性瘫痪》[2],结合脑电图检查、智力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和分型。男69例,女55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8个月,平均3.4岁,其中3岁以下患儿85例,3~5岁患儿28例,6岁以上患儿11例。病例分型:不随意运动型22例,痉挛型71例,强直型8例,共济失调型11例,肌张力低下型12例。患儿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接送方便程度和自身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3例,均给予家庭训练指导;对照组61例,均留院接受康复训练。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生化无明显异常,头颅Ct、核磁检查,124例均有脑缺氧的影像学改变,其改变的轻重程度有差异,其中78例伴脑出血,26例脑积水,20例脑萎缩。

1.3病因

1.3.1产前因素中宫内感染

脑瘫患儿的母亲羊水中有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1]。细菌、病毒、微生物侵入羊膜腔刺激胎儿单核细胞产生iL-6、iL-8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使胎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从而使感染可直接传播及胎儿的脑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致局部的神经元坏死、丢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畸形甚至宫内死亡。有报道感染是引起新生儿脑白质损伤导致脑瘫的重要因素[2]。因此,应注意加强孕期保健,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定期及时的进行产前检查,也是预防脑瘫的一个重要措施。

1.3.2胎儿因素

分别为宫内缺氧4例,脐绕颈5例,胎位不正3例,宫内窒息2例,胎儿因素占总数的43.8%。出生时因素导致脑缺血缺氧脑出血16例,原因分别为:难产、胎位不正、产程长、产后窒息等因素,占总数的50%。新生儿期因素8例,颅内感染1例、核黄疸2例、维生素K缺乏3例、呼吸系统感染2例,占总数的25%

1.3.3产后因素导致脑瘫

占17.9%。有高胆红素血症、颅内感染、重症肺炎及失血性休克。要重视儿童保健,及时处理病理性黄疽,积极防治各种疾病,减少脑组织的损伤,对降低脑瘫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2、康复训练体系的构建

2.1综合训练

根据患儿情况鼓励其看喜欢的电视和书籍,练习识字和计数,辨别方向、刷牙、洗脸、穿衣、起坐、翻身、自行进食、进行语言交流、称呼人名、打招呼等。在坚持阶段性康复训练计划的同时,应根据患儿的思想情绪变化和实际康复程度适当调整训练的强度与难度,让患者能够耐受并乐意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小儿情绪变化较大,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要保持其好奇心,根据患儿兴趣设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项目。

2.2肢体训练

从被动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1)翻身训练: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的踝关节,首先使欲翻向侧的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屈曲内收,内旋转到对侧,带动上身翻转至对侧,反复练习。(2)头部训练[3]: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取伸展位,家长或康复人员用两手扶助患儿肩关节和肘关节,完成肘或手的支撑动作,并用玩具在离患儿眼睛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及上下移动,训练患儿眼球的追视能力及头部运动。(3)步行的训练:痉挛型患儿一侧膝伸直时,另一侧膝也随之伸出,难以做出交替伸腿的运动。握住仰卧小儿足部或膝盖,反复练习交互的髋、膝关节伸展和屈曲动作。

2.3语言训练

呼吸运动是保证气流能按照一定的强度和节律有效冲击声带发声的基础,包括深呼吸和屏气,控制吸气与呼气的速度,调节气流的吸入和呼出等。语言训练应先从呼吸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口唇运动,如闭唇、咧嘴、露牙、吹气等,此外还包括舌体的吐纳及上下左右的活动。注意倾听患儿的声音,对患儿由于口齿不清发出的模糊音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引导患儿逐步说话。

3、讨论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减[3]少残疾患儿,不仅需要采取措施,防止脑瘫的发生,对脑瘫患儿还应积极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我们认为,留院康复由专业人员指导训练,能接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案。我们认为,康复训练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训练方法的[4]科学性上,还与训练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采用基本相同的训练方法,由不同的施教者加以实践。总而言之无论患儿症状轻或重一定要能够做到早鉴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患儿才有机会被排查出来,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康复,才会有信心使脑瘫患儿成为正常儿或接近正常儿使其能生活自理或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刘月平,徐永涛.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61-62.

[2]孙乾.117例脑瘫患儿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5,24:16-17.

[3]李颖,杨思嘉,李波.114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28:154-155.

课题编号:2013―a28课题信息《探索残障儿童基层康复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红色字体保留不要删掉排页尾

课题编号:2013―a28课题信息《探索残障儿童基层康复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2013―a28课题信息《探索残障儿童基层康复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0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后6周初产妇,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查,肌力≤3级者为研究对象,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126例,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又分为a组、B组、C组,每组例数分别为31,30,31例,对照组34例。4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新生儿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处理方法

每组产妇均在产后6周以后,恶露干净,无阴道炎和泌尿系统感染。

1.2.1干预组a组:Kegel训练法由康复师指导产妇实施一对一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介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产妇的配合,并检查产妇训练方法的正确性。方法:产妇可在平卧位、站位、坐位时均可进行练习,吸气时尽力收缩5~10s,呼气时放松10s后再收缩,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熟练,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产妇从1次训练做15次收缩开始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每日进行3次,12周为1个疗程。

1.2.2干预组B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方式,基本步骤为:①给予频率为8~32Hz、脉宽为320~740u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产妇学会i类肌纤维收缩及区分会阴与腹部的收缩;②给予频率为20~80Hz、脉宽为20~320u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让产妇学习Ⅱ类肌纤维收缩,锻炼Ⅱ类肌纤维肌力;③给予i类与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加强产妇的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④给予各种场景(如上下楼、搬重物、抱小孩等)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⑤给予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而且需要训练产妇在咳嗽时收缩盆底肌肉;⑥给予会阴―腹部肌肉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锻炼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训练患者在直立时会阴―腹部协调收缩。每次治疗20~30min,每周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2.3干预组C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阴道康复器进行康复治疗。C组是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阴道哑铃进行康复治疗。阴道哑铃训练方法:将不同重量的阴道哑铃置入阴道内,让患者收缩阴道夹持住,训练时从最轻的球囊开始,收缩盆底肌肉使康复器在阴道保持1min,逐渐延长保持的时间,当患者可以保持10min以上,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逐渐增加阴道哑铃重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每次15min,每天一次,持续3个月。

1.2.4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如产后盆底保健知识、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等,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常见的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的发生,均与盆底支持结构的薄弱有关,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盆底功能康复的内容包括Kegel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等。

Kegel训练,是早期进行盆底锻炼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可以增强盆底的神经功能(兴奋频率和有效运动单位显著的增加)、增强盆底肌力。产妇能正确的、自主的收缩盆底肌、并能坚持锻炼,能收到一定得效果。但在Kegel训练中,产妇不能自己识别特定肌肉群,正确锻炼盆底肌肉,并获知盆底肌锻炼的效果,信心和依从性会打折。电刺激可以运用在阴道放置探头发出的电流信号的变化,使盆底肌肉组织发生被动运动,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从而增强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并且提高神经反应能力,唤醒一些因受压而功能暂停的神经单元,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生物反馈通过模仿视觉或听觉信号来反馈盆底肌肉活动情况,从而指导患者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收缩,同时便于观察患者的基础状况和锻炼发展情况,提高患者防治效果的信心和依从性。目前国际上有一些研究表明电刺激+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肌有效,本研究中,干预组B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Kegel训练,但通过15次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的肌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于一些基础肌力比较弱的产妇或者已经出现盆腔脏器脱垂或尿失禁临床症状的患者,盆底修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更持续的治疗。在干预组C组中,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阴道哑铃训练。阴道哑铃训练可以唤醒患者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增强会阴与腹部的收缩能力,增加深层和浅层肌肉i类肌纤维与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的综合力量,本研究C组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至产后6个月,配合使用阴道哑铃配合训练,通过反复、持续训练,盆底肌康复效果均高于其它干预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产后;早期运动;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99-01产褥期是分娩过程的一个整体部分,在此期产妇身体机能恢复的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笔者改变传统的产褥期保健模式,融合产后休养、健身、恢复形体的产后病区,观察产妇各器官恢复的情况及心理状况,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早期形体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选择我县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在我院分娩的180例产褥期妇女,随机分成训练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训练组均为初产妇女,平均年龄25.3岁,身高161cm、体重60.5kg,新生儿平均体重3.256kg。其中剖宫产者25例,另选对照组90例产褥期妇女不做产后康复操作对照组。

1.2方法:训练组从产后第2天开始做康复体操,先作简单的腹肌运动,就是在仰卧下,两臂上举到头部两侧,深呼吸时,腹肌收缩,使腹壁下陷、腹腔内脏器上提,然后慢慢呼气,两臂亦慢慢复原;以上运动2次/d,10~15min/次。随着产妇体力的恢复,即可进行以下的康复体操。

1.2.1训练盆底肌的张力:嘱产妇仰卧,协助或指导其将双膝弯曲成直角,双腿稍分开,肩、足跟支持身体,抬高臀部。双膝并拢,同时嘱产妇收缩阴道、骨盆底,坚持1~2分钟。每日2次缓慢下蹲和站起,每次10~15分钟。5天后酌情增加运动次数。

1.2.2训练腹部肌肉:进行直立、屈膝、弯腰及平卧,双手交替扶膝运动,吸气、收腹,屏住呼吸直到需要吸气时,再重复10次[1],每日2次;交替踢腿运动。仰卧,双手置臀下,双错上抬,足心向上,膝微屈,收腹,保持背部平直,然后轻轻地交替上下踢腿,坚持10分钟。

1.2.3胸部肌肉训练:向前弯体训练。仰卧,两膝弯曲,两脚略分开,双手置于大腿,呼气,抬头及两肩,身体向前伸,两手触摸双膝,吸气并放松;向后弯体训练。直立,两腿弯曲稍分开,两臂在胸部合拢,呼气时骨盆稍前倾,身体渐渐向后弯,次数不限。

1.2.4胸腹肌综合训练:躯干扭转运动。仰卧,双手抱头,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左肘触右膝,头转向右侧,收腹,左腿屈膝,向上提起,与右腿并拢;右腿伸直,左腿屈膝姿势,扭转身体,向相反方向重复以上动作[2],重复20~30次;举腿抬下颌运动。仰卧,两腿并拢抬起,双脚上抬,头部稍离地面。举腿同时抬下颌,收紧腹肌,下颌抵住胸部,头部还原,然后再抬起,再低住胸部,屏住呼吸,重复20~30次。

1.2.5足部穴位按摩:在足部反射区选肝经的中封、行间、太冲、大敦,脾经的隐白、太白、大都、商丘,肾经的复溜、涌泉、太溪、然谷,膀胱经的至阴、束骨、通谷、京骨、昆仑,胆经的临泣、窍阴、侠溪、邱墟,胃经的厉兑、解溪、陷谷、内庭、冲阳等敏感反应点进行按摩,酌情选用每个反射区,用单指或双指扫扣拳法,灵活的进行推、压、刮、滚动等按摩方法。以在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对保持形体十分重要。

1.3评定标准:产褥期满后42d进行评定,均由同一位医生于治疗前后完成[3];子宫缩复不良的评定标准是恶露未干净,B超显示子宫长、宽、厚三者之和大于15cm;腰骶痛的评定标准是平卧时有或无疼痛症状,站立5min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或疼痛症状加重[4];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痔疮的评定均符合标准。

2结果

两组妇女产后42d各项检验结果的比较显示,训练组妇女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的子宫缩复不良、痔疮、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腰围的恢复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3体会

科学合理的产后形体训练指导,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预防痔疮、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产后并发症,同时可恢复腹部肌肉紧张度,防止哺乳后下垂;早期形体训练,对促进产妇形体的恢复,预防产后肥胖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可调节产后体内脂肪分布,重塑健美形体,满足现代女美的心理需要。

按摩时所取的穴各自有功用,丘墟穴、大敦穴使风气生发;太冲穴生风燥湿;行间穴缓解上逆的腹气;中封穴化气息风;隐白穴调统血,扶温脾,温阳回厥,宁神清心;大都穴缓解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太白穴生发肺阳;商丘穴除湿健脾,通调肠胃;涌泉穴散热生气、固本培元;太溪穴滋阴补肾;壮阳强筋;足临泣穴运风化气,冷水降湿;解溪穴伸筋活络,化痰清胃;冲阳穴化痰和胃,宁神通络;陷谷穴止胀除满;内庭穴化积滞清胃热;厉兑穴燥热清肠胃[5]。

目前,正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已经真正的实施于临床护理。我们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文明用语和微笑服务,对产妇进行生活照顾。牢记安全和生活护理同等重要,把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渗透在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中,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倡全程护理服务。我们对产妇早期进行形体训练实现了生活护理到位、治疗护理安全。

“优质护理服务”和“三好一满意”获得了病人的好评,让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也取得了让社会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玉珍,基层保健院对产后早期形体训练的指导[J]中外妇儿健康,2011,7:62

[2]汪锡文,彭学鸣,月子中心实施产褥期保健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8-49

[3]刘瑞贞,田丽文,产后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3,18(18):859-860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88-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脑卒中发病急、快、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已成为共识。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了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共64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性60例,女性4例;年龄53~78岁,平均67.5岁;其中脑梗死有40例,脑出血有22例。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并经过了Ct和(或)mRi来确诊。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做对比观察,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观察组患者于病情稳定后2~10d内即开始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则按照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法: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于病情稳定后3周给予康复指导并进行康复训练。具体的康复方法如下:

1.2.1 正确和转换训练正确是能防止或对抗痉挛的良好肢位。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即患肢关节处于背屈位。转换前应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运动,即先做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健侧与患侧的翻身技巧,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在运动时联想肢体运动,患侧卧位以增加对患肢的知觉刺激输入。待患者能进行熟练翻身后,训练由患侧卧位靠健肢来带动患肢起、坐,坐姿持续时间逐步增加,待可以坐稳到30min以上后,开始训练站立。

1.2.2 手的功能恢复训练手的功能恢复较困难者,需要坚持强化训练,做屈伸动作,拇指对掌运动,鼓励患者完成更衣、解扭扣、持杯饮水等动作协调性。疼痛刺激性,用大头针适当力度刺激瘫肢,并嘱其意念随想象患肢的运动;温度刺激法,用冷热毛巾擦敷。瘫痪肌肉的按摩,活跃患肢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针灸疗法。

1.2.3 移步训练移步前准备活动:让患者连续起坐3~5次,然后测量其脉搏,如果脉搏增加的次数不超过安静状态下的30%,而且无脉搏不齐,才可以进行步态训练。准备好椅子,可以随时让患者坐下,不强求时间。倘若患肢抬腿无力,则可以用一绳系在患脚的中部,由他人协助来提脚。逐步进行步行、步态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同时应注意校正患侧踝关节的内屈,以避免影响进行下一步功能康复。

1.2.4 aDL的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穿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的训练:①在患者可以取坐位时给予其坐位进食、洗漱、穿衣脱衣等训练。②能坐位转移、站立时即可进行入厕和简单家务训练。③在动作训练的同时,对患者连续给予语言、认知能力的康复训练,多与他讲话并鼓励其用言语来表达意愿,自单音节词汇如“吃”、“睡”、“走”开始,到“洗脸”、“喝水”、“吃药”等语汇,逐步扩大词汇量。④在训练偏瘫侧的手功能时,同时训练患者使用健手完成一些aDL的技能。当患侧手功能部分恢复时督促他使用患侧手协助完成aDL。⑤通过练字、绘画等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通过排数字、物品分类等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按照这样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不仅可以对训练进展进行直观的观察,而且还可通过患者肢体的逐步恢复,来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1.2.5 心理护理建立温馨病房,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疾病知识的宣传、沟通,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专业护士应根据心理测评结果,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护士要学会积极暗示治疗,避免一切消极暗示,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的强大暗示效果,使他们在良好的情绪中配合训练,完成制定康复计划家庭成员培训:有部分家庭由于住院时间长,增加住院费用,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应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掌握简单的护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配合医疗,有助于早日康复。

1.2.6 针灸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肤针背部循经叩刺,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脊柱正中督脉及膀胱经的两侧,使其皮肤隐隐出血,时间10min左右。

1.3 评定标准两组均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进行Fin量表评定,其中躯体功能13项,语言功能2项,社会功能12项,认知功能2项。功能独立为126~108分;轻度依赖为107~90分;重度依赖为89~54分;

2、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Fim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治疗2个月时,观察组62.5%功能独立,对照组仅15.6%。留有重度偏瘫、生活完全依赖、Fim

3、讨论

大家都知道,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现在威胁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康复训练。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肌力降低、关节挛缩、压疮、偏瘫等不良后果,减少并发症。不同程度偏瘫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使老年人产生严重焦虑心理而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所以,对生命体征平稳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生活能力有较大提高,,精神乐观,使其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组结果显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稳定心理、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中医学将脑梗死列入中风病范畴,病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针灸疗法对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尤其是脊柱正中的督脉和其侧旁的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纲,其气与任、冲两脉相通,五脏六腑之俞皆在背部,运用皮肤针叩刺这些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从而有利于脑梗死后遗症的恢复。西医学认为,司控躯体中轴部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有一定重叠双侧的支配特性,因此选择位于中轴部或附近的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部位进行皮肤针叩刺,可以通过双侧神经司控的特性,促进脑功能的代偿和重组作用,促进竖脊肌运动,并改善机体内脏的运动功能,有利于偏瘫的早期康复。因此在本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因为配合使用了皮肤针背部循经叩刺疗法,故而取得了比对照组更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提高,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错误观点,使患者早日回归到社会中去。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倡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指导和综合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经颅脑Ct检查确诊脑出血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其中女12例,男36例,年龄52~88岁,平均为72岁;发病4~6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46天。

2方法

2.1早期康复治疗的程序:良姿位摆放;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语言训练。

2.2早期康复治疗的适宜时间:脑出血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尽可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并且要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做出决定。病人入院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伴有意识障碍或昏迷、卒中的临床类型、心血管的状况等的正确判断,对决定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尤为重要。

3结果

在发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褥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为80%(行走自如34例、需拐杖协助7例)。

早期康复治疗的措施

3.1急性期以被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在患手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病情稳定后,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3.3保持良姿位;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3.3.1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指导患者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时肩部向前,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屈曲。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

3.3.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可将一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者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

3.3.3半俯卧位: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者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康复训练

3.3.4床上训练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3.3.5步行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手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助于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瘫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练习也是从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

3.3.6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aDL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自护方法,一般采取“替代护理”的方法来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动状态下,接受护理人员喂饭、漱口、更衣、移动等生活护理,而自我护理是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使患者主动参与aDL训练。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3.3.7语言的康复训练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1]。从简单数字、句子说起,再循序渐进地加深复杂的语句,鼓励其经常与家人进行语言交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患者完成单一的课题,增强患者的信心,逐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讨论

近几年来,各国的神经病学家非常重视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随着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随着新的治疗模式的开展,主张脑卒中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的观点越来越盛行,甚至有超早期康复治疗的说法[2]。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防止废用性肌萎缩等废用综合征的产生,有效地防止肢体挛缩,防止或减少非瘫痪侧的肌萎缩[1]。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病人的不安,减少性低血压的产生,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褥疮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早期康复治疗,才能把废用综合征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力使站立、步行训练等康复治疗早期开始,使病人能重新步行,这一点尤为重要。据报道,脑卒中后需完全帮助的病人,入院后第8周瘫痪侧肌萎缩可高达60%~70%,萎缩的速度快,程度明显;同时非瘫痪侧也有较大程度的萎缩。而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在14天内肌萎缩仅为5%~10%,然后开始恢复,至第8周时,肌肉断面面积则与入院时无明显差别。前14天的肌萎缩不管多早开始康复治疗都无法避免,但可减轻肌萎缩程度。

参考文献: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瘫痪;社区康复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033-01

对平安地区脑瘫儿童进行了社区康复,现就3年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平安县社区康复服务合作项目调查的14岁以下(含14岁)脑瘫儿童61人。

1.2方法分析入户调查建档立卡,此卡由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平安县社区康复服务合作项目提供,通过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2001年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获取残疾儿童基本情况,对于入选入选人员进行康复评估、评分,制定训练计划,培训家长。康复人员每月入户指导一次,半年评估1次,训练3个周期,每天训练不少于4小时。

训练方法

对脑瘫儿童家长进行实例培训,教材: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编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用图册;

脑性瘫痪康复训练DVD光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中国康艺音像出版社)并发放到家庭做到每个脑瘫儿童家庭一册一盘。

效果评价

无效是训练后患儿的肢体躯体运动、智力、言语、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改善,评估分值无提高;

有效是训练后患儿的肢体躯体运动、智力、言语、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评估分值提高1――7分;

显效是训练后患儿的肢体躯体运动、智力、言语、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评估分值提高8分以上;

康复是训练后患儿的肢体躯体运动、智力、言语、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和正常儿童无差异或轻微差异,评估分值24――26分(26分为满分);

2结果

脑瘫儿童构成情况(见表1)

脑瘫儿童年龄构成情况(见表2)

脑瘫儿童残疾类型(见表3)

脑瘫儿童伴发疾病(见表4)

讨论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平均降水350-600mm之间。县内兰青铁路和兰青公路(109国道)兰西高速公路横穿,平阿高速公路纵穿,距曹家堡(西宁)飞机场5公里,是甘肃、青海、,本省南部地区的交通要道,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处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地形起伏连绵。县城――平安镇位于平安县北侧湟水河岸,县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平安县辖六乡三镇,111个行政村,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8万,城市人口4.5万,属国家贫困县。

平安县残疾人基本情况,我县有各类残疾人4003人,其中肢体残疾1914人,占47.8%,视力残疾602人,占15%,听力语言残疾661人,占16.5%,智力残疾312人,占7.8%,精神残疾102人,占2.6%,综合残疾412人,占10.3%。

我县脑瘫儿童有61例,占全县残疾人总数的1.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男性略高于女性。高年龄段高于低年龄段,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多见,发病原因以早产、疾病、先天为主,多伴发其他疾病占81.5%,以智力为主。46%的家庭能够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总有效率达95%,无效的只占5%,而康复率的可达8%。康复训练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可见康复训练是脑瘫儿童康复科学有效的途径,家长要有耐心、爱心、持之以恒。有条件的最好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自己再训练间隙训练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从社会效益来讲它可以解放1个劳动力,生产一个劳动力或半个劳动力,减轻了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57-63.

[2]2004年平安县残联基础调查数据库.

[3]华夏出版社199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肢体残疾系统康复训练46-72页.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9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使之得到更好的康复。

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20%~30%。语言障碍使患者产生与周围人的交际困难,带来种种不便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病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具体方法: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音,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在”、“饭”、“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果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训练方法是:

器官功能训练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摄食训练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度,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据报导,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综合多数专家意见,粗略归纳如下:

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发病后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地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产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平衡机器人系统控制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18-03

正文:

平衡康复机器人融合了机器人技术、康复医疗理论,人体平衡理论,压力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平衡康复机器人通过分析作用于压力板的足底压力数据准确地测量平衡能力,通过压力板的生物反馈训练来训练平衡能力以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平衡康复机器人是平衡能力患者的一大福音,是医疗人员的得力助手,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需求。

1.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康复机器人起步早,投入资金充足,目前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欧洲早在2000年就取得了康复训练器的进展。

现在国外市面上已经有着几款不俗的平衡康复机器人可供选购,下面就对他们进行介绍:

①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研发的tecnobodypK254p:

tecnobodypK254p是一款集平衡测试盒平衡训练于一体的康复机器人。tecnobodypK254p提供了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测量和平衡训练,主要分为动态测量和测试、静态平衡和测试、轴向平衡和测试、坐姿下测量和测试。其控制系统软件也围绕着其功能有评估、训练和反馈几大模块,软件还提供了病人资料管理以供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机器人主要是用于评定/训练受试者运动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含躯干平衡能力),提高本体感觉功能。当患者与斜板进行相互运动的时候,平板上获得的数据是根据每个单一运动转化为电脉冲而得到,并且把所得数据直接传输到电脑。软件将对这些电脉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便在电脑控制端将显示出一个描迹,这与斜板上的成角运动或在其上施加的力是一致的。

②德国的Zebris公司研制的平衡训练器poStURomeD(如图1):

poStURomeD是一种神经矫形治疗装置。是利用其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用以治疗和训练病理性身体姿势改变的设备,尤其是侧重对身体承重关节的功能性不稳定的训练。poStURomeD可应用于神经康复,疼痛的治疗,平衡能力及感觉运动的训练,达到以下目的:(1)身体承重关节的功能稳定性。(2)部分的疼痛治疗,尤其是影响到运动系统的慢性背部和姿势性的疼痛。(3)预防性的协调功能训练。

系统通过交互式训练与姿势本体感觉的治疗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严格的姿势训练原则。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七个治疗与阶段,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可以调节的不稳定表面治疗对于治疗病理性的姿势反应度和关节活动功能的不稳定性有着良好的效果。

1.2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相关研发然而国内研究还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尚没有类似国外biodexbalance_sd集平衡测试、平衡训练与一体的,人机交互较好的平衡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在平衡测试和训练的理论研究方面也略显不足,国内大多还停留在针对国外现有平衡测试仪信度和效度的研究上,在平衡测试方法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平衡测试标准。

①Sway机器人

Sway机器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制作的双轮移动机器人的实物,如图2所示:Sway机器人由上位机和机器人车体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两者是分开的,通过无线通讯交换数据。

机器人的车体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该机器人采用Cygnal公司推出的C8051F005单片机作为人机交互上位机的控制核心。车体的倾斜角度检测仪采用aD公司推出的双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202以及反射式的红外线距离传感器。利用pwm技术控制两台直流电机的转速。上位机与机器人之间的数据通信采用迅通生产的ptR2000超小型、超低功耗高速无线收发数传moDem。人机交互界面则采用240×128图形液晶点阵、方向摇杆及按键。基于这些完备而又可靠的硬件设计,此机器人也使用了一套独特的软件算法,实现了Sway的平衡控制与数据交换功能,如图3所示。

1.3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

平衡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不仅结构、形式与功能上有很大改善,训练方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增多。作为帮助人训练平衡能力的机器,机械结构的合理性,智能控制的有效性,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人机交互的辅等等决定了它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当前,国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其操作复杂,价格高昂;国内对平衡机器人的研究水平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还未生产出真正投入使用的产品,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康复训练较为被动,模式单调枯燥。

(2)测试、训练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医师。

(3)缺乏康复理论的指导。

而我国的平衡康复机器人较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产康复机器人投入市场且性价比较高,但是在功能和结构上还有如下缺陷:

(1)平衡训练模块薄弱

(2)动态平衡功能不足

2.平衡训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因为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时要站在平衡训练系统测试平台上,所以必须优先考虑在使用时患者是否康复训练机器人产生干涉,平衡训练系统本身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并且保证患者在运动中不会因为站立不稳跌倒而受到伤害。

(2)有效性原则:这里所指的有效性是指平衡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能够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按照一定轨迹进行运动,从而带动患者进行有效的平衡训练,同时,在检测患者的平衡能力时,仪器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较小,从而有效的测得所需的数据。这也是对平衡训练机器人的基本要求。

(3)经济性原则:所设计的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能否广泛的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是否有较为适合的经济成本。目前很多国外生产的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由于造价成本过高导致其应用范围只局限于大型的医疗机构,而限制了平衡训练系统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因而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设计该平衡训练系统时,在保证有效性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的简化机构,并且使用合适的材料。

(4)创造性原则:创造是人类的本领。人类如果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生产就不能发展,科技就不会进步,也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设计只有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只能永远落在别人后面。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在机械设计中贯彻创造性原则尤为重要。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机械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与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确定设计课题,使用要求,技术指标,设计与制造工期到拿出总体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效用分析(着眼于实际使用效果的综合分析),盈亏分析直至具体设计,试制,鉴定,产品投放市场后的信息反馈等都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运作的。设计人员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设计才能使产品具有竞争力,能够占领市场,受到用户青睐。

(6)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原则: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简称为“三化”。“三化”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政策,在机械设计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是指将产品(特别是零部件)的质量,规格,性能,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加以统一规定并作为标准来执行。贯彻“三化”的好处主要是:减轻了设计开发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了刀具和量具的规格,更有利于设计与制造,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便于组织标准件的规模化,专门化,易于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互换性,便于维修;便于国家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以及内,外贸易;便于评价产品质量,解决经济纠纷。

(7)整体优化原则:设计要贯彻“系统化”和优化的思想。性能最好的机器其内部零件不一定是最好的;性能最好的机器也不一定是效益最好的机器;只要是有利于整体优化,机械部件也可以考虑用电子或其他元器件替代。总之,设计人员要将设计方案放在大系统中去考虑,寻求最优,要从经济,技术,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去分析,计算,权衡利弊,尽量使设计效果达到最佳。

(8)人机工程原则:机器是为人服务的,但也是需要人去操作使用的。如何使机器适应人的操作要求,人机合一后,投入产出比率高,整体效果最好,这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3.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平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该传动系统主要是由电机,链传动系统,丝杆螺母副,弹簧及弹簧导向管组成的,如图4所示。根据传动系统图容易看出,该机构由电动机带动与电机轴相连的链轮转动,通过链条将电机的转动传递到三根不同直径的螺母丝杆运动副上,由于三根丝杆的直径不相同,造成了丝杆的轴向运动距离不同,进而实现了不同方向上的倾斜运动,通过弹簧导向管实现变阻尼的倾斜运动。丝杆盘上均匀分布有8根弹簧导管,弹簧将丝杆板与训练板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丝杆板两个方向上的倾斜运动转移到训练板,拉动训练板两个方向上的运动。

4.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基于labview的控制软件设计

Labview拥有强大的界面控制编程功能。平衡机器人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与测试,都可以用Labview软件进行仿真设计,为使用者提供简约易懂的画面指导,使机器人在操作上和心理上都更易让人接受。

4.1平衡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根据平衡机器人的功能要求以及平衡问题出现的不同原因,人机界面进行编程设计时,需实现多种模式要求,如图5所示。

(1)迷宫控制

迷宫控制训练模式能够让病患在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迷宫中随着一可重复生成的型态移动,如图6所示。基本调节模式与稳定度极限相似。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意调整迷宫等级以创造简单或复杂的环境来操纵。由静态模式改变至动态模式会加速其康复进程。打分是以百分比为基础且等于所有击中目标数/总的设定目标数。

(7)随机控制

为了加强病患的运动神经控制与内耳前庭的训练,平衡机器人需要设置随机控制训练,如图7所示。这种训练在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下都可以进行。在静态模式中,病患可在其倾斜盖运动,移动光标让其始终保持在移动目标中。在动态模式中,病患必须同时使用臀部、膝盖与脚踝以在随机移动目标内操纵平台光标。

(8)测试模式

为了可让医疗人员量化病患在一静态或者不稳定的表面维持动态单向或双向姿势稳定度,以此来评估病患之神经肌控制,所以平衡机器人需要让病患进行平衡系统测试,如图8所示。

静态测试是用来测病患的重力中心的角度偏离能力。身体重量会在静态量测中发挥作用。人之重力中心大约为其体重的55%。当选择静态模式时,软件会提示选择您的重量,根据使用者所选的重量可提供一个适当的静态量测刻度。此模式测试用于移动障碍之基线测试,用在内耳前庭失常和整形外科病患都是理想的情况。若静态测试分数良好,患者可进步至动态测试与训练。

在动态测试模式中,病患的能力检测可从控制该平台角度的课程量化为锁住位置的变化来反应,也可计算为随着时间偏斜的程度。较大之变化程度意味着比较迟缓的神经肌反应。进一步神经肌活力状态可以从前/后与中间/侧向平台倾斜量化而获得。预期数值与比较报告可用于绘制病患表现之图表,双向比较可快速地将每一下肢间的不同做出比较。

同样根据平衡问题出现的几个因素的不同,需要进行的平衡测试有姿势稳定度,稳定度极限,运动员单脚与跌倒风险四个模式。运动员单脚与跌倒风险的测试结果都可与基准数据做比较。姿势稳定度与稳定度极限测试可在不同困难程度下得到。双向报告(以一脚站立之姿势稳定度表现与另一只脚站立之比较)可在姿势稳定度测试下的更多选择中得到。

5.结论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能够进行训练与测试的平衡机器人,并实现对它的系统控制研究。在对国内外平衡机器人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平衡的一些原理及训练方法,提出了平衡机器人,并阐述了其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完成的内容如下:

(1)从力学角度和生理角度分析了平衡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分析比较了观察法、量表评定法以及平衡仪评定法,最终选择了平衡仪评定法来支持平衡机器人的评定。接着从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创造性、整体性等方面强调了平衡训练系统设计时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比较了传统静态平衡训练法、Bobath平衡训练法以及平衡仪训练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终选择平衡仪训练法作为平衡机器人的训练方案。

(2)平衡机器人控制方案的设计。从保持稳定性、实现不同的平衡训练模式、保持安全性、心理上易于接受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平衡机器人的设计要求。明确了平衡机器人需要实现的一些功能,完成了机器人的建模,并介绍了平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方式。对matLaB、C#以及LabView这些可以进行界面控制的软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终选择LabView作为的界面编程软件。

(3)根据平衡机器人需要进行的训练及测试任务,利用LabView对它的人机互动界面进行了编程设计与仿真分析,实现了对机器人界面的控制。并对几种训练及测试模式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让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