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情况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51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投资力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05-02

2010年,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总体态势: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

2010年,我市经济延续了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一季度GDF增长12.4%,基本与上年持平;上半年增速达到13%,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F)559.2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3.8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0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中位居中上游(见下表)。

二、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呈现“3个协调”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1.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我市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增长18.4%。此外,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47.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9.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工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3亿元,增长15.1%,占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提高到54.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农村投资66.5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比重近4成,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恢复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促使我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7.2%,增速居粤东各市首位。

(二)现代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F比重达17.4%。资本市场理性回落,去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适度收紧流动性,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幅回落,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下降4.4%,增幅同比回落10.5个和23.7个百分点。

2.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7%。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93.3%。

3.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14.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101.3%。

4.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95.2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8%。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11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4亿元,增长21.7%,利润总额14.4亿元,增长31.7%。

5.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共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20.2%,对规模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此外,不锈钢制品和服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均超2成。

(三)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1.财税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我市经济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收入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7.4%。各项税收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2.6%。与此同时,财政加大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亿元、6.9亿元、5.6亿元和5.3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半,分别增长11.4%、26.7%、34.8%和21.2%。

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5.4%,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59.8%。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13%。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扩内需,提层次,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需环境仍不稳定。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出口环境仍不稳定,加上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较大,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我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

2.投资总量偏小,增速较慢,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2010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投资总量居全省各市末位,增速居全省各市倒数第2位。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重点项目未能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90%。二是城镇投资下降。全年完成城镇投资98亿元,下降5.9%,严重影响我市投资的发展。三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全年共完成投资59亿元,大幅下降2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3%下降为32.3%。

3.工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5家,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第11位。去年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万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4成,在全省各市中处于末位。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占批发零售业比重仅为19.4%,比重低于全省水平约17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商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实力不强。

4.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

(二)建议

因此,建议我市下一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引进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投资全面协调发展。

2.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研发能力,加强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3.加快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扶持一批企业走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4.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2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3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4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演的题目是《税源监控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税源监控分析是对涉税经济指标和主要征管质量指标的定期监控和比较分析,及时掌握本地区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化情况,为查找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依据。

税源分析是征管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源有效监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税源,经常地、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经济信息资料,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经济发展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并根据各区域的经济特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适时地开展专题性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有计划地系统收集整理税收财务资料,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适时地对税源产业和特定行业开展普遍性或专题性调查。同时,应经常对不同时期的税源资料进行预测分析,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办法,开展税务稽查,防止税收流失,有针对性地实施税源监控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一、税源分析的原则

税源分析必须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坚持从应征到入库的原则,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税源分析的方法

税源监控分析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间内的税源分析监控是宏观的,通过它可以了解税源的规模,税负水平及其发展变化,对基层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交通、通讯发达、经营方式多样、不同国家地区税收法规和征管力度都胡差异的环境下,加上纳税地点、纳税期间、纳税环节等方面规定的因素和纳税人经营管理能力大小不一,微观上税源的流动和变化是无常的。

(一)宏观税源分析

一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即指税收与经济的宏观关系分析研究,通常研究的是税收与GDp以及其他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显著标志是地区性,如全市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县(市)级行政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等。宏观税源监控分析着力点在于分析宏观税收特征的成因,其中入库税收与应征税收、税源与税基的研究分析是重中之重。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税收内在发展规律开展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税收收入规模预测也是近阶段宏观税源监控分析的重点。

二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主要内容:税收收入与GDp、国内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全口径工业增值税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值税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税与产(销)量或销售额、所得税与实现利润等经济税收指标分析研究,从对接分析中查找税收增减因素。对于经济税收指标差距较大的,应立足于与以前年度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基础上结合宏观税负指标和弹性系数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三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趋势预测法。对比分析法是指运用规模、结构、增减等指标进行分析以及由此派生的税负、弹性分析等;因素分析法是指运用经济、征管、政策及其他因素对税收与经济关系进行相对准确的解剖分析;趋势预测法是指运用税收与税收、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对未来税收总量、税收收入走势的研究分析。

四是宏观税源预测分析。宏观税源预测分析是整个预测体系的侧重点,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法、一元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分月滚动法、SpSS预测法等,其中多元回归法与SpSS预测法的研究应用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工作的突破口。

五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成果在反复论证后可以在微观分析中选择运用,各级监控部门可以建立适合本级的合理的宏观监控标准,如标准税负、标准弹性,以及建立科学的税收预测模型等。特别是税负分析,通过按期对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负测算,结合省局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及时筛选和发现税负异常的企业,为纳税评估部门选取评估对象提供依据。

六是重点税源企业税负分析的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同一户企业同一时期历年税负的纵向比较发现异常问题,二是在重点税源企业中引入行业平均税负、标差和预警区间的概念。行业税负标准的确定是依据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所测算的某—行业税负平均水平,不是针对某单个企业进行的,只是为判断某个企业的税负合理于否提供了一个标准,因此更类似于宏观方面的测算。低于行业税负标准的企业并不一定存在涉税问题,只是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可以作为纳税评估选取评估对象的一个渠道。

(二)微观税源分析

一是微观税源分析其显著标志是企业,即研究分析企业税收与企业经济的关系。包括企业经济与企业税收总体关系及结构关系等具体内容,如企业税收与企业规模(如经营总量或总值等)的关系,企业税收与企业经营结构或产品结构的关系,企业税收与企业效益或效率的关系等。

二是微观税源分析的着力点在于分析确定的税种与相应税基的关系。如企业增值税与企业增加值的关系,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关系,消费税与应税产出的关系等。为了能与宏观税源分析呼应,可将企业增加值作为企业所有税收的总税基,以计算企业总体税负,并与宏观税负相对应。

三是微观税源分析的具体工作包括:企业税收与经济增减变化适应情况监控、税收负担率分析监控、关键性指标分析监控、企业发展情况分析监控等。

四是微观税源分析、税负分析方法同宏观税源分析方法,由于企业情况更复杂、更详细,各级监控部门可以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或特大型税源企业有关调查分析情况必须纳入即期收入档案管理。

税源分析的重点是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应税行为。税源变化的各因素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量反映出来,税源分析还应注意对一些主要信息的把握:

一是政治信息;二是宏观经济信息;三是国际信息四纳税人信息;五是未纳入登记的税源信息;六是潜在税源信息。

三、税源分析的操作方法

一、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管辖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按照行业类别和企业规模大小,建立各个财务指标的预警值;然后再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预警值对比,超出预警范围的予以重点检查。

二、建立税源分析指标体系。按照规范、合理、适用、可行与简洁的原则,建立以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其他统计报表为基础的税源分析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分析数据源于纳税人并用来说明纳税人的特点,力求微观上说明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宏观上反映整体税收形式,达到宏观找问题,微观找原因的目的。

三、收集企业数据。具体包括所辖企业的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各税种计税收入、利润总额、计税所得额及各税种减免税相关收入、申报税收、入库税收、库存、成本、费用、折旧等各类企业经济指标,主要来源于纳税申报表以及按有关征管法规要求纳税人上报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通过税源分析进行初步审核,对直观上数据差距较大的企业,重新进行填报,对在分析运算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数据进行补报。测算出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及预警区间、分行业平均税负及预警区间、税收弹性系数、离散度和离散系数等税收分析指标。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5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有多方面,特别是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否能够逐步具备,财政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性能,需要依靠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变量的反应程度以及通畅的传导机制。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金融政策的效能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囊括了内、外平衡两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内外平衡之间产生冲突,有必要调整政府宏观经济的思路。从封闭经济条件下到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与作用机制已经有较大的改变。到现在为止,开放经济条件下,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仍然是分析与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理论中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中,比较有效果的方法是利用货币政策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固定汇率制度中,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这个有力工具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从目前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试行短期的浮动汇率,大多数国家施行的财政政策是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现在施行的是在有管制的前提下浮动汇率。一般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定就业率的国家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是最佳的方法。然而,实现就业率的前提下,还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才能稳定经济政策。由于这一点涉及到需要实现内、外平衡,需要调控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国内的需求量满足就业量视为内部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净流出与贸易出超保持均衡状态视为外部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内部失衡的有效工具是财政政策,解决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是货币政策[1]。 

二、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的挑战 

目前的全球经济处于失衡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宏观调控模式过于重视调整内部平衡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国际游资的投机性以及国际间经济被动传递,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造成中国财政金融政策产生内、外部矛盾。 

首先,我国现在市场调节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步完善,人民币的升值在面对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部门产生不利的影响,出口产生波动也会影响到国内需求,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顺差虽然使国际储备数量保持增长,通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放大而扩张国内信贷量,促进国内需求增长,但由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状态下,顺差会使国内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要政策调节顺差与汇率。 

其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与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在信息化时代下,微观经济主体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具有趋于理性的预期行为,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甚至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反应会使宏观经济政策变得完全无效。为了改善二者之间动态不能保持相同的情况,政策需要建立宏观经济政策信誉。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则用信誉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由动态不能保持相同转向动态相同的合作形式。所以,政府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避免微观经济主体预期模式对信誉产生冲击。 

再次,wto组织的多边规则约束了中国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wto组织约束国际收支调节,不允许采取直接管制办法,禁止直接补贴原则,不能随意提高关税的方法限制进口,调节国际收支运用汇率与外汇管制要符合wto组织规则。另外,针对国内财政、金融、科技、税收、环保等方面的实施方式也要符合wto组织的要求与规范。可以看出,中国加入wto组织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中国要改变宏观经济调整的模式,适应wto组织的规则与要求[2]。

 

最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是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实现积累知识、技术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累知识、技术是循序渐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而成。在全球知识信息量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果通过诱致性变迁机制来实现知识积累,则不能适应全球知识信息量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增长速度,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增长模式。全球竞争以知识为基础,就需要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快速积累。 

三、中国尚不完全具备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宏观经济分析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论,每次争论的焦点就是把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如何相结合。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追求完美的市场经济理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观点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存在质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需要谨慎运用这种经济学理论。这种抽象的均衡关系模型可以起到借鉴使用,但在实践中则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与研究,通常采用iS-Lm模型及其扩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但是,iS-Lm-Bp分析框架需要有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化,对利率具有灵敏反应等等。如果中国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而采用这种框架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会导致结论错误的情况发生。 

中国现在的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非国有企业属于微观主体,能对市场价格信息反应比较灵敏,国有企业虽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但在行为上还是比较依赖市场与政府,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国有企业是体制外企业,而国有企业是体制内的企业。微观主体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理性反应,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畅通的政策传导机制。中国现在的利率可是说是由政府来确定,对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利率传导机制不存在市场化,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传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存在很大的制约,需要灵活借鉴全球经济金融政策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65-05

一、引言

如今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银行业即将全面开放,其竞争日益国际化、白热化,同时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复杂多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公布实施,银行业风险监管将更加严格。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因此风险管理能力将构成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然而,目前国内银行业不良资产屡有反弹,信用风险形势不容乐观。加上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风险逐渐显现,操作风险愈加严峻。因此,尽快构筑起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风险管理中经常使用的VaR(在险价值管理)方法中,一般都设定99%或99.5%的置信度下,会出现什么风险损失,而置信度之外的极端情况,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往往就被忽略了。但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样的极端情况是必须考虑的,否则,压力情况一旦出现,可能就会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破坏金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引入压力测试。本文将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数据为例,进行宏观经济数据波动下,宏观经济数据变化对其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宏观压力测试定义为用于评定金融系统在“罕见但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冲击下的薄弱和脆弱点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orge和Virolainen(2006)在利用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对芬兰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时,先对银行的贷款客户按行业进行分类,再用某一行业的破产机构数量与此行业总的机构数量的比率来表示银行所面临的行业贷款违约率;wong等(2006)对香港零售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时,以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率作为贷款违约率。

而国内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还尚在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徐明东、刘晓星(2008)通过对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比较,阐述了如何运用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去评估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模型研究和实证方面,任宇航、孙啸坤等(2007)利用Logit回归测试的方法,通过收集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金融机构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损失作出了合理估计;华晓龙(2009)通过建立宏观压力测试模型来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结果认为:GDp、通货膨胀率、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平均利率以及房地产价格水平是影响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国内的这些研究只是借鉴了压力测试的思想,使用传统的方法,通过模拟情景下宏观经济因素异动,由Logit模型最终得出稳定性指标期望值的点估计来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宏观变动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能具体看出压力情景下哪些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最大,这就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鉴于此,本文在进行变量筛选时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即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宏观经济变量数据与青海省海南州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之间的灰色综合关联度,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进行变量筛选。与此同时,利用数量经济学软件eview6.0对筛选后的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相关性研究,对数据进行对数转化,运用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进行数学建模,进而得到了青海省海南州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数学模式。因此,在一定出程度上有效弥补了传统分析方法的缺陷,并计算得到了筛选后的各宏观经济变量对海南州农信社信用风险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而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宏观变动冲击对海南州农信社稳健性的影响。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关联度分析事实上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说得确切一点,是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发展态势的比较,也就是历年来有关统计数据列几何关系的比较,实质上是几种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分析比较,即认为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关联程度越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方法,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同样适用,而且计算简单,易于理解。因此,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

三、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一)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的变量选取

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变量的选取主要分为因变量的选取与自变量的选取两个方面。

1、因变量的选取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7

【关键词】宏观卫生经济学;理论;实践;研究

所谓的宏观卫生经济学,其实就是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层次之上,对卫生经济政策、卫生经济制度、宏观环境给卫生服务物品社会生产效率与社会分配公平影响展开的研究,和给人民健康平等影响的科学。

1理论支撑体系

形成一门学科,那就必然会依靠其他的学科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形成。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分别是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服务研究、卫生事业管理学、系统论等。[1]在系统论的指导之下,必须要借鉴其思想,这也是更好研究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基础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对于卫生经济制度的研究,需要同时研究外部环境与卫生经济制度的关系,以及社会制度对卫生经济制度的作用。总而言之,要研究宏观卫生经济学,那就要形成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进行认真的分析,从外部环境和整体上了解其内在关系,同时还要把握好系统和学科之间的作用关系。[2]

2卫生服务产品生产与分配的结构及运行规则

研究宏观卫生经济学,基础是制度经济学,这就需要对卫生服务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也是从宏观上制定卫生经济政策的基础条件之一。社会的结构和供给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要从供给和需求的联系方面进行研究。[3]

2.1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的结构研究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结构,可以理解成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进行的交易,依据这个交易来作为中心,更好的完成这个交易的各个环节中的工作。

针对医疗服务物品,工作的核心在患者和医生,医生就是供给链,与之相对的二就是患者是需求链。[4]联系供给方面与需求方面的正是医疗保障机构,合作医疗保障机构和医疗保障机构正是医疗保障机构中的一部分。政府需要联系的对象正是这两个链条,也就是供应链与需求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关键就是联系医生和患者。

2.1.1供应链条对于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的供应链条,当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就算开始交易,直到患者离开医疗机构为止算作终止交易。[5]一般情况下,这条供应链不是一条直线,通常是由多个线条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此时针对它的研究,将供给链条作为基本的做成单位,在根据具体的环节展开详细的研究。在这个供给链上,需要研究的是出于上个供给程序的医生和处于下个供给程序的医生,还有医院与医生,医生和医院内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医生和医院外的生产要素提供者。

2.1.2需求链条在需求链条上,有两个较为主要的环节,其中一个是“患者与医疗保证机构中的监管者”,另外一个是“患者和医疗保障机构”。[6]这中间的法人是医疗保障机构,自然人是医疗保障机构中的监管者,他们都和患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索取的利益并不一致。[7]

2.1.3供给链和需求链的联系供给链和需求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对“医疗保障机构中的医生和监管者”,“医疗保障机构和医生”,“医疗保障机构和医院”,“患者和医生”等环节进行适当的考察。

2.1.4政府与政府官员在以上的论述中,对于医疗服务物品供给链、需求链、供给链和需求链之间的联系等环节做了具体的分析。从表面上分析,应该已经结束了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环节的考察。不过,对于宏观卫生经济政策的分析依旧不够。该环节主要是依托社会存在的,因此会给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政府扮演的角色既是执行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针对于在该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都可能会产生影响。这种行为属于组织行为,对于官员的要求是必须履行。政府是一个公共组织,官员就是自然人。但是政府与官员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一致的。其间存在着失效的问题,可能存在有谋取私利的可能。[8]所以,必须要将政府官员行为与政府行为加以区别,对于他们和供给链与需求链上的参与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仔细的分析。

2.2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和分配的结构针对该结构,相比而言,它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生产与分配的结构就要简单很多。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条件下的为集体物品,主要是政府进行统一的分配,并且是由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生产者、政府和居民共同组成的。[9]因此,需要针对这一环节中的组成展开具体的研究。

3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和分配的运行规则

任何结构的运行都是有一定规则的,对于物品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也是如此。[10]对于卫生服务物品的生产与分配,在结构的研究基础之上,要根据制度和市场这两个主要分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分配的运行规则,以及在该结构之中的分配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在内,都是该结构运行过程中的主体,针对在该结构下的运行方式,必须要与现在的运行方式进行比较,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同时结合实际状况对我国适合的发展结构运行方式进行选择,不仅如此,在该结构运行的时候,要求各个参与者遵守共同的规则。[11]

医疗服务产品在生产和分配的链条上,需要各个参与者作为经济的主体。当然在现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势,采用两种方式中的优势,当然也不能完全的照搬市场经济或者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一定要加以适当的改革,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医疗单位与社会的互惠互利以及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既然形成了基本的模式,那就要针对该模式形成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严格的遵守这个规范才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形成这个规则的过程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首先要将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要使患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还要取消医疗服务物品交易的限额,政府要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位置,积极的促进与维护交易的自由性与平等性,做好社会合作范围之内的事情,为全体的居民提供一个好的医疗服务物品购买能力,除此之外,政府还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公正中立的要求,对于各个链条上的参与者都需要遵守对应的行为规则,政府要在规范中要求自己和各个参与者,实现自身的职能作用。[12]

4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制度

我国的政府并没有明确的宣示出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不过,我国实际上有着层面上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针对于我国的这些层面上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其实是散在了很多相关的条例、文件与法规中的。

社会合作区域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疗保障适度,另一个是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的生产与分配。医疗保障制度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有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自费医疗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是计划经济制度,不过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这种制度也是由国情所致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5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展望

宏观经济学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仍旧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才行,因此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前景也是令人乐观的。

宏观卫生经济学需要建立一个微观基础。对于我国宏观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是其对全社会卫生服务物品生产总值的影响,以及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还有对分配公平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早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根据其环境的变化,以及卫生服务物品生产的总产值、生产效率、分配公平制度等之间的因果关系,依靠以上提到的分配结构作为基础,政府作为该结构中的桥梁,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旧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13]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加以分析国外其他国家在宏观卫生经济学方面投入的研究,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我国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投入的仍然不够,但是在某些领域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取得重大成果之一,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未来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6总结

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学仍然是处在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对于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主干和次干分支等,已经提出了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领域。对于宏观卫生经济学体系的建设,最基层的应该是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理论支撑体系,然后分别是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卫生经济学的主干分支、宏观卫生经济学的次干分支。[14]展望我国未来的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相信,在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与积极探索,宏观卫生经济学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也会给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学体系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于其发展的前景也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程晓明,罗五金.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陈姗姗.浅谈卫生经济学与医疗改革[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01).

[3]管兰芳.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读新医改方案[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02).

[4]张红.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2010,(24).

[5]杜乐勋.宏观经济与卫生发展之间的良性和恶性循环――20年卫生政策研究和实践的回顾[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12-16.

[6]谢长勇,张鹭鹭,田伟,等.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焦点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1):4-7.

[7]于景艳,李树森,于淼,等.卫生经济学视阈中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9):70-72.

[8]谢长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9]向永辉,陈伟民.对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度思考――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宏观视角[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3):150-152.

[10]吴天.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卫生经济政策导向[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3):1-4.

[11]卢祖询.罗五金.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2]梁万年,郝模.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尤其90年代以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如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1994年美国利率风暴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特别是2007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史无前例。它们不仅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还危机到一国的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1]

收稿日期:2008-07-05

项目资助:本文受到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资助(项目编号:072007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djy156)资助。

作者简介:李江(1962-),湖南省湘潭市人,金融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刘丽平(1982-),女,河北省承德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预警。

金融系统的宏观压力测试是一类前瞻性分析的工具,用于模拟“异常但合理”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帮助中央银行识别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各方理解金融部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高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因此,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我国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融合,是否拥有一个稳定和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对于

世界各地的学者,运用上述模型框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vliegheg[15]对英国银行体系累加的企业违约概率进行建模估计,发现gdp、实际利率和真实工资水平具有较显著的解释能力。bunnp,cunninghama和drehmannm[16]曾使用probit模型来测算英国企业部门的贷款违约风险。bossm[17]针对加总的企业违约概率估计出宏观经济信贷模型来分析澳大利亚银行部门的压力情境,结论说明工业产值,通货膨胀率,股票指数,名义短期利率和油价都是违约概率的决定因素。marcom、sorge、kimmovirolainen[18]利用wilson模型框架对芬兰银行系统的信贷违约概率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分析。结果证明在压力情境下,违约概率(pd,portabilityofdefault)的蒙特卡罗模拟分布明显异于常态分布,其var值远高于基期的测算值。jimwong,ka-faichoi和tomfong[19]建立了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贷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框架。模型框架中引入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利率(hibor),房地产价格(re)和大陆的gdp。同时用宏观压力测试评估了香港银行体系的贷款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压力情境的设定模拟了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的宏观经济波动,并分别引入了测试模型。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90%时,在所有压力情境下有些银行仍然能够盈利。这意味着目前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较稳和。当var取99%的置信水平这一极端情况时,一些银行出现了巨额损失,但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

hoggarthg和whitleyj[20]与drehmannmhoggarth,glogana,zecchinol[21]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入了英国在fsap框架指引下宏观压力测试的执行结果和方法,在压力情境的设定方面采用在险价值框架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jonesmt,hilbersp和slackg[22-23]提供了宏观压力测试的更一般的非线性的方法。worrelld[24-25]讨论了一个将早期预警系统,金融健全性指标和宏观压力测试整合的方法。

一些学者研究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整合测量,例如allenl和saundersa[26]尝试将宏观经济因素整合进信用风险的测量模型。而最近的一些文献如paind、vesalaj[27]和gropp等人[28-29]则是引用wilson的宏观信用模型分析了宏观要素对银行的债务人的信用质量的影响。而wilson的模型的一个替代选择则是merton的公司层面的结构模型.grayd、merton和bodie[30]将这一框架扩展至研究主权违约风险。derviza和kadlcakovan[31]将商业周期的影响整合进一个具有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特征的复合模型。drehmannm、manningm[32]和pesaranmh等[33]在利用merton模型框架的宏观压力测试中研究了违约概率和宏观经济变量的非线性关系。benitoa,whitleyj和youngg[34]将基于衡量违约概率的merton模型融入针对模拟个别企业违约的probit模型。他们发现merton模型方法比仅仅依靠企业的财务数据的模型效果更优。

还有一些文献使用不良贷款,贷款损失额或者复合指标与宏观经济因素整合成矩阵向量来测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hanschele和monninp[35]针对瑞士银行系统构建了一个复合压力指标,该指标综合了金融不稳定的市场指标和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衍生变形指标。kaliraih和scheicherm[36]针对对澳大利亚银行体系累加的贷款损失,通过涉及广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模型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回归估计。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缺口、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给增速、利息率、股票市场指数、汇率、出口额和油价。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开展的关于银行稳定性评估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其中挪威和芬兰中央银行的研究对金融系统的评估最具综合性。稳定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对银行体系的健全状况和抵御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客观评价。为此采用了金融稳健指标分析(financialsoundindicators)和压力测试的方法,对宏观经济环境中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冲击(shock)情境进行模拟,来量度和评估银行体系在遇到冲击甚至遇到金融危机时,保持稳定(即银行保持基本运营不会发生突变)的能力。

而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评估的实证研究都偏重于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在抵御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评估并未涉及。目前我国关于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才刚刚涉及,孙连友[37],高同裕、陈元富[38]等学者对宏观压力测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但多为国外文献的整理或综述,未能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尤其在模型研究方面,仅仅停留在介绍早期国外学者的模型框架和较为成熟的各国宏观压力测试手册指引中的操作流程。其内容多为宏观压力测试的必要性、目的作用、所用方法、国内外的具体实践等,未能有很系统和深入的介绍,而对多种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尚无涉及。

在实证方面,熊波[39]通过建立宏观经济因素的多元logit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假设情境的压力测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这样的宏观经济变量的确是影响

图1压力测试流程图

(二)模型的设定

本文将在wilson、boss和virolainen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系统信用风险评估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首先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t方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以指标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结合我国数据统计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

yt=ln1-pdt[]pdt(t=1,2…,n)(2)

yt=α0+α1xt+…α1+mx1-m+β1yt-1+…+βny1-n+μt(3)

xt=0+1xt-1+…+px1-p+φ1yt-1+…+φqyt-q+εt(4)

pdt代表t年度的贷款的平均违约率,y是一个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反映银行体系违约概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的“中介指标”,x代表宏观经济变量。在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估计时,通过处理的违约概率值代入(2)就可以得到估计的综合指标的估计值。将其带入(3)就可以估计出宏观方程的系数,并以此估计出的方程作为进行宏观压力测试的基础。而在执行压力测试的时候,通过压力情境的设定,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各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值代入估计出的(3)就可以得到压力情境下的y,再通过(2)就估计出了压力情境下的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

公式(2)就是对贷款违约率进行logit回归分析,pdt表示t年度的贷款的平均违约率,yt表示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综合指标。

公式(3)是反映各宏观经济变量与综合性指标yt的关系的方程,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t=(x1,t,x2,t…xl,t)′是l×1阶列向量,代表l个宏观经济因素构成的列向量;μt是方程的随机扰动项。截距α0是一个l×1阶列向量;系数α1,α2…α1+m分别代表l×1阶向量,系数β1…βn是l×n阶矩阵向量。

公式(4)是关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采取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变量的滞后性,因此对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p阶自回归分析,剔除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在(4)中,0是l×1阶的列向量,1,…,p都是l×1阶矩阵向量,φ1,…φq是l×q阶矩阵向量,随机误差εt都是l×1阶列向量。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μt和εt是序列不相关的,并且分别服从方差协方差为矩阵∑μ和∑ε的正态分布。其中μt和εt相关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μ,ε。

在wilson(1997)和virolainen(2004)提出的框架中,yt仅仅与xt有关,而本文模型的设定更符合实际情况,yt不仅与xt相关,考虑到宏观冲击的时滞效应,yt还与其滞后期的值yt-1,…,yt-n有关。

从(4)可以看出,模型不仅考虑到了宏观经济变量值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型的设定考虑到了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回馈效应。将银行的表现对经济的反馈影响通过在宏观因素变量的自回归方程中引入综合变量来实现。通过各行业综合指标y的前期值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设定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根据各国的实证研究经验和我国银行体系业务发展特点,本文模型的变量选取1990~2006年的年度数据,主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宏观经济统计的特征以及经济冲击发生的持续时间来决定的。鉴于研究的宏观层面,从数据的可得性及计算量考虑,本文的宏观模型是基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因此各宏观经济变量将不采用各经济部门的统计值,而是采用本国的整体水平的统计值。

本文选取八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ngdp—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年增长率;

rgdp—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

nr—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基准利率;

rr—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基准利率;

nlr—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平均利率;

rlr—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际平均利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re—房地产价格指数;

2.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违约概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的违约风险。违约率水平是评估银行贷款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违约风险可以用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的违约概率度量。virolainenk对芬兰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进行的宏观压力测试分析中,对违约概率指标采取如下方式赋值:在研究时段内,某行业的破产机构数量与总的机构数量的比率为银行体系面对的违约率。jimwong、ka-faichoi和tomfong[19]建立的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贷风险压力测试框架中,违约概率是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额与总贷款额的比率。本文选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作为样本,以平均的逾期贷款率代表贷款违约率,即以年末样本银行的总逾期贷款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率。其中,1990、1991、1992三年的各样本银行的详细数据欠缺,因此本文根据各类媒体披露的总的逾期贷款的变动率和贷款额的变动率计算出了这三年的逾期贷款率,其他各年份的详细数据均来自

(二)宏观压力情境的设定及其结果

本文选择情境分析作为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针对模型所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我们设定两个压力情境:一种是gdp增长突然放缓的情境;一种是cpi上升到较高的水平(5%以上)。对于各种压力情境下,反映压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幅度,可以通过以往的历史相似情境数据或历史经验直接进行人为的设定。而本文在对银行体系遇到极端情境进行构建之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解释变量ngdp、cpi进行了2008~2010年的简单arma模型预测,作为我们构建的参考基准情境(baselinescenario)。

从表2可以看出,在设定的两种压力情境下,我国的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明显增加,从模型预测估计出的贷款违约率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大幅降低,贷款违约概率增大,但幅度较缓。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骤增,违约概率出现大幅度的激增。这充分说明在压力情境下,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系统信贷违约概率的冲击效应非常显著。从而判断,通货膨胀率的同等幅度波动对银行体系信贷违约率值的影响更大。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首先本文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t方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y,以指标y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结合我国数据统计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在选择信贷风险的评估指标方面的做法,以逾期贷款率作为模型中反映银行体系信贷风险的指标。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9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分析;经济管理领域;运用

统计应用作为数学的重要领域,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被收集并且通过一定方法在系统中存储,重要策略被记录,并应用于其他领域。随着数据恢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的逐步集成,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压力和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用财务管理的统计整合是提高有效管理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和科学行为的有效步骤。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集成和财务管理水平运用了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立大规模数据的经济增长政策时,技术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作用正在增加,其在管理中的用途正在进一步扩大。显然,加强对经济发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的使用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管理效率非常重要。

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

为响应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内容的变化而促进使用公司治理统计数据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发展有若干规律。为了寻找有关经济发展的规律,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大数据分析统计数据用于从宏观经济发展行业收集数据,对相关行业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并调查行业发展和行业问题。使用SpS,Stata和其他数据分析软件,中国拥有最重要的发展法;同时,发现工业发展规律,规范工业发展,开辟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重要[1]。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1.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业务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压力主要归因于国内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化以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入的外国公司的影响。公司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众市场信息的统计分析将调整生产和管理策略,并为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作出有效的决策。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诸如运营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相关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统计分析方法来对丰富的业务操作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为业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企业需要不断满足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向的政治要求。由于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例如运营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以提高决策效率[2]。

二、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运用

利用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对促进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如何获取有关复杂数据管理的重要信息,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方面为公司制定有效的决策是重中之重。关键在于掌握财务管理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并使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分类和提供业务流程管理,隐藏的规则以及来自异常数据点的大量信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管理人员需要制订正确的决策计划。本文主要讨论宏观经济应用管理领域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管理的六个方面。如:

(一)宏观经济方面关于宏观经济产业的运作和发展有若干规律。为了找到宏观经济发展方法,统计分析技术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查潜在的经济危机很重要。当前,不仅学者,业务经理也开始了解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并开始通过统计分析来发现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学习工业发展的原理。为了找出答案,我们选择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业发展效率。

(二)企业运营管理方面通常,在日常工作程序和工作相关领域中存在某些特定的业务管理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通过将统计信息应用于业务的运营和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统计信息来获得规律。这将帮助公司节省一些资源,避免重复的任务并节省公司的业务资源。如果该政策是从科学的统计评估阶段得出的,则情况与正常情况不同的企业高管应仔细考虑潜在的风险。

(三)企业营销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大型数据管理系统来收集有关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交易信息。因此,消费者的热点必须与受管理的信息系统对齐,以使其隐藏在协同交易信息中。确定消费者对需求的偏好并确定消费者需求。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运作,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替代市场上的非反应性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企业领导者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并为消费者创建新的热点[3]。

(四)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应用管理统计信息。它通过审查有关生产过程和运营的统计数据(尤其是财务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帮助评估相关活动,例如商业投资。财务管理是开展业务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对于减轻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提高公司资源分配的效率至关重要。通过统计分析对商业经济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可以为高管、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统计应用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使用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公司业务管理部门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提高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人才基本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部门保留相关的人力资源是业务发展的关键。回归站评估法用于预测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动态分析法用于根据状态预测人力资源的变化。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业务资源的效率。

(六)企业风险管理方面使用统计分析技术对业务流程中的大量业务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隐藏的规则和数据差异。重要的是,业务主管需要进行预测,做出正确的决定,解决事件并发现潜在危险。意思是如果统计数据分析有些奇怪,则需要找出业务流程中具有的某些规则,因此业务主管需要寻找更多异常条件,尤其是财务管理,要注意关注状态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公司规避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

管理领域运用的措施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如何从六个方面分析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宏观经济活动、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这被认为是财务管理数据大规模统计方法的一种改进。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现场应用:

(一)社会宏观经济层面尽管存在宏观经济法则,但根据过去的经验,由于缺乏安全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宏观经济法则的分析则一直被认为是伪科学。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了探索宏观经济法则的机会,大数据技术使用数据创建系统,而使用许多信息技术的科学分析是宏观经济法研究中的重要一步。特别是,某些行业使用行业信息和对经济趋势预测的全面分析来帮助识别和克服复杂的工业发展挑战,可以提高宏观经济发展效率。

(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在公司上载和数据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优化管理功能以提高性能[2]。由于业务经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很难断定业务开发操作和管理流程是否存在问题。统计分析技术可用于计算和评估每个关键决策或业务战略适合性的有效性。如果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而导致预期的数据销量存在矛盾,该公司可以调整其总体战略并进行业务变更以优化管理理念。

(三)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还是大型公司,其经营理念和经济结构在公司治理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统计数据分析技术使公司能够了解整个行业的消费者需求的性质,分析社会经济状况,能够了解共同的业务条件和业务发展情况,并优化或区分劣质产品。在某些情况下,此更改是提高产品价格的高级更改,如果消耗量和消耗品减少,则可以降低产品价格。产品必须能够升级以满足顾客需求。产品行业、食品行业或大型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财务结构,还在进行公司管理。但是,各个行业的业务方向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换句话说,公司开发了产品的功能并使产品的功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公司而言,通过优化生产结构并提供更多定价和功能来说服更多消费者也很重要。

(四)企业财务管理层面财务管理贯穿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公司财务管理非常有效,但是存在诸如财务管理的巨大风险之类的问题。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公司需要管理其日常收入和支出,并进行大规模会计处理。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监测财务管理功能并确保标准化业务的财务安全。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公司可以预测潜在的市场和行业风险,以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还可以提供分析大数据的方法,可以跟踪异常并快速发现异常。

四、结语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篇10

[关键词]信用风险;宏观经济环境;信用循环指标;违约概率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1-0152-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宏观经济中期发展建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批准号:705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的若干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与管理”(批准号:70521001)

[作者简介]曹汉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国银行总行高级经理,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竞争力比较、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北京100053)

一、问题的提出

近20年来,信用风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些早期的信用风险模型大多集中对违约可能性(信用评分)的预测,主要强调对样本截面数据,而不是从时间序列角度来分析辨别“好”或“坏”的公司,并且这些模型大部分仅仅考虑了公司本身的状况与能力,而未将外在的环境因素纳入其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公司必须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信用风险的时间序列或动态行为分析已经广受学术界、业界以及监管机构的重视。

首先,信用风险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抵押证券(aBS),如债券抵押证券(CBo)与贷款抵押证券(CLo),与信用衍生产品(CreditDerivatives)相似,都允许金融机构在不用破坏客户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信用风险敞口。这些新信用工具的定价需要利率、违约率、回收率、以及信用利差等的动态行为的足够数据。一般而言,可利用直接观测这些变量的历史数据,或者利用流动性信用敏感工具定价模型来计量这些相关经济变量的动态行为即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s)。其中信用衍生工具或证券有效性弥补了早期信用评分方法在管理信用风险时的适应能力,同时它也使违约分析的重点从截面分析、时间点分析转换到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

其次,信用风险组合管理需要动态信用风险分析。虽然这些模型基本上都能作为分析信用风险组合的工具,但是对于不同风险种类的分析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可辨别的独特性风险与系统风险情况下,绝大多数独特性风险都能被分散,系统性风险对信用组合最重要。而目前的信用组合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isk+都较少关注系统风险因素的行为。通常而言,系统信用风险因素经常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因此,如果能将宏观经济环境与系统信用风险因素建立联系,那么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趋势与状态的知识就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评价组合信用风险。

第三,监管的发展也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分析。新巴塞尔协议(BaselCommitteeonBankSupervision(2003))建议银行的资本需求(capitalrequirements)必须直接与交易双方的履约能力(creditworthinessofthecounterparties)相联系。同时,新监管架构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银行资本需求的亲周期性(pro-cyclicalcapitalrequirements),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增加经济周期的冲击,这可能会恶化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期间,银行可能会降低经济资本水平,而经济资本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受到基于近期违约概率估计的风险敏感性资本需求(risksensitivecapitalrequirements)的刺激。因此,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经济资本水平可能非常低以致于无法应付后续的经济下降趋势。而在经济下降期间,经济资本的积累同样可能很低。此外,经济资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信用紧缩(creditcrunch)并且因此恶化已经不利的经济环境。亲周期(pro-cyclicality)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了对信用评级、违约概率、信用利差以及其它信用风险驱动因子进行动态分析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尝试将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二、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历程

信用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Beaver(1967)和altman(1968)的工作,并且在过去近四十年来取得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发展出许多类型的信用风险模型。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大致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所发展出来的模型,如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的Zeta模型,第二类则是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模型,如KmV、moody’s等机构用期权理论发展出来计算违约概率的模型。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具体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不过,经由Belkin,SuchowerandForest(1998)与JongwooKim(1999)两篇对信用转移矩阵(credittransitionmatrix)的研究,替信用风险模型纳入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Belkin,SuchowerandForest(1998)首先将公司价值变动的因素分成两部分,个别公司单独面对的风险与所有公司共同面对的风险,前者可称为个别风险,后者则为系统风险。JongwooKim(1999)运用前述研究的概念,进一步建立较为具体的信用循环指标。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展开了研究,较具有代表性的是pesaran等(2005)建立的全球自回归宏观经济矩阵模型GVaR。该模型以merton(1974)的期权理论为基础架构,以经济的全球化为背景,用横跨25个国家、时间段为1979―1999的季度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Dp、Cpi、短期利率、汇率、以及全球变量(如石油价格等)的冲击对资产信用组合风险的影响,证明银行冲销坏帐损失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关系。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oopman等(2005)直接应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违约概率的周期性变化。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及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话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都必须面对并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或损失分布)的影响。因此,在此领域,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相关性研究方面,将有大量的工作去做、值得深入研究。

三、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考虑到本论文旨在尝试将其忽略的外在因素(可分成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两部分)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主要参照Jong-wooKim(1999)的研究方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并利用宏观经济变量(GDp增长率,Cpi通膨率、货币供应量、失业率等)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值,来表示宏观经济情况,然后以此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搭配Belkin-Forest-Suchower(1998)的方法,去调整不同经济情况下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并修正研究期间银行放款组合价值之信用风险的变动型态。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一)模型的建立

本论文假设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Z)、公司经营绩效(m)与个别公司风险(ε)。现将此三种变量定义如下:

1.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以Z表示,为所有公司都必须面临的风险,可视为系统性的。这种整体且全面性的风险可能导因于国内GDp的变动、货币供应的变化、进出口成长或衰退、产值提升或下降等。为识别宏观经济风险,首先需要辨别哪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合理仿真未来宏观经济状态。不同的国家,其经济状态各有其特定的全局变量组合代表,wilson(1997)建议至少应有3个以上的宏观经济变量。此外,随着行业、评级的差异,其辨别的解释变量亦随之不同。再者,在模型估计方法上,随着模型设定而有所差异,其共同处则在于利用过去的变量资料来预测未来变量的可能。

本论文主要是依据JongwooKim(1999)的研究方法,运用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来表示整体经济情况,再依据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去调整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以下是分析方法的介绍。

(1)建立复回归模型

首先,分析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线性回归关系,再以变量分析(analysisofvariance)、系数估计(parameterestimates)、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inflationFac-tors)三个方法作整体模型分析解释。其中:变量分析(analysisofvariance)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有无直线线性关系;而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inflationFactors,ViF)则作为该模型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判断标准。

本研究先利用probit函数对被解释变量(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作转换,得出的转换值再与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做复回归分析,并利用最小平方法(ordinaryLeastSquares,oLS)推算宏观经济变量的估计系数。

其中,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机率,Xi,t-1:表示第i个宏观经济变量在t-1期的值,β:为未知的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h:为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个数。

(2)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状况

由公式(1)估计下一期的投机级公司违约机率的转换值后,即可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经济状况。其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Zt表示第t期的信用循环指标,Φ-1为标准正态之累积分配的反函数,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2.公司经营绩效

公司经营绩效以m表示,本论文以税前息前资产报酬率作为经营绩效变量。mt值的转换主要应用统计上标准差距离的计算公式: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为了符合mt~n(0,1)的假设,本研究假定同行业内各公司资产报酬率成标准正态分布。换句话说,即公司经营绩效的好坏概率呈标准正态分布。式(3)分子中的μRat即为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也可用itat表示,用数字式表示为: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iRat表示t期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n为同行业内公司数量。

从式(3)可知,本研究将资产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为了将宏观经济环境对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剔除,并消除行业特性差异,将其减去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后再除以行业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得到的经营绩效指标mt就等于该公司经营表现与行业平均间的标准差距离。若公司资产报酬率小于行业平均报酬率,则mt0,表示有正面的经营绩效。若两者相等,则mt=0。

3.个别风险

个别风险以ε表示,此风险仅与个别公司相关,如新产品开发等。

根据以上分析,那么可以以下列回归式来估计宏观经济风险对公司价值变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Rt=w1mt+w2Zt+w3εt(5)

其中,Rt为t期公司价值变动,mt为t期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Zt为t期宏观经济指标,εt为t期个别价值变动风险,w1、w2、w3分别为Zt、mt、εt的权重。为了保证正态分布的假设,即Rt~n(0,1),不失一般性,假设①mt、Zt与εt也为n(0,1)的标准正态分布,即mt、Zt、εt~n(0,1);②mt、Zt与εt间相互独立;③w12+w22+w33=1。

除了以数学式表示本研究模型外,也可以图形表示(如图1)。从图1中可以发现,公司价值变动可以区分为三部分,如同前文定义,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公司经营绩效与误差限。图中V0代表0期公司资产价值,nt则为t期公司可能价值概率函数,Vt则代表其期望值。V0至Vt的变动中,V0至V′为受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1mt;V′至Vt则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2Zt。

此图的例子是当mt为负,而Zt为正,且w2Zt大于w1mt的情况。若mt与Zt两者均为正,Vt、V′皆会位于V0右边;反之,则Vt、V′皆会位于V0左边。换句话说,公司价值可能会因为mt与Zt而变动,变动的幅度分别为wtmt与w2Zt,总变动幅度则为w1mt+w2Zt。

(二)模型的求解

在期权模式的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率的估计是以低于临界值的累计概率加以表示。该概率为:

其中,t为期间,V0为0期公司资产价值,Dt为t期负债帐面价值,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违约概率也能够在图形上看出。图2为期权模式下t期的公司可能价值分布图,公司可能价值为标准正态分布,所以此公司价值线nt代表的一样是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图中的横轴并非公司绝对价值表示,而是期望值的距离,以一个标准差为单位。此时只要求出临界值b的数值,即能得到临界值以下的累计概率,以τ表示。

此临界值也可称为违约点(defaultpoint),根据公式(6),可得临界值b为:

公式(7)所计算的临界值隐含的假设为公司价值低于负债面值就发生违约,但在现实生活中,违约不会在低过负债时即刻发生,而是已经低过负债一定程度之后。其中KmV的eDF模型也不根据上式,而是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

本研究为求出更精确的信用组合风险及违约概率,将依KmV的方式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因此,每家公司的临界点均不同。

bt=iDt+SDt(8)

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t期年底公司普通股市价为p(St)t;CSt为t期期末流通在外普通股数,则公司t期末的价值与公司价值变动可分别表示为

Vt=p(St)t×CSt(9)

根据merton(1974)违约模型,在时间t-1的信息条件下,如果下式成立违约将在时间t发生:

假设:

那么λt将是正的违约门槛,它将随着时间与企业的特定属性(如行业区分)而变化。

因此,在末期t时的违约概率为:

τ=p(default)=p(Rt

综合以上的叙述,本研究的信用风险模型将外在环境因素纳入;外在环境因素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为宏观经济因素,另一则为行业竞争因素。前者指的是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如资金是否宽松、进出口贸易兴衰、GDp增减等因素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冲击。后者为行业特性因素,如行业竞争情况、行业特性等。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年度实际GDp、实际全社会总投资、信贷余额、汇率、全国实际零售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等。各变量均以各个指标各年名义值除以各年相对于1985年的物价指数,折算为以1985年基准的可比值,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论文在行业与公司的选择上只选择了it行业作相关分析研究。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利用最小平方法(oLS)来计算出方程(1)中的相关参数(如表1)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投机级公司(SG)的违约概率与信用循环指标的预测值(表2与图3表示其预测值与实际的值非常接近)。

各风险因子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

因此,it行业的条件信用风险模型(5)可以写成:

Rt=0.277mt-0.202Zt+0.939εt(14)

下面我们可选择一家it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具体分析。假设该公司在1999年度与2000年度的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因此,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该公司2000年的条件违约概率(pD)可表示为:

τ=p(default)=p(Rt

实证表明,利用本论文建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信用风险,即可能的违约概率,而且根据违约概率,也能看出信用风险的大小与其变动。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将宏观经济周期因素纳入到现有信用风险模型之中,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与行业竞争环境因素等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建立了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将能够测量到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去,使商业银行能够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建立具有长远性、稳定性、前瞻性的更为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增强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简化分析,本论文以上市流通的普通股股票价格计算公司价值,除必须假设国内股票市场为完全市场外,又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另外,本研究虽然尽力依文献或实务界的经验去选择合适的变量,并希望能找出最能解释宏观经济的经济变量,但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选取存在一定主观性,容易遗漏重要的经济金融变量,使得选取变量与应变量的关联性不够显著,或多或少会影响模型的预测。

参考文献:

[1]altmenandSironi.thelinkbetweendefaultandre-coveryrates:effectsontheprocyclicalityofregulatorycapitalra-tios,2002.

[2]BarryandLawrence.aone-parameterrepresentationofcreditriskandtransitionmatrices,1998.

[3]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Quantita

tiveStudy3-technicalGuidance,oct2002.

[4]JongwooKim.awaytoconditionthetransitionmatrixonwind,1998.

[5]Josea.Lopez.theempiricalRelationshipbetweenaverageassetCorrelation,FirmprobabilityofDefaultandassetsize,June2002.

[6]Belkin-Forest-Suchower(1998).aone-parame-terRepresentationofCreditRiskandtransitionmatrices.Creditmetricsmonitor,thirdQuarter,Jpmorgan,newYork.

[7]Kim(1999).awaytoConditionthetransitionmatrixonwind,RiskmetricsGroup.

[8]蔡方,孙文祥.信用风险的度量和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03,(7).

[9]龚朴,何旭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J].管理评论,2005,(5).

[10]赵玉旭.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银行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3.