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设备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2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校企优质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中国矿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依托骨干企业优质资源推进机械工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Y05)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9-01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的专业研究生主要是以自然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机械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研究生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目前相关全日制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两个阶段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进行课程学习,第二阶段进行专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并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定学生“个人培养计划”[1]。为了让毕业的研究生能够适应企业的研发环境和文化等,江苏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政产学研用”模式,开展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的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使其扎根在企业,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于企业。目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制定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较好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但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中面向的对象广、设备多、工艺复杂等特点,因此具有完善的科研试验平台、技术人员与组装加工基地等优势资源的企业作为研究生实践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我挖掘,系统了解自身具备的适合师生队伍建设的优质资源

企业资源,包括工厂车间、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生产资料等的实物资源、形成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维修技术等的技术资源、具有技术经验的人力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和高校课题组的研究方向,选择专业对口、行业领先、企业资源丰富的优秀企业,能够使高校指导老师、研究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科研中。比如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江苏省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产品,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在复杂环境下特种电梯的设计、研发、加工与制造方面,具有优质的资源:完善的科研试验平台(斜行电梯试验平台、大吨位防爆电梯试验平台、门机可靠性试验系统、盐雾环境下的可靠性试验平台等)、掌握复杂环境下特种电梯研发的技术人员(大桥、矿山、核岛、航海等复杂工况下的特种电梯技术)、成套的加工制造设备等,从而有效提高了高校师生投入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的积极性。

二、明确企业资源,确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具体职能与研究方向

作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主体,设站企业首先需充分认识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优质资源,比如企业拥有哪些科研平台、现有技术产品涉及的领域、技术人员具备哪些工程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其次,通过前期的调研和考察,明确企业的资源是否能对高校师生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与高校师生沟通,了解高校师生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雄厚的加工制造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大型的试验场所等)吸引高校师生参与,从而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最后,根据企业和高校双赢的原则,制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具体职能与研究方向。比如,徐州煤矿安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矿山专用设备的重点骨干企业,其产品涉及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等各类矿山,该公司在研究生工作站设立之前,明确了自身产品的定位和研究领域,随后与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沟通联系,在企业与高校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研发下,在矿山大型提升容器及其辅助装置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深入高校调研,明确高校师生优势资源共同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明确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和自身需求后,主动与高校师生沟通协商,掌握高校师生研究领域,对师生队伍建设、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具体项目的落实进行意见的交流和讨论,在高校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下,促进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成立和有效运行。比如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有一部分师生从事矿山提升与运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若与提升与运输相关企业结合,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为能够培养符合我国机械工程自主创新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徐州煤矿安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设立之前与高校师生交流,明确高校师生优势资源,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设立之前,同样与高校师生交流,充分利用矿井提升与电梯提升相同的研究领域,将矿井提升的成熟技术运用到特种电梯上面,形成了防爆特种电梯技术、矿山特种技术等。

四、综合双方资源,形成高效的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管理与激励机制

高效的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管理机制将有助于提高企业与高校师生投入的积极性,而投入积极性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双方优势下双赢的程度。因此,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期间,首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技术需求提炼为研究课题,充分利用校企优质资源,依托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其次,企业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研发所需的实验平台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为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增强高校工程项目的研发能力,实现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突破。最后,为保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正常运转,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需设立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配套政策,保障进站导师和研究生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企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研究生与导师给予表彰奖励[2],形成高效的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管理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江苏高教,2006(5):91-93.

[2]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72.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2

在通信行业中,人们通常把电源比喻为通信系统的“心脏”。从宏观、全局和经营效益的角度来看,通信电源似乎显得并不十分抢眼,但从微观和电源专业本身来看,从确保通信质量、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角度提出高度重视通信电源的运行管理与应用研究,颇有一定道理。在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立之际,呼吁高度重视通信电源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将有助于中国电信更好地抓好通信的基础——电源的建设与管理。

1电源是通信系统的坚实基础与根本保障

(1)犹如人们对阳光、空气、食物和水的依赖

从远古时代以来,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今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电也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因为有了电,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欢乐。

(2)摩天大楼与基础的关联性

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强风中坚定不移,坚实的基础则是默默无闻的功臣。通信系统的安全优质运转,无处不在的通信电源则是坚实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3)广泛的实用性

在通信枢纽大楼里,在卫星地面站、光缆、微波中继站、国际海光缆登陆站……所有需要安装电器设施和通信设备的地方,都需要首先建设好电源和通信电源。众多电源设备能在不同类型外电环境中经不同组合生产出a、B和C不同级别的多种电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到稳定、安全和可靠。

结论:电源是一切通信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根本保障。

2通信电源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了邮电行业几次因电源故障而引起的重大的事故:

a)1995年4月1日,广东汕头金砂邮电大楼电气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1497.9万元;

B)1995年11月26日,贵州毕节地区邮电局通信大楼电气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901万元,中断通信50h,间接经济损失335万元;

C)2002年2月27日0时35分,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通信楼无人值守市话传输机房失火,造成海府局的市话出入局中继大面积闭塞,出入局呼叫、数据通信、小灵通网络、部分金融系统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造成6500个接入网用户通信中断,52个中国移动通信机站的通信受阻。其政治影响甚大。

若要恢复原有的通信能力,投入资金是损失资金的若干倍,投入的力量也将很大。

通信电源的质量与实用安全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通信设施和人身安全,轻则影响通话质量,中断通信;重则毁坏机楼,酿成重大事故。a、B和C事故及以前的几个重大火灾,迫使邮电系统下大力气连续几年进行全行业的安全大检查。近年来暴露出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扭转极不安全的被动局面。中国电信集团会经常性地进行安全大检查,扎扎实实地把安全生产抓好。

电源专业及应用对通信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万不可忽视。

3通信电源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设备品种甚多,使用组合奇特

高、低压配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柴油、汽油发电机,风能、太阳能和燃汽轮发电机;交直流变换设备包括aC/aC、aC/DC、DC/DC、DC/aC、UpS和蓄电池设备等。

在通信枢纽大楼、卫星地面站、光缆、微波中继站、国际海光缆登陆站、交换机楼和模块局等众多的不同供电环境(条件)中,不同需求的魔方组合,神奇而多样化。一个关键问题是要严格贯彻通信电源的相关技术标准,遵循科学规律,做好设计、建设和维护工作。

(2)涉及专业学科知识多

通信电源的专业维护需要动力机械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3)消耗能源巨大,设备资源丰富,需要精心管理通信生产用电和确保通信机房环境温度等用电,所消耗的电能源是巨大的。而且通信电源设备的种类多、数量多,通信电源、空调设备资产大约占总资产的3%~5%,在一个拥有400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的强大通信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资产约占200亿元人民币,因此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意义重大。

(4)维护好通信电源责任重大

电源专业工作常处于高电压、大电流、使用易燃油类和防雷保护等特殊环境,对安全生产、通信防护和消除火灾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5)通信电源专业维护体制亟待与通信维护体制改革同步

对于中国电信集团,该专业共有近万名员工,工作面广,维护设备多。目前的维护操作方法与传统方式变化不大,减员只是在人员看守设备方面有一定的潜力,而且必须达到通信电源设备自动化、监控手段完善化,只有安全防护达到无人值守条件时,才能实现无人值守。实际设备的检测需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员才有实效。过去,通信能力飞速发展,而电源维护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具体体现。

(6)电源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生产安全险象环生。近年来供电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通信安全。例如,根据已了解到的电源设备事故分析,蓄电池事故占70%,高压切换事故占20%,高频开关电源事故占10%(强排风,灰尘侵入设备);全通信专业对通信电源的使用也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众多的火灾事件也都与电源或其使用有很多关联。

·技术管理需有效加强。缺乏对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研究和有效的对策,对事故的分析,特别是通信电源的应用安全、通信机房环境、蓄电池的容量和放电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其维护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

·亟待提高企业化管理。对企业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没有适应新的电源维护响应模式,没有企业化管理的应对策略。例如:全方位服务问题,电源维护成本分摊问题,高质量的通信电源应用技术支持问题等。

4重视通信电源的管理与应用研究

要加强运行管理,减少通信事故,预防、杜绝恶性事故发生;对于庞大的设备资产,要科学使用,优化组合;在抓节能降耗方面,电源专业有着很大责任,需加强管理;要抓好通信电源、机房专用空调和环境监控系统的完善研究推广应用,抓好通信电源的维护规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要进行电源专业维护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推广;要对新的先进供电技术与设备进行应用验证研究,防止盲目性;在知名度极高的通信企业,要培养及配备有一定水平的通信电源管理专家,中国电信集团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通信电源技术维护中心及维护队伍。

5具体建议

在通信企业的集团公司总部和省级电信公司的运维部门设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管理岗位,选用热爱通信电源专业并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知识,对通信专业有一定的维护或管理经验,具有管理才能的技术骨干,负责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管理。主要抓以下工作:

·集团运维部侧重抓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负责编制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维护规程。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及规章制度,负责指导全通信部门安全管电和安全用电的具体实施工作。

·省运维部门侧重对本企业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做到科学使用。优化组合;在抓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安全用电等方面,省运维部分负有责任。

·参与通信电源重大工程的技术选型及重大工程质量验收;电源设备选型应从5个方面考虑:电气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厂家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价格合理。而这些方面需要在采购设备中完整体现,宏观地选型无法确定5个因素。应重视待选设备的应用历史及表现。

·负责进行电源(空调)专业维护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推广;

·负责对新的先进供电技术与设备进行验证、研究与推广。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其新设备也不断推出,要积极地学习了解,严肃认真地进行实用研究,集团和省电信公司要严格把关。

·参加相关技术交流活动。这是虚心学习和展现中国电信维护管理水平和维护技术水平的极好机会。应积极参加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参与国际相关方面的研讨事宜。

·在直接担负通信设备运行及维护的省会局和地、市局,要有专人抓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具体维护工作,各维护部门应有专门的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维护专业队伍(电源维护中心),培养和配备相关设备维护专家,抓好通信电源、机房专用空调及机房环境的集中监控系统的维护和完善工作,抓好对发电机组、整流设备、蓄电池和专用空调等设备的运行及例行检测。

只有从管理到维护都高度重视,做到组织落实、生产落实,才能实现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安全生产。下多大的功夫,才会有多大的收获。具有远见卓识的通信企业领导,一定会重视井支持抓好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安全生产。只要上下一条心,团结一股劲,共同抓好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就一定会谱写出大型通信企业安全生产的辉煌新篇章。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设备管理;研究;问题;对策;煤矿

1引言

煤炭作为不可替代的能源之一自18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在推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享有“工业的粮食”之美誉。新时期,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煤气化技术的日趋革新,再加上煤炭资源的丰富储存量,致使煤炭资源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而煤炭开采业属于高强度、劳动密集型作业,因而表现出对设备依赖性极强的显著特征。所以,设备已经不仅成为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企业顺利生产、盈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重视企业设备,以人性化的理念对其予以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对煤炭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概况、当前煤炭行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煤炭设备管理的对策并予以论述。

2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词典中指出,设备管理即指企业设备的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的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处理等。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正是该性质不仅决定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长周期性、复杂性,而且也充分说明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重要性。

设备与煤炭的产量、质量、生产成本、单位信誉、企业工人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积极性、工作环境质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设备在这些元素构成的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首先,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煤炭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单位时间内生产量的提高和煤炭质量的提升会显著缩减生产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利润;其次,在既定时间内,高性能设备更易按时保质完成生产任务,对于维护企业信誉、保证日常煤炭供求、维持市场煤炭价格平稳、缓解因煤炭供给短缺造成的不稳定因素起到重要的影响。再者,煤炭生产的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直接与设备的安全性能相关联,性能良好的设备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放松工作人员的情绪、保证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减少操作失误引发的煤矿事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合性能优良的设备还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质量和卫生情况,这对于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改变传统观念中煤炭行业作业环境脏乱,安全隐患显著的不良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人身利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潜在社会效益。设备质量的优良与否取决于设备的管理工作,即设备管理。广义来讲,对设备的管理涉及提出设备需求检查库存是否有此设备确认无该设备设备配套设备采购设备组装设备调试确认可投入正常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设备修理改造与更新废旧设备处理等环节。由上可见,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陈春霞进一步指出设备管理集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经济学为一体,涉及到的理论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经济学,运筹学、故障物理学、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学、摩擦学、组织行为学等许多领域.[2],所以,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管理过程复杂,需要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予以辅助。

3设备管理国内外研究概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设备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的是美国、英国、前苏联和日本,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有:美国的后勤学、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以及日本的全员生产维护(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tpm)。

3.1国外设备管理研究简介

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也称为计划预修制,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技术状态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修理以达到促使设备长时间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设备管理制度,是一种基于统计资料的经验总结。其常见方法主要有:检查─维修法、定期维修法以及强行维修法;另外,它将设备的磨损规律划分为3个阶段,即设备的初期使用阶段、渐进磨损阶段以及加剧磨损阶段。维修设备的最佳时间点是设备磨损由渐进磨损阶段向加剧磨损阶段过渡前的那一点。由该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它比传统设备损坏后再修理的管理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故障或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避免了设备出现问题后再修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好合适的维修点成为了该管理制度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维修时间过早或者维修时间过迟而没能很好把握最佳维修点的现象。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由英国维修保养技术杂志社主编丹尼斯·巴克斯于1970年提出,该概念以人性化的观点将设备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强调提高设备先天的可靠性、维修性,注重设备从设计、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对设备予以管理和研究,最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费用最优化。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多方位对设备予以管理和研究,把增强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其后续功能正常发挥和节约经济费用的重要条件。

美国后勤学的兴起源于国防部要求武器供应费用最低,追求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可维修性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它侧重于强调通过设备制造厂商的后勤工作促使军事武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对武器使用者的管理涉及较少,正是由于该特点被诸多研究人员认为该理论对常规的生产性企业指导意义不大。

全员生产维护(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tpm)是一种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通过参与设备的整个保养和维护系统来实现企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设备性能的改善,以达到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tpm的内涵已经从最初的“预防保养”扩展到追求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tpm的设备管理理念从生产部门外延至研发、管理等诸多部门,而目标也由追求设备效率演变为追求企业生产系统效率最大化,因此,它是对生产维修和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3],因为被业界人士认为全面预防保养比综合工程学更有效实用.[2]。

3.2国内设备管理研究简介

我国的设备管理体制经历了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提出设备综合管理模式设备综合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该演化过程来讲,我国的设备管理模式起步比国外要晚,而且我国的设备管理模式是在吸取了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诞生的。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即设备管理条例,它对规范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致使该条例并没有很好贯彻实施,表现在不同企业设备管理模式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也截然不同。因此,制定标准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备管理制度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4当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4.1设备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与企业领导的管理观念直接相关,当前煤炭产业中表现出的“重煤炭生产、轻设备管理”的理念还较普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只注重机电设备的持续运行,设备出现问题不得不进行维修、保养的时候才采取对应措施,没有形成对机电设备予以持续维修、保养的体制,更没有将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以及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等先进理念作为理论参考。部分企业只注重设备运行时的表面效益、忽略了定期、自主维护设备的潜在价值,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未能将设备的重要性提升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更新煤炭设备管理的陈旧理念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举措。

4.2设备管理制度缺失

设备管理制度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制定针对设备的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出现损坏情况后,管理人员直接随机处理,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维修模式,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有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但是它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些管理制度只做表面文章,供领导检查应付,根本不去执行;第二种是有制度,设备管理人员也想认真执行,但是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具有可行性,执行难度大或者执行效果甚微,致使出现设备管理制度脱离了实际的管理环境。这些情况都使设备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大幅降低,也就失去了通过全面维护、修理设备而实现设备效率、企业效益最优化的目的。

4.3设备管理举措滞后

设备管理的举措滞后主要表现在对设备没有进行合理登记、维护、清洁、储存、缺乏强有力的维护保养规划等。设备管理的核心是要对设备管理活动予以实际操作,观念的滞后致使相应举措也远远落后于合理的管理措施。当前设备管理中还出现购买设备与预期功能有偏差,使用中的仪器还存在维护过度和维护不足的情况,停用设备存在零部件堆放混乱、卫生状况脏乱差、存储地点不合理,管理设备的人员不用设备而用设备的人员不管设备的两极风化情况比较严重。这些举措都严重违背了科学管理设备的基本准则,使设备的使用周期缩短、增加了设备后期的维护修理耗资、不利于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企业生产卫生环境质量过低、削减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状况。

5完善设备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推动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合理化、高效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抛弃原有的落后理念,顺应并积极实践当代社会的设备管理潮流意义重大。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将设备管理工作形成一项长效机制狠抓不懈,彻底抛弃原有“只重生产,不重维护”的落后理念。其次,要积极研究和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不仅要要引入和学习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制度以及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中的精华部分,更要将系统论、决策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优秀理论纳入到企业的设备管制措施中,通过实践一条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管理之路实现煤炭设备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进行,最终实现设备生产效率最优、设备维护费用最低、企业生产成本最理想、企业竞争能力最强。

5.2优化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更应该将经过学习而自主提炼的理论精华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呈现,当然,制度的制定要严格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可行性,可行性就是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在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仅用高深的管理理论凭空堆砌,只有符合实际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才具有价值;第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要求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求执行难度要适中、执行效果要显著。执行难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制度的发挥,合理的制度应该设置阶段性目标,这样有利于目标的逐渐实现,从而使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从涉及范围上讲,一份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应该从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改造、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着手,制定包含这些环节的综合管理机制。从涉及对象来讲,要明确责任到人,将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纳入管理机制中来,形成周期培训、周期实训、周期考核的良好机制。从涉及内容上讲,应该包含管理对象、管理组织与管理责任人、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奖惩措施、评价指标等内容,切实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设备管理工作。另外,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予以实施且不断反思革新,最终形成适合自身企业的长久设备管理机制。

5.3强化设备管理举措

设备管理理念更新后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具体的行动予以贯彻,因此,强化设备管理举措构成了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具体表现在设备购置阶段加强设备实际性能与预期性能的研究,确保购置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实际需要,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购买决策要切实综合考虑当前设备成本与后期潜在的维护费用之间的关系,从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次,对设备要形成定期维护的可行规划并严格按照该规划对设备予以合理、及时的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再者,对停用的设备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予以保管储存,做到有序、配套堆放,及时登记,定期予以清洁维护;另外,无论是设备操作人员还是设备管理人员应该统一思想,共同携手形成爱护设备、合理使用设备、规范维护设备的新局面,抛弃管用脱节的不良习惯,打造管用一家的良好氛围,使企业中每位员工将设备视为自己的珍贵财产,这将极大地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结语

设备管理是保证煤炭企业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安全环保、高经济效益运行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当前国内外设备管理的相关情况对于促进煤炭设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体而言,我国的设备管理的研究要滞后于国外,是在国外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而且我国颁布的设备管理条例也没有很好实施,致使当前设备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设备管理观念落后、设备管理制度缺失、设备管理举措滞后等不良现象,据此指出更新设备管理理念、优化设备管理制度、强化设备管理举措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蓓蓓,鲁春霞,张雷.中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潜力评价与开发战略[J].资源科学,2009,31(2):224~230.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p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857(2016)01-0073-05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高度关注海洋安全”,凸显了海洋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战略思路和要求。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全产业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同样十分重要与迫切。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至今依然不能消除[1]。然而,我国油污水处理装备在产品质量、耐用程度、自动化水平、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分析其在管理、研究、制造和实践应用方面落后的原因,加强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总体思路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重视目标引导,强化过程动态监控和管理,节约公共资源,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动员社会资金和人才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和保障油污水处理装备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赶超国际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2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与革新

国内外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基本上都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2]:20世纪60年代以前,属于油污水处理装备起步期,装备主要以自然分隔和分流的管道容器组合为主;60-90年代为发展阶段,从油污水处理理论到应用范围,再到装备制造工艺和新产品自动控制,都有长足的发展,不同场合和不同种类的油污水处理装备十分丰富,品种繁多;进入21世纪以来,油污水处理装备在油污水处理效果、能耗控制、新材料应用研究以及装备小型化研究等方面,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时期,取得丰硕成果。

2.1世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

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采用的设施主要有沉砂池、api隔油池、斜板隔油池(Cpi)、自然除油罐、混凝除油罐、粗粒化罐、压力沉降罐、浮选池(柱)、压力滤罐、单阀滤罐、组合式处理装置、水力旋流分离器和精滤器等。从油污水处理过程的工作原理看,有物理法、化学法、理化法、生物法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从油污水处理装备应用场所看,有陆地油田地表油污水处理装备、陆地油田地下密闭式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固定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水面移动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潜航器油污水处理装备等类别;从装备工作方式和关键处理材料看,又有膜过滤式、压力分离式、沉砂分隔池式、生物降解式、水力旋流式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

2.2我国海洋油污水装备开发与应用现状

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纷纷展开了油水旋流分离器的研究,如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大庆石油管理局申请了两锥体结构的油水混合液预分离水力旋流器专利,胜利油田设计院申请了单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专利,西安交通大学发表了类似三锥体结构的旋流器的研究论文。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牵头研制的机械压缩油水处理装置也取得了预期成果[3]。

2.3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与技术革新

目前国内参与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热情较高,参与的涉海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也较多,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研究、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与适用性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在项目研发管理和产品技术规程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缺少顶层设计,需要对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进行政策引导、标准设置和规范研究应用体系方面的总体布局,从而引导和促进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革新。

3组织机构与顶层设计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标准化建设,要面向国际油污水处理技术前沿、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面向国家海洋经济主战场,要组织国家层面的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高层次专家,研究制定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标准化体系,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是规划、引导、管理和规范其研发行为的综合体系,使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从社会需求开始,到项目策划、项目方案评估与论证、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检验与应用等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体系的制约和引导范围之内,保证各个环节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最终实现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成果的国际先进水平。

4建立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

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体系,首先,需要集中国内行业专家和专门机构的力量,制定好能确切反映油污水处理装备市场需求,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需要的产品标准;其次,要建立起以“管理人员、使用设备材料、生产研发方法和流程”三要素为主轴的管理标准体系;最后,充分发挥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使油污水处理装备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跟上时代的节拍,能够随着其相关材料、技术和方法,乃至其相关产业装备的进步或改善而升级更新,保持其总体技术的先进性。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从技术标准的建设和管理标准的形成两个方面开展。

4.1技术标准

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标准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设置。4.1.1油污水处理装备物理形态标准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表面上无关乎开发研究的关键技术,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与其他海洋工程装备不同,由于其应用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多数在海洋平台、船舶或海洋其他油气开采装置上,其外在形体的大小,往往是决定能否投入生产实践和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的物理形态控制标准与其他技术指标和标准同等重要,组织和引导涉及海洋油气开发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编制应用于海洋油气平台、海洋船舶、海洋建筑工程、海洋观测装置和海洋能源装置等不同场合和功能的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标准,作为研发项目立项的控制标准之一,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小型化和集约化发展。4.1.2材料和工艺标准在国内技术专家充分研究掌握当前国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特别是加强对各关键技术环节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新型材料的使用研究,制定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成品的标准等系列标准,指导并规范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实际使用。4.1.3装备环保技术标准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属于海洋环保领域的海洋工程装备,其环保技术标准遵循现有《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还必须持续推进现有技术标准的修订。在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水质、空气和海洋底质等常规污染防治标准的同时,应该把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声光电等衍生污染纳入控制体系,一并建立相应的综合污染控制标准。4.1.4装备能源消耗标准油污水处理装备的能源消耗指标是重要控制因素,能源消耗是环境保护和节能的间接指标,是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重点考核和评估的关键环节。油污水处理装备能源消耗标准应该包括研发过程能耗指标、应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耗指标、运行寿命期维护保养能源指标,以及技术路线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更新性。4.1.5海洋油污水装备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先进性,就必须在标准体系中规定其“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步骤,主要从国际国内主流技术方法、主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同时也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使用之间的跨界融合,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现代研究成果在油污水处理装备方面的应用能力与未来趋势。

4.2管理标准

结合国家科学技术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以管理流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是当前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理论,在aRiS平台中实现对制度、标准内容的管理,将制度、标准与流程进行匹配,可实现“三大”标准基于流程的协同[4],从而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可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4.2.1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领导下,以国内海洋环保领域相关专家为主,成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管理协会,其职责主要包括跟踪国家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水平,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方向,确认油污水处理装备科技研发工程项目的条件,进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研发项目和研发产品的综合评估等。行业协会面向社会涉海高校、企事业单位,面向国际国内顶尖专业人才,形成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的建议,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创新的跨越式发展。4.2.2国家资源综合调配制度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海洋公益性需求,需要国家重点扶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的重要攻坚方向,在市场资源配置条件下,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配合普惠性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市场资源,积极投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和鼓励海洋油污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以及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2.3行业准入制约制度为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同时遏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过度依赖进口,扶持和推动国产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促进新产品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投入生产实践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应该对社会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研发产品与目标等对象,从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布局、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并形成进入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的基准条件。4.2.4建立质量担保制度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的体系中,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是一个全新的有益的尝试。在依法治国、简政放权的大形势下,未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管理将依赖于行业协会的专家决策和评估团队。强化责任意识,管控科技学术腐败,避免“官员任性”向“专家任性”转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行之有效。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质量担保责任,针对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的参与者、生产者、推广应用者和决策与评估者不履行职责,从而导致项目失败、应用效果低下、社会和国家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而应承担的质量担保义务,并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不同环节的参与者,按参与者的职责,分别承担不同的质量担保责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清单或责任承担标准,纳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体系。4.2.5建立动态监管与跟踪制度结合科技部推出的改革方案,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召集行业专家团队,组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工作,重点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对成果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标准化管理流程和环节,适时对项目研发进行干预和控制,对项目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和应用。4.2.6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激励与制约制度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应用领域,应当紧随国家科技管理改革的步伐,同步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进步的目标,对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公开透明的责任专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双重监督。对项目研发集体与个人、项目推荐专家与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与单位,同时建立责任追究与成果奖励的“三公”制度,强化责任制度,鼓励和激发社会资金和海内外行业优秀人才投入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领域,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4.2.7建立统一的评估机制使用国家资金的项目或研发产品示范应用,要引入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进行项目事中监督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应当是具备相应职能和技术水平的社会机构,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委托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估的内容应该由行业协会在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过程中一并确立,在规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明确评估结果对项目相对人的制约作用,且确保有效。

5结论

依托国家领域内专家库的技术支持,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建立起包括机构、流程、质量保障、动态监管、激励制约等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起包括应用性、操作性、材料与工艺、能源消耗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海洋油污水装备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建设能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国家海洋战略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

[2]陈李斌.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3):38-41.

[3]袁惠新,曾艺忠.旋流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化工机械,2002,29:359-362.

[4]张小海.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质量技术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8(1):20-24.

[5]王文若,高学廷,陈珣.海上固定平台生产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检验[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4(4):68-70.

[6]江永胜.对天津港油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提高的探讨[J].中国海事,2006(8):56-58.

[7]余兵,马月明.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J].电力科技与环保,2001,17(1):21-24.

[8]王同生.浅论油田水处理设备的现状与展望[J].石油机械,1999,27(7):1-4.

[9]冯叔初.油气集输[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88.

[10]李国珍,肖华,董守平.油水分离技术及其进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20(2):7-9.

[11]胡晓林,刘红兵.几种油水分离技术介绍[J].热力发电,2008,37(3):91-92.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5

1电源是通信系统的坚实基础与根本保障

(1)犹如人们对阳光、空气、食物和水的依赖

从远古时代以来,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今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电也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因为有了电,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欢乐。

(2)摩天大楼与基础的关联性

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强风中坚定不移,坚实的基础则是默默无闻的功臣。通信系统的安全优质运转,无处不在的通信电源则是坚实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3)广泛的实用性

在通信枢纽大楼里,在卫星地面站、光缆、微波中继站、国际海光缆登陆站……所有需要安装电器设施和通信设备的地方,都需要首先建设好电源和通信电源。众多电源设备能在不同类型外电环境中经不同组合生产出a、B和C不同级别的多种电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到稳定、安全和可靠。

结论:电源是一切通信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根本保障。

2通信电源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了邮电行业几次因电源故障而引起的重大的事故:

a)1995年4月1日,广东汕头金砂邮电大楼电气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1497.9万元;

B)1995年11月26日,贵州毕节地区邮电局通信大楼电气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901万元,中断通信50h,间接经济损失335万元;

C)2002年2月27日0时35分,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通信楼无人值守市话传输机房失火,造成海府局的市话出入局中继大面积闭塞,出入局呼叫、数据通信、小灵通网络、部分金融系统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造成6500个接入网用户通信中断,52个中国移动通信机站的通信受阻。其政治影响甚大。

若要恢复原有的通信能力,投入资金是损失资金的若干倍,投入的力量也将很大。

通信电源的质量与实用安全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通信设施和人身安全,轻则影响通话质量,中断通信;重则毁坏机楼,酿成重大事故。a、B和C事故及以前的几个重大火灾,迫使邮电系统下大力气连续几年进行全行业的安全大检查。近年来暴露出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扭转极不安全的被动局面。中国电信集团会经常性地进行安全大检查,扎扎实实地把安全生产抓好。

电源专业及应用对通信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万不可忽视。

3通信电源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设备品种甚多,使用组合奇特

高、低压配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柴油、汽油发电机,风能、太阳能和燃汽轮发电机;交直流变换设备包括aC/aC、aC/DC、DC/DC、DC/aC、UpS和蓄电池设备等。

在通信枢纽大楼、卫星地面站、光缆、微波中继站、国际海光缆登陆站、交换机楼和模块局等众多的不同供电环境(条件)中,不同需求的魔方组合,神奇而多样化。一个关键问题是要严格贯彻通信电源的相关技术标准,遵循科学规律,做好设计、建设和维护工作。

(2)涉及专业学科知识多

通信电源的专业维护需要动力机械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3)消耗能源巨大,设备资源丰富,需要精心管理通信生产用电和确保通信机房环境温度等用电,所消耗的电能源是巨大的。而且通信电源设备的种类多、数量多,通信电源、空调设备资产大约占总资产的3%~5%,在一个拥有400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的强大通信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资产约占200亿元人民币,因此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意义重大。

(4)维护好通信电源责任重大

电源专业工作常处于高电压、大电流、使用易燃油类和防雷保护等特殊环境,对安全生产、通信防护和消除火灾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5)通信电源专业维护体制亟待与通信维护体制改革同步

对于中国电信集团,该专业共有近万名员工,工作面广,维护设备多。目前的维护操作方法与传统方式变化不大,减员只是在人员看守设备方面有一定的潜力,而且必须达到通信电源设备自动化、监控手段完善化,只有安全防护达到无人值守条件时,才能实现无人值守。实际设备的检测需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员才有实效。过去,通信能力飞速发展,而电源维护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具体体现。

(6)电源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生产安全险象环生。近年来供电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通信安全。例如,根据已了解到的电源设备事故分析,蓄电池事故占70%,高压切换事故占20%,高频开关电源事故占10%(强排风,灰尘侵入设备);全通信专业对通信电源的使用也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众多的火灾事件也都与电源或其使用有很多关联。

·技术管理需有效加强。缺乏对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研究和有效的对策,对事故的分析,特别是通信电源的应用安全、通信机房环境、蓄电池的容量和放电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其维护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

·亟待提高企业化管理。对企业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没有适应新的电源维护响应模式,没有企业化管理的应对策略。例如:全方位服务问题,电源维护成本分摊问题,高质量的通信电源应用技术支持问题等。

4重视通信电源的管理与应用研究

要加强运行管理,减少通信事故,预防、杜绝恶性事故发生;对于庞大的设备资产,要科学使用,优化组合;在抓节能降耗方面,电源专业有着很大责任,需加强管理;要抓好通信电源、机房专用空调和环境监控系统的完善研究推广应用,抓好通信电源的维护规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要进行电源专业维护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推广;要对新的先进供电技术与设备进行应用验证研究,防止盲目性;在知名度极高的通信企业,要培养及配备有一定水平的通信电源管理专家,中国电信集团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通信电源技术维护中心及维护队伍。

5具体建议

在通信企业的集团公司总部和省级电信公司的运维部门设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管理岗位,选用热爱通信电源专业并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知识,对通信专业有一定的维护或管理经验,具有管理才能的技术骨干,负责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管理。主要抓以下工作:

·集团运维部侧重抓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负责编制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维护规程。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及规章制度,负责指导全通信部门安全管电和安全用电的具体实施工作。

·省运维部门侧重对本企业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做到科学使用。优化组合;在抓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安全用电等方面,省运维部分负有责任。

·参与通信电源重大工程的技术选型及重大工程质量验收;电源设备选型应从5个方面考虑:电气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厂家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价格合理。而这些方面需要在采购设备中完整体现,宏观地选型无法确定5个因素。应重视待选设备的应用历史及表现。

·负责进行电源(空调)专业维护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推广;

·负责对新的先进供电技术与设备进行验证、研究与推广。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其新设备也不断推出,要积极地学习了解,严肃认真地进行实用研究,集团和省电信公司要严格把关。

·参加相关技术交流活动。这是虚心学习和展现中国电信维护管理水平和维护技术水平的极好机会。应积极参加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参与国际相关方面的研讨事宜。

·在直接担负通信设备运行及维护的省会局和地、市局,要有专人抓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具体维护工作,各维护部门应有专门的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维护专业队伍(电源维护中心),培养和配备相关设备维护专家,抓好通信电源、机房专用空调及机房环境的集中监控系统的维护和完善工作,抓好对发电机组、整流设备、蓄电池和专用空调等设备的运行及例行检测。

只有从管理到维护都高度重视,做到组织落实、生产落实,才能实现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安全生产。下多大的功夫,才会有多大的收获。具有远见卓识的通信企业领导,一定会重视井支持抓好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安全生产。只要上下一条心,团结一股劲,共同抓好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就一定会谱写出大型通信企业安全生产的辉煌新篇章。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6

我国排灌机械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和研究,目前我国排灌机械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形成了农用水泵、管道灌溉、喷灌、微灌等几大类排灌机械设备。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较强的科研队伍和科研设施,实力雄厚的制造体系已基本形成[1]。依托国家“863”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排灌机械研究项目在喷微灌系统及新型管材管件与量配水关键设备及产品方面开发出了高效低耗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智能化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组、纳米增强改性微灌带、小直径微灌管(带)等一批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节水产品与设备,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也由30%提高到了50%,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2排灌机械的发展前景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再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用水大国,而水资源分布的空间及时段又极不均衡,所以农业生产并不稳定。在水资源本就紧缺的情况下,农业用水还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过度浪费、使用方式粗放等问题,大大加重了我国农业用水的负担。因此,节水排灌机械的研究与制造非常必要且紧迫。2007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是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加大对现有排灌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排灌机械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起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功能先进、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排灌体系是我国农业生产对排灌机械研究与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也预示着未来排灌机械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3排灌机械的发展需求

3.1以低压、节能、高效为目的

提高排灌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能量消耗一直是排灌机械研究的重点课题,而应用低压排灌设备是降低能耗、减少设备运行费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降低排灌设备的承压等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设备制造成本、节约能源的目的。排灌设备研发过程中,其制造工艺的先进性、零部件的材质、配套设备的调节甚至原材料的选型等等都会对节能型排灌设备的质量和最终使用寿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各种因素带来的干扰,以节能、高效为初衷和目的进行排灌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其次,从技术层面提高排灌产品的使用效率也是减少能源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排灌设备对农业灌溉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

3.2以多功能、轻巧型节水灌溉机械为追求

人口压力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生产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节水排灌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节水灌溉设备的多功能、多用途开发能有效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符合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及特点。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适合微型水源的家庭小型集成微灌设备等轻小型节水灌溉设备机动灵活、便捷耐用、价格低廉,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营规模,仍是今后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节水灌溉模式[2]。

3.3以提高设备可靠性、配套性为目标

排灌机械所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排灌水质含沙量变化大,对设备损害严重,再加之设备制造工艺不规范,选材及耐水压性能及连接密封性能不达标,设备操作人员水平不高,因而排灌机械的使用寿命往往不长,排灌系统运行可靠性大大降低。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我国排灌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了近一半。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排灌设备的可靠性及其整机配套、系统配套水平和专用零部件配套能力,把整个排灌机械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从动力设备、提水、输水设备到施水、施肥设备等全盘考虑,进行合理配套,促使排灌设备可靠、稳定、高效率运行,以便取得最佳综合效益。

4结束语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7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globaleconomy,allwalksoflifedemandforenergyhasbeenincreasinglyintense,coalresourcesinChinaisanimportantpartofenergystructure.therefore,withtheeffortstostrengthencoalmining,coalminemachineryindustryhasusheredinthenewdevelopment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nthispaper,atfirstthecoalminemachineryinourcountry's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wereintroduced,secondlyonhowtoimprovethedevelopmentlevelofcoalminemachinerywereanalyzed,finallybasedoncoalminemachineryinourcountry,thedevelopmenttrendwasalsorelativeelaboration.

关键词:煤矿机械;高新技术;研制应用;发展趋势

Keywords:coalminemachinery;highandnewtechnology;researchapplications;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tD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028-02

0引言

煤矿机械就是专门作用于煤矿开采的机械行业,我国是一个煤炭生产的大国,每年生产的煤炭数量都在增加,因此煤矿机械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煤炭业来说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机械发展水平有很多的不足,大多核心技术还依赖于国外进口,这也造成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高,竞争压力比较大。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煤矿机械也在不断的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革新,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更加大型化并且智能化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炭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1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尤其是煤矿能源的储量比较大,但是我国的煤矿机械技术仍旧不是最先进的。因此在当前对煤矿能源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煤矿机械的发展,提高煤矿开采的能力,使我国煤炭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机械起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晚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时期也比较晚,煤矿机械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目前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1.1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和国际逐渐接轨。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从最初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逐渐对核心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分析,终于走到了如今合作生产以及自主研发设计的地步,这种由简单的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研发的改变造就了我国煤炭经济市场竞争力的上升以及煤矿机械不断的发展创新之路。煤矿机械的发展和新型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资源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上世纪末国家决定重点开发晋陕蒙宁地区的煤炭,这些地区的煤炭产量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0%左右,并且特别适合大规模的煤矿机械设备开采,随着煤炭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对煤矿机械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国煤矿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我国煤矿机械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已经出现难以满足煤炭开采的生产要求,这就需要煤矿机械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性研发以保证煤矿机械朝着一体化、智能化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发展,在缩短我国煤矿机械设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满足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矿机械的需求。

1.2煤矿机械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首先,煤矿机械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不够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煤炭资源的大国之一,但是我国也是煤炭资源消耗大国。因此煤矿机械的研发制造也应该随之发展,为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但是我国煤矿机械制造规模虽然得以有效的扩大,但是竞争能力却比较薄弱,仍旧有很多的核心技术依靠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仍旧很少,并且对引进的核心技术仍旧停留在基础的模仿层面。没有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和研发应用,这就难以形成自主研发的良好氛围。并且我国的制造工艺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相对落后,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制造工艺技术能够有效的得以提高就会大幅度提升煤矿机械的发展能力。

其次,我国煤矿机械设施的主要性能指标仍旧比较落后。相较于发达国家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对基础元件的理论研究,我国则只是追逐实际的应用技术对基础的理论研究反而不重视,这就导致了在引进的核心技术应用上,我国煤矿机械也只是简单的仿制外观对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都视而不见,这就造成我国煤矿机械某些基础原件可靠性不高,使我国的煤矿机械设备在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都存在极大的隐患并且难以满足大型煤矿的生产效率的要求。

2针对如何提高煤矿机械的发展水平的分析

如图1掘进机所示,增强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煤炭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能够大幅度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对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提升煤矿机械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加大国家对煤矿机械发展的重视程度煤矿机械作为大型的重工业设备,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应该为煤矿机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从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政策,把煤矿机械中涉及到的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不断的吸收各个学科之间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加煤矿机械的高新技术含量,使煤矿机械能够得以有效的发展,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2加强对煤矿机械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煤矿机械发展的具体实施战略中应该加强社会企业和设计研究院以及学校之间的整体联系,以便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有效的为其创新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应该重视煤矿机械的各项理论基础,对于引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仅要进行基础的模仿还要对其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并根据对煤矿机械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的创新,采用最先进的加工制造技术提高煤矿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并且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那种设计、制造并行化的模式,以便于缩短煤矿机械设备的研发周期,改变我国目前先进技术主要依赖于进口的被动局面。

2.3走煤矿机械创新化的路线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开采技术和管理上也不断的应用新型一体化设施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把煤矿机械设备列为制造业振兴中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必须在设计中不断的解放思想进行创新,把创新理念应用于对煤矿机械的设计中。尤其是应该把关于材料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新型的材料应用于煤矿机械的关键部件,这不仅能够加强煤矿机械的可靠性还能够坚强各个部件的重量。因此,尽快的加大对煤矿机械设备自主研发机制的研究,以达到煤矿机械自动化一体化的全面国产化,在降低我国煤炭企业机械设施成本的同时使煤矿机械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煤炭企业服务。

3针对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的阐述

我国煤矿机械行业总体来说仍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对煤矿机械某些核心技术以及专利技术进行有效研究将会大幅度提升煤矿机械的发展势头。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机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3.1煤矿机械朝着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煤炭资源重要性的显现,我国在提高煤炭产量的同时也要对煤矿机械设备进行相应的改善。就目前而言,传统的煤矿机械已经难以满足煤炭开采的需要,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原有的煤矿机械操作水平,使煤炭资源的采掘、运输都向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保证煤炭资源的开发能够更加具有效率并且还能够增强其安全保证。提高煤炭产量,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煤矿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煤矿机械设备现代化、智能化是煤矿工人的热切需要。因此,煤矿机械设备如何发展,成为事关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是指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强,一台机械设备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矿井生产条件。如能够实现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则赋存条件较差的煤矿的生产能力也将被极大挖掘,从而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生产能力。

3.2煤矿机械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正在不断的由传统制造技术向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也是一门新兴技术,其自身的优越性使其使用和发展领域在不断的扩大,把智能化应用于煤矿机械也具有无穷的生产力,因此应该注重把这些新型科技有机的组合起来,保证煤矿机械的操作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精确和智能化,使煤矿机械设备能够运行的更加协调,使其在煤炭资源的开采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提高煤炭资源产量的同时还能大大增强其安全可靠性。这里的综合化是指机械设备功能的综合化,即实现一台设备多项功能的综合。如煤电钻功能与凿岩机械功能的综合、单体液压支柱与顶梁功能的综合等。实现机械设备功能综合化,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现阶段,社会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迅速的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煤炭机械也不例外,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尽快实现。

3.3煤矿机械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的发展趋势煤矿机械的安全运行是维护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基本前提,对这些大型煤矿机械的基础检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对煤矿机械的检修方式大多是事后维修和定期检修,这种检修方式在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针对这种问题,目前对新型煤矿机械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实时状态监测维修这一机制,这种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能够有效的根据煤矿机械设备的系统根源性参数来判断煤矿机械的运转是否正常,如果出现异常状况用过相应手段对根源性异常参数进行纠正就能够使煤矿机械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得以延长,还能够有效的维护煤矿机械设备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总而言之,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开采规模不断加大,很多大型的煤矿企业主要大型煤矿机械设备往往都是由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仍旧相对滞后,煤矿机械设备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我国煤炭企业生产要求。这种局面应该尽快的改善才能够提升我国煤矿机械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的煤矿机械应该把各项新型技术应用于煤碳企业中来提高原有的机械操作水平,使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并且具有更强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严俊华.我国加入wto后采煤机械的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2003:56-57.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8

以我市主导产业和中小企业聚集特点为基础,以整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为手段,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引导、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社会机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以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核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通过有效整合全市境内的社会科技资源,建立一支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及科技中介机构等自建或联合共建的社会化科技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科技服务平台:

(一)建设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总门户。以市科技局搭建的中小企业科技公共信息网为基础,丰富完善信息资源,增强服务功能,建设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门户。围绕我市机械、电子、医药、能化、橡胶、食品等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聚集行业建立若干个行业分平台。建立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科技专家数据库、检测分析测试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科技企业需求项目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数据库、专利文献检索与科技查新资源数据库等信息数据库。为我市支柱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大型仪器设备、产品研发、技术合作、标准文献、分析检测、难题诊断、科技成果及人力资源等相关互动信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服务示范和技术辐射,形成科技资源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互动,增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平台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二)建设面向产业聚集行业和科技园区中小企业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依托科技大学、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省中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省机械研究院、中船热工工艺研究所、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陶瓷研究设计院、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人才和设备优势,以产业聚集区和县域工业园区为服务对象,以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领域为切入点,为区内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技术、项目推介等技术服务。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总门户有效衔接,形成信息、数据的有效互动。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和我市统筹科技资源实施方案要求,根据“共建共享,互利互惠,服务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省机械研究院、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陶瓷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检测分析设备和资质,构建面向区域机械、橡胶、陶瓷、纺织、非金属等行业中小企业的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名牌产品培育及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发挥技术服务支撑作用。

(三)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面向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分别建设市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市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及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延伸技术链与产业链,孵化科技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技术转移。增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专利技术服务,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结合,破解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开展科技信用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投资及上市融资等专项服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四)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我市境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利用自身富裕的科技资源以各种方式向区域中小企业开放服务,推广先进技术工艺,传播创新知识信息。引进周边区域的科技服务机构或投资主体搭建面向我市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专家在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知识流动、企业管理及现代物流等技术服务。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依托市内现有科技资源,建成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市级装备制造、橡胶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及产品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二)第二阶段:鼓励专业机构建成覆盖全市主要产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8-10个,基本形成全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体系。

(三)第三阶段:对全市所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总结,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总门户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投入资金保障力度,确保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总门户建设和顺畅运行。市科技局要进一步加快对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总门户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社会科技资源作用,提高科技资源的社会服务利用率,把服务平台建成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成立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平台的建设、管理及服务事务,负责筹建技术交易与推介服务大厅、多媒体培训室、专家工作室、科技服务110大厅及网络中心。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管理。市中小企业局、市科技局制定市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认定办法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认定办法,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经认定的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享受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市科技局加快市级购置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制度、激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补助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等机制和制度建设。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9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中蒙医院等蒙医药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重点对呼市地区蒙医药人才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机制、项目联合,推动建立协作机制等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从而提出我区蒙医药人才资源整合利用的政策建议,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呼市地区蒙医药人才及相关资源实证分析

内蒙古的蒙医蒙药人才及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呼市和通辽两地,其中呼市地区又具有科研部门较多、相关门类齐全、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科研仪器先进、研究环境优良等优势。客观上已形成了自治区蒙医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的中心。

(一)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是我区重点综合大学,其中与蒙医药领域有关联的单位主要有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化学学院、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等。

1.人才情况:目前这几家单位科技人员总数为23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16人,拥有博士3名,硕士17名,入选自治区“311、111”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大学在我区蒙医药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该校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在蒙药成分分析、单体分离、蒙药治疗艾滋病等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3.仪器设备:内蒙古大学用于蒙医药研究的科学仪器种类比较齐全,其中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沃特斯公司)、全自动生化仪(意大利pRonto)、冷冻干燥机(西班牙)。设备投资累计22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件套,占整个设备投资的55%。

4.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大学在蒙医药研究领域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20多篇,其中9篇收入SCi(科学引文检索),7篇收入ei(工程索引)。

(二)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是我区较早成立的医药院校,也是我区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摇篮,我区第一批蒙医本科大学生就是由该校培养出来的。内蒙古医学院涉及蒙医、蒙药的部门主要有中蒙医学院、药学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

1.人才情况:全院从事蒙医药教学、科研的专业人员76人,正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记一等功)1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1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医学院在我区蒙医药理论研究、蒙医药文献研究、蒙医临床教学、蒙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该校药学系在蒙药研制、蒙药剂型改造、蒙药成分分析等领域居重要地位。

3.仪器设备:内蒙古医学院用于蒙医、蒙药研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该中心设备投资累计151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6件套,占整个设备投资的92%。

4.科研成果:内蒙古医学院完成的蒙医药科研成果主要有:《蒙古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国家“九・五”重点规划图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提名奖;《蒙古文化研究・蒙医学》(国家“十・五”重点规划图书),已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医传统疗法整理研究》(2001年度国家科学工作者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蒙医史整理研究》(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参加编写国家教育部规划《蒙医本科统编教材》和《蒙医专科统编教材》。

(三)内蒙古中蒙医院(中蒙医药研究所)

内蒙古中蒙医院始建于1956年。目前拥有蒙医病区6个,床位数200多张。医院设有蒙医萨病(脑血管病)五疗科、急症内科等蒙医门诊,列为自治区重点专科。内蒙古中蒙医院既是国家指定的蒙医药专科培训基地,也是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的指定教学医院,全院拥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有5个。已先后为全区培养了近50名蒙医药专业人才,代培蒙古国留学生及进修人员100多人。

1.人才情况:内蒙古中蒙医院现有蒙医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正高职称以上8人,副高23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25人,硕士3人,在培研究生2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中蒙医院具有较强的蒙药开发研制能力,到目前为止已研制生产出了10多种剂型、300多个品种的中蒙药制剂。

3.科研成果:内蒙古中蒙医院共承担蒙医药课题项目102项,通过成果鉴定73项,在部级、省部级期刊发表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000余篇,荣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蒙古科学技术厅和内蒙古卫生厅的科技进步奖33项,实现成果转让3项。其中“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研究课题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乙级奖、“蒙医药治疗偏瘫的临床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四)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重点学科单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蒙药工业化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开发”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剂研究”三大优势领域。并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人才情况:化工学院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先后有41人被授予部级、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学科优势:经过30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逐步形成“精细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开发”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剂研究”三大学科优势。

3.仪器设备:目前,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现有1个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和2个研究院所。共有仪器设备230件套,投资累计83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4件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重叠,隶属关系复杂,研究人员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例如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有蒙医实习病房,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有蒙医实习病房,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也有自己的蒙医院,类似情况在全区医院中也十分突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上述四家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蒙医药人才及相关人才,但由于体制原因,各单位之间的蒙医药人员难于交流,流动不畅,形不成合力。

2.高档仪器设备购置缺乏统筹安排,不能相互共享,使用情况不理想

上述四家单位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由于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获取课题经费的来源各异,导致上述四家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调查中我们发现,上述四家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如高位液相仪),但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平均利用率不到60%。有的单位由于自身科研经费不足、体制等影响,外来合作项目不能实现设备相互共享,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设备因经费不足买不起实验材料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蒙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从事蒙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

从调查的四家单位看,目前蒙医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及文献研究的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既懂蒙医药理论、又懂药理学的研究人才及蒙医护理人员十分缺乏,部分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另外,从事蒙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为例,在中蒙医系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在正教授7人之中,50岁以上的5人,占71.4%,50岁以下的仅有2人,占28.6%。在副教授16人之中,40以下的有1人,占6.25%;41-45岁的有4人,占25%;51-60岁的有9人,占57.8%。

4.蒙医药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目前,蒙医药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从调查的四家单位情况看,一是在研究项目上,四家单位各自为政,人员、设备、资金不能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多数处于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阶段。二是蒙医药研究整体水平不高,蒙医药研究缺乏学术带头人,更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的学者、大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研究手段落后,至今仍处于文献整理阶段。在一定时期内难有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

(二)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

1.思想观念问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人观念、管人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部门所有制观念还根深蒂固,没有形成新时期科学的人才观,也没有建立起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仍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头脑中存在。

2.体制障碍问题。考察上述四个单位的管理制度,我们发现这些单位的人事、大型设备的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色,具有较强的部门所有色彩,是阻碍人才合理流动、设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一是目前体制环境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机制,蒙医药科技人才及相关人才的隶属性还很强,单位所有制对人才的合理流动的束缚性还很大。二是在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体制下,各单位在制定教学、科研任务时大都以本单位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客观上也制约着各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目前各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中普遍缺少有关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开展与外单位的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导致人才流动、合作攻关的难以实施。

另外,在一些如发明权、署名排序、科研经费分配、项目转化效益等敏感问题上,各单位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部门间的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校际间、部门间的人才流动、资源共享。

3.资金瓶颈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区还没有对蒙医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投资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各单位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课题少、立项难,也是导致蒙医药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关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的重要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和开放式研究平台

建议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协调领导下,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中蒙医院共同签订有关蒙医药研究人员及相关设备相互开放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和开放式研究平台;通过体制突破,将现有人才及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全新的蒙医药人才科学管理机制、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单位之间实现“流动、开放、竞争”的协调机制。

(二)建立内蒙古医药科研首席科学家制度

先在上述四单位成立蒙医药学术委员会。今后蒙医药科研的重大项目一律统一采取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共同申报,共同实施。打破过去主要以单位承担课题为主的形式,以项目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博采众长、灵活高效,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每年支持二项指令性科研项目,主要支持合作项目,推动资源共享,每个项目不低于30万元。

(三)协调各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

彻底打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相互衔接、相互认可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第一步先在内大和医学院实行教师互聘制,为蒙医药科技人才开展跨院校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四)大力引导和鼓励单位间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对于支持、鼓励跨单位开展科学研究的单位,政府应每年拿出一定经费给予资助和奖励,同时在每年的科技项目评奖中,属联合开发性质的项目应拥有相对优先权;相关院校也要制定政策对参与联合开发、共同攻关的科技人员给予积极支持,并应保证其所在单位的工作待遇不变。

(五)建立蒙医药仪器设备整合基金

自治区科技、教育、卫生、财政部门各家每年拿出250万元,共计1000万元,统筹协调使用,连续三年不变,作为全区蒙医药仪器设备资源和人才互动的整合基金。其中每年拿出500万专门用于对仪器设备的存量调整。凡能够积极联合、整合效果突出的单位和部门,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在今后购置增添设备中拥有优先权,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政府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指定承担单位、定向投入等办法,鼓励各单位进行仪器设备共享。

(六)明确发展重点,实施合理分工

其基本思路为:以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为核心,建立我区蒙药材现代化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药高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药学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为核心建立我区蒙药药理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为核心,建立我区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药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内蒙古中蒙医院为核心,建立我区中部蒙医医疗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我区布局合理、各有侧重的产、学、严相结合的蒙医药研发体系。

(七)在内蒙古医学院建设我区符合GLp认证的蒙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积极推行GLp认证和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大力开展对实施GLp的培训,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篇10

XXXXXX继续加强研究院的设计条件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初步实现对外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工作。并完成系统平台搭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计量认证及人才任务等重点工作。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实验室资质认定整改工作。

招标采购天津久荣车轮技术有限公司车轮测试设备,并完成试验设备安装就位工作;结合车轮检测设备相关技术参数需求,园区协助完成实验室供电系统安装、改造工作以及破损地面修复工作;结合盐雾试验机的工作需求和摆放位置要求,完成实验室给、排水工程改造;及时跟进,保证省汽车工程中心建设进度顺利推进。

(二)车轮工程研究中心筹建。“XX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被省科技厅认定为XXXX年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项目,该项目依托XXXXXX,由县XXXXXX园区和XXXXXX大学共建,致力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同时提供产品检测技。

(三)结合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完成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根据设备目前使用周期、设备运行情况,做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并填写《仪器设备维修情况登记簿》。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工作,主要做好试验设备的一级保养工作;

(四)加强研究院人才建设,完成人才培训工作及引进计划。

完成2012年度培训人员工作,使员工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根据我院业务需要,完成人才引进计划工作;根据研究院整体需要,编制2013年度单位员工培训计划。

(五)加强企业技术合作,及时开展对外检测业务。

加强与汽配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完成与部分企业技术合作,并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完成检测业务的试运行,为以后检测工作做大做强打好基础;完成全县汽车企业的摸底调查,达成初步合作设想。

(六)加强研究院系统建设,开展车轮系统软件平台研发工作。

根据市场需求和开发方向,拟定平台功能,及服务项目,完成资料前期搜集工作;平台框架前期搭建工作搭建,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平台、车轮测试平台CaD开发平台、车轮轻量化技术、车轮一体化设计系统技术,车轮新材料研发;进行车轮二维建模、三维建模,并进行动态分析;完善数据反馈和采集工作。

(七)开展工程化运用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运用技术研究。

完成工程化运用技术研究,所需硬件和软件平台开发前期建设工作。

(八)加大车轮检测宣传力度。

1、扩充实验室检测网络发展与检测项目。检测网络检测建设,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覆盖全国的实验室检测服务网络,让客户享受本公司更加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创造本地化就近服务的优势。

2、拓展研究院的品牌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国检测主流品牌,成为最受人尊敬的检测验证机构。品牌是研究院的生命线,研究院有计划的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积累,形成以“诚信、专业、团队、服务、成长”为核心的长远发展价值观,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推动研究院树立“信守承诺、对检测数据的精益求精和独立判断”的品牌形象;

3、深化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研究院将依托XXXXXX大学的强大研发实力,通过标准项目的研发,以及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企业标准的制定,提升在行业中的技术影响力,从而提升客户对研究院品牌的信心。

4、引进专业检测人才及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招聘、人员培训、薪资管理、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与约束提供制度保障。重点引进研发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市场拓展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公正合理的人才使用和激励制度;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研究院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能够各尽其用、各显其能。

5、完善财务管理与融资机制。继续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做好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研究院内控制度。根据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和自有资金状况决定是否进行再融资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再融资,为研究院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和资金保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车轮检测业务宣传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