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服务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3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1

从我国目前的报社广告业务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报纸整合营销服务主要是以整合广告服务、新闻采编以及报纸发行等三个主要业务为主。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报社整合营销服务的水准,就不单单要做好三个主要业务,新时期下,我们更要不断调整和拓展报社的业务开展活动,需要进一步将业务整合逐渐上升到全面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报社自身全部的资源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整合营销服务,促进我国报社广告行业的稳健发展。在营销平台的整合方面,就是将报业在整合营销服务领域逐渐拓展到其他的营销平台,尤其是要注重重要和优质的客户大型广告营销活动,除此之外,报社集团可以逐渐整合其他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例如,报纸网站和手机报,以及报社员工的服装和办公用具等场所,通过这样多元化的形式和集群化的信息来展示给客户。在关系资源整合层面上,能够将报业在整合广告营销服务中,一定要着眼全局,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关系资源来为广告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整合营销服务。逐步强化和调整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求能够为广告客户市场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稳定外部环境,报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广告营销的影响力,并努力维护好企业客户的良好形象。例如,在为家电企业的策划过程中,报社可以让该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上下游的供应商和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袖来为广告营销做出相应的担保,这样就能为广告效果增强渲染气氛。

二、以客户为主的整合营销模式分析

在当前的报社广告整合营销模式中,我们都知道,“整合”仅仅只是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报社在进行广告宣传时,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要义。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报社作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主体,不能仅仅是局限挖掘自身内部的资源,更应该要以客户为主体,积极全面地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需求和目标,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良的广告效果,为此,报社在广告营销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客户的营销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深度分析客户和其行业内部各方面的情况,全面深入地剖析整个营销活动、市场竞争状况以及相应的长远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为报社提供策略和战术层面上的广告营销传播服务,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切实注重对自身整合营销水平的提高,这样就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为客户提供细分的模块化战略服务,尤其是要注重品牌形象、技术模块和服务创新等方面,重视客户资源的全面深入整合,这其中就包括客户内部生产和外部经营,内部组织传播和外部广告等方面的研究,才能有利于推进广告效果的产生。

三、以高水准来打造整合营销传播服务体系

在整合营销传播服务中,必须要求报社集团拥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和优越的服务品质,才能有效地改变报社集团从传统的广告者的角色,实现高水准的整合营销服务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在新时期下,报社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潮流,这就必须要以“精细化”的服务来要求自身,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将客户市场逐渐切分为不同的子市场和相应的分区域,才能更好地推动营销服务的整合优化,有效地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项目,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形成报社自身的营销传播服务体系。从传统的“包打听”的经营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广告业务的开展,为此,在市场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切实注重报社的“有所为”,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制定多层次的广告策略方案。例如,在旅游广告的市场宣传中,我们就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细分,从地域层次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本地游、省内游和出国游等三个方面,从主题层面上可以分为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以及游乐观光等三个方面,从消费角度上看,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面。所以,在报社对广告市场进行定位时,一定要非常清晰地知道自身的目标市场、服务对象,才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四、结语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 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8.5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是我国专业图书馆中最有活力的体系之一。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深入,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一线的服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模式。

1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学术性文献信息机构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代表着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行业,知识服务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知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包括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工具,面向研究、决策制定和创新等提供服务。科学研究过程的数据化,科研活动的流程化,科研过程的模拟,推动着科研信息需求不断向知识化服务转变,知识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上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专业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要求支持科研活动的知识计算环境和工具建设,支持“现场”的科研信息交互,支持动态柔性的知识、信息组织,建立e-Knowledge服务机制。

200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不断变化的科研信息服务需求,进行了多层次、丰富的知识服务探索。在文献保障服务方面,开展了科研文献资源需求分析、文献信息环境组织、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化文献保障与获取平台和系统建设。探索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试验途径与方法,逐步建立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信息服务、文献保障、信息分析的模式与工作体系。推动组织了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情报分析与服务、决策信息分析与服务,采用科学计量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专利分析、竞争力与竞争态势分析、专题情报研究等服务。利用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技术,开展面向科研项目、领域的知识组织研究,提供专业化的知识组织平台和知识环境建设工具,建设知识共享环境和协作环境。

2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实践

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110余个研究单元围绕自然科学各个前沿领域、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对科技信息服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科研人员广泛的文献服务需求、学科信息服务需求、学科情报服务需求、战略情报服务需求,各文献情报机构探索性地开展了知识服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各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经验,主要表现在:科研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学科信息服务与信息环境建设、专题情报研究与服务、信息分析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2.1深入开展科研一线文献信息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文献保障服务方案

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知识服务需求是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服务的基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活动的流程,采取多元方法(服务需求调研、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学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自研究所核心期刊文献需求,分析满足文献需求的各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学院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采取集团采购、集成揭示、馆际互借等形式,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如青藏高原研究所根据科技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确立了“以电子资源为主,纸本以青藏高原研究基础理论书籍为主要馆藏,其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予以满足,文献数据库以参加组团订购为主”的保障方针,合理制定文献保障策略。

大部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编制文献分析报告,引导研究所的订购决策和资金投入。如理论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分析在iSiwebofScience平台中检索到本所2004-2009年共被SCi收录论文1330篇,引用期刊论文34618篇,其中有32243篇集中分布在103种期刊上。据此,制定了本所科技期刊的采购策略,选择订购103种学术期刊。电工研究所图书馆分别在SCi、JCR、ei数据库平台上,对本所人员在2009年1月-2011年5月近2年多时间内发表的SCi、ei文章、引用参考文献的主要文献来源以及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结合本所,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状况,完成aCm、ieee等核心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发文、使用分析报告,供所领导参考。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图书馆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完成了《所信息资源需求与保障分析》,形成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除了发挥资金效力,合理订购文献资源外,还广泛利用网络开放资源、建立专业文献信息网站,建立第三方文献共享渠道,组织开发科技文献数据库。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工业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国内著名门户网站,开展深度分析,制定科研信息保障策略,系统分析工业生物信息网、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生物谷、生物通、丁香园、科学网、nature、Science、Cell、oxford-Journals、pnaS、pLoSone等网站结构,建立集成的文献信息聚合、页面信息抓取工具,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科研动态、重要期刊文献。力学研究所图书馆还利用电子资源的广泛分布特点,不定期通过专业论坛、社区等网上空间收集电子资源,尤其是国外原版电子书,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昆明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地推荐资源,自主决定资源采购类型及内容。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图书馆自主开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收录国外相关学术会议信息超过13000条、相关专家数据超过1000人、激光器产品数据3000余条、光电百科词条2700余条,数据库还收录了专业学术会议报告、国外专业机构研究报告、非正式出版物、互联网资料、内部资料等灰色文献逾数万条,相当部分的“稀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价值。

2.2全面开展文献信息的咨询服务,满足科研文献获取和评价需求

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利用文献计

量分析等手段,深化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内涵,拓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范围,组织开展以文献分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提供面向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开展专题文献计量分析服务,面向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文献管理服务、专题文献保障服务等。

半导体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根据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开展各种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献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开展文献定制服务,使得用户长期、稳定地获取本专业最新科研动态;为所内用户申请项目、申报奖项提供文献收录引证分析;向科研人员以“信息早餐”形式科研信息。电子学研究所图书馆为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所提供文献代查服务,提供文献查询、文献传递、付费、接收文献、文献整理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电工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组织SCi、ei论文引证检索专题讲座,编制论文引证检索方法说明等,按照科研成果管理要求开展SCi、ei论文收录、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摘要、电子文献检索等,支持科研人员的晋级、项目申报。

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院士申报、杰出青年基金申请、成果申报等提供引证检索服务,2008年至今为76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提供引证检索报告155份,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为了节省科研人员的精力,宣传推广文献传递服务,主动为每位院士、资深科学家、科研精英等配备了原文传递账号和随易通,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信息机构配合科技处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论文是否被SCi、ei收录进行核实,查询的被SCi、iStp收录和引用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对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本所科研人员和学生查阅文献的规律和范围,为文献情报工作者构建本所核心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着本所的高技术研发特点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产业化服务国家的战略,主办了《微系统技术信息》网络杂志,每周不定期(3-4次)提供科研最新动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里的研究员、所领导发送;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调研服务覆盖了微系统所所有的研究方向,着重报告最新的学术和产业动态。上海有机化学所图书馆以全院集团采购网络版数字资源为主,改变以往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获得服务的模式,开展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在文献信息服务上,从单独依靠本所图书馆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全院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合作的服务模式。

2.3嵌入科研一线,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面向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科研信息服务需求,开展专题文献信息、动态趋势分析,围绕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机构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知识服务模式。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承担《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发现与利用态势分析》项目研究,建立重点学科资源与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态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的利用态势,完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期刊保障现状分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论文期刊保障现状分析》、《国外目标机构资源保障分析》、《国外目标机构引用论文资源保障分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等研究报告。计算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本所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统计报告,撰写《基于eSi的研究所科技论文产出与影响力分析》和《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年至2006年发表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等;并撰写《ieee科技期刊出版现状调研分析》、《高性能计算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分析报告。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专题信息服务探索,完成《化学所与德国马普、日本分子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学、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的资源比对分析》、《化学所SCi收录论文统计及期刊分类》报告。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配合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展材料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专题调研,分别对中国、美国、日本及英国四国材料标准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全面展示了我国材料标准在数量、标准更新速度及技术领域分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为下一步制定材料标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四个国家材料标准文献比较分析》也为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理化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激光物理实验室开展定题服务,半年完成近千条文献信息、网络新闻、专利等形式信息的推送服务;利用掌握的检索技巧对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筛选,并在所主页上构建了能源专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能源相关信息不足的缺憾。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信息,制作了“蓝藻水华信息专题”,及时提供给研究所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其提供的资料对本所为江苏省及无锡市政府起草的应急措施报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认可。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主动参与学科情报信息服务,完成了“紫金山天文台SCi收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的空间环境领域研究发展分析”领域分析,并针对1900-2010年期间有关空间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对其国家地区、文献类型、机构、出版年、文献来源、学科种类等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环境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2.4深化学科信息服务内涵,建设专题信息环境,探索服务转型

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积极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图书馆的阵地阅览服务、文献借阅服务等向支持科研文献及时保障、文献获取能力培训、专题信息咨询等方向的转变。各研究所图书馆将科研人员文献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信息素质培训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如预约培训、现场培训、嵌入式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了文献获取方法与途径、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文献管理工具、文献信息环境建设、等。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数据库商开展面向全所、实验室、课题组的培训,内容包括新生与新员工人所教育、专题文献检索、end-note管理工具、专利检索、标准检索、军工信息检索、统计数据检索、SCi/ei/Knovel/aSme/Dii等数据库使用技巧、tDa分析工具利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组织过程中,与研究所人事处、学生会、实验室密切沟通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形式。

力学研究所图书馆结合重点实验室需求,尝试以新的方式针对研究领域开展学科情报服务,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组织建设“高超声速信息平台”,积累、长

期保存和利用专业信息,更好地为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2009年11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为红外物理国家实验室安装了“红外物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红外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新闻、红外物理实验室论文收录引用分析、国际影响力分析、红外物理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红外物理核心和相关资源导航等学科信息服务,受到科研人员欢迎。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围绕“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973项目)建设专题知识环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充分挖掘文献资源信息,编制专题数据库,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建设“中国湖泊水库文献目录数据库”,收集了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文献目录5000多条;建设“地形图目录数据库”,提供常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目录数据10000多条;建设“馆藏地方志目录数据库”,揭示大量各类地方志文献目录数据库,收录3500多条记录,包含40000多册地方志。

2.5结合科研信息需求,组织专题情报研究,形成情报研究产品与服务

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工作,开展专题情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又一大特色。各研究所图书馆针对一线科研任务、科研管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等,广泛开展技术发展态势、学科发展态势、科技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等情报调研。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科研项目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服务机制,推出了专门的情报研究服务产品系列,编辑《大连化物所前沿信息通讯》和《大连化物所规划战略研究简报》,完成《大连化物所中国专利分析报告》、《Co2减排资料调研报告》、《水资源资料调研报告》、《太阳能硅原料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稀土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等。光电技术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定题情报服务(SDi)机制,建队伍、建网络、建流程,在长达30多年的SDi连续跟踪中,已形成题录/摘要、动态、汇编和专集等4个情报产品序列,连续出版《动态》200余期,《光束控制和跟踪测量技术》、《光刻技术》等资料汇编300余辑。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为支持我国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近10万条文献数据中,综合分析全球钢铁业的技术研究热点;通过对近400篇文献内容的综述,详细展示钢铁业研究进展,提供《钢铁行业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报告》,为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持。组织开展mCral系涂层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针对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采用统计分析学、文献综述及专利评价等方法,形成了《mCrai系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探索出图书情报工作与用户需求间协同合作的有效模式。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优先发展领域与战略重点,采取内部电子刊物形式编发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类、专题研究报告类、年度综合报告类等三类情报信息产品,其中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目前包括《生物能源科技专辑》、《生物能源产业专辑》两种月刊,两种信息快报产品在相关共享平台、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网等网络平台;专题研究报告和年度综合报告不定期,每年分别为4份和2份以上,其中部分报告已提交国家和院有关部门参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开展《生命学科发展态势报告》的年度分析,组织《国内外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与《生物伦理管理研究报告》专题情报研究,根据科研战略规划制定需求完成《生科院神经研究所学科能力比较分析报告》。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确立需求导向的服务原则和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和重点科学领域,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所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活动对情报信息的需求,加强与所领导、所战略规划部门、研究所重要科学家的沟通联系,确定情报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领域,密切关注、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梳理相关技术领域的情报信息,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专题信息编译汇编资料、专题信息简报、专题文献目录、专题数据库等系列化的情报服务产品。完成了《国际激光聚变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态势》、《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大型平面镜制造与测试先进技术调研报告》、《激光信噪比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国际iCF激光驱动器研究年度综述》、《国外高能拍瓦激光装置概述》、《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概述》、《iCF光学材料激光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等情报调研报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天文台图书馆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决策需求,在科技前沿态势跟踪、学科竞争态势分析、重大学科方向态势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情报研究产品。

2.6试验建设专题信息分析工具与平台,构建研究项目和领域的专题信息环境

文献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工具化、平台化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和新型服务模式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针对各个研究所专题信息服务的特点,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推动和倡导下,利用各类知识服务工具软件,围绕专题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构建专题领域的知识环境。

声学研究所图书馆建立声学信息资源导航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了特色。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研发了基于个人/单位的科技论文检索与知识导航系统,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推送知识、跟踪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线,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快速挖掘信息。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支持下,利用专题信息平台建设工具搭建专业领域的信息平台,如HiV分子流行病学与分子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肝炎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神经病毒学科组信息平台等,定期本学科组相关信息、研究进展、领域进展等。同时,将数字化文献信息、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专业会议活动信息等有机融合到信息平台中,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知识环境。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研究所、新疆分院以及新疆地方的需求,组织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建立战略情报服务机制,累计完成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研究、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路线图、新疆2007-2010年SCi论文统计分析、新疆科技产出10年评估、中亚国家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蒙古国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发展规划研究、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研究、加快碘缺乏病防治方法与建议、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中亚科技实力及其与我国合作前景对策分析、国际棉花产业研究进展等情报研究项目。

青藏高原研究所图书馆秉承综合信息服务的理念,搭建“青藏高原研究信息与知识平台”,对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集中展示青藏高原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实现了信息知识资源的保存、集成、共享和交互。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馆围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建立“药物情报网”,参与建设“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在服务本所科研的同时,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

3结语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本科高校;科技查新;数字资源;查新员素质;查新报告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39-05

2014年以来,福建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1],并试点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8月30日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众多利好政策先后落地福建。在这大好形势下,福建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创新性发展无疑将成为推动福建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科技查新作为科技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评估、验收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很大的帮助[2]。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科技查新的需求,福建省多所高校积极开展查新工作,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已经先后成立了由教育部和福建省科技厅、卫生厅等授权的查新站,查新服务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福建省查新事业总体起步较晚、查新机构数量比重较少等原因,使得福建省查新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内所有本科院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各校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旨在探讨当前福建省内各高校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与对策,为科技查新服务在福建省未来的创新性发展中起到更好的作用提供一些参考。

1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研以福建省内23所本科院校(除去二级学院)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高校类型涉及综合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公安类等,能够较为齐全真实地反映福建省高校科技查新服务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各校科技查新服务情况,2015年5月―9月,笔者通过搜索政府机关和各调研高校图书馆主页、查阅文献资料、对各高校科技查新或者信息服务人员进行电话、QQ、邮件、问卷咨询等方式,从查新机构服务概况、影响查新服务水平的数字资源配置、查新人员基本素质、查新报告质量优劣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23所本科院校中,有3所高校具有教育部授权的查新资质、1所高校具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科委双重认定的查新站资质、3所高校与其他具有教育部批准的查新站具有挂靠合作关系、4所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部门有开展代查代检、查收查引方面的服务,其余12所高校未开展任何形式的科技查新服务。因此,本研究基于以上23所高校调研结果,从查新服务开展基本情况、数字资源、查新员素质和查新报告质量对科技查新的影响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福建省内各本科高校开展查新服务资质机构较少、学科覆盖不全、服务层次较低、资源整合较差、主动服务意识较弱、查新队伍素质不高、部分报告监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

2.1各本科高校查新服务开展情况

23所受调查本科高校,具有查新资质或者挂靠关系的有7所,独立开展简单查新服务的有4所,查新学科涉及医学、农学、理工类等。另外12所高校未开展任何形式的科技查新服务。从表1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福建省本科院校中具有查新资质的高校数量较少、部分无查新资质高校图书馆依托相关部门,如各馆的信息咨询或者参考咨询部进行简单的代检代查、查收查引服务、超半数高校未开展任何形式的科技查新服务。

2.2福建省本科高校数字资源基本情况

数字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等对科技查新质量优劣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科技查新服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3],本调查采取网页访问的方式,调查了福建省各本科高校数字资源的基本组成情况,并讨论了各开展科技查新服务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对科技查新工作开展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具有查新资质及自主开展各类查新服务的高校中,数字资源的建设相较于其他未开展任何形式查新工作的高校建设得较为齐全,数字资源种类较多、中外文数字资源建设较为同步。可见,数字资源建设作为完成科技查新工作的基础,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仍有个别高校,数字资源采购较多,中外文兼备,却未开展任何形式的科技查新服务工作,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该校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层次。

2.3各开展科技查新服务高校查新人员基本情况

查新人员作为整个查新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者,是控制查新质量的首要保证[4]。查新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查新工作的质量。本调查从福建省各本科高校查新员的学历背景、专业背景和职称等方面探讨了查新员素质对查新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作为科技查新的主力军,查新员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专职查新人员普遍缺乏,部分查新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较低、不具备相关资质,查新员素质有待极高。

2.4科技查新报告基本情况

查新报告作为科技查新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对评估各校查新工作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查新机构主管部门对查新机构的年度审批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因此,查新报告质量的优劣对科技查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除了了解各校查新报告的基本情况,还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影响查新报告质量优劣的因素,其中课题分析、与委托人沟通是否到位;数据库选取、检索策略制定是否合适;检索结果分析是否精密;结论书写是否缜密等因素被认为是目前影响科技查新报告最大的几个因素。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查新工作开展范围和力度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在接受调研的23所本科院校中,只有4所院校具有教育部或者卫生部授权的查新资质,占比为17.4%,查新范围主要为农学、理工和中医药方面的相关学科,学科覆盖范围较窄,其余19所高校只有7所高校有自主开展部分查新服务,且多为查收查引、代检代查,服务内容简单、层次较低,为本校师生的科研、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提供的帮助有限。除此之外,还有12所高校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科技查新服务工作,不仅在资源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且未能体现图书馆在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方面所起的重要辅助作用。

针对福建省本科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开展范围和力度不足的问题,应加大社会各界对科技查新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各高校图书馆资源储备和知识服务的作用,特别是具备相关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馆内已有资源,积极对外开展科技查新等知识服务,细化查新服务内容,加大查新工作力度。

3.2数字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数字资源是查新工作的基础,文献资源充足和全面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前提[6]。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受调查高校都购买了相当数量的电子资源,电子资源数量和种类参差不齐,多则上百种,少则十几种,中外文兼备。各校每年花费如此多的资金购买各类数据库,是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能够将数字资源真正用于各类教学科研活动,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高校却为数不多。

除了4所具有查新资质的高校外,只有7所高校有自主对外开展查新服务,其余12所高校,电子资源的购买大多单纯地用于满足师生教学科研中对文献的需求,缺乏对数字资源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除此之外,高校间的资源合作共享缺乏,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即使拥有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高校资源共享平台,但里面的跨馆资源检索之后仅限于文献传递,而非直接获取,大大地增加了文献使用周期,降低了使用率。

针对数字资源的这些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对外开展查新服务,将查新服务和学科服务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7]。同时,加强合作,加大资源共享,将本校和友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各校师生服务,提高全校科研水平。

3.3查新员队伍数量和素质亟待增加增强

查新员作为整个查新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在整个查新工作完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目前,省内各高校的查新工作者除了少部分具有相应的查新资质外,大部分的查新工作人员都为各馆信息咨询部或者参考咨询部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很少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不具备查新资质。但是,查新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要求比较强[9]、消耗时间比较多、对检索过程要求比较严谨的一项工作。目前,从本省23所本科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开展情况和查新人员的组成来看,负责科技查新的查新员总体数量较少、学历普遍偏低、专业背景缺乏、专职查新员数量不足、查新员缺乏相应资质,受调查者普遍认为福建省科技查新人员队伍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科技查新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福建省高校科技查新事业的发展。因此,扩大福建省查新员队伍建设,提高查新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图书馆应规范查新工作,完善查新人员队伍建设,在增加查新队伍数量的同时,注重查新员素质的提高,聘用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人员,加强对查新员进行继续教育、专业、业务能力等培训。查新员也应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经验的积累和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3.4查新报告质量把控应更为严格

在受调查的有开展各层次科技查新工作的11所本科高校中,大部分的高校查新报告的书写采取的都是教育部格式,个别高校使用的是科技部格式和本馆自拟格式。不管采取哪种格式,查新报告作为科技查新工作最直接的载体,体现了查新项目的最本质特点,是查新工作质量的灵魂体现[10],在这11所高校中,4所高校具有相应查新资质,3所高校与有资质的高校具有挂靠关系,这些高校的查新报告相对另外4所有开展查新而不具备资质的高校来说,因为各方面条件更为成熟,且接受相应授权部门的监督,报告质量更容易进行把控。未受监督高校,因为查新工作正处在起步或者发展阶段,更应该严格把控报告质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报告的真实性、权威性,关系到该校查新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查新项目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端.福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位作用与相关意义[J].福建理论学习,2014(8):18―21.

[2]谢新洲,李永进.科技查新与创新评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王兴华.数字资源服务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与探索[J].图书情报论坛,2014(2):42―45.

[4]蒋丽敏.查新人员素质对科技查新质量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4):121―123.

[5]曾召.科技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9(2):109―111.

[6]武茹.工科科技查新现状及质量控制策略[J].情报探索,2015(3):60―62.

[7]陈迎春.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学科服务相互渗透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研究,2014(3):96―98.

[8]王欣,刘小溪,盛安琪,等.试论科技查新机构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14(12):130―133.

[9]鄂丽君.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调查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2,31(1):180―184.

[10]方懿林.影响科技查新报告质量的因素与对策――以医学中文科技查新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6):80―83.

[收稿日期]2015-11-30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4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

广告市场发展特点

综观这几年中国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市场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1.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市场份额尚小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2005年1-10月的广告见刊额是17亿元,占报纸的3.22%,占整个报刊的2.95%。从发展趋势看,本类报纸在报纸中的广告市场份额从2000年到2005年仅仅上升了不到一个百分点。

根据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总量基数小,即使增长率高,增量比较大,在整个报业市场的增量中也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真正做得好的城市周报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城市服务周报仍旧处于发展的酝酿阶段,没有呈现爆发式增长。

第三,由于受刊期的限制,周报比起日报来,广告容量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报纸的广告主力军仍旧是日报。

2.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广告增长率仍处高位

从广告增长率来看,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广告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除2003年之外,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增长率都高于同期的报纸和报刊广告增长率。就是在这种增长状况下,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额从2001年的7.45亿元到2005年前10个月的17亿元,增长了近10亿元。

3.两级分化严重

广告集中度的指标可以明确地反映出一类报纸中两极分化的状况,按照这个指标来核算,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中各个报纸两极分化比较严重。2005年1月到2005年10月广告收入排在前3位的广告集中度已经达到60.56%,而前5位达到72.97%,前10位接近90%。

4.广告行业特征性强

分类广告、医疗服务机构、服装服饰是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前3大广告行业。如果对比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前10大广告行业与报纸总体前10大广告行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是用自己的服装服饰、化妆及卫生用品、食品饮料、家居家装行业替代了报纸总体当中的机动车、家电、药品和保健食品行业,也就是说,服装服饰等四个行业是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特征标志行业。

第二,作为支柱的分类广告日趋重要,已经成为支撑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广告体系的主要力量。

5.在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发展状况较好

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城市,也是中国三大广告中心,这三个城市中的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发展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占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1.69%、9.86%和6.47%,而其他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市场份额一般都在6%以下。

6.广告经营特色鲜明,大版面、彩色广告逐渐成为主流

从这几年投放在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各类广告的次数看,1/4版以下的广告需求在下降,而1/4版以上的大版面广告的比重逐渐增大。另外,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彩色广告投放次数比重也逐渐增大,2005年占56.9%,可以说,大版面、多彩色广告成为了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一个重要特征。

7.广告占版率上升,单版广告价值还需提升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广告占版率高于报纸的总体水平,且在2005年有一个上升趋势,达到32%。但从单个整版的价值看,现在城市周报的版面价值低于报纸总体水平。报纸版面可以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报纸版面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广告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广告占版率,要么提升单版广告价值。而提高广告占版率是以牺牲报纸可读性为代价的,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提升单版广告价值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从目前情况看,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广告容量提升主要是采用提高广告占版率这个途径,也反映了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方面还需要提高。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零售发行市场发展特点

慧聪通过对中国重点城市的报纸零售市场调查发现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在零售发行方面的特征:一是零售发行地域性强,在北京市场中,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占零售市场的6.71%,在上海市场中此比例为34.27%,在广州市场为1.16%。二是重点城市折扣水平相当,北京略低。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广告市场发展预期

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预计2006年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整体增长幅度将向报刊整体增长水平靠拢,预计2006年增长率为7.84%。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3G 手机报 报业集团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依托3G网络的3G手机报作为我国报业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崭露头角。与普通手机报相比,3G手机报能够让用户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阅读新闻资讯,享受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依托wCDma网络,3G手机报可展现视频、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文件格式,进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阅读。

二、现阶段手机报的商业模式

1、手机广告模式。手机广告是基于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商业广告。其特点有:

(1)交互性和互动性。强交互性是手机报最大的优势,手机广告可以做到一对一的以及一对一的信息回馈。

(2)传播迅捷、范围广。手机广告的传播范围广泛,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有可能接受手机广告,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

(3)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手机广告的突出特点是可测量性和智能化。

(4)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手机广告的表现形式为文字、图象、视频、音频、动画等。它们可以根据广告创意需要进行任意的创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制作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能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广告。

但是,手机作为个人用品,许多手机用户本能地排斥手机广告。制约了手机广告的传播。

2、阅读收费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付费阅读和使用服务模式。

3、增值服务模式。手机厂商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为手机设计了许多增值服务项目,例如短信、彩信、手机音乐、彩铃、网游等,这样也为手机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手机报的收入来源不应局限于报业,而应开展多种服务,其中开展增值服务,获取经济效益,是手机报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

三、手机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价值链及运行机制不成熟。

3G革命的到来使得3G时代手机报的产业价值链越来越复杂化。产业价值链中各成员将处在多维互动的状态之中,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在运作机制方面。几乎所有报业集团手机报的内容来源、媒体业务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或媒体网站。

2、盈利模式单一。

一直以来,手机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盈利,即彩信版手机报对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wap网站浏览型手机报按照流量向用户征收流量费以及广告收入。其中,手机报包月订阅费和流量费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广告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

3、营销能力薄弱。

目前,手机报推广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运营商,而产业链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却处于手机报营销的真空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手机报的市场影响力。另外,从手机报推广方式上来讲,形式过于单一,长期的低定价或者免费赠阅已经不能唤起手机用户的热情。

四、3G时代手机报的战略规划

1、内容为王,形式创新,内容与形式并重。

手机报是传统报纸在无线领域的延伸,不论技术如何进步。内容永远居于核心地位。首先,3G时代的手机报-在体现大众传播特性的同时。要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针对性传播,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搜索定制服务。实现传播内容分众化。其次,手机报内容应当在精编基础上实现深度化。随着3G技术在手机报领域的应用不断成熟,wap及3G无线型手机报将成为发展重点,手机报将在内容深度上有所突破。

2、增加广告收益,拓宽利润渠道,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

手机报要获得发展,必须摆脱目前依靠订阅费或流量费的单一盈利模式。3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报广告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其对目标受众点对点式的精准投放上。借助庞大的订阅用户规模及深度的用户信息资源,手机报广告应按照订阅者的需求、兴趣以及订阅门类,投放与特定信息相关的广告。

3、依托产业优势,完善手机报产业价值链,实现多维互动。

3G时代,我国手机报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产业价值链的合理程度是重要因素。目前,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是手机报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实际上电信运营商通过掌握庞大的用户数量、手机报的渠道,成为产业链的领导者,而作为手机报信息来源的报业集团却相对式微。实际上,作为手机报内容提供者的报业集团处于产业链的源头部分,其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行业的成败,因此必须将报业集团放在与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同等的地位上,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模式。

4、强化营销意识,重视市场推广。树立品牌理念。

手机报进入3G时代后。要增强竞争实力、提高赢利能力。必须配合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因此,建立以报业集团、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为主,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参与的营销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报业集团方面来讲。除了提供优质的内容,可利用资源优势,通过传统纸媒平台广告,或通过报道3业及手机报相关资讯。提高手机报知名度;从服务提供商方面来讲,可以在细分用户市场基础上,对不同的用户提供特色的手机报业务,加强手机报的包装和推广能力,同时,做好订阅用户与报业集团之间的枢纽工作。及时将用户信息反馈报社;从运营商方面来讲,充分利用庞大的数据库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展精准营销,也可通过广泛的营业网络以一对一沟通的形式影响用户。

在手机报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报业集团、服务提供商、运营商等都要树立牢固的品牌理念。尤其是手机报进入3G时代后,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加大,手机报市场的竞争也演变为手机报品牌的竞争。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优质的品牌服务等方式,增强手机报品牌核心竞争力,使订阅用户产生强烈的品牌归属感。增加用户的惯性选择。

五、3G时代手机报的发展趋势

1、3G网站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彩信模式只是一种过渡模式,建立在彩信技术之上的手机报无法容纳大量的广告信息,无法像传统媒体一样将之建立成一个新的营销平台,这是目前国内的手机报无一例外都遭遇到的问题。

3G网站类型的手机报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将带动该行业的整体发展。从表现方式看,短信、彩信将不再是3C-时代手机报的主流,基于K―JaVa多媒体阅读终端、无线网站等多媒体应用,将是3G手机报业务的主要表现方式。从内容形式看。3G时代手机报将突破传统的图片、文字表现形式,出现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媒体形式,手机报的内容吸引力和表现方式得到极大增强。

2、网络出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平台为王发展阶段的到来。

互联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获得渠道,多元化和数字化阅读渐成趋势。在信息载体方面,数字媒介的最大特点是携带轻松和浏览大量内容,最大优点是随意存取,反复使用。这些技术上的发展与突破。为网络出版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2)手机出版必将成为网络出版的新增长点。

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新服务的支持。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中将能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不但承担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而且将是新技术得以推广的主要动力。调查发现,手机出版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出版新的增长点。移动通信成熟的收费模式的形成,为手机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手机出版的优势:a、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B、一站式的渠道管理。C、手机阅读的便捷性。D、客户的全球化。

3、手机报产业链完善是长期过程。

(1)政策春风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2)取得消费认同还非一日之功。

(3)健康的运营模式是未来竞争关键。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6

基金项目

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企业群落推进循环经济的效果度量及模式研究》(06Ja630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06&ZD02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532)资助。

作者简介

演刘娟(1981-),女,山西太原人,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谢家平(1963-),男,四川安岳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等。

摘要目前,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也愈显突出,亟待在该领域推进和落实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而建立一套体系较完善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循环经济在服务业推进的基础工作。文章从资源利用、废弃排放、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四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2000年~2007年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

关键词演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6-0052-05

目前,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作为中国经济重镇的上海,未来的城市定位是要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这意味着必须拥有极为发达的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餐饮、宾馆业的水污染、“白色污染”,交通运输业的尾气污染、噪声污染,娱乐业、商业的光污染,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电子通讯业产生的“电子烟雾”(电磁波辐射污染)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如得不到及时地规范和治理,很可能会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甚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工农业相比,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小,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弱,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相当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尤其我国的服务业在资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方面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本身也需要从“资源―产品―废物”的开环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转变,循环经济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朱国伟(2001)[1]将“清洁生产”的概念引入第三产业,认为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推行清洁生产,坚持对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冯之浚(2006)[2]对服务业循环经济进行了界定,即在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激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陈昌春,黄贤金(2004)[3]从行政、法规、经济、社会四方面探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障。但他们的研究很少涉及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和综合测度问题。黄金贤(2006)[4]则从产业和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减污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区域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和全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历年的发展进行了评价,但这一体系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与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别,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色。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限于定性探讨,定性分析极少。然而,建立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政府制订服务业相关法规的理论依据;也是企业制定循环经济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便于提高基于环保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将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实际发展,探究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的评价指标。

一、效果测度指标的选取

与农业和工业循环经济相比,服务业循环经济更侧重于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的双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双降低。因此,根据现有数据,本文将从资源输入、废弃排放、经济运行和生态环境进行考察。

1.资源利用。主要衡量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水平,涉及水、电力和能源的消耗。

(1)服务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V11:衡量水资源的减量化,按报告期区域服务业水资源消耗总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2)服务业单位增加值电耗(千瓦时/万元)V12:衡量电力投入减量化,按报告期区域服务业电耗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其倒数为单位电耗的工业总产值。

(3)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V13:衡量能源消耗的减量化,按报告期区域服务业能源消耗总量(折算成吨标准煤)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2.废弃排放。侧重衡量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减量化水平,包括排放总量和浓度两方面。

(1)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吨/万元)V21:衡量区域服务业万元增加值废水排放量,按报告期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2)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城市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千克/万元)V22:衡量区域服务业万元增加值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按报告期城市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3)服务业单位增加值生活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万元)V23:衡量区域服务业万元增加值废气排放量,按报告期城市生活废气排放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4)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城市生活废气So2排放量(千克/万元)V24:衡量经营过程排入大气的废气中So2的含量,按报告期区域城市生活废气中So2的排放总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5)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城市生活烟尘排放量(千克/万元)V25:衡量区域服务业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的排放量,按报告期区域城市生活烟尘排放总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6)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吨/万元)V26:衡量区域服务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按报告期区域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

3.经济运行。推进循环经济要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必然要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且服务业的发展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也需考核对国民经济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服务业产值比重(%)V31:衡量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按报告期区域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

(2)服务业占全部从业人数比重(%)V32:衡量服务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水平,按报告期区域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同期区域社会从业总人数的比例计算。

(3)服务业增加值(亿元)V33:衡量服务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4)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元/人)V34:衡量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综合生产效率和生产集约化程度,表示从业人员在报告期内平均每人创造的增加值。

(5)固定资产产出率(%)V35: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指在报告期区域服务业增加值与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价年均数的比例,即单位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价所提供的增加值。

(6)生产业①增加值比重(%)V36:衡量生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服务业的结构,按报告期区域生产业增加值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计算。

4.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推崇将排放和废弃回收后进行再资源化处理,不断趋近零排放和零污染。但在现有技术限制,因此对于无法回收和再用的废弃与排放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V41:衡量服务业经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按报告期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量占同期收集运送到垃圾处理场的生活垃圾量的比例计算。

(2)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V42:衡量区域服务业对区域造成的噪声污染。

(3)城市污水处理率(%)V43:衡量区域服务业对区域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指报告期区域处理过的生活污水量占同期区域污水排放量的比重。

(4)城市酸雨频度(%)V44:衡量区域服务业对区域空气造成的污染,指一年中出现酸雨的降水过程次数除以全年降水过程的总次数。

二、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设定是效果评价的核心,也是综合评价中难度较大的工作,因为指标权重应反复归纳综合才能达到共识。一般采用专家访谈法和多人aHp[5]相结合,如下:

1.依标度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上述指标的层次结构特点,用“1标度~9标度”把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例如“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的标度值分别取1、3、5、7、9,而2、4、6、8作为上述两个相邻判断的折衷,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反比较衡量的相对数值。从而将具体指标相对于其大类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得到其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标度,第k位专家建立的判断矩阵记为ak。

2.层次排序得相对权重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进行层次单排序,得到相对重要性次序,建立相对权重向量。一般而言,运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计算n阶判断矩阵每一行各元素之乘积mki;计算mki的n次方根;归一化处理得特征值wki;从而得到特征向量wk=(wk1,wk2,…,wkm)t。

需要注意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一致性,以避免指标间的逻辑混乱。由于判断矩阵ak不一致程度越严重,则权重误差越大,因此计算一致性指标C.R(C.R.

3.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

经过专家(选取政府部门、工业园区、高校教师等相关5类人员)访谈得知,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高,因此赋予经济运行和生态环境指标较高的权重;而且资源利用又优先于废弃排放,因此资源利用指标权重又略高于废弃排放指标。在资源消耗中,能源枯竭的压力最为紧迫,因此赋予它最高的权重;在废弃物排放中,服务业的主要排放物是废气、固体废弃物,其次是废水,因此赋予它们较高的权重;在经济运行中,着重考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以及服务业自身结构的调整()生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因此赋予它们较高的权重;其次是服务业对社会的影响,即服务业占全部从业人数比重。在生态环境中,酸雨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大,因此赋予它最高的权重,其次是噪声达标率和污水处理率。通过访谈分别建立判断矩阵,计算结果如下:大类指标权重向量wo-U=(0.1887,0.1089,0.3513,0.3511)t,具体指标相对大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U1-V=(0.2418,0.2503,0.5079)t,wU2-V=(0.1537,0.0559,0.2739,0.0889,01537.0.2687)t,wU3-V=(0.2390,0.1315,0.2391,0.0759,0.0757,0.2388)t,wU4-V=(0.1221,0.2265,0.2283,0.4231)t。

三、综合效果的测度模型

综合评价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标准化;二是效果的综合测度。

1.数据的规范化

由于各指标的性质各异,单位又不同,须进行无量纲化和极性变换,以增强数据的可比性。无量纲化有很多处理方法,如初值化法、均值化法、区间值化法、线性插值法等,其中均值化法较为简单实用。由于不同指标的极性不同,如有的指标值越大越好,有的则越小越好,因此就需要对采集数据进行极性变换。最终应使原始数据转化成[0,1]区间内量纲统一、极性为正、可进行综合评价的相对数值。

2.效果综合测度

区域工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的评价,本质上是一个多目标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可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最终结果,即S■=■V■■w■。其中,S■为第K年综合评价值,wc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

四、上海服务业评价分析

1.测度计算

根据上海统计网各年《上海市统计年鉴》,上海水务网各年《上海水资源公报》,上海环境网各年《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相关数据可总结如表1:

说明:由于数据不全,一些数据由其他途径或推算得到。

①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info.upla.

cn/html/2007/09-28/51802.shtml.

②各项绿化建设进展顺利年底人均绿地9平方米,上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进入

“倒计时”,shagri.省略/nyxw/shxw/t20030317_47474.htm.

③2006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一),nxep.省略/Read

news.asp?newsiD=5046.

④上海年投百亿整治水环境,sports.省略/epublish/gb/

paper89/20030926/class008900002/hwz1282980.htm.

⑤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指标V41中,缺少2001,2002,2004年的数

值,根据前后数据取平均值估算中间缺项值。

利用上述方法,对2000年~2006年上海市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得各年评价值,结果如图1所示:

2.推进效果

根据评价结果,在研究阶段2000年~2007年内,上海市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0.690提高到2007年的0.860,年均增幅3.20%,因此整体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但增长速度较慢。而对比资源利用、废弃排放、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四项指标,可以发现废弃排放评价值的增幅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0.434增长到2007年的1.000,年均增幅12.66%,尤其是2002年较2001年增长了43.72%,说明上海市在服务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减排方面效果显著,发展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了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经济社会指标逐年提高,而且2004年较2003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增幅为7.46%,说明在考察期内上海市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和解决社会就业方面发展态势是上升的。

资源利用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2003年,上海市服务业资源利用指标呈下滑的态势,从2000年的0.862降低到2001的0.801,2002年的0.826和2003年的0.797;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开始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0.797增加到2006年的0.966,年均增幅4.93%。但总体来说,资源利用指标最高为0.966,最低为0.797,总差值为0.169,可见该指标提高很缓慢。

从图1中还可以发现服务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乐观,2000年~2002年间,生态环境评价值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0.610上升到2002年的0.931;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却日趋恶化,2002年~2007年间,从2002年的0.931降低到2007年的0.623,年均降幅达到7.72%,说明服务业的废弃物在最终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时需加强处理,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改进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可发现上海市服务业循环经济整体上是不断提高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节能降耗,提升水平。在资源利用类指标中,减幅最大的是“单位增加值用水量”,从2000年最高的58.02吨/万元降低到2007年的27.93吨/万元,降幅44.36%;但是“单位增加值电耗”和“单位增加值能耗量”却没有根本的变化,如“单位增加值电耗”在考察期内最高为2001年的239.03千瓦时/万元,最低为2002年的203.53千瓦时/万元,降幅为14.85%;单位增加值能耗在考察期内最高为2003年的0.50吨标准煤/万元,最低为2000年的0.43吨标准煤/万元,降幅14%。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使用的电器耗电量高,餐饮业燃料的浪费,娱乐、商贸业电气照明、调温,物流运输工具能源的消耗等。其中,“待机能耗”(指电器维持操作模式、减少热机时间等功能时使用的电力)是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能源浪费的主要来源,因此,服务业应优先选用待机能耗低、节能效果好的电器产品,并缩短不必要的开机时间。此外,酒店餐饮业要进一步开展清洁生产工作,高效利用煤、石油液化气、煤气等常规能源,根据条件选用太阳能采热、风能发电,“光感”设施,感应式冲厕等先进清洁能源和节约设备;运输业要优先使用耗油少、小排量、采用环保技术的混合动力型车辆等。

(2)强化处置,保护环境。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酸雨频度从2000年的26.00%一路攀升到2007年的75.60%。服务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排放的废气是城市酸雨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研究过程中发现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水平很低,2001年城市垃圾资源化率还未超过10%,即使是2006年也不过29%,这一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70%,也低于我国其他一些地区,如深圳为45%,但统计部门却没有公布该指标的年度状况。另外,2004年~2007年上海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为65.3%,70.2%、71%和75%,而深圳2006年的污水处理率达到80%,发达国家大城市则为90%以上。因此,在服务业的运作中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再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提升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功能。此后,上海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达到了51%。然而,2002年以后,上海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持续低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2005年服务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5.4%,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比例相差甚远。经济社会类指标虽然逐年提高,但是发展速度缓慢。这表明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大力提升。因此,上海在产业结构发展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服务业的比例;其中,高层次的知识型的生产业既是减物质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又是世界级城市的支柱性产业,还可促进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上海更要从产业政策、环境营造、人才引进等诸方面积极推进。

五、结论

基于服务业循环经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高,资源利用与废弃排放的双减少”的特点,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本文构建了一个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2000年~2007年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综合测评,上海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从能耗、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三方面加大力度,以使上海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持。由于循环经济建设才刚刚起步,统计资料还很缺乏,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改、完善,以使其更加科学客观、符合实际。

目前,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也愈显突出,亟需在该领域推进和落实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而建立一套体系较完善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循环经济在服务业推进的基础工作。本文从资源利用、废弃排放、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四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2000年~2007年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注释]

①此处生产业的考察对象是从我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第三产业划分的14个行业中选取的,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共6个行业。

[参考文献]

[1]朱国伟.第三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11(2):104-106.

[2]冯之浚.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77.

[3]陈昌春,黄贤金.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8):42-44.

[4]黄金贤,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156-179.

[5]谢家平.绿色设计评价与优化[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4:

67-89.

aStudyontheevaluationofeffectsofDevelopingCirculareconomyinRegionalServiceindustry

――withtheDataof2000-2007intheareaofShanghai

LiuJuan1,2,XieJiaping1

(1.internationalmanagementforBusinessSchool,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2.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Shanghaiinstituteoftechnology,Shanghai200235,China)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7

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中国卫生系统染上“美国病”

报告课题组参与者石光、贡森评价称,中国卫生系统染上了“美国病”。他们分析认为,“美国病”有两个特征:一是效率低;二是公平性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浪费,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或干预措施上。公平性差主要因为资源再分配不到位。

石光、贡森说,近10多年来,中国的医疗体制已在较低水平患上了“美国病”,即卫生费用大幅攀升、医疗卫生服务非常不公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们的健康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恶化。

他们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由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供方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

“只是制度设计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认为,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为什么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

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此前提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

另外,市场化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

新制度设计,能否对中国医改对症下药?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8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协同发展空间再造服务推广信息素养

“2016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于6月16―17日在宁夏银川举行,主题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践”。为期两天的论坛包括两场主论坛、六场分论坛,共46位业界专家作了报告。分论坛主题包括图书馆的长远规划与协同发展、图书馆深层服务与拓展服务、空间再造及服务推广、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及用户信息素质培养、大学图书馆经典案例分享、智库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与技术等。

1.图书馆长远规划与协同发展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帮助和引导图书馆把握未来、应对变化、增强图书馆活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会者一致认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从平台化到工具化、从知识查找到支持知识发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UCLa)常务副馆长Susane.parker介绍了UCLa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指导原则、六大目标及相应的行动方案。该馆战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皆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指导原则主要包括:用户第一、推进全球和多元化视角、支持资源的开放获取、结合所在大学的规划、创造和促进合作、建立和支持创新、增强馆员间的合作以及注重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六大目标为:做有独特价值和影响力的角色、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高校研究中心、教学媒介和平台、合作和交流以及提供有成效的空间服务。行动方案包括:在指导原则指引下,图书馆根据六大目标成立相应团队,通过发放小册子、播放视频和网站公告等形式落实实施。UCLa东亚图书馆陈肃馆长介绍了UCLa东亚图书馆在图书资源随处可得的数字时代,在战略上把主要精力转向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度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与教师合作对本科语言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服务,以及对国际学生的服务。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李广建教授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张秋副馆长分别对国外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分享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李广建教授主要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美国和英国10所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为例,总结了每所高校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和战略规划特点,提取出十大关键词,包括:用户体验,嵌入式服务,参与科研,原生资源,开放访问,生命周期(包括科研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图书馆与教育者、行政机构和用户群体的合作,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预测和响应等,并从技术、人才、服务、环境、运维五个层面对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上讲,图书馆要加强校内合作、防止边缘化,加强跨界的对外合作、数据驱动决策是未来大势所趋。技术层面上要重视信息化、重视移动通信技术和重视信息系统应用;人才层面上要对员工进行终身培训、加强对员工的组织领导力培养;服务层面上要开展嵌入式服务,包括嵌入教学、嵌入全校公共课程、嵌入学院专业课程、嵌入虚拟教学环境以及辅助科学研究;环境层面上重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和环境带来的变革,例如建立支持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教室”,满足各种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同时利用社交软件、协同学习平台、远程通信系统的智慧型学习空间;运维层面上将对图书馆的评价与评估和图书馆营销相结合。

张秋认为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须为图书馆的新信息环境与学术交流模式找到新的位置,通过功能再造与服务创新重新定义图书馆在支持和参与整个研究生命周期方面的高效作用。如何满足科学研究新范式下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发展战略上的主要挑战和全新机遇。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共计39所知名高校和公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调研和总结发现,国外图书馆制订战略规划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6年的规划期限,既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发展思路的稳定执行,也有利于图书馆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进行及时反应与调整;资源建设、服务提供、资源获取、空间利用、科研支持和教育教学成为图书馆的六大战略核心;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作为战略理念;在组织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和财政资金管理并重。对国外知名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的体例和内容分析,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如强化战略规划意识,注重创建具有本馆特色的战略文本,加强战略规划的实施、评估与修订,在变化的知识环境中从环境、资源、空间、内容和角色等多个维度寻求新的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奇伟馆长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分享了“十三五”规划制订的经验。他指出制订规划要适当处理好发展推进和延续继承、重点突出和兼顾平衡、精准实务和模糊虚化、创新跨越和落实可行这几组关系,尽可能开展广泛的调研和借鉴成功案例是必修功课,落实是规划的生命。将规划分为总结、机遇和挑战、目标、任务,将任务细分为资源、服务、技术和管理。按照以上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规划中将重点建设馆舍空间,推动馆藏建设体系逐步成型,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深化文献信息服务,提升技术的保障水平以及推动队伍建设和管理精细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孙坦所长就基于智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架构作了报告,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和挑战、创新的动力、方向与途径以及未来行动设想与规划等。如今数字图书馆面临信息资源局限于文献,交付门槛过高,可发现性不足,信息描述、组织与检索能力不足,只给出线索、而不能直接回答用户问题等“泛在性”的不足,如何从海量数据源中有效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如何找到那些代表着问题答案或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必要和潜在可用的却又未知的信息片段、如何集成那些潜在的记录等,是开放信息环境中数字图书馆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开放获取与开放出版、语义互操作技术成为推动数字图书馆创新的动力。语义出版是在结构化出版基础上,为结构化知识单元附加语义的一种出版模式。如自然出版集团明确提出了语义出版的模式,信息的发现是通过结构化、交互化、可查询的图表与文本实现。在语义技术推动下,信息将越来越多地以结构化、数据化、语义化的数字知识表现形式存在,使知识互联、集成分析、计算挖掘和可视化成为可能。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创新方向主要集中在语义驱动的泛在学术搜索与知识发现、个性化的集成知识管理工具和计算化的学习研究环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联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图书馆等共同推动数字图书馆创新,筹划启动“十三五”专项课题“数据密集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语义元数据体系构建,语义学术搜索引擎,基于p联分析、计算挖掘的专门知识服务系统和标准规范体系与长期保存体系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作了“建设CaLiS云服务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发展新模态”报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馆的全面影响,以及学术生态环境的变迁,需要重新确定高校图书馆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图书馆只有通过“合纵连横”,成为学术生态链和学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才能在新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面临转型与前沿发展、提升基础业务水平与效率以及建立高校图书馆良好的整体运行环境等三大需求。持续推动高校图书馆整体快速发展、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信息协同服务体系以及促进建立高校图书馆与信息产业界的开放协同发展体系,将成为CaLiS在新时期的三大任务。CaLiS“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是:面向传统基础业务、面向数字图书馆、面向学科服务与情报咨询,构建包括文献共享、数据知识、情报咨询、学术出版、培训认证、应用软件和协同创新在内的七大云服务体系。目前CaLiS已推出了查收、查引系统,正在试用学科评估服务平台,正在建设采编一体化协同平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体系3.0、多源融合资源发现系统、图书馆基础业务云服务平台1.0、北大核心期刊评价与中文期刊总目等系统平台和服务。

兰州大学图书馆沙勇忠馆长作了“高校图书馆风险管理”的报告。他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风险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估、风险预防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概念界定、国外研究述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图书馆联盟风险管理以及案例研究等。图书馆的风险按来源主要分为外源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和内源风险(知识产权、业务外包、信息资源、组织联盟、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等)。报告以澳大利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图书馆风险的治理、评估和分担等,指出需将风险管理置于图书馆战略层面来考量,识别与评估图书馆面临的风险,建立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定期对内部风险系统进行评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读者服务部主任左珊作了“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培育路径研究”的报告。对国内外知名组织或个人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对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影响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因素着手,提出了促进现代图书馆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即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强化人文理念建设、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和建设良好工作环境。

2.图书馆深层次服务与拓展服务

不断提升基于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传统的资源型服务向创新型服务转变。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崔宇红副馆长作了“基于文献计量辅助大学学科评估与管理决策”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大学评估的视角分析了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趋势:基于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基于论文数量和引用的文献计量数据是必备指标;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并重;卓越性指标和合作指标成为新兴趋势。文献计量工具在科技评价中主要可应用在宏观层(国家、机构和学科),中观层(学院、研究团队和期刊)以及微观层(单篇论文和研究者)。报告以中国发展态势与对比分析、“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学科卓越性分析、北理工基本科学指标学科分析与预测、学院贡献度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团队和个人学术成长分析、中国计算机学科合作分析等六个学科分析案例说明学科分析要以需求为导向,从数据分析到决策分析是情报服务的新趋势。

北京大学图书馆聂华副馆长提出了构建嵌入科研、服务学者的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研究论文、专著、研究数据、学术期刊、学者个人主页、研究团队和课程等内容,以开放、可扩展、集成CRiS的体系架构,各部室合作建立学术成果资源的机构知识共同体,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模式的良性演变和开放获取,培育和深化了机构内外的融合与合作,嵌入科研流程并以增值服务提供给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李玉海馆长的“高校图书馆oa众筹平台研究与实践”报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放获取(oa)众筹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实践。由于目前oa资源建设中存在着资源分散、检索效率低和用户体验差等问题,为了实现oa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众筹平台,提供资源推送、统一检索平台,将oa资源网站汇聚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该馆开发完成了华中师范大学学者机构库和oa学术期刊资源众筹平台,目前已完成服务器配置和后台数据的试运行。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潘卫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的相关问题。支持学科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战略情报服务是转型重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调研分析和尝试的基础上建立了组织协调团队、规范流程标准、利用工具平台和培养能力四大操作机制,通过辅助学校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估评价、分析领域专利和分析领域发展态势这三个具体实践,馆员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与学校主流发展融合更为紧密,向知识服务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武汉大学图书馆张洪元副馆长作了“服务视角下的文献资源建设及其发展”的报告。报告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可分为基于文献资源、基于空间和基于技术与设备运用的读者服务,这三种服务类型互联互通,服务的核心是文献资源。服务转型发展下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结构,须俯瞰把握,不能随波逐流;资源的优先保障顺序根据学校不同亦有所分别。馆员将是资源规划、建设与服务的统一体,全面的专家型馆员与团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东大学图书馆程蓓副馆长提出面对高校的发展需求与信息化服务现状,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化数据服务,重新定位机构知识库,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要融入数字校园,构建高校学术生态综合管理服仗逑怠

3.空间再造及服务推广

空间再造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张甲馆长在“空间再造:大学图书馆标志性改革”的报告中阐述了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原因,和空间再造要达成的四个目标,即鼓励开放和互动为特征的智慧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研究的使用环境,读者主导的多样化和多重性空间使用以及营造学生的归属感。结合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分析了处于动荡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深化改革,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重庆大学图书馆彭晓东书记就“大学图书馆的馆舍改造与空间服务”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了馆舍改造的设计目标和设计三要素――空间、人文和技术。空间上的基本定位是学校的客厅、学生的书房。人文上的考虑是人气与文化的融合,既吸引读者,又可以展示学校的文化元素,体现大学的文化传承。读者需求多样化,对图书馆的功能与布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报告结合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馆舍改造的效果。

东南大学图书馆顾建新馆长结合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例,探讨了图书馆转型与馆舍空间再造问题,介绍了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大背景下学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及随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变化而带来的图书馆空间变化;以田纳西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六所美国高校为例,详细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给出了关于馆舍空间发展的一些思考:空间作为图书馆的一种重要独立资源,同样可以用来服务,要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和分区。图书馆既要注重舒适性,也要重视人文性。空间设计要注重新技术,也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家具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学。最重要的是要注重特色,差异发展,走符合本馆特色的空间再造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主任李伶作了“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探讨”的报告。新媒介颠覆了图书馆服务的传统理念,拓展了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渠道,改变了读者与图书馆的维系方式,革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新媒介的发展必将引起图书馆功能空间变化与重组,图书馆在原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空间再造和空间拓展,利用新媒介在原有空间基础上打造智慧空间、创客空间和数据空间。她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微服务为例,介绍了人大图书馆多媒体空间服务实践,包括空间布局、服务特点、使用情况、成果及出现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郭晶副馆长在列举了国内六所高校阅读推广案例和品牌营销案例以及10项国际图联高校图书馆营销获奖案例基础上,总结出图书馆优秀营销案例的特征,个性化服务和主题新颖、体验式的营销活动易受到用户的青睐。报告通过分析国际图联(iFLa)在2016-2020年的战略规划中,将图书馆营销能力建设作为四大战略方向之一,提出图书馆也应进入“营销+”时代,以缩短服务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在操作层面,关键是要针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融入营销理念与手段,重点把握“服务营销”和“价值营销”两大层面。

4.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及用户信息素质培养

湖南大学图书馆郑章飞馆长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变革。图书馆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困惑:定位一战略困惑,人员一人才困惑和投入一产出困惑。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直线制,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后的职能制,再到如今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有四个特点,即用户为导向,服务为中心,组织扁平化和结构更灵活。有三种适应性较好的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制、流程型和网络型。矩阵制可以解决协调问题、灵活问题、学习问题和执行力问题等四大问题。流程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网络型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强,扁平快速,充分体现核心能力和成本低的特点。

清华大学图书馆邓景康馆长作了题为“融入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报告。以哈佛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研究美国学术图书馆的战略目标,认为“服务性定位”才是大学图书馆的根本性身份定位,要切实在满足师生需求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结合国内外情况,图书馆的服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夯实基础服务和挖掘新型服铡m际楣莸氖姑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收集、保存、揭示、整合高品质资源;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创建一流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环境;协助学校的知识资产管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并结合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从基础服务、电子资源建设、清华学者库的建设、支持研究生学位申报和提供电子教参服务等几个方面做了具体实例说明。

南京大学图书馆邵波副馆长就基于“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大环境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影响与改变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相关情况。结合南京大学图书馆“Book+”和“paper+”两个平台案例分析,讲解了图书馆的服务性定位、服务层次和创新模式。智慧图书馆“二期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外文电子书管理平台"e-book+”,图书馆智能定位系统“iLib+”,机构知识库和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图书机器人。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心主任洪跃对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现状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调研对象是全国28个省份540余所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图书馆,主要针对教学硬件与师资等基本信息、本科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研究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专题培训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活动以及在线素养教育平台等八个方面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70%的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多为通识选修课,多数课程设置弹性考核。课程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也正在融入更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24.5%的图书馆开设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选修课居多,一年级新生为主要授课群体。考查方式以期末开卷为主,也有其它综合评测方式。专题讲座内容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提供资源的开放或校内下载以及专题培训的预约服务。但是教学内容与教材开放共享意识、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95%以上的高校均有新生入馆教育计划,主要形式仍然是入馆参观,发放新生手册和志愿者讲解。嵌入式教学体现在嵌入到类似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居多,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62.6%的被调查图书馆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高校采用。近半数图书馆举办过讲座报告类活动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2000-2014年间国内高校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的发展处于缓慢上升态势,还需不断提高对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视。

5.大学图书馆经典案例分享

来自8所高校图书馆的报告者带来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客空间建设、内部营销、组织氛围优化以及提高馆藏利用率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梁伟波副馆长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推广平台的建设与探索进行了探讨。图书馆作为建设校园文化服务平台的基础,有着校内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海海事大学“海大人文”品牌为例,分析了该校校园文化推广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海大人文”的设计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以及活动内容。“海大人文”的“立体化”的平台服务、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服务效果显著,受到校内相关部门和校内读者一致好评。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蔡晨以思扬话剧大赛为例,和与会人员交流了该馆阅读推广的经验。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以多种形式倡导阅读风尚,已形成“天财读书节”和“资源与服务宣传月”两个品牌。新近推出的思扬话剧大赛,将书与话剧结合,以经典名著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剧形式,让静止的画面和无声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先后有11个学生话剧团参与其中。活动举办后,相关名著的阅览量和借阅量都有明显增加。活动的启示主要有:一要放开思路,不断拓展阅读推广的新形式;二要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三要创新形式,吸引更多读者。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图书馆赵婷作了“以‘光影阅动’在线平台进行阅读推广”的案例展示。“光影阅动”阅读推荐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式、多媒介的推荐活动,内容包括以电子书库为主体的原著阅读,以简短字句为代表的浅阅读,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的深阅读,基于原声影、音、图的鉴赏阅读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联阅读。该活动具体实现过程分为遴选、采集、整合和呈现四个步骤。

三峡大学图书馆唐文惠馆长以该馆“大学生创客空间”为例,介绍了图书馆文化育人平台构建的实践探索。“大学生创客空间”以“借势借智借力,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理念和“构建文化育人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目的,运营模式“以咖啡为媒介,以活动为载体,以空间为舞台”。“大学生创客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彰显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达到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贾德智副馆长结合该馆创客工场的建设实例,对创客空间建设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创客运动的兴起及其与传统社会碰撞的过程,讨论了创客空间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不同高校图书馆参与创客服务的差异比较,又从主导思路、功能设计、空间元素、配套设施、管理方法、图书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入住项目、开展的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建设实例。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在创客空间运行中有待探索的三个问题:协调力度不足,专业技术管理能力有限和持续的经费投入不确定。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主任韩丽风介绍了该馆“爱上图书馆”内部营销活动案例。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该馆借鉴了管理领域内部营销的概念,将营销理念用于组织管理,主张“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该活动共分三个主题:营销图书馆服务精神、营销图书馆专业精神和营销图书馆创新精神。清华图书馆通过组织馆员职业分享会、一线馆员工作掠影以及主题沟通会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最终达到了促进馆员成长、推动图书馆发展、更好服务读者和加强图书馆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唐慧燕副馆长以“图书馆组织氛围优化探索”为主题,介绍了组织氛围优化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ClimateQUaL是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的从馆员角度针对图书馆组织氛围进行评价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鉴于Climate-QUaL的美国文化基础和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自身的特点,该馆首先对美国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又通过分层抽样方法获取了可靠的测评数据,对引发较低评分指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本案例带来的启示:图书馆组织氛围测评工作是管理优化的重要基础,领导层推动是组织氛围测评结果有效应用的重要保证,馆员队伍素质提升与图书馆组织氛围优化互为因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部馆员汪志莉以“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驱动下馆藏利用率提升实践”为题作了案例展示。案例将两种大数据环境下个性化图书精准推荐和特色馆藏揭示与三种传统方法(即阅读推广、馆藏布局调整和修改借阅规则)对比后发现,三种传统方法提升馆藏利用率见效较快。个性化图书精准推荐的成功率较三种传统方法相对较低,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和读者个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但相对传统方法,有其自身所自带的新时代新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6.智库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与技术

四川大学图书馆马继刚馆长结合该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探讨了“助学促研,提升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价值”。促进学习和助力科研是大学图书馆长久以来的根本职责,在新的外部宏观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缺乏科学规划、角色定位模糊、新技术眼花缭乱和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与挑战。马继刚提出,在坚持促学助研这个大学图书馆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上,要通过转型来提升图书馆的自身价值。报告以四川大学图书馆2011-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为例,从布局、策略、用户、竞争、人才、经费几个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基于符合读者的学习习惯、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和增强教师的教学体验等原则,四川大学图书馆将打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空间作为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之一;信息技术馆员在学习空间中应具备作为助学者的新价值,具体起到传授、设计、开拓和t望的作用,技术馆员在新环境下任重而道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李欣副馆长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技术应用思考”的报告中介绍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和对自动化系统的期望,重点讨论了对下一代图书馆系统技术与服务的思考。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思考和行动为实例,从发展方向把握、实体服务深化、服务范围拓展、特色资源建设与数字化揭示以及关注移动服务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探讨了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分析了信息技术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解析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概念,提出分五步走的技术与服务融合之路,即:理解关键技术、理解核心需求、体验优先及用户参与文化、服务效果及评价和数据建设与展示逻辑分离。以“读在清华”服务为实例,分享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技术与服务融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就“图书馆在智库中的定位与能力”作了专题报告。在介绍了智库的概念、功能、需求以及智炀哂械亩懒⑿浴⒂跋炝和质量这三个特质之后,他分析了图书馆参与智库建设的三个原因以及图书馆在智库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图书馆需要实现三个延伸和三个转变才能够成为智库性机构,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制订规划,积极沟通,培养队伍,从基础做起并且加强宣传。

在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主任朱强作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隐私保护”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图书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不仅伴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和运行模式的改变,而且总体的市场环境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读者的相关隐私数据如何得到有效保护,运用何种技术来整合、分析和挖掘收集到的数据,如何跟踪和挖掘用户的阅读行为和个性化需求,并对此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都是图书馆人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图书馆在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要重视读者隐私权的保护,以加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信任。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9

〔关键词〕省级;科技文献;共建共享;信息服务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为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的信息平台,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是解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之一。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会带动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通过网络调研平台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情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后续发展策略。

1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及信息服务情况

11平台建设情况

2000年6月,科技部会同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虚拟式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开始部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此后各省市也陆续开始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1],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份,包括直辖市在内都建设了不同称谓的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各平台具体名称见表1。自2007年以来,nStL积极支持部分成员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企业信息服务,陆续推出了专业化服务平台、产品资讯、企业竞争情报平台、成果转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面向企业用户的服务方式与产品,为全国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2]。截至2010年底,已经基本形成以nStL为核心、以地区和行业文献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共建共享的国家科技文献保障和服务体系,新型市场化、个性化科技信息服务不断发展,在支撑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不同用户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全部采取用户注册的方式,为注册用户提供各种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例如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提供的服务有:科学数据代查代检服务、标准、专利、期刊等文献的传递服务、联合参考咨询服务、情报分析、实时咨询、信息检索、咨询策划、技术查新、定题跟踪服务,这些科技信息服务内容,为科技用户提供了方便。调查发现,有16个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没有标明具体的服务收费标准,只说明对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15个平台根据不同文献类型标明具体的服务收费标准。例如天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原文传递服务,标明复印费、缩微胶片还原费、查询费等;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注册登录,通过积分获得全文传递5篇权限。笔者把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内容归纳为文献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竞争服务与专利服务等科技情报服务。

121文献检索服务

文献检索服务是信息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方式,调查发现,除海南、福建两个平台没有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外,其他29个省、直辖市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均对注册用户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代查代检、原文传递、订阅推送服务等。

在集成检索平台服务方面,大部分提供高级检索、中外文检索服务;个别平台提供高级检索、模糊检索,如辽宁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个别平台统一检索点击页面需要先注册才能服务,如青海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平台集成检索较有特色的如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的文献检索,用户注册后可以进行普通检索、分类导航检索、期刊检索、按文献类型检索、按馆藏单位检索、高级检索;湖南省科技文献与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一站式检索,可以对期刊、学位、会议、成果、标准、专利、法规、图书、国研进行检索,检索字段分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刊名,其自定义检索提供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建特色资源的跨库检索功能;安徽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对期刊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专利数据库、论文数据库、馆藏联合目录数据库进行集成检索,还可以进行二次检索,可以查看查询历史,可以添加到我的收藏、可以订购文献,保存检索策略,查看检索策略等。以上平台的检索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题名、文摘检索,要平台注册用户才能下载全文。平台的文献检索服务,大部分有服务说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收费说明,其中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免费文献传递服务,其系统集成了广东数字图书馆的4000万篇文献供用户检索,用户选取的文献将在24小时内免费发送到用户指定的电子邮箱中;代查代检如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文献代检服务,为用户提供文献收录及被引用检索服务查找文献被SCi、ei、iStp等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有服务申请表、收费标准及联系方式。而订阅推送是根据用户订阅信息资源,为用户定期推送最新信息,有这项服务的平台共6个,专题订阅3个,如江西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订阅推送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提交专题、热点订阅请求之后,平台后台邮件推送服务自动根据用户专题、热点订阅需求,获取专题、热点信息,并根据用户邮件地址,进行专题、热点信息推送服务。

122参考咨询服务

调查发现有11个平台没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方式,只有平系方式或电话或邮箱及地址。20个平台提供不同方式的信息咨询服务,具体见表2。65%的咨询服务为参考咨询,其服务方式一般都是要先登录或注册为该平台用户才能进行咨询,有7个平台的参考咨询点击后可面向领域咨询、面向专家咨询,设有专业领域导航,可以查看已回复和未回复问题,这种咨询方式专业性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相应的专家咨询。有5个平台的参考咨询点击页面是实时咨询、或通过非实时咨询途径提出问题,实时咨询要先登录QQ在线,非实时咨询可以留言,并说明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有8个平台已有参考咨询又有在线客服,这种咨询服务方式用户无论在哪,都可以咨询。平台咨询方式较全面、较有特色的如,天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将用户与专家和学科专门知识联系起来的问答式服务,用户通过各种电子方式,如e-mail、电子论坛、聊天软件等提出问题,管理员通过电子方式给予解答;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可以向专家咨询、技术工艺、新产品开发、新品种研究、可行性研究、向机构咨询、专利、查新与综合咨询、科技投融资、科技立项咨询等,点击页面栏目有完成咨询、难题库、咨询领域、咨询机构、专家团队、发展历程、成功案例、成果及文献、联系我们,使用说明有用户咨询流程、意见建议及投诉等。参考咨询是平台与用户沟通、交流的桥梁,平台建设是为地方、区域经济、科技文化服务的,多与用户沟通、交流有利于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123定题服务与科技查新

定题服务是一种根据读者需求,一次性或定期不断地将符合需求的最新信息传送给读者的服务模式。而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调查发现有定题跟踪的平台有18个,有科技查新的平台有17个,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平台有定题服务和科技查新服务。平台服务流程清晰,服务项目多,有收费说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科技信息服务,例如云南省科技文献信息综合集成应用平台的定题服务流程是:首先用户注册填写定题服务委托单,将每个委托信息详细填写完成后提交,然后信息检索人员通过电话与用户协商检索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其他相关事宜。江苏科技信息网的查新咨询中心,服务栏目有政策法规、查新委托、查新流程、服务内容、查新合同、网上委托,其他服务栏目很有特色,有专利信息咨询、专题信息咨询、引文查证咨询。

124其他情报服务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常规的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定题跟踪、科技查新服务之外,还提供了竞争情报、知识产权、专利分析、科技评估、战略研究、创科技新报告等多种实用性强的科技情报服务类型,提供的科技情报服务情况见表3。

笔者调查发现,有科技情报服务的平台,情报服务都要先登录或注册为平台用户才能提供科技情报服务,有服务简介、服务流程及收费说明等。竞争情报服务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竞争对手分析、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战略分析等在内的具有针对性、谋略性、对抗性、超前性等特征的情报服务,从而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竞争目标,提升竞争能力[4]。如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战略研究是为决策主体提供全局性、深层次、科学化情报决策研究服务;四川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aSp竞争情报服务系统,集成国内及本区域各种信息资源,为中小型企业提业发展政策、行业发展动态、竞争环境监测、科技文献信息、市场预警与决策支持等服务。科技评估,主要服务对象是准备进行项目科技可行性论证、项目科技评估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此项服务的平台一般都有服务说明。创新报告服务,是面向科研、分析以及决策人员提供的科技创新辅助决策报告申请服务,如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创新报告服务形式是注册用户根据需要选择申请的报告类型,并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后提交申请订单;由平台订单管理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科技创新报告的制作工作,并上传至平台;申请者可以在“我的信息中心”中查看最终的报告。调查发现,知识产权服务、专利服务、战略研究等服务项目必须注册成为该平台的合理用户,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2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21加强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我国各省虽然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但共享资源数量少、联合共建单位较少,建议与成员馆联合共建共享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等,集中同区域内各机构的优势资源,共建一个资源优势互补、地方资源特色明显的共享服务平台。例如,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科研、企业为己任,按照“政府支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为原则,采用理事会模式,成立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以六家科技文献资源集中的大学、科研机构成立科技文献资源分中心,其平台技术特色是基于元数据仓储的统一检索功能,平台突破传统的跨库检索方式,采用当前先进的元数据仓储知识库技术,对资源中心的文献进行深层次整合,实现了文献统一检索。调查发现,多数平台都是通过跨系统建立的,但有12个平台没有区域共建单位,例如江苏省既有科技文献信息网,又有工程技术信息文献中心、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有江苏科技成果档案网,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分散于上述几个网站。共建共享是将本区域的资源通过多方协调、协商整合在一起,突出平台的特色服务,平台文献资源要方便用户利用。因此,加强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平台建设单位应完善信息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实现跨单位、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突出特色服务。

22多举措提升平台的信息服务质量

如前面分析,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开展了参考咨询、科技查新、专利分析、竞争情报、知识产权等信息服务,但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技术等尚需进一步完善,不断应用新的服务技术,如专利分析服务系统应不断完善其分析功能,深度挖掘更加有价值的专利内容;科技查新服务不仅注重课题申报前的查新、课题开展过程中也要跟踪查新,结题后为科技奖励、成果鉴定与验收、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信息资源,如科技报告、科技档案、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等,并加强网络环境下国内外科技情报资源获取能力和共享能力建设,提升知识服务的层次和扩大知识服务内涵[5]。参考咨询应招纳聘请聚集社会各领域专家,面向不同企业主体服务,共建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联盟,开展行业联盟咨询服务。开展新形式服务,如专利翻译、国外知识产权新动向、行业分析报告等服务,采用weB20技术,吸引用户参与行业信息资源建设、互助服务、服务质量评价等。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向用户推送移动服务内容,如北京世纪超星公司的“泛舟移动图书馆”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可以随时获得所需要的文献资源,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可通过与opaC系统的集成,实现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与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并构建读者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公告信息与读者个性化服务定制。同时只要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一次性的身份认证后,就可以直接进行一站式检索资源[6]。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向用户推送信息服务,以多种方式方法提升平台的信息服务质量。

23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就是要整合区域内多方的信息资源,以平台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面向不同用户服务。在平台网站设计上,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登录入口,如企业用户登录、个体用户登录。具体如:面向大企业,平台可以通过与综合性、专业行业科技情报机构的合作,为大企业提供战略研究、竞争情报、产品研制开发前的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知识和情报支撑。面向中小企业,应帮助中小企业随时获得国家产业、行业政策,获取期刊、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跟踪最新行业动向、技术进展等[7]。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分析、信息技术、免费信息资源等服务,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相对匮乏,平台应针对中小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采购部分适合中小企业的文献资源、整合网络免费资源、有偿数据资源使用实行费用减免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面向科研院所,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相关培训、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免费开放“中外专利数据库”检索服务。面向政府机构提供全局性、深层次、科学化情报决策研究服务,提供科技信息的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服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区域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创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本地区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者及管理部门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面向社会个体用户,提供各类科技文献全文下载、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服务,提供网络服务及各种资源查询、使用方法,提供视频演示及互动咨询服务。

24加强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个体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多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服务。要提高平台的利用率,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很重要。因此,建议平台信息服务应重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如开通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讲座培训、会议交流、视频教学等,对用户进行培训。还可以不定期举办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课程、企业专利申请培训,面向社会民众、地方大中小企业举办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讲座,新业务培训班。可以利用RSS技术主动推送说明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指导说明;也可以在网站提供相关软件的免费下载链接,提供图文并茂的安装使用手册,并开展针对个性化服务的用户培训工作,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切实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增强用户体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个性化服务的好处[8]。其次,可以通过用户手册、用户指南、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用户的培训,主动了解用户使用平台资源的频率、效果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看、回复、关注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屈宝强,吴家喜,赵伟,等.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服务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68-72.

[2]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企业信息服务研讨会在上海召开[eB/oL].http:∥/hy/xshd/201305/t201305273851052.shtml,2013-11-15.

[3]屈宝强,吴家喜,赵伟,等.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库建设情况分析[J].情报杂志,2011,(8):71-75.

[4]刘小琳.抓住区域发展契机构建区域科技情报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8,(1):85-88.

[5]王朝晖.企业创新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76-79.

[6]泛舟移动数字图书馆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服务的新模式[eB/oL].http:∥/newsCenter/newsdetail2012.aspx?newsid=5448,2013-11-20.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10

首先,从两个层面为信息产业培育新的市场空间。在实施好“家电下乡”、“宽带下乡”和“信息下乡”措施,开发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市场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信息消费”这一新型消费领域的拓展,拉响了3G进一步拉动信息消费的号角。

其次,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发展中,突出了信息网络产业的引擎作用。这样明确的指令,必将推动信息网络产业包括3G、Lte、4G、宽带、下一代网络等迎来一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其实,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化融合等,必然需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基于三网融合的众多产品技术已经开发完成,相关新兴业务模式也已经成熟,只要体制机制真正突破,最近3年必将实现井喷式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则需要走出概念炒作和过多的务虚讨论,应该尽快开发出适用的技术方案,探索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

第三,向服务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报告中强调了信息产业对于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的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并特别指出,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可见中小企业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服务领域之一。

第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升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意味着,电子商务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不过,在中国,网购目前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更巨大的增长潜力有待开发。

第五,两化融合等将促使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层次。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背景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信息产业的技术开发、应用拓展以及营销模式都将出现新的跨越。此外,在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方面,在支撑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信息产业都将更广泛地渗透和融合。

“两会”凸显e时代特色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

今年“两会”体现出了鲜明的e时代特色,这是跟往年不一样的。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在会场内外的广泛应用,使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行使职权、参政议政,凭借电子技术的发展更为便利;新科技的应用也拉近了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拓宽了代表委员收集民意的途径,不仅总理在“两会”召开前在线与网民交流,甚至一些网上的讨论也都能够通过两会反映出来。这些都传递出网络问政的新风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给会议本身,以及中国的政治协商特色带来了很大变化。这次两会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种提高有很大的功劳是来自于互联网,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在“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信息”这个词,一共有10个地方。例如发展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用好网络、利用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接受群众监督等,这都反映出在政府工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都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目前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技术发展条件下一些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使得我们的高层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怎么样在这种泛在网络的条件下、更好地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和服务群众的体系建设。

此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提出,“两化融合”要所有为,有所不为,要找准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需求拉动、技术保障”。一方面,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信息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广;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提供了保障,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都反映了这样的主题。

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都是结合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认为下一步,首先要加大信息消费;其次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支撑;第三是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将信息化从城市渗透到农村;第四是打造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人心,“e时代,U社会”的愿景已经不远了。

“公平正义”考验政府责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列为201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它显示了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看来,报告的亮点有4个:一是强调公平正义。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在社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应,强调公平正义彰显了政府责任;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随着网络的崛起,民意表达已经形成一股汹涌的民主力量,政府正在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三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报告中提到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等措施,显示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四是强调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健全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将落脚到政府本身。

总理在闭幕式后的答记者问中提到:“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如何做到“公平正义”,则将直接考验政府责任。从电子政务角度,政府将面临两个转型。

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10年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显著,电子政务工作的重心转为“应用”,进入到一个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应用深化期。因此,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可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而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此外,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公共服务管理的提供过程进行监控,而对过程的监控也就是对行使公共权力的监控。

二是网络民主考验政府公开。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主体制中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架构,尽管网络使网民的自由表达与公众参与成为可能,也使得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元素,但是,真正打通网络民主“最后一公里”,仍然要靠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建立正考验着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责任。从容、理性地面对网络民主,加强信息公开,成为每一级政府不可逃避的责任。

社保服务到乡村农民“老有所养”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社保信息化专家王东岩

2009年,我国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技术层面的支撑不存在问题。未来,只要原则确定了,各地就具体的步骤和流程进行协商就可以解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老有所养”的梦想变为现实。去年,全国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将开始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金保工程”一期7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数据集中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虽然是“平地起高楼”,却有着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参照实行,数据向省级集中,最低也可以实现市级数据集中。

相较于“数据向上集中”的齐步走,“服务向下延伸”则个性化色彩浓厚。如何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对新农保的最大考验。首先是将服务延伸到乡、镇,甚至是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科学地设立服务网点,实现《国务院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将从去年的10%的县扩大到23%的县。新农保最主要的投入不在数据中心,而在信息“入口”,硬件上需要终端和网络,技术上需要人员。这一点应该充分发挥各地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就业工作站”等已建服务机构的作用,这些“工作站”当初主要的功能,是农民工在跨地区流动中的信息支持,现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以及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前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政策缺失,这些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领城镇低保;后者指未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工伤人员。积极将其纳入工伤保险统筹,使社会保障荫蔽到“老工伤”人员,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推动社会和谐。

这两个问题都是存在多年的老大难,如今政府主动买单,这也是注重民生、关怀弱势群体的一种体现。同养老金的转移接续一样,这些问题的在技术层面的支撑早就没有问题了,只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流程,应该很快就可以解决。

卫生信息共享医疗费用下降

■原301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任连仲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卫生做出了更为积极和具体的政策指导,重点是进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革和扩大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率,惠及于民,这与正在进行的医改相呼应。要将政策落实,信息技术是实现医疗资源均衡、监控财政投入是否到位的必要支持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疗卫生的政策有两方面: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今年,财政支持会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直接投钱给新农合与医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可见,政府是要花真功夫来扩大医疗卫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出,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院的公益性改革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这只能由政府加大补偿。

第二,医疗资源的均衡化。首先,报告提出,2010年,在政府举办的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让药价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其次,报告里提出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实质就是将医疗资源均衡化,使得病历、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流转。

在政策指导下,信息化是实施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医改方案中已经提出,信息化是支柱之一。我认为,重点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网络系统,实现卫生信息系统的共享。一旦共享系统建立,医疗档案就能够在不同医院间相互调阅,而这也是医改方案中的重点。共享系统能带来三大好处:

首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我调查过很多医院,发现在中高层医院进行检验检查的费用,占个人就医费用的26%~28%,如果有了共享系统,医疗费用就能减免8%,这是相当可观的数据。

其次,有了共享系统,可进行网上挂号、互相转诊,不仅降低医疗费用,也方便了老百姓。

最后,实现监控。在医改方案中,“监控”两字出现了28次,可见其重要地位。通过共享网络,可辅助落实基本医药制度和药品的统一采购。此外,监控更大的作用在于管理巨大财政的投入――国家8500亿元的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利用――在实用共享的网络系统里,数据可以直接通往高层,数据质量和真实性都得到保证。

物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空间更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

我看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点“失望”。因为报告中,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连一句“农村信息化”都没提到。

其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三农”的环节并不少,从财政支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加大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到统筹城乡发展等均有涉及。在这些环节中,处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的作用和服务,例如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监控、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农民培训,信息化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惟独没有提到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手段,这说明农村信息化还是没有破题!即使是“家电下乡”,也不是纯粹为了农村信息化而来,而更多是从振兴民族工业的出发点来考虑。

信息化相当于空气一样,它并不值钱,但一旦人离开空气就无法生存。信息化在农村的作用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信息服务站、村村通、到“电脑下乡”,虽然农村信息化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好几年,但是目前很多人都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

面对这样的局势,今年的农村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年农村信息化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呼吁政府和社会对农村信息化加强重视,二是改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